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至隋唐五代约三千年间,是为医案很重要的一段蕴孕萌芽时期。

据《周礼•天官冢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又说:“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说明当时已有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在此以前的千百年,甲骨文中已有当时人所患数十种疾病及其诊治的记载,这些也都无疑是医案赖以起根发苗的沃土。战国时期(前475—221年),扁鹊治虢太子暴蹶假死、文挚治齐闵王疾痏等文献记载,已具医案的雏型。

秦汉时期(前221—后220年),以公的“诊籍”为代表。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身份、籍里、性别、病名、病因、病状、诊断、治疗、转归。无论治愈与否,或医者失治,皆如实记载。这种认真求实的精神,反映了早期医案朴素的科学风貌。并且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树立了榜样。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20—960年),医风崇尚方书,尽管在医籍和文史书中载有一些医案,但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然而医学各科在广泛实践基础上为医案的进一步发展和医案专著的问世提供了条件。

总观隋唐五代以前的医案,有以下特点:(一)涵盖面的宽泛性。本章所辑的医案几乎涉及到临床各科,多为名医验案,也有一些无名医家的验案,还有少数民族及中外医学交流中形成的个别医案。既有古朴而深奥的医理,又有各自的风格特色。除了用膏丹丸散等中药治疗外,尚有药浴、外敷、针灸、气功、心理等疗法和手术治疗。这一切,充分反映了隋唐五代以前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水平。(二)医案形式的早期性。除仓公“诊籍”而外,许多医案都远不如宋元以后的医案那样规范。或记载缺项,或失之过简,或详略不一;有的象似史事。(三)医案资料的分散性。古语有“医者意也”、“艺也”、“技也”、“易也”等说法,所以隋唐五代以前的医案一部分收入医书,也有被作为史料,或喻正论理的实例,有的还被当作轶事趣闻。本章仅择其可信者。有些医案足资临床借鉴,有些医案更具医史文献价值。就医案资料在古籍中的分布而言,散在于经、史、子、集中,以史部和子部记载为多。非医案所载的医案及有关医药史料量大而分散,许多珍贵的医案赖此得以保存。

在隋唐五代以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时的医案虽然还带有一些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但它却是古代医家进行医疗实践的朴实记载,倾注了不少医家和文人学士的辛勤汗水,从中同样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和有益的启迪,所以这也是一份珍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

本章共选录隋唐五代以前27位医家的医案34首。

1.1 扁鹊治尸厥案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①,故暴蹶②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剖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神。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③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④,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⑤,会气闭而不通⑥,阴上而阳内行⑦,下内鼓而不起⑧,上外绝而不为使⑨,上有绝阳之络⑩,下有破阴之纽⑪,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⑫,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未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⑬,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⑭。凡此数事,皆五藏蹶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⑮。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⑯,以八减之齐和煮之⑰,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阳缓而阴急:阳气衰微,阴邪炽盛。

②蹶:通“厥”。

③尸厥:昏迷假死,体态如死尸。

④动胃繵缘:胃受绕动。繵:同“缠”。缘:绕。

⑤中经维络……阴脉上争:指经脉受损伤,络脉被阻塞,身体的阳气下陷于三焦、膀胱。因此,阳脉下坠,阴脉向上竞争,出现逆乱。

⑥会气闭而不通:指阴气与阳气交会的地方闭塞不通。

⑦阴上而阳内行:阴气不守下位而上逆,阳气不向外反而内行。

⑧下内鼓而不起:在下、在内的阳气鼓动,但不能上升外达。

⑨上外绝而不为使:指阳气下郁,与上外隔绝,不为阴使。

⑩上有绝阳之络:上有隔绝阳气的络脉。

⑪下有破阴之纽:下有破坏阴气的筋纽。

⑫色废脉乱:容颜失去正常色气,经络和血脉发生紊乱。

⑬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因阳气侵入阴分而隔阻脏气的病人,有救治的可能。

⑭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因阴气侵入阳分而隔阻脏气的病人,为死证。

⑮三阳五分:即百会穴。

⑯五分之熨:厚五分的熨布。一作深入人体五分的熨法。

⑰以八减之齐和煮之:用一升煮取二合的药液浸煮熨布。齐,同“剂”。八减之剂,一作方名。

〔评按〕这是一则两千多年前我国医生治疗昏迷假死症的病案。通过案中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医学的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这个病例中,扁鹊和他的弟子们采用了针砭、熨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终于使已昏迷半日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这又反映了古代医家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和精湛的治疗技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扁鹊在救活虢太子之后,当别人都认为他能够使死人复活时,他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种谦虚谨慎、科学求实的高尚医德,向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2 文挚治疾痏案

