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部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所谓热淫,即暑也。治以咸寒者,以水胜火,以寒胜热也。然咸实补心,而暑淫必乘心之不足,然则用咸乃所以补正,使正气足而外淫乃不得乘,此所云治淫,亦仍然治心之法。佐之以甘,所以缓火之急。顾治法亦有当变通者,自春分后,君火已司令,而暑气则未盛行,时虽猝暑,亦风温耳;及已交夏,则人气浮于经络,而内气多虚,此时暑虽未盛,而肺金暗已受亏,酸收甘缓,正在此时,所以敛心保肺,未庸遽以咸软也;及芒种后,则时当盛夏,而相火又继承心君以秉政,咸寒苦发,正在此时,然暑犹未盛也;小暑、大暑,乃暑暍大行;及于秋初,暑犹未处,此时人气浮在肌肉,其内益虚,又大暑后,湿令已行,庚金亦伏,斯时则暑暍、湿、清三气交杂,人虚怯暑,饮冷乘凉,于是暑气伤人,更挟清、挟湿,中暑、中暍、霍乱、吐泻,为疟、为痢诸病,皆莫盛于此时矣。暑淫既挟湿、挟清,则治之亦杂苦热、苦温、酸、淡、甘、辛,而又不专用咸、寒矣。然大抵暑性暴直,非若风寒之多传变,其来甚疾,其去亦易平,非若风寒之留滞,惟外有溽湿、清、燥之淫以遏之,则留滞也。

黄芪人参汤 东垣

治暑伤元气,注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痛。

按:暑伤元气,经所谓壮火食气也。凡气以温行,过热则散;气以凉靖,过冷则消;血以凉生,过寒则涩;血以温布,过热则枯。此阴阳消长之常。是以入夏则气浮而虚,而暑脉亦虚。注夏者,当夏而神疲。如水之分注,不能复聚,故四肢怠倦。胸满者,膻中虚烦如满。火气上炎,液随气散,腠理疏而自汗。时作头痛者,时痛时止,火上炎而不恒。此必人之元气虚,抑亦暑淫所伤,故入夏而遂病。但愚集此方,与东垣意稍不同,东垣主长夏暑盛之后,愚则欲理于暑气未盛之时也。

黄芪 一钱。 益胃气, 滋肺气, 壮卫气, 密腠理, 止自汗 人参 一钱。 暑热伤气, 则营卫皆亏, 以补气而生血 麦冬 一钱。 热则伤肺, 火气凌金而胸满, 麦冬以清肃膻中而保肺 五味子 五分。 以敛气补肺而生肾水。 此合人参、 麦冬即生脉散, 却暑之要方也 黄柏 酒炒。 八分。 火盛津流, 肾水亏矣, 故用此以滋肾水。 然不用地黄而用黄柏者, 心热肾虚, 则小肠、 膀胱并热而溺必赤, 用黄柏以兼清膀胱热也 当归 一钱。 有黄芪以益气, 用当归以和血 白术 八分。 补脾和胃益后天之化 苍术 八分。 暑每挟湿, 用二术以燥湿, 非长夏可以不用也 神曲 炒, 八分。 人入夏每减食, 以中气外浮而脾胃反虚, 故谷食不化。 用神曲以化食 陈皮 留白, 八分。 以理气而行之 甘草 炙。 五分。 以缓火气, 厚脾土也。 东垣曰: 少用恐满益滋, 中满者去之, 若腹中急痛缩者却宜多用 升麻 八分。 升达阳气, 清阳升则阴降而气平

加姜、枣煎 姜以行之, 枣以和之。

冬月阳气闭藏于中,至春而发,入夏则发散之极。阳浮于外而其内反虚,央尽为乾,阴生而姤也。故夏月服食之方,宜补中而益气,况暑炎气妄,气散津流则气血皆亏,暑非可却,亦固其中而已 寒淫凝闭, 宜于表之逐之; 暑气本散, 非有可表, 但清之敛之, 则所 以却其暑矣。 参、芪、甘、术以补之,五味以敛之,麦冬以清之,黄柏以靖之,更滋之以当归,行之以橘、曲,不必有去暑之药,而暑气自平。凡入夏而后,微觉注夏,便可服此。

生脉散

已见“肺部”。此以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凡暑必伤肺,肺伤而气无主;火炎则水亏,又津液外流而生渴作咳。暑伤气而脉虚,敛补其气所以生脉也。

此方以五味敛肺为君,立之君而后输胃气以使之主之,泄心火以清之润之,则炎上之热可靖,亦入夏则宜服之以保肺,使不为暑伤也 此方以补肺清金, 则金能生水, 而津润自滋, 无关肠胃。 说者攀扯肠胃为言, 只见牵强。

桑螵蛸散 寇宗奭

治小便缩而欠,能安神魂。补心气,且疗健忘。

按:暑淫必乘于心,心化不足,则暑淫乘之,同气相召也。然心君不易受病。心热必遗于小肠,一脏一腑也。小肠主沁别水谷,而渗其溺以输膀胱。小肠虚则便数,小肠热则便短,虚热之甚则溺必短数赤涩而痛。伤暑见症,必自溺赤涩始,暑必心烦而神扰不宁。此方不言治暑,然治暑之良方也。

桑螵蛸 盐水炒。 甘、 咸、 酸, 温。 补心收散, 敛肺固气, 安魂魄, 治健忘, 通五淋, 去瘕疝 石菖蒲 盐炒。 以开心窍, 去痰壅 茯苓 安魂定魄, 渗湿除痰, 能通心气以下交于肾 远志 通肾气以上交于心 龙骨 煅。 本肝木之灵而潜于至静, 以软坚收散而补心, 且靖君相之火 龟板 酥炙。 本肾水之灵, 而能通任脉以滋阴养血, 上交于心, 且养肝肾之水 人参 以补气 当归 以滋血

等分。为末,临卧服二钱,人参汤下。

暑淫乘于心,补心即以清暑,此正所谓治暑淫以咸寒也 桑 螵蛸、 龙骨、 龟板皆咸, 龙骨、 龟板之性皆寒。 心肾气交,水火相济 茯苓、 远志, 气血兼滋 人参、 当归, 心神安,荣卫和,则暑气自消,且以治健忘,劳心人可常服也 心劳者畏暑尤甚, 方内用龙骨、 龟板、 远志、 菖蒲, 即孔圣枕中丹也。

导赤散 钱仲阳

治小肠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

按:暑淫必中小肠,犹寒淫之必中膀胱,皆太阳而一水一火。寒淫下伤足经,暑淫上伤手经,但寒淫有传经,而暑淫则不然。感于暑者,必脉虚、身热、头痛、口渴、面垢、自汗、少气、倦怠,其或入于三焦,则呕逆、吐泻。其有他症,则各因所挟不同。热在太阳,小便必赤;太阳脉行上头,故有头痛;火烟上浮故面垢,其甚则面赤;火盛液干,故口渴,甚焉则口糜矣。导赤散亦非独以治暑,而伤暑者宜用之。

生地黄 二钱。 滋肾水而能上行以济火, 去心热, 养心血 淡竹叶 一把。 本震木之气, 而条达疏散, 上行以靖膻中之热, 清肃心肺 木通 一钱。 淡以渗水, 通心气于小肠而清其火 甘草梢 生用, 一钱。 泻心火以竟达阴茎而止淋痛

心热必遗小肠,暑淫必先中小肠。生地、竹叶以清其上,而木通、甘草稍以达于下,使暑热自小便出也。

竹叶石膏汤

已见“寒部”。本以治伤寒解后而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亦通治伤暑发渴脉虚。盖伤暑必少气,而暑气必上逆。凡寒淫亦必作盛热,盛热之余,故寒、暑有同治者。

暑性炎上,竹叶、石膏以靖炎上之火而散之;暑淫烁肺而伤气,人参、麦冬、粳米以保肺而安之,半夏、甘草以和而平之。此以伤暑脉虚,故保肺为要也 脉虚者气之虚, 而肺主气者也。

人参白虎汤

已见“三焦部”。此用以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而渴者。

按:此所谓手太阳小肠经也。中暍即中暑,但中暑甚于伤暑。其来缓曰“伤”,其来急曰“中”。说者每分中暑、中热而二之,谓脉虚身热为“中暑”,乃不足之症;头痛恶寒,形面拘垢,宜用温散;脉盛身热为“中热”,乃有余之症,头痛壮热,大渴引饮,宜用清凉。此大不然,暑热之症,无脉盛者,即使脉盛壮热,则必天行瘟疫矣,与暑淫不相涉。且此方及上方所主治,一则曰“脉虚”,一则曰“脉微”,脉虚且微,不足之至,而仲景治以竹叶、石膏、知母,恶睹其为温散哉。太阳中暍而汗出恶寒者,太阳经外浮,而暑气疏越,腠理不得密,故自汗恶寒。恶寒,亦内不足也。其足冷者,手太阳不行于足,而暑气炎上,上实下虚,故足冷也。

中暍脉微,甚于伤暑脉虚。引肾水以升之膻中,即所以保肺金而抑火,承夏以秋,泽火为革也 石膏、 知母皆秋金、 兑泽 之令, 而粳米又秋成也, 金气行而炎暑退矣。 此以治太阳中暍,而方内无小肠药,小肠上承胃,下接大肠、膀胱,小肠热则蒸为胃热,逼而大肠、膀胱亦热。阳明热除,而小肠之热亦除 胃、 大肠皆阳明经, 石膏、 知母皆肺、 胃药。

独圣散

治太阳中暍,身重痛而脉微弱。

按:太阳中暍,暑暍入太阳小肠经也。盛暑伤气,故脉微弱,然而身重痛则挟湿也。小肠主沁水,小肠病则不能沁水,而水不下流,又重以饮冷浴水,则水渍皮肤;暑不能外出,水不能下达,于是积聚膻中,浸淫经络,而身重痛矣。失此不治,是则疟痢所由也。

即瓜蒂散去赤小豆,独用甜瓜蒂 炒黄为末, 熟水调下以吐之 瓜 类生于盛夏, 以热蓄湿而生者, 而夏月人又喜食之, 以其能解烦渴, 究竟生冷之物, 遏抑暑气于中, 以成暑湿相挟。 惟瓜蒂则系著全瓜, 是能总领暑湿, 又其气味苦恶, 能令人涌吐。 其苦能泄热, 其吐能越湿, 故独用之, 使膻中之水上越, 则皮肤之水亦消, 而暑热之气亦泄矣。 去赤小豆者, 赤豆味酸, 方欲其泄越, 不欲其酸收也。 此暑在太阳而挟湿,湿之浅者,故吐而越之 太阳经浮在皮肤, 其挟湿亦浅在皮肤, 何以不汗之, 暑者自汗, 不可重汗也。

阴阳水

已见“三焦部”,治霍乱吐泻,和理阴阳。

按:霍乱,三焦病也。三焦,少阳相火所行。而水道所由出,水火和平,则上下通利。若水火相忤,则气乱而绞痛。火上逼则吐,下逼则泻,中争则吐泻交作。外有所阏 ,则不得吐泻,为干霍乱。气乱绞痛,一缓一急,故俗谓之转筋火,其实非筋病也。张子和以转筋为风,失之矣。大抵霍乱多得之暑,暑中三焦,君相二火交作,遏抑水饮,暑不能散,故气乱而争。其有不由暑淫者,亦必由饮食浓厚,焦煿热物,助动心胃肝胆之火而作;其或有寒而霍乱者,则亦必宿有积热,而重寒遏之,以至于交争。总之以水火交忤,则总此方治之。

暑淫乘心,其同气也。心君位尊,而小肠为心之表,故暑气多中小肠。其土逼则烦渴,其前逼则遗膀胱而溺赤癃闭,其后泄则热泻而解 暑热得泻则解, 其有不解, 则热结大肠而作痢矣。 三焦为心包之表,故暑暍多犯三焦 心包脉历络三焦, 三焦脉亦络心包, 又三焦相火亦与暑同气, 故暑淫多犯之。 又小肠上承幽门, 下接阑门, 皆三焦水道之津, 故小肠受暑, 亦得及三焦也。 大抵专感暑暍, 则淫在太阳; 兼挟有水, 则入 于三焦矣。 其上逼则烦吐,其下逼则急泻,其在中则急缩绞痛,其遏塞则不得吐泻 不得吐泻为干霍乱, 俗谓之绞肠痧, 其症尤重, 有猝死者。 治之者亦调其阴阳而已 非可表解, 非可攻下, 只可自中调之。 然水行水道, 则仍自三焦而下以达之膀胱而出。 暍得泉水而靖 须用好泉水或汲井水, 其真阴之气存, 则能清暑而不滞, 水得沸汤而行,须瓦器百沸汤,则能行阳气而使津液布散。佐以熟盐,以补心软坚而导之下达 最妙在熟 盐一味, 补心化之不足, 软交争之纠结, 炒之则有苦味, 又能泄热而导水下行, 以使之自膀胱出, 方至近而神奇寓矣 中暑霍乱用熟盐, 其或有感寒霍乱则可加生姜。 寒霍乱亦有用理中汤者, 然冬春或有之, 若暑月则必非寒, 暑月霍乱服姜汤, 则反令致死, 不可不慎。 凡霍乱不可与甘补, 亦不可与粥汤, 与甘补及粥汤, 亦令绞痛致死, 以粥汤胶稠, 使阴阳愈混而不能分也。 若干饭煮之, 亦自无害; 若炒秬黍煎汤, 则又能解霍乱, 以其得阴阳之和也。

烧盐散 《三因方》

治干霍乱用吐法。

烧盐 咸能补心软坚, 且破顽痰, 消瓜果生冷。 烧之则苦能降泄热气。 心化不足, 而暑乘之, 故咸以补心; 阴阳交争, 纠结不解, 故咸以软之。 夫润下作咸, 而盐实以上浮而结, 观卤地可知。 海水之咸, 亦浮于面, 其下则不咸。 故盐能使人涌吐, 非苦能涌吐之说也。 其烧之使苦, 则又以资之降泄耳。 暑气炎上, 投之以降, 则激而上, 激而涌吐, 则暑气亦因之而越矣 热童便 亦咸能补心软坚, 而顺循故道, 可使降泄三焦之火

三饮而三吐之 约言如此, 然病安则止矣。

此为霍乱之不得吐泻者设。不得吐泻,其外有所遏 或清寒, 或 水湿, 或饮食生冷瓜果填塞上焦, 其内纠结坚也 此非必有物, 其气之纠结 甚耳。 凡上闭则下亦不通,越之以吐,而上下通矣。且能补心化而开决渎,则三焦之暑淫自消也 专用烧盐以指探吐, 亦能治霍乱, 且兼能治食厥、 蛊毒、 冷气、 鬼气。

六一散

已见“三焦部”。此以治烦躁口渴,霍乱吐泻,小便不通。兼治泻痢热疟。

按:此方统平三焦之热,不专以治暑,然治暑尤效,但不可过服,反至内寒;又服此者,须待就凉稍息,暑暍稍平,而后服之,则可以解暑,而不致蓄热于中。若方在长途暑热中,烈日之下,而顿服此,则遏之太骤。反有致伏暑转成疟痢者,是宜慎之。

此主决三焦渎耳。然三焦水道顺流,则浊热亦无所留矣 心悸神 昏者, 加辰砂以镇心; 气喘目昏者, 加薄荷以清肺; 热盛头晕者, 加青黛以靖肝; 因暑而血逆、 血衄者, 加藕节以止血。 本方加干姜可治白痢, 加红曲治赤痢。

香薷饮

治一切感冒暑暍,皮肤蒸热,头重而痛,自汗烦渴,四肢倦怠,或吐或泻。

按:此暑淫脾胃,暑而挟湿者。其肤热头痛,自汗烦渴,暑固然也。头重而痛,四肢倦怠,则暑既伤气,而又挟脾湿也。太阴湿土,行令于长夏,炎暑之时,故暑多挟湿,且感冒暑暍,而饮食生冷,沐浴清水,则暑湿所由相挟。

香薷 一两。 辛、 温。 能舒郁暑, 散结热, 得金气之和。 此用为解伏暑之君药。 李时珍曰: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犹冬月之用麻黄。 今人谓能解暑, 概用代茶, 误矣 厚朴 姜汁炒, 五钱。 除湿热, 散满闷。 承溽暑之后而扩之 以肃清 扁豆 炒, 五钱。 甘、 咸、 微酸, 气腥。 能补敛心君而却暑, 升达肺气以清金, 淡能渗水通利三焦, 其色微黄, 入脾而和中去湿, 故治暑、 去湿、 健脾、 止泻之剂多用之 黄连 姜炒, 三钱。 泻心火, 燥脾湿, 厚肠胃, 去热除烦。 黄连生于阴谷, 用姜炒之, 使其能通于阳也

冷服 昔人谓香薷热服能作泻, 愚谓香薷无作泻之理, 且此方有黄连, 亦不患香薷之作泻, 所以必冷服者, 正以香薷之辛能作汗。 此不欲其汗, 则冷服之耳。

长夏盛暑,暑暍方隆,无不受暑之人。但人有厚薄劳逸不同,则有病有不病,又在人之调护而已。斯时也,湿土已行 大暑以后, 则太阴湿土已主气, 庚金亦伏 大暑后逢庚日为伏, 土溽以热而上蒸 热能生湿, 湿转生热, 晨夕新凉时袭,兼以暑烦,乘凉浴清,饮寒餐冷,三气交杂,总归之伤暑,而暑不即病,暑病深矣 中暑即病, 伤暑不即病, 伤暑令人少气倦怠而已, 此宜补中而愈。 中暑乃不得不用寒凉, 如石膏、 滑石、 竹叶、 生地之类; 伤暑不即病, 遏以清寒, 挟以溽湿, 交病而病, 则治之乃有宜用表散而兼解暑者。 凡治暑主用咸寒, 佐以苦甘、 酸收、 苦发, 不当用辛; 其兼欲散清燥、 行水湿, 则有用辛者。 此方解热以黄连,燥湿以厚朴,兼去暑湿则有扁豆,而香薷之辛温以君之,所以祛其外束之清 凉气也, 而达伏暑也。

李时珍曰: 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 缘纳凉太过, 饮冷太多, 阳气内为阴邪所遏, 反中入内, 故见头痛、 恶寒之症, 用香薷以发越阳气, 散水和脾而愈。

按:李氏此论,于症于方已两得之,最明白矣。

薛立斋云: 中暍乃阴寒之症, 法当补阳气为主, 少佐以解暑。 先哲用干姜、 附子, 此推《内经》舍时从症之法也, 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 若元气虚犯房劳而用之者, 适以招暑也。

李士材云: 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 其性温热, 只宜于中暑之人, 若中热之人误服之, 反成大害。

愚按:如立斋说,是嫌此方之寒而更欲恒用姜、附;如士材说,则又是嫌此方之温而更当大用寒凉。二说皆似是而非,不可不察。夫谓“中暍为阴寒之症,法当补阳”,然则中寒为阳热之症,法当补阴乎。暑暍本阳邪,而安得谓中暍为阴寒也。治伤暑用补剂,先哲常然。然不过参、芪之属,诚恐阳气过散,而为之固其本耳。其偶用姜、附,则因其人之元阳大虚,而一时之权变,此岂可执之以治暑者?薛氏之说,固不然也,“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此语固然,然夏月何以不用麻黄、紫苏而用香薷。毕竟香薷可以解暑,与麻黄、紫苏有不同者,其气入手少阴、太阴而达心肺之邪也。若谓其温热发散,而中热之人不可服,然则中暑之人必脉虚少气,以脉虚少气之人而可独宜温散,乃中热脉盛之人,反不可以温散乎。且中暑、中热之分,尤为无理,热之与暑,安在可分为二。热心伤肺,肺伤则气虚,气虚则无脉盛者,纵使洪大,亦必虚软无力,非若伤寒有阳明实热之症也。夫同一冬月伤寒,而说者必分“无汗为伤寒,有汗为伤风”;同一夏月伤暑,而说者又分“身热为中暑,壮热为中热”,此皆医学之日流而破碎支离也。但猝中为中,渐伤为伤。此则有不同者,是宜辨症而施治耳。

此为逸乐而伤暑者设,非为劳役而中暑者施也 本方除扁豆, 名黄 连香薷饮, 治中暑热盛、 口渴、 心烦, 或下鲜血, 以扁豆能补。 此热甚伤血, 不欲更补也。 本方除黄连, 名三味香薷饮, 治伤暑呕逆、 泻泄; 再加茯苓、 甘草, 名五味香薷饮, 以祛暑和中; 再加木瓜, 名六味香薷饮, 治中暑湿盛。 此三方皆以热不甚而湿盛, 故多去湿之药, 而不用黄连也。 再加人参、 黄芪、 白术、 陈皮, 名十味香薷饮, 治暑湿内伤, 头重吐利, 身倦神昏。 此外感而兼内不足者, 如此用药, 亦可见香薷之温散, 不必为脉虚者虑矣。 三物香薷饮加羌活、 防风、 黄芪、 白芍, 治暑月中风, 手足搐搦, 曰暑风症; 三味香薷饮加葛根, 治暑月伤风咳嗽; 四物香薷饮有黄连加茯神, 治瘅疟, 以瘅疟独热不寒, 专责之暑也。

五苓散

已见“三焦部”。此以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闭而渴,霍乱吐泻。

按:烦渴身热,头痛便闭,此暑之中于太阳小肠本症然也。霍乱吐泻,则暑之犯于三焦。其为膀胱积热者,膀胱上承小肠,小肠之热遗于膀胱,且三焦之委,则三焦湿热,亦同蓄于膀胱,膀胱热结,则水道不通,而三焦皆病矣。大抵暑气自病,只在心、小肠;暑兼水湿,则涉三焦。前烧盐吐法,自上而吐之;阴阳汤,自中而和之;此五苓散,自下通达之。

暑淫乘心,心热则遗小肠,心包热则遗三焦,而二者并归膀胱以为出路。然暑多挟湿,引饮食冷所致。湿遏中上,可以越之;湿积于下,则宜达之。五苓散所以导水湿,使下而达之。六一散亦以导三焦水,然六一散治于猝病之时,此以治于积病之久。茯苓、白术所以去湿,而君以泽泻,佐以猪苓,则咸以渗水而兼能补心,茯苓亦补心神。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者。桂以反佐而为之先导,桂亦能行水湿。加朱砂 以镇心安神、 灯草 以去心火 同煎,去湿即所以消暑,祛暑即所以补心。

胃苓汤 一名对金饮子

治中暑兼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闭。

按:中暑固多挟湿,而饮凉食冷,即挟湿之由;至于停饮、夹食,则湿反重于暑矣。其腹痛,湿多也;其泄泻,挟暑也;其口渴小便闭,则暑病固然。然要以暑热伤气,气虚故脾胃并弱,而水谷难于消化,是以积而成湿。挟湿之原,实归于伤暑也。

苍术 泔浸, 二钱。 以健脾燥湿 厚朴 姜炒, 一钱。 以开郁散满 陈皮 去白, 一钱。 以利气行湿 甘草 炙, 一钱。 以厚脾土。 以上即平胃散, 所以 治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也 泽泻 二钱。 主泻肾而行膀胱之水 猪苓 一钱。 专行膀胱之水 茯芩 一钱。 渗小肠水以达膀胱 白术 一钱。 燥脾行水以达之小肠 肉桂 五分。 亦辛能行水, 且引暑热之气, 以从诸药而达之于下

加朱砂、灯草煎。

本方无治暑之药, 用此二味以引入心而下之, 则泽泻、 猪苓之咸有以补心, 茯苓、 灯草之淡有以宁心, 而诸去湿之药亦皆足以消暑矣。 泽泻以下, 即五苓散。 所以导暑湿而出之膀胱, 以治口渴便闭。 此本佳方, 惜今人失其所以用之矣。

此合平胃、五苓二散,以治伤暑挟湿 此兼挟食, 然食亦归之湿, 而湿重者。

薷苓汤

治伤暑,泄泻而身热,头重自汗,肢倦烦渴,暑症全具者。其有小便闭,则膀胱蓄热也。然热亦挟湿,但此则暑重于湿者,故仍用四味香薷饮。

香薷 二钱 厚朴 一钱五分。 姜汁炒 扁豆 炒, 一钱五分 黄连 一钱。 姜汁炒 泽泻 二钱 猪苓 一钱 茯苓 一钱 白术 一钱 肉桂 五分

加朱砂、灯草煎。此方无加姜、枣之理。凡暑重则忌姜,湿重亦忌枣,况方内已有肉桂,何用加姜乎?

