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1〕 ,万物之纲纪〔2〕 ,变化之父母〔3〕 ,生杀之本始〔4〕 ,神明之府也〔5〕 ,治病必求于本②〔6〕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治病必求于本:《太素》作“治病者,必求之于本”。
〔1〕【王冰】 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杨上善】 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阴阳之气,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万物,故谓之道也。
【张介宾】 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2〕【王冰】 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故为万物之纲纪也。《阴阳离合论》曰:阳与之正,阴为之主。则谓此也。
【杨上善】 形气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阴阳,故为其纲纪。
【张介宾】 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之纲纪。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3〕【王冰】 异类之用也,何者?然鹰化为鸠,田鼠化为 ,腐草化为萤,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蜃,如此皆异类因变化而成有也。
【杨上善】 万物□生,忽然而有,故谓之化也。或□已,或异百端,谓之变也,莫不皆以阴阳雄雌,合成变化,故曰父母。
【张介宾】 《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
〔4〕【王冰】 寒暑之用也。万物假阳气温而生,因阴气寒而死,故知生杀本始,是阴阳之所运为也。
【杨上善】 阴为杀本,阳为生始。
【张介宾】 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则阴亦能生矣。故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
〔5〕【王冰】 府,宫府也。言所以生杀变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亦谓居其中也。新校正云:详“阴阳”至“神明之府”,与《天元纪大论》同,注颇异。
【杨上善】 两仪之□,谓之神明。玄元皇帝曰:天不能转,日月不能行,风不能燥,雨不能润,谁使之尔,谓之神明。斯则阴阳之所不测,化阴阳以为神,通 穷冥以忘知镜七曜而为测,一也;人法天地,具有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二也;亦以阴阳和气,故得神而无□,故为府也。 ,乌了反。
【张介宾】 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贯至此,义当联玩。
〔6〕【王冰】 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
【杨上善】 本谓阴阳。
【张介宾】 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筋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1〕 。阴静阳躁〔2〕 ,阳生阴长〔3〕 ,阳杀阴藏①〔4〕 。阳化气,阴成形〔5〕 。
①阳杀阴藏:《太素》作“阴杀阳藏”。
〔1〕【王冰】 言阴阳为天地之道者何?以此。
【杨上善】 夫太极化生两仪,即有两阴阳二气,二气之起必有两仪之形,是即□形生气,积气成形,故积清阳以为天形,积浊阴以为地形。
【张介宾】 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厚,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
〔2〕【王冰】 言应物类运用之标格也。
【杨上善】 阴气主静,阳气主躁。
【张介宾】 阴性柔,阳性刚也。
〔3〕【杨上善】 少阳,春也,生起万物;少阴,秋也,长熟万物。
〔4〕【王冰】 明前天地杀生之殊用也。神农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新校正云:详阴长阳杀之义,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卦布四方之义,则可见矣。坤者阴也,位西南隅,时在六月七月之交,万物之所盛长也,安谓阴无长之理。乾者阳也,位戌亥之分,时在九月十月之交,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阳无杀之理。以是明之,阴长阳杀之理可见矣。此语又见《天元纪大论》,其说自异。
【杨上善】 五月是阳起一阴爻,杀气者也。十一月是冬藏,起一阳爻,生气者也。有本云:阴生阳杀也之。
【张介宾】 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如《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
〔5〕【王冰】 明前万物滋生之纲纪也。
【杨上善】 阴阳化起物气,以阳为父,故言阳也。阴阳共成于形,以阴为母,故言阴也。
【张介宾】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2〕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① ;浊气在上,则生 胀〔3〕 。此阴阳反作② ,病之逆从也③〔4〕 。
①飧泄:《太素》作“喰洩”。观《太素》全书多做“飡洩”。
②反作:《太素》作“反祚”。
③逆从:《太素》作“逆顺”。
〔1〕【王冰】 明前之大体也。
【杨上善】 物极而变,亦自然之所然耳也。
【张介宾】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2〕【王冰】 言正气也。
【杨上善】 阴浊为地,寒气所以起,阳清为天,热气所以生也之。
【张介宾】 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
〔3〕【王冰】 热气在下则谷不化,故飧泄。寒气在上则气不散,故 胀。何者?以阴静而阳躁也。
【杨上善】 清气是阳,在上;浊气为阴,在下;今浊阴既虚,清阳下并,以其阳盛所以喰洩也。清阳既虚,浊阴上并,以其阴盛,所以 胀喰洩也,食不化而出也。 ,七邻反。
【张介宾】 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孙。 音嗔。
〔4〕【王冰】 反,谓反复。作,谓作务。反复作务,则病如是。
【杨上善】 祚,福也,逆之则为反,顺之为福也。祚,乍故反。
【张介宾】 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1〕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①〔2〕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3〕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4〕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②〔5〕 。
①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太素》作“雨出地,气出天”。
②归六腑:《太素》作“实六腑”。
〔1〕【杨上善】 地之浊气上升,与阳气合为云;天之清气下降,与阴气合为雨也。
〔2〕【王冰】 阴凝上结,则合以成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如是也。
【杨上善】 雨是地之阴气上升,得阳为形。气是天之阳气下降,得阴为兼雾。
【张介宾】 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
〔3〕【王冰】 气本乎天者亲上,气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阴后阴。
【杨上善】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也,所以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故有上下清浊阴阳,内外表里阴阳等,变化无穷也。内外者,脉内营气,称为清阴;脉外卫气,名为浊阳,是则阴清阳浊者也。言上下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是则阳清阴浊者也。彼说内外、清浊、阴阳,此言上下、清浊、阴阳也,是以谷入于胃,分为四道,出于上焦,慓悍行于分肉之间,日五十周,□卫气也。起于中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泌糟粕,羕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行于经遂,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名曰营气。其卫气上行于达面,以资七窍,故曰清阳出上窍也。□若以内外阴阳,在内者为清、外者为浊。若以上下阴阳,则上者为清,下者为浊,有此不同。浊者别回肠下行,故曰浊阴阳出下窍也。
【张介宾】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
〔4〕【王冰】 腠理谓渗泄之门,故清阳可以散发;五脏为包藏之所,故浊阴可以走之。
【杨上善】 此名卫气为清阳,发腠理,即浊为清也。此名营气为浊阴,走于五脏,即清为浊也。
【张介宾】 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腠音凑。
〔5〕【王冰】 四支外动,故清阳实之;六腑内化,故浊阴归之。
【杨上善】 四支、六腑虽同为阳,复分阴阳也。四支在外,故清气实之;六腑在内,故浊谷实之。
【张介宾】 四支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水为阴,火为阳〔1〕 。阳为气,阴为味〔2〕 。味归形〔3〕 ,形归 气〔4〕 。气归精〔5〕 ,精归化①〔6〕 。精食气〔7〕 ,形食味〔8〕 。化生精,气生形②〔9〕 。味伤形,气伤精〔10〕 ,精化为气③ ,气伤于味〔11〕 。
①精归化:《太素》无此三字。
②化生精,气生形:《太素》无此六字。
③化为气:《太素》作“化于气”。
〔1〕【王冰】 水寒而静,故为阴;火热而躁,故为阳。
【杨上善】 五谷为食中水冷谓之阴也,食中火热谓之阳也。
【张介宾】 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炁为水火。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医家首宜省察。
〔2〕【王冰】 气惟散布,故阳为之;味曰从形,故阴为之。
【杨上善】 食中火热发谷五气也,食中水冷发谷五味也之。
【张介宾】 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3〕【杨上善】 五味各入于脏以成之形。
〔4〕【杨上善】 阴形阳气有也。
【张介宾】 归,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
〔5〕【杨上善】 气生五味精华。
【张介宾】 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
〔6〕【王冰】 形食味,故味归形;气养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故下文曰:
【张介宾】 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
〔7〕【杨上善】 五味精华,五气变为
〔8〕【王冰】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故云食之也。
【杨上善】 得于形者,以食为味。
【张介宾】 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
〔9〕【王冰】 曰: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质之有,资气行营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张介宾】 万物化生,必从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归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
〔10〕【王冰】 过其节也。
【杨上善】 五味各走其脏,淫则各伤其脏。精本从气化,有气淫还,各伤其精也。
【张介宾】 味既归形,而味有不节,必反伤形。气既归精,而气有失调,必反伤精。
〔11〕【王冰】 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精血内结,郁为秽腐攻胃,则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伤于味也。
【杨上善】 食中气盛,定伤五味。
【张介宾】 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炁之根。其义即此。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夫阳化气,即云之类;阴成形,即雨之类。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云,气归精也。云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气,精化为气也。人身精气,全是如此。故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而形自强矣。帝所以先举云雨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气升降之如此耳。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①〔1〕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2〕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3〕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②〔4〕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5〕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6〕 。
①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太素》作“味出下窍,气出上窍”。
②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太素》作“气薄则洩,厚则发”。
〔1〕【王冰】 味有质,故下流于便写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杨上善】 五味糟粕为大小便也。谷气不行经隧者,积于胃中,成于吐纳也。
【张介宾】 味为阴故降,气为阳故升。
〔2〕【杨上善】 夫阴阳之道,推之可万也。如五味是阴,味之厚薄,亦是阴阳。故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薄者,阴中之阳也。
〔3〕【王冰】 阳为气,气厚者为纯阳;阴为味,味厚者为纯阴。故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杨上善】 五气是阳,气之厚薄,又是阴阳。故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之薄者,阳中之阴也。上下贵贱吉凶福祸等万物皆然。
【张介宾】 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复各有阴阳也。味为阴矣,而厚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为阳矣,而厚者为纯阳,薄者为阳中之阴。
〔4〕【王冰】 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阳气炎上,故气厚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通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发泄,谓汗出也。
【杨上善】 味厚气薄则上下吐洩,味薄气厚则上下通发。
【张介宾】 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也。
〔5〕【王冰】 火之壮者,壮已必衰;火之少者,少已则壮。
【杨上善】 壮盛火热之气盛,必衰也,少微火暖之气,必为壮盛,此阴阳之□也。
〔6〕【王冰】 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少火滋气,故云气食少火。以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以少火益气,故气得少火则生长。人之阳气,壮少亦然。
【杨上善】 壮火壮盛,食气必衰,气食少火,气得所壮,故得壮火之盛,必散于气,少火之微,定聚生气也。
【张介宾】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1〕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2〕 。阳胜① 则热,阴胜① 则寒〔3〕 。重寒则热② ,重热则寒〔4〕 。寒伤形,热伤气〔5〕 。气伤痛,形伤肿〔6〕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7〕 。
①阳胜、阴胜:《太素》作“阴病”、“阳病”。
②重寒则热:《太素》作“重阴则热”。
〔1〕【王冰】 非惟气味分正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何者?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杨上善】 气之味□□是辛甘,辛甘阴之厚者发散,薄为阳也,酸苦薄者为阳,下涌洩者为阴也。
【张介宾】 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写。涌,湧同。
〔2〕【王冰】 胜则不病,不胜则病。
【杨上善】 夫阴阳和物生者也。今阳虚者,阴必并之。阴并阳者,是则阴胜,故阳病□阴虚亦尔。
【张介宾】 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
〔3〕【王冰】 是则太过而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阴病则热,阳病则寒”。文异意同。
【杨上善】 阴病阳胜故热,阳病阴胜故寒也。
【张介宾】 太过所致。
〔4〕【王冰】 物极则反,亦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也。
【杨上善】 谓阴阳极。
【张介宾】 物极则变也。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
〔5〕【王冰】 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热则荣气内消,故伤气。虽阴成形,阳化气,一过其节,则形气被伤。
【杨上善】 形者和阴也,气者和阳也。寒甚有伤于形,热甚伤夺其气,斯之常。
【张介宾】 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6〕【王冰】 气伤则热结于肉分,故痛;形伤则寒薄于皮腠,故肿。
【杨上善】 卫气行于肤肉之中,邪气客于肤肉,壅遏卫气,迫于分肉故痛。
【张介宾】 气欲利,故伤之则痛。形有质,故伤之则肿。
〔7〕【王冰】 先气证而病形,故曰气伤形;先形证而病气,故曰形伤气。
【张介宾】 气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气伤形也。形先病而后及于气,因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1〕 ,热胜则肿①〔2〕 ,燥胜则干〔3〕 ,寒胜则浮②〔4〕 ,湿胜则濡写③〔5〕 。
①风胜则动,热胜则肿:《太素》作“风胜则肿”。
②浮:《太素》作“胕”。
③写:《太素》无此字。
〔1〕【王冰】 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为动。新校正云:按《左传》曰:风淫末疾。即此义也。
【杨上善】 邪风客于皮肤,则为 肿也。
【张介宾】 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即医和云风淫末疾之类。
〔2〕【王冰】 热胜则阳气内郁,故洪肿暴作,甚则荣气逆于肉理,聚为痈脓之肿。
【张介宾】 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即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
〔3〕【王冰】 燥胜则津液竭涸,故皮肤干燥。
【杨上善】 邪热燥于皮肤,则皮干无汗。
【张介宾】 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4〕【王冰】 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
【杨上善】 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
【张介宾】 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即医和云阴淫寒疾之类。
〔5〕【王冰】 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导而注写也。以湿内盛而写,故谓之濡写。新校正云:按《左传》曰:雨淫腹疾。则其义也。风胜则动,至此五句,与《天元纪大论》文重,彼注颇详矣。
【杨上善】 阴湿气盛,则多汗也。
【张介宾】 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胃,为水谷不分濡写之病,即医和云雨淫腹疾之类。濡音如,湿滞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①〔1〕 。人有五脏,化② 五气,以生③ 喜怒悲忧恐〔2〕 。
①风:《太素》无此字。
②化:《太素》作“有”。
③生:《太素》无此字。
〔1〕【王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杨上善】 天之用也。四时之用。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风,谓具五者也。
【张介宾】 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五运行》等论言寒暑燥湿风火者,是为六气也。
〔2〕【王冰】 五脏,谓肝心脾肺肾。五气,谓喜怒悲忧恐。然是五气更伤五脏之和气矣。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又本篇下文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玉机真脏论》作“悲”,诸论不同。皇甫士安《甲乙经·精神五脏篇》具有其说。盖言悲者,以悲能胜怒,取五志迭相胜而为言也。举思者,以思为脾之志也。各举一,则义俱不足;两见之,则互相成义也。
【杨上善】 人之有也。五气,五脏气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肾五志者。
【张介宾】 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由五气以生五志。如本论及《五运行大论》,俱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天元纪大论》亦以“悲”作“思”。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1〕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①〔2〕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②〔3〕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4〕 。
①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太素》无此八字。
②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太素》无此八字。
〔1〕【王冰】 喜怒之所生,皆生于气,故云喜怒伤气。寒暑之所胜,皆胜于形,故云寒暑伤形。近取举凡,则如斯矣;细而言者,则热伤于气,寒伤于形。
【杨上善】 内伤者也。外伤者也。
【张介宾】 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上文言寒伤形、热伤气,与此二句似乎不同,盖彼以阴阳分形气,此以内外分形气也。
〔2〕【王冰】 怒则气上,喜则气下,故暴卒气上则伤阴,暴卒气下则伤阳。
【张介宾】 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如《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亦各从其类也。
〔3〕【王冰】 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矣。
【张介宾】 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
〔4〕【王冰】 《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然喜怒不恒,寒暑过度,天真之气,何可久长。
【杨上善】 内外伤已,生得坚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
【张介宾】 固,坚也。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①〔2〕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3〕 ;夏伤于暑,秋必② 痎疟〔4〕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5〕 。
①温病:《太素》作“病温”。
②秋必:《太素》作“秋生”。
〔1〕【王冰】 言伤寒、伤暑亦如是。
【张介宾】 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2〕【王冰】 夫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故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故养生者,必慎伤于邪也。
【杨上善】 伤,过多也。冬寒,阴也。人于冬时,温衣热食,腠理开发,多取寒凉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闭,内行脏腑,至春寒极变为温病也。
【张介宾】 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愚按: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煖,其衣常薄,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3〕【王冰】 风中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飧泄。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杨上善】 春风,阳也。春因腠理开发,风入腠闭,内行脏腑肠胃之中,至夏飧洩也。飧,水洗饭也,音孙,谓肠胃有风,水谷不化而出也。
【张介宾】 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飧音孙,完谷而泄也。
〔4〕【王冰】 夏暑已甚,秋热复壮,两热相攻,故为痎疟。痎,瘦也。
【杨上善】 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于内,至□气发,腠理外闭,风气内发,以成痎疟。痎音皆。
【张介宾】 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痎疟。痎音皆。
〔5〕【王冰】 秋湿既多,冬水复王,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冬寒甚则为嗽。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杨上善】 秋多雨湿,人伤受湿,湿从上下,至冬寒并伤肺,故成咳嗽也。愷代反,又邱吏反,谓逆气也。
【张介宾】 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证,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1〕 ?
