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脚气

《千金方》脚气论在诸风之首,良有以也。今著于末者,又以吾身上下次第循环,以明终始也。脚得气之名,亦以此气循经络,入脏腑,证候不一。然三阳经多热燥,三阴经多热烦。寒中三阳经者,患处必冷;暑中三阴经者,患处必热,须寻经络浅深为治。如三阳,其诊多在足外踝、手背;三阴经,其诊多在足内踝、臂内。依此粗分阴阳,可知大概矣。

【脉】弦为风,紧为寒,缓细为湿,洪数为热,见于诸阳,病在外,宜发散之愈。沉而弦者亦为风,沉而紧者为寒,沉细为湿,沉数为热,见诸阴,病在里,宜温利之愈。

【病证】太阳经,头痛项强,腰脊下连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皆痛,随四气偏盛发散之。

【治】《三因》加减麻黄左经汤。

【病证】阳明经,寒热伸欠,口干腹胀,髀膝外廉下入中趾内痛,随四气偏盛微利之。

【治】《三因》大黄左经汤,用荷叶藁本甘松汤淋洗。

【病证】少阳经,口苦善息,胁痛,面垢体枯,头目痛,腋下自汗,寒热,诸节指皆痛,宜和解之。

【治】半夏左经汤。

【病证】三阳合病,寒热,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眩重身痛,拘挛痹缓,躁,吐,下利,脉必浮紧弦数。

【治】大料神秘左经汤,败毒散加大黄、苍术。

【病证】太阴经,腹满,咽舌急,胸痞,股膝内连足大趾端内侧痛,随四气所中轻重温散之。

【治】《三因》六物附子汤。

【病证】少阴经,腰脊痛,小指之下连足心、廉股内痛,冲胸不食,面黑便涩,若小腹不仁为难治,当温之。

【治】仲景八味丸,名肾气丸。《简易》云:以地黄补肾,附子佐脾,治脚气上攻,小腹不仁,有大功。

【病证】厥阴经,腰肋偏疼,足大趾连内廉、内阴、小腹、脐胀痛,脚挛,咽干,呕泄,随所中调治。

【治】《三因》神应养真丹。

【病证】三阴合病。伤寒,三阳有合病,三阴无合病。惟脚气不然,以久滞脏气,随其虚实寒热流注,故有合病,当合三阴所中之证而治之。

【治】《三因》抱龙丸,川膝煎、十全丹、《三因》四蒸木瓜丸。

三阳经用药

《局方》香苏散加槟榔、木瓜,败毒散加大黄、苍术,交加散,五积散,《三因》左经汤,四方通治。乌药平气汤、木通散、紫苏子汤,《济生》加减槟榔汤、大腹皮散,《澹寮》沉香散(即加减三和散),《活人》木瓜散,《御院》沉香大腹皮散与木香流气饮出入,《仁斋直指》木瓜散、秘方立应散,《杨氏》搜风散即加减五积散、攒风散,又外应散熏洗,《局方》俞山人降气汤、换腿丸、应痛丸,《本事》断续丸。

《活人》寒中三阳,其患必冷,越婢汤,小续命汤,成入生姜自然汁最快。又大便秘者,脾约丸、神功丸、五柔丸、大三院散、木瓜散主之。脚气之证,皆由气实而死,未闻服药至虚而死者。又明其外因云。

三阴经用药

《局方》渗湿汤,《三因》八物汤加干姜、六物附子汤、独活寄生汤、八味丸、十全丹、木瓜牛膝丸、四蒸木瓜丸、换腿丸、吴茱萸丸、胜骏丸,《御院》四物附子汤、防己黄芪汤加附子、四蒸木瓜丸加葶苈、陈皮、茯神、续断,《杨氏》五子丸加山药、趁痛散、定痛丸、胡巴丸,《济生》神乌丸、加味四斤丸加乳香、加减地仙丹,《澹寮》三匮丹,《直指》不老地仙丹、秘方神翁地仙丹,《杨氏》黑虎丹、至宝丹加木香川乌、透骨丹,《杨氏》五斤丸。《活人》注:暑中三阴所患必热,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大烦躁者,紫雪最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用桂枝汤攻其表,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若厥逆足温者,更作甘草芍药汤与之,其脚即伸。

中风,脚气痹弱,不能转仄,小续命加附子。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

老人津液少,大便涩,脚气有风,大便结燥,脾约丸。后调补三焦,五柔丸、神功丸。

三焦气逆,胸膈虚痞,两胁气痛,面手浮肿,大便秘涩,脚气,大三脘丸。

脚肿,槟榔散。脚痹,薏苡仁酒法。脚气,木瓜散。

杂病脚气

中风寒暑湿四气,与脚气有顿、渐、浅、深不同。中四气者,得之顿而浅。脚气者,得之渐而深,皆随脏气虚、实、寒、热,然后发动,且六经四气兼有,但惟其多者为胜。风喜入肝,病筋无汗走疰,为风胜。寒喜入肾,病骨挛急掣痛,为寒胜。暑喜入心,伤气喘闷,为暑胜。湿喜入脾,病肉肿满重着,为湿胜。风者汗之,寒者熨之,热者下之,湿者温之。春夏疾盛宜汗,秋冬量虚实微加滋补。宜早治,邪毒入腹难愈。随证冷热施治,不可服大补药,《济生》、《三因》论之至详。古人多用针灸,切忌蒸泡。久病脚气,不妨别别为治,所谓先生新病,病当在后。经云:脚气头风上气二证,须药不绝。但有风气入,春末夏初及秋暮,得通泄则不困剧,所用如麻黄、牵牛、郁李仁非快利药。肝肾脾三脏经络起在足十趾,心肺二脏经络起在手十指。

