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2.了解方剂不同剂型的应用特点。

方剂,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把若干种药物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加以配伍而组成的。它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药物防治疾病,但最初仅是单味药的运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随着医药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制约其副作用,逐渐把数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其疗效比单味药大为提高,于是逐步形成了方剂。由单味药的应用到方剂的形成,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反复地临床验证与理论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卓有效验的著名方剂和方剂专著,使方剂学形成了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本章介绍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等方剂学的基本内容。至于临床常用各类方剂,将在《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与教学辅导材料《方解》中详细介绍。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在治法的指导下将药物组合成方剂,既可以通过相互促进而提高各单味药的疗效,又可以通过相互制约而消除或减缓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方剂中各单味药的相互组合就要有一定的原则。但是,临床病证是复杂多变的,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居处环境等也各有差异。因此,在运用方剂时又应灵活掌握,加减变化,才能切合病情,达到预期效果。方剂组成上的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正是中医药学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把多种药物按主次、多寡配伍在一起,使每味药既各有专功,又密切配合,药物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古人将这种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原则,概括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成份,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君药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含义有三。一是协助君药治疗一些兼证或次要症状;一是制约君药之毒性或烈性;一是起反佐作用。

使药: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变部位;一是调和方中诸药,使之更好地协同而发挥作用。

在方剂中,君药必不可少,其它药物视病情而定。有些简单的方剂,臣、佐、使药不一定俱备。还有某些方剂,君药或臣药本身就有佐药或使药的作用,因此可不再另用佐、使药。至于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物数量的多寡,一般来说,是君药少而其它药多。

二、方剂组成的变化

(一)药物加减的变化

方剂的作用和治疗范围,可因方中药物的加减而发生改变。因此,临床中常根据病情对成方进行加减。例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药组成,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用,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之表实证。而在麻黄汤原方中加入一味白术,就组成“麻黄加术汤”。此方中由于白术的制约作用,使麻黄汤发汗之力有所减缓,而增加了白术的祛湿作用,主治外感寒湿导致的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沉重之证。若在麻黄汤中减去桂枝,就称为“三抝汤”。因为方中无桂枝,所以发汗解表作用小于麻黄汤,而重点在于宣肺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周身拘急,咳嗽喘息之证。

(二) 药物配伍的变化

方剂中主要药物的配伍变化,其主要作用亦随之发生改变。例如:麻黄汤中以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方剂。若于方中减去辛温的桂枝,加入辛寒的石膏,则组成“麻杏甘膏汤”,其作用与麻黄汤大不相同。它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身热有汗或无汗,咳喘气急,甚或鼻搧,脉滑数之证。此二方虽仅桂枝与石膏一药之差,却有辛温发汗与辛凉清宣之别,一治风寒闭肺的实喘,一治热邪壅肺的实喘。

(三)药量加减的变化

同样几味药物组成的方剂,由于药物的加减变化,其主治证亦随之而发生改变,方剂名称也就因之而改变。例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为君药,枳实三枚为臣药,厚朴二两为佐使药,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潮热谵语。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八两为君药,枳实五枚为臣药,大黄四两为佐使药,主治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厚朴大黄汤以厚朴一尺、大黄六两为君药,枳实四枚为臣、使药,主治支饮胸满。小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阳明腑实,治疗目的在于攻下,故用大黄为君药。厚朴三物汤证的病机是胸有支饮,治疗目的在于开胸泄饮,故厚朴、大黄并用为君药。因为方剂组成中的药量不同,君、臣、佐、使有了改变,治疗作用也就有所区别,方剂也因之而改变了。

(四) 剂型更换的变化

不同的剂型,作用有所区别,如汤剂作用快而适用于急病,丸剂缓而适用于慢性病。因此,临床中可根据病情之需而将同一方剂制成不同类型,以使其发挥不同作用。如: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四药组成,是泄热逐瘀,治疗蓄血重证的方剂,其性峻猛。若将此四药制成丸剂,称为抵当丸,其药力就较汤剂大为和缓了。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临床病证繁多,历代流传的方剂也就相应而多种多样。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掌握,对方剂进行归纳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方剂的分类方法,历代有所不同。有以病分类者,有以证分类者,有以病因分类者,有以脏腑分类者,有以各科分类者,有以治法分类者。也有把各种分类综合在一起者。这些分类,各有长短。因为以治法分类较为全面、系统,又能体现方与法的关系,易于掌握,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目前多主张以治法分类。

历代较为突出的分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七方”分类法

七方分类法,将方剂归纳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

大方与小方,有两种说法。一是药味多的称为大方,药味少的称为小方;一是药量大而药味少的称为大方,药味多而药量小的称为小方。若病邪强盛,非较强药力不足以胜任者,须用大方。治下焦肝肾疾患,须用大剂量顿服,亦用大方。若病邪较轻,须用轻剂治疗者,当用小方。治疗上焦疾患,量虽重而须分次频服者,亦用小方。

缓方与急方 缓方,是指药力缓和的方剂。它适于长期虚弱的患者,用药性缓和的方剂长期服用,以使病体逐渐恢复。急方,是指药性峻猛的方剂。它适用于病势危急,需要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病变。

奇方与偶方 奇方,是指单味药物的方剂,或方中药物合于阳数(单数)的方剂。偶方,是指由两味药组成,或方中药物合于阴数(双数)的方剂。

复方,是指由两方或数方合用而组成的方剂。它适用于治疗复杂的病证。

总之,七方分类法主要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等作为分类的依据。

二、“十剂”分类法

十剂分类法,将方剂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其作用分别为:

