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第三十一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热病,即温病。冬不藏精,热自内发,复感春时风露之邪而成,与伤寒之所因不同,故曰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是也。王叔和引此经以释仲景伤寒,遂使寒热混淆。有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热,及传经为热。种种谬说,由不考本篇之旨也。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督脉穴在项后发际。
故为诸阳主气也。
太阳为诸阳之长,总统六经,主于皮毛,故风寒之初客,皆在太 阳。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寒伤营,营气郁遏则发表热,此以伤寒明热病之多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两感者,寒水伤而又伤,故一曰脏腑俱病,此以两感明热病之可生。伤寒不死,两感必死。热病介于生死之交,惟视汗泄得宜,以为转移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六经相传次第,伤寒、热病所同,以热病为伤寒之类,故统云伤寒也。伤寒邪先在经,里气无亏,必病深而入脏腑。温热则经与脏腑并发,此为异也。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经气为邪所郁,故强而痛。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经气逆,故不得卧。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胸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林云:《太素》作腑,全元起同。者,可汗而已]。十七字衍文。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程郊倩曰:热病传经类于伤寒,而中有不类处。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类也;其不类者,伤寒必恶寒,此不恶寒,表里皆热故也。二日阳明受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类也;其不类者,伤寒有胃家之虚热,病皆胃家之实,有热无寒故也。三日少阳受之,胸胁痛而耳聋类也;其不类者,伤寒则往来寒热,此不往来寒热,有半表热无半里寒故也。四日太阴受之,则腹满、嗌干全不类伤寒腹满、吐利、食不下之太阴。五日少阴受之,则口燥、舌干而渴全不类伤寒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六日厥阴受之,则烦满而囊缩全不类伤寒食不下,食即吐蛔之厥阴。盖热病有热无寒,虽经络有阴阳,而所布现只此阳热之一气,视伤寒不啻霄壤也。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上列六经之症,而云脏腑皆受病,明热病本自内发,经络、脏腑皆病与伤寒自外传里者,不同也。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对下两感言,故曰不两感于寒,正言热病也。程氏曰:热病传偏六经,方得从头罢去。以从前各经皆为阳热所布伏,故毒热必从头次第发得出来,真阴方得从头复得转去,无中止之理,亦无越次之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经言刺法,故曰通其脏脉,三日以前,病在三阳,故可汗。三日以后,病在三阴,故可泄。泄谓泄越其热,非攻下之谓也。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歧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稍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热虽愈,而未尽除,伏匿于经膜之间,脾胃复虚,不能消化,故谷食多则遗热,肉食更甚于谷,以厚味能发热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素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一日阴阳经俱病,三日而尽六经。由寒水屡夺竭脂伐髓,自腑而腑,故次年病温。辄见双传,即《评热病论》之阴阳交也。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两感病多有二三日而死者,由其阳明气本衰也,故不能尽六日之期。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林云:凡病伤寒至末,全元起本在《奇病论》中,王氏移于此。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温病已成,在春不发,至夏亦发,温暑实一病也。温暑之原,种于冬不藏精,但所种是热非寒。非如叔和所云: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之谓。暑当与汗八字有脱误。
刺热论第三十二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云五脏之热者,明热自内发,与外感者不同也。少腹,肝部。少腹热,故便黄。木克脾,故腹痛。肝胆同气,胆热,故好眠。相火升泄,故一身尽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争者,邪正相搏则病进。肝为语,相火炎升,消铄心液,故狂言。肝脏热,扰神魂不安,故惊骇。胁肋,肝脉所布,邪壅故满痛。肝虚热甚,木燥风生,故手足躁扰。胆邪克胃,故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所不胜之日而甚。自得其位,即汗而愈。若病胜脏,则死。
刺足厥阴、少阳。
一脏一腑表里气通,故有俱病者,有不俱病者,当视其经脉刺之。泄其经脉,使脏腑之邪外出。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脉自耳后上头角,其经气逆则头痛也,员员无定之意。
心热病者,先不乐者,数日乃热。
神郁故不乐,热谓身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气液交郁,故心痛烦闷善呕者,胃脉入心,心热胃亦病也。头痛面赤者,火壅于上也。无汗,心液亏也。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林云:《太素》及《甲乙经》无此二字欲呕身热。
