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

东垣云:补中益气,安五脏,除风湿。久服轻身延年,益寿。

味甘,平,无毒。叶似萎蕤。凡使勿误用钩吻,能杀人。

萎蕤(君)

治风淫,四体不仁,泪出,两目眦烂。男子湿注腰疼,女人面生黑点。

味甘,平,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叶似黄精。又云即黄精也。切勿用钩吻,能伤人。

《汤液》云:气平,味甘,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痛,及目痛眦烂泪出。去面上黑点,润肺除热。

《朝野集》云:主时气寒热病,内补不足,去虚劳,寒热头痛。

蕤仁

主心腹结气,治目赤痛,伤目瞳,泪出眦烂,风痹。明目之剂。又破痰结。

味辛,气平,无毒。《宣本草》云:甘,温、微寒。衣有缠丝纹,未油者佳。去壳入药。

女萎

《经》云:主风寒,霍乱,泄痢肠鸣,惊痫寒热。止痢有效。

味辛,气温。凡用根、不用叶。非白头翁,亦非萎蕤之类。

冬瓜(一名白冬瓜)

醒脾,进饮食,益气除烦。可作面脂,悦泽颜色。

味甘,气平、寒,无毒。去壳用。

除小腹水胀,利大小便,止渴。汁:止烦躁热。皮:治打跌。

味甘。平、微凉。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故名白冬瓜。

茄儿(一名落苏)

煎汤可洗渍冻疮。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减人精神。

味甘、咸,性平、寒。无所畏。生疮节者忌食。

茄蒂:烧灰,治肠风。根、茎、叶煮汁,洗冻脚疮。烧灰入外科。子:可摩醋傅痈肿。芸薹

破癥瘕,通结血,消乳痈。不宜多食,最损气。生腹中长虫,败阳发病。

味辛,气温。有毒。

橘子仁(一名车下李)

治腰疼,疝气,乳痈。

味辛、苦,气温,无毒。炒去壳,研用。

酸枣仁

去怔忡及虚寒不得眠,宁心志,敛虚汗,止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

陈士良云:治心腹寒热结气,四肢痠疼湿痹,脐上下痛,血转久泻。能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脏。

成无己云:治胆实有热多睡者。亦治胆虚寒不眠者。

味酸,淡,气平,无毒。恶防己。八月采实阴干,去壳用。

大枣

和药性,开脾胃。

《赋》曰: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十书》云:养脾气,和百药,通九窍,补不足之气。

伊训云:极养脾气,补精气,生津液,助十二经脉,治心腹邪气,和肠胃,肥中补气。中满者禁服。多食生枣,令人腹胀泄泻,多寒热,羸瘦。

《经》云:中满者勿食甘。甘极助满。大建中汤中治心下痞满者,去饴糖、大枣、甘草同例。

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杀乌头毒,忌合生葱同食。凡入药,去核,否则令人烦。

乌梅

收肺热,除烦满,止渴。治泻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调胃和中。

《赋》曰:主便血泻痢。

《证类》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黑痣。

仲景云:治吐蛔,下痢。能安虫。盖虫闻酸则安。

味酸、甘,平,性温。无毒。可升可降也。

白盐梅

治伤损诸疮,止血生肌,无瘢痕。神圣之妙药也。

性味与乌梅同。火熏干者为乌梅,晒干密器藏之者为白梅。去核用。

李核仁(臣)

治女子小腹肿痛,主痿、折骨痛,利小肠,下水气,除肿满。

李白皮(使)

主消渴,止心烦气逆,奔豚气,脚下气。治赤白痢,主热毒烦躁,并煮汁服。

味苦、咸,性大寒,无毒。

椿白皮

止痢,断疳泻、血疮?,血崩赤带。可洗疥疮。

味苦,气温、香,有毒。无花不实者为椿,有花而荚有为樗。

又云:气寒。椿木实,樗木中虚,其叶相类。

樗白皮(使)

