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前方,温剂多;金元后方,清剂多。盖历史变迁,与气候转移,影响风俗习惯学术,出入甚巨。古人或清热中佐疏利,或清热中佐泄泻,或清热中佐香窜,或清热中佐稀释,或汇集重浊,或纯取轻清,或纳苦燥于润沃之中,或吸润沃于苦燥之内;通阴通阳,化水致水,分之合之,各极其妙。热清而里可通,表可解;热清而实可去,虚可复。且热焰戢,而风可熄;热闭开,而水可泄。不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而且热以热治,寒以寒治。深邃学理,诸耐探索,作清方解。
一、白虎汤方(《伤寒论》)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汤,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伤寒论》用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及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及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等,若自汗者。
查此方为甘寒清热要方。清热药多苦寒,或咸寒,脱热甚津枯,火炎土燥,苦反助燥,咸反劫液。惟兹甘凉微寒,庶足以戢狂飙而沃燥火。此方应用甚广,大抵以清气分燥火为适宜。此方在《伤寒论》内,“太阳”、“阳明”、“厥阴”迭见,各有适应。然条文所叙,不过各为此方一端之解说,未可泥定。
本方组织:知母助石膏清热,甘草、粳米助石膏调中,义原至显。后贤或释此方为止汗剂,或释此方为发汗剂,两两相反,实可会通。盖热壅肌腠,汗腺胀闭,清其热则汗可出;热邪外逼,津液不固,清其热则汗可止。非一药之两歧,乃运用之各当病机。其实本方非止汗剂,本方又何常是发汗剂。余师愚《疫痧一得》,重用石膏获效;近年,石家庄治乙型脑炎,亦重用石膏获效。事实有证。凡药有利即有弊,学者须知用药要专,审证更要仔细,诚未可含混模糊,死煞一面。
二、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伤寒论》)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三两 芍药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少冷,内鸡子黄搅和,温服七合。
按,此方出《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等症。
查此方乃泻热益阴,交姤心肾稳妥之要方。方名标出黄连、阿胶,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即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大。妙在鸡子黄气血有情,中含黄体卵黄素,不特宁心,涵濡心液;而且益肾,滋育肾阴。西说苦味质健胃,故将黄连列入健胃剂,此与中说味过于苦,脾气乃厚,肝气以津相适合。晚近科学家,由黄连提出结晶黄连素,功能制酵消炎,用于胃肠炎病有特效,并用于皮肤各炎证,俨似含抗生物质。是黄连除热消炎,杀菌解毒,中外学说,两可会通。中医方剂,凡用黄连,均有解毒、除热、消炎、杀菌等意义。
本方清而兼调,为半清半补之方,借用处甚多。仲景取治伤寒心烦不得卧,不过功效之一种。学者触类旁通,须知液伤热亢,热炽液耗,实而夹虚,虚反见实,为此方适用之大关键。
三、犀角地黄汤方(《千金》)
犀角一两 生地黄八两 芍药三两 丹皮二两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喜妄如狂者,加大黄;腹有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口鼻出血,加大蓟、茅根、藕汁、童便;小便溺血,加小蓟。再各本量数不同,大抵每一两,作今一钱为宜。
按,此方《千金》用治伤寒温病,热伤血分,吐血、衄血、蓄血、瘀血、溺血,妇人倒经、血崩赤淋、妊娠吐血、产后衄血,小儿痘麻。后世用治喉痧重症,痧透咽烂,火灼液亏者。
查此方为解毒清热要方。犀角解毒,生地益阴,芍药滋液,丹皮活血,此为甘寒、苦寒、咸寒合化。后贤于毒甚热炽之证,用之颇多。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学者谓瘀去新生,阴滋火熄,乃探本穷源之法。《济生》《准绳》《验方》《尊生》亦均有与此同名之犀角地黄汤,用药各有不同,大抵加大黄、黄连、黄芩、升麻等药,然其用犀角、地黄则一。明晰本方方注加减,则以下各家数方,无须另立,盖其理已包括于本方之中。
再从新说解释,犀角含安母尼亚,含安息香酸,二者均能兴奋神经,鼓舞细胞,促助血液循环。是于解毒消炎,滋液救津之中,尚寓扶衰导滞之功。融洽古今,会通中外,学者当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犀角大青汤方(《医通》)
犀角二钱 大青一钱五分 元参 升麻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甘草八分
上九味,清水煎,不拘时,热服。
按,此方张氏《医通》用治癍出太盛,大热心烦,狂言闷乱,不能发透等症。
