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阵
四味回阳饮
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制川附子(一二钱) 甘草(一二钱) 干姜(二三钱,炮)
水二钟半,武火煎七分。温服,徐徐饮之。
陈修园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用人参只有一十八方,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惟吴茱萸汤、理中汤、附子汤,三方刚燥之中,借其养阴以配阳。盖人参非补阳药也。读《神农本草经》者,自知景岳学浅心粗,惑于李时珍“能回阳气于无何有之乡”之说,遂视为神丹,每于救危之一法必用之,以致新定回阳二饮,用至一二两之多,误人无算。昔人云:不读人间非圣书。余自三十岁后,所藏杂书俱付之一火,今方自信其颇纯也。景岳四味回阳饮即仲景四逆加人参汤,特别附子只用二三钱,干姜泡透,人参用一二两,则荒唐甚矣。且四逆汤以生附配干姜,取其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而以甘草为主者,从容筹画所以尽其将将之能,此峻剂中之缓剂也。若倍加干姜则为通脉四逆汤,以此时生气已离,亡在顷刻,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疾呼散阳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余,不能当干姜之猛,还藉甘草以收全功也。二方俱不加人参者,虑阴柔之品反减姜、附之力;而论中有四逆加人参汤者,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亦少佐以人参者,以其烦躁在汗下之后也。景岳不明此理,妄立四味回阳饮以误人。余姑置弗辩,只明四逆汤为回阳正法,弗辩深于辩也。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一二钱) 炮干姜(二三钱) 甘草(一钱,炙)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白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一钟,武火煎七分,温服。
陈修园曰:凡人将死之顷,阳气脱而阴气必盛。其时大汗不止,为水泄于外;痰涎如涌,为水泛于上。水,阴气也。阳主生而阴主死,人将死全是阴气用事,或见冷痰,或见冷汗。故仲景于汗不止症必用茯苓以泄水,泄水即所以抑阴也。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皆因汗出而同用茯苓,当悟其不言之妙。而痰多加茯苓,师有明训,无庸余之再论也。景岳不知回阳之义法在抑阴,反用胶黏之熟地,甘寒之人参,大助阴气,令一线残阳顷刻为群阴剥灭而死。人与尔何仇?必欲置之死地乎!即云方中亦有姜、附,其实数钱之姜、附,安能敌数两之地黄哉?仲景四逆汤、姜附汤、白通汤等,皆回阳法,人参且不轻加,况地黄乎?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六七钱) 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或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陈修园曰:景岳自注治法云:通治真阴虚弱。此方颇有一二味合处。又云“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等句,与“真阴虚弱”句不相连贯,总是要用熟地、当归,不得不瞑目混说也。且云“为理中汤之变方,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宜湿润者当用此方”更谬。夫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参、草甘以和阴,姜、术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阳阳自然和顺。不曰“温中”而曰“理中”,明非刚燥之剂也。景岳以庸耳俗目论药,不识刚柔燥湿之本。素喜柔润,故以归、地易人参、白术而改其名曰理阴煎。服之数剂则阴气内壅而为胀满,阴气上逆而为呕哕,阴水泛溢而为痰饮恶心,阴盛于中则上下不交而吐泻,阴凝于内则阳不通而腹痛,阴盛于下则关元不暖而血滞经迟。不但不能治病,且以增病。又云“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者,用此温补阴分,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等语,更属无知妄作。夫太阳主表,为心君之藩篱,犹京都之有边关也。寒邪初感先入太阳之界,仲景麻、桂诸方汲汲以扶阳抑阴为事,法在发汗。汗为心液,发之所以行君主之令也,以君主之阳内发则寒水之邪外散矣。若从景岳之说,以阴药助阴邪,不犹入井而下之石耶?吾不解庸医惯用此方,日误数人而仍不改辙者,岂尽天良之斫丧?抑亦惑于景岳夸大之言、归咎于病之深而莫救?不自知其术之谬而杀人也。
养中煎
治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