〔1〕【王冰】 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灵枢经》曰: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之脉各三,则为六合也。手厥阴,则心包络脉也。《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属骨者,为骨相连属处。表里者,诸阳经脉皆为表,诸阴经脉皆为理。新校正云:详“帝曰”至“其信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张介宾】 论理,讲求也。列别,分辨也。端言经脉之发端,络言支脉之横络。两经交至谓之会,他经相贯谓之通。十二经之表里,谓之六合。气穴溪谷、分部逆从等义,如《经脉篇》及《气穴》《气府》《皮部》《骨空》等论,各有详载,而此篇所答,则惟四时五行藏象气味之化,其他则散见各篇也。别,必列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1〕 ,风生木〔2〕 ,木生酸〔3〕 ,酸生肝〔4〕 ,肝生筋〔5〕 ,筋生心〔6〕 ,肝主目〔7〕 。其在天为玄〔8〕 ,在人为道〔9〕 ,在地为化〔10〕 。化生五味〔11〕 ,道生智〔12〕 ,玄生神〔13〕 ,神在天为风〔14〕 ,在地为木〔15〕 ,在体为筋〔16〕 ,在脏为肝〔17〕 ,在色为苍〔18〕 ,在音为角〔19〕 ,在声为呼〔20〕 ,在变动为握〔21〕 ,在窍为目〔22〕 ,在味为酸〔23〕 , 在志为怒〔24〕 。 怒伤肝〔25〕 ,悲胜怒〔26〕 ;风伤筋〔27〕 ,燥胜风〔28〕 ;酸伤筋〔29〕 , 辛胜酸〔30〕 。
〔1〕【王冰】 阳气上腾,散为风也。风者天之号令,风为教始,故生自东方。
【张介宾】 风者,天地之阳气;东者,日升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王于东,而东方生风。
〔2〕【王冰】 风鼓木荣,则风生木也。
【张介宾】 风动则木荣也。
〔3〕【王冰】 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
【张介宾】 《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化。
〔4〕【王冰】 生,谓生长也。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长于肝。
【张介宾】 酸先入肝也。
〔5〕【王冰】 肝之精气,生养筋也。
【张介宾】 肝主筋也。
〔6〕【王冰】 《阴阳书》曰:木生火。然肝之木气,内养筋已,乃生心也。
【张介宾】 木生火也。
〔7〕【王冰】 目见曰明,类齐同也。
【张介宾】 目者肝之官也。
〔8〕【王冰】 玄,谓玄冥,言天色高远,尚未盛明也。
【张介宾】 玄,深微也。天道无穷,东为阳升之方,春为发生之始,故曰玄。
〔9〕【王冰】 道,谓道化,以道而化,人则归从。
【张介宾】 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则可与言道矣。
〔10〕【王冰】 化谓造化也,庶类时育,皆造化者也。
【张介宾】 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终始。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称曰化。化化生生,道归一气,故于东方首言之。
〔11〕【王冰】 万物生,五味具,皆变化为母,而使生成也。
【张介宾】 万物化生,五味具矣。
〔12〕【王冰】 智从正化而有,故曰道生智。
【张介宾】 生意日新,智慧出矣。
〔13〕【王冰】 玄冥之内,神处其中,故曰玄生神。
【张介宾】 玄冥之中,无有而无不有也,神神奇奇,所从生矣。按:在天为玄至此六句,他方皆无,而东独有之。盖东方为生物之始,而元贯四德,春贯四时,言东方之化,则四气尽乎其中矣。此盖通举五行六气之大法,非独指东方为言也。观《天元纪大论》有此数句,亦总贯五行而言,其义可见。
〔14〕【王冰】 飞扬鼓坼,风之用也。然发而周远,无所不通,信乎神化而能尔。
【张介宾】 飞扬散动,风之用也。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雨露,无非天地之神,而风则神之一者。又风为六气之首,故应东方。
〔15〕【王冰】 柔软曲直,木之性也。新校正云:详“其在天”至“为木”,与《天元纪大论》同,注颇异。
【张介宾】 五行在地,东方属木。
〔16〕【王冰】 束络连缀,而为力也。
【张介宾】 筋属众体之木。
〔17〕【王冰】 其神,魂也。《道经义》曰:魂居肝,魂静则至道不乱。
【张介宾】 肝属五脏之木。
〔18〕【王冰】 苍谓薄青色,象木色也。
【张介宾】 苍属五色之木。
〔19〕【王冰】 角,谓木音,调而直也。《乐记》曰:角乱则忧,其民怨。
【张介宾】 角属五音之木。
〔20〕【王冰】 呼,谓叫呼,亦谓之啸。
【张介宾】 怒则叫呼。
〔21〕【王冰】 握所以牵就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握、忧、哕、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
【张介宾】 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22〕【王冰】 目所以司见形色。
【张介宾】 肝之窍也。
〔23〕【王冰】 酸可用收敛也。
【张介宾】 木之味也。
〔24〕【王冰】 怒所以禁非也。
【张介宾】 强则好怒,肝之志也。《宣明五气篇》曰:并于肝则忧。
〔25〕【王冰】 虽志为怒,甚则自伤。
【张介宾】 怒出于肝,过则伤肝。
〔26〕【王冰】 悲则肺金并于肝木,故胜怒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新校正云:详五志云怒喜思忧,恐“悲”当云“忧”,今变“忧”为“悲”者,盖以“恚忧而不解则伤意”,“悲哀而动中则伤魂”,故不云“忧”也。
【张介宾】 悲忧为肺金之志,故胜肝木之怒。悲则不怒,是其征也。
〔27〕【王冰】 风胜则经络拘急。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曰:风伤肝。
【张介宾】 同气相求,故风伤筋。
〔28〕【王冰】 燥为金气,故胜木风。
【张介宾】 燥为金气,故胜风木。
〔29〕【王冰】 过节也。
【张介宾】 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
〔30〕【王冰】 辛金味,故胜木酸。
【张介宾】 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
南方生热〔1〕 ,热生火〔2〕 ,火生苦〔3〕 ,苦生心〔4〕 ,心生血〔5〕 ,血生脾①〔6〕 ,心主舌〔7〕 。其在天为热〔8〕 ,在地为火〔9〕 ,在体为脉〔10〕 ,在脏为心〔11〕 ,在色为赤〔12〕 ,在音为徵〔13〕 ,在声为笑〔14〕 ,在变动为忧〔15〕 ,在窍为舌〔16〕 ,在味为苦〔17〕 ,在志为喜〔18〕 。喜伤 心〔19〕 ,恐胜喜〔20〕 ;热伤气〔21〕 ,寒胜热〔22〕 ;苦伤气〔23〕 ,咸胜苦〔24〕 。
①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脉”。
〔1〕【王冰】 阳气炎燥故生热。
【张介宾】 阳极于夏,夏王于南,故南方生热。
〔2〕【王冰】 钻燧改火,惟热是生。
【张介宾】 热极则生火也。
〔3〕【王冰】 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张介宾】 《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气之所化。
〔4〕【王冰】 凡味之苦者,皆先生长于心。
【张介宾】 苦先入心也。
〔5〕【王冰】 心之精气,生养血也。
【张介宾】 心主血脉也。
〔6〕【王冰】 《阴阳书》曰:火生土。然心火之气,内养血已,乃生脾土。
【张介宾】 火生土也。
〔7〕【王冰】 心别是非,舌以言事,故主舌。
【张介宾】 舌为心之官也。
〔8〕【王冰】 暄暑炽燠,热之用也,
【张介宾】 六气在天者为热。
〔9〕【王冰】 炎上翕赩,火之性也。
【张介宾】 五行在地者为火。
〔10〕【王冰】 通行荣卫而养血也。
【张介宾】 脉属众体之火。
〔11〕【王冰】 其神,心也。《道经义》曰:神处心,神守则血气流通。
【张介宾】 心属五脏之火。
〔12〕【王冰】 象火色。
【张介宾】 赤属五色之火。
〔13〕【王冰】 徵谓火音,和而美也。《乐记》曰:徵乱则哀,其事勤。
【张介宾】 徵属五音之火。
〔14〕【王冰】 笑,喜声色。
【张介宾】 喜则发笑,心之声也。
〔15〕【王冰】 忧可以成务。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
【张介宾】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故忧。
〔16〕【王冰】 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张介宾】 心之窍也。
〔17〕【王冰】 苦可用燥泄也。
【张介宾】 火之味也。
〔18〕【王冰】 喜所以和乐也。
【张介宾】 心之志也。
〔19〕【王冰】 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张介宾】 喜出于心,过则伤心。
〔20〕【王冰】 恐则肾水并于心火,故胜喜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肾则恐。
【张介宾】 恐为肾水之志,故胜心火之喜。恐则不喜,是其征也。
〔21〕【王冰】 热胜则喘息促急。
【张介宾】 壮火食气也。
〔22〕【王冰】 寒为水气,故胜火热。
【张介宾】 水胜火也。
〔23〕【王冰】 以火生也。新校正云:详此篇论所伤之旨,其例有三:东方云风伤筋酸伤筋,中央云湿伤肉甘伤肉,是自伤者也。南方云热伤气苦伤气,北方云寒伤血咸伤血,是伤己所胜。西方云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己,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凡此五方所伤,有此三例不同,《太素》则俱云自伤。
【张介宾】 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
〔24〕【王冰】 咸水味,故胜火苦。
【张介宾】 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愚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苦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何非胜复之妙?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耳。
中央生湿〔1〕 ,湿生土〔2〕 ,土生甘〔3〕 ,甘生脾〔4〕 ,脾生肉〔5〕 ,肉生肺〔6〕 ,脾主口〔7〕 。其在天为湿〔8〕 ,在地为土〔9〕 ,在体为肉〔10〕 ,在脏为脾〔11〕 ,在色为黄〔12〕 ,在音为宫〔13〕 ,在声为歌〔14〕 ,在变动为哕〔15〕 ,在窍为口〔16〕 ,在味为甘〔17〕 ,在志为思〔18〕 。思伤脾〔19〕 ,怒胜思〔20〕 ;湿伤肉〔21〕 ,风胜湿〔22〕 ;甘伤肉〔23〕 ,酸胜甘〔24〕 。
〔1〕【王冰】 阳气盛薄,阴气固升,升薄相合,故生湿也。《易义》曰:阳上薄阴,阴能固之,然后蒸而为雨,明湿生于固阴之气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张介宾】 土王中央,其气化湿。
〔2〕【王冰】 土湿则固,明湿生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张介宾】 湿润则土气王而万物生。
〔3〕【王冰】 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
【张介宾】 《洪范》曰:土爰稼穑,稼穑作甘。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化。
〔4〕【王冰】 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长于脾。
【张介宾】 甘先入脾也。
〔5〕【王冰】 脾之精气,生养肉也。
【张介宾】 脾主肌肉也。
〔6〕【王冰】 《阴阳书》曰:土生金。然脾土之气,内养肉已,乃生肺金。
【张介宾】 土生金也。
〔7〕【王冰】 脾受水谷,口纳五味,故主口。
【张介宾】 口唇者脾之官也。
〔8〕【王冰】 雾露云雨,湿之用也。
【张介宾】 气化于天,中央为湿。
〔9〕【王冰】 安静稼穑,土之德也。
【张介宾】 形成于地,中央属土。
〔10〕【王冰】 覆裹筋骨,充其形也。
【张介宾】 肉属众体之土。
〔11〕【王冰】 其神,意也。《道经义》曰:意托脾,意宁则智无散越。
【张介宾】 脾属五脏之土。
〔12〕【王冰】 象土色也。
【张介宾】 黄属五色之土。
〔13〕【王冰】 宫谓土音,大而和也。《乐记》曰:宫乱则荒,其君骄。
【张介宾】 宫属五音之土。
〔14〕【王冰】 歌,叹声也。
【张介宾】 得意则歌,脾之声也。
〔15〕【王冰】 哕,谓哕噫,胃寒所生。新校正云:详王谓哕为哕噫。噫,非哕也。按杨上善云:哕,气忤也。
【张介宾】 哕,于决切,呃逆也。
〔16〕【王冰】 口所以司纳水谷。
【张介宾】 脾之窍也。
〔17〕【王冰】 甘可用宽缓也。
【张介宾】 土之味也。
〔18〕【王冰】 思所以知远也。
【张介宾】 脾之志也。《宣明五气篇》曰:并于脾则畏。
〔19〕【王冰】 虽志为思,甚则自伤。
【张介宾】 脾志为思,过则伤脾。
〔20〕【王冰】 怒则不思,胜可知矣。
【张介宾】 怒为肝木之志,故胜脾土之思。怒则不思,是其征也。
〔21〕【王冰】 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肉伤。
【张介宾】 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伤肉。
〔22〕【王冰】 风为木气,故胜土湿。
【张介宾】 木胜土也。
〔23〕【王冰】 亦过节也。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云:甘伤脾。
【张介宾】 过于甘也。
〔24〕【王冰】 酸木味,故胜土甘。
【张介宾】 酸为木味,故胜土之甘。
西方生燥〔1〕 ,燥生金〔2〕 ,金生辛〔3〕 ,辛生肺〔4〕 ,肺生皮毛〔5〕 ,皮毛生肾〔6〕 ,肺主鼻〔7〕 。其在天为燥〔8〕 ,在地为金〔9〕 ,在体为皮毛〔10〕 ,在脏为肺〔11〕 ,在色为白〔12〕 ,在音为商〔13〕 ,在声为哭〔14〕 ,在变动为咳〔15〕 ,在窍为鼻〔16〕 ,在味为辛〔17〕 ,在志为忧〔18〕 。忧伤肺〔19〕 ,喜胜忧〔20〕 ;热伤皮毛〔21〕 ,寒胜热〔22〕 ;辛伤皮毛〔23〕 ,苦胜辛〔24〕 。
〔1〕【王冰】 天气急切故生燥。
【张介宾】 金王西方,其气化燥。
〔2〕【王冰】 金燥有声,则生金也。
【张介宾】 燥则刚劲,金气所生也。
〔3〕【王冰】 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从革作辛。
【张介宾】 《洪范》曰: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故味辛者,皆金气之所化。
〔4〕【王冰】 凡味之辛者,皆先生长于肺。
【张介宾】 辛先入肺也。
〔5〕【王冰】 肺之精气,生养皮毛。
【张介宾】 肺主皮毛也。
〔6〕【王冰】 《阴阳书》曰:金生水。然肺金之气,养皮毛已,乃生肾水。
【张介宾】 金生水也。
〔7〕【王冰】 肺藏气,鼻通息,故主鼻。
【张介宾】 鼻者肺之官也。
〔8〕【王冰】 轻急劲强,燥之用也。
【张介宾】 气化于天,在西为燥。
〔9〕【王冰】 坚劲从革,金之性也。
【张介宾】 形成于地,在西属金。
〔10〕【王冰】 包藏肤腠,捍其邪也。
【张介宾】 皮毛属众体之金。
〔11〕【王冰】 其神,魄也。《道经义》曰:魄在肺,魄安则德修寿延。
【张介宾】 肺属五脏之金。
〔12〕【王冰】 象金色。
【张介宾】 白属五色之金。
〔13〕【王冰】 商谓金声,轻而劲也。《乐记》曰:商乱则陂,其宫坏。
【张介宾】 商属五音之金。
〔14〕【王冰】 哭,哀声也。
【张介宾】 悲哀则哭,肺之声也。
〔15〕【王冰】 咳,谓咳嗽,所以利咽喉也。
【张介宾】 邪伤于肺,其病为咳。
〔16〕【王冰】 鼻所以司嗅呼吸。
【张介宾】 肺之窍也。
〔17〕【王冰】 辛可用散润也。
【张介宾】 金之味也。
〔18〕【王冰】 忧,深虑也。
【张介宾】 肺之志也。金气惨凄,故令人忧。《宣明五气篇》曰:并于肺则悲。
〔19〕【王冰】 虽志为忧,过则损也。
【张介宾】 忧则气消,故伤肺也。
〔20〕【王冰】 喜则心火并于肺金,故胜忧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心则喜。
【张介宾】 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喜则神畅,故胜忧也。
〔21〕【王冰】 热从火生,耗津液故。
【张介宾】 热胜则津液耗而伤皮毛,火克金也。
〔22〕【王冰】 阴制阳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又按:王注《五运行大论》云:火有二别。故此再举热伤之形证。
【张介宾】 水制火也。
〔23〕【王冰】 过而招损。
【张介宾】 辛能散气,故伤皮毛。
〔24〕【王冰】 苦火味,故胜金辛。
【张介宾】 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
北方生寒〔1〕 ,寒生水〔2〕 ,水生咸〔3〕 ,咸生肾〔4〕 ,肾生骨髓〔5〕 ,髓生肝〔6〕 ,肾主耳〔7〕 。其在天为寒〔8〕 ,在地为水〔9〕 ,在体为骨〔10〕 ,在脏为肾〔11〕 ,在色为黑〔12〕 ,在音为羽〔13〕 ,在声为呻〔14〕 ,在变动为栗〔15〕 ,在窍为耳〔16〕 ,在味为咸〔17〕 ,在志为恐〔18〕 。恐伤肾〔19〕 ,思胜恐〔20〕 ;寒伤血〔21〕 ,燥胜寒〔22〕 ;咸伤血〔23〕 ,甘胜咸〔24〕 。
