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阵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气等证神效。

当归(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水二钟,生姜三五片,煎七八分,食远服之。

陈修园:二陈汤为驱痰之通剂。盖以痰之本水也,茯苓利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制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方,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景岳取熟地寒润,当归辛润,加此二味,自注为“肺肾虚寒,水泛为痰”之剂。不知肺寒非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不可;肾寒非干姜、附子重用不可。若用当归、熟地之寒湿,助其水饮,则阴霾四布,水势上凌,而气逆咳嗽之病日甚矣。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骑墙之见,杂凑成方,方下张大其说以欺人。庸医喜得骗人糊口之具,其如草菅人命何?

六安煎        

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不用)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此方看似平稳,其实咳嗽气喘者服之效者少,不效者多。且白芥子、杏仁性不驯良,多服每令人吐血,不如《伤寒论》《金匮》诸法之有利无弊也。

和胃二陈煎        

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

干姜(炒,一二钱) 砂仁(四五分)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半) 炙甘草(七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陈修园曰:方稳。

苓术二陈煎        

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等证。

猪苓(一钱半) 白术(一二钱) 泽泻(一钱半) 陈皮(一钱) 半夏(一二钱) 茯苓(一钱半) 甘草(八分)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

陈修园曰:方佳。

和胃饮        

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

陈皮 厚朴(各一钱半) 干姜(炮,二钱) 甘草(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陈修园曰:自和胃二陈煎至此方俱佳。但干姜不宜炮,恐炮透则气焦味苦,转失其性,且恐减其雄烈辛味,不能变胃而受胃变也。

排气饮        

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二钱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乌药(二钱) 厚朴(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热服。

陈修园曰:方中香药太多,未免耗气,而枳壳、乌药尤不驯良,不如七气汤之妙也。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积聚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二钱) 砂仁(五分) 山楂(二钱) 麦芽(一钱) 厚朴(一钱半) 泽泻(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饮食留滞在膈者,宜瓜蒂吐之;在腹者,宜承气下之。若徒用此药消导,非古人之治法。唐、宋以后以消导法取诸酿酒,鼻中自闻有酒味则效。然肠胃非酒坛,何以当此克破而无腐肠之患乎?不如《金匮》用承气汤之有利无弊也。

小和中饮        

治胸膈胀闷,或妇人胎气滞满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山楂(二钱) 茯苓(一钱半) 厚朴(一钱半) 甘草(五分) 扁豆(炒,二钱)

水一钟半,加姜三五片,煎服。

陈修园曰:胸膈胀闷多属浊气在上所致,仲景《伤寒》《金匮》诸方俱神。若此方之庸,不过冀其幸效而已。至妇人胎气滞满,方中山楂更不合宜。

大分清饮        

方在寒阵五。

小分清饮        

治小水不利、湿滞肿胀,不能受补等证,此方主之。茯苓(二三钱) 泽泻(二三钱) 薏苡仁(二钱) 猪苓(二三钱) 枳壳(一钱) 厚朴(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服。

陈修园曰:小水不利,皆由三焦失其决渎之职,以致膀胱之气不化,自有治本清源之道。大分清、小分清二饮之浅陋,不足以治重症也。

解肝煎        

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阴滞等证。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陈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二钱半) 苏叶 芍药(各二钱) 砂仁(七分)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陈修园曰:此方从七气汤套来,加陈皮、芍药、砂仁三味,便成蛇足。且七气汤仿于《金匮》之半夏厚朴汤。原方以生姜为君,茯苓为臣,紫苏、厚朴、半夏为佐使。后人套其方为七气汤已陋,景岳又套其方而混加之,陋而又陋矣。

二术煎        

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等证。

白术(炒,二钱或三钱) 苍术(米泔浸,炒,二钱) 芍药(炒黄,二钱) 陈皮(炒,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炙) 茯苓(二钱) 厚朴(姜汤炒,一钱) 木香(六七分) 干姜(炒黄,二钱) 泽泻(炒,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此方芍药二钱宜换作防风一钱半则纯。

廓清饮        

治三焦壅滞,胸膈胀满、气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二钱) 厚朴(一钱半) 大腹皮(一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莱菔子(生捣,一钱 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此) 泽泻(二三钱) 陈皮(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实症可以暂服此方,未效即宜舍去,以此方皆逐末而忘本也。

扫虫煎        

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一钱) 小茴香(炒,一钱) 槟榔 乌药(各一钱半) 细榧肉(三钱,敲碎) 吴茱萸(一钱) 乌梅(二个) 甘草(八分) 朱砂 雄黄(各五分,俱为极细末)

