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法方宜论第十二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阳自地升,先行于东。
鱼塩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塩者胜血。
塩性润下,津不上升,故发渴,是为胜血也。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破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因东方而生砭石之法。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阴自天降,先行乎西。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金气坚也。
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腠理闭密,故邪不易伤,饮食嗜欲,病生于内也。
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因西方而有毒药之法。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阴盛于北,阴主蛰藏。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也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
脏寒故病胀满。
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因北方而有灸法。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阳盛于南,阳主长养。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腐同。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致理疑误。赤者阳色。卑湿之地故病筋骨。
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因南方而有九针之法。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也众。
中土之气故平以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幽遐深阻之区,有不生物者矣。中央平以湿,故所生物众于他方。
其民食杂而不劳。
四方辐辏,故食杂不劳,懈惰而阳气不发舒也。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皆阳郁不伸。
其治宜导引按????。
所以导阳气舒经脉也。
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因中央而有导引按????之法。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五方之宜大略如是,因病而施所以谓杂合也。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祝说病由,不劳药石,自能移变人之精气,役使鬼神之术自古有之也。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伸宦未详。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若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诒,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未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此篇义肤辞俚,所当删削者。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乃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毙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弟兄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以上并浅俚,当删。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此鼓胀之候。肿胀之病,悉由阳虚,中气不运,水逆于上,气陷于下,故必五脏之阳先竭也。津液充溢于肤廓之内,形体庞然,精必依气,有精无气,是谓孤精。精孤于内,气耗于外,阴阳将离矣。形不可与衣相保,言浮肿之甚也。四极,手足也。急,谓动之速。四肢运动稍急,即中气动而喘促也。此缘肝脾郁陷,清阳不升,转运失职,土湿郁蒸,化生腐败,填塞中宫,故气则闭拒于下,而形独肿于外也。肿胀之证,其标不同,其本则一耳。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開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当做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平治权衡,谓从中治其脾胃也,缘腐宛陈宿之物,填塞于中,肝脾不能升达,故先去其宛陈,而后微动四肢,缪刺以通其经脉。开鬼门,洁净府,即《金匮》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之义,发汗使水化为气,利小便使气化为水,则湿去阳回,而精气自复矣。疏涤五脏,即谓去宛陈莝也。
玉版论要第十五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义见《玉机真脏论》
[容]色见下左右,各在其要,
林云:全元起本容作客,视色之法,具《甲乙经》中。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
《甲乙经》:色上行者病益甚,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女病阳,男病阴,为从。若变易其常,男病阳是为重阳,女病阴是为重阴,其本已伤,故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变事也]。当有脱误。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此篇语义错杂,复多譌误,亦当删削者。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方,长也。木自地升,故人气旺于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土旺四季之末,又土生于火也。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王注:火性炎上也。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 闭,人气在心。
阳气内入,心为脏长,故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复,复同。阳气伏藏,故气在肾。按本文言人气所在,与《金匮真言》《四时刺逆从》诸义不同。三月四月之在脾,九月十月之在心,尤难曲解,姑依王义说之,以俟知者。
故春刺散腧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四时刺逆从论》与此文异,彼义为得。环也,当依《太素》作环已。病甚者,其气必传于他经,脉藏府微者,气还则已,此凡病之情也。
