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其用有二:苦能下气,去实满而泄腹胀;温能益气,除湿满散结调中。
《赋》曰:温脾胃,去呕膨,清痰之剂。
《经》曰:治腹胀,厚肠胃,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治霍乱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泻痢,淋露。
《十书》云:温中益气,又能消痰下气。果泻气乎?果益气乎?与枳实同用,能泻实满,是消痰下气也。与陈皮、苍术同用,能除湿满,是温中益气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各随佐使。大抵苦温之药,用苦则泻,用温则补。
味苦、辛,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肉厚紫色者佳。去粗皮,姜汁炒用。
陈皮
《珠囊》云: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赋》曰:导逆气,去呕痰,开胃,疗霍乱,止泻。去寸白虫。
《象》云: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
《心法》云: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然勿多用。
《机要》云: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脾。
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陈久者良。
又云:大和脾胃,去痰,导壅滞逆气。
青皮(一名狗橘)
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阻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赋》曰:快膈除膨,利脾之剂。
《汤液》云: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东垣云:足厥阴肝经引经药也。治气滞,消食,破积滞及膈气。
味苦、辛,性温。又云:寒,无毒。沉也,阴也。入手少阳三焦。凡用去穰。麸炒用。出河州。
枳壳
《珠囊》云: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壅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中连年之积。
《赋》曰:宽中下气,缓于枳、术。
扁鹊云:专破至高之气,利胸中气,胜湿化痰。主风痒痳痹,通利关节。治遍身风疹,肌平如麻豆。恶疮痒。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止风痛,安胃。枳壳高,主皮毛胸膈之病;枳术低,主心胃之病。
《金柜》云:宽胸安胃,消食,泄肺气,止风痛。
味苦、酸、辛,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阴干,陈久者良。去穰,麸炒入药。
枳实
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
《赋》曰:宽中下气速於枳壳。除伤寒结胸痰癖,驱寒热,破积结,消痰。
《经》云:治心下痞痛,散气,消宿食,破水积。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除胸胁痰,消胀满,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佐以人参、干姜、白术,则能益气;佐以大黄、芒硝、牵牛,则能破气。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又言消痰泄气也。
东垣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枳壳主高而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味苦、辛,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陈久者良。水浸去穰,剉碎,麸炒用。
半夏(使。一名守田)
《经》云: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疗痿黄,悦泽面目。
《十书》云:生令人吐,熟令人下。能胜脾之湿,所以化痰。渴者禁服之。
《珠囊》云:除胃中湿。治胃中寒,化痰涎,大和脾胃气。治太阴痰厥头痛,却一切风痰,止呕嗽逆及咽喉肿痛。
《药性论》云: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胃,除痰为足太阴脾。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止恶寒,是又为足少阳胆经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胃经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所以名半夏。
孙思邈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欬。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岐伯云:关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降也,阳也。入足阳明胃、太阴脾、少阳胆。射干、柴胡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陈久者良。须用沸汤洗五七次,令滑净。或用姜制,不然戟人喉。用此必须入生姜数片,制其毒。忌羊肉血、饴糖、海藻。于五月夏至生,故名半夏。小满前后及八月皆可采取。
南星
坠中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
《赋》曰:醒脾,去惊风痰吐。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捣敷伤处,治扑损瘀血。治蛇虫咬,傅疥癣毒疮。
朱氏云:散血堕胎,消肿下气,止脑疼怔怖。
味苦、辛,平,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畏附子、生姜、干姜。沸水泡七八次,或炮用,治与半夏同。
蒟蒻
主痈肿风毒,用醋摩敷肿上。
味辛、咸,有毒。形、苗、叶皆似南星。吴人取其根摩细,用稻草灰制之,可作腐食。
前胡(使)
除内外之痰实,治胸胁痞满及伤寒寒热。
《经》云:主痰满胸胁,心腹结气,止嗽,开胃,下食下气。疗反胃呕逆,气喘,霍乱。注云:破癥结,安胎,通五脏,去头风。
味甘、辛、微苦,性凉,无毒。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雷公云:去芦,去土,细剉。用甜竹沥浸润,晒干收用。
柴胡
《珠囊》云:主治两傍胁下痛,日晡潮热往来生。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手足少阳,表里四经。
《赋》曰:发肌解表,次于干葛。
《经》云: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去往来似疟之寒热。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胸中,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可作汤浴。少阳厥阴行经之药也。
《汤液》云:在经主气,在脏主血。佐以三棱、广荗、巴豆之类,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女经适来适断,加以四物,并秦艽、牡丹之辈,为调经之剂。能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能引清气上行阳道,善除阳明经头痛。
东垣云:治伤寒邪热,此为最要之药。能引清气上行阳道,又能引胃气上升而行脊膂者也。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鲜有不用者,误世多矣。须当审其虚实轻重,斟酌用之。日华子所谓“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者,误也。《药性论》亦云: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药性,一字不可忽,盖贻后世之误无穷也。可不谨哉!
