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道一章第二十五

吾不敢虚说,仿效古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嘉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无与俱。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古题龙虎记者,真一子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中言魏伯阳真人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愚按:今世所传《龙虎上经》题轩辕黄帝着,其作用是讲神丹,其文义颇有几分类似《参同契》,是否魏真人当日见之《龙虎经》虽未敢断定,若竟谓《龙虎经》是后人伪作,亦无确据,存而不论可也。

金华者,兑也;秋石者,艮也;黄芽者,水火二者相合而生成者也。淮南王,汉刘安,厉王之子,封于淮南,因号淮南王。性好道,感八公授道。王弃位,随八公往寿州修炼,丹成而去,今八公山现在。玉阳,或作王阳,汉时有益州刺史,常好道,以作金救人,故阳贵此,立号黄芽,但此均外丹名也。

乾坤精气章第二十六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

此章即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之意。

乾是天,坤是地;乾是男,坤是女;乾是刚,坤是柔;乾是阳,坤是阴。天地配合,即是男女配合;男女配合,即是刚柔配合;刚柔配合,即是阴阳配合。

相包者,天之形包乎地外,而天之气人乎地中。人乎地中是地包天,故曰相包。至世间男女之交合,其象亦仿佛如此。盖总不外乎阳则禀与(即上文“雄阳播玄施”意),阴则接受(即上文“雌阴统黄化”意),一雄一雌,彼此之相须耳。

相须,即相交往之意,上文有“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然徒然相须不生作用,必须合以太空中先天一炁为造化之本,然后阳之精、阴之气,乃得舒畅而流行。

按:先天一炁为造化之本,不特逆则生仙之出世法须此物来,即顺则生人之世间法,亦须此物来。但此物不能目睹,非人力所能谋而致之,只在阴阳相交,一呼一吸,则此物自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摄受得来,至为神妙不可测者。今科学家谓此物为原始之电子。而佛家论生人之道,则曰凭父精母血与前生之记神(即灵魂)三者交相和合而成。

又按:父精母血相合者,即雄雌相须也;与前生之识神者,即偕以造化也。

又李文烛注:“雌雄相须,乃物性之自然,但坤中造化未到,虽合不成胎;必待先生造化将至,然后元精流布,因气抱神而胎始凝焉。”

又知几子注:“癸水到后六十时辰,坎宫机动,即其造化也,布种结丹在此时,采药成丹亦在此时。”

又陆西星注曰:“朱子谓: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盖精者,阳中之阴气者。阴中之阳精,先至而气后来,则阳包阴,而成女;气先倡而阴后随,则阴裹阳,而成男。

又《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状。”夫为物则鬼也,为变则神也。上阳子曰:“为物者,顺行而生人生物也;为变者,逆用而成仙成佛也。”

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立基。

坎为月,离为日,不曰离坎,而曰坎离者,日月交光,颠倒而为月日也。以天地为乾坤,则以日月为坎离;以男女为乾坤,则以精(阳阴中也)气(阴申阳也)为坎离。天地为体,若无日月,不生作用,必须藉日月,冠首光耀,交垂而敷布,方能生人与生万物;男女为体,若无精气,亦不生作用,必须藉气精冠首,雄雌相须。其理亦同日月之光耀交垂敷布。然后顺而行之,则为世间之生男育女;逆而用之,则为出世之作祖成仙。

然其生之原,却是空洞无凭,玄冥难测,不可以画图形容之。惟圣人能揆度其本元,知其配合交光之理,参其次序,知其往来消息之时,于是用之。而立为丹基。

立基者,一作元基,一作元模,今从朱本。

又知几子云:“玄冥属坎宫水位,此指先天真一之炁。”李注:“玄冥内藏,有气无质,恍惚杳冥,乌从摹写其形似哉?”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余六十卦,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

四者,乾、坤、坎、离也。乾为男,坤为女,坎为阴中阳精,离为阳中阴精。混沌者,坎离交媾时之景象也。

乾坤本不能混沌,藉坎离之交,于是乾坤亦随之而混沌。既混沌矣。自不知不觉,而径人乎虚无。夫丹道合乎易道,易道有六十四卦,丹道亦然。今除去乾、坤、坎、离四卦为体为用外,余之六十卦,则张布以为车舆。

舆,或云坤为大舆,或云以为周天火候。因舆之辐有三十,一月亦三十日,故曰为舆。

然后龙马则就而驾之,明君则以时御之。龙马皆乾家之物,盖龙为阳物,《周易》谓之能潜能现,能耀能飞,能进能退,能屈能伸。

又云乾为龙为马,明君则我之心神也。以我之心神,驾我之龙马,而御彼之坤舆,必须依时消息,随彼六十卦气次序自然之变化,不容预存成见于胸中也。

又,或作六十卦,用乾坤配合,等于龙马之御车舆。或云龙马负图而出,盖瑞物亦灵物也,明君则圣君也。修丹之道,既当如龙马之就驾,又当如明君之御时也。

和则随从,路平不邪。邪道险阻,倾危国家。

驾驭之法,当以和为贵。然则如之何为和?即以我之心神,调和我之龙马,然后就而驾彼之车舆。则彼之车舆,自然随我之龙马,而从我心之所欲。如行在大路上,平而不陂,坦荡舒适,我心神自然宽和畅快矣。

李文烛注:“御鼎(鼎即指坤舆)以和为贵,和则上下之情得以相通,上随下之所好,下从上之所命,斯得心而应手矣。”知几子云:“和有二义,一是情意协和,一是水火调和。”协情意,须养鼎有恩;调水火须炼己纯熟。此平易中正之大道也,舍正道而涉旁门,佳兵轻敌,小人得之轻命矣。若行于邪道,而不以和平为贵,则险阻横生,必致倾危国家而丧失生命也。国家,即喻一身也。

入室休咎章第二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言其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发号施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日。   

陶注:“此《易传》释鹤鸣子和之词”,《易》曰:“同声相应”,又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引之以明人室火候。亦有母气先倡,子气后和之意。《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谓感应之道,虽远能通,何况在近?

