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编首载五行生克,以及脏腑所属,及脏腑之部位上下。此卑之无甚高论,而实医家首入之门。昔人所传:谓神农腹若琉璃 ,故能尝百草,而知其性味之浮沉上下;扁鹊得长桑君异术,能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此虽不经,然苟非明于此数端,其又何以能制方疗病,而使无遁形也哉!况人之形气所禀,不过此二五 之精,使果能明于阴阳五行生克之理,而时为调燮 之,则其气常和,而何病之不治,故首逐条数之。至于脏腑之各重几斤几两,长短几何,则于治病全无关系,故虽《难经》所详,而此不复载云。
知五行生克之理,及五脏六腑之部位所在,而后与之言脉。脉之上下,固应乎五脏之上下,其自下而上,即五行之相生;其左右对待,即五行之相克也 肺心最居上, 故候之寸; 肝脾居中, 故候 之关; 二肾最下, 故候之尺。 其左手则肾水生肝木, 肝木生心火; 其右手则命火生脾土, 脾土生肺金, 皆自下而上。 而右寸之肺金, 又复下以生左尺之肾水焉。 其左右对待, 则左尺肾水制右尺肾火, 左关肝木克右关脾土, 左寸心火克右寸肺金。 其稍尚右则肺金克肝木, 脾土又制肾水。 此皆出于自然, 非人之所能安排布置者。 古人三部九候,以足少阳候头角 足少阳脉上行头角, 有动脉, 以手少阳候耳目 手少阳脉上行出耳上角, 至目锐眦, 有动脉, 以足阳明候口齿 足阳明脉上行于面, 入口, 行于齿, 有动脉, 见颊车, 此首三部也。以太渊候肺 即今人所候寸、 关、 尺, 以神门候心 动脉在手小指掌下之锐骨端, 与太渊相对。 人或以两尺名神门, 则混矣, 以合谷候膻中 本太阳经脉, 动见在手背大指、 食指两骨相合处陷中。 《内经》以此候膻中之气。 以大肠虽在下而其脉则行于膻中, 与肺相表里故也, 此手三部也。以太冲候肝 动脉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 以太溪候肾 动脉在足内踝下少许, 近跟陷中, 以冲阳候脾 本胃经脉, 动见在足跗上五寸, 上承胫骨处骨间陷中。 《内经》以腿内脾脉不便于候, 故以此候脾, 脾、 胃相 表里故也, 此足三部也。今人既舍此不讲,而诊独在太渊,以寸、关、尺为三部 此因关骨为主, 而以关前为寸, 以关前至鱼际间相去一寸也。 以关后为尺, 以关后至尺泽其相去有一尺也。 凡人身尺寸, 皆以屈手中指节间, 两纹尖相对为一寸, 所谓 “同身寸” 也。 其一尺当今尺六寸四分 弱, 以三部各分浮、中、沉为九候。其说固亦本《内经》 《内经》 云: 两寸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两关左内以候膈, 外以候肝; 右内以候脾, 外以候胃; 两尺外以候肾, 内以候腹中。 而王叔和祖之,著为《脉经》,其说本明切简当。自高阳生作《脉诀》,而其说以烦而乱,“七表”“八里”“九道” 分之,实难尽分。滑伯仁复驳之,则部位反失 其诊法, 自手背腕后高骨, 以 中指托定, 乃转上手面腕上定位, 则其候皆比古法退后半指, 失寸、 关、 尺 名位矣。 而易大、小肠候之两尺,此不达心、肺、小肠、大肠为手经,而肝、脾、肾命为足经,以表里相附,而即脏可以候腑之理故也。兹编所述,两为折衷以求至当,因注其脉象之大略焉。大抵脉象难尽以言传,所贵在心会。只就此编所细注者,以诊人脉而想像之,宜自有得之于心者,病脉亦无遁形矣。
