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部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按:治以苦温者,以燥为凄清之气,金气也,故以火胜金,以温胜凉,但异于补肺之用酸,而第以苦泄辛泻。盖燥为阴邪,遏抑生气,故不欲助之敛,而但泄之以苦,散之以辛。然外淫必乘于内之不足,如使肺虚不能敛气,而致清淫渐深,气散血枯,则酸涩以补正,亦自不能已,此宜权以善之矣。燥为金气,凄清凉肃,有类于寒,即寒之轻者耳。自立秋已行金令,而暑气未退,湿令正行,此时之淫,三气交杂,为痢为疟,多起于此时,以湿热伏于中,而清燥束其外也。及秋分后则燥令大行,而草枯木脱,人之阳气亦愈加遏抑于内,是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金气严肃收敛使然,非肺金不能生水之说。惟秋气清高而不下,故当苦以下之;秋气揪敛而不舒,故当辛以散之,而甘则以平之。及至立冬,则寒水布令,而燥气即寒威矣。后世之言燥者,乃大抵只云火淫,火炎水涸,是则当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经之所云治燥淫者正相反也,此不可以不辨。至于燥有自内生者,则七情之郁,情郁而不得舒,亦阳气之揪敛而不舒,其气象多惨悽。丹溪以六郁皆属之燥,诚得之矣。诸气 郁,皆属之肺,肺不足以主气,则气先郁。郁必有郁之者,即燥淫也。

升阳益胃汤

已见“湿部”,此复述之。以夏秋之交,湿热方退,而余气未消,则脾胃气虚,乃燥令复行,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悽不乐,是则燥束于外而不复散,阳郁于内而不得舒,其病自属之燥矣。李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以补脾,为脾胃虚则肺并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又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役疲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此本病也。右关脉缓而弱,此本脉也。或本脉中兼见弦脉,症中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症,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之;脉中兼见洪大,症中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肉消一二症,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中兼见浮涩,症中或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症,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泄肺及补气之药;脉中兼见沉细,症中或见善欠、善恐一二症,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百病皆从脾胃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

按:此乃东垣治主脾胃之大旨,而土为金母,秋令继湿而行,则此时治燥,尤当本之脾胃,故重录此方,以为治燥淫之首法。

黄芪 二两。 补胃气而上输于肺 人参 一两。 补土而即以生金 甘草 炙, 一两。 补土生金 半夏 一两。 宣达土中之阳, 使之通行上下, 而不为阴气所郁 羌活 五钱 独活 五钱 防风 五钱。 此以祛燥淫之外束者, 燥气近于寒, 能遏肝木之生气, 故辛散以达之, 亦与寒淫略同 陈皮 留白, 四两。 助半夏以行阳气 白术 土炒, 三钱。 助人参以健补脾胃 茯苓 三钱。 以渗留湿。 小便利不渴者, 去此不用 泽泻 三钱。 以泻浊湿, 不淋者去此不用。 术、 苓、 泻又皆以承土令之后, 而去其溽湿之留者 黄连 二钱。 以泻心脾之火, 而去暑暍之留者 柴胡 三钱。 升达内郁之阳气, 而散外束之燥阴 白芍 炒, 五钱。 补敛肺气而定晏阴 , 肺阴足以敛气, 则阳气自升而得所主, 燥淫不得以乘之

每三钱,姜、枣煎。

阳气宣达,长夏而极,秋令承之,遽为揪敛。阳常有余,为阴所敛而不能达,则郁矣。阳郁于中,阴不能敛,阴盛则内争 为疟疾, 阴微则外束 时方秉令, 不退听也, 洒淅恶寒,惨悽不乐,此燥淫也 燥即洒淅惨悽之谓, 非热盛火炎之谓。 人生阳也,阳气宣达,而后无疴。而阳气本于肾命,行于肝胆,滋于脾胃,然后达于膻中,畅于四表,故宣达其阳,则湿热可无郁,而燥之外束者亦以自平。然阴阳贵得其平,而后阳不至于过散,芍药以敛之,顺时之正也 凡 东垣方主治脾胃, 而脾胃之治又兼可敛肺, 则其曰升阳、 其曰益气, 皆自补中益气汤加减, 惟通其意者, 能自得之, 方不具录。

苏子降气汤

已见“湿部”。其虚阳上攻,气不升降,痰涎喘嗽,是正以燥淫束于外,阳气郁而上争,而阳气内虚,则下莫为继,前东垣方主于升阳,为脾胃虚弱中有余邪而阳气不能升者治也。此方主于降气,为肺气虚热,肝肾阴寒,而上下不相济者治也。其实则皆为阳郁于阴故,以此为治火之剂,误矣。

虚阳上攻,气上逆也。肺苦气上逆,则苦以泄之,苏子、前胡、厚朴皆苦能降泄者。而莫或遏之,气胡为逆?痰涎喘嗽,皆气为清寒所遏而然。故辛以泻之,苏子、前胡、半夏、橘红又皆有辛味,能泻肺邪。上盛则下竭,肉桂、当归以复其阳于下。上下相承,阳乃不逆;有降有升,气乃不竭。此正所谓“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者。凡薄寒侵肺,皮毛洒淅,鼻塞咳嗽,皆只是燥淫。

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按:此所谓寒,即燥也,肺不足而燥淫乘之。其异于寒者,果其伤寒,必且作热、头痛、鼻塞、畏寒,此止于气逆,则薄寒所谓燥也。气逆者,肺主气而燥淫伤肺,则气失所主,故上逆而不能下;气逆而膈热者,犹伤寒之作热,此阳争于肺,故只膈热而未及周身,燥淫自上,先及其标,与寒淫在下而伤其本者,又不同;膈热而作哮喘者,阳并争而不得越,则痰湿上涌随之,抑其人先有积痰也。气不足则喘,喘而有声,其痰鸣,亦犹秋声也。

白果 三十二枚, 炒黄。 甘、 苦, 涩。 甘补肺金, 涩敛肺气, 苦泄肺逆, 故以为君 麻黄 三钱。 升肝气以泻肺邪, 去其寒燥之外束。 凡哮喘家服麻黄不发汗 半夏 姜制, 三钱。 行阳气于土中, 去其上涌之痰湿 款冬花 三钱。 辛, 温。 行肝气于上部, 而散其外闭之清寒 桑白皮 蜜炙, 二钱。 敛肃清之正气, 行积聚之痰涎, 散外束之清寒, 降愤争之虚火 苏子 二钱。 降逆气, 散清邪 杏仁 去皮尖, 一钱半。 降逆气, 破结痰, 润心肺 黄芩 一钱半。 清肺热, 泄膈热 甘草 一钱。 以和中气, 中和而后气顺

加姜煎。

肺为气主,肺不足而燥淫乘之,故以敛肺清金为主 白果为君, 而款冬花、 桑白皮皆敛肺清金之助, 而祛外寒者辅之 麻黄为主, 而款冬花、 苏子又以助之。 邪外束而阳愤争,故气逆膈热而喘,故以降气泄热行痰之药佐之。捍其外,靖其内,大法与治寒同耳。

瓜蒌丸

治积年哮喘,偶触清寒即发。此有寒痰宿积于肺,而胃气方实盛,故和缓则相安,更遇外寒触之,则阳气郁而忿争,积寒并发,气促而喘矣。此病小儿多有之者。

瓜蒌 一枚, 用面包裹煨熟, 去面用。 甘, 寒, 滑润。 性质轻浮, 入肺能荡肺中之积热沉寒。 此用面裹煨之者, 杀其寒而资其润, 且麦本金谷, 亦能补肺而润燥也 百部 四两。 苦、 甘, 温。 功专入肺, 以去沉寒宿冷 麻黄 二两。 以祛肺寒, 非此不彻 黄芩 一两。 以泄肺火, 清膈热 杏仁 一两。 破结痰, 润心肺, 降逆气

合为末,捣瓜蒌为丸,清晨服。

不时喘咳,身有微热,此清淫耳,遂以虚火治之。有反致成劳瘵者,清淫散则气平、喘定、咳止、热除矣 清, 薄寒也, 即燥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 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按:此方乃东垣经验得意之方。脾胃本虚,独居旷室,夜卧热炕,衣服单薄,内虚而卧夜 炕,则内蕴虚热矣;衣单而居旷室,则外受寒邪矣。寒遏于外,热不得舒,迫而伤阴,血出于口,补表之阳,泻里之热,其治当矣。乃此以治寒,而予附之燥部者,寒重伤而即病,则为伤寒。此以旷室衣单之故,且不至病伤寒,则其寒薄而浅,浅薄之寒,受而不觉,是亦燥淫而已。惟其阳虚而不能发越,故外寒束而不散,内复有蕴热,所以迫而伤血。要其治法,则亦与伤寒同。

桂枝 五分。 补表虚, 补表之阳虚也 麻黄 一钱。 去外寒 黄芪 一钱。 实表益卫 甘草 一钱, 炙。 补脾 白芍 一钱。 安太阴, 内热伤阴, 故以此安之 人参 三分。 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 三分。 保肺气, 去火清金, 所以保肺 五味子 五粒。 安肺气, 敛气固金, 所以安肺气。 白芍言安太阴, 兼脾肺言, 此言安肺气, 专以肺言 当归 五分。 和血养血

热服 方内东垣本注, 加注以发明之。

实其表所以祛外寒 桂枝、 黄芪、 人参皆能实表之阳, 即麻黄以达阳气于表, 亦所以实表也。 此之用麻黄, 有必非羌活、 防风所能代者, 安其里所以泻虚热 甘草、 人参、 白芍、 麦冬、 五味子皆所以安内, 而即以泻虚热。 积寒外束皮毛 未入于经, 不作寒热, 虚阳上攻于肺 肺与皮毛相表里, 外邪束皮毛, 则内关于肺, 故虚阳上行, 则郁于肺, 不得越而成热, 肺为争所,故保肺急焉 人参、 麦冬、 白芍、 五味。 而脾胃素虚,则肺气不足,补中尤要也 参、 芪、 甘草。 虚热迫阴而咳血,故归、芍以敛之和之 白芍敛阴而安之, 当归和血而养之。 师其意焉,应变可无穷也 李时珍曰: 观此一方, 足以为万世模范矣。 盖取仲景麻黄汤与补剂各半服之, 但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 当以此为则也。

越鞠丸 丹溪

统治六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

按:六郁者,气郁则胸膈痞闷,血郁则四肢无力而能食,痰郁则气喘而咳,火郁则目昏便赤,湿郁则身重筋节痛,食郁嗳酸不能食。此其大略也。气郁脉沉涩,血郁脉沉弦,痰郁脉沉滑,热郁脉沉数,湿郁脉沉缓,食郁脉沉涩,而寸口独紧盛。此既言统治六郁,而又言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者,六郁皆主于气,气主于肺,而肺气又禀于脾胃,胃气升则肺气足,肺司治节,则六郁皆平。朱丹溪曰:郁为燥淫,燥乃阳明秋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伤则失职,不能升降,故经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愚按:丹溪谓六郁为燥淫,是也。然燥为外淫,则与寒、风、暑、热、火同为得之外感,而燥淫属肺,肺伤而失职,必有所以失职者,惜丹溪未之言。《内经》于主客六气,多变燥言清,然则燥淫为凄清凉冷之气,夫亦断可识矣。寒乘于肾,足太阳膀胱先受之;风乘于肝,则肝及筋受之;暑乘于心,小肠、三焦多受之;湿乘于脾,脾胃、肌肉受之;燥乘于肺,则肺、大肠受之。此六淫之自外乘也。然亦有自内作者,肾虚则生寒,肝虚则生风,心虚则生热,脾虚则生湿,肺虚则生燥是也。肺伤失职而为郁,此燥之自内生者。郁主于肺燥,则何为有六?曰:气行则润,润则无不行;气郁则燥,燥则无不郁。血也,痰也,火也,湿也,食也,皆以燥而郁者。风寒何以不郁?曰:风寒郁则成热,然寒郁物者,非郁于物者。寒之郁物,甚于燥。燥郁之初,寒郁之极。秋始收敛,而冬则闭藏者,以其闭藏则气且消沮,而不止于郁,故不言郁。其实寒闭作热,何尝非热郁乎?风之为性,发散条达,不郁于物,亦不郁物。其有湿热所兼挟而动,而非郁也。然则肺伤失职而为郁,其燥亦非尽自内生,而外淫亦实有以乘之,重见而为痢、为疟,轻之亦满闷肢倦,咳嗽身痛,身重少食,皆何尝非燥自外淫也。

香附 醋炒。 辛、 甘。 补肝破郁, 宣达气血, 通利三焦 苍术 泔浸, 炒。 辛烈。 大行肝气, 疏通脾胃, 燥湿祛寒 抚芎 辛、 甘。 行血中之气, 下彻血海, 上达巅顶 神曲 炒。 以谷食经变化而成, 故能和中开郁, 消滞去胀, 破结行痰, 而不伤于正气 栀子 炒黑。 苦、 酸。 能敛相火之妄行, 而沦三焦之水道

等分,曲糊为丸 用曲糊者, 曲以郁成而能破郁。

湿郁加茯苓 渗脾湿、 白芷 宣胃气; 火郁加青黛 辛、 咸, 舒肝木相火之郁, 泻肺金过敛之邪, 而补心气; 痰郁加南星、半夏、瓜蒌 专清肺痰、 海石 消郁痰; 血郁加桃仁、红花;气郁加木香、槟榔;食郁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加吴茱萸 寒不言郁, 寒郁物者, 非郁于物 者, 寒燥同类。 内有积寒, 而燥复动之, 则相挟耳。 吴茱萸亦行肝而破郁 也。 或春加防风,夏加苦参,冬加吴茱萸 不言秋者, 本方自为秋设也。 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也 此以主客运气 言也。

郁者,阴郁阳也。困,刚揜 也。泽无水,困,故郁 气, 阳刚 也, 而为凄清之阴所揜, 是刚揜也。 “兑卦”本以阴揜阳, 而“困卦”则以兑之阴揜坎之阳。 兑为泽, 为金, 正秋之位, 本属肺象, 以兑揜坎, 则水下漏, 郁于地中, 而泽无水, 正燥淫乘肺, 而阳气不得上行, 为肺燥不能主气而郁 之象也。 阳气郁而不舒,则血涩、湿壅、痰阻、火热,而饮食亦不消,诸郁皆病矣。故治郁者,治其气而已。行肝木之发生,破燥金之揪敛,使肺不失节 肺主治节。 泽上有水,中正以通 水即阳气之谓, 则气舒而诸郁皆散。故此方以统治六郁。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辛以润之,正所以治其燥也。

朱丹溪曰: 郁病多在中焦, 脾胃水谷之海, 五肺六腑之主, 四脏一有不平, 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矣。 此方药兼升降者, 将欲升之, 必先降之; 将欲降之, 必先升之。 苍术辛烈雄壮, 固胃强脾, 能径入诸经, 疏泄阳明之湿, 通其敛涩; 香附阴中快气之药, 下气最速, 一升一降, 故郁散而平; 抚芎足厥阴药, 直达三焦, 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为通阴阳血气之使, 不但关中焦而已。 胃主行于三阳, 脾主行于三阴, 脾胃既布, 水谷之气得行, 则阴阳脏腑, 不受燥金之郁, 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按:丹溪此论主于脾胃,与东垣略同。然以言不受燥金之郁,则是郁在脾胃,而郁之者燥金。病在中焦,而所以病者,由于肺也。其所以用药,丹溪亦主言脾胃。而愚则以为行肝者,辛以行气,则皆补肝。木自土中生,行脾胃之气,正所以达肝气,所言虽似不同,其致一也。

四磨饮 严用和

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夫七情不尽关于肺,而气逆则肺为之病。肺主气而出治节,肺治不失节,则气得所主而升降皆顺。肺治失其节,则胃气阻于下而不能升,故反郁于膻中而不得降,是以上则气逆喘急,而中亦妨闷不食。人之七情,惟喜为舒畅之气,余若怒、忧、思、悲、恐、惊,则皆有所拂逆而气郁不扬。七情皆主于心,而心肺同处膻中,膻中气血之会,气血舒畅,则喜乐出焉。气血不舒畅,则郁结亦存焉。大抵忧思恐惊,多伤于心,心伤而血涸;怒愤悲哀,总多伤肺,肺伤而气沮 。气沮血枯,总归于燥。何者?遏抑闭藏,固秋令也。当敛而不能敛,治节之失。非所以敛而敛,亦治节之失。惟其不能敛,是以非所敛,其正气伤也。此四磨饮治七情之伤肺气者。

槟榔 苦、 涩, 温。 涩能补肺而敛气之正, 苦能泄肺而降气之逆。 其形质坚而下垂, 能攻结破郁, 以坠之下极 沉香 辛、 苦, 温。 辛能升胃气于膻中, 苦能泄肺气以归肾。 其性质重下沉, 能通天彻地, 以反固源本之地 乌药 苦、 辛, 温。 辛能行肝命之气, 以舒心脾之郁; 苦能顺膻中之气, 以泄肺胃之逆, 且以祛逐清寒 人参 大补中气, 而升之肺, 使肺有所滋, 则治节能不失

等分,浓磨 沉香不喜见火, 而槟榔、 沉香、 乌药质皆坚硬, 磨之者不惟用其气味, 且用其形质, 以重而能降逆攻结也, 因并人参亦磨之。 煮三四沸,温服 一方去人参用枳壳, 谓气实者宜枳壳。 愚谓: 以七情致郁, 则正化已虚, 气焉得复实? 且正惟人参可以润肺之燥耳。

此亦行肝气之升散,破肺金之揪敛,而燥由内郁,则肺化不行。故人参补之,有升而后有降,降之乃所以升之,气行则郁舒矣。

七气汤 《三因方》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按:此治内郁而兼外淫者,故主于治痰。痰以热生湿,以燥成寒,以气郁燥,故结聚而咯不出咽不下。故愚以痰顽不滑,归之燥也。其所谓七气,谓寒、热、喜、怒、忧、恐、恚也。然喜不郁气,怒不异恚,此亦以猝喜猝怒加忧之余,正化方虚,热内作,外复袭于清寒,而湿聚成痰,以交郁于肺胃间耳。所谓七者,当是喜、怒、忧、思,及清、热、湿也。

半夏 姜汁炒, 五钱 厚朴 姜汁炒, 三钱 茯苓 四钱 紫苏 二钱。 半夏、 厚朴、 茯苓, 皆行气祛痰去湿药也。 用半夏能通顺阴阳之气; 厚朴能除热湿, 散清寒; 茯苓以养心神, 定肝魂, 去脾湿, 则内外有以兼治; 其用紫苏, 则专以宣达肝气而外逐清寒。 此方治内郁之意少, 而宣外郁之意多, 与四磨饮不相似也

加姜、枣煎 姜以行痰, 去清寒; 枣以和中, 益肺气, 而皆润燥也。

内外交郁而气不行,肺气不行而痰结聚。此以除痰者,通其气之内郁,以宣气者散其清燥之外郁也。

四七汤 《局方》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或膨胀喘急。

按:此治七情久郁而伤气,肺气久虚而生寒者。肺主气,肾纳气。肺不能主气,则肾无所纳,肾之阳气不足,则虚冷上攻。

人参 一钱。 肺之正气久虚, 以此补之 官桂 一钱。 肺不主气, 则肾无所纳; 肾阳不足, 则肝气无以行; 肝气不行, 则寒水之气反上行, 而或为绞 痛, 或为膨胀。 官桂所以补肾之阳, 而行肝气之郁也 半夏 一钱。 又以升达肝气于土中, 而出之脾胃之上, 且以燥湿祛痰也 甘草 五分。 以和脾生气, 以益肺主气, 而又以缓肝之急

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 五分。 辛、 苦, 温。 能统通血之寒凝窒滞。

肺气久郁,必成虚寒。燥郁之气,阴气也,与寒同类者。阳不胜阴,则渐敛而寒矣 此以伤气者言也, 若伤血而致血涸, 则亦反成热矣。 补肝而达之胃 官桂, 由胃而输之肺 半夏, 补肺以为气主 人参, 阳之舒畅令行,阴之揪郁自解。此与越鞠丸方异而意同。凡郁而肺气虚寒者,则宜此,又非必待久郁也 郁虽久而仍觉有热者, 又宜越 鞠丸。

养心汤

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

按:心用血者,心虚血少,由思虑忧劳,用血之过,故血少。血少则心失所养而益虚矣。此亦七情之揪敛抑郁,而偏伤于血分者。郁在气则肺伤气,而伤心何也?曰:金气淫而侮所不胜则伤心,乘其所胜则伤肝,故气郁则肝不行,血郁则心失养,且金胜则火衰,故血少而神气不宁,属之燥淫。秋气骤凌,而木无津液也。

黄芪 蜜炙, 一两 当归 酒洗, 一两。 黄芪补胃气以输之肺, 壮卫气而布之周身。 本足以通气之郁, 而以蜜炙之, 则有滋血之意; 与当归合用, 则黄芪亦以为生血之倡。 当归辛温, 润肾补肝, 萃津液以化血而归之肝, 犹木之生气日滋, 则土膏萃以养之, 而荣于周身, 达于枝叶也 川芎 一两。 辛。 行肝气, 上达巅顶, 下彻血海, 本足以破气之郁, 合当归则又以行血中之气而通血郁也 肉桂 二钱半。 润肾补肝。 大行肝气之郁, 且色赤, 能蒸津液以化血而通于心 远志 二钱半。 交肾气于心, 以济水火, 且能解七情之郁 酸枣仁 炒, 二钱半。 泻肝之过, 收心之散, 以靖思虑 柏子仁 去油, 二钱半。 辛、 甘、 咸, 润。 补养心神, 润燥益血 茯苓 一两。 定魄拘魂, 使无妄驰 茯神 一两。 栖魂于心, 使神有所依。 心神以静存而舒, 以偏主而郁; 心血以静养而滋, 以妄用而涸。 所谓“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也。 故芪、 归、 芎、 桂所以滋血, 而二仁、 二茯所以宁心, 宁心所以解郁, 滋血所以润燥 人参 二钱半 五味子 二钱半。 人参补脾土以养肺金。 且益阳气而能生阴血; 合五味子则气归于肺, 而气有所主, 不旁耗矣。 五味子酸温, 收心补肺, 留津液以润肺而通其气, 犹木之生气固, 则入秋津液不涸。 敛得所敛, 而非有所郁也 甘草 炙, 一钱。 补土生金, 缓肝和脾 半夏曲 二两。 行阳气于阴中。 且郁则必有痰, 半夏亦以除痰。 其用曲者, 曲以郁变, 因其变以治郁, 阳气内通, 而阴郁以解

每服五钱。

燥淫乘于肺,情郁本于心。心火发扬,郁则揪敛,人心不快,触目皆秋,秋令乘之,总归于燥矣。是以七情之郁,皆属燥淫。肺郁气沮,心郁血枯,气索血枯,秋之为象也。此方主滋血以养心,所以平其郁;佐以敛肺,而益气所以却燥淫,使无隙可乘,且气以倡血也;君以半夏曲,散郁润燥之微意 方夏至一阴生, 而已荣于下, 其辛滑能散能润, 正所谓生气内固, 而不为秋气所伤者也。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色枯气短,毛发脱落,小便赤涩。亦治发汗过多,身战脉摇,筋惕肉 。

按:脾肺气虚者,由七情之有所郁,而脾肺之化虚也。郁而气沮,则肺胃病;郁而血枯,则心脾病。而七情之郁,皆本于心,荣血不足,则心病矣。惊悸健忘,寝汗发热,心病血少也;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脾病也;色枯气短,毛发脱落,肺病也;小便赤涩,津液枯也;身战脉摇,筋惕肉 ,皆以气沮血枯,而不足以荣于周身之故。

人参 一钱 白术 一钱 黄芪 蜜炙, 一钱 甘草 炙。 一钱。 此以补肺胃之气 陈皮 一钱。 以行气散郁 当归 酒拌, 一钱 熟地黄 一钱。 此以补血而养心 桂心 一钱。 以行血散郁 五味子 七分, 炒, 杵碎。 补肺金而生肾水 远志 五分。 升肾水以济心火 茯苓 七分。 安心神以渗脾湿 白芍 一钱五分。 泻肝以和脾, 使之能生血收心以宁肺, 使之能生气, 故以此为君药

加姜、枣煎。

此为气血皆伤而枯燥者设。故主于补脾胃而滋气血,又敛肺以为气主 五味子、 白芍, 健脾以资血源。气血足则心气亦以和平,郁散而滋荣润泽矣。养荣主血言,以情郁归于心为主也。

黄芪建中汤 《金匮》

统治虚劳诸不足,亦治伤寒汗后身痛,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按:虚劳不足,谓气血枯竭也。伤寒汗后而身痛,则亦气血枯也,津液枯而阳气揪敛不舒,故脉迟弱。