(按: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尚恐别有用意。泥丸翁云:言语不通非眷属,与此节恐有关系) 

今炼丹之君子,在丹房中临炉,犹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其驱龙就虎,发运汞迎铅之号,施进退屈伸之令,宜如大帅用兵,必须老成持重,务要顺阴阳之卦节,沉机观变,不可孟浪轻举,致败乃公事也。所以藏器待时,能勿违值卦之日(或云卦月勿违卦日,诸家没有定论,再当请教,详细讨论),是为至要。

万乘之主,至尊也;九重之室,至尊所居之处也。

器,济一、知几均谓即鼎器也。惟济一则言此器是先天鼎;知几则谓是后天炉药之鼎。故云:每鼎月凡六候,欲行火六十卦,恐轩辕九鼎(此以轩辕之九鼎,亦指人元之鼎)犹未为敷,况有潮汐同期者?朝暮两度,未必金水适均,则藏器非大有力者不能也。是云鼎器要多也。

屯以子申,蒙用寅戌。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陈两象,未能究悉。

接上言,弗违卦日,卦日又作卦月。但卦日一日两卦,一月六十卦。卦月,则一日一爻,一月五卦,一年六十卦。

总之,卦爻可以活用,由小至大,则一时可推一日,一日可推一月,一月可推一年。由大返小,则一年可推一月,一月可推一日,一日可推一时。由小至大,谓之推广;由大返小,谓之攒簇。盖时间问题,本来可以伸长,可以缩短,万劫即剎那,剎那即万劫。达者皆可随时运用,心领神会。

今若按卦而言。则屯(三)乃坎震合卦,坎为水,震为雷,雷在水中,阳动于阴中也。屯以子申者,坎在于为水,水生于申,旺于子,阳气至子而升.阳用事也。蒙(三)乃艮坎合卦,艮为山,坎为水,水在山下,阳气止于阴中也。蒙用寅戌者,艮在寅藏火。火生于寅,库于戌,阳气至戌而藏,阴用事也。屯主生阳,蒙主养阳,修丹之道,藏器于身,待时而用。

(按:以上均悟元子语。其所谓藏器者,指炼己筑基言。器,则斗柄也。所谓待时者。或指待坎宫爻动而言,故云雷动水中) 

当进阳而阴中返阳以进火,当阳足而阳中运阴以退火。此阳中运阴,是休息之意。盖阳足者,阳盛极矣。盛极必衰,阴气自然来承,来承之时‘刚返为柔,直返为曲,伸返为屈,不能再进火矣。自当休息致柔,以天一真水养之。如炼铁然,进阳火,譬如将铁放在火中猛锻,及锻得通红。则取出,向水中一浸,即是退火,亦叫阴符。如此一烧一浸,火水交炼,经过几次后,结果自能炼成纯钢,丹道亦是此意。如蒙阳止阴中也.即谓阳在阴中自然缩小也。

六十卦用。即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日算,则一日两卦。一月六十卦。以月算,则五日一卦,一月六卦,一年六十卦。照卦次序,依次挨排,故云各自有日。

聊呈两象。未能究悉者,盖谓这个卦气乃是自然经过的历程,只要顺时听天,依法行功,则身中的阴阳变化,营卫升降,自然会暗合六十个卦气。不必一定要去细细推求,徒费笔墨唇舌,倘若愿意去研究它,可去观《周易》六十卦的象爻可也,兹不赘述。 

在义设刑,当仁施德。按历法令,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察消息。 

在义设刑,就是用武火封固之法,严密谨守,静养浩气,使刚大充塞乎天地,则邪魔鬼怪不敢相乘,杂念游思消除净尽。好象用一种严肃威猛的手段、大义凛然的设刑罚折摄群小(即六根六尘之类),使群小不敢弄权,一听主君(即心君)号令。

当仁施德,就是当鼎中阳气发生的时候,宜应时采取。采取之法,当优游闲暇,从容不迫,则鼎中仁德,自然柔软布施;坎宫铅气,不劳你去如何用心,它自会输送过来。这便是当施仁德,属外药,坎离两方面事。在义设刑,属内药,离卦一方面事。

按历法令,至诚专密,即顺阴阳之自然,不可妄用心机,只要至诚不息,专心严密,则丹道之运用,自合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之升降。

谨候日辰者,谨候坎宫爻动之日辰也;审察消息者,审察坎宫爻动之消息也。盖消者亏也,息者为盈也。

知几子注:“六时退符,此在义也;六时进火,此当仁也。进火用阳金,以发生为德;退符用阴水,以收敛为刑。金水得宜,则顺而成吉;金水误用,则逆而成凶。故当按历法令,至诚专密,以候爻动之日辰,以察火符之消息。” 

陶云:“按历者。按历数以排火候;法令者,法时令以还抽添。”

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霰雪。二分纵横,不应刻漏。风雨不节,水旱相伐。蝗虫涌沸,山崩地裂。天见其怪,群异旁出。   

纤芥,即一些;悔,不当也;吝,啬滞也;二至,冬至夏至也。

冬至一阳生,子时宜进阳;夏至一阴生,午时宜退阴。此言人身之冬夏二至。譬喻也。 

改度,即应进火而反退符,应退符而反进火。

隆冬大暑者,以比适在阳足之时,正宜运用阴符,以退火性,然后可以保藏真精,坚固不泄。今乃不然,反恣情纵欲,以竭其精,使阳气亢甚,而外强中干。

盛夏霰雪者,以比阴寒适盛之时,正宜进以阳火,代其阴精。今乃反盖以阴寒,使浊邪更甚,如此则安能望育婴儿而结圣胎哉?

