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天元纪大论》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1] 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2] ,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3] ,承岁为岁直[4] ,三合为治[5] 。
曰:上下相召奈何?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6] 。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7] 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8] ;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9] 。君火以明[10] ,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曰:至数之要,愿尽闻之。曰: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戍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内经·五运行大论》
岐伯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11]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黄帝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北面[12] 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曰:何谓下?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13] ,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气相得而病者,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曰:动静何如?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曰:余闻曰应地者静。今言下者左行,不知所谓。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14] ,五行丽[15] 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曰:地之为下否乎?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曰:冯[16] 乎?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17] 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曰:间气何如?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曰:期之[18] 奈何?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筋[19] ,筋生心。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20] 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心[21] ,心生血,血生[22] 脾。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23] ,其眚燔焫[24] ,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霜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曰:病生之变何如?曰:气相得则病微,不相得则病甚。
曰:主岁何如?曰:岁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内经·六微旨大论》
黄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者,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曰:请言其应。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25] 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曰:盛衰何如?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曰:何谓当位?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曰:非位何如?曰:岁不与会也[26] 。
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曰:天之与会也,故曰天符。天符岁会者,太乙[27] 天符之会也。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曰:邪之中也奈何?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28]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曰:位之易也何如?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29] 异也。
曰:愿闻其用。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30] 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曰:何谓初中?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曰: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曰:何谓邪?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曰:成败倚伏[31] 游乎中何也?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曰:有期乎?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曰:不生化乎?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曰:有不生不化乎?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内经·气交变大论》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32] 。甚则忽忽[33] 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34]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35] 。甚则胸中痛,胁支[36] 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当作冰霜寒。上应辰星[37] 。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爇[38] ,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大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39] ,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40]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41] 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曰:不及何如?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42] ,柔[43] 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44] 。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胗[45] 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46] 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鹜溏腹满,饮食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餮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47] ,肌肉 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48] 。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 瘛,目视 [49] ,物疏璺[50] ,肌肉胗发,气并鬲[51] 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52] 。
曰:愿闻其时。曰: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53] 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曰: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曰:其应奈何?曰:各从其气化也。
曰:行之徐疾逆顺何如?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54] 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瞿瞿[55] ,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惟[56] 畏侯王。
曰:其灾应何如?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内经·五常政大论》
黄帝曰:愿闻平气。岐伯曰:木曰敷和[57] ,火曰升明[58] ,土曰备化[59] ,金曰审平[60] ,水曰静顺[61] 。
曰: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62] ,火曰伏明,土曰卑监[63] ,金曰从革[64] ,水曰涸流。
曰:太过何谓?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日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65] 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耳。
曰:其于寿夭何如?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曰:其病也,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曰:其有寿夭乎?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曰: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66] 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曰:何谓也?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67] ,气终而[68] 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曰:愿闻其道。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写[69] 之,久新同法。
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曰: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内经·六元正纪大论》
凡岁,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70] 以全其真[71] ,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72] 也。
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
曰:温凉何如?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
曰:其犯者何如?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曰:无失天信[73] ,无逆气宜,无翼[74] 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曰:其发何如?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75] 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76] 。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77]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78] 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79] 。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80] 之先兆。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81] 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陈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82] 。夜零[83] 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水郁之发,阳气乃辟[84] ,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85]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86] 。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太虚矄[87] 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88] , 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矄昧,何气使然?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曰: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曰:命其差[89] 。
曰:差有数乎?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曰:气至而先后者何?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
曰:当时而至者何?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曰:气有非时而化者何?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90] 高下左右,其候何如?曰:行有顺逆,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曰:无病者何如?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曰:生者何如?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91] 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曰:治之奈何?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曰:何谓也?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泻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曰:假者何如?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内经·至真要大论》
岐伯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曰:其主病何如?曰:司气[92] 备物,则无遗主矣。
曰:先岁[93] 物何也?曰:天地之专精也。