【证】风热,焮赤疼痛,夏日脚肿,不可灸。

【治】加减槟苏散,《简易》加减败毒散、沉香流气饮、秘方立应散。

【证】风湿,挛痹拘急,重痛不仁。

【治】五苓散、渗湿汤、麝香五积散、《杨氏》至宝丹。湿肿生疮,青木香丸。

【证】缓弱,肝肾为风邪所袭。

【治】独活寄生汤、四物汤加鹿茸、白术,八味丸、俞山人降气汤加术、附二味,四斤丸。

【证】挛急,风邪入经。足三阴受湿。

【治】麝香五积散,麝香交加散,《三因》四蒸木瓜丸,应痛丸,活络丹,换腿丸。

【证】病后,脾肺气虚,升降失度。

【治】术附汤、附子嘉禾散、独活寄生汤、八味丸、川方五磨三匮丸。

【证】湿脚气,风水入疮口成疮漏,如臁疮。

【治】通气散和消风散,内托散和消风散,蒜片灸疮口。脚气浮肿,用荷叶心、藁本或甘松煎汤淋洗。

【证】干脚气,脚膝不肿。

【治】《洪氏集验方》苁蓉茸附丸例。

【证】疮疥,脏腑积毒,酒食所滓而肿。

【治】交加散加大黄,消毒散和败毒散加大黄,七乌丸。

【证】妇人,血实、血虚、血风,宜审。

【治】与男子肾虚用药同,但兼用忧恚药,无不效。五积散加木瓜、羌活、独活,泽兰散下牛膝木瓜丸。

【证】室女,或经水未行,感风湿。

【治】败毒散加当归尾,《济生》槟榔汤加当归、赤芍药。

【证】秘结,肺与大肠、肾经俱受风邪。

【治】三和散下麻仁丸,沉香流气饮和复元通气散,《杨氏》通真丸,《济生》大腹皮散,《简易》气宝丸。热秘,大黄左经汤。

【证】掣疼,肿加掣疼,或胯间作疬子。

【治】麝香交加散,生草乌、木鳖子、大黄作末,姜汁煎,茶调服。《本事》肾脏风,足肿如瓠,治甘遂木鳖猪腰子散收效。

【证】浮肿。

【治】木香流气饮、俞山人降气汤、三和散、复元通气散、郁李仁十二分、薏苡仁三之二,作末,粟米作粥,空心服。忌牛、马酪。赤小豆、皂角为末,酒醋调,贴肿处。

【证】服补药多,小便不通,淋闭腹胀。

【治】《三因》木通散,《济生》大腹皮散加赤茯苓、木通。

秘方梦授:木鳖子,每个作两边,麸炒切碎,再炒,去油尽为度,每两同厚桂一两,为热酒调服,醉而得汗愈。

痛入腹,杜乌药同鸡子瓦瓷中煮一日,药透,取鸡子切片,蘸盐煎散末服,效。乡村无药,初发时,即取杜乌药,不犯铁器,取到用布揩土,以瓷瓦片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用瓦器温热,入麝少许尤佳,空心服,溏泄愈。

川方二将军丸 即《三因》吴茱萸丸,加大黄等份,有冷有热,甚效。

《外台》总论:昏塞闷绝,搐搦上视,危甚。老杉木节碎剉,大腹子连皮七个,青橘叶一握,分二服,童子小便一小碗,同煎半碗服,快利而愈,至效。又黑豆一合,生姜一两,杉木节二两,沉香一两,紫苏茎叶二两,槟榔二两,宣木瓜一两,童便三升,炒豆、姜令熟,却入诸药,加吴萸、制枳壳、半夏、肉桂尤佳。

大虚人微用补助,兼折风毒。此疾不宜多卧,必散谷气,调起居,数动关节,邪毒自散,用导引之法。病在皮肤,当摩膏治之;在荣卫刺痛,随痛处灸二三十壮,不必要在正俞穴,腹、背、手、足诸要穴皆效。灸法如前,灸后斑色赤白如初。风毒已尽,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体轻利为佳。故古人得此,多施针灸,最忌用热药蒸泡。有僧普清,苦此二十年,灸风市、肩髃、曲池三穴各二十壮,顿效。

又云:若要安,三里莫教干,患风人宜常灸。盖三里一穴,为五脏六腑之沟渠也。

膏贴法

皂角、木鳖子、草乌、南星、肉桂、乳没,醋熬成膏,贴脚心。或又加大黄、川椒、牡丹皮、吴茱萸、当归、巴豆、白芷,醋酒浸一宿,以不中水猪脂慢火上煎,令药色变黄,勿令焦黑,去滓,依法成膏,日三四度,灸磨之。

止痛,蓖麻子七粒,去壳,烂研如泥,同苏合香丸和,贴脚心,痛即止。又,草乌一味,以曲酒糟捣烂,贴痛处。又,生姜汁调草乌末亦可。又,赤小豆、南星末,生姜汁调涂。又,久行久立,脚心肿痛,蚯蚓屎涂之,却高阁起脚,一夕愈。腰脚撑腿痛极,用蒲葡根煎汤淋洗。又,用猫粪烧灰,笔痛处,即汗;无汗处,以唾湿而罨之。

熏法

荆柴叶,坛中烧烟,熏涌泉及痛处,使汗出愈。

腰脚损痛。

川牛膝(一两)  川萆薢(半两)  苡仁(半两)  乳香(一两)  当归(一两半)  破故纸(一两)  制杜仲(二两)  南木香(半两)  北茴香(一两半)  没药(半两)  杜乌药(一两)  吴萸(一两半)  川楝子(二两)  青盐(半两)  天麻(半两)  苁蓉(一两)  胡巴(一两)  威灵仙(半两)  续断(半两)  麝香(一钱)  青藤根(半两)  川乌(一只)  附子(一只)  虎骨(一两,随痛处用骨,加鹿茸又佳)

酒糊为丸。

三仙飞步丹

白芷  草乌(醋煮)  破故纸  杜当归  乳香(各二两)  穿山甲(土炒)  南星(醋煮,各二两)  苍术(六两)  杜乌药(五两)  香附子(四两)  蚕砂(四两,去土,炒)

作末,姜汁丸,挫气皆治,常服姜酒下;挫气,茴香酒;腰痛,胡桃酒;头风,生葱茶。

服桑枝法

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

水三升,煎二升,不拘时,一日服尽。治中风干燥脚气,拘挛上气,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口干臂痛。《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见《本事》。

七乌丸

川乌  草乌  乌梅  何首乌  杜乌药(各二两)  乌豆(一升,炒)  晚蚕砂(一两)  猪牙皂角(一两,炙,去皮弦)  蔓荆子(或加木鳖子,酒浸一宿,焙干)

