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立方,因病发药而已。古方岂可胜载,而用方者,亦岂可以一定拘,然用药之准要,不可以不知,是又在阅古人之方,而知其意也。兹为分类,各录数方,详释其所以制方之意,定其所为君、臣、佐、使,相资相辅之法,使阅者推其意而广之,则变通存乎人矣。
肾部
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虚则补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此治肾之道。
肾气丸 《金匮》
仲景以治蛊胀,及消渴,及妇人转胞。钱氏减去桂、附,以治小儿阴虚。崔氏又平加桂、附,以补相火。今按蛊症,则属之脾无阳;消渴,则属之胃无阴。而仲景统治之以此方,且不言脾胃,而名之以肾气者,诚以肾命为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水火并居,命火亏,则肾水泛溢而脾湿,蛊胀所由来也;肾水衰,则命火妄作而胃燥,消渴所由来也。肾水得命火之温,则水有所依,而脾不受湿;命火得肾水之养,则火有所居,而胃不过燥。此亦炉鼎之喻也。故治一肾,而水火得其平,坎离、牝牡、戊己合居,则蛊胀、消渴,统可治矣。此所以名肾气丸。
地黄 酒制八两。 甘、 苦。 补肾, 苦而不燥, 且能滋润, 为肾家之君药 山药 四两。 甘、 涩。 甘则能补, 涩则能固, 有以防肾水之泛溢 山茱萸 四两。 甘、 酸。 酸以泻肝, 使肾水不至于旁有所耗 茯苓 四两。 淡渗, 伏处地 中, 渗下部之邪湿, 不使水侮所不胜 牡丹皮 三两。 辛、 咸。 辛则能润, 咸则能泻, 补心于肾, 交肾于心, 使火不妄炎, 而水无蕴热, 则不至有沸腾之患 泽泻 三两。 甘、 咸。 咸以泻肾之邪, 补之, 滋之, 固之, 敛之, 皆所以保其正。 而必用咸以泻之, 以去其邪, 不使有余, 所以无偏胜之患 肉桂 一两。 辛、 甘。 辛以润肾, 而补命门之火。 补命火于肾水之中, 则水不失之寒凝, 而火亦不至于妄动 附子 童便制, 五钱。 辛、 甘。 辛以润肾, 而附子直达命门, 用补先天之火, 所谓温养子珠也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盐汤服。
此方不皆肾药,而以地黄为君,则余药皆随地黄以下沉于肾,使水有所防,火有所养 赵养葵曰: 君相二火, 以肾为宫。 水克火者, 后天有形之水火; 水养火者, 先天无形之水火。 水静而不旁溢,火安而不妄作。水得火而不失之寒凝,则贞有以起元也;火得水而不至于易烬,则子珠所温养也。所以补肾气,而滋先天之化之本 此方或谓以附子为君, 或谓以茯苓为君, 是皆不然。 以附子为君者, 见其开之以阳, 使脾胃之水得下行耳。 然附子走而不守, 使非帅以地黄, 则附子亦不专沉于下, 何足以开肾之关, 只益使火妄耳。 以茯苓为君者, 见其为渗脾之湿耳, 然主于渗湿, 而水失所归, 则非所以濬其源。 且此方何以名肾气, 惟其君以补肾滋水之地黄, 则山药、 茯苓、 丹皮、 山萸, 皆有以佐其补肾滋水, 而为之堤防, 为之渗泄, 虽泽泻之泻, 桂、 附之行, 亦皆肯为之佐使, 以助其阴阳调燮之功, 如江河归海, 众流自灌注以从, 此理甚明, 乃前贤何愦愦 欤。 盖不独可治蛊胀、肾消而已也 消渴引饮, 饮一溲二, 曰肾消症。
加味肾气丸
治症同。
即前方加牛膝 须怀庆产者一两, 酒浸用。 苦、 酸、 甘。 其性一直下行, 以壮其下达之势; 而苦以坚肾, 甘以缓肝, 且导火以归元水也, 车前子 微炒, 一两。 甘、 咸。 泻脾肾之邪水积湿, 使由膀胱小便而出。 此围师必阙 , 逐贼而开其去路之道, 非谓能补也。
此专以治蛊胀、肾消,故导火而下之使居,导水而逐之使去。寻常补养,不必加此。
六味丸 钱仲阳
天一生水。水为五行之首。人生阳也,小儿之初,阳方日长,苟非胎寒中天,则命火不患其不存。惟恐阳胜而阴不足以滋之,则孤阳不化,阳气反就散亡,而无所依附耳。故钱氏即肾气丸而减去桂、附,以六味专滋肾水之阴,此其为意甚善,而后人推而用之。则凡相火偏胜,而真阴有亏者,皆可用,此为滋肾之良方,又不独以之治小儿已也。
即肾气丸减去肉桂、附子。
肾命虽水火并居,而亦常有偏胜之患。如命火独炎,则真水不足,于是有虚羸之症。此不容更以桂、附助火,但滋其水,而火亦自安 赵养葵曰: 人身水火, 原自均平, 偏者病也。 火偏多者, 补水配火, 不必去火; 水偏多者, 补火配水, 不必去水。 譬之天平, 此重则彼轻, 一边重者只补足轻者之一边, 决不凿去法码。 今之欲泻水降火者, 凿法码者 也。 愚按:外邪之水可泻,肾之真水则不可泻;外邪之火可去,命门之火则岂可去。六味丸,以地黄之坚肾滋水者为君,而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则皆有安静固守之长。阴之安静闭藏者固,则阳气中存,不至妄动而散。此夜气所以为旦昼动作之本,而贞以起元也。其用固以补水,亦即所以养火,赵氏之所云“非凿法码”者,正此意也。或谓此为本补肝药,则大不然,方中有泻肝,无补肝。此方方一意敛藏,不欲稍为疏泄。若加桂、附者,则补命火,即以补肝云可耳。然须确以地黄为君,不容他有废置 钱 氏去桂、 附为六味丸, 此意固大可师法。 然又谓血虚阴衰, 熟地为君; 精滑目昏, 山茱萸为君; 小便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茯苓为君; 小便淋沥, 泽泻为君; 心虚火盛, 及有淤血, 丹皮为君; 脾胃虚弱, 皮肤干涩, 山药为君。 此则大不可从。 山茱萸泻肝而壹于敛涩, 茯苓、 山药皆本心脾之药, 泽泻泻肾, 是岂可以为君? 如用此数味为君, 而反使地黄为臣, 则地黄反从之以入肝、 入脾、 入膈、 入膀胱, 必有泥膈滞脾之害, 惟肾水为先天之主, 则以地黄专达于肾, 而诸药自可分职以并奏其功, 何可使之他有偏主乎? 又地黄惟味苦而能滋, 故能滋肾阴而补精血; 熟之以酒, 所以杀其寒而益使之滋耳。 后人谓恐地黄泥膈, 于是制之以砂仁。 夫砂仁疏快, 与地黄性味大殊, 且气味究是上行以入脾胃, 制之以此, 是不欲其滋润也。 不欲其滋润, 则安用地黄为, 况引地黄之气以上行, 是益资之泥膈耳。 此皆不可从者。 此方滋益真阴,殊不见为近效,而实益人于不识不知之地。无病时,亦可常服。
桂附八味丸 崔行功
六味丸,加肉桂、附子,仍即是金匮肾气丸。但此则桂、附平加,意在补火。凡相火不足,尺脉甚弱者宜之。
肾水之脉,见于左尺;命火之脉,见于右尺。此非右肾为命门之说,而右尺相火,右关脾土,右寸肺金,其相承之序,有固然也。两尺皆濡弱无力,迟滞不行,此命火、肾水皆虚,宜用桂、附八味无疑。八味固平滋水火者,如左尺如常,或更有力;而右尺独濡弱迟缓,是则命火独衰。亦宜此以补水中之火,不能离水而别为补火也。命火之衰,必有其症,如羸弱少气,饮食不消,脾湿不运,胃气不舒,水泛为痰,湿溢肿胀,脚气上冲,小便无节,此皆命火大虚之候,仲景以肾气丸治蛊胀是也。其或左尺浮洪,则是肾水腾沸;右尺浮洪,则是命火散妄。但使按之无力,沉伏不见,则皆属命火之虚,而反至浮游欲散,甚或三部皆浮洪弦数,而按之不见,两尺若全无者,则命火游散欲尽,皆急宜用此以引火归元。其症如劳热骨蒸,咳嗽吐衄,消渴引饮,饮一溲二,目赤唇裂,喉舌如焚,是皆命火游散之候,仲景以肾气丸治消渴是也。然所谓“引火归元”者,非谓以桂、附作引,而能使妄行之火皆随之以归元也。正谓肾命之水火皆衰,真阴已耗,而微阳无依,如人之将死,而魂气游荡于外,不复附身以就散耳。故八味丸,君以地黄以滋水,佐以山药、茯苓、山萸、丹皮以敛之固之,泻以泽泻以通之,而桂、附亦从地黄以下补命门之火。真水既有所滋聚,真火之原亦安,真阳既得来复,如雷之藏地中而浮焰自息,此即所谓“归源”。此固本续绝之治,而岂如世俗所谓处其窟宅,同气相招之说乎?故桂附八味丸,惟是脉浮洪弦数,且或有欲散之意,而按之无根者宜之。如脉方浮洪弦数,而按之则沉实有力,或虽无力而沉微急数者,此即水不胜火,而非命火之衰,不得为引火归元之说也。
即六味丸加肉桂 一两, 附子 制熟, 一两。
桂附八味丸,实水火平补。其用桂、附,即在六味丸之中,不得偏谓为补火也 或谓此为 “益火之原, 以消阴翳”, 则似偏谓其为补火 矣。 但非命火之衰,则不必加桂、附。命火虽少衰,而不至水湿肿胀,火散焰浮者,亦无庸骤加桂、附也 人生阳也, 故“阳常有余, 阴 常不足”, 故命门、 三焦、 肝、 胆、 胃, 皆相火所行, 而心为君火。 若人身之水, 则只有肾水耳。 故滋阴补水为急, 亦滋阴补水为难, 况劳扰其心与酒色之肆, 又皆有以助火而耗其水乎! 是故阴虚之人, 十常八九; 阳虚之人, 十只一二。 而乃好用温热, 视寒凉为鸩毒者, 不亦偏乎? 至若命火之衰者, 则亦有之。 然大要其人皆肆欲之过, 以至水火皆日就衰, 而炎火当风, 其烬尤易尽。 至于将尽, 乃谋有以救之, 药虽良, 不已晚乎!
知柏八味丸 朱丹溪
六味丸已足以补水,然或阴亏之甚,至有左尺浮散无根,而右尺独盛实者。或六脉皆洪大实数几无伦次者,其症或骨痿髓枯,五心如焚,目昏耳鸣,时作呃逆,腰脚无力,干咳无痰,此则相火妄行之极,而肾水不足以制之,是不得不大用寒凉以壮肾水,六味之平和,固未可深恃为能胜也。说者乃往往偏于温补,而欲摒绝寒凉,至谓服知柏者,百无一生,则其论亦已偏矣。要以人之气禀不同,方土有殊,奉养各异,其受病也,惟是观症察脉以施调剂。又安可执一臆见以先之欤?
即六味丸加黄柏 盐水炒二两, 知母 盐水拌, 二两。
桂附八味丸,水火平补,然人之相火亏失者鲜,而肾水不足者多,故六味以为常 专以滋阴补水, 而相火自可保存。 至于六味丸,犹不足以滋易耗之阴,不能存相火于水中,而使之安静,则黄柏、知母之加,自不容已 黄柏味苦微辛, 苦坚肾水, 辛润脾燥; 知母味辛苦寒, 上清肺金, 以下生肾水, 合黄柏以滋真阴, 行其邪湿于膀胱之腑, 而补肝木之气, 以纳于至静之渊, 故能靖龙雷之火, 使不至于妄行, 亦战乾劳坎之道, 以魄拘魂之意。 人或疑相火人之真阳, 不可加之戕贼, 抑知此亦敛而使之藏耳, 何尝戕贼而剥烂之。 况火盛车薪, 又安可不为之杀其势。 朱丹溪曰: 君火者, 心火也, 人火也, 可以水灭, 可以直折, 芩、 连之属可以制之; 相火者, 天火也, 龙雷之火也, 阴火也, 不可以水湿折之, 当从其类而伏之, 惟知、 柏之属可以降之。
愚按:芩、连、知、柏其苦寒一也,何以芩、连独折人火,而知、柏独降相火乎。盖一以芩、连气味轻而上浮,知、柏气味厚而下沉;一则以芩、连苦而不辛,则一于降泄,燥而不润,则一于固闭。而相火者人身之阳,作于水中,水非所畏。如暑暍之气,固得雨可解;而雷电之作,则更以阴雨兴。故芩、连非所以折相火,知柏皆苦而有辛,则皆于降泄固闭之中,而寓润泽流行之意。知母自上而下沉,泄肺金以生肾水,则敛阳于命门之中,所以纳气也;黄柏自下而反行,清膀胱而行浊水,则保真精为生木之本,所以养血也,皆以阴而含阳,阳以得所藏而安。此知柏所以靖龙雷之火。是故桂附八味丸与知柏八味丸,其一寒一热不同,而安命火之意则一。惟命火将散而尽,则急以桂附救命火于本根,而散者可聚;惟命火炽而无制,则急以知柏戢命火于燎原,而炽者可敛。人不察其原,则崇此而抑彼,而不知其各有攸当也。第恶知、柏之苦寒者,宁非一偏之惑欤。但非相火炽甚,而肾水大亏,则亦无庸骤加知、柏也 人之有生, 阴阳合撰, 相火之炽, 亦非本然。 必其人纵饮醇醪, 恣啖烧煿, 使饮食之火有以助之, 而后火乃日炽。 又或其肆情徇欲, 多服助阳邪药, 如鹿鞭、 锁阳、 阳起石、 石钟乳之类, 以取药恣淫, 于是相火虚炎, 真阴欲尽, 则相火之炽亦非真炽, 而肾水之亏乃属真亏, 病至于是, 而后谋所以救之, 亦为已晚。 苟其人溺而不返, 则知、 柏亦安能救人也?
