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的性能、归经、配伍、服法及用药禁忌。

2.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

我们的祖先为了同疾病作斗争,经过无数次的试用和观察,不断积累和丰富了采药、制药、用药知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生动描述。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用药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用文字专门记载下来,并把临床用药理论,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从此中药学专著相继问世。中药学和中医学一样,都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药物治疗,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草本、木本的药用植物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历来把中药又称为“本草”。

本草介绍中药的性能、归经、炮制、配伍、有毒、无毒与禁忌、服用方法等一般中药学基本知识,关于中药的分类及临床用药的具体内容,将在《本草备要讲解》中详细介绍。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性能,是指中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主要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每一味药都有其各自的性能,而只有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做到在临床中正确运用,获得满意的疗效。

一、四气、五味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药性,这种药性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它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所总结概括出来的。凡有清热泄火作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石膏等;有祛寒,助阳作用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所以就一般规律而言,寒、凉性质的药物,可以治疗阳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可以治疗阴寒证。

按阴阳来分析,四气中的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所以寒和凉、温和热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性质比较平和,故称为“平性”。但平性的药,仍有偏凉、偏温的不同,实质上仍不出于四气的范围,所以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2、五味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这五种不同的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而同味的药物,大多具相同的作用。所以通过五味的归纳,便于掌握药物的性能。五味的作用是:

辛味:大多具有发散或行气的作用,如紫苏发散风寒,薄荷发散风热,陈皮行气等。

甘味:大多具有补养或缓和作用,如党参、黄芪、甘草、大枣等。

酸味:大多具有收敛或止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萸肉、乌梅等。

苦味:大多具有燥湿或泻火、坚阴的作用,如黄连、黄柏、大黄等。

咸味:大多具有软坚或润下的作用,如海藻、牡蛎、芒硝等。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多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如通草,滑石等。因为淡味无显著的味道,一般将淡味附于甘味(即甘淡),故仍称“五味”而不称六味。

五味除上述作用外,还与人体的五脏有密切联系,一般使用规律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但这种五行配属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时也有例外。若将五味划分为阴阳五类,则酸、苦、咸属阴;辛、淡味属阳。

四气五味是药物一般性能,每种药同时具有气和味,因此在具体临床运用中必须将气与味结合起来分析。尤其某些药还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因此更要全面分析,才能正确使用,提高疗效。例如荆芥是辛温药,所以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是苦寒药,所以具有发热燥湿作用等。如果气同而味异,或味同而气异,其作用则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例如:麻黄、薄荷都是辛味,具有发散的共性,但麻黄性温,可发散风寒;而薄荷辛凉,则发散风热,这是两者的个性。黄芩、生地都是寒性药,具有清热的通性,但黄芩味苦,又有燥湿的作用;而生地味甘,则又有滋阴的作用等。所以必须对四气、五味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才能做到全面掌握。

二、升降浮沉

药物升降浮沉,是指其性能的趋向性。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指浮散,沉指沉潜。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而言的。升与浮同类,属阳;沉与降同类,属阴。一般说来,凡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多趋于上行外散,有升提、透表、发散等作用。凡具有沉降性能的药物,多趋于下行、潜敛,有降逆、渗湿、泻下、潜镇、收敛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是由其气味与质地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多趋于升浮,如羌活、桂枝、附子、黄芪等。凡味属苦、咸、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趋向于沉降,如大黄、芒硝、白芍等。药物的质地轻与重,与升降浮沉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植物的花、叶及质地疏松而轻的药物,大多趋于升浮,如银花、竹叶、升麻、桔梗等。植物的果实、种子及金、石等类质地重的药物,大多趋于沉降,如枳实、莱菔子、熟地、代赭石等。

病变部位有表、里、上、下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性能有升浮、沉降之分,所以在临床用药时一般说来,在上在表之病证宜选用升浮药物;在下、在里之病证宜选用沉降药物。上逆之病证宜选用沉降药物,而不能用升浮,否则愈升愈逆;下陷之病证宜选用升浮药物,而不能用沉降,否则愈降愈陷。但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据情配伍,升降、浮沉搭配适度,千万不可偏执,达到以药物之阴阳来调整人体阴阳为目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气、质地等有密切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植物花类药物大多具有升浮之性,而旋复花却有降气作用;沉香辛温,按气味应属升浮之类,但因其质地重,所以有降沉作用。这说明在药物性能的一般规律中,又有个别的特性。此外,临床所用中药往往需经加工炮制,并多相互配伍组成复方,所以单味药的升降浮沉性能有时又会因炮制和配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药物用酒制则升;用姜制则散;用醋制则收敛;用盐水制则下行;升浮药和众多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其性能趋降;沉降药和众多升浮药组成的方剂,其性能趋升。对这些方面的变化,也应有所了解,知常达变,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药物,收到理想的医疗效果。

* * *

注:

