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1〕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2〕 ?

〔1〕【王冰】御,谓临御。化,谓生化也。天真之气,无所不周,器象虽殊,参应一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悲忧恐。”二论不同者,思者,脾也,四脏皆受成焉。悲者,胜怒也,二论所以互相成也。

【张介宾】御,临御也。位,方位也。化,生化也。天有五行以临五位,故东方生风,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湿,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人有五脏,以化五气,故心化火,其志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其志忧;肾化水,其志恐,而天人相应也。《阴阳应象大论》“思”作“悲”。

〔2〕【王冰】论,谓《六节藏象论》也。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故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也。以六合五,数未参同,故问之也。

【张介宾】论,即前《六节藏象论》也。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谓期年一周而复始也。三阴三阳,六气也。言气有五运,复有六气,五六不侔,其将何以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1〕 ?故物生谓之化 〔2〕 ,物极谓之变 〔3〕 ,阴阳不测谓之神 〔4〕 ,神用无方谓之圣 〔5〕 。夫变化之为用也 〔6〕 ,在天为玄 〔7〕 ,在人为道 〔8〕 ,在地为化 〔9〕 ,化生五味 〔10〕 ,道生智 〔11〕 ,玄生神 〔12〕 。神在天为风 〔13〕 ,在地为木 〔14〕 ;在天为热 〔15〕 ,在地为火 〔16〕 ;在天为湿 〔17〕 ,在地为土 〔18〕 ;在天为燥 〔19〕 ,在地为金 〔20〕 ;在天为寒 〔21〕 ,在地为水 〔22〕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23〕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24〕 。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25〕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26〕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27〕 ;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28〕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29〕 。

〔1〕【王冰】道,谓化生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成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新校正云:详“阴阳者”至“神明之府也”与《阴阳应象大论》同,而两论之注颇异。

【张介宾】此数句与《阴阳应象大论》同,但此多“五运”二字。

〔2〕【张介宾】万物之生,皆阴阳之气化也。

〔3〕【张介宾】盛极必衰,衰极复盛,故物极者必变。《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4〕【张介宾】莫之为而为者,谓之不测,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

〔5〕【王冰】所谓化变圣神之道也。化,施化也。变,散易也。神,无期也。圣,无思也。气之施化,故曰生,气之散易故曰极,无期禀候故曰神,无思测量故曰圣。由化与变,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由圣与神,故众妙无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称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又《五常政大论》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张介宾】神之为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无方者,大而化之之称。《南华·天运篇》曰: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故谓之圣。此以人道言也。

〔6〕【王冰】应万化之用也。

【张介宾】用,功用也。天地阴阳之道,有体有用。阴阳者,变化之体;变化者,阴阳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发明神用之道也。

〔7〕【王冰】玄,远也。天道玄远,变化无穷。《传》曰:天道远,人道迩。

【张介宾】玄,深远也。天道无穷,故在天为玄。

〔8〕【王冰】道,谓妙用之道也。经术政化,非道不成。

【张介宾】道,众妙之称。惟人能用之,故在人为道。

〔9〕【王冰】化,谓生化也。生万物者地,非土气孕育,则形质不成。

【张介宾】化,化生也。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为化。

〔10〕【王冰】金石草木,根叶华实,酸苦甘淡辛咸,皆化气所生,随时而有。

【张介宾】由化以生物,有物则有味,故化生五味,出乎地也。

〔11〕【王冰】智通妙用,唯道所生。

【张介宾】有道则有为,有为则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

〔12〕【王冰】玄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为用,触遇玄通,契物化成,无不应也。

【张介宾】玄远则不测,不测则神存,故玄生神,本乎天也。

〔13〕【王冰】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号令也。

〔14〕【王冰】东方之化。

【张介宾】此以下皆言神化之为用也。神以气言,故在天之无形者为风,则在地之成形者为木,风与木同气,东方之化也。余仿此。

〔15〕【王冰】应火为用。

〔16〕【王冰】南方之化。

【张介宾】热与火同气,南方之化也。

〔17〕【王冰】应土为用。

〔18〕【王冰】中央之化。

【张介宾】湿与土同气,中央之化也。

〔19〕【王冰】应金为用。

〔20〕【王冰】西方之化。

【张介宾】燥与金同气,西方之化也。

〔21〕【王冰】应水为用。

〔22〕【王冰】北方之化。神之为用,如上五化。木为风所生,火为热所炽,金为燥所发,水为寒所资,土为湿所全,盖初因而成立也。虽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败散尔。而岂五行之独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尔。新校正云:详“在天为玄”至此,则与《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文重,注颇异。

【张介宾】寒与水同气,北方之化也。自“在天为玄”至此,与《五运行大论》同。

〔23〕【王冰】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

【张介宾】气,即上文之风热湿燥寒。形,即上文之木火土金水,此举五行之大者言,以见万物之生,亦莫不质具于地而气行乎天也。

〔24〕【王冰】此造化生成之大纪。

【张介宾】形,阴也。气,阳也。形气相感,阴阳合也,合则化生万物矣。故《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正此义也。

〔25〕【王冰】天覆地载,上下相邻,万物化生,无遗略也。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极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成万物而不遗。

【张介宾】天覆之,故在上。地载之,故在下。若以司天在泉言,则亦为上下也。

〔26〕【王冰】天有六气御下,地有五行奉上。当岁者为上,主司天;承岁者为下,主司地。不当岁者,二气居右,北行转之,二气居左,南行转之。金木水火运,北面正之,常左为右,右为左,则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也。新校正云:详“上下”、“左右”之说,义具《五运行大论》中。

【张介宾】左为阳主升,故阳道南行。右为阴主降,故阴道北行。是为阴阳之道路。如司天在泉之左右四问,亦其义也。

〔27〕【王冰】征,信也,验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

【张介宾】征,证也。兆,见也。阴阳之征,见于水火;水火之用,见于寒暑。所以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即此谓也。上数句,与《阴阳应象大论》稍同。

〔28〕【王冰】木主发生,应春。春为生化之始,金主收敛,应秋。秋为成实之终。终始不息,其化常行,故万物生长化成收藏自久。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与此论相出入也。

【张介宾】金主秋,其气收敛而成万物;木主春,其气发扬而生万物;故为生成之终始。按:上文水火金木,乃五行之四,各有其用,独不言土何也?盖土德居中,凡此四者,一无土之不可,故兼四气之用而寄王于四季,是以不可列言也。

〔29〕【王冰】气有多少,谓天之阴阳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谓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由是少多衰盛,天地相召,而阴阳损益昭然彰著可见也。新校正云:详“阴阳三等”之义,具下文注中。

【张介宾】在天之气有多少,故阴阳有三等之分。在地之形有盛衰,故五行有太少之异。上下相召,即形气相感之谓。盖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升降相因,则气运太过、不及、胜复、微甚之变而损益彰矣。本类诸篇所言者,皆发明损益之义,当详察也。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1〕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2〕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 〔3〕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 〔4〕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5〕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6〕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7〕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8〕 ,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9〕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10〕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11〕 。帝曰:善。

〔1〕【王冰】时,四时也。

【张介宾】主四时之令也。

〔2〕【王冰】一运之日,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一时,当其王相囚死而为绝法也。气交之内迢然而别有之也。

【张介宾】各终期日,谓五运各主期年,以终其日,如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之类是也,非独主四时而已。

〔3〕【王冰】《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名曰《太始天元册》也。新校正云:详今世有《天元玉册》,或者以谓即此《太始天元册》文,非是。

〔4〕【王冰】太虚,谓空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也。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故能为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矣。肇,始也。基,本也。

【张介宾】《太始天元册》文,盖太古之文,所以纪天元者也。太虚,即周子所谓无极,张子所谓由太虚有天之名也。廖廓,空而无际之谓。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廓,苦郭切。肇音赵。

〔5〕【王冰】五运,谓木火土金水运也。终天,谓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终始更代,周而复始也。言五运更统于太虚,四时随部而返复,六气分居而异主,万物因之以化生,非曰自然,其谁能始,故曰万物资始。《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其义也。

【张介宾】资始者,万物借化元而始生。终天者,五行终天运而无已也。

〔6〕【王冰】太虚真气,无所不至也。气齐生有,故禀气含灵者,抱真气以生焉。揔统坤元,言天元气常司地气化生之道也。《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

【张介宾】布者,布天元之气,无所不至也。气有真气,化几是也。物有灵明,良知是也。虽万物形气禀乎天地,然地亦天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然则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故曰总统坤元。

〔7〕【王冰】九星,上古之时也,上古世质人淳,归真反朴,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道德稍衰,标星藏曜,故计星之见者七焉,九星谓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七曜,谓日月五星,今外蕃具,以此历为举动,吉凶之信也。周,谓周天之度。旋,谓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犹各有进退、高下、小大矣。

【张介宾】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冲三,天辅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见《补遗·本病论》,及详《九宫星野图》,今奇门阴阳家皆用之。七曜,日、月、五星也,《舜典》谓之七政。七者如纬,运行于天,有迟有速,有顺有逆,故曰周旋。

〔8〕【王冰】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此之谓也。

【张介宾】阴阳者,天道也。柔刚者,地道也。《易·系》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邵子曰:天之大,阴阳尽之;地之大,刚柔尽之。故天道资始,阴阳而已;地道资生,刚柔而已。然刚即阳之道,柔即阴之道,故又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又以阴阳刚柔,合天地而总言之也。

〔9〕【王冰】幽显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张,言阴阳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所居,无相干犯。阴阳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犹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张介宾】阳主昼,阴主夜,一日之幽显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显也。春夏主阳而生长,秋冬主阴而收藏,一岁之幽显也。幽显既定其位,寒暑从而弛张矣。弛张,往来也。

〔10〕【王冰】上生,谓生之有情、有识之类也;下生,谓生之无情、无识之类也。上化,谓形容彰显者也;下化,谓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识、彰显、形容,天气主之。无情、无识,蔽匿、形质,地气主之。禀元灵气之所化育尔。《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斯之谓欤。

【张介宾】《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又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

〔11〕【王冰】传习斯文,至鬼臾区,十世于兹,不敢失坠。

【张介宾】言传习之久,凡十世于兹者,此道之谓也。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1〕。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2〕,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3〕,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4〕。

〔1〕【王冰】由气有多少,故随其升降,分为三别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王冰云:“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

【张介宾】此以下皆明形气之盛衰也。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也。形有盛衰,如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土有太少宫,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此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2〕【王冰】太过,有余也。不及,不足也。气至不足,太过迎之;气至太过,不足随之。天地之气亏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张介宾】此气运迭为消长也。始,先也。随,后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则乙来,甲为太宫,乙为少商,此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乙往则丙来,乙为少商,丙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岁候皆然。以盈虚之胜负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灭,阴衰者阳凑之,阳衰者阴凑之,皆先往后随之义也。盖气运之消长,有盛必有衰,有胜必有复,往来相因,强弱相加,而变由作矣。

〔3〕【王冰】言亏盈无常,互有胜负尔。始,谓甲子岁也。《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此之谓也。则始甲子之岁,三百六十五日,所禀之气,当不足也,次而推之,终六甲也,故有余已则不足,不足已则有余,亦有岁运,非有余非不足者,盖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复余,少已复少,则天地之道变常,而灾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又按《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上宫与正宫同。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卑监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徵同。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又《六元正纪大论》云:不及而加同岁会已前诸岁,并为正岁,气之平也。今王注以同天之化为非有余不足者,非也。

【张介宾】迎者,迎其至也。随者,随其去也。如时令有盛衰,则候至有迟速,至与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气运有胜复,胜微者复微,胜甚者复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随也。知迎知随,则岁气可期,而天和可自保矣。