桂枝 三两。 以舒达阳气 生姜 三两。 桂枝以行荣分, 生姜以行卫分 甘草 炙, 一两。 以理脾胃 大枣 十二枚。 以益脾胃 芍药 六两。 重用芍药, 可以泻肝和脾, 而使之生血。 收心补肺, 而使之主气 黄芪 一两五钱。 益胃气而输之肺, 壮卫气以布行于周身

入饴糖一升 大补脾胃, 以为资生气血之主。 且饴由变化而成, 其胶黏滑润, 尤足以化坚去滞而滋养气血也, 微火解服。

此方之意,与人参养荣汤大意略同。主于补脾胃而宣达气血 其 君饴糖, 与前方用四君子同, 其重用芍药, 与前方君芍药同。 其治症亦同也。

黄芪汤 《本事方》

治心中烦躁,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按:燥郁之至则津液枯,津液枯则转而似热,此高秋水涸土干,草枯木落时也。津液自下而上,本于肾之真阴,而随元阳以上行,藏于土中,注于草木。肝者,干也,木之根干;肺者,芾也,蔽芾于上,木之枝叶也。土气和润,则土膏所荣,由根干而上暨枝叶;及夫阴气外来,元阳下抑,则土膏枯竭,泽不上荣,阳郁在土中,而阴燥先见于枝叶,故肺病也。心中烦躁,枝叶枯也;津液不生,土膏竭也;不思饮食,元阳抑也。脾胃赖饮食以滋气血,饮食减则津液愈枯,津液枯则心愈烦躁,故治躁者必留意于脾胃,而此方兼以补肺焉。

黄芪 四两。 补胃气而输之肺, 则肺可不燥矣; 壮卫气而布之周身, 则枝叶可不枯矣 五味子 三两。 肺虚则不能敛气, 故五味子以补之, 然后胃气之上输者, 肺得而主之, 以布于周身也 麦门冬 三两。 肺金不清, 而杂以阴浊, 故有非所敛而敛者, 麦冬以清之润之, 而后肺乃不燥 熟地黄 三两。 肺主津液, 津液之本, 在肾之真阴, 不滋肾之真阴, 则土膏下涸, 无以上行于枝叶, 故熟地以资肾元, 使津液有本也 芍药 三两。 津液本于肾, 而润泽于土中, 不自土中受之, 无以自根荄而上行枝叶, 故芍药以和脾而为之节焉。 凡辛者散津液而行之, 凡酸者致津液而聚之。 此症非肾虚而无津液, 实脾肺郁于清燥之淫, 而无以致津液耳。 故芍药所以致津液于脾, 五味子所以萃津液于肺也 甘草 三钱。 脾土不厚, 则无以容膏泽而反成湿, 故黄芪、 人参、 甘草又皆所以厚脾土 茯苓 一两。 以渗邪湿, 实以大厚脾土 天门冬 三钱。 辅麦冬以清肺, 又以转生肾水 乌梅 一百枚。 助五味子、 芍药以敛致津液

每服五钱,加生姜 方内少行气之药, 须重加生姜以升达阳气, 使津液得随阳气而上行、 大枣 每服三枚, 以助参、 芪、 甘、 茯, 而能蒸化津液 煎。

此为脾肺燥甚而津液不生者设,故主于厚脾胃,敛肺气,而致津液以胜燥淫,勿误以为治热清火之药。方内固多敛阴 五味子、 芍药、 乌梅, 而实主于益气 参、 芪、 甘、 茯, 使津液以气壮而滋,故君以黄芪 方以黄芪名。 阳气内充,则敛所当敛,而非燥矣。

炙甘草汤

已见“寒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宝鉴》用此方以治呃逆。《千金翼》用此以治虚劳。

按:心动悸而脉结代,皆气血枯燥之甚。肺痿者,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与肺痈大不相似,纵有热而咳血者,亦属燥淫所郁之阴火,非实火也。故仲景治肺痿,用此汤及甘草干姜汤。俗医以与肺痈例视,大失之矣。肺枯而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呃逆之病,有火、有寒,有虚、有实,痰阻、气滞、血瘀,皆作呃逆。总以胃气之失其平,而不能升降之故。若中气虚惫之甚,而上下不相接续者,宜此汤治之。

燥者,津液枯也。津液之枯,以阴气肃杀揪敛,而阳气衰惫,不能复引津液以上荣也 结、 代之脉, 及肺痿、 呃逆之症, 皆是如此。 木叶已欲枯萎,不润之以水,不能使之复荣 君以生地, 佐以麦冬、 麻仁、 阿胶。 润之以水矣,而不置之暖处,不烜 之以日,使阳气复滋,则所润之水,只益其寒,而无由上润,犹不能使之复荣也 人参、 甘 草、 大枣以厚为培之, 而桂枝、 生姜、 水酒以大复其阳, 以升而达之。 巽乎水而上水,阳气上达,井养乃可以不穷,枯者再润矣。

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不渴,头眩遗溺,小便频数者。

按:此则肺气虚甚,清冷积久,近于寒者,所以不渴不咳;阳气上虚,故头虚而眩;上虚无以制下,故小便不禁。

甘草 炙, 四两。 补土以生金 干姜 二两。 温其脾胃, 则胃之阳气自能上升以胜清寒, 且辛以泻肺邪也

肺受燥淫已甚,但寒凝而津液未枯,故独从肺胃治之。厚暖其胃,使阳气内充,则阳气自上行而燥淫散矣 不渴不咳, 是津 液未枯。

丁香柿蒂汤 严用和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古方书无言呃者,而有“咳逆”。仲景书作“哕”,《说文》云:哕,气牾也。是即今人所谓“呃忒”。呃逆之症,寒、热、虚实不同,而大抵内外相拒,内寒而外投以热则逆,内热而外投以寒则逆;内有痰阻、气滞、血瘀、火热,而外投以饮食,胃气不相容受,则皆逆。此其症皆属之实。实者,各治其所阻之实而已。若肺胃气虚,游气无主,胃不能升,肺不复敛,肾不复纳,不待饮食而长呃不息者,宜炙甘草汤。若阴火上冲而呃者,宜橘 皮竹茹汤;若虚寒而呕呃者,则宜此汤。

丁香 二钱。 下暖肾命, 治冲脉之寒气上冲; 中暖脾胃, 去积秽之沉寒宿壅; 上泻肺邪, 去上焦之风寒湿热 柿蒂 二钱。 苦、 涩, 寒。 涩能补敛肺气, 以受胃气之上输, 而不至于游散; 苦能降泄肺气, 以平上焦之虚热, 而不至于冲逆; 且蒂以主管全肺之气而充周之, 犹肺能主管五脏之气而升降之也, 故可以平呃逆。 丁香自下而上, 以主于祛寒; 柿蒂自上而下, 以主于泄热, 使寒热得其平, 而上下不相拒, 则逆气平矣 人参 一钱。 此以虚寒之故, 而加之以补正气 生姜 五片。 所以行胃气而升之。 此方因症加减, 凡呃逆者亦可通用

呃,气牾也。气之牾非一端,而久病呃逆多责之寒。寒不必真寒,以肺虚失治节,而不能升降诸气,胃虚不能出纳诸气,则中寒也。五脏惟肺金居心火之上,四时以秋燥承炎暑之后,阳散而尽,则阴不能敛,阴骤为敛,则阳不能平,是皆相牾。故曰:肺失治节。若夫久病之后,正气消衰已甚,则微阳游散,欲上不能,此其呃似火,其中实寒也 前人谓之“阴呃”, 然通用桂、 附、 姜、 茱亦恐失平, 惟此方有人参、 生姜以扶正气, 而丁香以达之, 柿蒂以安之, 是为正当。 若久病于热,真阴消涸,相火上冲,莫之能遏,则其呃固火,然而肺胃无气,不能有所遏抑,则是亦虚寒而已 前人谓 之“阳呃”, 顾其火本非实火, 乃无根之阳, 上逆而已。 李东垣治以寒凉之剂, 亦恐非宜, 以寒药重虚肺胃也, 宜橘 皮竹茹汤, 然此方亦可通治, 以有人参补正, 而丁香、 柿蒂调剂得宜也。 水火之郁,达之发之 丁香; 金水之郁,泄之折之 柿蒂; 补其正以主之 人参; 气通达而和平,呃不作矣。

橘皮竹茹汤 《金匮》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哕逆;亦治久病虚羸呕逆不止。

按:哕逆,即呃忒也。以吐利而胃虚,以胃虚而膈热,此亦骤为衰杀,而阳未能平也。然胃气已虚,而气牾而莫之制,则补益胃气,乃所以制其逆气之牾。其有虚阳,亦升散之而已,久病而虚热呕逆者,固同一治。

橘皮 二升。 以升达阳气 竹茹 二升。 震木之气, 宣达阴郁, 以升抑遏之阳于膻中, 而平君相之虚火 人参 一两。 补脾肺之虚 甘草 五两。 土气以虚而逆, 故重用甘草以补而平之 生姜 半斤。 胃虚则寒, 其膈热而呃, 乃虚气未平耳。 生姜以暖胃而宣达其阳, 虚热自随以可平 大枣 三十枚。 以厚和脾胃

此治胃虚呃逆。是则所谓肺胃无气,而虚火上冲,不能遏抑者。然其于火之上浮,以竹茹清之、散之而已 竹茹虽寒, 而实能宣达 阳气, 略与柴胡相似, 今人视为大寒, 失之矣。 或问此治相火, 何不用知柏? 吴鹤皋曰: 此少阳虚邪, 非实邪也, 故用柿蒂、 竹茹之味薄者主之。 若知柏味厚, 则益戕 其中气, 否塞 不益甚乎? 古人盖深权之矣。 厚补其中气 人参、 甘草、 大枣, 而以辛行之 生姜、 橘皮, 诚以阳气之郁。由于揪敛之骤而失其宜,阳固不能宣,而阴气亦弱 是肺虚也, 惟厚其中土,则四气和平,肺有以主气 补土即以生金, 胃气上升, 即肺气亦足, 而升降道顺也 后人用此方加半夏、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以治久病虚羸, 呕逆不已。

按:呕则其热在胃,而上恐伤肺,此方有可用也。

秦艽扶羸汤 《直指方》

治肺萎骨蒸,或寒或热成劳,咳嗽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倦怠。

按:肺痿自属之虚寒,虚寒者肺无生气,而枝叶枯萎,所谓燥也。然亦有以火热而得之者,则如夏秋熯 旱,而木叶焦枯,要亦以肺无生气,故不能胜热。而津液不上行也;抑凡清燥之久,则每转而生热,以人身阳也,阳气受郁,则不能平,相火上争,而不能达,热气内郁,转复伤肺,亦如伤寒之症,转而发热,而火炎就燥,则枯萎之肺愈伤,水源亦绝矣。但寒之郁火,势急而暴;金之郁木,势缓而深。此其症有不同耳。劳热骨蒸,相火内郁,相火本在肾命,故热蒸骨髓,或热或寒;清燥外束,清寒栖于肺,外合皮毛,相火行于胆,欲达不能,故或寒或热;以金郁木,以火烁金,则咳嗽声嗄;皮毛枯而腠理不固,肺不复受津液,故自汗;木郁土伤,中气亦惫,故四肢怠倦;四肢怠倦,要以阴方敛涩,而阳气不充也。

柴胡 二钱。 少阳之火, 本于命门。 柴胡宣达少阳之火, 故能透骨清热; 火气宣达, 则阴郁自散, 故能表散外束之清寒。 此方君柴胡, 表里兼治也 秦艽 一钱半。 佐柴胡以疏达肝气 鳖甲 炙, 一钱半。 咸, 寒。 色青入肝, 潜而善穴, 故亦能透骨散热, 而散血中之热结; 形穹上覆, 入肋分布, 则亦能入肺而分布经脉, 以通气分之阻滞, 且滋阴软坚 地骨皮 一钱半。 甘, 淡。 补肺清金, 资肾水以平肝火 人参 一钱半。 补阳而能和阴, 扶脾兼以益肺 当归 一钱半。 补阴而行于阳, 滋血即以润燥 半夏 一钱。 达阳气以开阴郁, 行肺痿之痰涎 紫菀 一钱。 辛、 苦。 以补肝之升发, 泻肺之清燥, 跻阳气于阴中, 舒郁热于膈上, 且润肺除痰 甘草 炙, 一钱。 助人参以理中

加姜、枣煎。

燥淫郁气,气郁成热,热郁血枯,益成为燥。故人每有薄受风寒 寒之薄者, 即清燥也, 肺郁作咳 此即清燥之淫, 感在皮毛而入栖于肺者, 失不为治,或治失所治 有忽而不即治者, 有本属清寒咳嗽, 而遽作劳瘵治之者, 遂积久而成肺痿、骨蒸诸症者 此正燥淫郁气, 气郁成热, 热郁血枯者, 内外并伤,气血交郁矣。君以柴胡,佐以秦艽,治探其源,达湮郁也 此方之佳在君柴胡。 充其阳以宣之 人参、 甘草、 大枣以充其阳, 半夏、 生姜、 紫菀皆以宣之, 滋其阴以润之 鳖甲、 地骨皮以滋其阴, 当归以润之, 润燥扶羸得其道矣。

清燥汤 东垣

治肺金受湿热之邪,痿蹙喘促,胸胀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身痛肢倦,口渴便闭。

按:肺金受湿热之邪者,肺金主敛气,如中有湿热未除,而肺金遽为敛之,则湿热之邪归于肺矣。夏秋之交,秋令已至,而火热土湿之气未降,敛非所敛,而肺反受邪之道也。痿蹙诸症,皆湿热之郁;而色白毛败,则肺燥所伤;然肺无燥淫,则湿热不郁;湿热不郁,则无所为湿热矣。故此方主于去湿除热,而方名“清燥”,去其湿热之郁,正所以清燥也。

黄芪 一钱半。 君以黄芪, 清燥之大旨见矣 苍术 炒, 一钱。 除湿且以去郁 白术 炒, 五分 陈皮 五分。 行气通郁 泽泻 五分。 泻其湿使之下行 人参 三分 茯苓 三分 升麻 三分。 升清阳之气, 所以解阴燥之淫 当归 酒洗, 二分 生地黄 二分 麦门冬 二分 黄柏 二分。 此皆以滋阴润燥清金 甘草 二分 神曲 炒, 二分 猪苓 二分 黄连 炒, 一分。 佐黄柏以清热 柴胡 一分。 佐升麻以升清阳 五味子 九粒。 合之黄芪、 人参、 麦冬, 有以敛肺气之正, 肺气得其治, 而湿热之邪无所容矣

方名“清燥”,以湿热之邪,皆燥淫为之郁,而肺因受之,肺受湿热之淫,则三淫并而成热 湿郁生热而火就燥, 燥亦成热矣, 而痿蹙诸症成焉 所谓诸痿皆生于肺热也。 要其原本于肺燥,肺之正气不足,而燥淫乃猝乘之,故黄芪、人参、五味子皆所以实肺气之正,而麦冬则以清而润之,燥郁于上,而阳气不行,愈以蒸为湿热,故陈皮、升麻、柴胡皆所以行阳气而散燥淫之郁,二术以去湿,二苓以行之,柏、连以去热,归、地以润之,参、苓、术、草又以补益中气,而神曲以化气,还以辅黄芪,而辅之于肺焉。燥清而群郁皆清,此所以为清燥也 肺燥而后生热, 不可以燥为热。 丹溪、 嘉言之论, 多失此方本旨。

五磨饮

治暴怒猝死,名曰“气厥”。气厥不止因暴怒,而怒为甚,以气逆而上也。

槟榔 沉香 乌药 木香 枳实

白酒磨服。

此即四磨饮去人参,而加木香、枳实,以气郁填实,则不可补而一于用破。木郁而逆,乃从金化,怒甚则兵矣。

三解汤

治时行疟疾之通剂。

按:疟之为病,必由内有伏暑,而外当凉风冷雨,或沐浴清冷,乃致内外扞格,阴阳交争,是疟疾之成,以燥邪外束故也。燥淫所感,始常栖于太阳督脉之间,而人身血脉周行,适与邪会,以动其气,故每发有常时。燥入而与暑争,则表虚而寒;暑出而与燥争,则表实而热。燥淫循脊而下,其入愈深,则疟发愈迟;由脊入里,栖于肝肾之间,则间日乃发,或间再日而发,或发无定时;积久不愈,乃有成疟块者,谓之“疟母”,此疟之源委也。俗谓“无痰无食,不成疟疾”,抑知痰食皆其后焉。因疟而后有者耳。疟之有寒热,大抵暑盛则多热;燥胜则多寒;燥衰而伏暑未平,则有“瘅疟”,独热不寒;暑消而寒气犹存,则有“牝疟”,独寒不热;其湿多者,湿亦从热为“湿疟”;其作不以时而感于不正之气者,则有“温疟”“瘴疟”。凡发疟,多在夏秋之间,正暑、湿、燥三气交杂之会。发在夏至以后,三伏时者,则其邪浅;发在处暑以后,则其邪深。邪之深且重者,其病难愈,每延及三冬,更延及春夏,而谓之“痎疟”。谓发在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者,其说非也。疟之始作,只是燥淫伤气,肝气郁而不行。其后病深,则有并伤血者,或分气病属阳,血病属阴,亦不然也。疟之始作,每日一周而发,其邪将散者,其发渐促而易愈;其邪日深者,其发渐迟而难愈。有自晨而移之昼,自昼而迟之夜,复自夜而迟及次日之晨者,此安得以昼夜分阴阳?谓昼作为阳,暮作为阴者,其说亦非也。疟非有分经、传经,亦非专属少阳经,但邪循膂脊日下而深,故疟将发时,必先觉脊寒而痹始。其犹在膂脊,则属之阳。自脊入里栖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不从卫气而动,则发以间日,其发时必腰更重痛。既入于里,则属之阴。或以疟同伤寒分三阳、三阴,或谓疟专主少阳,其说皆非。或曰:疟脉必弦,而治疟者每通用小柴胡汤可愈,然则疟安得非专属少阳经乎?曰:疟脉必弦,固也。弦,肝脉也。疟以燥淫乘肺,合于皮毛,栖于膂脊,金乘所胜,肝气郁而不舒,故肝脉见焉,非必少阳经也;且少阳伤寒,寒热往来无定时,疟之寒热作有恒期;少阳伤寒,其脉常弦,且兼见有胸胁痛、耳聋诸症,若疟则不必然;疟将发寒,则脉必沉紧,及其发热,则脉洪大,惟不发时,乃见弦脉,岂未发时邪在少阳经,及其方发则邪反不在少阳经哉?凡此,当详玩《内经》,毋得徒拘旧说也。

麻黄 三钱。 泻肺以通肝气, 大开腠理, 以逐其外闭之燥邪 泽泻 三钱。 补心而泻邪, 水达于膀胱, 以导其内伏之暑湿 柴胡 三钱。 引肾水于肝胆, 以坚水而泻火, 升阳气于膈上, 以散热而祛寒。 此以调剂阴阳, 而为内外之中权者

水煎服。

以秋承夏,暑湿未平,而凄阴骤为揪敛,此阴阳之所以不能平也,及阴燥之敛束未深,而外为散之 麻黄以经言, 则行太阳经, 浮在 皮毛, 而太阳经夹膂脊以行者; 以脏言, 则麻黄泻肺邪, 而肺俞则附于脊骨之第三椎下, 寒凉之气袭于皮毛, 栖于膂脊, 故用麻黄最为对症之药, 勿以 过于表散疑之也, 因暑湿之留伏于内,而导而下之;泽泻以渗湿,而暑气亦随之以下。以阳气之郁而不能升也,藉柴胡以升之。柴胡主能散郁,不必问其专经。疟之初起,此方为最宜。疟之邪气方殷,无庸虑其虚而欲遂加补也。

小柴胡汤

已见“寒部”,而疟症通用之。通用之者,以其扶正气而祛表邪,平内热,治法同耳,非和解之谓。

阴阳乖争,挟愤屡战,则元气日索,血气渐伤,此时之去邪,必期于处置得宜,而扶正以自强,尤治平之本计也。生姜以祛外寒,燥亦寒也。黄芩以除伏热,人参、甘草、大枣以厚其中而补益气血,半夏以通阴阳道路,使阳气之行无所郁阏 ;而柴胡则统为主之,拨阳气之郁于阴中者而升之,拨阴邪之束于阳外者而散之,内外可平矣。此治疟之与治少阳伤寒同法也。

清脾饮 严用和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赤涩,脉来弦数。

按:疟之始作,每见热多寒少,以夏令未平故也。若寒多热少,则阴寒重而病深。以治热多之疟,而云清脾者,脾胃为十二经之海,暑湿留伏,多宿于脾,而肝郁乘脾,则脾益受病,故清理其脾,即所以去伏暑,消积湿,达肝郁,而散清寒也。疟病俗谓之“脾寒”,亦正以疟必先寒,实中气不足耳。论者或以为非脾病,或以为亦因脾病,皆非有的见者。

柴胡 二钱 黄芩 一钱 半夏 姜制, 一钱 生姜 一钱。 此平内热, 散外寒, 犹小柴胡汤之法 白术 土炒, 一钱。 以健脾土 茯苓 一钱。 以渗脾湿 甘草 一钱。 以补脾土。 此皆扶正气, 犹小柴胡汤之用人参、 甘草、 大枣也 厚朴 醋炒, 一钱。 破脾胃之结积留聚, 凡伏暑沉寒积湿 青皮 一钱。 行肝气之郁, 以疏通留滞 槟榔 一钱。 青皮宣郁气而达之于上, 槟榔降逆气而沉之下 草果 面煨, 八分。 大补肝气以宣达肝木之郁于土中者, 而祛其沉阴积湿

大渴加麦冬 一钱、 知母 一钱。 以肃清肺金, 而不使火烁其燥; 疟不止加用常山 酒炒, 一钱。 辛、 苦、 寒。 补肝平相火, 泻肺泄逆气, 其入脾则 劫痰去滞, 功专截疟、 乌梅 二枚。 酸、 咸、 温。 泻肝消郁热, 补肺敛正气。 其入脾则和阴理乱。 此二味所以平内外上下之偏, 故能合以截疟。

此小柴胡汤之变则,以其热多,故以洁清内治,扶持脾胃为主。盖疟之内热,由暑湿中留,而肝火之郁者,又重以助之,则脾胃厚伤也。顾暑热之留,肝气之郁,则皆由燥淫之外侵郁之。而谓疟为肝胆之邪,又言因脾胃受伤而起,则非病之原,亦未必严氏制方意也 既言肝胆之邪, 又言脾胃受伤而起, 其语亦支离, 宜其不免于刘氏、 张氏之讥。 然刘氏、 张氏之语, 则亦未能有定见。 故此方虽主于破郁清脾,而君以柴胡,辅以姜、半,仍所以外逐清寒之闭塞也。

柴平汤 再见

治温疟身重身痛。身重身痛所以见为湿也。

柴胡 二钱五分 半夏 一钱五分 生姜 一钱 黄芩 一钱 人参 一钱 甘草 一钱 大枣 三枚。 此即小柴胡汤, 约以今用分两如此 苍术 泔浸, 二钱 厚朴 姜炒, 一钱 陈皮 去白, 一钱

合小柴胡汤、平胃散以治疟之多湿者,湿淫多故胜之以苍术、厚朴也。

柴苓汤

已见“暑部”。此以治热疟、瘅疟。

合小柴胡汤、五苓散以治热疟、瘅疟,以热重湿盛,则非黄苓所能泄,故五苓散以导而下之。

四兽饮 《三因方》

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抟 ,发为疟疾,亦治瘴疟。

按:此内伤之重者,然内伤非外淫不为疟,但五脏气虚,则外淫易入,七情已郁,则外寒得重郁之。气郁则湿不行,而水为痰饮。由是内气之郁,与栖于卫分之燥淫相搏,而疟疾难愈矣。此有因疟而乘内伤者,有因内伤而触疟者,要不当专责内伤,而既有内伤,则必顾内伤为重。此其疟寒热不甚,发无常期,其脉虽弦,要必沉濡细弱也。

人参 三钱 白术 二钱 茯苓 二钱 甘草 一钱 半夏 一钱。 达阳气于阴中, 而通其阻滞 陈皮 一钱。 行肝气之郁滞, 破肺淫之阻塞 草果 面煨, 一钱。 补肝泻肺, 暖胃和脾, 去积行痰, 比常山为和顺 乌梅 三枚。 补肺泻肝, 敛阴和胃, 去瘀消湿。 此二味有以平内外上下之争 生姜 二钱。 赖此以协半夏, 祛外闭之邪 大枣 三枚。 助四君子以和中气

此治疟之乘于内伤者,故四君子君人参以补中也,半夏以滑之,陈皮以宣之,虽有七情之郁,亦可使通而无滞。二陈以除痰,痰因气阻,加草果、乌梅而谓之“四兽”,谓陈皮以行春气,半夏以散夏气,乌梅以敛秋气,草果以保冬阳,皆以阳为宝也,阳气流行,阴邪莫能遏,助以姜、枣,所以大畅其阳,使由中而达外也 此方兼治寒疟、 牝疟。