二分,春分秋分也,亦喻人身之中也。丹家火候,有一日之分至。萧廷芝曰:子时象冬至,阴极阳生;午时象夏至,阳极阴生;卯时象春分,阳中含阴;酉时象秋分,阴中含阳,人身之中各有分至。  

纵,直也;纵横者,离坎也,一直一横也。

若有一些不正,即悔吝来为贼害。譬如二至,乖逆差错,而委曲不能顺阴阳之节,于是乎隆冬大暑,万物不得封固闭藏;盛夏霰雪,五谷不得开花结实。二分纵横,不顺自然之节度。故陆潜虚谓之君骄臣佞也,不应刻漏。不能静调呼吸,不肯轻运默举;驯致水溢火燥,多寡不匀,正如风雨之不节,而水旱之相伐。

李文烛云:“金水错投,即二至改度;情性不合,即二分纵横。火盛则伤于旱,如蝗虫涌沸;水盛则伤于滥,如山崩地裂。水火不调,阴阳失应,则灾害交作,如日星雷雹之怪异。”如上种种,皆临炉时,不诚不敬之故也。

孝子用心,感动皇极.近出己口,远流殊域.或以招祸,或以致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来,由乎胸臆。

必当如孝子之用心,光明磊落,爱敬慈仁,至诚无间,纯一不二,自然能感动彼鼎中之皇极(皇极,即喻动爻也)。《易》不云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近出己口,尚能远流殊域,盖感应之道使然也。或以招祸。此心之存乎邪也:或以致福,此心之念乎正也;或兴太平,此心之存乎仁也;或造兵革,此心之念乎暴也。潜虚子曰:丧宝为祸,得宝为福;为而不为,曰兴太平;轻敌强战,曰造兵革。四者皆由于心之诚与不诚、正与不正而已。

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气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复。

陆西星说:“动静,谓火候之早晚;绳墨为卦爻也;四时为寒、热、温、凉;气谓阴阳二气。早屯为动,暮蒙为静,卦中爻动,有一定之绳墨,如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盖丝毫不爽者也。”

知几子解此节则曰:“鼎中气机,各有动静,丹家依其常度,当如匠者之奉绳墨。方静而翕也。先调鼎以养其气,及动而辟也,则按候以采其真。按候须乘四时,子寅在朝,宜进阳火,得其金气(癸后半月谓之金,象朔旦至望也),以固内体;申戌在暮,宜退阴符,得其水气(癸前半月谓之水,象既望至月晦也),以培外用。”此四时顺宜之法也。

刚柔断矣,指六候火符,朝以刚为里,里即内体之意,取诸震兑乾(震兑乾,即朔旦至望),用刚而不涉于柔;暮以柔为表(表即外用之意),取诸巽艮坤(巽艮坤即既望至晦),用柔而不涉于刚也。又须五行守界,使两相配当。金水戊土,为坎之界,守之于坎,不使此盈彼缩,而水至于乾。此犯轻狂粗暴阳亢烁阴之病也。木火己土,为离之界,守在于离.不使彼盈此缩,而火至于寒。此乃铅动而汞失应,离家不知按候探求以进阳火也。

易行周流者,即坎离交媾,象日月之运行周流也;届伸者,阴阳消长之机;反复者,屯蒙颠倒之象。

晦朔合符章第二十八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玄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

晦朔之间,即日月合璧,乃天地、阴阳两性交会之时。

夫阴阳两性之交会,在人身,则有神气合一;在卦象,则有水火既济;在时日,则亥子之半(亥时阴之终,子时阳之始,半则阴阳交会);在气运,则曰贞元之会(元亨利贞为四德,元为德之始,贞为德之终。贞下起元,终则复始,是谓贞元之会)。以性情而言,则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人性本寂然不动,而静感乎物,遂动而通,曰情动而未形。盖静极将感而动,正在动静之间,亦即有无之间也)。天地于此乎开辟,日月于此乎合璧,人身之阴阳于此乎交会,乃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神仙于此时盗其机而作丹。则内真外应,若合符节矣。

混沌鸿蒙者,陆氏云:“鼎中氤氲之气也。其时天机已动,阴阳有相求之情,而雄阳播施,雌阴统化,滋液润泽,自相流通,即所谓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也。”知几子注谓:“此论鼎上火符,先从晦朔序起者,合璧之后,方有震兑诸候也。”盖晦朔之间,日月并行于天中,是谓合符行中。合符。即合璧也。此时月为日掩,不露其光,自朔以后,方得生明。鼎中癸尽铅生而药苗新茁,候亦如之。 

混沌鸿蒙。乃先天真一炁乘此牝牡交接,其气之滋液润泽(陆注:滋液润泽.乃阴阳交会之真景象,一气流通无所不通,如烟、如雾、如露、如电也)者,能施化于吾身,而遍体为之流通矣。

又云:“混沌鸿蒙,应指首经元炁;下文始于东北方,指每月初铅。若以此一条就当六候之震庚,在下文为重复。且后天铅生,焉能混混蒙蒙,常如先天炁之淳厚哉。”

夫混沌鸿蒙之炁。乃人身活子时,难以窥测,虽天地鬼神,亦不能度量。故丹士只能静以密俟之。

度量,谓不能以智虑谋。天地鬼神犹不能以智谋,况于人乎?静即诚也,即寂然不动也。既不能以智谋,是只有以诚感。

安身者,安静虚无,炼己待时也;隐藏者,闭塞三宝,韬光养晦也。如是则可以失至静之原而不失乎爻动之机。

又上阳子注:“晦、朔、弦、望,一年十二度,天上太阴与太阳合璧,常在晦朔之间。人间少阴,即兑卦也,亦有十二度,以隐形而看经,故混沌鸿蒙之时,经罢而符至也。”   

济一子注:“隐形看经,这经是不可见之经,故曰隐形看之。此处十二度者.谓女子月事亦是一月一来,一年十二次也。”

按:晦朔之间。若专就先天鼎而论,则必坤之二七十四,两卦气已足,阴气已纯,乃谓之晦然。阴极必生阳,乃造化不易之序。故《内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癸至者,即朔也。晦朔之间者,谓二七之期已届,而天癸则在将萌未萌之际。于时乾卦乃与坤卦接触,迎神以入彼气穴,以合其符苗,而共行中央戊己之功.是谓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此即天人合发,可以采药归壶之时。邵子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际宜得意,其间难下辞。”又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出为征,阳气造端,初九潜龙。

上文隐形而藏,虽指修丹,然以月为喻,谓晦朔之时,月形隐藏而不见。然阴极必阳,故晦后即朔,乃始于东北方箕斗之乡。

箕者,东方七宿之尾;斗者,北方七宿之首。

陆西星云:“正谓亥子之交,其实按时纳宿,当在丑寅之界。”

知几子云:“晦朔后,新月初出,东北正值箕斗之乡,但月升在日间,故不见其景色耳。旋而右转,向牛女虚危一带,呕其月轮,吐其萌蘗,如龙潜在深潭者,现出景象,发散其精光,移至西方酉申之界,昴毕之上。”