八仙长寿丸
人生阳也,阳往而不反,则散而无继。故养生家以知白守黑,“载营魄而抱一无离”为宝,常压朱雀使不飞,制青龙以白虎。盖肝实藏魂,而主气者肺,纳气者肾。岁有秋冬,所以为春夏发生之本;月有晦朔,所以为弦望之机;日有宵夜,所以为旦昼之基。此养生家所以不重言肝心,而重言肾命也。然有秋之敛而后有冬之藏,有肺之主气而后肾得而纳气。故金实生水,欲补水者当先清金。此方补金以为生水之源,其意甚善。居常服食,其滋养之益,自应不浅。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二两。 甘、 酸。 为敛补肺气之主药。 而核味辛苦, 其形又似肾, 故补金而且能降气以下生肾水; 是补肺使主气, 而因授之肾使 纳之者, 麦门冬 三两。 甘、 淡、 微苦。 渗膻中之湿以清肺金, 始承溽暑之化而濯以清凉者。 二味皆主治肺, 而加入六味丸, 则主于生水。
此方补金生水,而实能去湿以宁心;养肾滋阴,而实能安神以固气。其有因思虑过多,相火为心君所役,而至于气血耗散者,则六味丸恐不及补,此方宜之 凡人有禀阳之弱者, 有所劳役, 则相火衰散, 宜桂附八味丸主之; 有禀阴之弱者, 有所劳役, 则相火独炎, 宜知柏八味丸主之; 若乃真阴虽弱而滋之则犹可生, 相火虽炎而敛之则犹可降者, 则无庸知、 柏之沉厚, 而但加敛肺固气以资化之源, 则此方为可用焉。 夫以本末言之, 则相火本也, 君火用也; 以尊卑言之, 则君火为神明之主, 而相火实承命以随之动焉。 此犹《易》卦之爻位, 自下而上, 因以初爻为本, 而至九五则当君位, 为一卦之主, 心君亦犹是。 故凡七情之伤, 五役之劳, 皆莫非心君之为, 而相火皆随以动; 相火之所熏灼, 津液必为之枯; 心之用血过多, 阴血复为之竭。 外入之水不及化血, 则只成浮痰停湿, 而阴复无所滋。 肺处心上, 受火熏蒸, 肺金无以生水, 火气上而不下, 散而不收, 则劳伤蒸热之病, 所从起也。 肺既无以主气, 金既不能生水, 则六味丸虽有滋阴固敛, 其如水之无源, 气之不归何? 故此方有麦冬以宁心, 而清肺渗湿; 有五味子以收心之散, 而补肺敛气。 庶心君宁而相火亦息, 肺金润而肾水亦滋。 气得所主而肾可纳之, 由是而滋以地黄, 敛以山萸、 山药, 静以丹皮, 渗以茯苓、 泽泻, 源濬于上, 流清于下, 血有所滋, 气有所固, 水足而相火可安。 此尽力沟洫 , 而使旱涝有备之方也。 亦居常所可服也。
滋肾丸 李东垣
东垣制此以治小便不通,几成中满,腹坚如石,腿裂出水,不能饮食,夜不得眠者。
按:此水肿之症,似宜责之脾胃无火;以小便不通言之,则又似为君火之过,宜清金以降火。而东垣不然者,肿胀由于小便不通,则肿胀非脾湿;小便不通以至于几成中满,而其人不渴,则火不在上焦,而非君火之过。是以此方主于滋肾。盖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阴有亏,则阳无所滋,而膀胱枯燥;又且饮啖浓厚,有以助命门之火,则积湿生热,膀胱所以愈涸。膀胱枯涸,则便溺之渗,膀胱所不受,受之亦无由以出,此小便所以癃闭,而水无所泄,则成肿胀。湿热合并于下,且不及上焦,所以不渴。故惟厚滋肾水,苦以坚之,辛以润之,使火不胜水,则膀胱得所滋而不枯不涸,热解而湿得以行矣。热解而湿行,则小便通而肿胀以消。此与肾气丸所治症略相似,而寒热异用,宜细参之。
黄柏 酒炒, 二两。 苦、 辛, 苦以坚肾, 辛以润肾。 凡木根之皮, 多能行水去湿, 是以能润膀胱而行下极之水。 坚肾以胜火, 行水以去湿, 故以此为君。 酒炒者, 欲其行之意多也 知母 酒炒, 一两。 辛、 苦, 滑, 其根似群蚳附母, 有肺象焉。 而味重下沉, 降泻肺金, 以下生肾水, 辛润肾燥, 苦坚肾水。 昔人每以黄柏、 知母配用, 盖以知母自阳而之阴, 降肺气以纳之肾中, 以安命门之火; 黄柏自阴而之阳, 行肾水以泻之膀胱, 以通肝木之液。 要之皆有以坚壮肾水, 相需而行。 昔人分一入气分, 一入血分云, 此方则用之为臣。 以助黄柏, 使专于坚肾润燥, 清湿中之热, 使得以自行也 肉桂 一钱。 知、 柏皆苦、 辛、 寒, 而桂则甘辛热。 是用之为反佐, 所谓寒因热用, 使不至扦格而不相入。 顾寒热虽殊, 而辛润命门, 宣行水湿之用则一。 寒以清之, 温以活之, 是所为相协以成功也
此方专滋肾水,大用苦寒,正北方之专药 凡肾以苦坚, 而苦味多 燥, 则肾又苦之, 故惟苦而不燥者, 于肾尤宜。 如地黄之补肾, 亦苦而不燥者; 知、 柏皆苦而有辛, 能坚皆润。 故亦可泻肾之主药, 与何首乌之专于坚涩者大不相似。 其协以肉桂,亦坎中之微阳 不徒资为反佐而已, 阴阳相资以劳乎坎 劳, 去声, 慰安之义也。 阳居阴中, 相火安息之义。 而知柏、 肉桂皆味辛, 则辛润于下, 又有使肾水安流之义, 是阴阳适以相资也。 凡除下极之湿热以补水安火者,自肾气丸而外,宜莫良于此方,但宜审症而施,有不可以相混者 肾气丸与此方皆治蛊胀, 而肾气丸水火平补, 滋肾丸浊重滋阴。 此有不同者, 湿作于脾胃, 在幽门之上, 此命门火衰也。 其小便虽亦或不行, 而行必清冷, 其人必倦怠, 脉必迟濡, 或则欲衰之余焰上行, 而上焦反热, 至于烦渴, 故宜于肾气丸, 以桂、 附补命火为根本也。 若湿作于下极, 在幽门、 阑门之间, 而膀胱不渗, 则命火独治于下, 而肾阴亏损, 以故阑门枯涸, 湿不得行, 湿郁成热, 益助相火之焰, 且逆而上为喘为哕。 此其人必烦闷坐卧不安, 小便必癃闭而重痛, 脉必沉而实盛, 热作于湿必不渴, 故宜用滋肾丸, 以知柏补肾水, 为救弊补偏之治。 骨蒸劳热而有湿,逆气上冲而下无力者,皆可服也。
二至丸
专于补肾滋水,性味和平。以二至名者,其可采适当二至,因应二至而采之,即以美其名,非有大取义也。然补阴而有生阳之意存,则亦阴阳互根之道。
女贞子 甘、 苦, 平。 坚补肾水而能安养微阳; 苦而能润, 有强腰膝, 明耳目, 黑须发之功。 冬至日采, 不拘多少, 阴干, 蜜酒拌蒸, 过一夜, 用粗布袋擦去其皮, 晒干为末, 瓦瓶收贮, 待用。 又或先熬旱莲草膏以待, 旋配用之 旱莲草 苦、 咸, 温。 汁色黑, 入肾, 则能坚肾滋阴; 而成则又能泻肾补心, 生阴血, 止妄血, 济水火, 交心肾。 夏至日采, 不拘多少, 捣汁熬膏, 合女贞子末用
合和为丸,临卧服 取静以养阴也。 或加桑椹 或干为末, 或熬膏, 和入桑椹, 甘酸色黑, 能补肺金以生肾水, 敛固精魄, 亦有聪明耳目乌须黑发之功。
此方坚补肾水,而不失之寒凝 性皆温平, 且能滋润, 滋血养阴而不过于滞泥 旱莲草之咸, 坚而能软也, 收藏而有发生之意 女贞之性, 冬夏不凋, 润下而伏炎上之机 有交心肾之意。 药味甚平,可以常服,亦能补养真元于不觉也。
肝部
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虚则补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此治肝之道。凡辛味皆以补肝,即麻黄、紫苏皆补肝药。凡酸味皆以泻肝,即芍药、山萸皆泻肝药。肝主升散,则凡助其升散,皆以补肝。而钱仲阳谓“肝无补法”,则大非岐黄之旨,彼专指甘温滋敛为补,斯谓之无补法耳。
四物汤 《局方》
统治一切血虚之症,其用之则存乎人之加减。然人知其为补血,而不言其为补肝,则惑于“肝无补法”之言耳。试详其药味,则补肝之法固显然者。且血藏于肝,补血即以补肝,若非补肝,则血何所归,而不谓之补肝可乎,或疑肝木升散,此当以气言之。若血之藏于肝,则与升散之意大异。何得以此遂为补肝,殊不知阴阳一致,血气相资,肝惟升散,故能下吸阴血而藏之为用,亦惟藏血,故能遂其升散而畅茂蕃滋。则试以木言之,木含生生之气,故能吸土中膏泽以成其津液,以荣于枝叶,而脉理和柔。若无此发生之气,则土膏不荣于木中矣。木吸土中之膏泽,故生气得所滋润,而脉理和柔,枝叶得以上荣而生以遂。若不藏土膏之润,则木亦枯槁,而生气不存矣。故升散乃所以藏血,而藏血乃所以能升散。寒闭之病,阳气不舒,血脉凝滞,中干外强,一行升表,津液大作,而寒解矣。妇女阴血不足,经水不调,则不能生育,调经治血,必以四物为主。经血调则能生育,是升散即以补肝,藏血即能升散,其理固甚明也。又或疑脾生血,心用血,肝藏血,则补血安得而专属之肝,抑知脾之生血,犹土膏也。补脾则有以生血,而脾为肝雌,则血必输于肝。心又肝之子,肝有所藏,心乃给用,故补心则以散血,皆非补血之谓也。日补血则善其藏,藏而待用,乃正所以补肝。况归、芎气味,皆非所以补心脾,人或云“肝肾同源”,补肝即以补肾,此尤大不然。肾主敛闭,肝主疏达,二者乃正相反,岂可同治,惟是用辛以滋润肾命,则以为补肝之本矣。
当归 酒洗四钱。 甘、 辛、 苦, 温。 甘缓肝急, 辛补肝行, 肝气行而血从之, 肝行缓而血从容以入之。 其性滋润, 色紫赤, 血之类也。 血归于肝为得所归, 肝得血之归, 而木不枯槁, 故此为补肝君药 生地黄 酒润三钱。 甘、 苦, 寒。 甘以缓肝, 色亦青绿入肝, 而其性亦滋润, 又当归辛温主升, 而地黄之苦主降, 乃所以济当归而安静之。 然其滋润之性则同, 故能协以成功, 而用为当归之臣佐 白芍药 二钱。 酸, 寒。 酸以敛阴泻肝。 盖肝行相火, 恐肝气行则相火随炽, 故此所以抑之以为之反佐, 如六味丸中之用泽泻也。 不用赤芍而用白芍, 以节升散之气, 不欲泻血也 芎 一钱五分。 甘、 辛, 温。 甘缓辛行, 排筋骨之湿, 行血中之气, 与当归相须而行, 如知母之于黄柏也
此方归、芎为补肝主药 一血一气, 相并而行, 然肝以血而滋, 故用当归君焉。 而用地、芍以调剂其间 地黄非肝家专药, 而芍药则以泻肝, 惟其君以当归, 协以川芎, 并归于肝, 则地、 芍亦从之入肝, 以滋阴养血。 且归、 芎主血中之阳, 以动荡者来之而血归焉; 地、 芍主血中之阴, 以静敛者安之而血藏焉。 此则所以调剂之而不使有香窜妄行之失, 使血从气聚,气以血滋 肝本藏魂, 魂即气。 而又藏血者, 血因魂致用, 故生气之行而血从之; 女以男为家, 肝所以藏血也, 魂得血为依, 故阴血之藏而魂居焉。 男以女为室, 肝所以藏魂也。 此亦“载营魄抱一无离”之道。 然魂之出入靡定, 而肝之藏血有常, 如月魄之体常存, 而后晦、 朔、 弦、 望之生明不息。 设月魄不存, 则明无所附, 故补肝主于补血也。 生气升而不离,血液存而不耗。血得气而有所依归,雷风所以为恒;气得血而增高继长,风雷所以为益 风, 巽木, 肝血也。 雷, 震木, 胆火也。 相火行于肝胆, 而胆附于肝, 故血从之以为藏。 而相火之动无常, 惟阴血有以滋之, 肝附于胆, 阳 气乃日滋而不至于游散也。 补血即以补肝,而滋少阳之化。凡助阳之升散者皆以补肝,而此为阴阳平补,其有加减,随血所之。要以使之归肝,而寒热温凉不同,亦以调剂相火之过、不及。其或助以气分之药,则变通亦存乎人 血阴气阳, 而气血又各分阴阳, 故一于动荡升散, 在气分则为补肝之阳; 一于安静滋润, 在血分则以补肝之阴。 此方归、 芎以动之, 地、 芍以静之, 是阴阳平补, 盖为肝化不足者而施, 非为外邪相干, 侮所胜而乘所不胜者施也。 其有加减: 如血热则或加黄连、 胡连; 血寒则或加肉桂、 附子; 血妄则或加元参、 蒲黄; 血瘀则或加红花、 桃仁。 要皆以归、 芎之补肝为主, 或加以参、 芪则以厚木之土, 而使根柢不摇云尔。
补肝丸 《元戎》
肝虚生风,此肝自生之风,非必外感,如木根不固,而枝叶自动摇倾侧,不能扶也。四物汤似专主于血,而实未尝非补其发生之气,此方则更以条达其生气,舒畅其筋节,使达于四表,使湿从血化。血以气行,所以治风虚掉眩。
当归 四两 生地黄 三两 白芍药 二两 芎 二两 防风 二两。 辛、 甘。 辛补, 甘缓。 其根长引而深固, 柔润如筋, 所入虽不主一经, 而要主于去湿舒筋以条达肝气, 木气条达则风不能摇拔, 顾名可以思义矣 羌活 二两。 辛、 苦。 苦补肾, 辛润肾, 故行足太阳、 少阴二经, 以动荡膀胱津液, 而润肾即以补肝, 使津液灌溉于筋骨之间, 以循经布散, 则肝木敷荣矣。 是以名之曰“活”, 活即流动敷荣之意。 故此方以四物为主, 而加防风、 羌活, 更所以平补气血而为补肝之全
蜜丸如梧桐子大 姜汤或酒服。
肝何谓虚?气不敷荣而膏泽鲜少也。气不敷荣则膏泽不萃,膏泽不萃则气日游散而枯槁矣。然所谓气不敷荣者,非参、芪能补之之说,参、芪只以补土,可以厚培本根,而补肝者则必使之发散流通,畅茂条达,生意直遂,无所壅遏,然后可谓之补。若生意一有夭阏 不行,则培土虽厚,亦如种树阴房,而又束缚其枝叶,树鲜不郁塞以死矣 此如伤寒、 中风诸症, 以及风湿内作者, 不用表散辛升, 而但言补气, 皆肝木之不遂其生而使之郁塞以死者。 此方以四物为主,所以滋之润之,而生气即行于滋润之中 归、 芎之辛, 皆有以行畅遂之气, 而芎 尤主于行气也。 以防风、羌活为辅,所以达之宣之,而滋润即随其宣达所至 防风、 羌活之辛, 皆主于行气, 而津液则随以灌溉周流。 补肝之道如此,而他可类推矣 如或加羌活、 天麻, 以治瘫痪脚气, 语言謇涩; 或加桃仁、 红花、 竹沥、 姜汁, 以治左瘫, 半身不遂; 或加木香、 槟榔, 以治虚气上冲; 或加干姜, 以治妇人 痛, 冲脉上逆; 或加阿胶、 艾 叶、 甘草, 以治冲任虚损, 经血淋沥; 或加艾叶、 香附, 以暖妇人子宫, 调经受孕; 或独用归、 芎以安胎利产。 惟知补肝之意, 则用之而无不可通矣。 人亦知肝之以散为补, 而肝之所以以散为补者, 则人固不及知也。
羊肉汤 韩祗和
张仲景有当归羊肉汤,以治虚羸蓐劳。韩氏盖师其意,以治伤寒汗下太过,失血亡阳,恶人蜷卧,寒栗如疟,及产妇血脱之症。夫汗下之过,以至于失血亡阳,此阳之散而欲尽也。阳散欲尽,似不宜更用辛散,而此方大用姜、附、归、桂者,汗下已过,津液欲枯,故浮阳无依,亦将就散,急宜固其本根,大补肝虚,使命门之阳行于肝木,则津液自生而木不枯槁。佐以收敛,浮阳亦复得所依,故此方亦辛以补肝之大剂。肾气丸用桂、附以治消渴,亦固其本根而浮阳自复,此可以类推矣。
羊肉 四两。 甘、 辛。 补命门之火。 补命门所以生肝木, 又血气之味, 以补血气, 故以此为君 生姜 二两。 辛、 温。 为补肝主药, 生用欲乘其生气, 且与归、 附同行, 则皆守于肝部 附子 炮, 二两。 辛润命门, 补肝而回欲尽之阳 当归 一两。 甘、 辛。 滋润补肝, 以萃忘归之血 白芍药 一两。 酸以敛阴, 使散者不至于尽 牡蛎 煅, 一两。 咸、 涩。 咸软以行枯竭之血, 涩收以敛游散之魂 龙骨 煅, 五钱。 咸、 涩。 龙固鳞虫, 肝之类也, 本飞跃不测, 而用其骨则散者就收, 亦所以敛欲脱之阳也 桂枝 七钱半。 甘、 辛。 生姜、 桂枝皆发汗者, 而与归、 附臭味相同, 欲敛将散之阳者, 仍就其散去之地而敛之, 使与同类皆归, 则翻然归矣。 此制方深意也
加葱白一握煮服 饮汤食肉亦可。 用葱白亦反本之意。
“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散几欲尽而复用辛者,辛行于上,则津液外达,血泽旁行,辛沉在下,则滋润命门,萃元阳而为生肝木之本。上之宣达者,至于散而欲尽,以在下本根之阳微而不能相接续故也。阳微而遂至不相接续者,以津液暴尽,则当中枯竭,以至于不能相继,故欲回过散之阳,则仍求之生阳之始。此际之参、芪恐未足为功 参、 芪和缓, 虽补气亦能生血, 而末必能遽达下焦。 补土以培其根, 不若直补其根, 使元阳得以相续也。 而用羊肉、附子、当归、姜、桂,使生气复于下而津液亦相滋,又剂之以芍药、牡蛎、龙骨,以收其将脱之阳,使来复于下。此即“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而可以无不利之道也。补肝之法,又有如此者 此方补肝之意甚明, 或谓补肾者误也。
逍遥散 《局方》
治血虚肝燥,以至于骨蒸劳热,往来寒热,咳嗽,烦渴,便涩,及妇人月经不调。夫骨蒸劳热,似属阴虚;而咳嗽烦渴,又似火盛。是则宜于降火滋阴。抑知寒热往来,则阴阳交争,阳郁于阴而不得直遂之故。人之阳气行于肝胆,如木之春生,肝木之气畅茂条达,则血液自从之而生。阳气直遂,则和平而不至于作热;血液从之,则滋润而不至于枯燥,气血和而阴阳合德矣。惟阳气一有所郁而不得舒,则阴阳搏击盘旋而肝风生,风火相助,相火因以不宁,而津液耗。风木陵土,相火烁金,而脾肺皆病,肾亦焦枯,而劳热骨蒸、寒热往来、烦渴咳嗽、经血不调之诸症作焉。此非必郁于外淫之寒风暑湿,而实郁于内动之七情。外淫之遏郁易解,而内动之遏郁难舒。七情皆主于心,而心用血者,情郁不舒,则用血必多;肝不及藏,而本先枯竭。又况遏条畅之气,伤和平之德,则肝气已先不行。此方之所以不用降火滋阴,而独为补肝补血也。肝气舒而血足,则生气周流条达,其风自息,其热自解,其火自散,此所以名逍遥也。
