一难
一难[1]曰:十二经皆有动脈[2],独取寸口[3],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注:
【1】难:与问同义。
【2】动脈:指经脈循行部位上搏动应手处。肝经的,心经的极泉、少海,脾经的门,肺经的尺泽、太渊,肾经的太溪、阴谷,心包经的劳宫,胆经的下关,胃经的人迎、衝阳,胆经的瞳子髎,大肠径的阳溪,膀胱经的委中,胆经的听会等处皆可触及动脈搏动。
【3】寸口:在腕关节桡侧动脈搏动处。此处为诊脈部位,包括寸、关、尺三部,又名气口、脈口。
一问说:十二经脉都有动脉,单独选取寸口部位,用作判断五脏六腑疾病死生吉凶的方法,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1],寸口者,脈之大要[2]会,手太阴之脈动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3],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4],荣[5]卫行阳[6]二十五度,行阴[7]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於手太阴。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注:
【1】然:应答之词,如是、哦、嗯、唉等。
【2】要:原脱,据《句解》及本书二难补。
【3】息:一呼一吸称为一息。
【4】漏水下百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又称铜漏、漏壶。铜壶盛水,下有小孔,水均匀地由小孔滴入装有刻度的受水壶中,根据水面所处的刻度可报时。一百刻为一昼夜。
【5】荣:荣、营通。
【6】阳:白昼。
【7】阴:黑夜。
是,寸口是经脉汇合的重要部位,手太阴肺经动脉的搏动处。人呼气一次,脉中的气血运行三寸,吸气一次,脉中气血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中气血运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总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中气血在全身周流五十回,漏水计时一百刻。营卫白昼运行二十五回,黑夜也运行二十五回,合为一周。所以营卫运行五十回之后,又重新在手太阴肺经会合。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气血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所以脉法选取了寸口部位。
按: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此数系根据呼吸一次,脉行六寸,经脉总长度为16丈2尺,即1620寸(参阅二十三难),一昼夜运行50回推算而得。即1620×50÷6=13500此数字与正常人昼夜呼吸次数不符。若以每分钟9至10次深慢呼吸计算,那么此数基本相符。
二难
二难曰:脈有尺寸[1],何谓也?
注:
【1】尺寸:指诊寸、关、尺三部。掌後桡侧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以关为界,关之前(远心端)至鱼际,长一寸,为寸部;关之後(近心端)至肘横纹尺泽穴,长一尺,为尺部。
二问说:切脉有尺部、寸部,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1],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2]。故阴得尺内一寸[3],阳得寸内九分[4],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注:
【1】鱼际:在手拇指侧肌肉隆起赤白肉连接处。在第一掌骨中点桡侧有腧穴,亦名鱼际。
【2】分:分开,除去。
【3】阴:指尺部脈。
【4】阳:指寸口脈。
是,尺部、寸部是经脉汇合的重要部位。从关部到肘横纹是在尺部的范围之内,属阴主管的部位;从关部到鱼际是在寸部的范围之内,属阳主管的部位。所以除去寸部的一寸,余下的就是尺部。除去尺部的一尺,余下的就是寸部。所以尺部脉取关以后一尺中的一寸,寸部脉取关以前一寸中的九分,尺寸的起止共长一寸九分,所以称作尺寸。
三难
三难曰:脈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1],有覆[2]有溢[3],有关[4]有格[5],何谓也?
注:
【1】阴阳相乘:阴指尺部,阳指寸部。乘,加。指脈越本位。
【2】覆:覆盖,指脈搏深入尺部的覆脉。
【3】溢:满溢,指脈搏上达鱼际的溢脈。
【4】、
【5】关、格:关关闭。格:格拒。关格由阴阳之气阻隔不通造成。
三问说:脉象有太过,有不及,有尺部、寸部脉象超越本位,有覆脉、溢脉,有关有格,是什么意思呢?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脈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減者,法曰不及。遂[1]上鱼[2]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脈也。关以後者,阴之动也,脈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3],人不病而死也。
注:
【1】遂:延伸。
【2】鱼:指手掌拇指侧肌肉隆起处。
【3】真藏之脈:五脏真气败露的脈象,见於临床垂危的阶段。此处指阴乘之脈与阳乘之脈。
是,关前的寸部是阳脉搏动的部位,脉象应当长九分,并呈浮象。超过九分的,按法则称为太过;不满九分的,按法则称为不及。脉象向上延伸至鱼部,称为溢脉,是阳气被关闭在外,阴气格拒在内,是阴部脉加于阳部,阳脉独盛的脉象。关以后的尺部是阴脉搏动的部位,脉象应当长一寸,并呈沉象。超过一寸,按法则称为太过;不满一寸的,按法则称为不及。脉象超过一寸,向尺部延伸的称为覆脉,是阳气被关闭在内,阴气格拒在外,是阳部脉加于阴部,阴脉独盛的脉象。所以称覆脉、溢脉都是真脏脉,病人即使没有症状,也会死亡。
四难
四难曰:脈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四问说:脉有阴阳的区别,是什么意思呢?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是,呼出时与心肺相应,吸入与肝肾相应,在呼吸过程中,脾吸收水谷的精微,脾脉包含在其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浮脉属阳,沉脉属阴,所以说脉有阴阳。心肺都是浮脉,怎样区别它们呢?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1];浮而短涩者,肺也[2]。
注:
【1】浮而大散:指脈象。浮,浮脈,为浮取即得,重按反觉指下搏动減弱。大,大脈,指脈形较正常为大。散,散脈,轻按有分散零乱的感觉,重按摸不到脈的搏动。
【2】短涩:指脈象。短,短脈,为脈体长度不及本位。涩,涩脈,指脈搏往来不流利。
是,脉浮大兼散的是心脉,脉浮短兼涩的是肺脉。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肾肝都是沉脉,怎样区别它们呢?
