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一名野天麻)
治女人经候不调,及胎前产后一切诸疾。此女科之要药也。敷蛇咬毒,傅疔肿。服汁使疔肿内消。
日华子云:下死胎及产后百病。
味辛、甘、苦,气平,无毒。有二种:白花者有毒,入炉火用;惟紫花者入药。三月或端午日案取,阳干。忌犯铁。
茺蔚子
明目益精,疗血逆头痛、心烦,久服轻身。治产后血胀。多入眼科用。
味甘、苦,气平,无毒。即益母草子,俗呼为臭蔚。其茎叶同功。
《十书》云:味辛、甘,性微温。又云微寒。
蔓荆子(臣)
治太阳头痛昏闷,除目翳,散风寒,凉诸经之血热。
《经》云:利关节,驱贼风,及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杀寸白虫、长虫。
《机要》云:治风头痛。脑鸣,目睛内痛、泪出。益气,治痫痰。
味苦、辛、甘,性微寒,平,气清,无毒。又云微温,入太阳经之药。胃虚人禁服,恐生痰。恶乌头、石膏。
决明子(一名草决明)
泻肺热,明目驱风,兼治鼻衄。
《汤液》云: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赤痛泪出,疗唇口青。
东垣云:除肝经热。
朱氏云:助肝气,益精。
味咸、苦、甘,平,微寒,无毒。耆实为之使。恶大枫子。
蓖麻子
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
治病风恶风,主水症。催生之剂。入膏能消肿。
味甘、辛,平,有小毒。凡去壳用。
叶:主脚气风肿不仁。
白蒺藜
伊训云:主恶血,破癥瘕积聚,喉痹,身体风痒,头痛,咳逆,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粉。
《珠囊》云:治风疮痒痛,明目。朱氏云:补肝。
陈藏器云: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疮,破宿血,疗吐脓,治产难。去燥热不止。
味苦、辛,性微温,无毒。乌头为之使。有黑白二种。不入汤煎,止入丸散。并炒过,微研去刺用。
叶:主皮肤瘙痒,可作汤俗。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木贼草
明目去翳。止崩漏,益肝胆,消积块,攻肠风,止痢。
《十书》云:得牛角?、麝香,治休息痢,历久不差者;得禹馀粮、当归、芎?,疗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止痔漏出血。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四月采,去节,剉,以水润湿,烘干入药。处处有之,惟川地产者粗大,良。
密蒙花
治青盲肤医翳,赤涩多泪,消目中赤脉。
味甘,平,性微寒,无毒。木似冬青叶而厚,背白色,有细毛。酒浸一宿,候干,再用蜜拌蒸,晒干入药。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一名滴滴金)
补中下气,消坚软痞,消胸中痰结,涕唾稠粘,脐下膀胱留饮,利大肠,通血脉,汗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金柜》云:治风湿痹,皮中死肌,目中多眵?,去面黑子,悦颜色,散两胁气胀,寒热水肿,及膀胱宿水。开胃止痛进食。
《珠囊》云:明目,治头风,消痰壅咳嗽,及风湿,止呕逆不食。
味甘、微咸,气温,无毒。一云冷利、有小毒。六七月采花,日干。其花如菊,深黄色,俗呼为野金钱。
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甘菊花
东垣云:散八风上注之头眩,止两目欲脱之泪出。
伊训云:去翳膜、明目,养目血。治身上诸风,治四肢游风。利血脉,止心燥,胸膈满闷。
《赋》云:明目,清头风,散湿痹。
菊花
《本经》云:主头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风湿痹及皮肤死肌,除胸中烦热,安肠胃,调四肢。味甘者名甘菊,使也。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痛,身上诸风冷,并能消散。味苦者名苦薏,云不堪入药,但只破血。妇人腹内宿血,调中止泄。
味苦、甘,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桑白皮为之使。味甘者入药。又云:气寒味苦者,名苦薏。伤肾,勿用。九月采花,阴干,去青蒂用。
取叶捣汁一升,可治疗肿,入口即活,再用别药治之。冬月用根。
又云:味甘、茎紫者佳。味苦、茎青者能伤胃气。
《经史证类》云:南阳潭者为佳。春布种,生细苗。夏茂,秋花,冬结实。
旧本云:南京有一种菊,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名为珠子菊,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菊品极多,皆不结子。其结子者止三二种而已。