〔4〕【王冰】应天,谓木运之岁,上见厥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土运之岁,上见太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水运之岁,上见太阳。此五者,天气下降,如合符运,故曰应天为天符也。承岁,谓木运之岁,岁当于卯。火运之岁,岁当于午。土运之岁,岁当辰戌、丑未。金运之岁,岁当于酉。水运之岁,岁当于子。此五者,岁之所直,故曰承岁,为岁直也。三合,谓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年辰临午。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年辰临丑。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年辰临酉。此三者,天气、运气与年辰俱会,故云三合为治也。岁直亦曰岁位,三合亦为天符。《六微旨大论》曰:天符岁会曰太一天符,谓天运、与岁俱会也。新校正云:按天符岁会之详,具《六微旨大论》中,又详火运,上少阴,年辰临午,即戊午岁也。土运,上太阴,年辰临丑未,即己丑、巳未岁也。金运,上阳明,年辰临酉,即乙酉岁也。

【张介宾】符,合也。承,下奉上也。直,会也。应天为天符,如丁巳、丁亥,木气合也;戌寅、戌申、戊子、戊午,火气合也;己丑、己未,土气合也;乙卯、乙酉,金气合也;丙辰、丙戌,水气合也。此十二年者,中运与司天同气,故曰天符。承岁,为岁直,如丁卯之岁,木承木也;戊午之岁,火承火也;乙酉之岁,金承金也;丙子之岁,水承水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岁,土承土也。此以年支与岁,同气相承,故曰岁直,即岁会也。然不分阳年阴年,但取四正之年为四直承岁,如子午卯酉是也,惟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则通论承岁,如辰戌丑未是也,共计八年。三合为治,言天气运气年辰也,凡天符岁会之类,皆不外此三者。若上中下三气俱合,乃为太一天符,如乙酉岁金气三合,戊午岁火气三合,己丑己未岁土气三合者是也,共四年。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1〕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2〕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3〕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4〕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5〕 。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6〕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7〕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8〕 。

〔1〕【张介宾】此以下皆明上下相召也。

〔2〕【王冰】太阳为寒,少阳为暑,阳明为燥,太阴为湿,厥阴为风,少阴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阴阳也。

【张介宾】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化于天者也,故为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上奉之,谓厥阴奉风气,少阴奉火气,太阴奉湿气,此三阴也。少阳奉暑气,阳明奉燥气,太阳奉寒气,此三阳也。

〔3〕【王冰】木,初气也,火,二气也,相火,三气也,土,四气也,金,五气也,水,终气也。以其在地应天,故云下应也。气在地,故曰地之阴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之义也。

【张介宾】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于地者也,故为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谓木应生,火应长,土应化,金应收,水应藏也。按:上文“神在天为风”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风热湿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节乃言寒暑燥湿风火,木火土金水火。盖以在天之热,分为暑火,而为六;在地之火,分为君相,而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气,而所以有三阴三阳之分也。二火义,如下文。

〔4〕【王冰】生长者,天之道。藏杀者,地之道。天阳主生,故以阳生阴长,地阴主杀,故以阳杀阴藏。天地虽高下不同,而各有阴阳之运用也。新校正云:详此经与《阴阳应象大论》文重,注颇异。

【张介宾】天为阳,阳主升,升则向生,故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地为阴,阴主降,降则向死,故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以藏气纪之,其征可见。如上半年为阳,阳升于上,天气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阴降于下,地气治之,故秋收冬藏也。

〔5〕【王冰】天有阴,故能下降;地有阳,故能上腾。是以各有阴阳也。阴阳交泰,故化变由之成也。

〔6〕【王冰】阴阳之气,极则过亢,故各兼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言气极则变也。故阳中兼阴,阴中兼阳,《易》之卦,离中虚,坎中实。此其义象也。

【张介宾】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离中有偶、水之内明、火之内暗皆是也。惟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地亦有阴阳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共十六字,衍文也,今去之。

〔7〕【王冰】天有六气,地有五位,天以六气临地,地以五位承天,盖以天气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则五岁而余一气,故迁一位。若以五承六,则常六岁,乃仅尽天元之气,故六年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地气左行,往而不返。天气东转,常自火运数五岁巳,其次气正当君火气之上,法不加临,则右迁君火气上,以临相火之上,故曰五岁而右迁也。由思动静,上下相临,而天地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矣。

【张介宾】应天之气,五行之应天干也。动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岁而右迁,天干之应也,即下文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之类是也。盖甲乙丙丁戊,竟五运之一周,己庚辛壬癸,又五运之一周,甲右迁而已来,己在迁而甲来,故五岁而右迁也。应地之气,六气之应地支也。静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动也。六期而环会,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之类是也。盖子丑寅卯辰巳,终六气之一备,午未申酉戌亥,又六气之一备,终而复始,故六期而环会。

〔8〕【王冰】天地之道,变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云:上下相近,寒暑相邻,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

【张介宾】动以应天,静以应地,故曰动静,曰上下,无非言天地之合气,皆所以结上文相召之义。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1〕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2〕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3〕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 〔4〕 ;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5〕 。

〔1〕【张介宾】天数五,而五阴五阳,故为十干。地数六,而六阴六阳,故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为节;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为制。而后六甲成,岁气备。又如子午之上为君火,丑未之上为湿土,寅申之上为相火,卯酉之上为燥金,辰戌之上为寒水,巳亥之上为风木,是六气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为节也。甲己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为制也。此以地支而应天之六气,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正其上下相召,以合五六之数也。

〔2〕【王冰】六节,谓六气之分。五制,谓五位之分。位应一岁,气统一年,故五岁为一周,六年为一备。备,谓备历天气。周,谓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气不临君火故也。

【张介宾】天之六气,各治一岁,故六期为一备。地之五行,亦各治一岁,故五岁为一周。一曰:当以周天气者六为句,终地纪者五为句,亦通。谓一岁六气,各主一步,步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是周天气者六也,故期为一备。一岁五行,各主一运,运七十二日,五七三百五十,二五一十,亦三百六十日,是终地纪者五也,故岁为一周。此以一岁之五六为言,以合下文一纪一周之数,尤见亲切。

〔3〕【王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

【张介宾】此明天之六气惟火有二之义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显,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愚按:王氏注此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又曰: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详此说,是将明字改为名字,则殊为不然。此盖因《至真要大论》言少阴不司气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岁气。殊不知彼言不司气化者,言君火不主五运之化,非言六气也。如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则六气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谓不立岁气?且君为大主,又岂寄空名于上者乎?以致后学宗之,皆谓君火以名,竟将明字灭去,大失先圣至要之旨。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则明,惟明乃神。天得之而明照万方,人得之而明见万里,借此明字之用,诚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者。故《气交变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义也。又如《周易·说卦传》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由此言之,则天时人事,无不赖此明字为之主宰,而后人泯去之,其失为何如哉?不得不正。又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虽注义如前;然以凡火观之,则其气质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盖明者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焰,此质之为然也。夫焰之与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质暗,焰虚而质实,焰动而质静,焰上而质下。以此证之,则其气之与质,固自有上下之分,亦岂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所以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后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岁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为用也。或曰:六气中五行各一,惟火言二何也?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使阳气不充,则生意终于不广,故阳道实,阴道虚,阳气刚,阴气柔,此天地阴阳当然之道。且六气之分,属阴者三,湿、燥、寒是也;属阳者二,风、热而已。使火无君相之化,则阴胜于阳而杀甚于生矣,此二火之所以必不可无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谓阳常有余而专意抑之,则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莫此为甚。此等大义,学者最宜详察。《至真要大论》云:少阴不司气化。《生气通天论》云:天运当以日光明。俱当参阅。

〔4〕【张介宾】天以六期为备,地以五岁为周,周余一气,终而复会。如五个六,三十岁也;六个五,亦三十岁也。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也。然此以大数言之耳,若详求之,则三十年之数,正与一岁之度相合。盖一岁之数,凡三百六十日,六分分之为六气,各得六十日也;五分分之为五运,各得七十二日也;七十二分分之为七十二候,各得五日也。三十年之数,凡三百六十月,六分分之,各得六十月;五分分之,各得七十二月;七百二十分分之,各得十五日,是为一气,又曰一节。此五六之大会,而元会运世之数皆自此起,故谓之一纪,又谓之一世。

〔5〕【王冰】历法一气十五日,因而乘之,积七百二十气,即三十年,积千四百四十气,即六十年也。经云: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过,斯皆见矣。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其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士矣。

【张介宾】以三十年而倍之,则得此数,是为六十年花甲一周也。其间运五气六,上下相临之数,尽具于此。故凡太过不及、逆顺胜复之气,皆于此而可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1〕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2〕 ,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3〕 。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4〕 ,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5〕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6〕。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7〕 。

〔1〕【王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圣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隐,大圣之深仁也。

【张介宾】此以下皆明五六之义也。观帝言上以治民,则圣帝重民之意,为可知矣。

〔2〕【王冰】谓传非其人,授于情押,及寄求名利者也。

【张介宾】至数之机,即五六相合之类也。迫迮以微,谓天地之气数,其精微切近,无物不然也。其来可见,其往可追,谓因气可以察至,因至可以求数也。然至数之微,为安危所系,故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敬者,如摄生类诸章所载,凡合同于道者皆是也。设或无道行私,而逆天妄为,天殃必及之矣,可不慎哉!迮音窄,近也。

〔3〕【王冰】申誓戒于君王,乃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张介宾】至真之要道也。

〔4〕【王冰】数术明著,应用不差故,故远近于言,始终无谬。

【张介宾】必精明于道也,庶能言始以会终,言近以知远。

〔5〕【王冰】简,省要也。匮,乏也。久,远也。要,枢纽也。

【张介宾】至数之义,本经所见不一。简,要也。匮,乏也。

〔6〕【王冰】桴,鼓椎也。响,应声也。

【张介宾】桴,鼓椎也。发者为声,应者为响。桴音孚。

〔7〕【王冰】太始,天地初分之时,阴阳析位之际。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于四方,五气分流,散支于十干。当是黄气横于甲己,白气横与乙庚,黑气横于丙辛,青气横于丁壬,赤气横于戊癸。故甲己应土运,乙庚应金运,丙辛应水运,丁壬应木运,戊癸应火运。太古圣人,望气以书天册,贤者,谨奉以纪天元,下论文义备矣。新校正云:详运有太过,不及,平气,甲庚丙壬戊主太过,乙辛丁癸己主不及。大法如此,取乎气之法,其说不一,具如诸篇。

【张介宾】此即五行之应天干也,是为五运。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1〕 。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2〕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3〕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4〕 。

〔1〕【张介宾】此即三阴三阳之应地支也,是为六气。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司天是也。十二年皆然。

〔2〕【王冰】标,谓上首也;终,谓当三甲六甲之终。新校正云:详午、未、寅、酉、戌、亥之岁为正化,正司化令之实。子、丑、申、卯、辰、巳之岁为对化,对司化令之虚,此其大法也。

【张介宾】标,首也。终,尽也。六十年阴阳之序,始于子午,故少阴谓标,尽于巳亥,故厥阴谓终。

〔3〕【王冰】三阴三阳为标,寒、暑、燥、湿、风、火为本,故云所谓本也。天真元气,分为六化,以统坤元生成之用,征其应用,则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则正是真元之一气,故曰六元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六元”作“天元”也。

【张介宾】三阴三阳者,由六气之化为之主,而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故六气谓本,三阴三阳谓标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气之所化,一分为六,故曰六元。本篇曰《天元纪》者,义本诸此。

〔4〕【张介宾】著之玉版,垂永久也。藏之金匮,示珍重也。署,表识也。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1〕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2〕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3〕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4〕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5〕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6〕 。

〔1〕【王冰】明堂,布政宫也。八极,八方目极之所也。考,谓考校。建,谓建立也。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气,以候天和。