陆注:呕、轮、吐、萌四字要有分晓。呕者,尽出;吐者,微出;轮者,全月之水轮;萌者,轮下之微光,如草之萌孽然。

悟元子云:“毕昴西南坤地,坤中孕震,现蛾眉之光,是谓震出为征。”知几子谓:“至黄昏之候,则吐萌散光,移在潜潭西方昴毕之上矣。所谓初三月出庚也。”又云:“见象于水轮中,微见金光也。”

震卦出而为征者,即前文所谓震庚受西方也。是乃阳气之初造其端。象易乾爻之初九潜龙也。

震三者,一阳为震。陆注:卦象震雷出地,一阳起于重阴之下,爻应乾之初九,如龙之潜伏于渊下也。此时阳火起绪,药则可用,而火宜微调者也。

又按:药则可用,即当运汞迎铅;火宜微调,即是轻运默举,调其天然之神息也。

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

初三日昏,月光出庚(为西方),故云阳以三立;初八丁(为南方),故云阴以八通。陆注:三乃阳数,八乃阴数,至此则阳与阴相和通矣。

三日震动,即前云震庚受西方;八日兑行,即前云八日兑受丁。兑者.二阳为兑。盖震为一阳,兑则二阳矣。爻应乾之九二,龙德正中也。喻人身阳火用功之半,和平有明,言火力均调之意。陆云:身中药物均平,始当利见,采则已老,而火宜沐浴者也。按《易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

陆注:三五十五,即望也。德就,功德圆满也。月廓盛满,乃成乾体,此时阳升已极,屈折当降。象乾方阳火已足,采药已毕,则动而直者,自转为静而屈矣。乾爻则,当九三夕惕之爻。乾三者,三阳为乾。《易•乾》之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宜持盈守满,不得怠纵。盖谓即宜虚心下气。速行致柔之道,急流勇退,切勿仍居鼎中,如驽马之恋栈而不休,则必致有铅飞汞走之危也。《悟真篇》云:“依时采取定浮沉。进火须防危甚。”即勖人宜知持盈守满之道也。神符者,神火有符信之谓。其名见《铜符铁券》中。此处以喻坎鼎中之火符。

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济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

陆注:十六则盛极当衰,渐亏渐减,终当成晦,故曰还初。于时阳亏阴长,于象为巽卦继统。然而阳退一符,则阴进一符。当此进退改革之际,正应乾爻之九四,或跃在渊,可以进而不遽以进,是以固济操持,当使阴符包裹阳气。

固济,即封固也,外丹语。此则言以神合气,以气合神,神气相依,以坚固其窍道也。悟元子云:“此谓修道者,刚气进添至极,须当以柔按之,固济操持,保养其刚。在乾卦为九四之或跃。或云者,疑之也,疑其进退,于道有危。谨慎之至也。

或问:火为神火,吾固知矣。阴符何物,亦可言乎?曰:凡人一身之中,皆后天阴气也。阳退一分,则阴自进一分,正如月廓之亏。阳自亏耳。白者岂别有物?即本体也。按:其意若曰阳火,则于坤鼎中求之,阴符则只须安静虚无,内以养己之法耳。 

但知几子之意则不然,谓阳火阴符,皆在坤鼎中求之,惟有前半月,后半月之分耳。按《易传》九四有:“或跃在渊,乾道乃革。‘’又:“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谓上下易位,非为邪道。又:‘‘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进退道危,谓在进退维谷,阴阳交界之间,最宜谨慎小心,不然其道甚危,难免烹走之虞。丹经常谓防危虑险者,于此际极宜注意。又巽三者,一阴为巽。

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

艮☶卦,为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阴符进而止其阳。盖阳精内隐而阴气外承,进火宜止,不得逾时过份。因是时正为二十三日,典守下弦之期,阴阳各半,金水又平。其在乾爻则当九五飞龙,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易》曰:“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又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丹药至此可庆圆成矣,故云加喜。

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子下。

此处六五非指卦爻,勿误会。陆注:六五三十日也;阳尽阴纯,于卦象坤。承者,坤承艮后也。即坤☷卦继在艮☶卦之后。此时大功已罢,神气归根,寂然不动。少焉则晦去朔来(在人体则静极而动),复生庚月(在人体则药苗又萌,虚室生白),又为药火更始之端,故日结括终始。

坤:☷,三阴为坤。以三画论,则坤下孕震;以六画论,则坤下孕复。积阴之下,纯韫养诸阳,为众子之母。盖阳不生于阳,而生于阴,古人称十月为阳月,亦取此义。

韫,一作韬;类者,万类,即万物也;类母,即万物之母也。知几子谓:同类众生之母也。爻应乾之上九,乾为龙亢。《易》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又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又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盖谓阳太过而无阴以制之也。   

坤为龙战。《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又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又曰:“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夫坤为纯阴,乾为纯阳。然纯阴无阳则为孤阴,孤阴不生;纯阳无阴则为亢阳,亢阳不长。故必乾坤相合,方足为纯。今坤为龙战者,即阴承阳也。《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今非亢矣,故上九亢龙,必须战德于野。阴阳相敌,有战象焉。太阴太阳,于斯合璧,其诸均敌者乎。均敌者,即取和之象也。

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用九者,用乾卦之全爻也。又,九者,阳数也。乾为阳,故称九焉。用九者。即用阳之道也。

翩翩者,鸟飞貌,谓从容不迫,优游闲暇,进退自如,从心所欲。

我能用阳。而不为阳所用;我能用九,而不为九所用,如此故能为道的规矩。有心则助,失念则忘。绵绵若存,顺其自然。但至诚法自然,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真火无候,大药无斤。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里别乾坤。盖权操于己,可圆可方,方圆无碍,则飞藏潜跃,可以待时而动矣。

《易》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修丹之士约天下于一身,则一身治矣。阳数已讫,讫者终也。终则阴复起,而承之阴进阳退,阴极则阳复进。故推彼之金情。以合我之木性,转辗而相与循环。陆注:即以气合神,以神驭炁,以成其岁功而已。

上据璇玑,同斗枢之升降;中参易数,符卦爻之动静。上下周流,前后往返,视之不见,一炁流通,听之弗闻,一灵恍惚,至刚至大,至微至幽,玄冥莫测,神妙难名。其将若之何?察睹之乎?故《易》曰:“大哉乾元!”岂非其以无有常位而为易之宗祖乎?

