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操序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脏腑,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斯实谬矣。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颐,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旨,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既弘畅圣言,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亦会合玄宗,足可垂训,而所释未半,余皆见阙。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斯经章句,特承师授,既而耽研无教,十载于兹,虽未达其本源,盖亦举其纲目。此教所兴,多历年代,非唯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后人传览,良难领会。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吕氏未解,今并注释;吕氏注不尽,因亦伸之,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昔皇甫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圣旨无涯,绠促汲深,玄致难尽。

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序

【笺正】上序见王九思难经集注》本。杨自署前歙州歙县尉,而不言何代人,滑伯仁《难经本义》引诸家姓氏,则于歙县尉上加一“吴”字。按序中引皇甫《甲乙经》,又称陶贞白为近世,则必非孙吴时人。考皖省徽州沿革,隋开皇九年,平陈,始置歙州。大业三年,又改歙州为新安郡。至唐武德四年,又置歙州。杨氏既称陶隐居为近世,则必为隋人或唐初人无疑。伯仁误作吴人,殆未见此序而姑妄言之者耳。据此序观之,则为《八十一难》作注者,吕广而后,杨氏实为第二作家。然读其书,不过随文敷衍,未能有所发明,且亦时多语病,殊不足道。序中又以“难”字认作难易之难,则所见似乎甚浅。其直称《黄帝八十一难》为秦越人所作,盖可知六朝唐人已相沿有此一说。又谓斯经多历年代,非唯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云云。则今本八十一条,虽尚是旧文,而自一以至八十一之次序,乃是杨氏之新为编次,所谓使类例相从者也。向来注家及读是书者,皆未悟到杨氏重编一层,其实却是此书之一大沿革,不可不为揭而出之。是以王氏《集注》本,于杨氏序后尚有目录一叶,记十三类之次序,各有题目,此即杨氏分类编次之真迹。而通行各本皆无之,所以人皆不知此书有此一节事实。滑伯仁虽谓十三类不足以尽之,然又谓此书固有类例,当如《大学》朱子分章,以见作者之意云云,而岂知此书之类例,即是杨玄操之手定者乎?是以寿颐于此,依王氏本,补录十三类目录于下,庶可以见隋唐间重编之遗迹云尔。

第一经脉诊候凡二十四首(颐按:今本一难至二十四难)

第二经络大数凡二首(颐按:今本之二十五难、二十六难)

第三奇经八脉凡三首(颐按:今本之二十七难至二十九难)

第四荣卫三焦凡二首(颐按:今本之三十难、三十一难)

第五脏腑配象凡六首(颐按:今本之三十二难至三十七难)

第六脏腑度数凡十首(颐按:今本之三十八难至四十七难)

第七虚实正邪凡五首(颐按:今本之四十八难至五十二难)

第八脏腑传病凡二首(颐按:今本之五十三难、五十四难)

第九脏腑积聚凡二首(颐按:今本之五十五难、五十六难)

第十五泄伤寒凡四首(颐按:今本之五十七难至六十难)

第十一神圣工巧凡一首(颐按:今本之六十一难)

第十二脏腑井俞凡七首(颐按:今本之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

第十三用针补泻凡十三首(颐按:今本之六十九难至十一难)

李子野《难经句解》序

可以生人,可以杀人,莫若兵与刑。然兵刑乃显然之生杀,人皆可得而见;医乃隐然之生杀,人不可得而见。年来妄一男子,耳不闻《难》、《素》之语,口不诵《难》、《素》之文,滥称医人,妄用药饵。误之于尺寸之脉,何啻乎尺寸之兵;差之于轻重之剂,有甚于轻重之刑。予业儒未效,唯祖医是习,不揆所学,尝集解王叔和脉诀》矣,尝句解《幼幼歌》矣。如《八十一难》,乃越人受桑君之秘术,尤非肤浅者所能测其秘。随句笺解,义不容辞,敬以十先生补注为宗祖,言言有训,字字有释,必欲学医君芋,口诵心维,以我之生,观彼之生,自必能回生起死矣,何至有实实虚虚,医杀之讥?吁!医有生人之功如此,岂不贤于兵刑之生杀哉!

时大宋咸淳五年岁次己已孟春临川晞范李駉子野自序

【笺正】李氏《难经句解》,世不经见,明・《正统道藏》有之,近年商务印书馆影印《道藏》,乃得通行。此书《道藏》签题《黄帝八十一难经》,凡七卷,其每卷首页第一行,则题《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按李氏自序,只言随句笺解,不更言及有图,则卷中所附之图,盖即丁德用之旧,是以与各本大略相近。今读李氏所解,仅能随文敷衍,极少发明,宜其书之不显于世。滑伯仁《本义》所引各注家姓氏,亦不及李,则滑氏似未见此书也。寿颐今撰《笺正》,以其为罕见之本,姑择其精当者,间录一二于各条之中,聊存古人涯略。李序所谓妄男子滥称医人云云,可见吾国医界謭陋,确是古今通弊。然又自谓业儒未效,唯祖医是习,则李氏本是学书不成,去而学医之流,无惑乎其书之亦非上乘禅矣!又谓尝解王叔和《脉诀》,则尤可见其眼孔之浅。要知叔和《脉经》,亦曾校正于宋仁宗朝,其书固常存于天壤,《脉诀》岂叔和之作,而乃误以颜标,益形其陋。然如朱文公之赫赫大儒,尚以《脉诀》认即《脉经》,则亦何必遽以嗤子野?况子野作此序时,为咸淳之五年,已在南宋度宗之世,中原半壁,久非宋有,世运否塞,通人更希,亦固其所,更非考亭先生处升平之朝,可以一例观也。李氏所谓十先生之补注,今亦不知何许人手笔。《道藏》本此序末行,李氏署名,子野巉作子桂,而各卷中首叶名氏,皆作子野。盖名駉而字曰野,义本于《诗》駉駉牡马,在坰之野,确有可据,乃改正之。盖《正统道藏》,巉字固甚多者耳。其卷中所有之图,大都穿凿附会,实与生理、医理无甚关系。徒已其满纸阴阳五行,卦画节气,竟无从推究其命意之所在。岂独无所用,抑且徒乱人意。其十九难之图,则曰:三阳从地生,故男子尺脉沉也;三阴从天生,故女子尺脉浮也。更觉向壁妄谈,宁有是理?须知二尺之脉,所主在下,肝肾之气,宜藏不宜露,无论男女,安见有无病而尺脉常浮者?乃偏能造此邪说,疑误后人,可恶已极。而《道藏》此本,且更有所谓内境之正面背面两图,所绘脏腑部位,则以肝居左而脾居右,正与实在之肝脾,左右互易其处所,此虽向来习俗,不事剖解,胸腹中之如何布置,本是全国之人,无一能知其大略者。是以有此谬戾,本不必以此为古人咎。然在今日开通世界,脏腑形态,尽人能知,又何可听其留此话柄,重以贻吾道之羞。又有所谓内境侧面一图,更绘出三尸七魄之神,及青龙白虎、姥女婴儿等等,奇形怪状,斑驳陆离,竟如牛渚燃犀,照见异族,尤其可骇,岂非医学界中绝大魔障?则从洄溪老人《难经经释》之例,一律删除净尽,斯为斩绝葛藤之无上神咒已。

