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是中医医案学形成和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时期。现代医案是现代医家们临床经验之精髓,它不仅反映了诸医家辨证思维、理法方药运用的具体过程和经验教训,而且反映了医案日趋规范化的进程。
1949年以来,医案发展很快。就医案的形式而言,大体可分为传统、现代、中西医结合三种类型;就其编写发表情况而言,有个人医案汇编、医案类编、医案统计分析报告、医籍或论文附案、个案报导,以及医案讨论等多种。概括言之,现代医案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医案专著增多,医案内容较前完备,病案格式日趋规范化,中医病名日趋统一,医案中多有中医和西医双轨诊断,对医案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包括西医)以辅助诊断和验证疗效等。
据统计,1949-1966年正式出版的医案专著有60余种,反映了现代名医独到的临床经验和精辟的学术见解,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举例来说,其中以传统医案形式书写的,如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该书所载医案多凭回忆,文字简练,叙述病程系统,辨证重点突出,论治师古不泥。有些医案用重剂峻药立取速效,有些医案用轻剂和药缓以图功。每案条分缕析,说理深入浅出,示人以规范,给人以启迪。《蒲辅周医案》辨证立法严谨,注重顾护后天之本,倡“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清而毋伐”,方剂配伍得当,药精量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之医案,类似病历摘要,除一般项目外,包括主诉、现病史、检查、脉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立法、方药、按语等项。基于中医皮科、外科病名比较概括,有的中医一病可分属西医所称的若干病,因此采用了西医病名,并按西医要求介绍症状,然后根据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和治疗。这样处理比较明确,也便于参考。这类医案是中西医结合医案之一种。
近年来,医案整理研究工作又有新进展。一些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医案学课程。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名老中医医案的工作方兴未艾。
本章共选录1949-1966年间发表的25位著名医家的医案41首。
本章所选医案,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略有删润,评按中注意吸收了原按语之精华。
6.1 萧龙友治肺痨案
刘xx,女,23岁。1953年12月6日初诊。
据述西医检查,有肺结核为患。但自身不觉疲乏,亦无咳嗽,但上高楼气有作喘之势,系肺有病征;经水以前尚充,近半年来量日见少,色亦不正,惟工作不感困倦,仅腹中作痛,此乃肝脾不调所致。法当从此消息,宁肺调肝肾为治。小心将护,不宜过劳,以期服药有效。
北沙参四钱 南白前二钱 大百合四钱 净百部三钱 全当归四钱 川芎片三钱 干生地五钱 赤芍药四钱 真阿胶三钱(研,后下) 甘枸杞三钱 陈艾叶二钱 酒炒元胡索三钱 灵磁石五钱(先煎) 生甘草二钱
12月13日(二诊):服前方三贴,惟觉肺部发胀,他无所苦。仍当宁肺舒气为治,小心将护,勿过劳累为要。
空沙参四钱 苦桔梗三钱 苦杏仁三钱 佛手片三钱 黄郁金二钱 大百合四钱 净百部二钱 制乳没各二钱 当归身四钱 生白芍五钱 延胡索三钱 蕲艾梗二钱 真阿胶二钱(研,后下) 干藕节五枚
服七剂后三诊,于前方内加嫩白前二钱,生芪皮四钱,川芎皮二钱,陈艾梗并增至三钱。再七剂后四诊,肺部已不胀,前方加天花粉四钱。
(中医杂志1958,2:115)
〔评按〕本例西医确诊为肺结核,但患者并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惟上高楼时气喘,经水量少,经色不正,腹中作痛。萧氏据此辨为肺有病征,肝脾不和,施以宁肺调肝肾法。二诊时患者仅觉肺部发胀,故治以宁肺舒气为主,去滋养肝肾之药。由此可见,萧氏精于辨证,能从细微处着眼,于无证中辨有证,其法堪资后学。又治肺痨,反复强调将养节劳,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护精神;亦说明注意饮食劳逸等对肺结核病人的恢复很关重要。
6.2 冉雪峰治头痛(高血压病)案
苏联外宾某女士,为北京俄语学院教师。数年前时或感觉头痛,多在颅顶及两侧,膝根等关节亦感不适。近年发现高血压,头痛增剧,耳鸣,心悸,不安寐,甲状腺肿大。初来我院时,血压150/94毫米汞柱,为拟简明医案:头痛不安寐,血压较高,脉微带劲数。清脑清心,益阴敛阳,镇静神经,柔畅经隧。
处方:软白薇 苦百合各三钱 鲜生地八钱 云茯苓四钱 酸枣仁三钱 石决明五钱 青龙齿三钱 炒山栀二钱五分 青木香 宣木瓜各三钱 甘草一钱
随病机出入加减,二星期小效,血压137/94毫米汞柱。四星期效著,血压130/88毫米汞柱。病机渐缓,而偶加外感,头晕肢倦咳逆,愠愠①不舒,因予清脑清心,降压中佐以和表,标本兼治。
处方:软白薇三钱 竹柴胡一钱五分 全栝蒌四钱 大浙贝三钱 云茯神四钱 酸枣仁三钱 青龙齿 左牡蛎各三钱 小青皮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一星期外邪方去,二星期外邪方净,兼外邪时,血压略高,外邪净时,仍复原状。因病者不惯汤药,时或呕吐(旧有此状),改用丸剂,并助以针疗。
处方:杞菊地黄丸12克,日二服;朱砂安神丸6克,夜一服。
越一月血压130/88毫米汞柱,一般良好,病已向愈。又一月,最后诊察,血压130/84毫米汞柱,头痛渐减,已能安寐,血压接近正常,脉象平缓,甲状腺肿虽未大消,亦未进步。为拟缓调丸剂收功,知柏地黄丸一斤,有余热时用;归脾丸一斤,愈后调养用。
(《冉雪峰医案》第33页)
〔注释〕
①愠(yùn运)愠:郁怒之意。
〔评按〕阴液亏虚,肝木失养,致肝阳上越,扰于清空,故头痛、耳鸣;阴虚则心阳亦浮,心神不宁,故心悸。治以育阴潜阳、清脑清心之法,方用白薇、百合、生地育阴,石决明、龙齿潜阳,茯苓、枣仁安神,更佐以山栀清心,木瓜平肝,木香调气,甘草和中而获效。又因外感,而佐以和解祛痰止咳之品,于原方中加入柴胡、瓜蒌、浙贝、青皮等味。后因患者服汤药不习惯,故改用丸药,丸药力缓,则助以针疗。多法以求,终获痊愈。
6.3 施今墨治伤寒半表半里证案
张xx,男,57岁。
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
辨证立法:病已二十余日,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服药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
处方:赤白芍各6克 川桂枝(柴胡4.5克同炒)1.5克 旋复花(炒半夏曲10克同布包)6克 炒香豉6克 炒知母6克 川厚朴4.5克 炒山栀10克 煨草果4.5克 白通草4.5克 白苇根12克 酒黄芩10克 赤茯苓10克 白茅根12克 酒黄连4.5克 赤小豆10克 炙甘草3克
二诊:药服四剂,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
处方:赤白芍各6克 银柴胡(桂枝1.5克同炒)3克 旋复花(炒半夏曲10克同布包)6克 车前草6克 赤茯苓12克 冬瓜子12克 车前子6克 赤小豆12克 冬葵子12克 白苇根18克 炒黄连4.5克 炙草梢3克 焙内金10克 炒谷芽10克 炒麦芽10克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第4页)
〔评按〕本案虽由外感而致寒热如疟,但因素有蕴热内伏,故不可套用小柴胡汤,以防参、甘、姜、枣温补助邪,耗伤津液。施氏根据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內伏之病机,以和解为法,缘达原饮之意,用达原饮、柴胡桂枝汤、栀豉汤化裁,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施。方中桂枝与二芍,柴胡与二黄,苇根与茅根,豆豉与山栀,草果与知母,一表一里,互相配合,桂、柴、苇、豆、草同奏逐邪外出之功,芍、黄、茅、栀、知共起敛阴、清热、凉血之效。解表与清里共伍,体现了施氏善用对药的特点。本方药味较多,初看似乎杂乱无章,细审方知组方配伍均有法度。
6.4 施今墨治消渴(糖尿病)案
满xx,男,48岁。
病已多年,铁路医院检査空腹时血糖265mg%,尿糖(+++),诊断为糖尿病。现症:烦渴引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日渐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心跳,大便微结,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舌苔薄白,脉数,重按不满。
辨证立法:心火不降,乱梦纷纭;热灼肺阴,烦渴多饮;脾胃蕴热,消谷善饥;肝阴不足,头晕目眩;肾阴亏耗,小便频多。综观脉证,气阴两亏,精血不足,三消俱备,五脏皆损,证候复杂,拟用益气阴、滋肝肾、补心脾法图治。
处方:生黄芪30克 野党参10克 麦冬10克 怀山药18克 五味子10克 元参12克 乌梅肉4.5克 绿豆衣12克 花粉12克 山萸肉12克 桑螵蛸10克 远志10克 何首乌15克 云茯苓10克 生地12克
二诊:前方服七剂后,烦渴解,尿次减,饮食如常,夜寐转佳,精神舒畅。空腹时血糖已降至155mg%,尿糖(+),效不更方,前方再服七至十剂。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第135页)
