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论第四十二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此错简,当在风气与太阳俱入节其道不利之下。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为阳邪,春夏多挟热,秋冬多挟寒,又各因其人之本气为病,故为变不同。其始入因腠理之开,则洒然而寒。风本伤卫,遏其营血,不得疏泄则郁而为热,热则烦心,故闷也。阳邪胜则为自汗恶风,阴邪胜则为无汗恶寒。阳明受寒,则不能纳谷。热多不去,伤耗津液,故消减肌肉。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客阳明之经而入胃腑,风善行,故循脉上也。阳明脉起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故得至目内眦。肥人肌理厚,风不外泄,阳旺于上,胃腑多热。肥者多湿,湿热相合,故为热中而目见黄色。若瘦人腠理疏,风易入,亦易泄,里虚则寒。目多泣出者,风气通于肝也。邪气本有阴胜、阳胜之殊,人气复有偏阴、偏阳之异,故不同也。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前风气藏于皮肤十六字,当在此其道不利之下。分肉者,卫气之所行,风客之与气相搏,聚于肌肉而为疡疮,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者也。其风邪甚者,至卫气凝涩而不行,则为顽木不仁矣。前问词未及疡、不仁,古文脱落也。
疠者[有]字衍营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风寒客于脉十七字,当在疠者之上。邪在经脉之中,营气所治也。胕,肤同。营气得热行于肌肤,营者水谷之清气,得热则浊恶,鼻为呼吸出入之道,热气薰灼,故鼻柱腐坏,面色晦恶,肌肤疡溃也。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四时主令之旺日,邪风入之,则系于其脏。
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
故不必四时旺日,而后有五脏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由背腧而入,随腧之左右而偏中之,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府,督脉穴,上则脑户,故为巅顶痛。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目系于脑,风随脑入目系也。寒者,隐涩之意。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热郁腠疏,汗多如漏不止。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入房伤气,阳外泄故汗出,又伤于风,乘虚袭内。凡遗精唾血寝汗骨蒸,皆其候也。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久风传于肠胃,动其中气,枢轴不运,不能消磨乃为肠风。飧泄者,肠风之候也。林云:全元起云:飧泄者,水谷不分为利。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无常,九字衍。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多汗恶风,凡风皆然。皏然,淡白色也。风邪伤肺,故咳而短气。 阳微,故日晚益甚。眉上,阙庭之部,所以候肺。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焦绝,唇舌燥裂也,善怒者,肝乘之也。《甲乙经》无嚇字,此衍。阳光于上,故见赤色。心窍于舌,其脉别系舌本,经络受邪,故言语蹇涩。心不应,诊口或唇舌之色也。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虚,肺金乘之,则悲。脉循喉咙,风炽津燥,故嗌干。肝为怒,肝脉循阴器,实则好淫,虚则恶色。目下,谓颊也,所以候肝。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主四肢,土气困乏,故体怠堕不欲动。土居中以灌四旁,脏腑精气变现为色,则精明而厚。脾衰不能灌溉,故色薄。鼻部所以候脾也。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面肿者,风挟水气上行,即《评热病论》之风水也。肾脉起足下,循腨股内廉贯脊,又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也。精气内微,水寒经郁,故阳道不利,其在女子,则月事不来也。诊在肌上,未详。《刺热篇》以颐之候肾,肌或颐之譌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则腹大。
胃脉,从大迎前下人迎,阳盛于上,则头汗至颈,今阳衰,故但颈多汗。胃逆则不能纳食,风邪蓄聚则腹满,加以形寒饮冷,故胀泄益作。胃主肌肉,胃病则形瘦。腹大者,邪实也。然此必挟肝胆之邪,故然。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此节,义未详。王注:人阳气外合于风,故先当风一日则病甚。以先风盛,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风日则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二字衍。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肺胃郁热,故恶热。食则汗出者,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腠理疏,故汗出也。阳壅于上故喘息,津液外泄故燥渴,阳泄而虚故不耐劳事也。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二字衍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上渍,谓身半以上多汗,如浸渍也。风在腠理为泄风,泄风之诊,身体不应痛,其兼有此候者则重感于寒也。然必无多汗口干之证矣。不及脑风、目风、内风、肠风,应脱简也。
痹论第四十三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八卷。
黄帝问曰:痹病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虽三气杂合,必有一气胜者。行痹,谓走注疼痛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各以时旺遇之,故痹有五。至阴当作夏季。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王注: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病久不去则入于是。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肺脉环循胃口,故喘而兼呕,胃气亦逆也,此风气胜者。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亦风胜者,心主脉而贯肺,以行呼吸,心下跳动,上气而喘,心乘肺也。心液亏不能随经至咽,故干。心为噫,气不舒也。下有寒,肾气逆行乘之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魂舍于肝,虚则惊,热上淫肺,故多饮,肝郁欲泄,故便数。上为引者,少腹上引胁肋,血燥筋急也。如怀者,寒结于内,有形如怀妊也,亦风胜者。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关门不利,故胀。骨伤,故足挛急而身踡曲也,此寒胜者。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此湿胜者,土气不运,故怠堕。发咳呕汁者,脾病胃受之,胃逆于肺,故咳而呕吐清水也。中气抑郁,故上焦隔塞,下云入脏者死。此列五脏痹,未见死候,且五脏惟肾痹为骨痹之诊,余并脏之本,病绝与痹无与,按林氏云:从凡痹之客五脏者,至淫气肌绝,气聚于脾,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氏之所移也。盖因有肺痹、心痹等名,遂以意窜入,殊不知,经所云肺痹心痹云者,乃病之变名,如《五脏生成篇》亦有五脏痹证,与本篇风痹之义,渺不相涉也。率意移之过矣。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满争。时发飧泄。
