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
主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能饮食。
味辛,性热,无毒。云是良姜子,一名红豆蔻。
良姜
治心腹逆冷,气痛攻冲,及呕食翻胃,霍乱转筋,健脾暖胃,消宿食,解酒毒,下气,止泻痢。
味辛、苦,性大热。纯阳,无毒。
生姜
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益气,发散表邪之风寒;开胃益脾,兼止胃翻之哕呕。
《经》云:主伤寒头痛,发散风邪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及心下急痛,益元气,与大枣同用。若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也。
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者为之胃口,与肺同外,故入肺而开胃口也。
书曰:呕者气不散也。以姜之辛,能散其气,故曰“呕家之要药”。
味辛,性微温,无毒。去其皮则热,留其皮则凉。平,升也,阳也。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姜皮:性寒,无毒。
干姜
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暖中。
《经》云:和肺气,引血入经,治产后大发热,补下焦,去肾冷。不宜多服,能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也。孕妇忌食干姜,令胎内消。《金柜》云:治胸满咳逆上气,温脾燥胃,除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止血,出汗,逐风湿痹,风邪皮肤间结滞,止唾血,肠风下痢。生者尤良。久服损目。
《汤液》云:治腰肾中冷气痛,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脏腑温中。
或问:干姜补脾,《本草》言泻脾,何也?东垣曰:非泻脾之正气,是泻脾中寒湿之邪尔。生则味辛、性热,炮则味苦、性温。可升可降,阳也,无毒。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或炒,或炮紫黑色,或生,随症施治。
川椒(使)
《经》云: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女人乳馀诸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耐寒,闭腠理。
味辛,性热,有小毒。浮也,阳中阳也。查仁为之使。畏款冬、雄黄。采取阴干,微炒使出汗。取红入药,去黄壳及目。不用闭口者,有大毒,能伤人。
秦椒(君。一名竹叶椒)
去遍身风痹,吐逆,利五脏,止腹冷痛。温中,坚齿发,明目,出汗,破疝瘕老血,通月经,治产后余疾,肿痛血痢。
味苦、辛,性温热,有小毒。黄色,似川椒而大,赤者良。恶瓜蒌、防葵、畏雄黄。去闭口及目不用。治功同上。
胡椒
《经》云:温中,止心腹冷痛,及霍乱冷泻。除脏腑风冷。
《珠囊》云:止胃中寒痰吐水。
味辛,性大热,无毒。属火而有金,性燥。杀一切鱼肉鳖蕈毒。不可多服,能伤脾胃肺气。积久能致大肠泻痢。
荜拨
温中暖胃,止心腹冷泻,及阴疝肾气。治霍乱。
洁古云:补腰脚,消食下气,止心痛,杀腥气。
味辛,性温,无毒。即胡椒花。又云:胡椒出佛誓国,此出波斯国,则二种矣。其气味实相似焉。
荜澄茄
散冷,助脾胃,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胀满。
洁古云:下气消食,驱皮肤风,令人能食。又能染发及香身。
味辛,性热,无毒。云即嫩胡椒带青采取者也。
吴茱萸(一名食茱萸)
散寒气塞咽之不通,冷气填胸之不利。治脾胃停寒之冷痛,止气刺成阵之心痛。又疗寒湿疝,止痛,及腹内绞痛。逐风邪,开腠理。
东垣云:温中下气,止腹内冷痛,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味苦、辛,性大热,有小毒。入足三阴经。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凡以滚汤泡去苦汁三五次方用。
《伤寒提金》云:用此须以盐水炒过入药,有小毒。
山茱萸
治头晕遗精,兴阳长阴之剂。
《赋》曰:暖腰膝,壮元气,补肾,添精秘精。
味咸、酸涩,性平、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采实阴干,去核用肉。其核能滑精。
葱白
散伤风阳明头痛之邪,止伤寒阳明下痢之苦。
《汤液》云:能通上下之阳,发散风邪。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除肝经邪气。安中,利五脏。安胎止痛。杀百药毒。