〔评按〕本例虽有三消之证,但阴虚乃为根本。明•张景岳氏云:“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为主,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故施氏以滋肾阴为主,益气为辅图治。方以梅花取香汤(德生堂方)及麦门冬煎(三因方)加减为主,佐以元参、首乌、桑螵蛸、远志、绿豆衣等味,并加用生芪、山药这个药对。全方组织周密,阴阳兼顾,所用之药,均考虑到对肺、脾、肾三经,上、中、下三焦的作用,以此达到滋肾水,涵肝木,泻心火,除燥热,济精血之目的。热去津生,燥除渴止,阴平阳秘,水火既济,诸证自解。
6.5 黄竹斋治中风偏瘫案
尤金,男,59岁,苏联人。
患者于1959年6月8日下午11时,因患中风,急诊入xx医院。当时神志、说话微有不清,左侧半身偏瘫,卧床不能行动,左上肢运动不灵活,无力,不能持物;仰卧左腿只能抬高30°,血压240/140毫米汞柱,病理反射左下肢存在。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形成。
6月19日会诊:患者语言蹇涩,卧床不起,失眠,每日须服安眠药3〜4次,尚不能安睡,舌苔白厚,脉弦紧。针风府、风池、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等穴;服柴平汤,日一剂,分二次服。针三次,服药三剂,舌苔退净,左上肢抬举运动灵活,但手尚无力,左下肢能抬70°,人扶可以步行,血压降至200/100毫米汞柱。6月29日〜7月9日,经某医针刺五次,病情又复加剧,左腿运动又不灵活,走路发软无力,病理反射较前明显。
7月10日第二次会诊:仍针刺前穴,改服百合汤,每日一剂,分二服。
计治疗15次,针13次,服药20剂,至7月22日,左腿可徒手步行,经神经科检查,下肢病理反射已不存在,左手握力6.8公斤,右手握力18公斤,血压180/90毫米汞柱,已不失眠,偏瘫治愈。
(《中医杂志》1988,10:30)
〔评按〕本例是经黄氏会诊治疗而基本治愈的中风偏瘫案例。由于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失眠症,故除针刺治疗外,还配合应用了柴平汤、百合汤等汤剂内服。柴平汤即柴平饮,出自明•刘浴德、朱练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由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原方为银柴胡)组成,有和解少阳,疏肝健脾和胃之效。前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舌苔白厚,两脉弦紧,证属肝胃不和,痰湿内蕴,故用本方以疏肝和胃。百合汤由干百合30克,茯神12克,酸枣仁12克,紫苏、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组成。功能清心安神,健脾强阴。用于中风偏瘫而见阴分亏耗者,有清肺益肝阴、安神治痿废之疗效。这也是黄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所选用的对症之方。以上两方乍看似与中风偏瘫无涉,而实则不离风、火、气、痰之病机。黄氏遵古不泥,出奇制胜,于此可以概见。
6.6 黄竹斋治中风瘖痱案
东布罗斯金,男,82岁,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患者神志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瘖痱。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一丸,日二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一剂,分二次服。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共针四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
(《中医杂志》1988,10:30)
〔评按〕本例患者是一位82岁高龄的脑血管意外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疗效甚为理想。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识不清有较好的疗效。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中风证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者,辄收良效。足见其选方之精,用药之明。
6.7 蒲辅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案
王xx,男,9岁,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者于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
处方: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生石膏二两 知母二钱 淡竹叶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三钱 淡豆豉一两 葱白五寸 鲜芦根—两
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
处方:茯苓皮三钱 杏仁二钱 香薷二钱 鲜藿香三钱 郁金二钱 生石膏一两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茵陈三钱 神曲三钱 淡竹叶三钱
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识清楚,脉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
处方:茯苓皮三钱 苡仁四钱 蒺藜三钱 钩藤(后入)三钱 连翘三钱 桑枝五钱 生稻芽四钱 鲜荷叶一两
服药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第82页)
〔评按〕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本例暑湿弥漫三焦,营卫闭塞,热不得解,故先予辛凉解表,新加白虎中复以葱、豉,防其内犯,二诊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故清利之中酌加宣透,更以二香合杏仁滑石汤、茯苓皮汤加减,服后湿泄热透,引邪外达,遂无惊厥之患。温病虽然忌汗,而于清解之中,辛开宣透之药仍不可少。
6.8 蒲辅周治久痢案
曹xx,女,76岁。1962年9月22日初诊。
三月前下利脓血及粘液样便,每日二十次左右,腹痛有里急后重感,住某医院诊为细菌性痢疾,经用抗菌素治疗十余日,症状消失出院。三天后又复下利脓血粘液样便,症状基本同前,住另一医院,又用抗菌素治疗一星期,症状再次消失出院。几天后,又复发下利,呈粘液涕状便,仍有里急后重感,请某中医诊治,服汤药五剂,痢止。最近每日晚上咳嗽,有白粘痰,下午自觉发热,有时体温稍高,大便每天一〜三次,不爽而稍加脓血及粘液,尚有里急后重感,不思饮食,只能食稀粥,腹胀,五心烦热,小便尚佳。脉寸尺弱,两关弦,左细右大,舌质暗,苔白腻少津。属中气下陷,脾失健运。治宜调脾胃、益中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 生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升麻七分 柴胡七分 炙甘草五分 粉葛根一钱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服三剂。
9月29日复诊:服药后大便成条而微干燥,无脓血粘液,无里急后重,尚稍咳嗽,有少量痰,食纳转佳,脉滑微数,舌正红苔减。继续调和肺胃,温化痰湿。原方去黄芪、粉葛根,加半夏曲一钱五分,前胡一钱,茯苓二钱,三剂。至次年因其他病来门诊,云服上药后下痢后重未再发过,说明痢疾已完全治愈。
(《蒲辅周医案》第81页)
〔评按〕本例痢疾初起时一月之内三次发作,前两次均用抗菌素暂时控制,第三次服中药亦暂止,但旋即有便中夹粘液和里急后重感,病期迁延三月,渐成慢性,中气已伤,故用补中益气汤加粉葛益气升清而便痢之症消失。复诊尚见咳嗽,去葛根、黄芪,加半夏曲、前胡、茯苓去痰渗湿而奏全功。由此可见,治痢当有寒热虚实之别。本例中虚邪陷,不攻邪,反补益,盖因正胜邪始却,清气得升,浊气得降,病邪自然出之。否则,见痢治痢,终为无益。
6.9 蒲辅周治寒喘(小儿重症肺炎)案
薛xx,女,2月。1961年3月15日因发热、烦躁、喘促住入某医院。
住院检査摘要:两肺满布水泡音,体温39℃,脉搏180次/分,呼吸80次/分,面青,口唇青紫。临床诊断:重症肺炎。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患儿身热无汗,烦躁不安,喘促而面青黯,舌淡,苔白微腻,脉浮数,属感受风寒,肺卫郁闭,治宜辛温解表。
处方:麻黄三分 杏仁八分 甘草二分 前胡五分 桔梗五分 僵蚕一钱 葱白(连须)一寸
次日复诊:患儿体温微降,手心润,面已红润,微烦躁,喘促减,舌质微红,腻苔减,脉细数,原方加生石膏一钱,再服一剂。
三诊:热退、喘平,烦止,微咳有痰,舌淡无苔,脉滑,此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以调和肺胃,清气化痰善其后。
处方:法半夏一钱 化橘红八分 甘草三分 川贝一钱 杏仁一钱 竹茹一钱 枇杷叶二钱 服后,诸证悉愈,观察二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第172页)
〔评按〕本例初起病情虽重,但治疗及时。蒲氏抓住身热无汗、喘促而面青黯,舌淡,苔白微腻等症候特点,诊为风寒闭肺之寒喘。急以微辛微温之剂,解散风寒,适中病机,故能迎刃而解。若只谓肺炎属风温范畴,又当春令之时,而只用辛凉,则表不解而肺卫愈闭,将延误病程。