味苦,平,性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少阳、厥阴引药也。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女菀。若止是虚劳,无实热之人,不宜多服。
银柴胡
解皮肤热及骨蒸劳热,治暴赤痛火眼,喉痹,疗大人小儿一切热症。泻手少阴、太阴、足厥阴诸经火邪。防风为之使。得胡黄连良。
味苦,平,性寒,无毒。功效略与柴胡同。
葛根
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
《赋》曰:发肌解表,出汗开腠理。
《经》曰:疗伤寒中风头痛,治天行热气呕逆,开胃下食,解酒毒,疗金疮,止痛,肠风痛。葛根汤,阳明自中风之仙药。若头颅痛者不可服。太阳经初病,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是引贼破家也。
《汤液》云: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
味甘,平,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阳明引经之药,足阳明行经之药。
又云:性浮轻,无毒。杀野葛、巴豆毒,及百药毒。五月采根日干。入土深者佳,去皮用。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起阴气,解诸毒。
葛粉:味甘,大寒,无毒。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解鸩鸟毒及丹药诸毒。叶:疗金疮止血。
升麻
《珠囊》云: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赋》曰: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升提阳气上行。
《经》曰:解百毒,杀百鬼精邪气,瘟疫瘴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毒疠,头痛寒热,风肿,喉痛口疮。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并治小儿惊痫。
朱氏云: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代之?盖升麻能引地黄等药入阳明耳。
易老云:若用补胃药,非此为引不能补也。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脾痹非得升麻不能除。又云:发散本经风邪。
味甘、苦,性平,微寒,无毒。阳明本经之药,亦走手阳明、太阴二经。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去腐烂黑皮用。
麻黄(君)
其用有二:其形中虚,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闭,止盗汗而固虚。
《赋》曰:表寒邪而疗咳嗽。
《经》云:发太阳、少阴经汗。主中风伤寒、无汗头痛,咳嗽上气,温疟,去邪热,除寒热,破癥瘕坚积聚,泄五脏遍身邪恶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消赤黑斑毒,治遍身毒风,皮肉不仁。不可多服,令人虚。
《碎金录》云:茎发汗,通九窍,通腠理,解肌,逐毛孔皮肤风。根节又能止汗。
东垣云:手太阴肺经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经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味苦、甘,性温热,无毒。升也。阴中阳也。手太阴肺经之剂。入足太阳,走手少阴、阳明经药。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立秋采,阴干令青。陈久者良。
雷公云:凡用摘去节、根,先煮一二沸,去上沫,不则令人烦闷。
《提金》云:将热醋汤略浸片时,捞起阴干用。庶免大发汗。欲大发汗,生用,不须制。
桂
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赋》曰:疗肾冷,止汗如神。
《经》曰:温中,和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痛,霍乱转筋,头、腰痛,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宣通百药。无所畏。其心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良。