此合香薷饮、五苓散以治伤暑挟湿而暑重者。

柴苓汤

治伤暑泄泻,发热口渴,及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按:发热重于身热,心烦口燥重于烦渴,此热重而深,非复香薷饮症矣。疟疾由初伤于暑,继感清淫,或浴凉水,或冒雨湿,则暑闭于中,而清冷束之于外,暑气不得出而入内转深,暑与清争于经络之间,清入而争则外虚而作寒,暑出而争则表实而作热。其作有常期者,以清淫每入自风府,栖于夹脊之间,人之气血周行,暑与清遇以阻而动其气,则争也。其热多寒少者,暑重于清故也。

柴胡 二钱五分。 苦寒而轻散。 能坚肾水, 而升其清气以浮游于经脉之表, 以祛清寒而解郁热, 调剂阴阳, 犹之轻雨洒尘而嚣气顿静。 仲景《伤寒》书, 用以治少阳伤寒, 而后人遂指为少阳经专药, 实不必然。 凡阴阳失平而内有所郁者, 惟柴胡能有以散其郁于不知不觉云尔 半夏 一钱五分。 亦所以调剂吾身之阴阳, 而去清淫之阻滞也 生姜 一钱。 此以外有清淫之阻, 故可用生姜以去其清淫, 而宣其暑热 黄芩 一钱。 暑淫于内, 必伤肺气, 故黄芩以降泄之, 所以清内热而保肺金 人参 一钱。 暑淫伤气, 暑遏于清而不得泄, 则伤气尤甚, 急以人参补之 甘草 一钱。 助人参以和脾胃, 人参、 甘草, 皆治暑之良药 大枣 三枚。 以和脾胃。 此以上即小柴胡汤, 所以调剂吾身之阴阳, 而散其暑凉之互竞也。 此照仲景原方之分两轻重而约少之如此 泽泻 二钱 猪苓 一钱 茯苓 一钱 白术 一钱 肉桂 五分。 此即五苓散, 所以导在内之暑湿而下之, 清邪散而暑邪亦散, 水湿行而暑气亦行

此合小柴胡汤、五苓散,以治伤暑而复遏于清淫 清即燥也, 凄清凉薄, 秋金之气, 致暑气内郁转深而不得发,逼为烦热泻利,竞为热疟、瘅疟者。清淫外束,故发表以小柴胡 清与寒同类, 但有轻重耳。 经云: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小柴胡汤正苦温甘辛之剂, 中有柴、 芩之凉, 则以内有暑淫故也。 小柴胡汤本亦发表之药, 今人惑于少阳胆无出入之说, 则讳言表而谓之和耳。 又因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往来, 而亦可治疟疾, 因谓疟疾亦属少阳经, 抑知疟之寒热往来, 虽若与少阳伤寒同, 而所以寒热往来者则自不同, 疟亦不属少阳经。 噫, 其谬误相承久矣; 暑湿内深,故行水以五苓散,内外兼治也。暑淫于内,中气必虚,而补中要矣 所以用人参、 白术、 甘草、 大枣。

甘露饮 《局方》

治胃中湿热伤阴,血涌为吐衄,及溢为口臭、喉疮,齿缝出血,齿龈宣露。

愚按:暑热为虚,胃热为实。然人有于暑月肆食浓厚滋味,且谓烧酒能解暑,而冒暑肆饮,则饮食之湿热,引暑气之湿热。以入壅于胃,而暑热亦为实矣。又凡人阴虚不足,而冒暑劳役,往往有致大吐大衄者,此皆因胃本湿热,而暑热又助而动之,水不能制,肺、肾皆伤,而血因以妄行。口臭、喉疮、齿缝出血,皆阳明之热。阳明脉交行于唇齿,上行挟鼻。凡吐衄暴作而多者,皆出于阳明胃。

熟地黄 以滋养肾水 生地黄 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 麦冬 以清肺宁心 天冬 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 石斛 甘、 微咸。 得水石清虚之气, 故能补心安神, 清金保肺, 去胃中之湿热, 而布膻中之清化 茵陈 去胃中沉郁之湿热 黄芩 降肺逆 枳壳 破郁积且能敛阴 枇杷叶 去毛, 蜜炙。 酸能补肺敛阴, 宁心收散; 苦能降泄逆气, 泻火清金 甘草 补中而亦能去热

等分,每服五钱,或加茯苓 本方皆去热之药, 加此以渗湿、 肉桂 本方皆寒药, 加此以反佐, 且导热下行。 《本事方》加犀角 苦酸咸寒, 补敛心神, 降泄实热, 平肝胆相火, 清脾胃湿热, 去血中妄热, 解一切热毒。 若因胃积湿热, 致大吐大衄者, 加此尤宜。

热盛则水涸,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热 用黄芩、 枇杷叶、 去湿 茵陈、 枳壳 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不必大为攻下 异于大黄、 朴硝之大攻大破, 此所以为“甘露”。热莫盛于胃,而诸热皆统于心,心化不足,则热妄行,石斛、茯芩、犀角皆补心以除妄热。所谓“热淫于内,治以成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也 石斛、 犀角皆咸寒, 二地、 天冬、 黄芩皆苦, 麦冬、 甘草、 肉桂皆甘。 此方本不言治暑, 然盛暑乘湿而内积于胃者, 当以此为治。

桂苓甘露饮 刘河间

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滑石 四两。 泻水于上焦之上, 而达之下焦之下, 且甘则能补, 故以为君 石膏 二两。 辛淡以泻肺邪而散胃热 寒水石 辛咸以补心除热行水 甘草 各二两。 土厚而后可以行水, 且甘能去热 白术 一两。 健脾土, 燥脾湿 茯苓 一两。 补心神而渗心膈之水 泽泻 一两。 咸能补心, 且泻下焦之水 猪苓 五钱。 咸补心, 泻小肠膀胱之水 肉桂 五钱

每服五钱煎。

此合六一散、五苓散,酌之以治伤暑,引饮过多。至于蓄湿者,加石膏、寒水石,所以靖胸膈之暑暍而保肺宁心,故亦曰“甘露饮”也。

桂苓甘露饮 张子和

治伤暑烦渴,脉虚,水逆。

按:暑脉必虚。此特言脉虚者,以外无头痛、面垢、身热、自汗诸症,但见烦渴,则以脉虚见为伏暑也。烦渴有实热、虚热,脉虚则非实矣。暑之伏者伤于不觉,清冷遏之,暑抑于中而不能越,乃生烦作渴,烦渴必引饮。此则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谓之水逆,中有积湿,虚火上冲,而非实热,故水入不受。治宜行水兼补中,且宣其郁。

滑石 二两 石膏 一两 寒水石 一两 甘草 二两 白术 一两 茯苓 一两 泽泻 一两 肉桂 五钱。 即前方减三石之半, 意为行气补中。 不专逐水也。 去猪苓者, 不欲重泻其肾也 人参 一两。 暑热伤气, 暑伏于中而不得越, 伤气愈甚, 故加人参 干葛 一两。 以宣达胃中之清气, 清气行而暑气自散, 且能除烦止渴, 加此最为有见 藿香 五钱。 以理逆乱之气 木香 五钱。 升清气, 降浊气, 理三焦, 去壅滞

每服五钱,煎服。

此又即前方而酌之,以治伏暑伤气而积滞不行者,益其气而后水可行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理其气而后暑可平也 肉桂、 干葛、 藿香、 木香。

苍术白虎汤 仲景

治湿温,脉沉细者。

按:先伤于暑而外复受湿,暑湿相搏,致腹满、头痛、身痛、多汗、渴而谵语,但其胫冷,谓之“湿温”,暑郁于中而湿束其外也。

石膏 一斤 知母 六两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 合苍术 八两

白虎汤以清暑,加苍术以去湿 安逸之人, 伤暑湿重, 则宜此汤。

桂枝白虎汤 《金匮》

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痛,时呕。

按:疟症皆由伤暑始,先伤于暑而外复伤于清,以清束暑,暑不得越,相竞而疟作。但热无寒则暑淫重;然骨节痛者,则清淫亦已深;时作呕者,暑逆于胃也。

即前方去苍术加桂枝 三两。 以舒阳气自内达外, 而祛其清寒, 不必拘拘谓太阳经药也。

白虎汤以清暑,加桂枝以去清 清即燥也, 即寒气之凉薄者。

柴胡石膏汤

治暑嗽喘渴。

按:暑热伤气,喘渴其固然也;其嗽则热烁于肺而肺伤矣。此亦以清寒束之,而暑气不得外越故,但不作疟耳。若忽而不治,则有渐成劳瘵者。

石膏 四钱 知母 一钱五分 甘草 八分 粳米 一撮。 此照仲景方而约轻其分两如此, 以便加后药 柴胡 二钱。 轻扬游散, 以祛其外束之清寒 半夏 一钱二分。 辛滑。 以通其阴阳之滞塞 黄芩 一钱。 以泻肺火降逆气

加黄芩以助白虎汤,清暑而保肺;加柴胡、半夏,以疏外闭之清寒,使阳气得以宣泄于外,则肺可保而喘嗽平也。

六和汤 《局方》

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倦怠嗜卧,口渴便赤,中酒等症。

按:既在夏月,则暑湿令行矣。夏月人倦于食,则饥饱往往不调,以气内虚而脾胃弱也。夏月暑烦,人喜生冷,多食生冷,则脾胃愈伤,而寒湿积于中矣。外复冒暑劳役,则是重伤于暑,内外相挟。三淫交杂,此寒热所以交作,霍乱吐泻也。此其伤重叠深重,且挟内伤而入于不知不觉者,与前甘露、白虎诸症,又有不同。至若伏暑烦闷诸症,则又暑伏于中,时不即发,外有所遏,阳气不得舒,壮火食气,气不充于四肢。虽不作霍乱吐泻,而脾胃益亏,其内伤为尤重矣。中酒之症,与伏暑同治。忍醉于一时,而伤在隐隐,脾胃侵削,心肺火熏,正与伤暑同弊也。

白术 二钱。 补中而能燥湿 人参 一钱。 补气而能清热 赤茯苓 一钱。 渗水宁心, 用赤者欲其入小肠以泻心火 甘草 一钱。 和中补脾, 此四君子也 香薷 一钱五分。 以祛伏暑散结热 厚朴 一钱。 开郁散结 扁豆 一钱。 补心却暑, 和脾燥湿, 益气清金 藿香 一钱。 理郁积不和之气 砂仁 一钱。 辛温以大舒脾胃之气, 解寒热郁结之邪, 化生冷不调之食 杏仁 一钱。 降逆气, 破坚结, 润肺宁心 木瓜 一钱。 酸温以收湿气, 舒四肢之倦怠, 止心神之烦惑, 敛肺气之游散

加姜 以去清行湿、 枣 以和中补脾。

煎服。一方有半夏 凡阴阳否塞壅滞之气, 必用半夏以通之。

治暑之药,多用咸寒甘苦,兼用酸收,此则转用辛温者,以内伤生冷,寒热交乱故也。夏月人气浮于肌肉,其内已虚,重以饥饱、生冷伤之,则理脾胃之伤为尤急于治暑矣。阳气内虚,非甘温无以补之;杂气交郁,非辛温无以行之。故咸寒又或非所用,犹治寒者,亦不专甘辛苦,而有时大用咸寒也 如结胸、 承气诸症, 舍寒而治实热; 此亦以暑既伤内, 则置暑而治虚寒也。 谓之“六和”,和六腑之气也 吴鹤皋曰: 脾胃为六腑之总司, 先调脾胃, 则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百骸、 九窍皆太和矣。

愚按:不言五脏而言六腑,主胃言之。饮食、生冷之伤,腑实受之而后病遗于脏,况五脏主化,六腑主气,则凡外感之气,自主于六腑。或谓“以和六淫之气”,则此固以治暑、湿、燥三淫之气耳。未见其及于风、寒也。

缩脾饮

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按:烦渴属之暑气,霍乱吐泻则多由挟湿,酒食伤于脾胃,亦必郁而为湿热。但霍乱有由冒暑劳役而暴作者,只从暑治,宜阴阳水、熟盐吐法,及五苓散、六一散之类,用寒凉可也。有由安逸伤于浴寒、饮冷,兼伤酒食而渐作者,则兼从挟食、挟湿为治,宜上方及此方,辛温可也。

砂仁 四两。 舒畅脾胃, 解酒、 消食、 散湿热 草果 煨, 去皮, 四两。 暖脾胃, 开寒湿郁结 乌梅 槌碎核, 四两。 暑, 君火也。 暑淫则能动相火, 且上伤肺金, 以致少气烦渴。 乌梅能泻肝火而清热, 补肺金而敛气, 以除烦止渴 甘草 炙, 四两。 方意以清理脾胃为主。 甘草所以厚之 扁豆 炒, 研, 二两。 清金解暑, 健脾去湿 干葛 二两。 升达胃之清气以布散膻中, 故上能解渴, 下能止泻, 内除烦满, 外靖肌热, 用此最妙

每服五钱,煎服。

此方主治及命意,皆与六和汤略同,而尤觉简当。凡伤暑而挟湿、伤食饮之重者,体虚宜用六和,否则用此。

清暑益气汤 东垣

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按:暑脉必虚。而神倦气促,身热烦渴,自汗溺赤,皆暑症也。其肢倦、胸满、恶食、自汗、身重、溺赤、便溏等症,亦有实热而然者。故举时言“长夏”,特标“脉虚”,见其当用补气以别于实热者。

黄芪 一钱 人参 一钱 麦冬 一钱 五味子 五 分黄柏 酒炒, 八分 当归 一钱 白术 炒, 八分 苍术 泔浸, 八分 神曲 炒, 八分 陈皮 留白。 八分 甘草 炙, 五分 升麻 八分。 即前黄芪人参汤以治暑伤元气, 注夏倦怠, 胸满自汗, 时作头痛者 青皮 八分。 苦、 辛, 温。 引行肝气, 以大破脾胃之湿郁 干葛 一钱。 升达胃气, 以敷散于膻中 泽泻 八分。 补心泻肾, 逐其暑湿之邪, 以达于膀胱而出之。 加此三味, 大为破郁行气, 升清降浊, 以治恶食、 身重、 身痛、 溺赤、 粪溏挟湿深重之症

加姜、枣煎。

体气虚弱之人,易于伤暑,而中气转虚,饮食难化,则暑转生湿。非有暴暍得于劳役,而外无清燥之遏,内无生冷之伤,则不作霍乱吐泻、疟、痢。但四肢倦怠,精神减少,胸懑气短,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身常自汗,肢体重痛,溺赤粪溏而已。此似无病之病,然苟不调摄,则正气日侵月削且至虚羸,而偶或劳动,及加外感,致为疟、痢,则更难调理。此东垣治暑以益气为主,所以拔出于前人也。

李东垣曰: 脾虚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实腠理, 止汗益气; 脾胃既虚, 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营卫大亏, 以人参补之; 阳旺则阴血自生, 加当归以和之; 又加黄柏以救肾水; 又心火乘脾, 故用炙草泻火而补脾; 清浊相干, 故以桔 皮理之; 长夏湿胜, 故用二术、 泽泻以上下分消其热湿; 湿胜则食不化, 炒曲、 青皮消食快气; 五味、 麦冬、 人参泻火热而敛肺气, 救庚金也; 中满去甘草, 若腹中急痛急缩者, 却宜多用; 咳者去人参。

赵养葵曰: 有伤暑吐衄者, 以暑伤心, 心虚不能主血, 不宜过用寒凉以泻心, 宜清暑益气汤加丹皮、 生地、 犀角之类, 盖暑伤心亦伤气, 其脉必虚, 以参、 芪补气, 使能摄血, 斯无弊也。

愚按:此亦当审症,若真阴大亏,炎暑势急,则宜用《局方》甘露饮加犀角;若气血皆虚,则甩此方如赵说可也。

神术散 太无

治感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瘴疟时毒。

按:瘴气,即暑湿之气也。南方卑湿而暑气常存,往往有之。二月后,青草已发,曰青草瘴;八月后,草初枯萎,曰黄茅瘴。凡盛暑之月,暑湿上蒸,暴中于人,甚者至于暴死,皆瘴病也。盛热伤气,故憎寒;热湿乘脾,故身痛;热蒸阳明经,故头面肿大。如或先伤暑而复感瘴气,则热湿争为瘴疟。

陈皮 去白, 二钱。 陈皮之辛苦甘, 下能润肾命而舒肝木之生气, 中能燥脾胃而去中焦之湿气, 上能泻肺热而降膻中之逆气。 行痰去郁, 此推为君, 以其枢管三焦也 甘草 炙, 一钱五分。 和正气以祛不正之气 藿香 一钱五分。 理杂乱不正之气 石菖蒲 一钱五分。 山岚蒸湿热不正之浊气, 石菖蒲挹水石洁清之淑气, 以此治瘴, 对症也。 生于水石, 其能去湿热而开心窍, 宜矣 苍术 泔浸, 一钱。 行肝气以疏脾土而燥其湿, 且宣胃气辟邪恶 厚朴 姜炒, 一钱。 开溽暑蕴隆之邪气, 而霁以天高日晶, 行秋气也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也。此不君苍术而君陈皮,意不徒在平胃,而在调剂吾身之清气,使条畅于周身上下,则瘴疠可自消,观其佐以甘草、藿香、石菖蒲可见。盖瘴疠之湿,非吾身内作之湿,而热能伤气,是以苍术、厚朴之辛烈破气者,只退就臣分,以和平静理,不欲以勇猛力争,至重伤正气也。

吴鹤皋谓: 太无此方, 但理脾胃, 而解瘴之妙自在其中, 不愧为丹溪之师。 愚谓: 吴氏实亦未尝深悉此方之意也。

玉枢丹 一名紫金锭

统治中暑、中暍,瘴疠恶气,湿热霍乱,及小儿寒食湿积,虚热惊痫,皆磨服也。并治毒疮、痈疽,可磨涂之。但当中空其头,使毒气得出。治一切蛇、虫、毒螫,皆可涂之。药中有大戟,服此者忌甘草。

山慈姑 一斤。 甘, 微辛。 清热散结, 能解一切痈疽热毒, 蛇虫螫毒 文蛤 半斤。 此五倍子, 非蚌蛤也 五倍子 咸、 酸, 微寒。 能补心敛散, 补肺敛气, 清火保金, 止汗收湿, 泻血中之热湿 红芽大戟 四两。 苦, 寒。 去热攻坚, 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积水痰湿 续随子 四两。 辛, 温。 破瘀逐恶, 行三焦之水道 葶苈子 四两。 辛、 苦, 寒。 降肺气, 行膀胱之水, 去伏暑积热, 以止嗽定喘。 一方无此 冰片 一两。 辛寒香窜, 通关节, 去壅滞, 散郁火 麝香 五钱。 辛温香窜, 内透筋骨, 外通九窍, 中彻经络, 无所不至。 以搜逐风寒湿热, 一切阻滞不正之气

按:猝中外淫,关窍闭塞,其用冰、麝,自属势不可已。严用和云:中风不醒者,宜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关。李东垣曰: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风邪入骨,如油入面。李时珍曰:二说皆非通论。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通之,但不可过耳。愚谓李说为得之。

一方加珍珠 甘、 咸、 寒。 得月之精, 补心清肾, 定魄拘魂, 保精安神, 聪耳明目, 解郁热, 消邪慝、 金箔 辛、 甘, 平。 镇安魂魄, 开爽精神、 丹砂 甘、 辛, 寒。 镇心神, 辟邪恶, 除妄热, 定惊悸, 逐风痰。

合为末,捣慈姑和作锭,可佩之。临用磨水和服 加味者又名 “离宫锭”。

此方虽似套用峻剂。然仓猝中忤,一切暑暍、瘴疠,兼挟风、湿而暴病道途者,用之最为便易,盖解热行湿,安正辟邪,方意甚详协也。此丹主治暑、解毒、去瘴,余症则皆借用而已 方内补心 安神, 保肺行湿, 去热解毒。 皆主治暑, 去瘴, 而小儿惊痫, 亦移用为的。 然猝病可用,伤暑内虚者非可用也。

诸葛行营散

治暑热瘴疠,猝中暴仆,经络闭塞,霍乱绞痛,面垢爪甲青,自汗不收,一时欲死者。盖诸葛武侯征南蛮时所制用也。

雄黄 四两。 辛温壮烈, 秉正辟邪, 除一切暑湿瘴疠, 结毒积聚 丹砂 五钱 乳香 苦温香窜而滋润。 能托里护心, 外则舒筋活血, 通行十二经脉 没药 各五钱。 苦、 辛、 平。 散结气, 通滞血, 去妄热, 托里护心。 凡猝中瘴毒, 血必凝瘀不行, 故当用此 矾石 煅, 三钱。 酸咸以补心, 收散消痰 皂角 二钱, 炙, 研。 辛、 咸。 能补心而荡阴秽, 辟邪浊 冰片 二钱 麝香 一钱

合为末,贮小瓷罐中,临用挑取少许,搐鼻取嚏 鼻通于肺。 或用点二眼角 两目眦通于心, 一时取效 此今人所谓沙药也。 今人加减往往不同, 此方为正。 然一时备急用之, 随当审症, 另加调治。

地浆治法

治道途劳役,中暍猝死者。

取道旁净黄土围脐,令人尿其脐中,另用黄土捣大蒜等分,和以人尿,澄去渣灌之。

即用湿热以治湿热,而补心去暑行湿之妙在其中矣。

刺血法

治同上。及凡一时中暍者。

于胸坎中 内当心膈 及尺泽 手臂腕中, 太阴肺脉所行, 上焦之原也, 委中 足膝腕中, 太阳膀胱脉所行, 下焦之委也 三处,用两指频捏,令血聚,色紫黑 非中痧者捏之不紫, 破竹箸夹瓷锋 瓷碗打碎者, 取其新锋用, 扎紧刺之,令出紫瘀血,血出痛止 霍乱转筋之痛止也。 心主血、 主脉, 暑乘于心, 则血脉焦瘀; 心包受热, 则三焦水道不行, 故刺三处出瘀血而病可宽。

此亦备急一法,胜于仓猝服药 尤忌者姜汤、 米饮, 及凡补味。 稍定后,以阴阳水加熟盐平之。

姜茶饮 苏东坡

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按:疟、痢之原,皆由伤暑。炎暑之后,肆食瓜果,饮冷食寒,乘凉浴水,水湿遏于中,清凉袭其外,由是暑气内伏,不能发越,而疟、痢之症作焉。大抵清邪重于暑则成疟,暑湿重于清则成痢。要以三气交杂而阴阳乖争,或则经络有阻,或则气血两伤。疟、痢、瘫证非一端,要其本原不外是矣。

生姜 辛。 以行水湿, 以逐清寒 陈细茶 苦甘。 以降积暑, 以升清气

等分 约各三钱, 浓煎服 必取浓, 若不浓不足取效。

疟、痢之作,必由于暑。暑必挟湿,而又外束于清 燥也, 薄寒之气也, 阳气不得越,其在荣卫争于经隧则疟,其在脏腑伤于气血则痢。暑盛多热,清盛多寒 此言疟也, 气伤色白,血伤色赤 此言痢 也。 痢皆作于伏热。 暑热伤肺, 肺遗热于大肠则色白; 暑热乘心, 心遗热于小肠则色赤; 心肺皆热, 气血两伤, 则痢杂赤白。 凡痢症热湿, 不在胃而在大小肠, 古人谓之“肠澼”, 其腹痛里急后重皆在脐下, 故从脾胃治者非也。 赤、 白皆属之湿热, 而或分赤痢为热, 白痢为寒, 则亦非也。 其作而里急后重者, 上焦清气郁而不得升, 则下焦浊物亦滞而不能降, 故只知攻下而不知 升上者, 则亦非也。 治之者宜溯其源,升肾气之清微润泽,以平暑热而保肺清金 细茶之甘苦, 能坚肾而升其清气于上, 以靖心火也; 发肝气之条达敷荣,以却清寒而和荣助卫 生姜之辛温, 能补肝而达其生气于外, 以去清寒也。 阴阳和平,经隧无阻,气血安靖,邪无所容,清阳上行而浊降于下矣。此方甚简易,而建效自宏 今人多切姜合茶叶炒之以备用, 固缓急可需, 然不若生姜之用为尤效。