浊阴上逆,故头重。阳明脉循颊车,故颊痛。胃热上番,故烦心。肝木克牌,故颜青。然详篇中五脏病,无胜已之证,则衍文是也。胃逆,故呕。脾主肉,故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胃脉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气街,腰之前,故腰痛。《刺腰痛》论:阳明令人腰痛不可左右顾也。脾阳不升,浊阴填塞,故或满或泄。阳明脉循颊后下廉,出大迎,故两颔痛。脾胃以膜相连,病则皆病,然脾病皆脏,而胃病皆经,以非胃腑本病也。五脏病皆同此义,故曰肝、心、脾、肺、肾病。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塞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似外感之症,然本篇皆言病自内发,盖热甚于脏,阴气浮越于外,肺主皮毛,故先见之,后乃身热也。胸中有寒则舌苔白,此舌黄者,肺热也。若胃热舌黄,亦热气薰胸中也。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气逆肺系急,故喘咳不得太息。胸、膺,肺部。背为胸腑,故痛。肺失清肃之令,气不下行。三阳脉壅于上,故头痛,卫虚阴浮,故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独言出血,五脏可知。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腰为肾腑。膀胱脉挟脊抵腰中,行足外廉,热甚于肾,太阳经气郁,故痛而胻酸。苦渴数饮者,津枯不能上润也。太阳主皮毛,故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太阳寒水之化,肾热气郁不行于腑,故太阳经郁而寒。少阴脉趋足心,故热。少阴挟舌本,故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太阳气逆于上。
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所胜谓气旺日。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肝位在左。
心热病者,颜先赤。
额为颜。
脾热病者,鼻先赤。
脾在中。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肺位在右。
肾热病者,颐先赤。
肾居下位。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肝甲乙日之类。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
未详。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衍文。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治热病大意可见矣,仿之用药,辛凉清润之剂,其亟亟乎。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足太阴,林云:全元起本作手太阴。足少阳脉循胁肋,肝胆同主筋,血燥风生,故手足躁扰。手太阴肺脉,从肺出腋下,金衰,木寡所畏,故补之以制木也。五十九刺,详《水热穴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手阳明行臂外廉。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足太阳为诸阳之会,故头首责之太阳。
格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林亿曰:此条经本无据,《甲乙经》补入。按前言五脏之热,此列六腑之热,林氏补足阳明,复缺手太阳、手少阳两条,古文简脱多矣。脏病云治其旺日汗出,盖脏病无发汗之理,故俟其旺日,正气胜邪,自然汗出邪解,此所列腑病皆在经,故可刺以出汗。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八字,疑当在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之下。肾阳不升,故为病如此。热病先三字、刺足少阴十二字衍。
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少阴二字衍。眩冒者,胆火上炎,故刺足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甲乙经》作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林亿曰:少阳之脉色也六字,旧本无,乃王氏所加。按此节疑即前篇两感之证,见太阳之浮脉,而赤色荣于颧,为骨热之病。若荣而不夭,则第为太阳之病,得汗而愈。厥阴当作少阴。若与少阴脉争见,则是一日腑脏俱病,三日遍六经而死,缘其热本自肾发,故病内连肾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
林云:《太素》前作筋。杨上善云:足少阳,部在颊,赤色荣之,即知筋热病也。
热病也,荣未交。
当作夭。
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当作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林云:期不过三日五字,旧本无,亦王氏足成此文也。按当有太阴色脉争见之条,古文脱误也。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腹痛,颊上者膈上也。
文义与《甲乙经》不合,未详。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阴阳交,即两感也。一阴一阳,脏腑相交,而以火为作合,故脉躁疾不为汗衰,由热邪布满,如焚如毁故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此凡热从汗解之义。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俾,倚也。精生于谷,今不能食,则精无从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甲乙经》作病而热留。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精气竭而邪气盛。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神明之乱。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出脉盛、不能食、狂言,为三死。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卫气统于太阳,故曰巨阳主气。烦满者,厥阴之症,此曰少阴上从则厥者,厥阴本达肾气上行,风气通肝,厥阴得热邪,少阴随之而上,故为烦满者,风必挟火。满者,阴气上填也。风为阳邪,故曰热。明厥阴之逆,皆挟肾气。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因劳而中风,为劳风。劳则伤气,肺脏受病,在胸膈之间,故曰肺下,邪壅于肺则发喘,故强上不能俯首。冥视,目不精明也。热铄肺津,故稠粘若涕。肺主皮毛,肺虚不能卫外,故恶风振寒。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
谓通利气道使呼吸得达。
[巨阳引精者]
句不可解,疑有误。
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甲乙经》作:三日中若五日,为是。此盖误衍也。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风淫于上,中气不运,津液化痰,风必挟火,消铄肺脏,故痰结成丸,色青黄如脓,风热蕴畜而然也。气道一通,三五日之内结痰能自内咳嚏而出,则诸证皆罢,否则肺伤而死。以上焦清阳所治,又肺为娇脏,不耐烦浊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庬然,壅害于言,可刺否?