1、原书“凡具有升降性能的药物”有误,应为“凡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已改

2、原书“所以有浮沉作用”有误,应为“所以有降沉作用”,已改

第二节 中药的归经

归经,是指针对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而选用相应药物的理论,称为归经。这种用药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外感风热邪气侵袭于太阴肺经,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见症,用入手太阴肺经的药物桔梗、杏仁治疗,就可以达到宣降肺气而止咳的目的。

人体的经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联脏腑,外联体表,使人体内外发生有机的联系,从而构成以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因此,对“归经”的概念,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归入某经络,而是包括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器官在内的整个系统。如麻黄入肺经,它既能开通皮毛腠理,发汗而散在表之风,又能宣肺平喘,说明它的作用是在针对整个肺系,而不单指经络。由于内在脏腑与体表的组织器官是通过经络联系、沟通的,药物的作用也要通过经络内达脏腑,外达体表,所以将其概括为“归经”。

病变是错综复杂的,在病变过程中脏腑经络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中就不是单纯地使用某一味药物所能奏效,而是要通过辨证掌握病变所涉及的脏腑经络,选用相应药物,组成方剂,综合治疗。如肝郁气滞的病变,往往影响到脾,导致脾不健运,这种证候称为“肝脾不和”。在治疗中既要选用入肝经的药物以疏肝理气,又要选用入脾经的药物以健脾益气,二者结合运用,才能相得益彰。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中药在使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加工过程。中药大多取用于生药,因为一般生药多含有杂质或不适用的部分;或具有毒性、烈性而不能直接服用;有些则易于变质;有的则生、熟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其符合临床需要,这种加工处理的方法就是炮制。

炮制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火制、水制及水火合制三类。

一、火制法

火制法,是指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使其干燥、松脆、焦黄或成炭状,常用的有煅、炮、煨、炒、炙、焙、烘等方法。

1、煅

把药物直接放在火内烧红,或放于耐火的器皿中间接烧煅。大多用于贝壳类及金石类的药物,如煅牡蛎,煅磁石等。

2、炮

把药物放在高热的锅内急炒,使迅速焦黄、爆裂为度,如炮姜,炮穿山甲、炮附子等。药物炮后毒性或烈性显著减低。

3、煨

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适当的火灰内煨烤,以纸或面糊焦黑为度,然后剥除,这是利用纸或面糊吸收药物中的一部分油分,以减低其刺激性,如煨甘遂、煨肉豆蔻等。

4、炒

将药物放在锅内,反复拌炒,使之发黄,或炒黄、或炒成炭,如炒白术、焦山栀,地榆炭等。但炒炭时,须保存它的药性,即所谓“存性”。如成灰烬,则药力全失,不符炒炭的要求。一般来说,炒黄或炒焦的火候较弱,目的在于增加药物的焦香味道,取其焦香醒脾胃的作用,或制约其药性之偏。炒炭的火候较强,使药物迅速炭化,以增加其收涩作用。

5、炙

炙和炒没有多大区别,但炙法一般不单独入锅加热,往往在药料中另加辅料,如蜂蜜、酥油等,故有蜜炙、酥炙等名称。如蜜炙黄芪、蜜炙甘草、酥炙虎骨等。

6、焙与烘

焙与烘均是用微火加热,使药物干燥的方法。但焙的火力较强,使药物表面微呈黄色而松脆,如水蛭、虻虫等即用焙法炮制。烘的火力较弱,仅为了达到干燥的目的。

二、水制法

水制法,可使药物清洁柔软,便于加工切片,或减低毒性、烈性,除去不良气味等。常用的有洗、漂、泡、水飞等法。

1、洗

洗去外附之泥沙和杂质,使之清洁。一般植物根、茎类药物都要洗过。

2、漂

将药物放在水内浸泡一定时间后,反复换水,不断漂洗,用以清除杂质、咸味或腥臭气,如漂海藻、漂昆布等。

3、泡

将药物放在清水或沸水内浸渍,使之柔软,易于加工剥皮或切片,或减低其烈性。如枳壳、杏仁、淡苁蓉、淡附子等。

4、水飞

药物在制粉剂时,为使研得更为细净且不致飞扬而加水同研,称为水飞,如飞滑石、飞青黛等。

三、 水火合制法

水火合制主要有蒸、煮、淬三种方法。

1、蒸

将药物隔水蒸熟。如生大黄蒸成熟大黄,减低了峻下的烈性。甘寒的生地黄反复蒸晒而成甘温的熟地黄,改变了性质,增强了滋补作用。

2、煮

把药物放在清水内或药汁内略加煎煮,如醋煮芫花等,可减低其毒性。

3、淬

把药物烧煅发红后,迅即投入冷水或醋中,反复多次,叫做淬。多用于矿石类药物,如制磁石、代赭石等,淬后不仅易于捣碎,而且可缓和药性。

* * *

注:原书“制滋石”有误,应为“制磁石”,已改。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在辨证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治则,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就是配伍。药物经过配伍之后就组成了方剂。由单味药的使用到多味药配伍成方,是中药学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大发展。经过配伍组成的复方,不仅其治疗作用更广泛、更全面,而且药物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消除或减缓副作用。因此,配伍的原则不仅对药物的使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方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古人把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六类,再加单味药的应用(称为“单行”),合称为药物的“七情”。兹将药物的六类配伍关系简述如下。