本方除生姜加陈白梅蜜水煎, 治热痢; 除细茶加木香、 肉豆蔻治冷痢。

愚按:痢安得冷,惟休息痢有中寒者。

芍药汤 洁古

治下痢,脓血稠黏,腹痛后重。

按:热伤气血,故脓血稠黏;气滞不行,故里急后重。

芍药 一两。 伏暑乘心, 心火烁肺而伤气, 芍药所以补肺而敛气; 君火炎而相火并动则伤血, 芍药所以泻肝而靖血, 故芍药宜为治痢君药 黄芩 五钱。 肺热则遗大肠, 黄芩以泻肺热, 保大肠 黄连 五钱。 心热则遗小肠, 黄连以泻心热, 保小肠 归尾 五钱。 以行血中之瘀而下之 大黄 三钱。 以荡血分之热而平之。 凡血从气滞, 气热则血妄, 热甚则血瘀。 大黄苦辛, 实以荡涤气分之热, 而其色黄赤, 则亦能靖血分之热。 其气通彻上下。 故仲景泻心、 陷胸诸汤皆用之。 不止主荡阳明之热也 木香 二钱。 辛能补肝, 升下焦无形之气, 以达于上而和气血; 苦能泄肺, 降上焦有形之浊, 以行于下而去壅滞 槟榔 二钱。 苦专降泄, 能除痰湿逆气, 以坠于下极, 除里急后重; 涩以敛阴, 能收散气妄血, 以上安心肺, 快膻中膈上 甘草 炙, 二钱。 里急肝急也, 甘以缓之 肉桂 一钱五分。 后重, 肾涸也, 桂以润之, 且用为反佐也

每服五钱。

痢不甚,可用姜茶饮而愈。痢甚不愈,宜此方。芍药补肺宁心,兼和气血;黄芩、黄连以彻心肺之伏暑,以厚二肠 黄连厚肠, 黄芩泻大肠火, 火去则肠自厚矣。 归尾、大黄以治热湿之伤血而去其瘀;木香、槟榔以治热湿之壅气而行其滞。加之甘以缓肝,辛以润肾,以宽中而达之,使余邪下出。方意周祥,后人虽有加减,不能外矣。

本方除甘草、 肉桂, 加枳壳, 名导气汤, 以治前症兼渴者。 渴故去桂, 而枳壳能破结热, 且助敛阴也; 余若病在气分多, 则加石膏、 滑石、 枳壳; 病在血分多, 则加桃仁、 红花、 红曲; 湿重加茯苓、 猪苓、 泽泻; 挟食积加神曲、 枳实、 大黄; 挟风凉加秦艽、 皂角子; 血虚加全当归、 川芎、 阿胶、 卷柏, 去归尾; 气虚加人参、 黄芪、 白术; 如气虚下脱, 去槟榔加升麻、 葛根提之。

左金丸

此方本以治肝火胁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结,然亦以治噤口毒痢,汤药入口即吐者。盖痢本暑暍君火,而火盛烁肺,则肝木无畏,肝木侮土,胃气填塞,二火合炎,气热冲逆,则汤药不能入口矣。左金云者,肝木位左,引肺金使左以平肝木也。

黄连 六两, 姜汁炒。 苦泻心火, 姜炒之, 则亦入肝而泻肝火矣 吴茱萸 一两, 盐水泡。 辛热而能引热下降, 以其味兼苦也。 盐水泡, 资咸味以使究于下, 合黄连以入肝而平之

水丸用治痢,加粳米一撮 粳米甘酸, 补敛肺气, 浓煎服 得三匙下 咽, 则不复吐。

此方本独用黄连,其用吴茱萸。所以用黄连也,火烁肺金,黄连泻心火以救肺;肺伤而肝木无畏,且侮金而乘土,吴茱萸导肺热以下行 其辛泻肺, 其苦降泄, 即以泻心者泻肝,而肝火亦可平,火去其太甚,汤药可行,而痢可徐治矣 噤口既开, 则宜加芍药、 木香等以理之。

香连丸 《直指方》

治下痢赤白。

黄连 二十两, 用吴茱萸十两同炒。 去茱萸用连, 此即左金丸也 木香 四两八钱, 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 其力乃全。 用左金以平肝火, 用木香以行肝气, 此亦为暑邪甚盛, 君相二火交郁者而设。 然心肝之火泻, 则二肠之热亦除; 肝肾之气行, 则二肠之郁亦解矣

醋糊丸,米饮下 醋酸以泻肝补肺, 敛阴收散, 犹之用芍药也。 醋糊用米饮, 则兼可以养肺胃之气。

即前方而加木香以行气,加醋以补肺敛阴,此所谓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者。而三气交杂,不得不加以辛行也 谓用茱萸、 木香。 但痢症初起时,此方未可遽用 初起, 宜姜茶饮少进, 乃用芍药汤为稳。 骤用酸涩之过, 恐邪不能出也。

本方加石莲肉, 治噤口痢; 本方倍用大黄, 治挟湿热痢; 本方加吴茱萸、 肉豆蔻, 用乌梅捣丸, 治热痢不止, 其用辛热以开郁也; 本方加诃子、 龙骨, 名黄连丸, 《宣明》用之以治热痢, 断后则大用盐, 咸寒酸收苦发矣。

黄连阿胶丸 《局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瘀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按:痢属暑暍,然非有冷食寒饮以遏之,则不至伏暑而成痢。故痢之源,由冷热不调,非以赤为热,以白为寒也。言瘀痛者,以痛有瘀血也。痢症亦有不渴者,口燥烦渴,小便不利,以中有挟湿也。

黄连 三两。 以除心肺之暑暍 茯苓 二两。 以有口燥烦渴, 小便不利, 则蓄湿为重。 故用此以渗湿, 且能清热宁心 阿胶 一两, 炒成珠。 甘、 咸。 能补心和血, 补肺固气, 散热滋阴, 又性沉而下行, 以澄清肾水, 润燥利肠, 捐除不洁, 胶固气血, 以其腹痛瘀血, 里急后重, 故用此以滋之, 且去瘀而生新也

先合连、茯为末,乃用水熬阿胶,入末和丸,空心米汤下 《延 年方》去茯苓加干姜、 当归, 名驻车丸, 治同。

愚按:若加生姜、当归为可,加干姜则无谓矣。

此方平正可用,以阿胶敛阴滋血,滋而能补。

苍术地榆汤 洁古

治脾湿血痢。

苍术 泔浸, 炒, 七钱半。 以燥湿开郁 地榆 炒黑, 二钱半。 酸, 寒, 色紫。 以专去下焦大肠血分之热; 泻肝敛气, 用其酸收以断下也。 初起时必不可用此

痢非脾病,而湿则必本于脾。赤痢不断,是脾血伤也。热伤于血,赤痢不止,此方可用。

芍药地榆汤 刘河间

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

按:痢为热症,乃至脱肛,则虚寒矣。

芍药 三钱。 治痢君药 苍术 三钱。 以燥湿, 且舒郁热而升达阳气 卷柏 一钱。 辛、 咸, 平。 生于水石, 得清洁之气, 而色青紫入肝, 能除血分之浊热, 去瘀软坚。 炙用能止崩漏、 脱肛、 肠风、 血痢 地榆 炒黑, 一钱 阿胶 炒, 二钱。 滋阴养血, 兼能补肺宁心

此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卷柏、 阿胶皆咸。 佐以苦甘 苍术苦甘, 阿胶亦甘、 酸收 芍药、 地榆皆酸、 苦发 苍术以发之 之道。但痢至脱肛,则似宜加以升提温补而后为无弊也 人参、 黄芪、 葛根、 升麻。 此时所宜加用也。

方剂

暑部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所谓热淫,即暑也。治以咸寒者,以水胜火,以寒胜热也。然咸实补心,而暑淫必乘心之不足,然则用咸乃所以补正,使正气足而外淫乃不得乘,此所云治淫,亦仍然治心之法。佐之以甘,所以缓火之急。顾治法亦有当变通者,自春分后,君火已司令,而暑气则未盛行,时虽猝暑,亦风温耳;及已交夏,则人气浮于经络,而内气多虚,此时暑虽未盛,而肺金暗已受亏,酸收甘缓,正在此时,所以敛心保肺,未庸遽以咸软也;及芒种后,则时当盛夏,而相火又继承心君以秉政,咸寒苦发,正在此时,然暑犹未盛也;小暑、大暑,乃暑暍大行;及于秋初,暑犹未处,此时人气浮在肌肉,其内益虚,又大暑后,湿令已行,庚金亦伏,斯时则暑暍、湿、清三气交杂,人虚怯暑,饮冷乘凉,于是暑气伤人,更挟清、挟湿,中暑、中暍、霍乱、吐泻,为疟、为痢诸病,皆莫盛于此时矣。暑淫既挟湿、挟清,则治之亦杂苦热、苦温、酸、淡、甘、辛,而又不专用咸、寒矣。然大抵暑性暴直,非若风寒之多传变,其来甚疾,其去亦易平,非若风寒之留滞,惟外有溽湿、清、燥之淫以遏之,则留滞也。

黄芪人参汤 东垣

治暑伤元气,注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痛。

按:暑伤元气,经所谓壮火食气也。凡气以温行,过热则散;气以凉靖,过冷则消;血以凉生,过寒则涩;血以温布,过热则枯。此阴阳消长之常。是以入夏则气浮而虚,而暑脉亦虚。注夏者,当夏而神疲。如水之分注,不能复聚,故四肢怠倦。胸满者,膻中虚烦如满。火气上炎,液随气散,腠理疏而自汗。时作头痛者,时痛时止,火上炎而不恒。此必人之元气虚,抑亦暑淫所伤,故入夏而遂病。但愚集此方,与东垣意稍不同,东垣主长夏暑盛之后,愚则欲理于暑气未盛之时也。

黄芪 一钱。 益胃气, 滋肺气, 壮卫气, 密腠理, 止自汗 人参 一钱。 暑热伤气, 则营卫皆亏, 以补气而生血 麦冬 一钱。 热则伤肺, 火气凌金而胸满, 麦冬以清肃膻中而保肺 五味子 五分。 以敛气补肺而生肾水。 此合人参、 麦冬即生脉散, 却暑之要方也 黄柏 酒炒。 八分。 火盛津流, 肾水亏矣, 故用此以滋肾水。 然不用地黄而用黄柏者, 心热肾虚, 则小肠、 膀胱并热而溺必赤, 用黄柏以兼清膀胱热也 当归 一钱。 有黄芪以益气, 用当归以和血 白术 八分。 补脾和胃益后天之化 苍术 八分。 暑每挟湿, 用二术以燥湿, 非长夏可以不用也 神曲 炒, 八分。 人入夏每减食, 以中气外浮而脾胃反虚, 故谷食不化。 用神曲以化食 陈皮 留白, 八分。 以理气而行之 甘草 炙。 五分。 以缓火气, 厚脾土也。 东垣曰: 少用恐满益滋, 中满者去之, 若腹中急痛缩者却宜多用 升麻 八分。 升达阳气, 清阳升则阴降而气平

加姜、枣煎 姜以行之, 枣以和之。

冬月阳气闭藏于中,至春而发,入夏则发散之极。阳浮于外而其内反虚,央尽为乾,阴生而姤也。故夏月服食之方,宜补中而益气,况暑炎气妄,气散津流则气血皆亏,暑非可却,亦固其中而已 寒淫凝闭, 宜于表之逐之; 暑气本散, 非有可表, 但清之敛之, 则所 以却其暑矣。 参、芪、甘、术以补之,五味以敛之,麦冬以清之,黄柏以靖之,更滋之以当归,行之以橘、曲,不必有去暑之药,而暑气自平。凡入夏而后,微觉注夏,便可服此。

生脉散

已见“肺部”。此以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凡暑必伤肺,肺伤而气无主;火炎则水亏,又津液外流而生渴作咳。暑伤气而脉虚,敛补其气所以生脉也。

此方以五味敛肺为君,立之君而后输胃气以使之主之,泄心火以清之润之,则炎上之热可靖,亦入夏则宜服之以保肺,使不为暑伤也 此方以补肺清金, 则金能生水, 而津润自滋, 无关肠胃。 说者攀扯肠胃为言, 只见牵强。

桑螵蛸散 寇宗奭

治小便缩而欠,能安神魂。补心气,且疗健忘。

按:暑淫必乘于心,心化不足,则暑淫乘之,同气相召也。然心君不易受病。心热必遗于小肠,一脏一腑也。小肠主沁别水谷,而渗其溺以输膀胱。小肠虚则便数,小肠热则便短,虚热之甚则溺必短数赤涩而痛。伤暑见症,必自溺赤涩始,暑必心烦而神扰不宁。此方不言治暑,然治暑之良方也。

桑螵蛸 盐水炒。 甘、 咸、 酸, 温。 补心收散, 敛肺固气, 安魂魄, 治健忘, 通五淋, 去瘕疝 石菖蒲 盐炒。 以开心窍, 去痰壅 茯苓 安魂定魄, 渗湿除痰, 能通心气以下交于肾 远志 通肾气以上交于心 龙骨 煅。 本肝木之灵而潜于至静, 以软坚收散而补心, 且靖君相之火 龟板 酥炙。 本肾水之灵, 而能通任脉以滋阴养血, 上交于心, 且养肝肾之水 人参 以补气 当归 以滋血

等分。为末,临卧服二钱,人参汤下。

暑淫乘于心,补心即以清暑,此正所谓治暑淫以咸寒也 桑 螵蛸、 龙骨、 龟板皆咸, 龙骨、 龟板之性皆寒。 心肾气交,水火相济 茯苓、 远志, 气血兼滋 人参、 当归, 心神安,荣卫和,则暑气自消,且以治健忘,劳心人可常服也 心劳者畏暑尤甚, 方内用龙骨、 龟板、 远志、 菖蒲, 即孔圣枕中丹也。

导赤散 钱仲阳

治小肠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

按:暑淫必中小肠,犹寒淫之必中膀胱,皆太阳而一水一火。寒淫下伤足经,暑淫上伤手经,但寒淫有传经,而暑淫则不然。感于暑者,必脉虚、身热、头痛、口渴、面垢、自汗、少气、倦怠,其或入于三焦,则呕逆、吐泻。其有他症,则各因所挟不同。热在太阳,小便必赤;太阳脉行上头,故有头痛;火烟上浮故面垢,其甚则面赤;火盛液干,故口渴,甚焉则口糜矣。导赤散亦非独以治暑,而伤暑者宜用之。

生地黄 二钱。 滋肾水而能上行以济火, 去心热, 养心血 淡竹叶 一把。 本震木之气, 而条达疏散, 上行以靖膻中之热, 清肃心肺 木通 一钱。 淡以渗水, 通心气于小肠而清其火 甘草梢 生用, 一钱。 泻心火以竟达阴茎而止淋痛

心热必遗小肠,暑淫必先中小肠。生地、竹叶以清其上,而木通、甘草稍以达于下,使暑热自小便出也。

竹叶石膏汤

已见“寒部”。本以治伤寒解后而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亦通治伤暑发渴脉虚。盖伤暑必少气,而暑气必上逆。凡寒淫亦必作盛热,盛热之余,故寒、暑有同治者。

暑性炎上,竹叶、石膏以靖炎上之火而散之;暑淫烁肺而伤气,人参、麦冬、粳米以保肺而安之,半夏、甘草以和而平之。此以伤暑脉虚,故保肺为要也 脉虚者气之虚, 而肺主气者也。

人参白虎汤

已见“三焦部”。此用以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而渴者。

按:此所谓手太阳小肠经也。中暍即中暑,但中暑甚于伤暑。其来缓曰“伤”,其来急曰“中”。说者每分中暑、中热而二之,谓脉虚身热为“中暑”,乃不足之症;头痛恶寒,形面拘垢,宜用温散;脉盛身热为“中热”,乃有余之症,头痛壮热,大渴引饮,宜用清凉。此大不然,暑热之症,无脉盛者,即使脉盛壮热,则必天行瘟疫矣,与暑淫不相涉。且此方及上方所主治,一则曰“脉虚”,一则曰“脉微”,脉虚且微,不足之至,而仲景治以竹叶、石膏、知母,恶睹其为温散哉。太阳中暍而汗出恶寒者,太阳经外浮,而暑气疏越,腠理不得密,故自汗恶寒。恶寒,亦内不足也。其足冷者,手太阳不行于足,而暑气炎上,上实下虚,故足冷也。

中暍脉微,甚于伤暑脉虚。引肾水以升之膻中,即所以保肺金而抑火,承夏以秋,泽火为革也 石膏、 知母皆秋金、 兑泽 之令, 而粳米又秋成也, 金气行而炎暑退矣。 此以治太阳中暍,而方内无小肠药,小肠上承胃,下接大肠、膀胱,小肠热则蒸为胃热,逼而大肠、膀胱亦热。阳明热除,而小肠之热亦除 胃、 大肠皆阳明经, 石膏、 知母皆肺、 胃药。

独圣散

治太阳中暍,身重痛而脉微弱。

按:太阳中暍,暑暍入太阳小肠经也。盛暑伤气,故脉微弱,然而身重痛则挟湿也。小肠主沁水,小肠病则不能沁水,而水不下流,又重以饮冷浴水,则水渍皮肤;暑不能外出,水不能下达,于是积聚膻中,浸淫经络,而身重痛矣。失此不治,是则疟痢所由也。

即瓜蒂散去赤小豆,独用甜瓜蒂 炒黄为末, 熟水调下以吐之 瓜 类生于盛夏, 以热蓄湿而生者, 而夏月人又喜食之, 以其能解烦渴, 究竟生冷之物, 遏抑暑气于中, 以成暑湿相挟。 惟瓜蒂则系著全瓜, 是能总领暑湿, 又其气味苦恶, 能令人涌吐。 其苦能泄热, 其吐能越湿, 故独用之, 使膻中之水上越, 则皮肤之水亦消, 而暑热之气亦泄矣。 去赤小豆者, 赤豆味酸, 方欲其泄越, 不欲其酸收也。 此暑在太阳而挟湿,湿之浅者,故吐而越之 太阳经浮在皮肤, 其挟湿亦浅在皮肤, 何以不汗之, 暑者自汗, 不可重汗也。

阴阳水

已见“三焦部”,治霍乱吐泻,和理阴阳。

按:霍乱,三焦病也。三焦,少阳相火所行。而水道所由出,水火和平,则上下通利。若水火相忤,则气乱而绞痛。火上逼则吐,下逼则泻,中争则吐泻交作。外有所阏 ,则不得吐泻,为干霍乱。气乱绞痛,一缓一急,故俗谓之转筋火,其实非筋病也。张子和以转筋为风,失之矣。大抵霍乱多得之暑,暑中三焦,君相二火交作,遏抑水饮,暑不能散,故气乱而争。其有不由暑淫者,亦必由饮食浓厚,焦煿热物,助动心胃肝胆之火而作;其或有寒而霍乱者,则亦必宿有积热,而重寒遏之,以至于交争。总之以水火交忤,则总此方治之。

暑淫乘心,其同气也。心君位尊,而小肠为心之表,故暑气多中小肠。其土逼则烦渴,其前逼则遗膀胱而溺赤癃闭,其后泄则热泻而解 暑热得泻则解, 其有不解, 则热结大肠而作痢矣。 三焦为心包之表,故暑暍多犯三焦 心包脉历络三焦, 三焦脉亦络心包, 又三焦相火亦与暑同气, 故暑淫多犯之。 又小肠上承幽门, 下接阑门, 皆三焦水道之津, 故小肠受暑, 亦得及三焦也。 大抵专感暑暍, 则淫在太阳; 兼挟有水, 则入 于三焦矣。 其上逼则烦吐,其下逼则急泻,其在中则急缩绞痛,其遏塞则不得吐泻 不得吐泻为干霍乱, 俗谓之绞肠痧, 其症尤重, 有猝死者。 治之者亦调其阴阳而已 非可表解, 非可攻下, 只可自中调之。 然水行水道, 则仍自三焦而下以达之膀胱而出。 暍得泉水而靖 须用好泉水或汲井水, 其真阴之气存, 则能清暑而不滞, 水得沸汤而行,须瓦器百沸汤,则能行阳气而使津液布散。佐以熟盐,以补心软坚而导之下达 最妙在熟 盐一味, 补心化之不足, 软交争之纠结, 炒之则有苦味, 又能泄热而导水下行, 以使之自膀胱出, 方至近而神奇寓矣 中暑霍乱用熟盐, 其或有感寒霍乱则可加生姜。 寒霍乱亦有用理中汤者, 然冬春或有之, 若暑月则必非寒, 暑月霍乱服姜汤, 则反令致死, 不可不慎。 凡霍乱不可与甘补, 亦不可与粥汤, 与甘补及粥汤, 亦令绞痛致死, 以粥汤胶稠, 使阴阳愈混而不能分也。 若干饭煮之, 亦自无害; 若炒秬黍煎汤, 则又能解霍乱, 以其得阴阳之和也。

烧盐散 《三因方》

治干霍乱用吐法。

烧盐 咸能补心软坚, 且破顽痰, 消瓜果生冷。 烧之则苦能降泄热气。 心化不足, 而暑乘之, 故咸以补心; 阴阳交争, 纠结不解, 故咸以软之。 夫润下作咸, 而盐实以上浮而结, 观卤地可知。 海水之咸, 亦浮于面, 其下则不咸。 故盐能使人涌吐, 非苦能涌吐之说也。 其烧之使苦, 则又以资之降泄耳。 暑气炎上, 投之以降, 则激而上, 激而涌吐, 则暑气亦因之而越矣 热童便 亦咸能补心软坚, 而顺循故道, 可使降泄三焦之火

三饮而三吐之 约言如此, 然病安则止矣。

此为霍乱之不得吐泻者设。不得吐泻,其外有所遏 或清寒, 或 水湿, 或饮食生冷瓜果填塞上焦, 其内纠结坚也 此非必有物, 其气之纠结 甚耳。 凡上闭则下亦不通,越之以吐,而上下通矣。且能补心化而开决渎,则三焦之暑淫自消也 专用烧盐以指探吐, 亦能治霍乱, 且兼能治食厥、 蛊毒、 冷气、 鬼气。

六一散

已见“三焦部”。此以治烦躁口渴,霍乱吐泻,小便不通。兼治泻痢热疟。

按:此方统平三焦之热,不专以治暑,然治暑尤效,但不可过服,反至内寒;又服此者,须待就凉稍息,暑暍稍平,而后服之,则可以解暑,而不致蓄热于中。若方在长途暑热中,烈日之下,而顿服此,则遏之太骤。反有致伏暑转成疟痢者,是宜慎之。

此主决三焦渎耳。然三焦水道顺流,则浊热亦无所留矣 心悸神 昏者, 加辰砂以镇心; 气喘目昏者, 加薄荷以清肺; 热盛头晕者, 加青黛以靖肝; 因暑而血逆、 血衄者, 加藕节以止血。 本方加干姜可治白痢, 加红曲治赤痢。

香薷饮

治一切感冒暑暍,皮肤蒸热,头重而痛,自汗烦渴,四肢倦怠,或吐或泻。

按:此暑淫脾胃,暑而挟湿者。其肤热头痛,自汗烦渴,暑固然也。头重而痛,四肢倦怠,则暑既伤气,而又挟脾湿也。太阴湿土,行令于长夏,炎暑之时,故暑多挟湿,且感冒暑暍,而饮食生冷,沐浴清水,则暑湿所由相挟。