【张介宾】明堂,王者朝会之堂也。正天纲者,天之大纲在于斗,正斗纲之建,以占天也。八极,八方之与极也。观八极之理,以志地也。考,察也。建,立也。五常,五行气运之常也。考建五常,以测阴阳之变化也。

〔2〕新校正云:详论谓《阴阳应象大论》及《气交变大论》文,彼云: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

【张介宾】论《气交变大论》也。但彼以“升降”二字作“往复”。

〔3〕【张介宾】此五运也。首甲定运,谓六十年以甲子始,而定其运也。

〔4〕【王冰】首甲,谓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

【张介宾】此三阴三阳之所主也,主者司天也。不合阴阳,如五行之甲乙,东方木也;而甲化土运,乙化金运。六气之亥子,北方水也;而亥年之上,风水主之,子年之上,君火主之。又如君火司气,火本阳也,而反属少阴;寒水司气,水本阴也,而反属太阳之类,似皆不合于阴阳者也。

〔5〕【王冰】上古圣人,仰观天象,以正阴阳。夫阴阳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源,述其本始,则百端疑议,从是而生。黄帝恐至理真宗,便因诬废,愍念黎庶,故启问之天师,知道出从真,必非谬述,故对上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阴阳法》曰: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盖取圣人仰观天象之义,不然则十干之位各在一方,征其离合,事亦寥阔。呜乎,远哉!百姓日用而不知尔,故太上立言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此其类也。新校正云:详金主乙庚者,乙者,庚之柔,庚者,乙之刚。大而言之阴与阳,小而言之夫与妇,是刚柔之事也。余并如此。

【张介宾】言鬼臾区之言,是明显之道也。其所云运五气六不合阴阳者,正所以明天地之阴阳也。

〔6〕【王冰】言智识偏浅,不见原由,虽所指弥远,其知弥近,得其元始,桴鼓非遥。

【张介宾】人中之阴阳,言其浅近可数,而人所易知者也。然阴阳之道,或本阳而标阴,或内阳而外阴,或此阳而彼阴,或先阳而后阴,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万,无非阴阳之变化,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1〕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2〕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3〕 。帝曰:善。

〔1〕【张介宾】此所以辨五运也。始,谓天运初分之始。《太始天元册》文,太古占天文也。丹,赤色,火气也。黅,黄色,土气也。苍,青色,木气也。素,白色,金气也。玄,黑色,水气也。此天地初分之时,赤气经于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当乾之次,故火主戊癸也。黄气经于心尾己分,心尾甲之次,巳当巽之次,故土主甲己也。青气经于危室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主丁壬也。白色经于亢氐昴毕,亢氐乙之次,昴毕庚之次,故金主乙庚也。黑气经于张翼娄胃,张翼丙之次,娄胃辛之次,故水主丙辛也。此五运之所以化也。黅音今。

〔2〕【王冰】戊土属乾己,土属巽。《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晨暮占雨,以西北、东南。义取此。雨为土用,湿气生之,故此占焉。

【张介宾】奎壁临乾,戊分也。角轸临巽,己分也。戊在西北,己在东南。《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故曰天地之门户。

〔3〕【张介宾】此五天五运,即气候之所始,天道之所生也。

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1〕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2〕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3〕 。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4〕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5〕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6〕 。

〔1〕【王冰】论,谓《天元纪》及《阴阳应象论》也。

【张介宾】此所以辨六气也。论,即《天元纪大论》,见前章及《阴阳应象大论》。

〔2〕【张介宾】上,司天也。下,在泉也。岁之上下,即三阴三阳迭见之所在也。

〔3〕【王冰】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东也。

【张介宾】司天在泉,俱有左右。诸上见者,即言司天。故厥阴司天,则左见少阴,右见太阳,是为司天之左右间也。余义仿此。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见。左,西也。右,东也。

〔4〕【王冰】主岁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东也。右西也,上下异而左右殊也。

【张介宾】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见,是为在泉之左右间也。左,东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异而左右殊也。按:右二节,阴阳六气,迭为迁转。如巳亥年厥阴司天,明年子午,则左间少阴来司天矣。又如初气厥阴用事,则二气少阴来相代矣。六气循环无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阴阳逆顺有异,而见气候之变迁也。

〔5〕【王冰】木火相临,金水相临,水木相临,火土相临,土金相临,为相得也。土木相临,土水相临,水火相临,火金相临,金木相临,为不相得也。上临下为顺,下临上为逆,逆亦郁抑而病生。土临相火君火之类者也。

【张介宾】此明上下之相遘也。遘,交也。临,遇也。司天在上,五运在中,在泉在下,三气之交,是上下相遘而寒暑相临也。所遇之气彼此相生者,为相得而安。彼此相克者,为不相得而病矣。遘音姤。

〔6〕【王冰】六位相邻,假令土临火,火临木,木临水,水临金,金临土皆为以下临上,不当位也。父子之义,子为下,父为上,以子临父,不亦逆乎。

【张介宾】气同类者,本为相得,而亦不免于病者,以下临上也。如《六微旨大论》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

帝曰:动静何如 〔1〕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2〕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3〕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4〕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5〕 。

〔1〕【王冰】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张介宾】此言迁转之动静也。

〔2〕【王冰】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谓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气,地布五行,天顺地而左回,地承天而东转,木运之后,天气常余,余气不加于君火,却退一步加临相火之上,是以每五岁已,退一位而右迁,故曰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会,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岁毕,则以余气迁加,复与五行座位再相会合,而为岁法也。周天,谓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气也。

【张介宾】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故司天在上,必历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历亥子丑寅而东升也。余而复会,即前篇五六相合、积气余而复会其始之义。

〔3〕【王冰】诘异也。新校正云:按:鬼臾区言应地者静,见《天元纪大论》中。

【张介宾】应地者静,见前《天元纪》篇。

〔4〕【王冰】不能遍明,无求备也。

【张介宾】上候而已,天运之候也。不能遍明,犹未详言左右也。

〔5〕【王冰】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丽,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据物而得全者也。

【张介宾】天地之体虽殊,变化之用则一,所以在天则垂象,在地则成形。故七曜纬于虚,即五行应天之精气也。五行丽于地,即七曜生成之形类也。是以形精之动,亦犹根本之与枝叶耳。故凡物之在地者,必悬象于天,第仰观其象,则无有不应。故上之右行、下之左行者,周流不息,而变化乃无穷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1〕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2〕 。帝曰:冯乎 〔3〕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4〕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5〕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6〕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7〕 。

〔1〕【王冰】言转不居,为下乎?为否乎?

【张介宾】此欲详明上下之义也。

〔2〕【王冰】言人之所居,可谓下矣,征其至理,则是太虚之中一物尔。《易》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此之谓也。

【张介宾】人在地之上,天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见言,则上为天,下为地。以天地之全体言,则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虚之中者也。由此观之,则地非天之下矣。然则司天者,主地之上。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丽地者,是为五运,而运行于上下之中者也。此特举地为辨者,盖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

〔3〕【王冰】言太虚无碍,地体何冯而止住?

【张介宾】冯,凭同。言地在太虚之中而不坠者,果亦有所依凭否也?

〔4〕【王冰】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太虚不屈,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乘气,故势不得速焉。凡之有形,处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环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环一也。

【张介宾】大气者,太虚之元气也。乾坤万物,无不赖之以立。故地在太虚之中,亦惟元气任持之耳。

〔5〕【张介宾】此即大气之所化,是为六气而运用于天地之间者也。曰燥、曰暑、曰风、曰湿、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异。

〔6〕【王冰】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干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风故动性生焉,受湿故润性生焉,受寒故坚性生焉,受火故温性生焉,此谓天之六气也。

【张介宾】寒居北,风居东,自北而东,故曰风寒在下,下者左行也。热居南,燥居西,自南而西,故曰燥热在上,上者右行也。地者土也,土之化湿,故曰湿气在中也。惟火有二,君火居湿之上,相火居湿之下,故曰火游行其间也。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而化生也。

〔7〕【王冰】六气之用。

【张介宾】凡此六者,皆言地气本乎天也。自上文地之为下至此,正所以发明此义。《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亦此之谓。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1〕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 〔2〕 。《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3〕 。帝曰:间气何如 〔4〕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5〕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6〕 ,不当其位者病 〔7〕 ,迭移其位者病 〔8〕 ,失守其位者危 〔9〕 ,尺寸反者死 〔10〕 ,阴阳交者死 〔11〕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12〕 。

〔1〕【张介宾】此欲因脉候以察天地之气也。

〔2〕【王冰】言平气及胜复,皆以形证观察,不以诊知也。

〔3〕【王冰】天地以气不以位,故不当以脉知之。

【张介宾】天地之气,有常有变。其常气之形于诊者,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及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者,皆是也。若其胜复之气,卒然初至,安得遽变其脉而形于诊乎?故天地之变,有不可以脉诊,而当先以形证求之者。如《气交变大论》曰:应常不应卒,亦此之谓。

〔4〕【张介宾】间气,谓司天在泉左右之间气,而脉亦当有应之也。夫此间气者,谓之为常则气有变迁,谓之为变则岁有定位。盖帝因上文云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复举此常中之变,以求夫脉之应也。

〔5〕【王冰】于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应与不应,过与不过。

【张介宾】气在左则左应,气在右则右应。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详如下文。

〔6〕【王冰】谓当沉不沉,当浮不浮,当涩不涩,当钩不钩,当弦不弦,当大不大之类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阴之至,太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张介宾】气至脉亦至,从其气也,故曰和。气至脉不至,气未至而脉至,违其气也,故为病。《至真要大论》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7〕【王冰】见于他位也。

【张介宾】应左而右,应右而左,应上而下,应下而上也。

〔8〕【王冰】谓左见右脉,右见左脉,气差错故尔。

【张介宾】迭,更也。应见不见而移易于他位也。

〔9〕【王冰】已见于他乡,本宫见贼杀之气,故病危。

【张介宾】克贼之脉见,而本位失守也。

〔10〕【王冰】子午卯酉四岁有之。反,谓岁当阴在寸脉而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脉反见于寸,尺寸俱乃谓反也。若尺独然或寸独然,是不应气,非反也。

〔11〕【王冰】寅申、巳亥、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谓岁当阴在右脉反见左岁,当阳在左脉反见右,左右交见是谓交。若左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气非交也。

【张介宾】此二句之义,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阴为之主也。如阴当在尺,则阳当在寸,阴当在寸,则阳当在尺,左右亦然。若阴之所在,脉宜不应而反应,阳之所在,脉宜应而反不应,其在尺寸则谓之反,其在左右则谓之交,皆当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阴阳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独然,或左右独然,是为气不应,非反非交也。

〔12〕【王冰】经言岁气备矣。新校正云:详此备《六元正纪大论》中。

【张介宾】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间应见之气,则知少阴君主之所在,脉当不应,而逆顺乃可见矣。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1〕 ?岐伯曰:东方生风 〔2〕 ,风生木 〔3〕 ,木生酸 〔4〕 ,酸生肝 〔5〕 ,肝生筋 〔6〕 ,筋生心 〔7〕 。其在天为玄 〔8〕 ,在人为道 〔9〕 ,在地为化 〔10〕 。化生五味 〔11〕 ,道生智 〔12〕 ,玄生神 〔13〕 ,化生气 〔14〕 。神在天为风 〔15〕 ,在地为木 〔16〕 ,在体为筋 〔17〕 ,在气为柔 〔18〕 ,在脏为肝 〔19〕 ,其性为暄 〔20〕 ,其德为和 〔21〕 ,其用为动 〔22〕 ,其色为苍 〔23〕 ,其化为荣 〔24〕 ,其虫毛 〔25〕 ,其政为散 〔26〕 ,其令宣发 〔27〕 ,其变摧拉 〔28〕 ,其眚为陨 〔29〕 ,其味为酸 〔30〕 ,其志为怒 〔31〕 。怒伤肝 〔32〕 ,悲胜怒 〔33〕 ;风伤肝 〔34〕 ,燥胜风 〔35〕 ;酸伤筋 〔36〕 ,辛胜酸 〔37〕 。