然,牢而长者[1],肝也;按之濡,举指[2]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3],故其脈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注:
【1】牢而长:牢,指牢脈,为沉而有力的脈象。长,指长脈,为脈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
【2】举指:诊脈时先重按,然後逐渐減轻指下按压的力量,称为举指。
【3】脾者中州:中州,指古豫州(即河南省)。因此地处九州中间,故称中州。中州在五行中属土,滋养万物,脾脏如同中州,在五脏中亦位于中央,属土,滋养全身。
是,脉牢而长的是肝脉;重按濡脉,提指轻按脉来有力的是肾脉。脾脏如同中州,所以脾脉的从容和缓包含在浮脉或沉脉中。这就是区别脉象阴阳的方法。
脈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动耶?
脉象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依照这种说法,难道寸口脉有六种脉一起搏动吗?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脈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脈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脈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脈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脈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脈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是,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有六种脉一起搏动,而是说有浮、沉、长、短、滑、涩六种脉象。浮是阳脉,滑是阳脉,长是阳脉;沉是阴脉,短是阴脉,涩是阴脉。所谓一阴一阳,是说脉来沉而兼滑;一阴二阳,是说脉来沉滑而长;一阴三阳,是说脉来浮滑而长,有时出现短暂的沉脉。所谓一阳一阴,是说脉来浮而兼涩;一阳二阴,是说脉来长而沉涩,一阳三阴,是说脉来沉涩而短,有时出现短暂的浮脉。分别根据各经脉在寸口脉相应部位的脉象,判断病变的逆顺。
五难
五难曰:脈有轻重,何谓也?
五问说:诊脉时指下用力有轻重,是怎么样的呢?
然,初持脈[1]如三菽[2]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3]也。故[4]曰轻重也。
注:
【1】持脈:持,握。引申为按脈、切脈、把脈。
【2】菽:即大豆。古代常用豆的数量来计算重量,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3】部:原脱,依《本义》、《句解》、《集览》本及上文体例补。
【4】故:成无忌《注解伤寒论》此上有“各随所主之方,以候脏气”十字。
是,刚开始切脉,指下用力如三粒大豆的重量,与皮毛的深浅相当的,就是肺部脉;如六粒大豆的重量,与血脉深浅相当的,就是心部脉;如九粒大豆的重量,与肌肉深浅相当的,就是脾部脉;如十二粒大豆的重量,与筋的深浅相平,就是肝部脉;手指重按至骨,提起手指时感到脉来有力急速的,就是肾部脉。所以说切脉时指下用力要有轻重。
六难
六难曰:脈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1],何谓也?
六问说: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是什么意思呢?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注:
【1】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指寸口部位的深浅,浅为阳,轻按可得;深为阴,重按可得。盛,与下文实大同义,指脈大有力。虚,与下文损小同义,指脈细而弱。
是,轻按浮取脉细而弱,重按沉取脉大有力,所以称阴盛阳虚。沉取脉细而弱,浮取脉大有力,所以称阳盛阴虚。这就是阴阳虚实的含义。
七难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将病脈邪?
七问说:医经上说少阳时令的脉象,是忽小忽大,忽短忽长;阳明时令的脉象,是浮大而短;太阳时令的脉象,是洪大而长;太阴时令的脉象,是紧大而长;少阴时令的脉象,是紧细而微;厥阴时令的脉象,是沉短而大。这六种脉象,是正常脉象呢?还是病态脉象呢?
然,皆王脈[1]也。
注:
【1】王脈:王、旺通,旺盛的意思。一年分为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时段。在不同的季节中,适应气候正常变化所表现的脈象,称为旺脈。
是,这些都是与时令季节相适应的脉象。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三阴三阳时令各在哪个月,各旺盛多少天?
然,冬至[1]之後,得甲子[2]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注:
【1】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此後太阳北移,白昼渐长。
【2】甲子:甲是十天干之首,子是十二地支之首,以十天干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止,共计六十。古人作为纪年、月、日的符号,此处用来计日。
是,自冬至日以后,逢到第一个甲子日起,是少阳旺盛的时令,再逢到第二个甲子日起,是阳明旺盛的时令,再逢到第三个甲子日起,是太阳旺盛的时令,再逢到第四个甲子日起,是太阴旺盛的时令,再逢到第五个甲子日起,是少阴旺盛的时令,再逢到第六个甲子日起,是厥阴旺盛的时令。各自旺盛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这就是三阳三阴当旺时令、天数的大概情况。
八难
八难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谓也?
八问说:寸口脉象正常,患者却死亡的现象,怎么解释呢?
