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李时珍曰:木实曰果,草实曰蓏 。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占 书欲知五谷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麦,桃主小麦,栗主稻,枣主禾。《礼记·内则》列果品菱、椇、榛、瓜之类。《周官》职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川泽宜膏物,菱、芡之属;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属;甸师 掌野果蓏;场人 树果蓏珍异之物,以时藏之。观此,则果蓏之土产常异,性味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

一名嘉庆子。按王祯《农书》云:北方一种御黄李,形大而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粘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

苦、酸,微温。无毒。主治:曝食,去痼热,调中,去骨节间劳热,肝病宜食之。

《大明》 曰:多食令人胪胀,发虚热。诜 曰:临水食之,令发痰疟。不可合雀肉食。合蜜食,损五脏。宗奭曰:不可合浆水食,发霍乱,涩气而然。服术人忌之。

核仁

苦,平。无毒。主治:僵仆踒折 ,瘀血骨痛,令人好颜色,治女子少腹肿满,利小肠,下水气,除浮肿,治面䵟黑子。

附方

女人面䵟:用李核仁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之,至旦以浆水洗去,后涂胡粉,不过五六日效,忌见风。

蝎虿螫痛:苦李仁嚼涂之,良。

《西京杂记》载蓬莱杏花五色,盖异种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谓之金刚拳。凡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调 食,亦五果为助之义也。

酸,热。有小毒。主治:暴脯食,止渴,去冷热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

宗奭曰:凡杏性皆热。生食多,伤筋骨。小儿多食,致疮痈膈热。扁鹊曰:多食动宿疾,令人目盲、须眉落。源曰:多食,生痰热,昏精神。产妇尤忌之。

核仁

颂曰: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炒 ,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驻颜延年,云是夏姬 之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误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顿,故近人少有服者。或云,服至二三年,往往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也。按《医余》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顷 一兵官食粉成积,医师以积气丸、杏仁相半研为丸,熟水下,数服愈。

甘、苦,温、冷利。

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

附方

补肺丸,治咳嗽:用杏仁二大升(山中者不用,去双仁者),以童子小便二斗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连皮尖于砂盆中研滤取汁,煮令鱼眼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以粗布摊曝之,可丸即丸服之。食前后总须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忌白水粥。

卒不小便:杏仁二七枚,去皮尖,炒 黄研末,米饮服之。

血崩不止,诸药不效,服此立止:用甜杏仁上黄皮,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服。

巴旦杏

一名八担杏,一名忽鹿麻。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甘,平、温。无毒。主治: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时珍:出《饮膳正要》 。

酸,平。无毒。

《大明》曰: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 者,嚼胡桃肉解之。

杨维桢 、宋濂 集中并载元朝御库蟠桃,核大如碗,以为神异。按王子年《拾遗记》 载:汉明帝时,常山献巨核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记》 载:积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阳杂俎》 载:九疑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饮。此皆桃之极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生桃切片瀹过,曝干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烂熟桃纳瓮中,盖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种树书》云:柿接桃则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脆。桃树生虫,煮猪头汁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辛、酸、甘,热。微毒。主治: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病宜食之。

多食令人有热。诜曰:能发丹石毒,生者尤损人。时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五果列桃为下以此。

核仁

苦、甘,平。无毒。主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杀三虫。又,每夜嚼一枚和蜜,涂手、面良。

附方

延年去风,令人光润: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同研,绞汁令尽,温温洗面极妙。

大便不快,里急后重:用桃仁三两去皮,吴茱萸二两,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茱,每嚼桃仁五七粒。

《别录》 曰:三月三日采,拣净,以绢袋盛,悬檐下令干用。

苦,平。无毒。主治:杀疰恶鬼,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令人好颜色。

敩 曰:勿用千叶者,令人鼻衄不止,目黄。

附方

大便艰难:桃花为末,水服方寸匕,即通。

头上秃疮:三月三日收未开桃花阴干,与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猪脂和,先取灰汁洗去痂,即涂之。

