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 《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①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1〕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2〕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4〕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1〕【王冰】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徇,疾也。敦,信也。敏,达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张介宾】 按《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氏而有天下,都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故号黄帝。神灵,聪明之至也,以质言。徇,顺也。齐,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此节乃群臣纪圣德禀赋之异,发言之蚤,方其幼也,能顺而正;及其长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于广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自古帝王,无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徇,徐俊切。长,上声。

〔2〕【王冰】 天师,岐伯也。

【张介宾】 《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

〔3〕【王冰】 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之谓也。

【张介宾】 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调也。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和调于术数也。

〔4〕【王冰】 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谨而行之。 《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恶妄动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故圣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太素》同,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5〕【王冰】 形与神俱,同臻寿分,谨于修养,以奉天真,故尽得终其天年。去,谓去离于形骸也。 《灵枢经》曰: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尚书·洪范》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张介宾】 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妄作劳以保其天真,则形神俱全,故得尽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岁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脏俱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今时之人不然也〔1〕 ,以酒为浆〔2〕 ,以妄为常〔3〕 ,醉以入房〔4〕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5〕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6〕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7〕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8〕 。

〔1〕【王冰】 动之死地,离于道也。

【张介宾】 不同于古也。

〔2〕【王冰】 溺于饮也。

【张介宾】 甘于酒也。

〔3〕【王冰】 寡于信也。

【张介宾】 肆乎行也。

〔4〕【王冰】 过于色也。

【张介宾】 酒色并行也。

〔5〕【王冰】 乐色曰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 《曲礼》曰:欲不可纵。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

【张介宾】 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正此之谓。

〔6〕【王冰】 言轻用而纵欲也。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 《真诰》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病,岂可怨咎于神明乎?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时”作“解”。

【张介宾】 持,执持也。御,统御也。不知持满,满必倾复。不时御神,神必外驰。

〔7〕【王冰】 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老子》曰:甚爱必大费。此之类欤。夫甚爱而不能救,议道而以为未然者,伐生之大患也。

〔8〕【王冰】 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须离,于道则寿不能终尽于天年矣。 《老子》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此之谓离道也。

【张介宾】 快心事过,终必为殃,是逆于生乐也。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斲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谓欤。乐音洛。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1〕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3〕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4〕 。故美其食〔5〕 ,任其服〔6〕 ,乐其俗〔7〕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8〕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9〕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10〕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1〕 。

〔1〕【王冰】 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避之有时,谓八节之日,及太一入从,之于中宫,朝八风之日也。 《灵枢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明人虚乃邪胜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 《太素》 《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太一入从于中宫朝八风义,具《天元玉册》中。

【张介宾】 此上古圣人之教民远害也。虚邪,谓风从冲后来者主杀主害。故圣人之畏虚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夫音扶。

〔2〕【王冰】 恬惔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气,邪不能为害。

【张介宾】 恬,安静也。惔,朴素也。虚,湛然无物也。无,窅然莫测也。恬惔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虑哉?此治内之道也。恬音甜。惔音淡。窅音杳。

〔3〕【王冰】 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

【张介宾】 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

〔4〕【王冰】 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张介宾】 气得所养,则必从顺。惟其少欲,乃能从欲,故无所往而不遂。

〔5〕【王冰】 顺精粗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美”一作“甘”。

【张介宾】 粗精皆甘也。

〔6〕【王冰】 随美恶也。

【张介宾】 美恶随便也。

〔7〕【王冰】 去倾慕也。

【张介宾】 与天和者,乐天之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

〔8〕【王冰】 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于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别本云:“曰”作“日”。

【张介宾】 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皆归于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9〕【王冰】 目不妄视,故嗜欲不能劳,心与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曰:圣人为腹不为目也。

【张介宾】 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则嗜欲不能劳其目;目视不妄,则淫邪焉能惑其心?

〔10〕【王冰】 情计两亡,不为谋府,冥心一观,胜负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于道。《庚桑楚》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于道数。

【张介宾】 无论愚智贤不肖,但有养于中,则无惧于物,故皆合养生之道矣。

〔11〕【王冰】 不涉于危,故德全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曰: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张介宾】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1〕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① 发长〔2〕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② 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3〕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4〕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5〕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③〔6〕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④〔7〕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8〕 。

①齿更:《太素》作“更齿”。

②太冲:《太素》作“伏冲”,下同。

③堕:《太素》作“惰”。

④发始白:《太素》作“发白”。

〔1〕【王冰】 材,谓材干,可以立身者。

【杨上善】 材力,摄养之力也。天数,天命之数也。

【张介宾】 材力,精力也。天数,天赋之限数也。

〔2〕【王冰】 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杨上善】 肾主骨发,故肾气盛,更齿发长。

【张介宾】 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人之初生,先从肾始,女至七岁,肾气稍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如离火属阳居南,而其中则偶,是外阳而内阴也;坎水属阴居北,而其中则奇,是外阴而内阳也。震坎艮是为三男,而阴多于阳;巽离兑是为三女,而阳多于阴。《悟真篇》曰: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是皆阴阳颠倒之义。故女子外为阴体而内合阳数,男子外为阳体而内合阴数。如《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云:女阳物而晦时,乃亦以女为阳矣,此皆医家当察也。更,平声。长,上声。下同。

〔3〕【王冰】 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经》俱作“伏冲”,下“太冲”同。

【杨上善】 天癸,精气也。任冲脉起于胞中下极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脉通也。伏冲之脉起于气街,又天癸至,故冲脉盛也。二脉并营子胞,故月事来以有子也。

【张介宾】 天癸者,天一之气也。任冲者,奇经之二也,任主胎胞,冲为血海,气盛脉通,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经水按月而至,其盈虚消长应于月象。经以应月者,阴之所生也。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写,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谓。

〔4〕【王冰】 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气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齿为骨之余也。

【杨上善】 真牙,后牙也。长极,身长也。

【张介宾】 肾气,即天癸也。平均,充满之谓。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主骨,故肾气平则真牙生而长极。

〔5〕【王冰】 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终,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体盛壮,长极于斯。

【杨上善】 身之筋骨体发,无不盛极。

【张介宾】 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止,年当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体盛壮,发长极矣。

〔6〕【王冰】 阳明之脉气营于面,故其衰也,发堕面焦。 《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故面焦发堕也。

【杨上善】 阳明脉起于面,行于头,故阳明衰,面与发始焦落。

【张介宾】 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阳明之脉行于面,循发际,故面焦发堕。

〔7〕【王冰】 三阳之脉,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所以衰者,妇人之生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

【杨上善】 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也。三阳脉俱在头,故三阳衰,面焦发白。

【张介宾】 三阳脉皆盛于面也。

〔8〕【王冰】 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冲任衰微,故云形坏无子。

【杨上善】 任冲二脉气血俱少,精气尽,子门闭,子宫坏,故无子。

【张介宾】 至是则冲任血少,阴气竭,故经水止绝而坤道不通也。天癸竭绝,故形体衰坏而不能有子矣。

丈夫八岁① ,肾气实,发长齿更〔1〕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2〕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3〕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②〔4〕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③〔5〕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④ ,面焦,发鬓⑤ 颁白〔6〕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7〕 。八八,则齿发去〔8〕 。肾者主水⑥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⑦〔9〕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10〕 。

①八岁:《太素》作“年八岁”。

②肌肉满壮:《太素》作“肌肉满”。

③发堕:《太素》作“发惰”。

④衰竭于上:《太素》作“衰于上”。

⑤发鬓:《太素》作“鬓发”。

⑥主水:《太素》作“生水”。

⑦乃能写:《太素》作“乃写”。

〔1〕【王冰】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张介宾】 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发长齿更义同前。

〔2〕【王冰】 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

【张介宾】 男女真阴,皆称天癸,天癸既充,精乃溢写,阴阳和合,故能生子。子者统男女而言,男曰男子,女曰女子。愚按:有子之道,必阴阳合而后胎孕成,故天一生水而成于地之六,地二生火而成于天之七,所以万物之生,未有不因阴阳相感而能成其形者,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也。至于成男成女之说,按北齐褚澄曰:男女之合,二精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女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为本,而女形成矣。启玄子曰: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故自后医家皆宗其说,而近者玄台马氏驳之曰: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故交构之时,各有其精,而行经之时,方有其血。未闻交构之时,可以血言。广嗣诸书,皆言精裹血、血裹精者亦非。此马氏之说诚是也。又按李东垣曰:经水断后一二日,血海始净,精胜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脉已王,精不胜血,感者成女。朱丹溪曰: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阴阳交构,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若此诸说不同,未必皆为确论。然以愚见,亦有谓焉。如王氏以精血为天癸,盖以经文言女子之血,男子之精,皆随天癸而至故也。此虽未得其真,而其义犹不相远。至于褚氏之说,则必所不然。盖男女相合,两精和畅,本无血至之事。惟是结胎之后,男以精而肇其元,女以血而成其体,此以男精女血而谓之构,自是正理。若以交会之际,而言其精裹血、血裹精者,诚然谬矣。此不若丹家以阳精为天壬、阴精为地癸者为妥。其说曰:天壬先至,地癸随至,癸裹壬则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随至,壬裹癸则成女子;壬癸齐至,则成双胎;一迟一速,俱不成胎。天壬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气也。虽然,此固一说也,但亦涉于渺茫耳。若东垣之说,则以数日之后,感必成女。第以近验,求男者每用三十时辰、两日半之法,而有必不免于女者,有在二十日以外而得男者,此皆与东垣相反矣。若丹溪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一句为论,乃指既受之后为言,而亦未明其所以然。且左右者,言阴阳升降之理,岂此两歧之谓,尤属太奇。若必欲得其实理,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胜阴者为男,阴胜阳者为女,此为不易之至论。然阴阳盛衰之说固如此,而亦何以见其详?如老阳少阴,强弱判矣;羸阳壮阴,盛衰分矣。壮而不畜,同乎弱矣;老而知养,同于少矣。期候有阴阳,忽之者其气衰;起居有消长,得之者其气盛。两军相对,气可夺于先声;一静自持,机待时而后动。以寡击众,孰谓无方?转弱为强,果由妙用。受与不受在阖辟,不在浅深,言迟疾者殊谬;男与不男在盈虚,不在冲裹,道先后者尤差。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何莫非乾坤之道乎?!知之者,岂惟擅璋瓦之权,而蓝田久无烟焰者,不外此也;子女生而夭弱者,不外此也。有子女之念者,其留意于是焉。

〔3〕【王冰】 以其好用故尔。

【张介宾】 肾水生肝血,故筋亦劲强也。余注同前女子。

〔4〕【王冰】 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年居四八,亦材之半也。

【张介宾】 男子气数至此,盛之极也。

〔5〕【王冰】 肾主于骨,齿为骨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干枯。

【张介宾】 男为阳体,不足于阴,故其衰也自肾始,而发齿其征也。

〔6〕【王冰】 阳气,亦阳明之气也。《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衰于上,则面焦发鬓白也。

【张介宾】 阳气,亦三阳气也。颁,班同。

〔7〕【王冰】 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谢,固当天数使然。

【张介宾】 肝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

〔8〕【王冰】 阳气竭,精气衰,故齿发不坚,离形骸矣。去,落也。

【杨上善】 齿槁者,骨先衰,肉不附,故令齿枯也。

〔9〕【王冰】 五脏六腑,精气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而独有精,故曰五脏盛乃能写也。

【张介宾】 肾为水脏,精即水也,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非肾脏独有精也,故五脏盛则肾乃能写。

〔10〕【王冰】 所谓物壮则老,谓之天道者也。

【张介宾】 凡物壮则老,此上文所谓天数也。解,懈同。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1〕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2〕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3〕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4〕 。

〔1〕【王冰】 言似非天癸之数也。

〔2〕【王冰】 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

【张介宾】 此天禀有余,即所谓材力也。

〔3〕【王冰】 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能过天癸之数。

【张介宾】 天癸大数,女已尽于七七,男已尽于八八,精气既竭,此外多难于子矣。

〔4〕【王冰】 是所谓得道之人也。

【张介宾】 道者,言合道之人也。既能道合天地,则其材力天数,自是非常,却老全形,寿而生子,固有出人之表,而不可以常数限者矣。此篇大意,帝以材力天数为问,而岐伯之答,如天癸盛衰者,言材力也;七七八八者,言天数也。虽材力之强者,若出于数限之外,而其所以能出者,又何莫非天禀之数乎?其有积精全神,而能以人力胜天者,惟法则天地而合同于道者,为能及之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1〕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3〕 ,此其道生〔4〕 。