6.10 王文鼎治小儿肾炎案
汤xx,男,8岁。
因浮肿6个月,屡治不效,于1963年9月24日入院。患儿半年前开始面部四肢浮肿,尿少色黄,并出现腹水,尿蛋白(++++),诊为肾病综合征。半月前又合并肺炎,曾用多种抗菌素未效。入院后经多种化验检査,西医确诊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大量胸水、腹水)、肺炎。患儿面色萎黄不泽,舌尖赤,舌光无苔,脉沉细弦。证属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之证。治用四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扶脾利水平肝。
住院四日,诸症不减,呼吸困难加重,胸水仍多,腹水增加。虽经抽胸水、放腹水,仅肺炎略有好转,诸症仍无明显进步,病情持续恶化。1963年10月8日请王老会诊,辨证认为:病在脾肾,重点在脾。因治不得法,病势危笃,只能消补同施,温清并用。药用:白茅根60克,煎15分钟,取水二大碗,去渣,以一碗水煎生鸡内金(打烂)15克,白术9克,广陈皮3克,生姜皮9克,煎二次。
停用西药及输液。
苡米神曲粥:苡米60克,神曲120克,大黄米90克,赤小豆180克,另加猪肝半斤切碎,用砂锅煮成粥,每次饭前服用小半碗。
5日后诸症进展不大,改用茅根鸡金汤:鲜茅根60克,先煎15分钟,后入生鸡内金15克,煎法同前。同时用葱熨法:大葱一斤纵切,黄酒60克,炒热装纱布袋内,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自右下至左下处熨,每日1〜2次,每次熨1〜3小时。
一周后诸症悉减,尿量增加,每日800〜1000毫升,大便正常,阴囊水肿减轻。
10月26日:患儿外感发烧(39.8℃)脉浮,苔薄黄。证属外有风气,内有积滞,诊为风水。治以表里分消:
麻黄(先煎去沫)3克 滑石9克 生甘草1.5克 香薷4.5克 麸炒枳壳3克 川厚朴3克 生姜3克 大枣1枚 炒神曲9克 炒山楂9克 炒麦芽9克
药后微有汗出,当晚体温下降至正常,仍服茅根鸡金汤;另用香薷6克煎水代茶饮。20余剂后症情明显好转。
11月9日:脉趋和平,肿胀基本消退。原方酌加清补肺肾之品。
鲜茅根60克,先煎去渣。再煎下药:生鸡内金(打碎)9克,生黄芪9克,广陈皮1.2克。
11月18日停香薷代茶及葱熨,乃予六味地黄丸化裁调理。
住院4个半月,症情基本消失,遂以滋益肾水,调和脾胃善后。随访14年,曾反复三次,均获缓解。现已参加工作6年,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复发。
(《新医药学杂志》1978,6:17)
〔评按〕本例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合并肺炎,前治虽肺炎略有好转,但腹水等症加剧而病情恶化。经王氏辨证,认为病在脾肾,重点在脾,改用健补脾胃,清利水湿之剂而药、粥同进。药后虽获效不大,但辨证准确无误,故仍遵前法而精简药物,单用鲜茅根、鸡内金煎汤内服;同时配合葱、酒外熨,促使腹部阳气宣通而水湿得下。内外合治,诚乃良法。症情基本稳定后,继以滋补肾水、调和脾胃以善其后。中途外感,临时处以表里分消之剂,其灵活施治,方随证变,正体现了中医之特点。
6.11 时逸人治哮喘案
仇xx,女,32岁。
初诊:素有气喘,此次发作有日,神志昏沉,气喘痰鸣,不能平卧,身疲气弱,肢冷,脉沉细无力,乃阳虚气喘,肾气失于摄纳,势频虚脱,急急回阳纳气。
高丽参五钱 沉香五分 黑锡丹①(打碎,布包同煎)三钱
二诊:服前药后,气喘大减,神志转清,脉象较为有力,予补气化痰法调理。
北沙参一两 杏仁三钱 浙贝钱半 全瓜蒌三钱 白前三钱 桔梗钱半 牛蒡子二钱 前胡三钱 陈皮钱半 法半夏二钱 赤苓二钱
数剂后,气喘多痰,身疲气弱等症,均获痊愈。
(《江苏中医》1965,11:11)
〔注释〕
①黑锡丹:方岀《和剂局方》。由沉香、炮附子、胡芦巴、肉豆蔻、川楝子、木香、肉桂、黑锡、硫黄组成。功能温肾散寒,镇逆定喘。治肾阳虚寒,肾不纳气之虚喘。
〔评按〕素有气喘,此次发作并见痰鸣,当为哮喘之证。喘分虚实,本案属虚,且为阳虚欲脱之证。故急以高丽参补气固脱,沉香同黑锡丹暖肾纳气。药后喘势缓解,继以益气化痰之剂而病愈。
6.12 邹云翔治慢性肾炎案
吴X,女,34岁。1955年3月5日初诊。
患者腰痛,颜面浮肿,腿足发热,白睛红赤,眼觉干涩,视力模糊,经常头昏、心悸气短,小便量少。二月前曾因高血压而行人工流产,在此之前亦小产过二次。尿蛋白微量,上皮细胞(++++),脓细胞(+++)。血压160/100毫米汞柱。
诊断: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处方:白蒺藜三钱 双钩钩三钱(后下) 杞子四钱 生黄芪、皮各五钱 防风八分 防己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五分 枳壳六分 桔梗四分 炙远志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云苓四钱 合欢皮四钱 当归一钱五分 苏子一钱五分 车前子一两五钱 生草六分 参三七末一钱(装入胶囊中,日分三服) 四剂。
3月11日二诊: 面部浮肿减轻,小便增多。继用原方四剂。
3月17日三诊:面部浮肿再减,腰酸楚。原方加杜仲三钱、饭赤豆四钱。
3月24日四诊:血压140/95毫米汞柱。继用上方。
4月9日五诊:处方:白蒺藜三钱 双钩钩三钱 杞子四钱 黄芪、皮各四钱 防风八分 防己一钱 丹参二钱 枳壳六分 桔梗六分 炙远志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云苓四钱 合欢皮四钱 生草八分 当归一两五钱 苏子一钱 车前子一钱五分 熟天麻六分 参三七末一钱(装入胶囊中,日分三服) 四剂。
4月19日六诊:惟阅读书报后头感轻度昏痛。血压116/70毫米汞柱。上方继服四剂。
4月26日七诊:血压108/72毫米汞柱。尿蛋白(-)上皮细胞(++),脓细胞(++),粘液丝(+)。
处方:白蒺藜一钱五分 双钩钩一钱(后下) 杞子四钱 菟丝子四钱 茯苓三钱 黄芪、皮各四钱 防风四分 防己六分 丹参一钱五分 枳壳四分 桔梗四分 白术二钱 合欢皮三钱 甘草八分 党参三钱 苏子一钱 熟天麻四分 参三七末五分(装入胶囊五个,每日一个)
5月3日八诊:头昏、心悸消失。上方继服五剂。
5月10日九诊:尿蛋白(-),上皮细胞(+),脓细胞少许。上方去三七,五剂。
5月17日十诊:无自觉症状。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中医肾病疗法》第64页)
〔评按〕邹氏治慢性肾炎颇有经验,尤其用药独具特色。本例西医诊断属慢性肾炎高血压型;中医辨证当为腰痛、虚劳、水肿之证。总由肝肾阴虚,风火上扰,水气不运所致。治法始终以养阴熄风、理气活血、行水安神为主,为此前后十诊用药基本相同,惟在药物份量和个别药物上略有出入。如首方主于行水而重用车前子,因于心悸,故用远志;五诊当系头昏、头痛表现突出,故加有天麻熄风,并重用当归活血止痛;七诊时欲以扶正,故加菟丝子补肾,党参益气。本案无舌脉记录,是属缺欠。
6.13 邹云翔治消渴(糖尿病)案
邵xx,男,61岁,干部。1962年5月2日初诊。
烦渴多饮,善饥多食,溲浊量多,已有年余。西医确诊为糖尿病,曾用胰岛素等药,只能控制于一时,难于除根。是肺胃肾三者皆有火,阴液亏耗,肝阳上僭①,故头昏目眩。血压180/100毫米汞柱。舌红苔薄黄,脉象细弦略数。病属消渴,年逾花甲,颇虑生变。拟金匮肾气丸意治之。
怀山药24克 山萸肉15克 生熟地各24克 福泽泻9克 粉丹皮9克 当归身6克 云茯苓9克 绵黄芪6克 明天麻5克 双钩藤15克 滁菊花6克 制附片1.5克 肉桂粉300毫克(包) 羚羊角1.2克(吞)
5月20日复诊:上药服10贴,烦渴、善饥、尿多和头目昏眩等症皆有好转,精神亦好。尿糖定性由(++++)降至(+),并可出现阴性。脉细弦,苔薄,舌质偏红。阴液尚未恢复,原方生熟地改各30克,怀山药改30克。
上方又服10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糖尿定性阴性,空腹血糖由180毫克%降至120毫克%以下,血压由180/100毫米汞柱降至130/90毫米汞柱。服煎剂30贴以后,改服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
(《邹云翔医案选》第133页)
〔注释〕
①僭(jiàn渐):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此用为上越之意。
〔评按〕本案三消俱备,心肺火炽,渴而多饮为上消;中焦火炽,多食善饥为中消;火盛于下,烦渴引饮,溲多而浊为下消,三消之中,下消为甚,所以又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症。故邹氏据此,施以补肾平肝之剂而获效。
6.14 赵炳南治湿疹案
徐xx,男,30岁。1971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身上起红疙瘩,搔痒流水半月余。
现病史:半个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化钙,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也有类似皮疹。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沉细稍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中医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处方:胆草三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三钱 生地一两 赤芍五钱 茵陈五钱 紫草根四钱 地肤子五钱 茅根五钱 生甘草二钱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血凉肝之剂。
胆草三钱 黄芩三钱 生地一两 赤芍五钱 当归四钱 茵陈五钱 女贞子一两 旱莲草四钱 刺蒺藜五钱 生甘草二钱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第130页〉