〔1〕【王冰】 阴气凝冽,故生寒也。
【张介宾】 水王北方,其气化寒。
〔2〕【王冰】 寒气盛凝变为水。
【张介宾】 寒气阴润,其化为水。
〔3〕【王冰】 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
【张介宾】 《洪范》曰: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故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化。
〔4〕【王冰】 凡味之咸者,皆生长于肾。
【张介宾】 咸先入肾也。
〔5〕【王冰】 肾之精气,生养骨髓。
【张介宾】 肾主骨髓也。
〔6〕【王冰】 《阴阳书》曰:水生木。然肾水之气,养骨髓已,乃生肝木。
【张介宾】 水生木也。
〔7〕【王冰】 肾属北方,位居幽暗,声入故主耳。
【张介宾】 耳者肾之官也。
〔8〕【王冰】 凝清惨冽,寒之用也。
【张介宾】 气化于天,在北为寒。
〔9〕【王冰】 清洁润下,水之用也。
【张介宾】 形成于地,在北属水。
〔10〕【王冰】 端直贞干,以立身也。
【张介宾】 骨属众体之水。
〔11〕【王冰】 其神,志也。《道经义》曰:志藏肾,志营则骨髓满实。
【张介宾】 肾属五脏之水。
〔12〕【王冰】 象水色。
【张介宾】 黑属五色之水。
〔13〕【王冰】 羽谓水音,沉而深也。《乐记》曰:羽乱则危,其财匮。
【张介宾】 羽属五音之水。
〔14〕【王冰】 呻,吟声也。
【张介宾】 气郁则呻吟,肾之声也。
〔15〕【王冰】 栗谓战栗,甚寒大恐而悉有之。
【张介宾】 战栗也。大寒甚恐则有之,故属水。
〔16〕【王冰】 耳所以司听五音。新校正云:按《金匮真言论》云:开窍于二阴。盖以心寄窍于耳,故与此不同。
【张介宾】 肾之窍也。按前篇《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开窍于二阴。则耳又为心之窍。如《本脏篇》以耳之高下坚脆而验肾。则耳信为肾之窍,而又属于心也。
〔17〕【王冰】 咸可用柔软也。
【张介宾】 水之味也。
〔18〕【王冰】 恐所以惧恶也。
【张介宾】 肾之志也。
〔19〕【王冰】 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明感肾也。
【张介宾】 恐则精却,故伤肾。凡猝然恐者多遗尿,甚则阳痿,是其征也。
〔20〕【王冰】 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也。
【张介宾】 思为脾土之志,故胜肾水之恐。深思见理,恐可却也。
〔21〕【王冰】 寒则血凝,伤可知也。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骨”。
【张介宾】 寒则血凝涩,故寒伤血。《阴阳应象大论》云:寒伤形。盖形即血也。
〔22〕【王冰】 燥从热生,故胜寒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燥”作“湿”。
【张介宾】 燥则水涸故胜寒。
〔23〕【王冰】 食咸而渴,伤血可知。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骨”。
【张介宾】 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
〔24〕【王冰】 甘土味,故胜水咸。新校正云:详自前“岐伯对曰”至此,与《五运行论》同,两注颇异,当并用之。
【张介宾】 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按:新校正云:详此篇论所伤之旨,其例有三:东方云风伤筋、酸伤筋,中央云湿伤肉、甘伤肉,是自伤者也;南方云热伤气、苦伤气,北方云寒伤血、咸伤血,是伤己所胜也;西方云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己也,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凡此五方所伤,有此三例不同。愚按:北方云燥胜寒,若以五行正序,当云湿胜寒;但寒湿同类,不能相胜,故曰燥胜寒也。诸所不同如此,盖因其切要者为言也。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1〕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2〕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3〕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4〕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5〕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 。
〔1〕【王冰】 观其覆载而万物之上下可见矣。
【张介宾】 天覆物,故在上。地载物,故在下。《五运行大论》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2〕【王冰】 阴主血,阳主气。阴生女,阳生男。
【张介宾】 阳为气为男,阴为血为女。
〔3〕【王冰】 阴阳间气,左右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也。新校正云:详间气之说,具《六微旨大论》中。杨上善云: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张介宾】 阳左而升,阴右而降。《五运行大论》曰: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之类。
〔4〕【王冰】 观水火之气,则阴阳征兆可明矣。
【张介宾】 征,证也。兆,见也。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也。
〔5〕【王冰】 谓能为变化之生成之元始。新校正云:详“天地者”至“万物之能始”,与《天元纪大论》同,注颇异,彼无“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一句,又以“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代“阴阳者,万物之能始”。
【张介宾】 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
〔6〕【王冰】 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
【张介宾】 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人伦言,则妻守于中,夫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帝曰:法阴阳奈何〔1〕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2〕 ,腠理闭〔3〕 ,喘 粗①〔4〕 为之俛仰〔5〕 ,汗不出而热〔6〕 ,齿干②〔7〕 ,以烦冤③〔8〕 ,腹满死〔9〕 ,能冬不能夏〔10〕 。阴盛则身寒〔11〕 ,汗出〔12〕 ,身常清④〔13〕 ,数栗〔14〕 而寒〔15〕 ,寒则厥〔16〕 ,厥则腹满死〔17〕 ,能夏不能冬〔18〕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19〕 。
①喘粗:《太素》作“而粗”。
②齿干:《太素》作“干齿”。
③冤:《太素》作“悗”。
④清:《太素》作“凊”。
〔1〕【杨上善】 阴阳者,天地纲纪,变化父母,养生之道,法之以成,故问之。
【张介宾】 法,则也。以辨病之阴阳也。
〔2〕【杨上善】 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言八益者:身热,一益也,阴弱阳盛,故通身热也。
〔3〕【杨上善】 二益也,阳开腠理,过盛则闭。
〔4〕【杨上善】 三益也,热盛则腠理皮上粗涩也。
〔5〕【杨上善】 四益也,热盛上下,故身俛仰。
〔6〕【杨上善】 五益也,阴气内绝,故汗不出,身仍热。
〔7〕【杨上善】 六益也,热盛至骨,故齿干也。
〔8〕【杨上善】 七益也,热以乱神,故烦闷也。
〔9〕【杨上善】 八益也,热盛胃中,故腹满也。前已七益,复加腹满,故致死。
〔10〕【王冰】 阳胜故能冬,热甚故不能夏。
【杨上善】 以其内热,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热。
【张介宾】 阳胜者火盛,故身热。阳盛者表实,故腠理闭。阳实于胸,则喘粗不得卧,故为俛仰。汗闭于外,则热郁于内,故齿干。阳极则伤阴,故以烦冤腹满死。阴竭者,得冬之助,犹可支持;遇夏之热,不能耐受矣。冤,郁而乱也。腠音凑。俛,俯同。能,耐同。
〔11〕【杨上善】 下言七损也:身寒,一损也,身苦寒。
〔12〕【杨上善】 二损也,无阳禁腠,故汗出。
〔13〕【杨上善】 三损也,凊,冷也,身皮肤常冷也。
〔14〕【杨上善】 四损也,数数战栗也。
〔15〕【杨上善】 五损也,战而复寒也。
〔16〕【杨上善】 六损也,寒则手足逆冷也。
〔17〕【王冰】 厥谓气逆。
【杨上善】 七损也。前已六损,复加冷气满腹,冷气满腹,故致死也。
〔18〕【王冰】 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杨上善】 寒人遇热,故堪能也。
【张介宾】 阴胜则阳衰,故身寒。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栗,战栗也。厥,厥逆也。阴极者,阳竭于中,故腹满而死。阳衰者,喜暖恶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19〕【杨上善】 此是阴阳变极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张介宾】 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1〕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2〕 ,不知① 用此,则早衰之节也②〔3〕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4〕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5〕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③ ,九窍不利〔6〕 ,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7〕 。故曰:知之则强〔8〕 ,不知则老〔9〕 ,故同出而名异耳④〔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11〕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12〕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⑤〔13〕 。
①知:《太素》作“去”。
②早衰之节也:《太素》作“早衰,衰之节”。
③气大衰:《太素》作“大气衰”。
④故同出而名异耳:《太素》作“故同名异邪”。
⑤益治:《太素》作“益理”。
〔1〕【王冰】 调,谓顺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气精气也。
【杨上善】 阴阳相胜,遂有七损八益,虚实不和,故谓调之。
【张介宾】 帝以阴阳为病俱能死,故问调和二者之道。
〔2〕【杨上善】 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与天地同极也。
〔3〕【王冰】 用,谓房色也。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
【杨上善】 人不修道,不去损益,则阴阳不调,是谓不道,不道早衰也。
【张介宾】 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长之几,则阴阳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愚按:阴阳二气,形莫大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虽天地为对待之体,而地在天中,顺天之化;日月为对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赖日以明。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为主也。故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故《生气通天》等论皆专重阳气,其义可知。又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常宜损,阳常宜盈。顺阳者多长生,顺阴者多消灭。《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亦皆以阳气为言。可见死生之本,全在阳气。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于扶阳抑阴者,盖恐其自消而剥,自剥而尽,而生道不几乎息矣。观圣贤虑始之心,相符若此,则本篇损益大义,又安能外乎是哉?一曰: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如《上古天真论》云:女得七数,男得八数。使能知七之所以损,则女可预防其损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则男可常守其益而损无涉也。阴阳皆有损益,能知所预,则二者何不可调哉?此说亦通。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然经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故马氏因之而注为采取之说,岂此论专为男而不为女耶?矧亵狎之训,亦岂神圣正大之意哉?
〔4〕【王冰】 内耗故阴减,中干故气力始衰。《灵枢经》曰:人年四十,腠理始疏,荣华稍落,发斑白。由此之节言之,亦起居衰之次也。
【杨上善】 始衰时节,年四十也。六腑为阳气,五脏为阴气。人年四十,五脏阴气自半已衰,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颁白,行立之起,坐卧之居,日渐已衰也。
【张介宾】 阴,真阴也。四十之后,精气日衰,阴减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较,至若彭殇椿菌,禀赋不齐,而太极初中,则又各有其局象。愚按:真阴之义,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谓之元精。《道书》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又曰: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此阳精二字,专指神气为言,谓神必由精而生也。又《钟吕集》曰: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凡此之说,皆深得阴阳之精义。试以人之阳事验之,夫施而泄者,阴之精也,坚而热者,阳之气也,精去而阳痿,则阴之为阳,尤易见也。此即阴气自半之谓。故《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观之,可见真阴者,即真阳之本也。夫水火皆宅于命门,拆之则二,合之则一,造化由此而生,万物由此而出。其在人身,为性命之根柢,为脏腑之化原,故许叔微云:补脾不若补肾。诚独见之玄谈,医家之宗旨也。后世有以苦寒为补阴者,伐阴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为深察。真阴已半,所以衰也。
〔5〕【王冰】 衰之渐也。
【杨上善】 人年五十,脾气衰,故体重。肝气衰,故目不明。肾气衰,故听不聪也。
【张介宾】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渐衰,故体重而耳目不聪矣。
〔6〕【杨上善】 人年六十,肾气衰,精气减,筋弛,故宗筋痿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为大气也,其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今经脉大气皆衰,故九窍不利。
〔7〕【王冰】 衰之甚也。
【杨上善】 腰以上为阳,以居上也;腰以下为阴,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减阴痿,行步无力,即下虚上实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
【张介宾】 阴痿,阳不举也。阴气内亏,故九窍不利。阴虚则阳无所归而气浮于上,故上实下虚而涕泣俱出。
〔8〕【杨上善】 知察于同,去七损八益,其身日强。
〔9〕【王冰】 知,谓知七损八益,全形保性之道也。
【杨上善】 人察于异,有损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此之谓也。
【张介宾】 知,谓知损益之道。
〔10〕【王冰】 同,谓同于好欲;异,谓异其老壮之名。
【杨上善】 道理无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方殊,故异邪也。
【张介宾】 同出者,人生同此阴阳也。而知与不知,则智愚之名异矣。
〔11〕【王冰】 智者察同欲之闲,而能性道;愚者见形容别异,方乃效之。自性则道益有余,仿效则治生不足。故下文曰:
【杨上善】 察,观也。智者反物观道,愚者反道观物。
【张介宾】 智者所见,皆合于道,故察同。愚者闻道则笑,而各是其是,故察异。