香薷 一两。 辛、 温。 能舒郁暑, 散结热, 得金气之和。 此用为解伏暑之君药。 李时珍曰: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犹冬月之用麻黄。 今人谓能解暑, 概用代茶, 误矣 厚朴 姜汁炒, 五钱。 除湿热, 散满闷。 承溽暑之后而扩之 以肃清 扁豆 炒, 五钱。 甘、 咸、 微酸, 气腥。 能补敛心君而却暑, 升达肺气以清金, 淡能渗水通利三焦, 其色微黄, 入脾而和中去湿, 故治暑、 去湿、 健脾、 止泻之剂多用之 黄连 姜炒, 三钱。 泻心火, 燥脾湿, 厚肠胃, 去热除烦。 黄连生于阴谷, 用姜炒之, 使其能通于阳也

冷服 昔人谓香薷热服能作泻, 愚谓香薷无作泻之理, 且此方有黄连, 亦不患香薷之作泻, 所以必冷服者, 正以香薷之辛能作汗。 此不欲其汗, 则冷服之耳。

长夏盛暑,暑暍方隆,无不受暑之人。但人有厚薄劳逸不同,则有病有不病,又在人之调护而已。斯时也,湿土已行 大暑以后, 则太阴湿土已主气, 庚金亦伏 大暑后逢庚日为伏, 土溽以热而上蒸 热能生湿, 湿转生热, 晨夕新凉时袭,兼以暑烦,乘凉浴清,饮寒餐冷,三气交杂,总归之伤暑,而暑不即病,暑病深矣 中暑即病, 伤暑不即病, 伤暑令人少气倦怠而已, 此宜补中而愈。 中暑乃不得不用寒凉, 如石膏、 滑石、 竹叶、 生地之类; 伤暑不即病, 遏以清寒, 挟以溽湿, 交病而病, 则治之乃有宜用表散而兼解暑者。 凡治暑主用咸寒, 佐以苦甘、 酸收、 苦发, 不当用辛; 其兼欲散清燥、 行水湿, 则有用辛者。 此方解热以黄连,燥湿以厚朴,兼去暑湿则有扁豆,而香薷之辛温以君之,所以祛其外束之清 凉气也, 而达伏暑也。

李时珍曰: 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 缘纳凉太过, 饮冷太多, 阳气内为阴邪所遏, 反中入内, 故见头痛、 恶寒之症, 用香薷以发越阳气, 散水和脾而愈。

按:李氏此论,于症于方已两得之,最明白矣。

薛立斋云: 中暍乃阴寒之症, 法当补阳气为主, 少佐以解暑。 先哲用干姜、 附子, 此推《内经》舍时从症之法也, 香薷饮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 若元气虚犯房劳而用之者, 适以招暑也。

李士材云: 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 其性温热, 只宜于中暑之人, 若中热之人误服之, 反成大害。

愚按:如立斋说,是嫌此方之寒而更欲恒用姜、附;如士材说,则又是嫌此方之温而更当大用寒凉。二说皆似是而非,不可不察。夫谓“中暍为阴寒之症,法当补阳”,然则中寒为阳热之症,法当补阴乎。暑暍本阳邪,而安得谓中暍为阴寒也。治伤暑用补剂,先哲常然。然不过参、芪之属,诚恐阳气过散,而为之固其本耳。其偶用姜、附,则因其人之元阳大虚,而一时之权变,此岂可执之以治暑者?薛氏之说,固不然也,“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此语固然,然夏月何以不用麻黄、紫苏而用香薷。毕竟香薷可以解暑,与麻黄、紫苏有不同者,其气入手少阴、太阴而达心肺之邪也。若谓其温热发散,而中热之人不可服,然则中暑之人必脉虚少气,以脉虚少气之人而可独宜温散,乃中热脉盛之人,反不可以温散乎。且中暑、中热之分,尤为无理,热之与暑,安在可分为二。热心伤肺,肺伤则气虚,气虚则无脉盛者,纵使洪大,亦必虚软无力,非若伤寒有阳明实热之症也。夫同一冬月伤寒,而说者必分“无汗为伤寒,有汗为伤风”;同一夏月伤暑,而说者又分“身热为中暑,壮热为中热”,此皆医学之日流而破碎支离也。但猝中为中,渐伤为伤。此则有不同者,是宜辨症而施治耳。

此为逸乐而伤暑者设,非为劳役而中暑者施也 本方除扁豆, 名黄 连香薷饮, 治中暑热盛、 口渴、 心烦, 或下鲜血, 以扁豆能补。 此热甚伤血, 不欲更补也。 本方除黄连, 名三味香薷饮, 治伤暑呕逆、 泻泄; 再加茯苓、 甘草, 名五味香薷饮, 以祛暑和中; 再加木瓜, 名六味香薷饮, 治中暑湿盛。 此三方皆以热不甚而湿盛, 故多去湿之药, 而不用黄连也。 再加人参、 黄芪、 白术、 陈皮, 名十味香薷饮, 治暑湿内伤, 头重吐利, 身倦神昏。 此外感而兼内不足者, 如此用药, 亦可见香薷之温散, 不必为脉虚者虑矣。 三物香薷饮加羌活、 防风、 黄芪、 白芍, 治暑月中风, 手足搐搦, 曰暑风症; 三味香薷饮加葛根, 治暑月伤风咳嗽; 四物香薷饮有黄连加茯神, 治瘅疟, 以瘅疟独热不寒, 专责之暑也。

五苓散

已见“三焦部”。此以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闭而渴,霍乱吐泻。

按:烦渴身热,头痛便闭,此暑之中于太阳小肠本症然也。霍乱吐泻,则暑之犯于三焦。其为膀胱积热者,膀胱上承小肠,小肠之热遗于膀胱,且三焦之委,则三焦湿热,亦同蓄于膀胱,膀胱热结,则水道不通,而三焦皆病矣。大抵暑气自病,只在心、小肠;暑兼水湿,则涉三焦。前烧盐吐法,自上而吐之;阴阳汤,自中而和之;此五苓散,自下通达之。

暑淫乘心,心热则遗小肠,心包热则遗三焦,而二者并归膀胱以为出路。然暑多挟湿,引饮食冷所致。湿遏中上,可以越之;湿积于下,则宜达之。五苓散所以导水湿,使下而达之。六一散亦以导三焦水,然六一散治于猝病之时,此以治于积病之久。茯苓、白术所以去湿,而君以泽泻,佐以猪苓,则咸以渗水而兼能补心,茯苓亦补心神。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者。桂以反佐而为之先导,桂亦能行水湿。加朱砂 以镇心安神、 灯草 以去心火 同煎,去湿即所以消暑,祛暑即所以补心。

胃苓汤 一名对金饮子

治中暑兼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闭。

按:中暑固多挟湿,而饮凉食冷,即挟湿之由;至于停饮、夹食,则湿反重于暑矣。其腹痛,湿多也;其泄泻,挟暑也;其口渴小便闭,则暑病固然。然要以暑热伤气,气虚故脾胃并弱,而水谷难于消化,是以积而成湿。挟湿之原,实归于伤暑也。

苍术 泔浸, 二钱。 以健脾燥湿 厚朴 姜炒, 一钱。 以开郁散满 陈皮 去白, 一钱。 以利气行湿 甘草 炙, 一钱。 以厚脾土。 以上即平胃散, 所以 治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也 泽泻 二钱。 主泻肾而行膀胱之水 猪苓 一钱。 专行膀胱之水 茯芩 一钱。 渗小肠水以达膀胱 白术 一钱。 燥脾行水以达之小肠 肉桂 五分。 亦辛能行水, 且引暑热之气, 以从诸药而达之于下

加朱砂、灯草煎。

本方无治暑之药, 用此二味以引入心而下之, 则泽泻、 猪苓之咸有以补心, 茯苓、 灯草之淡有以宁心, 而诸去湿之药亦皆足以消暑矣。 泽泻以下, 即五苓散。 所以导暑湿而出之膀胱, 以治口渴便闭。 此本佳方, 惜今人失其所以用之矣。

此合平胃、五苓二散,以治伤暑挟湿 此兼挟食, 然食亦归之湿, 而湿重者。

薷苓汤

治伤暑,泄泻而身热,头重自汗,肢倦烦渴,暑症全具者。其有小便闭,则膀胱蓄热也。然热亦挟湿,但此则暑重于湿者,故仍用四味香薷饮。

香薷 二钱 厚朴 一钱五分。 姜汁炒 扁豆 炒, 一钱五分 黄连 一钱。 姜汁炒 泽泻 二钱 猪苓 一钱 茯苓 一钱 白术 一钱 肉桂 五分

加朱砂、灯草煎。此方无加姜、枣之理。凡暑重则忌姜,湿重亦忌枣,况方内已有肉桂,何用加姜乎?

此合香薷饮、五苓散以治伤暑挟湿而暑重者。

柴苓汤

治伤暑泄泻,发热口渴,及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按:发热重于身热,心烦口燥重于烦渴,此热重而深,非复香薷饮症矣。疟疾由初伤于暑,继感清淫,或浴凉水,或冒雨湿,则暑闭于中,而清冷束之于外,暑气不得出而入内转深,暑与清争于经络之间,清入而争则外虚而作寒,暑出而争则表实而作热。其作有常期者,以清淫每入自风府,栖于夹脊之间,人之气血周行,暑与清遇以阻而动其气,则争也。其热多寒少者,暑重于清故也。

柴胡 二钱五分。 苦寒而轻散。 能坚肾水, 而升其清气以浮游于经脉之表, 以祛清寒而解郁热, 调剂阴阳, 犹之轻雨洒尘而嚣气顿静。 仲景《伤寒》书, 用以治少阳伤寒, 而后人遂指为少阳经专药, 实不必然。 凡阴阳失平而内有所郁者, 惟柴胡能有以散其郁于不知不觉云尔 半夏 一钱五分。 亦所以调剂吾身之阴阳, 而去清淫之阻滞也 生姜 一钱。 此以外有清淫之阻, 故可用生姜以去其清淫, 而宣其暑热 黄芩 一钱。 暑淫于内, 必伤肺气, 故黄芩以降泄之, 所以清内热而保肺金 人参 一钱。 暑淫伤气, 暑遏于清而不得泄, 则伤气尤甚, 急以人参补之 甘草 一钱。 助人参以和脾胃, 人参、 甘草, 皆治暑之良药 大枣 三枚。 以和脾胃。 此以上即小柴胡汤, 所以调剂吾身之阴阳, 而散其暑凉之互竞也。 此照仲景原方之分两轻重而约少之如此 泽泻 二钱 猪苓 一钱 茯苓 一钱 白术 一钱 肉桂 五分。 此即五苓散, 所以导在内之暑湿而下之, 清邪散而暑邪亦散, 水湿行而暑气亦行

此合小柴胡汤、五苓散,以治伤暑而复遏于清淫 清即燥也, 凄清凉薄, 秋金之气, 致暑气内郁转深而不得发,逼为烦热泻利,竞为热疟、瘅疟者。清淫外束,故发表以小柴胡 清与寒同类, 但有轻重耳。 经云: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小柴胡汤正苦温甘辛之剂, 中有柴、 芩之凉, 则以内有暑淫故也。 小柴胡汤本亦发表之药, 今人惑于少阳胆无出入之说, 则讳言表而谓之和耳。 又因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往来, 而亦可治疟疾, 因谓疟疾亦属少阳经, 抑知疟之寒热往来, 虽若与少阳伤寒同, 而所以寒热往来者则自不同, 疟亦不属少阳经。 噫, 其谬误相承久矣; 暑湿内深,故行水以五苓散,内外兼治也。暑淫于内,中气必虚,而补中要矣 所以用人参、 白术、 甘草、 大枣。

甘露饮 《局方》

治胃中湿热伤阴,血涌为吐衄,及溢为口臭、喉疮,齿缝出血,齿龈宣露。

愚按:暑热为虚,胃热为实。然人有于暑月肆食浓厚滋味,且谓烧酒能解暑,而冒暑肆饮,则饮食之湿热,引暑气之湿热。以入壅于胃,而暑热亦为实矣。又凡人阴虚不足,而冒暑劳役,往往有致大吐大衄者,此皆因胃本湿热,而暑热又助而动之,水不能制,肺、肾皆伤,而血因以妄行。口臭、喉疮、齿缝出血,皆阳明之热。阳明脉交行于唇齿,上行挟鼻。凡吐衄暴作而多者,皆出于阳明胃。

熟地黄 以滋养肾水 生地黄 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 麦冬 以清肺宁心 天冬 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 石斛 甘、 微咸。 得水石清虚之气, 故能补心安神, 清金保肺, 去胃中之湿热, 而布膻中之清化 茵陈 去胃中沉郁之湿热 黄芩 降肺逆 枳壳 破郁积且能敛阴 枇杷叶 去毛, 蜜炙。 酸能补肺敛阴, 宁心收散; 苦能降泄逆气, 泻火清金 甘草 补中而亦能去热

等分,每服五钱,或加茯苓 本方皆去热之药, 加此以渗湿、 肉桂 本方皆寒药, 加此以反佐, 且导热下行。 《本事方》加犀角 苦酸咸寒, 补敛心神, 降泄实热, 平肝胆相火, 清脾胃湿热, 去血中妄热, 解一切热毒。 若因胃积湿热, 致大吐大衄者, 加此尤宜。

热盛则水涸,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热 用黄芩、 枇杷叶、 去湿 茵陈、 枳壳 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不必大为攻下 异于大黄、 朴硝之大攻大破, 此所以为“甘露”。热莫盛于胃,而诸热皆统于心,心化不足,则热妄行,石斛、茯芩、犀角皆补心以除妄热。所谓“热淫于内,治以成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也 石斛、 犀角皆咸寒, 二地、 天冬、 黄芩皆苦, 麦冬、 甘草、 肉桂皆甘。 此方本不言治暑, 然盛暑乘湿而内积于胃者, 当以此为治。

桂苓甘露饮 刘河间

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滑石 四两。 泻水于上焦之上, 而达之下焦之下, 且甘则能补, 故以为君 石膏 二两。 辛淡以泻肺邪而散胃热 寒水石 辛咸以补心除热行水 甘草 各二两。 土厚而后可以行水, 且甘能去热 白术 一两。 健脾土, 燥脾湿 茯苓 一两。 补心神而渗心膈之水 泽泻 一两。 咸能补心, 且泻下焦之水 猪苓 五钱。 咸补心, 泻小肠膀胱之水 肉桂 五钱

每服五钱煎。

此合六一散、五苓散,酌之以治伤暑,引饮过多。至于蓄湿者,加石膏、寒水石,所以靖胸膈之暑暍而保肺宁心,故亦曰“甘露饮”也。

桂苓甘露饮 张子和

治伤暑烦渴,脉虚,水逆。

按:暑脉必虚。此特言脉虚者,以外无头痛、面垢、身热、自汗诸症,但见烦渴,则以脉虚见为伏暑也。烦渴有实热、虚热,脉虚则非实矣。暑之伏者伤于不觉,清冷遏之,暑抑于中而不能越,乃生烦作渴,烦渴必引饮。此则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谓之水逆,中有积湿,虚火上冲,而非实热,故水入不受。治宜行水兼补中,且宣其郁。

滑石 二两 石膏 一两 寒水石 一两 甘草 二两 白术 一两 茯苓 一两 泽泻 一两 肉桂 五钱。 即前方减三石之半, 意为行气补中。 不专逐水也。 去猪苓者, 不欲重泻其肾也 人参 一两。 暑热伤气, 暑伏于中而不得越, 伤气愈甚, 故加人参 干葛 一两。 以宣达胃中之清气, 清气行而暑气自散, 且能除烦止渴, 加此最为有见 藿香 五钱。 以理逆乱之气 木香 五钱。 升清气, 降浊气, 理三焦, 去壅滞

每服五钱,煎服。

此又即前方而酌之,以治伏暑伤气而积滞不行者,益其气而后水可行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理其气而后暑可平也 肉桂、 干葛、 藿香、 木香。

苍术白虎汤 仲景

治湿温,脉沉细者。

按:先伤于暑而外复受湿,暑湿相搏,致腹满、头痛、身痛、多汗、渴而谵语,但其胫冷,谓之“湿温”,暑郁于中而湿束其外也。

石膏 一斤 知母 六两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 合苍术 八两

白虎汤以清暑,加苍术以去湿 安逸之人, 伤暑湿重, 则宜此汤。

桂枝白虎汤 《金匮》

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痛,时呕。

按:疟症皆由伤暑始,先伤于暑而外复伤于清,以清束暑,暑不得越,相竞而疟作。但热无寒则暑淫重;然骨节痛者,则清淫亦已深;时作呕者,暑逆于胃也。

即前方去苍术加桂枝 三两。 以舒阳气自内达外, 而祛其清寒, 不必拘拘谓太阳经药也。

白虎汤以清暑,加桂枝以去清 清即燥也, 即寒气之凉薄者。

柴胡石膏汤

治暑嗽喘渴。

按:暑热伤气,喘渴其固然也;其嗽则热烁于肺而肺伤矣。此亦以清寒束之,而暑气不得外越故,但不作疟耳。若忽而不治,则有渐成劳瘵者。

石膏 四钱 知母 一钱五分 甘草 八分 粳米 一撮。 此照仲景方而约轻其分两如此, 以便加后药 柴胡 二钱。 轻扬游散, 以祛其外束之清寒 半夏 一钱二分。 辛滑。 以通其阴阳之滞塞 黄芩 一钱。 以泻肺火降逆气

加黄芩以助白虎汤,清暑而保肺;加柴胡、半夏,以疏外闭之清寒,使阳气得以宣泄于外,则肺可保而喘嗽平也。

六和汤 《局方》

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倦怠嗜卧,口渴便赤,中酒等症。

按:既在夏月,则暑湿令行矣。夏月人倦于食,则饥饱往往不调,以气内虚而脾胃弱也。夏月暑烦,人喜生冷,多食生冷,则脾胃愈伤,而寒湿积于中矣。外复冒暑劳役,则是重伤于暑,内外相挟。三淫交杂,此寒热所以交作,霍乱吐泻也。此其伤重叠深重,且挟内伤而入于不知不觉者,与前甘露、白虎诸症,又有不同。至若伏暑烦闷诸症,则又暑伏于中,时不即发,外有所遏,阳气不得舒,壮火食气,气不充于四肢。虽不作霍乱吐泻,而脾胃益亏,其内伤为尤重矣。中酒之症,与伏暑同治。忍醉于一时,而伤在隐隐,脾胃侵削,心肺火熏,正与伤暑同弊也。

白术 二钱。 补中而能燥湿 人参 一钱。 补气而能清热 赤茯苓 一钱。 渗水宁心, 用赤者欲其入小肠以泻心火 甘草 一钱。 和中补脾, 此四君子也 香薷 一钱五分。 以祛伏暑散结热 厚朴 一钱。 开郁散结 扁豆 一钱。 补心却暑, 和脾燥湿, 益气清金 藿香 一钱。 理郁积不和之气 砂仁 一钱。 辛温以大舒脾胃之气, 解寒热郁结之邪, 化生冷不调之食 杏仁 一钱。 降逆气, 破坚结, 润肺宁心 木瓜 一钱。 酸温以收湿气, 舒四肢之倦怠, 止心神之烦惑, 敛肺气之游散

加姜 以去清行湿、 枣 以和中补脾。

煎服。一方有半夏 凡阴阳否塞壅滞之气, 必用半夏以通之。

治暑之药,多用咸寒甘苦,兼用酸收,此则转用辛温者,以内伤生冷,寒热交乱故也。夏月人气浮于肌肉,其内已虚,重以饥饱、生冷伤之,则理脾胃之伤为尤急于治暑矣。阳气内虚,非甘温无以补之;杂气交郁,非辛温无以行之。故咸寒又或非所用,犹治寒者,亦不专甘辛苦,而有时大用咸寒也 如结胸、 承气诸症, 舍寒而治实热; 此亦以暑既伤内, 则置暑而治虚寒也。 谓之“六和”,和六腑之气也 吴鹤皋曰: 脾胃为六腑之总司, 先调脾胃, 则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百骸、 九窍皆太和矣。

愚按:不言五脏而言六腑,主胃言之。饮食、生冷之伤,腑实受之而后病遗于脏,况五脏主化,六腑主气,则凡外感之气,自主于六腑。或谓“以和六淫之气”,则此固以治暑、湿、燥三淫之气耳。未见其及于风、寒也。

缩脾饮

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按:烦渴属之暑气,霍乱吐泻则多由挟湿,酒食伤于脾胃,亦必郁而为湿热。但霍乱有由冒暑劳役而暴作者,只从暑治,宜阴阳水、熟盐吐法,及五苓散、六一散之类,用寒凉可也。有由安逸伤于浴寒、饮冷,兼伤酒食而渐作者,则兼从挟食、挟湿为治,宜上方及此方,辛温可也。

砂仁 四两。 舒畅脾胃, 解酒、 消食、 散湿热 草果 煨, 去皮, 四两。 暖脾胃, 开寒湿郁结 乌梅 槌碎核, 四两。 暑, 君火也。 暑淫则能动相火, 且上伤肺金, 以致少气烦渴。 乌梅能泻肝火而清热, 补肺金而敛气, 以除烦止渴 甘草 炙, 四两。 方意以清理脾胃为主。 甘草所以厚之 扁豆 炒, 研, 二两。 清金解暑, 健脾去湿 干葛 二两。 升达胃之清气以布散膻中, 故上能解渴, 下能止泻, 内除烦满, 外靖肌热, 用此最妙

每服五钱,煎服。

此方主治及命意,皆与六和汤略同,而尤觉简当。凡伤暑而挟湿、伤食饮之重者,体虚宜用六和,否则用此。

清暑益气汤 东垣

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按:暑脉必虚。而神倦气促,身热烦渴,自汗溺赤,皆暑症也。其肢倦、胸满、恶食、自汗、身重、溺赤、便溏等症,亦有实热而然者。故举时言“长夏”,特标“脉虚”,见其当用补气以别于实热者。

黄芪 一钱 人参 一钱 麦冬 一钱 五味子 五 分黄柏 酒炒, 八分 当归 一钱 白术 炒, 八分 苍术 泔浸, 八分 神曲 炒, 八分 陈皮 留白。 八分 甘草 炙, 五分 升麻 八分。 即前黄芪人参汤以治暑伤元气, 注夏倦怠, 胸满自汗, 时作头痛者 青皮 八分。 苦、 辛, 温。 引行肝气, 以大破脾胃之湿郁 干葛 一钱。 升达胃气, 以敷散于膻中 泽泻 八分。 补心泻肾, 逐其暑湿之邪, 以达于膀胱而出之。 加此三味, 大为破郁行气, 升清降浊, 以治恶食、 身重、 身痛、 溺赤、 粪溏挟湿深重之症

加姜、枣煎。

体气虚弱之人,易于伤暑,而中气转虚,饮食难化,则暑转生湿。非有暴暍得于劳役,而外无清燥之遏,内无生冷之伤,则不作霍乱吐泻、疟、痢。但四肢倦怠,精神减少,胸懑气短,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身常自汗,肢体重痛,溺赤粪溏而已。此似无病之病,然苟不调摄,则正气日侵月削且至虚羸,而偶或劳动,及加外感,致为疟、痢,则更难调理。此东垣治暑以益气为主,所以拔出于前人也。

李东垣曰: 脾虚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实腠理, 止汗益气; 脾胃既虚, 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营卫大亏, 以人参补之; 阳旺则阴血自生, 加当归以和之; 又加黄柏以救肾水; 又心火乘脾, 故用炙草泻火而补脾; 清浊相干, 故以桔 皮理之; 长夏湿胜, 故用二术、 泽泻以上下分消其热湿; 湿胜则食不化, 炒曲、 青皮消食快气; 五味、 麦冬、 人参泻火热而敛肺气, 救庚金也; 中满去甘草, 若腹中急痛急缩者, 却宜多用; 咳者去人参。

赵养葵曰: 有伤暑吐衄者, 以暑伤心, 心虚不能主血, 不宜过用寒凉以泻心, 宜清暑益气汤加丹皮、 生地、 犀角之类, 盖暑伤心亦伤气, 其脉必虚, 以参、 芪补气, 使能摄血, 斯无弊也。