人参(一二三钱)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 干姜(炒黄,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方亦平妥,但云“空虚觉馁者加熟地”,不无可议耳。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二两) 当归(一二钱,泄泻者不用) 扁豆(一钱) 陈皮(一钱半或不用)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方佳而加减陋。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一钱)
水一钟半,煎服。
陈修园曰:纯粹,亦可作丸。
六味异功煎
治证同前而兼微滞者,即前方加陈皮。
陈修园曰:方亦纯。
参姜饮
治脾、肺、胃气虚寒,呕吐、咳嗽气短;小儿吐乳等证。
人参(三五钱或倍之) 甘草(三五分) 干姜(炮,五分或二三钱,或用煨姜二三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徐徐服之。
陈修园曰:分两不得法。咳嗽者不可用。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二钱,炒) 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一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白术(炒,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古人制方最难,景岳制方最易,不论何方,加入熟地,即云补肾,治真阴不足;加入人参,即云补气,治元阳衰乏。流俗喜其捷便,其邪说至今不息也。此方于苦燥辛温剂中君以熟地,不顾冰炭之反也,便注云“治脾肾虚寒作泻”,陋甚!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者,宜此汤,以去寒湿安脾胃。此胃关煎之佐者也。
厚朴(炒,一钱) 陈皮(炒,二钱) 山药(炒,二钱) 甘草(七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肉桂(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抑扶煎
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致成泻痢。凡初起血气未衰,脾肾未败,或胀痛,或呕恶者,皆先用此汤。此胃关煎表里药也,宜察虚实用之,其有寒湿伤脏,霍乱邪实者,最宜用此。
厚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 吴茱萸(一二钱,制)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佐关煎、抑扶煎二方,虽不甚庞杂,但粗浅甚,不可为法。
四维散
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泻痢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无出此方之右。
人参(二两) 制附子(二钱) 干姜(炒黄,二钱) 甘草(一二钱) 乌梅肉(五分或一钱。酌其味之微甚,随病人之意而用之,或不用) 此即四味回阳饮也。
上为末,和匀,用水拌湿,蒸一饭顷,取烘干再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
陈修园曰:四维散即四味回阳饮加乌梅是也。但彼用之以回阳则误,此用之以救阴则得。盖久痢与二便血脱,人参是其要药是也,乌梅亦用得确当。
镇阴煎
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阴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治格阳喉痹上热者,当用此汤冷服。
熟地(二三两) 牛膝(二钱) 甘草(一钱) 泽泻(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钱)
水二钟,速煎服。
陈修园曰:此方从八味地黄丸套来,方面却亦不杂。但初服效,二三服不甚效,四五服反剧,何则?景岳谓阴虚于下,格阳于上,亦古人之相沿之语。其实是阳虚于上,阴气乘之,邪火因而窃动,忽得桂、附扶胸中之阳,如太阳一出,爝火无光。故初服而效,再服不效者,习以为常也;四五服反剧者,桂、附阳药之少,不敌地黄阴药之多也。或问阴药数倍于阳药,阳药掣肘宜其不效,何以前效而后不效欤?曰:阴药性柔而行缓,缓则相续而不绝;阳药性刚而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初服一剂,地黄让桂、附以先行,但见桂、附之扶阳,若忘地黄之滋阴,故骤投见效。至于再服,桂、附虽烈,无如前日之地黄缓行未了,又得新入地黄以助之,势可相敌,故再服不甚见效。服至四五剂反剧,奈何?盖以每日所服之桂、附如火一发而无余;而同剂中之地黄如水之渐注而不骤,日积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与之为敌?宜其服之反剧也。冯氏全真一气汤与此相仿,皆非善方。
归气饮
治气逆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五钱) 茯苓(二钱) 扁豆(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气逆不顺,用熟地之黏腻不更滞其气乎?且与诸药之气味不相投合,不能取效。
暖肝煎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小茴香(二钱) 肉桂(二钱) 台乌(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俗医以此方奉为枕中之秘,试问服此方而愈者有几人乎?仲景当归四逆汤、理中去术加附汤,圣法俱在,何因陋就简乃尔也?