止赤白久痢肠滑,痔病泻血不止,女子血崩,月信来多,赤白带下。

成无己云:止泻及肠风,疳疥?,主鬼疰传尸,蛊毒下血。

味苦,性寒,无毒。又云微温,有小毒。蜜炙入药。取东引细根皮水煮服。

樗叶:捣汁,可洗疮,除疥及虱。

川楝子(一名金铃子,一名石茱萸)

治伤寒大热,烦躁发狂。治暴心痛,利小便,杀三虫、疥疡。

味苦,气寒,有小毒。今处处有,但川蜀者良。有川楝,有苦楝。木高二三丈,叶似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芳。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冬月采实晒干,酒拌浸,蒸熟,剥去皮,取肉去核,只单用其核,槌,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

楝根白皮

治蛔虫,利大肠。一云:最杀蛔虫。

味苦,性微寒。有雌雄二种。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令人吐泻不止,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凡用当择雌者用之,煮汁服。

石榴皮

止漏精,涩肠,攻痢,治筋挛脚痛。

味酸涩,无毒。忌铁。浆水浸一宿,用酸者入药佳。

梨木皮

疗汤火之伤。

味甘淡,气寒,无毒。采取阴干为末,入敷药,不入汤丸。处处有之。

梨实

除烦热,止嗽,可吐风痰。不宜多食,成冷痢。产妇及金疮尤不可食。

味甘、微酸,气寒,无毒。

榧实

味甘,无毒。治五痔,杀虫蛊毒。消谷进食,助筋骨,行荣,明目轻身。

胡桃肉

肥肌,润颜色。去痔,消瘰疬。

味甘,平,无毒。和酒研,入药服,疗扑伤。

柿干

止痢涩肠。生宜解酒渴,止哕。最润喉,通耳鼻,止血,治嗽。

味甘,气寒,无毒。青州者良。即柿饼也。

柿霜

清肺消痰。

味甘,气寒,无毒。即柿干上白粉也。

柿蒂

下气止哕

味苦,涩,气微寒,无毒。

枇杷叶

下气,止哕呕,久嗽,疗肺风热,和胃止渴。

味苦,气平,无毒。火炙,拭去毛用。否则其毛入肺,为久嗽不止。

橄榄

止渴生津。

味酸、甘涩,气温,无毒。

龙眼

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久服强魂,聪明通神,轻身。

味甘,气平,无毒。

荔枝

安魂定魄,益智和中。

味甘,微酸,气平,无毒。荔枝核:治心痛。

椰子

益气去风。味似胡桃,又似生榧子肉。用饴糖浸之甚佳。

椰浆治消渴,搽头益发令黑,饮之醺人,为之椰酒。

皮:味苦,平,无毒。止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

苦茗(即茶也)

除痰下气,消宿食,止痢,清头目,利小便,消热渴。

《机要》云:解煎炒油毒,令人少睡。疗中风昏愦,多睡不醒。

《汤液》云:苦以泻之,其体下行,何以能清头目?

味苦、甘,微寒,无毒。入足厥阴肝经。

苦苣(即苦荬也)

主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眠。久食轻身少睡。治霍乱气逆。虽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

味苦,平,气寒,无毒。蚕子出时,不可取拗,令蚕子青烂。蚕妇亦忌食。

大小茴香

治疝气肾痛,及一切风及肾气冷痛,膀胱阴痛,脚气,盲肠气,调中,止腹痛霍乱呕吐,开胃进食,破一切臭气,疗蛇伤。

昧甘、辛,气平,无毒。入手足太阴、太阳二经,治膀胱之剂。阴干,得酒良。小茴香入药炒用,大茴香不必炒。

莳萝

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两胁痞满,健脾开胃,温肠,疗肾气。可与阿魏同食,夺其气味。

甘松

浴体令香,专辟恶气。治卒心腹痛满,下气,治黑皮?〖黑曾〗风疳齿?。

《赋》云:理风气止痛。

味甘,气温,无毒。得白芷、附子良。可作衣香。即香草也。

三柰

专辟恶气。

味辛,气温,有小毒。可作衣香。

青蒿(即蒿草)

