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 2 学时

【目的要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中医药学。

2.引导学员充分认识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认证、选方、用药的基本技能,辨证论治的水平三者与提高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中医学术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新理论的产生、治法上的丰富和具体方法上的改进,标志着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适应医疗实践和社会需要的结果。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仍为社会所需要,并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其原因是目前西方医学对人类许多疾病并未解决,中医学精湛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经得起几千年医疗实践的考验,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药在一些方面仍占有相当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从现有科学上两千多个学科发展趋势中可以预测,以整体动态研究方法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与重要发现,尽管处在科学的分析时代的今天未被认识,有可能在科学趋于综合时代的明天会被认识,从而出现重大突破,展示生命活动的新奥秘。例如:中医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化学说,用今天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几十年,都未证实与阐明,以致疑惑它的实在性和科学性。以肺与大肠为例,西方医学把它看成是各不相干的两个器官,根本不考虑两者内在的联系性。但脏象学说认为,肺与大肠存在表里关系,而且这一理论早已用于临床,肺有病可治大肠,大肠有病可治肺,近几年天津王今达观察到,25例各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肠道功能异常的病人,均在发生严重肠道功能异常之后,骤然出现呼吸衰竭(均符合ARDS诊断标准);用钳夹住肠系膜上动脉的全数家兔,都出现肺损害,而其它器官均无变化,基本证明了肺与大肠的联系性。说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临床上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学是一门治病的科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中医药学在临床上只要运用得当,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的,只有解除人们病痛的医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医学。即使在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仍肩负着人类保健的任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在医疗上的优势。那么,中医药在医疗上的优势是什么呢?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医疗思想的先进性和治疗手段的优越性。

一、医疗思想的先进性

中医的医疗思想,在这里主要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思想,它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例如,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思想;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断地随病机转化调整治法和灵活选方用药的思想;存津液、保胃气、重视调动人体正气以战胜疾病的思想;辨证论治与药物服用方法,辨证施护、调剂饮食密切相关的思想;对情志病人辨证论治为主、思想疏导为辅的思想;它们共同反映出中医在诊治疾病中的整体恒动观,并落实在中医临床的关键环节——辨证论治上。

1.未病先防,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以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同步、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可以理解为“养生之道”,“防病之道”,这里不仅指出了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才能祛病延年,而且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与防治原则。例如:凡阳气虚弱的老年喘息(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用背俞贴敷疗法(以温药为主),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提高了疗效。推而广之,凡慢性阳虚证疾患,如采取“冬病夏养”的办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2.有病早治。大凡任何疾病的发展演变,都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中医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及时抓住病机,力争早期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3.调治未病的脏腑。通过调治未病的脏腑,即可防止已病的脏腑向未病的脏腑传变,控制病变深入发展,又可消除对已病脏腑不利影响,促进了已病脏腑的恢复。

4.用整体动态的观点、综合辨证的方法来诊察与判断病情,预测病机转化的趋势。这是中医医疗指导思想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的一大批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性疾病和慢性疾病面前,西方医学或穷于应付,或毫无良策。所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病、自身感染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病毒所致疾病,是目前西方医学号称的“五大难关”。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内因(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因素)起决定作用,个体的差异性很大,仅仅依靠一药一方是难以在治疗中取效的。然而中医指导临床的理论思想和治疗方法更适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应当指出的是,这类疾病不是今天才有的,绝大多数病在古代就存在着,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都有大量的临床记录,当代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表明,古人在数千年间积累起来的有效经验,今天用之同样有效。例如,中风,主要指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日本,中风的死亡率为所有疾病的第一位。从我国多方面资料分析,中风的死亡率也占首位(86.03-164/10万)。在我国,中风的发病率高到惊人的程度,如北京在四个城区中调查,死于高血压脑血管病者为122.94/10万;如上海市卢湾区新发脑血管病为229.7/10万。在我国,中风的致残率甚高,在免于死亡而存活的中风患者中,有3/4以上生活不能自理。在我国,每年约有160~180万人发生中风,其中约有86~100万人死于中风疾患,而存活者中有50万~75万人致残,生活中需要人扶助料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多困难。今天,中风是世界的第一位的大病,而在我国的古代,也被列为群病之首,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可见,前人治中风的经验足资借鉴。为了掌握治疗中风的临床技能,只要你信手翻开历代中医古籍,尤其是历代临床医家的著作,都把治疗中风摆在重要位置,详细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善后、预防等,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今天学习与继承,这显然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