张翥《难经本义》序

医之为道,圣矣。自神农氏凡草木金石,可济夫夭死札瘴,悉列诸经。而《八十一难》,自秦越人推本轩、岐、鬼臾区之书,发难析疑,论辨精诣,鬼神无遁情,为万世法。其道与天地并立,功岂小补也哉!且夫人以七尺之躯,五脏百骸受病,六气之沴,乃击于三指点按之下,一呼一吸之间,无有形影,特切其洪、细、濡、伏。若一发苟谬误,则脉生而药死之矣,而可轻以谭医,而可易以习医耶?寓鄞滑伯仁,故家许。许去东垣近,蚤为李氏之学,遂名于医。予雅闻之,未识也。今年秋来,遗所撰《难经本义》,阅之使人起敬,有是哉,君之精意于医也。条释图陈,脉络尺寸,部候虚实,简而道,决而明。予虽未尝学,而思亦过半矣。呜呼!医之道,生道也。道行则生意充宇宙,泽流无穷,人以寿死,是则往圣之心也。世之学者,能各置一通于侧,而深求力讨之,不为良医也者几希。呜呼!越人我师也,伯仁不为我而刊诸梓,与天下之人共之,是则伯仁之心也。故举其大指为序。

至正二十五年龙集甲辰十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张翥序

【笺正】此元人所作滑伯仁《难经本义》之旧序,于本书无甚发明,姑录之以存唐山面目,亦孟子所谓知其人,论其世之意耳。旧本尚有至正二十六年揭汯一序,又坊本更有至正二十一年列仁本一序,皆与本书无所关系,不录。至正是元顺帝年号。考甲辰为至正之二十四年,此作五,误。周澄之所刊本作七十五年,尤其误矣。坊本刘仁本序,称至正二十又一年重光赤奋若之岁,则为辛丑,迨至正二十七年丁未而元社屋矣。

日本人天瀑山人活字版本佚存丛书《难经集注》跋

《难经集注》五卷,明王九思等集录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候注解者。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吕、杨注一卷,丁注五卷,虞注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丁注二卷,马端临《经籍考》引晁氏作吕、杨注五卷。盖当时各家别行,至九思等始掇辑以便观览耳。叶盛《菉竹堂书目》载《难经集注》一册,不著撰人名氏,此则书名偶同,非九思所集。按王圻《续经籍考》载金・纪天锡《难经集注》五集,盛之所收,恐此耳。盛正统进士,九思弘治进士,则其非是编也明矣。其他诸家藏弄书目,及乾隆四库全书总目》并未收入。若殷仲春《医藏目录》,宜裒蒐无遗,而亦遗之,盖似失传者。然以余不涉医家,但知据目录考之耳。因质诸医官多纪廉夫。廉夫云:近代医书,绝无援引,久疑散佚。廉夫于医家,雅称赅洽,而其言如此,则知其果失传也。夫方技一家,固有其人,其存其佚,何干我事?然小道可观,至理存焉,则竟非可弃也。

癸亥花朝天瀑识

【笺正】上为日本人《佚存丛书》中之《难经集注》跋语,其书印行于彼国之享和之年,即中国之嘉庆八年。按王氏此书,不著录于《四库书目》。盖中土固已久佚,今得复见,赖有《佚存丛书》之流布耳。前所录杨玄操序文,亦即见于此本卷首。但杨序本为自己作注,而序其缘起,乃此本竟于杨序之前首行,题以“集注难经序”五字,一似杨序竟为集注本而作者,则必不可通者已。

徐洄溪《难经经释》序

《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辨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氏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唯《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唯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唯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乎《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于是本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议,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唯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经,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著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汉以前书云。

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

【笺正】《八十一难》之书,盖在先秦之世,明医诸子,随举所见,各言尔志,犹之后世笔记之类,未必是一完备之书,亦未必出一人之手。所说理法,固有即本之《素》、《灵》者,亦有显然与《素》、《灵》异帜者。此在战国秦汉间,学识繁多,思致名别,此必自有所受之。未尝以《内经》一书,定为模范,所以特有发明之处,间亦可补《素》、《灵》之未备。洄溪老人谓设为问答,俾畅厥义,其说甚是。然又谓是辨论之作,不可为经,则《隋志》固曰《黄帝八十一难》二卷,不称为经,而后人以其义多精蕴,足为医家准绳,尊之曰经,亦胡不可。徐老必曰悉本《内经》,敷畅其义,岂是古人著书之真旨?洄溪意中,未免重视《素》、《灵》太过。几如医学之中,只有《内经》一种,已集大成,而必不能于是书以外,更申一说者,犹是眼界未旷之理想。且竟谓其非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岂不武断太过。唯其所注,以经证经,取经甚近,抑亦振笔直书,独抒所见,最为畅达,以视向来各注家,随文敷衍,毫无生气者,大有上下床之别。是以颐辑此编,虽曰汇集古注,而所录诸家,自滑仁《本义》外,亦唯洄溪之说为独多。盖各注家固唯以此二氏为最优,若其不甚切理餍心者,则亦不敢勉强附会,必为之详加辨正,而畅发其一得之见。且徐氏固亦明言有殊法异议,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云云。颐谓:如诊脉之独取寸口,及昌言心主三焦之有名无形,皆其独到之处,本非借迳《素》、《灵》,以注疏体例,依草附木,人云亦云者可比。奈何徐老必以《难经》为《内经》羽翼,且谓信夫《难经》,必不可违乎《内经》,总嫌拘泥于“尊经”二字。欲以《内》、《难》二书,有意轩轾,似非持平之论。寿颐以为持论纵各有不同,唯医学为人生必不可少之事,但求切合于生理、病理,而能施之于临床实验者,即与《内经》所言显相背谬,亦何往而不可?乃洄溪竟以《内经》文义疏视《难经》,则胶柱之见耳。唯又谓秦越人著,盖不可定,实为汉以前书,最是确论,与夫俗子之固执不通者,相去远矣。

