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

林亿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窍疑之。仍观《天元纪论》《五运行论》等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窍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三阴三阳,谓六气也,五六上下相召。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毋,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风热湿燥寒者,五行之气,木火水金土者,五行之质。质不灵而气灵,故万物生化悉禀五行之气,非禀五行之质也。质无气不能生化。

然天地者,万物之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天气降为雨,地气上为云,故曰万物之上下。阳自右而降,阴自左而升,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五行布于四序,而寒暑为之枢,在人则心肾应之,故为阴阳之征兆。生成之气始于春秋,在人则肝达肾气以上交,肺挟心气以下济,金搆乎木而水生,木搆乎金而火裕,故金木为生成之终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六气五运,皆有太少之异,上下相因而过不及生焉。损益,谓胜复微甚之变也。以下数篇,皆发明多少盛衰之义。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每运主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乃易之,非独主一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其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太虚之气,无所不布,真灵之类,悉从禀受。天统乎地,阴随乎阳,义固然也。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为九星,日月五星为七曜,太虚悬象,莫著乎此。

曰阴曰阳,曰柔曰刖。

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柔刚。

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有昼夜而后有晦朔弦望,有月而后有岁,四时之弛张因之。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气有升降,故有太少,分而为三。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如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之类。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气之消长盛衰胜复,本乎自然,如甲乙丙丁阴阳相次,亦其义也。甲为太宫为有余,乙为少商为不足,丙为太羽为有余,丁为少角为不足,循环推之,终乎六甲,即未至而至、至而不至之谓也。知此则岁气可期矣。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应天,谓运与司天之气相合。如丁巳、丁亥、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己丑、己未、乙卯、乙酉、丙辰、丙戌十二年也。承岁,谓辰与运相承。如丁卯、戊午、乙酉、丙子、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八年也。岁直,即岁会。三合,谓岁运、司天、年辰俱合。如乙酉、戊午、己丑、己未四年也,亦曰太乙天符。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太阳奉寒气,少阳奉暑气,阳明奉燥气,太阴奉湿气,厥阴奉风气,少阴奉火气。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生应木、长应火、化应土、收应金、藏应水。上言在天为风热湿燥寒,在地为木火土金水,此以在天之热分为暑、火二气,以配三阴三阳也。火者,体阴用阳,游行上下,无所不在,人有君相二火应之,在地之位,相火即继君火之后,不应更列金水之下,盖衍字也。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春夏为阳属天,秋冬为阴属地,天地各有阴阳之运以为用也。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王注: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十六字衍。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五运本地气而应乎天,随甲乙右迁,五岁而一周。司天本天气而应乎地,随子丑为序,六年而环会。此运气本有上下相召之理也。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五六相加,而过不及因之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气者五岁为一周。

干为天气,必以地支之六为节,故司天之气以支定之。支为地气,必以天干之五为制,故五运之气,以干定之。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六微旨论》脱简。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五日为候,三候为一气,以五加六,干支相错,甲子尽于六十,则过不及之数备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王注:太始,天地初分之时,阴阳析位之际。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于四方,五气分流,散之于十干。当是黄气横于甲己,白气横于乙庚,黑气横于丙辛,青气横于丁壬,赤气横于戊癸。故甲己应土运,乙庚应金运,丙辛应水运,丁壬应木运,戊癸应火运。按此为五运,地以五为制也。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是为六气,天以六为节也。阴阳之序始于子午,终于巳亥,故少阴为标,厥阴为终。标始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六化本一气之化,故曰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岁运土、金、水、木、火相生为次,以甲乙右迁,五岁而周,故甲己为土,乙庚为金,丙辛为水,丁壬为木,戊癸为火。司天以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为次,随子丑递降,六期而复。故子午主少阴,丑未主太阴,寅申主少阳,卯酉主阳明,辰戊主太阳,巳亥主厥阴。阴阳法甲己为合,子午为冲,故帝疑其不合阴阳,实则天地自然之化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元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此原上古圣人,仰观天象而定甲己为土、乙庚为金之属之义。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上见,谓司天。司天在上,位南面北。左西右东,此司天之间气。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此言在泉之间气,在泉位北面南,左东右西,南北面左右不同,其实一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司天在泉之气,与运气客气相生,比和为善,否则病。如土木、水火相克贼是也。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如火临土气虽相得,而子居母上,相火加君火,为臣位君,皆为逆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天地气皆左旋,但以司天面北,故曰左行,右为东也。六期则左右一周,终而复始。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以人身言之,肝肾居下,心肺居上,脾胃居中。相火统于心,藏于肾,寄于肝胆,包络三焦游行,无所不在。虚、而二字衍。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六气之过者。地固,义未详,疑误也。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王注:以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应与不应,过与不过。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王注:谓当沉不沉,当浮不浮,当涩不涩,当钩不钩,当弦不弦,当大不大也。

不当其位着病。

王注:见于他位。

迭移其位者病。

王注:谓左见右脉、右见左脉。

失守其位者危。

王注:已见于他乡,本宫见贼杀之气。

尺寸反者死。

王注:子午卯酉四岁有之。反,谓岁当阴在寸脉而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脉反见于寸,尺寸俱乃谓反。若尺独然,或寸独然,是不应气,非反也。