相须:性能与功效相似的药物同用,使原有功用明显增强,称为“相须”。

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同用,以一药为主,其余药物为辅,从而使主要的功效提高,称为“相使”。

相畏: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与另一药合用时被制约而减轻或消除,则此药对另一药为“相畏”。

相杀: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则此药对另一药物为“相杀”。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制约了另一药物,使其功效减低或丧失,称为“相恶”。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副作用,称为“相反”。

综上所述,药物经过配伍而组成方剂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其有效作用,制约其毒、副作用,从而使疗效得到提高。因此,在配伍组方时,应选用相须、相使的药物,而不能用相恶、相反的药物。在使用某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时,则可使用药物之间的相畏、相杀关系加以制约。

第五节 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

一、有毒与无毒

关于中药中“毒”的概念,比较广泛,历来说法也不尽相同。

一种说法认为,凡是药物都有四气、五味之偏,这种偏,就是“毒”。而药物的治疗作用,也正是以这种气、味之偏去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所以有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的说法。也就是说,认为凡是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另一种说法认为,药物可以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有毒,是指攻逐病邪的药物,服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又可根据其作用的强弱分为大毒、小毒、常毒。无毒,是指可以长期服用的补益药物。

再一种,就是近世比较普遍的说法,它对“毒”的认识更为具体,把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称为“有毒”,又根据其毒、副作用的大小而分为大毒、小毒等。掌握了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的峻、缓,可供临床组方选药参考。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在药物配伍应用时,某些药物不能配合使用。对此,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十九畏”,并编成歌诀,流传至今,可做为临床配伍参考。但应指出,“十九畏”中的“畏”与上节所谈的“相畏”概念不同,二者应加以区别。“十八反”、“十九畏”详见《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一书。

2、妊娠用药禁忌

妇女妊娠期间,由于妊养胎儿,所以用药需特别注意,某些药物对孕妇或胎儿有所损害,或有堕胎之弊,应当视为禁忌。根据药物对孕妇及胎儿的损害程度,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类。禁用者,大多是毒性较大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斑蝥、水蛭、虻虫、水银、巴豆、芫花、大戟、麝香、三棱、莪术等。这类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者,主要有去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走窜、滑利通窍等药物。如:桃仁、红花、丹皮、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皂角、薏苡仁等。这类药物,在孕妇病情必须用时,可斟酌使用,但无特殊必要时尽量不用,以免贻害。

关于妊娠禁忌及慎用药物,前人总结有“妊娠用药禁忌歌”详见《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一书。

3、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即服药期间对某些饮食物的禁忌,俗称“忌口”。因为某些食物与某些药物同用,可减弱或消除药物的作用,或发生副作用,或引起呕吐,所以在这方面也应加以注意。如古代文献记载有:茯苓忌醋、蜜反生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可资借鉴。此外,在服药期间,对生冷、粘腻、油脂、腥臭等不易消化食物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食,以免妨碍药物作用的发挥或加重病情。

第六节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用法有内服与外用两类。本节只介绍内服法。外用法另在第九章专题介绍。

一、冷服与热服

汤剂一般多宜温服。若高热病人服药,可以冷服。若寒证病人服药,则应热服。治真热假寒,可采用寒药热服的方法;治真寒假热,可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此即所谓的“反佐法”。丸剂、散剂等类固体药物,一般以温开水送服为宜。

二、发汗药、催吐药服法

发汗解表药,须热服,或可随饮热稀粥以助药力,然后以被温覆取微汗,不可令大汗出,防止损伤正气。

服催吐药应使药物在胃中迅速发生作用,以避免损伤胃气。若服药后时间较久而不吐者,可用探吐方法促其呕吐。

三、呕吐病人服药法

呕吐病人药物不能进入,或服进后即吐出者,可采取少量多次,频频进服的方法。也可在汤药中加入少量生姜汁,以止呕吐。

四、服药时间与次数

服药时间,要针对不同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掌握。一般规律是:泻下药、驱虫药在空腹时服。滋补药在饭前服。消导药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药在饭后服。其他药一般多在饭后服。饭前与饭后服药时,服药与进食时间应略有间隔,以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安神药应在临睡前服。治疟疾的药物应在其发作前二小时服。

服药次数,一般一天三次。慢性病或病情轻者可一天服二次。急病或重病可每隔四小时一次,昼夜持续服药。应用发汗与泻下药时,得汗、得下即止,不可多服,以免损伤正气。

复习思考题

1、药物的四气、五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升降浮沉?它们主要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各有何临床意义?

3、药物归经指的是什么?

4、药物的炮制方法有哪几类?

5、药物的“七情”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6、《十八反药歌》、《十九畏药歌》、《妊娠禁忌歌》的内容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