常山饮 《局方》

久疟不已,用此截之。

按:截者,强为止之之义。邪未尽平,而强为止之,非善道也。但劳于久疟,几不复耐者,或权为用之,使疟止而后徐理其正以清其源,则先标后本,是或亦一道而已。

常山 烧酒炒, 二钱 草果 煨, 一钱 槟榔 一钱 知母 一钱 贝母 一钱 穿山甲 一片 甘草 五分 乌梅 二枚 生姜 三片

半酒半水煎 疟由暑湿中积, 宜藉酒以发之, 露一宿 疟由清冷外闭, 故 借露以散之, 日未出时面东 以受生气, 空心温服。渣用酒浸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凡疟正发时, 不可服药, 邪气方斗怒, 而又逆撄其锋, 必反伤血气。 惟将发之先, 既发之后, 乃可服截药。 用兵之法, 所谓迎其未至, 击其惰归也。

谚谓“无痰不成疟”,此方君常山以劫去其痰,然疟症由暑而挟湿,而湿积复生热,重以凄清之气遏之,则气郁不舒,气郁不得行,而湿热成痰,结聚胸胃,壅滞经络,是痰其后焉,而劫痰乃治标事也。顾痰行则气亦可通,而方内知母可以去暑,草果可以燥湿,贝母可以破郁,槟榔可以行滞,穿山甲出入阴阳走窜经络,可以遍搜其宿暑清寒之郁塞,而又敛以乌梅,行以生姜,和以甘草,以平其阴阳之争,则其截之也,亦有道矣。疟之久者,血气必羸,未可以概施也 虚羸甚者, 不任截药, 宜四兽饮以补正为急。 其可截者, 则用此截之, 而后为调理之。 截疟之方, 惟此为良。

何首乌汤

治久疟阴虚,或发或止,无有定期;寒不甚,热不甚,而羸瘦不堪任者。

何首乌 五钱。 苦、 甘、 涩, 温。 甘能补正, 涩能敛阴, 苦可平热, 其根藤皆蔓引坚劲, 好穿石砌, 而深入地下, 故善行下部, 而固精髓, 坚筋骨, 保合阳气, 归于阴静, 与地黄之用, 大不相似, 用以治疟, 则以遂 秋冬清肃之治, 而平暑湿留滞之邪, 使正气敛固, 而荣卫不伤, 则虽有外入之阴寒, 亦可无所争而自散, 实治久疟之良药也 青皮 一钱。 何首乌恐一于敛补, 故以青皮辅之, 行肝气之深郁于下者, 以达而上之, 又所以去外遏之燥淫也 当归 一钱。 疟者, 燥淫而肝气郁也。 肝郁久必伤血, 荣卫皆涩而不行, 故青皮以行其气, 当归以行其血, 且润之也

白水煎服。

疟久邪深,入自膂脊,洒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不与荣卫相值,故其发不以时,或作或止,此则脾胃荣卫之药皆不足以达之,故治宜从肝肾 燥淫始入于肺, 从其类也, 卒乃入肝, 乘所胜也。 何首乌以敛之,正气中存,而邪不能间,毕冬藏也。青皮、当归以行之,郁者外达,而邪不能遏,春令和矣 久疟必延及冬春, 此亦因时之治。 此治阴疟之良方也 何首乌以治疟, 昔人未尝言及, 近今乃有知用之者。 愚制此方以治久疟, 每十愈八九。

鳖甲饮 严用和

治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按:疟母多结于左胁之下,此即所谓疟久邪深,入自腰膂,栖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者也。其结而成块,则有不得不用消破而又不可过用消破者,此用鳖甲,甚为得宜。但此方觉未甚惬意,姑录于此,用者或临症为加减而变通之。

鳖甲 醋炙。 咸能软坚, 色青入肝, 能滋阴补血, 清热散结, 故治疟母用为君药 白术 土炒 黄芪 此二味用以补脾胃之正气 当归 本方中无当归。 此特为加用之 川芎 此二味用以滋阴血, 而川芎能行血中之滞气 陈皮 补肝而行气去壅 芍药 泻肝以敛阴和脾 槟榔 行气降逆, 破滞攻坚 厚朴 破血结, 散气郁 草果 面煨。 行肝命之气, 以温暖脾胃 甘草 以和中厚土

等分,姜三片,枣一枚,乌梅一枚同煎。

气血不虚,疟不至于成痞。疟至成痞,则是正不胜邪,中气惫矣。滋补气血,而兼用治疟攻坚之药,宜也。但痞在肝肾间,而消痞者在脾胃,则两不相当矣 厚朴、 草果皆只能破脾胃之结聚。 疟邪犹盛,宜用此方。正气甚衰,而疟亦不甚或不疟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加柴胡、鳖甲、穿山甲、乌梅、桃仁、红花、莪术、三棱之属,审其气血所偏而用之可也 气虚脉沉涩, 血 聚脉沉弦。

方剂

燥部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按:治以苦温者,以燥为凄清之气,金气也,故以火胜金,以温胜凉,但异于补肺之用酸,而第以苦泄辛泻。盖燥为阴邪,遏抑生气,故不欲助之敛,而但泄之以苦,散之以辛。然外淫必乘于内之不足,如使肺虚不能敛气,而致清淫渐深,气散血枯,则酸涩以补正,亦自不能已,此宜权以善之矣。燥为金气,凄清凉肃,有类于寒,即寒之轻者耳。自立秋已行金令,而暑气未退,湿令正行,此时之淫,三气交杂,为痢为疟,多起于此时,以湿热伏于中,而清燥束其外也。及秋分后则燥令大行,而草枯木脱,人之阳气亦愈加遏抑于内,是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金气严肃收敛使然,非肺金不能生水之说。惟秋气清高而不下,故当苦以下之;秋气揪敛而不舒,故当辛以散之,而甘则以平之。及至立冬,则寒水布令,而燥气即寒威矣。后世之言燥者,乃大抵只云火淫,火炎水涸,是则当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经之所云治燥淫者正相反也,此不可以不辨。至于燥有自内生者,则七情之郁,情郁而不得舒,亦阳气之揪敛而不舒,其气象多惨悽。丹溪以六郁皆属之燥,诚得之矣。诸气 郁,皆属之肺,肺不足以主气,则气先郁。郁必有郁之者,即燥淫也。

升阳益胃汤

已见“湿部”,此复述之。以夏秋之交,湿热方退,而余气未消,则脾胃气虚,乃燥令复行,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悽不乐,是则燥束于外而不复散,阳郁于内而不得舒,其病自属之燥矣。李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以补脾,为脾胃虚则肺并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又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役疲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此本病也。右关脉缓而弱,此本脉也。或本脉中兼见弦脉,症中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症,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之;脉中兼见洪大,症中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肉消一二症,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中兼见浮涩,症中或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症,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泄肺及补气之药;脉中兼见沉细,症中或见善欠、善恐一二症,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百病皆从脾胃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

按:此乃东垣治主脾胃之大旨,而土为金母,秋令继湿而行,则此时治燥,尤当本之脾胃,故重录此方,以为治燥淫之首法。

黄芪 二两。 补胃气而上输于肺 人参 一两。 补土而即以生金 甘草 炙, 一两。 补土生金 半夏 一两。 宣达土中之阳, 使之通行上下, 而不为阴气所郁 羌活 五钱 独活 五钱 防风 五钱。 此以祛燥淫之外束者, 燥气近于寒, 能遏肝木之生气, 故辛散以达之, 亦与寒淫略同 陈皮 留白, 四两。 助半夏以行阳气 白术 土炒, 三钱。 助人参以健补脾胃 茯苓 三钱。 以渗留湿。 小便利不渴者, 去此不用 泽泻 三钱。 以泻浊湿, 不淋者去此不用。 术、 苓、 泻又皆以承土令之后, 而去其溽湿之留者 黄连 二钱。 以泻心脾之火, 而去暑暍之留者 柴胡 三钱。 升达内郁之阳气, 而散外束之燥阴 白芍 炒, 五钱。 补敛肺气而定晏阴 , 肺阴足以敛气, 则阳气自升而得所主, 燥淫不得以乘之

每三钱,姜、枣煎。

阳气宣达,长夏而极,秋令承之,遽为揪敛。阳常有余,为阴所敛而不能达,则郁矣。阳郁于中,阴不能敛,阴盛则内争 为疟疾, 阴微则外束 时方秉令, 不退听也, 洒淅恶寒,惨悽不乐,此燥淫也 燥即洒淅惨悽之谓, 非热盛火炎之谓。 人生阳也,阳气宣达,而后无疴。而阳气本于肾命,行于肝胆,滋于脾胃,然后达于膻中,畅于四表,故宣达其阳,则湿热可无郁,而燥之外束者亦以自平。然阴阳贵得其平,而后阳不至于过散,芍药以敛之,顺时之正也 凡 东垣方主治脾胃, 而脾胃之治又兼可敛肺, 则其曰升阳、 其曰益气, 皆自补中益气汤加减, 惟通其意者, 能自得之, 方不具录。

苏子降气汤

已见“湿部”。其虚阳上攻,气不升降,痰涎喘嗽,是正以燥淫束于外,阳气郁而上争,而阳气内虚,则下莫为继,前东垣方主于升阳,为脾胃虚弱中有余邪而阳气不能升者治也。此方主于降气,为肺气虚热,肝肾阴寒,而上下不相济者治也。其实则皆为阳郁于阴故,以此为治火之剂,误矣。

虚阳上攻,气上逆也。肺苦气上逆,则苦以泄之,苏子、前胡、厚朴皆苦能降泄者。而莫或遏之,气胡为逆?痰涎喘嗽,皆气为清寒所遏而然。故辛以泻之,苏子、前胡、半夏、橘红又皆有辛味,能泻肺邪。上盛则下竭,肉桂、当归以复其阳于下。上下相承,阳乃不逆;有降有升,气乃不竭。此正所谓“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者。凡薄寒侵肺,皮毛洒淅,鼻塞咳嗽,皆只是燥淫。

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按:此所谓寒,即燥也,肺不足而燥淫乘之。其异于寒者,果其伤寒,必且作热、头痛、鼻塞、畏寒,此止于气逆,则薄寒所谓燥也。气逆者,肺主气而燥淫伤肺,则气失所主,故上逆而不能下;气逆而膈热者,犹伤寒之作热,此阳争于肺,故只膈热而未及周身,燥淫自上,先及其标,与寒淫在下而伤其本者,又不同;膈热而作哮喘者,阳并争而不得越,则痰湿上涌随之,抑其人先有积痰也。气不足则喘,喘而有声,其痰鸣,亦犹秋声也。

白果 三十二枚, 炒黄。 甘、 苦, 涩。 甘补肺金, 涩敛肺气, 苦泄肺逆, 故以为君 麻黄 三钱。 升肝气以泻肺邪, 去其寒燥之外束。 凡哮喘家服麻黄不发汗 半夏 姜制, 三钱。 行阳气于土中, 去其上涌之痰湿 款冬花 三钱。 辛, 温。 行肝气于上部, 而散其外闭之清寒 桑白皮 蜜炙, 二钱。 敛肃清之正气, 行积聚之痰涎, 散外束之清寒, 降愤争之虚火 苏子 二钱。 降逆气, 散清邪 杏仁 去皮尖, 一钱半。 降逆气, 破结痰, 润心肺 黄芩 一钱半。 清肺热, 泄膈热 甘草 一钱。 以和中气, 中和而后气顺

加姜煎。

肺为气主,肺不足而燥淫乘之,故以敛肺清金为主 白果为君, 而款冬花、 桑白皮皆敛肺清金之助, 而祛外寒者辅之 麻黄为主, 而款冬花、 苏子又以助之。 邪外束而阳愤争,故气逆膈热而喘,故以降气泄热行痰之药佐之。捍其外,靖其内,大法与治寒同耳。

瓜蒌丸

治积年哮喘,偶触清寒即发。此有寒痰宿积于肺,而胃气方实盛,故和缓则相安,更遇外寒触之,则阳气郁而忿争,积寒并发,气促而喘矣。此病小儿多有之者。

瓜蒌 一枚, 用面包裹煨熟, 去面用。 甘, 寒, 滑润。 性质轻浮, 入肺能荡肺中之积热沉寒。 此用面裹煨之者, 杀其寒而资其润, 且麦本金谷, 亦能补肺而润燥也 百部 四两。 苦、 甘, 温。 功专入肺, 以去沉寒宿冷 麻黄 二两。 以祛肺寒, 非此不彻 黄芩 一两。 以泄肺火, 清膈热 杏仁 一两。 破结痰, 润心肺, 降逆气

合为末,捣瓜蒌为丸,清晨服。

不时喘咳,身有微热,此清淫耳,遂以虚火治之。有反致成劳瘵者,清淫散则气平、喘定、咳止、热除矣 清, 薄寒也, 即燥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 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按:此方乃东垣经验得意之方。脾胃本虚,独居旷室,夜卧热炕,衣服单薄,内虚而卧夜 炕,则内蕴虚热矣;衣单而居旷室,则外受寒邪矣。寒遏于外,热不得舒,迫而伤阴,血出于口,补表之阳,泻里之热,其治当矣。乃此以治寒,而予附之燥部者,寒重伤而即病,则为伤寒。此以旷室衣单之故,且不至病伤寒,则其寒薄而浅,浅薄之寒,受而不觉,是亦燥淫而已。惟其阳虚而不能发越,故外寒束而不散,内复有蕴热,所以迫而伤血。要其治法,则亦与伤寒同。

桂枝 五分。 补表虚, 补表之阳虚也 麻黄 一钱。 去外寒 黄芪 一钱。 实表益卫 甘草 一钱, 炙。 补脾 白芍 一钱。 安太阴, 内热伤阴, 故以此安之 人参 三分。 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 三分。 保肺气, 去火清金, 所以保肺 五味子 五粒。 安肺气, 敛气固金, 所以安肺气。 白芍言安太阴, 兼脾肺言, 此言安肺气, 专以肺言 当归 五分。 和血养血

热服 方内东垣本注, 加注以发明之。

实其表所以祛外寒 桂枝、 黄芪、 人参皆能实表之阳, 即麻黄以达阳气于表, 亦所以实表也。 此之用麻黄, 有必非羌活、 防风所能代者, 安其里所以泻虚热 甘草、 人参、 白芍、 麦冬、 五味子皆所以安内, 而即以泻虚热。 积寒外束皮毛 未入于经, 不作寒热, 虚阳上攻于肺 肺与皮毛相表里, 外邪束皮毛, 则内关于肺, 故虚阳上行, 则郁于肺, 不得越而成热, 肺为争所,故保肺急焉 人参、 麦冬、 白芍、 五味。 而脾胃素虚,则肺气不足,补中尤要也 参、 芪、 甘草。 虚热迫阴而咳血,故归、芍以敛之和之 白芍敛阴而安之, 当归和血而养之。 师其意焉,应变可无穷也 李时珍曰: 观此一方, 足以为万世模范矣。 盖取仲景麻黄汤与补剂各半服之, 但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 当以此为则也。

越鞠丸 丹溪

统治六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

按:六郁者,气郁则胸膈痞闷,血郁则四肢无力而能食,痰郁则气喘而咳,火郁则目昏便赤,湿郁则身重筋节痛,食郁嗳酸不能食。此其大略也。气郁脉沉涩,血郁脉沉弦,痰郁脉沉滑,热郁脉沉数,湿郁脉沉缓,食郁脉沉涩,而寸口独紧盛。此既言统治六郁,而又言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者,六郁皆主于气,气主于肺,而肺气又禀于脾胃,胃气升则肺气足,肺司治节,则六郁皆平。朱丹溪曰:郁为燥淫,燥乃阳明秋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伤则失职,不能升降,故经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愚按:丹溪谓六郁为燥淫,是也。然燥为外淫,则与寒、风、暑、热、火同为得之外感,而燥淫属肺,肺伤而失职,必有所以失职者,惜丹溪未之言。《内经》于主客六气,多变燥言清,然则燥淫为凄清凉冷之气,夫亦断可识矣。寒乘于肾,足太阳膀胱先受之;风乘于肝,则肝及筋受之;暑乘于心,小肠、三焦多受之;湿乘于脾,脾胃、肌肉受之;燥乘于肺,则肺、大肠受之。此六淫之自外乘也。然亦有自内作者,肾虚则生寒,肝虚则生风,心虚则生热,脾虚则生湿,肺虚则生燥是也。肺伤失职而为郁,此燥之自内生者。郁主于肺燥,则何为有六?曰:气行则润,润则无不行;气郁则燥,燥则无不郁。血也,痰也,火也,湿也,食也,皆以燥而郁者。风寒何以不郁?曰:风寒郁则成热,然寒郁物者,非郁于物者。寒之郁物,甚于燥。燥郁之初,寒郁之极。秋始收敛,而冬则闭藏者,以其闭藏则气且消沮,而不止于郁,故不言郁。其实寒闭作热,何尝非热郁乎?风之为性,发散条达,不郁于物,亦不郁物。其有湿热所兼挟而动,而非郁也。然则肺伤失职而为郁,其燥亦非尽自内生,而外淫亦实有以乘之,重见而为痢、为疟,轻之亦满闷肢倦,咳嗽身痛,身重少食,皆何尝非燥自外淫也。

香附 醋炒。 辛、 甘。 补肝破郁, 宣达气血, 通利三焦 苍术 泔浸, 炒。 辛烈。 大行肝气, 疏通脾胃, 燥湿祛寒 抚芎 辛、 甘。 行血中之气, 下彻血海, 上达巅顶 神曲 炒。 以谷食经变化而成, 故能和中开郁, 消滞去胀, 破结行痰, 而不伤于正气 栀子 炒黑。 苦、 酸。 能敛相火之妄行, 而沦三焦之水道

等分,曲糊为丸 用曲糊者, 曲以郁成而能破郁。

湿郁加茯苓 渗脾湿、 白芷 宣胃气; 火郁加青黛 辛、 咸, 舒肝木相火之郁, 泻肺金过敛之邪, 而补心气; 痰郁加南星、半夏、瓜蒌 专清肺痰、 海石 消郁痰; 血郁加桃仁、红花;气郁加木香、槟榔;食郁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加吴茱萸 寒不言郁, 寒郁物者, 非郁于物 者, 寒燥同类。 内有积寒, 而燥复动之, 则相挟耳。 吴茱萸亦行肝而破郁 也。 或春加防风,夏加苦参,冬加吴茱萸 不言秋者, 本方自为秋设也。 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也 此以主客运气 言也。

郁者,阴郁阳也。困,刚揜 也。泽无水,困,故郁 气, 阳刚 也, 而为凄清之阴所揜, 是刚揜也。 “兑卦”本以阴揜阳, 而“困卦”则以兑之阴揜坎之阳。 兑为泽, 为金, 正秋之位, 本属肺象, 以兑揜坎, 则水下漏, 郁于地中, 而泽无水, 正燥淫乘肺, 而阳气不得上行, 为肺燥不能主气而郁 之象也。 阳气郁而不舒,则血涩、湿壅、痰阻、火热,而饮食亦不消,诸郁皆病矣。故治郁者,治其气而已。行肝木之发生,破燥金之揪敛,使肺不失节 肺主治节。 泽上有水,中正以通 水即阳气之谓, 则气舒而诸郁皆散。故此方以统治六郁。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辛以润之,正所以治其燥也。

朱丹溪曰: 郁病多在中焦, 脾胃水谷之海, 五肺六腑之主, 四脏一有不平, 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矣。 此方药兼升降者, 将欲升之, 必先降之; 将欲降之, 必先升之。 苍术辛烈雄壮, 固胃强脾, 能径入诸经, 疏泄阳明之湿, 通其敛涩; 香附阴中快气之药, 下气最速, 一升一降, 故郁散而平; 抚芎足厥阴药, 直达三焦, 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为通阴阳血气之使, 不但关中焦而已。 胃主行于三阳, 脾主行于三阴, 脾胃既布, 水谷之气得行, 则阴阳脏腑, 不受燥金之郁, 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按:丹溪此论主于脾胃,与东垣略同。然以言不受燥金之郁,则是郁在脾胃,而郁之者燥金。病在中焦,而所以病者,由于肺也。其所以用药,丹溪亦主言脾胃。而愚则以为行肝者,辛以行气,则皆补肝。木自土中生,行脾胃之气,正所以达肝气,所言虽似不同,其致一也。

四磨饮 严用和

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夫七情不尽关于肺,而气逆则肺为之病。肺主气而出治节,肺治不失节,则气得所主而升降皆顺。肺治失其节,则胃气阻于下而不能升,故反郁于膻中而不得降,是以上则气逆喘急,而中亦妨闷不食。人之七情,惟喜为舒畅之气,余若怒、忧、思、悲、恐、惊,则皆有所拂逆而气郁不扬。七情皆主于心,而心肺同处膻中,膻中气血之会,气血舒畅,则喜乐出焉。气血不舒畅,则郁结亦存焉。大抵忧思恐惊,多伤于心,心伤而血涸;怒愤悲哀,总多伤肺,肺伤而气沮 。气沮血枯,总归于燥。何者?遏抑闭藏,固秋令也。当敛而不能敛,治节之失。非所以敛而敛,亦治节之失。惟其不能敛,是以非所敛,其正气伤也。此四磨饮治七情之伤肺气者。

槟榔 苦、 涩, 温。 涩能补肺而敛气之正, 苦能泄肺而降气之逆。 其形质坚而下垂, 能攻结破郁, 以坠之下极 沉香 辛、 苦, 温。 辛能升胃气于膻中, 苦能泄肺气以归肾。 其性质重下沉, 能通天彻地, 以反固源本之地 乌药 苦、 辛, 温。 辛能行肝命之气, 以舒心脾之郁; 苦能顺膻中之气, 以泄肺胃之逆, 且以祛逐清寒 人参 大补中气, 而升之肺, 使肺有所滋, 则治节能不失

等分,浓磨 沉香不喜见火, 而槟榔、 沉香、 乌药质皆坚硬, 磨之者不惟用其气味, 且用其形质, 以重而能降逆攻结也, 因并人参亦磨之。 煮三四沸,温服 一方去人参用枳壳, 谓气实者宜枳壳。 愚谓: 以七情致郁, 则正化已虚, 气焉得复实? 且正惟人参可以润肺之燥耳。

此亦行肝气之升散,破肺金之揪敛,而燥由内郁,则肺化不行。故人参补之,有升而后有降,降之乃所以升之,气行则郁舒矣。

七气汤 《三因方》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

按:此治内郁而兼外淫者,故主于治痰。痰以热生湿,以燥成寒,以气郁燥,故结聚而咯不出咽不下。故愚以痰顽不滑,归之燥也。其所谓七气,谓寒、热、喜、怒、忧、恐、恚也。然喜不郁气,怒不异恚,此亦以猝喜猝怒加忧之余,正化方虚,热内作,外复袭于清寒,而湿聚成痰,以交郁于肺胃间耳。所谓七者,当是喜、怒、忧、思,及清、热、湿也。

半夏 姜汁炒, 五钱 厚朴 姜汁炒, 三钱 茯苓 四钱 紫苏 二钱。 半夏、 厚朴、 茯苓, 皆行气祛痰去湿药也。 用半夏能通顺阴阳之气; 厚朴能除热湿, 散清寒; 茯苓以养心神, 定肝魂, 去脾湿, 则内外有以兼治; 其用紫苏, 则专以宣达肝气而外逐清寒。 此方治内郁之意少, 而宣外郁之意多, 与四磨饮不相似也

加姜、枣煎 姜以行痰, 去清寒; 枣以和中, 益肺气, 而皆润燥也。

内外交郁而气不行,肺气不行而痰结聚。此以除痰者,通其气之内郁,以宣气者散其清燥之外郁也。

四七汤 《局方》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或膨胀喘急。

按:此治七情久郁而伤气,肺气久虚而生寒者。肺主气,肾纳气。肺不能主气,则肾无所纳,肾之阳气不足,则虚冷上攻。

人参 一钱。 肺之正气久虚, 以此补之 官桂 一钱。 肺不主气, 则肾无所纳; 肾阳不足, 则肝气无以行; 肝气不行, 则寒水之气反上行, 而或为绞 痛, 或为膨胀。 官桂所以补肾之阳, 而行肝气之郁也 半夏 一钱。 又以升达肝气于土中, 而出之脾胃之上, 且以燥湿祛痰也 甘草 五分。 以和脾生气, 以益肺主气, 而又以缓肝之急

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 五分。 辛、 苦, 温。 能统通血之寒凝窒滞。

肺气久郁,必成虚寒。燥郁之气,阴气也,与寒同类者。阳不胜阴,则渐敛而寒矣 此以伤气者言也, 若伤血而致血涸, 则亦反成热矣。 补肝而达之胃 官桂, 由胃而输之肺 半夏, 补肺以为气主 人参, 阳之舒畅令行,阴之揪郁自解。此与越鞠丸方异而意同。凡郁而肺气虚寒者,则宜此,又非必待久郁也 郁虽久而仍觉有热者, 又宜越 鞠丸。