昔人多以脉象作为歌诀。此非不便于学者之诵读记忆,然愚意正恐学人滑口读过,则实未尝究心。不若细玩所言,而以手像之,以心惟之之为有心得也,且脉象变见错综,彼此相兼互见,尤有非可以一字定者,故此以脏脉本象、三部本象、四时脉象为分注之。而于浮、沉、迟、数、弦、滑、长、短之类,则只略各为形容,使人自为意会。旧脉歌诀,多言某脉则主某病。其实,某脉亦何能定主某病,古人治病,先之以望、闻、问,既知其病之所由,得其大概,而后以脉参之。是以病合脉,而断其顺逆吉凶,以施治法。其或症脉不合,则以两相权而审思其故 如阴盛格阳于外, 则脉见浮洪数, 且至无伦, 而中实虚寒, 此必沉按而不复见。 其浮洪数者, 乃欲散之阳耳。 若内实热盛, 而脉或不见, 或并无脉, 且手足厥冷者, 此热结于中, 而经络不行, 六脉四肢反为之闭; 又痰气壅滞, 脉亦有时不行, 此当更求之合谷、 冲阳、 太溪诸部以参验之, 而其症亦必或烦或渴, 有不安之象, 不同于全属阴寒也。 此前人所以有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从脉不从症, 从症不从脉” 之说。 顾阴盛有格阳, 阳本在外, 而为阴所格, 则不得入也。 阳盛却不可言格阴, 阴在内, 今阳气内逼而阴亡, 阳不外行, 则外反无阳耳, 非格阴于外也。 从症不从脉, 症有实可据, 而脉见假象也。 从脉不从症, 脉已确辨阴阳虚实, 而症或阴极似阳, 阳极似阴也。 要其几微之辨, 必有不同, 合两者而参决之耳, 非有可专从有不从也。 奈何可专指一脉象,而遂断其当前有某病哉 近医家如龚云林 , 欲以浮、 沉、 迟、 数为四柱, 以该 七表、 八里、 九道, 其定之以浮风、 沉气、 数热、 迟寒为诀, 此亦只得大概。 且脉有弦、 滑、 长、 短, 则又不在浮、 沉、 迟、 数之内。 即如伤寒一证, 在太阳则浮, 在阳明则长, 在少阳则弦, 在太阴则迟, 在少阴则细, 在厥阴则涩。 又有症见太阳, 而脉不浮反沉细者, 安可以浮定之为风, 以数定之为热哉。 又如暑固阳邪, 而暑脉则多沉细无力; 风亦阳邪, 而中风有六脉皆闭者, 又安得以浮风、 沉气、 数热、 迟寒定病情也哉。 故此皆只言脉象大概,而不肯以某脉当某病实之,诚欲人以脉合病,观其会通,而不欲挂一漏万,使学者执泥不通,反至病脉相违失也。故凡诊脉歌诀、药性歌诀、汤头歌诀之类,皆一切屏之不肯作云。
既识脉象,乃以病情合之,故继之以六淫、七伤、五劳、五过之目,可错综参互,以诊人病故矣。
以脉合病,而又参之以五色、五声、五味、五臭、五液。此五者皆五行之所变见,故宜互参之而后可以真知病情之所在,不当徒执六脉,以尽无穷之变也。然此五者,要亦多与脉象相符,顾 审之而愈可知病矣,其有不符,则必有其故,宜更相权度而审思之,昔人所云“从脉不从症,从症不从脉”之故,亦以此相参而可识也。此五条之说,莫详于《难经》 《内经》亦别有色脉之说, 然亦恐以过详而反有滞。既举其略,学者宜可以默识而旁通矣。
既参之以色声五者,而又继及于五脏所主,五化所藏,七窍所开,并及其荣余,凡此皆五脏之变见,而外有可征者。盖望之、闻之、问之,而后参之以切,古人之所以诊人病者,如此其审也。微观五化而意念精矣,更及荣余而为法周且密矣。
病有在脏腑者,有在经络者,有自脏腑而经络者,有自经络而脏腑者。伤自内者脏腑 如七情、 劳役、 酒色、 饥饱之伤, 其病皆在脏腑, 不在经络, 淫自外者经络 如伤寒则每自太阳而迭传于经; 风无定经, 而要多在三阳; 伤暑则多在太阳、 少阳手经; 湿则多在太阴、 少阴足经; 清淫则只多在皮毛, 而深之乃郁于经也。 然内者病见于外,外者伤亦及内 此如病在太阳而溺赤、 溺闭; 病在阳明而胀满、 呕哕。 