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胃(附诸气,泻痢,痔漏,淋闭)

第一:脾胃证治

夫脾者为谏议之官,胃为仓癝之官,属土,旺四季,故字皆从田,内主肌肉,外应于唇,恶湿好燥,喜歌乐,畏怒气,若安和则克化饮食,荣养一身,故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若四时但是本藏脉,而无胃气脉者,死。启玄子云:补肾不若补脾。脾能纳五味以养五脏,故脾胃之气一日不可亏也。盖脾之脉喜见阿阿,缓大是脾之本脉也,恶实大、弦长、濡弱。若脾胃虚弱,则腹胀食减,或饮食迟化,或多食而不为肌肤,或呕吐、泄利、腹痛、面黄、气急,甚则肿满,虽不觉其为病,日久则为大害也,治之各有方。  

若寻常温补脾胃,宜与谷神嘉禾散、十八味丁沉透膈散、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健脾散、理中圆、大养脾圆。  

食不克化者,七香圆、红圆子、感应圆;少壮者,与青木香圆。  

第二:腹痛呕吐泄泻噫酸吞酸证治

脾胃痛甚,呕逆不纳食,或喘急者,可与七气汤。  

若吐者,与人参藿香汤、人参丁香汤。  

若泄泻者,与大沉香圆、理中汤、丁香豆蔻散。  

若噫醋吞酸者,与如意圆、思食圆。  

第三:翻胃不食证治

脾虚翻胃不纳食,及汤药不下者,可与膈气散、人参丁香散、五膈宽中散。  

第四:心气脾疼证治

心脾冷痛,此是有积。若有寒积者,宜先与温白圆。老人不可用此,只与木香推气丸,次与感应丸,兼《博济方》葱白散。有寒者,与大沉香圆,次与蓬煎丸。  

第五:胸膈不快证治

胸膈不快,气滞者,可与谷神嘉禾散、沉香降气汤、乌沉汤、七香圆、快膈圆、治中汤。大便秘者,与青木香丸。  

第六:膈气证治

夫一切诸气,皆由忧戚中或盛怒中动伤真气,致使阴阳不和,结气于胸膈之中,壅滞不快,饮食不下,遂成膈噎之疾,可与木香调气散、五膈宽中散、膈气散、嘉禾散。若流入胸臆、背膂分肉之间,痛不可除者,与神保圆、复元通气散。  

第七:九种心痛证治

若九种心痛轻者,可与苏合香圆;甚者,九痛圆或神保圆用柿蒂、灯心煎汤吞下。  

第八:腹胀胁痛证治

夫腹胀满者,有鼓胀、谷胀、寒胀、留饮等证,用药皆异,且以疾证轻者治之。一切腹胀者,可与三和散、流气饮、枳壳散、分心气饮。  

第九:癥积气块证治

夫癥积气块者,皆因气虚及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内结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宜以药渐渐消磨,不可用宣利药,恐误人。可与七气汤、青木香圆、木香推气圆、挨积圆、蓬煎圆。  

积气不散,腹胁膨胀者,可与积气圆、三棱煎圆。  

心下坚硬,结块冲心者,可与温白圆。胀满不思食者,与嘉禾散、丁沉透膈汤、养脾圆、消食圆。  

第十:小肠膀胱诸气等疾证治

小肠膀胱奔豚、疝气等疾,皆因肾气虚弱,膀胱久冷,风湿乘之,伤于肾经,气滞不散,小腹刺痛,肾经偏吊,未可骤服补药,宜先以疏导发散之剂,可与五苓散加连根葱白、盐、舶上茴香一撮炒同煎,或神保圆、胡芦巴圆,次以《博济方》葱白散或盐煎散、川楝散、大沉香圆、茴香圆,仍炒茴香烧盐细嚼,热酒送下。  

十一:胁肋刺痛证治

夫胁肋痛者,方书所载甚鲜。仆考寻正经,《素问》云: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  

心气逆则少阳盛,心气害木,外标肺金,故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足少阳脉循胁里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大墓于戌,故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是以仲景论伤寒少阳胆经受病者,主胸胁痛而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者,少阳经受病也,有此证者,宜小柴胡汤以解之。  

若身体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若怒极,烦恼、悲哀太甚,伤损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之脊膂挛急者,宜枳壳煮散、芎葛汤主之。  

又有诸气唯膀胱气胁下痛者最难治,神保圆与木通散辄能治之。  

若因损而胁骨痛者,宜以太岳活血丹先去其血,次以驱风疗损药则愈。  

十二:气虚肿痛证治

气虚肿满者,因脾气停滞,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令头面虚浮,四肢肿满,腹胁膨胀如鼓,呕逆喘急者,可与五苓散、三和散、分气紫苏饮、木香分气圆、五皮饮加木香、白术煎。甚者可与神助散。喘急不得卧者,宜与神秘汤。  