养心汤

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

按:心用血者,心虚血少,由思虑忧劳,用血之过,故血少。血少则心失所养而益虚矣。此亦七情之揪敛抑郁,而偏伤于血分者。郁在气则肺伤气,而伤心何也?曰:金气淫而侮所不胜则伤心,乘其所胜则伤肝,故气郁则肝不行,血郁则心失养,且金胜则火衰,故血少而神气不宁,属之燥淫。秋气骤凌,而木无津液也。

黄芪 蜜炙, 一两 当归 酒洗, 一两。 黄芪补胃气以输之肺, 壮卫气而布之周身。 本足以通气之郁, 而以蜜炙之, 则有滋血之意; 与当归合用, 则黄芪亦以为生血之倡。 当归辛温, 润肾补肝, 萃津液以化血而归之肝, 犹木之生气日滋, 则土膏萃以养之, 而荣于周身, 达于枝叶也 川芎 一两。 辛。 行肝气, 上达巅顶, 下彻血海, 本足以破气之郁, 合当归则又以行血中之气而通血郁也 肉桂 二钱半。 润肾补肝。 大行肝气之郁, 且色赤, 能蒸津液以化血而通于心 远志 二钱半。 交肾气于心, 以济水火, 且能解七情之郁 酸枣仁 炒, 二钱半。 泻肝之过, 收心之散, 以靖思虑 柏子仁 去油, 二钱半。 辛、 甘、 咸, 润。 补养心神, 润燥益血 茯苓 一两。 定魄拘魂, 使无妄驰 茯神 一两。 栖魂于心, 使神有所依。 心神以静存而舒, 以偏主而郁; 心血以静养而滋, 以妄用而涸。 所谓“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也。 故芪、 归、 芎、 桂所以滋血, 而二仁、 二茯所以宁心, 宁心所以解郁, 滋血所以润燥 人参 二钱半 五味子 二钱半。 人参补脾土以养肺金。 且益阳气而能生阴血; 合五味子则气归于肺, 而气有所主, 不旁耗矣。 五味子酸温, 收心补肺, 留津液以润肺而通其气, 犹木之生气固, 则入秋津液不涸。 敛得所敛, 而非有所郁也 甘草 炙, 一钱。 补土生金, 缓肝和脾 半夏曲 二两。 行阳气于阴中。 且郁则必有痰, 半夏亦以除痰。 其用曲者, 曲以郁变, 因其变以治郁, 阳气内通, 而阴郁以解

每服五钱。

燥淫乘于肺,情郁本于心。心火发扬,郁则揪敛,人心不快,触目皆秋,秋令乘之,总归于燥矣。是以七情之郁,皆属燥淫。肺郁气沮,心郁血枯,气索血枯,秋之为象也。此方主滋血以养心,所以平其郁;佐以敛肺,而益气所以却燥淫,使无隙可乘,且气以倡血也;君以半夏曲,散郁润燥之微意 方夏至一阴生, 而已荣于下, 其辛滑能散能润, 正所谓生气内固, 而不为秋气所伤者也。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色枯气短,毛发脱落,小便赤涩。亦治发汗过多,身战脉摇,筋惕肉 。

按:脾肺气虚者,由七情之有所郁,而脾肺之化虚也。郁而气沮,则肺胃病;郁而血枯,则心脾病。而七情之郁,皆本于心,荣血不足,则心病矣。惊悸健忘,寝汗发热,心病血少也;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脾病也;色枯气短,毛发脱落,肺病也;小便赤涩,津液枯也;身战脉摇,筋惕肉 ,皆以气沮血枯,而不足以荣于周身之故。

人参 一钱 白术 一钱 黄芪 蜜炙, 一钱 甘草 炙。 一钱。 此以补肺胃之气 陈皮 一钱。 以行气散郁 当归 酒拌, 一钱 熟地黄 一钱。 此以补血而养心 桂心 一钱。 以行血散郁 五味子 七分, 炒, 杵碎。 补肺金而生肾水 远志 五分。 升肾水以济心火 茯苓 七分。 安心神以渗脾湿 白芍 一钱五分。 泻肝以和脾, 使之能生血收心以宁肺, 使之能生气, 故以此为君药

加姜、枣煎。

此为气血皆伤而枯燥者设。故主于补脾胃而滋气血,又敛肺以为气主 五味子、 白芍, 健脾以资血源。气血足则心气亦以和平,郁散而滋荣润泽矣。养荣主血言,以情郁归于心为主也。

黄芪建中汤 《金匮》

统治虚劳诸不足,亦治伤寒汗后身痛,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按:虚劳不足,谓气血枯竭也。伤寒汗后而身痛,则亦气血枯也,津液枯而阳气揪敛不舒,故脉迟弱。

桂枝 三两。 以舒达阳气 生姜 三两。 桂枝以行荣分, 生姜以行卫分 甘草 炙, 一两。 以理脾胃 大枣 十二枚。 以益脾胃 芍药 六两。 重用芍药, 可以泻肝和脾, 而使之生血。 收心补肺, 而使之主气 黄芪 一两五钱。 益胃气而输之肺, 壮卫气以布行于周身

入饴糖一升 大补脾胃, 以为资生气血之主。 且饴由变化而成, 其胶黏滑润, 尤足以化坚去滞而滋养气血也, 微火解服。

此方之意,与人参养荣汤大意略同。主于补脾胃而宣达气血 其 君饴糖, 与前方用四君子同, 其重用芍药, 与前方君芍药同。 其治症亦同也。

黄芪汤 《本事方》

治心中烦躁,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按:燥郁之至则津液枯,津液枯则转而似热,此高秋水涸土干,草枯木落时也。津液自下而上,本于肾之真阴,而随元阳以上行,藏于土中,注于草木。肝者,干也,木之根干;肺者,芾也,蔽芾于上,木之枝叶也。土气和润,则土膏所荣,由根干而上暨枝叶;及夫阴气外来,元阳下抑,则土膏枯竭,泽不上荣,阳郁在土中,而阴燥先见于枝叶,故肺病也。心中烦躁,枝叶枯也;津液不生,土膏竭也;不思饮食,元阳抑也。脾胃赖饮食以滋气血,饮食减则津液愈枯,津液枯则心愈烦躁,故治躁者必留意于脾胃,而此方兼以补肺焉。

黄芪 四两。 补胃气而输之肺, 则肺可不燥矣; 壮卫气而布之周身, 则枝叶可不枯矣 五味子 三两。 肺虚则不能敛气, 故五味子以补之, 然后胃气之上输者, 肺得而主之, 以布于周身也 麦门冬 三两。 肺金不清, 而杂以阴浊, 故有非所敛而敛者, 麦冬以清之润之, 而后肺乃不燥 熟地黄 三两。 肺主津液, 津液之本, 在肾之真阴, 不滋肾之真阴, 则土膏下涸, 无以上行于枝叶, 故熟地以资肾元, 使津液有本也 芍药 三两。 津液本于肾, 而润泽于土中, 不自土中受之, 无以自根荄而上行枝叶, 故芍药以和脾而为之节焉。 凡辛者散津液而行之, 凡酸者致津液而聚之。 此症非肾虚而无津液, 实脾肺郁于清燥之淫, 而无以致津液耳。 故芍药所以致津液于脾, 五味子所以萃津液于肺也 甘草 三钱。 脾土不厚, 则无以容膏泽而反成湿, 故黄芪、 人参、 甘草又皆所以厚脾土 茯苓 一两。 以渗邪湿, 实以大厚脾土 天门冬 三钱。 辅麦冬以清肺, 又以转生肾水 乌梅 一百枚。 助五味子、 芍药以敛致津液

每服五钱,加生姜 方内少行气之药, 须重加生姜以升达阳气, 使津液得随阳气而上行、 大枣 每服三枚, 以助参、 芪、 甘、 茯, 而能蒸化津液 煎。

此为脾肺燥甚而津液不生者设,故主于厚脾胃,敛肺气,而致津液以胜燥淫,勿误以为治热清火之药。方内固多敛阴 五味子、 芍药、 乌梅, 而实主于益气 参、 芪、 甘、 茯, 使津液以气壮而滋,故君以黄芪 方以黄芪名。 阳气内充,则敛所当敛,而非燥矣。

炙甘草汤

已见“寒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宝鉴》用此方以治呃逆。《千金翼》用此以治虚劳。

按:心动悸而脉结代,皆气血枯燥之甚。肺痿者,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与肺痈大不相似,纵有热而咳血者,亦属燥淫所郁之阴火,非实火也。故仲景治肺痿,用此汤及甘草干姜汤。俗医以与肺痈例视,大失之矣。肺枯而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呃逆之病,有火、有寒,有虚、有实,痰阻、气滞、血瘀,皆作呃逆。总以胃气之失其平,而不能升降之故。若中气虚惫之甚,而上下不相接续者,宜此汤治之。

燥者,津液枯也。津液之枯,以阴气肃杀揪敛,而阳气衰惫,不能复引津液以上荣也 结、 代之脉, 及肺痿、 呃逆之症, 皆是如此。 木叶已欲枯萎,不润之以水,不能使之复荣 君以生地, 佐以麦冬、 麻仁、 阿胶。 润之以水矣,而不置之暖处,不烜 之以日,使阳气复滋,则所润之水,只益其寒,而无由上润,犹不能使之复荣也 人参、 甘 草、 大枣以厚为培之, 而桂枝、 生姜、 水酒以大复其阳, 以升而达之。 巽乎水而上水,阳气上达,井养乃可以不穷,枯者再润矣。

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不渴,头眩遗溺,小便频数者。

按:此则肺气虚甚,清冷积久,近于寒者,所以不渴不咳;阳气上虚,故头虚而眩;上虚无以制下,故小便不禁。

甘草 炙, 四两。 补土以生金 干姜 二两。 温其脾胃, 则胃之阳气自能上升以胜清寒, 且辛以泻肺邪也

肺受燥淫已甚,但寒凝而津液未枯,故独从肺胃治之。厚暖其胃,使阳气内充,则阳气自上行而燥淫散矣 不渴不咳, 是津 液未枯。

丁香柿蒂汤 严用和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古方书无言呃者,而有“咳逆”。仲景书作“哕”,《说文》云:哕,气牾也。是即今人所谓“呃忒”。呃逆之症,寒、热、虚实不同,而大抵内外相拒,内寒而外投以热则逆,内热而外投以寒则逆;内有痰阻、气滞、血瘀、火热,而外投以饮食,胃气不相容受,则皆逆。此其症皆属之实。实者,各治其所阻之实而已。若肺胃气虚,游气无主,胃不能升,肺不复敛,肾不复纳,不待饮食而长呃不息者,宜炙甘草汤。若阴火上冲而呃者,宜橘 皮竹茹汤;若虚寒而呕呃者,则宜此汤。

丁香 二钱。 下暖肾命, 治冲脉之寒气上冲; 中暖脾胃, 去积秽之沉寒宿壅; 上泻肺邪, 去上焦之风寒湿热 柿蒂 二钱。 苦、 涩, 寒。 涩能补敛肺气, 以受胃气之上输, 而不至于游散; 苦能降泄肺气, 以平上焦之虚热, 而不至于冲逆; 且蒂以主管全肺之气而充周之, 犹肺能主管五脏之气而升降之也, 故可以平呃逆。 丁香自下而上, 以主于祛寒; 柿蒂自上而下, 以主于泄热, 使寒热得其平, 而上下不相拒, 则逆气平矣 人参 一钱。 此以虚寒之故, 而加之以补正气 生姜 五片。 所以行胃气而升之。 此方因症加减, 凡呃逆者亦可通用

呃,气牾也。气之牾非一端,而久病呃逆多责之寒。寒不必真寒,以肺虚失治节,而不能升降诸气,胃虚不能出纳诸气,则中寒也。五脏惟肺金居心火之上,四时以秋燥承炎暑之后,阳散而尽,则阴不能敛,阴骤为敛,则阳不能平,是皆相牾。故曰:肺失治节。若夫久病之后,正气消衰已甚,则微阳游散,欲上不能,此其呃似火,其中实寒也 前人谓之“阴呃”, 然通用桂、 附、 姜、 茱亦恐失平, 惟此方有人参、 生姜以扶正气, 而丁香以达之, 柿蒂以安之, 是为正当。 若久病于热,真阴消涸,相火上冲,莫之能遏,则其呃固火,然而肺胃无气,不能有所遏抑,则是亦虚寒而已 前人谓 之“阳呃”, 顾其火本非实火, 乃无根之阳, 上逆而已。 李东垣治以寒凉之剂, 亦恐非宜, 以寒药重虚肺胃也, 宜橘 皮竹茹汤, 然此方亦可通治, 以有人参补正, 而丁香、 柿蒂调剂得宜也。 水火之郁,达之发之 丁香; 金水之郁,泄之折之 柿蒂; 补其正以主之 人参; 气通达而和平,呃不作矣。

橘皮竹茹汤 《金匮》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哕逆;亦治久病虚羸呕逆不止。

按:哕逆,即呃忒也。以吐利而胃虚,以胃虚而膈热,此亦骤为衰杀,而阳未能平也。然胃气已虚,而气牾而莫之制,则补益胃气,乃所以制其逆气之牾。其有虚阳,亦升散之而已,久病而虚热呕逆者,固同一治。

橘皮 二升。 以升达阳气 竹茹 二升。 震木之气, 宣达阴郁, 以升抑遏之阳于膻中, 而平君相之虚火 人参 一两。 补脾肺之虚 甘草 五两。 土气以虚而逆, 故重用甘草以补而平之 生姜 半斤。 胃虚则寒, 其膈热而呃, 乃虚气未平耳。 生姜以暖胃而宣达其阳, 虚热自随以可平 大枣 三十枚。 以厚和脾胃

此治胃虚呃逆。是则所谓肺胃无气,而虚火上冲,不能遏抑者。然其于火之上浮,以竹茹清之、散之而已 竹茹虽寒, 而实能宣达 阳气, 略与柴胡相似, 今人视为大寒, 失之矣。 或问此治相火, 何不用知柏? 吴鹤皋曰: 此少阳虚邪, 非实邪也, 故用柿蒂、 竹茹之味薄者主之。 若知柏味厚, 则益戕 其中气, 否塞 不益甚乎? 古人盖深权之矣。 厚补其中气 人参、 甘草、 大枣, 而以辛行之 生姜、 橘皮, 诚以阳气之郁。由于揪敛之骤而失其宜,阳固不能宣,而阴气亦弱 是肺虚也, 惟厚其中土,则四气和平,肺有以主气 补土即以生金, 胃气上升, 即肺气亦足, 而升降道顺也 后人用此方加半夏、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以治久病虚羸, 呕逆不已。

按:呕则其热在胃,而上恐伤肺,此方有可用也。

秦艽扶羸汤 《直指方》

治肺萎骨蒸,或寒或热成劳,咳嗽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倦怠。

按:肺痿自属之虚寒,虚寒者肺无生气,而枝叶枯萎,所谓燥也。然亦有以火热而得之者,则如夏秋熯 旱,而木叶焦枯,要亦以肺无生气,故不能胜热。而津液不上行也;抑凡清燥之久,则每转而生热,以人身阳也,阳气受郁,则不能平,相火上争,而不能达,热气内郁,转复伤肺,亦如伤寒之症,转而发热,而火炎就燥,则枯萎之肺愈伤,水源亦绝矣。但寒之郁火,势急而暴;金之郁木,势缓而深。此其症有不同耳。劳热骨蒸,相火内郁,相火本在肾命,故热蒸骨髓,或热或寒;清燥外束,清寒栖于肺,外合皮毛,相火行于胆,欲达不能,故或寒或热;以金郁木,以火烁金,则咳嗽声嗄;皮毛枯而腠理不固,肺不复受津液,故自汗;木郁土伤,中气亦惫,故四肢怠倦;四肢怠倦,要以阴方敛涩,而阳气不充也。

柴胡 二钱。 少阳之火, 本于命门。 柴胡宣达少阳之火, 故能透骨清热; 火气宣达, 则阴郁自散, 故能表散外束之清寒。 此方君柴胡, 表里兼治也 秦艽 一钱半。 佐柴胡以疏达肝气 鳖甲 炙, 一钱半。 咸, 寒。 色青入肝, 潜而善穴, 故亦能透骨散热, 而散血中之热结; 形穹上覆, 入肋分布, 则亦能入肺而分布经脉, 以通气分之阻滞, 且滋阴软坚 地骨皮 一钱半。 甘, 淡。 补肺清金, 资肾水以平肝火 人参 一钱半。 补阳而能和阴, 扶脾兼以益肺 当归 一钱半。 补阴而行于阳, 滋血即以润燥 半夏 一钱。 达阳气以开阴郁, 行肺痿之痰涎 紫菀 一钱。 辛、 苦。 以补肝之升发, 泻肺之清燥, 跻阳气于阴中, 舒郁热于膈上, 且润肺除痰 甘草 炙, 一钱。 助人参以理中

加姜、枣煎。

燥淫郁气,气郁成热,热郁血枯,益成为燥。故人每有薄受风寒 寒之薄者, 即清燥也, 肺郁作咳 此即清燥之淫, 感在皮毛而入栖于肺者, 失不为治,或治失所治 有忽而不即治者, 有本属清寒咳嗽, 而遽作劳瘵治之者, 遂积久而成肺痿、骨蒸诸症者 此正燥淫郁气, 气郁成热, 热郁血枯者, 内外并伤,气血交郁矣。君以柴胡,佐以秦艽,治探其源,达湮郁也 此方之佳在君柴胡。 充其阳以宣之 人参、 甘草、 大枣以充其阳, 半夏、 生姜、 紫菀皆以宣之, 滋其阴以润之 鳖甲、 地骨皮以滋其阴, 当归以润之, 润燥扶羸得其道矣。

清燥汤 东垣

治肺金受湿热之邪,痿蹙喘促,胸胀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身痛肢倦,口渴便闭。

按:肺金受湿热之邪者,肺金主敛气,如中有湿热未除,而肺金遽为敛之,则湿热之邪归于肺矣。夏秋之交,秋令已至,而火热土湿之气未降,敛非所敛,而肺反受邪之道也。痿蹙诸症,皆湿热之郁;而色白毛败,则肺燥所伤;然肺无燥淫,则湿热不郁;湿热不郁,则无所为湿热矣。故此方主于去湿除热,而方名“清燥”,去其湿热之郁,正所以清燥也。

黄芪 一钱半。 君以黄芪, 清燥之大旨见矣 苍术 炒, 一钱。 除湿且以去郁 白术 炒, 五分 陈皮 五分。 行气通郁 泽泻 五分。 泻其湿使之下行 人参 三分 茯苓 三分 升麻 三分。 升清阳之气, 所以解阴燥之淫 当归 酒洗, 二分 生地黄 二分 麦门冬 二分 黄柏 二分。 此皆以滋阴润燥清金 甘草 二分 神曲 炒, 二分 猪苓 二分 黄连 炒, 一分。 佐黄柏以清热 柴胡 一分。 佐升麻以升清阳 五味子 九粒。 合之黄芪、 人参、 麦冬, 有以敛肺气之正, 肺气得其治, 而湿热之邪无所容矣

方名“清燥”,以湿热之邪,皆燥淫为之郁,而肺因受之,肺受湿热之淫,则三淫并而成热 湿郁生热而火就燥, 燥亦成热矣, 而痿蹙诸症成焉 所谓诸痿皆生于肺热也。 要其原本于肺燥,肺之正气不足,而燥淫乃猝乘之,故黄芪、人参、五味子皆所以实肺气之正,而麦冬则以清而润之,燥郁于上,而阳气不行,愈以蒸为湿热,故陈皮、升麻、柴胡皆所以行阳气而散燥淫之郁,二术以去湿,二苓以行之,柏、连以去热,归、地以润之,参、苓、术、草又以补益中气,而神曲以化气,还以辅黄芪,而辅之于肺焉。燥清而群郁皆清,此所以为清燥也 肺燥而后生热, 不可以燥为热。 丹溪、 嘉言之论, 多失此方本旨。

五磨饮

治暴怒猝死,名曰“气厥”。气厥不止因暴怒,而怒为甚,以气逆而上也。

槟榔 沉香 乌药 木香 枳实

白酒磨服。

此即四磨饮去人参,而加木香、枳实,以气郁填实,则不可补而一于用破。木郁而逆,乃从金化,怒甚则兵矣。

三解汤

治时行疟疾之通剂。

按:疟之为病,必由内有伏暑,而外当凉风冷雨,或沐浴清冷,乃致内外扞格,阴阳交争,是疟疾之成,以燥邪外束故也。燥淫所感,始常栖于太阳督脉之间,而人身血脉周行,适与邪会,以动其气,故每发有常时。燥入而与暑争,则表虚而寒;暑出而与燥争,则表实而热。燥淫循脊而下,其入愈深,则疟发愈迟;由脊入里,栖于肝肾之间,则间日乃发,或间再日而发,或发无定时;积久不愈,乃有成疟块者,谓之“疟母”,此疟之源委也。俗谓“无痰无食,不成疟疾”,抑知痰食皆其后焉。因疟而后有者耳。疟之有寒热,大抵暑盛则多热;燥胜则多寒;燥衰而伏暑未平,则有“瘅疟”,独热不寒;暑消而寒气犹存,则有“牝疟”,独寒不热;其湿多者,湿亦从热为“湿疟”;其作不以时而感于不正之气者,则有“温疟”“瘴疟”。凡发疟,多在夏秋之间,正暑、湿、燥三气交杂之会。发在夏至以后,三伏时者,则其邪浅;发在处暑以后,则其邪深。邪之深且重者,其病难愈,每延及三冬,更延及春夏,而谓之“痎疟”。谓发在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者,其说非也。疟之始作,只是燥淫伤气,肝气郁而不行。其后病深,则有并伤血者,或分气病属阳,血病属阴,亦不然也。疟之始作,每日一周而发,其邪将散者,其发渐促而易愈;其邪日深者,其发渐迟而难愈。有自晨而移之昼,自昼而迟之夜,复自夜而迟及次日之晨者,此安得以昼夜分阴阳?谓昼作为阳,暮作为阴者,其说亦非也。疟非有分经、传经,亦非专属少阳经,但邪循膂脊日下而深,故疟将发时,必先觉脊寒而痹始。其犹在膂脊,则属之阳。自脊入里栖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不从卫气而动,则发以间日,其发时必腰更重痛。既入于里,则属之阴。或以疟同伤寒分三阳、三阴,或谓疟专主少阳,其说皆非。或曰:疟脉必弦,而治疟者每通用小柴胡汤可愈,然则疟安得非专属少阳经乎?曰:疟脉必弦,固也。弦,肝脉也。疟以燥淫乘肺,合于皮毛,栖于膂脊,金乘所胜,肝气郁而不舒,故肝脉见焉,非必少阳经也;且少阳伤寒,寒热往来无定时,疟之寒热作有恒期;少阳伤寒,其脉常弦,且兼见有胸胁痛、耳聋诸症,若疟则不必然;疟将发寒,则脉必沉紧,及其发热,则脉洪大,惟不发时,乃见弦脉,岂未发时邪在少阳经,及其方发则邪反不在少阳经哉?凡此,当详玩《内经》,毋得徒拘旧说也。

麻黄 三钱。 泻肺以通肝气, 大开腠理, 以逐其外闭之燥邪 泽泻 三钱。 补心而泻邪, 水达于膀胱, 以导其内伏之暑湿 柴胡 三钱。 引肾水于肝胆, 以坚水而泻火, 升阳气于膈上, 以散热而祛寒。 此以调剂阴阳, 而为内外之中权者

水煎服。

以秋承夏,暑湿未平,而凄阴骤为揪敛,此阴阳之所以不能平也,及阴燥之敛束未深,而外为散之 麻黄以经言, 则行太阳经, 浮在 皮毛, 而太阳经夹膂脊以行者; 以脏言, 则麻黄泻肺邪, 而肺俞则附于脊骨之第三椎下, 寒凉之气袭于皮毛, 栖于膂脊, 故用麻黄最为对症之药, 勿以 过于表散疑之也, 因暑湿之留伏于内,而导而下之;泽泻以渗湿,而暑气亦随之以下。以阳气之郁而不能升也,藉柴胡以升之。柴胡主能散郁,不必问其专经。疟之初起,此方为最宜。疟之邪气方殷,无庸虑其虚而欲遂加补也。

小柴胡汤

已见“寒部”,而疟症通用之。通用之者,以其扶正气而祛表邪,平内热,治法同耳,非和解之谓。

阴阳乖争,挟愤屡战,则元气日索,血气渐伤,此时之去邪,必期于处置得宜,而扶正以自强,尤治平之本计也。生姜以祛外寒,燥亦寒也。黄芩以除伏热,人参、甘草、大枣以厚其中而补益气血,半夏以通阴阳道路,使阳气之行无所郁阏 ;而柴胡则统为主之,拨阳气之郁于阴中者而升之,拨阴邪之束于阳外者而散之,内外可平矣。此治疟之与治少阳伤寒同法也。

