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经验方

(《汇编》一名加减活血解毒汤)

桃仁(八钱,去皮尖,打) 红花(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朴(一钱) 柴胡(一钱) 连翘(三钱) 赤芍(三钱) 生地(五钱) 生草(一钱) 葛根(一钱)

【罗按】:此方以桃仁为君,而辅以归,去瘀而通壅。翘、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朴、甘为佐使,疏气而和药,气行则血通。柴、葛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惟其对症用药,故能投无不效。

又曰:此方关键全在归、朴二味,盖归为血中气药,朴为气中血药,气血流通,而病安有不愈乎?

又释疑曰;此方针对病源用药,故能投无不效。或疑桃仁、红花过多败血,实误会耳!《纲目》云:桃仁补少而攻多,红花合当归能生血,多服能行血,夫曰补、曰生、曰行,明谓去瘀生新矣。徐灵胎于桃仁亦曰去旧而不伤新,古方多用于伤后产后,可知二味是去瘀,非败血也。又疑当归助血毒,抑知去瘀必须活血,尤宜生血,然用于凉血解毒剂中,犹不多用,制方者未始无斟酌也。又疑生地引邪入阴,更不可解,考之《本草经》,谓作汤可除痹去烦热。《本草纲目》,谓能凉血滋阴。时医见有阴字,遂疑其引邪入阴,夫阴血也,热毒中血管,邪已在阴,故内外烦热,四肢痹痛,用此正对症良药,而反疑其引邪入阴,是认滋阴阴字,作表里里字解矣。

【埙按】:方中柴、葛,罗氏置而未辨,岂鼠疫治法,重在活血,而解肌之药,不妨从略耶?抑故置一隙,使人参用活笔,不必拘拘于常格耶?虽然,病之重者,用药宜重,病之轻者,用药宜轻。经云:过犹不及。盖谓药与病称,便是良药,故审症用药,果能分别虚实轻重,则操纵在我矣。

又按:孙思遂曰: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徐灵胎曰:中州之卑湿,山陕之高燥,皆宜随地制宜。岐伯有异法方宜论,而五常政大论,辨高下温凉之异,由来方家所说,大略相同。考江南岭表两地,地形之卑湿虽同,而地气之寒温迥别。是以人之体质,亦随地而异,即药之分量,亦因人而殊,罗氏所定之加减活血解毒汤,即吴又可所谓急症急攻法也,施之于壮体重病,谁曰不宜?第强弱有相悬,阴阳有偏胜,或老或幼,或其人本有夙疾,或病后元气未复,是在用药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也。爰是权其轻重之宜,增补加减治法数条。

如肝阳素盛者,去柴胡、葛根,加桑叶、菊花。肺阴素虚者,去柴胡、葛根、厚朴,加桑叶、贝母、知母。肾阴素虚者,减轻柴、葛,加知母稆豆。气分素虚者,去柴胡,微加防风。血分素虚者,去柴胡、葛根,加桑叶、丹皮。幼稚纯阳者同。胃热素重者,生地干者易鲜。痰湿素重者,佐以平胃二陈,大病之后,去柴胡、葛根,加丹参、苏梗。老年气衰者同。亡血之后,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桑叶、侧柏、白薇。产后血去过多者,去桃仁、红花、柴胡、葛根,加荆穗、丹参。产后血枯生风者,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荆穗、天麻、稆豆。

吴子存经验方        

大黄 厚朴 枳实 朴硝 犀角 羚羊角 川黄连 黄芩 车前 泽泻 连翘 牛蒡子 大桃仁 红花 紫草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各药随病者强弱轻重为加减,各味俱宜重用,多者以两计,不必迟疑。

【原按】:此证发时,热甚猛速。必须急用猛剂,不必听医师评量斟酌,揣脉论方,延迟片刻,遂致难救,所谓宋人议得定,金兵已渡江也。依此法治之,庶几百无一失,切勿迟疑自误。

【郑按】:鼠疫之病,热毒既入血分,必以凉血解毒泻热为主。初起病轻,则前承气羚犀六味可去可减。若体强证重,非重剂急服,万难挽回,是在临证者,贵有权宜也。

鼠疫毒核消毒散(《汇编》)        

银花 连翘 元参 桔梗(各一两) 僵蚕 板兰根 甘草(各五钱) 马勃(四钱) 牛蒡(六钱) 荆芥穗 薄荷(各三钱)