作末,酒糊为丸。

酒法 独活、牛膝、防己、当归、乌豆、苡仁、肉桂、秦艽、防风、羌活、萆薢、苍耳、干葡萄、五加皮、海桐皮、附子、杜仲、杉木节、川椒、乳香、没药、生姜。

白虎历节

体虚之人,受风寒湿毒之气,使血气筋脉凝滞,传于骨节四肢间,肉色不变,骨如虎噬之痛,昼静夜剧。巢氏云:饮酒当风,汗出入水所致。久则骨节蹉跌,成癫痫。

【脉】浮弦。

【病证】风掣疼,黄汗出,面微红。

【治】交加散。虚则《济生》寄生汤,虎骨散,羌活散,蠲痛丸,《澹寮》趁痛丸,《简易》麝香丸,《千金》桃仁膏。发汗,麻黄散。

【脉】紧,或迟涩。

【病证】寒掣痛,肢节小筋急痹。

【治】五积加顺元散、入麝香,《三因》乌头汤,附子八物汤,《济生》羌活散,寄生汤加肉桂、芍药。

【脉】虚。

【病证】暑掣疼,面赤烦闷,或小便多。

【治】人参败毒散、复元通气散、五苓散加赤芍药、当归,量虚实。

【脉】微细而濡。

【病证】湿掣疼,肿满,无汗,身疼腰重。

【治】五积加麝香、术附汤、渗湿汤、五苓散加二芍药,防己黄芪汤加附子,《简易集》茵芋丸。

病退后,证在里,大便秘,交加散加大黄,量与四顺饮;寒湿,并交加散加麝香。

表里未解,交加散加乌药顺气散。秘结,麻仁丸。

四肢疼痛不可忍,生五积加川羌活、川独活、穿山甲制过,随痛处所向,取甲烧炒存性入煎,临熟入麝香。

白虎风,所患不以积年。用枫树上寄生,不以多少,细切焙干,浸酒饮,常以微醉为度,痛不可忍,久治不效者即效。一名草脑麝,能伏砒霜粉。(《斗门方》。)

五痹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当审三气注于何部,分其表里,须从偏胜者主治。外有风血痹,支饮亦为痹,与白虎历节通审可也。

【脉】痹脉皆大而涩,或来急,或涩而紧。

【病证】春为筋痹,不能屈伸,又过邪移入于肝,其证夜卧多惊,饮食少,小便数。

【治】《济生》茯苓汤,羌活汤,《三因》乌头汤,《简易集》芎附汤。

【病证】夏为脉痹,血凝萎黄,邪移于心,其状心下鼓气,卒然逆喘,嗌干善噫。

【治】《济生》茯苓汤,《本事》乌头丸。

【病证】仲夏为肌痹,多寒,遇寒则急,遇热则纵,邪移于脾,四肢怠惰,发咳呕吐。

【治】《简易集》芎附汤,《济生》防风汤,《简易集》《本事》粥法,《局方》三五七散。

【病证】秋为皮痹,皮肤不仁,邪移于肺,其状气奔喘痛。

【治】《三因》乌头汤,《济生》防风汤,《简易集》四斤丸。

【病证】冬为骨痹,骨重不举,不遂而痛,邪移于肾,其状善胀。

【治】《三因》附子八物汤,《简易》蠲痹汤,《济生》虎骨散,《本事》续断丸,又增损续断丸。

【脉】寸口微涩而关上小紧,为血痹。

【病证】风血痹,风邪入于血经。

【治】《本事》川附丸,续断丸,《济生》防风丸,黄芪酒,《局方》乌荆丸,《简易集》五痹汤,寄荆汤。

【病证】支饮手足麻痹,臂痛不举,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治】《济生》茯苓汤。

疔肿

《千金》论疔肿为患,急切在痈疽之前,有三十六疔者,今日生一,明日生二,三日生三,乃至满。三十六疔者,药所不治,未满者可治。今具其证有十三种者,施治于下,其初起,先痹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大重者呕逆为难治。有所忌而触犯者,其状脊强,疮痛极不可忍者是也。

【病证】

麻子疔,头如黍米,色黑,四畔赤,始来多痒。忌食麻子及麻布。

石疔,色黑如黑豆,硬刺不入阴,阴微疼。忌瓦石。

雄疔,疱头黑黡,四边有水出,色黄,如钱孔。忌房事。

雌疔,头黄里黡似灸疮,四边抱浆,起如钱孔,色赤。忌房事。

火疔,如汤火烧灼,黑黡,四边疱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灸。

烂疔,色黑有白斑,脓水出流,疮形如匙面。忌热食烂帛物。

三十六疔,头黑如黑豆,四边起大赤色,俗名黑疱。忌嗔怒愁恨。

蛇眼疔,头黑,皮上生形如小豆,似蛇眼,体硬。忌恶眼,嫉妒人,并毒药。

盐肤疔,如匙面,四边皆赤,有黑粟粒起。忌咸食。

水沉疔,形如钱孔,头白里黡,汁出中硬。忌饮浆水。

刀镰疔,如薤叶大,左侧内黑如烧烁。忌刺及刀镰刃,可治。

浮沤疔,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黄处刺之痛。无忌,不杀人。

牛拘疔,肉泡起,掐不破。无忌。

【治】初发,败毒散加连翘、天花粉、生大黄;熟加生姜自然汁调复元通气散;重者加麝香。《本事》乳香散,《济生》蟾酥丹、嵇大夫乳香膏、追毒丹,治证甚详。二黄散,苍耳散,五香连翘汤,狗宝丸,《集成》张氏独脚茅散。又,丝瓜、葱、韭贴法良。秘方,蝉蜕、僵蚕末良。阮氏《经验》内托连翘散、不二散、水沉膏。《济生》灸疔肿法最效。

《千金》十二种疔方。构杞一药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四味曝干,若得端午日午时合极佳,否则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裹药,先布乱发鸡子大于缯上,以牛黄末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为末,赤小豆七粒末,布在维缯上曝,却捲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令沸,沸定自干,即刮取捣作末,取枸杞,或得四味尤佳,合捣为末,早起空心酒服。《千金》取此置第一方。

又,艾蒿一握,烧作灰,淋取汁三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根自拔,神效。

赵平远用蝉蜕煎汁,用青帛蘸挹数遍,却敷苍耳灰,易时,又挹又敷。

《肘后方》疔肿垂死。菊叶一握,捏绞汁一升,入口即活,神效。冬则用根。又,紫花地丁草擂水,危极有效。

《济生》二黄散 加麝香少许,用羊骨针针破及刺四围,并涂之。

《瑞竹堂》返魂丹 治十三种疔方。

朱砂  胆矾(各一两半)  血竭  铜绿  蜗牛(各一两,生用)  雄黄  白矾(枯,各二两)  轻粉  没药  蟾酥(各半两)  麝香(少许)

为末,和捣蜗牛、蟾酥极烂,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令病人先嚼葱白三寸,吐在手心,将药丸裹在葱白内,用热酒一盏吞下,加重车行五里许,有汗出即瘥。若不能嚼葱,研烂药裹药下。曾有僧货此,有效。余自合,救人甚多,真良方也。

《千金》云: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入针孔佳。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

元朝脱脱丞相疔方(太医院抄本),未用他药,先服 硝黄汤,利动毒气,虚老人却宜斟酌。

朴硝(明者熬成)  牙硝(二钱)  大黄(生用,半两)  荆芥  黑牵牛(炒,各半)两  甘草节(四钱)