清脾饮 严用和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赤涩,脉来弦数。

按:疟之始作,每见热多寒少,以夏令未平故也。若寒多热少,则阴寒重而病深。以治热多之疟,而云清脾者,脾胃为十二经之海,暑湿留伏,多宿于脾,而肝郁乘脾,则脾益受病,故清理其脾,即所以去伏暑,消积湿,达肝郁,而散清寒也。疟病俗谓之“脾寒”,亦正以疟必先寒,实中气不足耳。论者或以为非脾病,或以为亦因脾病,皆非有的见者。

柴胡 二钱 黄芩 一钱 半夏 姜制, 一钱 生姜 一钱。 此平内热, 散外寒, 犹小柴胡汤之法 白术 土炒, 一钱。 以健脾土 茯苓 一钱。 以渗脾湿 甘草 一钱。 以补脾土。 此皆扶正气, 犹小柴胡汤之用人参、 甘草、 大枣也 厚朴 醋炒, 一钱。 破脾胃之结积留聚, 凡伏暑沉寒积湿 青皮 一钱。 行肝气之郁, 以疏通留滞 槟榔 一钱。 青皮宣郁气而达之于上, 槟榔降逆气而沉之下 草果 面煨, 八分。 大补肝气以宣达肝木之郁于土中者, 而祛其沉阴积湿

大渴加麦冬 一钱、 知母 一钱。 以肃清肺金, 而不使火烁其燥; 疟不止加用常山 酒炒, 一钱。 辛、 苦、 寒。 补肝平相火, 泻肺泄逆气, 其入脾则 劫痰去滞, 功专截疟、 乌梅 二枚。 酸、 咸、 温。 泻肝消郁热, 补肺敛正气。 其入脾则和阴理乱。 此二味所以平内外上下之偏, 故能合以截疟。

此小柴胡汤之变则,以其热多,故以洁清内治,扶持脾胃为主。盖疟之内热,由暑湿中留,而肝火之郁者,又重以助之,则脾胃厚伤也。顾暑热之留,肝气之郁,则皆由燥淫之外侵郁之。而谓疟为肝胆之邪,又言因脾胃受伤而起,则非病之原,亦未必严氏制方意也 既言肝胆之邪, 又言脾胃受伤而起, 其语亦支离, 宜其不免于刘氏、 张氏之讥。 然刘氏、 张氏之语, 则亦未能有定见。 故此方虽主于破郁清脾,而君以柴胡,辅以姜、半,仍所以外逐清寒之闭塞也。

柴平汤 再见

治温疟身重身痛。身重身痛所以见为湿也。

柴胡 二钱五分 半夏 一钱五分 生姜 一钱 黄芩 一钱 人参 一钱 甘草 一钱 大枣 三枚。 此即小柴胡汤, 约以今用分两如此 苍术 泔浸, 二钱 厚朴 姜炒, 一钱 陈皮 去白, 一钱

合小柴胡汤、平胃散以治疟之多湿者,湿淫多故胜之以苍术、厚朴也。

柴苓汤

已见“暑部”。此以治热疟、瘅疟。

合小柴胡汤、五苓散以治热疟、瘅疟,以热重湿盛,则非黄苓所能泄,故五苓散以导而下之。

四兽饮 《三因方》

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抟 ,发为疟疾,亦治瘴疟。

按:此内伤之重者,然内伤非外淫不为疟,但五脏气虚,则外淫易入,七情已郁,则外寒得重郁之。气郁则湿不行,而水为痰饮。由是内气之郁,与栖于卫分之燥淫相搏,而疟疾难愈矣。此有因疟而乘内伤者,有因内伤而触疟者,要不当专责内伤,而既有内伤,则必顾内伤为重。此其疟寒热不甚,发无常期,其脉虽弦,要必沉濡细弱也。

人参 三钱 白术 二钱 茯苓 二钱 甘草 一钱 半夏 一钱。 达阳气于阴中, 而通其阻滞 陈皮 一钱。 行肝气之郁滞, 破肺淫之阻塞 草果 面煨, 一钱。 补肝泻肺, 暖胃和脾, 去积行痰, 比常山为和顺 乌梅 三枚。 补肺泻肝, 敛阴和胃, 去瘀消湿。 此二味有以平内外上下之争 生姜 二钱。 赖此以协半夏, 祛外闭之邪 大枣 三枚。 助四君子以和中气

此治疟之乘于内伤者,故四君子君人参以补中也,半夏以滑之,陈皮以宣之,虽有七情之郁,亦可使通而无滞。二陈以除痰,痰因气阻,加草果、乌梅而谓之“四兽”,谓陈皮以行春气,半夏以散夏气,乌梅以敛秋气,草果以保冬阳,皆以阳为宝也,阳气流行,阴邪莫能遏,助以姜、枣,所以大畅其阳,使由中而达外也 此方兼治寒疟、 牝疟。

常山饮 《局方》

久疟不已,用此截之。

按:截者,强为止之之义。邪未尽平,而强为止之,非善道也。但劳于久疟,几不复耐者,或权为用之,使疟止而后徐理其正以清其源,则先标后本,是或亦一道而已。

常山 烧酒炒, 二钱 草果 煨, 一钱 槟榔 一钱 知母 一钱 贝母 一钱 穿山甲 一片 甘草 五分 乌梅 二枚 生姜 三片

半酒半水煎 疟由暑湿中积, 宜藉酒以发之, 露一宿 疟由清冷外闭, 故 借露以散之, 日未出时面东 以受生气, 空心温服。渣用酒浸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凡疟正发时, 不可服药, 邪气方斗怒, 而又逆撄其锋, 必反伤血气。 惟将发之先, 既发之后, 乃可服截药。 用兵之法, 所谓迎其未至, 击其惰归也。

谚谓“无痰不成疟”,此方君常山以劫去其痰,然疟症由暑而挟湿,而湿积复生热,重以凄清之气遏之,则气郁不舒,气郁不得行,而湿热成痰,结聚胸胃,壅滞经络,是痰其后焉,而劫痰乃治标事也。顾痰行则气亦可通,而方内知母可以去暑,草果可以燥湿,贝母可以破郁,槟榔可以行滞,穿山甲出入阴阳走窜经络,可以遍搜其宿暑清寒之郁塞,而又敛以乌梅,行以生姜,和以甘草,以平其阴阳之争,则其截之也,亦有道矣。疟之久者,血气必羸,未可以概施也 虚羸甚者, 不任截药, 宜四兽饮以补正为急。 其可截者, 则用此截之, 而后为调理之。 截疟之方, 惟此为良。

何首乌汤

治久疟阴虚,或发或止,无有定期;寒不甚,热不甚,而羸瘦不堪任者。

何首乌 五钱。 苦、 甘、 涩, 温。 甘能补正, 涩能敛阴, 苦可平热, 其根藤皆蔓引坚劲, 好穿石砌, 而深入地下, 故善行下部, 而固精髓, 坚筋骨, 保合阳气, 归于阴静, 与地黄之用, 大不相似, 用以治疟, 则以遂 秋冬清肃之治, 而平暑湿留滞之邪, 使正气敛固, 而荣卫不伤, 则虽有外入之阴寒, 亦可无所争而自散, 实治久疟之良药也 青皮 一钱。 何首乌恐一于敛补, 故以青皮辅之, 行肝气之深郁于下者, 以达而上之, 又所以去外遏之燥淫也 当归 一钱。 疟者, 燥淫而肝气郁也。 肝郁久必伤血, 荣卫皆涩而不行, 故青皮以行其气, 当归以行其血, 且润之也

白水煎服。

疟久邪深,入自膂脊,洒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不与荣卫相值,故其发不以时,或作或止,此则脾胃荣卫之药皆不足以达之,故治宜从肝肾 燥淫始入于肺, 从其类也, 卒乃入肝, 乘所胜也。 何首乌以敛之,正气中存,而邪不能间,毕冬藏也。青皮、当归以行之,郁者外达,而邪不能遏,春令和矣 久疟必延及冬春, 此亦因时之治。 此治阴疟之良方也 何首乌以治疟, 昔人未尝言及, 近今乃有知用之者。 愚制此方以治久疟, 每十愈八九。

鳖甲饮 严用和

治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按:疟母多结于左胁之下,此即所谓疟久邪深,入自腰膂,栖于肝肾之间,横连膜原者也。其结而成块,则有不得不用消破而又不可过用消破者,此用鳖甲,甚为得宜。但此方觉未甚惬意,姑录于此,用者或临症为加减而变通之。

鳖甲 醋炙。 咸能软坚, 色青入肝, 能滋阴补血, 清热散结, 故治疟母用为君药 白术 土炒 黄芪 此二味用以补脾胃之正气 当归 本方中无当归。 此特为加用之 川芎 此二味用以滋阴血, 而川芎能行血中之滞气 陈皮 补肝而行气去壅 芍药 泻肝以敛阴和脾 槟榔 行气降逆, 破滞攻坚 厚朴 破血结, 散气郁 草果 面煨。 行肝命之气, 以温暖脾胃 甘草 以和中厚土

等分,姜三片,枣一枚,乌梅一枚同煎。

气血不虚,疟不至于成痞。疟至成痞,则是正不胜邪,中气惫矣。滋补气血,而兼用治疟攻坚之药,宜也。但痞在肝肾间,而消痞者在脾胃,则两不相当矣 厚朴、 草果皆只能破脾胃之结聚。 疟邪犹盛,宜用此方。正气甚衰,而疟亦不甚或不疟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加柴胡、鳖甲、穿山甲、乌梅、桃仁、红花、莪术、三棱之属,审其气血所偏而用之可也 气虚脉沉涩, 血 聚脉沉弦。

火部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之所以异于暑淫者,火,相火也。以在人身言之,则相火为人之元阳,乃受生之本;而君火即相火所发之神明,为泛应之大用。故谓相火为“天火”,而君火为“人火”。然以六气之感言之,则暑气自天行之令,而相火只为虚位。盖凡得之饮食、烧炙及郁怒、忧思、劳役所动者,皆谓之火,是火淫只属人火,而暑淫乃为天火。饮食、烧炙得之自外,而相火亦为应之;思怒劳役动于心火,而相火乃起而从之。故火淫属之相火,而相火本受生之元阳,则人火亦天火矣。治火淫者,变“咸寒”而言“咸冷”,盖火兼木化,而冷者薄寒金气,兼以金而胜木云也。佐不以“苦甘”,而以“苦辛”,暑为阳散之极,不可再散,而火多由于阳气之郁,则或宜有以散之。至于咸补、酸收、苦泄,则亦与治心法同。人身六经各有火,而六经之火,皆应于心,心固火之主,而相火亦从心火为治法也。要之火即生气之阳,生阳不郁,则不为火,有所拂逆,而后为火。寒、风、湿、燥之郁,皆成火症。此分见于各部,惟以外火动内火,及脏气失平而动为火者,乃列为“火部”云。

黄连解毒汤 即三补丸

已见“三焦部”,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燥心烦,口渴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诸症。

按:此实盛之火,盖内外火热交煽,君、相二火合作,其势已燎原者。溯火之作,必有所由,而火已燎原,当急扑!火元自命门始,而三焦行命火之令,脏腑气有所郁,其热皆触于三焦,故治火主治三焦,而此方则以统治三焦之火也。火动于七情劳役者,其火为虚,此方不宜;火郁于寒、风、湿、燥及饮食焚炙者,其火为实,实甚者宜之。

黄连 泻心脾中焦火 黄芩 泻肺上焦火 黄柏 泻肾下焦火 栀子 统行三焦之火

此全用“苦以发之”者,火性炎上,而其本在下,泄其本以下之,则火势衰歇 ,故云“苦以发之” 非徒云以寒治热也。 即其所在而分泄之 芩、 连、 黄柏, 统自上下而通行之 栀子, 而黄柏之辛则相火得所行,栀子之酸则君火有所敛 非徒以抑而塞之。 收其上,行其下,火不为热矣。

凉膈散 《局方》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及诸风瘈疭,胃热发斑,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按:心火,上焦火。中焦燥实,则胃火。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吐血衄血,多心火所为。而口疮、唇裂、发斑,则胃火之实盛也。诸风及惊急症,肝木所为,而风急火炎,其热必归于心,故治火亦即所以治风。谓之“凉膈”者,心在膈上,肝胃在膈下,肝胃有火,必自膈以上干于心,而心为火之主,肝火多得之风,胃火多得之食,总皆心为受之,是火在膈间,去火所以凉膈也。

连翘 四两。 苦, 寒。 其形似心而色赤, 故入心。 其味苦而性善裂, 故能泄发心火。 此苦降而有发散之意, 故与黄连之泻火又稍不同 大黄 酒浸, 二两。 荡胃火, 用酒浸之, 以清膈上之火 芒硝 二两。 补心, 软坚, 滋阴 甘草 二两。 大黄、 芒硝之峻, 故甘以缓之。 大黄、 芒硝、 甘草, 此调胃承气汤, 所以清胃火也 黄芩 酒炒, 一两。 以降泄肺火 薄荷 一两。 靖肝风, 散肝火, 清头目之风热 栀子 炒黑, 一两。 除心烦, 泻妄火, 通行三焦之火

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 升散阳气于上焦, 而宣达其阴郁、 白蜜 甘润能补肺宁心, 去火而清润胸膈, 煎服。

凡热莫盛于胃 胃为水谷之府, 相火所行, 而多气多血, 蒸变失宜, 即动为火。 又风木喜乘阳明, 风火合淫, 亦归于胃; 寒、 湿之郁, 皆作热而为胃火, 而火每变见于心 心为君火, 诸经之火所宗。 故凡有火, 必变见于心。 如烦躁、 目赤、 面赤、 舌胎、 口疮、 唇裂、 血热吐衄之类。 然心为虚位,每胃火自膈而升,则其焰上炽,焰有不达,而热在膈间,心病变见矣 焰有不达, 上或遏之也。 在膈上者,因为发之 连翘为君, 以心为火之主, 黄芩、 栀子、 竹叶, 则所谓佐以辛苦,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在膈下者,从而夺之 大黄、 芒硝之荡胃热, 所谓火淫于内, 治以咸冷也; 甘以缓之,不欲遂为拂也 甘草、 白蜜。 发之靖其标 苦以发之, 发之如拨开之义, 拨开四散, 则热势自衰, 夺之清其本 火炎于上, 其本在下。

李东垣曰: 易老法减大黄、 芒硝, 加桔梗、 竹叶, 治胸膈与六经之热, 以手足少阳俱下胸膈, 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 乃至高之分, 故用桔梗入肺, 以去胸腹六经之热。 重症用前方, 轻者用此方。

喻嘉言曰: 按中风症大势, 风木合君相二火主病, 古方用凉膈散居多。 如转舌膏用凉膈散加菖蒲、 远志; 活命金丹用凉膈散加青黛、 蓝根。 盖风火上炎, 胸膈正燎原之地, 所以清心宁神, 转舌、 活命、 凉膈之功居多, 不可以宣通肠胃轻訾之也。

愚按:膈火自胃而上,胃火正宜宣通,有病服药,当可而施,多为畏忌,医之所以日庸也。

升阳散火汤 东垣

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得之,乃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

按:热在肌肤,中焦火郁;热在骨髓,下焦火郁。下焦肾命,阴阳并居,阴有所亏,则阳独盛,火无所依,而热在骨;中焦脾胃,一燥一湿,脾湿胜胃,则阳气遏,火无所泄,而热在肌。四肢发热,与五心烦热亦稍不同,此热在中下二焦,未及膈上,故无烦躁口渴、吐血、衄血等症。

柴胡 八钱。 拨肾水以行于肝胆, 而升肝胆之阳以散于经络, 荣于四表, 使阴阳无所滞郁, 故能退骨蒸之热, 为治相火劳热君药 葛根 五钱。 行肝气于脾胃, 以升达膻中而逐外闭之清寒, 解肌肉之郁热 升麻 五钱。 行肝气于脾胃, 以升达膻中, 而散阴阳之郁塞 羌活 五钱 独活 五钱。 二活皆能宣达阳气, 外透肌表, 以去在表之寒热。 但羌活气尤雄劲, 专行于外; 独活独茎直上, 升达于中。 二活相辅, 乃自下极, 宣达四表也 防风 二钱五分。 亦所以升达肝气, 而藉木之行以疏开脾土之湿, 故脾胃之药亦用之 白芍 五钱。 方中皆升散之药, 用白芍以敛之, 为之节也。 此所治症, 谓因血虚得之, 乃方中皆用升散以行气, 而无滋血之药, 又用芍药以泻肝, 其血不愈虚乎。 曰: 芍药泻肝, 不使过散, 非泻血也。 酸味能聚津液, 所以节而留之, 谓之补血者非, 言泻血者亦非。 此症虽云血虚, 只是阴阳偏胜, 阴血素不足者, 非有亏失也。 但火气盛则真阴愈烁, 为行其阳气而留其津液, 则火热既散, 而阴血可徐滋也 人参 五钱。 以补阳气, 即以滋阴血, 阳气之升, 赖此以固其本 炙甘草 三钱 生甘草 二钱。 甘以厚其土。 此用炙又用生者, 脾胃伤于冷食, 炙草合人参所以益胃, 合防风可以去满, 阳气遏于脾胃, 生草合葛根、 升麻, 又有以助其宣达也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清阳之气,倡阴以行,本于肾命,行于肝胆,蒸于脾胃,达于膈上,布于膻中,而后畅于四表。阳气即火,而畅则无所谓火,阳气一有所遏抑,则愤逆而见为火焉。血之不足者,阳行而阴不能从,阳气已失其侣,而又遏于饮食生冷,则不能上行,此所以 郁于中下二焦而为火也 以饮食生冷, 故火郁在中下二焦, 此方所治是 也。 若酒食浓厚烧煿, 则又助火, 而火逼中上二焦, 乃为凉膈散症矣。 火郁于下,真阴愈烁,苦以发之,拨自肾命之中 柴胡解骨髓中热, 宣之脾胃之上 葛根、 升麻散脾胃热, 达之四表之末 二活祛四肢热, 阳气可不郁矣。参、芍、甘草、姜、枣以厚滋脾胃,而和其阴阳,所以固其气血之本也 胃伤冷食, 何以不用消导而用和补。 曰: 此非伤食, 伤于所食之冷而抑遏阳气耳。 胃已虚矣, 何可更消。 人参、 甘草、 姜、 枣以温之, 则冷气消矣。 热盛如此, 何以不用寒凉? 曰: 阳气已为阴所抑遏矣, 而更用寒凉, 是重为抑遏之。 凡火盛水亏, 则滋其水, 阳为阴揜, 则畅其阳; 火炎于上, 可自下夺之; 火郁在下, 必升以散之。 此与凉膈散之治, 所以大不相似也。

火郁汤

此以治火郁于中,外寒内热,脉沉而数者。前方所治,上郁下也,故热得横达于外;此方所治,外郁内也,热在肌骨,而外畏风寒。

即前方除人参、独活,加葱白,每服三茎。外有寒未尽,故不用人参。既不用人参,故减二活之一,加葱白以达阳气于外。

葛花解酲汤

已见“湿部”,专治酒积。酒渍脾胃,郁为湿热,酿成肠胃胸膈之火。

酒能助脾胃肝胆之火,而烁肺消肾。此方亦能厚脾胃而分消其湿热。

泻黄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按:脾胃开窍于口,故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皆脾火也;脾胃热则善消,故易饥,烦渴易饥,此所谓中消也;脾主肌肉,热在肌肉者,轻按重按皆不热,不轻不重乃得之也。凡面上热,胸前热,一身尽热,狂而妄见妄言,属阳明胃;肩背热,足外廉胫踝后热,属太阳膀胱;口热舌干,中热而喘,足心热痛,属少阴肾;肩上热,耳前热,项似欲拔,属太阳小肠;身热肤痛,手心热,属少阴心;洒洒淅淅,似寒似热,皮外热,属太阴肺;热而筋纵不收,阴痿,属厥阴肝。又肾热在骨,肝热筋弛,心热血妄,脾热在肉,肺热在皮,胃热则脐上热,肠热则脐下热,胆热则胁下热,肺热则胸背热,肾热则腰间热。肾火多由房劳,心火多由思虑,肝火由风淫及郁怒,肺火郁于清寒,及心胃之火所熏烁,脾胃之火则饮食劳役,风、寒、燥、湿皆足以致之,而饮食为多。浓酒燔炙,皆脾胃之害也。

防风 四两。 君防风引木以疏土 藿香 七钱。 理不正之气, 舒胸膈郁热 甘草 二两。 厚脾土之化, 正所以泻土中之火, 合之防风, 能消实满 山栀 炒黑, 一两。 脾胃中焦也, 中焦有火, 则上焦受其熏灼, 而心肺皆热, 下焦亦受其逼, 而肾水不升, 故山栀以靖心烦而泻三焦之火 石膏 五钱。 此正所以荡脾胃之热。 而解肌肉之炎蒸, 不必谓为泻肺也。 脾胃之火, 何以不用黄连? 曰: 黄连实主泻心火、 胆火, 以为主泻脾火者, 非也。 且此须玩 “伏火” 二字, 伏火犹郁火也, 其用防风、 藿香、 石膏, 意亦主于升散, 不欲以苦寒折之, 致伤正气, 惟山栀乃所以导其热而下之也。

研末炒香,蜜酒调服 用酒调益见升散之意矣。

脾胃无火,何以化食?脾胃之气常舒,则无所谓火。脾胃“伏火”,有火为填实之,火独治而脾胃之气浊而不能清也 火为填实 之, 以外入之火填实上, 如浓酒、 肥肉、 辛热焦煿之类皆是。 此只以外热作 其内热, 非伤食也。 火独伏于脾胃,故以升散之法治之 口燥唇干, 口疮 口臭, 烦渴易饥, 热在肌肉诸症, 皆尚只是脾胃之变见, 未及于膈上, 以犯 上焦心肺, 故谓之 “伏火”, 而治之仍用升散。 若燥实之甚, 炎及膈上, 上焦心火并作, 而有烦躁头眩, 吐血衄血诸症, 又下焦二便皆闭, 则胃火不得不为推荡, 而兼折以苦寒, 兼之升散, 如凉膈是也; 其更实盛, 而三焦皆热, 二火合炎, 则独用苦寒以胜之, 黄连解毒汤不可废也; 或如阳明之火, 因风寒外郁, 而阳气愤作, 至不可复平, 则升散又非可用。 而调胃承气及诸承气汤, 固皆所以治火, 所以救欲绝之阴矣; 若乃郁在脾胃, 以至下焦之火不得舒畅, 酿为骨蒸肌热, 则又必以升散为治, 如升阳散火汤是也; 其若中气虚少, 而见为有火, 则又所谓虚火, 补其气, 而火自清, 补中益气汤治之。 君用防风,木气升而土中之积热可解也 钱仲阳泻黄散, 用防风、 升麻、 枳壳、 黄芩各一钱半, 石斛一钱二分, 半夏一钱, 甘草七分, 方亦和平可用。 其用石斛、 半夏, 尤觉有理。

清胃散 东垣

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

按:积热与伏火又稍不同,积热者,有热气积于胃中,而非如伏火之填实郁结也。上下牙痛,则胃热之行于经者,不专在腑也,阳明胃脉,循鼻外入口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主上牙龈;喜寒饮而恶热,其支者别络脑,故其痛牵引头脑。唇面腮颊,皆阳明经脉所行,故面热,唇口颊腮肿痛。此方所治,主阳明胃经言也。若阳明大肠经脉,则亦上颈贯颊,而入下齿挟口,主下牙龈。其痛喜热饮而恶寒,以大肠正属燥金也。牙宣者,牙缝出血也。牙齿本肾之余,牙宣常出血而少者,宜属肾之虚火;若急出而多者,则仍属阳明之火,皆主此方。

生地黄 一钱。 阳明经热, 是阳胜也。 齿牙属肾, 阳明经热干于齿, 且喜寒恶热, 是水不足也, 故君生地, 使上行以济火 牡丹皮 八分。 阳明牙痛, 热肿龈烂, 宣血, 是其血并热, 故用牡丹皮以靖之 黄连 八分。 牙痛虽由胃 火, 而血热则干于心肝, 故黄连以泻心肝之火 石膏 八分。 正用以荡胃腑之积热, 而味辛能散气, 味轻薄上行, 又以清胃经头面、 齿牙之火 当归 八分。 使血得所归则不逆, 且方内之药皆凉, 此用温以和之 升麻 八分。 又以升胃中之清阳, 亦所以散其火也

胃热上行于齿,则经病而非腑病,胃经气血皆盛,故气热则血随以上行,轻为齿痛、牙宣、腮肿、龈烂,重则亦至吐血、衄血 此其为热, 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郁, 以及酒食烧煿之味, 皆足以致之。 胃固热之腑, 亦六淫之会也。 大肠经热, 亦有牙痛。 然胃热牙痛为多, 而大肠热牙痛者甚少。 以胃热伤血伤阴,故以滋阴养血为治 生地、 丹皮、 当归是也, 平阴阳也 此滋阴以配阳, 非用水以胜火; 苦以泄之,除内热也 黄连泄心肝之热, 又石膏之淡, 亦能泄以去胃腑之热; 辛以散之,去经热也 石膏、 升麻皆辛以散经热。