寿脾煎
一名摄营煎,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凡兼呕吐尤为危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患此证而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山药(二钱) 甘草(一钱) 枣仁(一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二三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宜一二钱,急者用一两)
水二钟,煎服。
陈修园曰:方虽庸浅,却亦不杂。
三气饮
治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证。
当归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或五钱) 牛膝 茯苓 芍药(酒炒) 肉桂(各一钱) 细辛(或代以独活) 白芷 甘草(各一钱) 附子(随宜,二钱)
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煎服。
陈修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而湿为之主。痹者,脾病也。方中归、地、枸杞、牛膝,非脾病所宜。
五德丸
治脾肾虚寒,飧泄鹜溏等证;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腹痛作泄,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无火等证。
补骨脂(四两,酒炒) 吴茱萸(制,三两) 木香(二两) 干姜(四两,炒) 北五味(三两,或以肉豆蔻代之,面炒用,或用乌药亦可)
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余丸,白滚汤,或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
陈修园曰:方从四神丸加减,亦简便可从。
七德丸
治生冷伤脾,初患泄泻、肚腹疼痛。凡年壮气血未衰,及寒湿食滞:凡宜和胃者,无不神效。
台乌药 吴茱萸(制) 干姜(炒黄) 苍术(炒,各二两) 木香 茯苓(各一两) 补骨脂(炒,四两)
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或百丸,滚汤送下。
陈修园曰:不如前方之纯。
复阳丹
治阴寒呕吐、泄泻、腹痛、寒疝等证。
干姜(炮) 附子(制) 胡椒 五味(炒) 甘草(各一两) 白曲(二两,炒熟)
上为末和匀,入温汤捣丸桐子大。每服一钱,随证用药引送下。
陈修园曰:汇集热药而不得法。
黄芽丸
治脾胃虚,或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等证。此随身常用妙药。
人参(一两) 焦干姜(二钱)
炼白蜜为丸芡实大,常嚼服之。
陈修园曰:此与一炁丹俱是温补时方,宜姜、附倍于人参则得法。干姜不宜炒焦。
一炁丹
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等证。
人参 制附子(各等分) 炼白蜜丸如绿豆大,每用白滚汤送下五分或一钱。凡药饵不便之处,或在途次,随带此丹最妙。
九炁丹
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两) 制附子(四两) 肉豆蔻(面炒,三两) 焦姜 吴茱萸 补骨脂(酒炒) 荜茇(炒) 五味(炒,各二两) 粉甘草(炒,一两)
炼白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送下。
陈修园曰:此即五德加熟地、肉豆蔻、荜茇、甘草等,方杂而效不著。
温脏丸
治诸虫积既逐而复生者,多由脏气寒,宜温健脾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参(随宜用,无亦可) 白术(米泔浸,炒) 当归(各四两) 茯苓 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 细榧肉 使君子(煨,取肉) 槟榔(各三两) 干姜(炒) 吴茱萸(汤泡一宿,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桐子大,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饥时白滚汤送下。
陈修园曰:汇集杀虫之标剂,而加以参、归、姜、茱温补之药为主,是景岳之识见高处,但不如仲景乌梅丸之神也。
圣术煎
治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膈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用克伐等药,致以伤脏气,有同前症,而脉息无力,气怯神倦者速宜用此。不得因其虚痞虚胀而畏白术,此中虚实之机,贵乎神悟也。若痛胀觉甚者,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妙。若用治寒湿泻痢、呕吐,尤为圣药。
白术(用冬术味甘佳者五钱,炒,或一二两) 干姜(炒) 肉桂(各一二钱) 陈皮(酌用或不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陈修园曰:此方可直追古方,新方而尽类此,吾何间焉!
固阵
秘元煎
治遗精、带浊等病。此方专主心脾。
远志(八分,炒) 山药(二钱,炒) 芡实(二钱,炒) 枣仁(二钱,炒,捣碎) 白术(炒) 茯苓(各钱半) 甘草(一钱) 人参(二钱) 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 金樱子(去核,二钱)
水二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汇集补药及固涩之品,板实不灵。
固阴煎
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用) 熟地(三五钱)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二钱半) 远志(随宜用) 甘草(一二钱) 五味(十四粒) 菟丝子(炒香,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陈修园曰:阴虚,古多指太阴而言,亦有指少阴而言。黄连鸡子黄汤、猪苓汤、真武汤、四逆汤等法,皆言治少阴之为病,不专言治伤寒也。景岳方之易易,只一熟地尽之,吾闽相习成风。凡入门看病,病家必告之曰:向系阳虚,向系阴虚。医者体其所言,阳虚用人参、白术、黄芪等药;阴虚而用地黄、当归、山药等药,则以为良医。此医风之大坏也。患梦遗、带浊及经水不固者,照景岳固阴煎写来,人之称善,可以藏短,可以骗人,诚糊口之良法也。更有巧者,谓服熟地犹恐减食,而何首乌不寒不燥功居地黄之上;地黄炒松及炒黑用之,能补肾又不泥膈,或以砂仁、附子、沉香、木香、芥子拌捣,以此迎合富贵之家。名实两收,巧则巧矣,而医道由若辈而废,实可痛恨!