齐闵王①疾②,使人之宋③迎文挚。文挚诊王疾,谓太子曰:非怒则王疾不可治,怒王则文挚死。太子曰:苟已王疾,臣与母以死争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挚曰:诺。与太子期而往。不当者三④,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疾。王怒不可言,文挚因出陋辞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

(《吕氏春秋•至忠》)

〔注释〕

①齐闵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01〜284年在位)。

②疾: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医术一》载为“疾痏”。痏(wěi伟),即疮疡,在本案疑为内痈之类。

③宋:先秦古国名,曾建都于今河南商丘南,前286年被齐所灭。

④不当者三:指三次都不按期而去。

〔评按〕怒可致病,亦可治病。战国时宋国名医文挚以巧妙的激怒方法,使病患不药而愈。这种特殊的疗法,三国时名医华佗也曾使用过。都是以吐而见效的。本案系通过激怒患者而引起呕吐,使内痈自溃,随吐排出。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已经用心理、情绪的改变来治疗某些疾病。

1.3 医丁诊麻风病案

某里典①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疡,来诣。迅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②,眉突③,不可知其何病,无它坐④。令医丁诊之,丁言曰:“丙无眉;艮本绝⑤,鼻腔坏,刺其鼻不嚏,肘膝□□□到□两足下踦⑥,溃一所⑦;其手无胈⑧;令号,其音气败,疠也。

(《云梦秦简研究》)

〔注释〕

①里典:秦代基层行政机构里的行政长官。

②疕:头部疮疡。

③突:通“秃”。

④无它坐:没有其他的罪行。坐:定罪。

⑤艮(gèn)本绝:即鼻梁骨塌陷。

⑥踦(qī妻):有毛病。

⑦所:处。

⑧胈(bá拔):汗毛。

〔评按〕本案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则麻风诊断病案,其体征与现代医学所述相近似。案中对患者病史的记录,以及症状、体征的观察和特征性描述,对麻风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对麻风病的检査、诊断已具一定水平。

1.4 淳于意治热厥案

故济北王阿母①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热蹶②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③,案之④无出血,病旋已⑤。病得之饮酒大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阿母:乳母。

②蹶:通“厥”。

③各三所:左右各三处。

④案之:案通按。以指按针孔。

⑤旋已:很快就治愈了。

〔评按〕本案之热厥为饮酒过量所致。足心为足少阴肾经涌泉穴之所在,该穴有滋补肾水、育阴清热的作用,针之可釜底抽薪,使热泄而病除。

1.5 淳于意治龋齿案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①,即为苦参汤②,日嗽③三升,出入④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左大阳明脉:即左手阳明大肠经。

②苦参汤:方佚,当以苦参为君药。取穴当为合谷。

③嗽:通“漱”,即漱口。

④出入:犹言“经过”。

〔评按〕在龋齿疼痛病因的分析上,仓公认为此病系迎受风邪、开口而卧以及食后不漱口所致。治以灸法配合苦参汤漱口,其疗法简便易行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6 淳于意治难产案

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①,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菪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余病③,即饮以消石④一齐,出血,血如豆比⑤五六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不乳:不生,指难产。

②莨(làng浪)菪(dàng荡):即莨菪子。功能解痉止痛。

③余病:邪实有余之病,此处指产后瘀血。

④消石:即火硝,有破瘀通滞之效。

⑤豆比:像豆那么大。

〔评按〕难产为产科之急症,本案中用莨菪子治难产,用硝石攻逐瘀血,均有一定科学道理,反映了汉代以前中医妇产科的发展水平。

1.7 淳于意治小儿气鬲案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①病,召臣意切诊其脉,告曰:气鬲病②。病使人烦懑③,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心忧,数忔食饮④。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诸其脉,心气也,浊躁而⑥经也,此络阳⑦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⑧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⑨。重阳者,逿⑩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