曰:司气者何如?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曰:非司岁物何谓也?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曰:岁主脏害何谓?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曰:治之奈何?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曰:平气何如?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曰: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可见矣。
曰: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曰: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写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温[94] ,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写之。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写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写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写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写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写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写之。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写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95] 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写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96] 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写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曰:气之上下何谓也?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97] 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曰:复已而胜何如?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曰:复而反病何也?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98] 也。
曰:治之何如?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曰:客主之胜复奈何?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曰:其逆从何如?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曰:治之奈何?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写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99] 通气也。
曰:愿[100] 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曰:阳明何谓也?曰:两阳合明也。
曰: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
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101] 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曰: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曰: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102] ,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曰:其脉至何如?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曰:其脉应皆何如?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103] 则苛疾[104] 起,此之谓也。
曰:幽明何如?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曰:分至何如?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曰: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写奈何?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曰:病机何如?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105]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106] ,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107] 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曰:何谓逆从?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曰:反治何谓?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曰:气调而得者何如?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曰:病之中外何如?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何也?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108] 。
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曰:方制君臣何也[109]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曰:病之中外何如?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刘温舒论主气客气[110]
地气静而守位,则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为岁岁之常令,四时为六气之所主也。厥阴木为初气者,方春气之始也。木生火,故少阴君火、少阳相火次之。火生土,故太阴土次之。土生金,故阳明金次之。金生水,故太阳水次之。皆相生而布其令,莫不咸有绪焉。木为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自斗建[111] 丑正至卯之中,天度至此,风气乃行也;君火为二气,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自斗建卯正至巳之中,天度至此,暄淑[112] 乃行也;相火为三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天度至此,炎热乃行也;土为四气,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自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天度至此,云雨乃行,湿[113] 蒸乃作也。金为五气,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天度至此,清气乃行,万物皆燥也;水为六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自斗建亥正至丑之中,天度至此,寒气乃行也。六位旋相主气,以成一岁,则天之六气每岁转居于其上,以行天令者也[114] 。
六气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节令时日而司地化。上下相召,而寒暑燥湿风火与四时之气不同者,盖相临不一而使然也。六气司于十二支者,有正对之化也。然厥阴所以司于巳亥者何也?谓厥阴木也,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对化于巳也,虽有卯为正木之分,乃阳明金对化也,所以从生而顺于巳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何也?谓少阴为君火尊位,所以正得南方离位,故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何也?谓太阴为土,土属中宫,寄于坤位西南,居未分也。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所以司于寅申者何也?谓少阳相火位卑于君火也,虽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于寅,故正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者何也?谓阳明为金,酉为西方,属金,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于辰戍者何也?谓太阳为水,虽有子位,以居君火对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戊天门戍是也,六己地户辰是也,故水虽土用,正化于戍,对化于辰也。此《玄珠》[115] 之说己详矣,莫不各有因焉。此天之阴阳合地之十二支,动而不息者也。但将年律起当年司天,数至者为司天,相对一气为在泉,余气为左右间用。在泉后一气为初之气,主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至司天为三之气,主上半年,自大寒日后,通主上半年也。至在泉为六气,主下半年,自大暑日后,通主下半年也。少阴子为首,顺行,又常为太过。司天太过不及,亦间数,则与十干起运,图上下相合也。故经曰岁半已前天气主之,岁半已后地气主之[116] 者此也。天之六气,客也。将此客气布于地之六气步位之上,则有气化之异矣[117] 。
沈存中论运气[118]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119] 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溥[120] 天之下皆多风,溥天下之民皆病湿泄耶?至于一邑之间而旸[121] 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122] ,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于所[123] 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124] ,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足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此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混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谓之太过;阴森[125] 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厉[126] 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熙宁[127] 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128] ,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为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睛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此亦当处所占也。若他处候别,所占亦异。其造微[129] 之炒,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岁运有主气,有客气,常者为主,外至者为客。初之气厥阴以至终之气太阳者,四时之常序也,故谓之主气。惟客气本书不载其目,故说者多端。或以甲子之岁天数始于水下一刻,乙丑之岁始于二十六刻,丙寅岁始于五十一刻,丁卯岁始于七十六刻者,谓之客气,此乃四分历法[130] 求大寒之气,何与[131] 岁运?又有相火之下,水气承[132] 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谓之客气,此亦主气也,与六节相须,不得为客。大率臆计,率皆此类。凡所谓客者,岁半以前天政主之,岁半以后地政主之。四时常气为之主,天地之政为之客。逆主之气为害暴,逆客之气为害徐,调其主客,无使伤沴[133] ,此治气之法也。
刘温舒论五行胜复[134]
客有指五运六气之疑,诣澶渊[135] 胡源而问曰:元丰[136] 之四年,岁在辛酉,阳明司天,为上商[137] ,少阴在泉,为下徵,天气燥,地气热,运得少羽,岁水不及,是谓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盖与涸流之名纪异矣?请言之。
胡源曰:吾闻五行成象而丽乎天为五星,成形而镇乎地为五岳,其精而藏乎内为五脏,其神而运乎外为五官,以至德为五常,和为五味,彰为五色,发为五声,其植物五谷五果为异宜,其动物五畜五虫为异类。盖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变化之所以成也,鬼神之所以行也。是故天一地六,合于北方而为水,而丙辛主之;地二天七,合于南方而为火,而戊癸主之;天三地八,合于东方而为木,而丁壬主之;地四天九,合于西方而为金,而乙庚主之;天五地十,合于中央而为土,而甲己主之。此五者,或以参天,或以两[138] 地。两地者,火也金也,生于阴而成于阳;参天者,水也木也土也,生于奇而成于偶。错综其数,则五者虽不同,及其立岁纪运,则要之气常均平而不相害也。是以木之平气贵乎和风生发而无飘荡振拉,火之平气贵乎炳明光显而无炎烁燔燎,土之平气贵乎埃云润泽而无霖霪骤注,金之平气贵乎雾露清凉而无惨悽残贼,水之平气贵乎严凝整肃而无雨冰霜雹。然阴阳之相荡,寒暑之相推,升降有序,休王有时,一消一长,不能无进退,一损一益,不能无盛衰。是故运行先天而气或为有余,运行后天而气或为不及,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己所不胜,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夫惟有所不胜,故强者有时而兼弱,弱者有时而畏强,此物之自然而理之必主[139] 者也。请试言之。少角之运,岁木不及,侮而乘之者金也。金不务德,故以燥胜风,时则有白露早降,收气早[140] 行,其变为肃杀,其灾为苍陨,名为少角而实与大商之岁同。少徵之运,岁火不及,侮而乘之者水也。水不务德,故以寒胜热,时则有寒雰凝惨,地积坚冰,其变为凛冽,其灾为霜雹,名为少徵而实与大羽之岁同。少宫之运,岁土不及,侮而乘之者木也。木不务德,故以风胜湿,时则有大风飘暴,草偃沙飞,其变为张发,其灾为散落,名为少宫而实与大角之岁同。少商之运,岁金不及,侮而来之者火也。火不务德,故以热胜燥,时则有火延焦稿[141] ,炎赫沸腾,其变为销烁,其灾为燔炳,名为少商而实与大徵之岁同。少羽之运,岁水不及,侮而乘之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湿胜寒,时则有泉涌河衍,涸泽生鱼,其变为骤注,其灾为霖溃,名为少羽而实与大宫之岁同。通乎此,则知岁在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固可以类推之也。非徒如是而已,万物扰扰,凡呼吸俯仰,滋蕃长育乎天地之间者,或得其冲气而生,或触其乖气而夭,未有能逃乎五行者也。所谓冲气者,不相胜复而已;所谓乖气者,胜复更作而已。方其乖气之争,狼戾[142] 已形,忿怒已萌,处乎此而求胜乎彼也。虽有强刚勇悍之气,又岂能常胜哉?固已有复之者伺乎其后矣。是故木胜则金复以救土,而名木不荣;火胜则水复以救金,而冰雹乃零;土胜则木复以救水,而倮虫[143] 不育;金胜则火复以救木,而流水不冰;水胜则土复以救火,而黅谷不登。夫暴虐无德者,灾反及之;侮而乘之者,侮反受邪。出乎尔者反乎尔[144] ,未有胜而不复者也。胜之微者复亦微,胜之甚者复亦甚,其犹空谷之响[145] 乎尔,疾徐疏数,小大高下,惟其声之所召,未尝不相似也。盖天地之间,气有偏胜而无以救之,则万物之所存者几希矣。是故风、热、燥、湿、寒五者各司一气,生、长、化、收、藏五者各司一时,以顺相乘,然后能循环以相生,以逆相胜,然后能循环以相救。故曰五气之运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146] 之,化者应之,胜者复之。化者应之,气之平也,五气之相得也;胜者复之,气之不平也,五气之相贼也。气平而相得者,所以道其常;气不平而相贼者,所以观其变。古之明乎此而善摄生者,何尝不消息盈虚,以道御神也耶?无失[147] 天信,无逆气宜,抑其有余者而不翼于胜,助其不及者而不赞其复,是以喜怒悲忧恐有所一而莫能乱,精神魂魄意有所养而不能伤,春风秋雨,冬凉夏暑,虽天道之屡变,如凶荒札瘥,不能成其患。鸣呼!安得圆机之士而与之论五行哉?