〔1〕【王冰】 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

【张介宾】 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是即提挈把握之谓。

〔2〕【王冰】 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张介宾】 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与神俱之义。按此节所重者,在精气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独详,今并先贤得理诸论,采附于左以助参悟。白乐天曰:王乔赤松,吸阴阳之气,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扬曰:凡亡于中者,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驰炁自定。张虚静曰: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炁自回。此言守神以养气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静可养神也。《金丹大要》曰:炁聚则精盈,精盈则炁盛。此言精炁之互根也。《契秘图》曰:坎为水为月,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日,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此言坎离之交构也。吕纯阳曰:精养灵根炁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此言修真之道,在于精炁神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须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曰: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养生之道,在乎存神养气也。张紫阳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静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而气融。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此言元精元气元神者,求精气神于化生之初也。李东垣《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身之道,以养气为本也。愚按诸论,无非精气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惟是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龙虎经》曰:水能生万物,圣人独知之。《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羶,世连切。

〔3〕【王冰】 体同于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敝,尽也。

〔4〕【王冰】 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张介宾】 敝,尽也。真人体合于道,故后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终,形去而心在,气散而神存,故能寿敝天地而与道俱生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1〕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2〕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3〕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4〕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5〕 。

〔1〕【王冰】 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详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张介宾】 至,极也。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王冰】 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

【张介宾】 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时令之往来。

〔3〕【王冰】 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

【张介宾】 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聚精会神也。

〔4〕【王冰】 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

【张介宾】 至道之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无外,故闻见八荒。

〔5〕【王冰】 同归于道也。

【张介宾】 此虽同归于真人,然但能延寿而不衰,已异于寿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间之辞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1〕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2〕 ,行不欲离于世〔3〕 ,被服章①〔4〕 ,举不欲观于 俗〔5〕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6〕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7〕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8〕 。

①新校正云:详“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下文不属。

〔1〕【王冰】 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

【张介宾】 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处天地之和气,顺八风之正理,而邪弗能伤也。

〔2〕【王冰】 圣人志深于道,故适于嗜欲,心全广爱,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离,殁身不殆。

【张介宾】 适,安便也。恚,怒也。嗔,恶也。欲虽同俗,自得其宜,随遇皆安,故无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

〔3〕【张介宾】 和其光,同其尘也。

〔4〕【张介宾】 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5〕【王冰】 圣人举事行止,虽常在时俗之间,然其见为,则与时俗有异尔。何者?贵法道之清静也。《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母,亦谕道也。

【张介宾】 圣人之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离于世;内不化所以全道,故举不欲观于俗。观俗者,效尤之谓。

〔6〕【王冰】 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

〔7〕【王冰】 恬,静也。愉,悦也。法道清静,适性而动,故悦而自得也。

〔8〕【王冰】 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故形体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此盖全性之所致尔。《庚桑楚》曰: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张介宾】 恬,静也。愉,悦也。敝,坏也。外不劳形则身安,故形体不敝;内无思想则心静,故精神无伤。内外俱有养,则恬愉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1〕 ,象似日月〔2〕 ,辩列星辰〔3〕 ,逆从阴阳〔4〕 ,分别四时〔5〕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6〕 。

〔1〕【张介宾】 次圣人者,谓之贤人。贤,善也,才德之称。法,效也。则,式也。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天高地厚,天覆地载,天动地静。乾为天,乾者健也;坤为地,坤者顺也。君子之自强不息,安时处顺,能覆能载,能包能容,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是皆效法天地之道。

〔2〕【王冰】 次圣人者,谓之贤人。然自强不息,精了百端,不虑而通,发谋必当,志同于天地,心烛于洞幽,故云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也。

【张介宾】 象,放也。似,肖也。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月以夜见,日以昼明;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去则死,日来则生。故贤人象似之。

〔3〕【张介宾】 辩,别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为星之经,金木水火土为星之纬,经有度数之常,纬有进退之变,日月所会谓之辰,辰有十二谓之次,会当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贤人辩列之。

〔4〕【张介宾】 逆,反也。从,顺也。阳主生,阴主死;阳主长,阴主消;阳主升,阴主降。升者其数顺,降者其数逆。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贤人逆从之。

〔5〕【王冰】 星,众星也。辰,北辰也。辩列者,谓定内外星官座位之所于天,三百六十五度远近之分次也。逆从阴阳者,谓以六甲等法,逆顺数而推步吉凶之征兆也。《阴阳书》曰:人中甲子,从甲子起,以乙丑为次,顺数之。地下甲子,从甲戌起,以癸酉为次,逆数之。此之谓逆从也。分别四时者,谓分其气序也,春温,夏暑热,秋清凉,冬冰冽,此四时之气序也。

〔6〕【王冰】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谓如上古知道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岁而去,故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也。

【张介宾】 将,随也。极,尽也。贤人从道于上古,故亦可益寿,而但有穷尽耳。呜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鸟飞兔走,谁其免之?独怪夫贪得者忘殆,自弃者失时,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盖不知时命耳,彼贤人者则不然也。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①

春三月,此谓发陈〔1〕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 ,夜卧早起②〔3〕 ,广步于庭〔4〕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5〕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7〕 。逆之则伤肝③ ,夏为寒变④ ,奉长者少〔8〕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早起:《太素》作“蚤起”。

③逆之则伤肝:《太素》作“逆则伤于肝”。

④夏为寒变:《太素》作“夏为寒为变”。

〔1〕【王冰】 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杨上善】 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

【张介宾】 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2〕【王冰】 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

【杨上善】 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

【张介宾】 万象更新也。

〔3〕【杨上善】 春之三月,主胆,肝之腑,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顺阳息也。

〔4〕【王冰】 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张介宾】 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

〔5〕【王冰】 法象也,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

【杨上善】 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劳逸处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张介宾】 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仿此。

〔6〕【王冰】 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张介宾】 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

〔7〕【王冰】 所谓因时之序也。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次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次仲春惊蛰之节,初五日小桃华,新校正云: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药荣,后五日始电。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鼠化为 ,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次谷雨气,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鸣鸠拂其羽,后五日戴胜降于桑。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春阳布发生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新校正云:详“芍药荣,牡丹华”,今《月令》无。

【杨上善】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故顺成和,则外摄生也。内外和顺,春之应也。斯之顺者,为身为国养生道也。

【张介宾】 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

〔8〕【王冰】 逆,谓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夏火王而木废,故病生于夏。然四时之气,春生夏长,逆春伤肝,故少气以奉于夏长之令也。

【杨上善】 肝气在春,故晚卧形晚起,逸体急形,杀夺罚者,皆逆少阳也。故其为身者,逆即伤肝,夏为伤寒热病变也。其为国也,霜雹风寒灾害变也。春时内外伤者,奉夏生长之道不足也。

【张介宾】 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

夏三月,此谓蕃秀〔1〕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①〔2〕 ,夜卧早起②〔3〕 ,无厌于日〔4〕 ,使志无怒〔5〕 ,使华英③ 成秀〔6〕 ,使气得泄④〔7〕 ,若所爱在外〔8〕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9〕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10〕 。冬至重病〔11〕 。

①华实:《太素》作“英实”。

②夜卧:《太素》作“晚卧”。

③华英:《太素》无“华”字。

④泄:《太素》作“洩”,下同。

〔1〕【王冰】 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

【杨上善】 蕃,伐元反,茂也。夏三月时,万物蕃滋茂秀增长者也。

【张介宾】 蕃,茂也。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烦。

〔2〕【王冰】 举夏至也。《脉要精微论》曰: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然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

【杨上善】 阴阳气和,故物英华而盛实也。

【张介宾】 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

〔3〕【杨上善】 夏之三月,主小肠,心之腑,手太阳用事,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晚卧以顺阴虚,蚤起以顺阳盈实也。

〔4〕【张介宾】 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

〔5〕【杨上善】 日者为阳,故不可厌之。怒者为阴,故使志无怒之。

〔6〕【张介宾】 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英成秀。华英,言神气也。

〔7〕【杨上善】 使物华皆得秀长,使身开腠,气得通洩也。

〔8〕【王冰】 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宜通。时令发阳,故所爱亦顺阳而在外也。

【张介宾】 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

〔9〕【王冰】 立夏之节,初五日蝼蝈鸣,次五日蚯蚓出,后五日赤箭生。新校正云:按《月令》作“王瓜生”。次小满气,初五日吴葵华。新校正云:按《月令》作“苦菜秀”。次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次仲夏芒种之节,初五日螳螂生,次五日 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次夏至气,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木堇荣。次季夏小暑之节,初五日温风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次大暑气,初五日腐草化为萤,次五日土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夏气扬蕃秀之令,故养生者必敬顺天时也。新校正云:详木堇荣,今《月令》无。

【杨上善】 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之行者,应太阳之气,养生之道也。

【张介宾】 凡此应夏气者,正所以养长气也。长,上声。

〔10〕【张介宾】 心属火,王于夏。夏失所养,故伤心,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夏长既逆,承长气而秋收者少矣。痎音皆。

〔11〕【王冰】 逆,谓反行冬令也。痎,痎瘦之疟也。心象火,王于夏,故行冬令则心气伤。秋金王而火废,故病发于秋而为痎疟也。然四时之气,秋收冬藏,逆夏伤心,故少气以奉于秋收之令也。冬水胜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时也。

【杨上善】 蚤卧晚起,厌日生怒,伤英不秀,壅气在内,皆逆太阳气也。故夏为逆者,则伤乎心,秋为痎疟,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气,成热中病重也。

【张介宾】 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1〕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3〕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①〔4〕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5〕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②〔6〕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7〕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③〔8〕 。

①刑:《太素》作“形”。

②清:《太素》作“精”。

③奉藏者少:《太素》作“则奉养者少”。

〔1〕【王冰】 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

【杨上善】 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

【张介宾】 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2〕【王冰】 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

【杨上善】 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

【张介宾】 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

〔3〕【王冰】 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

【杨上善】 秋之三月,主肺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

【张介宾】 蚤卧以避初寒,蚤起以从新爽。

〔4〕【王冰】 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

【杨上善】 春之缓者,缓于紧急,秋之缓者,缓于滋盛,故宁志以缓形。

【张介宾】 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5〕【王冰】 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

【杨上善】 夏日之时,神气洪散,故收敛顺秋之气,使之和平也。

〔6〕【王冰】 亦顺秋气之收敛也。

【张介宾】 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静也。

〔7〕【王冰】 立秋之节,初五日凉风至,次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次处暑气,初五日鹰乃祭鸟,次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次仲秋白露之节,初五日盲风至,鸿雁来,次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次秋分气,初五日雷乃收声,次五日蛰虫坯户,景天华,后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节,初五日鸿雁来宾,次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菊有黄华。次霜降气,初五日豺乃祭兽,次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秋气正收敛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新校正云:详“景天华”三字,今《月令》无。

【杨上善】 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

【张介宾】 凡此应秋气者,正所以养收气也。

〔8〕【王冰】 逆,谓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夏令则气伤。冬水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伤肺,故少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杨上善】 晚卧晚起,志不宁者,秋时以逆太阴气,秋即伤肺,至冬飧洩,奉冬养之道少也。

【张介宾】 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孙。

冬三月,此谓① 闭藏〔1〕 ,水冰地坼〔2〕 ,无扰乎阳②〔3〕 ,早卧晚起〔4〕 ,必待日光〔5〕 ,使志若伏若匿③〔6〕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④〔7〕 ,去寒就温〔8〕 ,无⑤ 泄皮肤,使气亟夺⑥〔9〕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10〕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⑦〔11〕 。

①此谓:此下《太素》有“气”字。

②无扰乎阳:《太素》作“毋扰乎阳”。

③若伏若匿:《太素》作“若伏匿”。

④有得:《太素》作“有德”。

⑤无:《太素》作“毋”。

⑥亟夺:《太素》作“不极”。

⑦奉生者少:《太素》作“则奉生少也”。

〔1〕【王冰】 草木凋,蛰虫去,地户闭塞,阳气伏藏。

【杨上善】 阴气外闭,阳气内藏。

【张介宾】 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

〔2〕【杨上善】 敕白反,分也。

〔3〕【王冰】 阳气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烦劳。扰,谓烦也,劳也。

【杨上善】 言居阴分,故毋扰阳。

【张介宾】 坼,裂也。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坼音策。

〔4〕【杨上善】 冬之三月,主肾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5〕【王冰】 避于寒也。