阴阳交者死。

王注:寅申、巳亥、丑未、辰戍八年有之。交,谓岁当阴在右脉反见左,岁当阳在左脉反见右,左右交见,是谓交。若左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气,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

木气本柔,其刚劲者,木之变也。

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殒,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义详《阴阳应象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

息,长也。

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

蕃盛也。

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

土性静而兼寒热暄凉之气。

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

风雨飘骤也。

其眚淫溃。

淫雨崩溃也。

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口本阙,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口口本阙,其变凝冽,其眚冰霍,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如甲己之岁,土气先至。非其位,谓未至而至,至而不至也。应至而至,则为当位之正矣。

帝曰:病之生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此以运气司天主客上下相临言之。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五行之理,胜必有复,恃强侮弱,势极反衰。如木侮土,由于不畏金,然木气过盛而衰,土所生之金,即来克复也。

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三阴三阳为标,分主一岁,则期而一周,各主一岁,则六期而备,皆如此次。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中见,谓表里同气,非在泉之义也。此肝胆相为表里。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脾、胃、肾、膀胱相为表里。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

本之下,中之见也。

燥气合于湿,寒气合于热,风气合于火,热气合于寒,火气合于风,湿气合于燥,以其未见,则谓之中。阴阳生化承制之义,悉在乎此。

见之[下],气之标也。

见之下当作上,谓司天在上者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三阴三阳为标,六气为本。然有标本不同者,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之火从而化风。主令者,标本同。从化者,标本异。故气之所应异其象也。是以《至真要论》有从标、从本、从中之治。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王注:时至而气至,和平之应,此为平岁也。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岁气不及,六气之至皆后时。先时、后时,各差十三日而应。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上应则顺,以气之应时而言。下物生其应,气脉其应,以物生、气脉皆应乎气,而言在天地则物之荣落,在人身则脉之行度,皆随乎天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日出谓之显明,卯辰巳之分,君火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巳午未之分,相火之位,为三之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未申酉之分,湿土之位,为四之气,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酉戌亥之分,燥金之位,为五之气,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亥子丑之分,寒水之位,为终之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丑寅卯之分,风木之位,为初之气,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为二之气,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天元纪论》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二句,当在此。君火在上,神明出焉,故曰明。相火下秘,不宜妄动,故曰位。司天在泉左右之气,皆以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依次右转。此主气君火少阴之后,先少阳而后太阴,与司天在泉之气,行次不同者,盖天之六气,即地之五行,阴阳有太少,故五化为六,以应三阴三阳。至每岁主气,仍以在地五行之气,分布四时。二火原一火所化,自不得不以少阳相火继君火之后。太阴土气,亦原当在长夏也,故曰言地者,求之位。其客气同天化,故仍如司天之次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以承制言,则为胜复之常,而义不止此。火交于水,乃能生土;水土合德,乃能生木;土得木达,乃能生金,木遘乎金,乃能生火;金得火温,乃能生水。五行相生,必本承制之气,所谓制则生化也。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制其过甚,以至于平,则生化之原乃具,盛衰自然之理,显然外列,各当其位也。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岁运与年支同气,无过无不及为平。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不与年支相逢会。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

司天与运气相逢会。

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

三气皆同,为太乙天符。《六元正纪论》谓之三合。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中执法者,犯司天之气。中行令者,犯主运之气。中贵人者,天地之气皆犯也。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此言客气加临之位,五行逆顺相加,其理易知。惟二火同气,而亦有逆顺,故特言之。君位臣,如以少阴之客临少阳之主也。臣位君,如以少阳之客临少阴之主也。君下臣上,故曰逆。

帝曰:善。愿闻其步如何?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盈百刻而成日也。

此统四岁而言一岁六步,四岁二十四步,积四岁之余,共盈百刻,所以成日之度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位,地位也。气,天气也。气位互有迁移,而上下之加临遂异,故不同矣。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大寒日寅初初刻。

终于八十七刻半。

每步之数,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初之气,主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终于六十日后子初四刻,至子正初刻,则属春分节,而交二之气矣。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子正初刻。

终于七十五刻。

二之气,主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终六十日后戌正四刻。

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

亥初初刻。

终于六十二刻半。

三之气,主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终六十日后酉初四刻。

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酉正初刻。

终于五十刻。

四之气,主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终六十日后未正四刻。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

申初初刻。

终于三十七刻半。

五之气,主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终六十日后午初四刻。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午正初刻。

终于二十五刻。

六之气,主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终六十日后辰正四刻,至巳初初刻,交大寒节,为乙丑岁之初气矣。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子年为首,故曰初六。以天气加于地之步位,故曰天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