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忌与蜜同食。
葱根:主伤寒头痛。
葱汁:平,温。主溺血,解藜芦毒。
《活人书》云:伤寒头痛如劈,连须葱白汤主之。
葱子
安胎,明目,补中不足,制百药毒,制蚯蚓毒。忌蜜。味同前。
大蒜
主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久食损肝气、损目。
味辛,性温,有小毒。独子愈佳。
韭子
助阳而医白浊,止梦泄精滑。补肾温中。
味辛,微酸,气温。性急无毒。忌同蜜食。
韭汁:极止吐血。根止牙疼。
胡荽
消谷,通心窍,补五脏,利大小便,辟邪气,止头痛。久食令人多忘事。
煎酒喷痘,体自然红润。麻痘不出者,挼酒搽之立出。
味辛,性温,微小毒。
萝卜
消膨胀,下气,制面毒。卜子治喘嗽,消食。
味辛、甘,性温、平,无毒。忌与地黄、何首乌同食,令人发白。根脑及叶,人作蔬食之。熟啖,消食和中,去气去痰,肥肌,健人精神。
七潭云:遇吐血症,捣自然汁一二碗,服之立止。
其子降气,冲墙倒壁。与牵牛同功。
山楂
消食行气健胃。丹溪云:即棠毯子。催疮疹。消肉积。
味甘、酸,气平,无毒。青而未红有力。
使君子
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止泻痢。
其味甘平无毒。又云性温:用仁或兼用壳。昔郭使君用此,因名焉。似栀子而两头尖,棱深色黑。多单用。
打虫法:每月十五日以前,虫头向上,可服此下之。十五日后,其虫头向下,虽服无效。必须于月初十日前服。其数照依小儿年纪,每岁服二枚。一生、一炮熟。先以壳煎汤,饮一二口,然后吃使君肉。其儿每一岁服二枚,二岁服四枚。二枚生、二枚熟。儿大者,照年岁加之。服后其虫自下。
木瓜
《珠囊》云:入肝,疗脚气湿痹,水肿。
治脚气攻心,止霍乱转筋,益肺去湿,调荣卫,助谷气,和脾胃。
《经》云: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止渴、呕逆痰唾。腰脚无力,不可缺此。
《衍义》云: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之要药也。
东垣云:气脱则能收,气滞则能和。极治水肿脚气。
味酸,性温,无毒。入手足太阴脾肺二经。忌犯铁。
甜瓜蒂(使)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咳逆上气,去鼻中息肉,疗黄疸,除偏正头风如有神。吐痰,杀蛊毒,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味苦,性寒,有毒。七月七日采者佳。
王瓜
伊训云: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治聋。
《汤液》云:除邪热,散痈肿,治女人带下,下乳汁,止小便频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疗马骨刺人疮。
味苦,性寒,无毒。即落鸦瓜。又名土瓜。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可噉。闽人谓之毛桃瓜。又云:味甘,平,无毒。
王瓜根(使)
《珠囊》云:止渴,散痈,除疸,消癥下血。
《十书》云:通血脉,疗天行热疾,黄病,心热烦悶,吐痰,痰疟,排脓。治热劳。
洁古云:治扑损,消瘀血,破癥癖,落胎。生用治肺瘘吐血,肠风泻血。炒用治赤白痢。
味甘,平、无毒。三月采根,阴干用。
王瓜子
《汤液》云:主蛊毒。治小便数遗不禁。
此药蔓生,叶似瓜蒌而圆,无叉缺。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无稜。《礼记》云:王瓜生。即此物也。不堪入大方,止可单用。
瓜蒌子(一名栝蒌子)
下气,润肺喘,宽中。治痈肿,下乳汁,治乳痈等疾。
味苦,平,性寒,无毒。性润。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凡用去壳。
天花粉
《经》云: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调月水,利小便。
东垣云: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专止心中枯渴。
《珠囊》云: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退烦热,补虚。
味苦、甘,气寒,无毒。入地深者良。刮去土用。
地骨皮
疗在表无定之风邪,退传尸有汗之骨蒸。除热清肺,治咳嗽。
《赋》曰:退热除蒸。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主肾家,益精。
《象》云:解肌骨表里热,主风湿痹,消渴,坚筋骨。
《珍》云:凉血凉骨。
《心法》云:去肌热,大除骨中热。