〔评按〕本例急性湿疹,赵氏根据患者大便干,小便赤,口渴思饮、皮肤发红等临床特点,辨为湿热之证。其病机要点是湿热蕴久化热,热重于湿。以标本而论,蕴湿为本,化热为标。故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用大剂清热凉血药为主治其标,佐清利湿热药为辅治其本,而标本兼顾。药后热势减退,即改为清热凉血、养阴利湿之剂而病愈。
6.15 赵炳南治荨麻疹案
张xx,男,40岁,1973年6月9日住院。
主诉:周身起红色风团伴发烧四天。
现病史:四天前,劳动后出汗较多,到室外乘凉受寒,下肢突然出现红色风团,臀部及腰部相继出现,昨天开始发冷、发烧,体温38℃左右,上肢及前胸、后背均起同样大片风团,四天来时起时落,但始终未能全部消退,头面部及上肢也感发胀、发红。风团初起时色淡,并高出皮肤表面,继而肿胀稍消,留有红斑,痒感特别明显,影响食欲及睡眠,大便干。1969年曾有类似发作,后来关节痛又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生病前未吃过其他药。
检査:体温38℃,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散在红色风团,新发皮疹高出皮面,陈旧性皮疹留有红斑,皮疹成大片不规则形,头面、躯干、四肢等处泛发,有明显搔痒抓痕,头面部及上肢明显肿胀。脉弦滑稍数。舌苔薄白,舌质正常。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内有蕴热,风寒束表,发为㾦癗。
治法:散风、清热、通里。
方药:荆芥三钱 防风三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三钱 白藓皮一两 地肤子一两 苦参五钱 刺疾藜一两 车前子(包)一两 泽泻五钱 川军三钱 全瓜蒌一两
6月11日复诊:服上方两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皮疹大部分已消退,但仍有新起的小片风团,肿胀已消。再按前方去川军继服三剂。
6月12日皮疹已全部消退,夜间仅有散在新起小风团,其他均属正常。出院后继服三剂。经门诊随访,临床痊愈,未再复发。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第182页)
〔评按〕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之“㾦癗”或“隐疹”。本案患者有荨麻疹史,因受风寒而发作,寒邪部分化热入里,与内热搏结,故以散风凉血为主,佐以祛湿通里之剂,治法近乎表里双解,但仍以祛风邪为主。
6.16 赵守真治伤寒变证案
王新玉,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服表散药未愈,转增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一变而为太阳、太阴并病。用时方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惟前证未减,反益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再变而为太少二阳及太阴诸病矣。窃思证兼表里,《伤寒论》中之柴胡桂姜汤,病情颇为切合。其方柴桂发散和解,可治太少二阳之表;姜草健脾止泻,可温太阴之里;牡蛎开结住汗,有利气机之调畅;黃芩清热,蒌根生津,能清内在之烦渴,是一方而统治诸证,书方与之。否料患者又以病变时延,易医而欲速效。医不详察证情,认为表实里热而迭汗下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①,而热甚危殆。又复邀诊,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汗泻未已,不时转侧手扰,此属阴阳垂绝之象,宜通脉四逆汤挽将绝之阳,配童便敛将尽之阴,以策万全。
附子一两 干姜两半 炙草五钱 浓煎,冲童便少许。
频频灌下,自晨迄暮,尽二大剂,泻汗逐减。当子夜阳回之时,汗泻全止,身忽发热,是阴复阳回之兆。按脉浮缓无力,阴阳将和,邪气外透。乃煎桂枝汤加参续进,益气解肌,二剂热退人安。后以补牌胃和气血,调理匝月复元。
(《治验回忆录》第1页)
〔注释〕
①偃卧:仰面卧。
〔评按〕本例初起风寒,经治未愈,一变为太阳、太阴并病;二变为太阳、少阳及太阴之病;又经汗下误治,三变为阴阳俱脱之证。此时证殊危急,故治以大剂通脉四逆回阳,并配童便敛阴。一经阳回阴复,即用桂枝加人参汤益气解肌,扶正祛邪。前后数诊,证证不同,方方互异,然而总以经方奏效,足以示经方之妙用大法。
6.17 赵守真治戴阳证案
谭长春,男,45岁。患疟疾,经治多日获愈。曾几何时,又突发热不休,但口不渴,喜拥被卧。神疲不欲动,此为病久正虚之证,治宜温补。无如医者不察脉证虚实,病情真假,只拘泥于翕翕发热而用麻桂妄汗之。遂致漏汗不止。身不厥而外热愈炽,惟踡卧恶寒,厚被自温,不欲露手足,声低息短,神衰色惨,证情严重,病家仓皇无计,由族兄某建议邀吾。至时,人已不能言,汗犹淋漓,诊脉数大无力,面赤,身壮热,舌白润无苔,不渴不呕,审系阴寒内盛,阳气外格,属诸戴阳①一证。治宜回阳抑阴,阳回则阴和,阴阳和则汗敛也。因思《伤寒论》中之通脉四逆汤及茯苓四逆汤,皆回阳刚剂,若以汗多亡阳而论,则通脉四逆又不如茯苓四逆汤回阳止汗之力大,遂用大剂茯苓四逆汤以图挽救。
茯苓八钱 生附子六钱 干姜五钱 野参四钱(另蒸兑) 炙甘草三钱 煎好,另加童便半杯冲服。
上方实系通脉四逆、茯苓四逆两方化裁而合用之,一日夜进药三帖,午夜发生烦躁,刹那即止,渐次热退汗停,按脉渐和有神。次晨只能言一二句,声音低微,气不相续,此时阳气虽回,气血尤虚,改进十全大补汤(桂枝易肉桂)温补气血。后又随加破故纸、益智仁、巴戟、杜仲等温养肾元,服药半月,病体全复。
(《治验回忆录》第8页)
〔注释〕
①戴阳:一种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
〔评按〕大汗亡阳,以致成戴阳之证,回阳抑阴为之急务,故以通脉四逆合茯苓四逆加减用之,并加童便滋阴降火,以潜虚浮之阳。药后阳回阴和,汗止神清,又施以大补气血,温养肾元之剂,正是培固根本,恢复元气之法。
6.18 赵守真治妇人缩阴案
魏妇,45岁,邮亭圩人。1958年冬,天气严寒,日在田间劳作,汗出解衣,因而受寒。归家即觉不适,晚餐未竟便睡,极畏寒,夜半抖颤不已,双被不温,旋现肢厥,屈伸不利,少腹拘痛,恶心欲呕,约半时许,阴户出现收缩,拘紧内引,小便时出,汗出如洗,自觉阴户空洞,时有冷气冲出,不安之至。清晨,夫来迎诊,切脉细微,舌苔白润,身倦神疲,言食如常,余证若上述。据此辨证,病属虚寒,由于肝肾亏损,遽被贼风侵袭,气血寒凝,经络拘急,颇类三阴直中之象。又其证所患部位,与男子缩阴证同,治法谅亦无异。不过俗传妇人缩阴多指乳房缩入,至于阴户抽搐牵引则少见也。其治,当以温经祛寒为法。因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祛风寒,温肝肾,经血得养,其病自已。该汤日进三大剂,遂告全安,未另服药。
(《治验回忆录》第87页)
〔评按〕本病临床罕见,其多因肝肾亏损,经脉不荣,复受风寒邪袭,而成下焦阳虚寒甚之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功能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用于该证甚为合拍,故疗效颇为显著。
6.19 李斯炽治胁痛(无黄疸型肝炎)案
李某,男,成年,1960年6月6日。
两胁不舒,右边有痛感,胸腹胀痛,夜眠不安,大便溏薄。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诊得脉象弦而动数。此为肝郁脾湿,用疏肝行气燥脾利湿法。
白芍9克 青皮9克 木香6克 厚朴花9克 陈皮6克 苍术9克 茯苓9克 法半夏9克 薏苡15克 生谷芽9克 甘草3克 三剂。
服上方三剂后,胁痛消失,大便正常,诸症亦缓解。
(《李斯炽医案》第一辑第65页)
〔评按〕无黃疸型肝炎,多属中医“胁痛”范畴。肝之经脉布于两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发为胁痛。本案所见胸腹胀痛,大便溏薄,夜眠不安诸证,皆为肝木克脾,脾不健运所致,故治以疏肝行气,燥脾利湿之法。
本案虽见夜眠不安之证,但未用一味安神镇静之品而取效。可见李氏深契“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经旨,专事疏肝健脾,使肝胃和而卧自安。从中提示我们,应该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6.20 李斯炽治胁痛(慢性肝炎)案
张某,女,34岁。1965年4月5日初诊。
久病右胁疼痛,胃纳不佳,食后反饱,睡眠多梦,头部昏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肝炎。诊得脉象弦细微数,舌苔黄厚。此属阴虚阳亢,肝郁脾滞兼夹湿热之候,治宜疏肝清利湿热兼以镇摄。
刺蒺藜12克 丹皮9克 郁金6克 青皮9克 连翘12克 赤小豆9克 茵陈9克 石决明12克 甘草3克 四剂。
4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胁痛已止,食欲增进,全身症状亦趋好转。但尚感疲乏,脉象已接近正常,舌苔白滑,前方中稍佐滋阴之品以巩固之。
剌蒺藜9克 枳壳9克 青皮9克 白芍9克 枯黄芩9克 连翘9克 薏苡12克 茯苓9克 草决明9克 玉竹12克 甘草3克 六剂。
(《李斯炽医案》第一辑第64页〉
〔评按〕慢性肝炎一病,临床常见有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阴不足、肝血瘀阻等证型。本案既见头部昏痛,多梦,脉细等肝阴亏损之象,又有胁痛,纳差,食后反饱,脉弦细微数,舌苔黄厚等肝气郁结、湿热内聚之征。故诊为阴虚肝郁,脾滞湿热胁痛,治以育阴潜阳,疏肝运脾,清利湿热之法。临床见阴虚而合并湿热之证,一般治疗甚为棘手。滋阴过甚则益增湿热;清利过当则易伤阴分。本案以刺蒺藜、丹皮、郁金、青皮、枳壳等疏肝运脾;茵陈、连翘、赤小豆、枯黄芩、薏苡仁、茯苓等清利湿热;白芍、玉竹、石决明、草决明等育阴潜阳,选药精当,配伍严谨,故收良效。