愚按:此亦当审症,若真阴大亏,炎暑势急,则宜用《局方》甘露饮加犀角;若气血皆虚,则甩此方如赵说可也。

神术散 太无

治感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瘴疟时毒。

按:瘴气,即暑湿之气也。南方卑湿而暑气常存,往往有之。二月后,青草已发,曰青草瘴;八月后,草初枯萎,曰黄茅瘴。凡盛暑之月,暑湿上蒸,暴中于人,甚者至于暴死,皆瘴病也。盛热伤气,故憎寒;热湿乘脾,故身痛;热蒸阳明经,故头面肿大。如或先伤暑而复感瘴气,则热湿争为瘴疟。

陈皮 去白, 二钱。 陈皮之辛苦甘, 下能润肾命而舒肝木之生气, 中能燥脾胃而去中焦之湿气, 上能泻肺热而降膻中之逆气。 行痰去郁, 此推为君, 以其枢管三焦也 甘草 炙, 一钱五分。 和正气以祛不正之气 藿香 一钱五分。 理杂乱不正之气 石菖蒲 一钱五分。 山岚蒸湿热不正之浊气, 石菖蒲挹水石洁清之淑气, 以此治瘴, 对症也。 生于水石, 其能去湿热而开心窍, 宜矣 苍术 泔浸, 一钱。 行肝气以疏脾土而燥其湿, 且宣胃气辟邪恶 厚朴 姜炒, 一钱。 开溽暑蕴隆之邪气, 而霁以天高日晶, 行秋气也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也。此不君苍术而君陈皮,意不徒在平胃,而在调剂吾身之清气,使条畅于周身上下,则瘴疠可自消,观其佐以甘草、藿香、石菖蒲可见。盖瘴疠之湿,非吾身内作之湿,而热能伤气,是以苍术、厚朴之辛烈破气者,只退就臣分,以和平静理,不欲以勇猛力争,至重伤正气也。

吴鹤皋谓: 太无此方, 但理脾胃, 而解瘴之妙自在其中, 不愧为丹溪之师。 愚谓: 吴氏实亦未尝深悉此方之意也。

玉枢丹 一名紫金锭

统治中暑、中暍,瘴疠恶气,湿热霍乱,及小儿寒食湿积,虚热惊痫,皆磨服也。并治毒疮、痈疽,可磨涂之。但当中空其头,使毒气得出。治一切蛇、虫、毒螫,皆可涂之。药中有大戟,服此者忌甘草。

山慈姑 一斤。 甘, 微辛。 清热散结, 能解一切痈疽热毒, 蛇虫螫毒 文蛤 半斤。 此五倍子, 非蚌蛤也 五倍子 咸、 酸, 微寒。 能补心敛散, 补肺敛气, 清火保金, 止汗收湿, 泻血中之热湿 红芽大戟 四两。 苦, 寒。 去热攻坚, 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积水痰湿 续随子 四两。 辛, 温。 破瘀逐恶, 行三焦之水道 葶苈子 四两。 辛、 苦, 寒。 降肺气, 行膀胱之水, 去伏暑积热, 以止嗽定喘。 一方无此 冰片 一两。 辛寒香窜, 通关节, 去壅滞, 散郁火 麝香 五钱。 辛温香窜, 内透筋骨, 外通九窍, 中彻经络, 无所不至。 以搜逐风寒湿热, 一切阻滞不正之气

按:猝中外淫,关窍闭塞,其用冰、麝,自属势不可已。严用和云:中风不醒者,宜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关。李东垣曰: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风邪入骨,如油入面。李时珍曰:二说皆非通论。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通之,但不可过耳。愚谓李说为得之。

一方加珍珠 甘、 咸、 寒。 得月之精, 补心清肾, 定魄拘魂, 保精安神, 聪耳明目, 解郁热, 消邪慝、 金箔 辛、 甘, 平。 镇安魂魄, 开爽精神、 丹砂 甘、 辛, 寒。 镇心神, 辟邪恶, 除妄热, 定惊悸, 逐风痰。

合为末,捣慈姑和作锭,可佩之。临用磨水和服 加味者又名 “离宫锭”。

此方虽似套用峻剂。然仓猝中忤,一切暑暍、瘴疠,兼挟风、湿而暴病道途者,用之最为便易,盖解热行湿,安正辟邪,方意甚详协也。此丹主治暑、解毒、去瘴,余症则皆借用而已 方内补心 安神, 保肺行湿, 去热解毒。 皆主治暑, 去瘴, 而小儿惊痫, 亦移用为的。 然猝病可用,伤暑内虚者非可用也。

诸葛行营散

治暑热瘴疠,猝中暴仆,经络闭塞,霍乱绞痛,面垢爪甲青,自汗不收,一时欲死者。盖诸葛武侯征南蛮时所制用也。

雄黄 四两。 辛温壮烈, 秉正辟邪, 除一切暑湿瘴疠, 结毒积聚 丹砂 五钱 乳香 苦温香窜而滋润。 能托里护心, 外则舒筋活血, 通行十二经脉 没药 各五钱。 苦、 辛、 平。 散结气, 通滞血, 去妄热, 托里护心。 凡猝中瘴毒, 血必凝瘀不行, 故当用此 矾石 煅, 三钱。 酸咸以补心, 收散消痰 皂角 二钱, 炙, 研。 辛、 咸。 能补心而荡阴秽, 辟邪浊 冰片 二钱 麝香 一钱

合为末,贮小瓷罐中,临用挑取少许,搐鼻取嚏 鼻通于肺。 或用点二眼角 两目眦通于心, 一时取效 此今人所谓沙药也。 今人加减往往不同, 此方为正。 然一时备急用之, 随当审症, 另加调治。

地浆治法

治道途劳役,中暍猝死者。

取道旁净黄土围脐,令人尿其脐中,另用黄土捣大蒜等分,和以人尿,澄去渣灌之。

即用湿热以治湿热,而补心去暑行湿之妙在其中矣。

刺血法

治同上。及凡一时中暍者。

于胸坎中 内当心膈 及尺泽 手臂腕中, 太阴肺脉所行, 上焦之原也, 委中 足膝腕中, 太阳膀胱脉所行, 下焦之委也 三处,用两指频捏,令血聚,色紫黑 非中痧者捏之不紫, 破竹箸夹瓷锋 瓷碗打碎者, 取其新锋用, 扎紧刺之,令出紫瘀血,血出痛止 霍乱转筋之痛止也。 心主血、 主脉, 暑乘于心, 则血脉焦瘀; 心包受热, 则三焦水道不行, 故刺三处出瘀血而病可宽。

此亦备急一法,胜于仓猝服药 尤忌者姜汤、 米饮, 及凡补味。 稍定后,以阴阳水加熟盐平之。

姜茶饮 苏东坡

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按:疟、痢之原,皆由伤暑。炎暑之后,肆食瓜果,饮冷食寒,乘凉浴水,水湿遏于中,清凉袭其外,由是暑气内伏,不能发越,而疟、痢之症作焉。大抵清邪重于暑则成疟,暑湿重于清则成痢。要以三气交杂而阴阳乖争,或则经络有阻,或则气血两伤。疟、痢、瘫证非一端,要其本原不外是矣。

生姜 辛。 以行水湿, 以逐清寒 陈细茶 苦甘。 以降积暑, 以升清气

等分 约各三钱, 浓煎服 必取浓, 若不浓不足取效。

疟、痢之作,必由于暑。暑必挟湿,而又外束于清 燥也, 薄寒之气也, 阳气不得越,其在荣卫争于经隧则疟,其在脏腑伤于气血则痢。暑盛多热,清盛多寒 此言疟也, 气伤色白,血伤色赤 此言痢 也。 痢皆作于伏热。 暑热伤肺, 肺遗热于大肠则色白; 暑热乘心, 心遗热于小肠则色赤; 心肺皆热, 气血两伤, 则痢杂赤白。 凡痢症热湿, 不在胃而在大小肠, 古人谓之“肠澼”, 其腹痛里急后重皆在脐下, 故从脾胃治者非也。 赤、 白皆属之湿热, 而或分赤痢为热, 白痢为寒, 则亦非也。 其作而里急后重者, 上焦清气郁而不得升, 则下焦浊物亦滞而不能降, 故只知攻下而不知 升上者, 则亦非也。 治之者宜溯其源,升肾气之清微润泽,以平暑热而保肺清金 细茶之甘苦, 能坚肾而升其清气于上, 以靖心火也; 发肝气之条达敷荣,以却清寒而和荣助卫 生姜之辛温, 能补肝而达其生气于外, 以去清寒也。 阴阳和平,经隧无阻,气血安靖,邪无所容,清阳上行而浊降于下矣。此方甚简易,而建效自宏 今人多切姜合茶叶炒之以备用, 固缓急可需, 然不若生姜之用为尤效。

本方除生姜加陈白梅蜜水煎, 治热痢; 除细茶加木香、 肉豆蔻治冷痢。

愚按:痢安得冷,惟休息痢有中寒者。

芍药汤 洁古

治下痢,脓血稠黏,腹痛后重。

按:热伤气血,故脓血稠黏;气滞不行,故里急后重。

芍药 一两。 伏暑乘心, 心火烁肺而伤气, 芍药所以补肺而敛气; 君火炎而相火并动则伤血, 芍药所以泻肝而靖血, 故芍药宜为治痢君药 黄芩 五钱。 肺热则遗大肠, 黄芩以泻肺热, 保大肠 黄连 五钱。 心热则遗小肠, 黄连以泻心热, 保小肠 归尾 五钱。 以行血中之瘀而下之 大黄 三钱。 以荡血分之热而平之。 凡血从气滞, 气热则血妄, 热甚则血瘀。 大黄苦辛, 实以荡涤气分之热, 而其色黄赤, 则亦能靖血分之热。 其气通彻上下。 故仲景泻心、 陷胸诸汤皆用之。 不止主荡阳明之热也 木香 二钱。 辛能补肝, 升下焦无形之气, 以达于上而和气血; 苦能泄肺, 降上焦有形之浊, 以行于下而去壅滞 槟榔 二钱。 苦专降泄, 能除痰湿逆气, 以坠于下极, 除里急后重; 涩以敛阴, 能收散气妄血, 以上安心肺, 快膻中膈上 甘草 炙, 二钱。 里急肝急也, 甘以缓之 肉桂 一钱五分。 后重, 肾涸也, 桂以润之, 且用为反佐也

每服五钱。

痢不甚,可用姜茶饮而愈。痢甚不愈,宜此方。芍药补肺宁心,兼和气血;黄芩、黄连以彻心肺之伏暑,以厚二肠 黄连厚肠, 黄芩泻大肠火, 火去则肠自厚矣。 归尾、大黄以治热湿之伤血而去其瘀;木香、槟榔以治热湿之壅气而行其滞。加之甘以缓肝,辛以润肾,以宽中而达之,使余邪下出。方意周祥,后人虽有加减,不能外矣。

本方除甘草、 肉桂, 加枳壳, 名导气汤, 以治前症兼渴者。 渴故去桂, 而枳壳能破结热, 且助敛阴也; 余若病在气分多, 则加石膏、 滑石、 枳壳; 病在血分多, 则加桃仁、 红花、 红曲; 湿重加茯苓、 猪苓、 泽泻; 挟食积加神曲、 枳实、 大黄; 挟风凉加秦艽、 皂角子; 血虚加全当归、 川芎、 阿胶、 卷柏, 去归尾; 气虚加人参、 黄芪、 白术; 如气虚下脱, 去槟榔加升麻、 葛根提之。

左金丸

此方本以治肝火胁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结,然亦以治噤口毒痢,汤药入口即吐者。盖痢本暑暍君火,而火盛烁肺,则肝木无畏,肝木侮土,胃气填塞,二火合炎,气热冲逆,则汤药不能入口矣。左金云者,肝木位左,引肺金使左以平肝木也。

黄连 六两, 姜汁炒。 苦泻心火, 姜炒之, 则亦入肝而泻肝火矣 吴茱萸 一两, 盐水泡。 辛热而能引热下降, 以其味兼苦也。 盐水泡, 资咸味以使究于下, 合黄连以入肝而平之

水丸用治痢,加粳米一撮 粳米甘酸, 补敛肺气, 浓煎服 得三匙下 咽, 则不复吐。

此方本独用黄连,其用吴茱萸。所以用黄连也,火烁肺金,黄连泻心火以救肺;肺伤而肝木无畏,且侮金而乘土,吴茱萸导肺热以下行 其辛泻肺, 其苦降泄, 即以泻心者泻肝,而肝火亦可平,火去其太甚,汤药可行,而痢可徐治矣 噤口既开, 则宜加芍药、 木香等以理之。

香连丸 《直指方》

治下痢赤白。

黄连 二十两, 用吴茱萸十两同炒。 去茱萸用连, 此即左金丸也 木香 四两八钱, 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 其力乃全。 用左金以平肝火, 用木香以行肝气, 此亦为暑邪甚盛, 君相二火交郁者而设。 然心肝之火泻, 则二肠之热亦除; 肝肾之气行, 则二肠之郁亦解矣

醋糊丸,米饮下 醋酸以泻肝补肺, 敛阴收散, 犹之用芍药也。 醋糊用米饮, 则兼可以养肺胃之气。

即前方而加木香以行气,加醋以补肺敛阴,此所谓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者。而三气交杂,不得不加以辛行也 谓用茱萸、 木香。 但痢症初起时,此方未可遽用 初起, 宜姜茶饮少进, 乃用芍药汤为稳。 骤用酸涩之过, 恐邪不能出也。

本方加石莲肉, 治噤口痢; 本方倍用大黄, 治挟湿热痢; 本方加吴茱萸、 肉豆蔻, 用乌梅捣丸, 治热痢不止, 其用辛热以开郁也; 本方加诃子、 龙骨, 名黄连丸, 《宣明》用之以治热痢, 断后则大用盐, 咸寒酸收苦发矣。

黄连阿胶丸 《局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瘀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按:痢属暑暍,然非有冷食寒饮以遏之,则不至伏暑而成痢。故痢之源,由冷热不调,非以赤为热,以白为寒也。言瘀痛者,以痛有瘀血也。痢症亦有不渴者,口燥烦渴,小便不利,以中有挟湿也。

黄连 三两。 以除心肺之暑暍 茯苓 二两。 以有口燥烦渴, 小便不利, 则蓄湿为重。 故用此以渗湿, 且能清热宁心 阿胶 一两, 炒成珠。 甘、 咸。 能补心和血, 补肺固气, 散热滋阴, 又性沉而下行, 以澄清肾水, 润燥利肠, 捐除不洁, 胶固气血, 以其腹痛瘀血, 里急后重, 故用此以滋之, 且去瘀而生新也

先合连、茯为末,乃用水熬阿胶,入末和丸,空心米汤下 《延 年方》去茯苓加干姜、 当归, 名驻车丸, 治同。

愚按:若加生姜、当归为可,加干姜则无谓矣。

此方平正可用,以阿胶敛阴滋血,滋而能补。

苍术地榆汤 洁古

治脾湿血痢。

苍术 泔浸, 炒, 七钱半。 以燥湿开郁 地榆 炒黑, 二钱半。 酸, 寒, 色紫。 以专去下焦大肠血分之热; 泻肝敛气, 用其酸收以断下也。 初起时必不可用此

痢非脾病,而湿则必本于脾。赤痢不断,是脾血伤也。热伤于血,赤痢不止,此方可用。

芍药地榆汤 刘河间

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

按:痢为热症,乃至脱肛,则虚寒矣。

芍药 三钱。 治痢君药 苍术 三钱。 以燥湿, 且舒郁热而升达阳气 卷柏 一钱。 辛、 咸, 平。 生于水石, 得清洁之气, 而色青紫入肝, 能除血分之浊热, 去瘀软坚。 炙用能止崩漏、 脱肛、 肠风、 血痢 地榆 炒黑, 一钱 阿胶 炒, 二钱。 滋阴养血, 兼能补肺宁心

此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卷柏、 阿胶皆咸。 佐以苦甘 苍术苦甘, 阿胶亦甘、 酸收 芍药、 地榆皆酸、 苦发 苍术以发之 之道。但痢至脱肛,则似宜加以升提温补而后为无弊也 人参、 黄芪、 葛根、 升麻。 此时所宜加用也。

湿部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言治湿而不以甘补脾者,土缓则生湿,而湿主外淫,则宜以苦燥淡渗,故不用甘补也。湿为太阴,故治以热;以木胜之,故佐以酸,抑酸以补肺,承溽湿之令以清金也。湿土布令,自大暑而后,此时湿多挟暑,及暑令既处,时入清秋,人意新就凉爽,则湿又挟清寒,故疟痢之症,皆兼湿淫。然土无专位,分旺四时,故湿亦鲜专气,而或则挟风,或则挟暑,或则挟燥,或则挟寒,或则挟火,为变甚多。顾主令次夏秋之际,客气挟二火之间,故湿郁则转生热,热蒸亦每生湿,自非脾胃虚寒之甚,则湿之挟热者恒多,而挟风寒者固少。夫既多挟热,则不容“执治以苦热”一言,而苦泄、淡渗、酸收,则治湿之大法也。然湿之为淫不一,有自外而得者,坐卧卑湿,行冒雨水也;有天时所行者,久雨沉阴,溽湿蒸郁也;有自饮食入者,酒食、瓜果纵恣不忌也。然外淫之得入,要皆以脾胃虚弱,而后淫得以乘之,则甘补又究不可阙矣。又有以脾虚而自生湿者,脾胃虚而无以化水谷,则食滞而成积,水溢而成痰,是皆湿淫之类。痰之为病,变状尤多,要以治湿为之本。

加味肾气丸

此方已见“肾部”,兹复表之,以为治湿淫之首,以外淫固由内虚也。此方治脾肾大虚,肚腹壮大,四肢浮肿,喘息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黄,已成蛊症者,亦治消渴,饮一溲二。此治湿而丸主肾气者,肾为水脏,湿即水也。五行之数,始于“天一生水”,终于“天五成土”,故水土为五行之纲。水非土无所比附,土非水亦无以资生。人之有生,肾命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主,此一生而一成也。肾水之阳足,则有以摄水而水不妄行,且命火亦安于中,而有以温养脾胃;脾土之化厚,则有以受水而水不浸淫,且胃气亦充满洋溢,而有以浃于上下。惟肾之真元有所亏失,则无以摄水,而水妄行;脾之真阴损于饥饱劳役,则无以受水,而浸淫成湿。故寒水,太阳之令,而水壮则不寒;湿土,太阴之令,而土厚则不湿。其寒其湿,皆本气虚也。至于水妄行而成湿,则积于中而肚腹壮大,泛滥于四肢而手足浮肿,迫而上溢则为喘急,涌而浮沫则有痰涎。水不轨道而溺阻,湿积成秽而粪溏。此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日也。至若肾不摄水,而命火亦以散佚,则上炎烁肺而消渴引饮;胃无火化,而水竟下流,故有饮一溲二者。二症虽若有寒热之不同,其原则一。加味肾气丸治之。故复详表此方,欲以见治湿者固当治脾,而治湿之元尤必当先治肾命也。

熟地黄 四两。 滋肾水以安命火为君 茯苓 乳拌, 三两。 用乳拌欲其滋润, 淡以渗湿行水为臣。 此以治湿, 故特重其分两 山药 微炒, 一两。 实土以防水 牡丹皮 酒洗, 一两。 靖君火于水中, 使不生妄热, 则水亦不妄沸腾矣 泽泻 酒浸, 一两。 泻水中之秽浊, 使无所壅滞, 则水得安流就下 山茱萸 酒润, 一两, 去核净。 敛肾气使聚而安流, 泻肝火使勿为妄散 怀牛膝 酒浸, 一两。 敛水以就道而导之下行 车前子 微炒, 一两。 行水于膀胱使得所归泄 肉桂 一两。 肉桂之辛亦能行湿, 而君以熟地, 帅之使下, 则能引火以归元也 附子 制熟, 五钱。 本命门主药, 而熟则能守于下

蜜丸 此臣、 佐分两轻重, 皆与前有不同, 以主于治湿故也。

此即水也。水土相比 水流于地, 地下皆水, 土以制水,安流就道,有所谓滋,无所谓湿 滋谓资其润泽, 如沟洫之足以灌溉。 水力散缓,则沙泥障之。水不能刷去沙泥,而阻而横溢 此肾虚而不能摄水也。 土气疏薄则奔涛激之,土不能当其击澨 ,而渐而崩溃 此脾虚而不能防水也, 于是平原皆成沮洳 ,而民居病湿矣 如肚腹胀大, 四肢 浮肿, 喘急痰盛, 溺涩便溏, 是则所谓平原皆沮洳也, 是故治湿盛者治水而已。濬其源以深其蓄 熟地以滋之, 水之阳气充, 则力足而沙泥不能壅, 洼其渎以导之流 茯苓以渗之, 茯苓伏生地下, 水亦伏流地中也, 然后实其堤岸,靖其波涛,排其壅塞 山药以堤之, 丹皮以靖之, 泽泻去壅, 因地势而沦之,使之不为散漫,则安流而泄于尾闾,不为泛滥矣 山萸、 牛膝之酸苦, 所以敛束水势, 使之顺道下流。 车前子则达之尾 闾矣。 水,阴也;水之流,阳也。水涸虑其无阴 如暑热之症, 水泛虑其无阳 如蛊胀之症, 阴以阳动,阳以阴安,“劳乎坎”之谓也 所 以用桂、 附也。

参苓白术散 古方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此方不言治湿,然脾主太阴湿土,脾胃虚弱,则生湿之源也。脾胃虚弱,故饮食不消;饮食不消,故积而成湿。其命火微则湿而寒,其肾水衰则湿而热。寒热在胃则逆而呕吐,寒热在脾则迫而泻泄。此湿之责于脾者,脾不胜湿,则因饮食伤之,劳役伤之,思虑伤之故也。

人参 一钱 白术 土炒, 二钱 茯苓 一钱 甘草 炙, 一钱。 此即四君子汤。 以白术为补脾去湿之君药, 脾土厚则湿不足畏矣 山药 炒, 一钱。 甘而微涩。 主于和中, 然可上可下, 以清虚热, 而收散湿。 上行清肺火, 宁心神; 中守固脾胃, 止吐泻; 下行敛肾气, 防溢水, 固命火, 涩精道 扁豆 炒, 一钱。 甘、 咸。 主于和脾而能补气, 清肺金, 补心除妄热 砂仁 一钱。 补肾命, 行肝气, 和脾胃, 开郁结 薏苡仁 炒, 一钱。 甘, 淡。 主和脾渗湿, 而能上行以清金去热, 下行以缓肝舒筋 莲子 去心, 炒, 一钱。 甘, 涩。 交心肾, 此主以厚肠胃 陈皮 八分。 以行肝气, 通郁滞 桔梗 八分。 以清肺金, 降逆气

合为末,每服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土以防水,亦即所以受水,土不厚而水浸淫之,则沮洳而湿生焉。故培其土而厚,所以避湿也 白术、 人参、 甘草、 山药, 皆所以培土而厚其化。 而白术、 山药兼能燥湿。 然水必予之以有所泄 茯苓、 薏苡之淡渗, 皆所以泄水也, 而堤之使有所循 山药、 莲子之微涩, 皆所以堤束之。 水热则浊而沸,沸且激土,宜有以靖而澄之 扁豆、 薏苡之微寒, 皆所以去热; 水寒则止而不流,不流则淫于土,宜有以决而行之 砂仁、 桔梗、 陈皮之苦辛, 皆所以顺气而行水。 受水而不濡,则水地之所以为比也;行水而不溢,则地水之所以为师也。

升阳益胃汤 东垣

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按:立秋而后,秋令已行。处暑而后,暑令方退。至秋分而后,则湿令亦退矣。然方退未退之际,则热湿之气犹留,其体重节痛,是留湿也。其口苦舌干,是留热也。热湿犹留,故大便不调而小便频数。然洒淅恶寒,惨惨不乐,则清燥之气所为。是热湿之淫,方郁于中,而清燥之淫,又乘之于外矣。阳气不升,以清淫束于外故。要以脾胃虚弱,则阳气本已不足,脾胃虚弱,而后热湿留之;又束于清,而阳气不能升,则热湿愈无所泄,是以逼于周身上下而为病也。阳气会于膻中,东垣所谓“升阳”,皆主膻中之气言之。益胃也者,胃气足,则阳得而上升,阳上升,则湿热清之,淫皆散矣。

