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难
三十难曰:荣气[1]之行,常与卫气[2]相随不?
三十问说:营气的运行,常和卫气相随并行吗?
然,经言人受气於穀,榖入於胃,乃传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脈中,卫行脈外,荣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注:
【1】荣气:荣通“营”,又作营气。营气由水榖精微化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在经络中运行,能滋养全身。
【2】卫气:由水穀精微化生,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它的分布遍及全身,不受脈管的约束,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溫;溫煦脏腑,润泽皮肤等功能。
是,医经上说人从谷物中接受精微物质。谷物进入胃中,精微物质就传送到五脏六腑,五脏六腑都接受精微物质,其中清的部分是营气,浊的部分是卫气。营气运行在脉中,卫气运行在脉外,周流全身,循环不息,五十回而又大会,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终端,所以知道营气与卫气是相随并行的。
三十一难
三十一难曰:三焦[1]者何禀,何主[2]?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3]?可晓以不?
三十一问说:三焦承受什么?主管什么?从哪里起始?到哪里为止?它的针刺部位在哪里?可以知道这些问题吗?
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4]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5]而不出。其治在膻中[6],玉堂[7]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8]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榖。其治在脐旁。下焦[9]者,在脐下[10],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本曰衝[11]。
注:
【1】三焦: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具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的作用,元气通过三焦敷布全身;又受纳水穀,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疏通水道,排泄废料的功能,尤与水液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密切相关。
【2】主:原作“生”,形似而误,据下文答词改。
【3】许:处所。
【4】上焦:指横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通过心肺敷布,将水穀精微布散到全身。
【5】内:通纳,纳入。
【6】膻中:任脈腧穴,在两乳头关线的中点,胸骨正中线凹陷处。
【7】玉堂:任脈腧穴,在胸骨正中线,平第三肋间隙。
【8】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在内。主受纳消化水穀,吸收水穀中精微物质,化生营卫。
【9】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肝、膀胱、大小肠在内。主泌别清浊,排泄水液及糟粕。
【10】在脐下:原脱,据《集览》、《评林》、《俗解》、《图注》、《太素》杨注引等补。齐通“脐”。
【11】一本曰衝:此四字原为正文,今据《本义》、《集注》杨注,改为小字注文。
是,三焦是水谷运化的道路,也是人体气化的开始和终了。上焦在心下,从横膈膜向下,在胃的上口,主管纳入而不排出。它的治疗部位在膻中穴,即玉堂穴下一寸六分,在两乳中间凹陷处即是。中焦在胃中脘,不偏上也不偏下,主管消化水谷。它的治疗部位在脐的两旁。下焦在脐以下,对着膀胱上口,主管分清别浊,专司排出而不纳入,是用来传导糟粕的。它的治疗部位在脐下一寸。所以名称叫三焦。三焦汇聚在气街(一本作“气冲”)。
三十二难
三十二难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
三十二问说:五脏都是同等的,却唯独心肺在横膈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然,心[1]者血[2],肺[3]者气[4]。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注:
【1】心: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脏器,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脈,血液的运行依赖心气的推动;心开窍于舌,汗为心之液。心的病变与血脈的运行、精神情志关繫密切,並可在舌、面部、汗液等方面反映出来。
【2】血:是由脾胃吸收的水穀精微,上注肺脈,经过变化後生成。运行在脈道中,具有滋养全身的作用。
【3】肺:是五脏之一,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即布散卫气、津液,溫润肌肤;主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开窍于鼻,与嗅觉和鼻的通气有关。
【4】气:是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肺主气,包括呼吸之气和全身的气。
是,心主血,肺主气。血是营,气是卫,在周身上下相随并行,称为营卫。营卫在经络内外通行,在体表周流,所以使得心肺都在横膈以上。