按:璇玑者,即浑天仪,我国古代用以测天文之仪器。《尚书》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卦律火符章第二十九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蒸黎得常。

朔为一月之始,旦为一日之始,而此章以一年十二月之律卦序之,则复为十二律卦之始。故日月之朔旦,正合十二律中之复卦。

朔旦为复䷗,则阳气始通,盖阴极生阳也。在人身则为静极而动,阳气虽通而尚微,故运火之时,务宜出入无疾。

出入无疾,言和平也。即从容不迫之貌。故《易》曰:“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若疾则朋来有咎矣。”陆西星云:“呼吸出入乃用火之橐钥也,疾则火燥,散则火冷,暖则火调,自然之理也。”陆又云:“出入者,呼吸之义,乃乾坤阖辟,日月运行之象。”此乾坤、日月均指人身言。《黄庭经》云:“出日人月呼吸存。”今夫一阳来复之时,含光默默,真息绵绵,出入以踵,则一身之中一万三千五百气息,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得此柔暖播施,自然融和顺适,而得其常道矣。

立表以测其微刚,刚者,阳也;微刚,即微阳也。上阳子则曰:立表微刚,乾动而直也。立表者,即立现也。

黄钟之气建子者,以十一月斗杓建子,律始于黄钟也。陆注:钟者踵也,又种也。言中黄之气,踵踵而生以种万物。

兆者,众也。在天地则生机之发现,在人身则代表生炁之始萌,而今科学家所谓原子电子也。滋彰者,滋化而彰布,由微而至着也。

播施柔暖者,象一阳生后有柔和之暖气,然后众庶乃得安然而不失其常。至于修丹之士,若感觉鼎中生气已萌,则接触之时,自有柔暖之气播施于营卫,而遍体得以常温矣。上阳子曰:“出入相通,行炼己功,柔暖播施,微温直透。”蒸黎,即众庶也,精气也。丹法以身为国,以精气为民。

又李注:“一阳始生之顷。乾坤一合,乾宫一点阴火精光,射人坤腹,即是朔旦为复,阳气始通。”炼上下手追摄,不疾不徐,自然出坎无滞,人离无碍,何疾之有?此时阳气始生,药苗正新,有气无质,有象无形,故谓之微。

又上阳子注:“阳伏于五阴之下,先复而后能伏也。”《卦辞》曰:“人无疾。”言阳之始,气出入往来,大小无伤也。曰:“朋来无咎。”言得同类之朋,有益无损也。曰:“反复其道。,”言丹道用逆,颠倒而行也。曰:“七日来复。”言得药大醉七日复苏也。曰:“利有攸往。”言逐月阳生,皆可往取也。

临炉施条,开路生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

在易卦地泽为临䷒,由复卦一阳,进为二阳矣,故文有光耀渐进之说。而此文之临炉施条者,临字乃是双关。上阳子云:“临驭丹炉,施条接意,开辟道路,不僭不狂,分彩和光,愈低愈下。”知几子注:“北方炉用煤火,以铁为通条,插入炉口,下穿灰土,火气方得上升。”此临炉施条,开路生光之象也。若炼士临炉,其施条而开路者,可以意会矣。盖阳气之道路既以开通,而生光明。光明者,阳也。由复之一阳进而为临之二阳,故目光耀渐进,合乎时日,则圭影益长。其月建丑,为十二月,在律则为大吕。或曰:“吕者,侣也。”又曰助也,太阳得侣相助以进也。

结正低昂者,互相交结,以正其低昂之位。结,参看四十章: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又按第四十章有:“观夫雄雌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此即结之意也。低昂者,柔上而刚下,子南而午北即颠倒是也。

又低昂者,谓处低下,而昂然直竖也。

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辏子寅,运而趋时。

上文低昂之位既正,则乾卦仰乎下,坤卦覆乎上。二卦相合,本为天地之否,今成地天之泰:,地上于天,天下于地,一刚一柔,并宜承重。
盖乾卦三阳为刚,坤卦三阴为柔。隆即承重意。又按:隆者,注重也。亦平和也。

于是阴阳交接,此则小往,而彼却大来。小往大来,即凝神人彼气穴,运火而迎合其就近便处,运一点真汞以迎之。陶注:“阴阳之气。两相交接,小往则前行须短,大来则后行正长,乃汞迎铅人之意,如车辐之来辏车毂。”

今云:“辏于寅。”寅,三阳也。三阳为乾卦,是坤之辐来辏乾之毂也。又正月为宜月,律逢太簇。簇者,凑也,言万物至此,辐辏而生也。陆西星云:“乘此辐辏之时,是宜进火,与时偕行。”

运而趋时者,河车不敢暂留停,运人昆仑峰顶(仇云:此指下峰)。又谓:“运火而迎合其时也。”

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随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

渐历大壮:,四阳二阴,斗杓建卯,律应夹钟,为二月。陆注:“荚者,侠也。侠列卯门,则生门之中已含杀气。”按:卯为木,木属青龙,有生发之气。然生者死之根,故生门之中已含杀气。生于彼者,必死于此;益其子者,必损其父。故二月榆落叶归本根。
榆,大树也;落,叶落也。夫春主生物,而榆荚反落者,德中有刑故也。

德中有刑,即《阴符经》之恩中有害。又刑德者,即《悟真》之恩害也。于时阴阳气平,刑德相负。相负者,相平均也。是故昼夜始分长短,正相平衡,盖二月春分之时也。故作丹者,立为卯酉沐浴之法。

因渐到大壮,故宜沐浴洗濯,即洗心濯虑意。知几子注:“卯酉沐浴”。《参同契》所未言,此说正须善参(卷上册卅二页)。又陶存存子《火候歌》云:“忆我仙翁道法……在识其窍妙而已”(中卷七页)。又吕祖《沐浴诗》云:“卯酉门中二八时,赤龙时醮玉清池;云薄薄,雨微微,看取娇容露雪肌。”又伍冲虚《论沐浴法》亦宜参考。