按许叔微 《本事方》云:伤寒病,医者须顾表里,循次第。昔范云为梁武帝属官,得时疫热疾,召徐文伯诊之。是时武帝有九锡 之命,期在旦夕。云恐不预,求速愈。文伯曰:此甚易,政 恐二年后不坐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乃以火煅地,布桃、柏叶于上,令云卧之,少顷汗出,粉之,翌日遂愈。后二年云果卒。取汗先期,尚能促寿,况不顾表里时日,便欲速愈者乎?夫桃叶发汗,妙法也,犹有此戒,可不慎与。

附方

二便不通:桃叶杵汁半升服。冬用榆皮。

卒得心痛: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顿服,大效。

诜 曰:吴栗虽大,味短,不如北栗。凡栗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 犹有木气,不补益也。

咸,温。无毒。

宗奭曰: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膈食生虫,往往致病。

生枣

甘、辛,热。无毒。

多食令人寒热。凡 羸瘦者不可食。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

大枣

一名干枣。《别录》曰:八月采,曝干。瑞 曰:此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今人亦有用胶枣之肥大者。

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思邈曰:甘、辛,热,滑,无毒。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 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时珍曰: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 ,故嵇康《养生论》云: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附方

调和胃气: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调和胃气甚良。

咒枣治疟: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优他或优降,或劈火烧之。念七遍,吹枣上,与病人食之,即愈。

烦闷不眠:大枣十四枚,葱白七茎,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卒急心疼:《海上方》 诀云:一个乌梅二个枣,七个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闭气:京枣食之即解也。

一名快果,一名玉乳。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紫花梨,疗心热。唐武宗有此疾,百药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绞汁进之,帝疾遂愈。复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株,因缄封 以进。帝多食之,解烦燥殊效。岁久木枯,不复有种,今人不得而用之矣。魏文帝诏云: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悁 。辛氏《三秦记》 云:含消梨大如五升器,坠地则破,须以囊承取之。汉武帝尝种于上苑。此又梨之奇品也。《物类相感志》言: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种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今北人每于树上包裹,过冬乃摘,亦妙。慎微 曰:孙光宪《北梦琐言》 云,有一朝士见奉御梁新,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复见鄜州马医赵鄂,诊之,言与梁同,但请多吃消梨,咀龁 不及,绞汁而饮。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顿爽也。按《类编》云: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无聊,往谒杨吉老诊之。杨曰:君热证已极,气血消铄,此去三年,当以疽死。士人不乐而去。闻茅山有道士,医术通神,而不欲自鸣。乃衣仆衣,诣山拜之,愿执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道士诊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自当平。士人如其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士人备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设拜,自咎其学之未至。此与《琐言》之说仿佛。观夫二条,则梨之功岂小补哉?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

甘、微酸,寒。无毒。主治:热嗽,止渴,切片贴汤火伤,止痛不烂。

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疮、乳妇、血虚者,尤不可食。

志 曰:别本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附方

消渴饮水:用香水梨,或鹅梨,或江南雪梨皆可,取汁以蜜汤熬成瓶收,无时以热水或冷水调服,愈乃止。

卒得咳嗽:颂曰: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捣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纳黑饧一大两,消讫,细细含咽立定。诜曰:用梨一颗,刺五十孔,每孔纳椒一粒,面裹灰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

虚损风疾,接命丹,治男妇气血衰弱,痰火上升,虚损之证,又治中风不语,左瘫右 缓,手足疼痛,动履不便,饮食少进诸证:用人乳二杯,香甜白者为佳,以好梨汁一杯和匀,银石器内顿滚滚,每日五更一服,能消痰补虚,生血延寿。此乃以人补人,其妙无加。

音士。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 ,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

烘柿

时珍曰: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

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案王璆 《百一选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渐苏醒而愈也。

白柿

一名柿霜。时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按方勺 《泊宅编》云:外兄刘掾云,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烧灰,饮服二钱,遂愈。又王璆《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澼、消宿血、解热毒之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征矣。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征 也。

甘,平,涩。无毒。主治: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厚肠,健脾胃气。

弘景曰:日干者性冷,生柿弥冷,火熏者性热。

附方

小便血淋:叶氏用干柿三枚烧存性,研末,陈米饮服。《经验方》用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

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

小儿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时入干柿末,再煮三两沸食之。奶母亦食之。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药杂之。

安石榴

一名丹若,二名金罂。《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案《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赪 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榴赋》所谓“灼若旭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 云:五代吴越王钱镠 改榴为金罂。《酉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甘石榴