5.以整体为本、正气为本、体质为本、治病求本的思想,有利于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既解除病痛、又增强体质的目的。(1) 疾病的发生,是人的整体阴阳失调的结果,而整体阴阳失调往往通过局部症状或病变反映出来,因此,中医治病,在重视局部病变的同时,要全面观察和分析,弄清整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弄清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然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例如,由于暴怒双目失明,称为暴盲,虽是眼睛的局部病变,但从肝与目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判断是伤肝所致,治疗从肝入手,往往会使眼睛复明。(2)人的正常自我调节功能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应,往往表现在不同季节的常见病上。治疗时,注意气候对疾病的影响。例如,1957年河北一带发生乙型脑炎大流行,石家庄地区从暑温论治,用加味白虎汤取得了疗效。1960年以后再次出现流行,按上述方法治疗无效。中医研究院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根据中医运气学说岁运发病规律推测,确定该年属湿运太过,遂后按湿温论治,采取化湿清热法遣方用药,使乙型脑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3)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对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在内伤杂病范围内,重视情志致病,并积累了许多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经验,西方医学兴起的一个分支——心身医学,也在朝这个方向探索之中。(4) 调整整体机能,调动人的抗病能力,对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将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5) 正气的强弱,常常是疾病的发生与否及病势进退的关键因素,要想有效地驱除病邪,必须依靠正气的力量。在正气极虚的情况下,单纯祛邪一般是无效的。(6)《内经》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行了体质分类,并指出不同的体质产生不同的疾病,应该给予不同的治疗。对许多疾病,中医不仅着眼于某些致病因素,更注重改善体质,往往获得根本性治疗。例如,慢性肾炎病人常常有反复感冒、咽喉肿痛的病史,每次都可能引起急性发作和病情加重,因此,防止感染,是治疗慢性肾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用西药抗炎药或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效果往往不理想,既使一时取效,也容易反复。如果真能从改善体质入手,调整全身的阴阳,不但可以改善局部病变,而且增强了人体的抗病能力,对肾炎的治疗起了重要作用。(7) 在所有构成疾病的矛盾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关系,或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本”,其它则为“标”。“本”与“标”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治病求本,意思是说,治病在于寻找调整阴阳的方法。所以,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全局观点。这一思想,并非意味放弃“标”,在具体临证时,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也是在临床运用中应该灵活掌握的。(8)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证”是立法施治的最合理的依据,而针对证候辨证论治,是科学的治疗原则。“证”不同于症状,也不同于疾病本身,而是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消长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天、人、病三者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证”反映了一定阶段上疾病的本质,是随时可变的。同一疾病,如果证候不同,采取的治法不同;而不同疾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候,可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治法,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是以致病因素(邪气)为主体,以人体为客体。证则以人体(正气)为主体,以致病因素为客体。病与证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病必须通过证表现出来,证是病的表现形式和归宿;另一方面,病对证则有较强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在一种病的全过程中,可以出现若干不同的证。因此,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时,坚持辨证论治。

* * *

注:

1、原书“都由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应改为“都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已改

2、原书“同一疾病,如果症候不同”,“症候”应改为“证候”,已改

二、治疗手段的优越性

治疗思想的先进性,必须借助于可靠的治疗手段才能实现。中医的治疗手段,是历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考验的。