阳明大肠牙痛, 亦可用此汤, 但宜易黄连以黄芩; 若肾经虚热牙宣, 可用六味或八味; 风热腮肿, 则宜如圣汤。

甘露饮 《局方》

已见“暑部”,治胃中湿热,口臭喉疮,齿龈宣露,及吐衄齿血。

按:此犹前症,而经热尤甚者。

所治犹前症,而方意亦同,但热甚加以保肺,且欲其生水也。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东垣

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者。

按:饮食填塞,胃不能化,则胃气不行。劳倦疲惫,脾不能运,则脾因生湿,而胃病则脾无所禀,脾病则胃无所滋,二者交病矣。胃郁成热,热转生湿,脾濡积湿,湿转生热,湿热并合,气浊而不清,则所谓阴火也。阴火郁于中焦,而清气不得升矣。生大热,如肌肉皆热,四肢疲热,其热烙手,且热犯上焦之类。右关缓弱,脾虚也;右关弦,木乘土也;右关浮数,胃热也。身有大热,而右关缓弱,故知其为脾虚阴火。弦浮数者,其为肝火、胃火不待言也。

柴胡 一两五钱。 升拔阳气于阴中, 以清脾胃之阴火, 此用为君药 黄芪 一两 甘草 炙, 一两 人参 七钱。 此所以补脾胃, 脾胃之正气足, 则能化能运, 而湿热之气自消 苍术 一两。 以行肝气, 燥脾湿, 而舒土中之郁滞 升麻 八钱。 升胃气以布散于膻中 羌活 一两。 达阳气于肌表 黄连 酒炒, 五钱。 以泻心火而清脾胃 黄芩 炒, 一两。 以泄肺热, 阴火上炎, 势必逼于膈上, 故以此靖心肺之火 石膏 二钱。 以荡胃火, 长夏用此, 过时则去之, 盖脾胃已虚, 此恐伤胃气也

每服五钱。

生气,阳也。阳气舒而升降顺,无所谓火。气有所拂,则郁而为火。火亦无所谓阴也,顾阳气上升,方升而遏之使降,以至郁而有火。升为阳,降为阴,是则所谓“阴火”。既为阴火,则不可不有以泻之矣。脾胃为后天化气之主,肝肾之气升于脾胃,然后赖脾胃之化水谷以滋气血,而布散于周身。脾胃为饮食劳役所伤,则气自中阻,肝肾之气不能升,而后天气血无以化,脾所积皆成热湿,然气非不升也,升而不畅,杂于湿热,混浊不清,故曰“阴火”。以是行于肌肤,而肌肤皆火热矣。升达肝肾之阳,以行于脾胃 柴胡为君, 而大补脾胃以立后天化气之主 黄芪、 甘草、 人参、 苍术, 又升脾胃之气于膻中,以达之四表 人参、 黄芪、 升麻、 羌活, 乃降泄其阴火以清之 芩、 连、 石膏。 此治火之探其本者。

泻白散 仲阳

治肺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

按:肺脏无火,肺之有火,皆由肝、肾、心、脾、胃火上行而熏烁之,否则外淫之清寒束之,而肺气不得舒,则郁为肺热耳。此所云皮虚蒸热,洒淅寒热,症似属之外感,然此方则非治外感之药。盖肺合皮毛,肺气虚而邪火客之,以有火故皮肤蒸热,以肺虚而气不足以外固,故洒淅寒热,则非由外感,此其辨当察之。日晡尤甚,喘嗽气急,以肺金自病,故日晡尤甚;以肺虚,故气喘气急。若外感则蒸热,不必日晡,且咳嗽而不喘急矣。然肝脾心胃无火,而肺反独有火,何也?曰:肺火未有不自下而上,盖虚热上蒸,至肺而极,肺独敛之,久而不散,则其下反不觉有火,而肺反有火矣。此方实是清金补肺,而曰“泻白”者,泻肺之火邪云尔。

桑白皮 二钱。 甘、 酸、 微辛。 补敛肃清之气, 而泻其邪火, 为清肺君药 地骨皮 一钱。 甘, 淡。 甘则能补, 凡甘淡之味, 能上行而补肺, 以其补土而上浮, 则土能生金; 而淡者又水之源, 金能生水, 故凡甘淡上行者, 又多能泻火而下滋肾水。 凡木之根皮, 其气上行, 其体在下。 地骨皮上行, 则泻肺中之伏火, 而解肌热, 止嗽定喘; 又淡渗以下行, 而泻肝肾之虚热, 以凉血退骨蒸。 此所治症, 虽曰肺火, 实亦本肝肾之火上行, 故用地骨皮, 兼清上下也 甘草 五分。 生用能补土, 上行而泻肺火。 泻火者, 清之散之, 非必抑而下之 粳米 百粒。 补敛肺气

肺居上极,火自下烁者,皆肺受之,肺无火而火之聚也。火气炎上,上极于肺则肺热,而下反不见为热矣。故变见喘嗽,而虚热在皮肤,肺气足则治有节而不受火邪。肺有火邪,肺气之不足也,桑皮、地骨清金而降其逆上者以复之下 上逆则为火, 复之下则 不为火邪矣。 不用二冬, 而用二皮, 二皮之泻火, 比二冬为峻, 且热气变见皮肤, 则还以皮行之, 亦因其类也。 二皮皆甘, 泻而有补, 而桑皮尤能益气, 地骨能滋水以清火。 甘草、粳米,则补敛肺气使不受邪也 肺不受邪, 而二皮为下其邪, 二皮行水, 使热自小便出也。 李时珍曰: 此泻肺诸方之准 绳也。

按:东垣用此方,加人参、五味子、茯苓、青皮、陈皮,以治咳嗽、喘急、呕吐。又用此方加知母、黄芩、桔梗、青皮、陈皮,以治咳而气喘,烦热口渴,胸膈不利。罗谦甫除甘草、粳米,加黄芩、知母、麦冬、五味子、桔梗,治过伤饮食酒毒,气出腥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苦干燥。是此方诚泻肺邪者所宗主,然肺岂可泻?泻肺者,泻其邪耳。凡有余者邪有余,不足者正不足,五脏之正,皆不可泻,五气之邪,皆不可不泻。钱仲阳制泻黄、泻白、泻青、导赤诸方,皆井井有法,则试问泻其邪欤?泻其正欤?而独言“肝无补法”“肾无泻法”,则一时偏说臆见,使后人执其说而昧本经之旨,学者不可不察也。

人参白虎汤

已见“三焦部”。此以治肺胃火伤,传为膈消。

肺火自胃升 胃输气膻中, 火从气上炎, 则熏蒸于肺, 火炎伤肺,则金不能敛。石膏、知母,辛散甘泄,以去火邪;甘草、粳米,甘补酸收,以肃肺气;人参补气而能生津。此以治肺热盛实 盛于泻白 散之症 而肺气虚者 人每言“实热不可用人参”, 此膈消之症, 其热亦实矣, 而古人补之。

二母散

治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

按:肺气虚劳,则宜用补气,而有不能服补气之剂者何?曰:火烁肺金,肾水源绝,阴虚已极,补其气而阴不能从,则阳反滋亢,不如滋阴降火,使火退而金清,然后可徐议为补其气。

知母 炒。 气轻能上清肺金, 以除胸膈之热; 味厚能下滋肾水, 以靖相火 之妄 贝母 炒。 苦泄以降肺火, 辛润以清肺金, 化燥痰, 解郁结

等分,为末服。

肺虚而后邪热乘之,是肺气本而邪热标也。然以阴火烁肺,而肺日转益虚,有火居之,气亦不能复敛,则补之有无从而补者,则泻火宜急,而补气反其后矣。故二母以清之,散之,润之,庶火散而肺不受刑,气可徐复也。此治热之尤甚者。

苍耳散 陈无择

治鼻渊。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也。凡津液外泄,皆由有火烁之,釜热则水涌,木热则液流,金热则汁溶。故肝热则泪出,心热则汗出,肺热则涕出,脾热则涎多,肾热则唾多。肺开窍在鼻,故肺热甚则鼻渊。《内经》又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1] 鼻渊。 [2] 故俗谓鼻渊为“脑漏”。要之,胆热移脑,亦相火之烁水而侮肺金也。

白芷 一两。 主阳明经, 上行头面, 以散热祛风去湿。 阳明脉夹鼻, 故白芷为君 辛夷 五钱。 辛, 温。 宣行肝气, 上彻巅顶, 泻肺中之风热, 而通关利窍, 主治鼻渊、 鼻塞、 目眩、 牙痛 薄荷 五钱。 辛、 寒。 行肝气, 泻肺热, 上清头目 苍耳子 炒, 二钱半。 辛、 苦, 温。 燥湿祛风, 外达皮肤, 上彻巅顶

为末,食前葱、茶调服二钱 葱以通窍, 茶能清肺, 皆能上行, 散风清热。

鼻渊、鼻息,皆少阳、阳明之热所为。而少阳、阳明之热,则由风寒外束,肝气不舒,则阳气郁而为火,以上熏于肺,且烁脑而外泄之鼻也。故治之仍从少阳、阳明 白芷行阳明, 薄荷行少阳, 而宣于肺窍 辛夷、 苍耳子皆主通肺窍, 辛以散之也 散内热, 且散外淫。

辛夷散 严用和

治鼻生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按:息肉者,鼻窍中生恶肉,塞于鼻孔。此湿热所熏蒸而生,如湿地蒸热而生菌蕈也。故治之亦以辛散为主。

辛夷 木之花叶, 本有肺象, 高而在上。 辛夷辛香, 尤能宣通肺窍, 故主治鼻病 白芷 祛头面风湿 升麻 升达胃气之清阳 藁本 行督脉, 达巅顶, 以祛在上之风 川芎 行厥阴经, 祛风入脑 防风 宣通肝气, 以疏脾胃之阳 细辛 散热利窍 木通 此用之以通气去热 甘草 药皆辛散, 甘以缓之

等分为末,每服三钱,茶调下 上清头目, 惟茶最佳。 外用烧矾为末 咸能软坚, 酸能收湿。 加硇砂少许 咸、 辛、 苦。 专主烂去瘀肉, 吹鼻中 以消去息肉。

鼻生息肉,肺气浊也。气之升降,肺为之主,肺气呼吸,鼻为之通,故变见于鼻。肺气何以浊?气本于肾命,行于肝胆,输自脾胃,饮食和平,兴居 有节,元气不凋,则气常清顺,一或风湿干之,郁而成火 肝风脾湿, 郁成相火, 外感内伤, 皆足致之, 则气之上输者,混淆而成浊矣。浊气之升,或一时不为他病,而渐渍熏蒸,攻于上极,泄于肺窍,则鼻渊、鼻息,所由来矣 鼻渊多由风热, 风热激水; 鼻息多由湿热, 湿蒸成菌。 为升其清 辛夷、 白芷、 升麻, 为激其浊 激而去之, 藁本、 川芎、 细辛、 防风, 为通其窍 辛夷主之, 细辛行之, 木通通之, 协以上行,所以通肺窍之郁也 所用似皆风药, 头面巅顶之病, 非风药不能达也。

清骨散

治骨蒸劳热。骨蒸劳热者,其热在骨,蒸蒸然也,不必见他症。惟常觉蒸热,而血气日惫,肌肉日消,四肢日以无力,精神日以倦怠,故曰“劳”也。此相火独炎,真水枯涸,肾阴欲尽,故其热在骨。此凡七情以耗其血,房劳以竭其精,昏醉以消其液,皆足有以致之。东垣曰:昼热夜静,阳气旺于阳分;昼静夜热,阳气下陷阴中;昼夜皆热,重阳无阴。当急泻其阳,峻补其阴,昼病在气,夜病在血。

愚按:虽如此分,要以滋阴为主。阳陷阴中,宜东垣升阳散火汤;阳旺于昼,可用石膏散;重阳无阴,尺脉必沉数,或弦数,或六脉皆弦数,乃可用此汤,或知柏八味丸。

银柴胡 一钱半。 柴胡出银州者, 根长尺许, 粗大有力, 味尤苦寒, 能坚肾水于至静之地而滋之, 拨相火于至阴之中而出之, 故主治骨蒸以为君药 胡黄连 一钱。 出胡地者, 外黄内黑而中虚, 折之尘出如烟, 是能泄阴中之伏火, 故亦主治骨蒸 地骨皮 一钱。 此能清肺金以滋生肾水, 行积热, 退虚热。 主治有汗之骨蒸。 然不论有汗无汗, 要取其滋阴生水 秦艽 一钱。 根每两歧如分髀股, 其纹交纠螺旋而下, 能行肝气以下搜热湿。 祛阴分、 血分之热湿而散之, 故亦主治阴热 知母 一钱。 苦坚辛润。 清肺金以下生肾水, 即能坚肾水以安相火而保肺金 鳖甲 童便炙, 一钱。 介虫阴物, 穴处水中, 而能出入于水, 故能除阴分之热。 色青入肝童便炙之, 引以入肾; 又甲亦骨类, 引诸药以入骨, 而彻去骨中之热也 青蒿 一钱。 得水之生气, 拨肾水行于肝胆。 以清血中之湿热, 舒郁火, 畅微阳, 治蓐劳虚热、 骨蒸劳热 甘草 炙, 五分。 药多寒凉, 故和以甘温, 且炙草亦能去虚热

肾,人之本;骨,人之干。阳以资始,阴以资生,而阳恒易盈,阴恒易耗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天地之数。 况人生阳也, 而资阴以致用, 况百为以雕丧之 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 况思其智之所不及, 忧其 力之所不能, 重以饮食色欲之斫丧 , 而血以日耗, 精以日衰, 是犹以火烁水, 水日消而火无所制矣, 真阴安得而不竭?阴消水涸,髓竭骨枯,重阳无阴,阳亦游散,此养生之所以惓惓于守黑也 前人有言曰: 五行六气, 水但其一耳。 一水安能胜五火哉。 蒸热在骨,是必当大泻其阳,峻补其阴,犹恐不及。此方以泻阳而生气不伤 银柴胡、 胡黄连、 秦 艽、 青蒿皆以泻阳而实皆所以宣达其阳, 原非以阴寒遏抑之也, 以滋阴而下而能润 地骨皮、 知母、 鳖甲皆以滋阴, 然补金以生水, 亦非大寒凝闭之药。 知母能润命门, 鳖甲能滋气血, 今人不问病体, 不详药性, 则惟以温暖为宝, 而视寒凉为仇, 一言及银柴胡及黄连、 地骨皮、 知母等药, 则比之于鸩毒, 遇有阴亏之症, 其何能治? 嗟乎。 是为清骨热之良方,学医者毋以苦寒仇视之也。若夫颐养以正,以静制动,使子珠常温于下,则固存乎其人,不病可也 颐以山止雷, 使不妄动, 而震之一阳, 常安于下。

石膏散 《外台》

治劳热骨蒸,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

按:骨蒸则肢瘦,常也。骨蒸而有汗,则阳犹外泄,中未大虚也。其脉长则阳明热也。阳明之热多由于酒及肝怒,郁而乘土;又或外淫所郁,阳邪入腑,时不即病,或病而荡涤未尽,久不为治,则积久而酿为骨蒸。阳明亦为骨蒸者,土固克水,而土热尤能涸水,则亦致骨蒸。此即所谓阳旺于阳分者,固不尽由阴虚,然久烁则阴亦不能不耗矣。但其病在阳,则比之七情色欲者为浅,惟不知审症,而遂用温补,则不复治矣。

石膏一味,研细,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 寸大方匙, 一匙也。 取热退为度 石膏气轻味辛。 能发表, 解肌热, 而上保肺金。 质重性寒, 能入里荡 胃热而下滋肾水, 且淡能渗湿, 甘能补气, 以去湿热为和平之剂。 今人每以寒凉而畏忌之如鸩毒矣。

此以治亢阳之烁阴而为劳热者。亢阳烁阴,阴虽本不有亏,而亦终归消涸 此如釜虽有水, 而盛火焚烧不止, 釜中之水, 亦终于消涸而 已。 故不必滋阴,而但为散其已亢之阳,阳平则阴自复也 此方不独 阳实骨蒸可治, 胃火吐血成盆成碗者, 亦可通治, 以其能散火, 非他寒药比也。

大补阴丸 丹溪

治水亏火炎,耳鸣耳聋,咳逆虚热,肾脉洪大,不能受峻补者。

按:耳为肾窍,耳鸣耳聋,皆属肾虚,而水气不能上荣,则虚火反作声也。咳逆谓呃忒,亦无依之火,不安位而上冲于胃者。肾脉宜沉石安和,肾脉洪大,是水亏而火炎矣。此方名“大补阴”,而又云不能受峻补者,谓不可以参、芪补耳。

熟地黄 六两。 此专为肾水亏衰而相火无制者, 故熟地以补水 败龟板 酥炙, 六两。 补阴即以养阳, 滋肾亦以补心, 且血气之类, 而贞固之守, 有贞以起元之意焉 知母 盐水炒, 四两。 泻肺火而下生肾水, 去肾中气分之邪热 黄柏 盐酒炒, 四两。 坚肾水而转行肝木, 去肾中血分之邪热

牛脊髓和蜜丸 过于椓丧 , 肾精必枯。 先天之禀受不足者, 肾水亦易枯, 水亏火炎, 骨髓必空。 脊髓上通髓海, 下接命门, 补之以其类也。 丹溪本方用猪脊髓。

愚按:内则食豚 去脑,谓其有毒也,脑有毒则脊髓亦有毒可知。古人精于物理,必非无谓,故改用牛脊髓。牛,土畜,土足以防水,且其性和顺,而力任重,用之为宜。

盐汤下 盐以导之趋下。

以火炎而烁水,酿为骨蒸,其势横轶 [3] ,水火不相能,其过在火 此骨蒸劳热之症, 多由七情之郁, 而加之酒色之伤。 以水亏而火炎,咳逆虚热,其势上浮,水火不相依,其伤在水 此耳聋、 耳鸣、 呃逆、 虚 热之症, 或由色伤, 或本体弱者。 先天肾命, 水火相依, 水得火而行, 火得水而居, 故肾水不足, 则相火失所依, 而上浮为耳聋、 耳鸣、 呃逆、 虚热等症。 过在火者急泻其阳,拔而上之 柴胡、 胡连、 青蒿、 秦艽, 皆自阴中升拔其阳而上之, 是则所谓泻阳也, 而峻补其阴以平之,所以杀其横也 地骨皮、 知母、 鳖甲皆滋水之源而下之, 乃所以补阴也; 过在水者,大补其阴,引而上之 熟地黄正为补水, 龟板则能引肾水以交于心, 而接引其阳以下之,所以俾 相依也 知母、 黄柏, 降上浮之相火而下之, 使仍依于水中也。 黄柏之性, 不专下行, 合知母则专行入肾。 故昔人云: 黄柏无知母, 如水母之无虾云。 均以济水火,而方药不同,可以知所法矣。

肾热汤 《千金方》

治肾热,耳流脓血,不闻人声。

按:耳为肾窍,肾水不足,则相火上浮,火气上冲,而耳不能纳声,且虚火作声而为耳鸣;又耳虽肾窍,而视听皆营于心,心肾交,水火平,而后能听。心肾不交,则心火独上,耳目血亏,而视听不清明矣。且十二经络,惟足太阳经及手厥阴不行于耳,余十经皆入络耳。故凡风、寒、湿、热之淫,及有暴怒、惊恐、气逆不顺,皆能上干于耳;而有郁热、积痰、结核塞耳,且肿痛而流脓血者,外淫湿热病耳,谓之聤耳,不关于肾,则但散其风湿可已。若肾虚耳聋,则专补肾,如大补阴丸是也。此言肾热耳聋,而至于耳流脓血,则是心肾不交,君相二火皆作,以浮于耳窍,而且火郁成湿矣。然不为他症而独病耳,则亦有经邪为之引故也。

生地黄汁 一升。 大滋肾水, 以清心火, 此为君药 葱白 一升。 引肾气以上通于耳 磁石 煅红, 淬七次, 五两。 体重色黑, 下沉入肾, 性能引铁, 引肺金以下生肾水。 而味辛能润肾以破其凝闭, 味咸能泻肾以除其邪热, 使肾水澄清, 则真阴上荣, 有以济火, 且能开窍而使耳目聪明矣 牡蛎 盐水煮过, 煅粉, 五两。 介虫, 水属也, 而味咸涩, 以能补心收散, 亦所以滋水而交心肾 白术 炒, 五两。 脾为心肾之交, 所谓黄庭也。 脾有积湿中梗, 则心肾不得交, 且二火交郁而生热, 故白术以补脾去湿 麦门冬 四两。 以宁心清肺, 而生肾水 芍药 四两。 以补敛肺气而泻相火。 耳为肾窍, 而 《洪范》 五事, 则以听属金, 盖金主收敛, 而听自外入, 是金收之用也。 肺肾子母之脏, 必金清而后水足, 水足而金益清, 金水清而后能受, 故此方兼用麦冬、 芍药, 以敛气清金, 而磁石又引金以入水, 其用物亦甚精矣 甘草 一两 大枣 十五枚。 以佐白术

分三服 此必汉剂。 若唐剂依唐分两, 则如此大剂, 如何只可作三服? 且三字亦必有误, 即如汉分两, 亦当作五服。

耳流脓血,当不只责之肾热,而至不闻人声,则肾热为主。不闻人声,耳聪壅也。肾何以热?肾水不足以制火,则热生,相火合心火以上炎,则金不能生水,而热益甚,则聪壅矣。热甚则生湿而伤血,故流脓血。故此方以滋肾为主,使水火交济 生地、 牡蛎, 而又清金以为生水之源 芍药、 麦冬、 磁石, 益脾以为交心肾之地 白术、 甘草、 大枣, 乃导而通耳窍,且散外邪也 葱白, 或加石菖蒲亦妙。

小蓟饮

治下焦结热而成血淋。

按:小肠、膀胱,皆在下焦,而一火一水。小肠,心之腑,膀胱,肾之腑也。心热遗于小肠,则小肠热结,然使肾水旺,则水足以济火,乃小肠之热,又遗于膀胱,则是亦肾虚而水不能制火故也。心主血,心火妄则伤血,肾开窍于前阴,肾水亏则小便癃,而血从溺出。心肾皆热,则血凝而瘀黑,不可以血瘀为肾、膀胱虚冷,但痛者谓之血淋,为实热;不痛者只为溺血,为虚热,为肾虚。

小蓟 苦、 甘, 寒。 坚肾水, 泻心火, 去血热。 此不用大蓟而用小蓟, 盖以大蓟主大便, 小蓟主小便云 蒲黄 炒黑。 蒲黄清血热, 炒黑以止妄行之血 藕节 藕, 味甘、 咸, 微涩。 散瘀血, 退血热, 其节亦能止血 滑石 滑关窍, 行水道, 泻三焦之火 栀子 炒。 去心及三焦之火, 炒黑亦能止妄血 木通 导心、 小肠之火而通之下 淡竹叶 行相火之郁, 而散之于膻中 甘草 和中亦能泻火 当归 以上各五分。 滋阴而行阳, 以萃津液于肝, 使血得所归。 血得所归, 则不妄行于小便矣 生地黄 一钱。 以滋肾水, 安相火, 且上升以济心火, 退血热

火上行者,而或热结下焦,热在血分,阴不足也。邪凑所虚,肾阴不足,热随水道下行,而侮所不胜 厥阴心包主血, 而与三焦相表里, 故心包血热, 循三焦水道下行, 极于下焦, 不独心之遗热小肠也, 相火合焉,二腑皆热 小肠、 膀胱也, 肾水衰而火侮之, 肾中相火因之, 则热结 矣。 火沸而血妄行,则或从溺以出,热结而艰出,故血淋也。去血分之热,止其妄行 小蓟、 蒲黄、 藕节, 而君以生地,佐以当归,水壮而血有所滋,热清而下焦不结矣。

左金丸

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结,亦治噤口痢。胁下,肝脉所行,而左胁尤木之正位,肝火郁盛,则左胁作痛。其吞酸吐酸者,木郁于土也。木生于土,而能克土,然土有阴寒积湿,则反能郁木,而木之生气,不获直遂,由是郁湿成热,而酸水横溢,或呕作酸气,或酸汁醋心,或泛吐酸水,或欲吐不出,究竟皆属之热,所谓“曲直作酸”者,曲而后直,所以作酸也。东垣谓:呕酸甚者,治以大辛热剂必减,不当但以为属热过矣。夫吐酸治以辛热而解者,是盖“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理有固然,然安得谓吐酸为非热?亦以木之所由以郁者,或有寒耳。若郁不因寒,而因湿、因滞,因有形之物,而概欲治以辛热,岂非以火散火,益滋之害乎?疝症多属寒,而筋疝偶有属热者,则相火为寒所郁之故,而相火急骤,则见热不见寒耳。大抵火即生气,生气不郁,不见为火,既见为火,则不可不有以泄之。然此方虽曰“左金”,实亦“辛以发之”,非徒逆以制之。