甘、酸,温,涩。无毒。主治:咽喉燥渴,能理乳石毒。

多食损人肺。诜曰: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食之。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滞,恋膈成痰 。

酸石榴

酸,温,涩。无毒。主治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止泻痢崩中带下。

附方

肠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个煅烟尽,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块煎汤服,神效无比。

久泻不止:方同上。

痢血五色,或脓或水,冷热不调:酸石榴五枚,连子捣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

桑椹

一名文武实。主治: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 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曝干为末,蜜丸日服。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宗奭曰:《本经》言桑甚详,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采摘微研,以布滤汁,石器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熬稠,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口渴,生精神,及小肠热,其性微凉故也。仙方日干为末,蜜 和为丸,酒服亦良。《四时月令》云: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其法用椹汁三斗,重汤 煮至一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两,生姜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附方

瘰疬结核,文武膏:用文武实(即桑椹子)二斗(黑熟者),以布取汁,银、石器熬成膏。每白汤调服一匙,日三服。

甘、酸,温。无毒。主治:甘者润肺,酸者聚痰。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源 曰:多食恋膈生痰,滞肺气。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软痈。

黄橘皮

一名红皮,一名陈皮。弘景曰:橘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旧者为良。好古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

苦、辛,温。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起 淋,利小便,去寸白虫,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解鱼蟹 毒,主气痢,破癥瘕痃癖。

附方

宽中丸,治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用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下三十丸,日三服。

橘皮汤,治男女伤寒并一切杂病呕哕,手足逆冷者:用橘皮四两,生姜一两,水二升,煎一升,徐徐呷之即止。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卒然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半盏,热服。

卒然失声:橘皮半两,水煎徐呷。

经年气嗽:橘皮、神曲、生姜焙干等分,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夜卧各一服。有人患此服之,兼旧患膀胱气皆愈也。

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熬,为末,水煎代茶,细呷。

大肠 塞:陈皮连白,酒煮焙研末,每温酒服二钱,米饮下。

樱桃

一名莺桃,一名含桃,一名荆桃。

甘,热,涩。无毒。主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止泄精、水谷痢。此果三月末、四月初熟,得正阳之气,先诸果熟,故性热也。

《大明》曰:平,微毒。多食令人吐。诜曰:食多无损,但发虚热耳。有暗风人不可食,食之立发。李鹏飞 曰:伤筋骨,败血气,有寒热病人不可食。宗奭曰:小儿食之过多,无不作热。

银杏

一名白果,一名鸭脚子。

核仁

甘、苦,平,涩。无毒。

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胡桃

一名羌桃,一名核桃。时珍曰:胡桃仁味甘气热,皮涩肉润。孙真人言其冷滑,误矣。近世医方用治痰气喘嗽、醋心及疠风诸病,而酒家往往醉后嗜之,则食多吐水、吐食、脱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说,亦未必尽然也。但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

核仁

甘,平、温。无毒。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 。

附方

胡桃丸,益血补髓,强筋壮骨,延年明目,悦心润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两捣膏,入破故纸、杜仲、萆薢末各四两,杵匀,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十丸。

一名 古榛字 。

甘,平。无毒。主治:益气力,实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调中开胃,甚验。

荔枝

一名离枝,又名丹荔。洪迈《夷坚志》 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亦失本体,形状百出,不可以理求也。珣 曰:荔枝树似青木香。熟时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不伤残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众采之。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故古诗云:色味不踰 三日变也。

甘,平,无毒。主治:止渴,益人颜色。

珣曰: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李鹏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衄血。

附方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

风 牙疼痛: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诸药不效仙方也。

又方:用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即愈。

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

甘,温,涩,无毒。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

龙眼

一名圆眼,又名益智,亦名蜜脾。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甘,平,无毒。恭曰:甘、酸,温。李鹏飞曰:生者沸 汤瀹过食,不动脾。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开胃益脾,补虚长智,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橄榄

一名青果,又名忠果,一名谏果。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 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酸、甘,温。无毒。宗奭曰:味涩,良久乃甘。主治:开胃下气,止泻。嚼汁咽之,治鱼鲠。生食、煮饮,能解诸毒,并消酒毒,解 鲐鱼毒, 鲐鱼即河豚也。