然,诸十二经脈者,皆繫於生气[1]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2]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经脈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气独绝於内也。
注:
【1】生气:即元气、原气,由先天精血化生,赖後天水穀精微滋养。
【2】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元阳,在腹部脐下部位手按有脈的搏动。
是,所有十二经脉都与元气的根源有联系。所谓元气的根源,就是十二经脉的根本,是指两肾之间所藏的动力之气。这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根本,呼吸功能的关键,三焦气化功能的根源。又称为防御病邪侵犯的保护神。所以说元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如果根部断绝,茎叶就会枯萎了。寸口脉象正常,患者却死亡的现象,就是由于体内元气衰竭的缘故。
九难
九难曰:何以别知臓腑之病耶?
九问说:根据什么辨别和知道脏腑的疾病呢?
然,数[1]者腑也,迟[2]者臟也。数则为热[3],迟则为寒[4]。诸阳[5]为热,诸阴[6]为寒,故以别知臟腑之病也。
注:
【1】数:指数脈。即医生正常呼吸一次,患者脈搏跳动五次以上。
【2】迟:指迟脈。即医生正常呼吸一次,患者脈搏跳动三次以下。
【3】热:热证。指由各种原因导致阳气亢盛的病证,呈现发热喜涼,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脈数等症状。
【4】寒: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气虚弱,阴寒偏盛的病症,呈现恶寒肢冷,体溫低下,面色苍白,脘腹冷痛,喜溫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而润,脈沉迟等症状。
是,数脉主腑病,迟脉主脏病。数脉就是热证,迟脉就是寒证。大多见阳脉是热证,大多见阴脉是寒证,所以根据脉象可以辨别和知道脏腑的疾病。
十难
十难曰:一脈为十变者,何谓也?
十问说:一脏的脉象变为十种脉象,怎么解释呢?
然,五邪刚柔相逢[1]之意也。假令心脈急[2]甚者,肝邪幹心也;心脈微急者,胆邪幹小肠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乾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肠邪自幹小肠也。心脈缓[3]甚者,脾邪幹心也;心脈微缓者,胃邪幹小肠也。心脈涩甚者,肺邪幹心也;心脈微涩者,大肠邪幹小肠也。心脈沉甚者,肾邪幹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肠也。五臟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脈辄变为十也。
注:
【1】五邪刚柔相逢:五邪,指五脏五腑的病邪,由脏腑功能失调而成为病邪。刚柔,刚属阳代腑,柔属阴代脏,刚柔代脏腑。相逢,与下文“相幹”同义,即相互侵犯的意思。
【2】心脈急:心脈指左寸部。急,弦紧的脈象,是肝胆的本脈。
【3】缓:缓脈。医生正常呼吸一次,患者脈搏跳动四次,应指和缓,往来均匀。
是,这是脏腑失调后产生的病邪相互侵犯的意思。例如左寸部脉象弦紧明显的,是肝邪侵犯心脏;左寸部稍有弦紧,是胆邪侵犯小肠。左寸部大脉明显的,是心邪自犯心脏;左寸部脉象稍大,是小肠邪自犯小肠。左寸部缓脉明显的,是脾邪侵犯心脏;左寸部稍有缓象,是胃邪侵犯小肠。左寸部涩脉明显的,是肺邪侵犯心脏;左寸部稍有涩象,是大肠邪侵犯小肠。左寸部沉脉明显的,是肾邪侵犯心脏;左寸部稍有沉象,是膀胱邪侵犯小肠。五脏各有脏腑的病邪互相侵犯,所以使得一脏的脉象就可变为十种脉象。
十一难
十一难曰:经言脈不满五十动而一止[1],一臟无气[2]者,何臟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3]。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臟无气者,肾气先尽[4]也。
注:
【1】一止:脈搏停止搏动一次。
【2】气:指臟腑的功能。
【3】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阴指肝肾,肝肾在膈下,屬阴。阳指心肺,心肺在膈上,属阳。
【4】肾气先尽:肾气是肾精化生的气,肾气先尽,提示人在出现歇止脈的同时,兼有吸气短浅,动则气急,呼吸困难的症候。十一问说:医经上说:脉搏跳动不满五十次就歇止一次,是一脏丧失功能,是哪一脏呢?
是,人在吸气时气随肝肾功能深入,呼气时气随心肺功能排出。现在吸入的气不能到达肾,至肝就返回,所以知道丧失功能的一个脏,就是肾脏的功能首先衰竭。
十二难
十二难曰:经言五臟脈已绝於内[1],用鍼者反实[2]其外;五臟脈已绝於外[3],用鍼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十二问说:医经上说:五脏的脉极为微弱,重按沉取摸不到,医生用针治疗时反而补益心肺;五脏脉极为微弱,轻按浮取摸不到,医生用针治疗时反而补益肝肾。这种内外脉绝,怎么区别它们呢?