白菊花
治痘疮入目,明目止泪。
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绿豆为之使。九月采花,阴干,去蒂用。
款冬花
治肺气促急劳嗽,连连不绝,涕唾粘。治肺痿肺痈,吐脓血,润心肺,益五脏,除烦劳,消痰止嗽,心虚惊悸,洗肝明目,中风等症。亦治喘息喉痹。
《珠囊》云:润肺,去痰嗽,定喘。治肺劳嗽,消渴。
味辛、甘,气温,无毒。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硝石、皂荚、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黄芩、黄莲、青葙。微见蕊、未舒花者良。
金银花(一名忍冬花)
治疮毒,排脓消肿,主寒热身肿,疗热毒血痢、水痢,及腹中胀满。
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凡开花,有黄白二色共枝,故名金银。四月收麦时,采花阴干用。
过冬藤
治诸疮毒。即金银花干也。味苦、甘,温,无毒。又云微寒。不入丸散,但可煎汤熏洗而已。
钓藤
治小儿寒热客忤,十二惊痫,惊啼;瘛疭,胎风热壅,舒筋活血。
味甘,平,微寒,无毒。梢末有钩如钓,因名钓藤。
青藤
疗诸风痈肿。
味苦、辛,气寒,无毒。
寻风藤
疗一切疼痛,诸风气。
甘露藤
甘,温,无毒。主风血气诸病,止消渴,除腹冷。久服调中,润五脏,肥肌,好颜色。
石楠叶(臣。一名丁公藤)
疗脚气拘挛,利筋骨皮毛痛,补养肾气,兴阳,强腰脚,除热,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
《象》云:逐邪气,除热。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味苦,气温,平,有小毒。五加皮为之使。二、四月采叶,阴干用。
实:亦可食。叶:如枇杷叶,有小刺,皆有紫点。
《经》云:石楠即香楠木也。有一样附于楠木而上,故名石楠藤。
郭云:石楠藤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叶如香叶而尖。一名丁公藤。
茵芋叶(使)
除风湿走注之痛,通关节风寒湿痹,理寒热似疟,止心腹痛,疗打伤,拘挛脚弱。
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芙蓉叶
疗诸毒痈肿。味甘涩,气平,微寒,无毒。采叶阴干为末,入敷药,不入汤丸。其花亦可用,与叶同功。
尤美叶
疗诸毒痈肿。
味甘、辛,气平,微寒,有小毒。采叶阴干,为末,入敷药,不入汤丸。
有二种,叶尖长,皆白。为末,见水有涎稠缪。
海桐皮
止痢,除疥虱,治痛风湿痹。治霍乱中恶。虫牙,并煮服及含之。
榆皮
疗前后秘极,利五淋。治小儿头疮,消食,通经脉。
味甘,性平,无毒。
秦皮(一名岑皮,一名石檀,一名盆桂)
治风寒湿痹,添精髓。洗眼摩昏,止女人崩漏带下。
《汤液》云:去肝热、目赤肿痛,风泪,除目中青翳白膜,除热,散目中云翳。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又治热痢下重,下焦虚,及小儿风热惊痫。又治天蛇毒。即草间黄蜘蛛蜇人也。
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叶似檀。大戟为之使。恶苦瓠。防葵、吴茱萸。
白鲜皮(臣)
去风,治筋弱,疗足顽痹,治疥癣,使通淋,治女人阴痛肿。
《经》云:主头风,黄疸,嗽逆,淋沥。疗湿痹死肌,不能屈伸者,及治小儿惊痫,女人产后欲走馀痛。
易老云;治一切热毒,风疮疥癣赤烂,眉毛脱落。通关节,利九窍血脉,一切风痹。
味苦、咸,气寒,无毒。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四、五月采根,阴干,去骨用根皮。
白杨皮
主毒风脚气肿,四肢缓弱,皮肤毒气、痰癖等症。
易老云: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
《金柜》云: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味酸,性冷。叶圆如大杏叶。
紫荆皮
疗肿毒折伤。
味苦,性温,无毒。用根皮,俗呼为牛头藤。
牡荆子(一名黄荆子)
治头风目眩,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卞气,赤白带下。得柏子、青葙,共治头风。擂酒敷乳痈。
味苦,气温,无毒。处处有之。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紫荆木
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花亦同功。
味苦,平,无毒。此紫荆即田氏紫荆花树也。前紫荆皮,乃牛头藤,蔓生者,非此木也。今俗人呼芫花为紫荆花,误益甚矣!