菟丝煎
治心脾气弱。凡遇思虑劳即苦遗精者,宜此主之。
人参(二三钱) 山药(炒,二钱) 当归(一钱半) 菟丝子(制,炒,四五钱) 枣仁(炒)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或五分) 远志(制,四钱) 鹿角霜(为末,每服加入四五匙)
上用水一钟半,煎成,加鹿角霜末调服,食前服。
陈修园曰:方虽板实,却不支离。
惜红煎
治妇人经血不固、崩漏不止及肠风下血等证。
白术 山药 甘草 地榆 续断 芍药 五味(十四粒) 荆芥穗(炒) 乌梅(一枚)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陈修园曰:方皆渣滓无用之品,即有术、草同行,其如彼众我寡何哉?
苓术菟丝丸
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以致梦遗、精滑、困倦等证。
白茯苓 白术(米泔洗,炒) 莲肉(去心,各四两) 五味(二两,酒浸) 山药(炒,二两) 杜仲(酒炒,三两) 甘草(五钱) 菟丝子(用好水淘净,入陈酒浸一日,文火煮极烂,捣为饼,焙干为末,十两)
上用山药末,以陈酒煮糊丸,桐子大,空心滚白汤或酒下百余丸。
固真丸
治梦遗精滑。
菟丝饼(一斤,淘净,用好酒浸三日,煮极熟,捣膏晒干,或用净白布包蒸亦佳) 牡蛎(煅,四两) 金樱子(去核,蒸熟,四两) 茯苓(酒拌蒸,晒,四两)
炼蜜丸,空心好酒送下三钱,或淡盐汤亦可。
陈修园曰:苓术菟丝丸、固真丸,景岳所得意者,以菟丝子之补而能固也。余考《神农本草经》,会其言外之旨,知其有润燥之功,无固涩之用。李士材谓“性温,阳事易举者勿用”,又谓其“温涩,大便燥干者勿用”,皆臆说也。然余自临证以来,亦见市医用二丸治遗精,久服亦有效者,奈何?盖以菟丝子多脂之物,多脂则能补精。精与神犹鱼水之相得,但使精不枯竭,则神有所依而不妄动;神不妄动则精自安其室而不摇,非谓菟丝子能止涩之也。特其功甚缓,而不足赖耳。金樱子、牡蛎、莲肉、苓、术等药,医者共知,无庸再释。
粘米固肠糕
治脾胃虚寒,或因食滞、气滞、胀痛、泄泻久不止者,多服自安。
用白糯米滚汤淘洗,炒香熟为粉,每粉一两,加干姜末炒熟者二分半,白糖二钱,拌匀,于饥时用滚水调服一二两。如有微滞者,加陈皮炒末二分或砂仁末一分俱妙。
陈修园曰:山谷便方,自不可废。
玉关丸
治肠风血脱、崩漏、带浊不固,诸药难效者,宜用此丸兼前药治之;及泻痢滑泄不能止者,亦宜用此。
白面(炒熟,四两) 枯矾(二两) 文蛤(醋炒黑,二两) 五味子(一两,炒) 诃子(二两,半生半炒)
上为末,用滚汤和丸桐子大。以温补脾肾等药随证加减,煎汤送下,或人参亦可。
陈修园曰:除白面外,皆极酸之品,恐过涩而增火。古人有大封大固之法,以苦药为主,不可不知。
巩堤丸
治膀胱不藏,水泉不止;命门火衰,小水不禁等证。
熟地(二两) 菟丝子(酒煮,二两) 炒白术(二两) 五味 益智仁(酒炒) 故纸(酒炒) 附子(制) 茯苓 家韭子(炒,各一两)
上为末,山药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滚汤或温酒下。
陈修园曰:方颇佳,以人参易熟地更妙。
敦阜糕
治久泻久痢、肠滑不固妙方,及妇人带浊最佳。
白面(炒黄,二两) 冬白术(炒黄,二两) 破故纸(炒,五钱)
上共为末,临服时加白糖随宜,用清滚汤,食前调服如糕法。如胃寒者,每一两加干姜炒末五分或一钱;如气有不顺,或痛、或呕,每末一两加丁香一钱;如滑泄不禁者,每两加栗壳末炒黄一钱。若以作丸则宜三味等分,则即名敦阜丸。
陈修园曰:庸庸之见,绝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