①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即齐王次子的众孩儿中的小儿子。

②气鬲病:气机阻于胸膈间的一种病。鬲:同“膈”。

③懑(mèn闷):烦闷。

④数忔(yì逸)食饮:经常厌恶饮食。忔:厌烦。

⑤下气汤:方佚。据证测方,大致为开郁行气,清降虚火之剂。

⑥而:当作“在”。

⑦络阳:指心包络。

⑧来数疾去难:谓其脉气来盛去衰。

⑨重(chóng)阳:身热、脉盛,脉证俱属阳者为重阳。

⑩逿(táng唐):扰乱之意。

〔评按〕此例为小儿精神忧郁症,因悲伤忧虑所致。《灵枢•本神篇》:“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常结气于胸膈部,郁而化火,故现诸证。治以下气汤开郁行气,清降虚火,使邪去则正安,所以病愈。

1.8 匈奴医救自杀案

(苏武)引佩刀自刺①。卫律②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③置煴火④,覆武其上,蹈⑤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汉书•苏武传》)

〔注释〕

①(苏武)引刀自刺:事指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朝廷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所扣留,他坚贞不屈,引佩刀自杀而未死。

②卫律:匈奴奴隶主。

③坎:坑。

④煴(yūn晕〉火:微火,无焰的火。

⑤蹈:即“掐”。杨树达注《汉书•苏武传》时指出:“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掐。掐背者,轻扣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游滞体中为害也。”

〔评按〕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他们根据北方牧区的特点,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医疗方法,本案即是其一。下以煴火,上掐其背,总为使血脉通畅,气血流通而为治。

1.9 华佗治头风案

太祖①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③,随手而差。

(《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①太祖:指曹操。

②头风: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一种病证。

③鬲:膈俞穴。

〔评按〕头风可见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眼睛,甚则目昏不能睁开,头不能抬举等证。膈俞穴治诸血病者,常用灸法,本案采用刺法,盖欲取速效之故。血行风自灭,血脉通则邪自去,故针后头风诸症状迅速缓解。

1.10 华佗治虫证案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具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①有卖饼家蒜齑②大酸,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悬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④,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

(《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①向来道边:刚才经过的道路旁边。

②蒜齑(jī几):蒜泥及切细的酸菜。齑,切细称为齑。

③蛇(yé):古时毒虫曰蛇。

④逆见:迎面瞧见。

〔评按〕此为一患蛔虫病的案例。其咽塞,为蛔虫上窜食道,影响纳食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故华佗嘱服用很酸的蒜泥,使蛔虫吐出而病愈。

1.11 华佗下死胎案

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①,不复迎②,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③,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许。

(《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①不寤:寤通悟,不寤,即不清楚,不明白。

②迎:接生。

③燥著母脊:指死胎干枯,贴附在母体的腰脊部。

〔评按〕此案中病妇怀双胞胎,其一已娩,其二为死胎尚滞留腹中。前医不晓此理。华佗凭脉辨证及临床观察而做出正确诊断,以针药并用,再辅以探取术使死胎娩出。其诊治之精当,为后世所叹服。

1.12 华佗治虿螫案

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①其手,呻呼无赖②。佗令温汤近热,渍③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暖之,其旦即愈。

(《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①虿(chài瘥)螫(shì誓):毒虫刺伤。虿:蝎子一类的毒虫。

②无赖:无奈何。

③渍(zì自):浸。

〔评按〕蝎子一类的毒虫刺伤肌肤可引起剧烈肿痛,用温水浸泡患处,且频频换汤,可使局部血脉流畅,腠理疏通而驱毒外出。不药之法,值得提倡。

1.13 韦虚治痿痹案

吕猗母得痿痹病①十余年。虚疗之,去须数步坐,暝然寂然②,有顷③,曰:扶起夫人坐。猗曰:夫人得疾十年,岂可仓卒令起耶?虚曰:且试扶起。两人夹持而立,少顷去夹者遂能行。