【张介宾】 所以避寒也。

〔6〕【杨上善】 伏匿,静也。卧尽阴分,使志静也。

〔7〕【王冰】 皆谓不欲妄出于外,触冒寒气也,故下文云。

【张介宾】 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无妄动也。

〔8〕【杨上善】 言十一月,阴去阳来,故养阴者,凡有私意,诸有所得,与阴俱去,顺阳而来,无相扰也。

〔9〕【王冰】 去寒就温,言居深室也。《灵枢经》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无泄皮肤,谓勿汗也。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之。亟,数也。

【张介宾】 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亟,数也。真氏曰:冬气闭藏不密,温暖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静时纷扰,则动时安能中节?故周子以主静为本,程子以主敬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

〔10〕【王冰】 立冬之节,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雉入大水为蜃。次小雪气,初五日虹藏不见,次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次仲冬大雪之节,初五日冰益壮,地始坼, 鸟不鸣,次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气,初五日蚯蚓结,次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次季冬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雉 。次大寒气,初五日鸡乳,次五日鸷鸟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冬气正养藏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杨上善】 闭诸腠理,使气不洩极也,斯之行者,应冬肾气,养阴之道也。

【张介宾】 凡此应冬气者,正所以养藏气也。

〔11〕【王冰】 逆,谓反行夏令也。肾象水,王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王而水废,故病发于春也。逆冬伤肾,故少气以奉于春生之令也。

【杨上善】 蚤起晚卧,不待日光,志气外洩,冬为逆者,伤肾痿厥,奉春养生之道少也。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于危反。

【张介宾】 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藏气而春生者少矣。

天气,清净① 光明者也〔1〕 ,藏德不止② ,故不下也〔2〕 。天明③ 则日月不明〔3〕 ,邪害空窍〔4〕 ,阳气者④ 闭塞,地气者④ 冒明〔5〕 ,云雾⑤ 不精,则上应白露⑥ 不下〔6〕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7〕 ,不施则名木多死〔8〕 。恶气不发⑦ ,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9〕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⑧ 相失,则未央绝灭〔10〕 。唯圣人从之⑨ ,故身无奇病⑩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11〕 。

①清净:《太素》作“清静”。

②止:《太素》作“上”。新校正云:按别本“止”一作“上”。

③天明:《太素》作“上下”。

④者:《太素》无此两“者”字。

⑤云雾:《太素》作“云露”。

⑥白露:《太素》作“甘露”,下同。

⑦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

⑧与道:《太素》作“乃道”。

⑨从之:《太素》作“顺之”。

⑩奇病:《太素》作“奇疾”。

〔1〕【王冰】 言天明不竭,以清净故致人之寿延长,亦由顺动而得,故言天气以示于人也。

【杨上善】 天道之气,清虚不可见,安静不可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虚静者,天之明也。

【张介宾】 天之气,至清静、至光明者也,人禀此气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质亦犹是也。

〔2〕【王冰】 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天乎。

【杨上善】 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则圣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

【张介宾】 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应用无穷,惟其健运,故万古不下,天道无为故无不为,天犹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

〔3〕【杨上善】 君上情在,于己有私,修德遂不为德。玄元皇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君之无德,则令日月薄蚀、三光不明也。

〔4〕【王冰】 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论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

【杨上善】 空窍,谓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阳气者,则疵疠贼风,入人空窍,伤害人也。

【张介宾】 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盖谓人之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则邪得乘虚而害之矣。空,孔同。

〔5〕【王冰】 阳,谓天气,亦风热也。地气谓湿,亦云雾也。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则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藏曜也。《灵枢经》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丧明于易。守岂非失养正之道邪!

【杨上善】 阳气失和,故令阴气冒复三光。

【张介宾】 若天气自用,必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则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

〔6〕【王冰】 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夫阳盛则地不上应,阴虚则天不下交,故云雾不化精微之气,上应于天而为白露不下之咎矣。《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明二气交合,乃成雨露。《方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明气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杨上善】 阴气失和,致令云露无润泽之精,无德应天,遂使甘露不降,阴阳不和也。言白露者,恐后代字误也。

【张介宾】 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若上下否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精于上,天气不降,而白露不得应于下,是即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之谓也。吴氏曰:人身膻中之气,犹云雾也。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膻中之气不化,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犹之白露不降矣。

〔7〕【杨上善】 阴阳不得交通,则一中分命,无由布表生于万物,德泽不露,故曰不施也。

〔8〕【王冰】 夫云雾不化其精微,雨露不沾于原泽,是为天气不降,地气不腾。变化之道既亏,生育之源斯泯,故万物之命,无禀而生,然其死者,则名木先应,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谓名果珍木。表,谓表陈其状也。《易·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则为否也。《易》曰:天地不交,否。

【张介宾】 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若上下不交,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不施则名木先应,故多死。

〔9〕【王冰】 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节,谓节度也;菀,谓蕴积也;槁,谓枯槁也。言害气伏藏而不散发,风雨无度,折伤复多,槁木蕴积,春不荣也。岂惟其物独遇是而有之哉,人离于道亦有之矣,故下文曰:

【张介宾】 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气交若此,则草木之类,皆当抑菀枯槁而不荣矣。菀,郁同。槁音稿。

〔10〕【王冰】 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

【杨上善】 盗夸之君,德不施布,祸及昆虫,灾延草木,其有八种:一者名木多死,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二者恶气发,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三者风雨不节,谓风不时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谓和液无施。菀藁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五者,贼风数至,谓风从冲上来,破屋折木,先有虚者被克而死。六者,暴雨数起,谓骤疾之雨,伤诸苗稼。七者天地四时不相保,谓阴阳乖缪,寒暑无节。八者,失道未央绝灭。未央者,久也。言盗夸之君,绝灭方久也。

【张介宾】 央,中半也。阴阳既失其和,则贼风暴雨,数为残害,天地四时,不保其常,是皆与道相违,故凡禀化生气数者,皆不得其半而绝灭矣。数音朔。

〔11〕【王冰】 道非远于人,人心远于道,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则五脏内伤而他疾起。

【杨上善】 唯圣人顺天,藏德不止,故有三德:一者,身无奇疾,奇异邪气不及于身也。二者,万物不失,泽及昆虫,恩沾草木,各得生长也。三者,生气不竭。生气,和气也。和气不竭,致令云露精润,甘露时降也。

【张介宾】 从,顺也。唯圣人者,顺承乎天,故能存神葆真以从其脏,纯亦不已以从其健,知乾坤不用坎离代之之义,以从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济,以从其阴阳之升降,是圣人之体藏乎天,故身无奇病,而于万物之理既无所失,此所以生气不竭也。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1〕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2〕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①〔3〕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②〔4〕 。

①焦满:《太素》作“焦漏”。

②独沉:《太素》作“浊沉”。

〔1〕【王冰】 生,谓动出也。阳气不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糅,变而伤矣。

【杨上善】 少阳,足少阳胆腑脉,为外也。肝脏为阴,在内也。故腑气不生,脏气变也。

【张介宾】 一岁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脏气为主也。后仿此。

〔2〕【王冰】 长,谓外茂也。洞,谓中空也。阳不外茂,内薄于心,燠热内消,故心中空也。

【杨上善】 太阳,手太阳小肠腑脉,在外也。心脏为阴,居内也。故腑气不生,脏气内洞。洞,疾流洩也。

【张介宾】 夏令属火,心与小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

〔3〕【王冰】 收,收敛。焦,谓上焦也。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新校正云:按“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太素》作“焦满”。

【杨上善】 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腠理毫毛受邪,入于经络,则脉不收聚,深入至脏,故肺气焦漏。焦,热也。漏,洩也。

【张介宾】 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4〕【王冰】 沉,谓沉伏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

【杨上善】 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少阴受邪,不藏能静,深入至脏,故肾气浊沉,不能营也。

【张介宾】 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夫① 四时阴阳者,万物② 之根本也③〔1〕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④ 其根〔2〕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3〕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4〕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5〕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⑤ 不起,是谓得道〔6〕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7〕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8〕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9〕 。

①夫:《太素》作“失”。

②万物:《太素》此上有“失”字。

③根本也:《太素》作“根也”二字。

④从:《太素》作“顺”,下同。

⑤苛疾:《太素》作“奇疾”。

〔1〕【王冰】 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

【杨上善】 阴阳四时,万物之本也。人君违其本,故万物失其根。

【张介宾】 生成之所由也。

〔2〕【王冰】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百刻晓暮,食亦宜然。

【张介宾】 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王冰】 圣人所以身无奇病,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

【杨上善】 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与万物沉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

〔4〕【王冰】 是则失四时阴阳之道也。

【杨上善】 逆四时之根者,则伐阴阳之本也,坏至真之道也。

【张介宾】 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沉浮于生长之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

〔5〕【张介宾】 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

〔6〕【王冰】 谓得养生之道。苛者,重也。

【杨上善】 阴为万物终始之本也,阳为万物始生之源也。逆之则灾害生,入于死地也;顺之则奇疾除,得长生之道也。

【张介宾】 苛音呵,残虐也。

〔7〕【王冰】 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于道德,则可谓失道者也。

【杨上善】 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

【张介宾】 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无悟,而尚称为愚;今有并阴阳不知而曰医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此谓也。

〔8〕【杨上善】 生死在身,理乱在国。

〔9〕【王冰】 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

【杨上善】 不顺四时之养身,内有关格之病也。

【张介宾】 阴阳即道,道即阴阳,从道则生,何者不治?逆道则死,何者不乱?若反顺为逆,则阴阳内外,皆相格拒。内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见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 。夫病已成① 而后药之,乱已成②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③ ,不亦晚乎〔2〕 !

①病已成:《太素》作“病已成形”。

②乱已成:《太素》作“乱成”。

③铸锥:《太素》作“铸兵”。

〔1〕【王冰】 知之至也。

【张介宾】 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2〕【王冰】 知不及时也,备御虚邪,事符握虎,噬而后药,虽悔何为?

【杨上善】 身病国乱未有豪微而行道者,古之圣人也。病乱已微而散之者,贤人之道也。病乱已成而后理之者,众人之失也。理之无益,故以穿井铸兵无救之失以譬之也。

【张介宾】 渴而穿井,无及于饮,斗而铸兵,无济于战,诚哉晚矣,而病不蚤为之计者,亦犹是也。观扁鹊之初见齐桓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将深。又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而桓侯俱不能用。再后五日复见,扁鹊望颜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矣。后五日桓侯疾作,使人召扁鹊,而扁鹊已去,桓侯遂死。夫桓侯不蚤用扁鹊之言,及其病深而后召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也。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嗟夫!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①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1〕 ,本于阴阳〔2〕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② 天气〔3〕 。其生五③ ,其气三〔4〕 ,数④ 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⑤ 也〔5〕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②通乎:《太素》作“通于”。

③五:《太素》作“在”。

④数:《太素》作“谓数”。

⑤寿命之本:《太素》作“寿之本也”。

〔1〕【杨上善】 古,谓上古、中古者也。调阴阳而摄其生,则通天之义。上古中古人君摄生,莫不法于天地,故生同天地,长生久视。通天地者,生之本也。不言通地者,天为尊也。

〔2〕【杨上善】 本于天地阴阳之气。

〔3〕【王冰】 六合,谓四方上下也。九州,谓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故云九州九窍也。五脏,谓五神脏也。五神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而此成形矣。十二节者,十二气也。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而外应之。咸同天纪,故云皆通乎天气也。十二经脉者,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也。新校正云:详通天者生之本,《六节藏象》注甚详。又按郑康成云:九窍者,谓阳窍七,阴窍二也。

【杨上善】 在于天地四方上下之间,所生之物,即九州等也。九州,即是身外物也。九窍等物,身内物也。十二节者,谓人四支各有三大节也。谓九州等内外物,皆通天气也。

【张介宾】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生生不息,天之德也。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天元者,阴阳而已,故阴阳为有生之本。如至大为六合,则上下四方也。至广为九州,则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也。人之外有九窍,阳窍七、阴窍二也。内有五脏,心、肺、肝、脾、肾也。天有四时十二节,气候之所行也。人有四肢十二经,营卫之所通也。凡物之形而外者,为仪象之流行,藏而内者,为精神之升降,幽明动静,孰匪由天,故曰皆通于天气。

