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难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四十八问说:人有三虚三实,是说什么呢?
然,有脈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1]之虚实也。脈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2]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3]为虚,入者[3]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注:
【1】诊:指医生通过诊察和患者主诉了解的症候。
【2】紧牢:紧脈,脈来绷急,如转绳索,多见于寒邪、痛症、宿食。牢脈,脈象似沉似伏,重按实而弦长,主癥瘕、痞块、疝气等。
【3】出者、入者:有二说,出者,指病由内发展至外或由内排出体外的汗、吐泻物、崩漏等症状。入者,指病邪由表入裏或外感六淫、饮食所致的病证。
是,有脉象的虚实,有病证的虚实,有诊候的虚实。脉象的虚实,如濡脉属虚,紧牢脉属实。病证的虚实,如病由内发展至外的属虚,病邪由表入里的属实;能说话的属虚,不能说话的属实;起病缓慢的属虚,起病急骤的属实。诊候的虚实,如按诊指下感觉濡软的属虚,坚硬的属实;痒的属虚,痛的属实;外表疼痛,里面轻快舒适的,属外实内虚;里面疼痛,外表轻快舒适的,属内实外虚。所以说有虚有实。
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1],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四十九问说:有正经自病,有五种病邪损伤的病证,怎么区别它们呢?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2]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注:
【1】正经自病:正经,指十二经脈。据下文此指与经脈相连的五脏。自病,指病邪损伤五脏後出现的病症。
【2】强力入水:强力,勉强用力,指房事过度、举负过重、持重远行。入水,指人在水中或淋雨涉水。
是,医经上说忧愁思虑过度就会损伤心;形体受寒并且喝寒冷饮食就会损伤肺;恨怒过度,气逆上行而不下降,就会损伤肝;饮食不当和劳倦过度就会损伤脾;长久坐在潮湿的地方,强行用力又入水中,就会损伤肾,这些就是正经自病。
何谓五邪?
什么叫做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是,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这些叫做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假如心病,根据什么知道是受到风邪侵犯才得病的呢?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1]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邪入心[2],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脇下满痛,其脈浮大而弦。
注:
【1】自入:风气通于肝,风邪侵入本脏肝,称为自入。以下暑邪侵入心,饮食劳倦伤脾,寒邪入肺,湿邪入肾,均为自入。
【2】肝邪入心:原作“肝为心邪”,今依《鍼炙大成》卷一引,以及下文“脾邪入心”、“肺邪入心”等体例改。解释有二:一指风邪侵入心,肝邪即风邪;二指风邪入肝,肝病传心。下文脈大、发热为心病,脈弦、脇下满痛为肝病。二说并通。
是,病人的面色应当呈现赤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肝主色。风邪侵入本脏肝的呈现青色,侵入心的呈现赤色,侵入脾的呈现黄色,侵入肺的呈现白色,侵入肾的呈现黑色。肝邪侵入心,所以知道面部应当呈现赤色。它的病候有全身发热,胁下满痛,它的脉象呈现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根据什么知道(心病)是由于伤暑才得病的呢?
然,当恶焦[1]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也,当恶焦[1]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注:
【1】焦:原脱,按上下文体例,及《难经古义》补。
是,病人应当厌恶焦的气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主臭气,暑邪侵入本脏心应当厌恶焦的气味,侵入脾厌恶香气,侵入肝厌恶臊气,侵入肾厌恶腐气,侵入肺厌恶腥气。所以知道心病是由伤暑得病的,应当厌恶焦气。它的病候有身热心烦,心痛,它的脉象呈现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根据什么知道心病是由于饮食劳倦才得病的呢?