牡丹皮
除结气,破瘀血,治虚劳骨蒸,衄血吐血,女经不通,血沥。
《经》云:除邪气,悦颜色,通关节、腠理、血脉,排脓通经,散扑损瘀血,续筋骨,去风痹,落胎下胞。
洁古云:治客热五劳气,头痛腰痛。
东垣云:治冷气,散诸风,治女人经闭及血沥腰痛。
《象》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以此观之,能破而能止也。
《珍》云:凉骨蒸,五劳腰痛。
《本草》云:主寒热中风,瘛疭痉病,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癫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及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味辛、苦、咸,性寒,无毒。入手厥阴胞络、足少阴肾。
《十书》云:入胆、肾二经。畏菟丝子。采根皮,去心,水洗净用。勿犯铁器。
五加皮
治心腹痛,腰脊痛痹风弱,五劳七伤,补虚益气,坚筋骨,能立行,强志意,治疽疮,男子阴痿囊湿,小便馀沥。治小儿脚弱不能行,疗女人阴痒阴蚀。
味苦、辛,气温、微寒,无毒。远志为之使。畏蛇皮、玄参。用根皮。五加叶:治皮风。可作蔬食。
桑白皮
补虚,益元气之不足。止嗽,泻肺气之有余。《赋》曰:止喘息。
《经》云:利水道,消浮肿腹满,杀腹脏虫。
《十书》云:治劳伤羸瘦,吐血热渴,及肺中水气。利大小肠,开胃进食,止霍乱吐泻,去风。
味苦、甘,微辛、酸,气寒,无毒。入手太阴肺。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恶铁,犯铅,忌松。入土深、向东行者良,土外者杀人。刮去黄薄皮,留白,蜜水炒,或炙用。
桑汁
解蜈蚣毒,止霍乱肠痛、吐下。
味苦、甘,气寒,有小毒。水煎洗脚气水肿。桑叶:除寒热出汗。
杏仁
润肺,止嗽散结,调大便秘。疗时行头痛。
《秘要》云:散胸膈间肺热之风嗽,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奔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治伤寒气喘冲逆。杀狗毒,破气。
易老云;泻肺下气,解肌,消心下急。治女阴虫蚀痒,热结痰唾、喉痹等症。
味苦、甘,气温,有小毒。得火良。恶黄芩、黄芪、葛根。解锡毒。汤浸去皮尖,炒黄色用。切勿用双仁者,大毒。
桃仁
破血,治腰疼。消瘀血,破癥瘕,通经,生新血。
《经》云: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专治血结,破血。杀小虫,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痛。
七潭云: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必用也。又去血中之热。
味苦、甘,气平、温,无毒。入足厥阴肝。取仁,汤浸去皮尖,研碎入药。双仁者有毒,切忌用。
东垣云:杏仁疗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桃仁、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难便,行阳气也;夜难便,行阴血也。
桃枭
破血,杀百鬼精祟,及五毒不祥等物。又止吐血。
树上桃子,自干不落、实中者,正月收之。即树上刀桃子也。
桃胶
下石淋,破血中恶。炼之,主保中、轻身不饥。
味淡,气平,无毒。桃上及树上津液也。
郁李仁
润肠通大便,破血润燥,宣水,去浮肿腹大,坚齿。杀白虫,下气、消宿食,通泻五脏,膀胱急痛。
味辛、苦,气平,无毒。去壳用。
柏子仁(君)
养心脾,安五脏,益气血,治惊悸,疗虚损及风湿痹。
《经》云:治历节腰间肿痛,止汗,清心明目。可以久服,轻身耐饥延年,令人润泽,美颜色,明耳目,润肾之药。杀百邪鬼魅。
味甘、辛,气平,无毒。牡蛎、桂、瓜子之使。恶菊花,畏羊蹄、诸石及面曲。入药微炒用。
红花(一名红蓝花)
通经,破血,逐腹中恶血,补血虚之血,除产后败血。止血晕口噤,消癥瘕,破宿血如有神。
《汤液》云:疗腹中血气刺痛,治产后恶露未尽,绞痛入心和血养血。与当归同用良。盖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引药入血分而生血也。
