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剂可统括各剂,各剂为治病之本,补剂又为各剂之本。各剂有兼补剂者,补剂亦有兼各剂者,更有以补剂完成各剂,以各剂完成补剂者。曲会旁通,恰中奥窍。若见病治病,以补为补,特呆钝的补法。病机各有不同,补法讵能一致。不补之补,乃妙于补。普泛补法,或清补、或温补、或补气、或补血、或补上、或补下,或下而求之上,或上而之下等,古今补剂甚多。本编甚简,珊海不无遗珠,推类尽致,化而裁之,使自宜之,可以通于无穷,作补方解。
一、小建中汤方(《金匮》)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金匮·血痹虚劳篇》用治虚劳里急,悸,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
查此方乃桂枝加芍药,再加胶饴,变治外为治内。虚劳至阴趋于下,阳浮于上,阴阳气并竭,扶阳则阴灭,益阴则阳绝,无可着手。而立小建中一法,调以甘药,以听阴阳气血之自为资始资生。桂枝强心暖营,增高血压,促助循环,加强体温。芍药中含安息香酸,功能窜透,又多液汁,苦降走里,故仲景《伤寒》《金匮》腹痛均加芍药。本方加倍芍药,既可助桂枝兴奋,又可戢桂枝飞扬。化刚为柔,免犯阳盛汗多热炽之明戒。又加胶饴,甘以缓之,滋培中土水谷精气,直抉到生化源头。真机欲熄,非阳不化。徐灵胎谓此方,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殊少体会。《金匮》虚劳血痹合篇,血痹重者,用大黄虫丸;血痹轻者,用此方。盖润沃枯朽,而氤氲以鼓荡之,发陈蕃秀,此为正轨。纯阴涸液,化机或几乎熄,学者不可不辨。
二、炙甘草汤方(《千金翼》)
干地黄一斤 麦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四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阿胶二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原出《伤寒论》,一名复脉汤。孙处士用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等症。林亿以附《金匮·血痹虚劳》之末。
查此方系由小建中汤对面勘出。荣卫之道,纳谷为宝,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以人工取水谷之精气者为饴,以人工取水谷之悍气者为酒。桂枝飞扬,则借水谷精气之饴以驯之;地黄柔润,则借水谷悍气之酒以鼓之。向犹不解作者之意,一经比拟,豁然贯通。本方亦用姜桂者,盖人参、麦冬、阿胶、麻仁大队复味滋腻,又重之以地黄一斤,脱无此温煦者醒豁其间,岂不生气消索,寂然冰伏。小建中和之以芍药,继之以胶饴;本方和之以桂姜,继之以半酒煮,义可深思。地黄用一斤,甘草用四两,不以地黄标名,而以甘草标名者,伤寒疗脉代结,重在脉厥,故名复脉;此方治虚劳,重在调中,故名炙甘草。炙甘草之名,仍是小建中之义。至若就病理生化根本言,宜小建中以导其源;就病象邪热郁勃言,宜炙甘草以戢其焰。学者当所当会通本末,而求其所以然之故。
三、补中益气汤方(李东垣)
黄芪 人参 白术各一钱五分 当归
甘草各一钱 陈皮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八味,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按,此方东垣用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等症。