壅害于言,疑衍。王注: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妨害言语。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实者可刺,虚而刺之,五日脏气一周之时,复至所伤之脏。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水病,肺肾为主,而实本于脾。盖肾为水脏,以类相从,故凡水必责之肾。肺主治节,气虚不化,亦令积水然,苟中土气实,升降不失,则水无从生,故水病悉由脾虚不能制水也。风水本非正水,以风鼓水气上行而名之,刺风水之法,上巨虚、解溪以泄阳明;上星、风池、天牖以泄太少,是属有余之治。今于虚者刺之,则阳明益虚,水无所畏,淫渍脏腑,风益挟之上行,故见诸症。《金匮》云:风水,其脉自浮,外症骨节疼痛、恶风。又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又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壅,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又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又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又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诸条义足相发,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手热,下文无说,盖古经脱简也。
论在刺法中。
王注:《刺法》篇,名,今经亡。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明风气上行之由。少气者,肺虚也。风为阳邪,故时热汗出。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膀胱气不化而郁热。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水乘土虚而侮之,仰卧则水气上迫于肺而咳。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申言胃中不和上迫肺之义。水邪注肺,胆胃不降,卧则肺叶张而咳。肺郁水中,是为惊,水气凌心,亦主惊悸也。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胃当作脾。薄[脾]。当作胃。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邪正相激,故腹中鸣,本于脾虚不能制水也。胃近于心,风水薄之,故令心烦。阴水泛滥,关门不利,胃逆故不能纳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三阳经下行至足,而阳明为长,受水湿之气,则重浊难以行。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逆调论第三十四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非逢温暑之时而生烦满,是即所谓能冬不能夏者。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内热甚,故恶热而烦满。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中字疑误。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
痹者,气不通行。
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此能夏不能冬者,阴阳之气偏,则为中寒、中热之病,非因外也。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当作于,下同。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阴为阳守,阳为阴使,阳淫于外,由阴之不能守也。然阳之淫必五志之邪挟之而上,阴气复虚不能固守,遂独胜于外耳。则阳盛者,阳邪盛也,故阳盛亦阳之虚。阴阳离乖,脾精日消,故肌肉削减。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
以水为事,涉水游泳之类,恃其肾气之胜而冒涉寒水,水气通于肾,肾得水寒,则肾中阳衰。太阳之气周于一身,赖肾中阳气为之游行。肾气衰,则太阳之气亦衰。肾主骨髓,而髓之生长惟恃乎气,寒湿在内反消真精,肾气既衰,则脂枯不长。《痿论》亦有以水为事之文,指湿言也。
[一水不能胜两火]。句衍。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明内寒之由。
所以不[能]字衍,下同。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
肝为相火,心为君火。
肾孤脏也。
犹言一水。
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
寒由外入,非以阳衰,故骨髓虽寒,而上焦之阳自治。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寒入骨髓,骨病而筋亦缩为挛节,病名骨痹,因乎寒湿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苛者,顽木不仁也,气虚不运,多有此病,得煖则愈。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
荣气虚者,血中之气虚。卫气实者,肌肉之邪实也。血中气虚,故血凝涩不行。肌肉邪实,故麻痹不仁。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不仁谓顽木,不用谓痿弱。营虚则卫盛为不仁,卫虚则营盛为不用,此广陈之,非言肉苛一证。
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身动而志不应,志动而身不随。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气上迫肺故。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
胃为化气之本。
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
卫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脏则寐。而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肾脉循胃口,上注肺。津液上润,水气随之,客胃迫肺,故不得卧而喘。
帝曰:善。
王注: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卧而息无音,有得卧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三义悉缺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按经义喘主肺肾,不得卧主胃。其不能行而喘,与行而喘,亦当兼责肾矣。
疟论第三十五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王注:痎,犹老也。按或作㾬,二日一发名㾬疟。暑湿寒之气,无不挟风,故疟脉自弦,为皆生于风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皷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平人,阴阳上下交济。寒热之家,阴出之阳则寒,阳下入阴则热,不交济而交争,阳实则阴虚,阴实则阳虚,是阴阳之相移为寒热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
阳并于阴,阴出之阳也。阳为阴并,故阳虚而恶寒。王注:谓阳气入于阴分。非也。