巳初初刻。

终于一十二刻半。

卯初四刻。

二之气,使于一二刻六分。

卯正初刻。

终于水下百刻。

丑正四刻。

三之气,始于一刻。

寅初初刻。

终于八十七刻半。

子初四刻。

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子正初刻。

终于七十五刻。

戌正四刻。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

亥初初刻。

终于六十二刻半。

酉初四刻。

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酉正初刻。

终于五十刻。

未正四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

申初初刻。

终于三十七刻半。

午初四刻。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午正初刻。

终于二十五刻。

辰正四刻。

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巳初初刻。

终于一十二刻半。

卯初四刻。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卯正初刻。

终于水下百刻。

丑正四刻。

五之气,始于一刻。

寅初初刻。

终于八十七刻半。

子初四刻。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子正初刻。

终于七十五刻。

戌正四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

亥初初刻。

终于六十二刻半。

酉初四刻。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酉正初刻。

终于五十刻。

未正四刻。

三之气,始于五十—刻。

申初初刻。

终于三十七刻半。

午初四刻。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午正初刻。

终于二十五刻。

辰正四刻。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巳初初刻。

终于一十二刻半。

卯初四刻。

六之气,始于一二刻六分。

正卯初刻。

终于水下百刻。

丑正四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始甲子终癸亥,四年为一小周,十五年为一大周,察其岁可知其气。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凡四岁,备六气始终之一周,故为一纪之全数。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每四年为一纪,六气所行之数皆同,故阴阳家谓之三合。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本者,天之六气,位者,地之六步。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地升降,上下相交,谓之气交。正人之所居,故求之于此气,有不交则变生焉。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以人身言,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枢当脐之两旁,正应气交之分。以天地言,卯酉居上下之中,为阴阳之开合。以一岁言,初气至三气,天气主之,四气至终气,地气主之,则三四气为一岁之气交也。交有过不及,而天地万物之情变出矣。

帝曰:何谓初中?

承上文气有初中之义。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一步之数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雨分之,各三十日有奇。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气先升而后降,地气自下而上,故初为地气。天气自上而下,故中为天气。王注云: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太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说亦可通。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明天地更用之义,本一气因升降而异用耳。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盈虚相乘,胜复随之,而变由之作。此明言人者求之气交之义,初中之气,凡物皆然。初者,盛之始。中者,衰之兆。明乎初中,则知气交之变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气不能正即为邪气。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王注: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于化,极由乎变。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天地交合,六气交驰于其中,因有往复迟速,而物由之变化,此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能互为邪也。举风以该六气耳。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遊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申变化相薄,成败所由之义。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此节义未详,疑有譌误。

帝曰:不生化乎?

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有知之类皆含神识,故曰神机。无知之物皆禀气化,故曰气立。出入,谓乎吸也。升降,谓化气也。出入升降,所以妙神气之用也。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凡物有孔窍者,皆有出入升降之气相为往复,无升则不降,无降则不升,无入则不出,无出则不入,旷观万类,辩不胜穷。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器因神气而立,生化又因器而寓,器散则出入升降亦无所寓,而生化息矣。分之二字疑衍。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有不生不化乎?

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无始无终,同太虚自然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上应天期,谓五气运行各终期日也。六经,谓人三阴三阳之经也。运气有过不及,人身应之,并有形诊,可常名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天地之气相交,人事应之,乃生变化。

故太过者先天。

岁化先时至。

不及者后天。

气化后时至。

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气化有余不足,人之脏腑营卫各以偏胜相感,故变生百病。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岁木太过,六壬岁也,木盛则土气卑屈。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寃,肠鸣腹支满。

飧泄,飧已而泄。肝主疏泄,又脾虚不化也。木旺则土衰,故食减。脾阳不布,故体重。脾脉从胃上膈注心中,脾虚失运,郁热不舒,故为烦寃。浊气不降,则为肠鸣。木气盘塞,则腹支满。

上应岁星。

王注:木气太盛,岁星光明逆守星属分,皆灾也。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肝实则善怒,火逆于上则眩冒,厥阴脉会于巅,此肝实自病也。

化气不正,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土弱不能布政于万物,而木气独治,动而不已,金则乘之,故草木摇落。肝脉布胁肋,金复木郁,故痛。木贼土败,胃逆不降,故吐甚。冲阳者,胃脉也,胃绝故死。金气来乘,故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六戊岁也,火盛则金气销烁。

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

皆肺受火邪之症。疟者,暑邪内舍,金火相战,故寒热交争也。热伤气,故少气。肺失其清肃之令,故咳喘。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泄,肺与大肠为表里,故移热于腑,而注下也。火炎肺系,故嗌燥。心火盛,则胆火上逆,故耳聋。胸中心肺之位,背为胸府,肩近之,故热。火气太盛,荧惑光芒逆临宿属分皆灾也。

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此火太过自病也。心包脉循胸出胁,抵腋下循臑内下臂,故皆作痛。《玉机真脏论》曰:心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此云骨痛,字误也。

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

《五常政论》作:雨冰霜雹。此误。

上应辰星。

火气太盛,金气退避,水复折之,故雨冰霜雹。在人则先伤肺,后反伤心也。

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二字衍。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戊子、戊午上临少阴君火,戊寅、戊申上临少阳相火,岁运与司天合化,虽为天符而火热太甚,故病如此。太渊,肺脉。火甚肺绝,故死不治。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六申岁也。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寃。上应镇星。

湿属阴邪,克伤肾气,真阳不舒,故见诸证。烦寃,二字疑衍,或曰肾热上乘于心也。土来刑水,天象应之镇星,逆犯宿属则灾。

甚则肌肉痿。同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此土太过自病也。王注:脾主肌肉,外应四肢。又其脉起于足中指之端,循核骨内侧,斜出络跗,故病如是。按饮发中满食减者,积饮为病,亦土敦阜所致,当从实论。