上将前八味用水一钟半,煎八分去渣,随入后二味,再煎三四沸搅匀,徐徐服之。

陈修园曰:轻症可偶用,若重症必须乌梅丸。

十香丸        

治气滞、寒滞诸痛。

木香 沉香 泽泻 乌药 陈皮 丁香 小茴香 香附(酒炒) 荔核(煨焦,等分) 皂角(微火烧烟尽)

上为末,酒糊丸弹子大者,磨化服丸桐子大,汤下亦可。

陈修园曰:此丸颇纯。

芍药枳术丸        

治食积痞满及小儿腹大胀满、时常疼痛、脾胃不和等证。

白术(二两,面炒) 赤芍药(二两,酒炒) 枳实(一两,面炒) 陈皮(一两)

用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送下百余丸。

陈修园曰:《金匮》枳术汤,洁古变汤为丸,已非古法:景岳加陈皮则行气之药太过,又加芍药之苦泄,大为离经叛道也。

苍术丸        

治寒湿在脾,泄泻久不能愈者。

云茯苓(四两) 白芍药(炒黄,四两) 甘草(一两) 川椒(去闭口者,炒出汗) 小茴香(炒,各一两) 厚朴(三两,姜汁炒) 真茅山苍术(八两,米泔浸一宿,切,炒。如无,即以好白术代之) 破故纸(酒浸二日,晒干炒香,四两)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桐子大,每食远清汤送下八十丸。

陈修园曰:下利者减芍药、大黄、仲景圣法也。兹方芍药用四两之多,可知景岳之不学古也。宜姜枣汤泛丸,若糯米则太坚不化。

贝母丸        

消痰热,润肺止咳,或肺痈、肺痿,乃治标之妙剂。

贝母一两为末,用砂糖或蜜丸龙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贝母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原文只此二十七字,此方有一症合经旨否?然倡斯法者,由来有渐,不自景岳始也。

括痰丸        

治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胀闷、疼痛等证。

半夏(制,二两) 白芥子(二两) 干姜(炒黄,一两) 猪苓(一两) 甘草(五钱) 陈皮(四两,切碎用盐二钱入水中,拌浸一宿,晒干)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许,滚白汤送下。

陈修园曰:方中白芥子用之失法,余亦平平。

神香散        

治胸胁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用此最妙。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上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陈修园曰:此方可以暂服,若服至数日外,必增燥渴之症。

攻阵

吐法        

此方可代瓜蒂、三圣散之属。凡邪实上焦,或痰或食、气逆不通等证,皆可以此吐之。用莱菔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当吐出,即有吐不尽亦必从下行矣。

陈修园曰:吐法必遵仲景瓜蒂、栀豉诸方。此法为小家伎俩,不能治大病也。

赤金豆(亦名八仙丹)        

治诸积不行。凡血凝、气滞、疼痛、肿胀、虫积、结聚、癥坚,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较之硝、黄、棱、莪之类,过伤脏气者,大为胜之。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钱) 皂角(炒微黑,二钱) 轻粉(一钱) 丁香 木香 天竺黄(各三钱) 朱砂(二钱为衣)

上为末,醋浸蒸饼为丸莱菔子大,朱砂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骤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滚汤下。或煎药,或姜、醋、茶、蜜;茴香、使君子煎汤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饮冷水一二口即止,盖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也。

太平丸        

治胸腹疼痛胀满及食积、血积、气疝、血疝、邪实秘滞、痛剧等证。

陈皮 厚朴 木香 乌药 白芥子 草豆蔻 三棱 莪术(煨) 干姜 牙皂(炒断烟) 泽泻

以上十一味,俱为细末。巴豆用滚汤泡,去心、皮膜,称足一钱,用水一碗,微火煮至半碗,将巴豆捞起,用乳钵研极细,仍将前汤搀入研匀,然后量药多寡,入蒸饼浸烂,捣丸。前药如绿豆大,每用三分或五分,甚者一钱。

敦阜丸        

治坚顽食积停滞肠胃,痛剧不行等证。

木香 山楂 麦芽 皂角 丁香 乌药 青皮 陈皮 泽泻(各五钱) 巴霜(一钱)

上为末,用生蒜头一两研烂,加热水取汁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随便用汤引送下。如未愈,徐徐渐加用之。

猎虫丸        

治诸虫积胀痛、黄瘦等证。

芜荑 雷丸 桃仁 干漆(炒烟尽) 雄黄 锡灰 皂角(烧灰尽) 槟榔 使君子(各等分) 轻粉(减半) 细榧肉(加倍)

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分,滚白汤下,陆续服。

百顺丸        

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证,但各为汤引,随宜送下,无往不利。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

上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蜜为丸亦可。

陈修园曰:仲景承气法、抵当法、大小陷胸法、十枣法、葶苈法、白散方及《金匮》三物、五物、七物法,攻邪之中,大寓养正之道。若赤金豆、太平丸、敦阜丸、猎虫丸、百顺丸,并吐法,只知攻邪,不顾元气。下咽之后,恐邪气与元气俱尽而死。慎之!慎之!