[夏剌络腧,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腧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之。]
以上并未详。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此下与《四时刺逆从论》语相出入,然彼文为得,盖所传异辞,不无错入也。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以上说并见《四时刺逆从》《刺禁》诸篇,皆可从删节。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足太阳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下循足至小指外侧。手太阳脉,起手小指,循臂入缺盆,上颊至目内眦。故其经终,则目上视,反折瘈疭也。色白者,阳气外绝。绝汗者,如珠不流,六阳气竭则绝汗出。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
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足少阳主筋,手少阳主气,又脉皆至目锐眦,故其经终则耳聋筋绝,日睘绝系也。目睘者,环转无定。色先青而后白,木气绝也。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环唇,足阳明挟鼻络于目,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者,土气欲绝,木气乘之,胆为惊,肝为语也。阳明病闻木音则惕然惊,骂詈不避亲疏,一由土虚畏木,一则热盛铄心,非阳明之绝症。王氏据以说,此误也。黄者,土色,之外见上下经盛,手足阳明之脉躁动也。肌肉不仁,皆胃肠外绝之候。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手少阴气绝,则血不流;足少阴气绝,则色如炲,骨肉相离,故齿长而垢。手少阴脉下络小肠,足少阴贯膈入肺中,二脉绝,故腹胀闭,上下不通。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足太阴脉入腹络胃,上膈,手太阴起中焦,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不得息者,似喘非喘,呼吸急塞也。气不下降,则必上逆,故噫而呕,呕则气并于上,故面赤。其不呕,则中宫痞塞,上下不通。脾绝土败,水色反见,肺绝而皮毛焦也。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
木枯火燔,手厥阴又相火所寄,故中热嗌干,足厥阴脉循喉咙也。善溺者,疏泄之甚。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舌卷而囊缩。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诊法何也?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寅时,脉大会于寸口,脏腑之盛衰可以察知也。有所动作,则阴气动而阳气散,脉失其常度;饮食既入,则脏腑经脉有偏盛,故必以平旦为诊法。有过,谓异于常候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精明,足阳明穴,在目内眦,此言精明,即谓目也。此诊之要,下分言之。
夫脉者,血之府也。
以下申切脉动静之义,营行脉中,故为血府。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脉之动,气鼓之也,血不离气,故脉长为气盛,短为气虚。
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王注:数急为热,故烦心。大为邪盛,故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寸盛为邪壅于上,故喘满而气高。尺盛为邪滞于下,故腹闭而气胀。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代为脏气衰败,细者阳气衰少,涩则血少气滞,故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毙,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皆死脉。浑浑,浊乱也。革,外实中空如鼓皮也。至如涌泉,汹涌无序,出而不反也。绵绵,如漆之绝也。去如弦绝,卒断如弦之绝去也。皆正气败绝,邪气横格之诊,病进色毙,见如此脉,为必死矣。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以下申视精明察五色之义,五脏之气,发为五色,变见于目之上下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膏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枯暗为精华已败之象。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目为肝窍,又为心窍,神魂露发,故目能视,阳根于阴,精不交神,阳光外泄,则视物不审,《难经》所谓脱阴者目盲也。
五脏者,中之守也。
以下申五脏有余不足之义。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气胜五字衍文。湿伤脾土,故中满盛而声微不清。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微细而断续,肺脏不守,夺去其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心脏失守。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金气不摄,泄利无度,水气不藏,溲溺不禁,亦缘脾阳不升,肝郁善泄,不但金水失守。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脏,当作腑。申上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之义。此腑五而前文云六,误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俯同。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神寓乎形,形强则神守,形败则神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此他经脱文,不可强解。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合也。