肠胃气通于口,郁热,故数饮,湿饮停瘀,故二便不利,经脉壅阻,肺胃之气亦逆,故喘而善争,时或得通,又为飧泄,风气冲决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林云:全元起本内痛二字作两髀,按《甲乙经》虚邪之中人也,着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伏冲即气街,在毛际腿腹之交。此经与《甲乙经》所列部分异而情状同,“内痛”宜作两髀也。盖胞受风寒湿气累及膀胱,太阳之气不行,郁于少腹,按之则热,气横于两髀,太阳脉所过也。湿热郁结,则水道不利,寒水之气不得下行,上出于脑而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腑阳脏阴,故脏气谓之阴气。言人能安静志气,则神藏于内,阴平阳秘,水升火降,精气内治,邪不得干,若时时躁动,扰其血气,则阳神消耗。《生气通天论》所谓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也。神气消亡,故邪得入之,肠胃本受盛转输之腑,然饮食不节,每致受伤。此统言脏腑所以受邪之由也。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淫气,邪气也。随各脏之虚则病聚之。肌绝皮肤,揭䐢之类。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承上言,不必复感,但不已,亦即内舍所合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风为阳邪,故易已。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以病之浅深期之。
帝曰:其客于六腑,何也?
岐伯百: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食饮不节,居处不慎,则邪入之。
六腑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入,各舍其腑也。
太阳治皮毛,大约邪之所感,从背腧入者居多。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腧,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肝之太冲,心之大陵,脾之太白,肺之太渊,肾之太谿,五脏腧也。胃之三里,胆之阳陵泉,大肠之曲池,小肠之小海,三焦之天井,膀胱之委中,六腑合也。各随其经之过者治之。
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胸膜,上下空隙处谓之肓。膜,脂膜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痹之为病,风寒湿入于皮肤经络之间,正属营卫受病,曰不为痹者,营卫之气充周一身,非如皮肤筋骨有形之质,能与风寒湿搏聚凝合。故营卫虽伤,而其充周一身者,自在不过至其病处,则寒湿或不通而已。故曰不与风寒湿气合,非绝不关营卫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则血气凝聚,故痛。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通,当作痛。经络句疑误。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不营,不运也。
其寒者,阳风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本阳少阴多,复遇寒胜,是与病相益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遭,《甲乙经》作乘。本阳气多,复遇风胜,两阳相合而乘阴,故热也。
其多汗而潘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本阳虚阴盛,复感湿胜,风蒸其湿,则多汗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五者具,则自皮入骨,前所谓病久入深,明不痛之为重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甲乙经》虫作急。寒主收引,故急缩。
痿论第四十四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痿病,主肝肾,虽五脏所因不同,皆筋骨受之。肺热则治节不行,阳壅不降,水绝化原,故骨病不能伸。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阳以下行为职,心有热则下行之,脉逆于上,阳气不周于下则下虚,气之所至,血亦随之,上热下寒,血不荣养筋骨,故成痿躄。凡痿,皆阳虚于下之治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热耗津液,故筋膜枯急。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阳气不周于肉。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肝为痿之本症,肾恶燥,热则骨枯髓减。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思、虑、恚、忿五志之火内炽,消铄肺金,故喘息有音而肺叶焦枯。肺所以行营卫,治阴阳,饮食之精必自肺家传布,变化津液,灌输脏腑,肺脏一伤,五脏无所禀受,故因之以成痿躄也。
悲衰大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胞络者,心胞络之脉也。悲则心系急,故心胞络绝。心包主血,心热内动其血,故内崩而溲溺下血。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去血多,故大经空虚。脉痿之症发于骨肉,与前条互交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意淫则君相二火俱盛,入房太甚则气竭肝伤,相火复炽,销铄血液,故筋枯而痿。白淫者,男子白浊,女子带下也。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疾,使内也。
疾谓过甚。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居处四字有误。肉痿似属痹症,谓之痿者,必兼病筋骨也。《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秋伤于湿,发为痿厥。《阴阳应象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骨。盖脾既受湿,必留于关节,内热应之则为痿躄,非止于肌肉不仁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远行伤肾,肾气已动,故热气乘虚内舍也。肾气本虚又为热烁,故成骨痿也。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宗筋,毛际横骨上下两旁之竖筋也,上络背腹至头项,下贯髋尻胫股。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冲脉自胞中循篡间,挟脐旁上行。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气街,阳明穴,毛际脉动处也。长,犹主也,阴阳诸脉,总会于宗筋,归于气街而阳明为之主,以脏腑皆受气于阳明,冲脉之血,亦阳明所灌输也。