《四库全书·难经本义提要》

《难经本义》二卷周・秦越人撰,元・滑寿注。越人即扁鹊,事迹具《史记》本传,寿字伯仁,《明史・方技传》称为许州人,寄居鄞县。按朱右《樱宁生传》曰:世为许州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许徙仪真,而寿生焉。又曰:在淮南曰滑寿,在吴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樱宁生。然则许乃祖贯,鄞乃寄居,实则仪真人也。滑寿卒于明洪武中,故《明史》列之《方技传》。然戴良九灵山房集》有《怀骨樱宁》诗曰:“海日苍凉两鬓丝,异乡漂泊已多时,欲为散木留官道,故讬长桑说上池。蜀客著书人岂识,韩公卖药世偏知,道涂同是伤心客,只合相从赋黍离。”则寿亦抱节之遗老,讬于医以自晦者也。是书首有张翥序,称寿家去东垣近,早传李杲之学,《樱宁生传》则称学医于京口王居中,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考李杲足迹未至江南,与寿时代亦不相及,翥所云云,殆因许近东垣,附会其说欤。《难经》八十一篇,汉《艺文志》不载,《隋唐志》始载《难经》二卷,秦越人著。吴太医令吕广尝注之,则其文当在三国前。广书今不传,未审即此本否?然唐张守节注《史记・扁鹊列传》所引《难经》悉与今合,则今书犹古本矣。其曰《难经》者,谓经文有疑,各设问难以明之。其中有此称经云,而《素问》、《灵枢》无之者,则今本《内经》传写脱简也。其文辨析精微,词致简远,读者不能遽晓,故历代医家多有注释。寿所采摭凡十一家。今唯寿书传于世,其书首例汇考一篇,论书之名义源流,次列阙误总类一篇,记脱字误字,又次图说一篇,皆不入卷数。其注则融会诸家之说,而以己意折中之。辨论精核,考证亦极详审,《樱宁生传》称《难经》本《灵枢》、《素问》之旨,设难释义,其间荣卫部位,脏腑脉法,与夫经络脸穴,辨之博矣。而阙误或多,愚将本其旨意,注而读之,即此本也。寿本儒者,能通解古书文义,故其所注,视他本所得为多云。

【笺正】《四库书目》亦直称《难经》为秦越人撰,盖沿刊本之旧。实则《唐志》所载,尚是无从证实,且《隋志》犹称《黄帝八十一难》,可见越人一说,必不可泥。《提要》谓其文当出三国前者,涧有折中之论。吕广注本,今见于明人王九思《集注》中者,尚是不少。据唐初人杨玄操序,言吕氏注不尽,因亦伸之云云,知吕注本不甚繁,似王氏本犹为全帙。《四库提要》竟谓广书今不传者,则世所行之王本《难经集注》出于日本人印行之《逸存丛书》,四库开馆时,固未得吕注,且不知海外尚有此藏书也。伯仁医学,据朱氏《樱宁生传》,本非受学于明之者,许州乃其祖贯,而李氏又未至江南,张翥序中称许去东垣近,早为李氏之学,实属附会。伯仁本是通儒,以其余艺习医,宜乎说理条达,辞旨雅驯,《本义》之作,诚为金元间医学中不可多得之书。今所采集旧注,亦唯此本为最多,唯间亦有拘泥太过者,寿颐雅不欲随文涂附,必以拙见所及,时为辨正,以窃附于净臣净友之谊云尔。

周澄之《难经本义增辑》序

《难经》继《灵》、《素》而起,为医经之正宗,前人久无异议。至徐灵胎氏乃摘其纸缪甚众。丁履中氏乃移其篇第,讬言古本。金山钱锡之又因《脉经》引扁鹊语不见《难经》,引《难经》语不称扁鹊,疑《难经》非越人书也,其言皆新奇可喜,而未察其实也。夫《难经》非全书也,非因《内经》之难明,而有意诠释之也。古之习于《内经》者,心有所会,撮记旨要,以期无忘焉耳。故有直抒所见,不必出于《内经》者;有竟取经文为问答,绝不参以己说者。察其所言,皆《内经》之精髓,不易之定法,其于大义,已为不赅,而不必如《内经》之详且备也。读《内经》者,必及《难经》,非读《难经》,即可废《内经》。后世厌《内经》之繁而难通,但取《难经》而索之,无怪其窒而滋之惑也。即如一难为全书开宗,作者岂肯率而尔为之?乃后人攻击,逐句皆疵。夫寸口独取,岂曰三部不参?荣卫相随,讵云昼夜同道?况《难经》之有功于轩岐,而大赍于天下万世也,在于发明命门,犹程子谓孟子之有功于圣门,在发明性善也。而后人即以此为诟病,将亦谓性善之说,不见于《论语》而斥之耶。《内经》三部九候,但言身之上中下,至越人始兼以寸关尺、浮中沉言之,自是寸口诊法,始精而备,万世不能易矣。前有岐伯,后有越人,皆医中之开辟草昧者也。自宋以来,注《难经》者二十余家,滑氏以前,多不可见,仅见明・王九思所辑,今读其词,多繁掘而少所发明,至滑氏始能晓畅。徐氏虽好索瘢,犹可引人以读《内经》也。张天成氏、丁履中氏肤庸极矣!丁氏尤多臆说。今主滑氏《本义》,其诸家之议可互发者附之,偶参鄙见,则加按以别之。夫岂敢谓能羽翼经旨也。以视夫肤词臆说,横肆诋諆者,当有间矣。请以质之海内之明于斯道者。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长夏建德周学海澄之记