十三:泄泻证治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殖泄。又云:湿多成五泄。又云:湿胜则濡泻。大抵风喜伤肝,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移气克于脾土,脾土既亏,又乃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致令夏秋之间洞泄水泻宜矣。若有是证,不可轻易便投硫黄、附子、肉豆蔻、诃子、罂粟壳、龙骨、石榴皮等药,若用此药,变为滞下者多矣。宜先与五苓散和平胃散,姜、枣、陈米煎服,兼吞戊己圆,此药大能温中、分利水谷;或先与苏合香圆和理中圆煎服,亦妙。  

若觉伤于饮食则腹胀,时噫酢气,宜用苏感圆主之。用苏合香丸半钱重,感应丸半钱重,各丸如绿豆大,生姜、橘皮煎汤,吞下二十圆。  

若心中烦渴,手足心热,泻下赤黄色,米谷不下,六脉实大,此协热下利也,宜以五苓散吞黄连阿胶圆。  

若身体恶寒,四肢逆冷,腹中疼痛或不痛,饮食欲温而恶冷,下利鹜溏,六脉沉微,此虚冷证也,宜服附子理中圆、金液丹、诃梨勒圆、木香散、桃花圆。  

若夏月洞泄,水泻不止者,可与朝真丹、半硫圆;又下不止者,以大肉豆蔻五枚面裹,煨令香熟,去面为末,如少白米饭为圆,如绿豆大,饭饮吞下一二百粒即安。  

古人治泻,先当温中,理中圆、散是也;不止,当分利水谷,五苓散是也;又不止,却当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是也。  

又有泄泻前后不止,肝肾虚也,宜钟乳健脾圆、诃梨勒圆、木香散。  

若日中饮食如故,但五更初或侵晨泄利一次便止者,此是肾泄,宜与金锁正元丹,泻止住服。  

若病脾泄,肠滑不止,日夜无度,虚赢者,可与平胃散空心送下茴香圆,兼服诃梨勒圆、丁香豆蔻散。万一服以上之药无效,多服人参豆蔻散有效。  

十四:赤白痢疾证治

夫赤白痢疾,古人谓之滞下,近代云“无积不成痢”。以仆思之,一岁之中,岂惟夏秋之间有积而春冬无之?得非致疾之由,皆由春伤风邪,然风喜伤肝,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移气克于脾土,脾受贼邪,故不能克化食饮;又乃饮食不节,恣食生冷、瓜果、鱼肉、粘腻等物,积聚不化;更因外感五邪,如当风取凉、露卧湿地等,不为霍乱,则成滞下必矣。其中却有冷热之分。其证有令人先泄泻不止变成痢疾者,亦有不泻便成痢疾者。其证心腹㽲痛,甚不可忍,亦有不痛者,里急后重,奏厕频并,或有或无,亦仔细看,厕马中若有一点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此即痢疾,无可疑者。虽曰赤色为热,白色为寒,赤白相杂为冷热不调,然不若姑以此法辨之。论见如五心烦热,唇赤,烦渴引饮,心中欲冷而恶热,脐腹胀痛,六脉洪数或六脉虚弱者,便不可作虚寒治疗,投之热药。此等脉证,多因中暑得之,近人多不明中暑而妄投热药,倾人性命,殊不知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经云:阳根于阴,阴本于阳,阳无阴以生,阴无阳以化。凡夏月天气热,当食以寒,扶阳气以养阳之时也。今人以为阴气在内,反抑以热药,而成疟、痢、脱血者多矣。若见以上疾证,宜以败毒散去薄荷,多加人参、陈米、姜、枣煎服;或以小柴胡汤,亦加人参、姜、枣煎服,极效。近有一等,绝不曾看方书,创立谬论,以为败毒散、小柴胡汤本是治伤寒之药,未闻能疗赤白痢疾,又况六脉虚弱,若服此等冷药,未必可活。往往以此眩惑众听,使人狐疑不肯进药,而反甚其病者多矣。亦有用温热之药,或以罂粟壳等,而死者亦多。岂知痢疾多是伏暑疫毒而成,沈内翰云:以小柴胡汤治赤白痢疾,无如此神速,盖此药大能却暑。以愚见考之,此二药大能疏利肝气,败毒散能去风邪故也。  