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带脉起于季胁,巡周一身,所以约束诸筋脉也。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脊背,总统诸阳,与冲任同源异名也。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宗筋失润故纵,带脉兼冲督而言,诸脉皆虚,故不能运用。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时受月,谓旺月也,以旺月治之,则病易已。痹、痿相似而不同,痹为外感,痿属内伤。痹虽有内伤而外感多,痿非无外感而内伤甚。人身阴阳之气,阳则下降,阴则上升,降已而升,升已而降,故火不热而水不寒,五志之火动于中,则阳壅于上,下焦肝肾之部,阳气不煦,肝司营血而主筋,肾主蛰藏而主骨,火泄于上,阳神不能下秘,水寒木郁,生气不荣,上焦热亢,收气失政,心肺相形,血之化原又绝,故使营卫之行涩滞枯涸,筋骨无以荣养而成痿躄。其独取阳明者,阳莫盛于阳明,阳明降则三阳皆降,肝肾常温,木气滋荣,阳降则阴升,水火相交,气血由之生化,故独取阳明也。
厥论第四十五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王注:厥,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气,广饰方论焉。按仲景云:厥者,阴阳不相顺接,其甚则为逆,而所因不同,故或寒或热。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指之表,阳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下温癸水,肾气封藏,相火秘蛰,故阴阳和平。足心者,足少阴涌泉之穴,肾脏不秘,相火升泄,故热起于足下,是缘寒水下陷,则阳不能藏而独胜于上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甲乙经》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肝主筋而藏血,脾胃为气血之本,阳明主润宗筋,脉皆辅近。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此天之常道而人身应之。
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
夺于所用,谓多欲夺其精气。下气上争不能复者,下焦之阳气逆上不能复归其原也。精气溢下者,气随精泻也。房劳伤气,上焦之阳既虚在上,阴邪因之逆上,则为寒厥,独阴无阳,故曰邪气。
气因于中,《甲乙经》作所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
气为邪所中,故阳日衰。
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阳不荣于四末,始则足寒,后乃手亦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戊己和合,燥湿均平,故脾为胃行其津液。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自脾而肺,散布周身也。酒性悍烈,伤其脾阴,胃之阳热复归入之,则脾阴不能和胃阳,故精气竭乏,不能荣于四末。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则慓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醉饱则气聚于脾,入房则阳泄于下,故相火飞腾,自下而上,热遍于身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入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甲乙经》作腹满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仲景脉法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与此经互相发。阴气盛于上则奔气促迫,上入胸膈也。下虚即肾气微,少精血也。腹满即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也。阴气上冲,宗气为之聚而不行,气聚故血凝也。下气重上,犹言难上,即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也。邪逆气乱,即与阴相动也,则阴气谓少阴也。又按《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皆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合数条之义,皆血气相薄,阳气郁冒不行,与寒热之厥不同。后人以风治厥固谬,或谓暴厥,为厥之重,手足寒热为轻,亦非。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热厥属阳经,寒厥属阴经。然阴阳虚实互乘,则阳经亦有寒厥,阴经亦有热厥也。太阳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首肿、头重,阳壅于上也。又其脉下合腘中,贯腨内,故足不能行,阳衰于下也。上实下虚,故眩晕而仆。阴气衰为热厥,阳气衰为寒厥,热厥必足下热,热上行而极,则下反寒矣。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经热入府,阳邪炽甚,故发狂癫。脉下髀循䯒入足跗,故欲走呼。脉循腹,故满。胃不和故不得卧。脉荣于面,故赤而热。热气循脉入心,神明内乱,故妄见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
少阳脉入耳,故暴聋,自䪼下加颊车,故颊肿热,又循胁里,故痛自髀厌至膝外廉,行外辅骨之前直下,故足骨不运,为阳为枢,亦上热甚而下虚也。
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太阴脉入腹,故胀满。后不利者,泄泻后重也。脾脉络胃,病气及之,为不欲食而呕,不得卧也。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少阴脉循喉咙夹舌本,经热故口干。肾司二便,热移膀胱,故溺赤。关门不利,故腹满。肾脉注胸中,热随经上至心,故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
肝脉抵少腹,热郁故肿痛。木郁贼土,故腹胀。热不得泄,故小便不利。筋气不舒,故好卧屈膝。脉环阴器,故或缩或肿,皆热郁也。肝脉自内踝上腘内廉,故䯒内热。阴衰于下,则阳乘之,厥阴为阴极生阳之脏,本含相火,故热尤甚,以上并热厥之候。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邪之实。虚者,正之虚。不盛不虚,但通其经脉则厥气平矣。
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林云:自太阴厥逆至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按厥有寒热两候,前列六经症皆热厥,自此至末所言,皆寒厥,故曰厥逆。王氏移次以就经义,手经亦有厥逆者,以类及之,非厥之常。以前云厥必从足下起,故知手经非厥逆之常也。惟不辨寒热之异,则其略耳。大阴脉自内踝上腨,循䯒骨后,上膝股内前廉,入腹上膈注心中。寒则收引,又随经入腹上心,故如是主病,谓宜取之穴,有过者,刺之。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肾气逆上,故虚满,水寒侮土,故上呕下泄。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盅。