三十三难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三十三问说:肝在色为青,像五行中的木;肺在色为白,像五行中的金。肝入水就下沉,木入水就上浮;肺入水就浮,金入水就下沉。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1]。乙角[2]也,庚之柔[3]。大言阴於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4],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5]。辛商[2]也,丙之柔[3]。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6],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7]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注:
【1】肝者,非为纯木也:肝在五行属木,为乙木,但与庚金相配,吸金的微阴之气,所以说不是纯木。
【2】乙角、辛商:十天干配五行,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依次配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五脏的肝心脾肺肾,五音的角徵宫商羽。乙角,即肝为乙木,在音为角。辛商,即肺为辛金,在音为商。
【3】庚之柔、丙之柔:刚为阳,柔为阴。十天干按顺序每隔五位阴阳相配,即成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五对。乙庚中,乙为阴,庚为阳,所以乙为庚的阴。丙辛中,辛为阴,丙为阳,所以辛为丙的阴。
【4】行阴道多:乙与庚合,庚为金,金在秋季旺盛,以後天气逐渐转涼,所以说行阴道多。
【5】肺者,非为纯金也:肺属金,为辛金,但与丙火配合,吸收微阳(火)之气,所以说不是纯金。
【6】行阳道多:辛与丙合,丙为火,火在夏季旺盛,夏热属阳,所以说行阳道多。
【7】熟:成熟、纯粹。指阴阳分离,金、木各返本性。
是,肝不是单纯的木,属阴性的乙木,在五音是角音,柔性(阴性)的乙木与刚性(阳性)庚金相合。从大的方面说是阴阳相合,从小的方面说犹如夫妻相配。释放其中的微阳之气,吸收其中的微阴之气,乙木乐意从金,又金应秋,秋凉属阴,阴气逐渐偏盛,所以使肝木入水就下沉。肺不是单纯的金,属阴性的辛金,在五音是商音,柔性(阴性)的辛金与刚性(阳性)丙火相合。从大的方面说是阴阳相合,从小的方面说犹如夫妇相配。释放其中的微阴之气,与丙火如婚配一样相合,辛金乐意从火,又火应夏,夏热属阳,阳气逐渐偏盛,所以使肺入水就上浮。肺成熟就又下沉,肝成熟就又上浮,是什么道理呢?由此可以知道辛金应当归配为庚金,(成为纯金时便下沉),乙木应当归配为甲木,(成为纯木时便上浮的道理)。
按:本难对肺得水而浮,肝得水而沉等说,尚见于《白虎通》,是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但本难在医理方面颇难理解。《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熟字可疑。……徐灵胎注谓肺气热则清气下坠,肝气热则相火上升,立说亦甚简明。”供参考。
三十四难
三十四难曰:五臟各有声、色、臭[1]、味、液[2],皆可晓知以不?
三十四问说:五脏各有所主的声、色、臭、味、液,可以明白地知道这些吗?
然,《十变》[3]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4]。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声呻,其液唾[4]。是五臟声、色、臭、味、液也。
是,《十变》上说:肝主青色,它的臭气是臊气,它的味是酸,它的声是呼叫,它化生的液是眼泪。心主赤色,它的臭气是焦气,它的味是苦,它的声是言语,它化生的液是汗。脾主黄色,它的臭气是香气,它的味是甘,它的声是歌唱,它化生的液是涎。肺主白色,它的臭气是腥气,它的味是辛,它的声是啼哭,它化生的液是鼻涕。肾主黑色,它的臭气是腐气,它的味是咸,它的声是呻吟,它化生的液是唾液。这就是五脏所主的声、色、臭、味、液。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五脏藏有七种神,各脏藏的是什么神呢?
然,臟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5],肺藏魄[6],心藏神[7],脾藏意与智[8],肾藏精与志[9]也。
注:
【1】臭:泛指鼻子嗅到的各种气味。
【2】液:原脱,据下文及四十难、滑寿注补。
【3】十变:古医经名,已佚。
【4】涎、唾:又称涎液、唾沫,均为唾液。
【5】魂:指意识、思维、梦幻等精神活动。
【6】魄:指感觉、动作、语言等,必须通过形体、感觉器官才能表现出来。
【7】神:是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包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也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内脏功能的反映。神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须後天饮食化生的水穀精微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8】意与智:意指思念、思虑。智,指智谋、智慧、聪明。《灵枢·本神》:“心之所忆谓之意。”“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9】志:指志向,立志,并与记忆功能有关。
是,脏是人神气居藏的处所。所以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三十五难
三十五难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1]、小肠[2]远者,何谓也?