徐氏曰:诸家刊本,简首俱有图像,此起于宋之丁德用,亦不过依文造式,无所发明。唯三十二难论昏嫁、四十难论长生两说,须按图为易见,然注自明备,亦可推测而晓。滑氏原书卷首备列诸图,今依徐氏删之。

澄之又记

【笺正】周谓《难经》非因《内经》之难明而诠解之,其说最允。盖古人读为难易之难一说,甚属浅陋,不可为训。又谓是古人心有所会,撮记要旨,颇能观其会通,至论诸注家仅称滑氏晓畅,此外唯取徐氏灵胎。盖诸家注者,本多謭陋,无足称道。澄之长于文学,持论犹为允当。但偏信命门一说,反谓有所发明,此则蹈左道旁门之习,未可为训。而又以孟子性善为比,更是似不于伦。若各本之图,原无精义,灵胎删之甚是,今亦一概不录。若张世贤之图注本,尤多穿凿,徒乱人意,更无取焉。

凡例

【笺]此滑氏之旧。

一、《难经》正文,周仲立、李子野辈擅加笔削,今并不从。

二、 纪齐卿于经中“盛”字多改作“甚”字,岂国讳或家讳有所避耶?盖昧于临文不讳之义也,今不从。

三、 经中错简衍文,辨见各篇之下,仍为缺误总类,以见其概。

四、 《八十一难经》,隋唐书《经籍》、《艺文志》俱言二卷,后人或釐而为三,或分而为五,今仍为二卷,以复书志之旧。杨玄操复为十三类以统之,今亦不从,说见后《汇考》中。

五、 《本义》中引诸书者,具诸书之名;引诸家者,具诸家之名;其无所引具为愚按。愚谓者,则区区之臆见也,其设为或问亦同。

六、 《本义》引诸家之说,有以文义相须为先后者,有以论说高下为先后者,无是二者,则以说者之世次为先后云。

七、 《难经》八十一篇,盖越人取《内经》、《灵枢》之言,设或问答,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并一一考之,其无可考者,于七难内发其例。

【笺正】《八十一难》固多已见于《素》、《灵》之旧,然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亦未必无突过《素》、《灵》之处。至其不见于《素》、《灵》数节,则古人各有师承,正不必尽出于二书之中。说者每谓当是今本《素》、《灵》缺佚,尚属悬想之辞,不可泥也。

难经汇考

【笺正】此皆滑氏之旧。

《史记·越人传》载赵简子、虢太子、齐桓侯三疾之治,而无著《难经》之说。《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俱有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之目。又唐诸王侍读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于《扁鹊仓公传》则全引《难经》文以释其义,《传》后全载四十二难与第一难、二十七难全文。由此则知古传以为秦越人所作者不诬也。详其设问之辞,称经言者,出于《素问》、《灵枢》二经之文,在《灵枢》者尤多,亦有二经无所见者?岂越人别有摭于古经,或自设为问答也耶?邵庵虞先生尝曰:《史记》不载越人著《难经》,而隋唐书《经籍》、《艺文志》,定著越人《难经》之目,作《史记正义》者,直载《难经》数章,愚意以为古人因经设难,或与门人弟子问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经之当难者,只此八十一条。难由经发,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托名于书,故传之者唯专门名家而已。其后流传寝广,官府得以录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

【笺】此节谓因经设难,或与门人问答,偶得此八十一章,立说最会中肯,与周澄之所谓心有所会,撮记旨要,有不必出于《内经》者,其旨正同。

圭斋欧阳公曰:切脉于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盖为医者之祖者。《难经》先秦古文,汉以来答客难等作,皆出其后,又文字相质难之祖也。

【笺】独取寸口,是《难经》创见之学,而于病理证情,无不符合,苟非自有师承,岂能别开生面?推为医家之祖,允无愧色。此确非专守《素》、《灵》之成法者,后人尊之为经,固亦因其独有发明,足以树千秋万世之正鹄耳。

杨玄操序谓黄帝有《内经》二帙,其义幽赜,殆难究览。越人乃采摘二部经内精要,凡八十一章,伸演其道,名《八十一难经》,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

【笺正】《八十一难》颇有出于《素》、《灵》以外者,必谓采摘二部精要而为是书,终觉目光之短。且是书用问答体,其为执经问难之义,亦属浅显明白,而乃读为难易之难,所见太浅。此与下纪氏、黎氏两条,皆不足征。

纪天钖云: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经》。

宋治平间,京兆黎泰辰序虞庶《难经注》云:世传《黄帝八十一难经》,谓之难者,得非以人之五脏六腑隐于内,为邪所干,不可测知,唯以脉理究其仿佛耶?若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车盖而若循鸡羽者,复考内外之症,以参校之,不其难乎?(伯仁云:按欧、虞说则“难”字当为去声,余皆奴丹切。)

【笺】伯仁所谓欧、虞,指圭斋欧阳氏、邵虞氏而言。

丁德用《补注》题云:《难经》历代传之一人,至魏华佗乃烬其文于狱下。于晋宋之间,虽有仲景、叔和之书,然各示其文,而滥觞其说。及吴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尚文义差迭。按此则《难经》为烬余之文,其编次复重经吕广之手,固不能无缺失也。

【笺正】吴太医令吕氏,首为《难经》作注,虽单行本今不可见,然未闻其重为《难经》编次也。丁德用乃宋人,去孙吴之世甚远,乃竟谓古唯传之一人,而华元化烬之于狱云云,皆是推测臆度得之,而偏能侃侃以谈,一若实有其事者。宋人凿空,每喜杜撰事实,盖亦风气使然。正犹朱考亭《大学章句》所谓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讬之云云。若问考亭何以而知是孔子之言、曾子之意,那不瞠目而不知所对!此毛西河童年之论,确有灼见。惜乎伯仁竟受其愚,信为烬条之文,重经占氏之手,亦徒以迷惘后人耳。