肝主筋,寒故脚挛而腰痛,三阴症多相兼,虚满者,脾肾病也。木郁故便闭,肝为语,虚则谵言。全元起云:谵言者,气虚独言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厥,无不手足寒,此重言者,当上至肘膝也。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热则眴仆,寒则僵仆,虚实不同。太阳脉络脑,寒从下上,迫其余热入脑,则为衄。呕血句疑衍文。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少阳为枢,寒故机关不利,以脉循颈下入髀厌中也,厥逆而惊,则神散,故死。肠痈五字衍。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阳明脉逆,肺气上壅,故喘而咳。虚阳外浮,故身热。其善惊、衄、呕血,则阳明之虚也。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气逆而津不布也。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郁热上燔,故心痛。心脉夹咽,故痛引喉。心热外散,故身热。心不受邪,受邪则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太阳脉,从缺盆循颈上颊入耳中,至目内眦,故病如是。王注:腰不可以俛仰,脉不相应,恐古错简文。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之脉,皆上颈,三焦相火上壅,故为喉痹、嗌肿。三焦气不行,经脉不利,故痓。
病能论第四十六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沉细,《甲乙经》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人迎,结喉旁动脉。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人迎,谓结候旁脉,则上所云:当候胃脉者,指趺阳也。阳明之气,自头走足,趺阳沉涩而人迎甚盛,则经气不降,故知热聚于胃口也。故曰沉涩者,气逆。盖胃痈之候,寸口之脉未有不洪数者。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甲乙经》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脏有所伤,如怵惕思虑则伤神之类。情有所偏倚,则伤其神志而病即处之,故卧而恍惚不安,七情之感多有此候。悬其病未详,疑有误。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王注:肺气盛满,偃卧则气促喘奔,《奇恒阴阳》,上古经篇名,世本阙。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然,《甲乙经》作知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浮为肺脉,尺不沉而反得之,为肾不藏水金不化,故曰颇关肺,而肾为主病,腰为肾府则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此亦少阴气逆之厥,以右脉合时,故但腰痛,左右脉当主尺部言。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王注:息,瘜也,死肉也。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䤵针代之。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王注:怒不虑祸,故谓之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阳气宜于升达,若暴折之郁而不解,郁甚,发必盛,故善怒,甚则若狂,阳气尽逆于上,故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阳明动脉是其常也,项两旁太阳之天牕、曲颊下,少阳之天容虽动而不疾,若太少之脉动疾,则三阳气逆之候。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怒狂本属肝阳炽盛,而三阳助之,夺其食使阳明气衰,则太少亦渐息矣。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洛,《甲乙经》作落。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铁落,气寒而重镇,金能平木,夺其食则狂已,更饮铁落则怒平,先后之次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湿热内蒸,故身热。脾阳蚀伤,故解堕。风性疏泄,故多汗。卫虚,故恶风。气外泄内又蕴热,故少气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津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泽泻以利湿,白术以燥土,麋衔一名薇啣,主治风湿。三指撮,未详。证虽在表,而欲其下渗,故先药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地。《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自所谓深之至此,王注以为阙经错简文是也,义既无,当应从删削。
奇病论第四十七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歧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胎至九月而大,九月又足少阴养胎,胞络于肾,胞大则肾脉为胞所阻绝而不得上通,故喑。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胎去,肾脉复通。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林云:此四字,《甲乙经》及《太素》元之,乃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也。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此节,盖他经脱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肺脉横出腋下,呼吸之间偶有阻滞,气即留之,久成为积,遂至胀满气逆,然不痛,故知非实邪也。气不及胃,故不妨食。导引以流畅其气,方可以药治其瘀蓄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风根,谓病本于风也,水寒木郁,风升之气不得达冲任之脉,亦厥阴为之使者也,脉气不舒,遂着于冲任为病。冲脉上行者,夹脐旁;下行者,并肾脉,出气街,下膝股䯒腘,故病如是。腹中空隙处为肓,肓之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则任脉之分,关元是也。乙庚相合,故气溢于大肠,大肠亦当脐右,然病专在冲任,故无大肠之症,若攻下之,则病及膀胱,以冲任起于胞中,与膀胱并处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脉数为热,尺脉数甚是肾热也。而掌后尺中之筋反急而见,是肾脏阳泄,奉生者少,寒而筋急也。肝主筋,故知肝病。尺里以候腹,尺筋急,故知腹筋亦急,肝部少腹也。色,谓面部色也。白为肺来克,黑为水色,外见故主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全元起云:人先生于脑,缘有脑则有骨髓。齿者,骨之本也。按王氏引全注,仅见此条。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五当作脾。名曰脾瘅。