当归 酒拌, 二钱。 甘、 辛。 补肝滋血为君 煨姜 湿纸包生姜煨熟, 一钱。 辛、 苦。 补肝开郁为臣 柴胡 一钱。 苦坚肾, 而色紫入肝, 气味轻虚, 浮游疏散, 能引肾水以润肝木之枯, 泄逆气而舒胆火之郁, 故为肝胆主药, 病关少阳往来寒热者必用之 薄荷 一钱。 辛、 寒。 补肝清热, 气味轻虚, 旁行条达, 凡气血中之郁热虚热皆能解之 白术 土炒, 一钱。 甘、 苦。 能补土燥湿。 此用之以培肝木之根, 而使之安固不摇, 且后天之血, 自脾土而生, 脾土不湿, 则化血而木得所滋矣。 凡脾生血而肝藏之, 木之膏液固自土中来也 茯苓 一钱。 淡渗湿, 又所以为白术之佐, 且茯苓固松木之精魄所凝, 定魄则有以安魂, 使肝木得所依而不妄也 白芍药 酒炒, 一钱。 酸以泻肝, 与四物汤之用此同 甘草 炙, 五分。 甘无不补, 且方中皆以助肝之升散, 而此则甘以缓之
补肝之道,主于升散,前已言之,但升散宜知所节耳。前此《元戎》补肝丸主治风虚掉眩,故用防风、羌活。肝自虚而生风,补之而风自止。此方主治寒热往来,骨蒸干咳,则因肝木受郁不得舒,以至于生热而血液枯竭。肝木亦未尝不虚,故既以归、姜补肝 归主血, 姜主气, 亦气血相并而行。 又以术、苓厚培其根 根深而后津液有本而上行, 以柴胡、薄荷条达其枝 此去郁而使生气得舒也, 所谓雷以动之,风以散之 归姜之补, 雷以动之也; 柴、 薄之轻, 风以散之也, 然后泻之以酸,缓之以甘。畅遂肝气之方,莫此为最。
加味逍遥散 赵养葵
薛氏加味逍遥散,即前方加丹皮、栀子,以治怒气伤肝,血少目暗,意主于泻火也。然火作于怒气伤肝,恐非丹皮、栀子所能泻,且栀子泄水决渎,尤恐使津液愈亏。故赵氏改用吴茱萸、炒黄连。赵养葵曰:东方生木,木有生生之气,即火气也。火附木中,木郁则火亦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逍遥散是也。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盖胆乃甲木少阳之气,其气初动,象草穿地而未伸,此时若气化一有所郁,则软萎遏抑不能上伸,惟得和风一吹,则郁气始得畅达。柴胡、薄荷之辛散轻扬,乃所以解其郁。古人立方之妙如此。如其肝郁已甚,则加吴茱萸、炒黄连,所谓左金丸者,黄连清心胆之火。吴茱萸辛以补肝,用吴茱萸引黄连入肝,以平其愤横之气,此以金制木,左金所以名也。然犹继用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以滋肾水,使能生木,逍遥散风以散之,地黄饮雨以润之,木有不得其天者乎?木火不郁,则土不受克,金水自能相生,余谓一法可通五法者如此。
愚按:赵氏之论甚善,但此方亦须有归、姜以厚其本,而后用柴、薄以达其枝,又用术、苓以培其根,用甘、芍以节其过,所以成中节之治,似不必独赞其用柴、薄之妙也。其加吴茱萸、炒黄连,则远胜于薛氏之加丹皮、栀子,即治怒气伤肝,亦茱、连为倍切。七情之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怒则气逆而上,怒而不静,则相火横动。不有大苦以泄其逆,则相火不能靖;不有吴茱萸之引,则黄连亦不专入肝也。
即前方加黄连 一钱。 用吴茱萸同炒, 稍加水润之, 炒干去吴萸。 此用左金丸而稍变其法。 黄连主泻火, 引以入肝, 则以平肝胆相火, 相火气上逆, 此以泄而下之也。
前方助肝木之升散以宣其湮郁 ,补之,发之,培之,节之。已尽善矣。但以辛胜,恐无以靖风雷上发之威,虽有芍药泻肝,亦相火之势未能就敛,故又加茱萸炒连以靖其横愤之势。而所谓逍遥者,益从容顺适矣。得其意而推之,亦燮理阴阳之大法也。
赵养葵曰: 此方以治郁推而广之, 凡寒热往来, 恶寒恶热, 呕吐吞酸, 嘈杂胸痛, 胁痛小腹膨胀, 头晕盗汗, 黄疸瘟疫, 疝气飧泄等症, 皆对症之方。 推而伤寒、 伤风、 伤湿, 除直中者外, 凡外感皆作郁治。 以逍遥散之意推之, 加减出入, 无不获效。 倘一服即愈, 少顷复发, 或频发而愈甚, 此必下寒上热之假症, 此汤不可复投, 当改用温补之剂。
愚按:赵氏以外感皆作郁看,此说甚善。即以伤寒言之,寒而何以发热?非人身之阳郁而不能发欤?然其意虽善,而方则非可概施,变而通之可也。此凡所引赵说,皆僭为改窜数字。
温胆汤 《局方》
胆附于肝而相火所行也。木本含火,而木气少衰,则火不能发,如湿柴朽木,则不能供焚,此所谓胆寒也。胆火者心火之母。胆寒不能发火,则心火无所附其气,若明若昧,而耿耿 常存,正如湿柴朽木之火,不肯发焰,亦不至昏黑。且爆逸浮游,而反郁成虚热,此虚烦不眠,时动惊悸之病所由来也。胆气上溢则口苦,其木虚也。胆虚不能制土,湿柴朽木不足供焚,则脾胃亦寒而痰涎上呕,以无火则不能化物也。要其故,责之肝胆之寒。凡伤寒病后,木之生气未能遽复,往往有此,惜人多不能发明“温胆”二字之义耳。
生姜 一两。 辛、 温。 为补肝君药 陈皮 去白, 五钱。 辛、 苦、 甘。 专行肝气, 去白者不欲其入脾胃, 而使之专行肝胆也 半夏 五钱。 辛、 温, 滑。 《内经》以治不眠, 曰 “阳气满则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故目不得瞑” , 是半夏能通阴阳也。 少阳胆经脉, 出入在阳明、 太阴之间, 故半夏实主少阳胆经, 阳气满不得入阴, 阳气虚则不能入阴矣。 入寐则魂气入栖于脾。 不得入, 不能入, 则皆虚烦不眠矣。 不得入者, 半夏之辛滑能行而通之; 不能入者, 半夏之辛温能补而助之, 故半夏可治不眠。 此方用半夏、 陈皮皆挟姜以温肝胆, 非用以和脾胃也 甘草 三钱。 此又以缓肝胆而兼补脾胃 人参 二钱。 缓肝补气, 而补土亦以培木 酸枣仁 炒, 二钱。 《本草》云: 枣仁炒用, 治胆虚不眠; 生用, 治胆热好眠。 胆虚不眠之说, 前已言之。 胆热好眠者, 肝胆之热, 壅而不清, 则魂神昏忽, 不知思虑, 故好眠也。 凡愚人必气粗, 气粗必好眠。 此胆热好眠之明征。 枣仁熟则甘多而能缓能补, 缓肝而补脾, 则阳可以从容而入阴, 且酸以收心神之散, 此所以治虚烦不眠。 若生用则酸多, 又有以泻肝胆之过, 且收心之散, 以使之有所用, 故又可治好眠也 枳实 面麸炒, 一钱。 苦、 酸、 微辛。 以破滞郁之气, 且以降胆气之上溢 竹茹 一大握。 竹, 震木之气。 其皮色青入胆。 此以之为使, 使诸药皆归于胆, 且挹其轻虚之气以达而上行, 使胆遂其温而肝有所决, 则虚烦不眠之症息矣
水煎服。
此治虚烦不眠而温其胆者,呕涎口苦,无劳心用血之事,则不眠惊悸,非心之虚而胆之虚也。胆者心之母,胆无温气,则心失所依。此虚烦不眠,恍惚惊悸之所由来矣 今人有所畏, 则曰 “胆 寒”。 胆主决断, 不能决断, 是气沮而寒也。 胆寒则必彻夜不眠, 神恍惚而失 所依也。 肝胆同气相附,温其胆者,补肝而已。辛以行之 相火本于命 门而行于胆, 辛以润命门, 则命门之生气舒, 肝木荣, 而胆温矣, 甘以缓之,恐其过急也,过急则火妄而气散,故必用甘缓,使胆火有以传心,而心火得所依主 方内生姜、 陈皮、 半夏皆所以温胆; 甘草、 人参则甘以缓之; 而枣仁之甘酸又泻肝火敛心神, 是所以传薪于火而治其不眠也, 又以竹茹引之,而诸药并归温胆矣。而或以为是和脾胃之剂,则方名又何以言温胆哉 《内经》亦有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 然胃不和又自有不和之症。 其卧虽不安, 必不虚烦惊悸, 不得以此相混也。 此方不可稍有加减。
心部
心欲软,宜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苦泻之。虚则补之。心苦散,宜食酸以收之。此治心之法。
按:方药之言补心者,多是泻心,鲜见有真补心者。但此亦有其故,盖相火无形,而心火有象;心火以血为用,而神明之化无方。神明之用愈纷,则其火愈炽,心火炽而相火从之,则用血过多而且日涸。是心火不患其不足,而常患其有余;不患心之不能用血,而患血之不足以供心用。合智愚贤不肖,而皆然矣。故医之言补心者,多是以水济火,补血而泻火耳,非真补心也。然此旨自老聃、魏伯阳之说已然,但竟以泻心为补心,吾又恐论者之忘其本,而《内经》“咸以补心”之说竟视之为空言也。要之,心自有顽然不软,不可不以咸补之者,人亦或自安于顽,而不加察故耳。
孔圣枕中丹 《千金方》
孙氏为读书善忘而设。读书善忘,人以为心血不足,而痰与火乱之。愚以为不然,人身之血,化于脾,藏于肝,辅于膈俞,以供心之用。血足则用足,非别有心血而独见不足也。且方中有渗血之药,无补血之药,是非为心血不足故。若痰之与火,固足以昏人神志,然痰火每由役心太过而生,非不能用心者之所患。且痰火苟至于害心,则又必恍惚颠狂,而不止于读书善忘矣。抑此亦并非消痰降火之方,大抵读书善忘,非用心血太过,而生痰生火之病,乃心之坚顽浮浅而不软,不能用血之过。如枯顽之石,取之无火,则光焰不发;未磨之镜,光明不生,则照物不入。故宜咸以软之,辛以润之,软其坚而发其火,使之能用血已耳。是补其正化之不足,而非泻其外邪相犯之有余也。
龟板 酥炙, 四两。 甘、 咸。 咸以软坚补心。 龟, 介虫之灵。 固属水者, 而用其甲则以补心, 此润下作咸, 坚极而软。 寒水之下, 君火承之, 而藉其灵足以前知, 以资人心之知, 则又神明之照也 龙骨 炙, 研末, 入鸡腹煮一宿, 二两。 甘、 咸、 涩。 涩与酸同用, 咸以软坚, 涩以收散。 龙, 鳞虫之灵而属木。 木, 火之母。 龙之变化无方, 飞潜不测, 而用其骨则潜伏之意多, 然变化之用, 未尝不寓焉。 人心之顽者, 浮浅易动, 见物则迁, 是以其中实顽, 然理不入心, 而不能记忆, 用龙骨之咸以软之, 涩以收之, 使之潜心于渊, 美厥灵根, 则浮者可沉, 而顽者可通, 且借其灵足以资人心之变化也 远志 甘草汤浸一宿, 一两。 苦、 辛。 苦坚肾而泻心, 则心下交于肾; 辛润肾而补命, 则肾上交于心。 此方之有远志, 亦犹肾气丸之用泽泻, 四物汤之有白芍也。 且志藏于肾, 正以两肾夹命火在水中。 命门为心火之原, 火之用不分, 而志有所决; 人心之善忘, 固以其顽而不灵; 与理不相入, 亦由志之不立。 是以心旁鹜妄动, 而因以入理不深。 是远志之用, 虽以泻心, 实则养心, 使之专能强识也 石菖蒲 一两。 辛、 苦。 生于水石, 体软而能入坚, 理疏通而节密, 味辛以补肝。 肝木, 心火之母。 火之所附以燃者, 辛以散之, 又所以开通心窍以发其灵明。 此补心之母, 以舒肝而生心火也
为末 酒调一钱, 日三服。
此方龟板、龙骨为补心主药 一阴一阳, 相并为用, 而君火少阴也, 故用龟板君焉, 而用远志、菖蒲以调剂其间 菖蒲实补肝药, 远志则能泻 心, 惟龟板、 龙骨皆味以补心软坚, 则菖蒲亦协水中之类以入心, 而其辛足以破坚开窍。 又肝木以生心火, 而发其光明, 远志又为心肾之交, 坚肾而火得所安, 润命而火得所本。 且龟龙沉于至静, 则以濬其灵而坚者可软, 远志、 菖蒲发其动机, 则以发其用而塞者可开, 所以调剂其间, 而动静乃不偏于用也, 使静能有所受,而动可不妄有所施 龟之中虚, 离象也。 中虚而静, 则能有所受。 龙潜在渊, 变化未施, 而有其具。 是使能裕众理于虚静之中也。 远志以远其志, 是静专而动直; 菖蒲为阳之倡, 是有感而遂通。 心统性情, 而该动静, 静则中虚, 而为明之本。 君火所以为少阴也, 动则泛应而神明出焉, 其官所以为君主。 苟块然不软, 则不虚不灵之物而已, 故补心主于软坚; 动而不滞于有,静而不沦于无。静以涵动,重离 所以继照;动而仍静,牝牛 所以利贞。故可以补心而为强识之助 静以涵动, 如龟 板、 龙骨之能软坚, 而神灵之用寓焉, 离之二阳丽 于一阴也; 动而仍静, 如菖蒲、 远志之能辛散, 而苦坚之味存焉, 离之一阴主乎二阳也。 徒以祛痰散 火言之, 失其旨矣。 然心之用与不用,存乎其人。稍有志于学者,或可以药饵助之。如其浮躁浅露,逐物纷驰,则终于冥顽不灵,又岂服药所能取效欤?
补心丹 终南僧
人之有心,不能不用。而用心之过,以至于阴血枯竭,则虚损劳伤之病作。五劳七伤,虽各有所主,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七情五役之伤,何一非心之为病?必欲隐明塞兑,上闭下闭,以为养生。此固非吾儒之事,但用之而知所节,则可不至于病。君子亦以理制欲而已。此方为思虑过多,心血不足而设,则凡七情劳役之伤,自皆可服。又其药味固五脏兼补,亦不止补心。但此乃补血气以供心用,非补心之化源;亦以泻心火之过,非补心火之不足。必言补心则必辛润以培生火之源,咸软以布神明之照,乃所以为补心,医者毋徒泥其名以相混也。
生地黄 酒洗, 四两。 甘、 苦。 色青黑, 味重下沉, 入于肝肾。 甘能缓肝, 苦能坚肾。 用生则其气上升, 能上交于心, 以养心火滋阴血, 如以膏燃灯, 灯得膏则明, 不至于遽烬也 酸枣仁 炒去壳, 一两。 甘、 酸。 甘补酸收, 仁入心而能润, 泻肝以决其不决之谋, 收心以靖其不靖之虑。 润与咸同用, 则亦能软坚, 故补心必用之 柏子仁 炒, 研, 去油, 一两。 辛、 甘、 咸润。 辛能润命, 补肝以生火。 但辛味甚重, 压去油则辛减而咸见, 能润心养神, 去瘀血, 来新血。 此二仁乃补心之主药 当归 酒洗, 一两。 甘、 辛。 补肝滋血, 以供心用 五味子 炒, 研, 一两。 酸以补肺敛气, 使不受火克, 收心之散, 使不至妄驰 麦门冬 炒, 去心, 一两。 甘、 淡、 微苦。 润肺而降火, 渗湿以宁心 天门冬 炒, 去心, 一两。 甘、 苦。 降上逆之气, 清肺金, 而下生肾水。 此五味、 二冬, 实皆肺家之药。 盖以用心太劳, 则心火必炽, 而肺金受烁, 肺金伤则气无所主, 是气血两亏, 故用此以保之。 而五味、 天冬又能下生肾水以济火也 桔梗 五钱。 苦、 辛。 苦以降肺气之逆, 辛以泻过敛之邪, 此亦肺药, 又所以辅五味、 二冬耳 远志 炒, 五钱。 苦、 辛。 坚肾润命门以上交于心, 此犹燃灯之用灯草也 茯神 去木, 五钱。 淡、 平。 渗心膈之邪湿, 而茯苓本松之精魄所结, 茯神又抱于木根, 有精神相守之意, 故可以治怔忡、 健忘, 使神不过散 丹参 炒, 五钱。 苦泻心火, 以保阴血 元参 炒, 五钱。 苦咸入肾, 以靖水中之火, 使清气得以上升。 此又皆助地黄以济水火而交心肾者 人参 五钱。 苦、 甘。 补脾胃以资后天气血之源, 而兼补五脏 黄连 生用三钱。 用心过劳, 则心火必炽, 故必用此以泻之
蜜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朱砂亦借以镇心安神。
临卧灯心汤化下一丸 灯心之淡, 能渗湿宁心, 且所以燃灯用之, 正其类也。
心者,神明之官。心之化虚,则神明短而不能用血,恍惚无所记忆,此宜咸以软之 化字与气字不同, 气有象, 而化无形也。 若劳心而至于过,则心火甚炽而阴血枯,脾之所生,肝之所藏,皆不足以供其用。此非心之虚,而血之虚也。然心非得血无以为用,血不足以供心用,则如灯火盛炎,而脂膏欲尽,其热焰乃愈炽,亦且自焚而就尽。是血之虚亦即心之虚,心火之失其本也。此方惟枣、柏二仁为补心主药 仁则入心, 仁, 人心也。 仁之润则亦能软。 而君以生地黄,则补阴生血,佐以当归及丹、元二参,引之以远志、茯神,则皆引肾水以交于心而节其过,且滋血以供其用,非直以补心也。至用五味、二冬、桔梗,以敛肺清金,而下生肾水,又佐以人参,泄以黄连,则一恐壮火之食气,一恐阴血之难滋,而保金以生水,亦以节火之过炽,而均之以适其平也。均之以辨物居方 火不妄炎, 水不就枯, 且使木不焚林, 金不受烁, 合之则坎离交媾 水足以济火, 归、 地及二参、 远志也; 火收而不散, 枣仁、 五味及二冬、 黄连 也; 人参, 其黄婆 欤。 亦以铅制汞之道。而心君可安矣。此方乍见似失之杂,细按之则亦自有条理,但鲜有通其意者,而补心之说亦终以不明。
牡蛎散 陈来章
治阳虚自汗。
汗为心液,心有火而汗出,此非心之盛,乃心之虚也。凡肝虚则生风,心虚则生热,脾虚则生湿,肺虚则生燥,肾虚则生寒。此皆非外淫之有余,实内伤于不足,各宜补其正而病可已。故辛以祛肝风,咸以靖心火,酸以收肺清,苦以发肾寒,甘以止脾湿。凡非外感,皆宜补正而不可泻,泻则正愈虚而病愈甚矣。心虚生火而汗出者,火失所主而妄炎,炎则心烦而津液外泄。如烛心含湿不能受火,则火爆逸而膏流。阳虚自汗者,阳谓外卫之气,卫阳而荣阴也,心以有火而烦,而卫外之阳又复不固,盖火烁肺金。则气亦失所主,故汗出而莫之禁也。
牡蛎 煅, 研, 一钱半。 咸、 涩。 补心和血, 而安神补肺, 固气而清热, 气固则汗不出, 血和则汗不作 浮小麦 一撮, 约百余粒。 甘、 咸。 麦, 金谷也, 浮则入上焦, 而咸能补心; 浮者中虚, 可以去妄念而除烦; 其皮外坚, 肺之合也, 肺主皮毛, 外坚可以固卫气, 故除烦止汗之剂必用之 黄芪 炙, 一钱。 甘、 平。 能补土生金, 益气固表 麻黄根 一钱。 辛、 淡。 麻黄本补肝发汗之药, 而根节能止汗, 用根者不惟节之使有节, 而且反之使归本。 所以外助黄芪, 内佐牡蛎, 中间为之使也
煎服。