细末,酒调空心,以利为度。却用

拔毒膏

金脚信(二钱)  硇砂(三钱)  通明雄黄(二钱)  轻粉(一钱)  麝香(一钱)  巴豆(四十一粒,湿纸煨熟,去壳,细研)

上五味作末,入巴豆膏,溶黄蜡一两中,木焰中炼成膏,搓成条子,长二三寸,井花水勤换浸三日夜,瓷器收。用时旋作饼子钱眼大,先用羊骨针刺破疮头,却以药饼贴其上,以生面糊涂之,又以皮纸封之,绵帛缠扎,不可动,即服散毒药,随阴阳冷热作剂。

疔疮阳证,潮热心闷,霍乱,或发谵语,六脉洪大,用五香散。热不退而渴,用不二散。蛇床子、生大黄作末,冷酒或冷水调二钱,只二服,使微利。阴证,脉沉细,四肢冷,疮不发,用五香散除大黄,加苍耳、莲肉、酸枣仁、藿香、茯苓、黄芪、肉桂、当归、防风、白芷、附子等药,生姜煎,半水半酒,以发药性。潮热,皮肤受毒,加生大黄、柴胡、地骨皮。呕逆,脾胃受毒,加丁香。喘嗽,肺经受毒,加杏仁去皮尖、知母、秦艽、紫菀。大小便秘,腹胀满,加制枳壳、木通、苦葶苈或生大黄。眼花,心经受毒,加朱砂、雄黄、麝香。胁冷,肾经受毒,加木瓜、黑牵牛并盐炒。发渴自汗,肝经受毒,加黄芩、山栀。

眼黑,面舌黑,冷汗、自汗黏手,手足冷至膝,发渴谵自利不食,疮冷不痛不起,黑干生刺劳,四边不红,不治。

马疔如象眼马疔图,牛疔通身圆牛疔图或大或小,猪疔疮口肥猪疔图,羊疔狗疔顶尖羊疔狗疔图。

用药次第 先用五香散,弱证加十宣散,打和四五服,却用针灸入疮口,药加敷贴,待疮四围发黄泡浮肿知痛为佳。若疮未发,用火针四向乱刺,如有红丝脉,亦以火针三向刺断。又用艾火于原发疮庵上灸三壮,候疮边黄疱发热,然后可贴膏药取效也。忌鸡、鱼、鹅、鸭、羊等食。

蟾酥不可对面挤,其白汁误入眼,令人盲。又蟾入赤目,腹无八字者,不可用。

痈疽

经云:诸疮痛痒生于心。自属虚实冷热,故痛而实者为热,虚而痒者为寒。痈者六腑不和所生,腑为表,阴滞于阳,其气浅,故皮薄而肿高。疽者,五脏不调所致,脏为里,阳滞于阴,其气深,故皮厚而肿坚。阔大一寸以上曰痈疽,一寸以下曰疮疖。发于咽喉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毒。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近骨多冷,近肤多热。七情内伤,气宿经络,与血俱涩,壅结而成,属内因。六淫侵袭,血脉凝泣,阴虚阳凑,寒化为热,肉腐成脓,此属外因。服丹石、炙煿,温床厚被、尽力房室,精气致伤,此属不内外因。宣热拔毒,排脓止痛,消肌长肉,要明次序。世传内补散得效,若真痈疽,为害反甚。《三因》论此,当在宣热拔毒之后,方可施用。然必考脉证,虚、实、冷、热为治。脉数,发热恶寒而痛,为热;脉不数,不热而痛者,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刘河间云: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火之用也。《千金方》疮科、华佗《七十二种外科精要》、《刘涓子遗论》、《济生方》,嵇大夫论、伍氏方,并详陈良甫《外秘精要》。

【脉】先看心脉。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乃发痈也。脉弦洪相搏,内急外热,欲发痈疽。沉细时直,身有痈肿,肺肝俱数亦然。四肢沉重,肺脉大即死,洪大难活,微涩易治。

【病证】初作,看虚实冷热。

【治】《千金方》用漏芦汤,又云:无药处,单煮大黄亦得,快利。(更详冷热。)《济生方》嵇大夫狗宝丸,先出汗,并用药次第。

《三因》方引紫极观石碑灸法有验,用大蒜片、大艾炷,疮上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千金方》用净黄土为泥,厚二分,阔寸半,为饼;又,香豉水为泥作饼,厚三分,于上用艾列灸,令温热,勿令破皮肉,数易数灸。(头顶以上即不可灸。)

初作,有用四物汤加大黄,甚者加芒硝,更加香附子煎服;亦以治妇人背疽、乳痈,盖妇人多嫉妬,气郁内因。此方即如《简易》凡珍散,但用生地黄、赤芍药等凉药,热证宜施,疮疾亦忌发散太过,气血不潮,疮亦难愈,宜审。亦有初作,用香苏散加皂角煎取效者。又,姜制香附子作汤服,先通其气,次服《本事》乳香散加甘草节护心气。若险处发疮,牛胶饮、神仙黄矾丸;热用五香连翘饮,冷用内补十宣散;虚弱,黄芪建中汤;疮后虚渴,黄芪六一汤加人参。

【病证】呕逆,毒入脾胃。

【治】《本事》乳香散。

【病证】烦渴,毒入心。

【治】独连汤,虚人用人参煎汤、黄芪六一汤。

【病证】便泄。

【治】参附汤。

【病证】诞多,手足寒为逆。

【治】生嘉禾散。

【病证】兼痢。

【治】独连汤。

【病证】疮后呕。

【治】生嘉禾散。

五善 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色鲜不臭;体气和平;神采精明,语声清朗。五善见三则瘥。

七恶 躁烦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瞳子上青者;不能下食,服药则呕,食不知味;脓血大泄,色臭败,疮口黑肿,痛不可近;喘促气短,恍惚嗜卧;肩项不便,四肢沉重;声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见四即危。

内因喜怒,《三因》远志酒。外因,《三因》通圣双行汤、万金汤、忍冬酒。不内外因,饮食房劳,《三因》独圣汤。

《选奇》云:排脓止痛,芍药、当归、牡丹皮、黄芪是也。脓尽消肌,内塞白芷、瓜蒌、藁本、石斛是也。生肌长肉,敷痂血竭、白蔹是也。

阮氏经验:牛皮饮,用通明者,洗净秤四两,酒一碗,瓦器盛,重汤煮透,搅匀,倾出浸酒,随意饮尽。不饮者,浸白汤,饮尽为佳。服此,毒不内攻,不传恶证。

《本事方》用明胶一两,水半升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疮,涂肿处,自消敛。

又,黄矾丸

明矾(研)  黄蜡(溶,等份)