1.治疗方法多,选择余地大。在内治法方面,口服的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丹剂、片剂、冲剂、药膳。在外治法方面,有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捏脊、割治、刮痧、薄贴、火罐、熨法、水疗、浴法、蜡疗、泥疗、熏蒸等许多疗法。其中有许多外治疗法,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除在医疗单位使用以外,在民间也广为使用。这些疗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几种联合使用,这就给医生和患者在选择和变更治疗方法上有较大的迴旋余地,不但可以因病选法,而且还可以因人制宜。“根本不用药,就能治好病”,这是最符合人们愿望的医疗思想和方法,在世界开展非药物疗法的热潮中,中医占有最重要的有利地位。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中国药物资源丰富,除了地道药材独具特色、享有盛誉外,不少药材已能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近几年,为了适应急救的需要,还大量发展了针剂、气雾剂、胶囊剂等新剂型,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法,为中医医疗思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中药疗效确切,一般无毒副作用。大多数中药是天然药物,药性平和,比起以化学合成的西药来说,中药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在中药配伍应用和复方总体功效方面,潜力很大,无可估量。应当指出的是,尽管用化学分析方法不能揭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份,但中药复方的总体功效是经过亿万次实践证明的,因此,中药复方临床应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大有可为的。

中药的另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毒副作用极其轻微。应该承认,中医治病也有自己的“用药禁忌”;有些中药,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但同西药相比,这种毒性作用,一是轻微,二是可以通过药物炮炙、配伍来消除毒性。绝大部分中药则是无毒的,有些中药配成“药膳”食品,可以长期服用,对人体大有补益。现在的西方医学,在受到药源性疾病困扰而又苦无办法的情况下,企图效仿中医药,竭力想从寻找天然药物中找到治疗出路,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我们要更加珍视中医药学这个瑰宝。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医疗上的优势,是与西方医学的比较而言的,因为有这个优势,目前中医在防病治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习与继承中医药学。但是,中医药学也有自己的短处,应当在继承它的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以弥补它的短处,使中华民族这一伟大医学成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其发扬光大,使中医在医疗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造福人类。

复习思考题

1.学习第十章得到什么启示?

2.如何理解“努力钻研中医古籍文献和长期坚持临床实践”是中医成才的两大要素?

附:形体骨骼

形体、骨骼是中医解剖学中的一部分。“形体”主要是叙述体表各部形态和部位名称,以及体表器官的结构;“骨骼”是叙述全身骨骼组成、部位、骨骼之间的连属关系等。形体、骨骼学是脏象、经络学说,以及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

我国远在秦汉以前,对人体解剖就有相当水平地研究。如《内经》一书中,就有大量文字记录了秦汉以前的人体解剖学成就,如对五脏六腑、脉管、骨骼,以及脑、髓、筋、肌肉等形态描述。其中有些与现代解剖学一致,或十分接近。以后,历代医家对解剖学又不断地有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礼教的束缚,同时,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以外知内”思想,决定了简单的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就已能满足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的需要;因此,医学家们注重的是如何从“外象”,判断“内在”的病变。这种种原因,使中医学在解剖学方面,没有在原有比较领先的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下去。

由于中医学注重从“外象”以知内,以及经络学、针灸学发展的需要,促使中医学比较侧重于人体骨骼及体表部位、形态特点的研究,所以,中医学在人体骨骼、体表形态方面,反而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并有具体命名。根据上述特点,所以本章暂时称之为“形体、骨骼”。

“形体骨骼”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应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各科之中。如诊法,就要描述某部位的具体变化;经络循行、腧穴定位等,都必须应用骨骼及体表分部名称加以说明。临床各科也是如此,譬如内、外、妇、儿、伤科疾病都离不开具体症状发生部位的描述。如内科水肿之阳水先肿自目睑,儿科的解颅、白喉、目睑、颅、喉指的是什么部位?外科疮疡发生于何部位?都要有部位的记述。妇科的痛经,腰痛,小腹痛,具体都指的是人体哪一部位?骨伤科之骨折、脱臼发生在什么部位,这一部位叫什么,以及这一部位的内在脏腑是什么?不清楚就无法确切判断伤损有无可能涉及内脏的情况。同时,也违背了中医“以外知内”的原则。