〔1〕【王冰】合,谓中外相应。生,谓承化而生。化,谓成立众象也。

【张介宾】此明人身之表里,万物之化生,皆合乎天地之气也。

〔2〕【王冰】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景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盖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

〔3〕【王冰】阳升风鼓,草木敷荣,故曰风生木也。此和气之生化也,若风气施化,则飘扬敷折,其为变极则木拔草除也。运乘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之岁,则风化不足。若乘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之岁,则风化有余于万物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丁壬分运之有余不足,或者以丁卯、丁亥、丁巳、壬申、壬寅五岁为天符,同天符正岁会,非有余不足为平木,运以王注为非,是不知大统也。必欲细分,虽除此五岁,亦未为尽。下文火土金水运等,并同此。

〔4〕【王冰】万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气之生化也。

〔5〕【王冰】酸味入胃,生养于肝脏。

〔6〕【王冰】酸味入肝,自肝脏布化,生成于筋膜也。

〔7〕【王冰】酸气荣养筋膜毕已,自筋流化,乃入于心。

【张介宾】此东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补心。

〔8〕【王冰】玄,谓玄冥也。丑之终,东方白。寅之初,天色反黑,太虚皆暗,在天为玄象可见。新校正云:详“在天为玄”至“化生气”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东方独有之也。而王注“玄”谓尹之终,寅之初,天色黑,则专言在东方,不兼诸方,此注未通。

〔9〕【王冰】正理之道,生养之政化也。

〔10〕【王冰】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万物,万物无非化气以生成者也。

〔11〕【王冰】金玉土石,草木菜果,根茎枝叶,花壳实核,无识之类,皆地化生也。

〔12〕【王冰】智,正知也,虑远也,知正则不疑于事,虑远则不涉于危,以道处之,理符于智。《灵枢经》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3〕【王冰】神用无方,深微莫测,迹见形隐,物鲜能期。由是则玄冥之中,神明拮据隐而不见,玄生神明也。

〔14〕【王冰】飞走蚑行,鳞介毛倮羽,五类变化,内属神机,虽为五味所该,然其生禀则异,故又曰化生气也。此上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东方独有之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及《天元纪大论》无“化生气”一句。

【张介宾】气由化生,物因气化也。此下二节,与《天元纪大论》同。

〔15〕【王冰】鸣紊启坼,风之化也。振拉摧拔,风之用也。岁属厥阴在上,则风化于天;厥阴在下,则风行于地。

〔16〕【王冰】长短曲直,木之体也。干举机发,木之用也。

【张介宾】凡此篇文义与前篇《阴阳应象大论》相同者,注皆见前。后准此。

〔17〕【王冰】维结束络,筋之体也。纵卷舒,筋之用也。

〔18〕【王冰】木化宣发,风化所行,则物体柔软。

【张介宾】得木化者,其气柔软,筋之类也。

〔19〕【王冰】肝有二布叶,一小叶,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给,脉游中,以宣发阳和之气,魂之宫也。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乘丁岁,则肝脏及经络先受邪而为病也。胆腑同。

〔20〕【王冰】暄,温也,肝木之性也。

【张介宾】暄,温暖也。肝为阴中之阳,应春之气,故其性暄。暄音萱。

〔21〕【王冰】敷布和气于万物,木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敷和。

【张介宾】春阳布和,木之德也。

〔22〕【王冰】风摇而动,无风则万类皆静。新校正云:按木之用为动,火太过之政亦为动,盖火木之主暴速,故俱为动。

【张介宾】春风动摇,木之用也。

〔23〕【王冰】有形之类,乘木之化,则外色皆见薄青之色。今东方之地,草木之上,色皆苍。遇丁岁,则苍物皆白及黄,色不纯也。

【张介宾】浅青色也。

〔24〕【王冰】荣,美色也。四时之中,物见华容,颜色鲜丽者,皆木化之所生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生荣。

【张介宾】物色荣美,木之化也。

〔25〕【王冰】万物发生,如毛在皮,

【张介宾】毛虫丛植,得木气也。

〔26〕【王冰】发散生气于万物。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舒启。详木之政散,平木之政发散,木太过之政散,土不及之气散,金之用散落,木之灾散落,所以为散之异有六,而散之义惟二。一谓发散之散,是木之气也,二谓散落之散,是金之气所为也。

【张介宾】阳散于物,木之政也。按:散义有二:一曰升散,木气之升也;一曰散落,金气之杀也。

〔27〕【王冰】阳和之气,舒而散也。

【张介宾】宣扬升发,春木令也。

〔28〕【王冰】摧,拔成者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振发。

【张介宾】摧拉,损折败坏也。风气刚强,木之变也。摧,坐陪切。拉音腊。

〔29〕【王冰】陨,坠也。大风暴起,草泯木坠。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散落。

【张介宾】眚,灾也。陨,坠落也。木兼金化,陨为灾也。眚,诗梗切。陨音允。

〔30〕【王冰】夫物之化之变而有酸味者,皆木气之所成败也。今东方之野,生味多酸。

〔31〕【王冰】怒,直声也。怒所以威物。

〔32〕【王冰】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怒发于肝,而反伤肝脏。

〔33〕【王冰】悲发而怒止,胜之信也。新校正云:详五志“悲”当为“忧”,盖忧伤意悲伤魂,故云悲胜怒也。

〔34〕【王冰】亦犹风之折木也。风生于木而反折之,用极而舒。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风伤筋。

【张介宾】前篇曰风伤筋者,其义同。

〔35〕【王冰】风自木生,燥为金化,风余则制之以燥,肝盛则治之以凉,凉清所行,金之气也。

〔36〕【王冰】酸泻肝气,泻甚则伤其气。《灵枢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以此尔。走筋,谓宣行其气速疾也。气血肉骨同,新校正云:详注云《灵枢经》云,乃是《素问·宣明五气》篇文。按《甲乙经》以此为《素问》。王云《灵枢经》者,误也。

〔37〕【王冰】辛,金味,故胜木之酸,酸余则胜之以辛也。

【张介宾】此东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木,而内合人之肝气者也,故肝主于左。

南方生热 〔1〕 ,热生火 〔2〕 ,火生苦 〔3〕 ,苦生心 〔4〕 ,心生血 〔5〕 ,血生脾 〔6〕 。其在天为热 〔7〕 ,在地为火 〔8〕 ,在体为脉 〔9〕 ,在气为息 〔10〕 ,在脏为心 〔11〕 ,其性为暑 〔12〕 ,其德为显 〔13〕 ,其用为躁 〔14〕 ,其色为赤 〔15〕 ,其化为茂 〔16〕 ,其虫羽 〔17〕 ,其政为明 〔18〕 ,其令郁蒸 〔19〕 ,其变炎烁 〔20〕 ,其眚燔焫 〔21〕 ,其味为苦 〔22〕 ,其志为喜 〔23〕 。喜伤心 〔24〕 ,恐胜喜 〔25〕 ;热伤气 〔26〕 ,寒胜热 〔27〕 ;苦伤气 〔28〕 ,咸胜苦 〔29〕 。

〔1〕【王冰】阳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行云暴升, 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

〔2〕【王冰】热甚之气,火运盛明,故曰:热生火,火者,盛阳之生化也。热气施化则炎暑郁燠,其为变极则燔灼销融,运乘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岁,则热化不足。若乘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岁,则热化有余。火有君火、相火,故曰:热生火,又云火也。

〔3〕【王冰】物之味苦者,皆始自火之生化也。甘物遇火,体焦则苦,苦从火化,其可征也。

〔4〕【王冰】苦物入胃,化入于心,故诸癸岁则苦化少,诸戊岁则苦化多。

〔5〕【王冰】苦味自心化已,则布化生血脉。

〔6〕【王冰】苦味营血已,自血流化,生养脾也。

【张介宾】此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心补脾。

〔7〕【王冰】亦神化气也。暄暑郁蒸,热之化也。炎赫沸腾,热之用也。岁属少阴少阳,在上则热化于天,在下则热行于地。

〔8〕【王冰】光顾炳明,火之体也。燔燎焦然,火之用也。

〔9〕【王冰】流行血气,脉之体也。壅泄虚实,脉之用也。络脉同。

〔10〕【王冰】息,长也。

【张介宾】经络流行,脉之体也。血气和平,息之调也。心主血脉,故皆属火。

〔11〕【王冰】心形如未敷莲花,中有九空,以导引天真之气,神之宇也。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乘癸岁,则心与经络受邪而为病,小肠腑亦然。

〔12〕【王冰】暑,热也,心之气性也。

【张介宾】南方暑热,火之性也。心为火脏,其气应之。

〔13〕【王冰】明显见象,定而可取,火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彰显。

【张介宾】阳象明显,火之德也。

〔14〕【王冰】火性躁动,不专定也。

【张介宾】阳用躁动,火之性也。

〔15〕【王冰】生化之物,乘火化者,悉表备赭丹之色。今南方之地,草木之上,皆兼赤色。乘癸岁,则赤色之物,兼黑及白也。

〔16〕【王冰】茂蕃盛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蕃茂。

【张介宾】万物茂盛,火之化也。

〔17〕【王冰】参差长短,象火之形。

【张介宾】羽虫飞扬,得火气也。

〔18〕【王冰】明曜彰见无所蔽匿,火之政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气明,水火异而明同者,火之明明于外,水之明明于内,明虽同而实异也。

【张介宾】阳明普照,火之政也。

〔19〕【王冰】郁,盛也,蒸,热也。言盛热气如蒸也。新校正云:详注谓郁为盛,其意未安。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论》云:郁,谓郁燠不舒畅也。当如此解。

【张介宾】暑热郁蒸,夏火令也。

〔20〕【王冰】热甚炎赫烁石流金,火之极变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销烁。

【张介宾】炎烁焦枯,火之变也。烁,收勺切。

〔21〕【王冰】燔焫山川,旋及屋宇,火之灾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燔焫。

【张介宾】燔焫,焚烧,火之灾也。燔音烦。焫,如岁切。

〔22〕【王冰】物之化之变而有苦味者,皆火气之所合散也。今南方之野,生物多苦。

〔23〕【王冰】喜,悦乐也。悦以和志。

〔24〕【王冰】言其过也,喜发于心而反伤心,亦由风之折木也,过则气竭,故见伤也。

〔25〕【王冰】恐至则喜乐皆泯,胜喜之理,目击道存。恐则木水之气也。

〔26〕【王冰】天热则气伏不见,人热则气促喘急,热之伤气,理亦可征。此皆谓大热也,小热之气,犹生诸气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此其义也。

〔27〕【王冰】寒胜则热退,阴盛则阳衰,制热以寒,是求胜也。

〔28〕【王冰】大凡如此尔。苦之伤气,以其燥也。苦加以热,则伤尤甚也。何以明之?饮酒气促,多则喘急,此其信也。苦寒之物,偏服岁久,益火滋甚,亦伤气也。暂以方治,乃同少火,反生气也。新校正云:详此论所伤之旨有三:东方曰:风伤肝,酸伤筋。中央曰:湿伤肉,甘伤脾。西方曰: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南方曰:热伤气,苦伤气。北方曰:寒伤血,盐伤血。是伤己所胜也。西方曰: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己也。凡此五方所伤之例有三,若《太素》则俱云自伤焉。

