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热

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而成热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者,寒已则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

表证有谓翕翕发热者,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为表,故与桂枝、麻黄发汗以散之。不然,则表热渐传里热也。

虽证有谓蒸蒸发热,若熏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即阳气下陷入阴中所致,为里,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不然里热甚而复达于表也。

半表半里证,以表证未罢,邪气已传里,里未作实而俱热也,但热轻于纯在里耳。

发热为伤寒之常,一或阴阳俱虚,下利,新汗后,或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食,皆恶发热。

【脉】浮。

【病证】太阳证,发热,头疼腰强、汗出恶风,或有汗微恶寒。

【治】桂枝汤。

【病证】太阳证,发热,头疼腰强,无汗恶寒,升麻汤。脉浮,喘。

【治】麻黄汤。

【病证】太阳证,发热而恶寒者,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寒气留外而发热,宜汗。

【治】麻黄汤、大青龙汤。脉微,汗出恶风,不可服。

【病证】若发热微恶寒,或热多寒少,或肢节烦疼,呕结。

【治】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脉】微弱。

【病证】若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汗,宜桂枝越婢汤。若尺脉迟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黄芪养其血时用。

【治】小柴胡汤、桂枝越婢小剂以和解之。

【病证】若吐利,发热恶寒者,霍乱也。若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治】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

【脉】浮。

【病证】若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发热身体灼然者,为风温。

【治】知母干葛汤。

【脉】实。

【病证】若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

【治】下之,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病证】若发热恶寒,身体痛,恶寒为表证,又为表虚。

【治】春月阳气尚弱,不可大汗,宜小柴胡汤微汗之。

【病证】夏月天热,脉洪大,宜正发汗,见头痛门。冬月不可汗。

【治】伤寒无汗,桂枝麻黄各半汤。伤风有汗,柴胡桂枝汤。

【脉】浮。

【病证】发热,身无汗,自衄,见衄门。发热恶寒似疟者。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

【脉】浮。

【病证】太阳病七八日,发热恶寒,但可小柴胡汤,此阴阳俱虚,不可汗、下、吐。面赤有热,未欲解者,以其不得小汗出也。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证】太阳病,发汗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瞤动欲擗地。

【治】真武汤。以筋惕肉瞤,属虚故也。

【脉】浮紧。

【病证】太阳中风,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而烦,或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或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微汗之。

【治】大青龙汤。汗出恶风不可用,则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病证】太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干呕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腹满,小便不利,或喘。

【治】小青龙汤,或去麻黄加茯苓。汗出,热,呕,有水气,官局桔梗汤。

【病证】伤寒无汗,翕翕发热,头项强痛,小便不利。

【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病证】呕而发热,胸胁满,心下怔忡,小便不利。

【治】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

【脉】寸缓关浮尺弱。

【病证】发热,头面汗出,恶寒,无呕,但心下痞,或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欲饮水,身无汗。

【治】并可五苓散、猪苓汤。

【病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发汗而愈,麻黄汤证者。

【治】轻者,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干葛汤、人参顺气散。

【病证】阳明伤风证,身热,汗出濈濈然,阳明法多汗。

【脉】浮缓。

【病证】若身热恶风汗出,或热多寒少,面惨烦躁,手足不冷。

【治】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败毒散汗之。

【脉】实。

【病证】若发热汗多,胃汁干,调胃承气汤下之。若大便不秘者。

【治】白虎汤和解之。

【脉】浮大而长。

【病证】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或发汗后,或不恶寒反恶热,或大便秘,谵语,阳明胃实。

【治】调胃承气汤下之。

【病证】病人有寒,汗后身热,再汗,胃虚脏寒,蚘上入膈而吐。

【治】厥阴胃冷,理中丸、乌梅丸。

【病证】热极不识人,循衣摸床不安,微喘直视,发热谵语。

【治】承气汤。

【脉】沉迟弦细。

【病证】发热恶寒,头项强,腰身反张,口噤,为痉病。

【治】见口噤门。

【病证】潮热下后,发热复,大便硬,或胀满不食,谵语。

【治】大柴胡汤下之。

【脉】浮大而长。

【病证】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胸胁满痛,干呕,往来寒热。

【治】见呕吐门。

【脉】细。

【病证】少阳证,头疼,呕而发热,不可汗,汗即谵语。

【治】小柴胡汤。

【脉】弦。

【病证】口燥咽干,胁满,发热而呕,往来寒热,或恶风,手足温而渴。

【治】小柴胡汤,或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

【病证】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霍乱也。

【治】大柴胡汤。

【病证】伤寒,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

【治】黄连解毒汤。

【脉】微涩。

【病证】医汗之,又大下之,阴气弱而亡血,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

【治】盖阳微则恶寒,四逆汤主之。

【病证】今阴弱则发热,为内热。

【治】葶苈苦酒汤主之。

【病证】身热不去,微烦者。

【治】栀子干姜汤主之。

【病证】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或手足温,不结胸,心中结痛,头汗出,不食,未欲解。

【治】栀子豉汤。

【病证】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满,手足温而渴。

【治】小柴胡汤。

【病证】太阴厥阴不发热。

【脉】沉或细数。

【病证】少阴反发热,发汗则动经,此表中风寒入里,本不可汗。

【治】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汤,皆温表,微汗即解。

【脉】微欲绝。

【病证】外热里寒,或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干呕。

【治】通脉四逆汤。

【脉】沉细。

【病证】阴证似阳,身微热,烦躁面赤。

【治】四逆汤加葱白。

【脉】尺寸紧。

【病证】伤寒,汗出亡阳,属少阴,当咽痛,而后吐利,热不去,恶寒,四肢拘急厥冷,与四逆汤。若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眠。

【治】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散,次服小建中汤。

【病证】伤寒,六七日,呕而发热,乃柴胡汤证悉俱,而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证乃病人六七日,过经,欲作战汗候也,其但心慄而鼓颌,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此证多不得解,盖阴气内盛,正气大虚。