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运转相合,知天道则知人道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时之变,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忿怒,言劲急也。春脉耎弱轻圆,故中规。夏脉洪大周正,故中矩。秋脉浮毛敛涩,如衡之平。冬脉沉石而滑,如权之下,随气候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脉随阳气而动,春夏阳在上,故脉弦洪;秋冬阳在下故脉毛石。其五脏之脉各有本体,不随四时为转移,其理一也。察五脏之本脉,则知病之本。察四时之动脉,则知病之标。如春夏而不弦洪,秋冬而不毛石,各随其部分以期之,则死生可决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天气有衰旺,人气有虚实,能合阴阳则补泻勿失,随五行四时为转运也。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此节并他经脱文。人于旦昼神气昏扰,脏真之盛衰不能自觉,夜而群动皆息,天真见焉,则形为梦,故可以占脏腑之虚实。水为阴,肾为恐,故阴盛则梦涉水恐惧。火为阳,故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之用在乎金木,故并盛则梦杀伤,金木交争之象也。上盛则神浮而梦飞,下盛则精陷而梦堕。甚饱则土盛,土灌四旁故梦与,甚饥则土虚,土主受盛,故梦取。肝为怒,肺为哭,盛则一脏之气独见也。短虫多聚众之象,长虫多则相交扰,故梦相击毁伤也。凡梦之形,皆由病兆,触类推寻,可参诊法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当作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此四时之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也。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内者里也,外者表也。按而纪之,由浮而沉以候里病。终而始之,以沉合浮,以候表病。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搏者,脉来有力,搏击于指也。坚为邪实,长为病气有余,心脉见此,是经邪盛也。手少阴脉上咽喉,心窍于舌,经脉邪壅,心气不通于喉舌,故病舌卷不能言。耎散者,虚也,心液耗伤,故见消渴,俟心气续复,津液得生,则自己也。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肺以下降为职,故脉敛涩,今搏坚而长,是肺逆不降,血升而气不能敛,故病唾血。若肺脉耎散,则卫阳虚,故汗出如灌。至今七字衍文。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肝邪实当见青色,今色不青,知非由脏发,为有积血也。胁为肝部,肝脉贯膈注肺,积血之气上薰于肺,故令喘逆,兼血壅于胁,阻肺胃下降之路也。若肝脉耎散而色浮泽,是溢饮之诊,盖木气不足,湿土浸淫,升发不遂,脾阳不能化水,遂溢于肌皮肠胃之外。脾土之升,必因肝木,木气微不能升,故脾胃皆病也。易,当作溢。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阳明脉从气街下髀,抵伏兔,阳明邪实而无腑热之证,则知当折髀也。
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
胃气虚弱,故不嗜食,或食则痛及满胀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䟰肿,若水状也。
黄者土色之外见,脾家邪实,升降失职,故少气,脉虚色泽则为水候,今色不泽,则知无水。脾太阴脉自内踝前廉上腨内,循䟰骨后,上循膝股,脾阳不升,壅于经脉,故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肾脉本沉,搏坚而长是寒水上溢,然色见黄赤,乃火土气治,故但为折腰。肾为阴而阳根在焉,与肝俱升,至心则化血,肾气虚故阳根弱,而血无以化也。至今不复句,亦衍文。
[帝曰:林云:帝曰至以其胜治之愈,全元起本在《汤液篇》。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急者弦紧之象,心为阳脏而得阴脉,是寒乘为疝也。心小肠同候,于左寸相为表里,心不受邪故心脉急知小肠受之,少腹有形为心疝。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承上急脉而言,胃得弦紧之脉,按之实者,寒邪有余,故病胀满。按之虚者,中气不足,升降迟滞,清浊不分,肝脾郁陷则为泄利。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
凡病之成,本一而变千,此举风以例余也。中风不恶寒,风郁久而卫虚,乃恶寒也。
瘅成为消中。
瘅,热也。胆胃郁热,则多食数溲,为消中。
厥成为巅疾。
厥气上逆,浊阴填塞清道,是为头目眩晕之疾。
久风为飧泄。
木自左升,郁而不达化而为风,克贼脾土,则为飧泄之疾也。
脉风成为疠。
风客于血脉,营气热腐,久久则为疠。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寒伤形,形伤肿,风必兼六气为病,伤于肌肤则痈肿,中于筋骨则挛痛。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如燥胜风,寒胜热之类。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欲明久病新病,脉色之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色发于脏,故久病色必夺。脉兼经络,故新病脉即夺。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肝与肾脉并至,尺中见弦也。苍赤木火之色,肝心皆为血脏,色外见而脉至肾,故有积血,若无折伤者,则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而郁水中,故知湿与中水矣。不见血六字疑衍文。
尺内两则旁季胁也。
尺内,尺之后半部也。两傍,犹二行,后文所谓下竟下也。通两尺言,故曰两傍。胁下软肋为季胁。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尺部经渠之分,外为前半部,里为后半部。腹,少腹膀胱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谓关部太渊之分也。胆附于肝,当外以候胆,内以候肝,此以分配胸腹部位,故文不备。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谓寸部鱼际下之分也,肺与大肠同候于右寸。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小肠同候于左寸。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统言寸以候上,尺以候下。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胸上至喉皆候于寸,少腹下至足皆候于尺。按经以五脏、胸膈、膻中、季胁、少腹分配六部之脉,而六腑惟及胃,右关不言腹,盖互文也。也形体言,则胸喉候于寸,膈候左关,腹候右关,少腹季胁以下候于尺。以脏腑言,则心肺大小肠候于两寸,肝胆脾胃候于关,膀胱三焦与肾同,候于尺。以经脉言,则浮以候三阳,沉以候三阴。以阴阳言,则浮以候腑,沉以候脏。越人、仲景又以浮候心肺,沉候肾肝,未可一端尽也。无识之士,妄言大小肠位居至下,不当诊于寸部,不知诊脉者,诊其经气,非以其部分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络于心肺,相为表里,自应诊于两寸,惟三焦虽手经,而与足少阳同。蛰藏于肾,故不候于寸,而候于右尺,左水右火,自然之理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阳邪有余,故中热而脉洪大。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之。