瘅,热也。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美肥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甲乙经》作消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食肥则阳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中满而热,脾气上溢,故口甘也。兰草,辛平,清解陈久不化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六字衍文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甲乙经》作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五脏以胆而精明,故曰中精之府,胆脉夹咽,故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腧,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胆郁不决,相火上炎,胆气随溢,胆募在肋,本经日月穴,腧在背也。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甚,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癃而数溲,热郁而气不化也。颈膺如格,上焦闭拒也。人迎躁甚,胃热也。喘息气逆,肺邪实也。太阴寸口之脉微细如发,肺脏虚也。此肺之治节不行,故水道不利,而肺之受病由阳明积热上壅,肺受热淫,格逆于上故也。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两五字衍,一二字俱衍。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欲治其表,则正虚于内。欲补其虚,则邪实于外。脉证相反,故不可治。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巅,谓头首也。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精血随惊气俱上,故中于头首也。
帝曰:有病庬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曰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肾风者,风挟肾气上行。肾者,水脏,故如有水。脉大为气,脉为寒,风挟水寒侮脾,故面肿而不能食。水气凌心,则惊。心气痿弱,则神去,故死。阴旺而阳熄也。
大奇论第四十八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满,如下所次,胠腹满也。实,脉气实也。即为痈疽之候。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雍,《甲乙经》作痈,下同。肺脉,横出两腋,邪实故满。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胠为肝部。魂不安,故惊。木气上壅不能下泄,故不得小便。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
脚,《甲乙经》作胠。肾病及肝,故胠下至少腹满。跛易者,足长短也。偏枯,半身不随也。肾发内痈,精气亏败,无以充骨故耳。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
心脉满大,火炽血伤,痰风上壅,肝弦细而急,为寒,血寒不能荣筋,故皆主癎瘛之证。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骛暴,迅急鼓动之意。阳气不安,故为惊骇。得之若脉有伏不见而喑不能言者,以惊则气乱,郁遏不通。脉循喉咙,厥气客之,故不能出声,俟其厥气过则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小急,阴脉。不鼓,阳微也。瘕者,有形而隐现不常。瘕,属下焦血病,心主血,故见小急之脉,亦为瘕候。心为阳脏而得阴脉,是阳微阴凝之诊也。
肾肝并沉为石水。
石水者,水结少腹,坚如石也。肾脉宜沉,肝为春生之气而亦沉者,是寒水自结,木不得达也。
并浮为风水。
水脉应沉,以风鼓之,故浮。必有外症面肿、不能食之候。
并虚为死。
阳气失胎,故死。
[并小弦欲惊。]句疑有误。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脉沉为在里,大为实,急为寒、为痛。疝之为病,大都寒湿郁热所致。寒湿者,壬癸之气。热者,肝风之化也,或结于少腹,或结于睾丸,皆木郁寒水,阳气不达,更遇膀胱,小肠水火之气,兼之脾湿,遂著于任脉而为疝。故独责之肝者,非也。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滑,疑衍字。疝,主于肝而必兼他脏腑。心与小肠为表里,故搏急之脉,知为心疝。肺脉沉搏,亦应兼急也。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太阳膀胱主气,寒则血凝,为瘕。太阴脾主血,寒则气聚为疝。
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寒薄少阴,故脉急而癎厥,虚阳上逆也。阳明脉弦急,为木邪乘胃,故惊。林云:三阳急四句,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于此。
脾脉外鼓,尻为肠澼,久自已。
外鼓,鼓动向外也。肠澼之脉,多沉弦或沉数。今虽沉而有外出之象,则脾阳上升故已。
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
肠澼,多木贼脾土。今肝柔和,故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
沉细搏指,阳乘阴之象,阴阳相激则伤血也。
血温身热者死。
下血家,脉静身凉者愈。身热则阴阳离绝,故死。温字疑误。
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十二字衍文。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阴气下陷而阳外襮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隔偏枯。
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胃脉沉则脾也。涩为血少,鼓为气极。胃脉外鼓而大,胃气盛于上也。心脉细急而坚硬,阳微津涸之象也。噎隔之原,起于肝脾湿陷,肺胃壅塞,故右关之脉,浮之则外鼓而大,按之则沉鼓而涩。脾阴不升,胃阳不降之诊。若心脉小坚而急,阳神衰惫,阴气凝结,亦为隔也。偏枯之证,由于脾陷胃逆,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原,脾陷而木气遏抑,郁极生风,煽耗津液,则筋脉挛缩而为风疾,胃气复逆,金不搆木也。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心坚急,血液干涸,阳气不化,故皆为偏枯之候。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承上偏枯而言,男以阳为主,女以阴为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自左升,阴从右降。男子发右,阴病而阳未病;女子发左,阳病而阴未病。若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则为主者病矣。令更喑,则为不治,其不喑舌转者,阴气犹能上通也。