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足少阴、手少阳。升也,阴也。即枸杞子根也。洗去土,去骨用根皮入药。
枸杞子(臣)
治五内邪热消渴,除烦及周痹风湿,下胸胁气,除头痛,补劳伤虚弱,强筋骨,益精髓,强阴,利大小肠,益智,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散疮肿热毒。久服轻身,耐寒暑,延年。
《珠囊》云:助阳明目。
味苦、甘,性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子多入丸。处处有之,惟甘泉州出者良。
叶:和羊肉作羹,甚益人。除风明目,作茶饮止渴。亦可作蔬食。
五味子
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肾气强阴。
伊训曰:益气,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精,养五脏,生阴中肌。
夏月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服,令人顿加精神。寒月与干姜同用,治肺寒气逆,收敛之剂也。
味甘、酸,性温,无毒。降也,阴也。苁蓉为之使。恶萎蕤、乌头。阴干,去梗,各研入药。北地产者良。
莺粟(一名罂粟。一名御米)
利大小肠。主行风,逐邪气,治翻胃、胸中痰,及丹石发毒,和竹沥煮粥食。
味甘,性平,无毒。
莺粟壳(一名御米壳,一名米囊)
涩肠,止泻痢,痨嗽久嗽。有劫病之功。
味涩,有毒。去膈膜、顶蒂,蜜水炒炙。用此药急,能杀人,不宜轻用。又服此药后,诸药鲜能获效。
又入痢药,用醋炒。
薏苡仁
《经》云:主筋急拘挛,不能屈伸者。驱风湿痹不仁,利肠胃,消水肿,进食。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
仲景云治风湿燥痛,日晡所剧者,与麻黄杏仁薏苡仁汤。
味甘,性微寒,无毒。八月采实,舂去壳,微炒用。
根:煮汁服,去蛔虫。又云:根能下三虫。
何首乌
治疥疮,止心痛,益血气,黑须发,怡颜容,及积年劳瘦,痰癖风虚败。
《经》云:主瘰疬,消肿,疗头风,五痔,骨软风,腰膝痛、行动不能。遍身瘙痒,妇人产后带下诸疾。久服长筋骨,益精髓,有子,延年不老,及妇人恶血痿黄,毒气入腹,久痢不止,效难尽述。
味甘、苦涩,性微温,无毒。茯苓为之使。忌猪羊血。恶莱菔。春夏采根,以苦竹刀切作片,米泔浸经宿,晒干,木杵舂捣之。忌铁。有雌雄二种:雄者色赤,雌者色白。凡用须以雌雄相合用之。
石莲子
开胃进食,清心解烦。专治禁口痢。
味苦,性凉,无毒。去壳用。
莲子
清心醒脾。
补中养神,止渴,进饮食。治泻痢,腰痛泄精。
味甘,涩,性平,无毒。凡用去壳、心。
莲花、莲须
养容颜,涩精气。久服令人好颜色。
味甘淡,涩,性平,无毒。忌地黄。有红白二种。
莲叶、莲房
皆破血。若胎衣不下,酒煮食之。
味苦、辛,性凉,无毒。
莲叶取蒂如钱大,干晒为末,入敷疮药。
藕
解烦闷,酒毒热毒,消瘀血,散血,止痛生肌。治产后血闷,并生用杵汁服。若蒸煮食,开胃,补五脏。
味甘,性凉,无毒。诸病并宜服食,无所忌。
藕节汁
止吐血、衄血、咯血、呕血,及上部所见诸血皆治。
味甘涩、微苦,性寒,无毒。收涩之药也。
蒲黄(君)
止崩,治衄,消瘀血,调经。
《经》云: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行血。治一切吐衄血,通经脉,堕胎,止女子崩漏带下,主痢血、尿血、唾血,利水道,排脓疮疖,心腹疼,下乳汁,止泄精,血痢,肠风泻血,儿枕急痛,除腹痛。
味甘,性平,无毒。生用则破血消肿,炒用则能补血止血。忌铁。惟用纸炒。
蒲黄筛下后有赤滓筋,名为蒲萼。炒用甚能涩肠,止泻血痢血。
菖蒲(一名香蒲,一名菖阳,一名甘蒲)
《经》云:疗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珠囊》云:开心气,更治耳聋。
《秘要》云:去风寒湿痹,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益心智,除健忘。作汤浴身,除温疟积热。
味辛、苦,性温,无毒。秦艽为之使。恶麻黄,忌饴糖、羊肉。勿犯铁铜,令人呕逆。生石上一寸九节者良。去根毛用。
艾叶
《经》云: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脓血、吐血、衄血。下部?疮,妇人崩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止崩安胎。治腹痛,痔血,暖子人宫,壮阳,使人有子。生用则寒,熟用则温。
丹溪云:熟用以灸火,其性下行;用以服食,其性上行。
《珠囊》云:治崩漏,安胎,暖子宫而医红痢。
味苦,性微温,无毒。三月三及端午日收者良。若用灸火,陈久者良。孟子云: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愈久愈效。有生捣汁服者,或入汤煎者,随病施治。蕲州者佳。