刘温舒论南北政[148]
运用十干起,则君火不当其运也。六气以君火为尊,五运以湿土为尊,故甲巳土运为南政。盖土以成数,贯金木水火,位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令,余四运以臣事之,面北而受令,所以有别也,而人脉应之。甲巳之岁,土运南面,论脉则寸在南而尺在北,少阴司天,两寸不应,少阴在泉,两尺不应;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岁,四运面北,论脉则寸在北而尺在南,少阴司天,两尺不应,少阴在泉,两寸不应。乃以南为上,北为下,正如男子面南受气,尺脉常弱,女子面北受气,尺脉常盛之理同,以其阴气沉下,故不应耳。六气之位,则少阴在中,而厥阴居右,太阴居左,此不可易也。其少阴则主两寸尺。厥阴司天,在泉当在右,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在泉当在左,故左不应。依南政而论尺寸也。若复其手诊之,则阴沉于下,反沉为浮,细为大。又经曰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言死生之逆顺[149] 者,更在诊以别其反,详其交,而后造死生之微也。
刘河间论气运[150]
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脏所宜,五行之运行数,六气之临御化,然后明阴阳三才之数。故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之数可得见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万,故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经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151] 。是以时前三数与天象俱明,终始之六气,所司之高下,在泉浅深之胜复,左右之间同与不同,三纪太过不及之理,故可分天地之化产,民病之气宜矣。经所谓太阳司天之政,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阳明司天之政,故岁宜以苦辛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阳司天之政,故岁宜以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气,太阴司天之政,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折,而水血交流,少阴司天之政,故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厥阴司天之政,故岁宜以辛调之,以咸润之,人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152] ,是以迎而夺之,王气之法也。故云六气有余,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故王注曰:夏寒甚,则可以热犯热,寒不甚,则不可犯也。若有表证,若有里证,故法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使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故无者生之,有者甚之。所以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其寒至则坚痞、腹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昧、昏郁、注下、疭瘛、肿胀、吐呕、鼽血、衄血、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王注曰:食已不饥,吐利腥秽,亦寒之疾也。暴喑冒昧,目不识人,躁扰狂越,谵妄骂詈惊痫,亦热之病也。故经所谓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153] 。倘不知斯,寒热内贼,失气之宜,因不知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术不通经,为粗工之戒。是以六气上司九宫,中司九元,下司九宣,三数具明,各分主客,胜复淫治,克伐主病[154] ,岁物气味之厚薄。故经所谓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155] 有多少,力化有浅深[156]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太阳在泉,热毒不生。故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太阴在泉,燥毒不生。此所谓天化地产,故天地气合,气合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经所谓谨候气宜,无失病机[157] 。病机者,寒暑燥湿风,金木水火土,万病悉自此而生矣。故谨察病机之本,得治之要者,乃能愈疾。亦常有不明六气五行之所宜,气味厚薄之所用,人身为病之所由,而能必获其效者,鲜矣哉。
吴草庐论气运[158]
世之言运气者,率以每岁大寒节为今年六之气所终,来年一之气所始,其终始之交,隔越一气,不相接续。余尝疑于是,后见杨子建《通神论》[159] ,乃知其论已先于余。余请以先天后天卦以明之。夫风木冬春之交,北东之维艮震也;君火春夏之交,东南之维震巽也;相火正夏之时,正南方之离也;湿土夏秋之交,南西之维坤兑也;燥金秋冬之交,西北之维兑乾也;寒水正冬之时,正北方之坎也。此主气之定布者也。地初正气子中,而丑中震也;地后间气丑中,而卯中离也;天前间气卯中,而巳中兑也;天中正气巳中,而未中乾巽也;天后间气未中,而酉中坎也;地前间气酉中,而亥中艮也;地终正气亥中,而子中坤也。此客气之加临者也。主气土居二火之后,客气土行二火之间。终艮始艮,后天卦位也;始震终坤,先天卦序也。世以岁气起大寒者,似协后天终艮始艮之义。然而非也。子建以岁气起冬至者,宜契[160] 先天始震终坤之义。子午岁之冬至起燥金而生丑中之寒水,丑未岁之冬至起寒水而生丑中之风木,寅申岁起相火,皆肇端于子半。六气相生,循环不穷,岂岁岁间断于传承之际哉?然则终始乎艮者,可以分主气之所居位,而非可以论客气所行之序也。
王安道论阴阳升降[161]
《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阳[162] 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五谷草木,皆甲拆[163] 于此时也。至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枝布叶,乃阳之用,阴之体,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164] ,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则金振燥令,风厉霜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在,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复伏于泉下,水冰地拆,万物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气主之[165] ,在乎降沉也。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正气之序也,故曰履端于始,序则不愆[166]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167] 化万物,其实一气也。设或阴阳错综,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168]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食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陨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
何柏斋论五运六气[169]
运气之说,起于《素问》,本为四时之变而设。盖以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以此察天地之气候,辨人物之病证,以为治疗之主耳。《素问·六节藏象论》谓: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170] 。又谓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171] 。且以一期三百六十日分为六气,每气主六十日,则其意可见矣。纪以天干则曰五运,纪以地支则曰六气,其实一也。传久致讹,至《天元纪大论》等篇则遂以年岁之支干分管六气,盖已失先圣之指[172] 矣。盖年岁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病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可知也。近世《伤寒钤法》[173] 则以得病日之干支为主,其源亦出于此,决不可用。盖金木水火土之气各主一时,当时则为主气,为司天,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客气。与时正相反者则谓在泉,为其气伏于黄泉之下而不见也。治疗之法,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盖所谓必先岁气,勿伐天和[174] 者也。春时木气司天则四方皆温,夏时火气司天则四方皆热,夏秋之交,土气司天则四方皆湿,秋则皆凉,冬则皆寒,民病往往因之,此则理之易见者也。其有气与时相反者,则所谓客气者也,故治疗之法亦有假者反之之说。观此,则运气之说思过半矣。