除骨蒸劳热,明目。搅汁服。若生捋,傅金疮,止血止痛,生肌。

味苦,气寒,无毒。处处有之。根、苗、子、叶皆入药。各自使之,用子勿用叶,用枝勿用根。四者若同用,反能致病。得童便浸,良。亦可煎水,洗疮,除疥虱疥痒。亦作鸡香菜食之。

大青(臣)

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肿毒,烦闷渴疾。

味甘、苦,大寒,无毒。

白百合(一名强瞿,一名强仇)

主邪气,腹胀心痛,除心下急满,治咳逆。补益气血,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止癫邪,啼泣狂叫惊悸,除浮肿,痞满寒热,遍身疼痛,及乳难喉闭,乳痈,诸疮肿,产后血狂运。

《经》云:治咳嗽痰中带血,除热结,通大小便,攻发背疮痈,宁心消胀。

味甘、咸,气平,无毒。

红百合(一名连珠,一名山丹)

治疮肿,疗惊邪。百合有赤白二种,叶细花红者不入药,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

百部(使)

治肺热咳嗽,年久劳嗽,及疥癣,去虱。

《汤液》云:主咳嗽上气,润肺益肺。杀蛔虫。去传尸骨蒸。

味甘、苦,气微温。又云:微寒,无毒。酒浸,炒用。其根数相连,似天门冬而小,苦强,有小毒。火炙、酒淬,饮之止嗽。又能去虫。

紫菀(臣)

安五脏,益肺,疗肺疾咳嗽,吐脓咳血。补虚,止渴,通结气。

伊训云: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止喘悸。补虚劳,惊痫。

东垣云:调中,治肺痿吐血,清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

味苦、辛,气平、温,无毒。款冬花为之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远志、茵陈。采取阴干。

雷公云:蜜水浸一宿,烘干,去芦用。

茅香花

主中恶,温胃止呕吐,疗心腹冷痛。

味苦,气温,无毒。又云甘、平。苗叶可煮汤,浴身令香,辟邪气。

零陵香(一名薰草)

《汤液》云:明目,止痰,疗泄精,去臭气。治血气腹胀。

味甘、辛,气平、温,无毒。酒煎茎叶服。得酒良。

松香

疗金疮,止血止痛,生肌,及治脓疱疥疮,辟谷不饥。

《经》云:治疽恶疮,白秃疥瘙,安五脏,除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治脚软骨节风。为丸久服,轻身不老。

味苦、甘,气温,无毒。用白黄色者良,黑色者不用。入敷药及膏,不入汤。

松实:甘,温,无毒。治风痹,补虚羸,安五脏,延年。

松叶:苦,气温,无毒。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

松节: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渍酒,可治历节风。

松根白皮:苦,温,无毒。补五劳,益气,辟谷不饥。

松萝:治气瘿项大。味苦、甘,气温、平,无毒。非松球。一云:即松球。

枫香(一名白胶香,一名枫乳,一名云香)

辟恶气,焚烟可除痘疹之邪,消风止痛,治瘾疹风瘙,齿痛,及水肿疮毒。

味甘、辛,无毒。即枫脂也。

檀香

定霍乱,治心气痛,消风热肿毒,中恶鬼气,杀虫。

《经》云:引胃气上升,进食,能调气而引清香之气上行至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助以葛根、豆蔻、砂仁,益志,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汤液》云:治肾气诸痛,腹痛,股痛,热肿,主霍乱中恶。

味辛、咸,气温,无毒。入手太阴肺、少阴心,通行阳明胃、大肠诸经之药。

沉香

降气,定霍乱心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经》云: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癥癖,冷气麻痹,骨节不仁,湿风皮肤瘙痒,心腹气痛。

味甘、辛,气温热,无毒。入水沉而中坚实,黑色者佳。

藿香

开胃口,进食,止霍乱,除呕逆,止心痛,辟恶气。

《机要》云:疗风水毒肿。医方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也。

《十书》云:温中快气。入乌药顺气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则补脾。

味甘、辛,微温,无毒。升也,阳也。又云: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阴脾、肺二经。

丁香(臣。一名鸡舌香)