味辛,性热,有小毒。浮也。百药无所畏。杀草木毒。止忌生葱。凡使刮去粗皮。
筒桂(使。一名菌桂)
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味辛,性温热,无毒。出交趾国。此桂无骨,正圆如筒,故名筒桂。
肉桂(一名牡丹)
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经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此桂味厚于气。
《经》云:治奔豚气,能通脉。
味辛,气温,无毒。
《本草》言桂有小毒,亦从类化。若与芬、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附为使,只是得全热性。与人参、麦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若与巴豆、硇砂、干漆、川山甲、水蛭、虻虫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
仲景云: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其气之清浊上下,一定之理也。此药可以久服,能护荣气,能实胃气,则在足太阳膀胱经也。
桂心:入手少阴,是血药也。故《经》言通脉。
七潭云:气行则血行。但导其气,以血药佐之,其血自行矣。
或问: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止云加桂,何也?答曰:肉桂大辛,春夏禁用。其治表寒,当看时令。故只云加桂而已。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专治奔豚气痛。
桂心(君。一名紫桂)
杀草木毒。专治九种心痛,杀三虫,破血通经。及胎衣不下,除咳逆,结气壅痹,止腹气冷痛下痢,鼻中息肉,软脚痹不仁。
味苦、辛,性温,无毒。桂心入手少阴心经,桂枝入足太阳膀胱。桂心即桂枝也。
桂花
味薄。三等桂皆有花,大小枝皆名桂枝,即桂心也。
紫苏
下气散寒。治心腹胀,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脚气,通大小肠,止呕吐反胃,消五膈,止嗽,润心肺,消痰气。治腰脚中湿。
味辛,性热,无毒。茎叶皆可用。其茎降气尤速。
苏子
治气喘逆,润心肺,消痰下气涎,调中止霍乱呕吐,吐血衄血。
味辛、甘,性温,无毒。凡用炒研入药。
玄胡索
活精血疗产后之疾,调月水治胎前之症。
《赋》曰:理腹中气痛凝血,调经有助。调理血气之药也。
《十书》云:治心气痛、小腹痛如有神。主破血,产后诸疾,因血为病者,妇人月水不调,腹中结块,崩漏淋露,暴血冲心,因损下血。暖腰膝,破癥瘕。
味苦、辛,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生奚国。形如半夏,色黄如蜡。凡用时须以盐水拌炒入药。入手、足太阴脾、肺经。
胡芦巴
治元气虚冷及虚冷之病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得茴香、桃仁治膀胱冷气。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此肾疝也。
味苦,气温。纯阳,无毒。云是番萝卜子。春生苗,夏结子。至秋采之。
补骨脂(一名破故纸)
《本经》云:主五劳七伤,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
伊训云:主男子腰痛膝冷囊湿,逐诸冷痹,止小便勤。
又云:温肾,补精髓与劳伤绝,梦泄遗精。
《金柜》云:治冷劳,明目,暖腹兴阳事。入药炒用。
味苦、辛,气大温,无毒。恶甘草,忌芸薹、羊肉、羊血。
雷公云:酒浸一宿,用东流水洗净,文武火蒸半日,晒干入药。
骨碎补(使。一名猴孙姜)
疗打折伤损骨碎之症。主骨中毒风,气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又治恶疮,杀虫。
味苦,性温,无毒。根缘树上,能补骨碎,故名焉。凡削去毛入药。
狗脊(一名金毛狗脊)
朱氏云:缓腰背强急,寒湿腰膝痛,失溺。
《象》云:治毒风,软脚湿痹。补男女肾气虚弱,续筋骨及女人伤中,关节重痛。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萆薢为之使,恶败酱。
雷公云:细剉,酒拌蒸,从巳至申,焙干,去毛用。
菟丝子(君)