黄芪 二两。 益胃气以输之膻中, 充卫气而布之四体 人参 一两 甘草 炙, 一两 半夏 一两。 阴阳之气方杂而相郁, 急宜以此理之 白芍 炒, 五钱。 敛阴和脾 羌活 五钱 独活 五钱 防风 五钱。 秋风挟凉, 即清燥也。 以清淫外束, 故以三味祛之, 且辛能行湿也 陈皮 四钱。 留白, 行阳气, 和脾胃, 舒郁滞 白术 土炒, 三钱。 健脾燥湿。 此分两甚微, 以方秋而慎于用 燥也 茯苓 三钱 泽泻 三钱。 热湿仍留, 以此三味行之 柴胡 三钱。 此正所以升达阳气, 而祛杂乱之邪也 黄连 二钱。 以除热也, 此时暑令已不行, 故分两甚少

每三钱,姜、枣煎服 姜、 枣亦升阳之助。

此湿而兼燥之治。湿行令于夏秋之交,而土为金母,故湿之与燥实相召焉。土不厚而湿乘之,湿郁于土,则土之阳气不舒,而悽怆凉薄之气乘矣 悽怆凉薄, 所谓燥也。 斥卤之地, 沮洳之场, 草木不生焉。 秋气一交, 木叶脱落, 人感薄风凉雨, 而腠理乍闭, 慄然洒淅, 是皆所谓清燥, 故湿郁而清燥因之。 病有燥湿相挟者, 要以阳气不舒之故。 今人皆指燥为燥热, 则苦其与湿相反, 而不知其相召矣。

土含阳而生物,所谓含物化光也。土厚则阳气上升,湿不得而淫之,燥亦无从而遏之。此方主于升达胃之阳气,而佐以除清去湿之药,要以土为湿主故也。

五苓散

方已见“三焦部”。此以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泻泄,水寒射肺,或喘或咳,及痰饮湿疟,身重身痛。

按:水饮者,水溢于中,为痰引也。水肿者,水溢肌肤,而肿胀也。水溃膻中则呕逆,水注大肠则泻泄,水寒射肺则或喘或咳。此多是脾胃无阳之故。湿而挟寒者,痰饮湿疟,身重身痛,则暑湿燥三气相搏而湿多者。

此方本去湿行水之药,白术以强脾而燥湿,茯苓以渗之,猪苓以行之,泽泻主下焦以出之。助之以桂,用治暑湿,则为反佐;用治寒湿,则为正治。寒水得桂而后行,太阳伤寒遗热膀胱者亦用此,亦以本因寒故也。湿疟亦用此,湿兼清燥与寒同治。

实脾饮 严用和

治四肢 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者。严氏曰: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按:阴水,即寒湿之谓有阳水者,即热湿之谓。大抵阴水先肿下体,阳水先肿上体。阴水色悴声短,口不渴而二便通利;阳水面赤、口渴、气粗、腹坚,而二便不利。阴水见阴症,脉必沉迟,甚而濡涩;阳水见阳症,脉必沉数,或则弦滑。阴水之作,由命火不壮,脾胃虚寒,而或外兼冷饮,身冒寒湿,土不能制水,则水妄行无制而浮肿也。

白术 土炒。 二钱。 实脾燥湿之君药 茯苓 一钱。 佐白术以渗湿 甘草 一钱。 佐白术以厚脾 厚朴 姜炒。 一钱。 破土中之郁塞 草豆蔻 一钱。 暖脾胃, 开郁积 大腹子 一钱。 苦、 涩。 功专降泄彻于下极, 攻坚破积, 燥湿 除痰而涩, 味亦能敛阴。 按:大腹子之力不及槟榔,然此不用槟榔而用大腹子,意以功专脾胃欤 木香 一钱。 亦以通理三焦之气, 然槟榔降浊之意为多, 木香升清之意为多 木瓜 一钱。 酸以泻肝邪于土中, 敛水气以归化, 故能舒筋消肿 附子 制, 一钱五分。 土不能制水, 肾不能摄水, 皆以命门火衰故也。 附子以大壮命火, 则肾中有阳而脾暖能制水矣。 喻嘉言讥此方用厚朴、 槟榔而不用桂。 愚谓桂固当用, 而厚朴、 槟榔亦不可少。 此方既用附子、 煨姜, 则不用桂亦可矣 黑姜 一钱。 黑色入肾, 以佐附子补命门火。 此二味又所以实脾之根本也

土,太阴也。与水同居,受湿,其同气也。土厚则不为湿,故治湿宜实脾。脾阴虚也,得阳而实 凡阳实阴虚, 而阴阳互宅。 地得天施乃能生物, 脾得命火乃能制水, 故实脾补元火也。湿无专气,随其所挟,而脾胃虚寒,则即寒生湿,实脾补火,所以去湿之原。此方所治,正所谓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术、 朴、 附、 姜, 皆苦热也。 佐以酸淡 木瓜之酸。 茯苓之淡, 治湿寒之正则也。

肾着汤 《金匮》

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按:湿脾病,而湿即水。肾不摄水,湿归于脾,脾不制水,湿仍归肾,身重湿也。腹痛,脾阴所居也;腰冷,肾之府也;冷痛,湿寒也。寒故归肾,水寒不行,着而成痹,故谓之“肾着”。此由肾阳既衰,脾胃并弱,加之劳役汗出,复冒于冷风冻雨,处卑衣湿,积久而得之者。

干姜 炮, 四两。 温暖脾胃, 燥湿行水 茯苓 四两。 以渗湿 甘草 炙, 二两 白术 炒。 二两 附子 炮, 一枚。 以补命火治肾寒

与实脾汤意同,而除湿为主 实脾汤君白术, 佐以厚朴、 草果, 意主实脾也。 此方君干姜而轻用白术, 主在除湿也。 湿着于下,未干上焦,则脾胃犹强也 饮食如故, 则脾胃犹强; 湿着下体, 则未干上焦。 故方中不用槟榔、 木香、 厚朴, 盖此方所治, 外湿为多, 但内虚不甚耳。 然佐以白术、 甘草、 附子, 则未尝不加意脾胃。 一方无附子。

按:无附子则何以治肾着?

禹功散 张子和

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二便不利。

按:疝皆寒疾,寒乘肾也。水疝因湿,湿亦水也。寒湿即寒水也。疝者,寒湿之积。水疝得之酒后御内,或入房后而乍冒寒湿,则肾虚而寒湿入积之矣。

黑牵牛 四两。 辛、 苦, 寒。 而功专行水, 去下焦之积湿, 以黑色入肾, 而苦能坚肾, 辛能润命门行膀胱也。 李时珍以为能达右肾命门, 走精隧以行 水泄湿云 茴香 炒, 一两。 甘、 辛, 温。 补命门, 暖丹田, 祛阴湿, 舒肝木 木香 一两。 行肝气所以散肾寒也

为末,每服二钱,姜汁调下。

前方肾着,湿寒着肾而过仍在脾 以腰在肾部, 而身重湿着, 腹痛, 则过仍在脾, 以湿在肌肉间也。 此治水疝,湿寒自肾受而病且及肝 肾关 二便, 而肝主疏泄, 肾受寒湿则木不荣。 又肝主宗筋, 而阴囊湿肿是病及肝矣。 其二便不利, 则以寒水禁痼, 而肝不能泄也。 故不问脾胃,而以辛行水、润肾、补肝为治也。

甘草麻黄汤 《金匮》

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曰里水。

按:里水者,寒湿入里也。身面黄肿属之湿。黄,脾土色也。作黄有属热者为多,此黄肿脉沉,则色必惨瘁,乃阴黄,非热黄也。脉沉属肾。小便不利,水寒而禁痼也。此亦脾肾之虚,故湿寒得以入里。然外淫为重,故可汗之。汗即水,而温胜寒也。

麻黄 去节, 三两 甘草 炙, 一两

煎服,重复取汗。

湿寒入里,水侮土也 土不能制水而成湿, 湿溢于周身, 上及头目, 而色黄肉肿, 水凝不流, 故小便不利。 水溢在肌肉,故汗以去之 三焦之水, 可决而下, 五苓之类是也。 此肌肉之水, 则非可决而下, 故以汗散之。 此所谓里者, 亦以在肌肉之里, 而不在皮毛耳。 而加厚其土以实之 甘草, 且承冬以春,东风解冻也 麻黄之发汗, 实补肝以泻肺, 能自根柢而达之皮毛也。 湿寒去, 则小便自利矣。

麻黄附子汤 《金匮》

治脉沉虚胀者,属少阴,为气水,发其汗则止。

按:里水者,湿入里也。气水者,里气自虚,则化从寒水也。非外湿故虚胀,非伤寒故不作热,然亦以汗之为治者,承冬以春阳也。

即前方加附子 一枚。 以补元火

湿,有形之水;寒,无形之水,其气水也。虚胀而脉沉则非湿,而寒气虚胀,如水满湿状耳。虚胀亦可汗者,意不在汗,舒布其阳而寒自散也。汗以散之,而加壮其阳以胜之,则阳实而气行,不为水矣。

麻黄加术汤 《金匮》

治湿家身体烦痛者,宜发汗。

按:湿家身重着,浮肿而不痛。其烦痛则挟寒也,故亦宜发汗以出之。

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七十枚, 去皮尖 甘草 炙, 一两。 此即麻黄汤 白术 二两

湿而有寒,故全用麻黄汤以汗之,寒湿相并,故加白术以燥之。甘、术理湿之本,而辛以行之。湿以汗行,寒亦以汗出也 以上 三方, 皆以汗去湿, 而此方又正以祛寒湿。 合淫者, 后人以风药治湿, 如羌活胜湿汤、 羌活除湿汤、 升阳除湿汤, 意皆本此。 然肌肉经络之寒湿可汗, 在三焦腑脏, 则非可汗也。

防己茯苓汤 《金匮》

治水在皮肤,四肢聂聂而动,名“皮水”。

按:皮水者,异于里水,水在皮肤也。脉浮胕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恶风,不烦痛,不渴,亦或有渴者。渴者不可汗,不渴者可汗之。

茯苓 二两。 渗湿为君 防己 一两。 祛风逐水彻于经络为臣 桂枝 八钱。 宣达荣脉, 行湿散寒为佐 黄芪 一两。 宣布卫气, 充盈肢体为佐 甘草 炙, 五钱。 和中补土以制水

湿在皮肤,故只自皮肤逐之,然茯苓、甘草亦主之自内也。

防己黄芪汤 《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按:风水,肝肾脉浮;肝风,肾水也,水湿在皮肤,故脉浮身重,湿而挟风,故汗出恶风,方已见“风部”。

防己、黄芪以祛经络皮肤之风湿,白术、甘草以主其中。

越婢汤 《金匮》

方已见“风部”治风水恶风身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按:肝肾并浮为“风水”,并沉为“石水”。

湿而挟风,故亦从汗之可治。渴者不当汗,不渴则可汗也。风能生热而侮肺。此方君石膏,以治风淫,且以保肺;佐以麻黄、生姜,以行水湿,且以舒肝;而甘草、大枣则以厚中补土也。

猪苓汤 仲景

方已见“寒部”。此以治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按:湿于燥淫,母子也,故湿盛则挟清而不觉,及清胜则湿亦少衰;湿于寒,室家也,故湿多挟寒,且湿寒皆水也;湿于风,所畏也,而风能胜湿,亦多挟湿,犹妇之从夫也。至于热湿则又母子相从,且六气间居二火之间,而主气则继大暑之后,是故湿热相挟者为尤多。热甚则溽而生湿,湿甚又郁而生热。人非命火之衰,则凡饮食生冷、瓜果、酒水、肥腻之类,以及雨湿所侵,有郁于中,未有不转而成热者,况兼以暑热之淫,挟之而变症多矣。黄疸者,胆火乘脾,湿热相挟,郁蒸而变,则土色见焉。黄症亦有属寒者,但寒症色必惨瘁而暗,热黄色必燥烈而明。

湿,土淫也。土无专气,阳衰则从寒,阴衰则从热 阳衰谓命火衰, 阴衰谓肾水衰。 所挟不一, 而要不外于寒、 热两端。 从寒者,脾多受之,以沉而下著;从热者,胃多受之,以沸而上溢 此即阴水、 阳水之说。 然脾寒则胃阳不得升,胃热则脾阴亦逼而涸 故寒湿宜升其阳。 或汗而散之, 热湿宜敛其阴, 或导而下之, 故湿淫之治,总在脾胃及三焦 三焦水道所行, 而相火所司也。 湿热挟而成疸 此湿郁成热, 而水道更因之 阻滞也, 治之以猪苓汤,滑石君之,二苓渗之,泽泻泻之,而阿胶以滋其阴,使水道顺行而热亦自解,阴有所滋而不失之燥,则脾胃亦平也。

麦门冬粳米汤

方见“三焦部”,治水溢高原,喘急不得卧,肢体皆肿。

三焦,水道所行,而相火所治也。相火平则水道顺,相火衰则脾湿而水旁渍,腰腹多受之。相火郁则胃热而水逆腾,心肺多受之。水湿浸于心而呕逆眩悸,浸于肺而咳急喘满。心肺布之百脉,则四体皆肿,其肿自肩臂、头面始。其症少腹不急,其自上始所谓阳水。相火之郁,由上或抑之也。或七情劳役,或引饮生冷,或乍冒风雨,皆足以抑之。清上焦以麦冬、粳米,所以开其抑郁,且生肾水于下,而水火平也。

大半夏汤 《金匮》

治反胃食入即吐。

按:呕吐,皆属之火逼水气而上逆,故反胃有食干物不吐,而食水饮即吐者。但火气有虚实不同,李东垣曰:辛味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夏汤立愈,此仲景之心法也。

半夏 一升。 和顺阴阳之气, 调剂开阖之宜, 故能散逆气而通水道去壅滞, 治呕者恒必用之 人参 四两。 益脾胃, 补中气, 散虚热 白蜜 半斤。 此皆汉时斤两, 只今三分之一。 甘, 寒, 滑润。 补而不滞, 行而能滋, 缓肝润肺, 厚脾和胃, 泻火清金, 通利三焦, 治反胃者最所宜用

呕,有寒有热,皆水气逆也。寒呕者,水不下流而自溢;热呕者,火逼水而上溢。火郁则气逆 上焦有实邪遏之也, 火虚则化逆 七情有拂而虚火上炎, 胃气内虚而阳不上达, 气化有逆,火自贲门,故水入则拒而不受,和其气化 半夏, 使阳气充足而上布膻中,则条达不相拒矣 人参, 夫然而滋润以行之,所以利升降之道路也 白蜜。

小半夏汤 《金匮》

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疸。《金匮》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按:呕者,气逆不受水也。既呕则渴,胃之虚火上炎也。渴者为欲解,火无逆则亦自解矣。心下有支饮则不渴,客水停于心膈之间而不散,水火相逆故呕,水气在中则不渴也。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上下扞格, 半夏以通之; 水饮停蓄, 生姜以行之。 此为有形之湿停于膈间故也, 膈间有寒者, 此亦可用。 若虚热上呕, 则姜不可用矣。 今人谓半夏、 生姜为 “治呕圣药”, 其亦求其所以然之故欤

胃气郁于无形,益其气而舒之,上下顺矣。胃气阂于有物,去其间而通之,逆气平矣 此上方所以用人参, 此方所以用生姜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治猝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按:此得之猝然者,客水乍停膻中,胃热拒而不纳也。其水气上干头目则眩,中陵于心则悸,其上下扞格不通则痞。此客水为主。

即前方加茯苓 三两。 以渗湿而通之小便, 且以宁心。

苓桂甘术汤 《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按:积湿成痰。痰生于脾湿也。痰饮者,清痰也,脾气虚而肝木乘之也。痰饮干于膈上,胸胁支满。因肝胃之火有所郁而上逆,则痰饮亦为所逼而上行。

茯苓 二两 桂枝 二两。 舒肝胃之阳气而达其郁, 且以祛外淫 甘草 一两 白术 三两。 此湿蓄自脾者, 故白术以补中而燥湿, 甘草以厚土而缓肝

此治中焦有湿而逼热上陵者,故主治脾湿而桂枝以行之。

厚朴大黄汤 《金匮》

治支饮胸满,形气皆实,上下不通者。

即小承气汤 但意主厚朴。

湿凝聚而不散,火上逼而不平,乃不得不以厚朴、枳实破之。大黄以降而平之。

疏凿饮

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闭。此为结热,所谓阳水也。阳水先上体,阴水先下体。下体者或不及上,上体者必渐而下,一身尽肿,则外湿盛甚,口渴便闭,则内热郁甚。此皆盛实,故宜疏凿以通之。

羌活 一钱六分。 辛能润肾补肝, 苦能坚肾泻热, 辛以行水, 苦以燥湿。 此本去湿之药, 而今人多取其辛散, 用以治风寒, 活骨舒筋。 此为君药 秦艽 一钱二分。 辛能补肝, 苦能燥脾, 其根有两足之形, 性善行于下部, 引肝木以疏土, 能活血而荣筋, 善治湿痹。 此用之以佐羌活 槟榔 一钱。 其苦能 降, 其涩能收, 降泄逆气以坠于下极, 消积行痰, 攻坚去癖, 燥湿行瘀, 治二便气闭, 脚气上攻 椒目 八分。 苦、 辛。 色黑入肾, 坚水行湿, 去汗水, 平相火 商陆 八分。 苦、 酸。 沉阴下行, 收水湿, 破结热 赤小豆 一钱二分。 甘、 咸、 酸。 补敛心神, 解心君之邪热, 以下达于小肠, 而通行三焦水道 泽泻 一钱。 泻肾水之邪热, 而渗之于膀胱, 以达水道之委 木通 一钱。 甘、 淡。 以清肺金, 去心火, 通利三焦, 下通二便 大腹皮 八分。 开胸膈 茯苓皮 八分。 渗脾湿 姜皮 八分。 行津液

胃为阳土,居三焦之中,而相火所行。三焦水道,自吸门入于贲门,得胃之化而精微上输 谷气行卫, 水气行荣, 精液四敷, 灌溉脏腑, 浊秽下达,下自幽门别于阑门,二便出焉 小肠分沁水谷, 而溺渗膀胱, 粪下大肠。 命门相火,起二肾间,行于肝胆,入胃敷化而虚明上彻 心君实资命火, 而后神明发焉, 真阴下荣 血以输之心, 气以输之肺, 肺金清肃而转下生肾水。 血会膈俞,气会膻中,百脉滋焉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水不蓄不为湿,火不郁不为热,其有郁热,则水道随所壅而湿生矣。外而身肿,内而燥渴,上而呼喘,下而便闭,则热甚而水以妄腾,随在皆壅,则随在而分疏其壅,亦治之宜也 槟榔自肺 而泄之, 木通自上焦以行之, 赤小豆自心而泄之, 商陆自肝脾而收之, 椒目自肾而泄之, 泽泻于下焦而出之。 此其节节自上而下, 相承为疏濬 , 皆治在内之水, 而决水实所以泻火, 皆苦酸咸淡之品, 惟火平而后水流可顺也。 大腹皮行水于胸膈, 茯苓皮行水于心脾, 姜皮行水于肝肺, 三皮皆自内达外, 以行皮肤之水而使之外达也。 坚肾即以燥火而散湿,益肝即以疏土而去痹 此谓用羌活、 秦艽。 此立疏凿之本,则匪夷所思云 此在今人多不识其意矣。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及水肿者。湿热内攻,外无肿也;心腹胀满,内热实也;热湿相逼,则肠胃之传化失宜;火性急行,则小水并入大肠,故小便不利而大便滑泄。

滑石 六钱 甘草 一钱。 此即六一散 赤茯苓 一钱 猪苓 五分 泽泻 五分 白术 五分 肉桂 五分。 此即五苓散, 但意重心腹而不专下焦, 故进赤茯苓而退泽泻 木香 五分。 升清自下而上, 且能通理三焦 槟榔 五分。 降浊自上而下, 以下彻于下极 陈皮 一钱五分。 六一、 五苓, 以去湿除热, 通利三焦, 而加此三药以行其气, 以湿热结甚, 非气行则湿热不行也。 三药独主陈皮, 犹太无神术散之意, 以陈皮性独冲和也

加姜煎,每服五钱。

心腹胀满,湿热在胃,故主六一散 滑石通利三焦, 而甘草则主和胃; 二便不分,湿热在小肠,故用五苓散 其重赤茯苓, 所以治小肠, 小肠热湿平, 则能分泌水谷, 小便通而大便自实。 加以行气之药,气之升降顺,则结热自平,热平而水道自顺,故方主橘皮名。

茵陈蒿汤 仲景

已见“寒部”。此以治湿热发黄,不拘伤寒症也。凡湿在脏腑,则大便濡泄,小便不利,心腹胀满,湿热相抟,乃有发黄。湿在关节则身痛,湿在肌肉则身重,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鼻塞。发黄之症,热胜则色燥烈而便干涩,谓之阳黄;湿胜则色沉晦而便溏泄,谓之阴黄。凡发黄则身无肿痛,湿热攻里也;肿痛则不复作黄,湿热在表也。

大橘皮所治主于三焦,以二便相杂,则三焦过也茵陈蒿所主在于脾胃,以土郁发黄,则脾胃过也 黄, 土色也。 方内栀子亦治三焦, 而黄色统归脾胃。

本方去大黄加黄连, 亦治热黄, 然不如用大黄为当。 本方去大黄、 栀子, 用附子、 干姜, 治寒湿阴黄。 寒湿亦有发黄者, 脾虚而色外见也, 然病鲜见 有阴黄者。

白术除湿汤 东垣

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困,小便色黄;又治汗后发热。

按:午后发热,热在阳明经也。四肢沉困,太阴脾湿也。小便黄,湿兼热也。然而背恶风,则阳不足;汗后而仍发热,亦阳之不足。阳不足者,其湿热在阴,湿热在阴者,太阴脾主血分。其人血热而湿凑之,湿盛而阴之郁热转甚,阳不能拔,则反虚也。

白术 一两。 其过在湿, 湿责之脾热, 以湿深故君白术 生地黄 七钱。 滋阴生血, 且以胜热而能化湿为血 地骨皮 七钱。 甘、 淡。 补肺清金, 而下生肾水 知母 七钱。 辛、 苦。 泻肺逆即以生肾水, 坚肾水亦转生肝血。 此三味皆以泻血中之伏热也 泽泻 七钱。 泻肾之邪水, 使由膀胱而出之 赤茯苓 五钱。 泻心下之水, 使由小肠而渗于膀胱。 此二味去湿而兼以清热 人参 五钱 甘草 炙, 五钱。 以补脾土, 脾土厚则能胜湿, 而血亦日滋, 不生热矣 柴胡 五钱。 升阳气于至阴之下而达之膻中, 布散经络以解沉阴郁热。 东垣最长于用柴胡, 此方妙亦在柴胡也

每服五钱。如有刺痛加当归 七钱。 刺痛者, 关节有阻, 血不行也, 故加当归。 小便利,减苓、泻一半。

此以治湿热之在血分者, 在血分则主于脾肾。 凡治三焦者, 主行湿, 湿行而热自消。 此方名“除湿”, 而治在去热, 热平而湿自除。 要尤在补脾胃而升阳, 土厚阳升, 则湿热皆息也。

当归拈痛汤 东垣

治湿热相抟,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遍身疼痛,或脚气肿痛,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亦治脚膝生疮,脓水不绝。