薄荷(使)
《珠囊》云;清利六阳之会首,却除诸热之风邪。
《赋》曰: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荣卫。
能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治中风失音,吐痰,疗心腹胀,下气,去头风。新病瘥人勿多食,令人虚汗出不止。
味辛、苦,性凉,无毒。手太阴肺、厥阴(胞络)之药。升也,阳也。
荆芥穗
《经》云:破结气,下瘀血,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却诸风,辟邪毒。
利血脉,能发汗,止劳渴。治产后血晕如神。
《珠囊》云:清头目,便血风疮之用。
味辛,性凉,无毒。采取干,陈久者良。
香薷
下气,除烦热,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调中温胃。
味辛,性微凉,无毒。石上者良。
神曲
调中下气,健脾温胃,化水谷,进饮食,治赤白泻痢。
《经》云:疗脏腑中风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消宿食,开胃补虚,去冷气霍乱,心膈气痰逆,令人好颜色。能落胎,下鬼胎,及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及女人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气。
味甘,性温、平,无毒。入足阳明胃。六月间作,陈久者良。炒令香用。
麦芽
助脾化食,除胀满,破冷气。胃气虚者宜少服。久服消肾。
《十书》云: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生落胎。治产后秘结,膨胀不通。
味甘、咸,性温、平,无毒。水渍大麦生芽。蜜为之使。与豆蔻、砂仁、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炒熟,捣去壳用。
大麦
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
味咸,性温。无毒。
小麦
《经》云: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吐血。
味甘,微寒、平,无毒。以作曲则温,不能消热止烦。曲:甘,温。实人肌体,厚肠胃。性拥热,小动风气。
浮小麦
止汗,养心。
味甘,性微寒,无毒。带皮则凉,去皮则热。带皮用。
荞麦
《珠囊》云: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能动诸疾。
味甘,平,性寒。无毒。忌与白矾同食,能杀人。
粳米
平和五脏,补益胃气。
主益气,除烦渴,止泄断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补下元。疗胃经蒸病。
《汤液》云:益脾补胃。治阳明经,入肺。同鸡肉作粥,益精强志,聪明耳目。
味甘,性平,无毒。入手太阴肺、少阴心经。此即是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大小之异。族类虽多,同一类也。仓粳米炊作干饭食,止痢。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常食干饭,令人热中。
陈米
开胃止泻。
味甘,性平,无毒。
粟米(一名稷,一名粢)
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压丹石毒。
《赋》云:治胃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等疾。
味甘、咸,微凉,无毒。
黍米
主咳逆霍乱,除热,止泻,止烦渴。又云:多食多热,令人烦。
味甘,微苦,性微温,无毒。
糯米(一名粘稻米)
大补胃气。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补中益气,止霍乱。取一合水研服,此物能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味甘、苦,性微寒,平,无毒。
糯米性寒,造酒则热,糟乃温平。
谷芽
养脾进食。
味甘,性平,无毒。
饴糖
敛汗,健中,补虚羸,止渴消痰,治嗽。去宿血,补中益气。
东垣云:开五脏,健脾胃。中满及呕家切忌服此。
味甘,微温,无毒。入足太阴脾经。以糯米煮粥,候冷入麦芽,澄清再熬成饴。诸米皆可作糖,惟糯米者入药。
酒
东垣云:酒,苦、辛、甘。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缓也。以为引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大海或凝,惟酒不冰。
《珠囊》云:行药力,行血脉,破血癥,辟恶气。