〔4〕【杨上善】 谓天地间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阴阳及和三气。

〔5〕【王冰】 言人生之所运为,则内依五气以立;然其镇塞天地之内,则气应三元以成。三,谓天气、地气、运气也。犯,谓邪气触犯于生气也。邪气数犯,则生气倾危,故保养天真,以为寿命之本也。《庚桑楚》曰: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则神全矣。《灵枢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此之谓也。今《灵枢》无此文,见本书《八正神明论》中。

【杨上善】 阴阳分为四时和气,人之纵志不顺四时和气摄生,为风寒雨湿邪气伤也。此顺三气养生,寿之本也。

【张介宾】 人生虽本乎阴阳,而禀分五行,其生五也。阴阳衰盛,少太有三,其气三也。有五有三,则生克强弱,变出其间矣。得其和则为正气而生物,犯其变则为邪气而伤物,其生其死,皆此三五耳,故为寿命之本。

苍天之气清净① ,则志意治〔1〕 ,顺之则阳气固〔2〕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3〕 。故圣人传② 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4〕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5〕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6〕 。

〔1〕【杨上善】 苍,天色也。气,谓四时和气者也。天地之和气,清而不浊,静而不乱,能令人志意皆清静也。

〔2〕【王冰】 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阳气者,天气也。《阳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则其义也。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则形亦全矣。

【张介宾】 天色深玄,故曰苍天。天气者,阳气也。苍天之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人能法天道之清净,则志意治而不乱,阳气固而不衰,弗失天和、长有天命矣。按:上文云:生之本,本于阴阳。而自此以下凡专言阳气者七何也?盖生气通天,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故圣人谆谆于此,其示人之深意可知矣。

〔3〕【王冰】 以因天四时之气序,故贼邪之气弗能害也。

【杨上善】 人能顺清静和气,则脏气守其内,腑气固其外,则虽有八正虚风贼邪,不能伤也,斯因四序之和自调摄也。

【张介宾】 阳气固者,其天全也,天全则神全,虽有贼风邪气,不能犯之,盖在乎因时之序,如四气调神之谓是也。

〔4〕【王冰】 夫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于神明也。

【杨上善】 搏,附也,或有也。圣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静之气,通神令清,通性令明,故得寿弊天地而不道夭。

【张介宾】 传,受也。服,佩也。惟圣人者,能得天之精神,服天之元气,所以与天为一而神明可与天通矣。

〔5〕【王冰】 失,谓逆苍天清净之理也。然卫气者,合天之阳气也。上篇曰:阳气者闭塞。谓阳气之病人,则窍写闭塞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故失其度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以卫不营运,故言散解也。

【张介宾】 九窍通于内,肌肉卫于外,其行其固,皆阳气为之主也;失之则失其清阳之化,故九窍肌肉皆为闭壅矣。人之卫气,本于天之阳气,阳虚则卫虚,卫气散解则天真失守,故本篇所重者特在卫气,正所以重阳气也。

〔6〕【王冰】 夫逆苍天之气,违清净之理,使正真之气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为之尔。

【杨上善】 阴气失和,则内闭九窍,令便不通,外壅肌肉,使腠理壅塞也。阳气失和,则腠理开解,卫气发洩也。此之失者,皆是自失将摄,故令和气销削也。

【张介宾】 真阳受伤,元气如削,非由天降,自作之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① 寿而不彰〔1〕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2〕 。是故阳因而上② ,卫外者也〔3〕 。

①所则折:《太素》作“行独”。

②而上:《太素》作“上而”。

〔1〕【王冰】 此明前阳气之用也。论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境暝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

【张介宾】 此发明阳气之本也。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也。

〔2〕【王冰】 言人之生,固宜借其阳气也。

【张介宾】 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此天运必以日光明也。日即阳也,阳即明也,阳之所在,明必随之,明之所及,阳之至耳,阳明一体,本无二也。然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著有象之神明,离之阳在外也;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水中,化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如《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正此明也;相火以位,亦此位也。盖明而在上则为君火,伏明而在下则为相火,曰君曰相,无非阳气之所在耳。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

〔3〕【王冰】 此所以明阳气运行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用也。

【杨上善】 人之阳气,若天与日,不得相无也。如天不得无日,日失其行,则天不明也。故天之运动,要藉日行,天得光明也。人与阳气不得相无,若无三阳行于头上,则人身不得章延寿命也。故身之生运,必待阳脉行身已上,故寿命章也。是以阳上于头,卫于外也。

【张介宾】 清阳为天,包覆万物,故因于上而卫于外;人之卫风,亦犹是也。苟不知重,则邪从而入。故《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因于寒,欲① 如运枢②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1〕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2〕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③〔3〕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④ 攘,大筋 短⑤ ,小筋弛长⑥ , 短为拘⑦ ,弛长⑥ 为痿〔4〕 。因于气⑧ ,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⑨〔5〕 。

①欲:《太素》作“志欲”。

②运枢:《太素》作“连枢”。

③而散:《太素》作“如散”。

④湿热不:《太素》无此三字。

⑤ 短:《太素》作“濡短”。

⑥弛长:《太素》作“施长”。

⑦ 短为拘:《太素》无此四字。

⑧因于气:《太素》作“因阳气”。

⑨乃竭:《太素》作“而竭”。

〔1〕【王冰】 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卒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伤于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绥宁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连枢”,元起云:阳气定如连枢者,动系也。

【杨上善】 连,数也。枢,动也。和气行身,因伤寒气,则志欲不定,数动不住,故起居如惊,神魂飞扬也。

【张介宾】 此下言阳气不固者,四时之邪,皆得以伤之也。运枢,如天枢之独运于中也。如惊,谓举动卒暴,不慎重也。凡因于寒者,得冬之气,冬宜闭藏,当使精神常运于中而身无妄动。若起居不节,则神气外浮,无复中存,邪乃易入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皆此谓也。

〔2〕【王冰】 此则不能静慎,伤于寒毒,至夏而变暑病也。烦,谓烦躁;静,谓安静。喝,谓大呵出声也。言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出也。若不烦躁,内热外凉,瘀热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为鸣。

【张介宾】 暑有阴阳二证,阳证因于中热,阴证因于中寒,但感在夏至之后者皆谓之暑耳。按《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义可知也。此节所言,言暑之阳者也。故为汗出烦躁,为喘,为大声呼喝。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

〔3〕【王冰】 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燔,一为燥,非也。

【杨上善】 喝,汉曷反,呵也,谓喘呵出气声也。汗者,阴气也,故汗出即热去。今热,汗出而烦扰也。若静而不扰,则内热狂言。如此者,虽汗犹热。汗如沐浴,汗不作珠,故曰如散也。

【张介宾】 此言暑之阴者也,故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如《热病》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此之谓也。但感而即病,则伤寒也。若不即病,至秋而发,则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皆由此耳。愚按: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火热无汗,此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观此二证,一中于热,一中于寒,皆谓之暑;但治寒宜散,必汗出而解,治热宜凉,必热清而愈。然夏月浮阳在外,伏阴在内,若人以饮食情欲伤其内,或冒暑贪凉劳役过度伤其外,及元气素虚之辈,最易患此,如《刺志论》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者是也。治此者,又当以调补元气为主,然后察其寒热而佐以解暑之剂。若果为阴寒所中,则附子姜桂,先哲每多用之,不可因炎热在外,而忽舍时从证之良法也。

〔4〕【王冰】 表热为病,当汗泄之。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望除其热。热气不释,兼湿内攻,大筋受热则缩而短,小筋得湿则引而长,缩短故拘挛而不伸,引长故痿弱而无力。攘,除也。 ,缩也。弛,引也。

【杨上善】 如,而也。攘,除也。人有病热,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望除其热,是则大筋得寒湿缩,小筋得热缓长。施,缓也,绝尔反。筋之缓疭,四支不收,故为痿也。

【张介宾】 湿土用事,虽属长夏之气,然土王四季,则感发无时。但湿之中人,有内外上下之辨:湿伤外者,雨雾阴湿之属也。湿伤内者,酒浆乳酪之属也。湿在上则首如裹,谓若以物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雾之中及酒多之后,觉胀壅头面,即其状也。湿热,湿郁成热也。攘,退也。湿热不退而下及肢体,大筋受之则血伤,故为 短。小筋受之则柔弱,故为弛长。 短故拘挛不伸,弛长故痿弱无力。攘,如羊切。 音软,缩也。弛音矢,废弛也。

〔5〕【王冰】 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然邪气渐盛,正气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负,故云四维相代也。致邪代正,气不宣通,卫无所从,便至衰竭,故言阳气乃竭也。卫者,阳气也。

【杨上善】 因邪气客于分肉之间,卫气壅遏不行,遂聚为肿。四时之气,各自维守,今四气相代,则卫之阳气竭壅不行,故为肿也。

【张介宾】 因于气者,凡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均能致疾。四维,四支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气为肿,气道不行也。四支为诸阳之本,胃气所在,病甚而至于四维相代,即上文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之谓,其为阳气之竭也可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①〔1〕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2〕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②〔3〕 。阳气者③ ,大怒则形气绝,而④ 血菀⑤ 于上,使人薄厥⑥〔4〕 。有伤于筋,纵〔5〕 ,其若不容〔6〕 。汗出偏沮⑦ ,使人偏枯〔7〕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⑧〔8〕 。高⑨ 梁之变,足生大丁⑩ ,受如持虚〔9〕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⑪〔10〕 。

①煎厥:《太素》作“前厥”。

②汩汩乎不可止:《太素》作“滑滑不止”。

③阳气者:“阳气”下《太素》无“者”字。

④绝,而:《太素》作“而绝”。

⑤菀:《太素》作“宛”字。

⑥使人薄厥:《太素》作“使前厥”。

⑦汗出偏沮:《太素》作“而出汗偏阻”。《素问》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⑧痱:《太素》作“疽”。

⑨高:《太素》作“膏”。

⑩丁:《太素》作“钉”。

⑪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太素》无此十一字。

〔1〕【王冰】 此又诫起居暴卒,烦扰阳和也。然烦扰阳和,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 胀,精气竭绝,既伤肾气,又损膀胱,故当于夏时,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气逆,因以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煎厥之状,当如下说。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杨上善】 辟,稗尺反。夏日阳气盛时,入房过多,则阳虚起,精绝辟积,生前厥之病也。辟积,辟叠停废之谓也。前厥,即前仆也。

【张介宾】 此下言起居不节,致伤阳气也。辟,病也。人以阳气为生,惟恐散失。若烦劳过度,则形气施张于外,精神竭绝于中,阳扰阴亏,不胜炎热,故病积至夏,日以益甚,令人五心烦热,如煎如熬,孤阳外浮,真阴内夺,气逆而厥,故名煎厥。《脉解》篇曰: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辟音壁。

〔2〕【杨上善】 精绝则肾腑足太阳脉衰,足太阳脉起目内眦,故太阳衰者即目盲也。精绝肾虚,则肾官不能听也。

〔3〕【王冰】 既且伤肾,又竭膀胱,肾经内属于耳中,膀胱脉生于目眦,故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斯乃房之患也。既盲目视,又闭耳聪,则志意心神,筋骨肠胃,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烦闷而不可止也。

【杨上善】 溃,胡对反。溃溃、滑滑,皆乱也。阳气烦劳,则精神血气乱,若国都亡坏,不可止也。一曰滑不正则。都,大也。言非直精神血气溃乱,四支十二大骨痿疭不正也。

【张介宾】 目盲耳闭,九窍废也。溃溃,坏貌。都,城郭之谓。汩汩,逝而不返也。阴以阳亏,精因气竭,精神日消,渐至衰败,真溃溃乎若都邑之坏,汩汩乎其去不可绾也。汩音骨。

〔4〕【王冰】 此又诫喜怒不节,过用病生也。然怒则伤肾,甚则气绝,大怒则气逆而阳不下行,阳逆故血积于心胸之内矣。上,谓心胸也。然阴阳相薄,气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灵枢经》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由此则怒甚气逆,血积于心胸之内矣。菀,积也。