(《晋书•方技传》)

〔注释〕

①痿痹病:肌肉萎缩而麻木不仁的病证。

②暝然寂然:指闭目静坐。犹今气功师发功前的准备。

③有顷:一会儿。

〔评按〕此为古代医家用外气治疗痿痹的一个范例。其疗效之好,为诸所不及。宋•苏轼《东坡志林》说:“学者养气者,至有足之余,能以气与人。”这种奇效的气功疗法,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

1.14 无名氏治兔缺案

魏咏之,生而兔缺①。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遂赍②数斛米,西上以投仲堪。既至,造门自通。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亦当疗之,况百日耶!仲堪于是处之别室,令医善疗之。咏之遂闭口不言,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及差,仲堪厚资遣之。

(《册府元龟》卷八十五)

〔注释〕

①兔缺:兔唇缺口,即唇缺。

②赍(jī基):拿东西送人。

〔评按〕修补兔唇是颌面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本案是一千多年前一例成功的兔唇修补手术,并在护理上饮以流粥,不得语笑,这是术后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另外,医患之间很好的配合,也是本病治疗过程中必要的条件。

1.15 于法开治滞产案

于法开,好仙释①,从支遁避居剡②,更学医,医术明解。尝旅行,暮投主人,其家妻临产而儿积日不堕,法开曰:此易治耳。杀一肥羊,食十余脔③而针之,须臾儿下,羊䒿④裹儿出。

(《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

〔注释〕

①仙释:指道家的神仙术和佛学。

②从支遁居剡:指于法开跟随广州胡医支法从隐居在剡(shàn扇)县(今浙江嵊县西南)。

③脔:切成小片的肉。

④䒿(liáo辽):肠子上的脂肪。

〔评按〕滞产原因很多,本案似因产妇体虚,生产无力所致。于氏嘱其吃羊肉,颇具食疗特色。羊肉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孙思邈《千金•食治》还有“主暖中止痛,利产妇”的记载。再配以针刺催产,故很快娩生。所谓“羊䒿”,当指胞衣羊水。

1.16 徐嗣伯治肥胖案

郡王子隆年二十,身体过充①。徐嗣伯合藘茹丸②服之自消。则藘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尔。

(《本草纲目》卷十七)

〔注释〕

①过充:过于肥胖。即今肥胖症。

②藘茹丸:即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方出《素问》。由茹藘(即茜草),乌贼骨组成。

〔评按〕治疗肥胖症的方法有多种,以服中药而取效者自古有之。本案所提供的经验可资借鉴,其方药值得研究。

1.17 姚僧垣治宿食案

梁武帝因发热欲食大黄。姚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①。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②,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疾,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本草纲目》卷十七)

〔注释〕

①委顿:极度疲困。

②宿妨:《周书•姚僧垣传》谓“宿食”。

〔评按〕同用大黄治病,一误一正,说明辨证施治之重要。大黄苦寒,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功效,为泻下之要药,只要对证,用量适当,每获良效。姚僧垣作为一代名医,有胆有识,用大黄而使宿食疾患一泻而愈,证明方药是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1.18 马嗣明治背肿案

杨令患背肿,嗣明以炼石涂之便差。作炼石法,以粗黄色石鹅鸭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屑,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干,捣下筛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

(《北齐书•马嗣明传》)

〔评按〕以醋淬赤石取屑,又用醋调屑末外敷疮肿,其治法独特,值得参考。

1.19 许胤宗治不语案

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①不可进。即以黄芪、防风煮汤数十斛②,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③。

(《新唐书•许胤宗传》)

〔注释〕

①饵液:汤药。

②斛:古代的一种量器。

③是夕语:当天黄昏时能说话了。

〔评按〕此为用熏蒸理疗法治愈中风不语,本虚标实的验案。取黄芪补气升阳,防风疏风散邪,以药汤之热气熏蒸而奏奇效。此疗法至今仍被应用,而在民族医学中多有保留。

1.20 巢元方治风逆案

叔谋既至宁陵县,患风逆①,起坐不得。帝令太医令巢元方往视之,曰:风入腠地,病在胸臆②,须用嫩羊肥者,蒸熟糁药食之,则差。叔谋取半年羊羔,杀而取腔以和药,未尽而病以痊。自后每令杀羊羔,月数枚,同杏酪③、五味④蒸之。置其腔于盘中,自以手脔掰⑤而食之。