《经》云:主霍乱拥胀,风毒诸肿,牙齿疳?,快脾温胃,止吐。

东垣云:能发诸香,能止冷气腹痛,及反胃蛊毒,肾气奔豚气坠痛,壮阳。暖腰膝。有雌雄,雄者小,力少;雌者大,为之母丁香,力大。

《汤液》云:消痰癖,除冷劳。与五味子、广荗同用,治奔豚气,泻肺气,补胃,大能疗肾。

味辛,气温热,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三经。

丁香花

止五色毒痢,止气,止心腹痛,及治乳头破裂。

丁皮:能治齿痛。

丁香根:疗风热肿毒,不入心腹药。

钱氏方论鸡舌香,或以为番枣核,或以为母丁香,议论纷纭,互相排抵,竟无定说。惟阎孝忠云:古人命药,多以其形似名之。如乌头、狗脊、鹤虱之类是也。番枣核、母丁香,本二种物也,皆似鸡舌,故名适同而用实异。盖番枣核得于乳香中,今治折伤药中多用之。母丁香即今丁香之老者,极芳烈。古人含鸡舌香者,此也。今治气及温中药多用之。最为易辨。

《经史证类本草》亦言丁香即鸡舌香也。

乳香

《经》云:下气益精,补腰膝,治肾气,吐呕、霍乱,冲恶中邪气,心腹痛疰气。疗耳聋,中风口噤,风冷。理妇人血气,止泻,消疮疖,疗痈止痛,治疮攻血。

《珍》云:极定诸经之痛,辟邪恶,补精益肾。

味辛、苦,气温,无毒。阳也。

雷公云:用箬叶微炒出油入药。

《宣城本草》云:乳、薰陆香,俱是波斯国松木脂也。

薰陆香

即乳香之同类者。治肾气,补腰膝,去邪气,止血痛,疗风湿毒肿,伏尸五疰等症。

气微温。盛夏树胶也。

苏合香

辟恶,除温疟,杀鬼蛊毒,杀虫。久服不生梦寐。

味甘,气温,无毒。天竺出此香。是诸香汁煎成,非自然一物也。惟坚实、极芬芳、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

陈藏器《本草》云:苏合香是狮子屎。狮子屎是西方草木皮汁所为。胡人欲人贵之,故饰其名为苏合,未详其义。按狮屎赤黑色,烧之去鬼,服之破宿血,杀虫。苏合香色黄白,二物相似而不同。

藿香旧注附五香条下,皆扶南国人言,众香俱是一本。根是旃檀香,节是沉水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其胶滴出未沾泥沙如乳头者,名乳香;滴在沙石上,年久重叠者,为薰陆香。《证类本草》载与沉香共条,盖此义也。(今世人所用藿香,乃土中所种,草生者也,非木者也,非一物明矣)

安息香

辟恶气鬼疰,止心腹痛,益肾,止遗精。

伊训云:治妇人血禁,及产后血运。止霍乱风痛。

味辛、苦,气平,无毒。似松脂,黄黑色。

安息香油,可烧熏痘疹不起不干者,极良。

没药

治疮,散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下血。

《十书》云:破癥结宿血,消肿毒,去目中翳晕痛。

味苦、辛,气温,平,无毒。生波斯国。似安息香,色黑,炒出油用。

血竭(一名麒麟竭)

止血出,疗金疮伤折。

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散血,生肌肉。

味甘、咸,气平、温,有小毒。勿误用海母血,最相似。但真血竭甘咸,似栀子气,嚼不烂、如蜡者佳。

冰片(一名梅花脑)

清头明目,拔目中热,通九窍,消风止惊搐,散血散肿。其香透项,攻耳聋。

味辛、苦,气凉,性热,无毒。以其辛热,故点眼能散其血而拔出其热毒也。人但见其能去目中热,便以为凉剂,而不知其气凉性热也。盖血得热则行,得凉则止。若是寒剂,奚能散血耶?其性之热明矣!

