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难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脈之度数,可晓以不[1]?

二十三问说:手足三阴经脉、三阳经脉的计量(长短尺寸)的数目,可以知道吗?

然,手三阳之脈[2],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脈[3],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脈[4],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脈[5],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脈[6],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7]、任脈[8]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9]经脈长短之数也。

注:

【1】以不:以,此,这些。不,同否,与吗同义。

【2】手三阳之脈:即十二经脈中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它们的运行方向均由手部沿上肢伸侧止于头部。

【3】手三阴之脈:即十二经中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的运行方向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止于手部。

【4】足三阳之脈:即十二经脈中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的运行方向均由头部沿躯幹的前、侧、後部止于足部。

【5】足三阴之脈:即十二经中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它们的运行方向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止于胸部。

【6】跷脈:跷脈分阳跷、阴跷,左右各两条。据《灵樞·脈度》载“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即男子计算两条阳跷,女子计算两条阴跷,所以本难只计算两条跷脈。

【7】督脈:奇经八脈之一,从会阴部开始,沿着脊柱内上行,到风府穴处入脑,上行头顶,沿额、鼻柱至上齿。

【8】任脈:奇经八脈之一,从会阴部开始,向前沿腹、胸正中线直上,至咽喉、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頬,止于目下。

【9】谓:此下原有“十二”二字,与正文不符,据《集览》本删。

是,手三阳经脉从手指到头部,每条长五尺,左右六条,五六得三十,合计三丈。手三阴经脉,从手指到胸中,每条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二丈一尺。足三阳经脉,从足趾到头部,每条长八尺,左右六条,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经脉,从足趾到胸部,每条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六六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计三丈九尺。人体两足跷脉,从足到目部,每条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计九尺。经脉总共长一十六丈二尺,这就是经脉长短的数目。

经脈十二[1],络脈十五[2],何始何窮也。

十二经脉、十五络脉,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呢?

然,经脈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3],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4],以处百病,而決死生也。

注:

【1】经脈十二:经脈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由十二条经脈组成,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络脈十五:全身最大的络脈共有十五条,据二十六难载十二经脈、阴跷、阳跷各有一条络脈,加上脾的大络,合计为十五条。

【3】原:源的本字。络脈从经脈分出,所以经脈是所属络脈的源头。

【4】人迎:位于喉结两旁颈总动脈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该处有人迎穴,是古人切脈部位之一。

是,经脉是运行气血,贯通阴阳,营养全身的。它是从中焦开始,流注到手太阴经、手阳明经;从手阳明经流注到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从足太阴经流注到手少阴经、手太阳经;从手太阳经流注到足太阳经、足少阴经;从足少阴经流注到手(厥阴)心主经、手少阳经;从手少阳经流注到足少阳经、足厥阴经;从足厥阴经又回注到手太阴经。十五别络都随着所属的经脉运行,好像圆环那样循环周转,没有尽头,转输气血灌溉全身,会聚在寸口、人迎,可以用来诊断各种疾病,并且判断疾病的生死。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

医经上说:明确地知道经气衰竭与循环周流,人体阴阳就可以判定,为什么这样说呢?

然,终始者,脈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於朝使[1],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脈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注:

【1】朝使:朝,会聚。使,出使。

是,终始是经脉的纲领。寸口脉、人迎脉的阴阳脉气,与气血会聚、运行相通,好像圆环没有尽头,所以称为始。终是三阴经脉三阳经脉经气衰竭。经脉衰竭就会死亡。死亡时各有不同的证候,所以称为终。

二十四难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二十四问说:手足三阴、三阳经的经气已经衰竭,会出现哪些证候?可以预测它的吉凶吗?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肾[1]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卻,肉[2]濡而卻,故齿长而枯,髮无润泽,无润泽[3]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4]。

注:

【1】肾:原作“冬”,据《太平圣惠方·骨极方论》、《难经集注》虞庶注文,以及下文“肺也”、“肝脈也”体例改。

【2】肉:据下文此指牙龈。

【3】无润泽:三字原缺,据《本义》、《句解》、《集览》补。

【4】戊日笃,己日死:古人用十天干配五行纪日,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足少阴属水,戊己属土,土剋水,所以病情加重至死。以下各节医理同此。

是,足少阴经气衰竭,骨髓就枯萎。足少阴是肾的经脉,在深层运行,并且温养骨髓。所以骨髓得不到温养,就使肌肉不能紧贴经骨,骨肉不相亲和,即肌肉软弱萎缩。肌肉软弱萎缩,因此牙齿就显得长而枯槁。头发没有光泽,头发不光泽的,是骨先死的征兆。到戊日危重,己日死亡。