人心无主,则外逐而心烦。心烦则神明乱而火妄,火妄则血液沸腾而汗出 汗亦血也。 但火化太骤, 则溢出而色未变耳。 此如火迫则丹硃熔, 而液流为汞。 若汞复经蒸炼, 则复成丹矣。 肺金受烁而气伤 肺主皮毛, 肺伤则皮毛不固, 腠理不密, 而气失所主。 此必由七情而本于心之不能虚静,不能虚静则中无真宰,是谓心虚。心虚宜咸以补之 不虚不静, 正是不能软, 不能软者, 不虚而不能体事理之实。 不静而不能应事物之动, 则是块然而已, 故宜咸以软之。 自汗似为轻病,而久之则血液日枯,心肾不交,相火益焚,真阴亏失,则咳嗽、吐血、骨蒸劳瘵所自来也。治之于早,此方为宜。牡蛎生于水而能补心安神,亦有水火互藏之意,宜以为君;浮麦补心,而其皮外固,则有保金固气之能,故以为臣 此亦一血一气, 相并以行也; 佐之以黄芪、麻黄根以固外而安内,以此止自汗,是必有助焉,可不至血液日枯,真阴亏失之甚。然而养心息虑,则必存乎其人。
柏子仁丸 陈来章
治阴虚盗汗。
盗汗者睡而汗出,醒则汗止。此其汗不独发于心,实发于脾。盖人之心神,寤则明,发于阳而心独为用;寐则静,敛于阴而心肾交。脾为心肾相交之舍,是所谓黄庭也。脾为五脏之会,而实积湿之区,敛肾水而存之。肝为摄之,以待心用,如备膏以资火也。心肾交于黄庭,则夜之所息,受阴血足,昼用可不劳。然或脾虚不能制水,或肝虚不能摄血,或心之用血过多而不能继,则心虚生热,梦寐之际,魄不拘魂,心不安舍,心之妄热,从以入脾,湿不化血而化汗,心火逼之为盗汗矣。曰阴虚者,谓内虚也,心脾虚也。
柏子仁 炒, 研, 去油, 二两。 甘、 辛、 咸, 润。 补心宁神 牡蛎 煅, 研, 一两。 咸、 涩。 补心收散, 心自汗则欲其敛, 故前方以牡蛎为君。 心盗汗则欲安神以除妄热, 故柏子仁为君, 而牡蛎只从臣分 人参 一两。 补脾土, 泻心火 白术 土炒, 一两。 甘厚脾土, 苦泻脾湿 半夏 姜制, 一两。 辛、 滑。 润命门以暖脾胃, 使脾胃能化气血而不至生痰。 其应夏至而生, 是能开阖阴阳; 其辛滑能通利关节, 《内经》用半夏粥以治不眠, 所以使阳得入于阴而安舍也 五味子 研碎核, 一两。 敛肺气, 收心散, 拘魂定魄, 以除妄火 麻黄根 一两。 以止汗 麦麸 五钱。 咸。 补心除妄热, 固腠理止汗。 此不用浮麦而用麸者, 浮麦完固, 使心自不汗, 麸已去面, 使去火而止不可知之汗 枣肉丸 如绿豆大。 枣甘补脾, 使入黄庭, 为心肾相交, 魂魄相守之舍。
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米饮下, 亦使之入脾胃。 前治自汗兼治外, 故用散; 此治盗汗专治内, 故用丸。
自汗者,必心烦。心烦者,心虚生火也。此专责之心,盗汗者不心烦,然其神明必昏,亦未尝非心虚生火,但其心素浊,如火烟迷,迷而神在明没间耳。心神寤且迷没,及偃息而栖于脾,则其神挟火与俱,或魂梦扰攘如日在雾中 魂之灵妙为神。 魂即相火之行于肝木, 而神其光明耳。 神昏挟热, 热妄即魂之扰也, 或昏睡沉沉如火埋灰下 昏睡亦属火, 所谓胆热好眠也; 热郁湿中, 故沉昏不爽。 云中之日,灰下之火,蕴热弥甚,脾固湿腑,火不受湿,逼而为汗,是为盗汗。脾不化血,则脾亦虚矣。此兼及于脾,脾不生血而生汗,则汗无所藏而魂失所依 魂依于魄, 魄即血之灵, 而精尤魄之粹者。 血不归肝, 则魂失所依, 相火独行而心热愈炽 如以干木付火, 心不用血,水不济火,火陵所不胜,而肾阴亦亏,陵所胜而肺金受烁,亦劳瘵诸病所由来矣。此方君以柏子仁,补之亦以清之 柏子仁辛咸, 咸软其坚顽, 辛行其秽浊; 臣以牡蛎,补之兼以收之,所以靖心火之妄;人参、白术以补脾去湿,使脾不积湿,而生血以供心用,则心亦安之,所以止盗汗之源;半夏通阴阳之扦格,亦以行湿;五味敛阳以就阴,亦以保肺。一行一敛,而阴阳和,魂魄合矣 此不用枣仁而用五味子, 不惟收魂, 且以摄魄。 节以麻黄根,固以麦麸,此即所以止汗。此方补心兼以补脾,以其既睡而出汗,故补心于脾中,而靖其妄热。
韭汁牛乳饮 朱丹溪
治噎隔翻胃。
噎隔翻胃,有气格、血格、食格、痰格之不同,而未有不由于心虚生火者。丹溪禁用香燥,而言当补血、润燥、益阴、和胃、调中,斯可谓得其道矣。盖凡得此病者,多是隐忍郁昧,多思忧积,愠怒而不得自遂之人,加以酒肉厚味,辛热助之,心之用血太过,而血以枯,心虚火炽,而血益涸。酒肉厚味助之,而火热积于肠胃之间,火炽水干,阑门先涸。阑门者,小肠与膀胱相交际之处,水火之交也。阑门以上,小肠治之。而小肠者心之表,心有妄火,则小肠火结,故阑门先枯涸。经曰:三阳结,谓之格。三阳者,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也。阑门涸者,朝食暮吐,俗谓之“反胃”。小肠积热,熏灼于上,则幽门亦涸。幽门涸者,食下良久而吐,俗谓之“隔”。胃亦积热熏灼于上,则贲门亦涸。贲门涸者,食下须臾即吐,俗谓之“噎”。贲门火益上熏,则吸门并涸,而食不能下矣。要其始则热结先在小肠,其原则心火虚妄,而血热焦枯之故。又贲门以上为上焦,幽门以上为中焦,阑门之间为下焦。三焦者,相火所由上行,而水道所由下降,火气上逆,则水道不能下行,而三焦、心包又相为表里,心包主血以供心用,火炽血枯,故噎隔、反胃之症瘀血者为多。其症虽曰结在太阳,其治之之道,则在咸以补心软坚,润以滋阴活血,兼用甘以养之,酸以收之,而香燥之药,则所必忌也。
韭菜汁 甘、 辛而有酸味。 补阳而能敛阴, 益气而能滋血, 和胃润肠, 生新去瘀 牛乳 甘、 咸, 滑。 补心清火, 润肠胃, 解结热, 滋阴血, 补虚劳
等分,时时饮之。
肠胃枯涸,食不能下,此噎隔之标;心劳血虚,火妄血涸,此噎隔之本。标之见始于腑 谓小肠, 继而迭及三焦 即阑门、 幽门、 贲门。 凡隔症之始, 必先小便赤涩, 或且癃闭, 食不能下,标症急矣。韭汁、牛乳以润之,可以和中养血,而治本之意,亦即寓乎其中 咸能补心软坚, 酸能宁心去瘀。 阴血足,则心得所养而火不妄燃,火不妄则血日以滋生,而三焦不涸。是标、本两得之,故治格之方,莫良于此 朱丹溪又言宜兼服四物汤。 盖四物补肝, 又所以为补心之母, 专以滋血养心为本。 有痰者, 宜加姜汁、 竹沥; 火盛者, 宜加童便, 或芦根、 茅根汁; 食隔者, 宜加荸荠汁, 或陈酒, 或米醋, 各随所宜。 愚谓此方并可以治吐血。
脾部
脾欲缓,宜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虚则补之。脾苦湿,宜食苦以燥之。此治脾之道。脾胃为后天之主,五行待土而成,故补脾可兼补五脏。凡治五脏病,皆以固脾胃为本。又胃为气之本,脾为血之本,此则有分有合,胃燥脾湿,又各宜视所偏为补救也。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
中,谓脾胃也。脾胃兼统气血,而独益气者,气为血倡。气无质而血有形,气轻能上行,血重多下降。气充则能率血,而血从于气;气虚则不能摄血,而气反从阴以下;郁而成浊热,血反妄行矣。气愈升则愈清而为阳,阳之清者上升,则阴之浊者亦敛而下降。如日之升,愈高则愈明,而阴翳浮游之气自敛。此东垣所以多言升阳也。方中芪、参、术、草所以补中而益气;升、柴所以升阳;而当归亦以滋血。以言气血之本则本于肾命,命火为阳气之本,肾水为阴血之本,此气所由生,肾气丸所以补先天之不足。若乃后天脾胃以化水谷而滋气血,脾胃之为饮食饥饱劳役无节所伤者,则此方可以主之。厚土之化,使地气顺以承天,含物化光之道也。后天以脾胃为主,土兼五行,故诊脉亦以胃气为重。其有外感而兼内伤者,宜视此为加减。此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则不宜服,东垣自言之矣。
黄芪 蜜炙, 一钱半。 甘、 平。 色黄, 胃土之主药。 李东垣曰: 脾胃虚者, 因饮食劳役, 心火亢甚而乘土位, 其次肺气受邪, 须多用黄芪, 而人参、 甘草次之。 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固腠理, 不令自汗。 按:黄芪本益胃,胃化气以输膻中,然后肺受而生之,故黄芪又能补肺而固卫气,然实补胃之君药也 人参 一钱。 甘、 苦, 微寒。 色黄入脾胃。 李东垣曰: 上喘气短, 故以人参补之。 按:胃肺既虚,则必上喘气短,人参亦补脾胃而兼补肺也 甘草 炙, 一钱。 甘、 平。 脾土之药, 坤德之纯。 李东垣曰: 心火乘脾, 用此以泻火热而补脾元。 若脾胃急痛并大虚, 腹中急缩, 宜多用之, 中满者减之。 按:脾胃虚而心火乘脾云者,心失血之滋,而虚火妄炎,故下就子之养,而上烁肺金,至涸血且伤气也。以其为虚火,故甘草之甘温可以泻之。甘以缓脾,则血生而心得所资,虚火靖矣。人参亦泻心火 白术 土炒, 五分。 甘、 苦。 补脾燥湿。 李东垣曰: 除胃中之热, 利腰脐间血。 按:土厚湿消,则胃热除而血亦利。腰脐当中州,脾胃所居。白术亦脾胃主药,而此只从臣分者,以脾虚有火,不欲使之过燥也 升麻 三分。 甘、 辛。 行肝气于脾胃, 以升达膻中, 去阴秽之邪, 散堙郁之火 柴胡 三分。 味苦气轻, 升肾水于肝胆, 以游衍上焦, 靖阴血之热, 散阴火之郁。 李东垣曰: 清气在下, 必加升、 柴以升之, 引参、 芪上升, 以补胃气之散而实其表, 又 缓带脉之急缩。 按:此二味皆肝药,但升麻主气分而行于胃,柴胡兼血分而行心脾,此非以补气而资之以升阳,实以溯本根而达之枝叶也。带脉当腰脐间,虚则阳下坠而不能举,故急缩 陈皮 五 分。 辛、 苦、 甘。 舒肝木, 和中气, 燥脾湿。 李东垣曰: 气乱于中, 清浊相干, 用陈皮以理之, 又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 当归 五分。 甘、 苦, 辛润。 此入脾胃药中, 则以补脾和胃, 养阴生血。 李东垣曰: 阴火伤生发之气, 则营血亏, 血减则心失所养, 故加甘辛之味, 以生阳气。 仲景之法, 血虚则以人参补之, 阳旺则能生阴血, 更以当归和之 姜 三片 枣 二枚
煎 姜以助阳, 枣以和脾。
此方芪、参、甘、术为脾胃主药 四药皆能兼补气血, 而此方主于升达胃之阳气, 以靖阴浊之火, 故用黄芪为君, 而用升、柴、陈皮以宣达其气,当归以滋其血 四药实补行肝气, 而以此辅芪、 参、 甘、 术, 则皆以宣达脾胃之阳而散其堙郁。 土承天气以生物, 人之脾胃, 亦土也; 人之肾命肝胆, 亦天之阳气, 所以生物。 脾胃禀肾命肝胆之阳, 而后能化水谷以生气血, 灌溉周身, 亦土之承天而生物。 归、 桔行命门之阳, 以由胆而升于坤土之上, 胃气以开; 升、 柴行肾水之阴, 以由肝而升之坤土之上, 脾血以滋。 肾水, 阴也, 其来而升, 则亦谓之阳。 归则以阳滋血, 升则以阴行气, 此阴阳之妙合也。 天气之阳, 既来而升, 而坤厚承之, 则地气亦以上升, 芪、 参、 甘、 术, 乃大著其生物之功。 其上虽有阴翳郁积, 亦皆变化消融, 不至于遏 地气之阳以蒸为邪热矣。 赵养葵极赞此方之用升、 柴, 盖亦非无谓也, 使土德加厚而生气日滋 芪、 参、 甘、 术, 所以厚其土; 升、 柴、 归、 桔, 所以滋其生, 土厚而不濡,气滋而不息,厚德载物,含之所以宏,承天时行,光之所以大 土不厚则含之不能宏, 无以承天而生物; 然生气不滋, 则光之无以大, 而亦不能生物矣。 此犹妇人身体不强, 则不能生子, 而非得男子之交, 则亦不能生子也。 是以升肝肾之阳于脾胃, 天气之交于地也; 脾胃得芪、 参、 甘、 术之补, 则有以承气而时行矣。 此补脾胃而滋后天之化之用,使生物有常,而物之成亦无不顺遂,莫之夭阏矣 生物有常, 如脾胃之生气血而灌溉百骸也。 血气常用, 则心火不亢, 肺金不伤, 虽偶有外淫干之, 亦无不退, 听而潜消矣。 其有加减,视气血所偏及外淫所凑,变而通之,随在可以建功矣 如精神短少, 则加人参、 五味; 血液不足, 则加当归; 气虚多汗, 则加芍药、 五味; 燥热短气, 口渴无味, 而大便溏, 加重苍术及半夏、 黄芩、 益智三分; 妇人经血不调, 则加炒黄芩、 神曲; 头痛则加蔓荆子; 痛甚则加川芎; 头顶痛则加藁本、 细辛; 风湿相搏, 则加羌活、 防风; 有痰则加生姜、 半夏; 胃寒气滞, 则加青皮、 豆蔻、 木香; 腹胀则加木香、 砂仁、 枳实、 厚朴; 腹痛则加白芍、 甘草; 热痛则加黄连; 能食而心下痞, 亦加黄连; 阴火加黄柏、 知母; 大便闭加大黄; 咽痛加桔梗; 有寒加肉桂; 湿甚加苍术; 阴虚甚则去升、 柴, 加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肺热咳嗽, 嗌干, 则去人参, 加干葛; 泄泻则去当归, 加茯苓、 苍术; 脾胃不调, 胸满手足倦, 食少气短, 口不知味, 则去当归、 白术, 加木香、 苍术; 饮食劳倦, 满闷短气, 不思食, 不知味, 时恶寒, 则去白术, 加草蔻、 神曲、 半夏、 黄柏。 又或随时令顺运气以斟酌变通, 皆可无失其意。 土为万物之母, 补土则五行皆可赖以成也。
归脾汤 《济生》
治忧思伤脾,至脾虚而不能化血者。脾不健则血不生,脾血不生则心无所用,是以有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诸症。以血少则木枯而魂离,木枯魂离,则火炎而神荡,至于魂离神荡则血且逐火妄行,而有吐衄、肠风、崩漏诸症。方中以参、术、甘、芪为主,皆以补脾生血,而当归、龙眼以滋之,木香以舒其气,皆脾药也。其用茯神、枣仁、远志则所以安心神而止其妄,然忧思所以伤脾,而忧思者心也,心之用血无节,以至脾之所化不足以供之,则脾伤矣。故引水济火以敛其心而安之,正所以使脾不至于伤,而安火亦所以生土。补中益气汤意主于气,而未尝不留心于血,此方意主于血,而未尝不先补其气。要皆以脾胃为主,其曰“归脾”者,药不皆入脾,而用实归于脾,非使血归脾之说也。
人参 二钱半。 甘、 苦。 专于补脾、 益气、 生血 白术 土炒, 二钱。 补脾益胃, 燥湿去热 黄芪 炙, 钱半。 甘补胃气, 亦除胃热 甘草 一钱。 此用甘草甚轻, 盖特重参、 术之权耳 龙眼肉 二钱。 甘温滋润, 色黑汁亦, 能补脾和胃, 滋阴生血, 且交心肾于黄庭 茯神 二钱。 安心神 枣仁 炒, 二钱。 甘、 酸。 补心神, 敛散妄 远志 甘草水洗, 一钱。 苦、 辛。 引肾水以上交于心而济火 当归 酒洗, 一钱。 甘、 苦、 辛。 以滋肝血 木香 磨, 五分。 辛、 苦。 补肝行气, 舒脾去郁, 升清降浊 姜 三片 枣 三枚
煎服。
前方主于益气,故以黄芪为君,此方主于滋血,故以人参为君。参、芪、甘、术皆补脾,为滋血之主 人身之血本于肾水, 而脾土运化之, 肝木摄藏之, 然后输之以供心用, 故脾为后天生血之主。 脾厚而不生湿,则生血矣 土气薄则不胜水而生湿; 土气厚则有以摄水而化血。 白术之燥湿, 甘、 芪之厚土, 皆有以滋血也。 龙眼甘补滋润,所以为生血之佐;木香、远志则又皆能升肾水以由肝而达之心脾 远志达于心, 木香达于脾, 心脾得水, 以能化血用血; 当归以厚肝之藏;枣仁以节心之用;茯神以止心之妄 枣仁甘酸而润, 泻肝血以输之心。 又收心之散以节之, 而茯神以安之也。 盖人思虑过则心火炽而用血多,用血多则脾劳而血不继,血不继则心火愈妄,肝木愈焚 此怔忡、 惊悸、 盗汗、 不眠、 发热诸症所由来也, 火妄木焚,则血且旁溢 此吐衄、 崩漏诸症所由来也。 故又引肾水以济火 龙眼、 远志皆能交心肾, 且以滋血 龙眼、 当归皆以滋血, 而开心脾之郁 忧思则心脾郁。 木香、 枣仁, 所以开之。 然后脾土不劳,得以专于化湿成血,此方所以名“归脾”也。
四君子汤 《局方》
治一切气虚之症,其加减则存乎人。然人多以此为补肺,而不知实补脾胃。补气之所由生,非补气之所为主,与四物汤之为补肝者又不同。然胃气既旺,则肺亦未尝不受补矣。
白术 二钱半。 甘、 苦, 温。 甘能补土, 苦能燥湿, 本补脾胃之君药。 而此方或以人参为君, 以白术为臣, 则失之矣 人参 二钱。 甘、 苦, 微寒。 补气而兼能滋血为臣 甘草 二钱。 功专缓补 茯苓 二钱。 淡渗, 功专去湿。 上三药皆甘, 茯苓独淡, 淡主渗泄, 非补药, 且入此方则非以安心神也。 渗湿亦苦以泻之之意。 此以为术、 参、 甘草之佐, 然湿去则脾胃加厚矣 姜 三片 枣 三枚
煎服 此皆中守之药, 惟姜有以行之。
脾欲缓,宜甘以缓之。术、参、甘草皆甘味也。然过缓则恐生湿,而术、参则皆有苦味,缓而不至生湿。其有邪水,则茯苓渗之。脾厚而健运,则水谷化而胃气日滋,胃气滋则饮食益进,身体可日强。此脾胃独虚,肺气短少,而非先天之有不足者用之。
六君子汤
为气虚而有痰者设。痰本于湿而成于火,脾土不能制水,则水积淖而成湿,湿郁成热,脾虚亦生热,则湿结而成痰,故祛痰为末,而健脾燥湿乃治痰之本。然既有痰,则不可无以祛之,故此方加去痰之药而仍以四君子为主。
即前方加半夏 二钱。 辛、 滑。 能推壅行水, 开阖阴阳, 通利关节, 为 行痰之专药。 人多疑燥, 实非燥也, 但阴虚火烁, 津液浑浊, 逼而上沸, 或夹脓血之痰, 则非所宜, 陈皮 去白, 一钱。 辛、 苦。 燥湿和中, 主于顺气, 气顺则痰消。 留白亦可。