黄连 六两, 姜汁炒。 黄连生于阴崖穷谷之中, 得水石之气而生, 大抵抑阳伸阴, 味苦善降。 其在心, 则能泻君火而兼燥脾土之湿热; 其在肝, 则能泻相火而兼发肾水之邪热。 此方中炒以姜汁, 复佐之以茱萸, 所以引之专入于肝, 以泻肝火, 而平其怒, 非“用以泻心火, 实泻其子”之说 吴茱萸 一两, 盐水泡。 茱萸性热, 而其辛能散郁, 苦能降泄, 能引热以下行。 泡用盐水, 益所以引之就下, 而解热结。 辛味归肝, 合黄连以入肝, 则黄连以平其热, 茱萸以散其郁, 而木之生气直遂, 木之郁热自平矣。 且茱萸能燥脾湿, 消食积, 去积冷, 祛肾寒, 实补肝药, 非伐肝也

水丸。

阳气之郁而不伸,则为火。火郁于清寒,则实而胁痛 谓肺金抑之于上; 火郁于湿土,则酿而作酸 此脾湿过之于中; 火郁于沉阴,则急而筋疝 此肾有寒气而郁之于下。 湿火交郁,伤于肠胃,则流而肠澼 此谓痢疾, 火郁实盛, 则痢, 且噤口; 阳郁而愤,愤则为邪,故苦以泄之,辛以发之,使肝气得其和平,而郁之者亦散 郁之者即清寒湿热之类, 而连、 萸之辛能散寒, 苦能燥湿也。 以平郁热于左,故曰“左金”云尔 凡郁皆金气, 此以治左金。

泻青丸 钱仲阳

治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肿痛。肝火性动,故卧则不安,且卧则肝气愈滞;肝不足则惊,肝有余则怒;风木无恒,乍惊乍怒,热则筋缓,故筋痿不起,其尤盛则有瘈疭矣;肝开窍于目,故风热上走空窍,则目赤肿痛;肝火有血热,鲜身热,其或作烦热,则在亥、丑、寅时。

龙胆草 苦、 寒。 色青碧, 入肝。 主泻相火, 除下焦湿热, 定肝胆虚邪, 亦能上行, 去赤睛胬肉 山栀 炒黑。 此泻三焦火。 三焦亦少阳也, 且以除烦躁 大黄 酒蒸。 此泻脾胃火, 然肝火未有不乘于脾胃者 当归 酒洗。 肝火郁则肝血必耗, 肝血足则肝火自平。 故当归以补润肝木, 而萃其阴血 川芎 以行血中之气, 而散其郁热, 且上行头目 羌活 升阳散火 防风 以助羌活

等分,蜜丸 蜜亦能缓肝木而平相火, 竹叶汤下 竹叶升阳而散郁火。

热而不能安卧,多惊多怒,此肝火内烦之症 火郁于肝, 未涉他经, 未乘他脏, 其筋痿目赤, 亦肝自病。 肝火自郁,从肝而泻之 不用黄连而用龙胆草, 龙胆草质轻, 泻虚火, 且有升散之意; 黄连质重, 以降泻实火。 然浸及心脾,故自心脾靖之 肝木传子则及心, 如卧不安, 惊怒亦心病, 故栀子泻之; 肝木乘土, 则入胃, 不安卧亦脾胃病也, 故大黄泻之; 此肝不足也,故补之 正不足而后邪得而郁之, 故补用归、 芎, 所以裕其生气之本; 亦肝有余也,故散之 郁而为火则邪有余, 故散以羌活、 防风, 所以达其生气于上, 散之正所以补之也 升散正所以补肝, 且散邪即所以补正。 此方若无后四味, 则前三味不成方矣。

龙胆泻肝汤 《局方》

治肝胆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此言实火,火势盛也。热多挟湿,肝胆无湿,然肝居近肾,则肾水之邪热从之,不为血而为湿也。口苦有心火,有胆火,胆火上溢而口苦,其苦不可耐。肾虚耳聋,胆热亦耳聋,少阳经脉络耳,其聋不鸣,其热为实也。厥阴脉络前阴,肝主宗筋,筋因热缓故痿,热故痛。热挟湿故肿汗。肝热而肾失闭藏,则有白浊,且或血自溺出。

龙胆草 酒炒 黄芩 炒。 亦能泻肝火, 但比黄连为轻缓 栀子 酒炒。 热挟湿, 则流于三焦, 故宜用栀子 泽泻 泻肾湿 木通 泻小肠湿 车前子 泻膀胱湿。 此三味皆合栀子以行湿, 而亦即所以泻火 当归 酒洗 生地黄 酒微炒。 此二味以补肝滋阴, 为去肝热之本 生甘草 用生草所以资其生达上行之气, 以缓肝而散郁热也 柴胡 拔肝胆之生意于至阴之下, 而升之于上, 以舒阳气, 散阴郁, 则热可自散, 湿可自行。 此方当以此为君, 非分以龙胆草行肝, 柴胡行胆也

泻青丸所治肝热,其热虚,方意多在升而散之,以达其郁 川芎、 当归、 防风、 羌活, 补肝之升散。 此方所治肝热,其热实 胁痛、 耳聋、 胆溢、 口苦、 阴汗、 阴肿、 阴痛、 白浊、 溺血, 皆有实热, 不只于不能 安卧, 多惊多怒, 且热郁生湿,方意多在降而泻之,以泄其热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 皆所以行湿而泻火。 然补以归、地,升以柴胡,则所以达其郁者,亦已备矣 龙胆草、 生甘草, 亦有升散之用。

东垣去黄芩、 栀子、 甘草, 以专治前阴热、 痒、 臊、 臭, 用意甚佳。 又一方除当归、 生地、 木通、 泽泻、 车前, 加人参、 五味子、 天冬、 麦冬、 黄连、 知母, 以治筋痿挛急, 口苦爪枯, 亦兼治前症, 意在补肺以平肝, 且兼去心肾之火。

莲子清心饮 《局方》

治忧思抑郁,发热烦躁,或酒色过度,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渐成消渴,遗精淋浊,遇劳即发,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夜静昼甚,及女人崩带。

按:诸火皆总于心,未有他经热而不涉于心者。七情皆生于心,未有伤七情而不动心火者。而七情之郁,忧思为甚。至于酒则助相火而并动心火,故神为之昏;色则由心火而遂动相火,故精为之泄;诸火合炎,则水亏而火独炽,气血皆伤,烦躁并作,上烁肺金,下煎肾水,上则口苦咽干,下则遗精淋浊。气血皆虚,故四肢倦怠。五心者,手足掌心及心窝中。足掌心,涌泉穴,肾经所始;手掌心,劳宫穴,心包络经所荣。心肾皆火,水涸血枯,故五心烦热。遗精、淋浊,皆火烁而肾水不能闭藏,不劳则暂静。偶有劳心劳力,则皆触动其火。劳心动君火,劳力动肾火。肾为作强之官,夜得阴气故暂静,昼则阳盛故热甚。此皆阳气偏盛,不得谓为阳虚。谓阳虚者,非也。妇女崩中,亦多由七情、酒色,但其伤归于冲任,则为崩中,亦阳盛逼阴之故。女子崩中,亦犹男子之遗精、淋浊耳。带下有白带,有赤带,亦犹男子之赤浊、白浊,以其稠黏而下如带,故谓之带。又带脉束腰一周,所以提举下焦,而升达其气血,带脉虚而不能约束,则阳气陷而湿热下流也。

石莲肉 五钱。 即莲子之坚老者。 今广中有石莲子生树上者, 此大苦, 不堪用, 匆误用也。 莲子生于水, 而实于上, 其中菂 复本上而向下, 其壳黑, 其子赤, 其肉黄白, 其薏青, 其味甘而苦涩, 以入水则沉, 以入卤则浮, 其能交心肾可知, 敛心神, 泻心火, 固肾水, 藏肾精。 此以为清心君药 茯苓 三钱。 宁神固精, 安魂定魄, 渗湿利水 人参 三钱 黄芪 三钱。 壮火食气。 故参、 芪以补气, 非补阳虚而泻火之谓 柴胡 引肾水之清气而升之, 以散上浮之火 黄芩 炒。 以上皆三钱。 泻妄火之上浮而下之, 以清金而生水 麦门冬 二钱。 火烁肺金, 故麦门冬、 地骨皮皆以保肺 地骨皮 二钱。 补肺清金, 而下生肾水, 以靖相火 车前子 二钱。 甘、 咸。 能补肾气, 而澄治水中 之邪热浊湿 甘草 炙, 二钱。 助参、 芪以补气

空心服。

此方以清心火,而无泻心火之药,以心自生火,可安之而无可泻也。火伤气,参、芪、甘草以补之;火烁金,黄芪、麦冬以保之;火逼水,地骨、车前以清之,皆止火之为害,而非治火。惟莲肉、茯苓乃所以清火,而敛而安之,盖心君不妄,则火静而阴阳自平。如弊政除而民害自免,民气自平,余则加意焉以苏其尤困者耳 治心火之药, 可参“心部”求之, 此不尽复录也。

导赤散

已见“暑部”,治心火遗于小肠,溺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此心火自病,而未涉他经,未乘他脏者,然此有外火以动内火,非徒自内作者。

热下遗而溺赤淋痛,热上逼而口糜面赤,热中都而烦渴狂躁,此心火内炽之症 小肠有热, 亦只是心火自病。 心火自郁,从心而泻之 导赤自小肠而下, 正所以泻心, 自下导之 木通、 甘草稍, 自上散之 淡竹叶, 滋肾水以济之,所以平其心也 此所治与莲子清心饮大异。

伏兔丹 《局方》

治遗精白浊,及强中消渴。遗精之症,有因劳心过度,心不摄肾而遗者;有思欲不遂,致精失位而遗者;有色欲无节,滑泄不禁而遗者。此其病在肾,而其过则皆在心。心君妄动,而相火因之,肾水受伤。不能复为闭固矣。其或有少壮气血旺而未定,久无房事以满而溢者,则又不足为病。浊有赤白,白浊伤气,赤浊伤血,然皆由心火之妄致之。而相火以见病于肾,鲜见有虚寒者。强中消渴,亦肾水亏而心火亢也。

菟丝子 十两。 甘、 辛, 平。 无根而荣, 藤蔓繁衍。 甘辛熊补润命门之火, 以续绝强精; 实能上通心气, 以靖其无根之妄火。 故治遗精者, 以此为君药 五味子 八两。 酸, 温。 补敛肺金。 其核苦辛, 形似于肾, 故能下行生水, 而坚肾润命, 且能涩精固气也 石莲肉 三两。 泻心火, 敛心气, 以交心肾, 亦能涩精 白茯苓 三两。 安心神, 渗湿热, 亦能通心于肾, 以清水火 山药 六两。 健脾去湿, 亦能防水涩精

菟丝子用酒浸,其浸过余酒,煮山药糊为丸。漏精,用盐汤下 咸以泻肾之湿热; 赤浊,灯心汤下 淡寒以泄心经血分之热; 白浊,茯苓汤下 以泄心经气分之湿热; 消渴,米饮下 和脾胃之气, 以平水火, 使心肾交于黄庭。

心君妄则有火,安则无火。故君火无可泻,非外淫也。故坚肾水即以济心火,心火安则相火亦安,此方补而有泻 谓茯苓能渗邪水, 勿以过于敛涩疑之。

金锁固精丸

治精滑不禁。此心火炎上,心神飞越,不能摄肾,相火无依也,然亦有寒者。

沙苑蒺藜 炒, 二两。 苦、 咸, 平。 坚肾益精, 而能泻邪湿, 主治虚劳及带浊、 遗精、 痔漏、 癥瘕, 明目 芡实 蒸, 二两。 甘、 涩, 平。 生于水中, 结实于上, 能交心肾, 固水益精 莲须 二两。 苦、 甘、 涩, 平。 其涩味尤重, 轻而上浮, 收心之散, 而泻其妄火; 苦而下沉, 以坚肾水而止其妄泄, 能交通心肾, 敛固精神, 安靖梦寐 龙骨 酥炙, 一两。 敛心神之飞越者而安靖之, 以潜于深渊, 故能涩精固秘 牡蛎 盐水煮一日夜, 煅粉, 一两。 敛肾水之清微者而上升之, 以成为血气, 故能安神去妄

莲子粉为糊丸 莲子亦交通心肾而涩精安神者。 盐汤下。

火生于木,火盛木焚,阴阳之道浸长 阴阳消长, 其几甚微, 常始 于忽微, 而终则至于相反、 相贼, 是故“载营魄守一 无离”,长生久视之道也。众人不能 魄魄相守, 精神内固, 而不纷驰, 养生家之大旨。 既有所营,不能无伤,营营不返,魂与魄离,神不守形,精且内耗 此 所谓心不摄肾也, 真阳不居 谓相火, 精滑无禁矣 致精滑者, 火之为病, 然精滑而不能禁, 则其下固虚寒矣。 至于精滑而求止之,末也。然培养得其道,亦不无助焉。此方皆水物也 惟沙苑蒺藜不生于水, 然生自沙苑, 得金水之气, 血气类也 谓龙骨、 牡蛎。 而有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之意焉 莲、 芡、 蒺藜皆结实坚固, 而性味收涩, 龙骨、 牡蛎又皆有收敛归藏之意。 利贞之守也,体物精矣 味能养化, 亦可使心不妄营。

珍珠粉丸 洁古

治思欲不遂,相火不居,致精失位而妄遗者。

黄柏 以靖相火而安之水中 蚌蛤粉 以靖君火而下交于水。 雉入水为蜃, 雀入水为蛤, 而蛤有离象, 是水火之交也, 铅汞之守也。 且蚌肉视月盈亏, 得真阴之精, 而此用其壳, 则有保固真精之意焉。

水丸。

积想成淫,其伤甚于交媾,宜服此以靖之 固精丸治忧思之过, 心 火上而不下者, 过专在心。 此方治积想成淫, 心火下而不上者, 二火交煽, 以动其精, 故此方以铅止汞之道也。

定志丸 《局方》

本以治目不能远视,亦治健忘。丹溪用之以治精滑不禁。

远志 二两。 通肾气于心 石菖蒲 二两。 水石之英, 用以开通心气, 所以使之澹定从容, 有以泛应, 而不胶滞于一物 人参 一两 茯苓 一两。 交 心于肾, 目之不能远视, 心不足而神短也。 故人参、 茯苓所以补心, 而非心肾交通, 则心神易散, 故远志以通之, 用石菖蒲所以达之于目也。 心神足而能达于目, 则视能远矣。 丹溪用以治遗精, 为想存于色欲, 以致心神不守, 则志之不远故也, 故宜补心定志

蜜丸,朱砂为衣 朱砂亦以镇心安神。

相火从令于心,心涉想而成结,是火有偏照,而明以不足;水以偏注,而阴亦受伤也 肾水又随相火之动, 而偏泄不能禁。 故注想而致精遗者,阴阳并伤,从心以治之,使神不失守而已 张子和用此方 去菖蒲, 加茯神、 柏子仁、 酸枣仁, 酒糊丸, 姜汤下, 用以安魂定魄。 此亦可以识古人加减之法。

桔梗汤 《金匮》。 今人谓之甘桔汤

治少阴咽痛喉痹,及肺痈吐脓,干咳无痰,火郁在肺。亦治心脏发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少阴,心肾二经也。心脉挟咽,肾脉循喉咙,而心肾合化少阴君火,故二经火炽,则病咽痛。咽痛嗌干,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属君火。君火势稍缓,惟喉痹则属相火,相火势益急。《内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者,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一阳者,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胆脉虽不行于喉,而与肝相表里,故二经火炎,则结而喉痹。胆及三焦,皆相火也。此以咽痛、喉痹连,以此汤可兼治君、相之火耳,非以喉痹亦属少阴也。肺痈者,热结于肺,血以凝滞,血酿成脓,壅塞肺窍,吐如米粥。其症咳而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方其始作,可治以此汤,浓煎急饮,使满而吐,吐浊唾至尽,则痈亦随愈。此方本君甘草而佐以桔梗,若如今人轻用甘草,又且二味皆不过数分,则安能使之吐而愈疾也?肺痈与肺痿不同,肺痈属之热,肺痿多属寒,故仲景治肺痈以甘草、桔梗,而治肺痿以甘草、生姜。今人多以肺痈、肺痿同类言之,亦误矣。肺痈初起可治,以外有振寒而内不渴,则邪束于外,内热未深,故桔梗散之;若热深已成脓者,则治之为难。或不得不酸以补肺,苦以泄逆,而胜之以寒矣。干咳无痰,肺气郁热也。以非滞血,则不为痈耳。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此心火上冲,肺痒而咳,其火在心不在肺,其热上冲于喉,故喉中介介如梗,此亦咽痛相类,但其火更缓。要之,此方所治皆在肺部咽喉之间,此其为火邪,皆内热已盛而上逆,而外淫又遏之,故皆用桔梗也。

甘草 生用, 二两。 当今六钱六分六厘。 益胃气而输之肺, 生用能散火解郁 桔梗 一两。 当今三钱三分三厘。 苦能泄肺火而下之, 辛能泻肺邪而发之, 然苦胜于辛, 其用多主于降逆气而清肺, 以其性轻虚上浮, 专入肺部及膈上, 咽喉之疾, 多用桔梗, 如此方是也。 今人每谓桔梗载药上升, 为舟楫之用, 则是桔梗只为引经上行之药, 而没其降热祛邪之功矣, 不亦谬乎。 如此方只甘草、 桔梗二味, 生甘草自能上升入肺, 何劳桔梗之载? 而此方若无桔梗, 则甘草又岂独能有治咽痛喉痹、 肺痈干咳之功乎

此治火郁于上焦之上者。肺处上极,并于咽喉 喉自肺而下, 以通于五脏之气, 咽循肺而下, 以达于三焦之道。 诸经有火,皆上逼之,至肺而极 咽痛, 心、 肾火也; 喉痹, 肝、 胆、 三焦、 心包火也。 肺痈, 心火、 胃火也; 干咳、 心咳, 亦心、 胃火而专伤气分, 其津液枯者。 凡肺本无火, 肺之有火, 皆诸经诸脏之火, 逼而烁之。 然莫或遏之 如清寒外束, 莫或助之 如酒色内伤, 则其火不郁。郁而有火,不伤于肺,则伤咽喉 肺虚则 行于肺内, 为肺痈、 肺咳, 肺气犹实而不受, 火则行于肺外, 为咽痛、 喉痹, 然在脏腑则入肺, 在经则上结咽喉也。 故甘草以补土生金,且能泻火;而桔梗以降逆祛邪 内降逆气, 外祛寒邪。 君甘草者,火气方急,平之以缓也,且正足而后邪逆可平 仲景方多君甘草, 而后人只以甘草为药奴, 即如此方, 或用等分, 亦失仲景之意。 海藏有此方加味法, 亦多未甚当, 故此皆不录。

利膈汤 《本事方》

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按:脾之有火,以脾虚生湿,蒸郁而成火。肺之有火,即脾胃之火上膈而熏蒸于肺也。抑或轻寒外闭,栖于皮毛肌肉之间,则脾肺亦因而郁热成火。脾之上,肺之下,则膈间也。脾火上行,故胸膈虚烦上壅,其火本虚,故为虚烦;其上壅膈间,则又似实矣。虚故宜补,壅则宜散。太阴脾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咽痛生疮,此虚热壅膈间,故以利膈为治。

甘草 生用 桔梗 病在膈上, 肺部咽喉之间, 故亦用甘桔。 其热上冲咽而不专结于咽, 故有加味, 其方内用人参补中, 故甘、 桔可等分 人参 虚烦则非实热, 补虚而烦自息, 且必为补之, 而后可以散之 牛蒡子 辛寒上浮, 功专泻肺, 去热散结, 且能解毒, 治疮消肿 薄荷 辛寒以散外束之寒, 解内郁之热, 且能清咽利膈 荆芥 除风湿, 去壅热, 清咽膈间之热 防风 此引肝气以疏脾湿而升散, 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

以此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与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者不同 凉膈散所治烦躁、 口渴、 目赤、 头眩、 口疮、 唇裂、 吐血、 衄血, 其火为实盛之火。 此汤所治止于虚烦上壅, 咽痛生疮, 则其火只虚妄之火也。 故凉膈散以咸寒折之,以苦寒泄之,此汤以辛凉散之 薄荷、 牛蒡子, 以甘凉补之 甘草、 人参。 治症视病之轻重, 为用药之轻重。 喻嘉言谓此方不用苦寒下降之药, 而用辛凉, 为较胜于凉膈散。 抑何其不审轻重欤, 此以虚烦上壅而咽痛生疮,与治少阴咽痛、喉痹、肺痈不同。 少阴咽痛, 火虽 由少阴, 而热结在咽喉; 喉痹火虽由少阳, 而热亦结咽喉, 肺痈、 干咳则热结在肺, 皆结热也。 此汤所治虚烦上壅, 则热壅在膈间, 但虚焰上冲, 而咽痛生疮耳, 非结热也, 故桔梗汤专自肺间治之 咽喉亦附在肺间。 此汤兼自脾为补之散之 人参补之, 防风疏之, 牛蒡子、 荆芥、 薄荷散之, 所以去上壅也。 火在膈上, 多宜升散, 即凉膈之用薄荷、 连翘; 桔梗汤之用桔梗、 生甘草。 及他方有用元参、 二母者, 亦未尝非升散也。 其或津桔则宜润之, 气少则为敛之, 实热则兼为降之泄之, 虚热则兼为补之敛之, 必无可专用辛热者。 俗医谓 “实火宜升散, 虚火宜用姜、 附辛热之药, 过用寒凉, 则病反甚”。 夫寒凉固不可过, 然姜、 附岂所以治火? 即如此所云虚烦上壅, 壅则似实矣, 而用人参, 用人参则似火属之虚矣, 而药多升散, 其果虚乎实乎? 治膈上之火, 而兼用姜、 附者, 诚亦有之, 如半夏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之类, 然以其寒热交并, 痞塞不通, 故兼而用之, 要亦必主以芩、 连, 而未尝专用姜、 附也。 若咽喉生疮, 亦有可用桂、 附者, 则又必肾水不能制火, 而命火上炎, 直冲咽喉, 故可用八味地黄丸以大补其肾水, 而引火归元, 亦非专用 桂附以治火也, 故此曰“利膈”,可以知其立方之法矣。

元参升麻汤 《活人方》

治发斑咽痛。

按:发斑多由胃热,而咽痛则太阴、少阴、太阳皆有之。要之,诸热莫盛于阳明,即咽痛亦自阳明而上膈,胃腑膈上之郁热,总可以此汤散之。

黑元参 本补肾水之药, 而其气味腥香, 能游衍清润之气以上升, 散胸膈间浮游之火, 故能治阳毒发斑、 咽喉痹痛诸症。 为治虚火上浮要药 升麻 升达胃之阳气, 以布之膻中, 而散其阴郁 甘草 生用补土而能清金, 泻火解毒

等分,煎服。

此专主升散胃火而清膈上之热。

犀角地黄汤 《济生方

治伤寒胃火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阳毒发斑。

按:衄血自肺循喉而出;吐血自胃循咽而出。胃火自盛,逼其经血,则吐有盈碗盈盆者,阳明血气皆盛也;或有热气旁溢,逼血入于肺窍,因痒发嗽,而血自嗽出者;又有痰血相裹,积于肺窍,咳之咯之而后出者。其逼而下行,则有便血;其热甚血瘀,则为蓄血;瘀血在上焦,则善忘;在下焦,则如狂。善忘者血不为心用,如狂者热不得伸也。其为血不同,而血症同,总为胃火热盛,而逼伤阴血之故。伤寒有然,非伤寒而为血症,亦无不然,血症固未有不由火盛者。漱水而不欲咽,漱水以解口燥,然不渴故不咽。凡火热伤气则渴,火热伤血则不渴,血固水也。发斑者,热毒蕴于皮肤,而不能外越,则并伤于气血,而发为斑疹。赤色成纹为斑,其热重;赤色成点为疹,其热稍轻;其在杂症,则有淡白色者;或因于寒湿,其赤色者,乃属火热;若色紫黑者,则热极胃烂,多不可治。在伤寒症不当下而下之,则热邪乘虚入胃,而有发斑;或可下不下,热邪留胃,亦有发斑。总之,皆胃热伤血,可散火而不得发汗,勿重虚其表;可降火而不可攻下,勿重伤其里可也。

生地黄 一两半。 滋水以济火 白芍药 一两。 敛阴以平阳 牡丹皮 三钱半。 泻血中之伏火以养心血 犀角尖 三钱半。 苦、 酸、 咸, 寒。 苦泄火, 酸敛阴, 咸软坚。 犀之为兽, 恒喷血呕血, 而其角为精力所聚, 用之能止诸血, 亦犹蚕以风湿僵, 而僵蚕能治风湿。 牛以热病黄, 而牛黄能解痰热, 皆还而相胜也。 故犀角能解心肝胃之火