【治】必热剂灼艾救之。

【病证】表热者,身热,不渴,不饮水。

【治】小柴胡加桂汤,二药均治发热。

【脉】浮滑洪大。

【病证】浮里热者,口燥烦渴。

【治】白虎加人参汤,却分表里。

【病证】表里证俱,发热烦渴,小便赤,却当下,渴饮即吐,为水逆。

【治】五苓散。

【脉】浮数。

【病证】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热。

【治】大柴胡汤,大承气汤,此为实,当下。

【脉】浮。

【病证】里证,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当下。

【治】见头痛门。

【脉】浮紧。

【病证】表热里寒,身大热,反欲饮水,皮热骨寒。

【治】阴旦汤。寒已,次用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表。

【脉】必沉迟。

【病证】若发热,手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

【治】却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脉】滑而沉。

【病证】表寒里热,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皮寒骨热。

【治】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

【病证】若脉滑而厥,口燥舌干,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衣。

【治】却用大柴胡汤下之愈。

【脉】浮。

【病证】表未解,发热无汗,或心下有水气。

【治】薏苡小青龙汤,小柴胡汤。

【病证】卫不和者,无他病,发热自汗。

【治】见自汗门。

【病证】胃不和,伤寒得汗后,热不退,昏乱狂言,下之。

【治】承气汤立愈,未瘥再服。

【病证】瘀血证发热。

【治】见大便秘门。

【病证】风温证,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身热,常自汗出。

【治】见自汗门。

【脉】脉浮以汗解。

【病证】伤寒瘥后,更发热。

【治】小柴胡汤。

【脉】脉实可下之。

【病证】失下,血气不通,四肢逆冷,却发热,此热深厥亦深也。

【治】见下血门。

【病证】阴阳易,身热,头重目眩,四肢急,小腹痛,手足拳。

【治】见目疼门。

【脉】躁疾。

【病证】温病,汗出复热,不为汗衰,狂言不食,阴阳交者死。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可再发汗。

【治】桂枝汤。

【病证】若伤寒发汗后病解,虚乏,微热不去。

【治】竹叶石膏汤。瘥后躁者,胃脘余热,竹叶汤《济生方》。

【脉】阴阳俱虚。

【病证】伤寒七八日以上,大发热者,难治。

【病证】劳复证,病新瘥,血气津液未复,因劳动生热,热气既还,复入经络所致。

【治】脉浮者,以汗解,柴胡桂枝汤。脉实,以下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脉】炁口紧盛。

【病证】食复证,病方瘥,脾胃弱,谷气未复,食不化,因发热。

【治】枳实栀子汤。

【病证】病瘥后,伤食多作痞,干噫食臭,肠鸣下利。

【治】生姜泻心汤。

【脉】数。

【病证】头疼发热恶寒,身不疼痛,伤食证。

【治】见头疼门。

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见头疼门。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见烦躁门。

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见头疼门。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见渴门。

不恶寒,身不痛,知非伤寒。头不疼,脉不紧,知非里实。但烦热者,虚烦也。见虚烦门。

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见身痛及小便不利门。

脚气证,头疼身热,四肢痛,大便秘,或呕逆,而脚屈弱。见头疼门。

妇人伤寒,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伤寒恶寒(附背恶寒 振 战慄)

恶寒者,风寒客于荣卫,非寒热之寒,又非恶风也,故不待风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甚则向火覆被,不能遏真寒,皆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或风虚相搏所致。一切恶寒属表,虽里证悉俱而微恶寒者,亦表未解,犹当先解其外,俟不恶寒,乃可攻也。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可发汗。无热恶寒而蜷,脉沉细,发于阴,可温里。恶寒虽悉属表,亦有虚实之分。若汗出而恶寒为表虚,无汗而恶寒为表实。表虚可解肌,表实可发汗。又有止□背恶寒者,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寒气盛所致。若风寒在表而恶寒者,一身尽寒矣。

【病证】太阳证,惟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宜解表。

【病证】发热头疼,身体痛,项强。

【治】伤风不恶寒,自汗恶风,或烦热,桂枝汤;伤寒恶寒无汗,不恶风,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证】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皆微寒。

【治】白虎加人参汤。

【脉】浮。

【病证】发热恶寒,身体痛,表证也。

【治】春月,小柴胡汤;夏月,脉洪大,麻黄桂枝加黄芩、石膏、知母、升麻。

【病证】冬月伤风无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若伤风有汗。

【治】柴胡桂枝汤。

【病证】发汗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目运,恶寒,食已反吐。

【治】大橘皮汤。止后,服小建中汤。

【脉】沉细。

【病证】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是里证,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是半表半里证。

【治】小柴胡汤。

【病证】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大小便滑,为阴证。

【治】理中汤,四逆汤。

【病证】冷厥,四肢逆冷,手足挛,卧而恶寒,引衣自盖,不饮水,或下利清谷,小便数,大便如常。

【治】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等药。

【病证】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腰脊痛,手足温,指末微厥,不烦渴。

【治】麻黄汤,桂枝麻黄汤,杂方麻黄葛根汤,苍术散,人参顺气散。

【病证】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可发汗。脉弱,亡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

【治】若尺脉迟,血少也,小建中汤加黄芪。

【脉】尺寸浮大。

【病证】发热恶寒,或有微烦,饮食欲温而冷,此阳虚阴盛。

【治】汗之愈,下之而死。

【病证】发热恶寒,项强,腰身反张如中风,口噤,胸满脚挛,咬齿。

【治】见发热门。

【脉】浮数。

【病证】发热恶寒,发于阳,宜表解。

【治】桂枝汤、桂枝越婢汤、麻黄汤、青龙汤。

【脉】沉细。

【病证】无热恶寒,发于阴,宜温里。

【治】理中汤、四逆汤。

【病证】伤寒大下后,又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其痞,先当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治】解表,桂枝汤;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病证】下之,热不退,阴气弱而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时。

【治】四逆汤。

【脉】浮,或微。

【病证】太阳病七八日,而恶寒者,阴阳俱虚,不可汗、下、吐。

【治】小柴胡汤。

【病证】若重反发汗,则必气虚耳聋。

【治】无热人,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有热人,黄芪建中汤。

【脉】浮紧。

【病证】太阳伤风,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

【治】大青龙汤微汗之,过则恐亡阳。

【病证】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屈伸,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小便数。