6.21 岳美中治石淋(输尿管结石)案
施XX,男,53岁。印尼华侨。
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述: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xx医院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
处方:猪苓9克 茯苓9克 泽泻12克 滑石18克 阿胶9克 水煎服。
5月2日二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因改服下方:
金钱草60克 滑石15克 石苇12克 冬葵子9克 海金砂12克 车前子12克 泽泻12克 茯苓9克 水煎服。
上方服近20剂,结石排出,诸症消失而痊愈。
(《岳美中医案集》第5页)
〔评按〕岳氏对于泌尿系结石属于下焦湿热者,常用石苇散、八正散、猪苓汤等治疗。三方均主清利,但其用法各不相同。如湿热不甚,证见小便短赤,尿道灼热者,以石苇散为主;若湿热较甚,不仅小便短赤或不通,而大便亦秘者,以八正散为主;若湿热灼伤阴络而尿血者,则非苦寒清利之品所宜,当用猪苓汤治之。本案初见尿血,即以猪苓汤利水通淋,清热止血。血止阴复后则以石苇散加减,清热利湿,排石通淋而病愈。由此可见,用方必须辨证精确,使其恰如其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6.22 岳美中治眩晕(高血压病)案
梁XX,男,45岁。1958年10月4日初诊。
自诉头晕胀痛已七年,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加重。去年以来偶有心悸耳鸣。素嗜烟酒,宿有咳嗽。诊见舌红无苔,左寸盛尺弱,余部沉牢。血压188/102毫米汞柱。投以百合、生地、菊花、草决明、夏枯草、白芍各12克,桑寄生9克。3剂后头晕大减,血压下降为148/88毫米汞柱。再以白薇、龙、牡出入其间,20剂后头晕头胀悉除,血压稳定在148—150/88—90毫米汞柱,终止治疗。
(《岳美中医案集》第70页)
〔评按〕本例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以凉肝之法获效。因肝失条达,郁久生热,邪热循经上额至巅,遂致头痛眩晕。然眩晕亦有因痰、因虚而作者,何以别之?观其情绪波动则加剧,以及舌红无苔,即为是候。辨证善于从细微处着眼,则使病无遁情。
6.23 刘惠民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案
刘姓,男,4岁。1957年3月11日初诊。
7〜8天前,家长发现患儿性情烦躁,睡眠不实,易惊悸,发热,不愿进饮食,厌油腻,闻油味即恶心欲呕,尿色深黄似茶。赴医院检查:肝大肋下1指,有压痛。化验肝功:脑磷脂絮状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黄疸指数30单位。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保肝治疗。今邀刘老医生会诊。
检查:白睛轻微黄染,舌苔黄而略厚,脉细略数。
辨证:肝胆郁热,脾为湿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一钱 茵陈三钱 赤小豆二钱 龙胆草五分 苦参一钱 山栀一钱 淡豆豉二钱 橘络二钱 钩藤二钱 白术二钱 白豆蔻一钱 茯苓皮一钱 神曲二钱 灯心五分 水煎两遍,分两次温服。
4月5日二诊:服药10余剂,体温正常,烦躁、惊悸等症消失,恶心、干呕减轻,饮食仍差。近日复查,黄疸已不明显,肝肋下刚触及,脑絮(++),黄疸指数10单位。舌苔薄白,脉象细数已减。热象减轻,原方去山栀、豆豉、钩藤,加山萸肉二钱 大枣三枚。煎服法同前。
4月17日三诊:又服药10余剂,饮食睡眠均恢复如常。检查:白睛黄疸已退清,肝肋下已触不到。化验肝功亦恢复正常。舌苔薄白,脉缓细。原方加党参二钱,继续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医案》第91页)
〔评按〕刘氏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认为其湿热病邪主要蕴积在肝胆脾胃,故常用柴胡、茵陈、龙胆草、苦参、山栀等清利肝胆湿热,赤小豆、茯苓皮、白豆蔻、白术等利湿健脾,青皮、陈皮、橘络、神曲等理气和胃,钩藤、灯心、豆豉合山栀等清热除烦镇惊。以此组方,常收良效。本案即属此例。
6.24 刘惠民治肝硬化腹水案
张性,男,30岁。1961年1月30日初诊。
患者二年来常有口苦、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右胁胀痛等症状,大便溏稀,每日1〜5次,有时午后低烧,且伴有头晕,眼花,两耳失聪,失眠,乏力等。近日来,腹胀加剧,尿量减少,下肢浮肿,食纳大减。到医院检査,肝大胁下3厘米,质硬,腹水征阳性,两下肢凹陷性浮肿,黄疸指数12单位,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腹水。
十三年前曾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经住院治疗后好转,但十多年来常有肝区不适,消化不良,饭后腹胀,有时低烧。三年前曾经作十二指肠引流、胆道造影及肝穿刺等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慢性胆囊炎。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黯黄无华,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
辨证:脾肾阳虚,肝气郁滞,湿热内蕴。
治法: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炒酸枣仁一两 生菟丝子八钱 山药六钱 青皮三钱 山茱萸三钱 生鳖甲五钱 香附三钱 仙鹤草三钱 鸡骨草三钱田基黄三钱 砂仁三钱 生杜仲三钱 生白术四钱 龙胆草一钱 橘核三钱 补骨脂三钱 茯苓皮四钱 元胡三钱 银柴胡三钱 水煎两遍,分二次温服。
2月5日二诊:服药4剂,小便明显增多,腹胀、浮肿均减轻,食欲好转,肝区痛较前轻,睡眠正常,大便每日1次,已不稀。舌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加鸡内金三钱,继服。
3月1日三诊:服药10余剂,腹水已消,体温正常。惟稍感腹胀,右胁隐痛,余无不适。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加郁金四钱、生黄芪四钱。煎服法同前。
12月2日来函称:服药数十剂,病情日渐好转,未再发生腹水,已恢复工作半年多。
(《刘惠民医案》第104页)
〔评按〕刘氏认为,肝硬化腹水多为虚中夹实证,治疗应遵循补益为主,佐以疏利通导的原则。具体多采用补益肝肾、益气健脾法为主,并酌情佐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软坚通络、养心安神等为辅。本案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所以使顽疾得以好转。
6.25 朱小南治经行发热案
于XX,21岁,未婚,工人。1962年2月9日初诊。
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经历10日,经净后发热亦退,每月如此,成为规律。发烧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诊治时,曾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耳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曾经医治无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初诊时已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克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5克 青、陈皮各4.5克 归身6克 赤芍6克 枳壳4.5克 制香附9克 炙甘草3克 白术6克 川朴2.4克 青蒿6克 黄芩9克
服药时月经来临,服二剂后效不显著,热势燔盛,口鼻燥热犹如喷火,头目眩晕,又将出现热厥现象。二诊时研究其证象,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扰,又有动风之趋势,乃于上方加钩藤18克(后下)以平肝熄风,并增强清热的功效。服二剂后据诉头目清凉。随访,每月经来不再发热,证明获得了长期疗效。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第1页)
〔评按〕经行发热,其发热与行经有密切关系。该证多属阴虚火旺,但亦有肝热实证。本例即属后者,治宜清肝热、疏肝气,故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月经即临,为防动血,乃以归身易川芎;肝郁化热,经行则发,乃加青蒿、黄芩;肝气横逆,胃气不和,乃加二皮、川朴、白术。方中尤妙添加钩藤一味。李时珍《本草纲目》钩藤条载:“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故二诊时加入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6.26 程门雪治春温夹湿滞案
姚某,男,成年。1955年2月16日初诊。
病起五日,寒热高亢,得汗不解,头痛,胸闷泛恶,腹鸣泄泻,苔腻口苦,脉浮濡滑数。春温之邪夹湿滞互阻,肠胃运化失常,症势鸱张①,毋忽。
清水豆卷四钱 黑山栀二钱 银柴胡一钱薄荷叶八分(后下) 辰拌赤茯苓三钱 块滑石四钱(包煎) 福泽泻二钱 银花炭四钱 煨葛根一钱半 甘露消毒丹②五钱(包煎) 一剂。