〔12〕【王冰】 先行故有余,后学故不足。
【张介宾】 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13〕【王冰】 夫保性全形,盖由知道之所致也。故曰:道者不可斯须离,可离非道。此之谓也。
【杨上善】 愚者观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聋,则视听不足也;体重力衰,则身不足也;老者日衰,壮者日老,则寿不足也。智者观道,神清性明,故三有余也。视听日胜,则耳目有余也;身强体轻,则身有余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壮更益气色之理,则寿有余。
【张介宾】 此智者有余之征验。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1〕 ,乐恬惔之能〔2〕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3〕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4〕 。
〔1〕【杨上善】 圣人,谓广成子等也。忘物丧我,任物之动,即为无为之事也。
〔2〕【杨上善】 怡神适性,即乐恬惔之能也。
【张介宾】 无为者,天地之道也。恬惔者,自然之乐也。《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惔无为之道也。《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能者,如关尹子所谓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之义。
〔3〕【杨上善】 圣人欲无欲之欲,志无求之志,故从快于虚无。不失其道,谓之守也。
〔4〕【王冰】 圣人不为无益以害有益,不为害性而顺性,故寿命长远,与天地终。《庚桑楚》曰: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损之,此全性之道也。《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也。
【杨上善】 虚无守者,其神不扰,其性不秽。性不秽故外邪不入,神不扰故脏腑□内,与虚无同道,与天地齐德,遂获有余无穷之寿也。故广成子语黄帝曰:吾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自守,故人尽死,而我独存。即其事也。斯乃圣人理身之道也。
【张介宾】 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故欲无不从,志无不快,寿命可以无穷,而与天地同其终矣。愚按:圣人之道,惟圣人能之,人非生知,诚未能也。然而效法圣贤,则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欲得其门,当自养心保身始。故但能于动中藏静,忙里偷闲,致远钩深,庶乎近矣。观谭景升曰:明镜无心,无物不照;昊天无心,万物自驰;行师无状,敌不敢欺;至人无虑,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故镜以察物,物去而镜自镜;心以应事,事去而心自心。此养心之道也。《南华经》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故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卷舒,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此保身之道也。知此二者,则跻圣功夫,必有能因学而至者矣。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① 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1〕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② 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 。帝曰:何以然?岐伯答曰:东方阳也,阳者③ 其精并于上,并于上④ 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3〕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4〕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5〕 。
①西北方:《太素》作“西方”。
②东南方:《太素》作“东方”。
③阳者:《太素》无此二字。
④并于上:《太素》无此三字。
〔1〕【王冰】 在上故法天。
〔2〕【王冰】 在下故法地。
【杨上善】 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大形而生万形,则大形以为父母,万形为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万物,万物不可足也。故人头法天,则右耳目聪明不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强不足也。以其天阳不足西北,地阴不足东南故也。
【张介宾】 天为阳,西北阴方,故天不足西北。地为阴,东南阳方,故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于右,以阳胜于东南也。水火土石,地之四体,犹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强于左,以阴强于西北也。
〔3〕【杨上善】 东方是阳,阳气上升,故上实下虚,则人左箱上胜下劣也。
〔4〕【杨上善】 西方是阴,阴气下沉,故下实上虚,则人右箱下胜上劣也。
【张介宾】 并,聚也。天地之道,东升西降,升者为阳,降者为阴。阳气生于子中,极于午中,从左升而并于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阴气生于午中,极于子中,从右降而并于下,故手足之强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聪也。
〔5〕【王冰】 夫阴阳之应天地,犹水之在器也,器圆则水圆,器曲则水曲。人之血气亦如是,故随不足则邪气留居之。
【杨上善】 非直左右阴阳虚处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于邪,虚处独甚,今人患手足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则天地阴阳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具其全。非直人有不全,万物皆尔,不可全也。故圣人法天则地,中顺万物,居不得已,安于不足,是谓摄生之大妙。
【张介宾】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凑,必因其虚。故在上则右者甚,在下则左者甚。盖以天之阳不全于上之右,地之阴不全于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独甚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1〕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2〕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3〕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4〕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5〕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6〕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① 人事以养五脏〔7〕 。
①傍:《太素》作“象”。
〔1〕【杨上善】 天有气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质之形,成人手足。
〔2〕【王冰】 阳为天,降精气以施化;阴为地,布和气以成形。五行为生育之井里,八风为变化之纲纪。八纪,谓八节之纪。五里,谓五行化育之里。
【张介宾】 五行精气,成象于天,则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于地,则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节之纪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里分。纪,考记也。里,道里也。
〔3〕【王冰】 阳天化气,阴地成形,五里运行,八风鼓折,收藏生长,无替时宜,夫如是故能为万物变化之父母也。
【杨上善】 天有八风之纪,纪生万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万物,故为父母也。
【张介宾】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阳以化气,阴以成形,阴阳合德,变化见矣,故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4〕【王冰】 所以能为万物之父母者何?以有是之升降也。
【杨上善】 故阴阳和也,称为万物;阴阳离也,号为天地也。
【张介宾】 阳升阴降也。
〔5〕【王冰】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然其动静,谁所主司?盖由神明之纲纪尔。上文曰:神明之府。此之谓也。
【张介宾】 神明者,阴阳之情状也。天地动静,阴阳往来,即神明之纲纪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者。是皆神明纲纪之义。
〔6〕【王冰】 神明之运为,乃能如是。
【杨上善】 是故以天之动也,以地之静也,以神明御之为纲纪也,三者备,故能为四时生长化成收藏终始者也。
【张介宾】 一阴一阳,互为进退,故消长无穷,终而复始。
〔7〕【王冰】 头圆故配天,足方故象地,人事更易,五脏递迁,故从而养也。
【杨上善】 人头象天,故配天养头,使七窍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常安,同山岳双镇也。中身象于人事,人有五脏,余禽兽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养五脏,同真人。
【张介宾】 清阳在上,故头配天以养其清。浊阴在下,故足象地以养其静。五气运行于中,故五脏傍人事以养其和。此虽以头足五脏为言,而实谓上中下,无非法于天地人也。
天气通于肺〔1〕 ,地气通于嗌①〔2〕 ,风气通于肝〔3〕 ,雷气通于 心〔4〕 ,谷气通于脾〔5〕 ,雨气通于肾〔6〕 。
①嗌:《太素》作“咽”。
〔1〕【王冰】 居高故。
【杨上善】 肺为四脏上盖,是人之天,故天气通肺也。
〔2〕【王冰】 次下故。
【张介宾】 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3〕【王冰】 风生木故。
【杨上善】 咽中入食,以生五脏六腑,故地气通咽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风气通于肝。
【张介宾】 风为木气,肝为木脏,同气相求,故通于肝。上文二句,总言天地阴阳通于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气候通于人。此详言天气通肺,以及于五脏者也。
〔4〕【王冰】 雷象火之有声故。
【杨上善】 心能觉动四支百体,故雷气通心也。
【张介宾】 雷为火气,心为火脏,故相通。
〔5〕【王冰】 谷空虚,脾受纳故。
【杨上善】 五谷滋味入脾,故谷气通脾也。
【张介宾】 山谷土气,脾为土脏,故相通。
〔6〕【王冰】 肾主水故。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云: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润于肾。
【杨上善】 雨者水也,故雨气通肾也。
【张介宾】 雨为水气,肾为水脏,故相通。
六经为川〔1〕 ,肠胃为海〔2〕 ,九窍为水注① 之气〔3〕 。以天地为之阴阳〔4〕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5〕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②〔6〕 。暴气象雷〔7〕 ,逆气③ 象阳〔8〕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 理,则灾害至矣〔9〕 。
①水注:此下《太素》重出“水注”二字。
②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太素》作“气以天地之风”六字。
③逆气:《太素》作“气逆”。
〔1〕【王冰】 流注不息故。
【杨上善】 三阴三阳六经之脉,流诸血气以注肠胃,故为川也。
〔2〕【王冰】 以皆受纳也。《灵枢经》曰:胃为水谷之海。
【杨上善】 夫海者,一则众川归之,二则利泽万物。肠胃为彼六经所归,又滋百节,故为海也。
【张介宾】 六经者,三阴三阳也,周流气血,故为人之川。肠胃者,盛受水谷,故为人之海。此详言地气通于嗌也。
〔3〕【王冰】 清明者,象水之内明。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杨上善】 声色芳味,如水从外,流于上之七窍,注入经川,溲后糟粕之水,从内出下二窍也。有本为外注,理亦相似。
【张介宾】 上七窍,下二窍,是为九窍。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愚按:阴阳合一之妙,于气水而见之矣。夫气者阳也,气主升;水者阴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气,水即气也;气中藏水,气即水也。升降虽分阴阳,气水实为同类。何也?请以釜观,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阳火则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气而去也;上加复固则水生,非水生也,气化水而流也。故无水则气从何来?无气则水从何至?水气一体,于斯见矣。而人之精气亦犹是也,故言气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气亦可,然不曰气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气者,至哉妙哉!此神圣发微之妙,于颠倒中而见其真矣。
〔4〕【王冰】 以人事配象,则近指天地,以为阴阳。
【杨上善】 声色芳味之气,从外入内有养,故以地为阴也。糟粕溲后,从内出外得通,故以天为阳也。
【张介宾】 此重申上文,言贤人之养身,皆法乎天地之阴阳,如天气地气、风雷谷雨、川海九窍之类皆是也。
〔5〕【王冰】 夫人汗泄于皮腠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而相似也,故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杨上善】 阳发腠理出汗,同天地间雨,故汗名雨也。
【张介宾】 汗出于阳而本于阴,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阴精之所化。知雨之为义,则可与言汗矣。
〔6〕【王冰】 阳气散发,疾风飞扬,故以应之。旧经无“名之”二字,寻前类例故加之。
【杨上善】 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为名;则人之气,以天地之风为名也。
【张介宾】 气本属阳,阳胜则气急,故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知阴阳之权衡,动静之承制,则可与言气矣。
〔7〕【王冰】 暴气鼓击,鸣转有声故。
【杨上善】 人身中气,上下有声,故象雷也。
【张介宾】 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8〕【王冰】 逆气陵上,阳气亦然。
【杨上善】 无阴之阳即为灾,故气逆不和者,象于阳也。
【张介宾】 天地之气,升降和则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则阳亢于上,人之气逆亦犹此也。
〔9〕【王冰】 背天之纪,违地之理,则六经反作,五气更伤,真气既伤,则灾害之至可知矣。新校正云:按上文“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此文注中“理”字当作“里”。
【杨上善】 为家为国之道,不依天之八纪,地之五理,国有亡破之灾,身有夭丧之害也。
【张介宾】 上文言人之阴阳,无不合乎天地,故贤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设不知此,而反天之纪,逆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此理字与前五里之里不同,盖彼言广舆之里,此言理气之理。
故邪风① 之至,疾② 如风雨〔1〕 ,故善治者治皮毛〔2〕 ,其次治肌 肤〔3〕 ,其次治筋脉〔4〕 ,其次治六腑〔5〕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6〕 。
①邪风:《太素》无“风”字。
②疾:《太素》作“傍”。
〔1〕【王冰】 至,谓至于身形。
【杨上善】 风,谓天之邪气者也。邪气至,触身傍,伤人体者,如暴风雨入人腠理,渐深为病者也。
【张介宾】 邪风中人,疾速如此。