粗壮莹白,大片如梅花瓣者,名梅花片,良。

此药不宜多服。若服饵过多之人,则身冷如醉,气绝而死。盖此药气厚于味,故服之过多者气窒不通而死,非中其毒也。《经史证类》云:广州龙脑香及膏香,味辛、苦,微寒。

《图经》云:苦、辛,温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治耳聋,明目,去目中赤肤翳。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糯一作粳米灰、相思子贮之,则不耗。○膏:主治耳聋。

《唐本》注云:树形如杉木,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干脂。其树生子似豆蔻,皮有错甲,香似龙脑。其味辛,尤下恶气,散胀满,消食,香人口。

《图经》云:龙脑香出婆律国,今惟南海番客货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傍生枝,叶正圆而皆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作杉木气。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谓之婆律膏。

段成式《酉阳杂爼》云:龙脑香树出婆律国,亦出波斯国。木高七八丈,大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瘦有肥,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利膏。香在木心中。波斯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其入药用,自有别法。

《金柜》云:龙脑油:性温,味苦,无毒。出佛誓国。此油从树头所取,磨一切风。

二说大同而小异。又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宝中交趾贡龙脑香,皆如蝉蚕之形。时禁中唤为瑞龙脑。带之衣襟,香闻十馀步。今海南龙脑多用火煏成片,其中亦容杂伪。入药惟贵生者,状若梅花冰片,甚佳。

《海药》云:龙脑香:味苦、辛,性微温,无毒。主治内外障眼,杀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西海律国昔年亦贡龙脑香。是知其国亦有之。

此物大能通利关膈热塞。其清香为百药之先。治大人小儿风涎闭壅,及暴得惊热,甚济事。然非常服之药,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

相思子

陈藏器云:性平,有小毒。通九窍,治心腹气。令人香。

樟脑(一名潮脑)

疗齿痛,杀虫,治疥疮,辟汗气。

味苦、辛,气温,有小毒。

南木香

《珠囊》云:调诸气不可无,泄肺气不可缺。《赋》曰:专理气滞。

伊训云:木香二种。治女人血气刺心心痛,及九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癖,逐诸壅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痢疾,冷痛,呕逆反胃,健脾消食。

《象》云: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焦结气,须槟榔为之使。

《珍》云:治腹中气不转运,和胃气。

《证类》云:治邪气,辟毒疫瘟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治气不足,消毒,温疟蛊毒。

东垣云:本经以木香主气劣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脾健胃,补也;除痰癖块,破也。有补有破,何也?易老以为破气之剂,不言补也。

郑七潭云:纯以此味破气,亦鲜获效。但从臣使,亦有补泻之殊,不虚言也。

味苦、辛,气微温,无毒。降也,阳也。形如枯骨,苦口粘牙。凡入药不见火。槟榔为之使。形类犀涯。贩者杂以此,宜选真者。其犀涯大苦,不堪入药。

又与番白芷形亦相类,甚能毒杀人。生痰,锁喉甚速,盛于鸩鸟,尤当审辨也。其番白芷成片,似树皮之形。皮上有点起如包钉为异尔。

青木香(一名土木香)

调诸气,下膈气,止气刺痛。

味苦、辛,气微温,无毒。与广木香同种。风土有异,故力有优劣尔。功用俱同。

马兜铃(即青木香子也)

主恶疮马疥。

马屁勃

味辛,平,无毒。生园中久腐处,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紫尘喷出。用敷诸疮甚良。即马屁菌也。

牛李子(一名鼠李)

除身皮热毒,下血及碎肉,疝瘕,积冷气,水肿胀满。

易老云:主风痹寒热,瘰疬。

实似五味子,色皆黑。味苦、甘,气寒,无毒。九蒸,酒渍服。

皮:味苦,微寒,无毒。

蛇床子(一名虺床)

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温中下气。令妇人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

《汤液》云:有毒。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朱云:主大风身痒,治齿痛惊痫,阴汗湿癣,赤白带下,缩小便,治女阴中肿痛,及男子阴痿、湿痒及阴疮。