二诊:热势较低,泄泻已瘥,腹痛未尽,胸闷泛恶见减,夜不安寐,苔腻口苦,脉濡滑数。春温夹湿滞互阻,肠胃三焦不和。再投葛根芩连加味,原方出入为继。
煨葛根一钱半 水炒川雅连四分 酒炒黄芩一钱半 清水豆卷四钱 黑山栀二钱 银柴胡一钱 辰赤苓三钱 薄橘红一钱半 块滑石四钱(包煎) 福泽泻二钱 银花炭四钱 焦六曲三钱 甘露消毒丹五钱(包煎) 一剂。
三诊:泄泻止,寒热退,胸闷泛恶亦经,夜寐较安,苔薄,脉濡小数。再以原方出入,以尽余波之意。
清水豆卷四钱 黑山栀一钱半 银柴胡一钱 霜桑叶三钱 辰赤苓三钱 块滑石四钱(包煎) 福泽泻二钱 炒银花四钱 象贝母三钱 薄橘红一钱半 生苡仁四钱 梗通草一钱 甘露消毒丹四钱(包煎) 三剂。
四诊:寒热虽退,头眩仍甚,胸闷噫嗳,神疲肢倦,苔薄脉濡。再以平剂为治。
冬桑叶三钱 炒杭菊二钱 白蒺藜三钱 煨石决四钱(先煎) 辰茯神三钱 炙远志一钱 块滑石四钱(包煎) 福泽泻一钱半 薄橘红一钱半 生苡仁四钱 梗通草八分酒炒陈木瓜一钱半 桑寄生三钱 荷叶边一圈 二剂。
五诊:寒热退后,神萎气怯,头眩仍甚,胸闷纳呆,口淡而乾,便通而燥,溲赤渐清。再以化湿和中法治之,
川朴花一钱半 白杏仁三钱 白蔻壳八分生苡仁四钱 辰赤苓三钱 块滑石四钱(包煎) 竹沥半夏一钱半 陈广皮一钱半 佛手花八分 冬桑叶三钱 炒杭菊二钱 陈大麦四钱 干芦根八钱 荷叶边一圈 三剂。
(《程门雪医案》第8页)
〔注释〕
①鸱张:嚣张,凶暴。鸱(chī痴),鹞鹰。②甘露消毒丹:方出《温热经纬》。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藿香共为细末,或神曲糊丸而成。功能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评按〕本案为春温挟湿滞之证,高热头痛,病势鸱张。程氏用栀子豉汤、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泻心汤等合方化裁,清阳明之实热,宣头面之风热,除中焦之湿热。表里同治,三管齐下,故仅服药三剂而热退、泄止。继用三仁汤合桑菊饮轻涤余邪而获愈。从中可以领悟程氏宗伤寒之法而不拘伤寒之法;活用经方且善用时方的学术风格。
6.27 黄文东治眩晕案
李XX,男,71岁。
1965年11月21日初诊:头晕如坐舟车之中,目糊,下肢觉冷,夜寐早醒,大便干结,纳少。舌红有碎纹,苔腻,脉弦细带数。阴虚之体,肝火上升,乃下虚上盛之候。治以平肝清火之法。
杭菊花三钱 穞豆衣二钱 白蒺藜三钱 黄柏一钱半 知母三钱 生地四钱 真珠母一两 牡蛎一两 女贞子三钱 决明子三钱 三剂。
12月1日二诊:服药后头晕目糊明显减轻,胃纳好转,大便较润。苔薄腻,脉弦细。再从前方加入补益气血之品。原方去黄柏、真珠母,加黄芪、当归各三钱。三剂。
(《黄文东医案》第101页)
〔评按〕本例初诊时,症见头晕目糊较重,以及便干、脉数,乃高年阴虚火旺,首先用平肝清火法以治其标。服药后眩晕减轻,大便转润,考虑患者下肢觉冷,夜寐早醒,有气血不足的一面,同时苔腻亦化,遂去黄柏、真珠母,加炙黄芪、当归以顾其本。前后两诊,黄氏根据病情之缓急,而各有所侧重。
6.28 黄文东治肺痨案
俞XX,女,31岁,教师。
患肺结核三年,伴肺不张,长期用抗痨药物治疗,未见效果。经常咯血、潮热,形体消瘦,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1963年5月10日初诊:肺病三年,午后潮热,咳嗽痰稠,右胸隐痛,肝区作胀,面浮神疲,形瘦色萎,不思纳谷,大便干结,舌质淡胖,尖有红刺,脉细。此乃肺脏气阴不足,肝经气火有余,脾胃运化不健。先宜益肺气,健脾胃。佐以肃肺、顺气、清热之法。
炙黄芪三钱 炒白术三钱 炙甘草一钱 杏仁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蒸百部三钱 知母三钱 青蒿子一钱半 炙鸡金一钱半
服药后,症状逐步改善。此方连服50余剂。
9月20日复诊:迭进益气养阴、清肺顺气、调和脾胃之法,低热已平,胃纳较佳,大便正常,但尚不耐劳累,容易引起潮热。近二三月来,面色润泽,体重增加十余斤,乃佳象也。咳嗽减而未除,肝区有时作胀。舌淡尖红,脉细,为气阴尚亏之象。再拟滋阴清肺,疏肝和胃之法。
南沙参四钱 炙甘草一钱半 桑叶皮各三钱 银柴胡一钱半 元参三钱 青蒿三钱 白蒺藜三钱 海蛤壳四钱 白前、薇各三钱 淡竹茹一钱半 广郁金三钱 陈皮一钱半
(《黄文东医案》第27页)
〔评按〕本例西医诊断为肺结核、肺不张,中医辨证属“肺痨”范畴。病程较长。初诊时有咳嗽、潮热、胸痛、形瘦纳少等症。治则以健运脾胃为主,佐以肃肺、顺气、清热之法。不久,胃纳转旺,体重增加,调治数月,病情显著好转。说明黄氏重视脾胃为生化之源,健脾有助于养肺,对肺病日久,气阴虚而难复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6.29 赵锡武治暑温案
李XX,男,8岁。1957年8月14日初诊。
暑温已有四日。第一日晚上开始发热思睡;次日即有头痛、恶心呕吐;第三日发热更高,体温40度,下肢微厥。今日高热(体温40度),无汗,神识不清,皮肤灼热,唇干面赤,两眉紧皱,项背强直,协热下利,舌苔厚腻,脉浮而数。证属暑温兼湿,湿热内迫之候。亟宜清暑燥湿,凉解表里,佐以芳香搜邪。
葛根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甘草三钱 麻黄一钱五分 生石膏一两(研细) 杭白芍五钱 鲜菖蒲四钱 局方至宝丹一粒(分化)
8月15日二诊:上方连投两剂,身有粘汗,体温下降到38.8℃,但仍协热下利,日行十余次,舌苔厚腻,两脉细数。此为暑邪稍解,而湿热偏重。仍宜清热去湿,不必过于凉解。
葛根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生甘草三钱 杭白芍五钱 鲜菖蒲三钱 鲜芦根一两 鲜茅根一两 茵陈五钱 银花四钱 连翘二钱 大青叶三钱 局方至宝丹一粒(分化)
8月16日三诊:二剂后,身热减退,热利已止,神识亦有清醒。但仍然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唇齿干燥,舌苔黄腻,舌质尖红,两脉细数无力。此乃暑邪渐解,湿热未化,复因暑热伤阴,成阴虚兼湿之候。法宜育阴和阳,佐以芳香化浊。
麦门冬四钱 细生地五钱 西洋参一钱五分 杭白芍三钱 生山药一两 生甘草二钱 广藿香二钱 茵陈五钱
上方二剂之后,热退神清,能自进饮食。后以养阴增液法调理善后,先后以增液汤、复脉汤、三才汤加减治疗十余日,于9月9日痊愈出院。
(《中医杂志》1958,7:476)
〔评按〕证见高热、惊风、下利,乃暑温兼湿,湿热内盛之候,故用葛根芩连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燥湿,表里双解,并佐以芳香开窍,熄风镇惊之品。药后热退表解,则主予清热去湿之剂。三诊时暑邪将尽,惟气阴已伤,故以养阴化湿为治。邪盛时主以去邪,邪去则主以养阴,乃暑温之一般证治规律,本案即充分体现了这一证治规律。
6.30 张赞臣治喉痹案
吴某,女,40岁,教师。门诊号:53714
初诊(1962年11月3日):素有咽干之症,经常头晕且痛,1个月前患喉头息肉,手术切除后咽痛更甚,甚则声音嘶哑。脉细,苔根腻,咽部隐红。症属阴液不足,肝阳上亢,肺气失宣。治以益阴平肝宣肺。
白芍6克 穞豆衣9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生甘草2.4克 元参4.5克 天花粉9克 川石斛9克 玉蝴蝶①2.4克 藏青果3克
二诊(11月7日):服4剂后,尚感舒适。续与上方5剂。
三诊(11月12日):声嘶较扬,咽痛轻减;惟有时仍感头痛。原方去川石斛,加甘菊花4.5克。再服5剂。
四诊(11月21日):咽喉干痛轻减,惟言多声高尚感作痛,左侧咽红尚甚,右侧色已淡,有时仍有头晕。脉弦细,苔淡薄。再予平肝益阴,宣肺利咽。
白芍4.5克 白蒺藜9克(去刺) 穞豆衣9克 珠儿参9克 元参1.5克 天花粉9克 桔梗3克 生甘草2.4克 玉蝴蝶2.5克 藏青果3克 七剂。
五诊:(11月28日):服前方后,咽红干痛基本已瘥。续服七剂。
六诊(12月8日):咽干作痛基本已愈,与清润之剂代茶饮之。
元参4.5克 藏青果3克 桔梗3克 生甘草1.4克 射干3克
至1963年3月16日又来门诊。主诉:本学期已恢复上课,但咽痛时发时愈,疲劳时尤甚,头痛时作。两咽关隐红,左侧尚有糜碎。再宗前法方意,调治2月。
1964年3月随访:据述已上课年余,症情基本稳定,未发作。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1页)
〔注释〕
①玉蝴蝶:即木蝴蝶。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种子。性味苦寒,功能润肺,舒肝,和胃,生肌。
〔评按〕喉痹大致相当于今之急慢性咽喉炎。其病机多为阴虚肝郁,肺气不宣。一般急性易痊,慢性难愈。
本案系喉头息肉切除术后继发的喉痹。阴血亏损,津液不能上润,肺气失宣,故致咽痛声哑。所用桔梗、元参、牛子、玉蝴蝶、藏青果等味,皆益阴利咽之品。
张氏治疗喉痹之证,每以养阴利咽为大法,并针对内脏之虚及兼证之不同,随时调整药物配伍:如兼肝旺者,加穞豆衣、白蒺藜、杭菊花平肝益阴;兼心神不宁者,加茯神、远志、枣仁、淮小麦、五味子养心宁神;兼脾虚者,加焦白术、淮山药、采云曲等悦脾和中;兼肾亏者,加益智仁、山萸肉、制首乌等益肾;兼肺气不宣者,加郁金、玉竹等益肺宽胸;咽中异物感明显者,加绿萼梅、野蔷薇花等。如此执常达变,随证施治,相机守方,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6.31 张赞臣治音哑案
方xx,女,18岁,上海戏剧学校学生。
初诊(1965年6月19日):七天前,因感冒新邪,旋即引起:发热、畏寒、头痛、咳嗽、痰多,继则音哑。经服A•P•C•及磺胺类等药,发热头痛已除。现证为形寒,胸闷,喉痒咳嗽,音哑,痰黄稠粘,咯吐不爽,咽喉干痛。脉濡弦,舌苔淡薄,舌体胖,边尖红,喉核(扁桃体)隐红,症属风热外袭,与痰相搏,郁闭肺卫。拟疏邪宣肺,清热化痰为治。
荆芥4.5克 防风4.5克 杏、苡仁各3克 牛蒡子9克 桔梗4.5克 生甘草2.5克 射干4.5克 知母6克 川贝粉4.5克(分2次吞服) 黄芩4.5克 天花粉12克