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来者主表,去者主里,来者主上,去者主下,阳性则数,阴性则迟,阳衰则徐,阳盛则疾。来疾去徐,是来盛去不盛,故知上实下虚,阳壅于上为厥巅疾也。来徐去疾,是来不盛去反盛,故知上虚上实,阳虚于外而恶风乘之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沉为肾脉,细数阳郁不达而生热也,三部脉俱见此,是知少阴肾气逆,阳陷而阴盛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数而兼散,阳郁而卫虚,故为寒热。
浮而散者,为眴仆。
浮则为风,散则为虚,风虚相搏,则为眴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浮沉者阴阳之体,故浮在阳而为热。躁者中手,急疾之象,阳中之阳,故在手。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王注:细沉而躁则病生于手阴脉之中。静者,病生于足阴脉之中也,阴主骨,故骨痛。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脉来数,时一止曰促,即此脉,是为阳结。三阳邪滞,升降不运,水谷不消,木气郁冲,则为泄利,湿热菀积,久而腐败,是以化为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阴血不足,则脉涩。阴血有余,阳气不足,则脉滑。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身寒。
阳加于阴谓之汗,气行而血不充,故身热无汗,其表实无汗,亦此义也。阳虚于外,故多汗。阴盛于内,故身热。但滑脉为阳,与多汗身寒之证不合。阴阳有余二语未详,其义恐有譌误。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外内言浮沉也,内而不外,沉坚不浮,故知心腹有积。外而不内,浮大不沉,则邪在表而身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上而不下,《甲乙经》作下而不上,为是。传写之误也。脉盛于尺,与寸迥殊,则知病在腰足。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甲乙经》作上而不下。脉盛于寸,与尺迥殊,则知病在头项。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肝肾阳衰,不能温行经脉故也。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一卷。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一动脉行一寸,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人身经脉,凡长十六丈二尺,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二百七十息而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而五十周于身,是一日夜之所营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一呼一动,一吸一动,加定息太息,是一息三至也,阳气衰少,故行迟。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一呼三动,一吸三动,加定息太息,是一息八至也。而当作曰。躁即数也,尺热者一身尺热,阴阳俱热,是温病之诊。若尺不热而脉兼滑象,是中风传胃腑也。《伤寒论》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又汗出谵语者,以有躁屎在胃中,此为风也,当下之,即此义。脉涩句衍文。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以上,是一息十至也,《难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乍疏乍数,真气澌败不相接续之象。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春脉弦,弦者木气出地未畅之象,胃气和缓,四时脉必兼胃气为平。弦多胃少,肝木偏胜,但弦无胃,急劲如新张弓弦,是真脏脉也,故死。毛者秋脉,春见之金盛木衰,故木气不见,甚则胃少毛多,今即当病矣。凡四时见先期残贼之脉,至其时必病甚则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夏脉钩,钩即洪也,浮盛隆起,中虚而圆滑故曰钩。后文曰如连珠、如循琅玕是也,火气炎上之象。但钩无胃,前曲后倨,如操带钩,真脏脉也。石为肾脉,水盛火衰,故冬病。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甲乙经》作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代为脾之平脉,言随四时更代,非中止之代也。《宣明五气论》:脾脉代。但代无胃则乌喙鸟距,真脏脉见矣。石为冬脉,土气不足,水反侮之,故水旺之时则病,若石甚为土已受侮,故即病也。肝心二脉,以所不胜相克言,脾肺肾三脉,以所胜相乘言,明五脏互有乘克之理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秋脉毛,毛者阳气微下,敛涩之象。但毛无胃如物之浮,如风吹毛,肺之真脏也。金衰木反乘之,故秋得弦脉,至春而病。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冬脉石,石者阳气伏藏之象。无胃则如弹石,如夺索,真脏脉也。石在沉分,钩在浮分,冬脉见钩,是相火不藏,坎阳泄露,水不交火,故夏时六阳尽泄之候而病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其动应衣四字衍文。宗气积于膻中,降于少腹,以行呼吸,肺之升降,必因胃气,故于虚里脉之。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根穴。虚里之脉盛喘数而绝,或郁结横格于指下,皆由中气不运,胃气不降,逆冲于上,或心腹症积,令胃气结滞也。绝不至,则宗气已竭,故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其动应衣,动之甚也。肺贯宗气,下降于肾,以行呼吸,胃气上逆,肺无下降之路,宗气不能下行,而横冲于虚里,故曰泄。房劳伤阳,最多此候,亦有天真气少得之者,温中培土,使中枢运转,升降不失,则气自清降。近代医家,类为肾虚,不能纳气,重以地冬滞土伐阳,否则桂附温下,胥失之矣。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短为阳气不及,则浊阴乘之故头痛,此见于寸部者。长则气治,然过长则为阴盛,故足胫痛,此见于尺部者。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肩背痛。
数时一止日促。上击,寸部搏指也。背为胸府,与肩部近,邪壅作痛,气结不宣,故促而上击。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沉为在里,浮为在表。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瘕疝少腹痛。]此衍文。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脉细而附骨,横格指下,有积之诊,见寸为积在胸中,见关为在脐旁,见关上为在心下,关微下为在少腹,见尺中为在气冲,见左在左,见右在右,脉两见在中央。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喘见沉分,是阳陷阴中,即阳不足阴往乘之,阴不足阳往乘之,故为寒热,营卫失位所致也。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阴阳之分。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小弱气虚,涩为血少,故知久病。浮滑疾数,邪气方张,故知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弦紧之脉,故主肝家之病。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