宣剂:宣可决壅。

通剂:通可行滞。

补剂:补可扶弱。

泄剂:泄可去闭。

轻剂:轻可去实。

重剂:重可镇怯。

滑剂:滑可去著。

涩剂:涩可固脱。

燥剂:燥可去湿。

湿剂:湿可润燥。

后世有人在十剂中加寒、热二剂,为十二剂。也有人增加升、降二剂。后来又有人在十剂基础上增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扩展为二十四剂。

三、“八阵”分类法

八阵分类法,将方剂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其作用为:

补剂:补其不足。

和剂:调和偏胜。

攻剂:攻其有余。

散剂:散其外邪。

寒剂:寒凉清热。

热剂:温阳散寒。

固剂:固其滑脱。

因剂:因证列方。

因为“八阵”尚不能概括一切方剂,所以又另外附列妇人、小儿、痘疹、外科等四门方剂。此四门与八阵相结合,实际上是将方剂分为十二类。

四、按治法分类

近世多主张以治法对方剂进行分类。在这个前提下,划分的种类多少不等。如:

有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双解、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急救等二十二类者。

有以“八法”统方,将方剂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类者。

近年来又有分为解表、涌吐、泻下、和解、表里双解、清热泄火、祛暑、开窍通关、温里回阳、消导化积、补益、重镇安神、固涩、理气、理血、治风、祛湿、润燥、祛痰、驱虫、痈疡等类者。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不同的剂型,作用和适应证均有所差异。因此,在临床上除必须在辨证立法的指导下决定处方外,还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剂型。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多种剂型,而且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剂型又不断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而且疗效也随之而得到提高。

剂型种类虽多,大致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别,其中外用剂型将在“外治疗法”中介绍,本节仅择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内服剂型。

一、汤剂

汤剂是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加水煮成汤液饮服。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迅速,药物加减灵活,适用于病情较急者。古人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即指出了汤剂的应用特点。

汤剂中所用药物,在古方多注明“呚咀”,是将药物切碎之意。至宋、金、元时代,多锉为粗末,近代则多用饮片,目的是在便于煎煮,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服法很为重视。不同性质的药物,则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介壳类或矿物药宜先煎。气味芳香不耐久煮的药物,宜后下。胶类药物如阿胶等,或不须煎煮的药物如芒硝等,要待其他药物煎成去渣后,加入药液中溶化。贵重而又体积小的药物如珍珠、牛黄等,宜研末冲服。犀角、羚羊等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用水磨或锉粉调服。新鲜多汁的药物如鲜生地、甘蔗等,可以打汁冲服。砂泥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等,宜先用水煮,然后取其煎汁澄清,再以之煎其它药。煎药用水,前人说法较多,目前多用清洁的自来水或井水。用水量一般以30克药用水200~300毫升为宜。煎药器皿不宜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一般用陶瓷砂锅。煎药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急火快煎为武火,小火慢煎为文火。煎药时一般多先用武火,煮沸后则改用文火。解表药、清热药、攻下药等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药效。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份充分煎出。某些有毒药物亦应文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二、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服。也有研成粗末,服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称为“煮散”。散剂服法,有用茶汤、米饮或酒调服等,可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作用而定。散剂能直接对胃发生作用,吸收亦较快,多具发散之功,古人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即指出了散剂的应用特点。散剂的优点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节省药物,不易变质。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细,用水泛、或炼蜜、或面糊、米糊制为丸,称为水丸、蜜丸、糊丸等。丸剂的应用,约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长期虚弱疾患,宜于久服缓治者,可用丸剂,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一是瘀血、癥瘕或积水等病,在难以用汤药猛攻时,可用丸剂缓缓治疗,如抵当丸、大黄䗪虫丸、舟车丸等。三是具有毒性的药物,不能入煎剂,可配成丸剂服用,如备急丸等。四是某些贵重、芳香挥发不宜久煎的药物如冰片、麝香等可作成丸剂,如至宝丹、苏合香丸等。总之,丸剂的特点是吸收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古人所谓“丸者缓也”即指此而言。至于丸剂的大小,古代以实物为准,如黍米大、菉豆大、梧桐子大、兔屎大、龙眼大、弹子大等。亦有以药丸潮重或干重量计的,如每丸潮重或干重五分、一钱等。又有以方剂药物一料为准,分作五十或一百丸等。这些区别,可按各地使用习惯和便于计量服用为准。丸剂具有体积小,易携带、服用、保存等优点。

四、膏剂

膏剂,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可长期服用。某些滋补药多采用膏剂,故又称为“膏滋药”,如琼玉膏等。

五、丹剂

丹剂,没用固定剂型,有的属于散剂,如紫雪丹;有的属于丸剂,如至宝丹;有的属于锭剂,如玉枢丹等。

六、酒剂

酒剂,古称“酒醴”,后世称为“药酒”。是将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滤出酒液饮用,或隔汤煎煮,然后去渣饮酒。常用于体虚补养、跌扑损伤、风湿痹痛等。阴虚火旺之体禁用。

七、药露

药露,多用新鲜芳香药物加热蒸馏成露。其气味清淡,芳洁无色,便于口服,有清热化湿之功。一般作为饮料,夏令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蔷薇花露等。

八、锭剂、饼剂

锭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单独制成或用粘性浆液和匀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剂型。若制成饼状,则为饼剂。可以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可磨汁涂敷患处。

除以上诸类剂型外,近世又多有发展,如糖浆剂、片剂、冲剂等,及注射用的针剂,均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因已为众所熟知,此不赘述。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方剂?把药物配伍组成方剂有何意义?

2、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各有何作用?

3、举例说明药物配伍变化的临床意义。

4、何谓“七方”、何谓“十剂”?

5、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的作用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