足太阴气绝,则脈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1],肉满则唇反[2],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注:

【1】肉满:指鼻下人中部位的肌肉肿起。

【2】唇反:指上唇翻转。

足太阴经气衰竭,经脉不能营养口唇。口唇是肌肉的本体。经脉不能营养肌肉,肌肉就不会光滑润泽,肌肉不光滑润泽,人中部位的肌肉就肿起,肌肉肿起,口唇就翻转,口唇翻转是肉先死的征兆。到甲日危重、乙日死亡。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阴器而络於舌本。故脈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1]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注:

【1】筋缩急:原在辛日死之下,据《句解》、《本义》等移至于此。

足厥阴经气衰竭,筋就挛缩牵引睾丸,使舌卷短缩。足厥阴是肝的经脉。肝与筋相合。筋是聚合在生殖器,又与舌根联络。所以经脉不能供给营养,筋就会挛缩拘急,筋挛缩拘急就牵引睾丸和舌头,所以出现舌卷、睾丸上缩,这是筋先死的征兆。到庚日危重,辛日死亡。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溫於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太阴经气衰竭,皮毛就干枯憔悴。手太阴是肺的经脉,能运行经气,温煦皮毛。经气不能营养,皮毛就会憔悴,皮毛憔悴是由津液丧失造成。津液丧失,皮肤、关节就受损伤,皮肤、关节受损就导致皮肤干枯毛发折断脱落,毛发折断脱落是毛先死的征兆。到丙日危重,丁日死亡。

手少阴气绝,则脈不通,脈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1],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注:

【1】梨:梨、黧通,即黄黑色。

手少阴经气衰竭,经脉不能畅通,经脉不能畅通,血液就不能流动,血液不能流动,肤色就失去光泽,所以面色如黧,黑里带黄,这是血先死的征兆。到壬日危重,癸日死亡。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阴经脉的经气都衰竭,就会视物不清、眼球向上反转、双目闭合,双目闭合是丧失神志的表现,丧失神志是神志先死的征兆,人死亡眼睛就闭合了。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1]泄,绝汗[2]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注:

【1】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以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2】绝汗:病危重时排出的汗,汗出淋漓不止,如油如珠,多伴有四肢厥冷,脈微欲绝,呼吸喘促等危候,是阳气将绝的徵象。

六阳经脉的经气都衰竭,阴和阳就相互分离。阴阳离决,腠理就开泄,绝汗就排出,大汗如连贯的珍珠,排出的汗不流淌,这是气先死的征兆。早晨见到可预测晚上死亡,晚上见到可预测次日早晨死亡。

二十五难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二十五问说:人有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仅有十一,那多余的一经,是什么经脉呢?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1]别脈也,心主与三焦为表裏,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注:

【1】与心主:与,谓。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经。

是,多余的一经(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别脉。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相为表里,都是有名称而且没有形体的,所以说经脉有十二条。

二十六难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二十六问:经脉有十二条,络脉有十五条,除了十二经各有一条络脉,其余三条络脉,是什么络脉呢?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是,有阳络、有阴络,有脾的大络。阳络是阳跷的络脉,阴络是阴跷的络脉。所以络脉有十五条。

二十七难

二十七难曰:脈有奇经八脈[1]者,不拘於十二经。何谓也?

注:

【1】奇经八脈:指十二经脈之外的任、督、衝、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八条经脈,具有联繫十二经脈、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十七问说:经脉中有奇经八脉,不受十二经约束,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衝,有督,有任,有带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经,故曰奇经八脈也。

是,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脉,有督脉,有任脉,有带脉,这八条经脉都不受十二经的约束,所以称为奇经八脉。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於经也?

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这二十七脉的脉气,上下相互衔接。为什么独有奇经不受十二经的约束呢?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1]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脈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注:

【1】霶霈:双声连语,亦作滂沛、滂霈,大水涌流的样子。以此比喻人身经脈中气血的运行。

是,圣人筹划开掘沟渠,疏通水道,用来防备不测。天上降下雨水,水沟渠道水满外溢,在这个时候,滂沛的大雨妄行,圣人不能再谋划了。这好比络脉充满外溢,所有经脉不能再约束它了。

二十八难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二十八问说:奇经八脉既然不受十二经的约束,它们都从哪里起始,又怎么延续呢?