地 宜
《内经·异法方宜论》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色黑[175] 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176] 而脂肥,故邪不能胜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177]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琐碎录》辨方论[178]
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179] 多喑,风气多聋,木气多伛,石气多力,险气[180] 多瘿,暑气多残[181] ,寒[182] 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183] 气多仁,陵气多贪。夹河风性寒,民多伤风。河洛以东地咸,水性冷,故民虽哺粟食麦而[184] 无热疾。滑台风水性寒冷尤甚,士民服[185] 附子如芋栗。
王节斋南北异宜论[186]
或问:今人有言,东垣之法宜用于北,丹溪之法可行于南,如何?曰:东垣,北医也,罗谦甫传其法,以闻于江浙;丹溪,南医也,刘宗厚世其学,以鸣于陕西。果如其言,则《本草》《内经》皆神农、黄帝、岐伯之说,亦止宜施于北方耶?夫五方所生异病,及治之异宜,《内经》异法方宜、五常政大论已详言之矣。又如北方多寒,南方多热,江闽多湿,岭粤多瘴,谓其得此气多,故亦多生此病,非谓北病无热,南病无寒也。至于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则五方皆同,岂有南北之异耶?但人之脏腑,火各居二,天之六气,热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热多而寒少,观《内经·至真要大[187] 论》病机一篇可见。又湿热相火致病甚多,自王太仆注文湮没,以致《局方》偏用温热之药。故丹溪出而阐《内经》之旨,辨《局方》之偏,论湿热相火之病,以补前人之未备耳。后人不识,见其多用芩、连、栀、柏等苦寒之药,遂以为宜用于南,浅矣哉。
又,或问:人言东南气热,可服寒药;西北气寒,须服温药。然今东南之俗,胡椒姜桂,人常食之,不见生病,而北京士夫[188] 畏食胡椒辛热之物,何也?曰:东南虽热,然地卑多湿,辛热食药亦能劫湿,西北虽寒,然地高多燥,辛热食药却能助燥故耳。治病用药者,宜识此意。
审 象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189] ,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190] ,地有五里[191]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视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192] 引之。
刘河间论火[193]
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或云:冬,阳在内而阴在外,故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则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为地阴极而生阳在外[194] ,至夏则阳在上而阴在地中者,当地上热而地中寒可也,奈何阳至为天阳极而生阴下降,至冬则入地反暖,地上反寒欤?或曰:冬后阳升而出,则阴降而入,夏后阳降而入,则阴升而出者,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阳生而得复[195] ,至于己则阴绝而六阳备,是故得纯乾[196] ;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得姤[197] ,至于亥则阳绝而六阴备,是故得纯坤[198] 。至于冬至则阳复也,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视卦之爻,则子后阳升,午后阴降明矣,安得反言冬后阴降而夏后阳降耶?所谓四时天气者,皆随运气之兴衰也。然岁中五运之气者,风、暑、湿、燥、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为期岁也。岁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属木,故温和而多风也;春分至小满属君火,故暄暖也;小满至大暑属相火,故炎热也;大暑至秋分属土,故多湿阴云雨也;秋分至小雪属金,故凉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属水,故寒冷也。然则岂由阴阳升降于地之内外乎?其地中寒燠[199] 者,经言火热主于出行,寒水主于闭藏,故天气热则地气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犹人汗出之后体凉,天气寒则地凝冻而闭塞,气难通泄,故怫郁而地中暖也。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如水本寒,寒极则水冰[200] 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则水温,即闭藏之道也。或霜雪加冰,闭藏之甚,则水太温而鱼乃死矣。故子正一阳生,而至于正月寅,则三阳生而得泰[201] 。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阴生,而至于七月申,则三阴生而得否[202] 。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然则否极则泰,泰极则否,故六月泰极则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则地中至暖,然则地中寒燠明可见焉。故知人之冒于寒而内为热者,亦有时而寒也。
或问曰:人冬阳在内而热,夏阴在内而寒者,何也?答曰:俗已误人久矣。夫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适其脉候,明可知也。如夏月心火生而热,则其脉滑数洪大而长,烦热多渴,岂为寒也?余候皆然。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又如酒苦性热,养乎心火,故饮之过多,则心火热甚而为战栗,俗谓之酒禁也。经曰阳并于阴,阴则实而阳明虚,故寒栗而鼓颌也[203] 。注[204] 曰:阳并于阴,言阳气入于阴分也。阳明,胃脉也,故不足则恶寒战栗而鼓颌振动也。然阳明经络在表而主于肌肉,而气并于里,故言阳明虚也。又经曰: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时阳虚阴实而外无阳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阳复出之,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205] 。然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者,是言阳为表而里为阴也。其气复出而并之于表,非谓阴寒之气出于表而反为阳热也。又经言: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206] 。然气并于阳而在于表,故言阳胜;气并于阴而在于里,故言阴胜。此乃表里阴阳之虚实,非寒热阴阳之胜负,但阳气之出入耳。如伤寒病日深,表证已罢而热入于里,若欲作大汗,则阳气必须出之于外,郁极乃发,而阳热大作于里,亢则害,承乃制,故为战栗,而后阳气出之于表,则蒸热作而腠理开,大汗泄而病气已矣。或战栗无汗而愈者,必因发汗吐利亡津液过多,则不能作汗,但热退气和而愈也。或不战栗而汗解者,虽因日深表热不罢,内外俱热,阳不并阴而外气不衰,里无亢极,故无害,承乃制,则无战栗也。或不战栗而亦无汗愈者,阳不并阴而气液虚损故也。故诸战栗者,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栗也。虽尔,为热极于里,乃火极而似水化也。
朱丹溪论阳有余阴不足[207]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然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为其然也?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而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而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则是地之阴已不胜夫天之阳,月之阴亦不敌于日之阳。天地日月尚然,而况于人乎?故人之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之养,而后阴可与阳配,成乎人而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者,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保养也。钱仲阳于肾有补而无泻,其知此意者乎?又按《礼记》注曰:人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208] 。《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209] 。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为三十年之运用,而竟已先亏,可不知所保养也。经曰:阳者天也,主外,阴者地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210] 。斯言岂欺我哉?