滑为阴气有余,又为阳脉,盖以浮沉尺寸异义也。浮滑则主风,沉滑则主血,涩为血少,经络邪壅,营卫不利,故为痹痛。
缓而滑曰热中。
缓为脾脉,仲景云:缓为胃气有余,滑为胃气盛。滑而兼缓,是脾胃有热也。
盛而紧曰胀。
寒邪痞满,故脉盛紧。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阴病得阳脉者生,阳病得阴脉者死。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脉顺四时是脏气未伤,故无他。及不四字衍文。
臂多青脉曰脱血。
血中温气脱泄,故阴凝而脉青。
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缓为脾脉而见于尺,是脾阳下陷也。肾者藏精,而见涩脉,是精血衰少,阳根微弱也。脾肾衰虚,脾主四肢,肾主骨髓,故寒不寒,热不热,懈惰纵缓,而为解㑊。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数大之脉为邪实,不应安卧,此安卧者,知脱血泄其温气,阳暴于外也。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肤涩为血枯,脉浮滑为阳旺,即阳加于阴谓之汗之义也。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主下焦,肤寒而脉细,水寒土湿之诊,故为泄。
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本篇脉躁尺中热,为病温,即此义。温病热自内发,故脉浮大尺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此《三部九候论》篇脱文,皆至其不胜之日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水逆于中,肺胃不降也。颈脉,结喉旁人迎脉也。
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义具《评热论》。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下目黄者,曰黄疸,当在此上。目者,宗脉之所聚,脾胃湿热郁蒸,故土色上见于目,甚则一身尽黄也。溺黄赤者,湿热下传。嗜卧者,土气困乏,皆黄疸之候。
已食如饥者,胃疸。
胃热故消谷。
面肿曰风。
即风水之候,风鼓水气上行于面也。
足胫肿曰水。
脾土湿,肾主水,脉皆行足胫,故为水。与《脉要精微论》互文。此色当泽也。
[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姙子也。
手少阴,王氏主掌后神门动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则当主太谿,在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后人又以两尺诊之,义则一也。心主血脉,胞系于肾,胞脉属心而络胞也。故手足少阴并可诊候。动者滑利之甚,非厥厥动摇之动。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虽未有脏气伤败之形,但春夏当浮大而反沉涩,秋冬当沉细而反 浮大,则逆四时,知脏气有伤矣。四时二字衍。瘦即《玉机真脏》之沉涩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四时二字衍。皆脉证相反,故难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脉不得胃气,不字疑衍。肝不弦、肾不石,谓微似弦、微似石,正胃多弦石少之义。
大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难经·七难》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数,皆旺脉也。冬至之候,得甲子少阳旺;复得甲子,阳明旺;复得甲子,太阳旺;复得甲子,太阴旺;复得甲子,少阴旺;复得甲子,厥阴旺。旺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旺时日大要也。按《至真要论》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言六气加临之脉。初气厥阴,二气少阴,三气太阴,四气少阳,五气阳明,六气太阳,随司天在泉之气,递相旋转,《难经》所言分旺之次,又自不同。古经遗缺,其义不传。《金匮》冬至后甲子起少阳,与《难经》同。盖以三阳三阴合乎四时,然脉象又与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不合,所未详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员转滑利之意。时应乎夏,有胃气则脉能平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来数而不能员。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前曲后居,蹇滞之象。如操带钩,曲而坚也。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敛涩而和缓。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涩难带弦之象。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虚浮散乱。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弦长和耎。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盛实长劲之象。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劲急不移。
平脾脉来,和柔相篱,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相离,相附也,鸡之践地和缓之状。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
疾数而实之象,此太过之脉。前云弱多胃少,则不及也。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其体则锐坚,其至则无序,或去而不返。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喘喘累累如钩,搏指员和之象。坚即石,按之有力,即沉而搏也。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弦长坚实。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发如夺索,劲急而忽绝。辟辟如弹石,促数劲坚而无情也。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 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象木始生,长条柔耎也。