〔29〕【王冰】酒得咸而解,物理昭然,火苦之胜,制以水咸。

【张介宾】此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火,而内合人之心气者也,故心主于前。

中央生湿 〔1〕 ,湿生土 〔2〕 ,土生甘 〔3〕 ,甘生脾 〔4〕 ,脾生肉 〔5〕 ,肉生肺 〔6〕 。其在天为湿 〔7〕 ,在地为土 〔8〕 ,在体为肉 〔9〕 ,在气为充 〔10〕 ,在脏为脾 〔11〕 。其性静兼 〔12〕 ,其德为濡 〔13〕 ,其用为化 〔14〕 ,其色为黄 〔15〕 ,其化为盈 〔16〕 ,其虫倮 〔17〕 ,其政为谧 〔18〕 ,其令云雨 〔19〕 ,其变动注 〔20〕 ,其眚淫溃 〔21〕 ,其味为甘 〔22〕 ,其志为思 〔23〕 。思伤脾 〔24〕 ,怒胜思 〔25〕 ;湿伤肉 〔26〕 ,风胜湿 〔27〕 ;甘伤脾 〔28〕 ,酸胜甘 〔29〕 。

〔1〕【王冰】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

〔2〕【王冰】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运乘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之岁,则湿化不足。乘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岁。则湿化有余也。

〔3〕【王冰】物之味甘者,皆始自土之生化也。

〔4〕【王冰】甘物入胃,先入于脾。故诸己岁则甘少化,诸甲岁甘多化。

〔5〕【王冰】甘味入脾,自脾脏布化,长生脂肉。

〔6〕【王冰】甘气营肉已,自肉流化,乃生养肺脏也。

【张介宾】此中央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脾补肺。

〔7〕【王冰】言神化也。柔润重泽,湿之化也。埃郁云雨,湿之用也。岁属太阴在上,则湿化于天;太阴在下,则湿化于地。

〔8〕【王冰】敦静安镇,聚散复形,群品以生,土之体也。含垢匿秽,静而下民,为变化母,土之德也。新校正云:详注云:静而下民,为土之德。下民之义,恐字误也。

〔9〕【王冰】覆裹筋骨,气发其间,肉之用也。疏密不时,中外否闭,肉之动也。

〔10〕【王冰】土气施化,则万象盈。

【张介宾】土之施化,其气充盈,故曰充气。脾健则肉丰,此其征也。

〔11〕【王冰】形象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乘己岁,则脾及经络受邪而为病。新校正云:详肝心肺肾四脏,注各言腑同。独此注不言胃腑同者,阙文也。

〔12〕【王冰】兼,谓兼寒热暄凉之气也。《白虎通》曰:脾之为言并也。谓四气并之也。

【张介宾】脾属至阴,故其性静。土养万物,故其性兼。

〔13〕【王冰】津湿润泽,土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溽蒸。

【张介宾】濡润泽物,土之德也。

〔14〕【王冰】化,谓兼诸四化,并己为五化,所谓风化、热化、燥化、寒化,周万物而为生长化成收藏也。

【张介宾】万化所归,土之用也。

〔15〕【王冰】物乘土化,则表见黅黄之色。今中央之地,草木之上,皆兼黄色,乘己岁则黄色之物,兼苍及黑。

〔16〕【王冰】盈,满也。土化所及,则万物盈满。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丰备。

【张介宾】万物充盈,土之化也。

〔17〕【王冰】倮露皮革,无毛介也。

【张介宾】赤体曰倮,土应肉也。倮,即果切。

〔18〕【王冰】谧,静也。土性安静。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安静。详土之政谧,水太过其政谧者。盖水太过,而土下承之,故其政亦谧。

【张介宾】谧,静也。安静宁谧,土之政也。谧音密。

〔19〕【王冰】湿气布化之所成。

【张介宾】云雨湿蒸,土之令也。

〔20〕【王冰】动,反静也。地之动则土失性,风摇不安,注雨久下也,久则垣岸复为土矣。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骤注。

【张介宾】风雨动注,土之变也。

〔21〕【王冰】淫,又雨也。溃,土崩溃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霖溃。

【张介宾】霖淫崩溃,土之灾也。

〔22〕【王冰】物之化之变而有甘味者,皆土化之所终始也。今中原之地,物味多甘淡。

〔23〕【王冰】思以成务。新校正云:按《灵枢经》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24〕【王冰】思劳于智,过则伤脾。

〔25〕【王冰】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

〔26〕【王冰】湿甚为水,水盈则肿,水下去已,形肉已消,伤肉之验,近可知矣。

〔27〕【王冰】风,木气,故胜土湿,湿甚则制之以风。

〔28〕【王冰】过节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甘伤肉。

〔29〕【王冰】甘余则制之以酸,所以救脾气也。

【张介宾】此中央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土,而内合人之脾气者也,故脾主乎中。

西方生燥 〔1〕 ,燥生金 〔2〕 ,金生辛 〔3〕 ,辛生肺 〔4〕 ,肺生皮毛 〔5〕 ,皮毛生肾 〔6〕 。其在天为燥 〔7〕 ,在地为金 〔8〕 ,在体为皮毛 〔9〕 ,在气为成 〔10〕 ,在脏为肺〔11〕。其性为凉 〔12〕 ,其德为清 〔13〕 ,其用为固 〔14〕 ,其色为白 〔15〕 ,其化为敛 〔16〕 ,其虫介 〔17〕 ,其政为劲 〔18〕 ,其令雾露 〔19〕 ,其变肃杀 〔20〕 ,其眚苍落 〔21〕 ,其味为辛 〔22〕 ,其志为忧 〔23〕 。忧伤肺 〔24〕 ,喜胜忧 〔25〕 ;热伤皮毛 〔26〕 ,寒胜热 〔27〕 ;辛伤皮毛 〔28〕 ,苦胜辛 〔29〕 。

〔1〕【王冰】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苍翠,烟浮草木,远望氤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太虚埃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天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太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腾,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覆雨。然西方雨晴,天之常气,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覆雨,因雨而乃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所不胜,则多为复也。

〔2〕【王冰】气劲风切,金鸣声远,燥生之信,视听可知,此则燥化,能令万物坚定也。燥之施化于物如是,其为变极则天地凄惨,肃杀气行,人悉畏之,草木凋落。运乘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之岁。则燥化不足,乘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之岁,则燥化有余,岁气不同,生化异也。

〔3〕【王冰】物之有辛味者,皆始自金化之所成也。

〔4〕【王冰】辛物入胃,先入于肺,故诸乙岁则辛少化,诸庚岁则辛多化。

〔5〕【王冰】辛物入肺,自肺脏布化,生养皮毛也。

〔6〕【王冰】辛气自入皮毛,乃流化生气,入肾脏也。

【张介宾】此西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肺补肾。

〔7〕【王冰】神化也。雾露清劲,燥之化也。肃杀凋零,燥之用也。岁属阳明在上,则燥化于天;阳明在下,则燥化于地者也。

〔8〕【王冰】从革坚刚,金之体也。锋刃铦束,金之用也。新校正云:按别本“铦”作“括”。

〔9〕【王冰】柔韧包裹,皮毛之体也;渗泄津液,皮毛之用也。

〔10〕【王冰】物乘金化则坚成。

【张介宾】《庚桑子》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盖物得金气而后坚,故金曰坚成。

〔11〕【王冰】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数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主藏魄也,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乘乙岁,则肺与经络受邪而为病也,大肠腑亦然。

〔12〕【王冰】凉,清也,肺之性也。

【张介宾】西方凉爽,金之气也。肺为金脏,故应之。

〔13〕【王冰】金以清凉为德化。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清洁。

【张介宾】秋气清肃,金之德也。

〔14〕【王冰】固,坚定也。

【张介宾】坚而能固,金之用也。

〔15〕【王冰】物乘金化,则衣彰缟素之色,今西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白,乘乙岁,则白色之物,兼赤及苍也。

〔16〕【王冰】敛,收也。金化流行,则物体坚敛。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紧敛。详金之化为敛,而本不及之气亦敛者,盖木不及而金胜之,故为敛也。

【张介宾】万物收敛,金之化也。

〔17〕【王冰】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坚之象也。

【张介宾】皮甲坚固,得金气也。

〔18〕【王冰】劲,前锐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劲切。

【张介宾】风气刚劲,金之政也。

〔19〕【王冰】凉气化生。

【张介宾】凉生雾露,秋金令也。

〔20〕【王冰】天地凄惨,人所不喜,则其气也。

【张介宾】凋残肃杀,金之变也。

〔21〕【王冰】青干而凋落。

【张介宾】青苍毁败,金之灾也。

〔22〕【王冰】夫物之化之变而有辛味者,皆金气之所离合也。今西方之野,草木多辛。

〔23〕【王冰】忧,虑也,思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忧”为“思”,有害于义。按本论思为脾之志,忧为肺之志,是忧非思明矣。又《灵枢经》曰:忧愁则闭塞而不行。又云: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若是,则忧者,愁也,非思也。

〔24〕【王冰】愁郁则气闭塞而不行。肺藏气,故忧伤肺。

〔25〕【王冰】神悦则喜,故喜胜忧。

〔26〕【王冰】火有二别,故此再举热伤之形证也,火气薄烁则物焦干,故热气盛则皮毛伤也。

〔27〕【王冰】以阴消阳,故寒胜热。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

〔28〕【王冰】过节也。辛热又甚焉。

〔29〕【王冰】苦,火味,故胜金之辛。

【张介宾】此西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金,而内合人之肺气也,故肺主乎右。

北方生寒 〔1〕 ,寒生水 〔2〕 ,水生咸 〔3〕 ,咸生肾 〔4〕 ,肾生骨髓 〔5〕 ,髓生肝 〔6〕 。其在天为寒 〔7〕 ,在地为水 〔8〕 ,在体为骨 〔9〕 ,在气为坚 〔10〕 ,在脏为肾 〔11〕 ,其性为凛 〔12〕 ,其德为寒 〔13〕 ,其用为藏 〔14〕 ,其色为黑 〔15〕 ,其化为肃 〔16〕 ,其虫鳞 〔17〕 。其政为静 〔18〕 ,其令霰雪 [1] 〔19〕 ,其变凝冽 〔20〕 ,其眚冰雹 〔21〕 ,其味为咸 〔22〕 ,其志为恐 〔23〕 。恐伤肾 〔24〕 ,思胜恐 〔25〕 ;寒伤血 〔26〕 ,燥胜寒 〔27〕 ;咸伤血 〔28〕 ,甘胜咸 〔29〕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 〔30〕 ,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31〕 。

〔1〕【王冰】阳气伏,阴气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气也。若气似散麻,本末皆黑,微见川泽之寒气也。太虚清白,空犹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然,北望色玄,凝雾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浮咸,木敛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也。

〔2〕【王冰】寒资阴化,水所由生,此寒气之生化尔。寒气施化,则水冰雪雾,其为变极则水涸冰坚。运乘丙寅、丙子、丙戊、丙甲、丙午、丙辰之岁则寒化大行,乘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之岁,则寒化少。

〔3〕【王冰】物之有咸味者,皆始自水化之所成结也。水泽枯涸,卤咸乃蕃,沧海味咸,盐从水化,则盐因水产,其事炳然,煎水味咸,近而可见。

〔4〕【王冰】咸物入胃,先归于肾,故诸丙岁咸物多化,诸辛岁咸物少化。

〔5〕【王冰】咸味入肾,自肾脏布化,生养骨髓也。

〔6〕【王冰】咸气自生骨髓,乃流化生气,入肝脏也。

【张介宾】此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肾补肝。

〔7〕【王冰】神化也。凝惨冰雪,寒之化也,凛冽霜雹,寒之用也。岁属太阳在上,则寒化于天;太阳在下,则寒行于地。

〔8〕【王冰】阴气布化,流于地中,则为水泉,澄澈流衍,水之体也。漂荡没溺,水之用也。

〔9〕【王冰】强干坚劲,骨之体也;包裹髓脑,骨之用也。在气为坚,柔软之物,遇寒则坚,寒之化也。

〔10〕【张介宾】物之热者,遇寒则坚,此其征也。

〔11〕【王冰】肾脏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附于膂筋,外有脂裹,裹白表黑,主藏精也,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乘辛岁,则肾脏及经络受邪而为病。膀胱腑同。