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足,吾已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今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炽。圣贤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籍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耳。《内经》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211] 。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伏[212] 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尚何病之可言哉?
朱丹溪论相火论[213]
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然火有二焉,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214] 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故谓之相。天生物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然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215] 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相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所同,东垣何以指为元气之贼?又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而可使之无胜负乎?曰:五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动,五性厥阳之火又从而扇之,则妄动矣。火即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而相火之气则以火言,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或曰:《内经》相火,注言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戴人亦言胆与三焦,肝与胞络,皆从火治[216] 。此历指雷龙之火也。余以天人之火皆生于地,如上文所云者,实广二公之意耳。
或曰:《内经》言火者非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而言脏腑者未之有也。二公岂他有所据耶?曰:经以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指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之《内经》,诸热瞀瘛则属之火,诸狂躁越则属之火,诸病胕肿、痛酸惊骇则属之火。又《原病式》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 郁病痿,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噫!以陈无择之通达,犹以暖炽论君火,日用之火论相火,是宜后人之聋瞽哉!
何柏斋辨相火[217]
《素问》六气,有君火、相火之名,自有深意,医者多不能知。丹溪乃谓君火为人火,相火为天火、龙火,可谓误之甚矣。又谓凡动属火,皆误之大者也。殊不知火为热,天气、人气明白为热者,火之主[218] 也,故谓之君火。在天藏于木之中,在人藏于精血之中,虽具热性而不发动,实为热之根本者。谓之相火,盖君主治者也,相助君行事而不出名者也。君火、相火之分盖如此。足相火属胆配肝,主血者也。手相火属三焦,配肾之命门,主精者也。肝与命门皆属风木,木中有火,则精血之中有热气也。然精血体润,水也。火与水相守,故不发。至发而为热,而皆精血将枯之所致也,譬木枯则火易焚耳,故相火发热[219] 者难治。今虚劳骨蒸之病,皆相火发热之证也。小水不能灭大火,法当补阴则热自退。丹溪但见以寒药治之不效,遂谓相火为天火,不可治,误之甚也。草木之火方炽盛时,以水洒之,亦不能灭,岂可遂谓之天火、龙火乎?至于凡动属火,则又甚不然。阳为动,天为纯阳,故动而不息。火为阳之阴,故动而可伏。观乾为天、离为火之象,则可知矣。若谓凡动属火,则天属火耶?其误也明矣。天变而为风,风动火发,谓风生火可也,谓风属火不可也。至五火之分,亦不过火发于五脏者耳。火一而巳,二火尚非,况五火乎?
何柏斋又论水气[220]
卢氏[221] 以水肿隶肾肝胃而不及脾,丹溪论之似矣,然实则皆非也。盖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主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故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222] 。至于天地交合,变化之用,则水火不可偏盛。大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大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平和,则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脏腑以脾胃为土,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去[223] 其水,使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则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224] 。其词迂而不切,晦而不明,学者惑而难用,故书此辨之。土旱涝则不生物。《书》[225] 虽称木克土,然未有因草木畅茂而土不能生物者也,然则脾病不由于肝木也明矣。医书以五脏配五行,因以五行生克论病,其失多类此,智者触类而长之[226] 可也。
虞天民论阴阳血气[227]
或问:丹溪《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然丹溪所著诸方每云有气虚,有血虚,有阳虚,有阴虚,其所以自相矛盾有如是者,其意何欤?曰:其所谓阴阳气血之虚实,而以天地日月对待之优劣论之,其理蕴奥难明,非明者莫悟也。请陈其略:夫阳长有余,阴常不足者,在天地则该乎万物而言,在人身则该乎一体而论,非直[228] 指气为阳而血为阴也。经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正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是也。姑以治法兼证论之:曰气虚者,气中之阴虚也,治法用四君子汤以补气中之阴;曰血虚者,血中之阴虚也,治法用四物汤以补血中之阴;曰阳虚者,心经之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治法以补气药中加乌附等药,甚者三建汤、正阳散之类;曰阴虚者,肾经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治法以补血药中加知母、黄柏等药,或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之类。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曰:此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镇[229] 阳光也。夫真水衰极之候,切不可服乌附等补阳之药,恐反助火邪而烁真阴;元阳虚甚之躯,亦不可投芎芩等辛散淡渗之剂,恐反开腠理而泄真气。昧者谓气虚即阳虚,止可用四君子,断不可用芎辛之属;血虚即阴虚,止可用四物,决不可用参芪之类。殊不知东垣有曰:阳旺则能生阴血[230] 此阴阳二字直指气血言。又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231] 。血虚者须以参芪补之,阳生阴长之理也。惟真阴虚者将为劳极,参芪固不可用,恐其不能抵当,而反益其病耳,非血虚者之所忌也。如王汝言之通达,亦未明此理。其所著《明医杂著》谓:近世治病,但见虚证,便用参芪,属气虚者固宜。若是血虚,岂不助气而反耗阴血耶?是谓血病治气,则血愈虚耗。又曰:血虚,误服参芪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治,盖甘温助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又曰:妇人产后阴血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止可用四物汤补阴血,而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而收其浮散,使归依于阴。亦戒勿用参芪也。丹溪曰产后当以大补气血为主,既曰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非参芪等药何以收救其散失之气乎?噫!汝言之论何其与东垣丹溪俱不合耶?