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内外亦大略言之,过与不及各有内外之证,不可泥也。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木自东生,其性升发,生气方升未升,欲治不得,则为怒。经气自足而上,贯膈布胁肋,上出额至巅,升发不遂,郁极化风,肝胆同气,风火相煽,故眩冒而巅疾。胸痛胁胠满,经气之壅遏也。背为胸府,故痛引背。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火外阳而内阴,心应之,故脉来盛去衰。浮洪微曲之状,上曲中空,心脉之正也。
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阳泄于外则身热,郁于肤凑则痛,腐肉伤肌则为浸淫疮,心液少则烦。肺金受刑,津液不布,收令失政,则咳而多唾。心气下传于小肠,则气泄也。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金气收降而脉浮者,承六阳盛长之后,阳气微下,自皮肤而渐降,所谓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与春夏之浮不同也。来急去散,即厌厌聂聂,如落榆荚之义,非劲急散乱之谓。
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中央坚两旁虚,即如循鸡羽也。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以下降为职,金不得降故气逆,背为胸府,肺逆则冲于背也。逆之甚则喘,肺虚则呼吸少气,气冲肺窍则咳血,本温升其不上溢者,气能清降也。气逆故血随之而溢。下闻病音,谓喘息有声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甲乙经》作濡。故曰营。
水外阴而内阳,肾象之,故脉沉以搏。营者,营垒,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
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辟辟如弹石,乃真脏脉,促而劲急也。此不促,故为太过,寒水下旺,阳微阴盛之诊。其去如数,来不盛去反盛也。阳根微弱,故来不盛,肾精下沉,故去似数。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解㑊与弹石之脉不合,疑有误字。脊脉痛、少气、不欲言,弹石脉证当亦不但此。
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精不交神故心悬如饥。䏚中,胁下空软之处。肾脉贯脊,而部当少腹,清冷痛满,阴凝为病也。小便变,谓遗淋癃闭之类,水寒木郁,疏泄失宜也。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诸太过不及,皆逆于时。
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中枢旋转,水木因之左升,火金因之右降,故曰孤脏以灌四旁。中土失营,则四维皆病。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四维之善,皆脾之善,故善不可见,恶可见也。
帝曰:恶者可见何如?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水流鸟喙是死脾脉。此疑有误。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土气敦阜,故不能行气于四末。《生气通天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盖脾阳下陷,升降倒置,浊阴填凑,故九窍不通也。重强,重浊木强也。以上诸脉证太过不及,并有相通者,未可执泥。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脉色之变,不可胜穷,而揆度奇恒之病,道惟在一,下所谓神也。
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
神者阳之精,神能运转,则上下交济。迴,却而不转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生意失矣。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 胜。
上所生,谓己生者。下所生,谓生己者。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始则子病传母,终则至所不胜,皆逆行也。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只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骨,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甲乙经》作者。之早暮也。
肝受气于心,母受之子也。传之于脾,薄所不胜也。气舍于肾,留止于生己也。至肺而死,克己者胜也。脏气本顺行,此则逆行,故死。然五脏相传,必视气之虚实,即如肝受病于心,假令肝脏气实,则不受其气,但如心病舍于肝,复传他脏矣,惟肝虚故受之。肝病必传脾,假令脾脏虚,则脾受病而传所胜矣。惟脾脏气实不受肝邪,故就肾以窃生己之气,肾脏又虚,逆行于肺,垂绝之木复遇金克,则死。五脏皆准此。推昼夜十二时,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戌丑未为土,脏气遇不胜之时而绝,故早暮可占。
[黄帝曰]:三字衍。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上言逆行之病,以下言顺传者,五脏相通其气之旋转,本有一定之次,卫气夜行于阴,从足少阴肾注于心,从心注于肺,从肺注于肝,从肝注于脾,从脾注于肾,复从肾注于心。本因脏气之行度,为卫气之行度也。其行以相克为次者,相克而相济,所为制化也。招左右之行,则水木左升,火金右降,土居中枢,以应四维,则以相生为次。相生则无不及,相克则无太过,此气化自然之妙也。五脏有病,亦随脏气以相传,故各传其所胜也。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是顺传七字,林亿以为是前注,误在经文之下,当去之。全元起本及《甲乙经》本无也。五脏病先治之,则不至相传,若不治之,则远在三月若六月,近在三日若六日,五脏相传气尽,则死。真脏未见则期以月,真脏已见,则期以日也。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阴阳别论》:所谓甲者,胃脘之阳也。所谓阴者,真脏也。当移在此。病有标本,传者标也,始病者本也。切脉者,先分候各部,以知病之本,次合候各部,以知病之标,总以胃阳为主,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真脏之脉,胃阳已不至,故曰别于阴。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肝见庚辛之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邪在皮毛,卫分受之,故毫毛毕直。寒气闭敛,束其营血,故发热。是宜汗解也。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邪入经络肌肉。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皮毛者肺之合,邪自表入里,则舍于肺。痹,病也。肺受邪气不清降,故咳上气。