变生得位。

土无定位,凡在四季中,土邪为变,皆其得位之时也。

藏气伏,化气独治,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太谿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湿令太过,泉涌河衍,风木乘之,故风雨大至,而土崩溃。太谿,肾脉,土亢肾绝,故死。木气来乘,故岁星气应此。岁土太过,先伤于肾,后反伤脾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六庚年也,金盛则贼木。

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两胁少腹耳目皆肝胆经气所行,木气阏伤,故生诸证。

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寃,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

体重者,筋不和柔。烦寃者,肝郁而生烦也。《玉机真脏论》云:肝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金盛,故上应太白。

甚则咳喘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皆病。上应荧惑星。

王注:火气复之,自生病也。

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乾凋陨,病反暴病,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皆火复之证。太冲,肝脉,金胜木绝故死。岁金太过,先伤于肝,后反伤肺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六丙岁也。

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

寒伤营,故身热。火为水郁,故烦心。躁者,烦之甚也。水停心下,则悸。热伤神明,故谵妄而心痛。水盛火衰,阴气厥逆,则上中下皆寒。脏有虚实,故见证不一。谵妄、心痛四字,当在躁悸之下。岁气水盛,故寒气早至,而辰星应之。

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

肾脉从足上行入腹,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有是病。水太甚。则自病也。肾为阴,故寝则汗出而憎风。

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

水过土承,镇星气应。

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丙辰、丙戌太阳司天,与岁运合气,虽为天符,而寒气太甚,故雨冰霜雪不时降。水湿相搏,阳气大衰,反克脾土,故为腹满等病。旧註云:土复之症,误也。渴而妄冒,承邪害心火言,即烦心谵妄也。神门,心脉,水胜火绝,故死。荧惑减耀,辰星明莹,天气之应如是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乾,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杀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重则炎署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杀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不及五化,具《五常政论》中。此文辞意错杂鄙浅,注家委曲迁就,殊无当也。如其谷苍、其主苍早、化气乃急,湿性燥、脾土受邪等语,都有讹误。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鹰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味,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元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句有误。巳亥、巳巳岁,厥阴上临,岁土不及,司天又克岁运,胜气大行,下半年金气当复之时,在泉少阳之火又制之。故冬气不藏,民病当盛,何云民康不病耶?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寃,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目视䀮䀮,物踈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胜复之病,太过不及之运皆有之,胜病未减,复气已至,又增其病,如土复克水。然必土火合德,方能胜寒水之气,若但湿甚则水湿同气,反合邪而增病矣。故胜复之交,复气虽至,胜气未能全退,如金复木,风合燥气,其邪转甚,是在良工审其气之微甚耳。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时,谓胜复之时,和则为化为政,运之常也。不和则为胜为复,气之变也。岁木不及,则春气不足,金当克之,其应在春夏秋三时。[春为木气,当令之时,秋为胜气,当令之时,夏为复气,当令之时也。若金不来克,木气无伤,而春有和畅之化,则秋之时金气亦平,而有清凉之政,此气之和也。若春见秋气,而有凄清之胜,则木之子火来复金,而夏令有炎烁之复,此气之变也。下四不及义同。盖复气随胜气而起,即承制之义,此文但言不及,而不言太过,太过之年无不复者可知也。胜复皆因于木,故灾眚见于东方。下眚义同。胠胁,肝之分。关节,筋之属。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膺胁心之分,经络血所主。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坼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四维即四季,春无胜气,知四季之气和,秋亦无复气矣。以主土不及言,故先列四维,其义则与木火一也。心腹脾之分,肌肉四肢脾所主。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膺胁肩背肺之分,皮毛肺之合。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

土王四季,风发无时,变文相起,其义一也。腰脊踹膝肾之分,骨髓谿谷骨之属,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变,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

言五运之气随遇而变,发作无常,以何为期,而知其为某气之应变。

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铄,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沦,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凓冽,其灾冰雹霜雪。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五气之动,当其时则为德化政令,非其时则为灾变。当时而太过,亦为变也。人应非时之气,病与死由此作矣。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字衍太过,[而]字衍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德化政令四字疑衍。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岁候承天而行,虽有过不及乃其常也,故星无不应。若气交之中,卒有变易,其气易散,则不应。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五行之气动于下,五星之气应于上,人在气交之中,感之而吉凶生死见焉。气不可见,观五星而可察五行矣。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王注:以道,谓顺行。留久,谓过应留之日数也。省下,谓察天下人君之有德有过者也。

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王注:顺行而去,已去辄逆行而速,委曲而经过,是谓遗其过而辄省察之也。行急行缓,往多往少,盖谓罪之有大有小,按其遗而断之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王注:环谓如环之绕,盘迥而不去也。火议罪,金议杀,土木水议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

此大小指祸福言。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王注:甚谓政令大行也。发谓起也,即至也,金火有之。按注释发义,经文无发字,是有讹缺。

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

王注:省,谓省察万国人吏侯王有德有过者也。故侯王人吏安可不深思诚慎邪。

德者福之,过者伐之。

王注:有德,则天降福以应之。有过者,天则降祸以淫之。则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耳。