虞天民论人寿夭[232]
或问:人之寿夭不齐,何欤?曰:元气盛衰不同耳。夫人有生之初,先生二肾,号曰命门,元气之所司,性命之所系也。是故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此一定之理也。或曰:今见肥白之人多寿夭,元气反衰乎?瘦黑之人多寿延,元气反盛乎?曰:丹溪谓白者肺气弱,黑者肾气足,又曰肥不如瘦,白不如黑。或曰:四方之人皆同乎?曰:不同也。《内经·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又曰: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王注曰: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阳精所降,下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气坚守,故寿延;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233] ,故夭折。或曰:常闻天人之理,同一揆[234] 也。见于天地之四方者,既得闻命矣。而具于人之五脏者,未之闻也,请申明其说,可乎?曰:西北二方,在人为肾水、肺金所居之地,二脏常恐其不足;东南二方,在人为肝木、心火所处之位,二脏常恐其有余。《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写南方,补北方等语,即此之义也。夫肾水既实,则阴精时上,奉于心肺,故东方之木气不实而西方之金气不虚,此子能令母实,使金得以平木也,是故水日以盛而火日以亏,此阴精所奉于上而令人寿延也;若夫肾水一虚,则无以制南方之心火,故东方实而西方虚,其命门与胞络[235] 之相火皆挟心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水,使水日亏而火日盛,此阳精所降于下,故令人寿折也。大抵王冰主天地之四方言,越人主人身之五脏论,皆不失《内经》之旨,同归于一理也。
* * *
[1] 无方:变化无极。
[2] 玄:悠远。
[3] 天符:通主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年份,如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4] 岁直:年支与岁气同气相承,如木运之岁,岁当于卯。直,同“值”。《集韵·志韵》:“值,《说文》:‘措也。’或作‘直’。”
[5] 三合为治:《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三合,谓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年辰临午;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年辰临丑未;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年辰临酉。此三者,天气、运气与年辰俱会,故云三合为治也。”又,“治”下原衍“会”字,据《素问·天元纪大论》删。
[6] 木火土金水火……生长化收藏:《素问》顾从德本同,与上下文义不协,明代张介宾《类经》以为衍文而删。此下“故阳中有阴”句当承接上“地亦有阴阳”句。
[7] 期(jī积):周年。
[8] 备:《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备,谓备历天气。”
[9] 周:《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周,谓周行地位。”
[10] 明: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语,“明”当作“名”。
[11] 黅(jīn今):黄色。
[12] 北面:《素问·五运行大论》作“面北”。
[13] 遘(gòu购):相遇。
[14] 七曜纬虚:谓日月及五星行于天。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纬,织横纱,此为行。虚,太虚,即天空。
[15] 丽:附着。
[16] 冯:通“凭”。《说文解字注·马部》:“冯,或假为‘凭’字,凡经传云‘冯依’,其字皆当作‘凭’。”
[17] 脉法:上古医书名。
[18] 期之:原脱,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补。
[19] 木生筋:《素问·五运行大论》作“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20] 眚(shěng省):灾祸。
[21] 火生心:《素问·五运行大论》作“火生苦,苦生心”。
[22] 生:原作“主”,据《素问·五运行大论》改。
[23] 烁:通“铄”,销铄。《周礼·考工记序》:“烁金以为刃。”陆德明释文:“烁,义当作‘铄’。”
[24] 焫(ruò弱):焚烧。
[25] 显明:日出。《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日出谓之显明。”
[26] 岁不与会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不与本辰相逢会也。”
[27] 太乙:《素问·六微旨大论》作“太一”。此下“太乙天符为贵人”句同。
[28] 持:原作“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改。
[29] 求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此下有“亦”字。
[30] 天枢:《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天枢,当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
[31] 倚伏;“倚”为依靠,“伏”为潜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2] 岁星:木星。
[33] 忽忽;恍惚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忽忽,迷也。”
[34] 太白星:金星。
[35] 荧惑星:火星。
[36] 支:原作“肢”,据《素问·气交变大论》改。
[37] 辰星:水星。
[38] 爇(ruò若):同“焫”,焚烧。《集韵·薛韵》:“爇,《说文》:‘烧也。’或作‘焫’。”
[39] 清厥:足逆冷。
[40] 镇星:土星。
[41] 胠(qū区):腋下。
[42] 辟著:《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辟著,谓辟著枝茎,干而不落也。”
[43] 柔:原作“悉”,据《素问·气交变大论》改。
[44] 苍早:《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苍色之物,又早凋落,木少金乘故也。”
[45] 胗(zhěn诊):唇疡。
[46] 气:原脱,据《素问·气交变大论》补。
[47] 繇复:《素问·气交变大论》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作“繇并”。
[48] 秬(jù巨):黑黍。
[49] :目不明貌。
[50] 璺(wèn问):陶瓷等器皿上的裂痕。
[51] 鬲(gé阁):通“膈”。《洪武正韵·陌韵》:“膈,胸膈心脾之间,通作‘鬲’。”
[52] 上应岁星:《素问·气交变大论》同,林亿新校正:“详此当云上应岁星、镇星尔。”
[53] 拆:同“坼”,裂开。《诗经·大雅·生民》:“不拆不副,无菑无害。”清代阮元校勘记:“唐石经、相台本‘拆’作‘坼’。”
[54] 运星:《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火运火星、木运木星之类也。”
[55] 肖者瞿瞿:《素问·灵兰秘典论》林亿新校正:“按《太素》作‘肖者濯濯’。”
[56] 惟:《素问·气交变大论》作“示”。
[57] 敷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敷布和气,物以生荣。”
[58] 升明:《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火气高明。”
[59] 备化:《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广被化气,资(守)于群品。”
[60] 审平:《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金气清,审平而定。”
[61] 静顺:《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水体清静,顺于物也。”
[62] 委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阳和之气,委屈而少用也。”