〔2〕【王冰】 止于萌也。
【张介宾】 皮毛尚浅,用力少而成功易也。
〔3〕【王冰】 救其已生。
【张介宾】 深于皮毛矣。
〔4〕【王冰】 攻其已病。
【张介宾】 深于肌肤矣。
〔5〕【王冰】 治其已甚。
【张介宾】 深于筋脉矣。
〔6〕【王冰】 治其已成。《神农》曰:病势已成,可得半愈。然初成者获愈,固久者伐形,故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杨上善】 善者,谓上工善知声色形脉之候,妙识本标,故疗皮毛,能愈脏腑之病,亦疗脏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疗于皮毛,病在五脏,疗于五脏,或病浅而疗浅,或病深而疗深,或病浅而疗深,或病深而疗浅,皆愈者,斯为上智十全者也。今夫邪气,始入皮毛之浅,遂至五脏之深,上工疗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阴阳两感深重故也。
【张介宾】 深于六腑矣。邪愈深则治愈难。邪及五脏而后治之,必难为力,故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相半矣。《缪刺论》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相感,五脏乃伤。亦言邪自皮毛而至腑脏,与此义同。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① 五脏〔1〕 ;水谷之寒热② ,感则害于六腑〔2〕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3〕 。
①人:《太素》无此字。
②寒热:《太素》作“寒温”。
〔1〕【王冰】 四时之气,八正之风,皆天邪也。《金匮真言论》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杨上善】 谓天降八正虚风,从冲上来,为损至深,故害五脏也。
〔2〕【王冰】 热伤胃及膀胱,寒伤肠及胆气。
【杨上善】 天地之间,资生气味,谓水谷也。六腑贮于水谷,节之失和,次害六腑也。
【张介宾】 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火燥,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形者也。咽主地气而通于腑,故感则害于六腑。
〔3〕【王冰】 湿气胜,则荣卫之气不行,故感则害于皮肉筋脉。
【杨上善】 肾为水脏,主骨又深,少湿未能即伤。余之四脏,所主皮肉筋脉在外,感即先伤,未至六腑也。
【张介宾】 人之应土者肉也,湿胜则营卫不行,故感则害于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1〕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 ,以我知彼〔3〕 ,以表知里〔4〕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5〕 。
〔1〕【杨上善】 肝脏足厥阴脉实,肝腑胆足少阳脉虚,须写厥阴以补少阳,即从阴引阳也。若少阳实,厥阴虚,须写少阳以补厥阴,即从阳引阴也。余例准此。
〔2〕【杨上善】 谓以缪刺,刺诸络脉;谓以巨刺,刺诸经脉。
〔3〕【杨上善】 谓医不病,能知病人。
〔4〕【杨上善】 或瞻六腑表脉,以知五脏里脉;或瞻声色之表,能知脏腑之里也。
〔5〕【王冰】 深明故也。
【杨上善】 寸口之脉,过五十动,然后一代,谓之过。不满五十,谓之不及。见关格微病,得过失也。见微过而救人者,谓未病之病,疗十十全,故无危殆。
【张介宾】 善用针者,必察阴阳。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时日衰王有辨也。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缪刺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里者,有无相求也。能因此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则几微可见,过失可则,用之可不殆矣。则,度也。
善诊者,察色① 按脉,先别阴阳〔1〕 ;审清浊,而知部分②〔2〕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3〕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③〔4〕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5〕 ;以治④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6〕 。
①察色:《太素》无此二字。
②部分:《太素》作“部候”。
③所主:《太素》作“所在”。
④以治:《太素》无此二字。
〔1〕【王冰】 别于阳者,则知病处;别于阴者,则知死生之期。
【杨上善】 善,谓上工善能诊候。诊候之要,谓按脉。
【张介宾】 此下皆言诊法也。诊之一字,所该者广,如下文审清浊,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观权衡规矩,总皆诊法,非独指诊脉为言也,然无非欲辨阴阳耳。前节言针治之阴阳,此言脉色之阴阳,皆医家之最要者,故曰先别阴阳,以见其不可缓也。
〔2〕【王冰】 谓察色之青赤黄白黑也。部分,谓脏腑之位,可占候处。
【杨上善】 按脉之道,先须识别五脏阴脉,六腑阳脉,亦须审量营气为浊,卫气为清,和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之别也。
【张介宾】 色者神之华,故可望颜察色、审清浊而知部分,如《五色篇》所言者是也。又仲景《金匮要略》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亦此之谓。
〔3〕【王冰】 谓听声之宫商角徵羽也。视喘息,谓候呼吸之长短也。
【杨上善】 须看病人喘息迟急粗细,听病人五行音声,即知五脏六腑皮毛肤肉筋脉骨髓何者所苦,此谓听声而知者也。
【张介宾】 病苦于中,声发于外,故可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苦也。如《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音为角,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声为呻。此五脏之音声也。声有不和,必有所病矣。仲景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又曰:设令病人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但言此病大重,须服吐下药,及针灸数十百处,当自愈。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痛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也,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心痛也。又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又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疾病之声色,总之声由气发,气充则声壮,气衰则声怯。故华元化曰:阳候多语,阴证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然则音声不惟知所苦,而且可知死生矣。
〔4〕【王冰】 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然权也者,所以察中外;衡也者,所以定高卑;规也者,所以表柔虚;矩也者,所以明强盛。《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故善诊之用,必备见焉。所主者,谓应四时之气所主,生病之在高下中外也。
【杨上善】 面部有五脏六腑五行气色,观乎即知病在何脏腑也,此谓察色而知也。
【张介宾】 权衡规矩,义详脉色类九,但彼以脉言也。然此四者,所包者多,不独在脉。盖权言其重,衡言其轻,规言其圆,矩言其方,能明方圆轻重之理,则知变通之道矣。
〔5〕【王冰】 浮沉滑涩,皆脉象也。浮脉者,浮于手下也;沉脉者,按之乃得也;滑脉者,往来易;涩脉者,往来难。故审尺寸,观浮沉,而知病之所生以治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知病所在,以治则无过”。下“无过”二字,续此为句。
【杨上善】 涩,所敕反,不滑也。人之两手,从关至鱼九分,为寸也;从关至尺一寸,为尺也;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为尺寸也。凡按脉也者,按寸口得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已知善恶,又按尺部,得知善恶,依此大经,竟无关部。关者,尺寸分处,关自无地。依秦越人,寸口为阳,得地九分,尺部为阴,得地一寸,尺寸始终一寸九分,亦无关地。华佗云:尺寸关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据。王叔和、皇甫谧等各说不同,并有关地,既无依据,不可行用。但关部不得言无,然是尺寸分处,自无其地,脾脉在中,有病寄见尺寸两间,至下脉经之中,具定是非也。按脉之道,先别阴阳清浊,知部分,以次察声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观浮沉等四时之脉,以识病源也。
〔6〕【王冰】 有过无过,皆以诊知,则所主治,无误失也。
【杨上善】 此以诊候知病源已,然后命诸针艾汤药等法疗诸病者,必有祛疾服灵之福,定无夭年损伤之罪,以其善诊则无失也。
【张介宾】 此诊字应前善诊之诊至此。过,失也。言无失以前诸法,则治亦可以无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1〕 ;其盛,可待衰而已①〔2〕 。故因其轻而扬之〔3〕 ,因其重而减之〔4〕 ,因其衰而彰之〔5〕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6〕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7〕 。
①可待衰而已:《太素》作“可待而衰也”。
〔1〕【王冰】 以轻微也。
【杨上善】 以其善诊,病之始生,即以小针消息去之,不用毒药者,此则其微易散者也。
〔2〕【王冰】 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
【杨上善】 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者,易得去之,如疟病等也。
【张介宾】 此下皆言治法也。凡病之始起者,邪必在经络,故可刺之而已。及其既盛,则必待其盛势衰退而后已。已者,止针止药之谓,即《五常政大论》所谓十去其八、十去其九之意。
〔3〕【王冰】 轻者发扬则邪去。
【杨上善】 谓风痹等,因其轻动,道引微针,扬而散之。
〔4〕【王冰】 重者节减去之。
【杨上善】 谓湿痹等,因其沉重,燔针按熨,渐减损也。
〔5〕【王冰】 因病气衰,攻令邪去,则真气坚固,血色彰明。
【杨上善】 谓癫狂等,取其衰时,彰写去之也。
【张介宾】 轻者浮于表,故宜扬之。扬者,散也。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写也。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于此三者,而表里虚实之治尽之矣。
〔6〕【杨上善】 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
〔7〕【王冰】 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故卫气温则形分足矣。《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由此则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
【杨上善】 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
【张介宾】 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愚按:本论有云:味归形,形食味,气归精,精食气,而此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义似相反;不知形以精而成,精以气而化,气以味而生,味以气而行。故以阴阳言,则形与气皆阳也,故可以温;味与精皆阴也,故可以补。以清浊言,则味与形皆浊也,故味归形;气与精皆清也,故气归精。然则气不能外乎味,味亦不能外乎气,虽气味有阴阳清浊之分,而实则相须为用者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1〕 ;其下者,引而竭之〔2〕 ;中满者,写之于内〔3〕 ;其有邪者,渍形① 以为汗〔4〕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5〕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②〔6〕 ;其实者,散而写之〔7〕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8〕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9〕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10〕 ,血实宜决之〔11〕 ,气虚宜 ③引之〔12〕 。
①渍形:《太素》作“凊”。
②收之:《太素》作“投之”。
③ :《太素》作“掣”。
〔1〕【王冰】 越,谓越扬也。
【杨上善】 风热实于头胸,因写越之。
【张介宾】 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
〔2〕【王冰】 引,谓泄引也。
【杨上善】 寒湿实于腰足,引写竭之。
【张介宾】 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
〔3〕【王冰】 内,谓腹内。
【杨上善】 气胀肠胃之中,可以写之。
【张介宾】 中满二字,最宜详察,即痞满大实坚之谓,故当写之于内。若外见浮肿而胀不在内者,非中满也,妄行攻写,必至为害。此节之要,最在一中字。
〔4〕【王冰】 邪,谓风邪之气。风中于表,则汗而发之。
【张介宾】 邪在肌表,故当渍形以为汗。渍,浸也,言令其汗出如渍也。如许胤宗用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以蒸汗,张苗烧地加桃叶于上以蒸汗,或用药煎汤浴洗之,皆渍形之法也。渍,资四切。
〔5〕【王冰】 在外,故汗发泄也。
【杨上善】 凊,冷也。邪,肠胃寒热病气也。或入脏腑,或在皮毛,皆用针药,以调汗而出之也。
【张介宾】 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均为表证,故皆宜汗。
〔6〕【王冰】 慓,疾也。悍,利也,气候疾利,则按之以收敛也。
【杨上善】 慓,芳照反,急疾也。悍,胡且反。禁其气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后投针也。
【张介宾】 慓,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里而言,凡邪气之急利者,按得其状,则可收而制之矣。慓,飘、票二音。悍音汗。
〔7〕【王冰】 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宣写,故下文:
【杨上善】 诸有实者,皆散写之。
【张介宾】 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宜写之。
〔8〕【王冰】 阴曰柔,阳曰刚。
【张介宾】 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故必审而别之。
〔9〕【王冰】 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
【杨上善】 夫物柔弱者,阳之徒也;刚强者,阴之徒也。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定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
【张介宾】 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
〔10〕【王冰】 乡谓本经之气位。
【张介宾】 病之或在血分,或在气分,当各察其处而不可乱也。
〔11〕【王冰】 决,谓决破其血。
【张介宾】 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12〕【王冰】 ,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作 “掣”。
【杨上善】 须定所病在气在血,各守血气病之别乡,写乃用针刺去实血,补乃用针引气,引皮补已,纵皮闭门,使气不洩。掣,死曳反,引也。
【张介宾】 ,《甲乙经》作“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①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② 成一岁,人亦应之〔1〕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2〕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③ 可百,数之④ 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3〕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