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

此大小指星象言,喜怒即祸福也。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

王注:火运火星,木运木星之类也。北越,谓北而行也。

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

王注:无克伐之嫌,故守常而各行于中道。

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

王注:木失色而兼元,火失色而兼苍,土失色而兼赤,金失色而兼黄,水失色而兼白,是谓兼其母也。

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王注:木兼白色,火兼元色,土兼苍色,金兼赤色,水兼黄色,是谓兼不胜也。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徵,示畏侯王。

不识天意,心私度之,妄言灾咎,率无徵验,何足以示畏于侯王哉。

帝曰:其灾应如何?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徵应有吉凶矣。

王注:五星之至,相王为盛,囚死为衰。东行凌犯为顺灾轻,西行凌犯为逆灾重。留守日多灾深,留守日少灾浅。星喜润则为见善,星怒忧燥丧则为见恶。宿属,谓所生月之属二十八宿,及十二辰相,分所属之位也。命胜星不灾不害,不胜星为灾小重,命与星相得虽灾无害。灾者,狱讼疾病之谓也。按以此数者相推,其徵应而吉凶见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王注:夫五星之见也,从深夜见之。人见之喜,星之喜也,见之畏,星之怒也。光色微耀,乍明乍暗,星之忧也。光色迥然,不彰不莹,不与众同,星之丧也。光色圆明,不盈不缩,怡然莹然,星之喜也。光色勃然临人,芒彩满溢,其象懔然,星之怒也。泽,洪润也。燥,干枯也。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

王注:天地动静,阴阳往复,以德报德,以化报化,政令灾眚及动复亦然,故曰不能相加也。

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

王注:胜盛复盛,胜微复微,不应以盛报微,以化报变,故曰不能相多也。

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

王注:胜复日数,多少皆同,故曰不能相过也。

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

王注:木之胜,金必报,火土金水皆然,未有胜而无报者,故气不能相使无也。

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王注:动必有复,察动以言复也。天虽高不可度,地虽广不可量,以气动复言之,其犹视诸掌矣。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矣。

人之脏气强弱不同,强者天气不能胜,则不病。弱者不能胜天气,则病矣。又或运气司天主客之气,重累相加则病甚矣。如阳虚之人,而逢阴盛之岁;阴虚之人,而逢阳盛之岁;或不足而逢天气之虚,岁气害正;或有余而逢天气之实,岁运助邪,皆能憎病,所贵随时制化,使之均平,则可以却病矣。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

黄帝问曰:太虚廖廓,五运迴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瘛,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故生而弗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委和之纪,是谓胜生。

以下不及之化,此六丁岁也。

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

木不及,金为胜气,土寡于畏,故土金兼化,母气不及,则子气亦虚,故收令早。若金气太盛,则火仍来复也。

凉雨时降,风云并兴。

土金兼化。

草木晚荣,苍乾凋落。

木不足金胜之。

物秀而实,肤肉内充。

土旺金兼。

其气敛,其用聚。

收气胜。

其动緛戾拘缓。

緛,短缩。戾,了戾。拘,拘急。缓,缓散。皆肝病筋失养也。

其发惊骇。

肝虚为惊骇。

其脏肝,其果枣李。

枣,土实。林云:李当作桃。按桃,金实。林意亦以为兼土金之化也。

其实核壳。

核木壳金。

其谷稷稻

金土谷也。

其味酸辛。

兼金味。

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由毛介,其主雾露凄怆。

金化。

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

木受病。

从金化也。

虽兼土化而金气专,木不能自政,故从化。

少角与判商同。

判,半也。半与商金化同。

上角与正角同。

丁巳、丁亥二岁,上见厥阴,司天为上角,木虽不及而得司天之助,则与敷和之纪同。

上商与正商同。

丁卯、丁酉二岁,上见阳明,司天胜气用事,司天又助之,气候全从金化,故木运反同审平之纪。

上宫与正宫同。

丁丑、丁未二岁,上见太阴,司天土气本因寡畏而盛,又得司天之助,王氏所谓木未出土,与无木同,土自用事是也。全从土化,金亦随母,故反同备化之纪。

其病[支废]痈肿疮疡

支废二字衍。或应次上摇动注恐之下,痈肿疮疡火复之病,应在所谓复也之下。

[其甘虫]句有误。邪伤肝也。萧瑟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所谓复也。其主[飞蛊蛆雉]句有误。乃为雷霆。

伏明之纪,是谓胜长,六癸年。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

水为胜气,金寡于畏,故水金兼化。

寒清数举,暑令乃薄。

火气不用。

[承化物生,]句衍。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

皆火不及兼金水之化。

其气郁。

火不舒。

其用暴。

速也,郁极而发,必暴速。

其动彰伏变易。

乍明乍隐,不常其象。

其发痛。

诸痛属火,心所生也。

其脏心,其果栗桃。

栗水、桃金果也。

其实络濡,其谷豆稻。

豆水、稻金谷也。

其味苦咸。

兼水味。

其色元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

水之化。

其声徵羽,其病昏惑悲忘。

阳为阴郁,故昏冒迷惑。心神不足,金水乘之,故或善悲,或善忘。

从水化也。

虽兼金化而水气专,故从水化。

少徵与少羽同。

癸为少徵,辛为少羽,与少羽同,明火之从水化也。

上商与正商同,

癸卯、癸酉二岁,上见阳明,司天岁火不及,金本无畏,又得司天之助,故全从金化,而同于审平之纪。少徵六年,癸丑,癸巳上宫也,癸巳、癸亥上角也,此不言者,以宫角于火无所克胜,则亦同于少羽也。