丸如梧子大,熟水或温酒下。已破未破,护膜、防毒、内攻,神效。

又,塞里散

黄瓜蒌(三个,去皮,炒)  忍冬藤(即左缠藤,三两)  乳香(一两)  苏木(二两)  没药(一两半)  横纹大甘草节(半两)

㕮咀,每服一两,无灰酒三碗,煎至一碗半,分作三服,空心,日三服。亦可作末,酒糊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一丸,细嚼,当归酒下。打扑伤损,至五丸即安,大能止痛消肿,活血补损。

又,《本事方》柞木饮子

干柞木叶(四两)  干荷叶(中心带)  干萱草根  甘草节  地榆(各一两)

粗末,每半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作二服,空心。诸般痈肿、发背。

又,阿胶饮 并治〖疒/鲁〗〖疒/其〗、妳痈、疮疖。

明牛胶(蛤粉炒如珠子,出火毒)  生粉草节  真橘皮  紫色皂角(烧存性,各等份)

煎,随病上下服。

《本事》用荷叶心当中如钱带,不拘多少,粗末,慢火煎水,淋洗揩干,加藁本亦佳。却以寒水石飞过,用腊月猪脂调成膏,敷疮上。

又,痈疽已有眼,脓不出,痛甚。用巴豆一个,去皮膜,不去心、油,盐豉十四粒,口中含去皮令软,烂研,入麝香少许,薄糊捏作小麦豆大,用纸捻引入疮口内,必痛,则少忍,良久脓出。

蜞针法 痈疖不以老少,初发热肿,即以井边净泥敷之,有一点先干处,即疮正头。以大笔筒安其上,却用大蚂蟥蜞一条安其中,频以冷水灌之,蜞必吮其肿,血出毒消,如毒大蜞小,须用三四条方见效,蟆必死,以水救活。若血不止,以藕节上泥止,白茅花亦佳。

涂贴法 牛耳枫根叶擂酒饮,以滓贴涂。是三叉叶面光无毛者。赤肿,用白芷、大黄作末,蜜醋调涂。

又,《千金》用朴硝、香豉、生地黄汁捣,煮地黄令烂熟,敷贴。马鞭草及猪胆,皆可涂贴。

又,瓜蒌末,或赤小豆末,苦酒和贴。茴香草捣汁,饮一升,日三四服,滓敷肿上;冬月,根亦可。此治恶疮,及阴坠肿痛皆可饮、贴。

又,蓖麻子,熟捣敷之。

诸痈。只以生麻油一斤、黄丹四两、蜡四分,三味腊日前日午,用火煎至明早,下丹、蜡成膏,忌女人、六畜见。《集成》用平胃散末,黄桑菰为末,油调敷。凡涂贴,以蜜和生姜自然汁,润而通气。

丹毒。水渠中藻菜及芸薹菜,捣贴。

小儿丹毒。马齿苋外,赤小豆皆可,捣汁饮,滓贴肿。

《养生方》人汗入诸食中,食之生痈疽。五月不宜食不成核果。又,除恶疮,沐浴日,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

《澹寮》有发渴而后作疽,有先疽而后发渴,专服加减八味丸效,疽愈尤宜服。载用药次第,好方甚多。

又,箍疮令不溃,诗云:诸等恶疮不可治,京墨好醋生姜汁,猪胆盐梅调涂上,明朝恰似鬼神汲。(壶天传。)

乳痈

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热如火,再贴已失。后传方,乃用水杨柳根也。葛真人治痈肿妬乳,正用柳根。《肘后方》用柳根皮,温熨肿处,一夕即消。

乳痈,结硬欲作痈。真桦皮末,酒调方寸匕,睡,觉已失之。

一用萱草根又名射干,研烂,生酒滤过饮,以滓贴疮。又有患此,腐烂见骨膜,垂死者,用萱草根其叶柔,其根如麦门冬子,并用萹蓄根如僵蚕,叶硬如剑者,二味为末,敷之神效。

复元通气散加瓜蒌、青皮、乌药、白芷,初发服甚效。病已半,勿多服,穿山甲有性,专发散故也。悬痈通用。

悬痈

生谷道外肾之间,医书不载,初发甚痒,状如松子,四十日后赤肿如桃,若破,大小便自此出,不可治。

《医说》先用横纹甘草节一两,截长三寸许,取山涧东流水一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不可急性,须用三时久,水尽为度,擘视草中润透,却以无灰水二碗,煮一碗,作一服,温服之。半月内消破,常服为佳。有旽痈是犯天谴。

又方,大黄、甘草节、贝母、白芷为末,小酒调。兼治胬气诸疮疖,虚弱人加当归一半,大黄爆一半。

灸悬痈,择人神不在日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调百药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却须得秋葫芦(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疮上,灸二七壮。萧端式患连年,一灸取效。

偏痈

又名〖疒/鲁〗〖疒/其〗,挟痈生两胯间,结核掣痈,风毒与肾邪相搏,破为痈漏,余月不得安。

神效桦皮散

初发即用。

桦皮  杏仁  皂角刺  胡桃仁(十二枚)  山栀子(五味各烧灰,三钱重)  穿山甲(黄土炒,三钱重)  乳香  没药(三钱重,酒浸别研调和)  加麝香(少许)

共九味,前六味并作末,却加下三味,可作六服,酒调,猛进二服,即见效。(广山曾古与传。)《经验》只用猪牙皂角,煨令黄色,作末,酒调效。

隋朝医官方子明用牛蒡子、破故纸、大黄、黑牵牛等份,微炒作末,空心酒调效。

初发时服五香连翘散,吞皂角煎丸。用复元通气散不及此。

淮人用蜀葵子七粒,皂角半挺,作末,以石灰同醋调,搽贴。独子肥株同蒜捣贴,亦佳。

身热脉实,先服败毒散数服佳。已溃者,太乙膏贴。又四生散一两、十宣散二两打和,酒调。

又,擂葱根,入蜜和匀,贴肿处,用纸封,不令走气,外服桦皮、通气等散。

又方,用山栀、大黄、牡蛎等份,酒煎,露一宿,温起空心服。

又方,黄瓜蒌一个,黄连五钱重,水煎,连服效。

蜀方,用贝母、白芷,末,酒调,或用酒煎服,以滓贴疮。

《千金方》云:两胯里患病处宛宛中,日一壮,七日即止,神效。并治一切瘰疬。

一云服前桦皮散,先用胡桃煎于油中,却用酒空心嚼胡桃,使大便稍利,却用桦皮散。

穿山甲烧存性,为末,酒调服,后用土涂疮上,未成速散,已成得溃。初作,复元通气散当先用。

瘰疬

瘰疬,即九漏是也。多于项腋之间,发作寒热,脓水溃漏,其根在脏腑。《千金方》所叙决其死生,反其目,视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一脉半一岁半死,以此次第视之,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是说终未有证。