谢氏谓《难经》王宗正注义图解,大概以诊脉之法,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州为正而已。至于他注家所引,寸关尺而分两手部位,及五脏六腑之脉,并时分见于尺寸,皆以为王氏《脉经》之非。殊不知脉之所以分两手者,出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其文甚明,越人复推明之,于十难中言一脉变为十,以五脏六腑相配而言,非始于叔和也。且三部之说有二:一则四难所谓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者中州与第五难菽法轻重同,而三部之中又各自上中下云;一则《脉要精微论》之五脏部位,即二难之分寸关尺、十难之一脉变为十者也。若止以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为中州一法言之,则亦不必分寸关尺,而十难所谓一脉十变者,用从推之?

【笺】脏腑之气,分系诊脉,两说俱有至理。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州,以脏腑本位之上中下言之,则其气自当分应之于浮中沉三候;其以五脏六腑分配于两手六部者,仍是上中下三部自然之应。两说皆不可偏废,位虽异而理则同。是在临证时神而明之,会而通之,自有得心应手之妙。若偏执一说,而于指下呆认之曰:此为肺脉,此为心脉,则终是痴人说梦。此又《难经》之可以补《内经》所未备者。苟非上古之世,自有真传,奚能说得精切有味,推而放之四海而准耶?

诸家经解,冯氏、丁氏伤于凿,虞氏伤于巧,李氏、周氏伤于任,王、吕晦而舛,杨氏、纪氏大醇而小疵,唯近世谢氏说,殊有理致原委。及袁氏者,古益人,著《难经本旨》,佳处甚多,然其因袭处,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尔。

【笺】审定诸家注文醇驳,评语亦尚允当。盖吾国习气,恒视医学为小道,高明之士,大都薄此不为。而号为专科者,甚多疏浅之流,遂有能行而不能言之蔽。不独宋金以降,著作者时有词不达意,莫名其妙者,即如《病源》、《千金》等书,可谓六朝、隋、唐间,聚精会神,集大成之钳制,而其中文义,不甚可解者,盖已十之五六,又何论其他?况为邃古医经作注,更何易窥见堂奥。是以是书注本,绝少佳作。伯仁本是儒者,故所得独多。此《四库书目》所已言者,以纪文达之渊博,尚为心许,此非颐之阿私于伯仁也。(《四库全书提要》相传多出于纪文达公一人手笔)。

洁古氏《药注》,疑其草稿姑立章旨义例,未及成书也。今所见者,往往言论于经不相涉,且无文理。洁古平日著述极醇正,此绝不相似。不知何自,遂乃版行,反为先生之累,岂好事者为之,而讬为先生之名耶?要之后来东垣、海藏、罗谦甫辈,皆不及见,若见,必当与足成其说,不然亦回护之,不使轻易流传也。

【笺】是书未见,姑阙以俟知者。

《难经》八十一篇,辞若甚简,然而荣卫度数、尺寸位置、阴阳王相、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腧穴,莫不该尽。昔人有以十三类统之者。于乎,此经之义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十三类果足以尽之欤?八十一篇果不出于十三类欤?学者求之篇章之间,则其义自现矣。此书固宥类例,但当如《大学》朱子分章,以见记者之意则可,不当以亡之立类,统经之篇章也。今观一难至二十一难皆言脉,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言经络流注,始终长短,度数奇经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间有云脉者,非谓尺寸之脉,乃经络之脉也。三十难至四十二难言荣卫、三焦、脏腑、肠胃之详。四十四、五难言七冲门,乃人身资生之用,八会为热病在内之气穴也。四十六、七难言老幼寤寐,以明气血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见阴阳之走会。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言诊候病能、脏腑积聚、泄利伤寒、杂病之别,而继之以望、闻、问、切、医之能事毕矣。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言脏腑荣俞,用针补泻之法,又全体之学所不可无者,此记者以类相从,始终之意备矣。

【笺正】病能之“能”,当读为“态”,似亦古书通解之恒例。《说文》“态”或从人作“㑷”,是其旁证。《八十一难》分为十三类,实出于杨玄操所编次。原序所谓使类例相从者,可知杨氏以前,旧本次序,必不如此。伯仁意中,颇不满于十三类之一说,而未悟到杨序所谓今辄条贯编次二句之意,遂谓此书固有类例,一似周秦之世,《八十一难》次序,常如今本者,则伯仁之疏也。

《十一难》云:肝有两叶。《四十一难》云: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言两叶者,举其大;言七叶者,尽其详。左三右四亦自相阴阳之义。肝属木,木为少阳,故其数七;肺属金,金为少阴,故六叶两耳,其数八。心色赤而中虚,离之象也;脾形像马蹄而居中,土之义也;肾有两极,习坎之谓也。此五脏配合阴阳,皆天地自然之理,非人之所能为者。若马之无胆,兔之无脾,物因不得其全矣。周子云:木阳穉,金阴稗是也。

【正曰】肝之七叶,肺之六叶两耳,实是附会之说。伯仁所谓阴阳奇偶,未免穿凿,斯不可泥。若谓脾形像马蹄,尤其笑话。唯肝为少阳,肺为少阴二语,则肝应于春,阳犹未盛,肺应于秋,阴犹未盛之义也。周子所谓木者阳穉,金者阴穉,其义正同。

东坡先生《楞伽经·跋》云: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药方,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绝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即可,岂不误哉!