【张介宾】 此下言怒气伤肝及汗湿肥甘风寒之类,皆足以伤阳气也。人之阳气,惟贵充和。若大怒伤肝,则气血皆逆,甚至形气俱绝,则经脉不通,故血逆妄行,菀积于上焦也。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皆此谓也。菀音郁。

〔5〕【杨上善】 阴并于阳,盛怒则卫气壅绝,血之宛陈,上并于头,使人有仆,故曰前厥,并伤于筋,故痿疭也。

〔6〕【王冰】 怒而过用气,或迫筋,筋络内伤,机关纵缓,形容痿废,若不维持。

【张介宾】 怒伤形气,必及于筋,肝主筋也。筋伤则纵缓不收,手足无措,其若不能容者。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久之则卫气不固于外,营气失守于中,故当为半身不随偏枯之患。沮,将鱼切。

〔7〕【王冰】 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随。

【杨上善】 沮,坏也,慈吕反。容,缓也。阳气盛者必伤筋痿缓,其若不缓,则冷汗偏出坏身。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

〔8〕【王冰】 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作痱疮。痱,风瘾也。

【杨上善】 若汗偏身,见湿于风,即邪风客于肌肉,壅遏营卫,伤肉以生痤疽也。痤,痈之类,然小也,俗谓之疖子。久壅陷骨者,为痤疽也。

【张介宾】 汗方出则玄府开,若见湿气,必留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痱,暑疹也。痤,才何切。痱音沸。

〔9〕【王冰】 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痱;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既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尔。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

【杨上善】 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见风,其变为病,与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钉肿。高粱身虚,见湿受病,如持虚器受物,言易得也。

【张介宾】 高粱,即膏粱,肥甘也。足,多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

〔10〕【王冰】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 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软而攻之,大甚焫出之。

【张介宾】 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是名曰痤。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之使然。皶,支加切。中原雅音云:酒皶鼻。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1〕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2〕 。陷脉为瘘,留连① 肉腠〔3〕 。俞气② 化薄,传为善畏,及为③ 惊骇〔4〕 。营气不从④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5〕 。魄汗未尽⑤ ,形弱 而气烁,穴俞以闭⑥ ,发为风疟〔6〕 。

①留连:《太素》作“流连”。

②俞气:《太素》作“输气”。

③及为:《太素》作“乃为”。

④不从:《太素》作“不顺”。

⑤未尽:《太素》作“不尽”。

⑥穴俞以闭:《太素》作“穴输已闭”。

〔1〕【王冰】 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动静失宜,则生诸疾。

【杨上善】 卫之精气,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张介宾】 此下言阳气之运用,若有不固,则为偻为瘘,为畏为惊,为痈为疟为隔等证也。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去则神明乱,筋骨废,为病为危,如上文矣。

〔2〕【王冰】 开,谓皮腠发泄。阖,谓玄府闭封。然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筋络,结固虚寒,则筋络拘 ,形容偻俯矣。 《灵枢经》曰:寒则筋急。此其类也。

【杨上善】 腠理有邪,开令邪出,则开为得也。腠理无邪,闭令不开,即合为得也。今腠理开邪入,即便闭之,故不得也。寒邪入已,客于腰脊,以尻代踵,故曰大偻。偻,曲也,力矩反。

【张介宾】 开,谓皮腠发泄;合,谓玄府闭封,皆卫气为之主也。若卫气失所,则当开不开,当闭不闭,不得其宜,为寒所袭,结于筋络之间, 急不伸,则形为偻俯矣。 《经筋》篇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即此之谓。偻音吕。

〔3〕【王冰】 陷脉,谓寒气陷缺其脉也。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肉攻,结于肉理,故发为疡瘘,肉腠相连。

【杨上善】 寒邪久客不散,寒热陷脉以为脓血,流连在肉腠之间,故为瘘。

【张介宾】 陷脉,寒气自筋络而陷入脉中也。瘘,鼠瘘之属。邪结不散,则留连肉腠,曼延日甚矣。瘘音陋,又音闾,痀瘘也。

〔4〕【王冰】 言若寒中于背俞之气,变化入深而薄于脏腑者,则善为恐畏,及发为惊骇也。

【杨上善】 输者各系于藏气化薄则精虚不守,故善畏而好惊也。

【张介宾】 寒气自脉渐深,流于经俞,气化内薄,则侵及脏腑,故传为恐畏,为惊骇,以阳气受伤于内也。俞音庶。

〔5〕【王冰】 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故为痈肿也。《正理论》云:热之所过,则为痈肿。

【杨上善】 脉内营气,为邪气伤,不得循脉阴阳相注,故逆于肉理,败肉即生痈也。

【张介宾】 邪气陷脉,则营气不从,营行脉中也。不从则不顺,故逆于肉理,聚为痈肿也。

〔6〕【王冰】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于秋,秋阳复收,两热相合,故令振栗,寒热相移,以所起为风,故名风疟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盖论从风而为是也。故下文曰。

【杨上善】 魄,肺之神也,肺主皮毛腠理,人之汗者,皆是肺之魄神所营,因名魄汗。夏伤于暑,汗出不止,形之虚弱,气之衰损,淫邪藏于腠理,腠理已闭,至秋得寒,内外相感,遂成风疟而气烁,故邪风者百病始。烁,式药反。淫,邪气。

【张介宾】 魄,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卫气未固,其时形气正在消弱,而风寒薄之,俞穴随闭,邪气留止,郁而为疟。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言俞穴之闭也。其义即此。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① ,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② ,此因时之序也〔1〕 。故病久③ 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2〕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④〔3〕 。

①闭拒:《太素》作“闭距”。

②能害:《太素》作“能客”。

③病久:《太素》“病”上有“人”字。

④粗乃败之:《太素》作“旦乃败亡”。

〔1〕【王冰】 夫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劳,是为清静。以其清静,故能肉腠闭,皮肤密,真正内拒,虚邪不侵。然大风苛毒,不必常求于人,盖由人之冒犯尔。故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大风苛毒,弗能害之。清静者,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度,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杨上善】 不为躁动,毛腠闭距,八风不能伤者,顺四时之序调养,故无病也。苛,害也,音柯。

【张介宾】 凡邪伤卫气、如上文寒暑湿气风者,莫不缘风气以入,故风为百病之始。然卫气者,阳气也,人惟清静,无过劳扰,则腠理闭而阳气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也。所谓清静者无他,在因四时之气序耳。如《四气调神论》曰:应春气以养生,应夏气以养长,应秋气以养收,应冬气以养藏。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顺其自然,是得四时清静之道。

〔2〕【王冰】 并,谓气交通也。然病之深久,变化相传,上下不通,阴阳否隔,虽医良法妙,亦何以为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气相格拒,故良医弗可为也。

【杨上善】 人病虽久,得有传变,上下阴阳不并,至其所王,必当自愈,故良医不为也。

【张介宾】 并,阴阳交通也。病始因风,久必传化,及至上下不并,则阴阳相离,水火不相济矣,虽有良医,弗可为也。

〔3〕【王冰】 言三阳畜积,怫结不通,不急写之,亦病而死。何者?畜积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验之?隔塞不便,则其证也。若不急写,粗工轻侮。必见败亡也。《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隔。又曰: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杨上善】 故阳病者,蓄积不得传化,有其死期者,阳脉当隔,脉有隔之时,当即写之,不急疗者,必当死也。隔,格也。亟,急也。

【张介宾】 若邪蓄阳分,积而不行,阳亢无阴,其病当死,盖即上下不并之谓也。何以验之?隔塞不通,则其证耳。当写不写,正以粗工误之,故致败亡。《阴阳别论》曰: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亦此之谓。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1〕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①〔2〕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3〕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4〕 。

①乃闭:《太素》作“乃开”。

〔1〕【王冰】 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灵枢经》曰:目开则气上行于头,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也。

〔2〕【王冰】 隆,犹高也,盛也。夫气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壮,积暖以成炎,炎极又凉,物之理也。故阳气平晓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减虚也。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张介宾】 此下言阳气之盛衰,由于日之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与日之义也。一日而主外,昼则阳气在外也。平旦人气生,以日初升也。日中阳气隆,以日当午也。日西阳气虚,以日渐降也。人气应之,故昼则卫气行于阳分二十五度,至日暮则阳气之门闭,而行于阴分二十五度矣。气门,玄府也,所以通行营卫之气,故曰气门。

〔3〕【杨上善】 夫阳者,生气也。阴者,死气也。故阳气一日而主外,阴气一夜而主内。一日外者分为三时:平旦人气始生,为少阳也;日中人气隆盛,为太阳也;日西人气始衰,为虚阳也。阳气虚者,阴气即开也。阴气开者,即申酉戌,少阴生也,故暮须收距,无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时,即至阴也,故至阴时无扰骨也;寅卯辰,即厥阴也,故厥阴时无扰于筋,见雾露也,阴衰见湿,因招寒湿病。

〔4〕【王冰】 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扰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具侵,故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也。

【杨上善】 不顺昼夜各三时气以养生者,必为病困迫于身。薄,迫也。

【张介宾】 此所以顺阳气也。阳出而出,阳藏而藏,暮时阳气藏于阴分,故动宜收敛,以拒虚邪。无扰筋骨,则阳不耗于内;无见雾露,则邪不侵于外。若劳扰不分朝暮,反此三时,则阳气失养,形体劳困衰薄矣。上二节言不但因时之序,虽以一日之间,亦当知所调养如此也。

岐伯曰〔1〕 :阴者,藏精而起亟① 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3〕 。阳不胜其阴,则② 五脏气争,九窍不通〔4〕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③〔5〕 。如是则内外④ 调和,邪不能害⑤ ,耳目聪明,气立如故〔6〕 。

①起亟:《太素》作“极起”。

②则:《太素》无此字。

③皆从:《太素》作“皆顺”。

④内外:《太素》作“外内”。

⑤能害:《太素》作“能客”。

〔1〕新校正云:详篇首云帝曰,此岐伯曰非相对问也。

〔2〕【王冰】 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杨上善】 五脏藏精,阴极而阳起也;六腑卫外,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不可偏胜也。

【张介宾】 此以下伯因帝专言阳气未及于阴,故特明阴气亦所当重。谓人有阴阳,阳虽主外而为卫,所以固气也;阴则主内而藏精,所以起亟也。阴内阳外,气欲和平,不和则病如下文矣。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又《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亦其义也。故此当以气字为解,以见阳能生阴,阴亦能生阳,庶为得理。若诸书释为数字,则全无意义。亟音气。

〔3〕【王冰】 薄疾,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或妄攀登也。阳并于四支则狂。《阳明脉解》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为阴不胜其阳也。

【杨上善】 阳胜,即人迎脉动,或停或速,是则阴并阳盛,发为狂病。

【张介宾】 薄,气相迫也。疾,急数也。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阴不胜阳则阳邪盛,故当为阳脉阳证之外见者如此。

〔4〕【王冰】 九窍者,内属于脏,外设为官,故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也。言九窍,谓前阴后阴不通,兼言上七窍也。若兼则目为肝之官,鼻为肺之官,口为脾之官,耳为肾之官,舌为心之官,舌非通窍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也。

【杨上善】 阴胜,则脏气无卫,故外九窍闭而不通也。

【张介宾】 邪在阴分则脏气不和,故有所争。上七窍,五官也。下二窍,二阴也。九窍之气,皆属于脏,阳不胜阴则阴邪盛,故当为阴病之内见者如此。

〔5〕【王冰】 从,顺也。言循阴阳法,近养生道,则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气血皆能顺时和气也。

【张介宾】 陈阴阳,犹言铺设得所,不使偏胜也,故于筋脉骨髓,无不和调,气血皆从,从则顺矣。

〔6〕【王冰】 邪气不克,故真气独立而如常。若失圣人之道,则致疾于身,故下文引曰。

【杨上善】 故圣人陈阴阳,使人调内外之气,和而不争也。

【张介宾】 耳目聪明,以九窍之要者言,神气之全可知也。人受天地之气以立命,故曰气立。然必阴阳调和而后气立如故。首节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者,正此两节之谓。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1〕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2〕 。因而大饮① ,则气逆②〔3〕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4〕 。

①大饮:《太素》作“一饮”。

②气逆:《太素》作“逆气”。

〔1〕【王冰】 自此已下四科,并谓失圣人之道也。风气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也。风薄则热起,热盛则水干,水干则肾气不营,故精乃无也。亡,无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