味苦、辛、甘,气温,无毒。恶牡丹、巴豆、贝母。凡用挼去皮壳,取仁微炒。若作汤洗病则生用。

木鳖子

治乳痈腰痛,疮疡折伤,及肛门肿痛,消结肿恶疮,生肌。

味甘,气温,无毒。形生似鳖,因名焉。

鹤虱

杀三虫,及蛔虫咬心痛。止疟及傅恶疮,解砒毒。

味苦,平,有毒。用肉汁送下。雷公云:忌酒肉,用蜜汤送下。

狼毒

驱九种心痛,主咳逆,治蛊毒虫疽,鼠蒌。

味辛,平,有大毒。气寒似商陆而沉水者良。

羊桃

主熛热身暴赤色,风水积聚,恶疡,除小儿热,去五脏水,消腹大,利小便,益气,可作汤浴。

味甘、酸、微苦,性寒,有小毒。

羊踯躅

治贼风侵皮肤,淫淫痛,诸痹,消蛊毒恶毒,专治风湿贼风。

味辛,气温,有大毒。恶诸石及面。为散酒服,畏茶。凡用取根刮去粘泥薄皮,只取内皮,用好酒炒闷过,伏地出火毒。入药量大人小儿用,不可多服,能杀人。

羊蹄根(一名秃菜根)

攻疥癣,治女阴妒蚀,疗痔,杀虫,主头疥痒,除热。

味甘、辛、酸,气寒,无毒。得醋良。

虎杖根(一名斑杖,一名大虫杖,一名酷杖)

治女人血运,产后恶露未尽,心腹胀满,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疮疖痈毒,排脓散癥,破瘤消疮毒,通月水,治骨节风,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破血,妊妇忌服。

味甘,平,气微温,无毒。处处有之,捣浸酒,常服通女经,破血。

马鞭草

通月水,破癥瘕,治湿?阴疮,久疟。

味辛、苦、甘,气寒,有小毒。又云无毒。其穗似鞭,因名之。俗呼为铁扫帚,生路陌,苗似狼牙草,又类益母,而茎圆花紫,果微似蓬蒿。

马齿苋

止渴,攻痢、摩眼翳、利便难、敷疮、散血,治火丹,杀虫。

东垣云:主诸肿瘘疣目,尸脚阴肿,反胃,诸淋,金疮内流,破血癖癥瘕。汁洗去唇面疮,解射工、马汗毒。

易老云:主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消渴,破癥瘕。服之发不白。

马蔺花(一名马薤,一名荔挺,即马莲草也)

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专治疝气。

味甘、辛,气平,温,无毒。

马蔺子根

疗血崩,散风寒湿痹,除胃热喉痹,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不仁,坚筋骨,令人嗜食。

《象》云:治女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崩中带下,消一切疮肿、酒毒,止衄血吐血,通小肠。

易老云:止心烦,利小便,多服令人溏泄。

味甘,气平、温,微寒,无毒。叶似蒲根,可为刷。即北方马连草也。生近水涧之旁。

马兰

破宿血,养新血,合金疮,断血痢,蛊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诸菌毒。欲呼为紫菊,以其花似也。其苗可作蔬食。

味辛,平,气微温,无毒。

泽兰

行伤损之血,消四肢之浮,排脓,攻痈肿,长肉生肌。

陈藏器云:消扑损瘀血,止鼻衄、吐血,疗头风目痛,面黄,女人劳瘦。

洁古云:通九窍,利脉,养血气。

《汤液》云:治通身面目浮肿,妊妇沥血腰痛,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虚冷、成劳瘦羸。

《金柜》云:破宿血,消癥瘕,产前后百病,通小肠淋沥。

味苦、辛、甘,微温,无毒。

木兰

治皮肤中大热,去面部酒齄赤皰,疗恶风癫疾,阴下湿痒。

易老云:明耳目,及中风伤寒,痈疽水肿,去臭气。

味苦,气寒,无毒。其气香美。即造舟之木兰也。

辛夷(臣。一名木笔,一名迎春花。即今朝天木莲花也)