邪伤心也,凝惨凓冽,则暴雨霖霪。

水胜土复。

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

火郁得达。

沈侌淫雨。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

六己年。

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

木为胜气,水寡于畏,藏气当治,此不言者,缺文也。木水兼化。

雨乃愆,收气平。

化气减,故雨愆期。

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粃也。

土衰而水木兼化。

其气散。

木气。

其用[静定。]疑有误。

其动疡[涌分]溃痈肿。

肌肉之病,涌分字衍。

其发濡滞。

湿气壅郁。

其脏脾,其果李栗。

李木,栗水果也。

其实濡核,其谷豆麻。

豆水,麻木谷也。

其味酸甘。

兼木味。

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留满否塞。

风湿壅郁。

从木化也。

木气专,故土从木化。

少宫与少角同。

己为少宫,土不足木来兼化,故气候与少角同。

上宫与正宫同。

己丑、己未二岁,上见太阴,土不及而得司天之助,则与备化之纪同。

上角与正角同。

己亥、己巳二岁,上见厥阴,司天胜气用事,又得司天之助,则全从木化与敷和之纪同。

其病飧泄。

木乘土。

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乾散落。

木胜金复。

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句有误。

清气乃用,生政乃辱。

金气行,木气屈。

从革之纪,是谓折收。

六乙年。

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

金不及,火为胜气,木寡于畏,故见火木兼化。

庶类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

皆火气胜。

其动铿禁瞀厥。

铿,咳声。禁,谓二便秘结。瞀厥,火盛而神明昏冒。

其发咳喘。

火刑金。

其脏肺,其果李杏。

李木,杏火果也。

其实壳络,其谷麻麦。

麻木,麦火谷也。

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其虫介羽,其主明耀炎烁,其声商徵,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

火气专,故从火化。

少商与少徵同。

金不及火来兼化,故气候与少徵同。

上商与正商同。

乙卯、乙酉二岁,上见阳明,司天以扶岁气,故与审平之纪同。

上角与正角同,

乙巳、乙亥二岁,上见厥阴,司天木气本因寡畏而盛,又得司天之助,全从木化,故与敷和之纪同。

邪伤肺也,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

火胜水复。

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句有误。

岁气早至,乃生大寒。

水复之化。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

水不及,土为胜气,火寡于畏,故火土兼化。

蛰虫不藏。

火气胜。

土润水泉减。

土盛水衰。

草木条茂,荣秀满盛。

长化气盛。

其气滞。

土气胜。

其用渗泄。

水涸不流,但涓滴渗泄而出。

其动坚止。

坚止未详。

其发燥槁。

阴少而阳盛故耳。

其脏肾,其果枣杏。

枣土,杏火果也。

其实濡肉,其谷黍稷。

黍火,稷土谷也。

其味甘咸,其色黅元,其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

肾气衰少湿热乘之,足膝软弱而为痿厥,即脚气之类也。坚下,未详,或曰便结也。

从土化也。

土气专,故水从土化。

少羽与少宫同。

少羽之岁水不及,土来兼化,故气候与土运之少宫同。

上宫与正宫同。

辛丑、辛未二岁,上见太阴,司天胜气用事,又得司天之助,故全从土化,与备化之纪同。

其病癃閟。

隆,小便不通。閟,大便干涩。

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

土胜木复。

眚于一,其主[毛显狐狢,变化不藏。]有譌误。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

以下太过之纪,此六壬岁也。

土疏泄苍气达。

木达故土疏。

阳和布化,阴气乃随。

木火相生,金不来克,而同木化。

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

肝甚自病。

其德鸣靡启坼。

靡,偃也,风气所生。

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

肝胆脉。

其脏肝脾。

肝胜脾。

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

即核壳之义。

其病怒。

木有余故。

太角与上商同。

林云:五运太过,独太角言与上商同,余四运并不言,疑此文为 衍。

上徵则其气逆,其病吐利。

壬子、壬午少阴司天,壬寅、壬申少阳司天,为上徵,运生司天,子居母上,木火上炎,故病吐。上行极而下,则又病利也。

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木位之下金气承之,故过甚反伤肝也。按太过之病,止言自伤,不列所胜之病,与《气交变论》互发。又可知太过之纪,亦有不为害者,或司天客气,有以相制则适得其平也。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

六戊年。

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火土合德,水不来胜,而同火化。

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鸣]显。

鸣,当作明。王注:火之用而有声,火之循而有焰。非也。

其动炎灼妄扰,其德暄暑郁蒸。

热化所生。

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元,其味辛苦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

心、小肠脉。

手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其脏心肺。

心胜肺。

其虫羽鳞,其物脉濡。

即络濡。

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

皆火盛自病。神有余则笑不休,与狂妄同源异证。疟必暑邪内舍,新凉郁之而后成也。

上羽与正徵同。

戊辰、戊戌上见太阳,司天天制岁运,火得其平,故与升明之纪同。

[其收齐,其病痓。]