【治】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病证】阳明病宜下,惟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当用白虎汤。若发汗□,只恶寒者,则属表,当发汗。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虚也。

【治】脉微,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证】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

【脉】若弦若浮。

【病证】潮热恶寒,犹有表证,用小柴胡汤。若腹满不通。

【治】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病证】少阴证有恶寒,太阴、厥阴证不恶寒。

【病证】下利已,恶寒而蜷,手足温可治。

【治】宜建中汤。

【病证】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厚衣,此表寒里热。

【治】大柴胡汤下之。

【病证】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重痛。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

【治】并见头疼门。

【病证】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

【治】见渴门。

【病证】食积证,头疼,发热恶寒,呕吐腹满。

【治】见发热门。

【病证】霍乱证,发热恶寒,或吐利。

【病证】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发汗后,反恶寒者,虚也。

【治】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证】阴阳俱虚,脉微而恶寒,不可更吐、下、发汗,面赤有热者,为欲解,尚欲小汗。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证】厥阴证,大汗出,热不去而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恶寒。

【治】四逆汤。

【脉】关沉。

【病证】结胸与痞证,若恶寒汗出。

【治】附子泻心汤。

【病证】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

【治】五苓散。

【病证】妇人发热恶寒,经水适来。

【治】见发热门。

【病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必口中不仁,口燥舌干也。

【治】白虎加人参汤。

【脉】尺寸俱沉。

【病证】少阴病,背恶寒者,必口中和,以此分阴阳、寒热、燥润。

【治】附子汤,仍灸之。

【脉】尺寸俱沉紧。

【病证】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反发热,倦怠,自汗而渴。

【治】细辛附子汤。

伤寒恶风

卫气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卫,则必恶风。恶风、恶寒二证,均为表证。其恶风比之恶寒而轻耳,居密室则无所畏,或当风,或用扇,则淅然而恶也。恶寒则有阴阳之分,及其恶风悉属于阳,所以三阴之证,并无恶风证。恶风虽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恶风,则为伤寒,当发其汗,故用麻黄汤。若汗出恶风,则为中风,当解其肌,故用桂枝汤。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皆当先解其外也。

【病证】太阳病,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或风湿病,皆有恶风证。

【治】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

【病证】若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湿胜自汗,皮肤不密而恶风。

【治】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也。

【病证】若汗多不止,恶风,加烦躁不得眠。

【治】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

【脉】微弱。

【病证】发热,汗出恶风,为中风。或误用小青龙而筋惕肉瞤,或虚之人。

【治】俱用真武汤救之。恶热者,去附子,依加减法。

【脉】浮缓,寸大尺弱。

【病证】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面光不惨,烦躁,手足不冷,不呕,便清。

【治】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败毒散,独活散。若脉濡自汗,不可用桂枝汤,用小建中汤。

【脉】寸浮。

【病证】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满,气上冲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为有痰。

【治】柴胡半夏汤,金沸草散,大半夏汤。若气冲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汤吐之。

【病证】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

【治】小柴胡汤。无颈项强,小柴胡加人参、栝楼根,去半夏。

伤寒往来寒热

伤寒寒热者,谓往来寒热也。经云:邪正分争,往来寒热。言邪气入而正气不为之争,则但热而无寒也。乃有热而寒者,谓正气与邪气分争,而寒热作也。争则寒热之气郁不发于外,争甚则愤然而热,故寒已而热作焉。盖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争,则为热矣。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其邪气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矣。表里不拘,内外不定,或出或入,由此而寒热且往且来。是以往来寒热属半表半里之证,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居半表半里,则寒热亦半矣。审其寒热多少,见其邪气浅深也。小柴胡专主往来寒热,又立成诸加减法,亦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往来未有定处也。又寒热如疟,与发热恶寒若似而非也。寒热如疟,作止有时;往来寒热,作止无时,一日有至十数发者,此与疟状有不同也。至于发热恶寒,为发热时恶寒,并不见恶寒时热不见也,不若此热已而寒,寒已而热者,虽然应往来寒热,属半表半里,当和解之。又有病至十余日,而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亦可与大柴胡汤下之。

【脉】浮数或洪大。

【病证】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

【治】小柴胡汤。

【脉】尺寸俱盛。

【病证】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

【治】大柴胡汤。

【脉】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紧可下,弦迟可温,弦紧可汗,浮大可吐。

【病证】伤寒六七日,有已表或已下,胸中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而往来寒热,心烦者。

【治】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证】形证似疟,而大汗出,脉洪大,属太阳证。

【治】桂枝汤。

【病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善呕,或胸烦而不渴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微热,或咳者。

【治】并小柴胡汤主之。

【病证】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头疼,胸满,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而呕。

【治】黄芩汤。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病证】阳明病,头疼寒热,口燥,胸腹满,欲漱水不咽,为瘀血,必发狂。

【治】轻,犀角地黄汤;甚则抵当汤。

【病证】表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或大满大实,有燥屎。

【治】当下之。

【病证】汗下之后,依前寒热,表未解,当再表。

【治】桂枝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证】先热后寒,阴不足也,名温疟,或寒热相等。

【治】小柴胡汤。

【病证】先寒后热,阳不足也,小柴胡汤加桂。

【治】有多热、但热者,白虎汤加桂。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汤。

【病证】有汗多烦渴,小便赤涩,不服水土,呕吐甚者。

【治】五苓散。

【病证】脉小紧,寒热呕吐,发作无时,大便秘。

【治】大柴胡汤。

【病证】脉浮大,寒热往来者。

【治】祛邪丸吐之。久不愈,疟母煎自愈。

【脉】弦紧。

【病证】伤寒三四日,胸胁满痛,耳聋,发热,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不能食,未可吐下。