震亨曰:味涩而甘,醉饱宜之。然性热,多食能致上壅。

海松子

一名新罗松子。志曰:海松子,状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东夷当果食之,亦代麻腐 食之,与中国松子不同。

甘,小温。无毒。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

附方

肺燥咳嗽,苏游凤髓汤:用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熟蜜半两收之,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

大便虚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蜡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黄芪汤下。

枳椇

音止矩 。蜜 音止矩 。蜜屈律。一名木蜜,又名鸡距子。颂曰:此《诗·小雅》所谓南山有枸也。陆机《疏义》云 枸树高大如白杨,所在皆有,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之,谓之木蜜。能败酒味,若以其木为柱,则屋中之酒皆薄也。震亨曰: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甘,平。无毒。

诜曰:多食发蛔虫。

甜瓜

一名甘瓜,又名果瓜。按王祯云:瓜类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为果瓜,甜瓜、西瓜是也;供菜者为菜瓜,胡瓜、越瓜是也。时珍曰: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故《稽圣赋》 云:瓜寒于曝,油冷于煎。此物性之异也。王廙 《洛都赋》云:瓜则消暑荡悁 ,解渴疗饥。又《奇效良方》 云:昔有男子病脓血恶痢,痛不可忍,以水浸甜瓜食数枚,即愈。此亦消暑之验也。

瓜瓤

甘,寒,滑 。有小毒。《大明》曰:无毒。主治: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间壅塞气,治口鼻疮。暑月食之,永不中暑。

思邈曰:多食,发黄疸,令人虚羸多忘。解药力。病后食多,或反胃。脚气人食之,患永不除也。宗奭曰:甜瓜虽解暑气,而性冷,消损阳气,多食未有不下利者。贫下多食,深秋作痢,最为难治。

瓜子仁

敩曰:凡收得曝干杵细,马尾筛筛过成粉,以纸三重裹压去油用。不去油,其力短也。西瓜子仁同。

甘,寒。无毒。主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清肺润肠,和中止渴。炒食,补中宜人。

附方

腰腿疼痛:甜瓜子三两,酒浸十日,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下,日三。

月经太过:研末去油,水调服。《炮炙论·序》曰:血泛经过,饮调瓜子。

西瓜

一名寒瓜。

瓜瓤

甘、淡,寒。无毒。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

瑞曰:有小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颖 曰: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时珍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 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疾”是矣。

葡萄

一名蒲桃,又名草龙珠。《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颂曰:按魏文帝诏群臣曰,蒲桃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酲 ,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为酒,甘于曲糵 ,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震亨曰:葡萄属土,有水与木火。东南人食之多病热,西北人食之无恙。盖能下走渗道,西北人禀气厚故耳。

甘,平,涩。无毒。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逐水,利小便,除肠间水,调中治淋。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诜曰:甘、酸,温。多食,令人卒烦闷,眼暗。

附方

除烦止渴:生蒲桃捣滤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许同收,点汤饮甚良。

时气痘疮不出:食之,或研酒饮,神效。

甘蔗

音柘。竿蔗,一名 音遮。时珍曰:按《野史》云,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 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按王灼 《糖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浅;曰艻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砂糖;曰红蔗,亦名紫蔗,即昆仑蔗也,止可生啖,不可作糖。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隽永也。《相感志》云:同榧子食,则渣软。

甘,平,涩。无毒。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小肠,消痰止渴,止呕哕反胃,宽胸膈,除心胸烦热,解酒毒。

《大明》曰:冷。诜曰:共酒食,发痰。瑞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

沙糖

时珍曰: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

甘,寒。无毒。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渴,和中助脾,缓肝气,润心肺大小肠热,解酒毒。

震亨曰:糖生胃火,乃湿土生热,故能损齿生虫,与食枣病龋同意,非土制水也。时珍曰:砂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为调和,徒取其适口,而不知阴受其害也。

莲藕

按《尔雅》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邢昺 注云: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人呼为荷。菡萏,莲花也。菂,莲实也。薏,菂中青心也。郭璞注云:蔤乃茎下白蒻在泥中者,莲乃房也,菂乃子也,薏乃中心苦薏也。