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明脉自承浆循颐后下廉,出大迎,下人迎。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太阳脉所过。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故骨寒而痛。
少阳居半表,两阳虚则少阳虚。可知又寒热,主少阳也。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自阴出之阳,故曰寒生于内。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阴气盛极而衰,则阳入之阴,故阳气复盛而内外皆热。
外内皆热,购喘而渴,故欲饮冷也。
此疟之常候。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明疟邪多在荣分。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
荣秉肝木温升之气,常欲散发于外,又受暑热,故益令疏泄。
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
秋气凉,汗出得风,浴水得湿。本有暑邪,又得寒风湿之气,则为疟矣。皮肤之内,荣分也。疟邪在荣不在卫,前人多误解,故日作及间日作,理俱不明。
与卫气并居。
并居,即与卫气合而病作之义,非邪本居于卫也。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得卫气之行则外发,故病作。气过则仍内薄,故不作。卫气一日周于阴阳,故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对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义详后章。阳气独发者,卫气独行,不与疟邪相值也。阴邪,谓疟邪。
帝曰:善。其作日宴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
风府穴在项上入发际二寸,大筋宛宛中,膂谓脊两旁。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宴,此先客于脊背也。
所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也。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宴也。
申日下一节之义,卫气每至风府则疟气应之而作,作必以汗解,则腠理开而邪气深入一节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甲乙经》作二十一日。下至骶骨。尾闾之骨。二十六日,《甲乙经》作二十二日。入于普内,注于[伏膂]之脉。《甲乙经》作太冲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疟邪不舍于经络,自风府循太阳之脉,里入腑脏之腧,以内舍募原,其发也亦必由太阳经络而出,自风府日下一节,故自太冲循腹里,气日高,故作日早。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募,膜同,谓脏腑之脂膜。原,其空隙处也。疟之作,必由卫气之应者,风为阳邪,必通于卫。疟邪虽伏,而卫气所过,则风挟寒湿之气,自内而出以应之,故先寒慄,阴出之阳也;寒已而热,阳入之阴也。俟其既过,则仍伏于其所舍。邪有轻重,故发有久暂。一日一发者,邪未深入也。若邪入脏腑、募原之间,当卫气过时,风邪欲出应之,而道远行迟,不能即应,故间一日或二日而始作。及其既应而罢,则仍伏于膜原,故应期不爽。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营气一阴一阳相间而行,故疟之作止,有在一时间者,每作必以汗解,营邪外泄故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开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病气日下一节,则卫气所应日迟一节,不当风府矣。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者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于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林氏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自此邪气客于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字并无。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甲乙经》:府也作病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
谓或在经络、肌肉、脏腑,留而不去也。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甲乙经》作次以内传。
故卫气应乃作。
疟邪独在营分,不在经络者,以暑气先在营也。暑气入心,心主血脉,伤暑而不即病,藏于营分,复合于风寒湿乃成疟矣。邪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五脏膜原之间,须卫气应乃作,气过则休。随经络沉以内薄,即上文邪客风府日下一节之义。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怆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承上夏伤于暑,故但言风寒。
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相火上逆,不根于肾,是阴气先绝也。君相火炎,外合风邪,是阳气独发也。肺金受克,故少气。心为阳脏,邪火乘之,消铄津液,故烦冤。胃热则肢热,胃逆故欲呕瘅热也。此与温疟俱非正疟。义详后章。
帝曰: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浑浑脉,无端绪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
阴出之阳。
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
阴出之阳,故曰逆。出之阳,犹言出于阳。逆极而衰,又为阳并也。
阳与阴复并于[外]。外应作内,字之误也。
此阳入之阴。
则阴虚而阳实,故[先]应作后。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林云:《太素》云:勿敢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
四肢属脾,疟必由脾虚,故寒从四末起。四肢,诸阳之本。阴之并阳从此始也。
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当作其。往而未得并者也。
所谓迎而夺之。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亵,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句有错误。篇中并无邪客六腑之义。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即气深道远行迟之义。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所谓异形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此谓温热病之似疟者,缘冬不藏精,肾脏受寒,而肝胆火炽。至春夏,木火司气,或有所用力,热邪外发,即所谓冬伤于寒,至春为温病,至夏为热病也。肾为受病之本,肝为发病之标。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自内之外皆邪热布现。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
阳邪虽盛而阴气未至,孤绝则阳极而衰,复入肾脉,故阳虚而寒。
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风,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林云: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