【杨上善】 风客淫情之气,遂令阴盛,施精不已,故精亡也。肝脉循阴入肝,故精亡伤肝也。

【张介宾】 此下四节皆失调和之道,所以为筋骨气血之病也。淫气者,阴阳之乱气也。表不和则风邪客之,风木生火,淫气化热,热则伤阴,精乃消亡。风邪通于肝,故必先伤肝也。然风为百病之始,故凡病因于外而内连五脏者,皆由乎风也。

〔2〕【王冰】 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解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伤之信也。

【杨上善】 澼音僻,洩脓血也。肝主于筋,亦生于血,肝既伤已,又因饱食,谷气盛迫,筋脉解裂,广肠漏洩脓血,名之为痔也。

【张介宾】 此下三节,皆兼上文风客淫气而言也。风气既淫于外,因而饱食,则随客阳明,必肠胃横满,横满则有损伤,故筋脉弛解,病为肠澼为痔而下痢脓血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其类。澼音劈。痔音雉。

〔3〕【王冰】 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也。

【杨上善】 一者,大也。既已亡筋伤肝,又因大饮,则为逆气之病也。

【张介宾】 酒挟风邪,则因辛走肺,故肺布叶举而气逆上奔也。

〔4〕【王冰】 强力,谓强力入房也。高骨,谓腰高之骨也。然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故高骨坏而不用也。圣人交会,则不如此,当如下句云。

【杨上善】 亡精伤肝,复因力已入房,故伤肾也。肾以藏精主骨,肾伤则大骨坏也。高,大也。

【张介宾】 高骨,腰之高骨也。凡因风强力者,其伤在骨,骨伤则肾气亦伤,肾主骨也。若强力入房,尤伤精髓,髓者骨之充,骨者髓之府,精髓耗伤,故高骨坏而不为用。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①〔1〕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2〕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3〕 。故阳强不能密② ,阴气乃绝〔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5〕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6〕 。

①阳密乃固:《太素》作“阴密阳固”。

②阳强不能密:《太素》作“故强不能”。

〔1〕【王冰】 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密不妄泄,乃生气强固而能久长,此圣人之道也。

【张介宾】 阳为阴之卫,阴为阳之宅,必阳气闭密于外,无所妄耗,则邪不能害,而阴气完固于内,此培养阴阳之要,即生气通天之道也。

〔2〕【王冰】 两,谓阴阳。和,谓和合,则交会也。若,如也。言绝阴阳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时,有春无秋,有冬无夏也。所以然者,绝废于生成也。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3〕【王冰】 因阳气盛发,中外相应,贾勇有余,乃相交合,则圣人交会之制度也。

【杨上善】 腠理密不洩者,乃内阴之力也。五脏藏神固者,外阳之力也。故比四时和气,不得相无也。因四时和气和于身者,乃是先圣法度也。

【张介宾】 两,阴阳也。不和,偏病也。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犹言岁气乖则生道废也。故圣人之法天者,在乎和阴阳而已。

〔4〕【王冰】 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写而精气竭绝矣。

【杨上善】 阴气衰者,可以补阴,更强入房写其阴,故阴气绝也。

【张介宾】 强,亢也。孤阳独用,不能固密,则阴气耗而竭绝矣。《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躁,即阳强不密之谓。

〔5〕【王冰】 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张介宾】 平,即静也。秘,即固也。人生所赖,惟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故阴平阳秘,则精神治矣。

〔6〕【王冰】 若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用施写,损耗天真,二气分离,经络决惫,则精气不化,乃绝流通也。

【张介宾】 决,绝也。有阳无阴则精绝,有阴无阳则气绝,两相离决,非病则亡,正以见阴阳不可偏废也。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1〕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① ,乃为洞泄〔2〕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3〕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4〕 ,发为痿厥〔5〕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②〔6〕 。四时之气,更伤③ 五脏〔7〕 。

①留连:《太素》作“流连”。

②春必温病:《太素》作“春乃病热”。

③更伤:《太素》作“争伤”。

〔1〕【王冰】 因于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由生。

【杨上善】 精亡肝伤,更得寒湿风邪,邪风成者为寒热病也。

【张介宾】 上文言风疟,风客淫气,皆未悉风之为义,故此复言之,而并及四时之邪也。因于露风者,寒邪外侵,阳气内拒,阴阳相薄,故生寒热。

〔2〕【王冰】 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故洞泄生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张介宾】 春伤于风,木邪胜也。留连既久,则克制脾土,故为洞泄。

〔3〕【王冰】 夏热已甚,秋阳复收,阳热相攻,则为痎疟。痎,老也,亦曰瘦也。

【张介宾】 夏伤暑邪,若不即病而留延至秋,寒郁为热,故寒热交争而为痎疟。痎音皆。

〔4〕【王冰】 湿,谓地湿气也。秋湿既胜,冬水复王,水来乘肺,故咳逆病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5〕【王冰】 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湿气之资,发为痿厥。厥,谓逆气也。

【张介宾】 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末,故秋伤于湿也。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则上乘肺金,故气逆而为咳嗽。然《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上文言因于湿者,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所以湿气在下,则为痿为厥,痿多属热,厥则因寒也。

〔6〕【王冰】 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寒怫相特,故为温病。新校正云:按此与《阴阳应象大论》重,彼注甚详。

【杨上善】 洞,大贡反,疾流也。肺恶寒湿之气,故上逆咳也。至冬寒湿变热,四支不用,名曰痿厥。二气离分不和,故精气绝也。

【张介宾】 冬伤寒邪,则寒毒藏于阴分,至春夏阳气上升,新邪外应,乃变而为温病。

〔7〕【王冰】 寒暑温凉,递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

【杨上善】 风寒暑湿,四时邪气争而不和,即伤五脏也。

【张介宾】 风暑寒湿迭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然时气外伤,阳邪也。五脏内应,阴气也。惟内不守而后外邪得以犯之。上文五节,即所以明阴气不守之为病。

阴之所生① ,本在五味〔1〕 ;阴之五宫② ,伤在五味〔2〕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③ 乃绝〔3〕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④〔4〕 。味过于甘⑤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⑥〔5〕 。味过于苦⑦ ,脾气不濡⑧ ,胃气乃厚〔6〕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7〕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⑨ 以密〔8〕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9〕 。

①所生:《太素》“生”上无“所”字。

②五宫:《太素》作“官”。

③脾气:《太素》作“肺气”。

④心气抑:《太素》无“心”字。

⑤甘:《太素》作“苦”。

⑥肾气不衡:《太素》无“气”字。

⑦苦:《太素》作“甘”字。

⑧不濡:《太素》无“不”字。

⑨凑理:《太素》作“腠理”。

〔1〕【杨上善】 身内五脏之阴,因五味而生也。

〔2〕【王冰】 所谓阴者,五神藏也。宫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脏所生,本资于五味,五味宣化,各凑于本宫,虽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损,正为好而过节,乃见伤也。故下文曰:

【杨上善】 五脏,阴之官也。谓眼耳鼻口舌等五官之阳,本于五味者也。故五味内滋五脏,五官于是用强也。

【张介宾】 此下言阴之所以生者在五味,而所以伤者亦在五味也。五宫,五脏也。《六节藏象论》曰:地食人以五味。夫味得地气,故能生五脏之阴,若五味不节,则各有所克,反伤其阴矣。义如下文。

〔3〕【王冰】 酸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利则肝多津液,津液内溢则肝叶举,肝叶举则脾经之气绝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张介宾】 津,溢也。酸入肝,过于酸则肝气溢。酸从木化,木实则克土,故脾气乃绝。

【杨上善】 夫五味者,各走其脏,得中则益,伤多则损。故伤酸者,能令肝气下流,膀胱胞薄,遂成于癃漏洩病也。肺气克肝,今肝气津洩,则肺无所克,故肺气无用也。

〔4〕【王冰】 咸多食之,令人肌肤缩短,又令心气抑滞而不行。何者?咸走血也。大骨气劳,咸归肾也。

【杨上善】 咸以资骨,今咸过伤骨,则脾无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气壅抑也。

【张介宾】 咸入肾,肾主骨,过于咸则伤肾,故大骨气劳。劳,困剧也。咸走血,血伤故肌肉短缩。咸从水化,水胜则克火,故心气抑。

〔5〕【王冰】 甘多食之,令人心闷。甘性滞缓,故令气喘满而肾不平。何者?土抑木也。衡,平也。

【杨上善】 苦以资心,今苦过伤心,喘满呕吐,则肾气无力,故色黑而不能卫也。

【张介宾】 甘入脾,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衡,平也。

〔6〕【王冰】 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厚。

【杨上善】 甘以资脾气,今甘过伤脾气濡,令心闷胃气厚盛也。

【张介宾】 苦入心,过于苦则心阳受伤,而脾失所养,气乃不濡。濡者,润也。脾气不濡则胃气留滞,故曰乃厚。厚者,胀满之谓。《五味论》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者,其义亦此。濡音儒。

〔7〕【王冰】 沮,润也。弛,缓也。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何者?辛补肝也。《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新校正云: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如“膏粱”之作“高梁”,“草滋”之作“草兹”之类,盖古文简略,字多假借用者也。

【杨上善】 辛以资肺,今辛多伤肺,肺以主气,筋之气坏,洩于皮毛也。心神克肺气沮洩,神气英盛,浮散无用也。

【张介宾】 沮,坏也。弛,纵也。央,殃同。辛入肺,过于辛则肺气乘肝,肝主筋,故筋脉沮弛。辛散气则精神耗伤,故曰乃央。沮音苴,将鱼、将御二切。弛,施、始二音。

〔8〕【杨上善】 谓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

〔9〕【王冰】 是所谓修养天真之至道也。

【杨上善】 谨,顺也。如是调养身者,则气骨常得精胜,上顺天道,如先圣法,则寿敝天地,故长有天命也。

【张介宾】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当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盖凡在内者,皆阴气为之主也。然阴气在里,腠理在外,若不相及,而此曰腠理以密者,缘阴阳表里,原自相依,不惟阳密足以固阴,而阴强乃能壮阳也。故如上文之邪因于外,而为喘喝,为痿厥,为精亡,为洞泄咳嗽等证,此阳病之及于阴也。又如烦劳大怒,饮食起居之不节,而为煎厥,为形气绝,为筋脉肠痔气逆骨坏等证,是伤于阴者亦能病及外体阳分,此阴之所以不可忽也。大都本篇之意,在帝则首言阳气,以发通天之大本;在伯则续言阴气,以备阴阳之全义。故在前则言气,气本于天以养阳也;在后则言味,味本于地以养阴也。其所以详言阴阳者,盖欲分表里,明精气,辨邪正之本末耳。然本篇首曰通天,中曰服天气,末曰长有天命,所重在天,则其重在阳气可知矣,故言地者无非天也,言阴者无非阳也。通篇大义,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言可以蔽之矣。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①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1〕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② ,以为经风③ ,触五脏〔2〕 ,邪气发病〔3〕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4〕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④ 四时之胜也〔5〕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②发邪:此下《太素》有“气”字。

③经风:此上《太素》有“以为”二字。

④所谓:此下《太素》有“得”字。

〔1〕【王冰】 经,谓经脉,所以流通营卫血气者也。

【张介宾】 经,经脉也。八风,八方之风也,出《九宫八风》篇。五风,五脏之风也,出《风论》。

〔2〕【杨上善】 八风,八正邪风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风,发为邪气伤人者也。经风,八虚风也,谓五时八风,从虚乡来,触于五脏,舍之为病也。

〔3〕【王冰】 原其所起,则谓八风发邪,经脉受之,则循经而触于五脏,以邪干正,故发病也。

【张介宾】 八风不得其正,则发为邪气,其中于人,则入为五经之风,特以所伤之异,故名亦异耳。风自外入,则循经而触于五脏,故发病也。

〔4〕【杨上善】 谓得四时相胜之脉以为候。

〔5〕【王冰】 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皆以所克杀而为胜也。言五时之相胜者,不谓八风中人则病,各谓随其不胜则发病也。胜,谓制克之也。

【杨上善】 谓天风经风在身,邪气行于寸口,有相胜之候。

【张介宾】 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五时五气,互有克胜。所胜为邪,则不胜者受之。天之运气,人之脏气,无不皆然。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① 在颈项〔1〕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2〕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3〕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4〕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5〕 。