夬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尘。

泽天为䷪,夬卦则阴气渐以退位。五阳一阴,于卦为夬 。夬云决也,犹祛也。以五阳祛一阴,阴无以自存,阳气升腾而前矣。其象如大鹏之洗濯,其羽翮而振索其宿尘。

陆注:“三月始洗司律。”洗者,有洗濯之意焉,洗濯谓沐浴,象丹士之洗心濯虑也。

又:“三月斗杓建辰。”辰者,振也,有振索宿尘之义焉。仇云:振索犹云摆落,宿尘谓羽翮上宿有之灰尘也。以比丹士阳气充足,升腾将至乎顶,快达纯阳之位,而所有身中尘浊之阴邪,及旧染之污垢,可以一概驱除消灭矣。

又存存子曰:“丹经沐浴一阴宿垢,振索立尽,喻身中阳火即盛。大鹏将徙天池,势当奋发也。”

又悟元子曰:“此节指刚气旺盛,阴气微弱,从此可以洗濯一身积习之旧染,抖去人心平生之宿尘,振羽翮而一往直前矣。” 

又曰:“振者,振发道心之刚气也;索者,索求人心之秽污也。”

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乾。

乾卦:,六爻皆阳,其象至健,光耀盛明,能广被于四邻。陆云:“阳火盛明一身之中,圆满周匝,故曰广被四邻。”

健,谓刚健也。四邻者,仇云:“四邻,指同类之人,亦取仲侣为侣也。”

彭注:“四月斗杓建巳,律应仲吕。”然阳终于巳月,巳过则午,阳极即阴.巳午之间,阳阴之界,谓之天中。中而相乾者,谓至天中之时,则阳终而阴相乾也。修丹之士阳火退而阴符进,亦同此理。

乾,一作终。

媚始纪绪,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服子阴,阴为主人。

天风为姤䷫。夫阳气既已盛极,不能再盛,则姤卦一阴始纪其绪,实为履霜之最先。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既履霜,则必至于坚冰。此时序之自然,无可更改者。然履霜之最先,实为一阴之娠卦。若无娠卦纪绪,则阳极无阴,安有履霜之时?而当此之时,井底之泉水已寒。盖五阳在上,而一阴在下。若论鼎中,则此时亦外阳而内阴,阳火退而阴符进矣。

 又悟元子日:“阴符之符,非外客气之阴,乃阳气收敛退出之真阴。”这边真阳退,那边真阴生,真阴生而假阴自消白化。若阳不退,真阴不现,阳极必阴,一阴潜生,客气又来,得而复失,大事去矣。故阳刚进至于纯,阴符所必用。又按:进阳火,则退阴符;进阴符,则退阳火。
其时为午月,即五月。蕤宾司律,宾者,客也。宾服于阴,阴为主人者。谓阳气退而为客,及宾服于阴,而使阴为主人也。以丹道而论,则《悟真篇》曰:“饶他为主我为宾。”此语虽其作用之时间不同,而其宾主之取义无异。

遁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候时,栖迟昧冥。

天山为遁卦䷠,二阴进矣,斗杓建未时,为六月,律应林钟。

夫遁者,喻君子见小人过长,遂避尘遁世,辞职退位,作明哲保身之举。比修道之人以阴符进至二分,阳火自宜退守,阴进阳退,收敛其精神,深藏乎密处,怀至德以俟明时,栖幽境而游昧冥。若以时而论,则为六月,亦是阴将进,而阳将退,寒欲来而暑欲往之候。寒欲来者,阴气逐也;暑欲往者,阳内敛也。盖天时人事,出世世间,丹道易道,皆不能外此自然之阴阳也。是以古昔圣哲,要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者,职此故也。鬼神,即代表幽明,代表阴阳也。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阴信阳诎,没阳姓名。

信,音伸;诎,同屈;没阳,一作毁伤。

彭注:“三阴三阳,于卦为否䷋,斗杓建申,律应夷则。”

陆注:“乾上坤下,二气相隔,否塞不通之象也。万物至此,不生萌孽。七月建申,申者阴之伸也,阴伸则阳屈,律应夷则,夷者伤也。阳屈则没其姓名。”

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蓄微稚,老枯复荣。荠麦芽蘗,因冒以生。

四阴二阳,风上地下,于卦为观䷓,斗杓建酉,律应南吕。

陆注:“观者,观也。观其权量,以察仲秋(八月)之情,阴阳之气至此又平(在节令为秋分,日晷亦昼夜相平均)。八月南吕司令,南者,任也,万物至此有妊娠之义焉。谓阳气隐藏于内,如妇人之怀胎也。任蓄微稚,谓如蓄养微嫩幼稚之生气,则虽已年老,然保护丹体则要如保赤子之状,则老枯得以复荣,有返老还童之象。观夫荠麦芽蘗,可见刑中有德。刑中有德,有害中有恩也。按卯酉二门,在人身为生死关头,其实即玄牝之门也,可生可死,可死可生。愚者则以生为死,达者则反死为生,不过一转念之间耳。故凡能生我者,即能死我;亦惟能死我,便能生我。生者死根,死者生根,生死之间,其惟智者能神而明之耳。”

又李注:“观者,有省方观民之义。民为精气,丹道以精气为民。权者,权爻铢之斤量。察者,察药材之老嫩。秋杀之时,而荠麦芽蘗,即转杀为生,老枯复荣之象。

仇注:“王者省方所至,则审律度量衡。八月金精壮盛,故察仲秋之情。任蓄,谓倚任而蓄养之,藉此少稚以济老枯。犹言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冒者,受也。冒生者,因蒙秋气,而荠麦发生也。细玩本文,初无沐浴停火之说。《淮南子》云:“麦秋生而夏死,荠冬生而仲夏死。”即谓:麦,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荠,水王而生,土王而死。

剥烂支体,消灭其形。化气既竭,亡失至神。

五阴一阳,于卦为剥䷖,斗杓建戌,律应亡射。

陆注:“五阴剥一阳,阳气受剥,枝头之果熟烂而堕。形体消灭,造化之气于此竭穷。且时当九月,火库归戌,物皆内敛,不露精之至神。”或曰:失当作佚,亡佚即亡射也。

仇注:“凡物形毁则神离,故炼士须神驭气,而气留形。”

《易传》:“剥,烂也。”

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渺,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坤者。为纯阴之卦䷁,六爻皆偶。《易》曰:“坤为地。”又曰:“坤至静而德方。”元者,谓一炁混元,上下、左右、前后皆属乎阴之时也。故《易》曰:“至哉坤元。”