帝曰:善。
前文云: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此节申其义也。肺素不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即阳气独发也。中气实者,胃逆而为实也。胆胃合邪,以刑肺金,又因外感袭人,郁其内热,此与温疟同出一原,而阴气先伤,阳不反于阴,则但热而不寒。外症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承上互文,故不言也。阳盛铄阴,则肌肉消脱。
刺疟论第三十六
林云:全起本在第六卷。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
疟邪不居经络,亦有六经证者,邪从风府而下,渐以内传。其出也,亦必由背腧而出,各视所近经络为变现也。足太阳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别者,从髆左右别下,贯胛过髀枢,故见诸证。
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
热甚意。
热止,汗出难已。
林云:全元起本、《甲乙经》并作先寒后热,渴止汗出,与此异。
刺郄中出血。
腘中委中穴,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诸经穴多本王义,后不复说云。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热不甚三字衍文。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
胆虚故。
热多汗出甚。
少阳相火所寄,故热多。
刺足少阳。
挟溪穴,小指、次指本节歧骨间。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此与少阴节错简,当在足少阴其病虽已之上。阴病多寒,喜见日月光火气者,阳虚故也。
刺足阳明跗上。
冲阳穴,在足跗上五寸骨间。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
脾阳不升,膻中之气不化,故不乐。上焦痞塞,必嘘气出之,故好太息。
不嗜食,
脾失健运,胃气亦衰。
多寒热,汗出。
《甲乙经》作多寒少热,阴经病类少热也。
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脾脉络胃上膈挟咽,故善呕,亦为脾病及胃也。呕则气伸,故衰。
即取之。
公孙穴,大指本节后一寸。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
此阳明疟,脱文也。胃逆故呕吐,阳盛故热多。阳明病,恶人与火,故欲闭户牖而处。
其病唯已。
上阳明节令人先寒至快然二十七字,当在此句之上。病在阴者难已,通太、厥而言之也。不言刺者,缺文。《甲乙经》云:取太溪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也。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
厥阴脉令人腰痛如张弓弩弦。少腹,肝之部,经气痞塞也。
小便不利如癃状,数便。
急数而不通利,肝经气郁,欲泄而不得畅,甚至遗溺。
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肝不足,则恐惧,肝病及胆也。升发之气不舒,故腹中悒悒。
刺足厥阴。
太冲穴,大指本节后二寸。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疟邪居脏腑募原,久则乘相近脏腑之虚而侵入之,但仍不离膜原之故分耳。肺心相近,寒甚应心,故心寒。热气迫心,心神不宁则惊。肺藏魄,肺虚魄不能并神出入,故如有所见。手太阴主列缺,手腕后一寸半。阳明主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热,故烦,欲得冷饮。热郁不越,阴气外浮,故寒多而热反不甚。疟之始发,阴阳交争则有寒热,此常候也。感邪有轻重,本气有虚实,阳邪多者多热,阴邪多者多寒,亦其常也。此阳邪多而反寒多者,阳郁于内,阴气外格,非阳虚恶寒之比,必无战慄鼓颔之候,以其心烦欲得清水也。病有万变,理惟一贯,在明者审之耳。手少阴主神门,掌后锐骨之端。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苍苍,青而不泽也。太息,气郁不舒,生气堙塞,故状若死。足厥阴主中封,足内踝前一寸半,仰足取之。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为至阴,故寒多。邪正相搏,则肠中鸣。足太阴主商丘,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肾疟者,令人漉漉然,腰眷痛宛转,大便难,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肾系腰脊,故痛。肾司二便,故难。骨之精为瞳子,肾病,浊阴上冒,故目不明。阳虚,故手足寒。委中、太溪穴见上。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则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王注:胃热脾虚,是以兼刺太阴。足阳明主厉兑、解溪、三里。厉兑,足大指次指之端。解溪,冲阳后二寸。三里在胻骨外侧,大筋内宛宛中。太阴横脉,即商丘也。六腑只列胃者,文多缺略。或谓大、小肠统于胃,胆、膀胱即在足三阳中。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即冲阳。方热,热将作也。阳明为六腑之长,刺之以泻热。立寒二字衍。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刺手经以泻热,刺足经以泻寒,使阴阳分泄,气不相并,则病已。
疟脉满大急,刺背腧,用中针傍伍胠腧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脉满大急,阳邪实也。五脏腧,傍胁之穴,谓魄门、神堂、譩譆、膈关,魂门也。王注:瘦者,浅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脉小实急,阴邪实也。灸少阴复溜穴以温之,内踝上二寸。指井,谓足太阳至阴穴,在小指外侧也。
[疟脉满大急,刺背腧,用伍胠腧、背腧各一,适行至于血也。]衍文。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
不宜针泻出血。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所谓往而未并者,迎而夺之也。林云:自前疟脉满大至此,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邪盛气逆,故脉沉伏。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则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郄中,委中也。挟脊者,大杼、风门也,并足太阳穴。廉泉,任脉穴。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头上,谓上星、百会穴。两额,谓悬颅穴。两眉间,攒竹穴。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在项者,风池、风府。在背者,大杼、神道。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一作手阴阳。少、明字,误衍。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并谓井穴。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腧之血者。
谓足三阳经。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阳辅穴。
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甲乙经》无至阴二字。无出血,恐伤阴气也。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太阳主表,故不渴。少阳近里,故渴。