弗治,上脱治法一节,疑上或痹不仁二十字,当在此上也。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肝善厥,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也。肝部胁肋,经气郁则痛。肝胆同气,肝病胆亦不降,而克戊土,胃气上逆,故呕吐。
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土受木邪,故曰脾风瘅热也。肝脾郁陷,阳气不升,故内郁而热。脾脉上膈,注心中,热气上薰,故心烦。脾热,故便黄,土色下传也。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疝瘕,气结而痛之名。冤热,烦冤而热也。肝脾已病,传之于肾,阳郁肾部故然。出白,即遗精白浊。阳郁下焦,而肾脏不密,故精液渗泄。蛊者,女惑男,风落山阴,圉阳之义也。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
瘈,筋脉牵引也。心主血脉,肝已病则筋衰,君火乏其化原,肾复传之,神虚液耗,故筋脉相引而急,病始于肝,而见于心也。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五脏俱伤,至心而气极。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
其心气未极者,则复传之肺,而见寒热。阳虚为寒,阴虚为热。三岁,未详,疑有误。
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有不因传化而自病者。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忧,当作思。五志:脾为思、肾为恐、肺为悲、心为喜、肝为怒,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独见,而他脏之精气并之。然过甚则又自伤,故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也。外感之邪,非合内伤,则不为大病。传不以次者,如肺当传肝,值大怒肝气盛,肝气盛,男不传肝,而肝反乘肺,或肝盛乘脾,肺乘脾虚,以子乘母。或遇悲哀,精气并于肺,邪不得他传,气过肺虚,邪遂不能传,而专在肺脏。其或喜或恐或思,皆准此推,所以传不以次。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真道也。
精气并于心则喜,喜则气缓,神不收持,故肾气乘之。怒则气上,悲则金旺,故所胜、所不胜、所生皆为所乘。恐者肾精之下陷,故脾气乘之。忧当作思,思者脾阳之郁结,故心气乘之。凡诸相乘,各由衰盛。喜恐者衰,而所胜乘之也。怒悲者盛,而互乘诸脏也。忧者,母乘子也。举此三端,而相乘之道备。不言子乘母者,前文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已言之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
通上子母相传,所胜所不胜,相乘与本脏之病,各得五病。
传,乘之名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变,其气动形,期六月死。其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骨枯肉陷,脾肾已败,肺不下降,故喘满。其气动形,即肩息也。元真之气不续,故耸引肩项。未见真脏,期六月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背,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心阳衰熄,津液枯涸,故内痛彻背。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䐃者,肘膝髀间高起之处。身热者,阳泄而不归也。十月当作十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肩髓,疑当作骨髓。内消,即动作益衰也。真阳不充,生意耗减,骨髓消而动作衰,兼之骨枯肉陷,故死。别无他证,故期一岁。来,当作未字之误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 破䐃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腹内痛九字,疑衍文。诸脉皆属于目,目匡陷,则诸脉败绝,至不见人,则神已脱矣。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此暴绝之候,不可以常期论。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当作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脉绝不来,气绝于内矣,若一呼五六至,气浮欲脱之象,言形肉渐衰,急虚猝中之外,又有此种而死者。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皮毛得卫气而充。皮瘁毛折,卫阳败绝故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林云:自黄帝问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于此。必言此者,欲明王氏之功于《素问》多矣。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当作胃。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中气升则三阴皆升,中气降则三阳皆降,而中气之衰盛,视乎胃气。阳明为脏腑之海,三阴三阳皆受其气,随中气以出入也。脏腑皆有精气,而非禀阳明之气,不能至于气口。盖肺主卫气,而卫气之出入,必随胃气,故阳明独行气于三阴、三阳,而脏腑必藉之以朝于肺。脏阴而腑阳,阳动而阴静,阴不得阳是谓孤阴,故不能自致于气口也。凡病之来,无不由于中气之败,故邪气胜则精气衰,而胃气不能及于五脏。五脏为邪气所迫,精气不守,脱出于外,故真脏之脉独见于寸口,为病胜其脏故耳。非平时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至病甚反能至也。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知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夭谓晦恶。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皆相胜之脉。悬绝者,动而忽止,如物绝去也。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虽未见真脏之形,而脉逆生长收藏之令,亦为难治,以脏气衰竭,不能应时也。又四时得反胜之脉亦为逆,如秋见弦、冬见钩之类。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与《平人气象论》文有异,此经误也。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邪结于中,升降道塞,表里不得泄越故然。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脉细皮寒,阳衰阴盛。泄利前后,肝脾郁陷。气少不食,肺胃俱败。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胃不逆则能纳食,脾不陷则便自调,中气续复,四维自治,故虚者活。得汗则表泄,得后则里和,邪滞一通,升降旋运,故实者活。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一卷,名《决死生》。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病。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足少阳之颔厌。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足阳明之地仓、大迎。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手少阳之和髎。