每服五钱。

热甚如狂者,加黄芩 一两。 方中皆血药, 如此以泄气分之火

因怒致血者,则加栀子 五钱。 七情皆由于心, 栀子以解心烦, 柴胡 五钱。 怒气逆于肝, 柴胡以解肝胆之郁。

此以治热伤血分之大概。凡火盛必滋其水,阳胜必敛其阴,妄动必安之使静,逆上必降之使下,此自然之理。火在气分,有宜升散者;火伤血分,血已逆矣,必无可升散者。而或谓血症不宜遽用寒凉,抑何谬也!但寒凉须对症耳。

槐花散 《本事方》

治肠风脏毒下血。

按:肠风,俗名也。大便出血,多由于火,非由于风。大抵浓酒炙肉,热伤于胃,不逆而上,则逼而下,血伤于热,因而下血;或则劳役伤血,因而下血者,亦有之;又或者因外寒、清燥、湿气,抑遏其阳,郁以成热,不能上越,逼而下流者,亦有之。要其症亦总由于胃热,胃热下流,则二肠亦热,而大肠为燥金,尤火热所喜乘而伤血者,非由时行外淫,故其症异于痢。由胃而下,病不专在大肠,血自肠中与大便同出,非由大肠,热聚肛门,伤而成痔,血自痔孔出,故其症亦异于痔。其火热之伤,近而即发,则血鲜色红;久积而发,则血瘀而黑,或分色鲜为热,色瘀为寒,非也。先血后粪,伤在大肠;先粪后血,伤在胃及小肠。或谓风邪淫胃,为肠风;湿邪淫胃,为脏毒,亦非也。

槐花 炒。 苦、 寒。 色绿入肝, 而能去血分之热, 体轻入肺, 而能泄气分之逆; 苦能坚肾水而平相火。 大肠, 肺之腑也, 故此用以清大肠之火 侧柏叶 杵, 生用。 苦、 涩、 微辛。 平肝火, 靖血分之热 荆芥穗 炒黑。 散血中之风热、 湿热, 且炒黑能止妄血 枳壳 炒。 以宽肠胃而行结气, 且能敛阴, 又此于血分药中, 加气分药, 气为血倡也。 《局方》无柏叶、 荆芥, 加当归、 黄芩、 防风、 地榆, 酒糊丸, 名槐角丸, 治同。 东垣除柏叶、 枳壳, 加当归、 川芎、 熟地、 白术、 青皮、 升麻, 名当归和血散, 治湿毒下血。 又《经验方》单用槐花、 黑荆芥, 亦治下血。 数方皆可选用

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 引以下胃肠也。 积久不愈者, 宜加补气生血及升举之药, 如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甘草及葛根、 升麻之类。

本方皆肝药,肝藏血也。肠血之病,固由肠胃伤热,然热伤血分,则是下焦之热,引动相火,肝木侮金乘土 金, 大肠; 土, 胃, 而肝血不藏也。槐木,水也,槐花靖胆火 槐色黑, 槐花色绿, 入肝肾水以靖胆火; 柏木,金也,柏叶平肝木 柏色白, 柏叶青赤, 入肝肺, 金以止肝血。 而清微澹宕 之意,自足以升提而上之,以摅其胃热 花叶皆轻而在上, 能舒散者, 以治脏血,其意可师矣。

秦艽白术丸 东垣

治痔疮、痔漏有脓血,大便燥结,痛不可忍。

按:痔之为病,独责阳明。阳明大肠,燥金之正化,主收敛万物,而出其糟粕,以肃清腹中之治。然居于下极,则藏垢纳污。凡湿热之气下流,则其毒皆聚于大肠,而清燥之令,有不得行者矣。是故浓酒、炙煿之味,其热不留于胃,则必留滞大肠,劳役、暑湿、风燥,久而不发,乘虚下溜 ,亦每积于大肠,以大肠污秽所行,而其气则主收敛也。若重以醉饱入房,则相火并动,凌烁燥金,而大肠大伤矣。更有末俗不肖,而受人鸡奸者,则受他人之相火,以积毒大肠,此皆痔漏所由也。痔有内痔,有外痔,有有孔而常流脓血者曰“漏”,有肠头结而成块者曰“疮”,有成块突出而下垂者曰“悬痈”。悬痈者,近篡间,湿热相火所交注,下极之极也,有痛不可忍者,有痒不可耐者。李东垣曰:肠头成块,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兼受大热也。

愚按:风火合并则痛,其火稍轻而肝风势盛则痒。风非外入,肝木即风也。东垣谓痔为“湿、热、风、燥四气合邪”,然愚谓此所谓燥,乃以火烁而津液枯,非大肠燥金之燥。

秦艽 一两。 苦、 辛, 平。 疏风去湿, 养血荣筋, 治酒毒湿热, 且其根有两胯之形, 能去二阴间湿热 归尾 酒洗, 一两。 用尾欲其下行以润大肠, 且 行积聚之瘀血 桃仁 研, 一两。 苦、 甘、 辛, 平。 滋润而能破积去瘀。 李东垣曰: 秦艽、 归尾、 桃仁, 润燥和血 白术 一两。 李东垣曰: 白术之苦, 以补燥气之不足。 其甘以泻火而益元气。 愚按:白术苦能燥湿,上三味旁以润燥,而此又欲补其燥何也?曰:补土生金,使金足而能肃清,是则正燥金之燥也 枳实 麦麸炒, 五钱。 苦、 酸、 微辛。 破逆气以行秋令, 且能敛阴。 李东垣曰: 以白术甘寒泻火, 乃假枳实之寒也 皂角仁 烧存性, 五钱。 甘、 咸、 辛, 温。 壳实黑坚, 仁色青绿, 是能入肾肝之地, 以祛风、 软坚、 润燥, 且入大肠而除其结热 地榆 三钱。 苦、 酸, 寒。 坚肾除热, 泻肝去瘀, 敛大肠之阴, 此真所以补其燥 泽泻 五钱。 李东垣曰: 使气归于前阴, 以补清燥, 受胃之湿邪也。 按东垣之说, 谓醉饱入房, 酒热留著, 忍精不泄, 流注篡间。 前阴之气归于大肠, 木乘火势而侮燥金, 火就燥则大便闭而痔作。 故此用泽泻, 言使气归于前阴。 愚谓: 痔之作, 亦不必尽由此, 而泽泻自能去肾部之邪湿、 邪热, 且合白术则可泻胃中之湿邪以下行, 由膀胱而竟达前阴, 使大肠得遂其清燥, 是则所以补大肠。 其说未尝不可通

面糊丸。

本方除白术、 枳实、 地榆, 加苍术、 黄柏、 大黄、 槟榔、 防风, 名秦艽苍术汤, 治同此。 盖因肠头成块, 大便燥结大痛者, 火邪为多, 而湿亦重, 故用苍术燥湿, 黄柏、 大黄去火, 而兼以槟榔、 防风, 除风破结气也。

本方除皂角仁、 枳实、 地榆, 加防风、 升麻、 柴胡、 陈皮、 大黄、 黄柏、 红花、 炙甘草, 名秦艽防风汤。 治痔漏大便时疼痛者, 此为肠头不成块, 而有孔常漏脓血, 便时乃痛, 其痔稍轻, 但大肠积热, 阳气随胃气而下陷, 故升提其阳, 而荡涤其热也。

又方用秦艽、 羌活、 防风、 麻黄、 升麻、 柴胡、 藁本、 细辛、 黄芪、 红花、 炙甘草, 名秦艽羌活汤。 治痔漏成块下垂, 而大痒者。 此则阳气下陷, 而其热尚虚, 故全用风药升提, 且为补其气。

又用本方除地榆, 加大黄、 红花, 名秦艽当归汤。 治痔漏大便燥结疼痛者。 此即痛不止, 便时而结热尤甚。 故加大黄、 红花以荡热活血。

此皆东垣方, 具录之以见大法。

痔瘘当责湿热,而东垣兼言风燥,谓湿热下流,燥金受烁,金气不足,而肝木乘火势以侮之,则大肠重伤。肝木,风也。湿火盛而血液伤,则金气不清而燥矣 此所谓燥者, 以血枯涩言。 大抵痔病,酒伤者为多,而外淫积热次之,色伤亦益触之。治之以润剂,所以清金而去火也。大肠润而金气清,风湿亦退听矣。其或火盛则荡之,阳陷则升之,则惟其所用。要以润之为主,仍主去热邪也。

柏叶汤 《金匮》

治吐血不止,气血虚寒。

按:吐血皆由火热,安得虚寒。此云“气血虚寒”者,以吐血不止而致气血虚寒,非有气血虚寒而吐血者。吐血不止,则何以致虚寒。曰:去血已多,则血虚矣。血、气犹夫妇也,血失过多,则气亦游散,而气虚矣。气血虚则谓之寒。妇人于胎前多实热,产后则虚寒,亦犹是也。气血虚寒则何以仍吐血不止。曰:血虚则不复能归经,而妄行出路;气虚则无以率血,而使之归经,故不能止。此其脉必沉微,或浮洪而沉则不见,不但弦芤而已。人每言吐血有虚寒,宜用姜、附者,吾特为举此方以实之。

侧柏叶 三两。 当今一两。 色白属金, 性喜向阴, 而叶侧色青, 其茎色赤, 故能引肺气以平肝木。 味涩敛阴, 味苦降火, 平相火而止妄血, 使血得以归肝 干姜 三两。 当今一两。 辛味补肝, 而助益阳气。 干姜则守而不行。 所以使血得有依归。 治吐血用干姜热药, 于此见之, 然必合侧柏叶、 马粪之寒凉用之, 未闻其专用辛热以治血也 艾 三把, 连梗。 性温, 扶阳, 而味苦能降, 坚肾润命, 暖胃燥脾, 皆所以生气血之本, 故安胎者亦必用之。 此因气血已亏, 故用此治其虚寒, 且苦以降之, 能使血不上涌也。 则何不用参芪? 曰: 参、 芪升提, 此未可用 马粪汁 一升。 当今三合有三。 凡粪汁皆苦咸大寒, 能补心泻火, 破结解毒。 而马为火畜, 故用其粪汁, 尤能使妄火不浮, 而妄血因之下顺, 为君药也

合煮服。

阴阳之道,相胜而实相依,故气消则血死,血尽则气亦不能复存。凡失血之久者,不惟血虚也。人生阳也,生之所撰,气阳血阴,其合而来伸,则气血皆阳;其离而游散,则气血皆阴。是以吐血不止,则有虚寒。此之虚寒,非可峻补 桂、 附补阳, 则阳胜阴 消, 且热而益增血妄; 归、 地补阴, 则无以复阳气, 而失道之血终失所依。 即如用参、 芪, 亦只可补其中, 而终不能使外溢之血复其故道, 欲折之以寒凉, 则妄血未可强止, 而中已先竭矣。 故无可峻补也。 姜、艾以复其中之阳,守而不走 干姜及艾, 皆守在中下以补虚寒, 惟其守而不走, 故不至助血妄行, 且艾能养阴滋血, 其苦热能引热下行也; 柏叶以引其妄行之血,使复于肝 柏叶上荣, 而苦能降泄, 且专行血分, 故能引上涌之血以复归于下; 马粪汁以君之,顺以下行,以除妄热 或拟用童便代之, 亦无不可。 气可复而血亦安,古人之用物精矣,虽曰治虚寒,要以泄热为主也。

活血润燥生津汤 丹溪

治内燥津液枯少。

按:此所谓燥,实火炎水干,其过在火,非阳明燥金之燥,气息清寒也。故丹溪别之曰“内燥”。然内燥亦有不同:如血气虚寒,精神愁惨,以致气滞不行,血涩不荣,而四肢倦怠,肌肉敛缩,毛发枯萎,此则燥金之燥,宜补其阳,所谓宜“治以苦温,佐以甘辛”者。若夫火炎水干,津液枯少,至毛发焦萎,皮肤皴揭,此虽同归于燥,而所以燥则由于火,治之宜滋其阴,此方可以主之。然治火而非治燥也。

当归 一钱半。 活血润燥之主 熟地黄 一钱。 不用生地用熟地, 安靖以厚滋肾阴, 使膏泽积厚, 又所以为生血之本 白芍药 一钱。 火盛阴亏, 为敛 其阴, 且当归辛行, 恐其过散, 故熟地以靖之, 白芍以敛之, 为之节焉。 又上以补肺, 使不受火伤, 中以和脾, 使脾能滋血也 天门冬 八分。 清金以生水 麦门冬 八分。 保肺以宁心, 肺处上极, 金气本清燥, 而实为下生津液之本, 火盛上炎, 肺必受伤, 故二冬以保肺清金, 使能生津液也 瓜蒌仁 八分。 以润肺燥, 且能泻火泄逆, 而除上焦之垢腻 桃仁 研, 五分。 助当归以活血行血, 且润心肺 红花 五分。 去瘀生新

此亦以治火炎伤血之症,然血不外溢而内枯者,水本不足,而火烁肺金,金不能生水也 无吐衄、 咯血、 脏血之症, 其热不在血分, 而在气分, 但阴阳偏胜耳。 不降其火而滋其阴,保金生水,以所平之火,非实火也 以非实火 , 故不用芩、 连之类, 阴血滋而阴阳平, 则火自息也。

清燥养荣汤

治火烁肺金,血虚外燥,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风秘。

按:此与前症相同,而言外燥者,以燥在荣分,血不荣于经脉,而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故言“外燥”,实亦非六气外淫之清燥也。大肠风秘,亦非风也,大肠之津液枯竭耳。肺合皮毛,故火烁肺金,则皮肤皴揭;肝主筋及爪,故肝热血燥,则筋急爪枯;大肠肺之表,故肺火则热遗大肠。此火之已伤于血者,但其阴不足,其血自枯,而不妄溢于上耳。

当归 酒洗, 二钱 熟地黄 一钱 生地黄 一钱。 用熟地而更用生地, 以去荣分之热而滋其阴也 芍药 炒, 一钱 黄芩 酒炒, 一钱。 皮肤皴揭, 则肺火盛矣, 故黄芩以泄之 秦艽 一钱。 筋急弧枯, 故秦艽以养血荣筋。 且以去大肠之燥结 防风 五分。 以升散肝火, 且能舒筋 甘草 五分。 以缓肝急, 以平阴阳

火炎于内,而内液枯少,保肺为急,且清金即以生水而胜火也 以活血润燥生津汤所治也。 火气外越,而荣血枯竭,养荣为重 用生地、 秦艽而导以防风, 使行于荣也。 又降泄其火,乃以保肺而清血热也 黄芩以泄肺及大肠之火, 此症血已并热, 故用生地、 黄芩。 要之,阴虚内热耳,故以归、地为主。

秦艽鳖甲散 谦甫

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

按:劳症何与于风,以相火内炎,其火作止无恒,有类于风,而风木相火同气,治此者亦通用风药,俗因谓之“风劳”。风,虚象。风劳俗名。命火与肾水并居,而火盛则水亏,故骨蒸。肾主骨,午后壮热,午后于时犹长夏,正小暑、大暑亢热时也。咳嗽,火烁肺金,肌瘦,火销血肉,火上炎而颊赤,火逼使津液外流,而自汗、盗汗。盗汗者,睡而汗出,及醒则止。此心肾不交于黄庭,水不足以济火,心火之栖于脾者,烁其脾湿而津液自流。脉数为火,细数为少阴火,肾水不足,而君相二火治之。

鳖甲 一两, 炙。 相火行于肝木, 故以鳖甲治之。 凡滋肾水以交于心, 则用龟甲, 龟以静而灵也。 行肾水以靖肝火, 则用鳖甲, 鳖以动而行也 秦艽 五钱。 根作两胯下行之形, 而性能养血荣筋, 故恒用之以平下极之相火 知母 五钱。 清肺金以生肾水, 平相火以保肺金 当归 五钱。 火炎血枯, 知母、 当归之辛以润之, 所以萃津液而行之肝, 肝血足则胆火不独炎也 柴胡 一两。 引肾水之精英, 以荣于肝胆, 而散其郁热难平之相火, 达上气以上行, 而内热自散, 故治骨蒸者多用之, 非驱风之谓 地骨皮 一两。 清金保肺, 渗湿, 止咳, 止虚汗, 下澄肾水, 去邪热, 解肌热, 靖骨热 乌梅 每服一个。 泻肝火, 保肺金, 敛真阴, 清血热 青蒿 每服五茎。 得少阳之清气, 而芬芳条畅, 能舒郁热, 散肝火, 颇与柴胡之性相类, 主治蓐劳虚热

每服一两,汗多倍加黄芪 用二两也。 方内皆滋阴之药, 恐不足以止 虚汗盗汗, 故倍加黄芪, 以益中气而固卫气也。

阴虚内热之甚,则为劳热骨蒸,俗谓之风劳,实相火独炽,而阴不能辅之,则阴反受烁,阳亦不能自拔,而郁而内蒸也。苗槁则引水以溉之 此相火独炽, 阴不能辅之故, 鳖甲、 地骨皮、 知母、 当归, 皆所以引水而溉之, 汤沸则揭其盖而扬之 此阳不能拔, 郁而内热之故, 秦艽、 柴胡、 青蒿、 乌梅, 皆所以揭锅盖而扬之也。 何不熄其火?相火,生人之本,可升而遂之,不可抑而熄之 黄芩、 山栀、 大黄、 石膏之类, 可以治客火, 而此非所用也。 何不益其水?滋阴则有以生水,火散而水可自滋 不用二地, 亦其偶然, 而有知母、 地骨皮之滋, 则二地亦可以不用。

黄芪鳖甲散 谦甫

治男女虚劳客热,五心烦热,四肢怠惰,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或日晡发热。

按:此言虚劳客热者,言以劳而虚热,非有实火,且非有外淫之客热。五心烦热者,手心劳宫,厥阴心包所荣;足心涌泉,少阴、督脉所起;而心窝心君所居。五心皆烦热,心肾皆虚,而君相二火,合炎不安静也。四肢怠惰者,壮火食气,阴虚而阳亦虚,气不充体,则四肢怠倦。气虚则脾胃不运,火散而不聚,则无以化食,故食少。人入夏伤暑,而怠倦少食,正与此同一理。火炎烁肺则咳嗽,火盛水涸则咽干,此之发热,不独待日晡,其或有日晡而发热者。日晡时之秋火烁金而金不能生水也。

黄芪 蜜炙, 一两。 补胃气充肺气以壮卫气 人参 一钱半 甘草 炙, 三钱半。 壮火食气而气虚, 参、 芪、 甘草所以益气, 而且为阴血之倡也 天门冬 五钱。 清金而生水 地骨皮 三钱。 清金生水, 且退骨蒸 知母 三钱。 清金生水, 而平相火 桑白皮 三钱半。 清金生水, 且治咳嗽 白芍药 三钱半。 此正以补肺而敛气, 火炎烁金而肺伤, 则无以主气, 天门冬以下, 皆所以清金补肺, 使能主气, 且以生肾水 紫菀 三钱半。 润肺以止咳嗽 桔梗 一钱 半。 降逆气, 泄肺热 鳖甲 炙, 五钱。 滋肾水以平肝火 生地黄 三钱半。 滋肾水以济心火, 火盛而阴亏水涸, 生地黄、 知母、 鳖甲、 地骨皮, 又皆所以滋阴生血, 且以平相火 柴胡 三钱半。 升阳气于阴中, 发相火之郁而散之 半夏 三钱半。 通理阴阳之道路, 使阳气不为阴所遏, 与小柴胡之用半夏同意 茯苓 三钱。 通心气于肾, 安心神以止妄火而渗肾水, 可去邪热 肉桂 一钱半。 此以行命火之气于肝而鼓舞荣血, 然不用当归而用姜、 桂, 又以方中多寒凉, 用此为反佐也 秦艽 五钱。 活血荣筋, 以佐鳖甲

每服一两,加姜煎。

阴虚甚而内热,内热之甚,壮火食气而气亦虚;火炎烁金,则肺不能主气,而气益虚;肺金受烁,无以生水,肾失所滋,则肾虚而阴益虚。气血皆虚,虚热愈甚。秦艽鳖甲汤,一于滋阴,以阳气未羸而阳偏胜也 午后壮热, 颊赤盗汗, 脉来细数, 皆阳偏胜。 此汤阴阳兼培 芪、 参、 甘、 姜皆以益阳, 而尤用意于滋阴保肺 鳖甲、 天 冬、 芍、 地、 知母, 皆以滋阴, 而天冬、 芍药、 桑皮、 地骨、 桔梗、 紫菀又 皆所以保肺。 盖保肺则有以主气,而后阳气可复;保肺则有以生水,而后阴血可滋 天冬、 知母、 桑皮、 地骨皆补金即以生水。 又升其阳而使之不怒 柴胡、 半夏, 行其阴而使之不慑 秦艽、 肉桂, 使心肾交 茯苓可交心肾, 而止自汗。 自汗者, 神不归脾, 不寐则烦, 而汗液自出, 而阴阳道达 半夏以达阴阳之道, 为气血交耗,而阴阳不相能者之治也。

人参清肌散

治午前潮热,气虚无汗。

按:午前于时为春夏,春夏固嗣长之时,然阴气不尽无也,而遂有潮热,则亦阴血虚而阳凌之故矣。阴失势为阴虚,阳非时而偏胜,偏胜为邪,故作热。热外骄则中必竭,而阳亦虚,阳虚即气虚。气虚无汗者,汗本阴流,而以阳行,气虚则汗不行,虚热则液涸,故无汗也。非若伤寒,谓无汗当汗,此乃以无汗见气虚耳。

白术 二钱五分 人参 二钱 甘草 二钱 茯苓 二钱。 此四君子汤, 非惟以补阳, 所以调和阳气, 使安其分而不至于妄越。 其内足者, 其外不骄, 非以“甘温除热”也 当归 二钱。 午前潮热, 非惟气虚, 实亦阴血不足, 故以归、 芍滋补阴血 赤芍药 一钱半。 阳偏而气散, 芍药以敛之, 凡散之为阳, 敛之即为阴, 非谓敛其阴也。 此用赤芍者, 以敛血液, 使内足而不至以虚阳涸也 半夏曲 二钱。 半夏以平阴阳, 使不相凌侮, 用曲者有调剂化气之意, 此无痰非以治痰也 干葛 一钱半。 以升达脾胃之阳, 而解其肌热 柴胡 二钱。 以升达肝肾之阳, 而散其潮热

加姜、枣煎。

此虚热在肌肤,故从脾胃为治 肌肤, 脾胃之合也。 四君子、 半夏曲皆脾胃药。 干葛、 柴胡皆解肌热之药, 补脾胃以实其虚, 解肌以散其热也。 虚热作于午前,阴不足而阳先时以逼之 此如三四月间而作旱热, 是阴不足也, 故佐以滋阴 当归、 赤芍。 阳已过矣,不可不为解之,故汤主解肌也。此火始伤气,其症犹浅,失时不治,乃虚羸矣 许叔微用此 方加黄芩, 名人参散, 治邪热客于经络, 痰嗽烦热, 头痛目昏, 怠倦盗汗, 一切血虚劳热, 邪在经络, 亦其浅者。 其加黄芩, 以热已盛也。

白术除湿汤 东垣

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困,小便色黄,又治汗后发热。

午后犹时之长夏,午后发热,正湿热交作时也。其背恶风,则阳虚;四肢沉困,及汗后发热,皆阳虚症。时阴已萌,则阳当渐退,当退不退,而反作湿热,是失所归之阳,以为湿气所郁,故为阳陷阴中,而此汤主于清热。其方已见“湿部”。

午后发热,得饮食之气,而湿土郁热也。术、参、苓、草以厚其土,即以除湿 用赤芩主泻心脾之热湿; 地黄、地骨、知母以泻其热,亦以滋阴;泽泻以下其浊;柴胡以升其清。其故以脾虚积湿,而阴有伏火也,故发热在午后。

三黄解毒汤

治蹈赴汤火,为火气所迫,火毒内攻者。

黄连 泻心火 黄苓 泻肺火 大黄 泻脾胃火 栀子 泻三焦火

有瘀血加桃仁 连皮尖捣 红花 酒洗

等分煎,童便冲服。

火气内迫,直从心肺泻之。大黄导之,使自大便出;栀子导之,使自小便出。

秋葵油

治汤泡火伤 。

秋葵花 一名侧金盏, 亦名黄葵。 其叶出五歧, 其花色黄五出, 形如杯盏, 至秋而花, 非吴葵一丈红也。 采其花阴干用

不拘多少,浸麻油中待用。

此涂火疮甚效而易愈。 又方用鸡子清和大黄末涂之; 又景天草、 龙芽草皆可捣涂火疮; 又凡溃烂瓜瓤、 烂柿及椑漆渣, 陈久皆可用。

* * *

[1] (è饿):鼻梁。

[2]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语出《素问·气厥论》。

[3] 横轶:纵横奔放。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论书 语·论古》:“米老天子横轶,东坡称其超妙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