补肾明目。专治男子虚寒,腰膝冷痛,补髓添精,强阴器,坚骨。
《秘要》云:主茎中寒精自出及馀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驻颜。止消渴。
味辛、甘,气平,无毒。得酒良。
雷公云:酒浸蒸熟,杵烂作饼晒干,再研为末。少入汤饮,多入丸散。
胡麻子
补虚益气,长肌肉,填骨髓,延年益寿。其效不能尽述。
李师云:明目,耐饥,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瘟疟大吐后、虚热羸困。养五脏。
味甘,气平,无毒。似巨胜子。俗三角胡麻。四角胜。
大麻子(一名麻仁)
补中益气,润胃,利六腑之燥坚。治阳明汗多,胃热便难,逐水,利小便,破积,复血脉,及治女人产后馀疾。
东垣云: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长发,入沐药。
《经》云:燥者润之。仲景以麻仁润燥及通肠也。久服令人肥健。
味甘,平,无毒。入手阳明(大肠)、足太阳(脾二经)。九月收取。入土者损人。
雷公云:用帛包,沸汤浸之。汤冷取出,垂井,勿令有水。次日取起晒干,新瓦上挼去壳用。又有炒去壳用者。北人取其油燃灯及食用。
苘麻子(一名苘术)
主赤白寒热痢。破痈肿。
味苦、甘,性平。无毒。
白油麻(一名芝麻)
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润肌肤。与乳母生食,儿不发客热。久食抽人肌肉。生寒熟热。通大小肠。治蛔虫绞痛。傅一切疮,杀诸虫诸毒。
味甘,性大寒,无毒。凡治饮食,须逐日熬用。经宿者动气。有牙齿并脾胃疾者,切不可食,食之引嗽。哮嗽者忌服。
香油可煎膏,生肌止痛,消痈肿,补皮裂,引咳嗽。
覆盆子
治男子肾虚精竭阴痿,极能益精,妇人食之有子。
味甘、酸,气平,微温,无毒。四、五月采。
金樱子
治遗精滑泄。《经》云:炒,止泻血,崩中,带下。
《汤液》云:疗脾泄下痢,止小便勤,涩精气。捣汁熬膏,久服轻身不老。其汁如糖,堪酿酒服。
味甘、苦,气微温,无毒。俗呼卣樱,开白花,有刺。
肉苁蓉(臣)
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令人多子。暖腰膝,止腰痛,泄精,尿血馀沥,命门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大壮阳气,止痢。疗女人癥瘕崩中,赤白带下。除膀胱邪热。
《珠囊》云:补五劳七伤,填精益肾,扶男子阳绝不兴,治女人阴绝不产。
味甘、酸、咸,性微温,无毒。端午日取,阴干,先用酒浸一宿,刷去浮甲,擘破,中心去白膜,须用酒蒸酥,炙用。
肉苁蓉出西方,形广而扁,肉厚味美。草苁蓉出北方,根短而形圆,紫色肉薄,功力劣尔。
锁阳
补虚绝与劳伤。
味甘、咸,无毒。酥炙用。一云苁蓉根。
牛膝(君)
补精,强足,疗脚痛腰痛,破瘀血,下胎。
《经》云: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能屈伸,续筋骨绝,封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通女经,补肾,治阴痿,逐恶血,破癥瘕结,排脓止痛,补虚劳,助十二经脉。
味苦、甘、酸,性平,无毒。恶龟甲,畏白鲜皮。采根阴干。长大柔润者良。去芦,酒洗用。忌食牛肉。
杜仲
益肾填精,去腰脊重痛,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淋沥,脚中酸疼。
味辛、甘,性平,温,无毒。恶蛇蜕、玄参。姜汁炒去丝用。
雷公云:杜仲去皮一斤,用酥二两,蜜三两,炙尽为度。
单用蜜亦可。
诃子(一名诃黎勒)
生津止渴,治嗽开音。疗滑泄,主冷气心腹胀满闷,及能下食。
《经》云:黑髭发,消痰,破结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利霍乱,贲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止肠风泻血,崩中带下,胎漏,胎动胀闷。
李氏云:消痰下气,除服满,进食。其子未熟时飘坠者,为之随风子,尤珍贵。益小者益佳。
张仲景云:肝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酸轻,苦重泄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气虚人不宜多服,以其能涩肠而又泄气故也。
味苦、酸,气温。性急喜降,无毒。六稜,黄而带黑色、肉厚者佳。煨熟,去核取皮用,极能止泻和胃也。
黑附子(使)