【治】小柴胡汤。

伤寒恶热

【脉】沉滑。

【病证】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濈濈然汗自出。

【治】见自汗门。

【病证】阳明病,头疼,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阳明气实,故攻头。

【治】调胃承气汤。

【病证】不恶寒,反恶热,手心、腋下汗出,胃中干,潮热,大便秘,小便如常,腹满,喘而谵语。

【治】承气汤。

伤寒潮热

潮热,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必于日晡。若日三五发,即是发热,非潮热也。属阳明胃土,应时则旺于四季,应日则发于未申。盖邪气入胃,为入腑,腑之为言聚也。邪入腑而不复传,郁而为实,热随旺而潮,惟其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故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或潮热而利,小便难,大便溏,脉浮紧,是热未全入腑,犹带表邪,当和解其外,外已解,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也。

【病证】太阳病,有潮热,为大结胸。

【治】用大陷胸汤。

【脉】浮弦。

【病证】阳明潮热,外证恶寒,是尤有伤寒表证。

【治】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

【病证】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又有潮热而咳逆者。

【治】皆当用小柴胡汤。

【脉】脉实者,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脉虚者,桂枝汤。

【病证】若腹满不通者,当和其胃气。

【治】少与小承气汤。

【病证】若潮热下后,大便复硬,用大柴胡汤。若胁肋满而呕。

【治】小柴胡汤加芒硝。

【病证】冬阳明发潮热,或脉浮,或盗汗。

【治】当行黄芩汤。

【脉】弦浮而大。

【病证】短气腹满,心胁痛,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身目皆黄,小便难,潮热,时咳嗽,或哕,此少阳中风。

【治】小柴胡汤。

【脉】浮滑而长。

【病证】不恶寒反恶热,手心腋下汗出,胃干燥屎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独语不识人,直视谵语。

【治】胃实阳盛下之,调胃承气汤。

【脉】滑疾。

【病证】阳明病,谵语潮热者。

【治】小承气汤主之,与一升。腹中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更不大便,脉反微涩,里虚为难治,更不可下。治潮热用承气,必兼见谵语者,为可施;不谵语者,不可施。转矢气者及不能食者,可施;不转矢气及能食者,不可施。仲景之用承气,兢兢业业如此。

伤寒热多寒少

【病证】太阳,热多寒少有三证。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

【病证】若脉浮,热多寒少,或不呕,清便自可,日三发者。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汗之。

【病证】若脉大微弱者,亡阳也,不可发汗。

【治】桂枝二越婢一汤。

【病证】若尺脉迟者,血少也。

【治】小建中加黄芪汤。失血下利,桂枝汤微汗之,少与之。若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汤解之。

【脉】沉弱为冷厥,沉滑为热厥。

【病证】伤寒热多厥少,其病当愈;厥多热少,其病为进。

伤寒寒多热少(通见恶风门)

【病证】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反浮缓为中风,是即伤寒见风脉。

【治】宜大青龙汤。若有汗,《三因》以青龙紧暴,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亦以有汗故也。盖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见无汗及烦躁门。详见《活人四十问》。

【病证】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令温暖。

【治】急服五味子汤,或兼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晬时必大汗而解之。

仲景一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证。朱肱百篇亦然。

伤寒似疟(通见热多寒少门)

阳并阴则阴实阳虚,阴盛内寒,阳虚外寒,寒生于内,故内外皆寒。

太阳虚,腰背头项痛。阳明虚,寒慄鼓颌。

少阳虚,身体解㑊,心惕惕然。

三阳俱虚,则阴气盛,骨寒而痛。

阴并阳则阳实阴虚,阳盛外热,阴虚内热,热生于外,故中外皆热。

太阴虚,不能食,善呕,已乃衰。

少阴虚,热多寒少,呕甚,其病难已。

厥阴虚,腰腹痛,小便不利。

三阴俱虚,则阳气胜,热盛悒悒不乐。

【脉】浮大。

【病证】伤寒,有太阳证,大汗出,似疟,服桂枝汤。一日再发寒热等者,汗出必解。

【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证】若八九日,热多寒少如疟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日三发者。

【治】麻黄桂枝各半汤。

【脉】浮虚。

【病证】阳明证,烦热汗出如疟,日晡发热。

【治】桂枝汤。脉实者,承气汤。

【病证】伤寒后不瘥,朝夕如疟。

【治】知母桂心汤。

【病证】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使如疟。

杂病疟

素问》云:疟生于风。又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由脾胃虚而有痰,外冒六淫,阴阳交争,虚实更作也,亦必论三因为治。其发始于毫毛,欠伸寒慄,头与腰脊俱痛,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热多寒少,寒多热少,或单热、单寒。其发有时者,其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必大会,故一日一作,常晏也,为易治。或间日或三日一作,卫气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日下至尾骶以入脊,内注于伏冲脉,出于缺盆中,其气既上,故病稍早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五脏,其气深,其行迟,间日难治,三日尤难愈也。用药当于未发之先,或当日空心服之。既发,则良工不能施巧矣。

《澹寮》云:用药多一冷一热,半熟半生,分利阴阳。

【脉】浮。

【病症】风。热多微寒,或单热有汗。

【治】二香散、苏苓散、五苓散、参苏饮。单热,白虎汤、挟寒,六合散。

【脉】迟。

【病证】寒。先伤寒,后伤风,故先寒后热。

【治】《简易》二七枣汤,一用乌,一用附,分风而寒。《澹寮》七枣汤,露冷服。微用十神汤,养胃汤,五积散加草果、良姜,《活人》柴胡加桂汤。甚则挟热,柴胡桂姜汤,《济生》七枣汤、果附汤、吴茱萸散,《简易》冷附汤,《澹寮》二姜散,理中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