若乃自经络而脏腑,则外淫之深,或久积渐,亦内本虚也 如太阳伤寒, 有太阳 腑症; 阳明伤寒, 有阳明腑症; 清淫致疟, 久疟而入积为痞; 清寒感于肺, 积久为哮喘; 寒积冲任, 积久乃上攻心痛; 痰湿溢于奇经, 触发乃有痰迷癫痫; 寒积肝肾, 久乃为疝, 为瘕; 热积肝肾, 久乃为癃, 为浊; 热积肠胃, 久乃为痿, 为痔。 自脏腑而经络,则内伤之变,而使荣气不从也 疮 疡之类, 其病多脏腑而发于各经。 如背疽、 脑疽发自太阳; 鬓疽发自少阳; 瘰疬发自少阳、 阳明。 其他痈疽, 亦必各审所在经络以知治本也。 故言脏腑而后继以十二经络,及于奇经八脉。经络之详,穴道三百有六十 穴, 所注也; 道, 所行也。 著在《灵枢》《甲乙》等经,及《铜人图》,为针灸所宜详。此编非能遍述,要其所经行苟 不了然于心目间,则何以能审病之所在而因经施治 如伤寒头痛项强, 则知 病在太阳; 额痛鼻干, 则知病在阳明; 耳聋目眶痛, 则知病在少阳; 腹痛则知病在太阴; 少腹痛则知病在少阴; 舌卷囊缩, 则知病在厥阴。 他如伤风头 痛则风在太阳, 口眼 斜则风在阳明、 少阳, 而余淫可类推矣。 盖经络,标也;脏腑,本也 《内经》诊太阳、 阳阴、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皆谓之标; 于寒水、 风木、 君火、 相火、 湿土, 皆谓之本。 标本有相及有不相及,有先有后,有缓有急 此言病在经络治经络, 病在脏腑治脏腑, 不相及也。 由经入内, 治外兼扶内; 由内及经, 治内兼清外, 相及者也。 本急先治本, 标急先治标, 此权衡也。 外而内之,引病入内 如伤寒下之早, 反成结胸、 承气诸症; 内而外之,益虚其外 如不当表而表之, 乃致汗多 亡阳。 此经络脏腑之辨不明也。是故方剂有治经者,有治内者 如 麻黄、 桂枝、 葛根、 升麻、 柴胡诸剂, 此行于经者; 若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附子、 黄连, 则行于内, 而各入于脏腑, 不可以经言也。 今人于药味方剂,必别言某经某经,亦失之矣 混脏腑而言经也。 至于各经见病,则《内经》亦详言之 如手太阴经, 动为喘满咳、 膨膨肺胀、 缺盆痛, 两手交瞀为臂厥, 及胸满结、 臑臂前廉痛、 肩背痛之类。 十二经及奇经, 各有见症。 第 既知脉所经行,则亦以知动所见病,在医者心会之,故不欲更仆数。亦恐执一以言,而反有挂漏,且或相混也 如手太阴有掌热, 手少阴亦有掌热; 手太阳有汗出, 手少阳亦有汗出。
明于病之所在,夫亦可知治矣。故述《内经》苦欲补泻,及治六淫之法而申论之。盖气归于形,味归于化 经络荣卫及脏腑, 有形皆形; 木散、 火软、 土缓、 金收、 水坚, 及魂、 魄、 精、 神、 意、 志, 皆其化也, 化本形标 由化而后成形, 化于形寓 此犹“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不相离也。 调其化,以味为主 苦欲补泻, 专以味言。 治其淫,兼以气剂 治六淫则亦主于味, 而兼言寒、 热、 温、 凉、 平。 而今人启齿,惟问寒、热、温、凉,是不知本治也。芍药、乌梅皆补肺而泻肝 芍药酸寒, 乌梅酸温, 其补肺而泻肝则一也。 肉桂、薄荷皆益肝而泻肺 肉桂辛热, 薄荷辛寒, 其补肝而泻肺则一也。 但薄荷轻而行表, 肉桂之重则补肝为多。 若桂枝之轻则亦泻肺矣。 艾叶、黄连皆能泻心坚肾 艾叶苦温, 黄连苦寒。 熟盐、硝石皆可泻肾补心 熟盐咸温, 硝石咸寒, 硝石之软坚去瘀即以补心也。 且无药不补 即麻黄、 紫苏, 何尝非补肝之药, 无药不泻 即人参、 甘草, 何尝不用以缓肝而泻心火。 而今人惟知参、芪之补,麻黄、大黄之泻,是不知调剂之义也。五脏皆有宜补 其气化不足则宜补, 五脏皆有宜泻 其邪有余则宜泻。 而今人谓“肝无补法,肾无泻法”,是不知“正不足,邪有余”之分也。肾主闭藏而成冬,肝主升散而为春,而今人乃谓“乙癸同源”,是不知五行、四时之各有专令也 言“同源”, 则五脏何莫非 同源, 五行, 一阴阳也, 阴阳, 一太极也。 以言其分, 则五行之生, 各一其 性矣。 故标此二节而主宗之,所以示用药之权衡,为方剂之宗主也。