查此方乃甘寒、苦寒、咸寒合化,而兼疏利外托之方。癍出太盛,则热毒太盛可知。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复苦寒味,除热之力甚大。此四味即黄连解毒散。出太盛而犹曰未发透,则内外热邪俱充实可知,故加升麻、犀角,以资解毒透达;加元参、大青,以资育阴润沃。犀角地黄汤有此润沃,无此除热大力;黄连解毒散有此除热大力,无此透达。此则合两方而一之,萃为双璧。方药在除热,方意在透癍,透癍即所以除热;方治在透癍,方义在化毒,透癍亦所以化毒。
究之此方甘苦咸三寒化合,侧重清里,可透热毒壅遏之癍,而非普通透癍正剂。学者审病轻重出入,日期部位,加减而善用之,则头头是道。而他项热毒实证,借用处尤多,无事拘拘癍证一项治疗。
五、龙胆泻肝汤方(《局方》)
龙胆草酒拌炒 柴胡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黄酒拌炒 当归尾酒炒 栀子
黄芩酒炒 甘草各五分
上十味,清水三大杯,煮至一杯,食远热服。一方无柴胡、栀子,一方加赤茯苓或生姜。
按,此方《和剂局方》用治肝经湿热不利,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及腹中作痛,小便涩滞等症。
查此汤为泻肝火之要方,《准绳》《金鉴》《尊生》各书,均有与此同名之龙胆泻肝汤,均系用龙胆草为主药。植物之胆草,虽不及动物之胆汁,而中含苦味质浓厚,叶绿素亦浓厚,且含龙胆糖,涤荡燥火,涵濡阴液,培育生气,功能实为优异。本方中,用泽泻、木通、车前三利水药,利血中之水,即是去血中之热,去血中之热,即是去肝家之热。五苓散化气,即所以行水;此方去水,正所以清热。而又加柴胡以疏利之,无俾火郁,彻内彻外,以期必效。当归、生地,则助龙胆所含龙胆糖,加强酵素作用,虽曰泻之,不啻补之。前贤释为以泻肝之剂,作补肝之药,所以为妙,洵非虚誉。
再此方各家多谓出自东垣,大抵东垣补中升阳各方,喜用升柴,系胎息此方,不无渊源。但彼为补中,此为泻中。此方方制,已开后人透湿热外,渗湿热下诸旨,似非东垣谊力所及,其必晋唐间名医所拟,而局方收之,东垣用之,坊刻脱遗错笺,因而张冠李戴。
六、清宫汤方(吴鞠通)
卷心竹叶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汁冲服)
上五味,清水煎,去滓,加入犀角汁服。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匕,咯痰不清,加瓜蒌根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菖蒲一钱。
按,此方吴鞠通《温病条辨》用治温病误汗,阴不济阳,心阳独亢,心液伤,心血虚等证。
查此方各药用心,同气相求,轻灵妙婉。凉而不滞,滋而不腻,在四生丸、五汁饮之间,而清透灵活过之。以心治心,疗人身郁病气之心,直穷到万物一体。连翘心香臭甚浓,犀角尖解毒力大,莲心、竹心均别饶一种清气。神识将昏而未昏,未昏而又欲昏,此为合拍。四生、五汁只能滋液,此则兼可宣窍透络,方名清宫,已将主治义蕴标出,此等方学者所当注意。
至紫雪、碧雪、至宝、安宫,其醒脑回苏,荡热救阴,功能均驾本方而上之。但在治疗上,层次不可紊乱,轻重不容倒置。各方宜在病理再进一步时应用,早投尚有引邪深陷之嫌。而清轻润沃,较本方实逊一筹。在学者审度恰当而择用之,斯可耳。
七、大黄生地黄汤方(《济众》)
大黄一钱 生地黄汁一合
上二味,加清水半盏,煎生地黄汁三五沸,纳大黄末调和,空心服之,日三即差。
按,此方周氏《简要济众》用治吐血、刺痛等证。
查此方为凉血止血要方,大抵血热妄行诸血证为宜。此方与前下方类生地大黄汁汤同,但彼方大黄泡汁,而此方大黄为末,且用大黄极少。大黄中所含主要成分大黄蒽醌苷,能刺激催下,但溶解甚速;所含大黄鞣苷,有收缩作用,溶解较迟。前方泡汁,义取蒽醌苷,是用其泻下;此方为末,俾鞣苷在胃中久留,缓缓斡旋,是用其收缩,所以能止血。鞣苷在胃中,能助胃液之不足,以促进其消化作用,能刺激肠之蠕动,有收缩肠黏膜之功。所以服大黄泻下后,反形便秘。西法有利用此项原理,以大黄为止泻剂者。况大黄原清血热,散结消炎,除瘀开痹。则本条用为止血剂,实为周至合拍。
近年阅历,借此方治高血压,加添血中水分,减少血中温度;借此方治疗糖尿病,宁谧血热腾沸,改善代谢紊乱,均有特效。可见方剂互通,应用无穷,其中宝藏,值的深挖。
八、五汁饮方(吴鞠通)
生梨汁 荸荠汁 麦冬汁 鲜藕汁 鲜芦根汁
上五味,多少临时斟酌,捣汁和匀,凉服。不喜凉者,重汤燉温服。
按,此方《温病条辨》用治温病,口渴,吐血沫,黏滞不快等症。
查此方为治温病热炽阴伤,津液损劫之方。大抵为邪正俱衰,邪热已解,余焰不炽,阴液大伤,行将亡阴而设。医林多以平淡,置不深论。不知邪热肆疟,阴液过伤,此际苦寒既益其燥,呆补又滞其机。即虽投凉润,亦如水投石,阴不遽生。惟此五药用汁,取清轻之气,清凉之质,类西说败血病之用维生素C,故能疗炕熯而起枯朽。此说叶香岩已露其机,叶云:“液伤热炽,徒用煎剂无益。”此为叶氏疗温特出,诸家多未悟及领到。准以新说,煎则维生素C就被破坏。但愚意治热,当于甘凉之外再进一层,方为吻合。叶说系热炽而阴已伤,此方是阴伤而热已去。温病当热甚固拒,煎剂不纳时,此为合拍。犀角汁、生地汁或大黄汁均可酌加。吴鞠通私淑叶氏,对叶氏此项独得精义,尚未领悟,故此方条文主治,不能整个昭宣显出,而仅为病后热去生津之用,未免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