然,五臟脈已绝於内者,肾肝之气已绝於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臟脈已绝於外者,其心肺气[4]已绝於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注:
【1】绝于内:绝,断绝,指脈象极为微弱,指端难以感觉到。内,指皮下深层,繫肝肾脏气运行的部位。绝于内,重按沉取,摸不到脈搏的跳动。
【2】实:充实,引申为补益。
【3】绝于外:外,指皮下浅层,繫心肺脏气运行的部位。绝于外,轻按浮取,摸不到脈搏的跳动。
【4】气:原作“脈”,蒙上“五脏脈”而误,今改,以与上文“肝肾气”相合。
是,五脏的脉极为微弱,重按沉取摸不到,是肾肝脏气已经衰竭,但是医生反而补益患者的心肺。五脏的脉极为微弱,轻按浮取摸不到,是心肺脏气已经衰竭,但是医生反而补益患者的肝肾。阳竭补阴,阴竭补阳,这叫做补实泻虚,损耗不足,补益有余。像这样造成死亡的,是医生杀害了他。
十三难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胜之脈[1]者,即死;得相生之脈[2]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脈,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注:
【1】相胜之脈,【2】相生之脈:指五脏所属面色与脈象的五行生剋关係。如肝色青,得心脈为木生火,属相生之脈;得肺脈为金剋木,属相胜之脈。
十三问说:医经上说看到病人的面色,但没切按到与它相应的脉象,反而得到相克脉象的,就会死亡。得到相生脉象的,疾病就会自愈。面色与脉象应当合参相应,怎么样运用它呢?
然,五臟有五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1]相应。假令色青,其脈当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黄,其脈中缓而大;色白,其脈浮涩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2]。此所谓色[3]之与脈,当参相应也。
注:
【1】尺内:指前臂内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的皮肤,亦称尺肤。
【2】滑:指滑脈,脈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圆珠在盘子裏滚动的样子。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亦可见于健康人。
【3】色:此上原有“五”字,蒙上“五脏有五色”而衍,据上文问句删。
是,五脏有五种颜色,都可表现在面部,也应当与寸口脉、尺内皮肤的情况相适应。假如面现青色,患者的脉象应呈现弦而带紧;面现赤色,患者的脉象应呈现浮大而散;面现黄色,患者的脉象应呈现中缓而大;面现白色,患者的脉象应呈现浮涩而短;面现黑色,患者的脉象应呈现沉濡而滑。这就是所谓面色与脉象应当参合相应的情况。
脈数,尺之皮肤亦数[1];脈急,尺之皮肤亦急;脈缓,尺之皮肤亦缓;脈涩,尺之皮肤亦涩;脈滑,尺之皮肤亦滑。
注:
【1】数:有二说,徐大椿认为“此必传写之误。”丁德用:“数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肤热也。”将数引申为热,于医理可通,姑从丁说。
脉象数的,尺部皮肤也应感到热;脉象紧急的,尺部皮肤也呈紧急;脉象缓的,尺部皮肤也呈弛缓;脉象涩的,尺部皮肤也不滑润;脉象滑的,尺部皮肤也滑利。
五臟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五脏各有所属的声音、颜色、气味、味道,应当与寸口脉、尺肤情况相适应。如果不相应的,就是生病了。假如面呈青色,患者脉象是浮涩而短或者大而缓,色脉都是相克的;脉呈浮大而散或者小而滑,色脉都是相生的。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1]者十全[2]九,中工[3]者十全七,下工[4]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注:
【1】上工:指技术高明的医生。上工能治未病,掌握色、脈、尺肤的诊法,治疗疾病有九成的治癒率。
【2】全:痊的古字,痊癒。
【3】中工:指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中工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在色、脈、尺肤诊法中掌握二项;治疗疾病有七成的治癒率。
【4】下工:指医疗技术较差的医生。在色、脈、尺肤诊法中只掌握一项,治疗疾病仅有六成的治癒率。
医经上说:在察色、按脉、诊尺肤三种诊法中,只知道一种的是技术低劣的医生,知道二种的是技术中等的医生,知道三种的是技术高明的医生。技术高明的医生医病可治愈十分之九,技术中等的医生医病可治愈十分之七,技术低劣的医生医病可治愈十分之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十四难
十四难曰:脈有损至[1],何谓也?
十四问说:脉象有损脉、至脉,是什么意思呢?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2],四至曰夺精[3],五至曰困[4],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脈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困,四呼一至曰命绝,此谓损之脈也。至脈从下上,损脈从上下也。
注:
【1】损至:损,減少。损脈为脈搏较正常慢的脈象。至,增多。至脈为脈搏较正常快的脈象。
【2】离经:离开正常即失常。
【3】夺精:精气虚少。夺,失去。
【4】困:原作“死”,据《太平圣惠方》改。困,病危。
是,至脉,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两次,称为平;跳动三次为离经;跳动四次是夺精;跳动五次是困;跳动六次就会命绝。这些都是至脉。损脉是怎么样的呢?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一次,称为离经;呼气两次脉搏跳动一次是夺精;呼气三次,脉搏跳动一次是困;呼气四次脉搏跳动一次就会命绝。这些都是损脉。至脉的病是由下部肾所主的骨向上部肺所主的皮毛传变,损脉的病是由上部肺所主的皮毛向下部肾所主的骨传变的。
损脈之为病奈何?损脉表现的病变是怎么样的?