附方

补中强志,益耳目聪明:用莲实半两去皮心,研末,水煮熟,以粳米三合作粥,入末搅匀食。

补虚益损,水芝丹:用莲实半升,酒浸二宿,以牙猪肚一个洗净,入莲在内,缝定煮熟,取出晒干为末,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久痢禁口:石莲肉炒,为末,每服二钱,陈仓米调下,便觉思食,甚妙。加入香连丸,尤妙。

脾泄肠滑:方同上。

眼赤作痛:莲实去皮研末一盏,粳米半升,以水煮粥,常食。

时珍曰:《相感志》云:藕以盐水供食,则不损口。同油炸面米果食,则无渣。煮忌铁器。弘景曰:根入神仙家。宋时太官作血 音勘,庖人削藕皮误落血中,遂散涣不凝。故医家用以破血多效也。 者,血羹也。诜曰:产后 忌生冷物,独藕不同生冷者,为能破血也。

甘,平,无毒。《大明》曰:温。主治:热渴,散留血,生肌,止怒止泄,消食,解酒毒及病后干渴。久服令人心欢。生食,治霍乱后虚渴。蒸煮食之,大能开胃。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 。捣汁服,止闷除烦,开胃,治霍乱,解射罔毒、蟹毒,破产后血闷 。捣膏,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

附方

时气烦渴:生藕汁一盏,生蜜一合,和匀,细服。

伤寒口干:生藕汁、生地黄汁、童子小便各半盏,煎温,服之。

霍乱烦渴:藕汁一钟,姜汁半钟,和匀饮。

霍乱吐利:生藕捣汁服。

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

产后闷乱,血气上冲,口干腹痛,梅师方:用生藕汁三升,饮之。

又方:用藕汁、生地黄汁、童子小便等分,煎服。

藕节

涩,平。无毒。主治: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

《大明》曰:冷。伏 硫黄。

附方

卒暴吐血,双荷散:用藕节、荷蒂各七个,以蜜少许擂烂,用水二钟,煎八分,去滓,温服,或为末丸服亦可。

大便下血:藕节晒干研末,人参、白蜜煎汤,调服二钱,日二服。

遗精白浊,心虚不宁,金锁玉关丸:用藕节、莲花须、莲子肉、芡实肉、山药、白茯苓、白茯神各二两,为末,用金樱子二斤槌碎,以水一斗,熬八分,去滓,再熬成膏,入少面和药,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

莲蕊须

一名佛座须,花开时采取,阴干。亦可充果食。

甘、涩,温。无毒。主治: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

莲花

一名芙蓉,又名芙蕖,亦名水华。

苦、甘,温。无毒。主治:镇心益色,驻颜身轻。弘景曰:花入神仙家用,入香尤妙。

忌地黄、葱、蒜。

附方

服食驻颜: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根八分,九月九日采实九分,阴干捣筛,每服方寸匕,温酒调服。

莲房

一名莲蓬壳,陈久者良。时珍曰:莲房入厥阴血分,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

苦、涩,温。无毒。主治:破血,血胀腹痛,及止血崩、下血、溺血。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水煮服之,解野菌毒。

附方

经血不止,瑞莲散:用陈莲蓬壳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酒下。

荷叶

释名:嫩者荷钱 象形 。贴水者藕荷 生藕者 。出水者芰荷 生花者 。

名荷鼻。《大明》曰:入药并炙 用。

苦,平。无毒。主治:止渴,落胞破血,治产后口干,心肺躁烦。

时珍曰:畏桐油。伏白银,伏硫黄。

附方

吐血咯血:荷叶焙干为末,米汤调服二钱,一日二服,以止 为度。

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服四生丸,陈日华云,屡用得效:用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等分,捣烂,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盏,煎一盏,去滓服。