(《开河记》,见《古今逸史》)

〔注释〕

①风逆:指一种眩晕证。

②胸臆:指胸中。

③杏酪:用杏子做成的糊状食品。

④五味:即五味子。

⑤脔(luán峦)掰(bāi):撕掰分开。

〔评按〕中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本案中的杏酪、五味,在古代皆作为调味之品,与鲜肥羊肉同蒸而食,食补兼药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用食疗治疗虚眩提供了可资借鉴之经验。此案为巢元方的医案传于今所仅见者。

1.21 甄权治风痹案

(隋)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①。权使彀矢响堋立②,针其肩髃,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

(《新唐书•甄权传》)

〔注释〕

①挽弓:拉弓射箭。

②权使彀(gòu构)矢响堋(péng朋)立:指甄权让库狄嵚拉开弓箭对准靶子而站立。彀:张满弓弩。堋:射堂的短墙,用以分隔射道。

〔评按〕肩部风痹证是较常见的一种病患。甄权擅长针灸,其针肩髃,一针而奏奇效。可见针刺的疗效往往与选穴少而精,手法的娴熟有直接关系。

1.22 孙思邈治寒痹案

陇西韩府君,筋急两膝不得曲伸,手不得带衣,起居增剧,恶风寒冷,通身流肿生疮。蓝田府君背痛不能立,面目萎黄。服之二十日,身轻目明,房室盈壮,病在腰膝,药悉主之。常山太守方:

天雄(去皮) 茵芋各三两 蜀椒(去目,闭目者汗) 踯躅各一升 血敛三两 乌头(去皮) 附子(去皮) 干姜各二两

上八味,切,以酒三升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为始,稍加至三合。暴①滓为散,服方寸匕,日三,以知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单覆下,垂井中,近水不酸也。

(《千金翼方•诸酒第一》)

〔注释〕

①暴:晒。

〔评按〕本案患者一派寒湿之象,症情甚重,故以温阳散寒,除湿去风之法,选用天雄、乌头、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药。并以酒渍增其疗效。常山太守方四季可服。因暑夏药液易腐变酸,故垂药于井中。

1.23 孙思邈自治丹毒案

贞观七年三月,予在内江县饮多,至夜觉四肢骨肉疼痛,至晓头痛,额角有丹①如弹丸,肿痛,至午通肿,目不能开,经日几毙。予思《本草》芸苔治风游丹肿,遂取叶捣傅,随手即消,其验如神也。亦可捣汁服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注释〕

①丹:即丹毒。系一种急性皮肤热毒病证,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故名。

〔评按〕芸苔叶清凉解毒,散血消肿,可用于治丹毒肿痛。孙思邈为唐代医学大家,其自身应用灵验,效果可谓确实。

1.24 甄立言治虫证案

时有尼①明律年六十余,患心腹鼓胀,身体羸瘦,已经三年。立言诊其脉曰: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为之耳。因令服雄黄。须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疾乃愈。

(《新唐书•甄立言传》)

〔注释〕

①尼:尼姑。

〔评按〕这是一首用雄黄治愈虫证的医案。雄黄解毒杀虫,古代医家常用于治虫证。

1.25 张宝藏治痢案

(唐)太宗苦气痢,诸治不效,即下诏问殿庭左右:有能治者,重赏之。宝藏尝困其疾,即具疏①以乳煎荜拨方。上②服之立瘥。……逾月……上疾复发,问左右曰:吾前饮乳煎荜拨有功。复命进之,一啜又平。……其方每服用牛乳半升,荜拨三钱匕,同煎减半,空腹顿服。

(《名医类案》卷四)

〔注释〕

①疏(shū树):奏章。

②上:皇上。

〔评按〕气痢有虚实之分。实证里急后重,腹胀,大便蟹沫稠粘样,便时矢气,其气臭秽;虚证腹胀,大便随矢气而下。唐太宗所患,当系后者,故用荜拨温中散寒,与乳同煎,和中固肠而病愈。