①俞:《太素》作“输”,下同。

〔1〕【王冰】 春气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俞在颈项。《历忌》曰:甲乙不治颈。此之谓也。

【杨上善】 东风从春生已与肝为病者,肝之病气,运致于颈项,颈项为春也。

【张介宾】 上文言四时之胜者能为病,此下言邪气随时之为病也。东风生于春,木气也,故病在肝。春气发荣于上,故俞应于颈项。

〔2〕【王冰】 心少阴脉,循胸出胁,故俞在焉。

【杨上善】 胸胁当心,故为夏也。

【张介宾】 火气应于心。心脉循胸出胁,而南方之气主于前,故俞在胸胁。

〔3〕【王冰】 肺处上焦,背为胸府,肩背相次,故俞在焉。

【杨上善】 肩背当肺,故为秋也。

【张介宾】 金之气也,故病在肺。肺居上焦,附近肩背,故俞应焉。

〔4〕【王冰】 腰为肾府,股接次之,以气相连,故兼言也。

【杨上善】 腰股近肾,故为冬也。

【张介宾】 水之气也,故病在肾。腰为肾之府,与股接近,故俞应焉。

〔5〕【王冰】 以脊应土,言居中尔。

【杨上善】 脊膂当脾,故为仲夏也。

【张介宾】 脊居体中,故应土也。

故春气者病在头〔1〕 ,夏气者病在脏〔2〕 ,秋气者病在肩背〔3〕 ,冬气者病在四支〔4〕 。故春善病鼽衄〔5〕 ,仲夏善病胸胁〔6〕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7〕 ,秋善病风疟〔8〕 ,冬善病痹厥〔9〕 。

〔1〕【王冰】 春气,谓肝气也,各随其脏气之所应。新校正云:按《周礼》云:春时有痟首疾。

【杨上善】 在头颈项。

【张介宾】 阳气上升也。

〔2〕【王冰】 心之应也。

【杨上善】 脏,谓心腹。

【张介宾】 在脏言心,心通夏气,为诸脏之主也。

〔3〕【王冰】 肺之应也。

【杨上善】 肩背为秋气也。

【张介宾】 肺之应也。

〔4〕【王冰】 四肢气少,寒毒善伤,随所受邪,则为病处。

【杨上善】 冬为痹厥,多在四支。

【张介宾】 上文北方言在腰股,此言在四支者,盖腰股属阴,四支气薄,皆易于受寒者也。

〔5〕【王冰】 以气在头也。《礼记·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则民多鼽嚏。

【杨上善】 伤寒,春病在头,故喜鼽衄也。

【张介宾】 风邪在头也。鼽音求。衄,女六切。

〔6〕【王冰】 心之脉,循胸胁故也。

【杨上善】 伤温,夏病在胸胁,故喜病胸胁。

【张介宾】 胸胁近心也。

〔7〕【王冰】 土主于中,是为仓廪,糟粕水谷,故为洞泄寒中也。

【杨上善】 伤风,夏病在脏,故喜病洞洩寒中也。

【张介宾】 风寒犯脾也。

〔8〕【王冰】 以凉折暑,乃为是病。《生气通天论》曰: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此谓以凉折暑之义也。《礼记·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也。

【杨上善】 仲夏伤暑者,秋喜病风疟也。

【张介宾】 暑汗不出,风寒袭于肤腠也。

〔9〕【王冰】 血象于水,寒则水凝,以气薄流,故为痹厥。

【杨上善】 伤湿,冬病故为痹厥。

【张介宾】 寒邪在四支也。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①〔1〕 ,春不病颈项〔2〕 ,仲夏不病胸胁〔3〕 ,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②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4〕 。夫精者,身之本也〔5〕 。故藏于精③ 者,春不病温〔6〕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7〕 。此平人脉法也〔8〕 。

①鼽衄:此上《太素》有“病”字。

②风疟:此下《太素》有“秋不病肩背胸胁”七字。

③精:《太素》作“凊”。

〔1〕【王冰】 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鼽,谓鼻中水出。衄,谓鼻中血出。

【杨上善】 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跷,几小反,强勇儿也。

【张介宾】 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按跷且不可,则冒寒妄劳益可知矣。跷音乔,又极虐切。

〔2〕【杨上善】 春伤风时,多循于头,入于腑脏,故至夏日作飧洩寒中病也。所以春无伤风,即无夏飧洩之病,故至仲夏不病胸胁。

〔3〕【杨上善】 仲夏不伤暑于胸胁,至秋无疟及肩背胸胁病也。

〔4〕【王冰】 此上五句,并为冬不按跷之所致也。新校正云:详“飧泄而汗出也”六字,上文疑剩。

【张介宾】 此节五句,亦皆由冬不按跷所致。盖水王则生春木,木王则生夏火,火王则生长夏土,土王则生秋金,金王则生冬水,故可免四时之病。飧音孙。

〔5〕【杨上善】 土为五谷之精,以长四脏,故为身之本也。

〔6〕【王冰】 此正谓冬不按跷,则精气伏藏,以阳不妄升,故春无温病。

【杨上善】 冬病痹厥飧洩内虚,又因汗出,寒入藏于内,故至春病温,是为冬伤于寒、春为温病所由者也。

【张介宾】 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精耗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病温。此正谓冬不按跷则精气伏藏,阳不妄升则春无温病,又何虑乎鼽衄颈项等病?

〔7〕【王冰】 此正谓以风凉之气折暑汗也。新校正云:详此下义与上文不相接。

【杨上善】 小寒入腠理,不得汗洩,至秋寒气感而成疟也。

〔8〕【王冰】 谓平病人之脉法也。

【杨上善】 平人脉法,要须知风寒暑湿四气为本,然后候知弦钩毛沉四时脉也。地即本也。

【张介宾】 夏月伏暑而汗不出,则暑邪内畜,以至秋凉凄切之时,寒热相争,乃病风疟。故《热论》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以上二节,一言冬宜闭藏,一言夏宜疏泄。冬不藏精则病温,夏不汗泄则病疟。阴阳启闭,时气宜然。此举冬夏言,则春秋在其中矣。凡四时之气,顺之则安,逆之则病,是即平人之脉法。脉法者,言经脉受邪之由然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1〕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2〕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3〕 。故人亦应之〔4〕 。

〔1〕【王冰】 言其初起与其王也。

【张介宾】 故曰,引辞也。既言阴矣,而阴中又有阴;既言阳矣,而阳中又有阳。此阴阳之道,所以无穷,有如下文云者。

〔2〕【王冰】 日中阳盛,故曰阳中之阳。黄昏阴盛,故曰阳中之阴。阳气主昼,故平旦至黄昏皆为天之阳,而中复有阴阳之殊耳。

【杨上善】 子午已东,昼为阳也;卯酉已北,夜为阴。故平旦至日中,阳中之阳也;日中至昏,阳中之阴也。

〔3〕【王冰】 鸡鸣阳气未出故也。天之阴,平旦阳气已升,故曰阴中之阳。

【杨上善】 子午已西,夜为阴;卯酉已南,昼为阳。故合夜至鸡鸣,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阴中之阳也。

【张介宾】 一日之气,自卯时日出地上为昼,天之阳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然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午前为阳中之阳,午后则阳中之阴也;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也。故以一日分为四时,则子午当二至之中,卯酉当二分之令;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

〔4〕【杨上善】 人同阴阳,故人亦有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也。

【张介宾】 人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故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子后则阳盛,午后则阳衰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1〕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 阳,腹为阴〔2〕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① ,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3〕 。肝心脾肺肾② 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4〕 。

①言人身之脏腑中之阴阳: 《太素》作“言人之身五脏中之阴阳”。

②肝心脾肺肾:《太素》作“肺肝心脾肾”。

〔1〕【杨上善】 皮毛肤肉,在外为阳;筋骨脏腑,在内为阴。

【张介宾】 以表里言。

〔2〕【杨上善】 背在胸上近头,故为阳也;腹在胸下近腰,故为阴也。

【张介宾】 以前后言。

〔3〕【王冰】 脏,谓五神脏。腑,谓六化腑。

〔4〕【王冰】 《灵枢经》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名也。《正理论》曰: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右肾,主谒道诸气,名为使者也。

【杨上善】 就身之中,五脏藏于精神为阴,六腑贮于水谷为阳也。

【张介宾】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写,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1〕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2〕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3〕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4〕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5〕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6〕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7〕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① 、雌雄② 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8〕 。

①内外:《太素》作“外内左右”。

②雌雄:此下《太素》有“上下”二字。

〔1〕【杨上善】 所以须知阴阳相在者,以其四时风寒暑湿在阴阳也。何者?冬之所患咳嗽痹厥,得之秋日伤湿,阴也;夏之所患飧洩病者,得之春日伤风,阳也;春之所患温病者,得之冬日伤寒,阴也;秋之所患咳疟病者,得之夏日伤暑,阳也。

〔2〕【杨上善】 视,瞻候也。宜以三部九候瞻知所在,然后命于针灸、砭石、汤药、导引,五立疗方,施之不误,使十全者也。

【张介宾】 此举一岁之候,以明病治之阴阳也。冬气伏藏故在阴,夏气发越故在阳。春病在阴者,以春阳尚微而余阴尚盛也。秋病在阳者,以秋阴尚微而余阳尚盛也。必当体察气宜,庶无误治。此虽以四时针石言,而凡药食之类,无不皆然,不可不为详察也。

〔3〕【王冰】 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之阳也。《灵枢经》曰:心为牡脏。牡,阳也。

〔4〕【王冰】 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也。《灵枢经》曰:肺为牝脏。牝,阴也。

【杨上善】 心肺在隔以上,又近背上,所以为阳也。心以属火,火为太阳,故为阳中之阳也。肺以属金,金为少阴,故为阳中之阴也。

〔5〕【王冰】 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也。《灵枢经》曰:肾为牝脏。牝,阴也。

〔6〕【王冰】 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也。《灵枢经》曰:肝为牡脏。牡,阳也。

【杨上善】 肾肝居隔以下,又近下极,所以为阴也。肾以属水,水为太阴,故为阴中之阴也。肝以属木,木为少阳,故为阴中之阳也。

〔7〕【王冰】 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灵枢经》曰:脾为牝脏。牝,阴也。

【杨上善】 脾居腹中至阴之位,以资四脏,故为阴中之阴。

【张介宾】 人身背腹阴阳,议论不一。有言前阳后阴者,如《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也。有言前阴后阳者,如此节所谓背为阳、腹为阴是也。似乎相左。观邵子曰:天之阳在南,阴在北;地之阴在南,阳在北。天阳在南,故日处之;地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然则《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动于前,所以应天阳面南也。本经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膂肩背峙于后,所以应地刚居北也。矧以形体言之,本为地象,故背为阳,腹为阴,而阳经行于背,阴经行于腹也。天地阴阳之道,当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圆图为天,阳在东南,方图象地,阳在西北,其义最精,燎然可见。又如人之五脏,何以心肺为背之阳,肝脾肾为腹之阴?盖心肺居于隔上,连近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肝脾肾居于隔下,藏载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然阳中又分阴阳,则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脏,为阳中之阳。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朱子曰:天之无星空处谓之辰。故天体虽阳,而实包藏阴德,较乎日之纯阳者,似为有间。故肺曰牝脏,为阳中之阴。若阴中又分阴阳,则肾属人之水,故曰牝脏,阴中之阴也。肝属人之木,木火同气,故曰牡脏,阴中之阳也。脾属人之土,其体象地,故曰牝脏,为阴中之至阴也。

〔8〕【王冰】 以其气象参合,故能上应于天。

【杨上善】 五脏六腑,即表里阴阳也。皮肤筋骨,即内外阴阳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阴阳也。牝脏牡脏,即雌雄阴阳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阴阳也。此五阴阳,气相输会,故曰合于天也。

【张介宾】 雌雄,即牝牡之谓。输应,转输相应也。此总结上文以人应天之义。地即天中之物,言天则地在其中矣。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①〔1〕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2〕 ,其病发惊骇〔3〕 ,其味酸②〔4〕 ,其类草木〔5〕 ,其畜鸡〔6〕 ,其谷麦〔7〕 ,其应四时,上为岁星〔8〕 ,是以春气在头也〔9〕 ,其音角〔10〕 ,其数八〔11〕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12〕 , 其臭臊〔13〕 。