共为粗末,每服六钱,病重八钱,以芦根汤煎药末二三滚,去渣服,轻者一日三服,重者一时一服。

己亥夏,惠郡患疫,江密庵农部制此散施送,赖活者甚众。

鼠疫验方(同上)        

大青(三钱) 青黛(二钱) 黄芩(三钱) 花粉(三钱) 人中黄(三钱) 紫草(三钱) 连翘(三钱) 忍冬(三钱) 栀子(二钱)

水煎服,此方屡验,活人多矣。

应验疫证方(同上)        

紫花地丁(二钱) 紫背天葵(二钱) 甘草节(二钱) 荆芥穗(二钱) 生大黄(二钱) 穿山甲(二钱) 牙皂(钱半) 金银花(三钱) 野菊花(三钱) 西藏红花(六分) 熊胆(六分,贫者不用亦可)

用水煎服,如有起毒核现红色者,即将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每味加多二钱,银花、野菊花,每味加多七钱,同煎服。

治疫奇方(同上)        

金银花(三钱) 生甘草(二钱) 小粒乌豆(五钱,微炒) 白矾(二钱) 浮黄土(五钱)

上药五味,用饭碗量二碗半水,煎至一碗水,临睡时温服,次早天亮,计合六个时辰,必汗出而愈。如不愈,次日临卧时照服一剂,无不见效,此方无论已传经未传经,阴证阳证皆愈。或用蜜为小丸,每服三钱亦效。

经验涂核散(同上原名经验涂药)        

飞朱砂(五钱) 木鳖仁(八钱) 雄黄(五钱) 庄大黄(五钱) 上冰片(二钱) 真蟾酥(二钱) 地丁(五钱) 紫花 山茨茹(八钱)

上药共研细末,用小磁瓶分贮数十罐,黄蜡封口,俾免泄气,调茶油涂,或用清茶亦可。琼州鲍游府用此方各味等分,调如意油频涂甚效。须先四面轻针结核后涂药,凡小孩不能服药,用此法涂甚妙。

治鼠疫毒核方(同上)        

初起身热面红,口渴心闷谵语者,决是此证。其毒起在头面四肢及身上,初起如豆,过两刻则如龙眼,起在皮内,按之应手而动,急用仙人掌半个,切碎煎服,如效再以仙人掌舂烂敷毒核,留一小孔出毒气。有起核而无身热口渴者其毒轻,先起核而后身热者亦轻,若发热谵语而后起核者较重,核起头面及上焦者重,起四肢及下焦者轻,亟宜敷药,药热即换,见效自速。

经验化核散(《约编》)        

山慈菇(三钱) 真青黛(一钱) 生黄柏(钱半) 浙贝(钱半) 赤小豆(二钱)

共研细末,调麻油涂,日涂三四次,以消为度,甚见效验。

孙氏涂核经验方 劈旧旱烟杆内烟油,涂核立消。

经验敷核方(《汇编》)        

鲜蒲公英(二钱) 鲜柏树叶(二钱) 鲜浮萍(二钱) 天生子(一钱) 雄黄(一钱) 冰片(五分)

共舂烂,和蜜糖敷之。或梅花点舌丹,调烟膏敷之。或用连须葱头捣烂,加雄黄、冰片调敷。或用蛇顶骨一片,用唾津将平底一面涂遍贴核上,即粘而不脱,一俟脱落,用人乳半杯,将蛇顶骨用竹筋夹起浸乳内,两点钟久,吐尽毒气,毒盛者乳亦变色,取出再贴之,频浸频贴,以核消为度。

【埙按】:本草吸毒石,一名蛇顶骨,另详后考。

大承气汤(仲景)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仲景)        

大黄 厚朴 枳实

调胃承气汤(仲景)        

大黄 芒硝 甘草

邹润安曰:柯氏云: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何也?且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自金元人以顺释承,而大黄之功不显。考本经首推大黄通血,再以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义参之,则承气者,非血而何?夫气者血之帅,故血随气行,亦随气滞,气滞血不随之滞者,是气之不足,非气之有余。惟气滞并波及于血,于是气以血为窟宅,血以气为御侮,遂连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为火。此时惟大黄能直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

白虎汤(仲景)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水煎服。

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内外大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苦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凉膈散(《局方》)        

一名连翘饮子。

连翘 大黄 黄芩 薄荷 甘草 黑山栀 芒硝 竹叶 生蜜

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兰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

【埙按】:本方去硝、黄,加桔梗,名清心凉膈散,治疫邪斑疹最宜。

黄连解毒汤(《外台》)        