血痢不止:荷叶蒂,水煮汁,服之。

下痢赤白:荷叶烧研,每服二钱,红痢蜜、白痢砂糖汤下。

脱肛不收:贴水荷叶焙研,酒服二钱,仍以荷叶盛末坐之。

牙齿疼痛:青荷叶剪取钱蒂七个,以浓米醋一盏,煎半盏,去滓,熬成膏,时时抹之妙。

芰实

音妓。一名菱,又名水栗,亦名沙角。伍安贫 《武陵记》,以三角、四角者为芰,两角者为菱。《左传》屈到嗜芰,即此物也。《尔雅》谓之厥攗 音眉 。

甘,平。无毒。

诜曰:生食,性冷利。多食,伤人脏腑,损阳气,痿茎,生蛲虫。水族中此物最不可治病。若过食腹胀者,可暖姜酒服之即消,亦可含吴茱萸咽津。

芡实

音俭。一名鸡头,一名雁喙,一名雁头,一名鸿头,一名鸡雍,一名卯菱,一名 子 音唯 。一名水流黄。诜曰:凡用蒸熟,烈日晒干 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甘,平,涩。无毒。主治:湿痹,腰脊膝痛,开胃助气,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弘景曰:小儿多食,令不长。诜曰:生食多,动风冷气。宗奭曰:食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

附方

四精丸,治思虑、色欲过度,损伤心气,小便数,遗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肉各二两,为末,蒸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鸡头菜

即 菜 芡茎也 。

咸、甘,平。无毒。主治:止烦渴,除虚热,生熟皆宜。

乌芋

一名凫茈 音疵 。一名凫茨 音瓷 。一名葧脐,一名黑三棱,一名芍 音晓 。一名地栗。

机 曰:乌芋善毁铜,合铜钱嚼之,则钱化,可见其为消坚削积之物。故能化五种膈疾,而消宿食,治误吞铜也。

甘,微寒,滑。无毒。主治: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治误吞铜物。作粉食,厚人肠胃,不饥,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

诜 曰:性冷。先有冷气人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月食多,脐下结痛也。

附方

大便下血:葧脐捣汁大半钟,好酒半钟,空心温 服,三日见效。

下痢赤白:午日午时取完葧脐,洗净拭干,勿令损破,放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

小儿口疮:用葧脐烧存性,研末,掺之。误吞铜钱:生凫茈研汁,细细呷之,自然消化成水。

慈姑

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一名河凫茈,一名白地栗,苗名剪刀草,一名箭搭草,一名槎丫草,一名燕尾草。时珍曰: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

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胞衣不出,捣汁服一升,又下石淋。

《大明》曰:冷,有毒。多食,发虚热及肠风痔漏,崩中带下,疮疖。以生姜同煮佳。怀孕人不可食。诜曰:吴人常食之,令人发脚气瘫缓风,损齿,失颜色,皮肉干燥。卒食之,使人干呕也。

主治:诸恶疮肿,小儿游瘤丹毒,捣烂涂之,即便消退,甚佳。治蛇、虫咬,捣烂封之。调蚌粉,涂瘙痱。

食盐

一名鹾 音磋 。《尔雅》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黄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为盐。《本经》大盐,即今解池颗盐也。方士呼盐为海砂。恭曰:大盐即河东印盐也。弘景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藏器 曰:四海之内,何处无之。惟西南诸夷稍少,人皆烧竹及木盐当之。颂曰:并州末盐,乃刮碱煎炼者,不甚佳,所谓卤碱是也。大盐生河东池泽,粗于末盐,即今解盐也。解州安邑两池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最为精好。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南海人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横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谓之盐盘。《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供其苦盐、散盐,宾客供其形盐,王之膳羞,供其饴盐。苦盐,即颗盐也,出于池,其盐为颗,未炼治,其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于海及井,并煮碱而成者,其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或以盐刻作虎形也,或云积卤所结,其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拌成者,或云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盐生于山崖,戎盐生于土中,伞子盐生于井,石盐生于石,木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造化生物之妙,诚难殚知也。时珍曰: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咸能耎 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同义。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凡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甘、咸,寒。无毒。主治:伤寒寒热,肠胃结热,喘逆,止霍乱及心腹卒痛,吐胸中痰癖 及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能明目,止风泪,杀鬼蛊邪疰毒气,下部 疮,金疮,一切虫伤、疮肿、火灼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疗疝气,除风邪,坚肌骨,滋五味,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

多食伤肺喜咳,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病喘嗽人及水肿消渴者,宜大忌。

附方

空心揩齿,吐水洗目,夜见小字。

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海盐,以百沸汤泡散,清汁于银石器内,熬取雪白盐花,新瓦器盛,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洗面,名洞视千里法,极神妙。