知所以用药味矣,而六淫之杂感,为变无穷,非可执一端治也。故条举六淫之所变症而悉数之。其犹或有遗,则亦当以类推而可识也。
外淫之变多,内伤之变少,然不可不讲其治法也。大抵外淫或有无妄之疾,内伤则惟人保合太和尔。
前此分析为言,未探其本,则或知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而不知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为著《先天后天阴阳气血论》一篇,而脏腑、经络、荣卫可综于一,五殊二实,探其源矣。
人物之生,必受形于父母。父母,人之天地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虽有嘉种,必藉良田;播种以时,且滋灌溉。不然,何以能生,故著《天癸娠孕》一篇。
人之气,即天地之气,消息与通,迭相感应,故气运之推移,偶失其和,讫有偏胜,则人必有感之而为病者,六淫之症所以多也,故《内经》之言五运六气详矣。兹为举其略焉,虽未必尽符,要使人知所备焉,谨之于未病之先,时行或可不染也。
首一卷皆言治病之理。二卷以后,及于药性、方剂。药性、方剂乃有九卷,干约而枝不能不繁,然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阅者其反本求之。
天地间人与物皆资以相养,而养人惟谷为良,蔬果辅之。且谷及蔬果,未尝非药也,而纂“药性”者,或反遗之,颠矣!故此编以“谷部”为首,次“蔬”,次“果”及“草” 草药为 多, 分上、 下二册。 上册皆用根, 下册乃用枝、 干、 叶、 花、 实, 木、火、土、金、石、水及鳞 凡游者皆鳞、 羽 凡飞者皆羽、 毛 凡走者皆毛、 介 凡穴者皆介, 及人身可用者。凡供人食者,虽不为药,亦备载之。而怪僻之药,则所遗者或多矣。
夫草木难言,《神农本经》百余味尔,至《名医别录》而益广,其余历代各有所增,至李时珍《纲目》而大备矣。然以言药味,或此以为苦,而彼以为辛;以言药性,或彼以为寒,而此以为热。药之性味固有定,而言或不同,盖尝之未真,且转移以就己见也 如人参本甘、 苦、 微寒, 而或以为甘温。 彼盖以为寒则不补, 且移就“甘温能除大热”之说耳。 又古今方俗,或异其名,则展转承讹,而难于是正。考本草者,固未能行遍天下,物物而亲睹之而亲尝之矣。夫以时珍之该博,且不能不一二讹 如以“蕌” 为“薤”, 以“鼻涕团”言“山楂”, 以大如桃李之“羊桃”为“姚弋长 楚”。 况每下者,不出乡闾 ,见闻未广,而欲以所见翻前人哉 如今人有以“芦穄”当“黍稷”, 以“幽兰”花叶为《本经》之“兰草” 者。 此编于不可考者,则宁阙之 如白头翁竟不敢决, 其余未经见者, 则言“形状不可知”云。 又古今《本草》于凡药,皆言“入某经某经”。愚意药不可皆以经言,当言“补某脏,泻某脏”尔。且同一祛痰,而痰实不一;同一止泄,而泄或不同。是治症亦不可以胪言 ,恐用之有或误也。雷敩 《炮炙》,故作烦难,多可不必。故此编皆置不录。要于其所以能入某脏某腑,所以专行某经之故,则每为详道之,使人知所以用也。