【病证】狼漏,根于肝,忧怒得之。鼠漏,根于胃,食鼠毒得之。蝼蛄漏,根于大肠,食果得之。蜂漏,根于脾,饮流水有蜂毒。蚍蜉漏,根于肺,食蚍蜉毒。蛴螬漏,根于心,喜怒哭泣得之。浮蛆漏,根于胆,思虑得之。瘰疬漏,根于肾,新沐发得之。转脉漏,根于小肠,惊卧失枕得之。

【治】初发,《济生方》当归饮子下连翘丸。未破,作寒热,木鳖子二个去壳,草乌半两并磨入,葱白连根数茎同擂,加蚯蚓粪如木鳖子等份,并以真米醋磨,调匀敷,扯纸片贴之,令通气孔为妙。(阮氏。)葛氏,疮作热,捣车前草、乌鸡粪敷之,或生玄参捣敷,日二易之。《斗门方》,疬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用何首乌如鸡卵大洗,生嚼;又取叶捣,敷疮上,不数服即愈,久服黑发延年,其头九数者,名九真藤,服之可仙。《三因》白花蛇散,次服四圣散,《御院》牛蒡子丸。

《济生方》三圣散、连翘丸,《集成杨氏》荆蚕牛蝥四味方,用滑石末调服,取利小便,毒随其出。又有先用枳壳散二服者。凡用斑蝥,以其最利小便,引药行气,以毒攻毒。颠犬方中用斑蝥二十一个,去头、翅、足,用糯米一勺,先以七只,入米内微炒,不令米赤,去斑蝥,又别入七只前米内,炒令斑蝥色变,复去之,又用所余下七只,如前法炒,以米出青烟为度,去蝥,研米成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许,空心调服。

阮氏《经验方》治瘰疬。

用乌骨鸡子七个,如无乌色鸡亦可,斑蝥四十九个,每鸡子一个去顶,用筋搅匀,每一个,入斑蝥去头翅足七枚,以纸糊盖,饭上蒸熟,取开,去斑蝥,食鸡子,每食一子,煎生料五积散咽下,服之不过五子。已破者生肉,未破者自消。二方皆去斑蝥,以小便利下毒物为度,大胜《济生》三圣散、《杨氏》四味方,非惟人不敢取服,以免小便秘痛之忧。服之利后,尚有腹痛,冷水调青靛,或煎黄连水解之。

阮氏《经验》治病生项上交接,名蛇盘疬。

海藻  荞麦(炒去壳)  白僵蚕(微炒去丝嘴。各等份)

作末,纳海藻旋炒,研罗,汤泡白梅取肉减半,用所泡汤为丸,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其毒当自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盖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忌豆腐、鸡、羊、酒、面,日数服,神效。

又,疬经年不瘥。

不蛀皂角子(一百粒)

用米醋一升,硇砂二钱,同煮醋尽,炒令酥,看所生疬子多少,如生一个,服一个,生十个,服十个,细嚼米饮下。《史氏小儿方》用酒浸煮,夜半嚼化三丸。与《济生方》皂角丸相似。《圣济录》云:有硇砂,虚弱老人体服。

又方,用蓖麻子炒,服之即效。服此药后,一生不可吃炒豆。

病疮作吐,《本事》乳香散,煎生甘草汤调服,至安。《济生》名内托散,引论甚详。

刘禹锡内消方

银铅(即黑铅也,三两,铁器熬炒,当有脚如黑灰)

作末,和脂涂疬上,仍以旧帛贴之,数去帛,拭恶汁,又换贴,如此半月许,亦不痛不破,不作疮,但内消为水,虽过项亦瘥。陈藏器云:黑锡寒,治瘿瘤、鬼气、疰忤。为末,和青木香敷风疮肿恶毒。

病破脓水,经年不安,须用百十年茅屋厨中壁土,为末,轻粉调敷,半月疮干,愈。

《千金方》用马齿苋阴干,腊月烛烬各等份,作末,腊月猪脂和,先以温潜洗疮,拭干,却敷药,日三。

又,捣土瓜根敷。又,水研杏仁常服。又,盐面和,烧灰敷。又,蜂窠烧灰,腊月猪脂调敷。又,半夏为末,鸭脂和敷。牛屎为末敷,数易之,有蜣螂出。

灸法

葶苈子二合,豉一升,捣作饼子,如钱大,厚二分,安疮孔上,作六艾炷灸,温热不可破肉,数易灸之。却不可灸头,初发一疮孔,葶苈气入脑能杀人。

又,七月七日日未出时取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份,合捣作灶,灸疮百壮。诸灸穴俱见《千金方》。

又,五月五日取一切种种杂草,煮取汁,洗之。又,一切疮疬,触处不问穴道,但有肉结凝处及疮疖独头,蒜截两头,留中心,作艾烛灸之,勿令破肉,取热而已,七壮一易,日日灸之。并《千金》。

瘿瘤

巢氏云:诸山水黑土、石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令人气凝血滞为瘿瘤。瘿者,多结于颈项之间。瘤者,随气凝结于皮肤之中。当节喜怒,忌食甘草、鲫鱼、猪肉、五辛、生菜、诸杂等物。

【病证】五瘿石瘿,坚硬不可移。肉瘿,皮色不变。筋瘿,筋脉露结。血瘿,赤脉交络。气瘿,随忧愁消长。

六瘤 骨瘤、脂瘤、风瘤、血瘤、石瘤、肉瘤。忽然肿起状如梅李核,久则滋长,皆喜怒忧思所致。切不可决溃,惟脂瘤可破,去脂粉则愈。

【治】《济生》破结散、南星膏、昆布丸,《三因》白膏。

葛仙方

槟榔  昆布(各三两)  马尾海藻(二两)

作末,蜜丸弹子大,空心唅咽。忌食盐。

孙真人治瘿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斤,须紧实者;若虚而轻,即他处产者,用一斤。取无灰酒一斗浸,固济器口,以糠火烧一伏时停,待酒冷却开,患者日饮之,不令酒气绝,经三五日后,以线围颈,觉消即停饮,否则令项细也。用火时不可多,惟烧酒气香出,瓶头有津即止,火不待经宿也,已验如神。忌毒食。