其从者喑,三岁起。
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为从。然有喑者,则三岁乃能言,盖肾气内夺,复之为难也。
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王注:以其五脏始定,血气方刚。脏始定则易伤,气方刚则甚费。易伤甚费,故三岁死也。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失血脉不宜搏,有搏者气极向外也。又兼身热,是为阴竭,故死。悬者,如物之悬。钩者,中微曲。悬钩,即芤脉,为失血之常脉,以去血,故中空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阳气乱,故然。即所谓血之与气俱并于上也。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如数者,似数而非。数则为热,如数则肝心液少,虚阳浮动之诊。故神魂易惊,静以持之,阴升阳降则脉平而惊去矣。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王注:浮合,如浮波之合,后至者凌前,速疾而动,无常候也。按浮合如数四字衍文。经气,十二经之气也。予,与同。寸口脉至肺,而诸经之气来见,故曰予。始见此者,九日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此候左寸。王注:薪然之火,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绝也。按:草干于冬,寒水行令,心气绝也。
脉至如[散叶]《甲乙经》作丛棘。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此候左关也。丛棘,弦硬杂乱之象,秋金用事则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省问之客,外而不内,旋即去也。肾主尺内,脉来阻塞而忽一鼓指,旋即不至,是肾伤之诊。枣花于夏,火旺则水绝。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丸泥坚涩,无胃气。春深木旺则死。三部皆同,不独右关。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此亦左关弦长坚劲,如横木之格于指下。禾熟者,金旺之时。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尺部细而弦急,阴凝之象。阴病当静而反善言,肝为语,肾脉夹舌本,阳气内夺,外浮于上也。下霜阴盛,孤阳澌灭则死。
脉至如交漆,《甲乙经》作交棘。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错乱弦硬,真气败绝,始见此,不过一月。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有出无入,阳气无根。韭,六月而英,炎火退气之时则阳尽矣。三部同诊。少气味,三字衍。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藟发死。
颓败之土,坚涩而滞。按之不得复,无根也。黑色,水来侮土。白藟发于春,木旺之时则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悬雍,喉间垂乳。浮大虚软,按之无根也。阴阳经腌皆在背,阳气无根,不能转输出入,水冰之时,微阳尽矣。林云:全元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尺部小者阳微,坚者精败,大为邪实。由五脏蓄积熟腐之气下流于肾,肾本多寒,阳虚精败,邪热乘之,腰脊不举,故不得坐,肾府已坏也。水凝无以奉春升之气,故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枣叶生于夏,火旺金绝。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虚软浮散不可正取,如草木之华。心与小肠同气。善怒,不欲坐卧行立,心气怯而不宁也。常听,恐惧多而生疑也。季秋,金旺水生故死。
脉解篇第四十九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太阳所谓肿腰椎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腰肿椎痛也。
阴寒气盛,经气不行。
病偏虚而跛者,正月阳气东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冬寒颇有不足,谓寒水伤也。太阳脉虚,故有跛易之病。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阳与阴争不能胜,故经郁而强。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二字衍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阳气自下而上,即抱阴而降,上而不下则阳浮于上,踊跃鼓动入于耳则耳鸣。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阳盛于上,阴陷于下,故或为狂,或为巅疾。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阳气浮动,入耳则鸣,甚则聋。盖阳自左升,阴从右下,降已而升,升已而降。降者阴也,而挟之降者阳也。升者阳也,而挟之升者阴也。阳不降则阴亦逆,阳轻清而阴重浊。阳气浮动随经入耳,而阴浊之气亦干之,填塞孔窍故耳聋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阳盛已而衰即谓内夺也。肾为水脏,而中函阳气,一阳生于子也。房劳过甚,内夺其精,而气即随之外泄。阳根尽拔,厥气逆上,下则足俳废而不能行,上则舌蹇滞而不能言,皆肾气虚竭之故。少阴气不至者,肾为阴而肾气为阳,阳气尽泄,孤阴上逆,故为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所表未详。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气盛经郁故痛耳。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少阳为枢,经脉行身之侧,故病而不可反侧。此云阴气藏物舛矣。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为跃。此有误,衍不可读。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阴加于阳故为恶寒。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阳明气不能下达于足,阴气交争,故病如是。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复,反也。阴气宜下而反上,则水邪客于脏腑间,水气注肺,胃气亦逆,故上喘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水停于中则气郁于上,阳明脉走胸中,故痛而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阳明脉解》云:阳明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土恶木也。《厥论》云:阳明,厥逆善惊。盖阴阳相薄,阳虚阴盛,故懊,恶人惕然而惊,皆阳神将败之象。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阳动阴静,独阴无阳,故欲闭户牖而居,与《阳明脉解》惋则恶人义异。盖喘惋者,虚阳内扰,犹未尽灭。此又其甚者也,阳明极虚之候。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阳明脉解》云:阳实则能登高,热甚于身故弃衣而走。即外并于阳之义。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上者句,有缺误。阳明脉,起鼻鼽交额中,故头痛,鼻鼽。脉络脾,故腹肿。皆经郁也。