疗虚寒翻胃,更壮元阳。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主风寒嗽逆,温中。
《珍》云:治脾湿肾寒,破癥瘕积聚,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堕胎。寒湿踒躄拘挛,膝痛脚痛,冷弱不能行步。又治金疮。
《象》云:得白术为佐,除寒湿之圣药也。
黑附子,浮中沉无所不至,故行而不息,非比干姜止而不行。大热之剂,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轻服。有大热毒,故以治四逆也。
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通行诸经引药。又云: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也。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冬月采者为附子,春采者为乌头。凡用以水煮,火炮令裂,表里皆黄。去皮脐用。
俗方每以甘草、人参、生姜相配用者,欲使制其毒也。又云:其形端正平圆者为附子,尖歪者为川乌。
丹溪云:用童便浸煮,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尤健。此佐使之行药。世俗用为治风及补药,杀人多矣。
《提金》云:治伤寒用附子者,去皮脐,无一两一个者,用黄连、甘草各三分,盐水、姜汁各一盏,煮附子一沸;又入童便半盏,煮三沸,捞起阴干,入磁器盛贮,伏地气一昼夜,出火毒,庶不为害。一两重一枚者无毒,生用,不须制。
《汤液》云:乌头、附子、天雄、侧子之类,水浸炮裂,去皮脐用之。多有外黄里白,烈性尚在,莫若乘热切作片,再炒令表里皆黄,烈性尽去为良。世人罕如此制也。
侧子(即附子之傍出者)
治痈肿风痹历节,脚冷痛,寒热鼠瘘。能下胎。
味辛,大热,有大毒。即附子之傍出者为侧子。
天雄(即附子之长者)
散寒,去风湿,助精阳。强骨,破积。治历节风痛。
味辛、甘,性热,有大毒。远志为之使。忌豉汁。细长至二三寸,及顶不平正者,天雄也。
面包煨黄,去皮脐用。
川乌(即附子之嫩小者)
破积消痰,治风痹,散寒冷,下胎。主中风恶风,咳逆上气,食不下,心腹冷痛,脐间痛,肩胛痛,不能俯仰者,并治之。
东垣云:散诸风之寒邪,破诸积之冷痛。
味甘、辛,性热,有大毒。行诸经之剂。远志为之使。反半夏、瓜蒌。入曲料及风气药中用。
味苦、辛,气大温。有大毒,麻人之苦。生捣汁煎之成膏,名射罔,裹箭头上射禽兽,见血封喉,毒兽之药也。
诸书止曰乌头,不分川、草,疑即草乌也。开紫花如鸢尾是也。
白附子
治中风失音,面皯瘢疵,疥癣风疮,头面瘢痕,阴囊下湿,腿脚无力,诸风冷气。
《赋》曰:去面风之游走。
《经》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力。
味甘、辛,性温,平,无毒。又云:大温,有小毒。三月采取,炮过入药。形似天雄。新罗出者佳。又入面脂皆好。
白薇(臣)
消淋沥,治风狂及温疟,暴中风,身热肢强,不知人事,狂惑邪气,寒热酸疼,下水气,利阴气,益精,止惊邪风狂痉。女人伤中淋露。
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如葱管者佳。恶黄芪、大黄、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大戟。
白敛(使)
治肠风痈肿,散结气止痛,除目中赤热,温疟,治疗肿发背。杀火毒,女人带下赤白,阴中肿痛。
味苦、辛、甘,性平凉,无毒。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白及(使)
破痈疽,合跟皲,消结热,疗阴痿,治鼻衄,面?金疮,及肢体伤折。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眼,癥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
肌止痛,风痹。
东垣云:治肿毒,恶疮伤败死肌,胃中邪热,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又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点,治鼻衄、金疮,及手足伤折。
味甘,性平,无毒。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杏、李仁。反乌头。又云:味苦、辛,微寒。
续断(君)
《经》云:主伤寒,补不足,治金疮痈疽,伤折跌损。续筋骨。
伊训曰:治女人乳痈,崩中漏血,金疮出血,止痛,生肌肉,及斛踠折恶血,腰痛,关节缓急。久服益气力。