然,当喜苦味也。虛为不欲食,实为欲食[1]。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鹹,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缓。
注:
【1】虛为不欲食,实为欲食:滑寿《难经本义》谓:“于上下文无所发,疑错简衍文也。”此句与各段体例不符,滑注可参。
是,病人应当喜食苦味。虚证是不想进食,实证是想进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脾主味。病邪侵入肝的是喜食酸味,侵入心的是喜食苦味,侵入肺的是喜食辛味,侵入肾的是喜食咸味,侵入本脏脾的喜食甘味。所以知道脾邪入心是喜食苦味。它的病候有全身发热、身体沉重,嗜睡、四肢弛缓不能收缩,它的脉象呈现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根据什么知道心病是由于感受寒邪才得病的呢?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脈浮大而涩。
是,病人应当胡言乱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肺主声。寒邪侵入肝是呼叫,侵入心是胡言乱语,侵入脾是歌唱,侵入肾是呻吟,侵入本脏肺是哭泣。所以知道肺邪入心是胡言乱语。它的病候有全身发热,瑟瑟怕冷,甚至气喘咳嗽,它的脉象呈现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根据什么知道心病是由于感受湿邪才得病的呢?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1]。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2],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注:
【1】液:原作“湿”,据《集览》及三十四难、四十难改。
【2】涎:原作“液”,依《句解》、《本义》、《集览》及二十四难改。
是,病人应当经常出汗不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肾主液。湿邪侵入肝是流泪,侵入心是出汗,侵入脾是流涎,侵入肺是流鼻涕,侵入本脏肾是吐唾沫。所以知道肾邪入心是出汗不能自止。它的病候是全身发热,并且小腹疼痛,足胫逆冷,它的脉象呈现沉濡而大。以上就是诊察五邪所伤的方法。
五十难
五十难曰:病有虛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五十问说: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根据什么区别它们呢?
然,从後来者[1]为虛邪,从前来者[1]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2]为贼邪,从所胜来者[2]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注:
【1】从後来者、从前来者:此按五行相生论述。四十九难指出中风为肝邪属木,伤暑为心邪属火,饮食劳倦为脾邪属土,伤寒为肺邪属金,中湿为肾邪属水。以上病邪侵入本脏後发病,称为自病,相关的病邪称为正邪。以心病(属火)为例,从後来者指生我者,如中风(木生火)。从前来者指我生者。如饮食劳倦(火生土)。
【2】从所不胜来者、从所胜来者:此从五行相剋论述,以心病(属火)为例,前者指剋我的脏传来的,如中湿(属水剋火);後者指我剋的脏传来的,如寒邪(属火剋金)。
是,从生我的脏传来的称为虚邪,从我生的脏传来的称为实邪,从克我的脏传来的称为贼邪,从我克之脏传来的称为微邪,由本脏相关的邪入侵的称为正邪。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以心病为例,得自中风称为虚邪,得自伤暑称正邪,得自饮食劳倦称为实邪,得自伤寒称为微邪,得自中湿称为贼邪。
五十一难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五十一问说:病人有想要得到温暖的,有想要得到寒凉的,有想要见人的,有不愿见人的,情况各不相同,病在什么脏腑呢?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臟者阴也,阴病欲得溫,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臟腑之病也。
是,病人想要得到寒凉的,而且想要见人的,病在腑;病人想要得到温暖的,又不愿见人的,病在脏。根据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腑属阳,阳病想要得到寒凉,又想要见人的;脏属阴,阴病想要得到温暖的,又想要关闭门户,独自居住,厌恶听到人声。所以根据这些来区别,知道是脏病还是腑病。
五十二难
五十二难曰:腑臟[1]发病,根本[2]等不?五十二问说:脏腑发生的病变,根本是否相同?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是,不相同的。
它们是怎么不相同?
然,臟病也,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彷佛贲响[3],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腑臟根本不同也。
注:
【1】脏腑:孙鼎宜:“脏腑二字,当作积聚,涉下文误。”孙说可参,下文回答仅述积聚,宜参阅五十五难。
【2】根本:树木的根,此指病因、病位、腹内结块的起止。
【3】贲响:贲,大。指腹部肠鸣音亢进。
是,脏病是留止不移动,它的病不离开病变所在的部位;腑病是腹部鸣响,似有形似无形,上下流动,没有固定的部位。所以根据这些情况就知道脏与腑发病的根本是不相同的。
五十三难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1]者死,间臟[2]者生。何谓也?