《经》云: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皰。作面脂,生光华。

《汤液》云: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运,其身兀兀然,如坐舟中者。

陈藏器云:治憎寒体噤,瘙痒。能生须发,下气,通经,明目。

《要略》云:可作膏药。

味辛,气温,无毒。凡用去心及粗皮,拭去外毛,其毛射人肺,令咳。即朝天莲也。取其蕊未开者佳。又云:用花亦可,但功力少劣于蕊尔。微炒入药。又云:其子用赤瓣肉似芭蕉,水浸一宿取出,用浆水煮,从巳至未,取出烘干用。又云微炙。若治眼中患,即一时去皮,用向里实者。

芜荑

逐冷,除心痛,及皮肤筋骨之风。杀疥虫,治癣,攻肠风瘘痔,杀三虫,化食,及恶疮疥癣,治腹癥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叶圆而厚,如榆而差小。味苦、辛,平,无毒。

杜若

下胸胁逆气,温中,治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眩倒,除气臭,令人不忘。

味辛,气温,无毒。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芦荟

主热风烦闷,胸膈热气,明目镇心。治小儿惊痫,杀虫,疗痔病疮瘘,解巴豆毒,可单用。杀蛇虫,吹鼻去脑疳,除鼻痒,治惊热及癣。

禹锡云:极治癣,疗癫痫,惊悸,疮痔,杀疳虫。

味苦,气寒,无毒。以其味苦,故名象胆。波斯国木脂也。

藜芦

可吐风痰。不入汤药。专主治疥杀虫。黄白者善,治疥癣。

《十书》云:主蛊毒,咳逆,泄痢,去死肉,通喉痹,去鼻中息肉。

味苦、辛,气寒,有毒。俗名山棕。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凡用去芦头,微炒用。黄连为之使。

漏芦(君)

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

东垣云:治身热毒风恶疮,皮肤瘙痒瘾疹。连翘为之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疗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跌损、续骨节,傅金疮,止血生肌。

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其性味亦不同藜芦。苦、辛,有毒。漏芦味苦、咸,性大寒,无毒。

吴蓝(君)

杀心头虫。

味苦,冷,无毒。汁作靛,可染青色。即青黛也。

青黛(君)

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天行头痛寒热。摩傅热毒诸疮。

易老云:甘,平。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

味咸,性大寒,无毒。云“甘平”者,误矣!

蓝实

主解诸毒,杀蛊蚑。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之毒。补五脏,填骨髓,明目。

味苦,气寒,无毒。

地榆

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

《经》云: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产前后诸血,除恶血,止痛,肠风泄血。主浓血,诸瘘恶疮。治金疮,止血排脓。亦治上部见血。凡热痢则可服,虚寒人???服。

《赋》曰:疗崩漏,止血、止痢。

味苦、甘、酸涩,气微寒,无毒。得发良。恶麦冬。洗去土用。

石韦

通淋于小肠,补五劳,安五脏,疗发背,治淋沥遗溺。

《证类》云: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止烦下气,去恶风,益精气。

《药性》云:治五淋,疗胞囊结热不通。

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杏仁为之使,得菖蒲良。生山谷石上,不闻水声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干。用时微炙,去黄毛,否则射人肺,令人嗽,不可疗。

石龙刍(一名龙须,即席上草也。与灯心草同种)

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补虚出汗,除茎中痛。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易老云“微温”,误也。前灯心草条下有此。

石龙芮

平胃气,通关节,除风寒湿痹,肾冷,疗失精茎冷。

《汤液》云:逐诸风湿。主心热躁,利关节,止烦满,平胃肾气,补阴气。久服轻身明目,令人不老,皮肤光泽,令人有子。

味苦,平,无毒。大戟为之使。畏蛇退、茱萸。

草龙胆

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肿,益肝虚,疗惊惕,扫疳,去膀胱冷气,止泻痢,破癥瘕。

《经》云: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主骨间寒热,止烦、泄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小儿惊痫,定五脏,明目益志。治健忘,续绝伤,杀蛊毒。

东垣云:去翳膜之湿,治两目赤肿睛胀,痰肉高起,疼不可忍者,以柴胡为主,此药为佐。

味大苦,气大寒,无毒。去芦、去泥用。纯阴之剂,酒浸上行。贯众、小豆为之使。恶防葵、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