同时,中医的经典著作及历代医著,都涉及大量的脏腑形体骨骼方面的论述,而且对同一部位,同一骨骼,历代又有不同的称呼;因而我们要学习先人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不了解“脏腑形体骨骼”,就无法接受他们精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门基础知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了扭转和纠正这一缺陷,我们特在书末附上“形体骨骼”一节,对这方面知识作一简要介绍。

形体骨骼,在《内经》中已有大量记叙,后世医家又根据实际需要,如随着骨伤科学,法医学等的发展,使形体骨骼方面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医是从体表去分析骨骼的,所以常将一骨分为几部分,并分别命名。现简要分为:头面颈项、躯干、四肢三部介绍如下。

一、头面颈项部

(一) 前、侧面观(见图48、49)

1

头:又称首,颈项以上部位均属头部。

颠:又称颠顶、头顶,为头的上部中央最高处。其内中之头骨又称颠顶骨、顶骨。

囟(xin信):位于顶之前,又称囟门,今称前囟。婴儿时由于额骨与顶骨未闭合而形成。正常时微陷软而跳动之处即是。

髮际:就是头髮的边缘,额上髮际称前髮际,项后髮际称后发际。

额:又称颡(sǎng嗓)、额颅。位于前发际下,两眉之上部分,额部之骨骼称额骨。

额角:额的左右两侧隆起部分,左侧为左额角,右侧为右额角。系额骨在前发际下两侧凸起所形成。额骨的前发际下,正中部分,又称凌云骨。

颜:又称庭、天庭,指额部中央部位。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

阙(quē 缺):两眉之间,及其略上之额部的一部分通称阙。两眉之间称阙中,又称印堂、眉心。阙中略上部分,又称阙上。

鼻:又称明堂,两侧鼻翼称方上。

頞(è扼):又名下极,俗称山根,即鼻根部,位于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形如马鞍。

王宫:俗称鼻柱,位于鼻根之下,鼻尖之上。一说王宫称下极。(《灵枢·五色篇》:“王宫位于下极。”)