中部天,手太阴也。
王注: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按寸口之脉,应主太渊、经渠,王氏但言经渠,似非。
中部地,手阳明也。
王注:谓大肠脉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手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王注: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乎手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王注: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女子取太冲,在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阴也。
王注: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
下部人,足太阴也。
王注: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越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候胃气者,当取足趺之上,冲阳之分。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
王注:所谓神脏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也,是为神脏五。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按形脏之说,应如《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之义。此文合耳目为一,又有胸而无腰腹,凿为四形脏,所未详也。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有余气不足,所谓行尸也。林云:全元起本危作死。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阳浮于外,不根于下,必脱泄矣。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参伍,谓以三部九候互相比校。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王注:如参舂者,谓大数而鼓,如参舂杵之上下也。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相失之甚,不可计数。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众脏,即下上二部也。减,衰少也。三部之候宜均平调和,有相失者,则神脏败绝之象,故多死。
目内陷者死。
即《玉机真脏》目匡陷之义。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所谓相失者,气少则脉小,邪实则脉大,热则脉疾,寒则脉迟,阴盛则陷下。病之所在,脉为之变,更合浮中沉参之。
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字衍。右手[足]字衍。当踝而弹之。
足内踝上,太阴脾经三阴交、漏谷间之分。林云:全元起本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之。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凶。按经文无兼取手足之文,全义是也。
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动而和缓。
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数而混乱。
中手徐徐然者病。
迟缓也。
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气绝故。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句未详,疑有误。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气衰乱之象。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王注:钩为夏脉,又夏气在络,故病在络脉也。络脉受邪,经脉滞否,故代止也。
寸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谓平脉。
真脏脉见者,胜死。
下有脱文。《平人气象论》肝见庚辛死一节,当在此句下也。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义见《诊要经终论》。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皆物极则变之义,病风之日夕则申酉冲克也。
其脉乍疏乍数,乍以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脾绝之脉,故遇木日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去神不能独存,故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句义未详。七诊,即在九候见之,使九候皆从,七诊无由而见矣。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七诊亦非必死病,疑有误。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中气颓败,故胃逆为哕,脾上为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脉疾者不病,不字衍。皮肤著,谓骨干枯。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二孙字衍。[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血病字衍。[其病者在奇邪]句衍。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邪邪,非常见之病也。缪刺者,左刺右,右刺左也。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瘦,当作度,字之误也。留度,谓瘕症之类,伏匿而不移动,当节减而去之。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字衍通之。
气滞则血结,血出则隧通,此言凡刺之用如此。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
即上足太阳气绝之义。
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五指留针。]
王注:错简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