明于药性,而后及方剂。因病制方,宁必前古。而必辑古人方者,示人以用药之权衡,制方之规矩。规矩则无不范,而应变则无穷也。首及“肾部”,继以“心”“肝”“脾”“肺”“三焦”,此皆补剂,以治内以调元化。继及“寒”“风”“暑”“湿”“燥”“火”,皆以治淫,救弊补偏。继及“经”“胎、产”,生人之本也。继及“婴儿”“痘疹”,养之于萌芽也。继及“痈”“疡”诸伤,以尽变也。目之用要矣。而于诸症未有分属,故特备一部终焉。
“三焦”一部,水火之交,阴阳升降之道路,而言医者往往略之。此辑诸方加详,谓其行命门之化,所关实重,不容略视也。抑言医者于三焦,先未明的矣!仲景,方书之祖。其论伤寒,实可以该六淫,而示人以分经治病之法,故“寒部”所辑,多仲景方,诚以规矩准绳,于斯已备。神术散而后,意欲圆融,而分经之法失矣 苍、 白二术, 非太阳经药, 且不足以祛隆寒。 其余益元汤而下,则亦皆列之“寒部”,冷泻及疝,皆寒疾也。然概以仲景分经法移治他淫,如易老之加减小续命汤,则又不尽然。盖寒为专淫 阴性专也。 而有传经,风多兼挟,而阳经并受,鲜及于阴,且不复传,无庸作印版文字也。惟冬月为正伤寒,若春夏而有感冒,则皆伤风,瘟疫亦风淫挟火,故凡类伤寒及风温之治,皆列“风部”,不惟中风、风痹乃谓之风,而痹症又不专属风矣。痢症列“暑部”,痢兼清湿之淫,而暑为主也。水气、着痹、食积、痰饮、诸泻则皆列“湿部”,食壅湿生,痰即湿之所溢也。燥本清凉之气,故《内经》又多言清 如“风胜清复”“清胜暑复”之类。 本近于寒,而今人言燥,则属之火热之症,是已失之。丹溪以六郁为燥,良得其情。盖诸气 郁,皆属之肺,燥淫乘肺,气血乃不得舒。此不独在深秋,而实深秋气也。疟症亦列“燥部”,疟兼暑湿,而清燥之遏之者深也。“火部”当次暑淫之后,而此次“燥部”之后,以火淫无专属,五脏气有所逆,则皆为火,且亦犹三焦孤腑,而列部于五脏之后云尔。“火部”之后,继以“经”及“胎、产”,三者皆妇人事,而分二部,以调经如垦田,胎产如稼穑也。继以“婴儿”“痘疹”。痘疹亦婴儿事,而分二部。痘疹又婴儿之变,且有专科也。“痈”“疡”亦当属“火部”,而外科症烦,治术多乱,故特分部详之。凡此诸部之中,分晰条理,各有先后次第,细玩乃见,俱非信手拈录。
辑医方以治病。愚所以辑方,非徒为治病,而欲治治病者之病。何则?今但云某方治某病,而不察某方之所以治某病;某药入某经,而不察某药之所以入某经。其轻重主佐,各有深心,而或肆为增损,方守一隅,病情多变,为之诡遇,则故步已忘,病或偶瘥,而隐伤已随之。此非治病者之大病欤?注释医方者,若成无己、吴鹤皋,亦匪一人,而特见亦或有之,然循方附会者为多。而又往往多生枝节 如分有汗为伤风, 无汗为伤寒之类, 臆见 揣度 ,反失事情 如传经为热邪, 直中为寒邪, 又疑“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为不然之类。 而方有治经病者,有治脏腑病者,今概谓某方为某经之药,则亦已失之 此于经字、 脏腑字混而不分之过。 大抵古人名方之可为楷模者,其用心为最苦。盖用药如用兵,制方如庙算 ,必非信手拈撮,抚剑疾视,以敌一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宜只就本方对所治本症而细按之,思其何以用某药,何以不用某药,何以重用某药,何以轻用某药,何以补表兼施,何以辛酸并用,何以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而思过半,则战胜于庙堂之道也。仲景,方书之祖,次则莫如东垣。此编所辑,二家为多。愚于《药性》中,既详言性味所趋,而于每方下,又每复详述之。诚使人知其所以用之之故,而悟对症之宜。方后复总论之,以明其选将、用师,为制胜当然之术,欲人能即此而推之,以得泛应之宜。夫岂徒抄誊墨卷欤?