散阵

一柴胡饮        

一为水数,从寒散也。

柴胡(二三钱) 黄芩(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

二柴胡饮        

二为火数,从温散也。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细辛(一二钱) 厚朴(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三柴胡饮        

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一钱,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四柴胡饮        

四为金数,从气分也。

柴胡(二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饯,泻者少用)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

五柴胡饮        

五为土数,从脾胃也。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七钱) 白术(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炒用) 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热服。

正柴胡饮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等证。凡气血和平,宜从平散者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防风(一钱) 陈皮(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片)

水一钟,煎七八分,热服。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柴胡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原文共三十六字,无一字言及发汗。故少阳证有汗、吐、下禁,首禁发汗。仲景小柴胡汤用八两之多,其不发汗可知,并可以悟其性之益人,多服无伤,功效颇缓,重用始效也。景岳未读《本草经》,误认柴胡为散药,故以柴胡为主,合生地、黄芩、白芍等名一柴胡饮,为寒散;合细辛、生姜、厚朴等名二柴胡饮,为温散;合芍药、当归、陈皮、生姜等名三柴胡饮,从血分而散;合人参、生姜、当归等名四柴胡饮,从肺经气分而散:合熟地、白术、归、芍名五柴胡饮,从脾胃而散:合防风、陈皮、甘草、生姜等名正柴胡饮,从平散。无知妄作,莫此为甚!今之医辈喜其简便易从,邪说横行,反令仲景发汗诸神法无一人谈及。凡伤寒病,一年中因此方枉死几千万人,诚可痛恨!

麻桂饮        

治伤寒温疫,阴暑疟疾。凡阴寒气胜,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无论诸经、四季,凡有是证即宜是药,勿谓夏月不可用也。不必厚盖,但取津津微汗,透彻为度。此实麻黄、桂枝二汤之变方,而其神效则大有超出二方者,不可不为细察。(致疑,大言欺人也。)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甘草(一钱) 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 麻黄(二三钱)

水一钟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

陈修园曰:仲景桂枝汤是补正之剂,啜粥取微似汗,兼能散邪;麻黄汤是散邪之剂,方中不杂姜、枣,不啜粥,令麻黄直达于表,不逗留于中,亦隐寓补正之法,二方之神妙,不可方物。景岳掠是方,而妄用当归之动营,陈皮之耗气,服之害人非浅。且云:阴气不足者加熟地,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任意乱道,以人命为戏,景岳诚仲景之罪人也。

大温中饮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起。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燥热,乃回阳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

熟地(三五七钱) 冬白术(三五钱) 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 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二两,或不用亦可) 甘草(一钱)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二三钱) 肉桂(一二钱) 干姜(炒熟,一二三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钟,煎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陈修园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只炙甘草汤用地黄,以心下悸、脉结代,为病后津液不足用之,若初病邪盛则不用也。用人参有数方,皆汗、吐、下后取其救液,或温药中加此甘寒之品,以剂和平,若初病邪盛亦不用也。即太阳篇中新加汤有用人参法,特补脉“沉迟”二字,以辨身痛不是余邪,乃营血凝滞作痛,故以人参借姜、桂之力,增芍药领入营分以通之,所谓通则不痛是也。且又别其名曰“新加”,言前此邪盛不可用,今因邪退而新加之也。病不由于水湿及太阴者,不用白术;病不关太阴吐利、少阴厥者,不用干姜;病不关于厥阴者,不用当归;病不涉于阳明中风及太阳转属少阳者,不用柴胡;病非太阳实邪无汗者,不用麻黄。圣法严密,逾之多坏。景岳未读仲景书,混以归、地补血,参、术补气,甘草和中为内托法;混以麻黄大发汗,柴胡轻发汗,姜、桂温经发汗为外攻法,竟以想当然之说,饰出“阳根于阴,汗化于液,云腾致雨”等语,大言欺人,以乱圣法。景岳真医中之利口也。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二陈汤加柴胡,时疟初起者可用,不可轻试。