[63] 卑监:《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土虽卑少,犹监万物之生化也。”
[64] 从革:《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从顺革易,坚成万物。”
[65] 适:往。下句“之”字义同。
[66] 中根:《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生气之根本,发自身形之中,中根也。”
[67] 蕃育:万物繁衍茂盛。
[68] 而:原作“布”,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改。
[69] 写:同“泻”。《说文解字注·宀部》:“写,俗作‘泻’。”
[70] 岁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谓黄色黑色。”
[71] 真:原作“道”,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改。
[72] 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谓春夏秋冬及间气所在,同则远之,即离其时。”
[73] 天信:王冰注:“谓至时必定。”
[74] 翼:助。下句“赞”字义同。
[75] 雷殷:雷震。殷,震动。
[76] 田牧土驹:王冰注:“石土危然,若群驹散牧于田野。”
[77] (chēn瞋):胀起。
[78] 胕(fū肤)肿:浮肿。
[79] 四气:王冰注:“谓夏至后三十一日起,尽至秋分日也。”
[80] 怫:郁。
[81] 霿(méng萌):天色昏暗。
[82] 气五:即五气。王冰注:“谓秋分后,至立冬后十五日以内也。”
[83] 零:落。
[84] 辟:同“避”。
[85] 祥:征兆。
[86] 其气二火前后:王冰注:“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前后。”
[87] 矄:原作“肿”,据文义改。
[88] 支:通“肢”。《正字通·支部》:“支,与‘肢’通,人四体也。”
[89] 差:王冰注:“谓差四时之正月位也。”
[90] 晏:晚。
[91] 否:闭塞。《广雅·释诂》:“否,隔也。”
[92] 司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作“司岁”。
[93] 先岁:林亿新校正:“详‘先岁’疑作‘司岁’。”
[94] 温:原作“湿”,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改。
[95] 耎(ruǎn软):软。《汉书·王吉传》颜师古注:“耎,柔也。”
[96] 无:原作“先”,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改。
[97] 报气:报复之气。报,报复。
[98] 火燥热:王冰注:“少阳,火也;阳明,燥也;少阴,热也。”
[99] 津:《素问·至真要大论》作“津液”二字。
[100] 愿:此下原脱一页,缺“闻阴阳之三也何谓”至“肺病生”凡342字,据清抄本及《素问·至真要大论》补。
[101] 之:当作“乏”。
[102] 月之空:王冰注:“谓上弦前,下弦后,月轮中空也。”
[103] 动:变异。王冰注:“动,谓变动常平之候而为灾眚也。”
[104] 苛疾:重病。王冰注:“苛,重也。”
[105] :通“愤”。《说文通训定声·屯部》:“ ,假借为‘愤’。”
[106] 咸味涌泄为阴:此6字原脱,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补。
[107] 益:《素问·至真要大论》作“温”。
[108] 治其……反也:张景岳注:“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反甚。”王,通“旺”。《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旺’。”
[109] 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何谓也”。
[110] 刘温舒论主气客气: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中。刘温舒,宋代人,生平不详,曾任朝散大夫,著有《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另有《素问遗篇》。
[111] 斗建:北斗所指。斗即北斗,古时按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确定节气和月,一气之间斗柄所指方向移动周天的二十四分之一。《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112] 暄淑:温暖。暄,温暖。淑,温和。
[113] 湿:原作“温”,据《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中改。
[114] 地气静而守位……以行天令者也:录自《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中《论主气》篇。
[115] 玄珠:运气专著,唐代王冰撰,已佚。
[116] 岁半已前……地气主之: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17] 六气分上下左右……气化之异矣:录自《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中《论客气》篇。
[118] 沈存中论运气:见《梦溪笔谈》卷七。沈存中,即沈括,字存中,宋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著有《梦溪笔谈》《良方》等。
[119] 率皆:全都。率,与“皆”义同。
[120] 溥(pǔ谱):普遍。
[121] 旸(yáng杨):晴天。
[122] 物理:万物的道理。
[123] 所:此下原脱一页,缺“主者皆变也”至“岁(运有主气)”凡343字,据清抄本及《梦溪笔谈》补。
[124] 占:征兆。
[125] 阴森:幽暗。
[126] 厉:灾疫。《诗经·大雅·瞻卬》:“孔填不宁,降此大厉。”毛传:“厉,恶也。”
[127] 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1077年。
[128] 入对:臣子入朝接受皇帝咨询或询问。
[129] 造微:达到极其微妙的程度。造,达到。
[130] 四分历法:汉章帝时实施的历法,规定一年(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月(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19个太阴年插入7个闰月。因岁余为1/4日,因称“四分历”。
[131] 与:《梦溪笔谈》卷七作“预”。
[132] 承:原作“乘”,据《梦溪笔谈》卷七改。
[133] 伤沴(lì历):受伤而不得流通。
[134] 刘温舒论五行胜复: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五行胜复论》篇。
[135] 澶渊:地名,今属河南濮阳。
[136] 元丰:宋神宗年号,1078~1085年。
[137] 商:原作“啇”,据《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改。
[138] 两:比并。
[139] 主:《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作“至”,义胜。
[140] 早:原作“率”,据《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改。
[141] 稿:干枯。《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作“槁”。
[142] 狼戾:暴戾。
[143] 倮(luǒ裸)虫:五虫之一。《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鼃、螾之属,皆倮虫也。”
[144] 出乎尔者反乎尔:典出《孟子·梁惠王下》。此处意为凡“胜”者必受其“复”。
[145] 空谷之响:即“空谷传响”,典出《水经注·三峡》。此处意为“胜”甚则“复”甚。
[146] 举:原作“视”,据《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改。
[147] 无失:原作“夫”一字,据《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补正。
[148] 刘温舒论南北政: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中。
[149] 尺寸反者死……死生之逆顺:见《素问·五运行大论》。
[150] 刘河间论气运: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气宜论》篇。