【脉】虚。

【病证】暑。烦渴,小便赤。

【治】黄连香薷散、二香散、苏苓散、五苓散下消暑丸,《济生》加味香薷散,常山饮、草果饮,《济生》清脾汤。

【脉】洪数。

【病证】温。先伤风,后伤寒,风为阳,寒为阴,故先热后寒,自汗恶风,烦热头疼。

【治】加减小柴胡汤、败毒散、白虎加桂枝汤、麻黄羌活散。

【脉】沉缓。

【病证】湿。寒热身重,骨酸疼,腹胀,自汗,善呕,汗出后冒雨浴湿。

【治】挟热,五苓散、除湿汤和黄连薷散亦名二香散,养胃汤、术附汤。

【脉】弦数。

【病证】瘅。但热不寒,阴气绝孤,阳气独发,少气烦满,欲呕而渴,伤于暑湿。

【治】小柴胡汤、白虎加桂汤、大柴胡汤,《济生》清脾汤。

【脉】疟脉自弦,弦数带滑多热,弦迟多寒。弦小紧者宜下,紧数者发汗,弦迟者宜温,浮大者宜吐。又云:热少寒多脉来迟,寒少热多来滑数。紧数者可汗或针灸,浮大者不可针灸。

【病证】痰。热多头疼,额陷肉跳,食即吐。

【治】《三因》清脾汤、四兽饮、二陈汤加柴胡、草果,胜金丸,《澹寮》露姜饮。寒多体虚,生熟附子汤分利,顺元散。

【病证】牝。寒多微热,或单寒,病以时,阳虚阴盛,多感冷湿。

【治】养胃汤,四兽饮,《活人》柴胡桂姜汤。

【病证】瘴。乍寒乍热进退,不服水土。

【治】交加散、养胃汤、人参散,《简易》七宝饮。汗多热烦,小便赤,呕吐,五苓散下消暑丸。

【病证】食。即胃疟。六腑无疟,胃有者,饮食伤寒热,善饥减食,胀满,作潮热。

【治】《济生》清脾汤、阿魏红丸子、三棱煎丸,《三因》清脾汤,生胃平胃下胜红丸。通见积聚门。

【病证】劳。经年不瘥,瘥后再作。远行久立,劳力房室,疟中大忌。

【治】常山饮、《活人》柴胡桂姜汤、大柴胡鳖甲散。

【病证】老。数年不瘥,结成癥瘕在腹胁,即名痎疟。痎,久也。

【治】老疟饮、四兽饮、二陈汤,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济生》鳖甲饮子,《百一选》碧霞丹。

【病证】痢。脾胃虚停痰为疟,脾胃虚受积为痢,六淫合病。

【治】败毒散下香连丸。挟热多,三黄汤,山栀、豆豉,《济生》清脾汤,妙。

【病证】虚。小便数,饮食少。

【治】虚劳,养荣汤,《乐令》建中汤,参附汤,黑锡丹,《济生》七枣汤,朴附汤,《澹寮》分利顺元散,灸膏肓、三椎骨。

【病证】独寒。肾受邪,骨髓留冷,或仆厥撼腋不醒。

【治】《澹寮》四将军饮加减、七枣汤、生熟附子汤、黑锡丹、火轮丸、三建汤。轻则干姜散。

【病证】脾虚。四肢弱,面黄嗜冷。

【治】《简易集》草果饮子、四兽饮、参附正气散、草果饮。脾寒,附子理中加草果、半夏,《济生》七枣汤、对金饮子。

【病证】疫。寒热,长幼传染,以岁运推之。

【治】十味正气散,交加散,《全生》吴茱散。

【病证】鬼。寒热日作,梦寐不祥生恐怖。

【治】辟邪丹,鬼哭丹。又,烧人场土作丸,夜半塞耳中,男左女右。《百一选》辰砂阿魏丸,《全生》朱硫散。

【病证】服药。如服乌、附、丹毒、寒食散等,留毒脏腑。

【治】三黄汤。

【病证】妇人胎前。只治其半,产后即自安。

【治】寒,草果饮,草果平胃,米煎。热,茯苓、半夏、竹茹、青蒿、人参、枳壳、甘草,姜、枣煎。

【病证】妇人产后。

【治】芎归汤二小柴胡汤一,和姜、枣煎。又,四物汤加柴胡、白术、牡蛎,增损四物汤。

【病证】妇人血虚。

【治】四物汤加柴胡、半夏、草果。又,香苏散加芎归逍遥散。

东南滨海,海风无常,所食鱼盐,人多停饮,故风疟、食疟所由以盛,乌头、草果、陈皮、半夏,施得其宜。西北高旷,降冬则水冰地烈,盛夏则砾石流金,人多中寒伏暑,故多暑疟、寒疟,柴胡、恒山故应合用。东南西北,往来其间,病在未分之际,可与藿香正气散、草果饮,是犹养胃汤也。

治北方疟,以马鞭草茎叶,煎一盏,露一夕,早服。寒多,加姜汁。

灸法 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尽处亦可。又,灸百会三壮佳。弱者,灸膏肓。又,男左女右取掌中指,从指末则下至寸口相对第二纹,却以则子于颈高,椎骨第三节骨上直下尽处,于发时灸三壮或七壮,名心坎穴。

治久疟,脾胃日衰,生熟饮。用

肉豆寇  草果(各二个,一生一熟,煨)  厚朴(二片,一片姜汁制,一片生用)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生姜(二寸,栗子大,一煨一生)

合作一处,锉散,分作二服,水一盏半,煎八分,发日更初进二服,忌荤腥。未效,用附子七枣汤,或人参建中汤,不用姜枣煎,只作生料,添草果,大瓦铫多煎,日饮数盏,以敌诸疟,奏功甚多。

又,屈第五指下三节戍纹侧外向纹曲尽处,灸三壮,男左女右,当发日早灸。

川僧秘授常山饮

劳疟、老人皆可服。

常山  木通  秦艽  川山甲(醋炙,各一分)  辰砂(半字,别研)  甘草(炙,一分)

并为粗末,水二盏,乌梅、枣子各七个,煎减半,再入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发日更早先刮起底下辰砂食,次剥枣子数个,却服药,效。(《续易简》。)

伤寒渴(附烦渴引饮)

伤寒渴者,里有热也。邪气自表传里,三阳先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邪气传三阴,入里四五六日,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舌干而渴。六七日传厥阴,为消渴,为里热极矣,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也,故言渴欲饮水。为欲愈者,以其传经已尽故也。所谓少少与之,不可多与之,勿多与也,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盖深戒饮水过多,变生诸证。若喘,咳,噎,哕,干呕,肿满,下利,小便不利、数者,皆由饮水过伤也。