黄连 黄柏 黄芩 焦山栀

水煎服。

汪昂曰:寒极曰阴毒,热极曰阳毒,是方名曰黄连解毒,是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也。黄芩泻肺经火毒,黄柏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三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胱出。若大便实者,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利大便,是使火毒从大小二便而出也。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之火,不可轻投。

银翘散(鞠通)        

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芦根汤煎服。

【原按】:《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

桑菊饮(同上)        

光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苦桔梗 甘草 鲜芦根

水煎服。

【原按】: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

增液汤(同上)        

元参 麦冬 细生地

水煎服。

【埙按】:吴鞠通曰: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热结之实症,则从承气法矣。其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然阴虚而热重者,生地当易鲜者为佳。

一甲复脉汤(同上)        

炙甘草 干地黄 生白芍 麦冬 阿胶 生牡蛎

水煎服。

【埙按】:仲景之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为千古养阴之祖方。凡病虚而阴阳有亏损者,皆可用也。吴鞠通从原方去桂枝加白芍,名加减复脉汤,再去麻仁加牡蛎,名一甲腹脉汤,乃专为温病救阴而设,用者不可不知。

清宫汤(同上)        

元参心 莲子心 竹叶心 连翘心 犀角尖(磨冲) 连心 麦冬

水煎服。

【原按】:此咸寒甘苦法,清膻中之方也。

清营汤(同上)        

犀角 生地 元参 竹叶心 麦冬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水煎服。

【埙按】:此方从犀角地黄汤加入轻清逐秽之品,亦咸寒苦甘法也。

犀角地黄汤(《千金》)        

犀角(磨冲) 生地 芍药 丹皮

水煎服。

王晋三曰:温热入络,舌绛烦热,八九日不解,医反治经,寒之散之攻之,热势益炽,得此汤立效者,非解阳明热邪,解心经之络热也。按:本草犀角、地黄,能走心经,专解营热,连翘入心散客热,甘草入心和络血,以治温热证,热邪入络,功胜《局方》。

神犀丹(《温热论》)        

真犀角(磨汁) 石菖蒲 黄芩(各六两) 生地黄(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 银花(各一斤,如有鲜者,捣汁用尤良) 粪清 香连翘(各十两) 板蓝根(九两,无则以飞净青黛代之) 淡香豉(八两) 大元参(七两) 天花粉 紫草(各四两)

上药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或用金汁水,或加人中黄四两,研入俱可。

王孟英云:温热暑疫诸病,邪不即解,耗液伤营,逆传内陷,痉厥昏狂,谵语发斑等证,但看病人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若初病即觉神情昏躁,而舌赤口干者,是温暑直入营分。酷暑之时,阴虚之体,及新产妇人患此最多,急须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数,误投别药以僨事也。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危证,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诸证。

普济消毒饮(东垣)        

黄芩 黄连 连翘 薄荷 桔梗 牛蒡 马勃 板蓝根 元参 僵蚕 升麻 柴胡 陈皮 人参 炙甘草

便秘加大黄,煎汤饮。

【原按】:金泰和间,多有病大头天行者,医以承气下之不愈。余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今邪热客于心肺之间,而以承气泻其胃热,是为诛伐无过,病以适至,其所为故,因处此方,全活甚众,遂名普济。

达原饮(吴又可)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原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其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菊花甘草汤(程钟龄)        

甘菊花(四两) 生甘草(四钱)

水煎顿服,渣煎再服。

《千金》雄黄散        

涂五心额鼻人中及耳门,能避瘟气。

雄黄(五两) 朱砂(二两) 九节菖蒲(二两) 鬼臼(二两)

上药研末过筛,磁罐收贮,每用钱许,调井水涂。

千金太乙流金散        

辟瘟气方,若逢大疫之年,或用三角绛袋,盛挂心前,或悬户上,或焚中庭,或烧薰瘟病之人,无不灵验。

雄黄(二两) 雌黄(二两) 矾石(两半) 鬼箭羽(两半) 煅羚羊(二两)

上五味研末过筛,磁罐收贮。

千金断瘟方        

瘟疫转相染着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服此一丸,可与病人同床,不至传染。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黄

上四味各等分,研末过筛,以蜜杵丸,如小豆大,磁罐收贮。

【埙按】:《外台秘要》,多朱砂一味。

治疔疮方(《吴本》)        

鲜白菊花连根,无花用叶,打自然汁一杯,热酒冲服,或开水冲服,渣敷患处,留出疮头,盖被出汗,其毒自解。

八宝散(《约编》)        