[151] 丹天之气……天地之门户也:见《素问·五运行大论》。
[152] 太阳司天之政……先资其化源: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53] 无失天信……是谓至治: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54] 主病:原脱,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补。
[155] 保:原作“化”,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改。
[156] 气味……浅深: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157]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158] 吴草庐论气运:见《续医说》卷三。吴草庐,即吴澄,字幼清,人称草庐先生,元代抚州临川人,曾任国子监丞等职,有《吴草庐文集》。
[159] 杨子建通神论:杨康侯,字子建,宋代青神(今属四川)人,著有《杨子护命方》《通神论》《十产论》等。《通神论》凡十四卷,以五运六气阐说病因证治,已佚。
[160] 契:符合。
[161] 王安道论阴阳升降:此段文字即《脾胃论》卷下《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为李东垣语。王安道即王履,元末人,师从朱丹溪,有《医经溯洄集》,未见此语。
[162] 阳:《脾胃论》卷下作“春”。
[163] 甲拆:即“甲坼”,种子外皮裂开发芽。
[164] 岁半以前天气主之: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65] 岁半以后地气主之: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66]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典出《左传·文公元年》。指年历的推算以冬至作为开始,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月份作为四季的中月。
[167] 运:原作“万”,据《脾胃论》卷下改。
[168] 准绳阴阳:原脱,据《脾胃论》卷下补。
[169] 何柏斋论五运六气:见《医学管见·论五运六气》。何柏斋,即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怀庆府(今属河南)人,明弘治间进士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有《柏斋文集》《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等。
[170] 五运……周而复始:见《素问·灵兰秘典论》。
[171] 春胜……胜春:见《素问·金匮真言论》。
[172] 指:意旨。
[173] 伤寒钤法:伤寒专著,金代马宗素著。
[174]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见《素问·五常政大论》。
[175] 色黑:《素问·异法方宜论》作“黑色”。
[176] 华食: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177] 灸焫:灸治。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焫,同“爇”,燃。
[178] 琐碎录辨方论:见《琐碎录》。《琐碎录》,宋代温革集,关于养生者尤为详悉。此下“山气……多贪”引自《淮南子·地形训》,“夹河……芋栗”引自北宋张洎《贾氏谭录》。
[179] 障气:“障”原作“水”,据《淮南子·地形训》改。障气,即瘴气。障,同“瘴”。《篇海类编·地理类·阜部》:“障,亦作‘瘴’。”
[180] 险气:《淮南子·地形训》作“险阻气”。
[181] 残:《淮南子·地形训》作“夭”。
[182] 寒:原作“云”,据《淮南子·地形训》改。
[183] 衍:低湿之地。
[184] 而:原作“亦”,据《贾氏谭录》改。
[185] 服:《贾氏谭录》作“共啖”。
[186] 王节斋南北异宜论:“今人有言……浅矣哉”见《明医杂著》卷三,“人言东南气热……宜识此意”见该书卷一。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明成化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
[187] 要大:原作“大要”,据《素问》篇名乙正。
[188] 士夫:男子的通称。
[189] 清:冷。
[190] 八纪:王冰注:“八纪,谓八节之纪。”
[191] 五里:王冰注:“五里,谓五行化育之里。”
[192] 掣:原作“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改。又,原字下有“一作遵,一作掣”6字夹注,今删。
[193] 刘河间论火: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
[194] 在外:《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作“上升”。
[195] 复:六十四卦之一,坤上震下。
[196] 纯乾:即乾卦,六十四卦之一,乾上乾下。
[197] 姤(gòu够):六十四卦之一,巽下乾上。
[198] 纯坤:即坤卦,六十四卦之一,坤上坤下。
[199] 燠(yù狱):热。
[200] 冰:冻。
[201] 泰:六十四卦之一,坤上乾下。
[202] 否: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坤下。
[203] 阳并于阴……鼓颌也:见《素问·疟论》。
[204] 注:指王冰《素问》注。
[205] 夫疟之始发……先热而渴:见《素问·疟论》。
[206] 夫疟气者……阳胜则热:见《素问·疟论》。
[207] 朱丹溪论阳有余阴不足:见《丹溪心法·丹溪翁传》及《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文字与前者更接近。
[208] 人惟五十……有以加:《礼记·王制》:“凡养老……凡饮养阳气,凡食养阴气。”郑玄注:“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天子诸侯养老同也。”
[209] 年至四十……起居衰矣: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10] 阳者天也……阴道虚:见《素问·太阴阳明论》。
[211] 冬不藏精……病温:见《素问·金匮真言论》。
[212] 伏:原作“复”,据《丹溪心法》附《丹溪翁传》及《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改。
[213] 朱丹溪论相火:见《丹溪心法》附《丹溪翁传》及《格致余论·相火论》,文字与前者更接近。
[214] 形质:《丹溪心法》附《丹溪翁传》同,《格致余论·相火论》作“形气”。
[215] 相火助之:《丹溪心法》附《丹溪翁传》同,《格致余论·相火论》作“相火之为”。
[216] 胆与三焦……皆从火治:见《儒门事亲》卷十四。
[217] 何柏斋辨相火:见《医学管见·论相火》。
[218] 上:原作“主”,据《医学管见·论相火》改。
[219] 热:原脱,据《医学管见·论相火》补。
[220] 何柏斋又论水气:见《医学管见·论水气》。
[221] 卢氏:即卢祖常,号砥镜老人,南宋永嘉(今属浙江)人,著有《拟进太平惠民和剂类例》《续易简方后集》等。
[222]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见《周易·系辞上》。
[223] 去:原脱,据《医学管见·论水气》补。
[224] 脾失运化……乃不为肿:按丹溪诸书未见此语。《医灯续焰》卷十一有;《证治准绳》有。
[225] 书:即《尚书》,此下“木克土”句见该书《洪范》篇。
[226] 触类而长之:典出《周易·系辞上》。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227] 虞天民论阴阳血气:见《医学正传》卷一。虞天民,即虞抟,字天民,号花溪恒德老人,明代义乌(今属浙江)人,著有《医学正传》《苍生司命》等。
[228] 直:仅仅。
[229] 镇:《医学正传》卷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并作“制”。
[230] 阳旺则能生阴血:见《脾胃论》卷中。
[231] 血脱……古圣人之法也:见《兰室秘藏》卷中。
[232] 虞天民论人寿夭:见《医学正传》卷一。
[233] 真气倾竭:原作“其气烦渴”,据《医学正传》卷一、《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改。
[234] 揆:道理。
[235] 胞络:心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