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难曰

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三部,寸、关、尺也。部有四经,通两手而言,每部各有四经,合为十二经也。肺最居上,肾最在下,肺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二者属金,相为表里。金浮于上,居于上部。肾为足少阴,膀胱足太阳,二者属水,相为表里,水性下流,居于下部。此言何谓,下文见之。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二经属金,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二经属水,金能生水,金浮于上而不下,故为上部。水性下流而不能上,故为下部。足厥阴肝、足少阳胆二经属木,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二经属火,木能生火,火性炎上而不下,故为上部。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络二经属火,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二经属土,手心主相火与三焦之火共生土。五行以土主中宫,故为中部。十二经之脉始于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关木,木生左寸君火,君火与右尺相火相应、生右关土,土又生右寸金,此是脉中之五行母子相生相养之道。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三部,寸、关、尺也。人之一身,可分作三停,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而三候之中,各有浮、中、沉三证,三三见九,是为九候。浮为阳,沉为阴。中者,浮沉之中,阴阳相半也。当详十五难,胃气以明之。寸为上部,法象乎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关为中部,以应乎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尺为下部,而应乎地,主脐下至足之有疾。然诊者须当详审而刺,中其证候也。此一节当是十六难答辞,错简在此。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肺之积气曰息贲,可切脉以知其病之甚微。肺有积,其脉当得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阴盛则结也。脉得结之甚,则积亦甚。脉得结之微,则气亦微也。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此言右胁有肺之积,虽然肺脉不见结,亦当右手之脉见沉伏也。气积于脏属里,故脉当沉伏。倘若外之痼疾,同此诊法否?是不同也。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也。伏者,脉行筋下属里。浮者,脉行肉上属表。不问积之在左在右,脉之在表在里。凡诊之法,皆同如此推之。假令脉得结而伏,属里而内无脏之积;脉得浮结,属表而外无痼疾。或有积气者,脉不见结伏;有痼疾者,脉不见浮结。此四者是皆相反,为病与脉不相应,皆死病也。上二节当是十七难“连年不已”答辞。

十九难曰

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恒,常也。脉有阴阳逆顺之道,男女各有常理,今而反者如何?且如岁时,冬至后从子至巳为阳,夏至后从午至亥为阴。人之元气皆始于子,子者,坎位,天一生水,万物之所始也。男子从子左行三十至巳,阳也,故三十而娶。女子从子右行二十至巳,阴也,故二十而嫁。巳者,阴阳之分也。从巳怀娠,男娠自巳左旋十月而生于寅,子至寅三阳全也。女娠自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午至申三阴全也。又曰寅为木,木生火,火生在寅而性炎上,故男脉在关上。申为金,金生水,水生于申而性流下,故女脉在关下,所以男脉在关上,故尺脉常弱,女脉在关下,故尺脉常盛。反者,是男子尺脉盛,而女子尺脉反弱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男子以阳用事,今阳脉不见于寸口,而寸口反得女子阴弱之脉,是为不及。阴主内,故病在内。左手得之,病在内之左;右手得之,病在内之右也。女子以阴用事,寸口脉常沉弱,今反得男子阳盛之脉,为太过。阳主外,故病在四肢。病得左右亦随脉在左右手而言也。

二十难曰

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邪?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乘,去声。

伏匿者,阴阳偏胜,更相乘,更相伏也。尺之阴部见浮滑长大之脉,为阳乘阴也。阴虚不足,故阳入乘之。又于寸口阳脉之中,有时或见沉涩短小之脉,是阳伏阴也。若寸口阳部见沉涩微短之脉,为阴乘阳也。阳虚不足,故阴往乘之。又于尺部阴脉之中,有时或见浮滑长大洪数之脉,是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重,平声。

重阳者,谓阳部中更加洪大滑数浮长之脉,故令人发狂,弃衣登高也。重阴者,谓阴部中更加微涩沉短之甚,故令人发癫,僵仆于地,闭目不惺,良久复苏也。脱阳者,无阳气也,谓寸脉细微之甚,则令人见幽阴之鬼。脱阴者,无精气也,谓尺脉微细之甚,是阴气已脱,五脏不能营于目,故目盲无所视也。此节当在五十九难,错简在此。

