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诸虚(附痼冷,骨蒸)
第一:诸虚方论
论曰:虚生百病,实则少病。凡在提孩之时已有胎气不足,致一脏一腑之偏虚者,自五六岁至三十上下,婚与未婚,肌肉薄瘠而体少色,一虚也;血虚则发热,每有病则热难退,手足烦热,二虚也;阴虚者,阳必凑之,男女夜多盗汗者,三虚也;此皆禀受不足,疾病易生,非必知欲而后虚也。而失血则肝虚,思虑则心虚,饥饱则脾虚,多言则肺虚,房劳则肾虚,男子病后则气虚,妇人产后则血虚,喜怒哀乐则神虚,劳动不息则形虚。夫肝虚则目暗脚弱,心虚则惊悸自汗,脾虚则吐泻肿满,肺虚则喘嗽上气,肾虚则齿痛耳聋,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形虚则肤革薄瘠,神虚则心智颠倒。此其大略也。
且如补药,无出《和剂局方》,况御医供朝廷所服之药只本《和剂》,次则经进印行之方。今之医者,说及《和剂》及印行经进之方,则耻而不用。于印行古书一方一件,如不相识,大抵欲出新奇以惊动流俗故也。且如有人求方,则援笔立书,未解其意者以为赅博而喜之,间有老成谨愿之士问方所出之处,则曰家传,使人莫测而不知。世俗多尚套类,可谓舍规矩而求方圆也。且如供补药方,先以鹿茸、附子、沉香、苁蓉、黄芪、胡芦巴、钟乳粉、菟丝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药之类,先定于中,若言今腰足无力,则加杜仲、川牛膝、续断之类;若云便漩并多,则加覆盆子、桑螺蜡、萆薢之类;若云脐腹冷痛,则加川椒、茴香、川楝子、木香、桂心等;若云心虚健忘,则加人参、远志、茯神、酸枣仁、柏子仁等;若云又有白浊尿精,则加龙骨、牡蛎、紫梢花之类;若云有盗汗,则加麻黄根节、黄芪、牡蛎等药;若云阴痿不兴者,则加腽肭脐、阳起石、天雄、原蚕蛾、雀卵、麝香之类是也,若用泽泻、茯苓,则笑而不用,反言能导泻真气,使人畏之。是以皆失古意,而反生奇祸而莫测。间有造理之士,必要见出古经而后用之,是以孔子云“某未达,不敢尝也”。
第二:平补肾气
男子常服平补肾气之药者,可与五补圆、安肾圆、无比山药圆、八味圆、茴香圆、黄芪圆、黄芪建中汤、双和汤、十全大补汤、大山芋圆、小菟丝子圆。
第三:肾气损甚兼调脾胃
诸虚不足皆因肾气虚惫,下元积冷,腰背疼痛,肢体倦怠,面无光泽,精神不爽,唇口干燥,眼暗耳鸣,小便滑数,夜多异梦,盗汗失精,不思饮食,日渐羸瘦。虚损甚者,可与鹿茸大补汤、大菟丝子圆、麝香鹿茸圆、沉香鹿茸圆。
若脾肾俱虚者,与腽肭脐圆、橘皮煎圆、黑锡丹、金锁正元丹。
下虚洞泄者,四柱散、正元散、丁香豆蔻散。
第四:沉寒痼冷上盛下虚证治
若沉寒痼冷者,皆因元气虚损,下冷上盛,致水火不交,阴阳失序,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下痢久泻,脉息沉微者,可与金液丹、黑锡丹、四柱散、来复丹、金锁正元丹、橘皮煎圆、麝香鹿茸圆、北亭圆、沉香革澄茄散、附子理中圆、养气丹、黄芽岁丹、灵砂皆可选用。若上盛下冷者,以俞山人降气汤或苏子降气汤吞黑锡丹。
第五:白浊遗精证治
小便白浊,梦泄遗精,虚惫精滑不固者,可与平补镇心丹、降心丹、十四友圆、定志圆、威喜丸、大建中汤、四七汤吞青州白圆子。冷惫虚损甚,精冷不固者,与金锁正元丹。
第六:心气不足怔松健忘证治
心气不足,健忘怔忪者,可与定志圆、降心丹、平补镇心圆、十四友圆、辰砂妙香散、参苓白术散。
第七:虚汗盗汗五心烦热证治
虚汗、盗汗,心忪气短,参可与牡蛎散、止汗散、大山芋圆、黄芪建中汤、人参当归散加小麦煎服。
自汗不止者,术附汤、正元散。
心热盗汗者,辰砂妙香散。
第八:消渴证治
消渴者,空心可与八味圆,食后临卧以人参煎汤吞酒蒸黄连圆。
第九:虚劳发热咳嗽吐红证治
虚劳发热,至午后作热者,空心可服安肾圆、八味圆、无比山药圆、大山芋圆。
饭前服沉香鳖甲散、嘉禾散、参苓白术散、四百散。
食后服人参当归散。
若嗽黄涎或有血者,临卧服人参养肺圆、大阿胶圆。
如少壮热甚者,可与逍遥散。
骨中热者,与人参黄芪散、筒骨煎。
虚人及老人者,与黄芪建中汤常服。
第十:诸虚劳倦证治
诸虚劳倦,背膊疼痛,四肢拘急,烦热口干,虚汗、盗汗者,可与劫劳散、秦艽鳖甲散、沉香鳖甲散、人参轻骨散、人参黄芪散、黄芪建中汤,可选而用之。
十一:虚劳用药说
张子刚曰:凡虚劳之疾,皆源情欲过度,荣卫劳伤,致百脉空虚,五藏衰损,邪气乘袭,致生百病。圣人必假药石以资血气、密腠理,以御诸邪。肌肉之虚,犹物体之轻虚如马勃、通草、蒲梢、灯心、丝瓜之属是也,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故前古方中用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酒、蜜、人参、当归、地黄、门冬之类者,盖出此意。《本草经》云:补可去弱,羊肉、人参之属是也。所谓虚劳者,因劳役过甚而致虚损,故谓之虚劳。今人才见虚弱疾证,悉用燥热之药如伏火金石、附子、天雄、姜、桂之类,致五藏焦枯,血气干涸,而致危困,皆因此也。
如虚而兼冷者,止可于诸虚劳方中加诸温热药为助,可也,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盖肾恶燥也。
张子刚名锐,居蜀中鸡峰,为徽庙时御医,今已二百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