目中泪出:盐点目中,冷水洗数次,瘥。

尘物眯目:以少盐并豉置水中,视之立出。

小儿目翳,或来或去,渐大侵睛:雪白盐少许,灯心蘸点,日三五次。不痛不碍,屡用有效。

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 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

齿龈宣露:每旦噙盐,热水含百遍,五日后齿即牢。

齿疼出血:每夜盐末厚封龈上 ,有汁沥尽乃卧,其汁出时,叩齿勿住。不过十夜,疼血皆止。忌猪、鱼、油菜等,极验。

干霍乱病:唐柳柳州 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方,入口即吐,绝气复通。一法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温服,少顷吐下,即愈也。

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

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

小便不通:湿纸包盐 ,烧过,吹少许入尿孔中,立通。

二便不通:盐和苦酒傅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内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

下痢肛痛,不可忍者:熬盐包坐熨之。

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即止也。

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甲,淹少时,以热汤泡洗。有一人病此。曾用验。

妊娠心痛,不可忍:盐烧赤,酒服一撮。

妊妇逆生: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

小儿疝气,并内肾气 以葛袋盛盐,于户口悬之,父母用手撚料尽,即愈。

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

酒肉过多,胀满不快:用盐花擦牙,温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汤沃雪也。

酒渣赤鼻:白盐常擦之,妙。

蚯蚓咬 毒,形如大风,眉鬓皆落:惟浓煎盐汤,浸身数遍即愈。浙西军将张韶病此,每夕蚯蚓鸣于体,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盐也。

金疮血出,甚多,若血冷则杀人:宜炒盐三撮,酒调服之。

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傅之,立瘥。

疮癣痛痒,初生者:嚼盐频擦之,妙。

臁疮经年:盐中黑泥,晒研搽之。

溃痈作痒:以盐摩其四围,即止。

蜂虿叮螫:嚼盐涂之。

救溺水死:以大凳卧之,后足放高,用盐擦脐中,待水自流出,切勿倒提出水。

青盐

一名戎盐,一名羌盐。《大明》曰:西番所食者,故号戎盐、羌盐。时珍曰:故《西凉记》云: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今宁夏近凉州地,盐井所出青盐,四方皎洁如石;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红色。此二盐,即戎盐之青、赤二色者。医方但用青盐,而不用红盐,不知二盐皆名戎盐也。功同食盐,不经煎炼而味咸带甘,入药似胜。

咸,寒。无毒。主治:明目目痛,五脏癥结,心腹积聚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助水脏,益精气,坚肌骨,去毒蛊,疗 疮疥癣。

附方

风热牙痛:青盐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盐至干,炒研,日用揩牙洗目。

牢牙明目:青盐二两,白盐四两,川椒四两,煎汁拌盐炒干,日用揩牙洗目,永无齿疾目疾。

秦椒

一名大椒,一名檓 音毁 。一名花椒。《尔雅》云:檓,大椒。郭璞注云:椒丛生,实大者为檓也。《诗·唐风》云:椒聊之实,繁衍盈升。陆机《疏义》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味亦辛香。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以其叶合煮为香。今成皋诸山有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小毒热,不中合药也。可入饮食中及蒸鸡、豚用。

椒红

辛,温。有毒。主治:上气咳嗽,久风湿痹,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

别录曰:生温,熟 寒,有毒。之才 曰:恶栝楼 、防葵,畏雌黄。

蜀椒

一名汉椒,一名川椒。

椒红

辛,温。有毒。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 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口闭者杀人。诜曰:十月 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李鹏飞曰:久食,令人失明,伤血脉。

附方

补益心肾,仙方椒苓丸,补益心肾,明目驻颜,顺气祛风延年:真川椒一斤(炒去汗),白茯苓十两(去皮,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忌铁器。

蝎螫作痛:川椒嚼细涂之,微麻即止。

胡椒

恭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辛,大温。无毒。主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调五脏,壮肾气,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

珣曰:多食损肺,令人吐血。时珍曰:辛热纯阳,走气助火,昏目发疮。

附方

赤白下痢:胡椒、绿豆各一岁一粒,为末 ,糊丸梧子大,红用生姜,白用米汤下。

一名苦 搽、途二音,一名槚,一名 音设,一名荈音舛。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一名荈。

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按唐补阙毋炅 《茶序》云:释滞消拥 ,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

附方

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

赤白冷热痢: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