六字疑衍。痓,为太阳病,与火运无与。

上徵而收气后也。

遇子午、寅申,少阴、少阳司天,火运太甚,金气大衰,故收气后。

暴烈其政,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霍切寒,邪伤心也。

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故过甚反伤心。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

六甲年。

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

土金合用,木不来克,而同土化。

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王注:厚土,山也。湿气用则燥气辟,自然之理耳。

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

湿土壅滞也。

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元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

脾胃脉。

其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湿滞于中则腹满,湿流肢节则不举。

大风迅至,邪伤脾也。土位之下风气承之,故过甚反伤脾也。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

六庚年。

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

金水相生,火不来克,而同金化。治化字衍。

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

王注:收杀气早土之化,不得终其用也。林云:繁字疑误。

其化成,其气削。

削减也。

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

暴折,犹暴痛,金气之过。疡疰,皮肤之疾。肺所主也。

其德雾露萧瑟,

王注:燥之化也。萧瑟,风声也。静为雾露,用则风生。

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脉。

其脏肺肝。

肺胜肝。

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肺气壅盛之候。

上微与正商同。[其生齐。]句衍。

其病咳。

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岁,上见少阴,少阳司天,制金之过,则与审平之纪同。火乘肺故咳。

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过甚则反伤肺。蔓将槁句应在焦首下。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

六丙年。

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

土不来克而同水化。

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

皆水气为患,即肿胀之类。王训沃为沫,义未明。凡动皆主病,则此为水病无疑也。

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

非时而有。

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

其脏肾心。

肾胜心。

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胀。

肾实则胀。

上羽而长,气不化也。

丙辰、丙戌上见太阳,水气太甚,故火不化。

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故过盛则反伤肾。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承制之义,如是亢则抑之,和则应之,故有金同木化,木同土化,土同水化,水同火化,火同金化,如上所列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阳主降自上而下,东南地下,故南热而东温,始东而极于南也。阴主升自下而上,西北地高,故北寒而西凉,始西而极于北也。精随气行,言精而气见矣。《阴阳应象论》云:阳者其精并于上,阴者其精并于下,语正相反,义实相成。以人身言,则耳目为阳,左属东南;手足为阴,右属西北。以高下言,则东南为下,西北为上。以左右言,则左为上,右为下,其实一耳。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六元正纪论》云: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故适寒凉者胀满,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寒凉之地腠理闭密,阳气不得通行,多为胀满。下之,则里气疏通而胀已。温热之地,腠理开泄,卫气不固,风热中于肌肤,营气不从,多生痈肿,汗之,则邪从表出而疮已。此亦举其大凡耳。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西北之地,阴固而阳常密,东南之地,阳泄而阴亦衰。以人身言,多欲者气伤而精不守,寡欲者精藏而气自盛,寿夭之故皆以此也。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散其外寒而清其内热,收其外泄而温其中寒,南北异治,亦其大凡如此。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热汤浸渍以散外寒,凡腠理密不能发汗者,则用此法。

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阴气固于外则热郁于内,阳气泄于外则寒生于中,故西北之治宜寒凉,东南之治宜温热。强其内守,谓固其阳气也。

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土地之气候不同,药物之温凉亦异,同其气者,药气与病气相得,乃可使之平也。然病情万变,西北有假热而实寒,东南有假寒而实热,则必反其治以治之。如热极似寒、阴极似阳之症,亦所谓假者也。若西北气寒,感多寒病,东南气热,感多热病,此理之常,无俟赘说矣。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

言土地气候之先后也。

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岁运当病不病,及人之脏气当应不应,缘司天制之,则岁气从乎天气故耳。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少阳司天,

寅中之岁。

火气下临,肺气上从。

胜气相加,受制之气不得不应。

白起金用,草木眚]。

二语有譌误。王注:起,谓价高于市。用,谓用行刑罚。说甚支。火胜气加金,金气受伤,不能害木,草木眚,亦误也。下并仿此。

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林云:别本作口。疡,寒热胕肿。

皆火刑金之候。寒热者,火金相搏也。肺主皮毛,邪热凑之,是生疡疮。肺为热害,水且救之,水守肺中,是为胕肿,按之不起,此天气所生病。

风行于地,

厥阴在泉故云。

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隔不通,其主暴速。

厥阴之脉,挟胃贯膈上行,故病如是。风必挟火,故主暴速,此地气所生也。

阳明司天。

卯酉之岁。

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病应乎肝。

暴热至,

少阴在泉。

[土乃暑],句衍。阳气郁发。

在下故郁,其发则暴。

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

热内郁,故小便黄赤。外感风寒,则如疟状,而实非也。火郁不伸,则心痛。

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火气在泉,藏气不密故尔。二句应次暴热至之下。

太阳司天。

辰戌之岁。

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

火为胜气所克,岂能高明妄行?本系寒水之化,何关胜复杂入不伦?读者辨之。

善忘,甚则心痛。

寒水制火,当有不足之症,凡此所列,皆属火之有余。延伤肺金,所未详也。

土乃润。

太阴在泉。

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疒君巾】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寒湿合化在内,则水饮停蓄中满不食,在外则皮肉顽痹筋脉不利,水湿溢于肌肤而为胕肿。身后痈者,肉苛筋痹跗肿不能行动,久着床席,则身后臀背成疮也。