查此方乃治阴虚生内热,实脾升陷之方。虚劳有建中、炙甘草二法,已详上条。至若形气衰少,阳气下陷阴中,阴虚而生内热,内不化则外不和,其表证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机窍在里,而不在表,为劳倦伤脾,而立补中益气一法。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选用甘温之品,实脾益胃,以升清阳。盖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脾土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正中奥窍。
东垣生平学力,得力在于治脾胃,而治脾胃之法,得力在于升清阳。建中是治中,炙甘草是治中,此方亦是治中,取义各各不同。于建中、炙甘草外,又悟出此实中升陷一法,东垣谊力,煞是可钦。陷升而身热可解,陷升而自汗可止,陷升而形倦可苏,陷升而气高可宁,命意颇超,学理均透过一层,学者所当深玩。
四、大补阴丸方(朱丹溪)
黄柏 知母各四两 地黄 龟板各六两
上为末,猪脊髓加炼蜜合丸,如梧子状,每服五十丸,亦作三钱,姜盐汤下,或淡盐汤下。
按,此方丹溪用以降阴火,益肾水,治阴亏火旺,肺痿咳血,呃逆烦热,易饥,骨蒸盗汗,足膝疼痛,虚劳等症。
查此方并无补药,而名大补者,乃平火、敛火、镇火、摄火以救其阴,立方颇有深意。如虚劳阴气渐竭,燥火燔灼,烦躁身热,汗出不止,阴愈伤而热愈炽,热愈炽而阴愈伤。病理生理,适得其反,不至津竭髓枯,以至于死亡不止。此际用六味等补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脉等保津,津不能终保。惟以此方,黄柏、知母大苦大寒,又益之以地黄之滋育,龟板之镇降,以急平其火,急敛其火,急镇其火,急摄其火;去一分火热,即保一分阴液;留一分阴液,即保一分元气。此关不透,虚劳遇此等证,不可救药。本方妙在猪脊髓和炼蜜为丸,既合脏器疗法,又苦而回甘。此外尚有大补阴煎,为丸为煎,各有缓急适应之妙。
虚劳病原以小建中、炙甘草,为正藏法眼。脾阳下陷,东垣悟出补中益气;肾阴将竭,丹溪又悟出本方。二者各具一义,亦各登峰造极,无愧金元大家之称。
五、鹿髓煎方(《圣惠》)
鹿髓 生地汁各七合 酥 蜜各一两
杏仁 桃仁各三两,去皮尖,酒研取汁
上六味,先煎杏仁、桃仁、生地汁,减半,入三味,煎如饴,每含一匙,咽下,日三。
按,此方《圣惠方》用治肺痿咳嗽、伤中脉绝等证。
查此方以清血分者清气分,以填精髓者救绝伤,较寻常扶正祛邪,更深一层。可谓举重若轻,清超拔俗。脉绝古人用复脉汤,但复脉汤为柔中之刚,既有姜桂,又系酒水各半煎。本证肺已至痿,津竭髓枯,燥火燔炽,上损及中,其何堪此。盖虚劳脉绝,由于血之痹着;肺痿脉绝,由于气之枯竭,只争斯须。本方润沃枯朽,直从精髓深处,根本着力。鹿髓为脏器疗法,以髓补髓,佐以生地汁,生地《尔雅》名地髓,其汁即植物之髓汁。鹿髓填髓中兼温气,生地填髓中兼清血,佐以酥蜜,则滑润甘美。所谓调以甘药,饮食消息。杏仁、桃仁,均含生意,均富油质,止咳利气,泽营生血,能起枯朽于败绝之余。
此方是治肺痿,不是治虚劳。然可以治肺痿,亦可以治虚劳,于复脉汤外,又另是一番境界,顾学者用之如何。
六、斑龙丸方(《澹寮》)
鹿茸生锉乳细 鹿角胶炒成珠 鹿角霜
阳起石煨红酒淬 肉苁蓉酒浸 酸枣仁
柏子仁 黄芪各一两 当归 黑附子
干地黄各八钱 辰砂半钱
上十二味,共为细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
按,此方释继洪《澹寮方》载得之蜀中某道人。用治肾脏诸虚冷败等证。