此仍以补脾胃为主,而加祛痰之药。凡人之脾胃稍虚,则不能无痰。有痰而未至已甚,以生他疾者,可通服此 或用治蛊胀, 以胀 自太阴之虚寒致之, 亦脾虚生湿, 湿郁成痰, 因以阻塞不通故也。 若脾健胃和, 气旺痰化, 则胀自可愈, 非谓塞因塞用也。 然浅者或能取效, 深者未必建功, 盖脾胃虚寒不能制水, 必因命门火衰之故, 不补命门, 徒求之脾胃, 则未探其本也 视此为加减,亦可知因症而施矣 如脾胃虚寒, 或至胃痛或腹痛泻泄, 则加香附、 砂仁; 或痰湿散漫, 四肢不举, 则加竹沥、 姜汁; 如虚热潮热, 身体倦怠, 则加柴胡、 干葛、 黄芩、 白芍; 治瘴疟、 痰疟, 则加草果、 乌梅; 又或去桔、 半而加黄芪、 山药, 以养病后怠倦; 去桔、 半而加山药、 扁豆, 以治表热既解而复发热。 此皆斟酌由人。 然古方中亦有加减而未尽善者, 则不可以古有此方而泥之。 以四君子合四物用之, 曰八珍汤。 于八珍汤再加黄芪、 肉桂曰十全大补汤。 此果气血两虚已甚, 不得已而用之。
理中丸 张仲景
本作理中汤,治太阴伤寒者,又以之作丸。张仲景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中有寒,宜理中丸温之。
按:此自可治一切脾胃虚寒之症。
白术 陈壁土炒, 四两。 健脾燥湿, 脾家君药 人参 二两。 补气厚土 干姜 炮, 二两。 辛、 苦, 热。 去沉寒, 行积湿, 暖胃温中 甘草 炙, 二两。 甘缓补土
捣山药为糊丸,如梧桐子大 山药甘淡, 可益脾胃, 古方用蜜丸, 愚僭改用山药。
此亦同四君子,但不用茯苓而用炮干姜耳。干姜味辛,炮之则有苦味,以之入脾益命火以温脾土,是为理中之本 辛补肝命。 姜 性生则行表, 干则守里, 炮之味苦则能燥脾湿。 且君以白术, 则姜亦随之入 脾, 以温暖脾胃。 盖脾胃必得命门之火而温, 如灶中有火, 而后釜能热物。 若徒厚脾土而不补命门肝木之火, 则灶中无火, 脾胃只成冷锅而已。 故谓此方用炮姜为得理中之本。 山下有雷,颐养之道 胃阳土, 艮山也。 肝火为震雷, 宜得古人之意而推之 加附子为附子理中丸。 治中寒腹痛、 身痛, 四肢拘急; 加枳实、 茯苓为枳实理中丸, 治寒实结胸; 加茯苓、 川椒、 乌梅, 去甘草为理中安蛔丸, 治胃寒吐蛔。
健脾丸
主消导。而方名“健脾”,脾不健,则积何以消?故以补脾胃为主,而后加消导之药。且泻邪即以补正,消之乃所以成其补也。
白术 土炒, 四两。 为脾土君药 人参 二两。 以大补其气 陈皮 一两。 辛、 苦、 甘。 随术、 参则以行胃气 枳实 三两。 苦、 酸、 微辛。 敛微阴, 破逆气, 力猛而功专降泄 麦芽 炒, 一两。 甘、 咸、 平。 咸能软坚, 主消谷食 山楂 去核, 一两。 酸、 甘、 咸, 平。 亦能敛阴, 而主消肉食
神曲糊丸 神曲甘辛和中, 开胃消滞行痰。
米饮下。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藏焉。胃主受,胃虚则不能容受而不嗜食,脾主输,脾虚则不能运化而成滞积。脾胃何以虚,过饥则伤胃,过饱则伤脾 饥则胃气馁乏, 饱则脾倦于运。 及乎胃已伤而猝饱,脾欲倦而复加,则脾胃交伤矣。土已疲而木 乘之,则胃以生热,热气上逆,所以不能容;土已薄而水侮之,则脾以生湿,湿气沉濡,所以不能运。术、参皆味兼甘苦,有以厚安其土而除其湿热,为补脾胃之主。而后辛以行其气 陈皮、 神曲味皆辛, 苦以降其逆 枳实之苦, 乃有以善其容;咸以软难化之坚 麦芽、 山楂味皆咸, 酸以敛将疲之力 枳实、 山楂味皆酸, 乃有以助之化。补之而后消,消以成其补,故其功归于健脾 如脾虚食减而无积滞, 则去山楂、 麦芽而加茯苓、 甘草; 如能食而不生肌肉, 则去山楂、 麦芽、 陈皮, 而加当归、 芍药、 川芎、 麦冬、 柏子仁。 其或挟痰挟火, 则亦随宜加减, 存乎其人。
当归补血汤 李东垣
治伤于劳役,肌热面亦,烦渴引饮,脉大而虚。
盖血虚则生内热,所以肌热面赤而渴;脉大而虚,则非由外作热,而热自血虚生。七情五役、饮食饥饱,皆足以并伤气血,然气无形而血有质,无形者之衰犹易回,有质者之亏则难补。且劳役阳作之气,是以多伤于阴。其气固未尝不虚,而血虚则先见;然血伤固先见于气伤,而欲补血则又必先补气。以气为血倡,男子不贫而后能娶妇也。此方君以黄芪,黄芪胃气之主药。胃气盛而后脾血滋,然亦必当归滋之,而后血乃日盛为之媒也。血生于脾,此方补脾胃以滋之,是为补生血之本。犹四君子为补生气之本,与四物汤之为补肝者又有不同。
黄芪 炙, 一两。 甘补胃气 当归 酒洗, 二钱。 甘、 辛、 苦。 当归本补肝药, 而辛润善滋, 从黄芪以入脾, 则可以滋脾而生血矣
空心服 使直入脾胃而无饮食之杂。
脾胃主化水谷,以滋生气血。而阳盈阴歉,则气恒有余,血恒不足,况为劳役所伤,则阴阳偏有所亏,而两不相比。阴不能从阳,则脾不生血,血脉空虚,孤阳独治,此所以阴虚生热也。既曰脾不生血,孤阳独治,则何不急用四物,而仍君以补气之黄芪。曰:四物君以当归,佐以芎、芍,所以补肝而使血有所摄,非补血所由生也 归、 芎皆辛行, 所以补肝。 此君以黄芪,臣以当归,则所以补脾而滋之生血 芪、 归皆甘缓, 则皆补脾, 而借归之润, 则血所由滋也, 气倡而血从之矣 用芪不用归, 则只是补气; 用芪而臣之以归, 则可以生血, 使或用参、 归亦然。 然不用参而用芪, 东垣盖实师仲景之意, 而别 出一途以自见耳。 芪五倍于归,何也?曰:气味有轻重 芪性平缓, 气味皆轻; 归性善行, 气味皆重; 芪不五倍,不足以倡归矣 使平用则归胜, 归自归肝而不入脾矣, 故五倍也 若用人参则不必然。 惟阳独治,斯亟于求阴,山泽所以可损,惟山能受,斯泽从而应,泽山所以能咸 胃阳 土, 主气, 山也; 脾阴土, 主血, 泽也。 胃得脾助, 阳乃不孤。 当归辛润, 可以行湿使化血, 所以助阳而润物, 如损泽益山也。 胃气积厚, 阳可倡阴, 黄芪甘缓, 有以待当归之滋润, 而血从以滋, 如山虚受, 有以感泽, 而泽应 之为咸也。 补脾胃以生血,其道又如此。
肺部
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虚则补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此治肺之道。
凡酸涩之味,乃所以补肺,五味子、芍药、乌梅皆是也。涩与酸同,百合、白及、五倍子亦补肺药。甘淡之味亦能补肺,则升土气以生金耳。苦辛味则皆泻肺邪者。肺主气,故补气亦所以补肺。然必肺能敛气,而后有以主之。若肺不能敛气,则又何以生气?今人只知参、芪为补气,而言及五味子、芍药、枇杷叶则视之为畏途险药,不亦惑乎。
生脉散 《千金方》
孙思邈为壮火伤气者设。
肺为气主,肺受火烁则不能主气,而气失所归,则肺无以出治节,而百脉皆失调。故病浅则气短体倦,口渴多汗,肺燥而咳。若深则津液枯竭,百脉妄行,元气消亡尽矣。故此所以补肺而敛气。或疑此以补气,则似无与于脉,然不曰“生气”而曰“生脉”何也?曰:天气本于命门,谷气化于胃腑,胃气上输膻中,而后肺总摄之。气之生不在肺也,惟肺敛气而出治节,以敷气于周身,而后百脉从之。以分布流行,叠相灌注,此所以为“生脉”也。盖肺犹笙匏 ,而众簧 植焉。匏坚而不裂,中净而无垢,然后有以受吹气而鼓动众簧,声发而各得其和。使匏有旁罅,中有不净,则吹气旁泄而无以动簧矣。此肺虚则不能主气,而补肺乃有以敛气之说也。然使置空匏而无吹气之人,则匏亦岂能自为动簧。是气虚则肺虚,肺无所主,又何以敷之百脉,此补气乃所以补肺之说也。气有所主,则来而聚;气无主,则散而衰。是故补肺乃有以敛气,而补气亦即所以补肺也。
五味子 七粒, 不研, 碎核。 肺为五脏华盖, 而朝百脉。 五味子备五味, 又体质轻虚, 自上而散垂于下, 则亦有肺象焉。 然酸味为多, 故能助敛藏之化, 而为补肺君药, 然以五味子为君。 而只用七粒者, 其体质虽轻, 而气味自重, 故不在多用, 虽只七粒, 已可摄人参、 麦冬之各五分者而君之矣 人参 五分。 甘、 苦, 微寒。 大补元气, 以从五味子, 则所以输气而达之膻中, 以使肺为之主 麦门冬 五分。 甘、 淡、 微苦, 微寒。 而性复滋润, 甘能补气, 淡渗邪湿; 苦能降逆, 润泽可以滋肺金之燥, 而为生水制火之源。 此所以为五味子之佐
水煎晨服 分两何若是之轻, 曰: 古人上行之药, 多用轻剂; 下行则必用重剂。 此以入肺, 故从轻剂。 惟连日服之无间, 则其效自大。
此方以五味子为补肺君药 五味则具补五脏之气, 而酸敛为长。 人见其只用七粒, 则以此为参、 冬之佐, 抑知此方之所以敛阴保肺, 润燥清金, 而使热不能伤, 气不耗散者, 固全赖五味子以为补肺君药也。 而人参、麦冬为之臣佐 人参补中气, 以输之膻中而使肺有所敛; 麦冬降逆气, 以宁抑心火而使肺得所安, 使气以体固,体以气充 体即魄也, 魄即阴血之流而成脉, 萃而成精, 凝而成形。 而凡为物之匡郭, 以有精爽而妙于有无之间, 皆 是也。 肺主魄, 而又主气者。 气以魄为匡郭, 故体所范围, 而气从而范之, 以不至于散, 君之所以制群臣也; 魄以气为推行, 故气所充周而体亦凭之, 以不至于馁, 臣之奔走以事君也。 此肺之所以藏魄而因为气主。 然国家惟臣是赖, 肺出治节, 而朝百脉, 而无中气以充之, 则治将谁治? 故补肺主于补 气也, 体固而中有可存,气充而用惟其节,气以魄为范围,金堤防而水入优游矣。魄以气为充周,水有余而阳气伏蒸矣 “金为堤防, 水入 优游, 三分水余, 阳气伏蒸”, 此魏伯阳 炉火说中语。 五味子补肺之敛, 是以金为堤防也。 金敛固而后有以主气, 如有鼎而后有以容水, 故言水入优游也。 人参补气以充之, 麦冬清火以辅之, 是阳气伏蒸而水自有余, 于是可以使脉气灌输, 不失其节。 气不短促, 体不倦怠, 口渴咳嗽之症可以除矣。 此亦炉鼎之 道。 敛气所以补肺,此以抑少阴之过 少阴谓君火, 而救受烁之金。夏月盛暑,虽无病亦宜服之。使壮火不至于食气,人有将死而脉绝者,服此脉可复生,以气欲散而能敛之之效。
补肺汤
治肺虚咳嗽。
夫秋、冬、春、夏,皆以相生为序。而秋之承夏,则独以金继火。人之五脏,肾、肝、心皆自下生上,而肺居心上,则且以火烁金,阳当亢极之余,阴金何能遽敛?以未能遽敛之金而心火或陵之,此肺虚之所以咳嗽也。咳嗽非一端,有因风、因痰、因湿、因火、因寒之异。盖肺惟主敛,敛非所敛,则皆激而咳。外邪所干,皆乘其虚,而邪既有余,则皆属之实。惟或者悲哀所伤,肺气不能自敛,妄火过亢,以乘所胜,而肝木亦侮所不胜,脾胃之气,不输膻中,肾水位远,而不能救,则是肺金之虚,而非外感。此方所以补之,此肺虚其本,咳嗽其标。此方以补肺虚,非以治咳嗽,非谓治咳嗽者,可概用也。然邪之所乘。其正必虚,则凡治外感咳嗽者,亦非可竞忘补肺矣。
五味子 炒, 一钱。 气味甚重。 虽只一钱, 已是君药 桑白皮 蜜炙, 二钱。 甘、 酸、 微辛。 色白, 专入于肺, 为补肺清金之良品, 抑已亢之火, 开生水之源者, 其气味轻, 故用二钱, 却只是臣药 熟地黄 二钱。 补肾水以济火, 使有制而不至于烁金。 五味子、 桑白皮补肺金而即能下生肾水, 地黄补肾水而即可上保肺金 人参 一钱 黄芪 蜜炙, 一钱。 补土以生金, 补脾胃之气, 以上输于肺, 使肺得主气, 则肺充实而不畏火克。 此与生脉散用人参之意同 紫菀 一钱。 辛、 苦。 以泻肺散郁。 此则于补肺剂中用泻肺之药, 与肾气丸中用泽泻, 四物汤中用芍药同意。 或一例谓为补肺之药, 则失之矣 枇杷叶 去毛净, 蜜炙, 一钱。 苦、 酸。 叶在上而轻, 有毛, 又类肺主皮毛。 酸以补肺之收敛, 苦以泄肺之逆气, 加之甘以润之, 亦清肺金之良品, 又以助五味子而为之佐
水煎服。
此方与生脉之意大同,特因肺之已虚而重其剂耳。其用桑白皮、地黄,犹生脉散之用麦冬。而重以地黄,为金之已受火克也 麦 冬、 桑白皮皆能清金而生水。 但麦冬兼可宁心, 则不必熟地, 此用桑白皮则又以接引肾水而使之上行。 根皮之性, 固引水而上荣枝叶者; 熟地补水而下沉, 得桑白皮之接引则水可上行而济火。 用人参、黄芪,犹生脉散之用人参。而重以黄芪为肺气已虚也 人参、 黄芪补脾胃之气, 兼能补肺, 而升胃气于膻中, 则人参尤赖黄芪之助。 既皆重剂,则又用枇杷叶以助五味子之敛,以重补金化 化字与气字稍不同。 惟加紫菀以泻肺邪,则惟恐害正之深虑也 补中用泻, 皆如此。
百合固金汤赵蕺庵
治肺伤、咽痛、喘咳、痰血。
此方不专补肺而兼肺肾,以咽痛干足少阴脉也。然咽与肺合,体相比,咽之痛究是肺之伤,而补水以制火,亦正所以清金而补肺。
熟地黄 三钱。 此以补水为君药, 与补心丹之意略同 生地黄 二钱。 用熟以补肾矣。 又用生者左行入肝, 以摄血而上交于心, 正所以济火也。 凡熟则定守, 而生则上行 麦门冬 一钱半。 清肺宁心, 又以接引二地而通于肺, 以清肺中之痰血, 解肺上挟咽之火也 百合 二钱。 甘、 苦、 涩。 涩与酸同用, 补肺金敛藏之化, 而甘能补肺之正, 苦能降气之逆, 亦补肺清金之主药 白芍药 炒, 一钱。 酸以敛阴, 白色入肺, 亦补肺之主药。 且以泻血热, 去逼而上行之妄血也 贝母 一钱。 苦、 辛。 色白入肺, 形亦似肺之附于咽喉, 而苦能泄肺中上逆之气, 辛能行肺中陈郁之湿, 且能解郁宁心, 而快膻中之清气, 所以止咳嗽, 消上壅之热痰也 生甘草 一钱。 甘无不补, 而用生则取其上行, 补土以生金, 能养阴而泻火 当归 一钱。 此以助生地之行, 且使血复归肝而不上逆也 元参 八分。 苦、 咸、 润。 能滋肾水而升其清气于膻中, 以靖浮游之火。 此又以助熟地之滋, 且使水气敷散而不为痰也 桔梗 八分。 苦、 辛。 功专入肺, 辛泻肺邪, 苦降肺逆。 在此方为泻肺之药, 其与贝母不同者, 贝母能滋润肺金, 而此则苦燥也
水煎服。
肺为相傅之官,治节所从出,而居近心位,畏火之逼。然使肺金肃清 以本化言, 而五脏平和 肺为五脏华盖, 则不畏火之克,而治节自能从容。气有所主,以无游散拂逆之病,肺之化虚,则治无节,而不能主气,气逆脉乱,此宜酸以收之 此生脉散之类。 然肺本多气而少血,易失之燥。而或人之肾水亏失,相火上炎,金虽生水,而不足以胜火,则肺劳 津液自肺而生, 水道自肺而降, 此水之上源, 即金生水之实。 君火无畏,相火助之,合而上炎,则肺愈受伤 此咽痛、 喘逆、 咳嗽、 痰血之病所由来也。 是因肾之虚而反致肺之虚,肺已劳于用也 肺以主气为本, 以生水为用。 此方惟百合、芍药为补肺主药,而君以熟地,则补肾滋水,佐以生地,以壮水而制相火;而当归、元参又引水以上行,引血以归肝,麦冬、贝母、生甘草则上下其间,以通金水相生之路 元参、 生甘草。 升清气以上清肺金; 麦冬、 贝母, 肃肺金而下生肾水也; 又以桔梗泻肺之余邪,而降其逆气。恐有不当敛而敛者,则泻之泄之。盖主于制火,使不至刑金,而后助金以下生肾水,则其意亦归于固金而已 或谓: 此不欲用苦寒以伤生发之气。 然方内地黄、 元参、 贝母亦何尝不苦寒? 若知、 柏、 芩、 连则自非此症所用耳, 何则? 以肺化已伤故。 李士材曰: 此方殊有卓见。 然土为金母, 清金之后, 急宜顾母, 否则金终不可足也。
按:士材此亦一见,然此时此症只宜以本方治之,与生脉散、补肺汤之用又自不同。欲代此方,则八仙长寿丹近之,然而力缓矣。
补肺阿胶散 钱仲阳
治肺虚火嗽,而无津液且气哽者,意重润肺泻火,然泻肺之药居多矣。但制方有法,则能用泻以成其补。
阿胶 又蛤粉炒, 一两半。 甘、 咸, 黏润, 能滋肺金之阴, 而固其收敛之气。 虽不酸而可与酸同用, 且又以滋胜。 肺液已枯, 则宜胶以滋之。 炒以文蛤粉之酸涩, 又以助其敛固。 阿胶难真, 好黄明胶亦可代之 马兜铃 焙, 一两。 苦、 辛。 苦泄逆气, 辛泻肺邪, 其形似肺之下垂, 而开裂向下, 故有清热降火之能 牛蒡子 炒香, 一两。 味辛而功专泻肺, 然能利膈滑痰, 解咽喉间热毒 杏仁 去皮尖七钱。 甘、 苦、 辛。 泄逆泻邪, 而亦能滋润, 且以软坚去哽, 兼可宁心 甘草 炙, 一两。 此则补土以生金, 且以和阴阳使虚火自平。 不用参、 芪者, 火方上逆, 不欲骤益其气也 粳米 一两。 粳稻甘而晚稻又微酸, 此亦补土生金, 而性味冲和。 且能助阿胶、 文蛤之敛
水煎服。
此因肺气本不甚虚,而阴阳偏胜,气热上逆,遂成虚火,以致津液枯涸者而设。故滋润之意居多,不拘一于敛固,惟欲降其逆而平其阴阳也。要其功则归于补肺。
加味百花膏 《济生》
治喘咳不止,痰中夹血者。
咳嗽之因不一,而咳久则肺虚,肺虚不能主气,则气愈上逆,且喘而促息;气逆而上则生火,火结湿而成痰,火伤肺而夹血。正化既虚,则补正为急,而泻邪次之,以敛固而兼滋润。其本非气虚,则不须补土以益其气也。
百合 甘、 苦、 涩。 为敛肺主药 款冬花 味辛。 以舒其敛闭之余邪, 且能散肺热而除痰定喘 乌梅 酸、 咸。 酸以补肺而敛阴; 咸以补心而散血。 曾经火气熏蒸而色变黑, 则肺居心上, 不畏火之烁。 此亦补肺主药 百部 苦、 甘。 功专入肺, 甘补苦泄, 主治哮喘 紫菀 辛、 苦。 舒郁热而行痰止血
炼蜜丸,如龙眼大,食后临卧噙化一丸 蜜能润肺止嗽生津, 甘则能补。 此取百合与款冬花而名 “百花”, 又蜜亦百花之英。 临卧服者, 卧则气归于肺, 使药亦随之以入。
此为肺惫而虚,兼有外邪客之,久而不散,正不能胜邪者设。又补正之一法。
肺血丸 丹溪
治咳嗽痰血。