1.26 秦鸣鹤治风眩案

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可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我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①以谢之。

(《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

〔注释〕

①顶礼:指佛教徒最尊敬的礼节。这里用来表示对秦鸣鹤的尊重与感谢。

〔评按〕此案实录了秦氏治疗唐高宗风眩证的经过。其证情较重,眩晕而目不能视,头重闷而不堪忍受,属风毒上攻之实证,故取督脉之百会和脑户两穴刺血,其效迅捷。

* * *

注:

原著和都是 邪 字,应该是原著有误。已经改正。

1.27 高医缝腹案

金藏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引佩刀自剚①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后②闻大惊,舆致禁中③,命高医内④肠,褫桑堵紩之⑤,阅⑥夕而苏。

(《新唐书•安金藏传》)

〔注释〕

①剚(zì自):刺入。

②后:武后则天。

③舆致禁中:抬送到宫中。

④内:即纳送。

⑤褫(chǐ 齿)桑堵紩(zhì智)之:剥取桑树皮作成线缝合之。紩:缝;补缀。

⑥阅:经过。

〔评按〕此为一千多年前腹部缝合手术的一则成功例案,它对于研究中医腹外手术的历史源流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新剥桑皮为古代包裹金创和缝合伤口的重要材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五中亦有详载,可参考。

1.28 主邮吏治痔案

及早充为西川①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②,及宿,有痔疾因此大作,其状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膛灰火,至驿僵仆。主邮吏云:此病某曾患来,须灸即差。及令所使,作槐汤洗热瓜③上,会艾灸,至三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一时至痛楚,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登骡而驰。

(《传信方》)

〔注释〕

①西川:唐方镇名。全称剑南西川。治所在今成都市。

②骆谷:谷道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为关中通往汉中及四川的最近的一条道。

③热瓜:指痔核。

〔评按〕艾灸配合槐汤外洗治疗脱肛痔,疗效如此,值得研究和推广。槐叶、槐花、槐角、槐根、槐白皮、槐耳,均为治痔之要药,几乎在城乡随处可采集到。其法简单易行,有临床实用价值。

1.29 石公集治白内障案

同州①有眼医石公集②。剑南少尹③姜沔丧明,亲见石生针,不一刻而愈,其神医也。……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腊塞管,腊去管明。……脂④当老硬如白玉色,始可攻之。

(《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注释〕

①同州:州、府名。治所在今陕西大荔。

②石公集:为唐代同州祖传的眼科医生,在用金针拨除白内障眼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

③剑南少尹:剑南,唐代方镇名,有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均在今四川省境内。少尹,古代官名。

④脂:此处指翳障。

〔评按〕本案为现存较早的有关金针拨治白内障的病案。系殿中侍御史韦楚老所追述,被唐代诗人杜牧用文字记载下来,史实当属可靠,唯书之过简。针拨内障术,唐宋医籍对其记载语焉不详。据《目经大成》所载,其手术过程是:①审机。“患者以冷泉洗眼毕,正襟危坐椅上,靠近头顶,勿令转动,两手溺珠,心无妄想。如拨左眼,医师用左手大指食指分开眼皮,即就二指捺住白睛。次以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执针令紧而直,各指略按眼眶,庶可动而察轮,静而观廓。”此为术前准备工作。②点睛。“针锋就金位去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一毫发无偏。”指进针部位。③射覆。“针锋深入无碍,即进黄精,慢慢针目,针柄会须进不招愆,一退而得所。”指针头推进经过虹膜与晶体之间,针尖达瞳孔的边缘。④探骊。“针泊黄精,如意运用,使不晕不悸,不妨直至内寻,横从外觅。”指用针从晶状体的前部拨断悬韧带。⑤扰海。“神龙既见,雾雨潜兴,闭目片刻,则风雷自息,然后重截云头,轻收虹脚。”指把拨离的内障压下。⑥卷帘。“障虽拨落,开手自能上去,必加力掉下又放上来,务期上而不高,下而到底。”即把拨落的内障压于玻璃体前部,直至不能再翻上来。⑦圆镜。“翳净,用针干于金井中央、周遭浣涤,细看静内,精木澄清,颜色指动,一一映照,自尔远可识人,近能鉴物。”即在处理好拨离的内障后,将针放在眼睛瞳孔中央,观察房水是否清澈、及病人视物辨色的能力,医生不要急着抽出针来。⑧完璧。“回针将障送至护睛水内尽处,迟迟出针之半,少息再出,恐障复还原位。”