二十一难曰

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脉病形不病,名曰行尸。谓人虽能行,其尸已死矣。人形病脉不病者,岂有不病者耶?谓病形已具,而脉反得和缓而平,是病形既羸瘦,气血不足,呼吸迟缓,则脉之动息亦迟慢,不能如平人一日一夜计一万三千五百息之数,是为息数不能与脉数相应也。此难答文,似当有阙误。

二十二难曰

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仲景言动脉是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阴阳之气相博耳。气为阳,血为阴,二者相为表里而循经络。气先中于邪,则气为之是动。气既受邪,必传与血,故血壅不行,而病所由生。此所谓一脉之动变为气血两般之病也。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呴,香句反。濡,音儒。

呴,吹嘘也。濡,润泽也。气主吹嘘往来而不息,血主润泽经络而不枯。气为风邪所博,则留止而不行,而为之是动,此气之先病而传与血,血复受风邪,故壅滞而不濡,而血亦从而病焉。是知气先病乃有是动,血后病之所由生也。

二十三难曰

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也。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不、否同。蹻,音脚。又,去遥反。数,如字。

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为十二经。纪氏曰:十二经周行一身,分流如派,其尺寸之数,然各有长短焉。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又兼督任阳蹻之脉,其相通灌,周游于身。然阳蹻与督任脉非十二经数,乃奇经也。奇经八脉独此三经与十二经相灌,余经不得相通者,谓阳维与阴维皆维络于身,带脉回身一周,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而散。阴蹻起于跟中,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谓行经尽,不能与十二经相继,以此不得相通灌,故此不言长短之数。今十二经与督任阳蹻之脉长短丈尺之数,共合得一十六丈二尺。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别,如字。转,去声。朝,音潮。处,上声

经者,径也。经脉流行,血气流通,径路往来,以荣华一身者也。络者,经之旁出者也。络之余曰孙络。十二经即有十二络。余三络者,阳蹻、阴蹻之络及脾之大络也,共成十五络也。每平旦血脉流通始从中焦而起,先注肺与大肠,大肠注胃与脾,脾注心、小肠,小肠注膀胱与肾,肾注心包络、三焦,三焦注胆与肝,血脉至肝而脏。明日平旦从中焦复还注肺,余十五络因随经之本原以相流通。血脉循环,终而复始,灌溉经络之中。每平旦则诸脉皆朝于右手寸口,寸口即气口也,本经言人迎,盖传写之误也。寸口乃脉之大会,故能知五脏六腑之病,以决其吉凶也。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朝,音潮。使,去声。

万物皆有阴阳,故终始在阴阳之所定,乃脉道之纪纲也。本经“人迎”亦当作“气口”。言三阴三阳之经脉自平旦朝会于右寸气口而始循环者,始也,阳也;终至三阴三阳之脉绝而死者,终也,阴也。死各有形者,谓足少阴气绝之形,在齿长而枯、肉濡;足太阴气绝之形,在肉满唇反;足厥阴气绝之形,在舌卷卵缩;手太阴气绝之形,在皮枯毛折;手少阴气绝之形,在面黑如黧;三阴气绝之形,在目眩目瞑,六阳气俱绝,在汗出如珠。气之将绝而死,则各见其形,以示终也。

二十四难曰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濡,音软。长,上声。先,去声,下同。

却,缩也。吉凶,生死之兆,可候其证而知之,此言足少阴肾之经,内主骨,外荣发。今肾之绝则骨枯发焦,先示死之兆。肾属水,故死于戊己土日,土克水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反,平声

足太阴脾之经,主肌肉,其华在唇,其窍在口。脾之绝则肉满唇反,先示死之兆。脾属土,故死于甲乙木日。木克土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卷,上声。

足厥阴肝之经,内主筋,外荣爪,肝之绝则筋缩爪枯,先示死之兆。肝属木,故死于庚辛金日,金克木也。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津液,音精亦。

手太阴肺之经,主皮毛,肺之绝则皮枯毛折,先示死之兆。肺属金,故死于丙丁火日,火克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黧,力支反,色黑而黄也。

手少阴心之经,主血脉,心之绝则血脉不营,故面色如黧,是血脉先示死之兆。心属火,故死于壬癸水日,水克火也。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眩,音悬。瞑,音冥。