〔12〕【王冰】凛,寒也。肾之性也。

【张介宾】凛烈战栗,水之性也。

〔13〕【王冰】水以寒为德化。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其德凄沧。

【张介宾】冬气寒冷,水之德也。

〔14〕【王冰】本关。

【张介宾】“藏”字原阙,脱简也,今补之。闭藏生气,水之用也。

〔15〕【王冰】物禀水成,则表被玄黑之色,今比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黑。乘辛岁,则黑色之物,兼黄及赤也。

〔16〕【王冰】肃,静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清谧。”详水之化为肃,而金之政太过者为肃,平金之政劲肃,金之变肃杀者何也?盖水之化肃者,肃静也。金之政肃者,肃杀也。文随同而事异者也。

【张介宾】肃然静定,水之化矣。

〔17〕【王冰】鳞,谓鱼蛇之族类。

【张介宾】鳞潜就下,得水气也。

〔18〕【王冰】水性澄澈而清静。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凝肃。”详水之政为静,而平土之政安静,土太过之政亦为静,土不及之政亦为静定。水土异而静同者,非同也。水之静,清净也。土之静,安静也。

【张介宾】清静澄彻,水之政也。

〔19〕【王冰】本关。

【张介宾】“闭塞”二字原阙,今补足之。天地闭塞,冬水令也。

〔20〕【王冰】寒甚故致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凛冽。”

【张介宾】寒凝严冽,水之变也。

〔21〕【王冰】非时而有及暴过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冰雪霜雹。”

【张介宾】非时冰雹,水之灾也。雹音泊。

〔22〕【王冰】夫物之化之变而有咸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泽,地多盐碱。

〔23〕【王冰】恐以远祸。

〔24〕【王冰】恐甚动中则伤肾。《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肾藏精,故精伤而伤及于肾也。

〔25〕【王冰】思见祸机,故无忧恐。思,一作忧,非也。

〔26〕【王冰】明胜心也。寒甚血凝,故伤血也。

〔27〕【王冰】寒化则水积,燥用则物坚,燥与寒兼,故相胜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

〔28〕【王冰】味过于咸,则咽干引饮。伤血之义,断可知矣。

〔29〕【王冰】渴饮甘泉,咽干自已。甘为土味,故胜水咸。新校正云:详自上“岐伯曰”至此,与《阴阳应象大论》同,小有增损,而注颇异。

【张介宾】此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水,而内合人之肾气者也,故肾主于下。

〔30〕【王冰】当其岁时,气乃先也,

【张介宾】五行之气,化有不同。天干所临,是为五运;地支所司,是为六气。五运六气,皆有主客之分。故岁时变迁,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以主岁气也。

〔31〕【王冰】先立运,然后知非位与当位者也。

【张介宾】运气既立,则位之当与不当,气之或邪或正,可得而察矣。此与《六微旨大论》同。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1〕 。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2〕 。侮反受邪 〔3〕 ,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4〕 。帝曰:善。

〔1〕【王冰】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虽为相得,终以子偕居父母之位,下陵其上,犹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运气及司天之气,则气之所在相得与不相得可知矣。

【张介宾】主客相遇,上下相临,气有相得不相得,则病变由而生矣。相得者,如彼此相生,则气和而病微;不相得者,如彼此相克,则气乖而病甚也。

〔2〕【王冰】木余,则制土,轻忽于金,以金气不争,故木恃其余而欺侮也。又木少金胜,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四气卒同。侮,谓侮慢而凌忽之也。

【张介宾】主岁,谓五运六气各有所主之岁也。己所胜,我胜彼也。所不胜,彼胜我也。假令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土受其克,湿化乃衰;侮所不胜,则金反受木之侮,而风化大行也。木气不足,则己所不胜者,乘虚来侮,而金令大行;己所胜者,因弱相轻,而土邪反甚也。《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运气相同,举此可类推矣。

〔3〕【王冰】或以己强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凌忽,虽侮而求胜,故终必受邪。

【张介宾】若恃己之强,肆行暴侮,有胜必复,反受其邪。《五常政大论》曰: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灾反及之。正此谓也。

〔4〕【王冰】受邪,各谓受己不胜之邪也。然舍己宫观,适他乡邦,外强中干,邪盛真弱,寡于敬畏,由是纳邪,故曰寡于畏也。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而薄之,命曰气迫。即此之义也。

【张介宾】五行之气,各有相制,畏其所制,乃能守位,寡于畏则肆无忌惮,而势极必衰,所以反受其邪,此天道之盈虚,自毫发无容爽者。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1〕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2〕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3〕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4〕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5〕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6〕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7〕 。

〔1〕【王冰】深渊静滢而澄澈,故视之可测其深浅;浮云飘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诣其边涯。言苍天之象,如渊可视乎鳞介;运化之道,犹云莫测其去留。六气深微,其于运化,当知是喻矣。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疏五过论》文重。

【张介宾】此甚言天道之难穷也。《疏五过论》亦有此数句。但彼言医道,此言天道也。

〔2〕【王冰】运化生成之道也。

〔3〕【张介宾】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时变也。

〔4〕【王冰】六六之节,经已答问。天师夫敷其旨,故重问之。

【张介宾】六六之义,已见前第一章,此复求其盛衰之详。

〔5〕【王冰】上下,谓司天地之气二也。余左右四气,在岁之左右也。

【张介宾】此言六位之序,以明客气之盛衰也。

〔6〕【王冰】标,末也。圣人南面而立,以阅气之至也。

【张介宾】此即天道六六之节也。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然此右字,皆自南面而观以待之,所以少阳之右为阳明也。

〔7〕【王冰】移光,谓日移光。定位,谓面南观气,正立观岁,数气之至,则气可待之也。

【张介宾】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凡此六气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有序,则气之王者为盛,气之退者为衰。然此盛衰之时,由于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后位次定。圣人之察之者,但南面正立而待之,则其时更气易,皆于日光而见之矣。故《生气通天论》曰:天运当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义。此数句与《八正神明论》同。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1〕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2〕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3〕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4〕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5〕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6〕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7〕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8〕 。

〔1〕【王冰】少阳南方火,故上见火气治之。与厥阴合,故中见厥阴也。

【张介宾】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少阳之本火,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相火而兼风木之化也。

〔2〕【王冰】阳明,西方金,故上燥气治之。与太阴合,故气燥之下中见太阴也。

【张介宾】阳明之本燥,故燥气在上。与太阴为表里,故中见太阴,是以燥金而兼湿土之化也。

〔3〕【王冰】太阳北方水,故上寒气治之。与少阴合,故寒气之下,中见少阴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与此义同。

【张介宾】太阳之本寒,故寒气在上。与少阴为表里,故中见少阴,是以寒水而兼君火之化也。

〔4〕【王冰】厥阴东方木,故上风气治之。与少阳合,故风气之下,中见少阳也。

【张介宾】厥阴之本风,故风气在上。与少阳为表里,故中见少阳,是以风木而兼相火之化也。

〔5〕【王冰】少阴东南方君火,故上热气治之,与太阳合,故热气之下,中见太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与此义同。

【张介宾】少阴之本热,故热气在上。与太阳为表里,故中见太阳,是以君火而兼寒水之化也。

〔6〕【王冰】太阴,西南方土。故上湿气治之,与阳明合,故湿气之下,中见阳明也。

【张介宾】太阴之本湿,故湿气在上。与阳明为表里,故中见阳明,是以湿土而兼燥金之化也。

〔7〕【王冰】本,谓元气也。气则为主,则文言著矣。新校正云:详注云:“文言著矣”,疑误。

【张介宾】所谓本也一句,与前《天元纪》章所云者同义。盖上之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下之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者,是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互为中见之气也。其于人之应之者亦然。故足太阳、少阴二经为一合,而膀胱与肾之脉互相络也;足少阳、厥阴为二合,而胆与肝脉互相络也;足阳明、太阴为三合,而胃与脾脉互相络也;手太阳、少阴为四合,而小肠与心脉互相络也;手少阳、厥阴为五合,而三焦与心包络之脉互相络也;手阳明、太阴为六合,而大肠与肺脉互相络也。此即一表一里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义。

〔8〕【王冰】本者应之元,标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标,方施其用求之本,标本不同,求之中,见法万全。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不同,气有从本者,有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

【张介宾】本标不同者,若以三阴三阳言之,如太阳本寒而标阳,少阴本热而标阴也。以中见之气言之,如少阳所至为火生,而中为风;阳明所至为燥生,而中为湿;太阳所至为寒生,而中为热;厥阴所至为风生,而中为火;少阴所至为热生,而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而中为燥也。故岁气有寒热之非常者,诊法有脉从而病反者,病有生于本、生于标、生于中气者,治有取本而得、取标而得、取中气而得者,此皆标本之不同而气应之异象,即下文所谓物生其应、脉气其应者是也。故如瓜甜蒂苦、葱白叶青、参补芦写、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之类,皆本标不同之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1〕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2〕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3〕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4〕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5〕 。

〔1〕【王冰】此皆谓天之六气也。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治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

【张介宾】此下正以明气候之盛衰也。六气治岁各有其时,气至有迟早,而盛衰见矣。

〔2〕【王冰】时至而气至,和平之应,此则为平岁也,假令甲子,岁气有余,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时而至也,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故曰来气不及,来气有余也。言初气之至期;如此,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岁气不及,六气之至皆后时。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十三日而应也。新校正云:按《金匮要略》云: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冬至之后得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此亦论气应之一端也。

【张介宾】时至气亦至,和平之应也,此为平岁。若时至而气不至,来气不及也。时未至而气先至,来气有余也。

〔3〕【王冰】言太过不及岁,当至晚至早之时应也。

〔4〕【王冰】当期为应,衍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扰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

【张介宾】当期为应,愆期为否,应则顺而生化之气正,否则逆而胜复之变生,天地变生则万物亦病矣。

〔5〕【王冰】物之生荣有常时,脉之至有常期,有余岁早,不及岁晚,皆依期至也。

【张介宾】物生其应,如《五常政大论》之五谷、五果、五虫、五畜之类是也。气脉其应,如《至真要大论》之南北政,及厥阴之至其脉弦之类是也。至不至之义,又见《六元正纪大论》。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1〕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2〕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3〕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4〕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5〕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6〕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7〕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8〕 。

〔1〕【张介宾】此下言地理之应六节,即主气之静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乃六气所主之位也。

〔2〕【张介宾】显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显明之右,谓自斗建卯中,以至巳中,步居东南,为天之右间,主二之气,乃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君火治令之位也。若客气以相火加于此,是谓以下临上,臣位君则逆矣。

〔3〕【王冰】日出,谓之显明,则卯地气分春也。自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斗建卯正至于巳正,君火位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三之气分,相火治之,所谓少阳也。君火之位,所谓少阴,热之分也,天度至此,暄淑大行,居热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阳居之为僭逆,大热早行,疫疠乃生,阳明居之为温凉不时。太阳居之为寒雨间热。厥阴居之为风湿,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天下疵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太阴居之为时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为六气之始也。相火,则夏至日前后各三十日也,少阳之分,火之位也,天度至此,炎热大行。少阳居之,为热暴至,草萎河干,炎亢,湿化晚布。阳明居之为凉气间发。太阳居之为寒气间至,热争冰雹,厥阴居之为风热大行,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大暑炎亢,太阴居之为云雨雷电。退,谓南面视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余气同法。