①各有收受乎:《太素》作“有放乎”。

②酸:《太素》作“辛”。

〔1〕【张介宾】 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2〕【王冰】 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阳升之方,以目为用,故开窍于目。

【杨上善】 精,谓木精也,汁也,三合,藏之肝腑胆中也。

【张介宾】 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

〔3〕【王冰】 风木之气多振动,故病为惊骇。其病发惊骇,象木屈伸有摇动也。新校正云:详东方云“病发惊骇”,余方各阙者,按《五常政大论》“委和之纪,其发惊骇”,疑此文为衍。

【杨上善】 起怒亡魂,故惊骇也。

〔4〕【杨上善】 肝味正酸而言辛者,于义不通。有云:金克木为妻,故肝有辛气。

〔5〕【王冰】 性柔脆而曲直。

【杨上善】 五行各别多类,故五行中各称类也。草木类同也。

【张介宾】 酸者木之味。

〔6〕【王冰】 以鸡为畜,取巽言之。《易》曰:巽为鸡。

【张介宾】 《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

〔7〕【王冰】 五谷之长者麦,故东方用之。《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畜犬,其谷麻。

【张介宾】 麦成最早,故应东方春气。《五常政大论》曰:其畜犬,其谷麻。

〔8〕【王冰】 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

【杨上善】 春当岁星。

【张介宾】 木之精气,上为岁星。

〔9〕【王冰】 万物发荣于上,故春气在头。新校正云:详东方言春气在头,不言故病在头,余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气在某者,互文也。

【张介宾】 木王春,春气上升也。

〔10〕【王冰】 角,木声也。孟春之月,律中太蔟,林钟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八寸。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夷则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七寸五分。新校正云:按郑康成云: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南吕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七寸又二十分寸之一。新校正云:按郑康成云:九分寸之一。凡是三管,皆木气应之。

【杨上善】 头为身之初首,故春气在也。

【张介宾】 木音曰角,其应春,其化丁壬巳亥。

〔11〕【王冰】 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杨上善】 成数八。

【张介宾】 河图数,天三生水,地八成之。

〔12〕【王冰】 木之坚柔,类筋气故。

【张介宾】 肝主筋也。

〔13〕【王冰】 凡气因木变,则为臊。新校正云:详“臊”《月令》作“羶”。

【杨上善】 是知筋位居春,故以病在筋也。

【张介宾】 臭,气之总名也。臊为木气所化。《礼·月令》曰:其臭羶。羶与臊类。臭,许救、尺救二切。臊音骚。

南方① 赤色,入通于心〔1〕 ,开窍于耳〔2〕 ,藏精于心〔3〕 ,故病在五脏〔4〕 ,其味苦②〔5〕 ,其类火〔6〕 ,其畜羊〔7〕 ,其谷黍〔8〕 ,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9〕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10〕 ,其音徵〔11〕 ,其数七〔12〕 ,其臭焦〔13〕 。

①南方:《太素》无此二字。

②苦:《太素》作“苦酸”。

〔1〕【杨上善】 火生于木,心又属火,火色赤,故通心。

〔2〕【杨上善】 《九卷》云:心气通舌。舌既非窍,通于耳。

〔3〕【王冰】 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杨上善】 心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张介宾】 南为火王之方,心为属火之脏,其气相通。赤者火之色。耳者心之窍。火之精气,藏于心曰神。《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4〕【王冰】 以夏气在脏也。

【杨上善】 心为五脏主,不得受于外邪,受外邪则五脏皆病也。

【张介宾】 心为五脏之君主,心病则五脏应之。

〔5〕【杨上善】 酸为苦母,并母言之,故有苦酸。

〔6〕【王冰】 性炎上而燔灼。

【张介宾】 火之味苦。

〔7〕【王冰】 以羊为畜,言其未也,以土同王,故通而言之。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畜马。

【张介宾】 《五常政大论》曰:其畜马。而此曰羊者,意谓午未,俱属南方耳。

〔8〕【王冰】 黍色赤。

【杨上善】 《九卷》云:黄黍味辛。苦味克辛,仍金火相济,故并言之。

【张介宾】 黍之色赤,糯小米也。《五常政大论》曰:其谷麦。

〔9〕【王冰】 火之精气,上为荧惑星,七百四十一周天。

【杨上善】 夏时上为荧惑。

【张介宾】 火之精气,上为荧惑星。

〔10〕【王冰】 火之躁动,类于脉气。

【杨上善】 脉位居夏,故病在脉。

【张介宾】 心主血脉也。

〔11〕【王冰】 徵,火声也。孟夏之月,律中仲吕,无射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六寸七分。新校正云:按郑康成云:六寸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应钟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六寸三分。新校正云:按郑康成云: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季夏之月,律中林钟,黄钟所生,三分减一,管率长六寸。凡是三管,皆火气应之。

【张介宾】 火音曰徵,其应夏,其化戊癸子午。

〔12〕【王冰】 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

【杨上善】 成数七也。

【张介宾】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13〕【王冰】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张介宾】 焦为火气所化。

中央① 黄色,入通于脾②〔1〕 ,开窍于口,藏精于脾〔2〕 ,故病在舌本〔3〕 ,其味甘,其类土〔4〕 ,其畜牛〔5〕 ,其谷稷〔6〕 。其应四时,上为镇星〔7〕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8〕 ,其音宫〔9〕 ,其数五〔10〕 ,其臭香〔11〕 。

①中央:《太素》无此二字。

②于脾:《太素》作“脾胃”。

〔1〕【杨上善】 五色皆自通脏,不言其腑。此言腑者,以胃为四脏资粮,故兼言也。

〔2〕【王冰】 土精之气其神意,脾为化谷,口主迎粮,故开窍于口。

【杨上善】 精,脾中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也。

【张介宾】 土王四季,位居中央,脾为属土之脏,其气相通。黄者土之色。口者脾之窍。土之精气,藏于脾曰意。

〔3〕【王冰】 脾脉上连于舌本,故病气居之。

【杨上善】 脾脉足太阴连舌本,故夏病在舌本也。

【张介宾】 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4〕【王冰】 性安静而化造。

【张介宾】 土之味甘。

〔5〕【王冰】 土王四季,故畜取丑牛,又以牛色黄也。

【张介宾】 牛属丑而色黄也。《易》曰:坤为牛。

〔6〕【王冰】 色黄而味甘也。

【张介宾】 稷,小米也。粳者为稷,糯者为黍,为五谷之长,色黄属土。

〔7〕【王冰】 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

【杨上善】 其脾王四季,故季夏上为镇星也。

【张介宾】 土之精气,上为镇星。

〔8〕【王冰】 土之柔厚,类肉气故。

【杨上善】 脾肉在夏,故有病在肉。

【张介宾】 脾主肌肉也。

〔9〕【王冰】 宫,土声也。律书以黄钟为浊宫,林钟为清宫,盖以林钟当六月管也。五音以宫为主,律吕初起于黄钟为浊宫,林钟为清宫也。

【张介宾】 土音曰宫,其应长夏,其化甲己丑未。

〔10〕【王冰】 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

【杨上善】 其数五,谓生数。

〔11〕【王冰】 凡气因土变,则为香。

【张介宾】 香为土气所化。

西方① 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1〕 ,故病在背〔2〕 ,其味辛,其类金〔3〕 ,其畜马〔4〕 ,其谷稻〔5〕 ,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6〕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7〕 ,其音商〔8〕 ,其数九〔9〕 ,其臭腥〔10〕 。

①西方:《太素》无此二字。

〔1〕【王冰】 金精之气其神魄,肺藏气,鼻通息,故开窍于鼻。

【杨上善】 精,肺液也。

【张介宾】 西为金王之方,肺为属金之脏,其气相通。白者金之色。鼻者肺之窍。金之精气,藏于肺曰魄。

〔2〕【王冰】 以肺在胸中,背为胸中之府也。

【杨上善】 肺为阳中之阴,在背,故病在背。

【张介宾】 肺在胸中,附于背也。

〔3〕【王冰】 性音声而坚劲。

【张介宾】 金之味辛。

〔4〕【王冰】 畜马者,取乾也。《易》曰:乾为马。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畜鸡。

【张介宾】 肺为乾象。《易》曰:乾为马。

〔5〕【王冰】 稻坚白。

【杨上善】 《九卷》云:粳米味甘,黍味辛。此中稻辛。

【张介宾】 稻坚而白,故属金。

〔6〕【王冰】 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杨上善】 秋时上为太白星。

【张介宾】 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

〔7〕【王冰】 金之坚密,类皮毛也。

【杨上善】 皮毛在秋,故病在皮毛也。

【张介宾】 肺主皮毛也。

〔8〕【王冰】 商,金声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大吕所生,三分减一,管率长五寸七分。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太簇所生,三分减一,管率长五寸三分。季秋之月,律中元射,夹钟所生,三分减一,管率长五寸。凡是三管,皆金气应之。

【张介宾】 金音曰商,其应秋,其化乙庚卯酉。

〔9〕【王冰】 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金。

【张介宾】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10〕【王冰】 凡气因金变,则为腥羶之气也。

【杨上善】 九为成数。

【张介宾】 腥为金气所化。

北方① 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1〕 ,藏精于肾〔2〕 ,故病在溪②〔3〕 ,其味咸,其类水〔4〕 ,其畜彘③〔5〕 。其谷豆〔6〕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7〕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8〕 。其音羽〔9〕 ,其数六〔10〕 ,其臭腐〔11〕 。

①北方:《太素》无此二字。

②在溪:《太素》作“在溪谷”。

③彘:《太素》作“豕”。

〔1〕【杨上善】 二阴,谓前后阴也。

〔2〕【王冰】 水精之气其神志,肾藏精,阴泄注,故开窍于二阴也。

【杨上善】 精,谓肾液。

【张介宾】 北为水王之方,肾为属水之脏,其气相通。黑者水之色。二便者肾之窍。水之精气,藏于肾曰志。

〔3〕【王冰】 溪,谓肉之小会也。《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张介宾】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者,水所流注也,故病在溪。

〔4〕【王冰】 性润下而渗灌。

【张介宾】 水之味咸。

〔5〕【王冰】 彘,豕也。

【张介宾】 彘,猪也。《易》曰:坎为豕。彘音治。

〔6〕【王冰】 豆,黑色。

【杨上善】 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骨之会,肾间动气为原气,在溪谷间,故冬病在也。

【张介宾】 菽也,黑者属水。

〔7〕【王冰】 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杨上善】 冬时上为辰星。

【张介宾】 水之精气,上为辰星。

〔8〕【王冰】 肾主幽暗,骨体内藏,以类相同,故病居骨也。

【杨上善】 骨气在冬,故病在骨。

【张介宾】 肾主骨也。

〔9〕【王冰】 羽,水声也。孟冬之月,律中应钟,沽洗所生,三分减一,管率长四寸七分半。仲冬之月,律中黄钟,仲吕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九寸。季冬之月,律中太吕,蕤宾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八寸四分。凡是三管,皆水气应之。

【张介宾】 水音曰羽,其应冬,其化丙辛辰戌。

〔10〕【王冰】 水生数一,成数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杨上善】 六为成数。

【张介宾】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11〕【王冰】 凡气因水变,则为腐朽之气也。

【张介宾】 腐为水气所化。《礼·月令》云:其臭朽。朽,与腐类。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① ,阴阳、表里、雌雄 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②〔1〕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2〕 。

①一逆一从:《太素》作“逆顺”二字。

②合心于精:《太素》作“合之于精”。

〔1〕【王冰】 心合精微,则深知通变。

【张介宾】 善诊者,必能察此阴阳藏象之精微,而合于吾心,庶神理明而逆从变化无遁情矣。

〔2〕【王冰】 随其所能而与之,是谓得师资教授之道也。《灵枢经》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耳聪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论。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由是则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故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也。

【杨上善】 善候脉者,须察脏腑之气,有逆有顺,阴阳表里雌雄纲纪,得之于心,合于至妙,然后教于人。教于人之道,观人所能,妙知声色之情,可使瞻声察色,诸如是等,谓其人也。教,谓教童蒙也。授,谓授久学也。如是行者,可谓上合先圣人道也。

【张介宾】 不得贤智而教之,适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适足以乱真。《气交变大论》曰: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