灸法

男左女右,灸肘后属高骨尖点穴,却伸手背,灸七壮,并灸胸心坎骨下巨门穴五壮。常服复元通气散奏效。

疥癣

疥至难治,经云:诸痛痒皆属心火。心气郁滞,饮食不节,毒留肠胃,发于皮肤。治之理心血,散风热,外加敷洗。

【病证】脓疥癣,或肿痒,脾胃挟风毒。干疥癣,心肺客风邪。癫疥癣,渐成大风疾。

【治】《局方》何首乌散、升麻和气饮,《济生》当归饮子,《御院》苦参丸,《澹寮》乌头丸,《选奇》草乌头丸。大热毒,防风通圣散,《三因》加味羌活散,《简易》凡珍散加防风、荆芥中,有四物汤料。

搽药

《济生》胡粉散。

《集成方》狼毒、水银、轻粉,油调生铁铁衣名铁锈,油磨涂疥癫。若蜘蛛虫等毒,磨蒜兼敷之。

一方,粉霜、雄雌二黄末各一钱半,藜芦末一两,汞二钱,摩风膏半两,打和葱煎,清油调搽。

一方,全蝎七个去毒,皂角一挺,巴豆七个去皮,蛇床、雄黄末各三钱,轻粉半字,黄蜡半两,清油一两,用皂、蝎、豆煎油,又入蜡化溶,取出令冷,入雄、蛇、粉三和成膏,先以苦参汤洗,却上药,神效。一方加斑蝥七个去毒,加葱煎油。

又,松叶煎汤淋洗,神效。

治癣

斑蝥七个,去足、翅,好醋浸一宿露过,却擦。经年不愈,独根败毒菜根(又名羊蹄根)多用,百药煎、盐梅肉等份,先擂菜根,后将二味并擂,以井花水一盏,滤过澄清,隔宿,天明空心服,服过不宜食热食;其滓留,抓破疮搽擦,服、搽三次愈。又,狼毒置水中沉者,为末,醋调。又,谷树取叶浆擦破口,复用雀儿草(又名酸浆草)揩擦二次可。又夜卧醒、用不语津揩擦,甚效。又,醋磨上锈铁水,兼炒过青盐、白矾末擦之。又,刮东向见日壁土,摩擦良。又鸡子壳烧灰,油调擦。

大风

经所载厉风者,即大风、恶疾、癞是也。虽名曰风,未必皆因风,亦嗜欲劳动气血,热发汗泄,不避邪风冷湿,使淫气与卫气相干,致肌肉膹,气有所凝,则肌肉不仁,荣气泣浊,腑热不利,故色败,皮肤疡溃,鼻梁塌坏。负此疾者,百无一生,惟洗心涤忏,服药求效。忌啖炙煿、咸味,宿夜缘会。亦有传染者。从头起生者为顺,从足起生者为逆,难治。虫生于五脏,象五行五色,惟黑虫无治法,其他尚可救。其脉来迟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治之先明所因,若例以泻风药治之,则失之矣。昔有僧所患,状如白疕,卒不成疮,每旦起白皮一升许,如蛇蜕,医言多吱炙煿所致,与《局方》解毒雄黄丸愈。

广山胡以方尝患此,在北方收效。传方,用

杏仁  铁屑  夜明砂  朴硝  枸杞根(即真地骨皮)

上等份为末,入柏子油内煎三两沸,去滓,用油搽。南方少得柏子油,以老柏节有油者烧沥亦可。并治疥疮、诸恶疮。

袁高致传来以方本云:以田菜子根为枸杞子根,等份皆同,外有服药并洗药。

苍术(二两半)  白芷(一两)  天麻(一两)  白蛇  净远志肉  全蝎  自然铜  牵牛  净北细辛  白术  地龙  甘草  僵蚕  狗脊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南木香  草乌  麻黄  苦参(各半两)  薄荷  当归  荆芥  川乌  防风  藁本(各一两半)  乳香  没药(各三钱)  穿山甲  川芎  人参(各二两)  乌蛇(三两)  麝香(二钱)  龙脑(一钱,二味别研)

为末,炼蜜丸梧子大,不拘时,四十丸服。

洗药

苍术  防风  荆芥  细辛  川芎  苦参  麻黄  地骨皮  何首乌  百草泽(各二两)

剉散煎,常洗,搽药。当用瓦罐,熬半个时。

崔寨使得疾,遇仙得方,用皂角刺三斤,烧灰,蒸时久,日干为末,食后浓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一旬,发再生,肌润目明。后入山,不知所终。

一方,大黄、皂角刺各半斤,郁金五两,为末酒调,下虫。

又,炼松脂,和好雄黄,作丸服。《抱朴子》载:癞病,炼松脂服之。久服,夜卧常见有光,大如镜,奇效。

又,真花蛇散,服之效。泰山老叟患此,家人弃之土窖中,得饮病安。其饮瓮酒,经两月,不知有蛇随其中,酒尽,但存蛇骨在瓮中。

白癜风。以白蒺藜,生捣为末,作汤服之。

《选奇》神效散

黄柏(三钱,为末)  皂角刺灰(三钱)

二味研匀,作一服,温酒调下,晚勿食,空心服,至二更取下虫,并不损人,利后三两日,但进白粥及补气药。忌猪、鸡、面、动风物。

蛊毒(附挑生)

闽广深山之人,于重午日,以蛇、虺、蜈蚣、虾蟆用器贮之,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能独存者。谓之蛊。取其毒,于酒食中以害人。中其毒,急者十数日死,缓则延岁。染着旁人,发则心腹㽲痛,如有物咬,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治,食入五脏即死。

【脉】经云:蛊毒,三部脉坚而索如银钗股,必死。数而软可治。中药毒,脉洪迟生,微细死。

【病证】病人咳唾,水中沉者是毒,浮者非也。

含一大豆,其豆胀皮脱者,毒也。不胀不脱,非也。

以鹄皮置病人卧下,勿令知觉,病甚者是毒,否则非也。

以败鼓烧灰,末,米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令呼唤将去,则愈。

嚼生黑豆不腥者,白矾味甘,皆中毒也。

【治】《三因》解毒丸、青黛雄黄丸,《济生》丹砂丸、雄麝丸、矾灰丸。

夷坚志》云:有病此,梦道人示颂云:似犬非犬,似猫非猫,烹而食之,其病自消。觉,而有狐入其室,杀而烂煮食之,腹自消。白氏六帖云:青丘狐,食之令人不蛊。《本草》孟诜云:狐补虚,又主五脏邪气,蛊毒发寒热。