三十五问说:五脏各有处所,相合腑的位置都相近,但只有心、肺两脏距离小肠、大肠较远,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3],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4],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5]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是,医经上说心主营,肺主卫,宣通运行阳气,所以处在膈上;大肠、小肠使阴气向下传导,所以处在膈下。因此相距就远了。
又诸腑者,皆阳也,清淨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
又所有腑都属于阳,应是清净的处所。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都受纳不清洁的物质,那是什么意思呢?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6]者,清淨之腑也;胃[7]者,水穀之腑也;膀胱[8]者,津液之腑也。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注:
【1】大肠:上接小肠,交接处为阑门,下端是肛门。主要是传导糟粕,排出大便。
【2】小肠:上接胃的下口,交接处是幽门,下端接大肠。主要消化食物,分清泌浊,吸收水穀精微,浊物传至大肠。
【3】然:原脱,据《本义》及前後文体例补。
【4】阳气:指营气和卫气。
【5】阴气:指食物糟粕及大小便。
【6】胆: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胆汁),主决断,与人勇怯有关。既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7】胃:上接食道,交接处为贲门,下端接小肠。分上、中、下三脘,通称胃脘。主要受纳、腐熟水穀,又称“水穀之海”。
【8】膀胱:位于下腹部,是储存和排泄小便的器官。
是,把所有的腑都说成这样,是不对的。医经上说小肠是接受容纳的腑,大肠是排泄传导糟粕的腑,胆是储藏澄清洁净胆汁的腑,胃是水谷的腑,膀胱是津液的腑。一个腑因没有两种名称,所以知道把各腑称为清净处所的说法是不对的。小肠是心的腑,大肠是肺之腑,胃是脾之腑,胆是肝之腑,膀胱是肾的腑。小肠称为赤肠,大肠称为白肠,胆称为青肠,胃称为黄肠,膀胱为黑肠,都是由下焦治理的。
三十六难
三十六难曰:臟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三十六问说:五脏各自只有一个,唯独肾有两个,为什么呢?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1],右者为命门[2]。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3]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4]。故知肾有一也。
注:
【1】肾:是五脏之一,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具有藏精生髓主骨;主管水液的受纳、布敷、排泄的功能;主纳气;开窍于耳和前後二阴;与脑、生长发育、生殖、性机能密切有关。
【2】命门:元气的根本,储藏神气和精气,与生殖、性机能密切有关。命门作为内脏提出,由本难首创,是後世溫补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後代医家对命门的部位及功能有不同的认识。如有的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肾间动气就是命门之火。有的主张两肾总号为命门,不应分左右。目前大多认为命门火就是肾阳。
【3】原气:即元气、生气,参阅八难。
【4】胞:即子宫,又称胞宫。
是,肾脏有两个,并非都是肾。其中左边的是肾,右边的是命门。命门是全身神气和精气的居处,元气依附的地方,男子用来储藏精液,女子用来联系子宫,所以知道肾只有一个。
三十七难
三十七难曰:五臟之气,於何发起?通於何许?可晓以不?
三十七问说:五脏的精气,从哪里发出?通到什么部位?可以知道这些情况吗?
然,五臟者,当上关於七[1]窍也。故肺气通於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於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於口,口和则知穀味矣;心气通於舌,舌和则知五味[2]矣;肾气通於耳,耳和则知五音[3]矣。
注:
【1】七:原作“九”,据《灵枢·脈度》及下文“七窍不通”改。
【2】五味:指酸苦甘辛鹹。
【3】五音:指角徵宫商羽五音音阶。
是,五脏是应当与头面部的七窍相互关联的。所以肺气通到鼻,鼻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香臭气味了;肝气通到眼,眼的功能正常,就能看见黑白颜色了;脾气通到口,口的功能正常,就能知道谷物的滋味了;心气通到舌,舌的功能正常,就能知道五味了;肾气通到耳,耳的功能正常,就能知道五音了。
五臟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五脏不协调,七窍功能就会失常;六腑不协调,就会使气血停留郁结形成痈疡。
邪在六腑,则阳脈不和,阳脈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脈盛矣。邪在五臟,则阴脈不和,阴脈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脈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1]。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1]。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注:
【1】关、格:原两字互倒,今依《素问·六节臓象论》、《灵枢》终始、禁服、脈度等篇乙正。关为关闭,指二便闭塞不通。格为格拒,指呕吐不食。
病邪在六腑,阳脉就失调。阳脉失调,气就滞留,气行滞留,阳脉就偏盛了。病邪在五脏,阴脉就失调,阴脉失调,血就滞留,血行滞留,阴脉就偏盛了。阴气太盛,阳气就不能运行滋养,所以称为关。阳气太盛,阴气不能运行滋养,所以称为格。阴气、阳气都太盛,就都不能运行滋养,所以称为关格。关格的病证不能活到应享的寿命便死亡了。
经言气[1]独行於五臟,不营於六腑者,何也?