按:脚气皆主于湿,湿土淫而重着在下也,然亦有寒热之异。此则以治湿热者,脉沉实、紧数、动滑,皆挟热也。脚胫生疮,多是湿热之毒下注。

羌活 一钱。 透关节 防风 一钱。 散留湿, 二者为君 升麻 八分 葛根 八分。 味薄引而上行, 苦以发之 白术 八分。 甘温和平 苍术 八分。 辛温雄壮。 二术健脾燥湿为臣 苦参 八分。 主去热湿 黄芩 八分。 去肺火 知母 八分。 去肾火 茵陈 八分。 以上三味皆用酒炒。 散脾热。 此为热、 湿相合, 肢节烦痛, 故苦寒以泄之。 酒炒以为因用 当归 一钱。 血壅不流则为痛, 故用当归辛温以散之 人参 八分 甘草 炙, 八分。 甘温补养正气, 使苦寒不伤脾胃 猪苓 七分 泽泻 七分。 治湿不利小水, 非其治也。 二药甘淡咸平, 导其留饮为佐, 上下分消其湿, 使壅滞得宣通也。 注释皆从东垣本文

空心服。

此方本为治脚气而设。湿淫在下,多着于足。其有挟热,则郁湿所为。抑其人血多热也 脚气有由外触骤雨, 行履湿热之地, 或触山岚瘴气而得之者; 有自饮食生冷、 油腻、 湿热、 瓜果之类而得之者。 大约与着痹相似, 而脚气有挟寒、 挟热之不同, 寒湿则憎寒, 热湿则壮热。 其上攻入于经络, 则头痛、 背痛、 肢节痛, 与伤寒症大同; 亦有分经传变, 但不依伤寒之序。 又湿则必重, 有以异于伤寒。 俗分筋脉缓弛不收而痛肿者为 “湿脚气”, 踡缩枯细不肿而痛者为 “干脚气”。 大抵湿脚气挟寒, 干脚气挟热也, 以其下着。故羌、防、升、葛以提而散之;以其湿淫,故二术以燥之;以其挟热,故苦辛寒以泄之行之;以伤血也,故当归行之,而人参、甘草以厚土,所以治本 俗谓脚气, 忌补, 而东垣何尝不用补也; 猪苓、泽泻以行湿,以消其余波耳 燥湿重二术, 不重苓、 泽, 以此在肌 肉、 经络之水, 非三焦水也。 以治足疮后人推用甚当。

防己饮

治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

按:此今人谓之“脚气伤寒”,实则与伤寒无涉。其辨之亦以身重、足重、胫肿痛为异耳,且脚气脉沉也。脚气生于湿,湿伤气则肿,伤血则痛。先痛后肿,气病伤血;先肿后痛,血病伤气。脚气冲心,喘急不止,呕吐不休者不治。

防己 祛风行湿 木通 泻心及小肠火 槟榔 攻坚且专降下 生地 酒炒。 滋阴, 凉血解热 黄柏 酒炒。 滋水, 去血分热 白术 炒 苍术 盐炒 川芎 二术以去湿, 川芎以行血气 犀角 清心肝之火 甘草 炙, 用梢, 取其竟达于下

大意与前方相似,然一于攻下而已 此方殊未惬意, 但聊备之而已。

苍术胜湿汤

治寒湿脚痹,及脚气之挟寒,由冒雨忍湿而得之者。予族中有以养池鱼为业者,尝负篮捞采萍及蕴藻以供鱼食。篮着髀股间,衣裤皆湿。日久冷湿深积,致左腿痹痛不能行动,皮肤肿硬有如死肌。医者以治风蠲痹诸方治之罔效,且更时作寒热。予诊其脉,沉迟而涩。因制此方与之,且嘱之曰:服此覆被取汗,当作大痛,宜耐痛无害也,痛定则愈矣。其人服之,果壮热大痛,几不可忍,然其痛自髀走股,自股走膝,自膝下胫下足跗。其痛渐轻,至足大指痛止汗收,涣然起立行走如常矣。后稍加减以治寒湿脚气,亦每即效。但其人方少壮,气血强盛,若虚弱衰老者,则非可用也。

苍术 五钱 羌活 三钱 防风 三钱 防己 三钱 木瓜 三钱。 以消水湿, 敛阴和血, 调筋脉 怀牛膝 三钱。 下行以壮筋骨, 暖腰膝 肉桂 一钱。 去寒行湿 茯苓 二钱。 以渗脾湿 甘草梢 一钱。 使竟达于下

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入好酒半碗 酒以助行药力, 煎数沸,热服。

当归拈痛汤,治湿着之挟热者。此以治湿着之抉寒者,故苍术之辛烈以君之,而羌活、防风佐之 本能行经燥湿, 活骨舒筋, 非风以胜湿之说, 防己以逐而行之,木瓜以收而消之,肉桂及酒所以胜寒而活其血,牛膝、草稍使一于下行而无坚不破矣。然则此之攻之不太猛乎?曰:羌活、防风,性能上升,而术、草、桂、苓,则未尝非补正也 此用苍术为君, 则异于防己饮之平用二术。 古人饵术皆以为补养, 实补脾君药也。

神术散 许叔微

许学士观书作字,往往侧倾向左,又多引饮,久之觉水饮止自左边而下,身体偏重作渴。因思此必因身倾向左,致水湿皆积于左而结成澼囊之故,因制此方服之,愈。

苍术 一斤 脂麻 五钱, 研浆。 恐苍术过燥, 故以此润之

枣五十枚,取肉捣丸服。枣以厚脾土,土厚则湿亦自消;且苍术虽辛烈,得此而甘缓矣。

水决平田,渐成洼窟,此负干土以填之,且筑而实之也。

五皮饮 《澹寮》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按:此亦湿淫自外,然要责之脾虚不能制水也。

地骨皮 甘、 淡。 行渍骨之水而清膀胱之热 五加皮 苦、 辛。 行筋节之水而祛肝风之郁 茯苓皮 淡、 渗。 行心膈间水, 而靖心君之妄 大腹皮 淡、 苦。 开胸膈之水而行胃气之滞 生姜皮 辛、 寒。 行皮肤之水而散肌内之热。 皆用皮者, 以水溢皮肤而因类为治也

浮水散漫,溢于地面,此随在开导之,然寓调补之意焉。

中满分消丸

已见“三焦部”,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气胀者,湿伤于气而胃之阳不升,心下坚大,气促而喘;若血胀,则湿伤于血,而脾之阴不化,血结胞门,小便不利;然气血有阻,则水道必不行,而浸渍洋溢,肌内肿胀,成为蛊矣;水湿郁积,转而成热,于是乎有热胀者。大抵胃主上体,溢于肩、背、手、膊、头面;脾主下体,流于腰、腹、股、膝、胫、跗。湿多为肿,郁热乃胀,四肢皆肿胀,外湿为多单腹胀而四肢不肿,俗谓之单蛊,中气大虚,而湿热填之,病难治矣。肿胀朝宽暮急为阴虚血虚;暮宽朝急为阳虚气虚;朝暮皆急,气血皆虚。由脐腹而及四肢,为湿已将散。病起,由四肢而及脐腹,外淫内聚,病危。又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为逆症。凡唇黑为伤肝,缺盆平为伤心,脐突为伤脾,足心平为伤肾,背平为伤肺。腹起青筋,肝木乘土,身热脉大,多死症也。然三阴结,谓之关,则蛊胀多责之命门火衰,而脾土因以积湿,其郁而为热,只为虚象。东垣此方主治热胀,实留意于脾也。

脾不胜湿,湿满气窒,血亦不滋,命火以衰,而郁于湿下,湿转成热,此方为分消之。舒土之郁 厚朴君之, 枳实、 半夏、 陈皮、 砂仁、 干姜、 姜黄佐之, 平火之急 黄连、 黄芩、 知母, 决水之流 泽泻、 茯苓、 猪苓, 而要归于补脾厚土 参、 术、 苓、 草, 亦探原之治也。

中满分消汤

已见“三焦部”,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虚阴燥,奔豚不收。寒胀者,命门火衰,脾胃无气,则中虚亦作胀也。寒湿积于肝肾为疝。寒则凝痼而闭,故亦二便不通,气不行也。脾主四肢,脾寒则厥逆矣。脾胃无气,则不能纳食,正所谓“太阴结而为关”也。阴火微明,失所依而作燥,此气血无所滋,不待滞而后病。东垣此方主治脾胃,而实留意命门也。

命火已衰,脾不胜湿,重以生冷客湿,则寒积于中,不能复成热,此上下为分消之。升其清阳 升麻、 柴胡、 麻黄、 生姜, 皆以助肝 木行相火而升其阳也, 泻其积湿 茯苓、 泽泻, 皆以泻湿。 而方中辛味, 皆能行水也, 厚其中以滋气血 参、 芪、 桔、 半、 当归, 所以厚中而滋气血, 宣其郁 青皮、 厚朴 而重去其寒 川乌以君之, 干姜、 茱萸、 澄茄、 益智、 草果以补命门火而暖脾土, 皆所以佐之, 壮元火也,中用连、柏,以因用而已。

枳实导滞丸 东垣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痞闷不安,腹内鞕痛,积滞泄泻。

大黄 一两 枳实 麸炒, 五钱 神曲 炒, 五钱 黄连 酒炒, 五钱 黄芩 酒炒, 五钱 白术 土炒, 三钱 茯苓 三钱 泽泻 二钱

蒸饼为丸,多寡量服。

此治食伤湿热而滞积于中者。 故苓、 泻以除湿, 苓、 连以清热, 佐以枳实、 神曲之消导, 而君以大黄滞积除而泻泄自止, 加白术以厚土也。

白术芍药汤 《机要》

治脾湿水泻,身重困弱。

白术 四钱 芍药 三钱。 《保命集》云: 泻痢不止, 或暴下者, 皆太阴受病, 故不可离芍药。 人不受湿则不泻痢, 故须白术, 更宜因四时详外症为加 减之。 愚按:芍药之能和太阴者,以其酸能泻肝,使木不乘土也;又脾土主湿而酸能收湿也。然芍药本泻肝血之药,而今人以为能补血虚,则误久矣 甘草 三钱。 厚脾土亦以缓肝急也。 大抵脾弱则受湿, 脾弱而肝木乘之, 肝主疏泄, 脾湿因以下流则泄泻也

枳实导滞丸以湿热方实,则攻而行之,邪尽泻自止。此方以水泻不止,身重困弱,则敛而止之。补其正,邪亦平也。

痛泻丸 刘草窗

治痛泻不止。戴氏曰:水泻腹不痛者,湿也;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积也;泻黄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痰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

按:此言痛泻不止,是则当责之火。火而痛泄则在下焦,是火行于肝而肝木乘脾也。然肝木之乘脾,要因脾弱而有湿,而后肝木乘之,以郁湿或热迫而下流,是终以湿为泻之原也。若乃水泻不痛,及完谷不化,则其人阳衰也。此惟食泻为当别论。

白术 土炒, 三两 白芍 炒, 二两 陈皮 炒, 两半。 辛本行气, 炒之使苦, 更以燥湿 防风 一两。 此治痛泻不止也, 责之肝木乘脾。 白芍固以泻肝, 而陈皮、 防风则补肝药, 肝木既有余而又用此何也? 曰: 泻之者泻其乘脾也, 补之亦使之不至于乘脾也。 譬之林木, 繁密冗杂。 落叶秽积, 则水湿壅而不消。 故芍药以泻之, 所以芟夷芜秽而水湿不留也。 其有嘉木则益为培植, 以使之畅茂条达焉。 木既条直上达, 则枝叶扶疏, 而自不至于下壅, 土气亦益舒不留湿矣。 故陈皮、 防风以升之, 亦所以和脾而去湿。 今人多以陈皮、 防风为泻木, 又谓防风为理脾引经要药, 殆不然矣

合为末,蒸饼丸,久泻加升麻 以升举下陷之阳。

意与前方略同,惟水泻不止,故甘以补之;痛泻不止,故辛以行之,皆主于理脾去湿而已 皆君以白术。

升阳除湿防风汤 东垣

治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至重病,反郁结而不通矣。以此汤升举其阳,则阴自降。

按:里急后重,有因湿热所积而然者,火性急骤而湿复窒之也;有因积滞而热者,有形以窒之不得出也;有因气滞而然者,气逆为壅之不能宣也;有气虚者,阳气下陷,故无而似有为虚坠也;有血虚者,津枯肠燥,故虚坐努力实不出也。湿热并积及积滞,皆宜攻下之。气滞宜行其气。大抵脉洪大实者,则宜攻下;若脉浮大者,则不宜下。此数至圊而不能下,则气虚阳陷而虚坠也。然或有脓血,则仍有湿热伤于肠胃,但非如痢症之实盛耳。以阳虚下陷,故慎勿利之,而其所以治之者,则仍从湿热为治。

苍术 泔浸, 四钱。 辛、 甘、 苦, 温。 以补脾去湿, 而猛烈正性, 能行肝气, 达阴郁, 故以为君 白术 一钱。 健脾燥湿, 而性平缓, 功专补正 芍药 一钱。 敛阴收湿和脾 茯苓 一钱。 渗湿以助白术 防风 二钱。 补肝木而升达之, 使不至郁而乘脾, 以陷于下, 谓之升阳, 主意在此也

加姜、枣煎 亦以和脾而升达阳气。

如胃寒泻泄,肠鸣,加益智仁 五分。 泻泄不止, 湿也; 肠鸣, 肠虚 也。 此与闭塞不便不同, 而其为阳虚下陷同, 故亦以升阳为治。 加益智仁以补命火而暖脾胃也、 半夏 五分。 达阳气于阴中, 且能行湿。

人之生气,阳气也。阳气本于命门,行于肝胆。阳气郁于寒,则句萌 不达而伤肾 此伤寒症也; 郁于湿,则芜秽 不治而伤脾 此即 “阳陷阴中”之说。 如草木焉, 遇寒多则萌芽不能达; 遇雨多则枝叶萎烂而积 秽于土。 故治湿亦宜升阳,升阳者,达肝气也,肝气达则胃气舒,胃气舒则脾湿散。是故脾胃之治,非有实热则不宜攻下。此方所治便秘似实,而不能便则系之虚,故宜升举其阳,阳升则阴自降。然苍、白二术,茯苓、芍药,皆除湿之品也。方意与刘草窗痛泻丸同,而一以治泻不止,一以治秘不能便,可以相参而悟治理矣 但 痛泻丸以理脾为急, 故君白术; 此以升阳为主, 故君苍术。 若胃寒泻泄则亦未尝不用此方也。

平胃散 《局方》

治脾有停湿,痰饮痞隔,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按:痰饮则积湿所成;脾不健则胃不化食,食不化则宿积亦复成湿;痰食留滞故痞隔满闷;胃气不能升则呕;脾湿逼而下则泻。山岚瘴气亦湿热上蒸之气,脾胃虚弱则易感之而生病也。

苍术 泔浸, 二钱 厚朴 姜炒, 一钱 陈皮 去白, 一钱。 去白欲其轻而能散 甘草 炙。 一钱

加姜、枣煎。

伤食加神曲、 麦芽; 湿胜加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痰多加半夏; 脾倦不思食加人参、 白术、 黄芪; 闷痞满胀加枳壳、 木香、 槟榔; 大便秘加大黄、 芒硝; 小便赤涩加赤茯苓、 泽泻、 木通; 挟寒加葱、 豉取微汗; 岚瘴重陈皮, 加石菖蒲、 藿香。

此方行肝气,燥脾湿,舒胃气,最为和平。凡初觉伤湿而脾胃不快者,即当服此。

柴平汤

治湿多成疟,身重身痛。

柴胡 二钱 半夏 一钱五分 生姜 八分 黄芩 一钱 人参 一钱 甘草 一钱 大枣 五枚。 小柴胡汤, 可以拔在内之伏暑, 散外束之清淫; 故通之治疟 苍术 一钱六分 厚朴 一钱 陈皮 去白, 一钱。 此合之甘草、 姜、 枣, 即平胃散也。 以身重身重则受湿为多, 故合此以除湿

南方卑湿,凡病疟者受湿为多,宜此方。小柴胡汤之治疟,以能达伏阳而散阴郁 伏暑, 亦阳也。 清燥, 亦阴也。 少阳伤寒, 以寒邪深入, 而阳气与争, 故寒热往来。 疟症则以清淫外束, 而伏暑与争, 故亦以时而寒热往来。 柴胡以升阳而散阴, 半夏以通阴阳之道, 故可达伏暑而逐清淫, 黄芩以平内暑, 生姜以散外清, 故治疟可以通用, 非“和解之”之说, 亦非疟在少阳经之说, 且匡扶正气 人参、 甘草、 大枣, 合平胃散则兼除湿也 平胃散可除痰食。 今人云“无痰无食, 不成疟疾”, 抑知痰食皆由于脾胃气衰 而有之者, 非病疟之由也。

枳术丸 张洁古

本《金匮》枳术汤,以治上焦气分积水,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加荷叶、陈米饭为丸,以通治痰痞,健脾进食,盖痰亦水也。

白术 土蒸, 一两。 蒸之便与土气相洽 枳实 一两, 曲炒

为末,用荷叶包陈米饭煨干 荷叶苦涩微咸, 气味清芬, 能清金固水, 除热去湿。 此生于湿热之中而能除湿热者, 非必象震木之说, 其气味无关于少阳经也。 煨陈米饭则以助白术厚脾胃而燥湿也。 合药末为丸。痞闷加陈皮 能散, 气滞加木香 能行, 伤食加麦芽、神曲。

白术健脾燥湿而升胃气,枳实以攻积水之坚,此《金匮》本方也。加用荷叶包煨陈米饭,资谷气以厚脾,资清芬以除热湿,故能健脾进食而除痰痞 枳、 术本除痞之药, 以补为攻,攻而仍补,制方之善也 痰湿多者加陈皮、 半夏, 名桔半枳术丸; 气滞成痞者加木香、 砂仁, 名香砂枳术丸。

解酲丸

专治酒积受伤。酒之伤人,上则烁肺销金,中则湿热伤胃,下则涸肾伤阴。故凡翻胃、肠风、劳瘵、风痹、疮毒、汗风诸病,实每因酒而起,为害多矣。古有葛花解酲汤,愚阅其方似未惬意,因更制此方以用之。因酒伤呕吐泄泻者,亦多得效,因附于此。

葛花 四两。 轻虚上浮, 以散湿热之气而救肺金 砂仁 二两。 辛温行气, 以消酒食之积而和脾胃 泽泻 一两。 微咸泻水以通膀胱之道, 而利小便 白术 米炒, 二两 人参 二两 茯苓 二两。 此即四君子汤, 而白术、 茯苓皆以燥湿; 人参、 甘草皆以补中, 且人参最能解酒 黄连 五钱。 以去积热, 以厚肠胃 陈皮 五钱。 以疏滞气, 以行湿痰 鹿衔草 一两。 以强肾气, 以消积 水, 能固卫和荣, 益精填髓。 《内经》用此合术及泽泻以治酒后汗出漏风之症 枳椇 六两。 甘, 寒。 功专解酒, 缓肝和胃, 清心保肺, 故用此为君

捣枳椇汁和酒曲为丸 无枳椇则煮地黄四两捣和, 每服五钱。

此亦厚补其中以分消其湿热而已,然于翻胃、肠风、消渴诸症,则有以防其源矣。

二陈汤 《局方》

统治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按:痰即湿也,而所因不同。湿无专气,惟所挟也。其肾虚水泛,其饮食生冷,痰生于寒;水停而腐,痰清而稀,其阳衰也;其风腾水涌,其惊恐迷心,痰生于风;水急浮呕,痰响而急,其肝逆也;其水湿蒸溽,其烦渴引饮,痰生于暑;水热生翳,痰稠而黏,其阴弱也;其阴火上逼,其嗜酒啖炙,痰生于火;水沸成胶,痰浓而浊,其血欲枯,其气滞不运,其湿留隐僻,痰生于燥;水结浮石,痰顽不滑,其肺惫也;其土薄无力,其食多宿积,痰热郁湿,湿郁生热,痰见黄色,其脾剧也。是则七情、五役、六淫,皆每生痰,而本要归于湿。湿生于脾,其标乃多及肺也。痰无常在,与气升降,涉肺则咳,涉心则悸,在胃则呕,入肠而泄,入血血阻,上头头眩,在背背冷,在胁支胀,变怪甚多,不可测揆。然大抵痰脉多滑,滑且不匀,支饮则弦,顽痰乃涩,风涌痰窒,脉且结代。治痰之法,亦强胃健脾,行湿利气而已。故此方固治痰之总率也。

半夏 姜制, 二钱。 痰者, 水湿之滞而不行也。 半夏之辛, 本润肾、 补肝、 开胃、 泻肺、 去湿、 行水之药, 而滑能通利关节, 出阴入阳, 是能治水滞下行, 故主为治痰君药 陈皮 去白, 一钱。 水随气运, 水湿之滞, 而成痰, 以气不行故也。 桔皮之甘、 苦、 辛、 温, 主于行气, 润命门, 舒肝木, 和中气, 燥脾湿, 泻肺邪, 降逆气, 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 茯苓 一钱。 痰 本水也, 水渍土中则为湿, 湿积不化则为痰。 茯苓生土中而味淡, 专主渗土中之湿 甘草 五分。 脾不厚不能胜湿, 故甘草以厚脾。 然不多用者, 以甘主缓, 过缓则恐生湿也

加姜煎 生姜之辛, 亦以行湿祛痰, 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热服 热服乃易行。

风痰加南星、 白附、 皂角、 竹沥; 寒痰加半夏、 姜汁; 火痰加青黛、 石膏、 芩、 连; 湿重脾弱加苍术、 白术; 弱甚加人参; 燥痰加杏仁、 瓜蒌、 苏子、 白芥子; 食痰加山楂、 麦芽、 神曲; 顽痰积饮加枳实、 海石、 芒硝; 痰阻气滞加香附、 枳壳; 痰在胁下, 皮里膜外加白芥子; 痰在经络, 走壅四肢加竹沥, 或荆沥和姜汁。

痰症变幻无端,而揆其本皆生于湿。土不任湿,乃壅为痰,故治痰宜专责之脾,脾土健运,胃气周通,水泽流行,津液贯注,土无留湿,无所谓痰 或谓痰亦不可尽去, 其说非也。 是故南人多痰,南方卑湿也。肥人多痰,肥则肉壅脂满,而水湿不行也。然以揆其本,则健脾去湿,而痰其标耳。既不能无痰,以有咳嗽 入肺、 胀满 膻中、 呕吐 寒胃、 恶心 气逆、 头眩 随经络而上头、 心悸 在膈上而渍心 诸症,则治标固又其急,而脾胃可徐理也 欲兼理脾胃, 则六君子汤为良。 二陈皆行肝气以疏脾胃,而辛以行湿之药 半夏、 陈皮, 性皆躁急, 以陈久为佳, 故谓之二陈, 木气升散,而土湿亦随之升散,无留郁也。茯苓以自土中而渗之,甘草以筑土而厚之,治痰之要,此其最矣 半 夏辛滑, 润而非燥。 今人每以半夏为燥药, 非也。 然阴虚火炎, 至有火痰及肺伤干咳, 烦渴者则二陈自非所宜, 盖半夏乃肝命相火之气, 主于宣达阳气以出入于阴土上下之间, 故阴虚火炎, 则半夏自非所用, 非谓其燥也。 若非阴虚则半夏无不可用, 因症加减, 存乎人耳。

苍术散

治寒痰积湿,痰饮腹痛。

苍术 一斤。 泔水浸过, 九蒸九晒为末 橘皮 四两。 留白

合为末,姜汤调服。

此治寒痰之积于腹中者 有痰腹痛, 或时作泻无常, 其脉必关滑。

桂苓甘术汤 《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按:胸胁之间,手足厥阴所主。胸胁支满,乃肾水泛溢,脾不能制,则随经而上积于胸膈,横溢两胁,故支满也。痰饮阻于胸胁,则胃气之阳不升,水精不能上布,故目眩也。

茯苓 四两。 松魄也, 魄能拘魂, 淡能渗湿, 故入心则能行心膈之水而安神。 以其生于土中, 故入脾则能去脾土之湿而除满, 入肾则能渗肾之邪水而达之膀胱 白术 三两。 补暖脾胃以制寒水 桂枝 三两。 以升达肝木之气, 而畅于胸胁, 行于肩臂, 使荣脉宣通, 则水湿自散 甘草 一两。 助白术以厚脾土, 协群药之中, 支满所不忌也