挑生

腾上胸痛者,胆矾二钱,茶清泡服,即吐出。

刺下腹痛者,郁金末三钱,汤调服,即剩下。

一方,五月初五日东引挑白皮  大戟(火焙干,一云生用)  斑蝥(去足、翅,麸炒)

等份为末,冷水调下,毒自出。若不出,更一服。酒中酒服,食中食服,随其初所食中毒者服之。《夷坚志》以米泔为丸。忌鸡、犬、妇人见。蝥用糯米炒佳。

尸疰(飞遁风三尸 诸疰 风鬼转恶 四疰 中恶 卒忤尸厥 鬼击 鬼魔 鬼魅)

三尸诸虫,在人身与人俱生,与鬼灵外邪引接,飞走停遁往来,在人肌肉血脉之间。发作之状,腹痛霍乱,精神沉默,杂错变状多端。疰者住也,连滞停着,注易旁人,中则忤。忤,犯也。忤则厥、魇、屈也。人卧而魂气外扬,外邪热录而成,诸证皆相似,传变则为疰矣。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通见心腹痛及五积门。

诸尸疰中恶。

明雄黄大块者,磨热酒服。

又,干姜炮、桂心各半两,盐一钱,炒作末,新汲水调一钱。

又,乌桕根皮,浓煎汁一合,调下朱砂末一钱。

又,忍冬藤茎叶煮汁,时温服。

又,乱发灰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双仁,炼蜜丸梧桐子大,温酒日下二十丸。

又,桃仁五十个,汤泡,去皮尖、双仁,煮,温服,当吐为效。不吐,非疰也。

有近死尸,恶气入腹,终身不愈、以阿魏三两,细研,每用一分,作馄饨馅一余枚,煮熟食之,日二服,满十日永瘥。

恶疰,腹痛不可忍。

吴萸(汤浸七遍,微炒,半两)  桂心(一两)

作末,热酒调下。

又,独头蒜(一个)  香墨(如枣大)

捣和酱汁一合,顿服。

阿魏末,一只以热酒调服,立瘥。

中恶,心神烦闷,腹胁刺痛。

韭根(一把)  乌梅(七个)  吴萸(制,一分)

水煎,温服。

又,韭根捣汁,灌鼻或口中。

又,竹管令人互吹两耳中,即活。

又,葱刺其耳鼻中,出血即活,入五寸为则。

鬼魇。

皂角末、雄黄末、桂心末、生菖蒲末、麝香末皆效。

又,牵牛临其鼻上二百息,牛舐即瘥。不舐,以盐涂面即舐。

又,灸鼻下人中三壮,名鬼客厅。又,十指爪下各三壮。

治五绝:一自缢,二墙压迮,三溺水,四魇寐,五产乳。用半夏一两,细末,吹大豆许入鼻中,即活。心下温者,一日亦可治。仓卒,生姜汁调苏合香丸效。

又,常带雄黄左腋下,终身不魇。(并《千金方》。)

金疮

脉虚细沉小生,急实大数危。(通见伤折门。)

军中一捻金

金樱叶(二两)  桑叶(一两)  嫩苎叶(一两)

捣烂敷。若欲致远,阴干作末,缚上帛缚,血止口合,名草竭。《经进方》以五月五日或闭日,收药良。

金疮犯房,血出不止死。

急以汤泡绵帛,塌疮口令血散,四肢活,仍以芎、归、人参、龙骨等止血、住痛、生血药,灌以苏合香丸。

金疮或杂伤出血不止。

用新头等钞角擘少许,茸碎敷疮口上。

又,嫩紫苏叶和桑叶,捣烂贴效。

又,以陈紫苏叶,蘸所出血挼烂,敷疮口,血不作脓,甚妙,仍且愈后无痕。

又,葱白连须,煨熟捣烂,再煨令热,贴疮口,血即干。如棒疮,用热葱擦甚妙。

又,煎盐令热,匙炒沥疮上,冷更着,勿住取效。及经脉伤皮及诸大脉血出多,心血冷则杀人,宜炒盐三撮,酒调服。

《本事》以刘寄奴为末,先以鸡翎蘸糯米浆扫伤处,后掺药,仍先以灸盐末掺,护肉尤佳。

毒箭伤。

以盐贴疮口上,灸盐三十壮瘥。

手足爪甲擘裂伤损。

新取葱,取其中梯涎多者,入塘火煨熟,擘开以罨损处,仍多煨热者,数易痛止。

臁疮

远年臁疮不瘥。

槟榔(半两)  龙骨(二钱半)  水银粉(少许)  干猪粪(半两,烧灰)

为末,入银粉内研匀,先以后洗药或盐汤洗,挹干,以生油调药如膏贴,三日一易,一五易定瘥。

先用齑汁煎温,净拭干,用葱涎调轻粉敷上,夏月取荷花片阴干,随疮口大小剪,盖之以帛。如有脓水,以指擦从侧畔出,忌毒食,不半月除根。无齑汁,以水煎沸,入少醋。

又,黄连末,水飞过,晒干,加少轻粉,用猪胆一个,针刺七孔,令胆汁自出,滴药内和匀,用竹蓖挑敷疮上,以纸贴之,以无糨青绢重重紧拴,十日不可动,却解之,疮痂随纸脱矣。

又,累效经年不瘥。

大黄、黄连、黄柏、赤芍、当归尾、芜荑、贯众、白芷为末,却研乌贼骨、龙骨、轻粉、国丹四味,清油熬,加头发一握,葱根同熬一半多,用上药调搽,纸帛封拴之,作热痒不可动,数日愈。

又,于盐中拣如黑泥者,晒干为末,干掺,湿则水调涂。

又,先用芦皮席烧灰,滤溓水洗,干却用药。

又,取累经烧灶黄土研,入黄柏、赤石脂、轻粉末,清油调敷,依上封拴,十日痊愈。

又,脚疮出汁如油,洗药;

赤芍、茵陈、荆芥、苍耳、薄荷、泽兰、葱根、防风、蛇床子、白芷(等份,生用)

水煎,温淋洗。散血,仍用瓶斟洗,不用复水,妙。并治妇人血风。

外肾疳疮

黄连末,浆水调为饼,摊于碗面上,别以碗盛艾及穿山甲三片,烧烟,以药碗覆之,熏黄连,以黑色为度,地上出火毒,研细末,清油调涂,湿则掺之,先用黄柏、藿香、茵陈、蛇床子煎水洗。

又,密陀僧为末,干用津调敷,湿则掺之。

又,用甘草节、白芷、五倍子煎汤洗,皆效。

又,抱鸡子壳、黄连、轻粉、国丹熬油,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