柴芩煎        

治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者,宜此主之;及疟痢并行、内热失血,兼表邪发黄等证。

柴胡(二三钱)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枳壳(各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陈修园曰:仲景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圣法也。景岳未读仲景书,故制此方以治疟痢并行,吾知受其害者多矣。

柴苓饮        

治风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 猪苓 茯苓 泽泻(各一钱) 白术(二三钱) 肉桂(一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服。

陈修园曰:仲景五苓散为内烦外热病,行水中寓小汗之法。方中桂之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服后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矣。景岳变散为饮已失方义,又君以柴胡,俾诸药互相窒碍,误人滋甚。余二十岁时,诊新美境郑孝锦症,用五苓散二钱,饮热水出汗,即烦退呕止。下午孝节郑某至,谓单行水道不可,遂用此方。余年轻不敢与争,心甚疑之,遂辞去。后一日,寒热如疟,改用玉女煎一服而亡。附此以为用此方之戒。现今郑某次子仍守家传而不知反,惜余未能一遇而正告之。

柴胡白虎煎        

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二钱) 石膏(三钱) 黄芩(二线) 麦冬(二钱) 细甘草(七分)

水一钟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陈修园曰:仲景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俱加粳米,以逗留石药于胃中,神妙极矣。景岳竟去粳米,反加黄芩之苦,大失方义,更加柴胡谬甚!

归葛饮        

治阳明温暑时证,大渴;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三五钱) 葛根(二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        

方在因阵十八。治瘟毒表里俱热。

陈修园曰:景岳归葛饮、柴葛煎之误,皆缘未读《本草经》,为李东垣李时珍诸说所惑故也。

秘传走马通圣散        

治伤寒阴邪初感等证。

麻黄 甘草(各一两) 雄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下,即汗。

秘传白犀丹        

发散外感、温疫、痈毒等证。

白犀 麻黄(去节) 山慈菇 元明粉 真血竭 甘草(各一钱) 雄黄(八分)

上为末,用老姜汁拌,丸如枣核大;外以大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十五层,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一钱,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极细末,磁罐收贮。用时以角簪蘸麻油粘药点眼大角。轻者只点眼角,重者仍用些须吹鼻,男先左,女先右,吹、点皆同。如病甚者先吹鼻后点眼,点后踡脚坐起,用被齐项暖盖,半炷香时自当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达至腰者,不治。又一制法,将前药用姜汁拌作二丸,以乌金纸两层包定;外捣红枣肉如泥包药外,约半指厚,晒干。入砂锅内,再覆以砂盆,用盐泥固缝,但留一小孔以候烟色。乃上下加炭,先文后武,待五色烟尽,取出去枣肉。每煅过药一钱,只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

陈修园曰:景岳秘传走马通圣散、白犀丹,用药颇奇,恐过峻而不轻试。

归柴饮        

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

当归(一两) 柴胡(五钱)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陈修园曰:景岳“治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等语,惑人滋甚。惟温疟寒邪淅淅在皮肤中者,其效甚神。又云“大便溏者以白术代当归”,妄甚!读《神农本草经》者,自知予言不谬。

寒阵

保阴煎        

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阴者,中之守也。圣经中言“阴虚”,多指太阴而言。景岳不知此旨,以熟地、山药、当归等为益阴、理阴、固阴,生地、芍药、麦冬等为保阴、化阴、滋阴、约阴,授庸医以杀人之刀而不见血,诚可痛恨!试以此方之药品与所列之治法,证之经旨,字字支离,不独虚寒人服之立毙,即阳脏多火之人,亦非此方可以幸效,盖以配合之失法也。

加减一阴煎        

方见补阵九,治水亏火胜之甚者。

抽薪饮        

治诸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二钱) 枳壳(一钱半) 泽泻(一钱半) 甘草(三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冷服更佳。

陈修园曰:抽薪者,取釜下抽薪,从下泄之也。承气汤泄之于后,猪苓汤、茵陈蒿汤泄之于前,何其神妙!此方汇集微苦微利之药,绝无把握,胆不足,由于识不到也。诸火炽盛,此方全不足恃。

徙薪饮        

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徙者,取转移之义也。仲景云:服小柴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盖以相火寄甲乙之间,肝胆为发温之原;肠胃为市,阳明为成温之薮。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何其神妙!此用陈皮、牡丹之香以动气,又用芩、柏、芍药之苦以守之,与方名“徙薪”之字义不合,且药品亦杂,杂则不效。

大分清饮        

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黄疸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等证。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三钱) 猪苓 栀子(或倍)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清浊之所以分者,藉三焦之气化也。此方不知于三焦中,责其决渎之失职,徙汇利水之品成何方义?安能取效!