【笺】此是空谈,无裨医家实用,且亦不能于本经有所阐发。

晦庵先生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因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唯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下俚俗说也。故郭公之书,备载其语,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则至矣。至丁德用之法,则予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手鱼际尺泽,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今诸书,皆无的然之论,唯《千金》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皆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不合,独俗闻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然世之高医,以其鹰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见其说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庐陵谢坚白曰:泰定四年丁卯,愚教授龙兴,建言宪司,请刻叔和《脉经》本书十卷。时儒学提举东阳柳公道传序其端曰:宋文公云,俗传《脉诀》,辞最鄙浅。而取其直指高骨为关一说,为合于《难经》,虽文公亦似未知其正出《脉经》,正谓此跋也。然文公未见《脉经》,而其与《脉经》吻合。《脉诀》虽非叔和书,其人亦知读《脉经》者,但不当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遂与《脉经》所载二十四种脉之名义,大有牴牾,故使后人疑焉。

【笺曰】《内经》言脉,只有尺寸,不见关字,独取寸关尺者,《难经》之创说也。然二难言以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而并未明言掌后高骨即是关部。其明言高骨是关者,则始见于王叔和之《脉经》,而高阳生《脉诀》承之。《千金》所谓寸口之处,其骨自高,亦本于《脉经》。此叔和必有所受之,可见汉魏间医学师承,自有原委,不尽在今本《内》、《难》两经之中。或谓今本《内》、《难》残缺不完,尚是理想之词,未必尽确。于以知《脉经》、《甲乙》等书,实是不可不读。然《脉经》在宋时,虽未散佚,盖已不绝如线。观考亭、坚白二条,则考亭固未见有叔和之书,即丁德用为《难经》作注,亦只言密排三指,不能指出关部之高骨。夫以能注《难经》之人,尚未一见《脉经》,则其时固只有高阳生之《脉诀》盛行于世,皆以为此即叔和之书,而并不知世间因自有叔和《脉经》在。正以其时儒学大昌,竟鹜讲学,号为儒生者,莫不谓医乃小道,薄之不为。而《脉经》、《甲乙》等书,久已若存若亡,无人过问,医学謭陋亦由风气为之。考高能知《脉诀》词旨鄙浅,绝非叔和之书,殊不知叔和之书,尚自常存于天垠。特以诸君子峨冠博带,道统所系,殊觉道貌太高,道气太重,而医学末技,不敢与性命大儒一堂相见耳。夫以宋仁宗嘉祐之时,特命医官校正医籍,刊行流布,在上者非不极力提倡。乃曾几何时,而官家所校刻颁布之书,通儒且不知有此名目,则此道哪不一落千丈?学术之隆替,固不可无人肩任之也。儒笔至此,不禁感慨系之矣!

项氏家说》曰:凡经络之所出为井,所留为荣,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象水之泉,荣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窦,窦即窬字也,经象水之流,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义也。

【笺正】溜通作“流”。“荣”本作“荥”字,从水,今俗本医书多作荣,从木,皆巉。考十二经穴井、荥、俞、原、经、合之命名,固有从水道取义者,以经脉循行,本是吾身血管循行之道路,取象于水,最为切近。井穴者,十二经穴之始,故取义于泉水之来源,而名曰井(手太阴肺出于少商,手厥阴心主出于中冲,手少阴心出于少冲,手阳明大肠出于商阳,手少阳三焦出于关冲,手太阳小肠出于少泽,足太阴脾出于隐白,足厥阴肝出于大敦,足少阳肾出于涌泉,足阳明胃出于厉兑,足少阳胆出于窍阴,足太阳膀胱出于至阴)。荥穴为十二经穴之次,故取义于涓涓之泉流,而名曰荥(《说文》荥,绝小水也。《甘泉赋》:梁弱水之濎荥兮。注:小水貌。)(手太阴肺流于鱼际,手厥阴心主流于劳宫,手少阴心流于少府,手阳明大肠流于二间,手少阳三焦流于液门,手太阳小肠流于前谷,足太阴脾流于大都,反厥阴肝流于行间,足少阴肾流于然谷,足阳明胃流于内庭,足少阳胆流于侠溪,足太阳膀胱流于通谷)。合穴为十二经脉之会合,故取义于水道之会归而名曰合(此乃水之会合,非归于海之义,必不可言水之归。手太阴肺入于尺泽,手厥阴心主入于曲泽,手少阴心入于少海,手阳明太阳入于曲池,手少阳三焦入于天井,手太阳小肠入于小海,足太阴脾入于阴陵泉,足厥阴肝入于曲泉,足少阴肾入于隐谷,足阳明胃入于三里,足少阳胆入于阳陵泉,足太阳膀胱入于委中)。原穴为手足三阳经之高处,故取义于水行平地,而曰所过为原(手阳明大肠过于合谷,手少阳三焦过于阳池,手太阳小肠过于腕骨,足阳明胃过于冲阳,足少阳胆过于丘墟,足太阳膀胱过于京骨)。此四者之取义于水,固无可疑,唯所谓经者,则有经历经常之义,故曰所行为经,虽与水流之意相近,究不可谓之取义于水(手太阴肺行于经渠,手厥阴心主行于间使,手少阴心行于灵道,手阳明大肠行于阳溪,手少阳三焦行于支沟,手太阳小肠行于阳谷,足太阴脾行于商丘,足厥阴肝行于中封,足少阴肾行于复溜,足阳明胃行于解溪,足少阳胆行于阳辅,足太阳膀胱行于僕参)。而所谓腧穴者,则只以中空为义,《说文》“俞”字,本训空中木为舟也,其字从舟、从会意。虽亦为水,然其义重乎舟之中空,不重在水,盖上古造舟之初,本取中空大木,置之水面,则浮而能容。朱骏声《说文通训》谓此是舟之始,如椎轮为大路之始者,其说甚是。十二经穴之所注为腧,盖脉行至此,有暂住停留之意,故取空而能容之义,名之为腧,则于水义绝无所取,所以三百六十五穴皆可言腧。《内经》恒有腧气、穴腧之语,是其例矣。项氏此条,概以为取水之义,太嫌含浑,殊乖训诂体例。而荥象水之波,腧象水之窦二句,尤不可解。且曰窦即窬字,更是可怪。宋人说经,最喜望文生义,随意杜撰,竟是风气使然,岂复可与言六书之原理也耶?