太阴所为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气不升降则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宣明五气论》云:心为噫。此推其出于脾也,脾气郁结,不得上行,故冲击而有声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消磨不速,物积胃中,胃气复逆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脾病必有木邪,肝喜疏泄,得后与气肝性稍泄,故快然,以肝阳且达故耳。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肾阳衰,腰为肾府故痛也。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肾气不藏,故诸阳气浮,阴不能为阳之守也。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人之运动,阳为之也。肾至阴而含阳气,肝禀之而上升化火。肾虚阳泄,肝无所禀,则不能久坐久立,缘阴阳不定,未有主故也。脏腑之精气上阅于目,骨之精为瞳子,阴阳内夺,精气不上,故䀮䀮。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肾气衰则木无所禀,水寒木郁,生气不遂,郁而为怒,故曰当治而未得。怒则血气俱并于上,为煎厥也。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此有误。肾主恐,所以然者,肾中之阳即足少阳胆经相次之下蛰者也,肾藏固密,甲木根深,是以胆壮不恐。若相火泄露,肾气下陷,故为恐也。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此疑阳明节脱文,误次也。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色者,气之所变,现气内夺,则本脏之色见,故面黑。
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字衍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阳上逆故咳。络伤则有血见于鼻孔也。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此节文多缺譌,按此篇以十二辰分配经脉,义殊无当,而论病理本于脏腑阴阳衰盛甚确,故以义解之。
刺要论第五十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篇》中。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沂泝然寒慄。
泝泝,应洒洒之譌。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土寄旺四季各十八日,则四季各七十二日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伤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䯒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刺齐论第五十一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林云:此谓刺浅,下文则诫其太深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刺禁论第五十二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在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木位东,金位西。物生于春藏于秋,肝肺应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外阴内,故心主表而肾主里。部者,统属之词。阴为阳守故曰治。脾者,孤脏以灌四旁,故为之使。胃为气血之海,如市陈百物也。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林云:杨上善云:心下膈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林云:《太素》作志心。杨上善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者下七节之旁。肾神曰志,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按心肾交而智慧出,故心有存谓之志。志者,心之所以任物者也,故曰志心。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王注: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故顺之福延,逆之则咎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林云:全元起本作欠。注云:肾伤则欠,子母相感也。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气迫入肺不及泄也。《甲乙经》作三日死。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甲乙经》作十五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胆气逆于胃。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动胃之大经,胃气倾竭也。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王注:溜脉,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旁,上行至瞳子下,故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王注:脑户穴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真气泄故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舌下,任脉之廉泉穴。出血不止伤肾,故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布络,即散络也。足下,当然谷之分络。中之脉,则肾脉也。血不出,则气并归之故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足太阳脉刺宜浅,过刺则僵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足阳明穴,胆之所会。鼠仆,一名鼠鼷,腿班上肉结高处,其上一寸即气街穴也。
刺脊间,中髓为伛。
