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方与各方,相关密切。如病窍在表,则外发以宣之;病窍在里,则下夺以宣之;病窍在寒,则温煦以宣之;病窍在热,则清释以宣之。与和剂相关尤切,人体一部分郁滞,则他部分牵制不舒,宣然后能和;一组织缺乏,则全组织影响不进,和然后能宣。究之宣可使之和,和不仅用宣,仍有界畔。或有以吐属宣者,究之此特宣之一种。宣之范围较广,内外寒热,气血虚实咸赖,讵宁限于吐类。宣可去壅,六郁各有微甚,各有忌宜,病变纷纭,统括于一宣剂之内。宣剂应用,广袤如此,作宣方解。
一、防风通圣散方(刘完素)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 一作各二钱
上十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咳,加半夏半两。
按,此方刘完素用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等证。
查此方为通表通里,和气和血,调整二便,疏利三焦之方。药味虽多,秩然不紊,如韩候将兵,多多益善。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而汗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去诸经之游火。风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当归和肝药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解释可谓明晰。窃河间生平谊力,长于治火。火郁发之,此方内外上下,气分血分,无所不到,意义实为周匝。
本方去硝黄,名双解散;方中有麻荆薄防四复味表药,去硝黄,则侧重外解矣,何双解之足云。本方出河间《宣明论》第三卷,此方下,尚有贾同知通圣散、崔宣武通圣散、刘庭瑞通圣散三方,与此方药品,十同八九。可见此方非河间独造,乃得之古方及师友间。
二、消毒犀角饮方(《局方》)
鼠黏子六十四两 荆芥穗 甘草各十两 防风八两
上四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按,此方《局方》用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咽喉不利,痰涎壅滞,眼赤脸肿,腮项结核,壅肿毒聚,遍身风疹,瘅毒赤腮,及小儿痘疹已出未出,不能透快,或已出热未解等症。
查此方为解毒通络、透表外出之方。方共四药,并无犀角,亦无其他常用消毒之品,而名消毒犀角饮者,盖犀角消毒力大,为著名之消毒要药,本方用鼠黏子通十二经,荆芥、防风透表,经脉通,皮毛开,毒邪泄,功效甚伟,与用犀角无异,故药无犀角,而方名犀角,药味无消毒药品,而方则冠以消毒字样。
鼠黏子即牛蒡子,又名恶实,在其他发表剂中,多为佐药,此方鼠黏子分量,较各药重六七倍,当然为主干要药。各家本草,谓鼠黏子可敷恶疮,出痈疽头,解金石毒,通利二便,彻内彻外,散而兼攻,表而兼泻。升麻代犀角,尚属形质,本品代犀角,是乃性能。
本方粗观似为透表剂,细察实为通里剂。他表剂侧重疏表,鼠黏子不过疏里以助之,故用量少;本方侧重疏里,故用鼠黏子独多。荆防各表药,不过协助鼠黏子外达,为毒热一寻出路。轻重之间,主治各别,学者于此,可得制方用药大凡。
三、宣痹汤方(吴鞠通)
防己 杏仁 滑石 薏苡各五钱 连翘
栀子 半夏 蚕砂 赤小豆皮三钱
上九味,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二钱。
按,此方吴鞠通《温病条辨》用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等症。
查此方为利湿清热,和中渗利,下泄之方。湿渐郁热,而未脱湿之范围者为宜。窃风寒湿合而成痹,《内经》是言其因。后人死于句下,始终以祛风、温寒、除湿为治,辛温燥烈,一成不变。唐宋元明以来,大都如是。讵知风寒湿郁滞既久,化热化燥,涸液发炎。故昔之历节痛,西说谓之关节炎。喻嘉言、徐灵胎悟到不仅辛温通经脉,甘寒亦可通经脉,煞是学理进步。鞠通悟到痹分二种:一寒痹、一热痹;寒痹易治,热痹难治,亦是学理进步。然此犹是只得其半。须知寒痹、热痹,乃一病之传化,湿未化热,用辛温;已化热,则用清渗。化燥发炎,不仅用甘寒,且用苦寒,此牛膝、地骨皮均苦寒,《本经》所以均谓之除湿痹。
本方出《条辨》中焦篇,上焦篇尚有与此同名之宣痹汤,彼方清宣外出,此方清宣下泄,学者可择用,或相互为用。
四、宣郁通经汤方(傅青主)
当归 芍药 丹皮各五钱 栀子三钱炒黑 白芥子二钱
柴胡 香附 郁金 黄芩 甘草各一钱
上十味,以清水四盏,煮取二盏,分温二服,四剂可愈。
按,此方《傅青主女科》用治经前腹痛由于热极不化者。
查此方乃养血清血,解郁宣气,半调半疏之方。归芍养血,丹栀清血,香附解气分之郁,郁金解血分之郁,芥子、柴胡和表以达外,黄芩、甘草和中以清内。青主长于女科,故其调经方制,井然有条。调经药多温通,此则清通。昔贤谓此方补肝之血,以解肝之郁;利肝之气,以降肝之火;故奏效甚捷,洵非虚誉。
愚意芥子可易泽兰或荆芥,盖开内痹,利于泽兰;舒表郁,利于荆芥。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是女科之经事不调,多由情怀郁滞所生。无论气郁血郁,五志过极皆火,终必化热,热灼液伤,故其传为风消息贲。