医经上说气只在五脏运行,不滋养六腑,是什么道理呢?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脈营於五臟,阳脈营於六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矣。
注:
【1】气:据下文回答,此指经脈的气血。
是,经脉气血的运行,如水的流动,不能停止。所以阴脉滋养五脏,阳脉滋养六腑,如圆环没有终点,没有人知道它的头绪,到终了又再开始。如果不发生倾倒外溢,人经脉的气血在内温养脏腑,在外濡润腠理。
三十八难
三十八难曰:臟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三十八难说:脏只有五个,腑却有六个,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1]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注:
【1】别:六十六难作“别使”,别下疑脱“使”字。别使,即别行的通道。
是,腑有六个,是因有三焦一腑。三焦具有元气别行通道的功能,主持全身的气化活动、有名称但没有形态,它的经脉属于手少阳,这是五腑之外的一个腑。所以说腑有六个了。
按:本书论述三焦的内容尚见于八难、二十三难、二十五难、三十一难、三十九难、六十二难、六十六难,宜合参。本难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论述,后世分歧较大,不少医家主张有形,认为是脂膜、腔子、网油等,争论至今未决。
三十九难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三十九问说:医经上说腑有五个,脏有六个,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然五臟亦有六臟者,谓肾有两臟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臟有六也。
是,六腑是只有五腑。但是五脏也有称六脏的,是说肾有两个脏。它的左边是肾,右边是命门。命门是神气和精气的居处,男子用来储藏精气,女子用来联系子宫,它的气与肾脏相通,所以说脏有六个。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腑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腑有五个,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是,五脏各有一个与它相表里的腑,三焦虽然也称作一腑,但不属于五脏。所以说腑有五个。
四十难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1],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四十问说:医经上说肝主颜色,心主臭气,脾主味道,肺主声音,肾主水液。鼻是肺的外候,却反而能辨知香臭;耳是肾的外候,却反而能听到声音,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2],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2],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注:
【1】候:外候,指孔窍。通过孔窍的变化可以了解相关内脏的情况。
【2】金生于巳、水生於申:这是另一种五行相生的规律,又称五行长生。巳、申是十二地支的二支。古人将地支、方位分属五行,东方寅卯属木,南方巳午属火,西方申酉属金,北方亥子属水,中央丑未辰戌属土,然後按五行相生规律推演。
是,肺属于西方金,金由巳生,巳属于南方火,火属于心,心主臭气,所以使鼻窍能辨知香臭。肾属于北方水,水由申生,申属于西方金,金属于肺,肺主声音,所以使耳朵能听到声音。
四十一难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四十一问说:唯独肝有两叶,这与什么事物相应呢?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1]尚近,离太阳[2]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注:
【1】太阴:指冬季。冬季寒冷,阴气最盛,所以称太阴。
【2】太阳:指夏季。夏季炎热,阳气最盛,所以称太阳。
是,肝脏属于东方木,木属于春。万物开始萌生,它还幼小,没有与任何方面相亲近,春季离开冬季尚近,距离夏季不远,如有两心一样,所以肝有两叶,和树叶萌生的情况也是相应的。
四十二难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穀多少,各几何?
四十二问说:人体内肠胃的长短、受纳水谷多少,各自有多少?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当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1]。迴肠[2]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3],长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广肠[4]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5],长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6],此肠胃长短,受水穀之数也。
注:
【1】合之太半:大半合。大、太古通。合,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
【2】回肠:即大肠。
【3】寸之少半:原作半,周长四寸,直径当为一点二七寸,今依《甲乙经》、《千金要方》改。
【4】广肠:即直肠。
【5】寸之大半:原作半,周长八寸,直径当为二点五五寸,今依《甲乙经》改。
【6】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原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数与合计数不符,依《灵枢·平人绝穀》、《甲乙经》改。
是,胃的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着可受纳水谷三斗五升,其中经常留存谷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的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小半分,长三丈二尺,受纳谷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又大半合。回肠(大肠)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又小半寸,长二丈一尺,受纳谷物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大半寸,长二尺八寸,受纳谷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所以肠胃道总共长五丈八尺四寸,合计受纳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又大半合。这就是肠胃长短和受纳水谷的数字。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1],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2],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注:
【1】毛:指心脏内的瓣膜,似毛状。
【2】两耳:指两侧支气管。
肝脏重四斤四两,左边有三叶,右边有四叶,共七叶,主藏魂。心脏重十二两,内有七孔三毛,存储精汁(血液)三合,主藏神。脾脏重二斤三两,扁阔三寸,长五寸,有散在的脂膏半斤,主统裹血液,温养五脏,主藏意。肺脏重三斤三两,有六叶两耳,共八叶,主藏魄。肾脏有二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1],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当脐右回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注:
【1】铢:据《汉书·律历志》,一铢重一百黍。又段玉裁注:二十四铢为一两。
胆在肝的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存贮精汁(胆汁)三合。胃重二斤二两,弯曲伸直后长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存贮谷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小半分,向左回转叠积有十六个弯曲,能受纳食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又大半合。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又小半寸,当脐部向右回转十六个弯曲,能容纳谷物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长和宽都是九寸,贮盛尿液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後至会厌[1]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2]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3]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
【1】会厌:七衝门之一,又称吸门。位于舌骨以後,咽喉上方,形如树叶,呼吸发音时,会厌盖住食道上口,饮食或呕吐时盖住气管上口,防止食物误入气道。
【2】咽门:在食道上口,下连食道。
【3】肛门:直肠下端,即後阴,又称魄门,此处包括广肠在内。
口阔二寸半,从嘴唇到牙齿长九分,从牙齿向后到会厌,深三寸半,大小能容纳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阔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阔二寸半,到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阔二寸,长一尺二寸,有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大半寸,长二尺八寸,可受纳谷物的糟粕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
四十三难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四十三问说:人不进饮食,七天就会死亡,这是什么道理?