千百年来,这一独特的医术为眼科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解放后,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对传统金针拨障术的研究改进,套出被拨离的内障,从而减少了该病的复发和并发症,使我国金针拨障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1.30 贾方伯治疔案

元和①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傅之,皆莫能治。长乐②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

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畏羊肉故耳。用时须禁食羊肉。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

(《传信方》)

〔注释〕

①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

②长乐:唐置县名。在今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

〔评按〕此乃用单方治疔疮的一个验案。医者对于制药方法和使用、宜忌交代颇详。蜣螂能破瘀攻毒,治疔肿恶疮有效。

1.31 申光逊治头痛案

近代曹州①观察判官申光逊,言本家桂林有官人孙仲敖,寓居于桂,交②广人也。申往谒之,延于卧内,冠簪相见,曰:非慵③于巾栉④,盖患脑痛尔。申即命醇酒升余,以辛辣物洎胡椒、干姜等屑仅半杯,以温酒调。又于枕函中取一黑漆筒,如今之笙项,安于鼻窍,吸之至尽。方就枕,有汗出表,其疾立愈。盖鼻饮之类也。

(《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

〔注释〕

①曹州:州府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

②交:交趾,即今越南。

③慵(yōng雍):懒。宋•王安石《初清》诗:“幅巾慵整露苍华”。

④巾栉:指裹头的幅巾和束发的梳蓖之类。

〔评按〕此乃用辛辣药酒经鼻饮治疗阴寒头痛的病案。其取材方便,给药途径奇特,治疗速效,可供临床研究验证。

1.32 元颃治疑郁案

唐时京城有医者,忘其姓,名元颃。中表间有一妇从夫南中,曾误食一虫,常疑之,由是成疾,频序不损①,请看之。医者知其所患,乃请主人姨奶②中谨密者一人,预戒之曰:今以药吐泻,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言有一小蛤蟆走去,但切不得令病者知是诳绐⑧也。其奶仆遵之,此疾永除。

(《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

〔注释〕

①频序不损:屡次治疗都不见效。

②姨奶:女奴仆。

③诳(kuáng狂)绐(dài怠):用谎言哄骗。

〔评按〕此乃用精神疗法治疗疑郁的验案,正所谓“心病仍须心药治”。惟此疗法的先决条件必须是病因清楚,诊断无误,对治疗结果有把握,而且治疗过程必须做到慎密而无破绽,使患者深信不疑才行。

1.33 新罗僧治手足不遂案

先时,商州①有人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伎②,莫能疗。所亲③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④见之,告曰:“此病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

(《本草纲目》卷十八)

〔注释〕

①商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商县。

②殚(dān单)伎:用尽了技能。

③所亲:指病人的亲属。

④新罗僧:朝鲜僧人。

〔评按〕威灵仙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要药。本案患者手足不遂数十年,久治未愈,新罗僧仅采威灵仙服之数日而能行走,可谓单方治大病的一个范例。值得临床验证和应用。

1.34 王绍颜治腰膝痛案

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云:顷年①,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②。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③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䓖、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并净洗焙干挫,以绵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匕,夏一匕,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一次,长令醺醺④。此方不得添减,禁毒食。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

〔注释〕

①顷年:近年。

②莫疗:未能治愈。

③修服:按法度配制,依常规服用。

④醺醺(xūn熏):酒醉态。

〔评按〕本案证属风湿痹痛,由肾阴亏耗,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又据药测证,必有寒湿化热、阴虚生热之象。方用海桐皮、牛膝、川芎、羌活、五加皮祛风除湿散寒,薏苡仁清利湿热,地骨皮清阴虚之热,生地黄滋阴养血。该方既去邪又扶正,用酒浸饮,久服必有效验。

(郑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