清流饮        

治阴虚夹热泻痢,或发热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水痛赤等证。

生地 赤芍 茯苓 泽泻(各二钱) 当归(一二钱) 甘草(一钱) 黄芩 黄连(各一钱半) 枳壳(一钱)

水一钟半,煎服。

陈修园曰:治热痢、血痢及小水痛赤,制方平庸,病浅者亦可取效。其自注治法以“阴虚”二字冠首,则不通之至。试问“阴虚”二字指脾虚而言乎?指血虚而言乎?岂方中生地、白芍为阴虚通共之妙药乎?景岳之模糊在此,学景岳者之误人亦在此。

化阴煎        

治水亏阴涸,阳火有余,小便癃闭、淋浊等证。

生地 熟地 牛膝 猪苓 泽泻 生黄柏 生知母(各二钱) 绿豆(二钱) 龙胆草(一钱半) 车前子(一钱)

水二钟,加食盐少许,用文、武火煎八分,食前温服。

陈修园曰:此方之庞杂乱道,读《内经》及《本草经》者自知,置之勿论。

茵陈饮        

治夹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等证。

茵陈 焦栀子 泽泻 青皮(各三钱) 甘草(一钱) 甘菊花(二钱)

用水三四钟,煎二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一服可愈。

陈修园曰:此方颇见平顺,但栀子炒焦失法。下利者宜易黄连;黄芩亦可。

清膈饮        

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等证。

陈皮(一钱半) 贝母(二三钱,微敲破) 胆星(一二钱) 海石(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 木通(二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陈修园曰:方中白芥子不合法,宜入鲜竹叶二三十片。

化肝煎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 陈皮(各二钱) 芍药(二钱) 丹皮 栀子(炒) 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 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庸!

安胃饮        

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等分)

水一钟半 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方中去黄芩,加鲜竹茹二三钱,生姜为佐,便是良方。

玉女煎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陈修园曰:仲景用石膏清中,有白虎、竹叶二汤;用石膏祛邪,有大青龙、越婢二汤;用石膏出入加减有小青龙、木防己二汤,俱极神妙。景岳竟与熟地、牛膝同用,圣法荡然。吾闽南风俗:人死,戚友具奠烛者,俱书于烛上曰“金童去引,玉女来迎”。余目击服此煎者,无一不应此兆也。戒之戒之!

大清饮        

治胃火烦热、发斑、呕吐等证。可与白虎汤出入酌用。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钱半) 石膏(生用五六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陈修园曰:白虎汤用粳米、甘草欲缓石膏、知母沉降之性,留连于中而不遽下,则入胃之后缓缓令其输脾归肺,水精四布而大烦大渴除矣。景岳去粳米、甘草,加石斛之淡,木通之渗,反以速石膏、知母之下行,正与仲景法相反。故曰:不读仲景书,开口便错。

绿豆饮        

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此最妙。用绿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捷者也。若火盛口干,不宜厚味,但略煮半熟清汤冷饮之,尤善除烦清火。

陈修园曰:此退热之笼统剂,惟热疟大忌之。

玉泉散        

亦名六一甘露散。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

石膏(六两,生用) 粉甘草(二两)

上为末,每服一二三钱,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

陈修园曰:此方从《赤水玄珠》套出。

雪梨浆        

解烦热,退阴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用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将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渣,退阴火极速也。

陈修园曰:大便溏者禁用。

滋阴八味丸        

滋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肉(四两) 泽泻(三两) 黄柏(盐水炒,三两) 熟地(八两,蒸捣) 知母(盐水炒,三两)

上加炼蜜丸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丸。

陈修园曰:方佳,而以“滋阴”二字命名不切。

约阴丸        

治妇人血海有热,经脉先期或过多者,或兼肾火而带浊不止,及男妇大肠血热便红等证。

当归 白术(炒) 芍药(酒炒) 生地 茯苓 地榆 黄芩 白石脂(醋煅,淬) 北五味 丹参 川续断(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服。

陈修园曰:方板实,不能以治大病。“约阴”二字不妥。

服蛮煎        

此方性味极轻极清,善入心、肝二脏,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养正除邪,大有奇妙。

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极香者) 茯神(各二钱) 陈皮(一钱) 木通 知母(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杂乱无章,恐反激病气,扰动心主。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余目击服此方后,神昏不语者甚多。戒之戒之!

约营煎        

治血热便血,无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证,皆宜用此。

生地 芍药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芥穗(炒黑) 乌梅(二个)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服。

陈修园曰:此市上摇铃之伎俩,景岳集之以名方,何大言不惭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