此方育血之源,濡血之燥,外疏以达之,内清以安之,与大小温经汤,为一清一温之对峙。学者择可适应而善用之,妇科当无难调之经病。
五、清上丸方(《尊生》)
熊胆一分 雄黄 薄荷 青盐各五分
硼砂一钱 胆矾少许
上六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舌下含化。
按,此方沈金鳌《尊生书》用治咽喉热毒等证。
查此方解毒彻热,消炎杀菌,药均精华,简捷了当,为口腔吭嗓咽喉切要之方。舌下含化,变丸剂为噙剂,缓缓浸渍,勿俾遽下,一过无余,煞有意义。方中硼砂为独多,以其为缓和解毒消炎药,入眼而不刺激,入创口而不疼痛。用胆矾为独少,以其为冲激性催吐药,少用则防腐杀菌,多用则刺激催吐。一重一轻,颇饶义蕴。青盐为氯化钠,雄黄为三硫化砷,助硼砂、胆矾消炎杀菌。四药合用,力量较大。复用气血有情之熊胆,诸胆以熊胆为最,不仅补偿胆汁,加强胆气,且能敛狂飙而为除热药,濡肠壁而为通便药,促助分泌而为新陈代谢药,宁谧脑海而为镇静神经药。又用薄荷清宣清扬,载引各药浮而上之,可以清风,可以化浊,可以解秽,可以醒脑。清散而不用升麻、防风、柴胡;除热而不用黄连、黄柏、黄芩;热壅于上,并不用大黄、芒硝、芦荟之下泄。学者均当求其所以然之故。
六、达原饮方(吴又可)
槟榔二钱 厚朴 知母 黄芩 芍药
甘草一钱 草果五分
上七味,以清水二盏,煮取一中盏,去滓,温服,日二服夜一服。
按,此方吴又可《温疫论》用治温邪从口鼻入,初起邪伏募原,以此方透达使出,故曰达原。
查《伤寒》与《温病》,晋唐宋元以来,诸多混合。吴又可著《温疫论》,大声疾呼,谓伤寒从皮毛入,温病从口鼻入;伤寒分六经,温病凡九传,处处两相对峙。虽矫枉过正,然分判寒温性质,辨别寒温疗法,后世温病各家,大端均不出其范围迨清代叶天士亦有温邪伏募原之说,《内经》虽曾言横连募原而募原之原在何处,未明白昭示。温邪首先犯肺,肺主呼吸膈膜为助呼吸之紧要器官,膈膜板油尽头连躯腔处,有轻松肌肉,可以牵引膈膜伸缩。温邪之由口鼻吸入者,殆循腔壳边缘而伏于此。达原之名,颇饶意义;达原方制,用三气药,亦颇饶意。吴鞠通《温病条辨》隐去此方,而用草果知母汤、厚朴草果汤等,反觉隔阂。鞠通《条辨》始银翘散,又可《温疫论始达原饮,二吴学术致力之点,可由此得其大凡。
七、普济消毒饮方(李东垣)
柴胡二钱 升麻七分 薄荷一钱 桔梗二钱
僵蚕七分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连翘一钱
元参二钱 马勃一钱 板蓝根一钱 鼠黏子一钱
陈皮二钱 甘草二钱
上十四味,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亦有加大黄治便秘者。
按,此方东垣用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苦燥等症。
查此方为清头面最上之方。方中药虽重浊,而为末调服,是以散剂为汤剂,又用清宣升发之品,浮而上之,散而散之,其中煞费匠心。据传太和间多大头瘟,医以承气加板蓝根下之稍缓,翌日下之又缓,终莫能救。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甚。以承气泻胃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病以适至其所为宜。”遂处此方,全活甚众,名曰普济,昭其实也。
东垣“十书”中所拟各方,无论燥湿理脾,温寒益胃,多有柴胡、升麻,或防风、葛根一二味,参与其间。东垣学力生平,得力在此。学者对此,当猛下一参,求其所以然之故,而又变通不拘,庶可融会古人精蕴,而又不为一家言所愚。
八、甘露消毒丹方(叶天士)
飞滑石十五两 黄芩十两 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 连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薄荷叶四两 木通五两 射干四两
川贝五两 蔻仁四两 神曲糊为末
上十二味,为末,每服三钱,清水一盏,煎七分,微温服,日二服,夜一服。或神曲糊丸亦得。
按,此方载《温热经纬》,谓系从《医效秘传》摘出。乃雍正癸丑疫气流行,叶天士制此方,同制有神犀丹方,活人甚众,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
查此方治湿热郁蒸,挟秽浊搏于气分。原书所叙症象: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此为共同症;再查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用此方。此方滑石、茵陈、木通,皆利湿药;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里宣外;黄芩清热,贝母豁痰,加连翘者,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入营分。
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释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普济方通外,而不遗清内;本方清内,而不遗通外。学者深维其所以然之故,则因应咸宜,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