脉浮而渴,属太阳。渴而有汗,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

【病证】太阳病渴,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渴。

【治】小青龙去半夏加栝楼根。盖半夏辛温燥津液,栝楼苦微寒,润枯燥也。

【脉】洪大。

【病证】服桂枝,大汗出后,大渴,里有热也。

【治】白虎加人参、瓜蒌。

【脉】浮。

【病证】发热恶风而渴,或小便不利,微热而渴,或汗多而渴,或发汗大汗出,烦躁不得眠而渴,痞不解而渴。

【治】并五苓散。寸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亦用之。

【病证】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项强而渴。

【治】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瓜蒌。

【脉】浮数。

【病证】风温证,身体灼而热。

【治】栝楼根汤,知母干葛汤。

【脉】浮。

【病证】发热无汗而渴,此表未解,不可服白虎汤。

【治】薏苡小青龙汤、小柴胡汤。

【脉】浮数。

【病证】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若发汗后,身体灼热,为风温。

【治】属葳蕤汤。

【脉】或浮,或沉。

【病证】伤寒引饮,下焦有热,小便不通或发热。

【治】脉浮,五苓散,有桂也。脉沉,猪苓汤。

【脉】浮滑。

【病证】阳明病渴,汗出多而渴,胃燥也,不可服五苓散。

【治】白虎人参汤。无大热,渴烦,背微寒亦用。

【病证】若虚老人。

【治】春秋月可用竹叶石膏汤,仍可薏苡竹叶汤。

【病证】若汗少,小便不利,脉浮而渴。

【治】可用五苓散。

【脉】浮。

【病证】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身必发黄。

【治】茵陈汤,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瓜蒌仁。发热,猪苓汤。

【病证】少阳病渴,胁下硬,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而渴。

【治】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汤。

【病证】伤寒五六日,汗后、下后,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表未解。

【治】柴胡桂枝干姜汤。

【脉】细沉数。

【病证】始得病,外证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属里,下之愈。若无此证,但发热,脉沉,误下则必死。

【治】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细辛附子汤小发汗。

【病证】伤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即吐。

【治】五苓散。

【脉】沉滑。

【病证】热实结胸,心胸烦躁懊憹,舌燥渴。

【治】大陷胸丸。阳毒躁盛大渴,黑奴丸。

【病证】发汗后,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

【治】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汤。

【病证】自利,若呕与发热,发渴,猪苓汤。先渴却呕,为水在膈。

【治】赤茯苓汤。

【病证】少阴病渴,自利而渴,属少阴,伤寒热入脏,流于少阴肾。

【治】猪苓汤。一云自利而渴,白通汤加猪胆。

【病证】肾恶燥,故渴而引饮,下利,不得眠,咳而呕渴。

【治】猪苓真武汤,四逆加人参汤。此脉必沉紧。

【病证】下利,欲饮水者,有热也,白头翁汤。若口燥咽干而渴。

【治】可急下之。

【病证】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属少阴。

【治】理中汤。

【病证】有渴而停饮者,有燥而烦渴者,亦少阴也。

【治】五苓散。

【病证】阴病,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不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阴盛阳绝,为阴毒。

【治】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以复其阳。

【病证】无汗,渴而剧饮停水,心下满结,喘,死甚多。

【治】五苓散,陷胸丸。

【病证】中暑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自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治】白虎汤。

【病证】夏至以前,烦渴发热,不恶寒,与虚烦者。

【治】并竹叶石膏汤。

【病证】中暑伏热深,发渴引饮无度。

【治】五苓散,酒蒸黄连丸。

【脉】沉细而疾。

【病证】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痛,冷汗烦渴。

【治】阴毒甘草汤,附子正丸,回阳退阴等汤。

【脉】寸大尺小。

【病证】此肾虚凶冷伤脾,或头疼,额上、手背冷汗不止,精神恍惚。

【治】散可选用熨葱灼艾,得汗解。

杂病消渴

坎坎卦图,乾水也,气也,即小而井,大而海也。兑兑卦图,坤水也,形也,即微而露,大而雨也。一阳下陷于二阴为坎,坎以气潜行乎万物之中,为受命之根本,故润万物莫如水。一阴上彻于二阳为兑,兑以形普,施于万物之上,为滋生之利泽,故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明此二水,以悟消渴、消中、消肾三消之义,治之而兼明导引之说。又有水火者焉,三焦为无形之火,内热铄而津液枯,以五行有形之水制之者,兑泽也,权可也。吾身自有上池真水,亦气也,亦无形也,天一之所生也。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又常而可久者,是为真。水火升降既济,而自不渴矣。

忌酒色、热面、咸物、豚鱼、葱蒜、炙煿。

【脉】心脉多浮,肾脉多弱。经云: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即消中。又云:脉实则消而不渴,小便自利。又云:脉软散,当消渴,气实血虚也。脉数大生,虚小死。又云:沉小生,实牢大者死。