温疟汗不出者,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第三十七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与《厥论》相并。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
林云:全元起本作脾。注云:肾伤于寒而移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内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
痈肿,少气。
脏腑一气相通,标本乘传,子母生克逆顺,视其虚则遗之,经亦举其异耳。肾脏有寒,乘脾家之虚而移之,脾主肉,肉得寒则气聚而血涩,结为疡痈。脾病而升降之机微,故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血寒则筋急,痈肿义如上。《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为阳脏,寒能薄之者,因火衰也。神明扰乱,阳气外浮,故狂。膻中为气化之腑,阴气凝塞,阳不能化,故中焦之气隔而不通。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恶寒,寒则气滞,治节不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挟肾水左升,肺合心火右降。肺不顺降,则肝不升达,而三焦及胆之相火并炎,合刑肺金,是以消渴。三焦者,决渎之官,下达州都以行水道。相火不降,则膀胱寒滑。肝主疏泄,郁而不升,宣泄益甚。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将此气灌输脏腑、经络,所谓水精四布也。肺脏受寒,脾阳亦败,饮入于胃,不复消化精微而直输等腑。上则相火铄金,下则膀胱寒滑,风水竭力冲决,是以饮一而溲二也。是其上热下寒,中焦湿滞,《金匮》:男子消渴,饮一斗溺亦一兰,肾气丸主之,所以温肾而滋水。此饮一溲二,由于心气之败,君火衰熄,而相火燔炎,枢轴不运,五脏精液输泄无余,脏神已败,故不治。《阴阳别论》曰:心之肺,谓之死阴是也。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肾阳衰而肺寒移之,金水俱寒,不能化水,水随经上注,大肠为肺之腑,故水客之。按腹不坚者,按之没指,随手而起也,水之病也。《甲乙经》作:治主肺者。则温寒利水之剂可耳。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主惊,邪热薄之,魂不安也。肝脉上巅,鼻通于脑,肝火随经上逆,血为热迫,故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木本生心火,邪热因之入心。心主受邪,神明扰乱,故死。《阴阳别论》曰: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王注引此文甚当,但非火木相燔之义耳。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心火刑金,肺津消铄,膈上烦焦,饮水多而善消。其便必少而赤色,与饮一溲二所因各异,症亦不同。然消渴之家,必由肝胆之邪,胆郁于上,肝郁于下,下热则便少,下寒则便多,总视脾湿之旺否为进退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柔痓,缓慢不随之意,非刚痓柔痓之症也。王注:气骨皆热,髓不内充。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字衍。肠澼,死不治。
脾阳湿陷,肾复以热移之,湿热相合,脏腑脂血摧剥而下,水土双败,故死不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胞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脉络于肾而上通于心。相火强则胞热,胞与膀胱逼近,故受其邪。三焦相火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盖三焦之火,归于肾脏,则腑清而水利。泄于膀胱,则腑热而溺涩,甚则阴血受伤,随溲而下,盖冲、任二脉俱起于胞中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为化物所出,其脉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故受热则令肠胃隔塞而不便。肠胃气通于口,热气上传,则口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虙,伏同。瘕者,血凝积所成也。大小肠两热相搏,肠间之血沸溢于外,久久为虙痕也。沉,当作癥。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入,又之误也。大肠为传道之官,不能泄胃之热,热反上行,胃热则善食,胃主肌肉,邪热铄之,故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少阳、阳明燥火两旺。
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
少阳脉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绕络脑后。脑通于鼻,脑受少阳之热,故额中辛辣,鼻流浊涕不止也。额即山根,衄、衊皆鼻中出血也。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少阳热邪迫血妄行,自脑下鼻,血出过多,目无所养,故昏瞑无见。
故得之气厥也。
皆由脏腑之气厥逆,故有寒热相移。
咳论第三十八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此谓外邪由皮毛以入肺。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此先明肺自受邪而咳者。肺脉起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以下明脏腑皆有咳也。传以与之者,传于肺也。脏腑受邪虽异,而咳则主肺,故传于肺则咳也。非其时三字衍。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如春厥阴少阳主治之类。
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至阴当作长夏。
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欲明脏腑咳之异状。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王注:肺藏气而应息,故咳则喘息。而喉中有声,甚则肺络逆,故唾血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病如是。心肺气逆,邪火上冲,故为咽喉之病。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胁胠皆肝部,经气郁,故然。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部在右,故右胁痛。肺系于背,故引肩背,动则气益逆,故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脉贯脊,腰为肾腑,故引而痛。肾主五液,入脾为涎,浊阴上填,故咳而多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各传其表里所合,脏病腑亦病也。胃逆则呕,甚则蛔虫不安而上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胆气淫于胃,故呕苦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气逆于上,不能固摄。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亦气不禁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膀胱,津液之腑,故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三焦脉下膈,循胃口,故腹满、不欲食饮。又不能蒸泌腐化水谷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此统释诸咳也。胃为脏腑之海,诸脉皆挟胃口,故曰聚于胃。脏腑受病,不传于肺,则不为咳,故曰关于肺。气逆,故面肿。多涕唾者,津液随逆气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腧者,脉之所注。合者,脉之所合。经者,脉之所行。经文论咳专主于寒,《金匮》以支饮言,亦寒也。后人兼六气而重在火热。夫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盖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从而化湿,土湿停瘀,中枢升降蹇滞,肺气不能下达,是以逆冲咽喉而咳。合之《金匮》及此经正相发明,皆水湿寒气为之也。若燥火之邪,亦有作咳,乃其兼症,非专病也。至内伤劳嗽,又属标中之标,不可责之咳者,犹肺痿、肺痈及大病后、年高、气弱,多有咳嗽,不可以咳论治也。