②六十日:《太素》为“六十五日”。
③推之:《太素》作“离之”,下同。
④数之:《太素》作“散之”。
〔1〕【王冰】 以四时五行运用于内,故人亦应之。新校正云:详“天为阳”至“成一岁”,与《六节藏象篇》重。
〔2〕【杨上善】 三阴三阳之数各三,不应天地日月阴阳二数何也?黄帝非不知之,欲因问广衍阴阳变化无穷之数也。
【张介宾】 此言天地之阴阳,无不合于人者。如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皆其理也。然而三阴三阳,其亦有不相应者,故疑以为问。
〔3〕【王冰】 一,谓离合也。虽不可胜数,然其要妙,以离合推步,悉可知之。
【杨上善】 言阴阳之理,大而无外,细入无间,豪末之形,并阴阳雕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也。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则混成,同为一气,则要一也。
【张介宾】 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散之则十百千万,亦无非阴阳之变化。故于显微大小,象体无穷,无不有理存焉。然变化虽多,其要则一,一即理而已。是以人之三阴三阳,亦岂有不应乎天地者哉?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1〕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2〕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3〕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4〕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5〕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① 可数〔6〕 。
①数之:《太素》作“散也”。
〔1〕【杨上善】 二仪合气也。
〔2〕【王冰】 处阴之中,故曰阴处。形未动出,亦是为阴。以阴居阴,故曰阴中之阴。
【杨上善】 辨阴阳,所谓雄雌者也。人之与物,未生以前,合在阴中,未出地也。未生为阴,在阴之中,故为阴中之阴也。
【张介宾】 天覆地载,即阴阳之上下也。凡万物方生者,未出乎地,处阴之中,故曰阴处。以阴形而居阴分,故又曰阴中之阴也。
〔3〕【王冰】 形动出者,是则为阳。以阳居阴,故曰阴中之阳。
【杨上善】 所生已生曰阳,初生未离于地,故曰阴中之阳也。
【张介宾】 形成于阴而出于阳,故曰阴中之阳。
〔4〕【王冰】 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
【杨上善】 阳气以为人物生正,阴气以为人物养主也。
【张介宾】 阳正其气,万物乃生;阴主其质,万形乃成。《易》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阴之重浊有质,即此之谓。予,与同。
〔5〕【王冰】 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若失其常道,则春不生,夏不长,秋不收,冬不藏。夫如是则四时之气闭塞,阴阳之气无所运行矣。
【杨上善】 一气离为阴阳,以作生养之本,复分四时,遂为生长收藏之用,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常也。若失其常,四时之施,壅塞不行也。
【张介宾】 四时阴阳,先后有序,若失其常,则天地四塞矣。四塞者,阴阳否隔,不相通也。长,上声。塞,入声。
〔6〕【王冰】 天地阴阳,虽不可胜数,在于人形之用者,则数可知之。
【杨上善】 散,分也。阴阳之变,俱通内外,外物既尔,内身之变,亦可分为众□□可胜数也。
【张介宾】 凡如上文者,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数字,上者去声,下者上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1〕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2〕 ,前曰广明,后曰太冲〔3〕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4〕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5〕 ,太阳根起① 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6〕 。
①起:《太素》无此字。
〔1〕【杨上善】 别为三阴三阳,推之可万,故为离也。唯一阴一阳,故为合也。
【张介宾】 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2〕【杨上善】 古者圣人欲法天地人三才形象,处于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
〔3〕【王冰】 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然在人身中,则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是以下文云:
【张介宾】 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广,大也。南方者,丙丁之位。天阳在南,故日处之;人阳亦在南,故七窍处之。《易》曰:相见乎离。即广明之谓。且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4〕【王冰】 此正明两脉相合而为表里也。
【杨上善】 圣人中身以上,阳明为表在前,故曰广明。太阴为里在后,故广明下名曰太阴。冲脉在太阴之下,故称后曰太冲。太冲脉下,次有少阴,故曰少阴为地,以肾最居下故也。
〔5〕【王冰】 肾脏为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一合之经气也。《灵枢经》曰:足少阴之脉者,肾脉也,起于小指之下,邪趣足心。又曰:足太阳之脉者,膀胱脉也,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由此故少阴之上,名太阳也,是以下文曰:
【杨上善】 太阳即足太阳,是肾之腑膀胱脉也。脏阴在内,腑阳居外,故为上者也。
〔6〕【王冰】 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外侧。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太阳之脉,起于目而下至于足,故根于指端,结于目也。《灵枢经》曰:命门者,目也。此与《灵枢》义合。以太阳居少阴之地,故曰阴中之阳。新校正云:按《素问》太阳言根结,余经不言结。《甲乙》今具。
【杨上善】 至阴,是肾少阴脉也,是阴之极,阳生之处,故曰至阴。太阳接至阴而起,故曰根于至阴。上行络项,聚于目也。结,聚也。少阴水中而有此阳气,故曰阴中之阳也。
【张介宾】 冲脉并少阴而行,故太冲之地为少阴。地者,次也。有少阴之里,则有太阳之表,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故少阴经起于小指之下,太阳经止于小指之侧,故曰少阴之上名太阳也。太阳之脉起于目,止于足,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故曰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1〕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2〕 ,阳明根起于厉兑①〔3〕 ,名曰阴中之阳〔4〕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5〕 ,少阳根起于窍阴② ,名曰阴中之少阳〔6〕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③ ,阳明为阖,少阳为枢〔7〕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④ ,命曰一阳〔8〕 。
①厉兑:此下《太素》有“结于颡大”四字。
②窍阴:此下《太素》有“结于窗笼”四字。
③开:《太素》作“关”。
④浮:《太素》作“传”。
〔1〕【王冰】 《灵枢经》曰: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分身之旨,则中身之上属于广明,广明之下属太阴也。又心广明脏,下则太阴脾脏也。
【杨上善】 身中表之上,名曰广明。脾脏足太阴脉,从足至舌下,太阴脉在广明里,故为下也。广明为表,故为上也。
〔2〕【王冰】 人身之中,胃为阳明脉,行在脾脉之前;脾为太阴脉,行于胃脉之后。《灵枢经》曰:足太阴之脉者,脾脉也,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之后,足阳明之脉者,胃脉也,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由此故太阴之前,名阳明也,是以下文曰:
〔3〕【杨上善】 阳明,脾腑之脉,在太阴表前,从足指厉兑,上行聚于颡上额颅。颡,额也,苏荡反。
〔4〕【王冰】 厉兑,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以阳明居太阴之前,故曰阴中之阳。
【杨上善】 人腹为阴,阳明从太阴而起,行于腹阴,上至于颡,故为阴中阳。
【张介宾】 中身,身之中半也。中身而上,心之所居,心属火而通神明,故亦曰广明。心脏之下,太阴脾也,故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表,阳明胃也,故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脉止于足之次指,与太阴为表里,故曰根起于厉兑,为阴中之阳。此土藏阴阳之离合也。
〔5〕【王冰】 人身之中,胆少阳脉,行肝脉之分外;肝厥阴脉,行胆脉之位内。《灵枢经》曰:足厥阴之脉者,肝脉也,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足少阳之脉者,胆脉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由此则厥阴之表,名少阳也,故下文曰:
〔6〕【王冰】 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以少阳居厥阴之表,故曰阴中之少阳。
【杨上善】 厥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上,循阴股上注于肺,阴脏行内也。少阳,肝腑之脉,起足窍阴,上聚于耳,为表阳腑也。以少阳属木,故为阴中少阳也。
【张介宾】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少阳止于足之小指次指端,故厥阴之表,为阴中之少阳也。所谓少阳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此木藏阴阳之离合也。
〔7〕【王冰】 离,谓别离应用。合,谓配合于阴。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而为脏腑矣。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甲乙经》同。
【杨上善】 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张介宾】 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畜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
〔8〕【王冰】 三经之至,搏击于手,而无轻重之异,则正可谓一阳之气,无复有三阳差降之为用也。
【杨上善】 惟有太阳关者,则真气行止留滞、骨摇动也。惟有阳明阖者,则肉节败、骨动摇也。惟有少阳枢者,则真气行止留滞、肉节内败也。相得各守所司,同为一阳之道也。搏,相得也。传,失所守也。
【张介宾】 三经者,言阳经也。阳从阳类,不得相失也。其为脉也,虽三阳各有其体,然阳脉多浮,若纯于浮,则为病矣。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阳和之象,而勿至过浮,是为三阳合一之道,故命曰一阳,此三阳脉之离合也。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1〕 ,然则中为阴〔2〕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3〕 ,太阴根起于隐白① ,名曰阴中之阴〔4〕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5〕 ,少阴根起于涌泉② ,名曰阴中之少阴③〔6〕 。
①隐白:此下《太素》有“结于太仓”四字。
②涌泉:此下《太素》有“结于廉泉”四字。
③名曰阴中之少阴:《太素》作“名曰少阴”。
〔1〕【王冰】 言三阳为外运之离合,三阴为内用之离合也。
〔2〕【张介宾】 外者为阳,言表也。内者为阴,言里也。然则中为阴,总言属里者为三阴如下文也。
〔3〕【王冰】 冲脉在脾之下,故言其冲在下也。《灵枢经》曰: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皆起于肾下,上行者过于胞中。由此则其冲之上,太阴位也。
〔4〕【王冰】 隐白,穴名,在足大指端。以太阴居阴,故曰阴中之阴。
【杨上善】 冲在太阴之下,少阴脉上。足太阴脉从隐白而出,聚于太仓,上至舌本。是脾阴之脉,行于腹阴,故曰阴中之阴也。
【张介宾】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以太阴居冲脉之上也。上文曰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广明以心为言,冲脉并肾为言,盖心脾肾三脏,心在南,脾在中,肾在北也。凡此三阳三阴皆首言冲脉者,以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先及之,以举其纲领也。太阴起于足大指,故根于隐白。以太阴而居阴分,故曰阴中之阴。此下三阴表里离合之义,俱如前三阳经下。后准此。
〔5〕【王冰】 脏位及经脉之次也。太阴,脾也。少阴,肾也。脾脏之下近,后则肾之位也。《灵枢经》曰: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及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腨内。由此则太阴之下,名少阴也。
〔6〕【王冰】 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
【杨上善】 肾脉足少阴,从足小指之下,入涌泉,上行聚于廉泉,至于舌本也。
【张介宾】 脾下之后,肾之位也,故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脉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故根于涌泉穴。肾本少阴而居阴分,故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1〕 ,厥阴根起于大敦①〔2〕 ,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3〕 。
①大敦:此下《太素》有“结于玉英”四字。
〔1〕【王冰】 亦脏位及经脉之次也。少阴,肾也。厥阴,肝也。肾脏之前近上,则肝之位也。《灵枢经》曰:足少阴脉,循内踝之后,上腨内廉。足厥阴脉,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由此故少阴之前,名厥阴也。
〔2〕【杨上善】 肝脉足厥阴在少阴前,起于大指丛毛之上,入大敦,聚于玉英,上头与督脉会于颠,注于肺中也。
〔3〕【王冰】 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也。两阴相合,故曰阴之绝阳,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
【杨上善】 无阳之阴,是阴必绝,故曰阴之绝阴。
【张介宾】 肾前之上,肝之位也,故曰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起于足大指,故根于大敦。厥,尽也;绝,亦尽也。此阴极之经,故曰阴之绝阳,又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① ,厥阴为阖,少阴为枢〔1〕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2〕 。阴阳 ②,积③ 传为一周〔3〕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④〔4〕 。
①开:《太素》作“关”。
② :《太素》作“钟钟”。
③积:《太素》无此字。
④而为相成也:《太素》作“而相成者也”。
〔1〕【王冰】 亦气之不等也。新校正云:按《九墟》云: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隔洞者取之太阴。阖折则气弛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甲乙经》同。
【杨上善】 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