然,一损损於皮毛,皮聚[1]而毛落,二损损於血脈,血脈虚少,不能荣於五臟六腑也;三损损於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於筋,筋缓不能自收持[2];五损损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3]。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注:
【1】皮聚:指皮肤皱缩。
【2】收持:收,取。持,握。收持引申为肢体的动作。
【3】至脈之病也:原作“至于收病也”,文义难通,据《句解》改。
是,一损是损害皮毛,皮肤皱缩和毛发脱落;二损是损害血脉,脉中气血虚少,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三损是损害肌肉,肌肉消瘦,饮食的精微不能润泽肌肤;四损是损害筋,肢体筋弛缓,不能作主动运动;五损是损害骨,骨痿弱无力不能起床。与此传变顺序相反的情况,就是至脉的病变。病从上向下传变的,到了骨痿不能起床的程度时便是死证;病从下向上传变的,到了皮肤皱缩、毛发脱落的程度时便是死证。
治损之法奈何?
治损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溫;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是,损伤肺的,补益肺气;损伤心的,调和营卫;损伤脾的,调节饮食,使衣着起居与寒温相适应;损伤肝的,缓和病人的中气;损伤肾的,补益肾精。这些都是治损的方法。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脈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脉象有呼气一次搏动两次,吸气一次搏动两次;有呼气一次搏动三次,吸气一次搏动三次;有呼气一次搏动四次,吸气一次搏动四次;有呼气一次搏动五次,吸气一次搏动五次;有呼气一次搏动六次,吸气一次搏动六次;有呼气一次搏动一次,吸气一次搏动一次;有呼气两次搏动一次,吸气两次搏动一次;有呼吸两次搏动一次。脉象如此搏动,怎么来辨别和了解它的病情呢?
然,脈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後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1]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脈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2]。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3],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屍[4]。
注:
【1】腹:原作“胸”,据《濯缨》、《句解》、《本义》、《集览》本改。
【2】着床:卧床不起。
【3】无魂:严重的失神状态。
【4】行屍:指病人虽然还活着,但已完全昏迷,如同死人。
是,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两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两次,脉形不大不小,是正常的脉象。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三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三次,是正好得病,寸脉大尺脉小,是头痛目眩;寸脉小尺脉大,是胸满短气。呼气一次脉搏跳动四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四次,病情将要加重,脉洪大的,有烦闷的苦楚;脉沉细的,腹中疼痛;脉滑的是受了热邪;脉涩的是受了雾露外邪。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五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五次,那人病情应处于危重状态,脉沉细的,夜间加重;脉浮大的,白天加重。脉不大不小,病情虽然危笃,但是可以治疗;脉有大小不匀的情况,就难治了。呼气一次脉搏跳动六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六次,是死脉,脉沉细的夜间死亡,脉浮大的白天死亡。呼气一次脉搏跳动一次,吸气一次脉搏跳动一次,称为损脉,病人虽然还能行动,但是必将会卧床不起。造成卧床不起的原因是气血都不足的缘故。呼气两次脉搏跳动一次,吸气两次脉搏跳动一次,呼吸两次脉搏跳动一次,称为无魂,无魂的人会死亡。人即使能动弹,只能称为行尸。
上部有脈,下部无脈,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脈,下部有脈,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气[1],故知不死。
注:
【1】元气:据本难、八难、三十六难、三十八难、六十六难所载,元气又称原气,由先天精血化生,并依赖後天水榖精微滋养。发源于命门,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动力,通过三焦遍布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也是十二经脈的根本。
寸部有脉,尺部无脉,那人应当呕吐,不呕吐的人会死亡。寸部无脉,尺部有脉,病情即使危重,不会导致死亡。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有尺脉就犹如树有根,枝叶虽然枯槁,根干将会自然生长,脉有根本,说明人有元气,所以知道不会死亡。
十五难
十五难曰:经言春脈弦,夏脈钩[1],秋脈毛[2],冬脈石[3],是王脈耶?将病脈也?
十五问说:春季的弦脉,夏季的钩脉,秋季的毛脉,冬季的石脉,这些是四季当令的旺脉,还是有病的脉象呢?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脈也。
是,弦、钩、毛、石,都是四季的旺脉。
春脈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脈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春季见弦脉,因为肝属东方木,万物开始萌生,植物还没有长出枝叶,所以春脉来时,濡弱兼长,因此称为弦脉。
夏脈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脈之[4]来疾去迟[5],故曰钩。
夏季见钩脉,因为心属南方火,万物生长茂盛,枝条下垂叶子展开,都向下弯曲似钩状,所以夏脉来时,来疾去迟,因此称为钩脉。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秋季见毛脉,因为肺属西方金,万物生长到了终极,草木花叶到了秋季都脱落,只有枝条单独存在,好像毫毛一样,所以秋脉来时,呈轻虚兼浮,因此称为毛脉。
冬脈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脈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冬季见石脉,因为肾属北方水,万物潜伏闭藏,隆冬的时候,水凝结成冰,坚硬如石,所以冬脉来时,呈沉软兼滑,因此称为石脉。
此四时之脈也。
注:
【1】钩:即洪脈,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2】毛:後世指浮脈。
【3】石:後世指沉脈。
【4】之:《难经正义》谓:“来疾去迟上,当有一来字。”可参。
【5】来疾去迟:脈搏应指时快速,离指时迟缓,应指时间较长。李中梓:“凡脈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这些就是四季的脉象。
如有变奈何?
如有病变,会怎么样呢?
然,春脈弦,反者为病。
是,春季应见弦脉,反常的脉象就是病态。
何为反?