治疮毒脓尽,用此糁上,即能生肌长肉,平口收功,效验异常。

珍珠(一钱,人乳浸三日,或装豆腐中煮透取出,研细如飞面) 真血竭(五分) 粉口儿茶(五分) 煨石膏(一钱) 垆甘石(一钱,以黄连五分煎汁,煅淬,研细,水飞净) 赤石脂(一钱) 陈年吐丝头(五分,煅存性) 梅花冰片(一分二厘)

辟疫良法(同上)        

用硫磺银朱二味等分,(不可用水)以新瓦烧药,放在房内,关闭窗户,熏之,可除疫气,及死鼠气味。

又法 用贯众一两条,白矾一两,乌豆一撮,同放水缸内,白矾、乌豆,宜用夏布小袋装贮放缸内,三四日取出一换。

选用《万国药方》(同上)

                                臭水        

即辟瘟解毒药水,每日以此冲洒地角阴沟卑湿等处,一二次,可除一切疫疠秽气。

臭丸        

即白樟脑丸,亦名辟疫丹,佩带身上,可辟疫疠。

白蜡膏 黄蜡膏

俱生肌润燥。

松香油膏        

(即合口膏) 象皮膏

俱收口生肌。

碘礩水,一名海碘。洗水外搽瘰疬结核,及大头瘟核瘟。

华士林        

润肌滋燥。

附:吸毒石考(素庵)

陈士铎石室秘录》曰:疮毒初起,有一种解毒之石,即吸住不下,但毒轻者,一吸即下,毒重者,必吸数日始下,不可急性,而人自取下也。此石最妙,一石可用三年,然止可用以治小疮口耳。大毒痈疽,仍须煎汤药治之为妙。

王逊《药性纂要》曰:近见有吸毒石,云出西洋,放毒上即吸紧不能动,拔出毒气,力尽则自脱。

吴震芳《岭南杂记》曰:吸毒石,乃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大如扁豆,能吸一切肿毒,即发背可治。今货者乃土人捕此蛇,以土和肉舂成大围棋子,可吸平常肿毒,及蜈蚣蛇蝎等伤,置患处粘吸不动,毒尽自落其石,即以人乳浸之,变绿色急远弃之,著人畜亦毒也,不用乳浸,石即裂矣。一石可用数次,真脑石置蛇头不动为验。

王丹麓石友赞曰:《岭南方物纪》,吸毒石出西洋,色与磁石相类。凡身有肿毒,或受虫蝎毒处置石其上,毒尽收石内,其患即平。随以石浸水中,一昼夜出毒,便可再用不穷,赞云:

人有疾患,苦莫可告,我切恫瘝,无方以疗,石本西洋,力兼众妙,能收能出,循环愈效。

袁慢恬书隐丛说曰:吴江某姓,有吸毒石,形如云南黑棋子。有大肿毒者,以石触之,即胶粘不脱,毒重者一周时则落,毒轻者逾时即落,当俟其自脱不可强离也,强离则毒终未尽焉。俟其落时,预备人乳一大碗,分贮小碗,以石投乳中,乃百沸踊跃,再易乳,复投更沸,如是屡次,俟沸定,则其石无恙,以所吸之毒为乳所洗尽也。不然,其石必粉裂矣。云得之于旧家,本出于大西洋中,传记不见,乃知世间奇物,不可以理测也。

纪昀《滦阳消夏录》曰:《左传》言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小奴玉保,乌鲁木齐流人子也,初隶特纳格尔军也。尝入谷追亡羊,见大蛇巨如柱,盘于高冈之顶,向日晒鳞,周身五色烂然如堆锦秀,顶一角,长尺许,有群雉飞过,张口吸之,相距四五尺,皆翩然而落,如矢投壶,心知羊为所吞矣,乘其未见,循涧逃归,恐怖几失魂魄。军吏邬图麟因言,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谓吸毒石也。见此蛇者,携雄黄数斤,于上风烧之,即委顿不能动,取其角,锯为块,痈疽初起时,以一块著疮顶,即如磁吸铁,相粘不可脱,待毒气吸出,乃自落,置人乳中,浸出其毒,仍可再用。毒轻者乳变绿,稍重者变青黯,极重者变黑紫,乳变黑紫者,吸四五次乃可尽,余一二次愈矣。余记从兄懋园家有吸毒石,治痈疽颇验,其质非木非石,至是乃知为蛇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