味辛、甘、苦,气温,无毒。阴中阳也。可染红。北人取其子榨油燃灯并食用。其叶似蓝,故名红蓝花。
苏木
治疮疡,破死血,除产后败血胀闷欲死者。
伊训云:止痛排脓,女人血晕口噤。
七潭云:极治打跌,内伤瘀血。调女人月水,消痈肿瘀血。
味咸,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遇扑打伤损,瘀血积中疼痛者,炒黑色,酒淬服之。
干漆(臣)
去癥,续筋骨,杀三虫,除九种心痛。生则损人肠胃,炒熟能通月经。治风痹咳嗽,痞结腰痛,女人疝瘕,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利小肠,去长虫、蛔虫。
东垣云:削年深坚积,破日久瘀血。
味辛、咸,气温,有毒。凡用须炒令烟尽入药。半夏为之使。畏鸡子及蟹。见蟹则化水不干。忌油脂。
京三棱
破积,除血块,气膨、气滞、气胀,消癥瘕,宁心脾腹痛。
《十书》云:治心腹刺痛及气胀,血脉不调,消瘀血,破血中之气。损真气,虚人忌用。
《汤液》云:主老癖癥瘕,结块气旅,血脉不调,疗扑损瘀血,女人经闭,心腹刺痛。能落胎消血。产后血晕,宿血不下。
《珍》云“补不足”。七潭言其误矣。
味苦,淡,气温,无毒。色黄体重,形如鲫鱼而小。火炮用。生时略麻人舌。
草三棱(一名鸡爪三棱)
疗产后恶血,通月水血结,下胎,破积聚癥瘕,止痛利气。
味甘,平,气温,无毒。
蓬莪术
疗心疼,破积聚,消瘀血,通月经,破癥瘕,宁腹痛。
伊训云:治女人血气痛,丈夫奔豚气痛,霍乱冷气,吐酸水。能破气中之血,能益气、开胃消食,治积聚。治诸气为最要之药。
《十书》云:治心膈痛。虽破气而又能益气,故治短气不能接续者用之。今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
味苦、辛,平,气温,无毒。火炮,醋炒用。得酒、醋良。
阿魏
《珠囊》云:除邪气,破积杀虫。治传尸。俗云消肉积。
《本经》云:味辛,平,无毒。杀小虫,去臭气,破癥积,疗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杀一切蕈毒。
味咸,气臭,平,无毒。此物体性极臭而能止臭。因为奇物,乃波斯国树脂也。又云:走马射阿魏。凡用去枯者。
《雷公炮炙》云:先于净钵中研极细,于热酒器上,滚过任用。假多,难得真者。
验阿魏有三法:第一验,将半铢安于熟铜器中一宿,至晓,沾阿魏处白如银,永无赤色。
第二验,将一铢置于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鲜血色。
第三验,将一铢安于柚树上,树立干,便是真的。
郁金
《经》云:味辛、苦,性寒,无毒。凉心,主血积下气。治金疮,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可单用。亦治女人宿血结聚,温醋摩服。啖马治胀痛,为之马菜。
《十书》云:郁金香,疗蛊野诸毒,心气鬼疰,心腹间恶气。
味苦,性温,平,无毒。只十二叶,为百药之英。其花状如红蓝。采其花,即是香也。古人用郁鬯酿酒以降神,即此花也。
姜黄
《珠囊》云:下气,破恶血积滞。消痈,通月水。
易老云: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劣于郁金。
日华子云:味辛辣,性热不冷。《本经》误言寒也。一名蒁药。
蒁药
陈藏器云:味苦,性温。色白。主恶气疰忤心痛,血气结聚。姜黄色黄,味辛,性温,无毒。破血下气,温而不寒。郁金色赤,味苦,性寒。主治马热病。三物相似而所用不同。苏恭云“不能分别三物”。
七潭云:据三物气色、性味,分明三种。陈氏之言是也。
大黄
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之拥滞,定祸乱以太平。名曰“将军”。
《赋》曰:通秘结,导瘀血,泻诸实热,开血闭,破癥瘕积。
《汤液》云: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引之,可行至高之地。