此治寒水之溢于膈上者 张仲景曰: 短气有微饮, 此汤主之, 使从小便去, 肾气丸亦主之。

按:肾气丸亦以治肾水之泛滥也。

生姜半夏汤 《金匮》

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无奈者。

按:似喘不喘,气为虚寒所抑也,似呕不呕,胃气虚寒如上逆也,似哕不哕,胃有寒饮,阳不上升,故欲出而不得行也。心中愦愦无奈,寒饮溢于膻中,故膻中之气不快也。此虽不言痰饮,而实虚寒痰饮之为病也。

半夏 半斤 生姜 四两

此治寒痰之积于胃,而上逆干膻中者 《金匮》橘皮汤, 用生姜、 陈皮, 治干呕、 哕及手足厥冷者。 干呕、 哕而手足厥冷, 亦寒饮闭之也。

生姜白糖汤

治寒痰上溢于肺,咳嗽多痰而觉有冷气上冲喉者。

生姜 三钱。 辛以行痰, 而泻肺之寒邪 白糖 一撮。 甘以补肺, 且亦能化痰

煎姜汤熟,盛白糖于碗中,以姜汤冲下,清晨服之 清晨则百脉 方朝于肺。

治寒痰咳嗽,此方最为简易。

金沸草散 《局方》

治肺感风淫。头目昏痛,咳嗽多痰。肺感风淫,风栖皮毛,则腠理闭而肺气壅,鼻塞声重也。肺气壅则津液不行,风激成痰而上涌矣。痰涌于上,则阳气不得升而头目昏痛,眉棱骨痛,痰触肺则肺痒而咳嗽。

金沸草 一钱。 咸、 苦、 微辛。 其花午开子落, 与半夏意同。 而轻浮上入于肺, 苦能泄热气, 咸能化痰结, 辛能行痰湿。 凡痰饮之逆干于肺者, 此能降而泄之 前胡 一钱。 甘、 苦、 微辛。 能降泄高亢之气而疏畅下行之滞, 主下气行痰 麻黄 一钱。 以大开腠理而祛其风 荆芥 一钱五分。 辛苦而性上浮, 祛头面之风, 去经隧之湿。 此方盖以此为君药, 以兼去风痰, 诸药亦随以上升于肺, 而后乃降而下坠其痰也 赤芍药 八分。 酸以泻肝敛阴, 且监麻黄之过散; 用赤者, 以行水分, 收痰湿也 半夏 五分。 此轻用半夏者, 以风则挟相火也, 然必用之者, 非此不足以通滞行痰也。 金沸草轻虚, 此以行于下, 所以助之 甘草 炙, 五分。 以厚脾土, 以缓肝急

加姜、枣煎 满闷加枳壳、 桔梗; 有热加柴胡、 黄芩; 头痛加川芎。

此痰以风动而感之轻者,故分为理之;逐其风而汗以散之 荆芥、 麻黄; 然后泄其逆而降之 气降则痰息, 痰复为水而已; 且汗则湿从汗出也 半夏以行之, 麻黄以出之, 《活人方》用赤茯苓, 使湿从小便出。 愚意此风淫在肺, 则腠理必闭, 以小便出之远, 不如以汗出之近也。 麻黄最能治咳嗽。

星香散

方已见“风部”。此治风痰盛而体寒者。

风乘肝虚,风急痰涌。凡体肥者则多湿,而脂满则气滞不行,故风淫所激,湿涌为痰。胆南星以补肝而除痰湿,木香以行其气,全蝎以散肝风,风息而痰亦消矣 此其人体必虚寒, 虚寒则用六君子汤下此丸可也。

青州白丸

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瘫痪,及小儿惊风,及痰盛泄泻。

按:风急必挟痰。其方多见“风部”。此方主痰为治。故列于此。白附子出青州,故名青州白丸。

白附子 二两, 生用。 辛、 甘, 热。 补肝祛风, 行阳明经, 祛头面之风 南星 二两, 生用。 辛、 苦, 温。 祛风行湿, 破滞通关, 其力甚猛 川乌头 五钱, 去皮尖, 生用。 甘、 辛, 热。 此亦祛风行湿, 然南星、 乌头性实相反, 此乃合用之者, 盖激之使怒, 正所以治涌盛之风痰也 半夏 七两, 水浸去衣, 生用。 用半夏为君, 以治痰为主也

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未尽,再擂再摆,以尽为度,贮瓷盆日曝夜露 春五日, 夏三日, 秋七日, 冬十日, 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若瘫痪则酒下 以活血; 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惟风痰实盛者可用, 虚弱者宜慎之。

此治风痰相挟之尤甚者。用药甚峻,而制治之使甚平 喻嘉言以此为治风痰之上药。 并治痰泻,亦肝风逼之也 脉滑而作泻无常, 且粪中必有痰。

茯苓半夏汤 《宣明》

治热痰。

按:热痰亦火痰也,气失其平,以逆而上则为火,火气炎上。痰湿随之,沸而上涌。其痰必浓厚胶黏而色黄,然与阴虚火动之火,又有不同。

即二陈汤加黄芩 一钱

煎不用姜、枣。

胃有热痰,必上凌肺 即二陈症之咳嗽、 胀满、 呕吐, 而胸膈必觉烦热, 热上凌则伤肺,加黄芩以泻肺热。

二陈加栀连生姜汤

治热痰在膈上,令人烦闷呕吐。

即二陈汤加黄连 一钱。 以泻心脾之火 栀子 一钱。 以泄三焦之火, 且除心烦 生姜 一钱。 以行膈上之痰, 且稍制栀、 连之寒也

热痰在膈上则当心分,故黄连以泻之,行之以栀子,使湿热自三焦而降也 三焦、 心包相表里。 加生姜以和之 本方除茯苓、 甘草, 单用陈皮、 半夏, 加黄连面糊为丸。 姜汤下, 名三圣丸, 治痰火嘈杂, 心悬如饥。 又半夏用醋煮, 而去陈皮不用, 用三味姜汁丸, 以消伏暑。

桑皮十味煎 许仁则

本治气嗽经久,将成肺痿,乍寒乍热,唾涕稠黏,喘息气上,唇口焦干;或且唾血,渐觉瘦悴,小便赤少,色败毛竖,亦成骨蒸;及久嗽成肺痈,唾悉成脓,出无多少。

愚按:此阴虚火动,肺受火伤,以致津液浑浊,是则火痰之不可以二陈治者。

桑白皮 一升。 甘、 酸、 微辛。 补肺泻火, 敛肃清之气, 为清肺主药 地骨皮 三升, 二味合煎, 取汁三升。 甘, 淡。 补肺清金, 两能下滋肾水 生地黄汁 五升。 大滋肾水, 以靖君相之火。 此方以为君药 生麦冬汁 二升。 地黄滋水而上交于心, 麦冬清金而下生肾水 生葛根汁 三升。 此以提胃中之清气而升之膻中, 即以生津而解膻中之热也 生姜汁 方内皆寒凉之味, 非姜 汁无以调剂而行之, 亦反佐也。 又辛以行痰。 一升 竹沥 三升。 升散阴中之火, 祛除经络之痰, 且滋阴生血 白蜜 一升。 以润肺而治咳 枣膏 一升。 此以补土而生金 牛酥 三合。 资血气之类, 以滋阴润肺, 而养血治咳

以麦冬、生地、葛根、姜汁、竹沥和煎减半,再内桑皮、地骨汁和煎,三分减一,再入酥、蜜、枣膏,搅勿停手,煎如饴糖。夜卧时取如胡桃大一块含之,稍加至如鸡子大,或昼日丸服亦可。

凡人之生,生以元火,而赖元水以滋之,如膏沃而光煜也。若用有偏胜,则火炽者其膏焚 偏胜如七情以动君火, 浓厚以助相火之类, 而又色欲以耗其水也, 膏欲枯而火益炽 水不足以制火, 则火益炽。 胃,釜也 以受水谷; 肺,盖也,而皆金也 胃亦对化阳明燥金。 浊焰熏烁,水沸金流,皆成浊液,于是乃有所谓火痰 与寻常火气上逆之火痰有不同, 肺痈、肺痿、羸瘵、骨蒸,所自来矣。火痰若是,则不可责之于湿,而二陈非所用,是必大滋阴水以制其火,不得议其徒与火争也 仲景麦门冬汤, 以治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 其方用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 粳米, 已见 “三焦部”, 然其所治胃火耳。 喻氏称其不用寒凉, 不与火争。 然治各有所施, 要不得谓寒凉概不可用。 此命火独炎, 与胃火之一时上逆者, 固不同治也。

紫菀汤 海藏

治肺伤气极,劳热久嗽 ,吐痰吐血,及肺痿变痈 。

按:此所治症与前症略同,而此方主于保肺,是亦一治也。

紫菀 一钱五分, 洗净炒。 辛、 苦, 温。 散伏阳于阴中, 舒郁热于膈上 阿胶 一钱, 蛤粉炒成珠。 润肺清金, 滋阴而下澄肾水 知母 一钱。 清胸膈浮游之火, 以下滋肾水, 而伏命门之火 贝母 一钱。 苦、 辛。 主散心肺之郁, 降上逆之气。 其能行痰与半夏同, 不得谓半夏为燥, 而贝母为润。 然其用则有不同者, 半夏行于阳, 贝母行于阴也 桔梗 五分。 苦、 辛。 以泻肺之邪热而降上逆之气 人参 五分。 补土生金, 且能泻火 茯苓 五分。 咳而有痰, 究本于湿, 特以火炎则不敢大为燥之耳。 紫菀、 阿胶、 贝母, 要皆行痰之品, 而茯苓则自土中以渗之 甘草 五分 五味子 十二粒。 补敛肺气以滋肾水。 凡久嗽气伤, 肺虚有火者, 所必用也

食后服。

按:医方所云食前服、食后服者,皆不必尽拘,但须食远服之,勿使与谷气相混可也。

前方主于滋肾,此方主于保肺,果其火炎水涸,则用前方,其气极金伤,则用此方。相缓急而施之,惟其是也。

顺气消食化痰丸 《瑞竹堂方》

治酒食生痰,及胸膈膨闷,五更咳嗽,酒食多则郁积成湿,郁湿成痰,郁痰成热。此以过食而脾胃不能胜,又油腻辛腥皆能助热也。痰随胃气上升而壅于胸膈则膨闷;痰热上熏于肺,则肺痒而咳嗽;五更咳嗽者,平旦脉朝于肺而热气随之也。

半夏 姜制, 一斤 胆南星 一斤。 胆制南星, 难以猝得一斤, 或用半夏、 南星各一斤, 白矾、 皂角、 生姜各一斤, 同煮至南星无白点为度, 去皂角、 生姜, 切片同晒干用 陈皮 去白, 一两 青皮 一两。 发肝气之郁而攻坚破滞 香附 一两。 补肝破郁, 去脾胃之滞积而宣达血气 葛根 一两。 行肝气, 抒土郁, 而升其清气于膻中, 以除酒食腐积之热 苏子 一两, 用沉水者炒。 辛、 甘而润。 能散热顺气, 除咳、 消痰、 利膈 杏仁 一两, 去皮尖, 炒。 甘、 苦、 辛。 降泄逆气, 润肺宁心, 而能攻坚破积 莱菔子 一两。 辛, 甘。 生用, 以除痰, 攻积聚, 宽胸膈 神曲 一两, 炒。 健脾消食 麦芽 一两, 炒。 消谷食 山楂 一两, 炒。 顺气消肉食 姜汁 以行痰通彻经络

和,蒸饼糊丸。

用治酒食生痰。此方甚为周密,酒食有形之积 酒虽无质, 亦属有形, 宜坚力以破之。胆星以协半夏 用胆制者兼可以平肝胆之热, 青皮以协陈皮 青皮之行肝气尤烈; 二陈用治痰之主,食积去而后热可除;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所以去酒食甘肥之积也,气行而后积可去;葛根、陈皮、杏仁、苏子、香附,所以升降而顺其气也。

苏子降气汤 《局方》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

按:此所谓虚阳上攻者,阳极于上,不复归根,如否剥之为卦,故上盛而下虚,非热非火也。气虽盛于上,而其下津液已枯,其痰涎壅盛,其气不下通,则痰涎亦留滞于上,而为咳为喘耳,是以大便不利。此乃秋金清燥之气,乃所谓燥痰也,治者慎勿以为火。

苏子 一钱。 润肺、 清金、 顺气 半夏 一钱五分。 阳气不能复入于阴, 故仍君半夏, 以升降阳气而除其上壅之痰。 谓半夏为燥, 而燥痰不可用半夏者, 其失之矣 前胡 一钱。 泄高亢之气, 使复于下而行其痰 橘红 一钱。 行痰必主半夏, 利气必主陈皮 厚朴 一钱, 姜炒。 破土中之郁气, 以除溽湿, 而通升降之道路 当归 一钱。 此则萃津液以荣其根干, 根干润泽, 则枝叶流通, 而痰涎不上壅 肉桂 五分。 此又补命火以复其生气于根荄, 根荄之生气复于下而通于上。 由命而肝, 行以当归; 由肝达胃, 行以橘红; 由胃上达, 行以半夏。 此自下而上也, 由是顺之以苏子, 降之以前胡, 破之以厚朴, 而上之气又复于下, 上下通贯, 无所谓上实下虚矣 甘草 炙, 五分。 以厚其土, 亦以和 上下也

加姜一片,煎。

气揪敛 而血枯涩,则谓之燥。燥者,秋气凄清之象也。燥则不润,何以有痰。气之所敛,湿亦聚之,其下欲枯,故痰涎壅于上而津液不行也。此方乃所谓“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者。今人所言燥,皆失其所谓矣 今人所谓燥, 皆火症耳。

导痰汤

治顽痰胶固,非用二陈汤所能除者。

即二陈汤加胆南星 一钱, 枳实 一钱。

顽痰胶固,亦燥痰也。惟燥故顽,加胆星以协半夏,是辛以润之,且苦以降之。加枳实以攻坚,所以破其胶固也。

茯苓丸 《指迷方》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中皖,胃也。手经六脉皆出入于膻中,痰停中脘,则胃气之升膻中者不快,而手经六脉阻滞难通,两臂滞痛而脉见沉细。

半夏曲 二两。 制之为曲, 畏其燥耳。 然半夏实不燥, 但制之为曲亦佳, 兼有消导之意 茯苓 一两, 乳拌, 蒸。 茯苓则有燥意, 乳拌以润之, 以滋阴也 枳壳 五钱, 麸炒。 枳壳之破气行气甚于陈皮, 此以停痰故用之, 亦兼能敛阴 朴硝 风化者二钱半, 然风化硝难猝得, 只用朴硝撒竹盘中。 少顷盛水置当风处, 即干如芒硝, 刮取用之。 痰停中脘, 顽结胶固, 故咸以软之

姜汁糊丸,姜汤下。

亦本二陈之意,以其停结中阻,故加以变化潜消之术 用曲、 用硝, 皆是也。 其用咸,所以软坚胜燥也 喻嘉言曰: 痰药虽多, 此方甚效。

控涎丹 《三因方》

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臂、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此方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

按:此方亦峻险,而坚痰流注者则必宜之。顾痰之与瘫痪,则何以别?曰:痰脉必滑而不匀,且或有结代闭塞者。

甘逐 去心 大戟 去皮 白芥子 辛、 温。 芥性专入肝木, 行于两胁及筋膜之间, 去两胁支饮及皮里膜外之痰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丸数无定。

如脚气加槟榔 行滞, 气沉于下极、 木瓜 敛阴, 能收水气而消之、 松枝按:当是用松节,使行水通于节。节,膝胫也、卷柏 辛可行痰, 咸能软坚。

惊痰加朱砂 镇心安神、 全蝎 辛祛肝风, 咸补心血, 酸收心散惊, 则动肝胆之风, 故兼风治。

惊气成块加穿山甲 攻坚破块、 鳖甲 惊则动肝胆之气, 成块还归于肝, 二甲皆入肝而滋阴软坚, 且亦能逐水湿也、 蓬术 破坚积, 行气中之血、 延胡索 辛苦, 能通气血之凝滞, 肝则主血, 故兼血分之意。

热痰加盆硝 咸以软之, 且寒胜热。

寒痰加胡椒 补命火、 丁香 益心气, 祛膈间寒气、 姜 补肝行痰、 桂 补命火, 和荣血。

随宜加减,不必执一。

以行水为行痰。时珍称之,谓得其本。然行水与行痰,究有未容一视者。水流于委曲之地,气有所滞而不能到,然后停积而为痰。使气果流通而无不到,则水自无所渟 湿,而安得为痰也。肺为气主,气有所滞而不周,是皆宜责之肺气所不彻,渟湿愈加胶固,渟湿胶固,气愈窒而不行,是则顽痰、燥痰牵引流走之痰,皆一类也。燥也者,金气偏有揪敛,而木之生气不得行也,惊气亦然。故此方所主,究在经络委曲凝滞之湿,苦燥辛行,其得用尤在白芥子 甘遂、 大戟, 苦以燥湿; 白芥, 辛以行之。 虽曰以行“皮里膜外之痰”, 而辛散之性, 实能使肝气大行, 不为清燥所遏, 不止行皮里膜外, 不 然者则无所为控涎也。 其所加用,则有咸软消之,以其类也 润下作咸, 湿之凝结也。 咸则还能软坚, 故用以消燥结之痰, 如卷柏、 全蝎、 穿山甲、 鳖甲、 盆硝, 皆其类也。 不用二陈,二陈所难猝及也。

三仙丸 《百一方》

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胃气不上输,则肺气无能四布。肺气不四布,则滞积不行。

南星曲 四两 半夏曲 四两 香附米 二两。 行肝气以疏脾胃之郁, 而亦能行湿

糊丸,姜汤下。

此治胃气不舒者,亦本二陈之意,而主治中脘发陈郁也 故南 星、 半夏皆用曲, 而以香附代陈皮, 香附之行气为尤快也。

百花膏 《济生》

方已见“肺部”。此治喘嗽不止,只百合、款冬花二味。

此治肺虚而燥者,百合以敛之,款冬花以温之。

半夏天麻白术汤 东垣

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

按:痰本于湿,湿主于脾,太阴头痛之主痰固也。而痰之所以生,则脾胃内伤,脾土不能胜水,故渍于湿而成痰。痰何以逆厥?则肝气欲行于胃而湿壅之,胃气欲输膈上而痰随之,是以逆厥而上也。胃气既弱,而痰溢于膈,升降不能自遂,是以恶心烦闷;湿气浸淫肌肉,故身重;阳气不能周布,故四肢厥冷;头为诸阳之会,痰壅胸膈,则阳气不得上行,而头痛目眩。头痛非太阴,而太阴致头痛矣。此何以辨之?以身重四肢厥冷,而其脉必沉缓不匀也。

半夏 姜制, 二钱。 痰滞在脾胃, 仍以达阳气, 燥脾湿为主 麦芽 一钱五分。 甘、 咸、 平。 不惟软坚化食, 而且有宣达生气、 解郁去湿之意 神曲 炒, 一钱。 甘、 辛。 以郁于湿热而变化, 故有能变化而除湿热之长。 凡半夏、 南星之用曲者, 亦是此意, 然不如直用半夏而佐以神曲之为捷也 白术 炒, 一钱。 脾胃内伤, 必用白术健之 苍术 泔浸, 五分。 以宣达肝气, 以疏通脾湿 陈皮 五分。 主于行气, 气行则湿行, 必仍用陈皮 人参 五分。 补益中气, 乃足为行痰去湿之本 黄芪 蜜炙, 五分。 益胃气而输之膻中, 使痰湿不得而壅之 茯苓 五分。 欲渗脾膈之湿, 必仍用茯苓。 此方中半夏、 陈皮、 茯苓, 仍二陈汤也; 人参、 白术、 茯苓, 则四君子汤。 合之则六君子汤, 以除痰湿, 以理脾胃, 必此为之主。 但不用甘草, 盖治病宜急, 不欲其缓而中守, 以滋满欤 泽泻 五分。 与积湿以下行之路 天麻 五分。 痰中壅则上虚, 以上虚故头痛, 天麻宣达阳气以直上于头目, 头目得阳气之充, 则阳实而痛可定。 此非用以祛风也, 方中皆除痰补中之药, 惟用此味以上治头痛, 故方头特表其名曰半夏天麻白术汤 干姜 三分。 脾胃不能制湿。 是中寒也, 用干姜以助二术而温之 黄柏 酒洗, 二分。 水湿之不下行, 是肾不摄水, 用黄柏以润之, 以助茯苓、 泽泻, 而宣达膀胱, 使之能出水也

每服五钱 此方分作两服而已。

痰变无穷,要本于湿。湿淫四注,要归于脾。脾不制湿,痰乃生焉。经络肌肉之痰,可以行水之法逐之,而非其本也。治本必从脾,脾湿主二陈,脾胃内伤,则参、芪、茯、术不容缺。此方以治痰厥头痛,法至周密,然不独痰厥头痛也。中虚而痰壅,宜视此为则而斟酌焉矣。

白金丸

治癫狂失心。

按: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大概分之则然。《内经》治狂症,绝其饮食,饮以铁落水,谓其阳之有余而治从阳明也。癫症则未言治法。顾癫、狂之症,每因七情郁抑而成,而七情皆由于心,心血涸而痰凑之,则神明迷乱,而癫狂之疾成焉。其为癫为狂,则因乎其人之强弱耳,不能有大别也。古者人民质朴而和乐,以七情失心者寡。其有狂症,或因热郁阳明,如阳明伤寒发狂之类,故其治与后世不同,不容泥古矣。

白矾 三两。 酸能收心之散, 咸能补心之虚, 且软坚而消顽痰 郁金 七两。 苦能泻心之妄火, 辛能开心之郁塞, 且能去恶血

薄荷糊丸 薄荷辛寒, 行肝气而除痰清热。

治癫狂之方甚多,此方为简易而有理,然知也无涯,则非药饵所能与。

辰砂散 《灵苑》

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

按:痫病有得之惊恐忧怒者,亦有禀之于胎中者。其平时无病如常,其猝发则仆跌搐搦,口吐涎沫,叫吼如猪羊声,食顷乃苏。人以其声分六畜为说,此俗论也。大抵痫症虽因七情,亦兼外风。情有乍伤,风淫乘虚凑之,病不即发,溢于奇经,奇经滞而成痰,以不在十二经中。故病不常发,偶或有触而后发也。其在督脉,则角弓反张而仰跌;其在 脉,则足高而侧仆;其在维脉,则手搐而俯仆;其在阳,则身热脉浮;其在阴,则身冷脉沉。大约在阴者为难治,此亦无庸细分,要亦风痰随经,乍承心关而病发,乍随经散而病复愈,如日月食焉已耳。人每以风痫、癫狂同类并称,其实痫症之与癫狂,则又有别也。

辰砂 光明者一两。 镇心安神 乳香 光莹者五钱。 入心而散瘀血 枣仁 炒, 五钱。 泻肝胆之火, 收心神之散

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 此为妙法。 万一惊寤,不可复治 治痰痫者治其风, 痰迷心耳, 然其病不恒在心则无从为治。 服此者宜于其乍仆而复苏时服之, 以洁清其灵府而涤荡其余邪, 又藉酒力以使药气亦溢奇经, 而直诣其痰之所在为祛除之。 故须使沉醉熟睡勿动而后可以奏效。 万一惊寤, 则不可复治。

治痫药亦甚多,此方最有理,又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如弹子大,名宁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汤下,亦佳 加人参则可于平时服 之, 平时有以固其心神, 则风痰亦自不能猝犯也。

牛黄丸

治风痫迷闷,抽掣潮涎。此症在小儿为多,大人亦间有之。

胆南星 全蝎 去足, 炙 蝉蜕 各二钱五分 牛黄 白附子 僵蚕 洗焙去丝 防风 天麻 各一钱五分 珍珠 犀角 麝香 各五分

煮枣肉,和水银五分细研,合入药末为丸,或荆芥汤,或薄荷汤,或姜汤下。

牛黄丸各有配合不同,兹录一方,备用缓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