什么是反常的脉象呢?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虛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1],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气[2]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注:
【1】厌厌聂聂:厌厌,软弱的样子。聂聂,柔和的样子。
【2】胃气:指全身的元气。元气来源于胃的水穀精微,所以称为胃气。胃气反映在脈象上,表现为脈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柔和有力。凡兼有上述胃气表现的,属脈有胃气。
是,春季脉来坚实有力,这叫做太过,是病在表;脉来虚弱微细,这叫做不及,是病在里。脉来有轻柔和缓的感觉,好像抚摸榆树的叶子,称为平脉;若脉来更坚实而且滑利,好像抚摩长竹竿,称为病脉;若脉来紧而有力,特别强硬,好像刚拉开的弓弦,称为死脉。春季脉微现弦象,称为平脉;弦象多胃气少,称为病脉;只有弦象,毫无胃气,称为死脉。春季的脉象把胃气作为根本。
夏脈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夏季的脉应见钩象,出现反常的脉象就是病态。什么是反常的脉象呢?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虛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脈来纍纍[1]如环,如循琅玕[2]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後居[3],如操带钩曰死。夏脈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注:
【1】纍纍:连续不断。
【2】琅玕:如玉的美石。
【3】前曲後居:前後,指脈的来去。居为“倨”的借字,意为直而折曲。形容脈来时曲屈,去时强劲而微曲。
是,(夏季)脉来坚实有力,这叫做太过,是病在表;脉来虚弱微细,这叫做不及,是病在里。脉来时连续不断,像玉环滚动,好像抚摩在玉石上,称为平脉;若脉来更快,好像鸡足向上提缩,称为病脉;脉来时曲屈,去时强劲而微曲。好像操持连带的钩子,称为死脉。夏季的脉象微现钩象是平脉,钩象多胃气少是病脉,只有钩象而且没有胃气的是死脉。夏季的脉象把胃气作为根本。
秋脈毛,反者为病,何为反?
秋脉应见毛象,反常的脉象就是病态。什么是反常的脉象呢?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脈来蔼蔼如车盖[1],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2],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脈微毛为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注:
【1】蔼蔼如车盖:蔼蔼,形容车盖浮大轻盈的样子。车盖,车上伞形的顶蓬。
【2】不上不下:上下,指脈的浅部与深部。此句指脈居中部。
是,(秋季)脉来坚实有力,这叫做太过,是病在表;脉来虚弱微细,这叫做不及,是病在里。脉来时浮大轻盈,好像车上的伞盖摆动,重按脉更大,称为平脉;若脉来不上不下,如抚摸鸡的羽毛,称为病脉;按脉有瓢忽浮散的感觉,好像风吹羽毛,称为死脉。秋季的脉象微现毛象是平脉,毛象多胃气少是病脉,只有毛象而且没有胃气的是死脉。秋季的脉象把胃气作为根本。
冬脈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冬季应见石象,反常的脉象就是病态。什么是反常的脉象呢?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脈来上大下兑[1],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注:
【1】兑:通“锐”,指脉形细小。
是,(冬季)脉来坚实有力,这叫做太过,是病在表;脉来虚弱微细,这叫做不及,是病在里。如果脉象来时轻按宽大,重按细小,柔润濡滑好像麻雀的嘴那样,称为平脉;若脉动短促,连续不断,略带钩象的,称为病脉;脉来如解开的绳索,松散无力,去时如弹石辟辟,急促坚搏、称为死脉。冬季的脉象微现石象是平脉,石象多胃气少是病脉,只有石象而且没有胃气的是死脉。冬季的脉象把胃气作为根本。
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是水谷之海,主供应营养,所以四季脉象都把胃气作为根本。这就是说胃气多少有无是四季脉象的变化,疾病、死亡、存活的关键。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尔。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脾属于中焦,在正常平和时,脾脉不能见到特殊的表现,只有到脾气衰竭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脉来如麻雀啄食,坚促而不均匀,如屋漏滴水,断续不匀,这就是脾气衰竭的表现。
十六难
十六难曰:脈有三部九候[1],有阴阳[2],有轻重[3],有六十首[4],一脈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注:
【1】三部九候:三部指寸、关、尺,九候,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
【2】阴阳:指阴脈、阳脈,见四难。
【3】轻重:指浮取、沉取,见五难。
【4】六十首:古代脈法,已失传。
十六问说:脉诊有三部九候,有阴有阳,指按用力有轻重,有六十首,有脉随四时的不同变化,距离古圣已很久远,各自都认为自己的诊法是正确的,根据什么来辨别它们呢?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是,只要观察疾病的内证与外证,即可辨别。
其病为之奈何?