【张介宾】 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2〕【王冰】 沉,言殊见也。阳浮亦然。若经气应至,无沉浮之异,则悉可谓一阴之气,非复有三阴差降之殊用也。
【杨上善】 三阴经脉也。三阴之脉,搏聚而不偏沉,故得三阴同一用也。
【张介宾】 三经皆阴,阴脉皆沉,不得相失也。若过于沉,则为病矣。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阴脉中和之体,是为三阴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阴。此三阴脉之离合也。
〔3〕【杨上善】 钟钟,行不止住貌。营卫行三阴三阳之气,相注不已,传行周旋,一日一夜五十周也。
〔4〕【王冰】 ,言气之往来也。积,谓积脉之动也。传,谓阴阳之气流传也。夫脉气往来,动而不止,积其所动,气血循环,应水下二刻而一周于身,故曰积传为一周也。然荣卫之气,因息游布,周流形表,拒捍虚邪,中外主司,互相成立,故言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新校正云:按别本“ ”作“冲冲”。
【杨上善】 五脏之气在里,内营形也;六腑之气在表,外成形者也。
【张介宾】 ,一作冲冲,言阴阳之气,运动无已也。积传为一周,言诸经流传相积,昼夜五十营而为一周也。然形以气而成,气以形而聚,故气运于里,形立于表,交相为用,此则阴阳表里、离合相成之道也。愚按: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中之阳,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可类推矣。
阴阳别论篇第七①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② ,何谓〔1〕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2〕 ,十二月应十二脉〔3〕 。脉有阴阳〔4〕 ,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5〕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6〕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②十二从:《太素》作“十二顺”,下同。
〔1〕【王冰】 经,谓经脉。从,谓顺从。
【杨上善】 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者也。
〔2〕【杨上善】 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
〔3〕【王冰】 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以气数相应,故参合之。
【杨上善】 十二经脉也。
【张介宾】 四经应四时,肝木应春,心火应夏,肺金应秋,肾水应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经,而土王四季也。十二从应十二月,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所谓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
〔4〕【杨上善】 十二经脉,六阴六阳。
〔5〕【王冰】 深知则备识其变易。
【杨上善】 妙知人迎之变,即悬识气口,于气口之动,亦达人迎。
【张介宾】 脉有阴阳,最当详辨。必知阳脉之体,而后能察阴脉;必知阴脉之体,而后能察阳脉。阳中有阴,似阳非阳也;阴中有阳,似阴非阴也。辨阴阳未必难,辨真假为难耳。误认者杀人反掌。
〔6〕【王冰】 五阳,谓五脏之阳气也。五脏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括五脏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故病有五变,五五二十五变。义与此通。
【杨上善】 五脏之脉于五时见,随一时中即有五脉,五脉见时皆有胃气,即阳有五也。五时脉见,即有二十五阳数者也。
【张介宾】 阳者,如下文所谓胃脘之阳,即胃气也。五者,即五脏之脉,如肝弦、心钩、脾耎、肺毛、肾石也。以一脏而兼五脉、则五脏互见,是为五五二十五脉也。然五脏之脉,皆不可以无胃气,故曰凡阳有五;而二十五脉亦皆不可无胃气,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阳也。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1〕 。所谓阳者,胃脘① 之阳也〔2〕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3〕 。
①脘:《太素》作“胞”。
〔1〕【王冰】 五脏为阴,故曰阴者真脏也。然见者,谓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夫如是脉见者,皆为脏败神去,故必死也。
【杨上善】 于五时中,五脏脉见各无胃气,唯有真脏独见,此为阴也。
【张介宾】 阴者,无阳之谓。无阳者,即无阳明之胃气,而本脏之阴脉独见,如但弦但钩之类,是为真脏,胃气败也,故必死。
〔2〕【王冰】 胃脘之阳,谓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小大与脉口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迎在结喉两傍脉动应手,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腑。一云胃胞之阳,非也。
【杨上善】 胃胞之中,苞裹五谷,具五脏为粮,此则真脏阴为阳,故曰胃胞阴阳者也。
【张介宾】 胃属阳明。胃脘之阳,言胃中阳和之气,即胃气也,五脏赖之以为根本者也。故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即此之谓。脘音管。
〔3〕【王冰】 阳者卫外而为固,然外邪所中,别于阳则知病处。阴者藏神而内守,若考真正成败,别于阴则知病者死生之期。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杨上善】 阳,胃气也。足阳明脉通于胃,是以妙别阳明胃气,则诸脉受病所在并知之。妙别五脏之脉,即知死生有期。
【张介宾】 能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别纯阴之真脏,则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机真脏论》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其义与此互有发明,所当并考。别音鳖。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1〕 ,所谓一也〔2〕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3〕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4〕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5〕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① ;迟者为阴, 数者为阳②〔6〕 。
①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太素》作“动者为阳,静为阴”。
②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太素》作“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1〕【杨上善】 三阳行胃人迎之脉,在头;三阴行太阴寸口之脉,在手也。
〔2〕【王冰】 头,谓人迎。手,谓气口。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谓一也。气口在手鱼际之后一寸,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脏腑之气。
【杨上善】 阴阳上下动如引绳,故曰一也。
【张介宾】 三阳在头,指人迎也。三阴在手,指气口也。《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动脉曰人迎,在结喉两傍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头。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口,何云在手?如《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上文以真脏胃气言阴阳,此节以人迎气口言阴阳。盖彼言脉体,此言脉位,二者相依,所谓一也。
〔3〕【杨上善】 善别胃脉,即和胃气有无禁忌在于四时。
〔4〕【王冰】 识气定期,故知病忌。审明成败,故知死生之期。
【杨上善】 善别手太阴脉,即知真脏脉之有无,死生之期。
【张介宾】 此与前节稍同而复言之者,盖前以真脏胃气言,而此以阴阳表里言,是正与《玉机真脏论》者同,二义相关,皆不可缺,观者当会通其意可也。忌时,言气有衰王,病有时忌也。
〔5〕【王冰】 谨量气候,精熟阴阳,病忌之准可知,生死之疑自决,正行无惑,何用众谋议也。
【杨上善】 谨能纯熟阴阳脉气之道,决于心者,不复有疑,故不与众人谋议也。
【张介宾】 阴阳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谨,独闻独见,非众所知,故无与谋。
〔6〕【王冰】 言脉动之中也。
【杨上善】 凡阴阳者,去静与迟皆为阴,至动与数皆为阳。
【张介宾】 脉之阴阳,其概如此。得阳者生,得阴者死,此其要也。
凡持真脉之脏脉① 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②〔1〕 ;心至悬绝,九日死〔2〕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③〔3〕 ;肾至悬绝,七日死④〔4〕 ;脾至悬绝,四日死〔5〕 。
①真脉之脏脉:《太素》作“真脏之脉”。
②急,十八日死:《太素》作“九日死”三字。
③十二日死:《太素》作“十日死”三字。
④七日死:《太素》作“五日死”。
〔1〕【张介宾】 真脉之脏脉,即真脏也。悬绝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异常也。十八日者,为木金成数之余,金胜木而死也。此下死期,悉遵王氏之意,以《河图》计数,诚为得理;然或言生数,或言成数,若不归一,弗能无疑。
〔2〕【张介宾】 九日者,为火水生成数之余,水胜火也。
〔3〕【张介宾】 十二日者,为金火生成数之余,火胜金也。
〔4〕【张介宾】 七日者,为水土生数之余,土胜水也。
〔5〕【王冰】 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之脉也。十八日者,金木成数之余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数之余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数之余也。七日者,水土生数之余也。四日者,木生数之余也。故《平人气象论》曰: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者,以此。如是者,皆至所期,不胜而死也。何者?以不胜克贼之气也。
【杨上善】 有本为十八日。得真脏脉者死,然死之期,得五脏悬绝已去,各以其脏之气分昼日为数。脉至即绝,久而不来,故曰悬绝。
【张介宾】 四日者,为木生数之余,木胜土也。凡此者皆不胜克贼之气,故真脏独见者,气败而危矣。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① ,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1〕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② 者,死不治〔2〕 。
①心脾:《太素》作“心痹”。
②息贲:此下《太素》有“三日”二字。
〔1〕【王冰】 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奇病论》曰:胞胎者,系于肾。又《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胞脉者,属于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则其义也。又《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由此则在女子为不月,在男子为少精。
【张介宾】 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然则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即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按:王氏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肠胃之病?未免牵强,不可不察。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以类察之,可得其义。
〔2〕【王冰】 言其深久者也。胃病深久,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大肠病甚,传入于肺,为喘息而上贲。然肠胃脾肺,兼及于心,三脏二腑,互相克薄,故死不治。
【杨上善】 二阳者,阳明也。阳明,谓手阳明大肠脉也,足阳明胃脉也。阳明所发,心痹等病也。隐曲,大小便。风消,谓风热病消骨肉也。息贲,贲,隔也,为隔息也。
【张介宾】 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贲,急迫也。阳明受病,久而传变,则木邪胜土,故肌体风消。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 ①〔1〕;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2〕 。
①腨 :《太素》作“喘悁”。
〔1〕【王冰】 三阳,谓太阳小肠及膀胱之脉也。小肠之脉,起于手,循臂绕肩膊上头。膀胱之脉,从头别下背,贯臀入腘中循腨。故在上为病,则发寒热;在下为病,则为痈肿,腨 及为痿厥。 痠,疼也。痿,无力也。厥,足冷即气逆也。
【张介宾】 三阳,太阳也,为膀胱小肠二经。三阳为表,故病发寒热及为痈肿。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贯臀入腘,循腨抵足,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酸疼,曰腨 也。腨音篆, 音渊。
〔2〕【王冰】 热甚则精血枯涸,故皮肤润泽之气皆散尽也。然阳气下坠,阴脉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内作颓疝。
【杨上善】 三阳,太阳也,谓手太阳小肠脉也,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所发寒热等病。悁,季绵反,忧患也。索,夺也。忧恚不已,传为夺人色润泽也。
【张介宾】 阳邪在表为热,则皮肤润泽之气必皆消散,是为索泽也。颓疝者,小腹控睾而痛也。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膀胱病者,小便偏肿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是太阳之传为颓疝也。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① 咳善泄〔1〕 ;其传为心掣② ,其传为隔〔2〕 。二阳一阴发病,主③ 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3〕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4〕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 不举〔5〕 。
①善:《太素》作“喜”,下同。
②掣:《太素》作“瘛”。
③主:《太素》作“生”。
〔1〕【王冰】 一阳,谓少阳胆及三焦之脉也。胆气乘胃故善泄,三焦内病故少气,阳土熏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内应也。
【张介宾】 一阳,少阳也,为胆与三焦二经。胆属风木,三焦属相火。其为病也,壮火则食气伤肺,故为少气为咳。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
〔2〕【王冰】 隔气乘心,心热故阳气内掣。三焦内结,中热故膈塞不便。
【杨上善】 一阳,少阳也,手少阳三焦脉也,足少阳胆脉也。少阳发少气等病。隔,塞也。
【张介宾】 心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又其传者,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隔中。《风论》曰:胃风之状,食饮不下,鬲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掣,撤、翅二音。
〔3〕【王冰】 一阴,谓厥阴心主及肝之脉也。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经云:心病膺背肩胛间痛。又在气为噫,故背痛善噫。心气不足,则肾气乘之,肝主惊骇,故惊骇善欠。夫肝气为风,肾气陵逆,既风又厥,故名风厥。