【张介宾】退行一步,谓退于君火之右一步也。此自斗建巳中以至未中,步居正南,位直司天,主三之气,乃小满后六十日有奇,相火之治令也。

〔4〕【王冰】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奇,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气也,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少阳居之为炎热沸腾,云雨雷雹。阳明居之为清雨雾露。太阳居之为寒雨害物。厥阴居之为暴风雨摧拉,雨生倮虫。少阴居之为寒热气反用,山泽浮云,暴雨溽蒸。太阴居之为霪霔。

【张介宾】复行一步,谓于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为天之左间,主四之气,乃大暑后六十日有奇,湿土治令之位也。

〔5〕【王冰】燥之分也,即秋分后六十日而有奇,自斗建酉正之亥之中,五之气也,天度至此,万物皆燥。少阳居之为温清更正,万物乃荣。阳明居之为大凉燥疾,太阳居之为早寒。厥阴居之为凉风大行,雨生介虫。少阴居之为秋湿,热病时行。太阴居之为时雨沉阴。

【张介宾】此于土气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为地之右间,主五之气,乃秋分后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

〔6〕【王冰】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后各三十日。自斗建亥至丑之中六之气也,天度至此,寒气大行,少阳居之为冬温蛰虫不藏,流水不冰。阳明居之为燥寒劲切。太阳居之为大寒凝冽。厥阴居之为寒风飘扬,雨生鳞虫。少阴居之为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太阴居之为凝阴寒雪,地气湿也。

【张介宾】此于金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丑中,步居正北,位当在泉,主终之气,乃小雪后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

〔7〕【王冰】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天地神明号令之始也,天之使也,少阳居之为温疫至,阳明居之为清风,雾露朦昧。太阳居之为寒风切冽,霜雪水冰。厥阴居之为大风发荣,雨生毛虫。少阴居之为热风伤人,时气流行。太阴居之为风雨,凝阴不散。

【张介宾】此于水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丑中以至卯中,步居东北,为地之左间,主初之气、乃大寒后六十日有奇,风木治令之位也。

〔8〕【王冰】热之分也,复春分始也,自斗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气也。凡此六位,终纪一年。六六三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余半刻积而为三,约终三百六十五度也,余奇细分率之可也。

【张介宾】此自木气之末,复行于显明之右,君火之位,是为主气六步之一周。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1〕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2〕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 〔3〕 ;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4〕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5〕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6〕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 〔7〕 。制生则化,外列盛衰 〔8〕 ;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9〕 。

〔1〕【王冰】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则水承之义可见。又云:少阳所至,为摽风燔燎霜凝。亦下承之水气也。

〔2〕【王冰】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斯见,承下明矣。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则土气承之之义也。

〔3〕【王冰】疾风之后,时雨乃零,是则湿为风吹,化而为雨。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则土位之下,风气承之而为雨也。又云: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列风。则风承之义也。

〔4〕【王冰】风动气清,万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则金承之义可见。又云:厥阴所至飘怒大凉。亦金承之义也。

〔5〕【王冰】锻金生热,则火流金,乘火之上,理无妄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则火乘之义也。

〔6〕【王冰】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诸以所胜之气乘于下者,皆折其摽盛,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则阴承之义可知。又云:少阴所至为大暄寒。亦其义也。又按《六元正纪》云:水发而雹雪,土发则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所谓征其下者,即此六承气也。

【张介宾】此言六位之下,各有所承。承者,前之退而后之进也。承之为义有二:一曰常,一曰变。常者如六气各专一令,一极则一生,循环相承,无所间断。故于六位盛极之下,各有相制之气,随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袭,时序乃成。所谓阳盛之极,则阴生承之;阴盛之极,则阳生承之。亦犹阴阳家五行胎生之义,此岁气不易之令,故谓之常。常者,四时之序也。变者,如《六元正纪大论》所谓: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水承相火之象也。水发而雹雪,土气承水之象也。土发而飘骤,风木承土之象也。木发而毁折,金气承木之象也。金发而清明,火气承金之象也。火发而曛昧,阴精承君火之象也。此则因亢而制,因胜而复,承制不常,故谓之变。变者,非时之邪也。然曰常曰变,虽若相殊;总之防其太过,而成乎造化之用,理则一耳。

〔7〕【张介宾】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天下无常胜之理,亦无常屈之理。《易》之《乾·象》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复》之《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即此亢承之义。

〔8〕【张介宾】制生则化,当作制则生化,传写之误也。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当盛者盛,当衰者衰,循序当位,是为外列盛衰。外列者,言发育之多也。

〔9〕【王冰】亢,过极也,物恶其极。

【张介宾】亢而无制,则为害矣。害则败乱失常,不生化正气而为邪气,故为大病也。按:王安道曰:予读《内经》,至亢则害,承乃制,喟然叹曰:至矣哉!其造化之枢纽乎!王太仆发之于前,刘河间阐之于后,圣人之蕴,殆靡遗矣;然学者尚不能释然,得不犹有未悉之旨欤?请推而陈之。夫自显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节所治之位也。自相火之下至阴精承之十二句,言地理之应岁气也。亢则害、承乃制二句,言抑其过也。制则生化至生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言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然所承者,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来,迹之不知其所止,固若有不可必者;然可必者,常存乎沓冥恍惚之中,而莫之或欺也。河间曰: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似也者,其可以形质求哉?故后篇云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之类。其为风生、为热生者,亢也。其为肃、为寒者,制也。又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之类。其水发、土发者,亢也。其雹雪、飘骤者,制也。若然者,盖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耳。又虞天民曰:制者,制其气之太过也。害者,害承者之元气也。所谓元气者,总而言之,谓之一元,如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复生水,循环无端,生生不息也。分而言之,谓之六元,如水为木之化元,木为火之化元,火为土之化元,土为金之化元,金为水之化元,亦运化而无穷也。假如火不亢,则所承之水,随之而已;一有亢极,则其水起以平之,盖恐害吾金元之气,子来救母之意也。六气皆然。此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由此观之,则天地万物,固无往而非五行,而亢害承制,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于人,则五脏更相平也,五志更相胜也,五气更相移也,五病更相变也。故火极则寒生,寒极则湿生,湿极则风生,风极则燥生,燥极则热生,皆其化也。第承制之在天地者,出乎气化之自然;而在人为亦有之,则在挽回运用之得失耳。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则把握在我,何害之有?设承制之盛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则败乱可立而待也,惟知者乃能慎之。

帝曰:盛衰何如 〔1〕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2〕 。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 〔3〕 ,火运临午 〔4〕 ,土运临四季 〔5〕 ,金运临酉 〔6〕 ,水运临子 〔7〕 ,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8〕 。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9〕 。

〔1〕【张介宾】此连前章,乃承上文而详求盛衰之义也。

〔2〕【张介宾】气不相和者为非位,气相得者为当位,故有邪正微甚之分。上二句,又出《五运行大论》。

〔3〕【张介宾】此下言岁会也。以木运而临卯位,丁卯岁也。

〔4〕【张介宾】以火运临午位,戊午岁也。

〔5〕【张介宾】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

〔6〕【张介宾】金运临酉,乙酉岁也。

〔7〕【张介宾】水运临子,丙子岁也。

〔8〕【王冰】非太过,非不及,是谓平运主岁也。平岁之气,物生脉应,皆必合期,无先后也。新校正云:详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戊、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内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又为太一天符。

【张介宾】此岁运与年支同气,故曰岁会,其气平也。共八年。

〔9〕【王冰】不与本辰相逢会也。

【张介宾】岁运不与地支会,则气有不平者矣。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 〔1〕 ;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2〕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 〔3〕 ;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4〕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5〕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 〔6〕 ,故《天元册》曰天符 〔7〕 。天符岁会何如 〔8〕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9〕 。

〔1〕【张介宾】此下言天符也。上谓司天,土运上见太阴,己丑、己未岁也。

〔2〕【王冰】少阴、少阳皆火气。

【张介宾】火运上见少阳,戊寅,戊申岁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岁也。

〔3〕【张介宾】金运上见阳明,乙卯、乙酉岁也。

〔4〕【张介宾】木运上见厥阴,丁巳、丁亥岁也。

〔5〕【张介宾】水运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岁也。奈何,谓此十二年,以岁运与司天同气者,又何以然也。

〔6〕【王冰】天气与运气相逢会也。新校正云:详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岁、丁亥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戊也。内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又为太一天符。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临者太过不及,皆曰天符。

〔7〕【张介宾】天与运会也。

〔8〕【张介宾】此帝问太一天符也。

〔9〕【王冰】是谓三合,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也。《天元纪大论》曰:三合为治。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太一天符之详,具《天元纪大论》注中。

【张介宾】既为天符,又为岁会,是为太一天符之会,如上之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四岁是也。太一者,至尊无二之称。

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1〕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2〕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3〕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4〕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5〕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6〕 。帝曰:善。

〔1〕【王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

【张介宾】执法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主也。

〔2〕【张介宾】言以非常之邪,不时相加而中伤者也。

〔3〕【王冰】执法官人之绳准,自为邪僻,故病速而危。

【张介宾】中执法者,犯司天之气也。天者生之本,故其病速而危。

〔4〕【王冰】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病但执持而已。

【张介宾】中行令者,犯地支之气也。害稍次之,故其病徐而持。持者,邪正相持而吉凶相半也。

〔5〕【王冰】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

【张介宾】中贵人者,天地之气皆犯矣,故暴而死。按此三者,地以天为主,故中天符者甚于岁会;而太一天符者,乃三气合一,其盛可知,故不犯则已,犯则无能解也,人而受之,不能免矣。

〔6〕【王冰】相火居君火,是臣位居君位,故逆也。君火居相火,是君居臣位,君临臣位,故顺也。远,谓里远;近,谓里近也。

【张介宾】君者,君火也。臣者,相火也。君位臣者,如以少阴之客,而加于少阳之主,是君在上而臣在下,故为顺,顺则病期远而害亦微。臣位君者,如以少阳之客,而加于少阴之主,是臣在上而君在下,故为逆,逆则病期近而害亦速,此以二火为言也。盖五行各一,而其胜复逆顺之相加,各有所辨,惟此二火者,虽曰同气,然亦有君相上下之分,故特举而辨之。

帝曰:愿闻其步,何如 〔1〕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 〔2〕 ,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3〕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4〕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5〕 。

〔1〕【张介宾】此连前章,而详求其六步之数。六步,即六气之位数也。

〔2〕【王冰】奇,谓八十七刻又十分刻之五也。

【张介宾】一日一度,度即日也。周岁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则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

〔3〕【王冰】此言天度之余也。夫言周天之度者,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二十四步,正四岁也。四分度之一,二十五刻也。四岁气乘积己盈百刻,故成一日。度,一日也。

【张介宾】二十四步,合四岁之步也。积者,积二十四个八十七刻半,共得二千一百刻,是为二十一日。以四岁全数合之,正得一千四百六十一日。此共以二十四步之余,积盈百刻,合成四岁之全日,而三合会同之气数,于斯见矣。

〔4〕【王冰】位,地位也。气,天气也。气与位互有差移,故气之初,天用事,气之中,地主之。地主则气流于地,天用则气胜于天。初与中皆分天步而率刻尔,初中各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

【张介宾】此复求上文天道六六之节,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及天元纪大论所谓上下相召、五六相合之至数也。位,地位也。气,天气也。位有上下左右之终始,气有前后升降之初中,以天之气而加于地之位,则上下相错,互有差移,故曰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5〕【王冰】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则甲子岁也。谨候水刻早晏,则六气悉可与期尔。

【张介宾】天气有十干而始于甲,地气有十二支而始于子,子甲相合,即甲子也。干支合而六十年之岁气立,岁气立则有时可候,有气可期矣。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1〕 ,终于八十七刻半 〔2〕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3〕 ,终于七十五刻 〔4〕 ;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 〔5〕 ,终于六十二刻半 〔6〕 ;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7〕 ,终于五十刻 〔8〕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 〔9〕 ,终于三十七刻半 〔10〕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11〕 ,终于二十五刻 〔12〕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13〕 。