这些病证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证:善搐[1],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2],闭癃,溲便[3]难,转筋[4]。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注:
【1】善搐:搐通“挈”,又挈通“瘛”,即抽搐,俗名抽风。
【2】满:肿。
【3】溲便:此指大便。
【4】转筋:俗称抽筋,多指腓肠肌痉挛。
是,假使诊得肝脉,病人的外证是:经常发生抽搐,面色青,易怒;病人的内证是:在脐的左侧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或压痛感;其他的病症还有:四肢肿胀,小便不通或不利,大便困难,抽筋。有这些内外证的是肝病,没有这些内外证的就不是。
假令得心脈,其外证:面赤、口乾、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宛[1]。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注:
【1】口宛:yuè,音义同“哕”,乾呕、呃逆。
假使诊得心脉,病人的外证是:面色红,口干,好发笑;病人的内证是:在脐的上面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压痛感;其他的病症还有:心烦,心痛,手掌心发热而且干呕,有这些内外证的是心病,没有这些内外证的就不是。
假令得脾脈,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使诊得脾脉,病人的外证是:面色黄,常嗳气,多思虑,喜欢吃有味的食物;病人的内证是:在脐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或压痛感;其他的病症还有:腹部胀满,食物不消化,身体困重,关节疼痛,倦怠,嗜睡,四肢弛缓不能收缩。有这些内外证的是脾病,没有这些内外证的就不是。
假令得肺脈,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1]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注:
【1】洒淅:寒慄的样子。
假使诊得肺脉,病人的外证是:面色白,容易打喷嚏,悲观忧愁不愉快,想要哭泣;病人的内证是:在脐的右侧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或压痛感;其他的病症还有:气喘,咳嗽,恶寒,发热。有这些内外证的是肺病,没有这些内外证的就不是。
假令得肾脈,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1];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2]急痛,泄如[3]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注:
【1】善恐,善欠:原作“喜恐欠”,据吕广注文,脾脈体例及《本义》、《集览》本改。
【2】少腹:少通“小”。腹部脐以下部分,称小腹或少腹。一说脐的两旁为少腹。
【3】如:通“而”。
假使诊得肾脉,病人的外证是:面色黑,常有恐惧感,常打呵欠;他的内证是在脐的下面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或压痛感;其他的病症还有:气上逆,小腹拘急疼痛,泄泻而且有里急后重感,小腿逆冷。有这些内外证的是肾病,没有这些内外证的就不是。
十七难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癒,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十七难说:医经上说人患病有的死亡,有的不经过治疗就自然痊愈,有的连年累月缠绵不愈。这种生死存亡的不同转归,可以通过切脉来知道吗?
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脈当得肝脈強急[1]而长,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脈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2]者,脈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脈当洪大,而反[3]手足厥逆,脈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脈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注:
【1】强急:弦紧的脈象。
【2】鼽:qiú,音“求”。鼻塞。
【3】反:原脱,据《本义》、《集览》、《脈经》等补。
是,都可以知道的。诊察疾病时,如果病人闭着眼睛不愿意见人的,脉象应当按得强急而长的肝脉,却反而按得浮短而涩的肺脉(肺金克肝木),是死证。病人如果睁着眼睛而且口渴,心窝下面坚硬的,脉象应当按得紧实而数,反而按得沉濡而微的脉象(肾水克心火),是死证。病人如果吐血,又有鼻塞、鼻出血的,脉象应当沉细,却反而浮大,重按坚实的(虚证见实脉),是死证。病人如果胡言乱语,身上应当发热,脉象应当洪大,却反而出现手足厥冷,脉象细而微的(阳证见阴脉),是死证。病人如果腹部胀大而且泄泻,脉象应当是微细而涩,反而出现紧大而滑的脉象(阴证见阳脉),是死证。
按:本难问三个问题,只回答病的死证,滑寿认为“当有阙漏”。丁锦谓:“不治自愈,即十三难之相生脉。或连年月,即五十五难积聚病之相应。故曰可尽知也。”可资参考。
十八难
十八难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十八问说:脉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分属四条经脉,手经有手太阴、手阳明,足经有足太阳、足少阴,分属于寸部与尺部,是什么意思呢?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1],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注:
【1】中宫:即中央。五行配五方,土主中央。
是,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属金,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属水。金生水,水流向下而且不能向上行,所以足少阴、足太阳应在尺部。足厥阴经、足少阳经属木,能生手太阳火、手少阴火,火焰向上而且不能向下行,所以手少阴、手太阳应在寸部。手心主经、手少阳经属火,能生属土的足太阴、足阳明,土主中央,所以足太阴、足阳明在关部。这些都是根据五行中母子相生的关系而来的。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诊脉有三部九候,各主什么部位的疾病呢?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1]之者也。
注:
【1】刺:刺探、审候的意思。
是,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寸部效法天,主管胸部以上至头部的疾病;关部取法人,主管胸膈以下至脐部的疾病;尺部效法地,主管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就这样审察病变的部位。
人病有沉滞[1]久积聚[2],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脇有积气[3],得肺脈[4]结,脈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注:
【1】沉滞:指缠绵不癒,久留不去的病。
【2】积聚: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脹的病证。一般以积块明显,痛脹较甚,固定不移的为积;积块隐现,攻窜作脹,痛无定处的为聚。
【3】积气:病气郁积体内的病证,此指积聚。
【4】肺脈:据四难、十三难、十七难正文,此指浮短而涩的脈象。人患了沉伏滞留日久的积聚病证,可以切脉诊知吗?
是,诊得病人右胁部有积聚,又切得肺脉结,结脉明显的,积聚就严重,结脉轻微的,积聚就轻微。
诊不得肺脈,而右脇有积气者,何也?
如果诊不到肺脉结,但右胁却有积聚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肺脈虽不见,右手脈当沉伏。
是,肺脉结虽然没有出现,但右手脉象应当见到沉伏的脉象。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異也?