明堂:又称鼻隼(sǔn损)、面王,俗称鼻头。鼻也通称明堂(见前)。

水沟:即鼻下上唇正中之沟,又称人中。

吻:口之周围部分称吻,但通常以两口角部称吻。

承浆:下唇之下,颏之上中央凹陷处。

颏 (kē科):又名地阁,俗称下巴。位于承浆之下,颊车前部分,相当今称之下颌骨体部位。

颔(han汉):颏之下,结喉之上,及两侧空软处。即今称之下腭底与甲状软骨之间的部位。

颈:头与胸(胸骨体上缘)之间。

结喉:即今甲状软骨前上方之隆起处。

睛明骨:眼窝周围的骨骼称睛明骨,由额骨和䪼骨构成。

眉棱骨:今称眉弓,系睛明骨的目上部分,即额骨之眶上缘弓形凸起部分。

眉本:俗称眉头,即眉毛内侧端部位。

眼睑:又名目胞,目窠、目裹、目睑,俗称眼胞、眼皮,分为上下脸。

目上纲、目下纲:又称上弦、下弦。今称睑缘。

目睛(眼球)各部名称:瞳神,今称瞳孔,瞳神外之棕黑色部分称黑睛;黑晴外围之白色部分称白睛。

目系:又名目本,是目睛与脑相连系的脉络组织。

目内眥(zi自):又名大眥,即内眼角。

目外眥:又名小眥、目锐眥,即外眼角。

䪼(zhuo拙):目之下,颧之上,即相当于今称之上颌骨和额骨构成眼眶的部位,构成眶部之骨,称䪼骨,也是睛明骨之一部(目下部分)。

颧:又称頄(qiu求),眼眶下外侧之高骨部位,内为颧骨所在。

关:耳前凸起部位,即今之颧弓部位。

颊:耳前、颧下部位。

顑:(kan砍):俗名腮,系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

颐:(yi宜):口角后、腮下部位。

颞颥(nie ru聂如):俗名太阳,位于眉棱骨外侧、颧弓上方。

曲隅:又名曲角、曲周,俗名鬓角,为额角外下方、耳前发际弯曲下垂部位。

蔽:俗名耳门,今称耳屏。

颌:又名辅车,即下颌骨支,为下颌骨耳下部位。

曲颊:即下颌角部,又名颊车。

牙床:即牙车,因其屈曲向前,故名。俗称下巴骨。

舌本:即舌根。

上腭:口内,与上牙床相连之上部,与今称之上腭,名位均同。

会厌:即今会厌软骨。

嗌:指咽,一指喉。

咽:食管上口。

喉:又名肺系,即喉咙,颈部气管的通称。

颃颡(hang sang杭嗓):咽喉上端,相当于鼻咽部。

耳廓:为外耳道以外的全部耳壳的统称。

兑(锐)髮:指耳前方之髮角。

(二) 背面观(见图50)

枕骨:脑后中央隆起之骨(今称枕外隆凸)。

玉枕骨:枕外隆凸两侧高起之骨。

完骨:耳后之高骨,又称寿台骨,今称乳突。

柱骨:又称天柱骨、玉柱骨,即今之颈椎骨最下面三节的统称。

复骨:即颈椎之上四节,因其覆盖于筋肉之内,外不可触及,故名。

项:指枕骨至大椎之间的部位。

二、躯干部

(一) 前、侧面观(见图51、52)

胸:缺盆以下、腹部以上,两乳之间的部位。

膺(ying英):胸前两傍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的部位。

膻中:胸部两乳之中间部位。

𩩲骬(he、yu合于):又名鸠尾、蔽心骨,即胸骨下端,今称胸骨剑突。

腹:胸以下、横骨以上部位均称腹,其中脐以上称大腹,脐以下称小腹。小腹中,脐直下部位又称小腹,脐下两傍称少腹。

神阙:即脐。

丹田:脐下三寸左右的部位。

横骨:今称耻骨。

曲骨:横骨中央部,今称耻骨联合。

鼠蹊(xi夕):即今称之腹股沟部。

毛际:阴毛部上缘。

阴门:女性外生殖器,已婚女性又称产门。今称阴裂,一般指阴道。

廷孔:女性尿道外口。

阴囊:阴茎后侧,内包睾丸者即是。

篡(cuan串):又名下极、屏翳、指前后二阴之间,即会阴部。

缺盆:今称锁骨上窝,在颈之下、巨骨上凹陷处。

锁子骨:又称巨骨,今称锁骨,即横于胸膺部上缘和肩端之骨,又名缺盆骨。锁子骨之肩侧端又称䯏骨。

两叉骨:肩胛骨和巨骨相接部,相当于今称之肩锁关节部。

髃(yu于)骨:又称肩端骨,系肩胛骨与锁子骨(巨骨)在肩端结合部。今称肩胛岗肩峰端。简称髃,俗称肩头。(部位名与骨名有别)。

腋:即腋窝。

胁: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统称胁。一说又名胠。胁部的数条横骨名肋骨。

季胁:是胁部最下缘近腰侧的部位。其内有两条浮游的肋骨,名季肋、软肋、橛(jue决)肋,今称浮肋者即是。

䏚(miao秒):季胁下无肋骨的空软处。

(二)背面观(见图53)