《赋》云:行药力于诸经不止。功用与附子相同。又能杀百邪恶毒。
味苦、甘、辛,性大热,有毒。糯米曲造者入药。
醋
理产难,去瘀血,生新血,女科之药也。又能治癥除癣,消痈肿,益血。敛咽疮,散水气,杀邪毒。
味酸,性温。熟,无毒。米造者入药,陈久良。
淡豆豉
发伤寒之表,吐痰涎,除疸黄,治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痛冷。杀六畜胎子诸毒。极治伤寒发黄疸。
《提金》云: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去心中懊憹。
味苦,性寒,无毒。出江西、无盐者佳。
《赋》云:性温。
赤小豆
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止吐逆,消胀满。治水肿,通健脾胃。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
味辛、甘、酸,气温无毒。阴中之阳。
赤豆花:名腐婢。治宿酒渴病。气平,味酸,无毒。
绿豆粉
醒酒,解砒毒。豆芽:下妇人瘀血,治湿痹筋挛。
味甘,气平,无毒。用大豆发芽,晒干名豆卷。去壳入药。
黑大豆
《经》云: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解乌头毒,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逐水胀,下瘀血,久服令人身重。炒令黑。烟未断,热投酒中,治风痹瘫痪口噤,产后诸风。
日华子云:发伤寒汗、食罢生服半掬,去心胸烦热,明目,填心不忘。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味甘,气平。
山豆根
解毒。能止咽喉之痛,除热消肿止痛,极能吐痰涎。
味甘、辛、苦,气寒,无毒。一云有小毒。洗去土用,极能吐人。常生红子。生深山阴处。今处处有之。其叶两傍有曲纽者是。略似紫荆皮叶。此药无毒,亦可为末,酒下二三钱。可见其无毒矣。
威灵仙
推腹中新旧之滞,消胸中痰唾之痞;散苛痒皮肤之风,驱冷气腰膝之痛,及疗打伤。
《经》云:主诸风湿冷,通十二经脉。去心腹及腰膝冷痛,久积癥瘕。去大肠之风。
味苦,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忌茶及面、牛乳、黑丑肉。冬月丙丁戊己采,去芦、泥用。
防风(臣)
东垣云:用防风身,治人身半己上之风;梢去身半已下风邪。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女人脏风。
味甘、辛,性温,纯阳无毒。太阳膀胱肾经之药。足太阴脾行经之药。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杀附子毒。新实而脂润者良。去叉头叉尾者,有毒勿用。
连翘(使)
降心火,除胃中湿热,泻诸经客热,治疮疡,排脓消肿。
《金柜》云:泻心经客热。又云:诸经邪热,非此不除。治寒热,瘰疬,诸恶疮痈肿,瘿瘤结热,疮家之圣药也。去胃虫,通五淋。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尔。
味苦,平,性微寒,无毒。升也,阴也。手足少阳三焦、胆经,阳明大肠胃经之药。采取阴干。凡治血症,黄连为主。以防风为上使,连翘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一名旱莲子)
羌活(君)
《珠囊》云: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症。乃手足太阳、表里引经药也。
《经》云:驱太阴头痛,透关节,明目,驱风,除筋挛肿痛。又治贼风失音不语。
伊训云:主太阳经头痛及一身肢节尽痛。
味苦、甘、辛,气平,微温,无毒。去土用。肝经、膀胱、肾经之药也。
独活(君)
治诸风头眩目晕,颈项难伸;除两足风寒湿痹,不能动止。疗金疮止痛,贵豚痫痉,诸贼风百节疼痛。疏风,不论久新。及洽女人疝瘕。诸风必用之药。
味苦、甘,平,性微温,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足少阴肾经引经之药。
《本草》云:羌活、独活,本同一种。后人分用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黄色作块而气香者为独活。羌活气雄,独活气细。豚实为之使。
天麻
疗大人风热头眩,治小儿风痫惊悸。主诸风湿痹不仁,却瘫缓语言不遂,利腰膝,强筋力。专治头风。
味辛、苦,性平,无毒。降也,阳也。五月采,日干。其苗名定风草,一名赤箭。凡用湿草纸包煨熟用。
定风草
味甘,气平。治冷气瘫痪。又云:性寒。主热毒痈疽。
赤箭
杀虫精蛊毒,消痈肿,下血,益气力,长阴。
味辛,性温,无毒。独茎似箭竿,赤色,端有花叶如箭羽。其子似苦楝子,五六棱,中肉如面。
《本草》言定风草、赤箭共一物。其根是天麻,未知是否?