病人体表部患了经久难愈的顽疾,可用同样的诊法呢?还是不一样的?
然,结者,脈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裏,法皆如此。假令脈结伏者,内无积聚;脈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脈不结伏;有痼疾,脈不浮结。为脈不应病,病不应脈,是为死病也。
是,所谓结脉,是脉在来去搏动中有时出现一次歇止,没有一定规律,称为结脉。所谓伏脉,是脉在筋下搏动。所谓浮脉,是脉在肌肉上面搏动。无论病变在左右表里,诊脉的方法都是这样。假如脉呈结伏,体内没有积聚;脉呈浮结的,皮肉筋骨没有经久难愈的顽疾;有积聚,脉象不呈结伏;有经久难愈的顽疾,脉象不呈浮结。是脉象与病证不相应,这些都是会导致死亡的病证。
十九难
十九难曰:经言脈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十九问:医经上说脉象有逆和顺,男女各有常脉,如果出现反常的情况,该怎样讲呢?
然,男子生於寅[1],寅为木,阳也;女子生於申[2],申为金,阴也。故男脈在关上,女脈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注:
【1】男子生於寅,【2】女子生於申:此说是根据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结婚,男左女右,以及十二地支推算而得。古人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自左向右(逆时鍼)围成圆圈,其中子、卯、午、酉分别位于零、九、六、三点。人的元气从“子”开始,男子向左行三十,女子向右行(顺时鍼)二十,都到“巳”,结为夫妇。怀孕十月,男子自“巳”向左行十,至寅出生,女子自“巳”向右行十,至申出生。所以说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
是,男子在寅生,寅在五行为木,属阳;女子在申生,申在五行为金,属阴。因此男子的脉在关上寸部盛,女子的脉在关下尺部盛。所以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这就是男女的常脉。所谓反常,就是男子诊得女脉,女子诊得男脉。
其为病何如?
诊得相反脉象的,发病情况是怎么样呢?
然,男得女脈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脈言之也。女得男脈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脈言之,此之谓也。
是,男子诊得女脉是不足,病在内部。左手诊得,病在左侧;右手诊得,病在右侧,根据脉象部位说明病在哪一侧。女子诊得男脉是太过,病在四肢。左手诊得,病在左侧;右手诊得,病在右侧,根据脉象部位说明病在哪一侧。讲的就是这些。
二十难
二十难曰:经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
二十问说:医经上说脉有隐伏藏匿的情况,脉隐伏藏匿在哪一脏,才说是隐伏藏匿呢?
然,谓阴阳更相乘[1],更相伏也。脈居阴部[2],而反阳脈[3]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脈,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脈居阳部[4],而反阴脈[5]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脈[6],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
注:
【1】阴阳更相乘:更,轮流交替。乘,加。阴部见阳脈,是阳乘阴;阳部见阴脈,是阴乘阳。
【2】阴部:指尺部。
【3】阳脈:如浮、滑、长脈。
【4】阳部:指寸部。
【5】阴脈:如沉、短,涩脈。
【6】虽阴脈:原作“脈虽”,据《千金翼》改。
是,这是讲阴阳交替相加、伏藏的情况。脉在尺部,反而出现阳脉,是阳加于阴。虽然是阳脉,但有时出现沉涩而短的脉象,此称为阳中伏阴。脉在寸部,反而出现阴脉,是阴加于阳。虽然是阴脉,但有时出现浮滑而长的脉象,此称为阴中伏阳。
重阳[1]者狂,重阴[2]者癫,脱阳[3]者见鬼,脱阴[4]者目盲。
注:
【1】重阳:重,重复。指寸部、尺部均见阳脉。
【2】重阴:寸部尺部均见阴脈。
【3】脱阳:寸部脈不现。
【4】脱阴:尺部脈不现。
寸部、尺部均现阳脉的人发狂,寸部、尺部均现阴脉的人发癫;寸部脉脱失的妄见鬼神,尺部脉脱失的双目失明。
二十一难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二十一问说:医经上说人的形体有病状,脉象正常,称为生;脉象有病态,形体没有病状,称为死。该怎么讲呢?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脈数也[1],此大法。
注:
【1】谓息数不应脈数也:指脈搏正常,呼吸明显的加快或減慢。
是,人的形体有病状,脉没有病象,不是没有病,是说呼吸次数与脉搏的次数不对应,这是诊病的重要法则。
按:“非有不病……此大法”,此十七字与上文文义不相连续,疑有脱误。《本义》引谢氏曰:“按本经之答文,词意不属,似有脱误。”可参。
二十二难
二十二难曰:经言脈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脈辄变为二者,何也?
二十二问说:医经上说经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条经脉就变为两种病候,为什么呢?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後病也。故先为是动,後所生病也。
是,医经上所说的是动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邪在气分,气的病变就是动;邪在血分,血的病变就是所生病。气主管温煦人体,血主管濡养全身。气滞留而不能运行,是气先发生病变;血脉壅滞而不能濡养,是血随后发生病变。所以先是动,后是所生病。
按:《灵枢·经脉》篇各经亦有“是动则病”、“主……所生病者”的论述,是动谓经脉有病变时出现的病证,所生病谓经脉主治的病证,与本难的概念不同,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