仲景方,药简而剂重;东垣方,药多而剂轻。故今人多疑仲景方之过峻而不敢用。抑知汉时斤两、升斗与隋唐而后之斤两、升斗本不同,每轻如三之一 三两当今一两, 三升当今一升。 又当时药草盖贱,每大剂锉合服,使病痊而止,不尽者乃遂弃之,不必尽剂,其于麻黄汤下已言之,盖诸方概然也。今为之说者,乃谓“古人体厚,可当重剂;今人体弱,则不可用”,是欲并仲景方而废之也。夫古今人体即 或有厚薄之殊,亦何为独至隋唐间为厚薄分界?且自汉至唐,不过六百年,而厚薄顿殊如此?则自唐至今,且千余年,其厚薄相去又当若何?而思邈、东垣之方,又宜皆不可用矣,岂其然哉?大抵后人识力不如古人,其认症先已不的 ,用药因亦不敢直前,多方诡随,习为乡原之行,以人试药,以药试病,盖往往而然,而遂自以为得计焉尔。循至今人,见用药稍峻者,遂谓之“霸药”;其平庸不足恃,不痛不痒者,乃谓之“王道”。是既不识医,又安识王霸夫?汤武 救暴安民,不期而会孟津 者八百国,《诗》称汤曰: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武之誓师曰:尚桓桓 如虎如貔 ,如熊如罴 ,是以苞有三蘖 ,莫遂莫达,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此何等动地惊天事业!齐桓、晋文,假仁托义,费几笼络,始获一盟召陵,费几阴谋,始获一胜城濮,且不旋踵,而楚之强梁如故。由是观之,其孰王孰霸耶?然则,东垣之方,又何以称善乎?曰东垣力量,亦实不如仲景,而其智独留心脾胃,是谓操之有本。且其用药虽多,而实各有条理。譬之为将,仲景直捣其中坚,东垣务剪其羽翼,而其先为不可胜则无不同,所以同称善将,自非可与乡原并讥也。自二家而外,他方之可以为法者,固未尝不收,且有传其方而未知所出者,又己所制方有成效者,亦间见一二。要以示人知取法,务于审症的而用药当,毋徒为以药试人也。
此编所辑“药性”,凡六百八十余,而所常用之药则不过百余味,盖取材欲多,韩子所谓“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虽不必皆用,而其材所能否,则不可不知,其亦或有待也。方剂亦六百三十余,而附见加减之方,则所不悉数。盖病情万变,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岂一一而豫之。而变化之法,触类引申,庶 可以尽天下之能事也。大抵首一卷言性命之大原,举医道之大略,其言虽约,而其指已无不该。二卷以下,记载虽详,而论其本原,其实要归于一。盖详于药性者,格物致知 之学,知崇效天,以尽其虚,而具众理之体,稽实待虚,存体应用也。用之方剂者,诚意正心之事,礼卑法地,以尽其灵,以应万事之用,慎独 审几,克己复礼 也。知此意而参之,则毋轻言医矣,则亦可与言医矣!
婺源汪绂灿人氏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