萆薢
主腰背痛强,骨节风,除寒湿周痹,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赋》云:逐骨节之寒湿。
东垣云:治瘫缓软风头旋。
丹溪云:益精明目。
味苦、甘淡,性平,无毒。处处有之,惟川者良。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形似菝葜,时人谓之白菝葜。
其川薢形体壮大突兀,切开白莹带粉,贩者多以荆岗脑充卖,其色红,其形相似,其味苦涩,切宜辨之。
菝葜
主腰背寒痛风痹,益气,止小便利。治时疾瘟瘴。
味涩,平,性温,无毒。
治风肿,止痛,治扑损恶疮。入盐同捣,敷疮。
一名荆岗柮。与萆薢相似。萆薢色白,荆岗柮色赤为异尔。
山牛(一名冷饭团。即土萆薢也)
治风湿疮毒,及脚弱腰疼。极治杨梅等疮。
味甘,气平,无毒。俗呼为黄牛根。生细藤,叶尖长,颇类竹叶而厚。牧童常采而食之。主治略与川萆薢同功。忌鹅、羊、牛肉,茶茗。
桑寄生(臣)
《十书》云:治背强腰痛,风痹,疗痈疽,充肌肤,坚齿、黑发、长须眉。安胎,下乳汁。治崩中劳伤,及产后馀疾。又能益血。
味苦、甘,性平,无毒。桑木气厚,生意浓,无采捋者,自然而生出。采茎叶阴干。诸木皆有,惟桑木上生者佳。
寄生子:明目,轻身通神。凡采得,用铜刀连根拔茎,砍取之,阴干任用。勿见火。
枫寄生
(枫树上菌不可食,食之令人笑不止,用地浆解之)
去风。可泡汤洗浴身躯,出秽气风毒。其子及茎叶俱不堪食,功力劣于桑寄生。
味苦、辛,性温、平,无毒。
淫羊藿(一名仙灵脾)
疗风冷痹,补阴助阳。
治阴痿及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治冷风劳气,补肾虚及阳绝不起。
易老云:治瘘疬赤痈,及下部疮。丈夫久服,令人无子。
味苦、辛,性寒,无毒。洗去土用。
《象》云:味甘,平。紫芝为使,得酒良。
大枫子
疗诸风疥癣。
牛蒡子(一名鼠黏子,一名恶实子)
疗风湿瘾疹盈肌,退风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云:解风缠,明眼目,消疮疡,宣肿毒,及手足筋挛。
《经》云:去风,治恶疮及四肢不健,明目,补中,除风伤。
陈藏器云:味苦。治肿毒,诸瘘,风毒痈疽,齿痛,咳嗽。润肺散气,消痰痈。
易老云: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
东垣云:主散气,消肿毒,利咽膈,润肺,顺气补中,明目,治皮肤风,通十二经。
味辛,气平、温。
七潭云:味初苦而后辛。气猛烈,无毒。今处处有之。秋采结实者良。炒香,微研入药。
苍耳子
主头风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疼痛,恶肉死肌,膝痛,去大风癫痫。
《珠囊》云:止透脑风及寒头痛。
浸酒,去风;烧灰,傅疔肿。
味苦、甘,气温,无毒。子熟时采取,日干。反猪肉。入药炒令香,杵去刺。古方多单用。
苍耳草
治风湿痹,疥癣瘙痒。最治血崩及妒精疮。亦能发汗。
味辛,微寒,有小毒。采取日干。或煎汤洗患处,去风。用水煎、酒煎服,随症施治。
佛耳草
东垣云:治寒嗽、鬼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损目。
味酸,性热。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