阳道既已穷尽,则返而归乎纯阴无阳之䷁卦。于是恒顺大地至静之理.寂然不动,以俟天机之至。即感而遂通,静极生动之际,易道谓之一阳来复,又曰天地之心。盖亥子之交,即天人地中,地炁将上于天之时也,乃即承之,而敷布宣化,使阳气又复流畅。惟此天地之机、阴阳之气,虽云变化不测,玄幽而远渺,然而隔阂相连,而能应度育种,实为阴阳之本原。

阂,丹碍。阂字,有用意。相连,即相通意。度,度数也,即时刻之意。应度育种,谓应其时刻而生育种籽。

存存子谓:“取十月斗杓建亥,律应应钟之义。”又曰:“钟者,种也。”《道德经》云:“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者,阴阳之象也;无者,阴阳之原也。坤为至阴,实无象可见,惟能滋生万物。万物不出乎阴阳,故曰阴阳之原。惟其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倪,是以至于先迷而失其轨。然能谨候其时,知白守黑,则神明自来复,又后为主君矣。主君者,指阴中之阳,即震卦复卦之类。丹道所谓先天一炁,杳冥恍惚中之真种籽也。

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循连环。帝王乘御,千载常存。

有平则有陂。陂者,陷也,即不平也。仇云:地卑,蓄以为陂。无平则不陂。盖平与陂相对待者,有平则有不平,无平则亦无不平矣。《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此道之自然变化,易更为盛衰,一消一息,一去一来,相因互换,故在易道则终于坤阴即始于复阳,如循连环,川流不息。帝王若能乘御此炁,即同此炁之终则复始,循环往复,川流不息,无有穷期,而千载常存矣。

陆注云:此总结上文,提出自然二字,以见造化消息相因之妙,乃无心而成化者。《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此天道之自然也。丹家观天运之变易盛衰,而知消息之相因,按卦图之,终坤始复,而识火候之循环。能法此以乘时御天,则立命在我,可以千载常存矣。
又上阳子注:帝王乘御,千载常存者,黄帝炼九还大丹,丹成之后,乘龙上升也。

性命根宗章第三十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炁托初。

吾人将欲修养其性,延长其命,而却退其死期者,则细思其后末,当穷究其始先。

后末,即将来之事也;虑,即穷究也;思后末者,即欲却死也。欲却死,则必须穷取生身受炁之初,以修性命,然后可以不死。孔子云:原始反终。是故知死生之说。

始先何如?则人所秉之躯体,本来是一是无。一者何?先天一炁,太极也。无者何?无名,天地之始,无极也。无极即道,无极生太极,即道生一。一者既生,于是乎元精流布,即因此一炁,而托初矣。托初者,即托初生之种籽。

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即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也。夫一炁不可见,是谓先天。曰一炁而生阴阳,乃有性命、神气、魂魄、水火、木金之分,是谓后天。后天者,以阴阳为度,乃魂魄之所居。以一身而论,则肝藏魂,肺藏魄;以离坎而论,则离藏魂,坎藏魄。离为日,日为阳,故曰阳神日魂;坎为月,月为阴,故曰阴神月魄。然日魂阳中含阴,月魄阴中含阳,因此魂魄可以相通,彼此可以互御。

魂能御魄,魄可钤魂。魂御魄者,即魂人魄里,以阳化阴也;魄钤魂者,即魄来魂中,以阴和阳也。魂人魄,则魄为魂之室;魄人魂,则魂为魄之宅。故曰: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潜虚云:所谓托初之炁者,乃先天之物,有气无质,魂之谓也;所秉之躯者,乃后天之物,有气有质,魄之谓也。魂即人之阳神也,魄即人之阴神也。阳神日魂,阴神月魄,此日魂常居月魄之中,故月借日则明,魄附魂则灵,而魂之与魄,互为室宅也。

又《集注》云:“阴阳二度,直指男女二体,故以阳神阴神,分配日魂月魄。若就一身言,则魂为气之灵,魄为精之灵。”另是一义矣。

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完城廓。城廓完全,人物乃安。于斯之时,情合乾坤。

性主处内,立置鄞鄂者,谓炼己养性之功也。鄞鄂,谓边际也,此处即谓神室也。

情主营外,筑完城廓者,筑基保命之功也。情者,金情也,以金情来归木性也。夫性在内,故云处内;情在外,故云营外。

城廓完全,人物乃安者,即筑基之功已毕也。

按《悟真篇》云:“先且观天明五贼,即性主处内,立置鄞鄂也;次须察地以安民,即情主营外,筑完城廓也;民安国富方求战,即城廓完全,人物乃安也。”

于斯之时,情合乾坤也。盖情合乾坤者,即采大药之时也。夫此情非寻常之情,非普通之情,乃天地间阴阳两性中之至情也。一得此情,则还丹结矣。丹人身中,则战罢而见圣人矣。圣人者,喻丹也。

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

《易》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乾动而直,则炁布精流矣;坤静而翕,则为道舍庐矣。”

夫炁布精流,即汞往求铅也,所谓运一点真汞以往迎也;为道舍庐,谓坤静暂为乾道之舍庐。及乎刚施而退,即柔化以滋,铅气满炉,源源大来。

夫乾为刚、为阳、为小;坤为柔、为阴、为大。乾之炁精,流布往坤,坤之柔化,即来滋乾。即前文所谓刚柔交接、阳往阴来、小往大来也。
九还者,金还也;七返者,火返也;八归六居者,木与水皆归舍而居也。《集注》云:“河图之数,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专言九七八六者,合丹以后,取其成数,如金来伐木,是九与八合;水能灭火,是六与七合也。”

又。此节诸家多以顺则生人解之,但对于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等文义似乎不顺。   

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乙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

以人道而论,则男之天癸白,女之天癸赤;以丹道而论,则男白为坎中之水金,女赤为离中之木火。水金为婴儿,故称男白;木火是姹女,故云女赤。水金与木火相拘,则以水金来定木火。盖以五行之最初,则天一生水。天一为先天,含至善之炁,绝无混浊之渣质,故云:上善若水,清而无瑕。即《悟真》所谓“华池神水”也。其实此五行之初之水,即是道也。