【杨上善】 二阳,阳明也。一阴,厥阴也,手厥阴心包脉也,足厥阴肝脉也。此二脉发惊骇等病,风厥也。
【张介宾】 二阳,胃与大肠也。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二经,皆主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噫,嗳气也,其主在心。然《邪客》篇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又《脉解》篇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欠,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经脉》篇曰足阳明病为数欠,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名风厥。又风厥义,详《评热病论》。
〔4〕【王冰】 二阴,谓少阴心肾之脉也。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也。
【杨上善】 二阴,少阴也,手少阴心脉也,足少阴肾脉。少阴少阳发喜胀等病。
【张介宾】 二阴,心与肾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胆经邪胜则侮脾,故善胀。肾经邪胜则乘心,故心满。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善气也。
〔5〕【王冰】 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杨上善】 三阳,太阳也。三阴,太阴也,手太阴肺脉也,足太阴脾脉也。太阴发偏枯等病也。
【张介宾】 三阳,膀胱小肠也。三阴,脾肺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两足。小肠之脉,自两手上行肩胛。且脾主四支,肺主诸气,四经俱病,故当为偏枯,为痿易,为四支不举。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鼓一阳曰钩〔1〕 ,鼓一阴曰毛〔2〕 ,鼓阳胜急① 曰弦〔3〕 ,鼓阳至而绝曰石〔4〕 ,阴阳相过曰溜②〔5〕 。
①急:《太素》作“隐”。
②溜:《太素》作“弹”。
〔1〕【杨上善】 一阳,少阳也。少阳脉至手太阴寸口,其脉鼓也。鼓,脉鼓动也。一阳之鼓曰钩也。
〔2〕【杨上善】 一阴,厥阴也。厥阴脉至之寸口曰毛,此阴脉不称鼓也。有本一曰:阴曰毛也。
〔3〕【杨上善】 脉鼓阳胜于隐曰弦。
〔4〕【杨上善】 至者为阳也,鼓阳至绝曰石也。
〔5〕【王冰】 言何以知阴阳之病脉邪,一阳鼓动,脉见钩也。何以然?一阳谓三焦,心脉之府。然一阳鼓动者,则钩脉当之,钩脉则心脉也,此言正见者也。一阴,厥阴,肝木气也。毛,肺金脉也。金来鼓木,其脉则毛,金气内乘,木阳尚胜,急而内见,脉则为弦也。若阳气至而急,脉名曰弦,属肝。阳气至而或如断绝,脉名曰石,属肾。阴阳之气相过,无能胜负,则脉如水溜也。
【杨上善】 阴阳之脉至寸口相击曰弹也。
【张介宾】 此举五脉之体,以微盛分阴阳,非若上文言经次之阴阳也。鼓,有力也。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脉于微阳而见鼓者为钩,其气来盛去衰,应心脉也。脉于微阴而见鼓者曰毛,其气来轻虚以浮,应肺脉也。鼓动阳脉胜而急者曰弦,其气来端直以长而不至甚急,应肝脉也。鼓阳至而绝者,阳之伏也,脉名曰石,其气来沉以搏,应肾脉也。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和,应脾脉也。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① ,使人喘鸣②〔1〕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③〔2〕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3〕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4〕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5〕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④〔6〕 。
①熏肺:《太素》作“动肺”。
②喘鸣:《太素》作“喘喝”。
③和:《太素》作“味”。
④而死:《太素》作“而已”。
〔1〕【王冰】 若金鼓不已,阳气大胜,两气相持,内争外扰,则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则阳气内燔,流汗不藏,则热攻于肺,故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也。
【杨上善】 五脏为阴,内邪阴气,以伤五脏,故曰争内;六腑为阳,外邪阳气,以侵六腑,故曰扰外。皮毛腠理也,肺魄所主,故汗出腠理,名魄汗也。藏,犹闭也。阴阳争扰,汗出腠理未闭,寒气因入,四支逆冷,内伤于肺,故使喘喝。喝,喘声,呼割反。
【张介宾】 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表里不和,则或为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病,阳扰于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于肺。盖肺主气,外合于皮毛,内为五脏六腑之长。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令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独浮,其不能免矣。
〔2〕【王冰】 阴,谓五神脏也。言五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气者,以各得自从其和性而安静尔。苟乖所适,则为他气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杨上善】 五脏所生和气之本,曰五味也。
【张介宾】 阴者,五脏之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以脏气和;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
〔3〕【王冰】 刚,谓阳也。言阳气内蒸,外为流汗,灼而不已,则阳胜又阳,故盛不久存,而阳气自散。阳已破败,阴不独存,故阳气破散,阴气亦消亡。此乃争胜招败矣。
【杨上善】 刚与刚,阳盛也。阳盛必衰,故破散也。无阳之阴,必消亡也。
【张介宾】 此言偏阳之为害也。刚与刚,阳之极也。以火济火,盛极必衰,故阳气反为之破散。阳气散则阴气不能独存,亦必从而消亡,而阴阳俱绝矣。
〔4〕【王冰】 血淖者,阳常胜。视人之血淖者,宜谨和其气,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气序乖衷,阳为重阳,内燔脏腑,则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杨上善】 淖,乱也,音浊。言阳散阴消,故刚柔不和,则十二经气绝也。
【张介宾】 此言偏阴之害也。淖,谓寒湿妄行,阴气胜也。若阳刚阴柔,皆失其和,经气从而败绝矣。
〔5〕【王冰】 火乘金也。
〔6〕【王冰】 木乘火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详上下文义,作“死”者非。
【杨上善】 阴阳死生期也。
【张介宾】 此言脏气相传,死生有异也。死阴生阳,义如下文,“四日而死”,按全元起作“四日而已者是”,盖既属生阳,不当死矣,死字疑误。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1〕 ,心之肺谓之死阴〔2〕 ,肺之肾谓之重阴〔3〕 ,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4〕 。
〔1〕【王冰】 母来亲子,故曰生阳,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阳气主生尔。
【杨上善】 木生火也。
【张介宾】 肝之心,自肝传心也。以木生火,得其生气,是谓生阳,不过四日而愈已。
〔2〕【王冰】 阴主刑杀,火复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杨上善】 火克金也。
【张介宾】 心之肺,自心传肺也。以火克金,阴气散亡,故曰死阴,不过三日而死。
〔3〕【王冰】 亦母子也。以俱为阴气,故曰重阴。
【杨上善】 少阴重至阴也。
【张介宾】 肺,金也。肾,水也。虽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阴,无阳之候也。
〔4〕【王冰】 土气辟并,水乃可升,土辟水升,故云辟阴。
【杨上善】 辟,重叠。至阴太阴重也。
【张介宾】 辟,放辟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谓辟阴,故死不治。辟音劈。
结阳者,肿四支〔1〕 。结阴者,便血一升〔2〕 ,再结二升,三结三升〔3〕 。阴阳结斜① ,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4〕 。二阳结② 谓之消〔5〕 ,三阳结③ 谓之隔〔6〕 ,三阴结谓之水〔7〕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8〕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9〕 。阴阳虚,肠辟死〔10〕 。阳加于阴谓之汗〔11〕 。阴虚阳搏谓之崩〔12〕 。
①结斜:《太素》作“结者针”。
②二阳结:《太素》作“三阳结”
③三阳结:《太素》作“二阳结”。
〔1〕【王冰】 以四支为诸阳之本故。
【杨上善】 结,聚。
【张介宾】 此下言邪聚诸经之为病也。阳,六阳也。结阳者肿四支,四支为诸阳之本也。
〔2〕【王冰】 阴主血故。
〔3〕【王冰】 二盛,谓之再结。三盛,谓之三结。
【杨上善】 血聚多至三升也。
【张介宾】 阴,六阴也。阴主血,邪结阴分则血受病,故当便血。其浅者便血一升,则结邪当解。若不解而再结,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为尤甚,故曰三结三升也。
〔4〕【王冰】 所谓失法。
【杨上善】 少阴为水,故多字误也。
【张介宾】 斜,邪同。阴经阳经皆能结聚水邪,若多在阴少在阳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坚在下,其证则少腹肿也。
〔5〕【王冰】 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新校正云:详此少“二阴结”。
【杨上善】 消渴,消中也。三阳,太阳。
【张介宾】 胃与大肠经也。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
〔6〕【王冰】 三阳结,谓小肠膀胱热结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膀胱热则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泻。
【杨上善】 便溲不通也。二阳,阳明也。
【张介宾】 膀胱小肠二经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邪结小肠则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
〔7〕【王冰】 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杨上善】 三阴,太阴。
【张介宾】 脾肺二经也。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则水反侮之,肺金所以生水,气病则水为不行,故寒结三阴,则气化为水。
〔8〕【王冰】 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杨上善】 厥阴、少阳也。
【张介宾】 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属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痹者,闭也。痹音秘。
〔9〕【王冰】 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
【杨上善】 阴脉聚,阳脉不聚也。
【张介宾】 阴,如前手少阴也,或兼足少阴而言亦可。盖心主血,肾主子宫,皆胎孕之所主也。搏,搏击于手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亦此之义,王氏《脉经》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愚按:妊子有子之义,乃男子女子之通称。盖本经以孕育为言,而于男女皆称子,非男曰子而女则否也,后世以此为男子者非。然本经未分男女,而男女之别将何如?考之叔和《脉经》曰: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曰: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曰: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又曰: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自后凡言妊脉者,总不出此。及滑伯仁则曰: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近代徐东臯曰:男女之别,须审阴阳。右肺盛,阴状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阳状多,俱主弄璋。备察诸义,固已详尽,然多彼此矛盾,难以凭据。若其不易之理,则在阴阳二字。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论。然犹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妙也。
〔10〕【王冰】 辟,阴也。然胃气不留,肠开勿禁,阴中不廪,是真气竭绝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澼”。
【杨上善】 阴阳腑脏脉皆虚者,肠辟叠死。
【张介宾】 阴阳虚者,尺寸俱虚也。肠辟,利脓血也。胃气不留,魄门不禁,而阴阳虚者,脏气竭也,故死。《通评虚实论》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
〔11〕【王冰】 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搏,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
【杨上善】 加,胜之也。
【张介宾】 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阴脉多阳者多汗。
〔12〕【王冰】 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
【杨上善】 崩,下血也。
【张介宾】 阴虚者,沉取不足,阳搏者,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为内崩失血之证。
三阴俱搏,二十日① 夜半死〔1〕 。二阴俱搏,十三日② 夕时死〔2〕 。一阴俱搏,十日③ 死〔3〕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4〕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5〕 。二阳俱搏,其④ 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6〕 。
①二十日:《太素》作“三十日”。
②十三日:《太素》作“十五日”。
③十日:此下《太素》有“平旦”二字。
④其:《太素》作“募”。
〔1〕【王冰】 脾肺成数之余也,搏,谓伏鼓,异于常候也。阴气盛极,故夜半死。
【杨上善】 太阴总得三阴之气。
【张介宾】 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搏即真脏之击搏也。二十日者,脾肺成数之余也。夜半阴极,气尽故死。
〔2〕【王冰】 心肾之成数也,阴气未极,故死在夕时。
【杨上善】 少阴总得二阴之气。
【张介宾】 二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也。十三日者,心肾之成数也。夕时者,阴阳相半,水火分争之会也。
〔3〕【王冰】 肝心生成之数也。
【杨上善】 厥阴气皆来聚,故曰俱也。
【张介宾】 一阴,手厥阴心主、足厥阴肝也。十日者,肝心生成之数也。平旦者,木火王极而邪更甚,故死。
〔4〕【王冰】 阳气速急故。
【杨上善】 三阳之脉,聚而且鼓。
【张介宾】 三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搏且鼓,阳邪之盛极也。
〔5〕【王冰】 兼阴气也。隐曲,谓便写也。
【张介宾】 三阴三阳,脾肺小肠膀胱也。四脏俱搏则上下俱病,故在上则心腹胀满,至于发尽。发尽者,胀之极也。在下则不得隐曲,阴道不利也。四脏俱病,惟以胃气为主,土数五,五数尽而死矣。
〔6〕【王冰】 肠胃之王数也。新校正云:详此阙一阳搏。
【杨上善】 阳明之气皆聚,则阳明募病。有本为幕也。
【张介宾】 二阳,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十日者,肠胃生数之余也。此篇独缺一阳搏者,必脱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