然,督脈者,起於下极之腧[1],並於脊裏,上至风府[2],入属於脑。任脈者,起於中极[3]之下,以上毛际,循腹裏,上关元[4],至咽喉[5]。衝脈者,起於气衝[6],並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脈者,起於季脇[7],回身一周。阳跷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8]。阴跷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衝脈。阳维、阴维者,维络於身,溢畜[9]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於诸阳会[10]也,阴维起於诸阴交[11]也。比於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漫溢,流於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12]之也。

注:

【1】下极之俞:指会阴穴或长强穴的深部。

【2】风府:督脈的腧穴,在项後正中线,後发际上一寸处。

【3】中极:任脈腧穴,在腹正中线脐下四寸。

【4】关元:任脈腧穴,在腹正中线脐下三寸。

【5】咽喉:原作“喉咽”,据《集览》、《太素》乙正。

【6】气衝:胃经腧穴,又名气街,在脐下五寸的曲骨穴旁开二寸处。即腹股沟与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的交点,动脈搏动处。

【7】季脇:部位名,又称季肋,即第十一、十二肋。在十一肋前端直下,当脐水平线处有带脈穴。

【8】风池:胆经腧穴,在乳突後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处。

【9】畜:通蓄,积聚。

【10】阳会:阳经交会的地方。据《甲乙经》载下肢部交会膀胱的金门、胆经的阳交;肩部交会小肠经的臑腧、三焦经的天髎、胆经的肩井;头部交会胆经的风池、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督脈的哑门、风府,可资参考。

【11】阴交:阴经交会的地方。据《甲乙经》载下肢部交会肾经的筑宾、腹部交会脾经的衝门、府舍、大横、腹哀,肝经的期门;颈部交会任脈的天突、廉泉,可资参考。

【12】砭射:砭,砭石,用石块磨成的石鍼、石刀。砭射,用石鍼刺入腧穴。

是,督脉是从躯干最下部的腧穴起始,沿着脊柱内侧,向上到风府穴,入内与脑相连。任脉是从中极穴的下面起始,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部,向上经关元穴,到咽喉部。冲脉从气冲穴开始,挨着足阳明经,夹脐两侧向上行,到胸中就分散。带脉是从季胁部起始,环绕腰腹部一圈。阳跷脉是从足跟中部起始,沿着足外踝向上行,进入风池穴。阴跷脉起点也在足根中部,沿着足内踝向上行,到咽喉部,与冲脉交会贯通。阳维、阴维,维系联络全身,起着类似蓄洪的调节作用,不能循环周流灌溉各条经脉。所以阳维从各阳经会合的部位起始,阴维从各阴经相交的部位起始。好比圣人筹划开掘沟渠,水沟渠道水满外溢,流到深湖里。所以圣人不能控制水的流通。当人体经脉血气充盛时,便流入奇经八脉,并且不再循环周流,所以十二经脉也不能约束奇经。如果奇经八脉受邪气侵犯,蓄积就会发生热肿,可以用砭石刺患者的俞穴。

二十九难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二十九问说:奇经八脉发生的病候是怎样的呢?

然,阳维维於阳,阴维维於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1],溶溶不能自收持[2]。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3]。阴跷为病,阳[4]缓而阴[5]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衝之为病,逆气而裏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6],女子为瘕聚[7]。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脈之为病也。

注:

【1】怅然失志:怅:chàng,音“唱”,怅然,失意的样子。失志:神思恍惚。

【2】溶溶:松弛无力的样子。

【3】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十四字原在“腰溶溶若坐水中”下,据《脈经》,滑寿注移此。

【4】阳:指四肢外侧、伸面、背部。

【5】阴:指四肢内侧、屈面、胸腹部。

【6】七疝:疝是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一类病症,又称疝气、小肠气等。七疝是把疝气分为七种的合称。《诸病源候论》指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後世医家所称七疝的内容稍有出入。

【7】瘕聚:指腹部气聚成块的一类病证。

是,阳维脉是维系诸阳经的,阴维脉是维系诸阴经的,阴维、阳维两者自己不能相互维系,就令人失意惆怅,神思恍惚,全身像散了架似的,不能自我控制。阳维的病经常苦于恶寒发热,阴维的病常苦于心痛。阴跷脉产生的病候,肢体属阳部位的筋肉弛缓,属阴的部位筋肉拘急。阳跷脉产生的病候,肢体属阴部位的筋肉弛缓,属阳部位的筋肉拘急。冲脉产生的病候,气上逆而且腹内挛急。督脉产生的病候,背脊强直而且昏厥。任脉产生的病候,患者苦于腹内结气,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女子可发生瘕聚。带脉产生的病候,腹部胀满,腰部弛缓无力,好像坐在水中,这些就是奇经八脉产生的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