道之形象,至真至一,如赤水之玄珠,难以智虑寻图。及其变而分布,则一阴一阳,又各自独居矣。陆西星则云:一变水居北,二化火居南,三生木居东,四化金居西。不相涉入,故云各自独居。但《集注》不然此说。《集注》云:“初出之水,质清而气纯,故称之为上善,亦可名为道枢。实则先天真一之炁耳。”

夫道无形象,何从窥其真一?曰:水中之金,外无形象而内有气机。《道德经》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苟能至诚以待之,专密以伺之,自可探应星应潮之初候,而采白虎首经之至宝矣。

类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其和合为一也,则类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不过一寸,以为始初之象。及其继也,则四肢而五脏筋骨亦完俱。满至十月乃脱出其胞,肉滑若饴,胎仙已成矣。

弥者,满也;历者,至也;饴,糖也,形容其绵软也。

或云:凡胎为肉体,仙胎为炁体;凡夫有形,仙躯无质,今何以亦有四肢、五脏、筋骨等类乎?曰:不过异于凡夫耳,并非没有筋骨脏腑也。故仙家只言脱胎换骨。脱者,脱凡胎,结圣胎;换者,换俗骨,为仙骨。《翠虚篇》云:“透体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尽纯阳。”虽然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其分别不过在清浊之间,若其形象,则初无二致也。故本文所言圣胎,若与凡胎相似。

二气感化章第三十一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至悬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阳燧者,铜做之镜,只能照一面,因其不是透明体故,今则用火镜代之矣;方诸,前人说是阴燧,但唐时试用不灵,故今说是大蛤。

阳燧取火,非当日而照,不能生光;方诸若无星月,安能得有水泉。夫阳燧与日,方诸与月,两种气可谓玄远矣,然而感化尚能相通,何况近存于身(指坎),切在于心(指离)胸乎?故以离中之阴配日,坎中之阳配月,日月颠倒,即水在上,火在下,水火既济,则可以推度效符征矣。

或云:水火为效征者,是以水火既济为证据也。亦通。

关键三宝章第三十二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

耳目口为外三宝,精神气为内三宝。外三宝能闭塞勿发通,则内三宝自固济不渗漏。于是真人潜乎深渊,浮游守其规中。

真人,元神正念也;深渊即气穴,又谓元海,然无论是阴阳清净,均是指坎宫而言;浮游,即优游之意,谓自然也;规中二字,或谓坎宫,或谓离宫,或谓中丹田,或谓下丹田,其实所谓规中,乃规圆之中道,即玄关也。三丰真人云:“黄庭一路皆玄关。”玄关宜活用,则规中亦宜活用,不当指定一处。总之,规中玄关皆是随至妙之处,而不能执着死守,故曰浮游守规中。

旋曲者,盘旋屈曲,象真人在内,似游龙也。以视听者,谓收视返听,即用元神正念,回光默照也。

开阖皆合同者,仇云:呼吸绵绵,其一开一阖,尝与真人合同而居也。盖即谓神气相恋之状也。

为己之枢辖者,谓坎中之气,能管束离己之汞也。己,即修丹之人也;枢为枢纽,辖为管辖,枢辖,为能管束之物。

动静不竭穷者,谓一动一静,坎中之气,绵绵密密,无有枯竭穷尽之时也。此即是指做得好时,则先天一炁由虚无中来。虚无中之先天炁则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任君要取多少,只要取得其法耳。

离炁纳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离炁,即目光。离炁纳营卫者,知几子云:离主目光言,即经言内照形躯。营卫者,周身之血气。医书谓:营主血,卫主气。又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坎者,耳也。不用聪者,即不用聪于外,而返听于内也。

兑者,口也,此与前文闭塞其兑稍异。前文之兑,乃广义的口,此处之兑乃狭义的口。兑合不以谈者,即闭口不谈也。故又云:希言顺鸿蒙。顺鸿蒙者。顺元气自然之升降也。 

目也,耳也,口也,三者既以皆用关键闭住,则使和缓之体,处于空房之中,而委其志以归于虚无之境,绝无一毫念虑,以此为恒常之功作。

此节为得药后之事,即太上所谓长生久视之功,道书所谓抱元守一、三年九载面壁之功夫也。

证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从此之后.则证验自步步推移,心专志一,不得有纵横杂乱之念。寝寐则神气相抱,觉寤则候其存亡。常常如此,自然颜色浸以润泽,骨节日益坚强,排却众阴之邪,乃立正阳之体。

不纵横者,陆注云:不纵横者,心无出入驰骛也;寝寐神相抱,即行时卧时神气皆要合一也;众阴邪,即身中一切病痛等。

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拂拂被容中。

庶气,即众气也,盖庶即众也,如众庶、庶民之类;拂,一作沸,一作怫;容,一作谷。或谓:容作谷也,谷中为谷神之所,亦通。

陆注云:“此证验之见于内者。”盖得药之后,丹降中宫,于时众气自归.河车自转。蒸蒸然如山云之腾于太空,霏霏然如春雨之遍于原野,淫淫然如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如河水之将欲解。往来上下,洞达无穷。百脉冲融,和气充足,满怀都是春,而状如微醉也。此非亲造实诣,难以语此。

李注云:“阴邪排尽,周身脉络无一不通,五脏六腑之气尽化为金液。前降后升,一身流转,再无穷极。神光瑞气,郁郁浓浓,披于空谷而不散。”

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芸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集注》谓:“《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谓一阳来复,乃道之动机;又云弱者道之用,谓懦弱不争,乃道之妙用。”此以反为道之验者,真气返还,自有效验也;以弱为德之柄者,弱人强出,操柄在我也。反乃得药之功,弱乃临炉之法。老圣又言:“专气致柔,知雄守雌。”此皆所谓弱也。

芸锄宿秽,言排阴之功;细微调畅,言阳立之效。陆云:至此,则真气充裕,百脉归源,如所谓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魄魂者。故昏昏默默,莫知其然,久之则神气自清明,无更虑其昏浊矣。《经》又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众人昭昭,我独若昏。”意亦若此。

陆又云:“道德二字,要有分别。无为者曰道,有为者曰德;自然者曰道,返还者曰德。”

陶注:“如醉如痴,有似乎昏浊者。然浊而徐清,昏而复明,如大死方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