《经》云:专治大便不通。主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去实热,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人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衍义》云: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或曰:心既不足,不用补心汤,反用泻心,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当不吐衄也。乃邪热因心气不足而客之,
以致吐衄,故以苦泻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症者用之无不效,在量其虚实而已。
味苦,性寒,无毒。味极厚,阴中之阴,降也。入手足阳明经。黄芩为之使,无所畏。凡用有蒸,有生,有炮熟。或酒浸,或酒洗。
《伤寒槌法》云:用温酒拌匀,晒干用。
《本草撮要》云:酒浸,引之上至颠顶,入太阳,似舟揖载之,可浮于胸中。酒洗之,引入阳明。若用之于下,不必酒也。同硝石、紫石英、桃仁,能通女经。出川地、锦纹者佳。庄浪产者次之。
巴豆
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赋》曰:利痰水,破积结,宣肠理膨胀。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烂胎。
《经》云:去留饮痰癖,大小腹胀。去恶肉,杀虫鱼。
易老云:通女经闭,去胃中寒湿。得火良。
味辛,性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生巴郡,故名巴豆。性通利,若江水无滞,故名江子。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猫毒。凡用去皮心,炒令黄色,另研如泥,以和丸散。若用草纸包裹,捶去油者,名巴霜。俗云:巴豆不去油,力气大如牛。
《十书》云:生温,熟寒。
雷公云: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烟去,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罕知也。
仲景云:治百病客忤,备急丸主之。
皂荚
治一切风痰。疗风痹死肌,头风泪出,消腹胀化谷,除咳嗽囊缩,利九窍,明目,益精。下胎衣,杀精物。
洁古云:破坚癥腹痛,下胎,通关节,开胃。治中风,杀劳虫,去骨蒸,除疥癣风疮,止痛及中风口噤。
味辛、咸,气温,有小毒。入厥阴。柏实为之使。恶麦冬,畏空青、人参、苦参。亦有数种:有长尺馀者,有如猪牙、弯而短小者,名牙皂,良。去皮、子,酥炙用。十一月采之。为末搐鼻嚏,应述妖迷。
叶:为末,入吐药。刺:入煎药,破肿毒,疮疽发背,诸般恶疮,成脓即穿。
雷丸
杀三虫及寸白虫。
黄友云:去皮里膜外之水,削年久坚积。
味苦、咸,性寒,有小毒。白者良,赤黑者有毒,能杀人。
大腹子
去膨下气,亦令胃和。治痈毒痰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时习》云:是气药也。
味辛,气平,微温,无毒。与槟榔一种。尖长小大者为槟榔,大而偏者大腹子也。
大腹皮
治水肿之殷溢,助脾胃,敛气宽中。
味辛,气平,微温,无毒。鸩鸟多栖此树上,宜先酒洗,仍以乌豆汁洗之,方可用也。
槟榔(君)
坠诸药性,若铁石。治后重,验如奔马。
《赋》曰:豁痰逐水,消谷,消山岚瘴气,疟疾,下三虫,去伏尸,杀寸白虫。
《十书》云: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气。亦治疥疮。
味苦、辛,气温,无毒。降也,阴也。一云纯阳。形若鸡心,正稳尖长,心不虚、不油者佳。
牵牛(使)
消肿满,逐水,下气,利大小便,堕胎。极辛烈,泻人元气。
《十书》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分;以大黄引之,则入血分。
张文懿云:昔见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服神芎丸,犯牵牛,初服即快药也,再服其病依然如旧。又服,其痞随药而效,药过病复如初,至脱元气而不知悔也。惜哉!惟当益脾健胃,使元气不亏,而自能消磨水谷,其法无以加矣!