凡血症多由于火,咳嗽则火之陵金,金受火则咳;金含湿则火迫为痰而嗽,火逆气上,则血逼而上溢。此或由相火则其血散,或肺自伤火则血缕从痰,而要责之肺虚。肺气不虚,则能生水以制火,且肺不受伤。惟肺虚而后火陵之,故仍当归重敛肺。血症不一:凡唾中带血,咯出有血者,肾之相火迫血上行;鼻衄咳嗽之血,则肺虚伤火;呕吐成盆成碗者,胃本多血,而伤于酒食热味;自两胁逆上吐出者,肝伤或肝气逆也;溺血者,心遗热于小肠;便血者,肺遗热于大肠;牙宣,胃热也;舌血及红汗,心热也;又乍惊而动血者,心胆血也;盛怒而动血者,肝血也;忧思而动血者,脾血也;劳力而伤血者,肾血也。附详于此。
诃子肉 苦、 酸、 涩。 生用敛肺清金, 降逆止咳 栀子 苦、 酸。 炒黑用, 抑妄行之相火, 决三焦之水道, 敛肺宁心, 降逆气, 止妄血 海石 咸、 涩。 补心敛肺, 清金降火, 渗湿消痰 瓜蒌仁 甘苦而能润, 轻虚上浮, 宁心润肺, 泄逆清火, 除痰去垢, 开豁膻中之清气, 亦治咳要药。 须压去油用 青黛 辛、 咸。 此补肝而泻肺, 然补行肝气, 使肝木自畅, 则相火不至烁金; 咸散肝血, 则血各循经, 而不至逆涌于上, 且能解毒热
等分为末,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蜜亦润肺, 能补清高之气。 嗽甚加杏仁 辛苦甘润, 取其大降逆气, 且攻坚泻火。
此方治咳嗽痰血。然治咳嗽而不治其血者,以火气上逆,而血因之以上,则其过不在血也;火迫咳逆,然治火逆而不专降其气者,以肺虚不能敛气,而气因之以逆,则其过又不在气也。肺先虚而后火陵之,则补肺为主,酸涩以敛之 诃子、 栀子, 皆以补肺, 甘寒以润之 瓜蒌、 蜂蜜, 皆以润肺, 而后微苦以降其逆 栀子、 瓜蒌皆微苦, 微辛以泻其邪 青黛微辛, 润以除痰 瓜蒌、 海石, 皆能除痰, 咸以散瘀 海石、 青黛, 皆咸散血。 肺能敛气而气不逆,则火不上逼而嗽自除 上逆之气, 即火也, 嗽除而血自止。此亦治本之道。
诃子散 刘河间
治泻痢既久,腹痛渐已而不止者,则非复外邪,而肺虚不能复敛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受火克之余,气逆犹有余火遗于大肠,因之而泻不能止,且或至于脱肛,则宜以此治之。
诃子 一两, 半生半煨。 酸、 苦、 涩。 补敛肺气, 止泻收脱, 其用半生半煨者, 生以上行于肺, 煨以下敛大肠 木香 五钱。 辛、 苦。 能行下焦无形之气以达于上, 而调和气血, 降上焦有形之物, 以行于下, 而决渎去秽 黄连 用茱萸炒过, 三钱。 苦以降火而能厚肠。 用茱萸炒, 即左金丸, 引肺气下行以止肝之过于疏泄; 以黄连合之木香, 即香连丸, 所以行大肠之郁滞而除其热 甘草 二钱。 以厚脾土而生肺金
合为末,每服二钱,用白术、芍药汤调下 芍药以补敛肺金, 以敛大肠之气; 白术以补土生金, 补气而输之肺。 如不能止泻,则再加厚朴 恐有余湿, 以此竭之。
肺主治节,气之所由升降。其或暑热伤肺,而清燥之淫乃复遏之 燥者, 秋金清冷, 肃然之气, 则气逆乱而生火,火遗于腑,泄痢由之 清胜于暑, 则多成疟; 暑胜于清, 则多成痢。 及夫外邪已退,余热未除,则肺金未能遂其敛,而泻有不能止者,故补肺以助之敛 诃 子、 芍药皆补肺敛气, 补土以益其气 甘草、 白术, 皆补土益气。 而佐以行气去热之品,以安肺厚肠,是此方之治也 外邪未已者, 此方非所用。
养脏汤 罗谦甫
前方为大肠有余热者设。此为肺气虚寒者设。肺气虚寒,则大肠失所主,于是有泻痢已久,赤白已尽,而肠虚不能上举至脱肛者,宜此治之。
罂粟壳 去蒂蜜炙, 三两六钱。 一于收涩, 主敛气收脱 诃子 面裹煨, 一两二钱。 苦酸收敛 白芍药 炒, 一两六钱。 此三味皆以补敛肺气而收大肠之脱 生甘草 一两八钱。 重用甘草, 所以补土生金, 用生者使上行于肺。 人疑不用升、 柴, 抑知此已有升提之用 木香 二两四钱。 不见火, 此亦具升提之用 肉桂 八钱。 气已虚寒, 用以助命火, 使温脾胃, 为气血之本 人参 六钱。 补气滋血 白术 炒, 六钱。 补气而输之肺 当归 六钱。 滋血且以润肠
每服四钱,煎服 寒甚加附子。
气者,阳也。有阳之生,而后有阴之敛。无气则肺何所敛,气虚则肺寒矣。凡物之不坠,大气举之。若泻痢邪尽,而气亦随以衰,肺不上举,故形下脱 此寒而脱肛也。 是宜益气以实其肺,以举其脱,而不徒事收敛 肉桂以生阳, 而参、 术、 甘草、 木香皆能益气行气以输之肺。 然要以肺之能敛为主,上敛则下举 故必以罂粟壳、 诃子、 芍药为之主, 是此方之治也。
三焦部
膀胱与肾相比,胆与肝相附,小肠与心相应,胃与脾相附,大肠与肺相应,是皆一脏一腑,有与为耦。惟三焦独为孤腑,又为“少阳游部”。虽其经络与心胞络相配,而心胞络则不可离心而别为一脏,且所主气血,亦不相应,故于五脏之外,别立三焦一部,其所系固甚重,不可遗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然三焦之行,实主少阳相火。以水道言之,则自吸门至贲门为“上焦”,水谷所由入,又肺金所治,为生水之源;自贲门至幽门为“中焦”,水谷之所潴,又脾胃所治,为制水之防;自幽门至阑门以下为“下焦”,水谷之糟粕所从出,又肾、膀胱所治为受水之归。以相火言之,则命门之火行于肝胆,熏蒸脾胃,输血于膈俞,输气于膻中,而后心肺主之。命门并下焦,以上化水谷,下出糟粕;肝胆并中焦,以达阳气,以储阴血;心肺并上焦,以发神明,以主呼吸。要以命门之阳为生气之本,水下行以济火,而气血得所滋;火上行以济水,而气血从之化。此非偏主一气者所可该,故别为一部。当上、下关津之处,贲门、幽门、阑门即其所治。而三焦经脉,下出委阳,络于膀胱,当中历属三焦,其上则上布膻中,络心胞络,与水道相终始,与心肺、脾胃、肾命、膀胱历相维系。三焦并水火而司之者,顾人之阴阳,鲜有不偏,而饮食之所奉养,七情之所劳役,六淫之所侵伐,则水火益不能不有所偏胜,于是有客水溢而相火不能温,相火炎而真水不能胜者,水火不以相济,而反相暌革矣。故治三焦之病,在平其水火。方书治病,多言五脏十经。而鲜有言及三焦者,故别立此以明之。
三才封髓丹 《拔萃方》
此方用前三味曰“三才汤”,以治脾肺虚劳,意在补土生金,引水制火;用后三味曰“封髓丹”,以相火过妄,肾精不固,意在壮肾水以安相火;合二方而一之,则上下兼治:下养相火使安其位而不失之寒,上清肺金使能生水而不失之燥,中厚堤防,而水可顺下,宣阳气而火可上通。是统治三焦,而交济水火,且可使精神血气皆适其平矣!此方前人未有言其治三焦者,愚特为表而出之。
天门冬 二两。 甘苦而能润, 功专入肺。 甘则能补, 苦则能降, 润则能滋, 是以能清肺金而生肾水, 为浚水于高原, 此主上焦也 熟地黄 二两。 甘苦而能润, 功专入肾。 苦以坚肾, 润以滋阴, 所以敛阳气使固藏, 而深其水之所钟, 此主下焦也 人参 一两。 甘苦而能润, 功专入脾。 甘则补土, 苦能泄火, 润能滋血, 有以和阴阳而壮脾胃气。 气和则水行就下而不泛溢, 阳气上达而不夭阏。 此主中焦也 黄柏 酒炒, 三两。 苦、 辛。 苦则能坚, 辛则能润, 是以寒而不冱, 以壮水之主, 而命火实温养其中, 使真阳藏而不泄。 又能行膀胱之邪水以钟聚真精, 毋徒畏其寒也。 此方中重用黄柏, 以三焦经脉虽始膻中, 而膀胱其委, 命火则始自下焦, 以浮游而上。 命火炽且沸溢而逆行, 浑浊而不清矣。 故黄柏以靖相火, 所以遂水之下行, 而澄之使清。 且沁去其污浊也 砂仁 一两半。 味辛。 补命门火, 宣达肝木。 其气轻虚上行, 以温养脾胃而达其气于膻中, 此阳气之行也。 下焦肾命实为血气之本, 黄柏以坚之, 而血不涸; 砂仁以达之, 而气不郁。 阴阳皆得所安, 上下皆顺其道, 则水不旁溢, 而火亦不妄焚 甘草 炙, 七钱半。 合人参以益厚脾中焦之土, 且生金而补肺气
面糊丸 面能润燥补肺, 且利小便, 故用此和丸。 用 肉苁蓉 五钱 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汤送下 肉苁蓉甘酸咸, 能暖肾水, 泻邪湿, 敛精益阳。 然其性滑肠, 以酒浸之, 盖使之上行也。 药味多寒, 此温以佐之, 汤散而丸之, 气专遂矣。
三焦脉始膻中,膻中气之所会,而肺主之。肺金生水,又水谷入自吸门,由膻中气纳,而后下入贲门,是则上焦为水道之源。络心包下膈,历属三焦 三焦即贲门、 幽门三处, 以其为相火所行, 焦熔水谷, 故谓之焦; 而中焦脾胃所治,所以容受水谷,变化气血,是中焦固用水之地,而沟洫堤防所布治;下络膀胱,膀胱、肾之腑,是则下焦为水之委,而肾精所由萃,津液所以藏,污秽所由出。上焦之气不清,则真水不生,客水不流,而水溢高原,留而为胀,逆而为咳矣。中焦之堤防不治,沟洫不分,则水停中脘,气血不滋,溢则成痰,积则中满,蒸则成热,无气则成寒矣。下焦之化不厚,则清浊不别,水蓄膀胱,肾精不固,火逸妄行,而水道无所出矣。要其遏溢之故,则惟先天之水不足以安命火,而命火不居,横逆而上,则水从之上逆,而随在阻滞不行,下则命门火衰,不能施化,而水满土湿。故此方意重下焦以固肾水 君以黄柏, 而宣其命火 佐以砂仁使之不郁, 不郁则其行不横逆。 火行水中,水坚而火不郁,乃清其上源 天门冬, 导其流行 水由地中行, 人参、 甘草以厚其土, 深其潴泽 黄柏、 地黄, 泄以尾闾 黄柏之辛, 又能泄膀胱浊水, 水固流湿,就其故道 肾、 膀胱本水之所汇, 而水自归之, 而相火亦从容施化 砂仁、 人参、 甘草又相助以宣达阳气, 以上输于肺。 上下交而泰成,水火交而既济。而咳逆、肿胀、腹满、少腹坚,不得小便、癃闭、泄精之病,皆可不生矣!是统治三焦之道 方名三才者, 以药有天、 地、 人之名, 而治亦统上、 中、 下; 曰封髓者, 以精为骨髓, 此能封固之使不妄泄。
麦门冬粳米汤
治上焦溢于高原之水。
水何以溢,下焦之相火有所郁逆,而拂而妄行,猝逼于上,则水亦涌沸上腾以积于膻中,而肺实受之。肺固布治节朝百脉者,为火所困而水复浸之,则无以布治,而肺气喘满,久之水所沸溢,亦行于百脉,四肢肤体,皆成水肿。此方以清肺金,亦即以清郁逆,且使之生肾水而安相火。
麦门冬 去心, 五十枚, 姜炒。 甘、 淡、 微苦。 甘则能补肺气, 淡则能渗积水, 苦则能泄逆气, 且泻火而下生肾水。 其气清虚而润泽, 故能清郁逆之火, 靖沸腾之水, 以肃清上焦 粳米 晚稻者五十粒。 甘而微酸, 故能安养肺气。 凡保肺之药多用之, 非徒补土生金之说
水煎服。
水溢于肺,则肺胀满,肺胀满则喘促不得卧 气为火所逼则短促, 为水所阻。 呼吸不顺, 卧则气归于肺, 气逆不能归肺, 故不得卧, 由是水溢肢体则肿胀。水从脉入,无所不溢,惟虚处则凑之,此非脾之湿,而膻中之水也,故曰“水溢高原” 脾湿肿胀, 则有腹满少腹坚之症, 脾虚肿满, 则有厥冷中寒之症。 水何以溢?其上不舒,而火下逼之,则水溢矣 此如锅盖盖于上, 锅底火急, 则锅中之水必涌沸而从旁溢出。 上何以不舒?情或郁之,邪或干之,则膻中之气不清,所谓不舒。而又或多引饮及生冷也 凡溢者皆客水。 故以麦冬清之,以粳米助之,所以导水下行,且生肾水而制火 清之则上焦气舒而火不郁, 又淡渗苦泄, 所以导水而下行, 麦冬、 粳米, 气皆微寒。 水已溢矣,而又使之生水,何也?曰:水溢者有形之水,肾水者无形之水,人知火有无形之火,而不知水亦有无形之水 无形之火, 谓相火也。 惟有无形之水,而后足以安无形之火也。
中满分消汤 东垣
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及下虚阴燥,奔豚不收,症虽杂见,中寒二字尽之。中寒者,命门阳衰,脾胃不治,则脾胃寒。脾胃气虚,无以制水,则水之浸渍土中者,亦寒而不化而中满矣。李东垣曰: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者,从权以寒热药下之。其论如此,故所立治寒胀、热胀二方,皆以分消为名。或曰:中寒者由于命门阳衰,则何不直用金匮肾气而用此分消,得无非治本乎。曰:东垣亦言之矣。曰:人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此汤主之,盖肾气丸所治。命火独虚,肾水无所依而上溢,此非有客水而脾自生湿,其胀中虚如鼓,水非有形之水,肾气丸所治也。其东垣所言者,其原虽亦由命门火衰,而胀非肾水之溢,以有外寒客水积之,而脾胃不能化也。人固有脾胃自虚者,如漏锅焉,灶火不能温水,而漏水反足以灭灶火;又小灶而大锅多水,火亦不足以温其水。此固未尝非命门火衰,而不可尽责之命火,则理脾胃为先。且此方首用川乌,佐以益智,则未尝不用意于命火。但分消多门,则因脾胃自虚,重以外寒客水,而不得不分消耳。
川乌头 二钱。 辛、 甘, 热。 与附子略同, 但附子能专达命门, 而此则气已旁溢, 惟其辛之行水去湿除寒则用之。 理中焦寒湿, 固甚宜也。 东垣主于脾胃, 故用乌头 益智仁 三分。 辛, 热。 补命门, 去积寒而开郁结, 此又以助乌头而行命火于脾胃 干姜 二钱。 行肝气于脾土, 为温脾胃去寒湿之主药 荜澄茄 二钱。 辛, 热。 此与胡椒同类, 或云此即胡椒之未熟而生采者。 胡椒穗生而叶常抱穗, 有固气温中之意, 主除胃中之积寒久湿。 然不用胡椒而用荜澄茄者, 盖与用青皮同意, 欲其行而散也 厚朴 五分。 苦、 辛。 燥湿行水, 和脾胃以助干姜 草蔻仁 五分。 辛, 热。 温脾胃开郁结。 此又以助荜澄茄 生姜 二钱。 用干而又用生者, 干以守生以行, 将以开鬼门而发之汗 青皮 二钱。 苦、 辛。 升阳发郁。 亦能表汗祛痰, 恐寒水之坚积, 而用此攻其坚 木香 三分。 辛、 苦。 升达胃气 半夏 三分。 辛、 滑。 行痰, 此二味又以助生姜、 青皮 柴胡 二钱。 升肾水之清气而使之上行 升麻 三分。 又升胃气而 使之散达肌表, 使水湿从之以散, 此又以助柴胡 麻黄 二钱。 微辛而淡。 此乃大发其汗, 使水从汗出, 所谓开鬼门也; 生姜自脾胃而外达, 而青皮以下, 步步为之接引, 乃使麻黄从而达之 吴茱萸 五分。 辛、 苦。 行水燥湿, 其热能引而下行, 盖又将以洁净府而通之小便 茯苓 三分。 淡以自脾而渗之 泽泻 二钱。 咸以泻水, 此又通之小便, 使水从小便消, 所谓洁净府也。 自生姜而下, 皆所谓分消 人参 二钱 黄芪 五分。 此补脾胃之气, 以厚其运化之本。 不然, 则不可分消, 且不能分消矣 当归 二钱。 参、 芪补之, 则水蒸而成气; 当归滋之, 则水化而成血, 皆以厚其本也 黄连 二钱。 燥湿去热, 而厚肠胃 黄柏 五分。 苦、 辛。 坚肾水不使上溢, 润命门不使郁塞, 行膀胱邪水, 又足以助泽泻之利小便。 而连、 柏皆寒, 此实用之反佐, 所谓热因寒用
水煎服。
水停中脘 即胃也, 则气血不滋,水渍土湿,而肿胀腹满少腹坚不得小便。此非肾气之溢,而客水之停也。水何以停?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而又或引饮生冷,则堤防不治,沟洫不分,所以停而土湿也 此如田无沟洫, 则水满坏堤, 必至水溢平田而伤稼。 故此方主于分消,止雨润而恒之以日 川乌、 益智、 干姜、 澄茄、 厚朴、 草果皆是, 引其气而升之 青皮、 木香、 柴胡、 升麻, 达其浊而下之 吴茱萸、 茯苓, 利其关节 生姜、 半夏, 而开其元门 麻黄, 洁其净府 泽泻, 皆所以分沟洫。由是而滋补气血以厚其本 参、 芪、 当归, 修其所经之道 黄连以厚肠胃, 浚其所潴之府 黄柏以清膀胱, 皆所以治堤防也。治中焦之停水如此 东垣方向嫌其药味过多, 似开陶节庵以“四边笼罩法”为治病之门。 然东垣方乍看似杂, 细按自有条理, 学者不可不深察。
五苓散 张仲景
此本治太阳伤寒,大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然亦可统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或呕逆,或泻痢,或水寒射肺而喘咳诸症;又以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浊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重身痛;又以治中风发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又治伤寒痞满,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
愚按:治症虽多,要以除膀胱之热而达下焦之水云尔。下焦者,相火之源,而水道之委;相火者,人身之阳,以寒、风、湿、暑之淫而皆发热者,皆阳气之郁,则皆相火之为。太阳伤寒,热遗于腑,则水炎自水道以上行,而口渴水遏不得下行,而小便不利矣。渴欲水而水逆,相火热郁,下不行则上亦不能入,湿蓄下焦,而火复挟之逆行,则上且射肺;挟之旁行,则大肠泻泄。暑之中人,多在太阳小肠及少阳三焦,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兼吐泻。或则不得吐泻,水火争而霍乱。在小肠则亦必遗热膀胱。下焦阑门水火之会,下焦不治,水蓄膀胱。故此方治症虽多,要以除膀胱热而达下焦之水也。