骨之精气泄,故身踡曲。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乳根蚀腐。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中内陷,谓刺太深,伤在内陷中之脉也,伤肺故耳。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肺脉所留。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阴股大脉,脾之脉也,脾气竭尽则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王注:客主人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少阳、足阳明脉之交会,刺太深,则交脉破决而耳内之脉漏,脉漏则气不营故聋。
刺膝膑,出液为跛。
筋伤故也。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肺脉也。
刺足少阴脉,垣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虚不宜刺,刺而出血故曰重虚。足少阴脉挟舌本,经虚气不上,故舌强难以言。
刺鹰中陷,中[肺,]脉之譌为喘逆仰息。
肺气泄也。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尺泽穴过深,恶气归之。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王注:肾之络也。冲脉与少阴之络,并循阴股,其上行者出胞中,故令人遗溺也。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肺脉横出腋下,伤肺故然。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胞气外泄,恶气归之。
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匡,目眶也。漏,泪出不止也。匡上陷骨中目系肝之脉也。肝为泪,肝伤故漏,甚则目系绝而为盲也。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王注:诸筋者皆属于节,津液渗润之,液出则筋干,故不得屈伸也。
刺志论第五十三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气以充形,故常相得。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以充气,故常相得。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血以充脉,故常相得。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甲乙经》作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经误脱四字,当补之。此举寒热之一端,以申形气虚实相反之义,气盛当热,气虚为寒,今复不然,故曰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盛之人,胃肠壮实,偶有感冒,当即身热,今反身寒,是发于阴也。伤寒非无发热,而恶寒居多,举其略耳。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气虚之人,内多虚冷,热病少而寒病多,今反身热,是暑热内淫,遏抑营气也。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血脱伤气,下湿则肝脾不升,故谷虽多而气少。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胃气上逆入肺,故谷入少而上焦气盛。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谓留饮也,留饮挟热血并于络,故经脉反微。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三字衍也。
风入于经故脉大。水浆,言津液也。津液为风所燥,不能化血,故血少。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气内守则实,气外泄则虚。申虚实之义,非谓邪气也。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申寒热之义。王注:阳盛而阴内拒故热,阴盛而阳外微故寒。
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王注:言用针之补泻也。
针解论第五十四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为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王注: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当刻者,谓之开,过刻及未至者,谓之阖。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当作跗上举膝分易见也。
王注:三里穴正在膝下三寸䯒外两筋肉分间,极重按之,则足跗上动脉止矣。故曰举膝分易见。
巨虚者,????足䯒独陷者。
王注:????,谓举也。取巨虚下廉,当举足取之,则䯒外两筋间陷下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句不可解,亦烂文也。九窍三百六十五。林云:全元起本无此七字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腧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王注: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俟后之具本也。林云: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按人心意应八风以下皆可节。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林云:全元起本在第三卷。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林云:全元起本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
《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疑是阳刺也。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腧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大小,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甲乙经》刺大者多而深之,疑此误。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夹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王注:皮【骨盾】,谓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勿过深之。夹脊四椎,当云五椎,正心腧也。髂为腰骨。髎,一作髀,即居髎腰侧穴也。季肋胁间,京门穴。林云:皮【骨盾】,释音作皮䯏,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谓齐旁埵起也。按经云: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齐下五寸,并不得云齐下横骨之端也。当以全氏义为得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下应说不治二字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六字衍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