五十三问说:医经上说,依次相传的死、隔脏相传的生,说的是什么呢?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臟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臟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臟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3]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注:
【1】七传:七、次古代同音通借。即依次相传。
【2】间脏:隔脏。五脏依次按相剋排列,是肝脾肾心肺,间脏是指传给间隔一或二脏属相生的脏。
【3】竟:完、终了。
是,依次相传的是传给它相克的脏;隔脏相传的是传给它相生的脏。根据什么这样说呢?假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每一脏都不能再次受伤,所以说依次相传的死。隔脏相传的是传给它相生的脏。假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这些都是母子相传,终子后又开始,如圆环一样没有终端,所以说隔脏相传的生。
五十四难
五十四难曰:臟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五十四问说:脏病难治,腑病易治说的是什么呢?
然,臟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臟同法也。
是,脏病难以治疗的原因,是由于传给它相克的脏。腑病容易治疗的原因,是由于传给它相生的脏。这与依次相传、隔脏相传的规律是相同的。
五十五难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五十五问说:疾病有积、有聚,根据什么来区别它们呢?
然,积者,阴气[1]也;聚者,阳气[2]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3]。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注:
【1】阴气:指精、血、津液。
【2】阳气:此指六腑之气。
【3】处:此後熊庆笏谓:“脱谓之积三字。”
是,积是阴气的病,聚是阳气的病。阴气的性质沉静伏藏,阳气的性质浮散流动。阴气蓄积的病称为积,阳气聚合的病称为聚。所以积是由五脏产生,聚是由六腑造成。积是阴气的病,它开始发生就有固定的处所,积的疼痛不离开病变的部位,上下有开始至终止的范围,左右有尽头(边界)。聚是阳气的病,它开始发生时没有固定的处所,上下没有停留的部位,它的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称为聚。所以根据这些就可以区别积和聚了。
五十六难
五十六难曰:五臟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五十六问说:五脏的积,各有名称吗?是在哪月哪日得病的呢?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癒,令人发咳逆、瘧,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於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是,肝的积叫做肥气,生在左胁下,如覆着的杯子,有明显起止界限。长久不愈,使人发生咳嗽、气逆、疟疾,连年不愈。在夏末(农历六月)戊日、己日得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肺病传给肝,肝应当传给脾,脾在夏末是正当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脏是不受邪的,肝又要传回给肺,肺不肯接受,因此停留郁结成为积。所以知道肥气是在夏末戊日、己日得病的。
心之积名曰伏樑,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癒,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樑以秋庚辛日得之。
心脏的积叫做伏梁,从脐的上方开始,如手臂大小,向上到心下。长久不愈,使人患有心烦。在秋季庚日、辛日得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肾病传给心,心应当传给肺,肺在秋季是正当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脏不受邪,心又要传回给肾,肾不肯接受,因此停留郁结成为积。所以知道伏梁是在秋季庚日、辛日得病的。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癒,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脾脏的积叫做痞气,生在胃脘部,如覆着的盘子,长久不愈,使人四肢弛纵不能收缩,发生黄疸,饮食不能滋长肌肤。在冬季壬日、癸日得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肝病传给脾,脾应当传给肾,肾在冬季是正当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脏不受邪,脾又要传回给肝,肝不肯接受,因此停留郁结成为积。所以知道痞气是在冬季壬日、癸日得病的。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肺脏的积称为息贲,生在右胁下,如覆着的杯子。长久不愈,能使人恶寒发热,气喘咳嗽,发生肺痈。在春季甲日、乙日得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心病传给肺,肺应当传给肝,肝在春季是正当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脏不受邪,肺又要传回给心,心不肯接受,因此停留郁结成为积。所以知道息贲是在春季甲日、乙日得病的。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肾脏的积称为贲豚,发生在小腹部,向上到心下,如小猪在奔突,或上或下,没有定时。长久不愈,使人喘息气逆,骨痿,少气。在夏季丙日、丁日得病。根据什么这样说呢?脾病传给肾,肾应当传给心,心在夏季是正当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脏不受邪,肾又要传回给脾,脾不肯接受,因此停留郁结成为积。所以知道贲豚是在夏季丙日、丁日得病的。
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这些就是诊断五脏积的主要方法。
五十七难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五十七问说:泄泻共有几种,都有名称吗?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是,泄泻共有五种,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还有大瘕泄,又叫做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胃泄的症状,饮食不消化,(大便)呈黄色。
脾泄者,腹脈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泄的症状,腹部胀满,水泻如注,进食就要呕吐上逆。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大肠泄的症状,进食后就感到腹中急迫,大便白色,肠鸣,剧烈腹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泄的症状,小便时有脓血,小腹疼痛。
大瘕泄[1]者,裏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2]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注:
【1】大瘕泄:指痢疾等病。
【2】茎:疑为“腹”字之误。泄泻、裏急後重,多伴腹痛,阴茎疼痛较少见。
大瘕泄的症状,里急后重,屡次上厕所,但不能排便。阴茎(腹)中痛。这些就是辨别五泄的方法。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脈有变不?