举痛论第三十九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三卷。名《五脏举痛》。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脉外伤卫,脉中伤营,互文见义。血少则气虚,可知气不通则血亦不行矣。其脉必见迟涩。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踡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热同。则痛立止。
得热而卫气复行。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盛不易解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阳盛之人,寒气与热相薄于经脉之中,则脉满大。寒气稽留,热气从上,释相薄之义。血气乱,谓营卫乱其常度也。邪实于经,故痛不可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小络缓也。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王注:挟脊之脉者,当中督脉也。次两傍,足太阳脉也。督脉循脊里,太阳者贯膂筋,故深按之不能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内应胞中,冲脉之所起。冲脉与少阴并行,挟脐而上。寒气客之,脉不通利,则肾气亦与之俱聚,故有动气应手也。
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此寒客背之心腧也。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竭,当作极。阴寒之气,厥逆之极,阳气郁遏不通,故猝然若死,气得行则已。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王注:肠胃客寒留止,则阳气不得下流,而反上行。寒不去,则痛矣。阳上行,则呕逆。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上条寒客小肠膜原之间,则血聚而成积,此在小肠之内。小肠为受盛之腑,寒邪不能结聚,故传入大肠,为腹痛而后泄。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病而闭不通矣。
诸痛皆因寒,惟闭不通属热,外症必焦渴也。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
谓面之部分。详《灵枢・五色》。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血随气逆,故呕血、飧泄。《甲乙经》作食而气逆。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九气皆以病言,缓当为缓散不收之意。《阴阳应象论》曰:暴喜伤阳,又曰喜伤心是也。心神不藏,故气不收摄。若如此文则非病矣,疑误也。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肺系于心,心系急,故肺叶张布。心肺同处上焦,气抑不行,无以散布营卫之气。心火郁遏,薰于胸中,故气消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恐伤肾,精气沉陷,水火不交,上下闭塞,气独居下而为胀,肾寒则为胀也。气还者,气本自肾而上,今上焦闭而来还也。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王注: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身寒则卫气沉,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气随汗泄于外。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喘则内气上越,汗为表气外越。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归,正。正字《甲乙经》作止。
腹中论第四十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膨胀。
外实中空,其形如鼓。林云:《太素》作谷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羯鸡矢乾者,八合炒无灰,酒三碗煎至碗半,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午后行二三次黑水,足面渐有皱纹为效。此盖兼有水饮,故取鸡矢通利二便,益以消积。然各种肿满随其虚实消息用之,无不奏效也。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责本在脾,故饮食不节则复。
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有脱误或衍文。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胸胁支满,肝伤经郁也。妨于食,脾衰也。肺臭腥,肝臭臊,肝病累肺,故兼闻其气。所以累肺者,肝不左升,则肺不右降,故肺郁而气现也。出清液,王注谓:从窈漏中漫液而下,则带下去。阴失其守,阳不能密,阴阳络伤,血不归经,故或从上越,或从下泄。血去阳亡,故四肢清。阳气不能上注于目,故眩。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半产、崩、淋之属。
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一作伤中。及伤肝也。
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脏腑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症,徒事补养无救于亡。《金匮》治虚劳,有大黄䗪虫丸,盖本此也。由血气本虚,挟痰、挟寒、挟气,即着而为瘀,治宜先去其瘀,继养其正,则得之矣。乌贼,厥阴血药;芦茹,即茜草。二味主平肝、行瘀。雀卵,温补精血。鲍血,腐物也,亦利瘀血、补益精气兼以活血散瘀,虚劳治法不出于此,先药后饭,使药味在下。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林云:与心积之伏梁异病同名。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当作至。鬲,[挟]当作使。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节譌缺甚,不可读。以意逆之,盖脏腑郁热久而不散,乃成内痈,上下左右皆有根,居于肠胃之外。其居脐下者,下连二阴,此少腹之痈,可从大便出。故居脐下者,为从。若居脐上,迫胃脘,为胃脘内痈,则更难治,故居脐上为逆也。亟夺,谓泻夺之,指少腹痈言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病,是为何病?