背:躯干后面统称背。

脊骨:即脊椎骨,又名膂骨, 中胎骨,由胸大椎(第一胸椎)算起,至第四骶椎棘突,共二十一节。

腰:躯干背面两侧,肋骨和髋骨之间之空软处统称腰。

膂(lv旅):脊柱两侧纵行隆起之肌肉。相当于今之骶棘肌分布处。

胂(shen申):腰下两旁至髀骨上之间的肌肉。

髋骨:又名髂骨、腰坚骨、腰髁(䯊)骨。一说腰髁骨系腰部下端两侧凸起之骨,相当于今称之髂后上棘。

尻:尾骶骨的统称,即十七椎至第二十一椎。

骶:即尻骨最末节,即尾骨,又名尾骶、尾闾、穷骨、撅骨。

肛:即肛门,又名魄门,为大肠下口。

肩解:即肩端骨缝,由肩胛骨(髃骨部分)、锁子骨、臑骨(肱骨)组成,今称肩关节。

曲甲:肩胛骨上部之横行凸起,即今称之肩胛岗。

肩胛:即今称肩胛骨。

三、四肢部(见图54、55、56)

(一)上肢(见图54)

膊:肩解至肘之间的外侧,即上臂外侧称膊。又,上臂统称膊。上臂又称肱。

肱骨:膊内之骨,又名臑骨、膊骨。

臑(nao闹):上臂内则。

肘:膊臂相连之关节部,即肘关节部。

臂:肘至腕之间,今称前臂。

臂骨:臂内之骨,有二,拇指侧者叫臂上骨,又称臂骨;小指侧者叫臂下骨,又称捭骨。

高骨:即臂上骨下端外侧凸起部,脉位称关。

兑(锐)骨:即臂下骨下端向外凸起部。

腕:臂掌连接处,即今之腕关节部。

掌:腕与五指之间的部位之内侧,其中心称掌心,掌内之骨称掌骨。

鱼、鱼际:与拇指相连之掌面,有一肌肉丰厚之处,名鱼,鱼与手背皮肤明显之分界线,名鱼际。

五指:大指即拇指;次指即食指;将指即中指;无名指即第四指;小指即第五指。

爪甲:即指甲。

本节:手、足指(趾)掌关节部之圆形凸起。

虎口:拇指与食指连接的部位。

(二) 下肢(见图55、56)

楗骨:指股骨,或指髂骨,坐骨。

髀(bi闭):大腿上端部位。

髀骨:即大腿骨,今称股骨。

髀枢:今称髋关节外侧部位,又称髀厌,髀机。

髀关:与髀枢相对之(股)内侧,当鼠蹊中央之下为髀关。

髀阳:大腿外侧。

股阴:大腿内侧。

股:即俗称大腿。

鱼腹:大腿内侧形如鱼腹处,相当今称之内收肌群处。

伏兔:大腿前面肌肉纵行隆起处(股四头肌),形如兔之伏卧,故名。

膝:又称骸(hai孩)关,即今称之膝关节部位。

膑:膝前之圆形骨,又称膝盖骨、𩓹骨,今称膑骨。

腘:与膝相对之后面的凹窝,即腘窝。

辅骨:组成小腿之内,外辅骨,总称辅骨。其中内辅骨又称胫骨、䯒(hang杭)骨,外辅骨即今称之腓骨。由于小腿以胫骨为主,所以小腿又称胫或䯒。

臁肕:胫骨前凸起之棱,今称胫骨前嵴。

腨(zhuan专):又写作𨄔,又名腓肠,今称腓肠肌部位。

踠:胫、足相连接处,今称踝关节。

踝:小腿下端两侧隆起之圆骨,内侧称内踝,外侧称外踝。

绝骨:外踝上三寸许之外辅骨凹陷处。

跗:即足背,又名趺或足趺。

然骨:内踝前下方隆起之大骨,今称舟骨。

核骨:足大趾后内侧凸起之圆骨。

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外侧凸起之圆骨。

踵:即足跟。内中之骨称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