五十八问说:伤寒有几种?它们的脉象有没有变化呢?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溫,有热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是,伤寒有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它们的症状各不相同。
中风之脈,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溫之脈,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脈,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脈,阴阳俱浮。浮之而[1]滑,沉之而[1]散涩[2],溫病之脈。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注:
【1】而:原脱,据《句解》、《本义》、《集览》本补。
【2】涩:丹波元胤:“涩字恐衍……滑涩相反,无並见之理。”
中风的脉象,寸部脉浮而滑,尺部脉濡而弱。湿温的脉象,寸部脉濡而弱,尺部脉小而急。伤寒的脉象,尺部、寸部都有力而紧涩。热病的脉象,尺部、寸部脉都是浮。轻按浮取脉滑,重按沉取脉散,是温病的脉象。(外邪)可以运行在所有的经脉,不知道哪一条经脉会有变动,分别根据病变经脉所在的部位切按脉象。
伤寒有汗出而癒,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癒者。何也?
伤寒病,有的汗出就痊愈,泻下就死亡;有的汗出就死亡,泻下就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阳虛阴盛,汗出而癒,下之而[1]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癒。
注:
【1】而:原作即,依《句解》改,与上下文例一致。
是,阳气虚寒邪盛的,出汗就痊愈,泻下就死亡;热邪盛阴气虚的,出汗就死亡,泻下就痊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寒热的疾病,怎么要诊察它呢?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蓆,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是,皮寒热的,皮肤不能贴近席面,毛发憔悴,鼻中干燥,不出汗。肌寒热的,皮肤疼痛,唇干舌燥,无汗。骨寒热的,病人全身不舒服,不停地大量出汗,牙根干枯疼痛。
五十九难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五十九难说:狂与癫的疾病,根据什么区别它们呢?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居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1]。其脈三部阴阳[2]俱盛是也。
注:
【1】僵仆:向後仰倒为僵,向前覆倒为仆。
【2】阴阳:指切脈沉取与浮取。
是,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睡眠少而且不知饥饿,自以为高贵贤明,自以为善辩聪明,自大傲慢,不正常地发笑,喜欢唱歌玩乐,行为失常而且没有休止的,就是此病。
癫疾开始发作的时候,精神不愉快,突然倒下,两目直视,病人的寸关尺三部脉象轻按重按都有力的,就是此病。
六十难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六十问说:头与心的疾病,有厥痛,有真痛,说的是什么呢?
然,手三阳之脈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臟气相幹,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是,手三阳经脉感受风寒,邪气潜伏停留,没有除去的,就称为厥头痛;邪气深入停留在脑部的,称为真头痛。那种五脏脏气相互侵犯的,称为厥心痛;那种疼痛剧烈,只在心脏,手足发青的,就称为真心痛。那真心痛的病,早晨发病到晚上就死亡,晚上发病到次日早晨就死亡。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脈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六十一问说:医经上说,通过望诊就知道病情的称为“神”,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圣”,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工”,通过切脉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巧”。说的是什么呢?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1]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虛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经言以外知之者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注:
【1】问:原作“闻”,据《句解》、《本义》、《集览》、濯缨本改。
是,望而知之的意思,就是观察病人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变化,就了解疾病。闻而知之的意思,就是听病人的角徵宫商羽五种声音变化,就能辨别疾病。问而知之的意思,就是询问病人想要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就了解疾病的产生的原因和病变的部位。切脉而知之的意思,就是切按病人的寸口脉,审察脉象的虚实,就了解病变在哪一个脏哪一个腑。医经上说,能根据外在表现就掌握病情的称为圣,能按其内部变化而知道病情的称为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