丹溪云:凡饮食劳倦,皆血受病。以此泻之,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虚,损其所伤,泻其元气,损人而不知也。
罗谦甫云:牵牛泻气之药,味辛,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苦寒之药。血热泻气,差误已甚。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其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所谓一脏不平,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也。
味苦、辛,气寒。属火,善走。有毒。有黑白二种,入药炒用。此药泻人元气,不可轻用。
商陆(一名樟柳)
治水肿胀,疝瘕痈肿腹满。能泻十种水病。
味辛、甘、酸,性平,有毒。忌犬肉。有赤白二种。其形类人。花茎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白者入药,赤者入神。
秦艽
除四肢风湿,疗遍身黄疸。
《赋》曰:攻风逐水,除肢节肿痛,利小便。
洁古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治传尸骨蒸及口噤,肠风泻血。入手阳明,下牙痛、口疮。
味苦、辛,平,微温,无毒。可降可升,阴中阳也。菖蒲为之使。罗纹者佳。洗去土用。
防己
《经》云:主风寒温疟,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诸痫,除邪热气,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
《珠囊》云:专治水肿胀满留湿,去风湿淫痹,除十二经水肿,通腠理,利九窍,去血中湿热。
易老云:消水肿,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
味苦,寒。阴也,无毒。恶细辛,杀雄黄毒,畏女菀、卤碱、萆薢。采根阴干,去皮用。纹如车辐者良。
伊尹云:汉防己:君,味苦,有小毒。治湿风,口面㖞斜,手足痛,散留痰,主肺气嗽喘。木防己:使,味苦、辛。能治男子肢节中风毒,中风不语,散结气痈肿,瘟疟,膀胱水肿。
《本经》云:出汉中者,黄实而香,茎软、叶细,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破之纹如车辐者为汉防己。出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者为木防己。今方中罕用,惟仲景方中亦用之。今市中货者,汉己小,木己大。
七潭云:大抵汉防己主治水气,木防己主治风气。
木通
泻小肠不散之火,利小便闭塞之热。与琥珀同功。
《经》云: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散痈肿诸结,催生堕胎,治乳结,下乳汁,通经利窍。疗脾疸,出音声,治耳聋,金疮恶疮,治五淋,利小便,开关膈。
《汤液》云:治人多睡及水肿浮大,除烦热,止渴。治鼻塞,通小肠,破积聚,血块疮结,排脓止痛,及天行瘟疫,头痛目眩。
《赋》曰:利水道,诸药无过。
通草(一名通脱木)
阴窍涩而能利,水肿闭而能行,故名通草。
《证类》云:治五琳血闭,催生下胎,下乳汁,治阴窍不利。行小水,除水肿痹。生用泻肺,明目退热。
味甘、辛,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
旧说通草即木通,非也。盖木通蔓生者也,中如辐辏,可以通气者。通草一名通脱木,乃茎生者也。其茎有节,其叶大小、茎干皆似蓖麻。中心有瓤轻白,可脱出作花饰,故名通脱。即今之摃草也。今方罕用,与灯草同功。
灯心草(一名石龙蒭,一名龙须草)
主心腹邪气,小便淋闭风湿。极利水道,通五淋。
味甘淡,气寒凉,无毒。即席草。
猪苓(臣)
除湿肿,体用兼备;利小水,气味俱长。久服损肾昏目,以其行水之功多也。
《金柜》云:行湿利小便,疗妊娠淋沥。又治从脚上至腹肿,及少阴渴者。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足太阳、少阴。降也,阴也。水浸,打剉用。
泽泻
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利小便,通淋涩,补不足之阴;疗水病,消湿肿,乃灵丹之药。
《十书》云:入膀胱及肾,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仲景云: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淋散主之。内用泽泻故。《衍义》云:其功长于行水也。
味甘、咸,性寒,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畏海蛤、文蛤。凡用去毛土,不油不蛀者佳。
七潭云:此药极泻肾,不得已而用之可也,不可常服。
《证类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办,肥健,补虚劳,起阴气,止泄精。久服明目。
扁鹊云:多服泽泻,令人病目。诚为行去其肾水也。
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桂、附,归于肾经而已。盖凡服泽泻散之人,必多小便。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故昏人目。今止泄精药内,多不敢用。《本草》云“补虚明目”之言,误矣!