若因暑毒而成赤白痢者,以香薷散加黄连、当归、甘草如厚朴数,酒水浓煎,沉令水冷,顿服;或兼吞酒蒸黄连圆愈。  

若小便不通,下痢频并,以淡竹叶煎汤调五苓散,兼服黄连阿胶圆。若下利纯赤,亦宜用之。  

凡痢疾有冷热虚实,一时脉证未明,全在医者仔细详察,不可执脉。  

若心中有时烦躁,五心烦热,四肢弃纵,不欲衣覆,或扬手掷足,饮食欲冷而恶温,下痢纯赤或赤黄色者,不问六脉虚弱及年高等人,便宜以性凉之药调治,如败毒散、小柴胡汤、黄连圆是也。  

若下痢纯白,或如鱼脑,或如鹜溏,或滑泄不禁,脐腹冷痛,四肢逆冷,口若含霜,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沉微,不问少壮,此是虚冷证也。宜用温热药治之,如丁香豆蔻散、诃梨勒圆、木香散、驻车圆,或佐以四柱散、附子理中汤。然此等脉证,以仔细辨。王叔和云: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经云:问而知之为中工,切而知之为下工。是以古人以切脉为下也。朱奉议云: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如中暑脉虚是也。若病痢疾,稍有烦渴热症,便不可轻用热药如附子、干姜、桂枝、罂粟、诸品丹砂。虽脉虚弱,此是伏暑作痢,若更投附子热性等药,真所谓抱薪救火,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若下痢赤白相杂,先以五苓散分利水谷,兼以驻车圆、六神圆、仙方断下圆。  

若下痢赤白或纯脓,或鹜溏解臭,脐腹撮痛,遇痛则痢下,下后则痛止,此是有积作痢,宜以加巴感应圆中加黄蜡圆如绿豆大,各十五圆兼服,其积必去。若里急后重者,以枳实去穰,麸炒黄,煎汤吞下感应圆则愈。如未止,但以仙方断下圆或六神圆、香连圆、驻车圆服之,必愈。经云:治赤白痢,惟驻车圆极妙。须是自合一帖作一服,方效。若服以上之药,疾未甚除,此是阴阳不和,和之即愈,宜以自合四物汤,多加胶、艾、木香煎服;或以十全大补汤加蜜煎,服之多有奇效。如脐腹㽲痛,下血不止,或如豆汁,或如红浊酒,服之皆良验。详观古人用药,如斗之运转,岂庸人俗子所能造哉?  

若日久痢疾未止,脾胃素壮者,方可与水煮木香圆,或人参豆蔻饼,或真人养脏汤、断下汤、万金饮、斗门散。此六方虽妙,但可施之久痢可也,若始得痢疾而便投之,反被其害。大凡治痢疾,未可便投罂粟壳、地榆、石榴皮紧涩之药。夫罂粟壳其性紧涩,能损脾胃,留滞毒气,而反增其疾,正如沟渠停积不洁污秽之物,若不先荡涤,却窒塞其路,使秽污无路而出,可乎?是以多因服此,不进食饮,日渐赢困,强名曰“禁口”者,多矣!如古《和剂方》中,未曾见用罂粟壳,多用黄连之药。然罂粟壳非无功也,而施之久痢则可,更宜去尽筋膜、穰、蒂,锉碎,以白蜜和水淹一宿,次日慢火炒令焦黄色,庶得稳当。若投之太早,令人毒气闭塞心络,噤口不食,无法可施,悔将噬脐。  

若因用罂粟壳太早或失于修治,伤损脾胃,噤口不食者,但以御米(即罂粟子也)杵,白煮成稀粥,温啜解之。  

若不因罂粟壳而噤口不食者,此是疫毒之气闭塞心络,宜以败毒散多加人参、陈米、姜、枣煎服;或以石莲肉、山药、人参为末,以陈米、姜、枣煎汤调服;或以自合参苓白术散亦可。  

若风痢纯下鲜血,或如浊赤酒,或如黑豆汁者,以胃风汤加黑豆、木香煎服效,十全大补汤亦此意也。大抵治痢,脉见微小者生,脉见浮洪大者难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滑者涩之,秘者通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十五:肠风痔瘘证治

若肠风、藏毒下血者,宜与黄连阿胶圆,浓磨木香汤吞下,及肠风黑散、四物汤加防风、荆芥煎服。有热者,可与龙脑鸡苏圆、薄荷煎作小圆,酒饮吞服。  

若热而大便不通、肛门痒肿,时时便血者,宜服四顺清凉饮或小三黄圆。诸痔发作,肛门肿痛,甚者脱肛、成瘘,可与钓肠圆、乳香圆、黑玉丹、槐角圆、枳壳煎圆。未破者,驱毒散涂之,更以猪胆汁润之。  

十六:小便淋闭证治

小便不利者,可与导赤圆、导赤散、五淋散、五苓散加滑石细研,用海金沙、车前子、灯心煎汤调服。  

虚者,与石韦散。脖转不得小便者,可与八味圆。  

热者,立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