厥阴司天。

巳亥之岁。

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革,易也,失其常也。土衰风淫,故见诸症。

火纵其暴,

少阳在泉。

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

谓便血也,火灼阴血故然。

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火性急速,其发则暴。

少阴司天。

子午之岁。

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

热淫肺伤之候。

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灼石流,地乃燥。

阳明在泉。

凄沦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肝受金伤。

太阴司天。

丑未之岁。

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六字衍。不用,当其时反腰椎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胸中不利,湿滞于中也。阴痿不用,湿热伤肾也。当土气旺之时,肾伤更甚,故腰椎痛。动转不便,湿气流入关节也。肾阴盛而阳微,故见厥逆。

地乃藏阴。

太阳在泉。

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

阴盛寒积,故病如是。

[乘金则止水增,乃咸,行水减也。]十二字衍。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

五类,谓五虫各有其类。毛虫属木,羽虫属火,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

同者盛之,异者裹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倮虫育,鳞虫不成。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

以上所列,天地气胜制生化之义,参错不一,如厥阴在泉,羽虫何以不育?少阴司天,毛虫何以不成?太阴司天,土应克水,鳞虫何育?少阳在泉,则厥阴司天,天地气同,毛虫何以不育?古书错误,难以臆断,阙之可也。

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

运气各有生化制胜互文也。

地气制已胜,天气制胜已。

地气,在泉之气。天气,司天之气。凡气皆制已胜,惟在天之气义无所屈,虽胜气者,反能制之。如木不及,上宫与正宫同。岁运之木,反同土化。金不及,上角与正角同,岁运之金,反同木化。在胜气则寡于畏,在天气则能制胜已也。

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

得木气者遇厥阴则盛,遇阳明则衰,余皆如此推。

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

凡物皆得五行之气,以根于中也。

根于外者亦五,

王注:谓五味五色类也。然木火土金水之形类,悉假外物色藏,乃能生化。外物既去,则生气离绝,故皆是根于外也。

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互宜也。

王注:然是二十五者,根中根外悉有之。于万物之中,互有所宜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有知之物以神运,故曰根于中。无知之物以气成,故曰根于外。其实气亦根于中,以其不能运动,假外气以立,故曰外耳。形与气不相离,非气无以运形,非形则气亦无所丽也。

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举四者以赅六气。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

火在地中,寒毒不能结聚。

其味辛。

未详,诸家皆以味辛者不化为说,凿出不化二字,非也。

其治苦酸。

治义亦未详。苦酸为风火之味,反不云味而云治,疑是其治辛,其味苦酸,上下互易耳。火治辛,则不化之义自见,正释地气制之之义。

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句衍。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阳明少阴,金火胜克,甘为间味,以和之也。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淡亦甘之属。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王注:厥阴少阳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其味纯正。余岁悉上下有克胜,故有间气间味矣。

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句衍。其治甘咸。

少阴火克金,故味辛者少化。天气系阳明燥金,故其治辛苦。辛,天气。苦,地气也。然与辛少化义相触矣。太阴其味咸,其治甘咸,亦同古文譌伪,大抵然也。

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十三字衍。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其所在,寒热盛裹而调之。

此下言治法。上谓心肺,下谓肝肾。補不足者,必同其气,如辛補肺,甘補脾是也。治有余者,必逆其气,如苦治肺,酸治脾也。审寒热盛衰,则表里虚实可见,而其气可调矣。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此取,谓诊候也。取上以知下,取外以知内,如有过之处见矣。能,耐同。《甲乙经》云: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胃薄者,皆不胜毒。此明上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之义。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此取,谓施治也。在上取上,在下取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气之常也。其有反者,病在上而其本在下。如上壅者,疏其下则通;阳越者,温其下则降也。病在下而其本在上,如下闭者,宣其上则利;阳陷者,益其上则升也。病在中而本因于四傍者,则旁取之,如脾胃之病而治心肺肝肾也。四傍之因于中者,先取中。可知此即标本先后之义,治病之首务也。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治热以寒,然兼有内寒,则当温而行之。如附子泄心汤是也。治寒以热,然兼有上热,则当凉而行之,如四逆汤加人尿猪胆汁是也。治温以清,其热虽不甚,而势方渐加,则当以寒冷折之。治清以温,其寒虽不甚,而势难骤去,则当热而化之。治其方萌,而绝其滋蔓,故有病似轻而药重也。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消之去其滞,削之去其坚,吐之宣其上,下之泄其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审其虚实,而施治,病之新久无异法也。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

无积而病在中,则为脏之虚。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此言有积者或因乎中,或因乎外,和之则尽己。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邪有不尽,则再依前法行之,除之以渐,乃尽去也。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五运有纪,六气有位,有主客,有太少。人气应之,即天和也。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

不察虚实,妄施攻补,则盛者转盛,虚者益虚,真气日消,难可挽救,是遗人夭殃也。

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盛盛,是致邪也。虚虚,是失正也。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气从不康四字有譌。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运气各有所主,衰旺不同,人之脏气亦随之以为衰王,不能非其时而助长,亦不可后其时为补救。如木火基于秋冬,金水根于春夏,补脏气者滋其化原,则当旺之时,气自易复也。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待时,如木病愈在春之类。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帝曰:善。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