泽泻 一两六铢半。 咸泻肾之邪水, 宣泄膀胱之气化。 生于水中而能行水, 主在下焦, 此用为君。 古者二十四铢为一两。 一两六铢半, 是一两二钱二分。 古之度量权衡, 皆本于“黄钟”之律。 古之三两, 乃当今一两; 古之三斗, 乃当今一斗; 古之一尺, 乃当今六寸四分。 变法自隋大业间始, 而唐、 宋以后皆仍之。 故斤两、 升斗、 尺寸皆与古异。 张仲景汉人, 古法未变, 故以铢数为言。 其用一两六铢半, 只当今之四钱耳。 人每疑其用药太重, 而不知此意 茯苓 十八铢。 淡渗, 能渗泄膻中之水, 以达于下而授之膀胱 猪苓 十八铢。 淡而微甘、 微苦, 能利小肠水以渗入膀胱。 茯苓色赤, 猪苓色黑, 阑门之际, 水火之交, 故用二苓相佐以行, 此皆臣分。 而或谓二苓为君, 泽泻为臣, 是二君而一臣, 失之甚矣 白术 十八铢。 甘、 苦。 厚脾土, 而去其湿。 凡湿必积于土, 土受湿则水不复行, 故必以白术燥之。 十八铢, 则七钱五分, 只当今之二钱三分而已 肉桂 半两。 甘、 辛。 辛能行水, 而热因热用。 有泽泻以君之, 则肉桂亦从二苓以行其邪水于下, 且其性鼓舞流通也。 膀胱之蓄水行, 则下焦之火亦散, 而三焦之气皆平。 此方中必当用厚肉桂方能达下焦, 合四苓以鼓舞膀胱之气而达其水, 且四苓皆在下之物, 此乃统桂而谓之五苓, 则其用近根厚皮可知。 或云伤寒表症未解者, 仍当用桂枝, 此不然也。 表症虽未除, 而腑症除, 则表症自解。 若用桂枝, 则是引二苓以散行上达, 岂复能和一以成利小便之功乎? 又四苓皆咸、 濡、 淡、 渗、 苦燥而已, 不得桂之辛行, 小便不能以遽达。 仲景用桂, 原非为恶寒而设。 东垣谓“无恶寒症, 不必用桂”, 恐亦未然。 又此以治渴而小便不利, 夫既已渴矣, 而复竭其水, 不益之渴乎? 曰: 此之作渴, 非无水也, 水之浊秽不得下, 则水之精液不能上, 且水蓄于下, 而火逆而上, 故作渴耳。 水达则气顺而火平, 津液自生矣。 若但渴而小便利者, 则又当治渴, 不当复用四苓
合为末,水服 不为汤而为末, 欲其合形质以下沉。 此药合算分两共得四两。 古四两, 只当今一两三钱有零耳。 下部之药, 宜用大剂, 此一两三钱只作一剂服之, 传此方者乃云每服三钱, 误也。 且仲景方无言用钱数者。
水蓄膀胱则津液不化,水逆上行,而小便不利,且生郁热,水火亦争,或则逆吐,或则旁泻 大肠于膀胱则为旁也。 下癃而上渴 小便闭者上多作渴, 浊水壅而清气不升也。 此非独尾闾之壅而不泄,抑亦川渎之浊而不流 尾闾以前阴出小便言。 凡水寒则清, 水热则浊, 浊则壅而不流, 不流则且积而上溢, 中焦脾胃且受浸渍, 土湿而水益浊, 湿浊则愈成 热, 而津液不上行。 水何以蓄膀胱?阳有所遏,干于膀胱,膀胱之气不化 十二官之用, 皆以气化而出, 不独膀胱; 而膀胱官主津液, 其气不化, 则藏而不能出, 则清浊不分,水所以壅于浊而不出 人身之阳, 本于命门, 阳气条达, 则不为火。 一有所遏, 则郁逆而成热, 是皆相火之为也。 相火藏于肾中, 而膀胱为肾之腑, 相火行于肝胆, 而膀胱之位近之, 又小肠为心之腑, 同司君火, 而膀胱则承其下, 膀胱受真水于肾, 受客水于小肠, 是君相之火, 皆得干膀胱。 又三焦相火, 其经脉亦络膀胱, 故人凡有邪感则小便必变亦, 以膀胱并受邪也。 膀胱受邪, 则气不能化而清浊不分。 此方主于渗导小便,以泻其浊,即以挹其清 主泽泻言, 《本经》言其能聪明耳目, 亦即此意。 又渗其逆者而下之,则气随以顺 气逆则为火, 气顺则火降 然后以辛导而行之,治下焦蓄水之法如此有 随症加减者, 此不具录。
三补丸
即古之黄连解毒汤,去栀子而用粥丸也。然愚意以治三焦,仍加栀子为是。
按:黄连解毒汤,或以为太仓公制,又云崔氏制,此不可知,要以果属实火盛亢,则当用此。崔氏曰:胃有燥粪,令人错语。邪热盛,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承气汤;通而错语者,宜黄连解毒汤。改用粥丸,性稍和缓,以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闭结,夜作烦热。此大寒之剂,而曰“三补”者,壮火食气,是抑其火,乃所以补其气。
枯黄芩 泻上焦肺火 黄连 泻中焦心肝脾火 黄柏 泻下焦肾、膀胱火 栀子 泻三焦屈曲之火, 三补不数栀子, 以其能摄之也
用浓粥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每服三钱。
少阳三焦,命门之化所行,命火之阳,蒸于脾胃,行于肝胆,达于膈上,散于膻中,附于心胞,偶有所遏,则皆郁逆而成火。是故七情感于心,则君火妄而相火随之;六淫感于气,则相火焚而君火亦应之。至于怫郁之甚,则有三焦皆火,其发之暴,则烦躁、狂热、妄言、发斑、吐衄,其稍缓则亦上而咽喉干渴,咳呕心烦;中而湿痰热胀,下而二便闭结。此不可不有以折之。“亢则害,承乃制”也。是不可畏其寒凉而斥之 因症加减, 此不具录。
麦门冬汤 《金匮》
此以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愚按:火逆即气之逆,气之本在下焦肾命,上行而熏蒸脾胃,胃乃化水谷之气而输之膻中,肺乃主之以布散于下,此皆顺不逆。逆即火也,气有所遏,则逆而为火,肺受火烁,则浊而不清,燥而不润。膻中之气逆乱,而肺不能为之主,气愈上而不下,胃气亦因以不升,而津液枯涸,咽喉不利。故治此者,不急于降其火,而只以顺其气,清肺金便能主气,而升胃气以卑之为主。肺能布气,升降皆顺,则气不逆而火平。
麦门冬 七升。 古七升, 当今二升三合零。 润肺金以清膻中之气, 且能抑火之逆 半夏 一升。 古一升, 当今三合有三。 辛滑行气, 通利升降之道。 此方用此, 所以使气之升降、 呼吸得以流通而无所滞逆。 故仲景治咽痛, 往往用之。 咽痛者火逆, 气通而不滞不逆, 则无火矣。 今人只知其为行痰, 抑知其所以行痰者, 亦以其辛能行气, 滑通关节, 故可除痰, 非燥之之谓。 喻嘉言赞此方, 谓其“于大补中气, 大生津液队中, 入此之辛温一味, 以利咽下气, 为古今未有之奇。 ”此固未及窥古人立方之蕴, 而或谓半夏能润能燥, 以行水故燥, 以味辛故润, 是亦俗见未除。 夫惟味辛故能行水, 岂其能润故能燥欤 人参 三两。 古三两, 当今一两。 补脾胃之气, 而输之于肺, 且生津降火 甘草 二两。 古二两, 当今六钱六分半强。 此当用生草能补脾以输气而上之, 且能入肺泻火而下之 大枣 十二枚。 补脾益气而生津液 粳米 三合。 当今一合。 甘而微酸, 补肺而助其敛, 故保肺之剂每用之
作汤服 此不必一饮尽剂, 乃随意饮之, 病愈而止。 略为剂其多少轻重之数耳。 当时药贱故如此。
咽喉不利,上焦火也。膻中气逆,郁而为火,火烁则金燥液枯,而咽喉不利 自贲门以上为上焦; 膻中, 气之大会, 而心肺所居。 膻中之气, 一有所拂, 或饮食之热物助之, 则为火矣。 火甚则烁肺而金流; 火未甚亦液枯而咽喉不利。 火逆在上,无与于下 凡火炎上, 而下焦为火之本, 故下焦火作, 则中上皆炎。 若第上焦之火, 则无与于下焦也, 故但清其膻中,润其肺,而使之能主夫气 麦冬、 粳米清之润之而微敛之, 本非肺虚, 故无庸大为敛之; 亦非三焦火盛, 故亦无庸寒以折之。 达其气而与肺使为之主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 益胃气以输之肺, 又达之无或滞。 气治则无火,肺润而津生,止逆下气之大法也。
中满分消丸 东垣
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
中,脾胃也。土宜中实,土化不行,则虚火而已,故曰“鼓”。土化不行,则气血不滋,下焦生气郁而不通,气不通则水之入者不行,而积而成湿,湿久积而火下郁,则展转生热。夫“三阴结,谓之关”,而亦有“热胀”乎?曰:热由积湿,湿由土化之不行,则总之太阴之结也。曰“土化不行”,殆由命火之衰少,则何不治以仲景之肾气丸?曰:自其本言之,固命火衰少,然亦有脾气本薄,加以忧思内郁,饮食失节以致脾胃益伤,不足以胜外来之水,则积而成湿者。湿转生热,则非命门无火,而湿实郁之,如借火而以湿物覆之。火气不得舒,其湿之热,乃愈甚矣。此亦不尽责之命门也。故此方以厚朴燥湿为君,虽分消多门,而要以去湿行气为主,湿去气行,则热散矣。
厚朴 炒, 一两。 苦、 辛, 温。 苦燥脾湿, 辛行胃气, 降欲上之逆气, 破未行之宿血, 消食化痰, 为脾家去湿之主药, 实亦助命火以暖脾土也 砂仁 二钱。 辛, 温。 润命门而宣阳气, 以温养脾胃。 而行其气于膻中, 能平调寒热者 干姜 二钱。 辛, 热。 行命火而暖脾胃, 且能温经 枳实 炒, 五钱。 苦、 酸、 辛, 微寒。 破逆气, 攻滞积, 而实能敛阴平气, 且与厚朴皆破宿血 半夏 姜制, 五钱。 辛, 温, 滑。 通阴阳而行痰利气 陈皮 四钱。 甘、 苦, 辛, 温。 行气而和中去湿 姜黄 一钱。 辛、 苦, 温。 宣达堙郁, 和理气血 黄芩 炒, 五钱。 去肺与大肠之湿热 黄连 炒, 五钱。 去脾及小肠之湿热 知母 炒, 四钱。 苦、 辛, 寒。 能泻高原之水以滋肾, 又能坚肾水而滋润膀胱以行津液, 故能清浮游之火, 降逆上之气, 消水肿而利小便。 此三味皆以治热, 而知母实枢管其间 泽泻 二钱。 此方实主去湿, 而去湿必与以出路, 故用泽泻之咸以泻之 茯苓 二钱。 淡以渗之 猪苓 一钱。 淡以渗之。 此三味皆以导水使出自膀胱, 而泽泻则为之主 人参 一钱。 补中益气 白术 炒, 一钱。 健脾燥湿 甘草 炙, 一钱。 补脾和中。 此三味乃所以厚脾土之根本
蒸饼丸,如绿豆大,焙热服 焙热服之使与中热不相逆, 亦因之之道。
中满热胀,中焦火也。中脘积湿,郁而为火,则气血不滋,小便癃秘,中气不快,经血不行 自幽门以上至贲门为中焦。 中脘水谷所藏而脾胃所治也。 中脘之气, 一有所伤, 而或饮食外淫之湿热积, 则为火矣。 火甚则脾胃不治, 而气耗血枯, 不甚亦气郁血阻, 而小便癃秘, 火逆在中,上下皆病 中气有阻。 气之逆即火之逆, 下之火郁而不得升, 上之水滞而不能降, 升降路绝, 则上下皆病。 故为之宣畅其气,均其水火而分而消之,以辛散而升之 厚朴为之主, 而砂仁、 干姜、 半夏、 陈皮、 姜黄之辛, 皆能升肝命之气, 而破脾土之郁; 又能升脾胃之气, 以达之上焦, 以苦燥而降之 亦厚朴可为之主, 而枳实、 姜黄、 芩、 连之苦, 皆能降逆气, 且燥脾土之 湿, 然后抑其妄热而靖之 芩、 连、 知母, 决其湿浊而去之 泽泻、 二苓, 亦所谓分沟洫也。由是而滋益其中气,以厚脾土,亦所以厚堤防也。堤防厚而后沟渎清,水湿不积,湿不郁则热不生,气无所逆,而胀满消矣。
通幽汤 东垣
治幽门不通,而上冲吸门,噎塞不开,气不得下,大便艰难。
按:幽门者,太阴、太阳之际会,幽门以上,足太阴脾治之,幽门以下,手太阳小肠治之。火结于小肠,则幽门枯槁;火气炎上,上冲吸门,而噎塞不开,是所谓“三阳结而为格”也。湿结于脾土,则幽门壅塞,水湿积中,气不得下,而大便艰难。是所谓“三阴结而为关”也。如或阴阳皆结,湿热并郁,则上下皆不通,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减息,升降绝则气立消亡”矣。东垣以为治在幽门,是为得其要。要其所立之方,则不过润枯槁,通壅塞,不必有他奇也。
当归身 二钱。 辛甘而润, 滋而能行, 可以化湿而为血, 调热而顺气。 独用其身者, 以养血而专治幽门也 升麻 一钱。 甘、 辛, 寒。 行肝气以达脾胃, 而达之膻中, 使清气升则浊气自降 槟榔 五分。 苦、 涩, 温。 能敛气而降泄之, 以燥湿除痰, 使下行而达于下极, 治二便闭结, 里急后重。 此与升麻一升一降, 皆所以通壅塞 桃仁 一钱。 连皮尖捣泥。 苦、 甘、 辛、 润。 缓肝火, 和脾土, 去瘀血, 生新血, 润枯槁 红花 一钱。 辛、 苦、 甘。 功专润燥行血, 去瘀生新 生地黄 五分。 滋阴血以达于上, 以助当归而润幽门之槁 熟地黄 五分。 坚肾水以守于下, 而安下焦命门之火 甘草 炙, 一钱。 厚脾土而滋血气, 和阴阳也
水煎服。
下脘不通,下焦火也 下脘谓幽门以下, 阑门以上, 小肠之间。 下脘当土火水之交 幽门上接脾胃, 阑门下渗膀胱, 中间小肠治之, 土湿则火郁,火郁则水不行 外入之水, 积于脾胃, 或土气自郁而为湿, 则下焦命门气郁而火逆; 下焦火郁, 则心、 胆、 小肠之火合作, 而胃中之水不得下, 小肠亦不渗水于膀胱; 又心热遗于小肠, 则命火亦因而合作。 由是火炎而上,则上枯而噎塞 幽门而上为贲门, 贲门而上为吸门, 火上冲则液枯而塞; 湿壅于中,则下竭而癃闭 二便艰难也。 幽门而下为阑门, 阑门而下为魄门, 及前阴水不行, 则枯涩而闭; 火逆在下,三焦皆病。三焦、心包相为表里,二火交动,下令气逆,上令血枯 三焦经脉, 络心包而历属三焦, 主少阳相火, 心包经脉, 属心包而历络三焦, 主厥阴行血, 故相火、 心火亦相连而动。 三焦行命门之气, 气逆则为火, 心包主用血, 心火妄则血枯也, 故为之滋其血 当归、 二地, 达其气 升麻、 槟榔, 通其瘀 桃仁、 红花以通壅塞, 壮其水 生地、 熟地以制命火降心火。 血活而能滋,气通而不逆,真水足以济火 真水谓肾水, 则上下之门达,而决渎之官治。此治在下焦,下焦火之本也。
当归润肠汤 东垣
前方统治上下,而意重上逆;此方加味亦统治上下,而意重下闭。
李东垣曰:肾开窍于二阴。经云: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足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役损伤胃气,又食辛热厚味以助火邪,火伏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伤食者以苦泄之;血燥者以桃仁、酒制大黄通之;风燥者以麻仁加大黄利之;气涩者郁李仁、枳实、皂角仁润之。不可概用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遂成不救。
按:此统言治大便闭结之法,而言取足少阴,且加意津液,则虽不言治下焦火,而其治法固已在下焦火矣。
即前方加大黄 酒制, 一钱。 苦、 辛, 寒。 荡肠胃之积热, 去血中之实热, 麻仁 一钱。 此火麻仁, 非脂麻也。 火麻仁, 甘、 滑、 微辛而温, 脂麻甘苦而寒, 不可混用。 火麻仁滑窍润肠, 补中而去风秘。
火郁在下,大肠液枯 大肠, 金, 本燥, 又并下焦而居, 且承小肠之下, 火郁在下, 则大肠津液枯矣。 故前方已滋血行气,壮水制火矣。而此复加味以彻其液,且以润之,盖兼治阑门、魄门,而不独治幽门,故不曰“通幽”,而曰“润肠”也。
连花乳散 丹溪
治渴症,胃热善消水谷。
按:口渴引饮为“上消”,上焦心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中焦脾胃热;渴而小便数如膏为“下消”,下焦肾热。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大肠,肺之表,大肠热则金伤于燥,而气燥津枯,故上焦渴喜饮冷。经又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亦上消伤气也。胃者脾之表,胃热则脾过于燥,而阴亏血少,故中焦善饥喜饮热,中焦伤血也。消渴之原,多由饮食浓厚,而肠胃不足以胜之,则火生焉。然火之本则起于下焦,但其焰因所燥而上行,则上先病耳。中上之火,展转益炽,肾阴益亏,则命火独炎,而下消之症见。故治消之本,则仲景肾气丸。其中上有偏胜者,则又随症以治之。故此方统治三焦,并滋津血,然而下焦未病者也。
天花粉 甘、 酸、 微苦, 补肺敛气, 泄逆宁心。 此治上焦气分之热 黄连 苦, 泻火。 此治中焦心脾血分之热。 黄连亦入血分, 且能厚肠胃 生地黄汁 苦寒而浊, 以治下焦肾命之火, 清其本也 藕汁 甘、 咸、 涩。 敛阴散热, 交心肾, 济水火 牛乳 甘、 咸。 润肠胃, 解热结, 滋阴血而引之上行
研黄连、天花粉为末,以二汁及乳调之,加姜汁、蜂蜜少许和服 蜂蜜润燥去热, 通利三焦, 加姜汁为反佐以行之。
三焦水道,而相火所行,水谷赖火以能滋化;然相火偏胜,则血液枯涸,故引水以自救。水若沃焦 海中山名, 水沃之而随涸云, 保金滋水,以救偏也。此方滋润而通利关津,并可以治噎隔。
人参白虎汤 仲景
此本以治伤寒渴欲水而无表症者。然亦通治阳明消渴,散上焦、肺、胃、膻中、大肠之火,而保金生水,故录之于此。
石膏 一斤。 当今五两三钱有零。 淡而微辛甘, 白色而气味轻浮, 上行入肺, 甘补辛行, 去肺中之邪热。 体重下行入胃, 甘补辛和, 散胃中之妄火 知母 六两。 当今二两。 苦、 辛。 泄逆气, 泻邪热, 清肺金, 而下生肾水 人参 三两。 当今一两。 补脾和胃, 益气滋血, 兼补肺金 甘草 二两。 当今六钱七分。 火气急切, 甘以缓之, 则火势衰。 又补土以和胃益气, 而输之于肺 粳米 六合。 当今二合。 补敛肺气, 且能生津
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及米,米熟汤成,温服 石汁难出。 故 宜先煮数十沸, 温服者, 寒因热用也。