东垣云:助气,调血脉,补劳伤,止泄精,破癥结。女人产后诸病,漏胎、尿血,暖子宫。
《珠囊》云:治崩漏,安胎,益筋强脚。
味甘、辛,性温,无毒。地黄为之使。恶雷丸。采取阴干,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酒浸一宿,取出烘干,去梗心用。叶似苎而茎方。
石斛(一名金钗石斛,一名禁生,一名石蓫,一名杜兰,一名林兰)
平胃气,补虚益肾。更医脚弱。主伤中,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下气,除痹。
《汤液》云:益气力,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脚膝痛,冷痹脚弱。久服定志,除惊热,厚肠,益精补肾。
朱氏云:治男子腰脚软弱。
味甘,性平,无毒。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生石上。一名金钗石斛,一名禁生,一名石莲,一名杜兰,一名林兰。
雷公云:酒洗,或灰汤洗,去根蒸用。陆英为之使。
远志(君)
利九窍,宁心益智慧,聪明耳目,健志不忘,补虚劳,益精气。
《衍义》云:定心安魂,坚壮阳道,长肌肉,助筋骨,及妇人血禁失音,小儿客忤。
伊尹云:主咳逆,强志倍力,定心气,止惊悸,下膈气,去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颜色,延年。
味苦,性温,无毒。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珍珠、藜芦、蛴螬。四月采根叶,阴干。叶名小草。
雷公云:用甘草汤草煮一时,去心合用。不则令人烦。
益智
益气安神,止遗精虚漏,小便频数遗沥。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和中,去脾胃寒邪。
味辛、苦,性温,无毒。本脾经药,入足少阴肾经。凡使须去皮,盐水炒入药。
缩砂仁(君。一名缩砂蜜)
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下气。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咳嗽,奔豚,霍乱转筋。
《珠囊》云: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
李氏云:妊妇因气胎动,痛胀之极,安胎止痛。
《汤液》云:同白檀香、白豆蔻则入肺;同益智、人参则入脾;同黄柏、茯苓则入肾;同赤白石脂入大肠。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诸经。去壳炒熟,研细用。
白豆蔻(一名白砂仁)
破肺中滞气,退目中云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赋》曰:宽膈,止翻胃,助脾。
《神农本草》云:消谷下气,温胃,治冷积冷泻。
伊训曰:止吐逆翻胃。去白睛翳膜。
味辛,性大温,无毒。升也,阳也。味薄气厚。入手太阴肺经。不宜多服。去壳研碎用。
草豆蔻
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衍义》云:去胃口之风寒,除脾胃之客寒,及心腹疼痛。止霍乱呕吐,温中下气,去口臭,消胀满,消酒进食,补胃健脾,调中,驱一切冷气。调短气。
味苦、辛,性温热,无毒。浮也,阳也。入足太阴脾、阳明胃二经。《雷公炮炙》云:面裹偎熟,研碎入药。
草果
温脾胃而止吐呕。
味辛,性温,无毒。去壳研碎入药。
肉果(君。一名肉豆蔻)
补脾、治痢,尤调冷泻,解酒消食,调中暖胃,止霍乱,呕沫下气。治积冷,心腹胀痛,脾胃虚冷,痢疾,小儿伤乳吐逆。泄泻之要药也。
味苦、辛,性温,无毒。汤搜米面粉包煨黄色。熟,用其油。色黄尖者良。收涩之剂也。
香附子(即莎草根。一名雀头香)
开郁,除客热,进食。炒黑能止血。女人之仙药也。
《汤液》云: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鬚眉。
《图经》云:治膀胱,两胁气妨,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本草》不言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诚哉!益气之言。七潭曾验之矣。
味甘、辛,气微凉,无毒。采取阴干,石臼杵去毛,用童便浸或醋煮,晒干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