眩转,目反也。瞑,目闭也。志者,五志也。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五脏之脉皆属于三阴,皆应会于目。三阴之气绝,五脏之脉绝矣。五脏之脉既绝,不能营于目,故目或反或闭,而不识人,安能志乎喜怒思忧恐也。欲知五脏之绝,先察其志,欲知其志,先观其目之眩瞑也,是志先死矣。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腠,音奏。占,平声。

六阳者,手足三阳府也。手三阳通天气曰阳,足三阳通地气曰阴。天地否隔,阴阳相离,则腠理开泄,故汗出不流,此气之先死也。占者知不满一日而死。

二十五难曰

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别,彼列反。

手少阴是真心脉,为君火;手心主是心包络脉,为相火,与三焦合为表里,二者俱有其名而无其形。心包络乃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属手厥阴经,以凑五脏六府为十二经也。三焦详见三十一难。

二十六难曰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蹻,音脚。又,去遥反。

经之支派而旁出者为络。

按:十二经有十二络,余三络者,阳络、阴络,阳蹻、阴蹻之络也。除小络之外,有一大络是脾之大络,是故共有十五络也。蹻说见下难。

二十七难曰

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者,常经而不变也。奇经者,奇异各别于正经,不在十二经之拘制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霶霈,音滂沛。复,扶又反。

十二经十五络,合二十七气,相随上下。此奇经八脉何故不拘于经?圣人计设沟渠,通利水道,以防不测。忽然天降猛雨,沟渠满溢,圣人不能复设计,从仍霶霈泛滥横流。譬若经脉隆甚,满溢泛流于奇经八脉,别道而行,是则诸经听从,妄行别道,不能拘束之也。

二十八难曰

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八脉既不伏十二经之拘束,然始从何起?终何所继断处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下极,长强穴也,在脊骶。风府穴,在脑后发上三寸。

批注:《铜人》《明堂》同云:风府,发上一寸。督,都也。人背为阳,故督脉能督行诸脉,复能收拾诸脉,而为阳脉之都纲。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脐下三寸曰关元,四寸曰中极。毛际,阴毛之际也。任者,妊也,犹人生养之元气。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气冲穴,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足阳明脉之所发处。以上三者之脉,皆始于气冲,一源而分三歧,督脉行背而应乎阳,任脉行腹而应乎阴,冲脉若街之冲而直行于上,为十二经脉之海,总领诸经者也匚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季胁在肋下,接腰骨之间,即章门穴也。回,绕也。绕身一周如束带,故名带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循外踝,申脉穴也。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循内踝,照海穴也。外踝至风池,脉行于背应乎阳,为阳蹻。内踝至咽喉,脉行于腹应乎阴,为阴蹻。蹻者,捷疾也,言此脉之行,如动足之行步而捷疾也。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维,持也。阳维持诸阳,阴维持诸阴。包络诸经,维持一身,谓诸阳之会。如府会太仓之类是也。诸阴交者,如足太阴之循胻骨,交出厥阴之前;足厥阴之脉,交出太阴之后,此类是也。“溢畜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此十二字,或云衍文,或云当在下文“亦不能拘之”之下。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畜,非入声。砭,悲廉反。射,音石。

此之八脉,比如圣人设沟渠,水满流于湖,圣人复不能拘通。人脉隆甚,泛溢横流于八脉,别道而行,却不环流于诸经,故十二经亦不能拘制,故八脉因此受其邪,遂畜热在内,则为疮疡热肿,当以砭石而射之。射,犹刺也。

二十九难曰

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强,去声。疝,所晏反。瘕,音加。

阳维维持诸阳之脉,阴维维持诸阴之脉。二脉既受邪,阴阳不能相维持,则怅然惊恐而失志,溶溶然如恍惚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故阳维病在外属表,故外有寒热。阴维病在内属里,阴为血,血,心之所主,故内心痛。

阴蹻为病,邪在阴经,故阴脉紧急,阳不受邪,其脉自舒缓。阳蹻为病,邪在阳经,故阳脉紧急,阴不受邪,其脉自舒缓也。

冲脉有邪,其气逆而不上,是不能冲于胸中而散,乃结聚于腹中而急痛也。

督之病,督脉在脊,督为阳,阳受邪,阴阳不能相顺接,故脊强而手足厥冷也。

任之病,主腹内结积而不散。男子因气之结积,为七疝之疾;女子因血之停聚,为八瘕之疾。

带之病,主腹胀满,缘带脉绕身一周,故其腰不知所之,溶溶然如坐水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