此去膻中之热,膻中者,肺胃之交,上焦气会,上焦之经脉所自起。胃热生火,肺金畏火,散之泄之 石膏、 知母, 和缓其气以顺之 人参、 甘草、 梗米, 肃膻中之气以保肺金,故曰“白虎” 白虎谓 肺金也。
地黄饮 《易简方》
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
按:烦,心火;躁,肾火;咽干,肺受火;面赤,胃有火,此亦三焦皆火矣。然究之火浮于上,其心肾皆热,则责之阴血不滋
天门冬 五分。 甘、 苦。 清金 麦门冬 五分。 甘、 淡、 微苦。 清肺宁心 枇把叶 蜜炙, 三分。 甘、 苦、 酸。 补敛脚气, 降泻火逆。 此三味皆所以治上焦 人参 五分。 补气生血 黄芪 蜜炙, 五分。 和胃益气, 胃和气顺, 而热自消。 又参、 芪皆微寒而能泻火 甘草 炙, 五分。 甘缓补土, 缓肝而和胃。 此三味皆所以治中焦 熟地黄 五分。 甘、 苦。 下守以坚肾, 滋水而制命火 生地黄 五分。 甘、 苦。 上行以滋阴生血, 而济心火 泽泻 三分。 咸以泻膀胱之邪热。 此三味皆所以治下焦 石斛 二钱。 甘、 微咸。 安心神, 泻肾浊, 和脾胃, 得清虚之气以祛浮热, 盖可以总上诸药而摄之, 升清气于至高, 而烦躁自除, 消渴自止 枳实 麸炒, 五分。 敛阴而破逆气。 逆气, 火也。 石斛引水而升之。 枳实降逆而下之, 升降顺而气血平, 三焦不为火矣
水煎服。
此与三才封髓丹治法大同,而意在滋阴血以济亢阳,故麦冬、批杷叶所以佐天冬而清肺 且能宁心火, 生肾水; 黄芪、甘草所以佐人参而和脾胃 且能益肺气, 泻心火; 生地、泽泻所以佐熟地而滋肾 生地可合麦冬而除心烦, 熟地可合天冬而止肾躁; 引肾水以上荣,而亢阳不能害,则于石斛取之 石斛挹水石之精英于至高之地, 能不土而荣, 不为风日所枯。 人身之血亦水也, 故此方用石斛以总摄三焦。 滋肾阴以生血, 而升之上焦之上。 此异于三才封髓丹之君黄柏也, 但石斛气味皆轻, 不多用不能 得效, 若只用等分, 则如无矣; 又石斛味微咸, 咸能渗血, 而实能生血。 如凡物见盐则汁出而濡, 故去瘀即以生新, 是以有补心之用。 人多执 “血病无多食咸” 之言, 而抑知无多云者, 戒其过渗, 非并忌之。 医者以半夏为过燥, 以咸味为败血, 是皆不知辛咸之用者。 固其本根 熟地黄, 达其条枚 人参、 黄芪, 荣其枝叶 二冬、 枇杷叶上之极于叶, 而血无不荣, 破其上逆之势 枳实, 而泻其余邪 泽泻。 三焦之气顺,心包之血滋,火散而气清,润泽荣华,无烦躁咽干之病。此方主滋血也。
竹叶黄芪汤
喻嘉言曰:人参白虎汤专治气分燥热;地黄饮专治血分燥热。此方兼治气血燥热,宜审症而用也。
生地黄 二钱。 滋阴血于下焦之下, 则血不枯而以为血分之君 淡竹叶 二钱。 甘、 淡。 轻清上浮, 而本为震木之气, 能宣达雷龙之火, 而敷散之, 使无所抑郁, 则转蕴热为清凉者, 是以有退热除烦、 止咳治渴之功。 此用以达阳气于上焦之上, 则气不逆而以为气分之主 当归 一钱。 滋脾血而归之肝, 使得所藏, 则用不匮 川芎 一钱。 行血中之气而布之肝, 则血无不周 芍药 炒, 一钱。 泻肝行之过, 且以敛肺金, 使阴血极于上, 而能有所止, 则不旁溢。 地、 归、 芎、 芍, 此即四物, 而用法之意不同 甘草 炙, 一钱。 以补脾土, 又为滋运气血之本 人参 一钱。 补中气于脾胃, 使得其和, 则气不促 黄芪 一钱。 益胃气而输之肺, 则气得所主 半夏 一钱。 泻肺敛之过, 且以舒肝木, 使气入于阴而能出于阳, 则不逆郁也。 甘、 参、 芪、 半似六君子, 而用法之意不同。 不用苓术, 不欲其燥也; 用半夏以其润, 半夏岂燥药乎 麦门冬 一钱。 竹叶一于上散, 麦冬则清肺金而泄之, 以还生肾水 黄芩 炒, 一钱。 此以降亢极之余火 石膏 煅, 一钱。 生地一于下滋, 石膏则和胃气而升之, 以上达心肺
水煎服。
三焦气之所行,而火逆则血涸:心包血之所主,而血滞则气不行。血涸而气不行,渴之所由甚也。故此方气血兼滋焉。然无形之气易郁,故为之达其枝而后补之顺之 竹叶达其枝, 参、 芪、 甘草补之顺之; 有形之血易竭,故为之滋其本而后活之行之。 生地滋其本。 归、 芎、 芍药活之行之。 因以夺土之郁 土者阴阳之交, 脾胃为气血所由变化, 土郁则气血交郁, 故消渴多由胃火, 半夏、 石膏所以夺其郁, 肃金之气 肺处上焦之上, 而为生水之源, 乃逼近火位, 胃火上迫, 则肺金受病, 故消渴病见于肺, 麦冬, 黄芩所以清肺金。 然气为血倡,故方以“竹叶黄芪”名。
白茯苓丸
治肾消,两腿渐细,腰脚无力,而引饮不止,小便如膏。此下焦肾水之地,命火之元,如上消、中消展转不已,而至于下消,则根本病矣。论此者徒责之肺病,不能管束津液,其说非也。治此当以金匮肾气丸为得,如其肺病尤甚,欲兼治肺,则此方之意,亦不远也。
熟地黄 二两。 补肾水为君 白茯苓 一两。 渗地下之邪水, 且茯苓松之魄, 魄聚而魂依焉。 精水凝而火不游散。 小便如膏, 清之以此, 故主此以名丸 元参 一两。 苦补肾, 而咸能泻肾, 以靖水中之火, 且能游清气于上。 以清胸膈浮游之火, 而宣布其津液 萆薢 一两。 甘、 苦。 坚肾, 且能清小肠火, 化膀胱火 覆盆子 甘, 酸。 补肺敛气而生水, 益肾固精, 清热缩小便。 然此方用此, 犹肾气丸之用山茱萸 人参 一两。 补中气 黄连 一两。 泻心脾之火 天花粉 一两。 清金敛气, 去肺中之火。 此因肺胃之火传变而下, 至极于下焦, 故治之如此 蛇床子 七钱五分。 辛、 苦, 温, 坚肾补命门, 能暖子宫, 强腰膝。 此方用此盖犹肾气丸之用桂、 附, 所以安命火于肾水之中也 石斛 七钱五分。 引肾水以上荣, 而游衍于三焦 鸡膍胵 微炒, 三十具。 甘、 咸、 涩。 敛肾精, 缩小便、 清二肠之湿热, 泻膀胱之邪水。 因小便如膏, 故用此治之
蜜丸如梧桐子大,磁石汤送下 磁石重而下坠, 能引肺金以下滋肾水, 亦即用肾水以清肺金。 妄火自平, 而金不受克。
此方大意与金匮肾气丸略同,用元参、萆薢,犹其用丹皮;用覆盆,犹其用山茱萸;用石斛、鸡肫皮,犹其用泽泻、牛膝、车前;用蛇床,犹其用桂、附。惟用人参、黄连、天花粉,则因中上之病而加,然亦得金水相生,心肾交济之意,制方非苟然矣。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
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者。
此膻中之气有所郁而不和也。肺居胸而附于背,上焦之气不和,则痛引扁背,甚则不得卧,甚而阴阳邪正交争,则气结、胸满、胁逆抢心,仲景皆用此方加减治之,和上焦之大法也。
瓜蒌 一枚。 甘寒轻虚。 专能理肺润肺, 去肺中之寒热, 净膻中之垢腻 薤白 三两。 当今一两。 薤似韭, 而色白叶阔, 根下尤白, 勿误以藠当之。 薤甘、 辛、 微酸。 色白入肺, 酸敛肺气, 辛泻肺邪, 能和上焦之阴阳 白酒 四升。 当今一升三合零。 辛散, 上焦有邪宜散之, 且亦能和气血
煮服。
上焦为清阳之气所居,一有阴浊干之,则膻中为之不快。阴浊者,非必在下之阴,而凡七情留滞,六气干和,则皆阴浊类也。肺居最上,逆气易干,然易以泻而散之 瓜蒌以泻而洁之, 薤白之散而去之, 而毋伤其正 瓜蒌之润, 薤白之酸, 皆有以保其正也。 酒以温之,而益膻中之阳气,阳舒而阴邪以散。此以治胸痹也 如不得卧而心痛彻 背, 则此汤加半夏。 半夏所以通利阴阳之道路, 如气结而胸满, 胁下有气抢心, 则去白酒而加枳实、 厚朴、 桂枝, 盖痹而至于结, 则阴阳争矣。 胁下有气抢心, 则是阴邪在下而上干, 非酒所能散, 故加枳实、 厚朴以破之降之, 加桂枝以行之散之。
黄连汤 仲景
治湿家下后,舌上加胎,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者。又治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者。
按:湿属太阴,而湿郁则热;下药必寒,下后而舌上加胎,是丹田余热之所变现。湿土卑而在下,故其热亦在下,而药之余寒乃在上,阻于下热,未能和也。寒属太阳而阳郁成热,热邪外入,先及胸膈,而胃或先积内寒,则交阻而不和,均与以此汤治之。由此而推,则又治三焦不和之通法。
黄连 炒, 三两。 当今一两。 主泻心火。 然上下惟火所在, 本文只一炒字, 窃谓丹田有热, 则宜用盐水炒, 或茱萸炒; 胸中有热, 则宜用酒炒 干姜 炒, 三两。 本主祛胃寒, 然亦能去胸膈之寒 桂枝 三两。 辛温升散。 此以散寒热, 不拘上下 甘草 三两。 以和中 人参 二两。 当今六钱七分。 上下有邪, 而交争不和, 则正气必且受伤, 正气强而后邪可屈服, 故必用人参、 甘草、 大枣 大枣 十二枚。 补中 半夏 半升。 当今一合有七。 通阴阳上下出入之路者, 皆必用之, 不止取其和胃止呕而已
水煎服。
人之一身,上下交而后寒热平。上实下虚,则上热下寒;下实上虚,则下热而上寒。实者,邪有余 正气失平处, 则亦为邪; 虚者,正不足 人生阳也, 阳气不足, 而后见为阴寒之症。 上热下寒则暌 如上呕下痛, 上寒下热则革 此则必交争矣。 惟是苦以泄之,则上者可下行,而下者亦不复上逆;辛以润之,则下之生气可复,而上之阳气可充。尤必甘以补正,而后寒热可平,如国家之安民固本,而后寇乱可平也 喻氏曰: 上热下寒, 下热上寒, 仲景皆以此方治之, 其故何也, 盖伤寒分表、 里、 中三治, 表里之邪俱盛, 则从中而和之, 故有小柴 胡之法; 至于丹田胸中之邪, 在上下而不在表里, 即以桂枝代柴胡, 以黄连代黄芩, 以干姜代生姜。 饮入胃中, 听胃气之上下敷布, 故不问上寒下热, 上热下寒, 皆可治之。 夫表里之邪, 则用柴、 芩, 用生姜以散之; 上下之邪, 则用桂、 连, 用干姜以开之。 仲景之法灼然矣。 或曰: 上下未有不分表里者, 大概上焦属表, 中下属里, 胸中与太阳为近, 故用桂枝。 喻氏立言高而未尽。
愚按:上下虽亦分表里,然小柴胡所主者,经脉之表里,而胸中丹田则腹中上下之表里,与经分表里者不同,不可混而一之。桂枝亦不一定为太阳经药,如谓胸中近太阳,故用桂枝,然则湿家之丹田有热者,又何以用桂枝乎,但喻氏之言,要自未尽,小柴胡汤自主少阳经之寒热往来,此方自以治上下之阴阳暌隔,不必强攀相附。上下之阴阳各处,所以不和,阴阳合撰则和矣。合连与姜而交济之,和之以甘,则上下通而和矣,非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也。
阴阳水
治霍乱吐泻。霍乱吐泻,外来之寒热争也。其症多得于暑,暑伤气而清凄之气复抑之则争。又或相火为清寒所遏,则亦有然。争于上焦则吐,争于下焦则泻,争于中焦则上吐下泻或郁而不得吐泻。非必如张子和风、湿、热三气合邪之说。
百沸汤 半钟 井花水 半钟
和服,加熟盐少许,尤妙 熟盐以补心去瘀血, 暑邪所争, 气壅血瘀, 筋枯而急, 非熟盐不足以软之。
此和阴阳,济水火之妙方。水火济则阴阳和,非分其阴阳之说 试思沸汤与井水既合, 能复分别之乎, 此与喻氏“听胃气之自为敷布”者, 同为未可以通也。
秬黍汤
治霍乱吐泻,及腹中有食积、寒气、热邪而作痛者,并治风泻。
秬黍即穄粟,一名芦穄,须炒过藏久乃佳。
秬黍 连壳炒
煎汤服。
黍,暑谷而色黑,古所谓得阴阳之和者,故能和人身之阴阳也。
琥珀散
统治诸淋症,和下焦水火也。
凡心火遗热小肠,小肠之水渗入膀胱,小肠复移热于膀胱,则癃闭,甚乃溺血,是为“血淋”;胃有余热,肺气不清,热自上中流于下焦,则便涩而时有余沥,是为“气淋”;三焦热甚,水道浑浊,肠胃脂膏灼消而杂下,至小便和膏,是为“膏淋”;房欲不遂,命火独炎,肾水不能闭固,精流杂入溺道,凝结如石,是则有“石淋”;气血衰弱,不耐劳苦,劳则伤肾,下焦火作,因遗膀胱,小便时闭,是则有“劳淋”;其或寒气滞于膀胱,而禁痼清冷,至于不能施化其溺,每寒战而后能出者,是则为“冷淋”,然冷淋十中不一。而淋症多由于热,故可通治以此方,以和下焦之水火也。
滑石 二钱。 甘、 淡、 寒、 滑。 甘则能补, 淡则能渗, 色白气轻, 上浮入肺, 以渗湿利窍, 降火去热, 抑溽暑之气而成清肃之治。 体重下沉, 滑利关节, 以直下决水道而达之膀胱。 凡甘淡者皆上升而后下降, 而滑石之滑。 尤能直趋下极 琥珀 一钱。 甘, 平。 气味轻虚上行。 而体重下沉, 降泄上焦邪水, 以通行于三焦, 下达膀胱。 人谓其为松脂入土, 千年而化。 又或云枫脂 所化, 要其性近于茯苓、 猪苓, 而宝气所凝, 尤足以镇心宁神, 安魂定魄。 淡渗小便, 只其余事。 又赤色入心, 则兼入血分, 以降心包血分之热。 此方以滑石为君, 而琥珀为臣, 以气为血倡也 木香 一钱。 辛、 苦。 辛行能升下焦无形之清气以达上, 苦泄能降上焦有形之浊气以趋于下, 并能理冲脉之寒气、 逆气。 要以统理三焦, 而司决渎, 为滑石气分之佐 木通 一钱。 甘淡中通, 轻虚上行, 淡渗下达。 清肺金, 降心火, 泻小肠火, 通膀胱水。 决去壅塞而行水道, 兼入血分, 为琥珀心包之佐 萹蓄 一钱。 苦, 平。 坚肾水, 平相火, 以清利膀胱 郁金 一钱。 辛、 苦。 辛以宣达肝肾之气而上之。 苦以降泄心肺之逆而下之, 功能破金之郁, 而宣达阴中之阳, 且以行气中之血 当归 一钱。 甘、 辛。 行血以归之肝, 而滋益阳中之阴, 且能行血中之气
为末服。
此方统治诸淋。淋症虽不一,要以气热血伤,其原在上焦心、肺,而症见于下焦之小肠、膀胱。然气行则不热,气不热则血不伤,气血平则关窍通而水通顺。为清其源 滑石、 琥珀, 为导其流 木香、 木通, 为通其委 萹蓄, 此所以治水道也。顾郁香以行其气,气无所郁则热平,当归以活其血,血得所归则道顺。此又所以为调燮之均。凡水不温则不行,过热则浊,浊则必逆壅,不肃则不清 肃即肺金清燥之令; 过寒则凝,凝则必冰闭。当和其气血而燮调之,不壅不冰之道也 此方治气血, 而膏淋、 石淋、 劳淋自皆在所治矣。 惟用药多寒, 冷淋似非所宜。 然有木香能理冲脉之寒, 郁金、 当归又足以开寒郁, 则冷淋未尝不可通治, 或仿五苓而加以肉桂亦可。
六一散 刘河间
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又以六两、一两配合,故名方。主治中暑,而凡表里皆热,烦躁口渴,小便癃闭,吐泻霍乱,及疟、痢、诸淋,皆可加减通治,实主统理三焦也。
滑石 六两。 拣纯白者, 煎牡丹皮水煮之, 取出待干, 研末极细; 仍煎丹皮澄治, 飞过未细者, 再研再飞, 去其浊脚, 然后阴干待用。 盖滑石气轻上行, 质重下降。 甘能补正, 淡能渗湿, 滑能通关, 寒能胜热, 清肺金而行水道, 以下达于津液之腑; 然止行气分, 故制以牡丹皮, 使兼能去血分之热 甘草 一两, 炙过。 水行土而地成之, 又以济滑石之寒滑也
为末,冷水调服,或灯草汤调服 热水亦可。
凡火土并居,而湿热相挟 五行之土, 寄于季夏, 以客气言, 则湿土夹居二火之间; 以主气言, 则湿土承二火之后, 热升而湿从 如盛夏热甚, 湿气遂从之而上蒸, 热不上升, 水不为湿, 湿壅而热作 如湿物久郁, 则必生热, 湿不壅则气条达上升不作热。 然非气之升,则津液不化,无以旁流 气即相火也。 无相火以蒸化水谷, 则凡水之入者, 皆直流而下。 何以成血热液乎; 非水之从,则亦无所滋以为灌溉 水即湿也, 周身之血脉津液, 皆水湿所蒸化, 而从气以周流于身耳。 故三焦水道也,而相火之腑,使清气升于上而津生 清气, 水之清气也。 上焦膻中清气所会, 而肺金主生津液, 和气运于中而血荣 亦水之和气也, 中焦脾胃, 气血所由化, 而脾实化水为血, 以归于肝, 会于膈俞, 待用于心包络, 然后浊降于下而便溺行 下焦小肠得火以分泌便溺, 而后水渗膀胱, 粕出大肠也。 皆非火不为化,第是火炎或过 七情之郁, 房欲之过, 饮食烧煿, 浓酒厚味, 以及天行暑热, 皆能令火过炽, 而清冷遏之 贪凉过甚, 饮冷过多, 瓜李生寒, 凄风时雨, 皆足以遏抑方炽之火, 而水郁而成湿, 则湿热相挟,上焦不清而咽喉渴,中焦不和而三关涸 三关, 即贲门、 幽门、 阑门也, 下焦不出而烦躁、淋沥、霍乱、吐泻、疟痢、壮热之诸病作矣。此方以统治三焦湿热,杀炎火而降之,即以导郁湿而下之。和之以炙甘草,所以安后土而使水行地中也 刘氏曰: 此方惟体盛湿多之人宜服之, 以解暑利水, 使湿从小便而出。 若无湿之人, 而多服此, 则反耗其津液, 而转渴甚矣。 又 当服生脉散。 本方加辰砂一钱曰“益元散”,以镇心除烦尤佳;若加薄荷曰“鸡苏散”,以清肺;加青黛曰“碧玉散”,以清肝;加红曲五钱则曰“清六散”,可治赤痢;加干姜五钱则曰“温六散”,可以治白痢;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曰“三生益元散”,以治血淋;加木香五钱曰“行气益元散”,以治气淋;加石首鱼首中石枕煅灰五钱曰“消沙散”,以治石淋;加牛黄少许,可治虚烦不眠;若去甘草而用吴茱萸,可治湿热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