然,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尽,即死矣。
是,人胃中经常存留谷物二斗,水液一斗五升,健康人每日上二次厕所,一次排出二升,七日是五七三斗五升,水谷就全部排尽了。所以健康人不进饮食,七天就死亡的,当水谷津液都排尽时,就死亡了。
四十四难
四十四难曰:七衝门[1]何在?
四十四问说:七冲门在什么部位呢?
然,唇为飞门[2],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3],太仓[4]下口为幽门[5],大肠小肠会为阑门[6],下极为魄门[7],故曰七衝门也。
注:
【1】衝门:重要的出入口。
【2】飞门:飞通“扉”。扉,门扇。
【3】贲门:胃的上口,与食道交接处,近会横膈部位。
【4】太仓:即胃。
【5】幽门:胃的下口,与十二指肠交接处。
【6】阑门:阑通“栏”,栏,门栏。大肠与小肠连接处。
【7】魄门:即肛门。魄通“粕”。肛门排泄糟粕,故名。
是,嘴唇称为飞门,牙齿称为户门,会厌称为吸门,胃的上口称为贲门,胃的下口称为幽门,大肠、小肠连接处称为阑门,最下部的(肛门)称为魄门,所以称为七冲门。
四十五难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四十五问说:医经上所说的八会是什么?
然,腑会大仓[1],臟会季脇[2],筋会阳陵泉[3],髓会绝骨[4],血会鬲腧[5],骨会大抒[6],脈会太渊[7],气会三焦[8](外一筋直两乳内也)[9]。热病在内,取其会之气穴也。
注:
【1】大仓:《本义》、《集览》本大作太,按大、太通。大仓是任脈中脘穴的别名,又名太仓,在腹中线,脐上四寸。
【2】季脇:肝经章门穴的别名,在第十一助游离端稍下处。
【3】阳陵泉:胆经腧穴,在小腿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4】绝骨:又名悬钟,胆经腧穴,在外踝上三寸。
【5】鬲腧:膀胱经腧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
【6】大抒:《本义》、《集览》、《甲乙经》、《句解》抒並作杼。膀胱经腧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
【7】太渊:肺经腧穴,在掌後腕横纹桡侧端,当桡动脈搏动处。
【8】三焦:据三十一难及小字注文,此指膻中穴。膻中为气海,所以气的会穴在膻中。
【9】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此八字原作正文,《八十一难经集解》谓:“按外一八字是衍文,此是气会三焦之旁注。”膻中在两乳中间,胸骨中线上,属任脈腧穴。今将此句改为小字注文。用来说明气会的部位。
是,腑的会穴在大仓(中脘),脏的会穴在季胁(章门),筋的会穴在阳陵泉,髓的会穴在绝骨,血的会穴在膈俞,骨的会穴在大抒,脉的会穴在太渊,气的会穴三焦(在胸骨外两乳中点的膻中穴)。凡有热邪在内的病症,可取各自会聚的腧穴。
四十六难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四十六问说:老年人卧后不能入睡,少年人和壮年人入睡后不易觉醒,是什么道理呢?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於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也老人血气衰,肌[1]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注:
【1】肌:原作“气”,据《句解》、《本义》、《集览》等改。
是,医经上说少年人和壮年人,血气充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不失常态,所以白天精神饱满,夜间不易觉醒。老年人血气衰少,肌肉不滑利,营卫运行的通道不畅通,所以白天精神不振。夜里不能入睡。由此可知为什么老年人不容易入睡的道理了。
四十七难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四十七问说:人唯独面部能耐受寒冷,是什么道理呢?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1]也。诸阴脈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脈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注:
【1】诸阳之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三阳经都到头部,督脈总督诸阳经,並入于脑,所以头为众阳经的会合的部位。
是,人的头部是众阳经会聚的部位。许多阴经都行到颈、胸部就返回,只有众阳经都向上行至头部,所以使面部能耐受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