查此方补虚兴阳,温而不烈;益气填髓,由下元上达玉清。原方歌注云:“尾闾不禁沧桑竭,九转灵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项上珠,能补玉堂阙下穴。”可以领其旨趣。本方妙在茸、胶、霜三者并用,精华尽撷,质气不遗。鹿之督脉通,阳气盛,血随气贯,气血俱充。不仅益阴,而且益阳;不仅补髓汁,而且补髓气。佐苁蓉、地黄,则滋培润育之力更大;佐阳起石、附子,则兴奋冲动之功更弘。黄芪、当归补气补血;酸枣仁、柏子仁,宁肝宁心。盖主药不嫌复味同功,则佐药又何嫌合效累进,多方以求。古人补剂,大抵如斯,此方盖得古人补方三昧。
愚意苟非脑气过损,无须阳起石,此盖方士务求速效;宜改用腽纳脐,只令真元充沛,勿俾浮阳飞越。或并去辰砂,改用麝香为衣,即麝香鹿茸丸之意,醒豁神经,钻透血脉,唤起一身机能,似尤较为妥善。
七、异类有情丸方(《医通》)
鹿角霜 龟板酒浸七日炙各三两
虎胫骨长流水浸七日炙 鹿茸酒洗毋锉,各二两四钱
猪脊髓九条去皮膜
上四味,研乳极细,加入猪脊髓及适量炼蜜,同捣,丸如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五十、七十、八十九,周而复始。如厚味善饮之人,加猪胆汁一二合于剂中。
按,此方韩飞霞《医通》载“凡丈夫中年觉衰,便可服之。”此外尚有鹿峻丸,系用鹿精,此物难得,不加评述。
查此方,龟鹿同用,与龟鹿二仙胶同。但此方不用角,而用霜、用茸,其气其质,均撷精华。专就主药而论,较彼方已高一格。其佐药均血肉之品,自较无情草木为灵异。虎孔武有力,啸则生风,胫为支持全身精气凝聚部分,佐以龟板,同是深入骨际,而为一刚一柔之对峙。猪脊髓依脏器疗法原理,可以补脊中髓汁;借鹿茸、鹿霜,温煦鼓荡,由尾闾溯洄而上,直达玉清。脊髓非霜茸,何以兴奋;霜茸得脊髓,愈加滋填。一以质胜,一以气胜,亦为一刚一柔之对峙。此方并不燥烈,既用盐汤下,更无加猪胆汁之必要。
大抵补剂疗元阳衰损,宜微温以培生生之气,但过温成热,反耗劫气液。相火炽盛,宜苦坚以救阴液。但过苦则化燥,反戕贼真元,厥咎维均。此方五药皆血肉之品,不大热,亦不大寒,无须加入胆汁。如加胆汁,反嫌偏重,学者不可不细密较量。
八、混元丹方(《集成》)
紫河车一具,用少妇首生男孩脐带全者良,水洗净,入麝香一钱在内,以线缝固,生绢包裹,悬胎砂瓮内,入无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 沉香别研 朱砂别研,飞过,各一两 人参肉苁蓉酒浸 乳香 安息香 白茯苓各二两
上七味,为细末,入河车膏内,和匀,杵千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服下。
按,此方见《丹溪心法附余》,方下注出《医方集成》,用治劳损五脏,补真气等。
查此方为脏器疗法之最切当者。紫河车即胎衣,外红紫,内淡绿而灰,十九皆然。前人谓有绿红紫三种,紫色入药为胜,殊不尽然。大抵产母无梅毒,又无他病者为佳。此药在治疗上,颇有价值,为现代内分泌之一种,近时新的组织疗法,运用尤广。盖得先天精血之气结成,故能以类相从,补后天精血亏损之病。《本草拾遗》名混元母,方之命名,殆即本此。
他项动物脏器疗法,尚隔一层,此则以人治人,尤为亲切。佐人参、肉苁蓉,则益气填髓功用,更为浓厚。茯苓以引之,沉香以达之,再加乳香、安息香,香窜醒豁,靡幽不达。朱砂含水银百分之八十四,化学上谓之硫化汞,有直接扑灭梅毒菌之能力,在他剂中不过和百药,在本方中,则有特殊作用。
《局方》《永类铃方》《乾坤精蕴》均有与此同似之河车丸,各各致力不同。虚劳至无可着手,医药不疗,草木无灵,此等方或亦在所取裁,录殿补方之末,聊备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