【病证】消渴。热在上焦,病在标也。心虚烦躁,舌赤唇红,引饮,小便数。心火内盛,留于分肉,为痈肿。

【治】清心莲子饮,《简易》天花丸、地黄饮子、蒌连丸、瓜莲丸,《集成》朱砂黄连丸,《三因》真珠丸。发痈,黄芪六一汤加黄芪、附子冷服。

【病证】消中。热蓄中焦,病在水谷之海。脾虚阳伏,消谷善饥,食饮倍常,饮冷,小便数,色白味甜。脾土虚,肾水溢,为浮肿。

【治】《仁斋》集钱氏白术散,《简易》救生丸、瓜蒌散,《集成》五味乌梅汤、茯苓丸。

【病证】消肾。热伏下焦,病在本也。肾虚精竭,引水一斗,小便反倍,味甘而不臊。肾水不升,阴强失精。

【治】水火不交,熏蒸于肺,金燥水枯,玄菟丹、八味丸、黄芪六一汤下八味安肾丸,《三因》苁蓉丸、鹿茸丸、黄连猪肚丸,《济生》肾气丸、荠苨丸,《简易》救活丸。

【病证】膈消。暑入心,心旺不受邪,移于肺,肺叶焦,真液枯而饮水。

【治】五苓散,《三因》六神汤、冷参汤下玉壶丸、玉露丸。

【病证】寒暑之交。气壅鼻寒声重,咽干烦渴,二府癃闭。

【治】《简易》七宝洗心散。

【病证】饮食无度。痰热物多,热蓄胃,烦渴。

【治】三黄汤,《三因》真珠丸、独连汤、升麻汤加大黄、干葛、豆豉,《简易》龙脑饮子、枸杞子煎汤调麝香当门子。

【病证】服丹石毒。

【治】三黄汤下之。荠苨甜梗也,葛粉黑豆主之。

【病证】产褥。血虚所致。

【治】四物汤加人参、五味子、黄芪、麦门冬、甘草。

治强中,兴盛不交,精液自流,消渴之后,多作痈疽,及服丹石所致。

荠苨  大豆(去皮)  茯神(去木)  磁石(煅极细)  玄参  栝楼根  石斛  地骨皮(去木酒蒸)  熟地黄  鹿角(各一两)  沉香(生用)  罗参(各半两)

为末,猪肾一双,蒸烂杵丸,加少炼蜜,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下虚上热而渴。

菝葜根,每服一两,水二盏半,煎减半,日三服。渴减,只二服。

又,缲丝汤,放冷服三碗良。稈灰汁亦佳,食时勿令病人知之。五月蚕沙煎汤,放冷服,尤效。

《选奇》神授丸

密佗僧(二两,研)  黄连(一两)

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加五丸至三十丸,服药后,以见水恶心为度,即不须服,不过五六服即效。若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旬日后自定,奇甚奇甚。

脾约,小便数而渴,脉浮涩,而大便难,属麻仁丸。

肾虚消渴,书洪范言;稼穑作甘,故饮食味甜,流入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下入骨髓为膏,血余则为小便而黄,其气臊者,五脏之气咸润则下味也。腰肾气虚不能蒸谷气,则下为小便而清,皆精气不实也。且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煖气则肺润,若下冷阳气不升,故肺干而渴,仲景用肾气八味丸。渴与脚气同为肾虚,脚气发于春夏,阳气上壅故疾作,宣疾愈。消渴发于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壅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愈也。

伤寒虚烦(烦躁 烦剧 心烦 附见烦渴、烦热见各门)

《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今虚烦者,阴虚生内热也。伤寒止言烦者,表热也。及其邪热传里,故有不经汗、下、吐而心胸烦者,有汗、下、吐后而心胸烦者,有虚烦者。三者要观所从来,审其虚实为治。

不经汗、下、吐而烦,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心烦善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是皆和解而彻热者也。

因汗、下、吐后而烦,是内陷之烦。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热也。仲景云:病人久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

虚烦之状,心中温温欲呕吐而无奈,非吐则不能已。若吐、下、汗后更烦,心下濡者,邪气乘虚而入,则为虚烦,与栀子豉汤,是吐剂之轻者。若不因吐、下、汗,脉乍结,心满而烦,饥不能食,是邪气结于胸中,则为膈实,与瓜蒂散,是吐剂之重者。又阳明不吐不下,心先烦者,是烦之实者,与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下先悸而烦者,是烦之虚者,与小建中汤补之。少阳之邪入腑者,烦而悸,则为热也。大抵先悸而烦为虚,先烦而悸为热。经曰:治必先求其本也、伤寒,太阳少阴二经为表里,烦躁独多。巢氏云: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但虚烦不得眠者,胆冷也。

【脉】浮紧。

【病证】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而脉浮紧,是中风见寒脉,若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今又加烦躁,以中风并伤寒俱盛。

【治】故用大青龙汤,以有烦躁一证,故可用。不审误用之,则发汗多杀人。脉微,自汗恶风,不可服。《三因》谓青龙紧暴,以麻黄多用,不若麻黄桂枝各半汤。

【脉】浮缓。

【病证】伤风,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面光烦躁。

【治】桂枝汤。轻者柴胡桂枝汤,或败毒散、独活散。

【病证】若脉紧,必无汗,惟濡而紧,却自汗,不可用桂枝。

【治】当用小建中汤。

【脉】涩。

【病证】伤寒当汗不汗,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

【治】更以麻黄汤发其汗。

【脉】浮细。

【病证】虚烦热,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知非伤寒,不可汗;头不疼,脉不紧,知非里实,不可下。

【治】当与竹叶汤。盖有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矣。若呕,用橘皮汤一剂。

【脉】沉细。

【病证】太阳病,咽干烦躁,厥逆呕吐。

【治】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脉】沉滑。

【病证】太阳证,渴而烦躁,能饮水,或大汗出、不得眠,或发汗后,微热消渴,小便不利,胃中干,少与水,令胃和则愈。

【治】五苓散,或陷胸丸。

【病证】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表未解。

【治】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证】动气在腹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