又曰:脏五而腑六。脏穴五而腑穴六,犹干五而支六,声五而律六,皆阴阳之数,自然之理。虽增手厥阴一脏,其实心之包络,不异于心,即一脏而二经也。经之必为十二,犹十二支、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律,不可使为十,亦自然之理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四行皆二支耳,而土行独当辰戌丑未四支以成十二。肺、肝、脾、肾四脏皆二经,而心与包络共为四经,以成十二,此岂人之所能为哉?

【笺正】脏穴五,即上条之井荥俞经合也。六阴经无原穴,故谓之五。而六阳经则有所谓所过为原者,故谓之六。然质直而言之曰脏穴五腑穴六,岂不使人无从索解?干五支六,亦是奇语。且皆无谓之至,似此泛讲五行阴阳毫无实在见解。犹谓此亦医理,宜乎今日“中医”二字,遂为妄人集矢之鹄矣!

汇考引用诸家姓名

【笺】此滑伯仁之旧。

苏氏(东坡先生)

朱氏(晦庵先生,新安人)

项氏(平庵先生)

柳氏(贯,字道传)

欧阳氏(玄,字原功,庐陵人,谥文公)

虞氏(集,字伯生,蜀人)

本义引用诸家姓名

【笺】此亦滑伯仁之旧。

张氏机,字仲景,南阳人,东汉长沙太守,著《伤寒卒病论》。

【笺】仲景名机,见林亿所引唐·甘伯宗《名医录》。称仲景为南阳人,《太平御览·七百二十二》引《何颙别传》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按何颙见《后汉书·党锢传》,与荀爽同辈,确为仲景之先进。颙乃南阳襄乡人,而仲景为其同郡,与《名医录》合。世传仲景于建安时为长沙太守,然考之范氏《后汉书》、陈氏《三国志》,则建安中之长沙太守,未尝有张机其人。而范书《刘表传》称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二郡畔表。陈志《刘表传》云,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虽羡之死,史不详其在何年,而据《伤寒论·自序》,则成书之时,必在建安十年以内,五年以外无疑。刘表卒于建安之十三年,则张羡之卒,及刘表之攻并长沙,亦必在建安十年左右,恰与仲景自言建安经年以来,未及十稔契合。是以近见郭象升、允叔氏《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篇,谓羡即仲景,盖一人而二名,羡之为言慕也。(郭氏自注:文选《思玄赋》“羡上都之赫戏兮”。旧注:羡,慕也)景亦训慕。(郭氏自注:《后汉书·刘恺传》“景化前修,有伯夷之节。”注:景犹慕也)则名羡而字曰仲景,于义允协。又谓范书《刘表传》李注,陈志《刘表传》裴注,皆引《英雄记》,称张羡南阳人,则籍贯官职及时间,皆与仲景在符合,羡即仲景何疑。寿颐谓郭氏此说,确有可信,原文考证,极精且博,见《太原医学杂志》第二十九、三十两期。然则仲师著《伤寒论》之时,正当刘表来攻,连年不下之日,其书成于戎马仓皇之中,而未几仲师且即得病以卒。其子虽曾为长沙人拥戴,嗣位太守,不久即为刘表攻破,存亡尚不可知,则仲师手定之《伤寒论》一书,行世犹未广被,或者且有散乱缺佚之虞。所以西晋之时,太医令王叔和即有重为编次之事。可知叔和所见,必为散乱之书,否则建安十稔,下逮西晋,曾几何时,叔和亦奚必多此一举?以此推之,而仲景之即是张羡,尤其理之可信者矣。

王氏字叔和,西晋太医令,著《脉经》。

【笺】叔和,高平人,见《名医录》、《御览·七百二十》引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千金方》二十六卷《食治篇》引《河东卫汛记》曰: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云云,与《御览》引王叔和说一节,大同小异,则叔和名熙,曾见之《千金方》中。今人章太炎《菿汉微言》谓《御览·七百二十二》引张仲景方序曰:卫汛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囱方》三卷,皆行于世。泛得引叔和语,则叔和与汛同时,疑其得亲见仲景云云。寿颐按:据此则叔和与仲景之世,相去甚近,更可见其重编《伤寒论》者,必为乱离之世,卷帙散乱使然。仲景即羡,更无疑义矣。又按:近见沪上有丹徒陈邦贤《新编中国医学史》一书,引《郑渔仲氏族略》谓王叔姬姓,周襄王之子,王叔虎之后,则王叔其氏,而和其名,亦未可知云云。未免好奇太过,等于无理取闹,不足征也。名熙字和,于义亦合,因叔和之名,世所未知,故备考之。

孙氏思邈,唐京兆人,著《千金方》、《千金翼方》。

王氏焘,唐人,著《外台秘要》。

刘氏温舒,宋人,著《气运论奥》。

【笺】此即伪撰《素问》遗篇刺法论、本病论者。

庞氏安时,字安常,宋绍圣间蕲州蕲水人,著《补伤寒书》。

【正曰】庞氏所著有《伤寒总病论》,不闻有所谓

《补伤寒书》也。

刘氏开,字立之,著《方脉举要》。

李氏杲,字明之,金明昌大定间东垣人,著《内外伤辨》等书。

【正曰】李氏生于金,金亡入元,真定人,别号称东垣老人,东垣非地名,不可谓为东垣人也。所著有《辨惑论》等书,亦不称《内外伤辨》。

王氏好古,字从之,东垣高弟,著《此事难知》。吕氏广,吴太医令,著《难经注解》。

杨氏玄,字玄操,吴歙县尉,著《难经注解》。

【正曰】杨玄操非吴人,辨已见前,亦未闻其名为玄也。

丁氏德用,宋嘉祐间济阳人,著《难经补注》。

虞氏庶,宋治平间陵阳人,著《难经注》。

周氏与权,字仲立,宋临川人,著《难经辨正释疑》。

王氏宗正,字诚叔,宋绍兴人,将仕郎试将作监主簿,著《难经注义》。

纪氏天钖,字齐卿,金大定间岱麓人,著《难经注》。

张氏元素,字洁古,金明昌大定间易水人,著《药注难经》。

袁氏坤厚,字淳甫,元古益人,成都医学官,著《难经本旨》。

谢氏缙孙,字坚白,庐陵人,元统间辽阳路官医提举,著《难经说》。

陈氏瑞孙,字廷芝,元庆元人,温州路医学正,与其子宅之同著《难经辨疑》。

增辑引用诸家姓名(增辑三家余已见前)