其实味甘,无毒。治风痹消渴,益肾强阴。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
叶:味咸,无毒。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
逸药子云:其子与叶,亦能治水,止消渴。益肾强阴之言,难以信用。
瞿麦(臣)
决痈肿,明目去翳。能下胎,破血,养肾气,逐膀胱邪热,止霍乱,长毛发。
主五淋,催生。《赋》曰:治血淋、热淋及小便闭。
味苦、辛,气寒,无毒。蘘草、牡丹为之使。恶螵蛸。立秋采,阴干用。花如野石菊。
萹蓄(使)
主浸淫疥痒疽痔,杀三虫,疗女人阴蚀,及小儿蛔虫,霍乱。
味甘、苦,性平,无毒。生道傍,苗似瞿麦,叶细而绿,如竹,茎赤绿,节间有花,甚细,青黄红色。四、五月采苗,阴干。
车前子(君)
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除湿痹、淋沥,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治目赤痛。
《赋》曰: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味甘、咸,性平、寒,无毒。端午日采,阴干,炒研入药。常山为之使。
《汤液》云:去风毒,养肝,疗中风、热毒风,冲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疗泄精并尿血。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叶、根:味甘、咸,性寒、平,无毒。治金疮,止血衄,破瘀血、血瘕,小便赤涩,止遗精白浊,止烦下气。
茵陈(使)
《赋》曰:主黄疸而利水。
《十书》云:主风湿邪结于内,明目。
《经》云:清小便,通关节,去滞热头热,伏瘕。治伤寒身痛,能发汗。除伤寒后发黄,行肢节滞气。
伊训云:治风湿寒热,遍身发黄,小便不利,除烦热。
仲景云: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栀子柏皮汤治燥热。
味苦、辛,气平、微寒,无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三月采,阴干用。江南有山茵陈,绝胜。
昆布
破疝气,散瘿瘤及结聚气瘰,治十二经水肿。
《汤液》云;利水道,去面肿,恶疮鼠瘘。多食令人腹冷痛,发气吐白沫。饮少醋消之。
味咸,性寒,无毒。一云有小毒。形如卷麻。此海中苔类也。凡海中菜皆疗瘿瘤结气。
海藻(臣)
利水道、便闭,泄十二经水气,消浮肿。
《赋》曰:散瘿瘤,破血,治疝,科小便。治气疾急满,疗皮间积聚暴?,留气热结。
伊训云: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治颈下核。治疝气下坠。
味苦、咸,性寒,有小毒。沉也。阴中阴也。反甘草。洗去咸味,烘干入药。
甘遂
治面目浮肿、腹大,水肿腹满,水结胸中。去痰,破饮食积聚癥瘕,利水谷道,疗疝瘕,散膀胱及皮肤留热。专泻十二经诸水。此药于行水攻劫为用,宜斟酌详审用之。
味苦、甘,性大寒,有毒。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芫花(使)
消浮肿,逐水。治瘤痔,心腹腰痛、咳逆上气,喉鸣喘急,咽肿短气,蛊毒,疟疾,痈肿。疝瘕。杀虫、杀鱼,疗呕逆。
《十书》云: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入五脏皮肤,及腰痛,心腹胀满。驱一切毒风,四肢拘挛。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反甘草。
荛花
(荛字疑错,恐即莞花也。其性味主治,大略相同。姑扈以候知者)
治伤寒温疟,下十二经水肿,破积聚癥瘕,荡肠胃宿食,寒热邪气,利水道,治痰饮咳嗽,喉肿,蛊毒。
味苦、辛,微寒,有毒。
大戟
通经堕胎,消腹满,破积聚癥结,治蛊。利十二经水道,驱中风皮肤痛,腹满急痛,治痞块,腹内雷鸣,利大小肠。
味苦、甘,气寒,有小毒。小豆为之使。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尿。又反芫花、海藻。云即泽漆根。有毒,用菖蒲解之。此药泻肺、损真气。
巴戟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定心气,补中益气。
《汤液》云:疗头面游风及一切风。治小腹及阴中相引痛。
东垣云: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增志。治阴疝,白浊,梦泄。补肾,强阴,助阳。
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水洗去土、去心用。得枸杞、菊花、酒,良。其根紫色如连珠、肉厚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