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肇自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至梁陶弘景取汉魏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增入,以应重卦,谓之《名医别录》。至唐高宗命司空李勣、太尉长孙无忌等修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谓之《唐本草》。至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学士卢多逊等取唐、蜀《本草》,并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增药一百一十三种,谓之《开宝本草》。至宋仁宗嘉祐二年,命直秘阁掌禹锡等重修,增药八十二种,谓之《嘉祐本草》。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物,命博士苏颂撰述,谓之《图经本草》。至宋徽宗大观二年,蜀医唐慎微取《嘉祐》、《图经》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孟诜本草》,旧本所遗者五百余种,并增五种,谓之《证类本草》,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至明万历间,蕲州李时珍取金、元、明诸医所用旧本未载者三十九种,自增三百七十四种,共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谓之《本草纲目》。其书取材至富,析理甚精,真本草之大成,济世之慈航也。其他著本草者凡数十家,虽有发明,均无增益。窃谓《本草》一书,家不可阙,《纲目》卷帙繁重,无者不能尽购,有者不能悉读。且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善用兵者兵不在多,善用药者药岂在广。余但选择要药八百余种,搜缉诸家之论,折衷互异之词,旁采儒书,间附管见,药少而用则详,词简而义无阙。只增烟草一种,以盛为时用也。语多纂缉,题曰“洞诠”,亦仿《文选》称撰之例,匪敢僭也。
——药之治病,不过以寒、热、温、凉、平之五气,咸、酸、甘、苦、辛之五味,以治人之脏腑寒热,使得其平而已。饮食之中亦有五气五味焉。以食治病,以药治病,其理一也。是故《周礼》有食医之法,嗣后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喧食经》一卷,《膳馐养疗》二十卷,昝殷《食医心鉴》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陈直《奉亲养老书》三卷,孟诜《食疗本草》三卷,陈士良《食性本草》十卷,皆祖食医之义也。是集于谷、肉、果、菜诸部。凡入庖厨者,备着勿遗,若善调于食饮,虽不资药饵可也。
——学诗之道,兴观群怨而外,尚取多识其名。凡鸟、兽、草、木之类,有名必有其义,裁成服御之方制伏,变化之妙,造物甚巧,义类难穷。经史稗官所载,虽于医药无关,附识于篇以备博览,亦《尔雅》、《诗疏》之一班也。
——洪武初,周宪王因念旱涝民饥,谘访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实,可备荒者四百四十种,图其形状,著其出产,以及性味食法,凡四卷,谓之《救荒本草》,思深哉!仁人之用心也。是集不能悉载,但于诸部中凡可疗饥救荒者,亦附注焉。有心斯世者,仍当求之全集可也。
——人身中可作药者,《神农本经》所载惟发髲一种。后世方书至于骨、肉、胆、血,咸称为药。夫以物命救人命,大雄尚然非之,况戕人以益人乎!医乃仁术,当不其然,窃谓人身中可拯危起疴者,人气、人溺为上,人发、人乳次之,其余方药所用,各有一端之功,惟无害于义者,则录用之。其惨忍邪秽者,则辟断焉。亦愿医家、病家先治心而后治形可也。
——集中所载有一二医方,只因诠解药性而偶及之,盖借用以明体也。其余大方、秘方不可悉记,并盛为时用。诸方中有精理皆应阐发,另有《人身洞诠》、《证治洞诠》二书,当嗣刻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