【笺】此周氏澄之所增。

徐氏大椿,号洄溪,一号灵胎,雍正间吴江人,著《难经经释》。

张氏世贤,字天成,号静斋,四明人,著《图注难经》。

丁氏锦,字履中,又号适庐老人,乾隆间云间人,著《难经阐注》。

阚误总类

【笺】此亦滑氏之旧。

七难三阴三阳次第,《脉经》与此不同,《脉经》于三阳则少阳、太阳、阳明,三阴则少阴、太阴、厥阴。

【笺正】此以时令之阴阳太少而言,其次序唯《脉经》不误。今本《素问》、《难经》,各有未是,皆为浅人妄改,并非传写之讹。说详本条,及拙编《脉学正义》第一卷第八节脉合时令一条。

十二难冯氏谓此篇合入用针补泻之类,当在六十难之后,以类相从也。

【笺】此节文义,确是论针刺之理,冯谓以类相从,当在六十难之后,说固未尝不是。意者杨玄操条贯编次之时,偶然失检乎?抑杨氏编次以后,传写者或有所移动乎?皆未可知也。

十四难反此者,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

【笺】“于收”二字,据前后文义读之,确乎讹误。伯仁所改是,唯宋人李子野注本,亦尝改正之矣。

十六难问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篇中并不答所问,似有缺误。

【笺】此节所答非所问,则有错简脱讹明矣。

十七难所问者三,所答者一,疑有缺漏。

【笺】此节问“不治自已”,及“连年月不已”二者,全无答语,必有缺佚可知。

十八难第三节,谢氏谓当是十六难中答辞,第四节或谓当是十七难中“或连年月不已”答辞。

【笺正】此节明言三部九候,确是十六难之答辞,错简也,与十七难“连年月不已”一节不相涉。

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肓,当是五十九难结句之文,错简在此。

【笺正】此四句虽似与上节不甚连属,伯仁欲移之于五十九难之末,似乎彼此皆论癫狂使之聚于一处,未尝非沆瀣一气,竟如无缝之天衣。其实癫之与狂,本非两种病理。《素问》恒以狂、癫、疾三字,连类而言,确乎有据。《难经》此条,乃以重阴重阳,分析为两种绝端相反之病,实是大谬不然。即五十九难各为描摹其状态,亦属有意故为区别,遂尔印定后人眼光,使二千余年不复知有此病之真相,铁聚六州,最是《难经》铸成之大错。而伯仁于此,更欲为之比附以证实之,可谓将错就错,加之一重保障,愈以陷入黑暗之域矣。寿颐别有专论,言之甚详,兹姑不赘,余见后文本条笺正。

二十一难谢氏谓本经所答,辞意不属,似有脱误。

【笺】此节答语,辞旨殊不条达,盖脱佚者多矣。

二十三难经云明知终始云云一节,谢氏谓合在下篇之前,不必然也,只参看。

【笺】此节言“终始”二字,太觉呆板,且亦无其深义,存而不论可也。

二十八难“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十二字,谢氏直以为衍文,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笺正】“溢畜不能环流”一句,语气不甚顺遂,盖尚有脱误。此二句横梗此间,殊与上下文不相贯串,必有错误。唯伯仁以为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则文义亦不相联属。但此文专论奇经,必在本节之中,特上文当有残缺,故不可通耳。“其受邪气”以下十二字,则《脉经》本节所无耳,谢氏以为衍文甚是,伯仁必欲移入关格节中,亦觉文气不贯。

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诸本皆在“腰溶溶若坐水中”下,谢氏移置“溶溶不能自收持”下,文理顺从,必有所考而然,今从之。

【笺】此节阳维为病二句,今本皆在“溶溶不能自收持”之下,与滑氏《本义》同,盖即伯仁所谓谢氏移置者。然《脉经》二卷奇经八脉篇亦正如是,则可知原是古时旧本,而伯仁乃为此说,岂未见《脉经》耶?唯李子野注本及王九思集注本则系于“若坐水中”之下,此彼二本传写之错,不足据者也。

三十一难“其府在气冲”一句,疑错简,或衍文,三焦自属诸府,与手心主配,各有所治,不应又有府也。

【笺】此句"府”字,徐洄溪谓:犹言其气藏聚于此,说得颇是。伯仁误认为脏腑之“府”,乃改,不可索解,详见本条。

四十八难“诊之虚实”下“濡者为虚,牢者为实”八字,《难经》无之,谢氏以为衍文,杨氏谓按之皮肉柔濡为虚,牢强者为实,然则有亦无害。

【笺正】此“濡者为虚,牢者为实”二句,既为《难经》所无,且明与上文“脉之虚实”节复叠,其为衍文无疑。杨说曲为之解,勉强敷衍,殊不足道,说详本条。

四十九难第五节“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二句,于上下文无所关,疑错简,或衍文。

【笺正】此节言饮食劳倦,则为内伤之病,与上下各节风寒暑湿之外感不同,故以能食、不能食审别其虚实。古人自有真意,徐洄溪之说是也。伯仁必以上下四节之例,定为错简衍文,非是,详见本条。

六十难“其真心痛者”,“真”字下当有一“头”字,盖总结上两节也。

【笺正】此句诚是总结上文真头痛、真心痛两者。但伯仁仅补一“头”字,则“真头心痛者”五字,殊不成句,此必须在其字下补出“真头痛”三字,文义始为充畅,固不嫌“真痛”二字之复叠也。

六十九难“当先补之,然后泻之”八字,疑衍。

【笺】此二句诚与上文不相连贯,必是衍文。

七十四难篇中文义,似有缺误,今且依此解之,俟后之知者。

【笺】此节答辞,全是敷衍,毫无精义,古人不当如此简陋,其有残缺可知。洄溪亦谓答语只言病状,与问辞全不对准,甚属无谓。

七十五难“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详见本篇。

【笺】“不”字衍文,诸注家皆有此说。

八十一难“是病”二字,非误即衍。

【笺】此是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