【治】先服五苓散一二服,次第服竹叶汤。

【脉】洪实或滑促。

【病证】阳毒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干痛,身斑,下利赤黄。

【治】苦参葶苈苦酒复其阴,汗则解,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

【脉】沉伏而滑,里有热。

【病证】畏寒,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证多昏,此热厥也。

【治】白虎汤,承气汤,随证用之。

【病证】中风发散,六七日而烦渴,小便赤涩,或汗多,或呕吐,不伏水土,或手心热,烦渴而吐。

【治】五苓散。

【病证】身热不饮水,为表热;口燥烦渴,为里热。

【治】表有热者,小柴胡汤加桂。里有热者,白虎汤加人参。

【病证】伤寒无大热,口燥渴烦,背微寒,脾脏有热。

【治】白虎加人参汤。

【病证】太阳证,服桂枝大汗出后,大渴。

【治】白虎加人参栝楼根。

【脉】微细沉迟。

【病证】贼风入脏,少阴证,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欲吐不吐。

【治】理中汤,干姜甘草汤,四逆汤。

【脉】细而沉疾。

【病证】阴盛隔阳,身冷烦躁而不饮水。

【治】霹雳散,汗出瘥。或火焰散、丹砂丸。

【脉】浮弦。

【病证】少阴中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

【脉】沉细而弦疾。

【病证】阴毒误服凉药,渴躁转甚,若渐深,四肢逆冷,腹痛,咽喉不利,心腹结满,燥渴,虚汗不止。

【治】正阳散、肉桂散、白术散等辛热之药,得汗则解。若用辛热药,阳气乍复,却烦躁甚,但渐减热药,再与返阴丹即定。

【脉】沉微。

【病证】身微热,烦躁面赤,或欲坐井中,阴证也。微热为里实,烦躁为阴盛,面戴阳为下虚,此名阴躁。

【治】四逆汤加葱白。

【脉】沉紧。

【病证】少阴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眠。

【治】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散,次服小建中汤。

【脉】沉滑。

【病证】热实证,胸中烦躁,心下懊憹,舌上燥渴,结胸。

【治】大陷胸丸。

【病证】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得眠。

【治】酸枣汤。

【病证】烦躁惊狂,卧起不安,此以火迫劫出汗,或熨而成火邪。

【治】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证】阳明病,不大便,有燥屎,烦躁脐痛,或汗后谵语。

【治】承气汤。

【病证】有病已瘥,尚微烦,必大便硬,若小便少,则津液当还入胃。

【治】又不必攻,或用小柴胡通其津,不中,却以承气汤。

【脉】弱。

【病证】太阳病,汗吐下后,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小便利,屎定硬。

【治】小承气汤微利之。

【脉】寸关浮数,身热而烦,属太阳。

【病证】太阳证,自汗心烦,若小便数,不可用桂枝表散。伤风发热,五六日不解而烦,欲饮水而吐,有表里证。

【治】五苓散。

【病证】伤寒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

【治】五苓散二大钱,服后饮井水一升,以指刺喉,吐之即愈。

【脉】尺寸俱沉,手足厥冷,自利而烦,属少阴。

【病证】少阴证,心烦胸满不得眠,已见前。或吐利,手足逆冷,烦欲死。

【治】吴茱萸汤。

【病证】若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烦不得眠,猪苓汤。下利咽痛而烦满。

【治】仍用前猪肤汤。

【病证】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衣。

【治】大柴胡汤下之。

【脉】沉微。

【病证】下后发汗,昼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呕不渴。

【治】干姜附子汤。

【脉】沉微。

【病证】下后病不解,烦躁者;或汗后太阳病。

【治】茯苓四逆汤。

【病证】伤寒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为脏厥。

【治】此为难治。

【脉】微弱而虚。

【病证】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四肢不重痛。

【治】白虎汤。

【脉】人迎虚弱。

【病证】中暑,背寒面垢,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

【治】五苓散。

【病证】中暑吐利,手足逆厥,烦躁。

【治】香薷散。

【病证】中湿,其风多为烦,剧为流注,为拘急。

【治】非麻黄、薏苡、乌头不能散之,防己黄芪汤,麻黄加术汤。

【病证】风温证,头疼身热,自汗不解,发汗即谵语,烦躁不得眠。

【治】不可再汗,葳蕤汤。

【病证】少阴病,脉已解,而反发烦者,病新瘦,强与谷,脾胃气弱,不能消损谷,即愈。

【脉】微细而沉。

【病证】少阴病,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日,自利后,烦躁不得卧者死。

【病证】发汗后,下之,脉平小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伤寒懊憹者,愦郁不舒畅,比与烦闷而甚者也。由下后表阳乘虚内陷,郁而不发,结伏心胸中。经曰:表未解,反下之,胃虚,客气动膈而然。治法,或吐之,或下之。若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与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中懊憹,与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二证,为邪热结于胸中,以栀子豉汤吐之,以涌其结热也。若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与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二证,为邪热结于胸中,以大承气汤、茵陈汤攻之,涤其内热也。

杂病虚烦

伤寒及大病后虚烦之证,却无霍乱,如虚劳之人,肾水枯竭,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治法宜平和之药,清心实下,未可峻补。若妇人产后去血过多,虚烦发热,各以类求。

【脉】阳细阴浮大。

【病证】摄养乖违。阳虚阴盛,小便多,自汗。

【治】酸枣仁汤、宁志膏、独参汤、养荣汤加枣仁。

【病证】摄养乖违。阴虚阳盛,面赤而渴。

【治】独连汤,《济生》小草汤、竹叶汤,《三因》橘皮汤、竹茹汤。

【病证】虚劳久病,心火内蒸,三焦不和,或服热药。

【治】温胆汤加枣仁,《济生》地仙散、小草汤。

【病证】伤寒大病后。

【治】温胆汤加枣仁,《济生》竹叶汤、地仙散,《局方》石膏汤,《三因》橘皮汤。汗下后,竹叶汤,清心莲子饮。

【病证】妇人产后,血液既散,心神不守。

【治】芎归人参茯苓酸枣仁汤。

【病证】疹痢后,血液皆散,心神不守,危矣。

【治】猛进独参汤。

伤寒振(附战慄)

伤寒振者,寒耸振动也,皆责为虚寒。振近于战而轻。战为正与邪争,争则鼓慄而战;振但虚而不争,止于耸动耳。下后复发汗,必振寒者,此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慄而振者,血气俱虚也,但止振耸而已。

若吐下后,心逆满,气冲胸,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摇振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汤温经益阳之效也。

伤寒战慄者,战者身动,慄者心战,内外不同,皆阴阳之争也。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邪不能争,则即汗出而不战。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则振,甚则战,战已正胜而解矣。邪气外与正气争为战,战则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为慄,慄则甚也。战者正气胜,慄者邪气胜。伤寒六七日欲解,当解而汗出。其有但心慄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多不得解。盖阴气内盛,正气大虚,不能胜邪,非刚剂灼艾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