岐伯曰:名为伏梁。
此二十六字,本在《奇病论》中,王氏移此。
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此三十八字见《奇病论》,此重出也。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
热中、消中皆胆胃合邪。阳气亢极,消铄津液,厚味郁热,石药、芳草燥烈之性,转伤脾气也。
有病膺《甲乙经》作痈。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阳以下行为顺,阳炎壅盛,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气并,义未详。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
阴谓太阴肺也,灸之以火济火,肺金受伤,故喑。阳搏阴,谓之喑也。
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义未详。
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王注:病谓经闭也。病经闭,脉反如常者,妇人妊娠之证。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
《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
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阳入于阴,当作阳不入于阴。以证言则热而头痛腹胀;以脉言,则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皆阳壅于上之证,故知脱不字也。
刺腰痛论第四十一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太阳脉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别下贯胛,感寒则身重。
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委中穴也。王注:太阳合肾,水衰于春,故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少阳为枢,其脉横入髀厌中,行身之侧,又循颈入缺盆,故如是。
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王注:成骨,谓膝外近下胻骨上端,两起骨相并,间容指者。木衰于夏,故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阳明脉下髀,故腰痛。脉从大迎下人迎,入缺盆,故不可回顾。 阳明从金化气,如有见者,魄虚也。金虚,则悲也。
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胻前,三里穴也。上下和之谓上下巨虚也。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
肾脉贯脊属肾,故病如是。脊内廉《甲乙经》作脊内痛。为是此字相近而譌也。
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内踝上复溜穴也。无见血,义同太阳。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厥阴脉,抵少腹,别者与太阳、少阳结于腰踝于,挟脊,肝病则筋急,故如张弓弩弦。
刺厥阴之脉,在腨肿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蠡沟之分也。循之累累然,邪之所结,如波陇起者。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不慧,刺之三痏。
林云:全元起本无善字。按肝为语,水寒木郁,生气不舒,故嘿嘿不慧。盖兼少阴之证也。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
解脉,足太阳支别之脉,起目内眦,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下属膀胱,故病如是。
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此刺郄外横脉。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甲乙经》作如裂。常如折腰状,善恐。
足太阳之别脉,自腰而横入髀外后廉,下合腘中,兼少阴病,故恐。
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此刺郄中结络,两解脉病状不同,刺法亦异,盖广陈之。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林云:《太素》作小针。居其中,怫然肿。
足少阳之别络,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少阳阳辅穴。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阳维,奇经之一,起足太阳之京门穴。又合于足少阳上行,刺合腨下间,则太阳之承山穴。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冲络绝,恶血归之。
衡,横同。足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下合腘中者。
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郄阳,浮都、委阳二穴也。上郄数寸,上委中穴数寸也。委中之上,浮都、委阳之间,则殷门穴也。殷门,在浮郄斜下,与委阳相并,故曰衡居。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
足太阳之中经也。其脉循腰,下会于后阴,病理未详。
刺[直阳]会阴之譌。之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跷,谓阳跷之所发,申脉穴也。郄下五寸,上当申脉,则承筋也。承筋穴,禁不可刺。曰视其盛者出血,盖刺络耳。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
飞阳足太阳之脉,别走少阴者,肾脉至肺,肺为悲,肾为恐也。
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筑宾穴也。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
此阴跷脉足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循胸,出缺盆,故痛引膺。又入頄,属目内眦,合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病则目不濡,故䀮䀮然。少阴与太阳合,故反折。少阴脉挟舌本,故舌卷不能言。
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复溜穴也。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
足太阴之别也。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踝下骨空中,故病如是。甚则遗溲,病及少阴也。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膝前,膝内侧之前也。骨肉分间,膝内辅骨之下,肉之间也。络外廉,谓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之外也。束脉者,辅骨之下,后有大筋。结束膝胻之骨者,即地机穴之分也。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肉里,即阳辅穴。足少阳脉之所生,少阳主筋,故咳则缩急。
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阳辅之穴。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头几几,颈项不舒之象。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林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详《缪刺论》此重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