二诊:前方服2剂后,寒撤,咳嗽减,痰少,声音略扬。照原方再服2剂,诸症消失,声音随之恢复正常。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30页)
〔评按〕外感所致音哑,治法不离解表宣肺。张氏治此,常以前胡、桔梗、生甘草,牛蒡子、杏仁、射干等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本例证属风热挟痰,故去前胡而加用荆芥、防风疏风,知母、黄芩清肺,川贝、苡仁化痰,总使邪去痰消,肺气得以清肃,声音自出而扬。
6.32 张羹梅治久泻(粘液性结肠炎)案
耿XX,男,33岁。1958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粘冻样大便五年,伴腹痛。
病史:1953年开始腹泻,带有粘冻。大便常规检査,未发现异常,细菌培养多次,均未检出致病茵。钡剂肠胃检查,亦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近一年来发作频繁,症状加重,来我院中药治疗。
诊断: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腹痛如绞,大汗淋漓,肢冷神疲,溲清便溏,病延日久,脾肾两虚。治宜温补脾肾。
明附片9克(先煎) 潞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焦白术9克 广木香9克 姜川连1.8克 炒白芍15克 炙甘草4.5克 焦山药12克 云茯苓12克 补骨脂9克 三剂。
疗效:上方加减应用一月后,症状消失。随访五月,未发作。
(《临证偶拾》第28页)
〔评按〕久泻中的“肾泻”,临床上往往兼见脾虚(脾阳虚或脾气虚)。一般应用四神丸和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这是常法。本案以参附、芪附、术附合香连丸、芍药甘草汤,加木香、补骨脂合而成方,其治则仍是温补脾肾而兼固表燥湿,则属变法。
6.33 张羹梅治荨麻疹案
邰XX,男,40岁,1960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遇冷即发风疹块已十年。
病史:每到冬天,遇风遇冷即起风团样皮疹,皮疹高出皮肤,皮色发红,搔痒;如将手浸入冷水,即发皮疹,浸到哪里,发到哪里。到了夏天,风疹块发作即停止。
诊断:荨麻疹(寒冷性)。
中医辨证:每遇寒风冷雨,或将手浸入冷水,所浸之处,即发风疹,作胀发痒,颇苦之。脉沉细,苔白腻。阳不足以去寒,寒冷乘虚而袭之,交争于肌肤,则发风疹矣。治宜温阳、助阳为主。
附子6克(先煎) 肉桂2.4克(后下) 鹿角片6克 巴戟天9克 仙灵脾9克 仙茅12克 熟地12克 淮山药9克 山萸肉9克 云茯苓9克 泽泻9克 炙甘草3克
疗效:在服药过程中,患者自觉有口干、咽痛等症,改用首乌、玉竹、忍冬藤等药。当口干、咽痛等症消失后,再用上方加减治疗。服药至11月14日,遇风冷后,风疹块发作较轻。上方再服七贴后,用手浸入冷水,已不发作。自后,即以上方加减调理,至1967年2月10日以后,正是冬季腊月,吹冷风、浸冷水,已不发风疹块。
(《临证偶拾》第90页)
〔评按〕本例荨麻疹每遇冷而作,张氏辨证审其病机乃阳虚于内,寒邪乘虚侵袭,交争于肌肤而发风疹块。治宜温阳散寒、袪风利湿,方用右归丸。然而右归丸本属益火之源、培补肾阳之方剂,与本案证情并不完全合拍,必得对该方进行改造,使之切合具体病情方可。遂于方中加茯苓、泽泻,以利风疹之水湿;易杜仲、菟丝子为仙茅、仙灵脾,取其散冷风、益肾阳,从而取得良好疗效。方药运用之妙,存乎于人。
6.34 印会河治脏躁案
李姓妇人,年30余。1954年春抑郁寡欢,内心畏怯,渐至不言不笑,畏见光,多呵欠,闻声则惊恐倍增,不时悲伤痛哭,涕泪纵横。询之,病人自谓两三月来身畔常见有一人跟随,终日不离左右,呼之不应,驱之不退,颇以为累。诊得脉沉细而微,舌白,面色黯然,据《金匮要略》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则眠,梦运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之诊为妇人脏躁,以甘麦大枣为主,方用:
生甘草四钱 小麦一两 大枣十枚 归身三钱 柏子仁三钱 茯神三钱 远志三钱 酸枣仁三钱(炒) 五味子一钱 赤油桂五分 煎服三剂而愈。
(《中医杂志》1959,9:35)
〔评按〕因于抑郁寡欢,内心畏怯而成脏躁,总属心虚肝郁之候,故用甘麦大枣汤加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茯神、五味子等养心安神、益血缓肝为治。
6.35 朱良春治顽痹(类风湿性脊椎炎)案
刘X,男,27岁,农民。
1962年秋季,自觉腰背疼痛,平睡时更甚,不易翻身,白昼尚能参加劳动。翌年转剧,平睡翻身时需用两手托住臂部,白昼行走步距缩小,不能跳沟。且疼痛随咳呛、打嚏及用力时而加剧。自感周身不适,时喜侧卧,如仰卧则疼痛加剧,久坐不易起立,需两手撑持,始能站起。右腿时有麻木,艰于行走,怯冷倍于往昔,下半身不易出汗。两年前经常遗精。
1964年4月4日,经南通医学院附院门诊检查:脊柱无侧弯,自第12胸椎至第二腰椎后突畸形,胸腰椎呈弧形后突,拾物试验(阳性),后伸呈强直状态。X线摄片:第8胸椎至第2腰椎间,位于上下关节面之外缘,有致密条状阴影相连;诸椎小关节模糊不清。印象:“类风湿性脊椎炎”。经选用中西药物及针灸效果不著,乃于1964年9月2日来我院门诊。
辨证:腰脊疼痛两年,加剧亦有一载有半,脊椎弯曲变形,虽强直状,艰于俯仰,形体逐渐羸弱,劳力丧失,苔薄白,边有瘀斑,脉细而微弦,尺殊弱。乃下元不足,肾阴阳俱虚之明证。经常溃泄,下元亏虚,为其内因;劳力后汗出当风,寒湿之邪乘虚袭踞督脉,乃其外因。督脊属肾,是故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顽痹”之候也。治于温养奇经之剂中,复入大队虫蚁搜剔之品消息之。
全当归三钱 熟地黄四钱 炙元武版五钱仙灵脾二钱 紫河车二钱 鹿角霜四钱 炙蕲蛇二钱 炙蜂房二钱 炙地鳖虫三钱 炙全蝎 炙蜈蚣各三分(上二味研细,分二次吞) 炙蜣螂虫二钱 苍耳子四钱 鸡血藤四钱 炙甘草一钱半 三帖。
9月5日二诊:药后腰脊疼痛脱然若失,为年来未有之现象;腰以下汗出肤润,颇感爽适,惟腰脊强直如故。苔薄白,瘀斑稍化,脉弦细。药既见效,不事更张,守原意一益痹通络丸调之:
全当归二两 熟地黄三两 仙灵脾一两五钱 仙茅一两 鹿衔草一两五钱 炙全蝎五钱 炙蜈蚣五钱 炙僵蚕一两 炙地鳖虫一两 炙蜂房二两 炙蕲蛇一两五钱 炙蜣螂虫一两二钱 炮山甲一两 陈皮二钱 甘草四钱
上研极细末,以鸡血藤、苍耳子、天仙藤各五两,煎取浓汁,烊化龟板胶、鹿角胶各二两五钱成浆,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10月23日三诊:丸剂已服完,症情显著好转,已能作90度之弯曲(原来仅能弯曲20度左右),仅尾闾骨部有酸痛,左髋以下较为软弱乏力,夜寐不实。舌质微红,苔薄,瘀斑仍未悉化,脉弦细微数,尺较振。阳气有来复之机,而阴损未能随之渐充,宜兼顾之。
上方加甘杞子一两五钱,生白芍一两五钱,紫河车八钱。续服之。
(《江苏中医》1965,12:9)
〔评按〕顽痹是指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病程较长,证情顽固缠绵,久治不愈者。其病邪入络居骱,胶着难去,非一般草木药物所能疗。故朱氏治此类疾患,每以“虫蚁搜剔”之品取效。本案即是如此。患者肾经亏损,督脉空虚,寒湿之邪乘虚袭踞,气血为邪所阻,痹闭不遇而发病。治用当归、熟地、仙灵脾、紫河车、鹿角霜等温养奇经药,配合大队虫蚁搜剔之品,以搜风蠲痹,通络定痛而使顽疾速愈。由此可见,虫类药在顽痺的治疗上有着卓越的作用。
6.36 欧阳锜治神经官能症案
刘XX,女,28岁。
I960年患感冒,医者过用麻桂重剂发汗,汗后遂漏不止,神志虚怯,触事怔忡不宁,常欲闭户独处,或时悲伤欲哭,惟饮食尚可。随因调养失宜,续见头晕痛、怔忡健忘、失眠诸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医以其病因于损,仍与归脾、养荣之类,病有增无已。久病不愈,家庭不无龃龉①,更觉抑郁不安。就诊于余时,面如蒙尘,头晕痛难举,两目昏朦(一目原有星翳),怔忡耳鸣,梦寐不安,口苦、脘闷,时欲呕恶,脉弦滑,苔浊而腻,情绪不乐,言出泪下。此病虽因于损,但已于补养气血,且纳食尚可,生化之源流自充,续见怔忡、健忘等症,当非心脾两虚。前虽神志虚怯,但心神已有所养,且有浊痰入扰之明证,再进补益,不免有邪气胶滞之嫌。浊痰不去,清阳不升,此所以昏晕日甚而病不愈。治当舒郁降痰为主。方用温胆汤加味:京半夏、茯苓各三钱,枳实、郁金、竹茹各二钱,胆南星、陈皮各一钱半,甘草一钱,建菖八分。服十余剂,头晕痛减轻,苔稍退,仍觉嘈杂怔忡不宁,烦热不寐,脉仍弦滑有力,仍用前方加丹皮一钱半,白芍三钱,炒枣仁四钱。再服七剂,饮食睡眠渐复正常,苔已退,脉虽弦滑,已较前和缓,惟早起眩晕,触事易惊,恐邪去正虚,神虚舍空,余痰仍有入扰之机,仍与温胆汤加丹参四钱,远志一钱半,龙眼肉五枚,炒枣仁四钱。连服一月,病遂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64,5:11)
〔注释〕
①龃(jǔ举)龉(yǔ语):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
〔评按〕过汗伤阳,久而气阴亏耗,心神失养,故见神怯、怔忡。继而气郁生痰,痰气交滞而病情加剧。鉴于痰浊为盛,且前医已用过补益,故欧阳氏径于舒郁降痰,用温胆汤加味而使病邪速去。邪去后稍佐养心之品,乃使神舍充实而无余痰再扰之虞。其辨证精确,用药有序,示人以法。
6.37 关幼波治黄疸(迁延性肝炎)案
毕XX,男,26岁,1963年10月15日住院。
主诉:两眼轻度发黄已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61年9月发现面目皮肤发黄,食纳不佳,经医院检査诊断为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服用中西药,自觉症状好转,但眼睛发黄未完全消退,肝功能异常。1962年10月经肝穿活组织检查符合迁延性肝炎诊断。1963年10月15日住院,当时自觉疲乏,右胁痛,疲倦后加重。
检查:面色无泽,巩膜微黄,肝在右肋下可触及边缘,质软。脾在肋下1厘米可触及。化验检査:黄疸指数20单位,血胆红质定量2.2毫克%,谷丙转氨酶25单位(正常值21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浆白蛋白3.08克%,球蛋白2.02克%。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沉缓。
西医诊断:迁延性肝炎。
中医辨证:脾阳不振,寒湿凝聚,发为阴黄。
治法:温振脾阳,祛湿散寒,活血退黄。
处方:茵陈60克 郁金10克 生芪12克 党参15克 干姜6克 炮附子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生甘草3克
治疗经过:服上方6剂后,原方加泽兰15克,继续服药14剂,症状稍有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9单位,胆红素0.8毫克%,谷丙转氨酶12.5单位,麝浊6单位,麝絮(-)。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共计三月余。其间曾复査肝功能4次,均属正常范围。血胆红质均在1.0毫克%以下,血浆白蛋白4.25毫克%,球蛋白2.55毫克%。体检:肝在肋下仍可触边,脾未触及。症状消失,于1964年1月31日临床痊愈出院。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第19页)
〔评按〕本例从四诊所见,似乎不是典型阴黄,但是,关氏参考本病例的发展经过,抓住面目微黄而无泽、脉沉缓、无热象这几个主要环节,从阴黄论治,采用温阳散寒、祛湿活血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若一见黄疸就清热利湿,过用苦寒,势必中伤脾胃,反而使病情加重。另外,方中郁金活血化痰,泽兰活血利水,也都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关氏的治黄特点。
6.38 董廷瑶治小儿急惊风案
杨XX,女,10岁。
1962年6月3日一诊:壮热不退,已有一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结五天,矢气频转,手足掣搐,汗少溲赤。两脉数实,舌苔黄腻。是阳明经腑实热,拟通腑结,下实热。
处方:川朴3克 生枳实6克 西锦纹9克 元明粉6克(冲) 紫雪丹3克(化服)一剂。
6月4日二诊: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较多,小溲赤涩,脉象同前面而舌绛苔燥。为实热逗留肠胃,势已化火化燥。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热,生津润燥。
处方:生石膏60克(先入) 知母6克 生草3克 陈粳米30克(包) 鲜生地30克 花粉9克 鲜竹叶50片 鲜菖蒲6克 另紫雪丹3克化服。一剂。
6月5日三诊:药后下大量宿便,热和神清,知饥索食,津津有汗,舌转滋润,脉象平静。然余热未清,防其死灰复燃。拟竹叶石膏汤二剂。
药后热清神安,调理而愈。
(《幼科刍言》第116页)
〔评按〕本例急惊风,系阳明经腑实热所致。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未见显效,大便不下,乃热邪化火化燥,病势转甚,故改进白虎加味清透泄热,增液润燥。药后腑气得通,热势顿减,神识立清,惊搐即止。此乃董氏运用吴鞠通增水行舟之变法例。
6.39 董廷瑶治小儿麻疹案
张xx,男,15个月。
初诊:发热六天,疹出旋没而不透,发热39.6℃,咳嗽不爽,气急鼻煽,面色苍白,涕泪均无,舌红苔薄润。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气血有阻,拟活血透疹法。
处方:当归4.5克 桃仁6克 杜红花3克 连翘9克 荆芥4.5克 葛根6克 枳壳4.5克 象贝9克 前胡4.5克 一剂。
二诊:通过活血,疹已明透,身热尚高(39.2℃),涕泪已有,咳嗽清爽,气急略平。症象好转,兹拟表里双解,兼活其血。
处方:荆芥4.5克 连翘9克 大力子9克 前胡4.5克 象贝9克 杏仁6克 赤芍6克 当归4.5克 蝉衣2.4克 一剂。
三诊:麻疹齐透呈回,身热亦减(38℃),咳嗽尚多,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拟清泻之剂。
处方:桑叶9克 连翘9克 银花9克 白茅根(去心)30克 枇杷叶9克 杏仁6克 生山栀9克 瓜蒌仁9克 知母6克 紫菀6克 生大黄9克 一剂。
药后热净疹回咳减,大便下四次,呈酱色,苔薄舌绛,再经清理而愈。
(《幼科刍言》第95页)
〔评按〕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史,在血运方面与常儿不同,而麻疹之透,须赖血活气行。初诊所见,乃是肺气不宣,血滞毒陷,故以活血透疹法,用王清任活血解毒汤加减。方中归、芍、桃、红活血行滞,荆、翘、葛根宣肺透表,贝、前、枳壳止咳下气,而以生草和中解毒。诸品合用,乃使疹透毒宣,症势逐渐好转。三诊时便秘溲赤,予清泻之剂,以除余邪。
6.40 米伯让治急黄夹斑案
姚X,女,44岁。
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发冷发烧3天,身目俱黄2天之主诉,于1959年9月2日入院。入院后检查诊断为慢性胆石症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坏死性胆囊炎合并中毒性休克,经用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病情未缓解,急请米老治疗。症见神志模糊,多语不清,烦躁不安,面色青黄,口唇发青,身目俱黄,皮肤见有出血点,白睛见有出血斑,伴寒慄鼓颔,壮热汗多,恶心呕吐,腹稍胀,大便呈灰白色,小便茶黄色,舌绛带紫,苔黑厚而燥,脉沉弱数。病为急黄夹斑,证属热毒炽盛,血分热灼,胆道阻滞。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利胆。
处方:生地30克 丹皮15克 杭芍15克 犀角9克(先煎) 知母9克 生石膏60克 粳米15克 炙甘草9克 黄连9克 炒黄芩9克 炒黄柏9克 焦山栀12克 炒枳实9克 生大黄9克 每日一剂。
服7剂后,体温、血压正常,皮肤出血点消失,白睛出血斑大部分吸收,身目黄染减退,下肢轻度水肿,舌红绛,苔黄,脉细数。原方去枳实、大黄、加茵陈15克。服2剂后,身目黄染减轻,白睛出血斑继见吸收,下肢稍浮肿,舌红、苔黄,脉细数。证为肝肾不足,湿热未清,治宜补益肝肾,继清湿热。
处方: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知母12克 黄柏9克 茵陈15克
服3剂后,加木通9克,猪苓9克,麦冬15克,北沙参9克。又服2剂后,白睛出血斑基本吸收,身目微黄染,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予六味地黄汤加茵陈。续服9剂后,身目黄染消退,白睛出血斑完全吸收,下肢浮肿消失,准予出院。随访5年,未见复发。
(《中医杂志》1987,4:17)
〔评按〕本例急黄夹斑,症见神识不清,烦躁不安,壮热多汗,身目俱黄,皮肤及白睛有出血斑,腹胀,舌绛紫,苔黑厚而燥等,显为热毒炽盛,血分灼热,胆道阻滞,故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热凉血,泻火救阴,消胀利胆。米氏曾谓:“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复合而成。本方的要点是重用生石膏大清阳明燥热,若生石膏量少则无济于事,需用60克,配用犀角,才能奏效”。服至7剂后,病情已稳定,体温、血压正常,见二便量多,故去枳实、大黄;燥热虽减,但舌红降,苔黄,热毒未净,故守原意清泄,生石膏减用30克,加茵陈利胆退黄。继服2剂后,见舌红苔黄,脉细数,考虑阴液亏损,湿热未清,故予补益下焦肝肾以治本,继清湿热以治标,方用知柏地黄汤加茵陈等味,复以六味地黄汤加茵陈,终获痊愈。
6.41 米伯让治厥证案
张某,男,51岁。发冷发烧5天。病情突重。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无热恶寒。眼睑及球结膜明显浮肿,胸前及两腋有出血点,腰痛似折,当日腹泻4次,为前一日未消化之饮食。舌质淡,苔白略黄,脉微。体温35.5℃,血压80/70毫米汞柱。
西医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
中医诊断:冬温时疫,气脱血瘀寒厥证。
治法:益气固脱,温中回阳。六味回阳饮加葱白。
处方:黄附片30克 干姜4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30克 熟地30克 当归30克 葱白4根
上方24小时内连进三剂后,患者自觉舒适,症状明显好传,要求喝些热粥,四肢转温,泄泻止,脉象扪及,血压回升至100/70毫米汞柱。继之,改用当归四逆汤加人参3剂,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安全渡过险情。
(《陕西中医》1988,11:491)
〔评按〕厥证常出现在病程的危重阶段,有寒热之别。本例厥证是热病中出现之寒厥,临床中较难识别而易被忽视。其病机是患者素体阳气虚弱,感受温毒后,由于邪盛阳微,温毒乘虚内陷,损害营血,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血郁脉络,营血内脱而成。故急以六味回阳饮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再以当归四逆汤加人参调理痊愈。热病寒厥当慎辨,此为米氏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经验之得。
(米烈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