〔1〕【王冰】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新校正云:按戊辰、壬申、丙子、庚辰、甲申、戊子、壬辰、丙申、庚子、甲辰、戊申、壬子、丙辰、庚申岁同此。所谓辰申子岁气会同,《阴阳法》以是为三合。

〔2〕【王冰】子正之中,夜之半也。外十二刻半,入二气之初,诸余刻同入也。

【张介宾】甲子岁,六十年之首也。初之气,六气之首,地之左间也。始于水下一刻,漏水百刻之首,寅初刻也。终于八十七刻半,谓每步之数,各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故甲子岁初之气,始于首日寅时初初刻,终于六十日后子时初四刻,至子之正初刻,则属春分节而交于二之气矣。凡后之申子辰年皆同。

〔3〕【王冰】子中之左也。

〔4〕【王冰】戊之后四刻也。外二十五刻,入次三气之出率。

【张介宾】此继初气而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直子之正初刻也。又加二气之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则此当终于七十五刻,直戌之正四刻也。后义仿此。

〔5〕【王冰】亥初之一刻。

〔6〕【王冰】酉正之中也。外三十七刻半差入后。

【张介宾】始于七十六刻,亥初初刻也。终于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也。

〔7〕【王冰】酉中之北。

〔8〕【王冰】未后之四刻也。外五十刻差入后。

【张介宾】始于六十二刻六分,酉正初刻也。终于五十刻,未正四刻也。

〔9〕【王冰】申初之一刻。

〔10〕【王冰】午正之中,书之半也。外六十二刻半差入后。

【张介宾】始于五十一刻,申初初刻也。终于三十七刻半,午初四刻也。

〔11〕【王冰】午中之西。

〔12〕【王冰】辰正之后四刻,外七十五刻差入后。

【张介宾】始于三十七刻六分,午正初刻也。终于二十五刻,辰正四刻也。此二十五刻者,即岁余法四分日之一也。

〔13〕【王冰】天地之数,二十四气乃大会而同,故命此曰初六天数也。

【张介宾】初六者,子年为首之六气也。此以天之气数,而加于地之步位,故曰天之数也。后仿此。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 〔1〕 ,终于一十二刻半 〔2〕 ;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3〕 ,终于水下百刻 〔4〕 ;三之气,始于一刻 〔5〕 ,终于八十七刻半 〔6〕 ;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7〕 ,终于七十五刻 〔8〕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 〔9〕 ,终于六十二刻半 〔10〕 ;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11〕 ,终于五十刻〔 12〕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13〕 。

〔1〕【王冰】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己巳、癸酉、丁丑、辛巳、乙酉、己丑、癸巳、丁酉、辛丑、乙巳、己酉、癸丑、丁巳、辛酉岁同,所谓巳酉丑岁气会同也。

〔2〕【王冰】卯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二十六刻,巳初初刻也。终于一十二刻半,卯初四刻也。凡后之巳酉丑年皆同。

〔3〕【王冰】卯中之南。

〔4〕【王冰】丑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卯正初刻也。终于水下百刻,丑正四刻也。

〔5〕【王冰】又寅初之一刻。

〔6〕【王冰】子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一刻,寅初初刻也。终于八十七刻半,子初四刻也。

〔7〕【王冰】子中正东。

〔8〕【王冰】戌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八十七刻六分,子正初刻也。终于七十五刻,戌正四刻也。

〔9〕【王冰】亥初之一刻。

〔10〕【王冰】酉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七十六刻,亥初初刻也。终于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也。

〔11〕【王冰】酉中之北。

〔12〕【王冰】未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酉正初刻,终于未正四刻。此五十刻者,四分日之二也。

〔13〕【王冰】一六为初六,二六为六二,名次也。

【张介宾】丑次于子,故曰六二。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 〔1〕 ,终于三十七刻半 〔2〕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3〕 ,终于二十五刻 〔4〕 ;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5〕 ,终于一十二刻半 〔6〕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7〕 ,终于水下百刻 〔8〕 ;五之气,始于一刻 〔9〕 ,终于八十七刻半 〔10〕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11〕 ,终于七十五刻 〔12〕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13〕 。

〔1〕【王冰】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庚午、甲戌、戊寅、壬午、丙戌、庚寅、甲午、戊戌、壬寅、丙午、庚戌、甲寅、戊午、壬戌,岁同此。所谓寅午戌岁气会同。

〔2〕【王冰】午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申初初刻,终于午初四刻。凡后寅午戌年皆同。

〔3〕【王冰】午中之西。

〔4〕【王冰】辰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午正初刻,终于辰正四刻。

〔5〕【王冰】巳初之一刻。

〔6〕【王冰】卯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巳初初刻,终于卯初四刻。

〔7〕【王冰】卯中之南。

〔8〕【王冰】丑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卯正初刻,终于丑正四刻。

〔9〕【王冰】寅初之一刻。

〔10〕【王冰】子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寅初初刻,终于子初四刻。

〔11〕【王冰】子中之左。

〔12〕【王冰】戌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子正初刻,终于戌正四刻。此七十五刻者,四分日之三也。

〔13〕【张介宾】寅次于丑,故曰六三。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 〔1〕 ,终于六十二刻半 〔2〕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3〕 ,终于五十刻 〔4〕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 〔5〕 ,终于三十七刻半 〔6〕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7〕 ,终于二十五刻 〔8〕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9〕 ,终于一十二刻半 〔10〕 ;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11〕 ,终于水下百刻 〔12〕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13〕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14〕 。

〔1〕【王冰】亥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辛未、乙亥、己卯、癸未、丁亥、癸卯、丁未、辛亥、乙卯、己未、癸亥岁同。此所谓卯未亥岁气会同。

〔2〕【王冰】酉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亥初初刻,终于酉初四刻。凡后之亥卯未年皆同。

〔3〕【王冰】酉中之北。

〔4〕【王冰】未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酉正初刻,终于未正四刻。

〔5〕【王冰】申初之一刻。

〔6〕【王冰】午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申初初刻,终于午初四刻。

〔7〕【王冰】午中之西。

〔8〕【王冰】辰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午正初刻,终于辰正四刻。

〔9〕【王冰】巳初之一刻。

〔10〕【王冰】卯正之中。

【张介宾】始于巳初初刻,终于卯初四刻。

〔11〕【王冰】卯中之南。

〔12〕【王冰】丑后之四刻。

【张介宾】始于卯正初刻,终于丑正四刻。此水下百刻者,即上文所谓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13〕【张介宾】卯次于寅,故曰六四。此一纪之全数也。

〔14〕【王冰】始自甲子年,终于癸亥岁,常以四岁为一小周,一十五周为一大周,以辰命岁,则气可与期。

【张介宾】以上丁卯年六之气,终于水下百刻,是子丑寅卯四年气数至此已尽,所谓一纪。故戊辰年,则气复始于一刻,而辰巳午未四年又为一纪。辰巳午未之后,则申酉戌亥四年又为一纪。此所以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1〕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 〔2〕 ,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 〔3〕 ,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 〔4〕 ,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 〔5〕 ,所谓一纪也 〔6〕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7〕 。

〔1〕【王冰】甲子岁也。

【张介宾】岁候者,通岁之大候。此承上文而复总其气数之始也。一周者,一周于天,谓甲子一年为岁之首也。

〔2〕【王冰】乙丑岁也。

【张介宾】乙丑岁也。

〔3〕【王冰】丙寅岁也。

【张介宾】丙寅岁也。

〔4〕【王冰】丁卯岁也。

【张介宾】丁卯岁也。

〔5〕【王冰】戊辰岁也。余五十五岁循环,周而复始矣。

【张介宾】戊辰岁也。

〔6〕【王冰】法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余三岁一会同,故有三合也。

【张介宾】如前四年是也,一纪尽而复始于一刻矣。纪者,如《天元纪大论》所谓终地纪者,即此纪字之义。

〔7〕【王冰】《阴阳法》以是为三合者,缘其气会同也。不尔,则各在一方,义无由合。

【张介宾】六十年气数周流,皆如前之四年,故四年之后,气复如初。所以寅午戌为会同,卯未亥为会同,辰申子为会同,巳酉丑为会同。今阴阳家但知此为三合类局,而不知由于气数之会同如此。

帝曰:愿闻其用也 〔1〕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2〕 。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3〕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4〕 。帝曰:何谓初中 〔5〕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6〕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7〕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8〕 。

〔1〕【张介宾】此连前章,而详求其上下升降之用也。

〔2〕【王冰】本,谓天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也。三阴三阳由是生化。故云本。所谓六元者也。位,谓金木火土水。君,火也。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人之所处者也。

【张介宾】本者,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火燥是也。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是也。言天者求之本,谓求六气之盛衰,而上可知也。言地者求之位,谓求六步之终始,而下可知也。人在天地之中,故求之于气交,则安危亦可知矣。

〔3〕【王冰】自天之下地之上,则二气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气交合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变易,皆在气交之中也。

【张介宾】上者谓天,天气下降。下者谓地,地气上升。一升一降,则气交于中也,而人居之,而生化变易,则无非气交之使然。

〔4〕【王冰】天枢,当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三分折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

【张介宾】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故天枢之义,当以中字为解。中之上,天气主之。中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即中之位也。而形气之相感,上下之相临,皆中宫应之而为之市。故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变化于兹乎见矣。愚按:王太仆曰:天枢,当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三分折之,则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此单以人身之天枢穴为言,盖因《至真要大论》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故王氏之注如此。然在彼篇,本以人身为言;而此节云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二句,又岂止以人身为言哉?是其言虽同,而所指有不同也。夫所谓枢者,开阖之机也。开则从阳而主上,阖则从阴而主下,枢则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故其在人,则天枢穴居身之中,是固然矣。其在于天地,则卯酉居上下之中,为阴阳之开阖,为辰宿之出入,非所谓天枢乎?盖子午为左右之轴,卯酉为上下之枢,无所疑也。第以卯酉一线之平,而谓为气交,殊不足以尽之。夫枢者,言分界也。交者,言参合也。此则有取于王氏三折之说,然必以卦象求之,庶得其义。凡卦有六爻,上卦象天,下卦象地,中象天枢之界。此以两分言之,则中惟一线之谓也。若以三分言之,则二三四爻成一卦,此自内卦而一爻升,地交于天也;五四三爻成一卦,此自外卦而一爻降,天交于地也。然则上二爻主乎天,下二爻主乎地,皆不易者也。惟中二爻,则可以天、亦可以地,斯真气交之象。《易·系》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其斯之谓。由此观之,则司天在泉之义亦然。如《至真要大论》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此即上下卦之义,然则三气四气,则一岁之气交也。故自四月中以至八月中,总计四个月、一百二十日之间,而岁之旱潦丰俭,物之生长成收,皆系乎此,故曰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也。如后篇《六元正纪大论》,诸云持于气交者,其义即此。

〔5〕【张介宾】前章言气有初中,此复求其详也。

〔6〕【王冰】奇,谓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初中相合,则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也。以各余四十分刻之三十,故云:中气同法也。

【张介宾】度,即日也。一步之数,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而两分之,则前半步始于初,是为初气,凡三十度而有奇。奇,谓四十三刻又四分刻之三也。后半步始于中,是为中气,其数如初,故曰同法。

〔7〕【王冰】以是知气高下,生人病主之也。

〔8〕【王冰】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太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

【张介宾】初中者,所以分阴阳也。凡一气之度必有前后,有前后则前阳而后阴。阳主进,自下而上,故初者地气也。阴主退,自上而下,故中者天气也。愚按:初中者,初言其始,气自始而渐盛也。中言其盛,气自盛而渐衰也。但本篇所谓初中者,以一步之气为言,故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然阴阳之气,无往不在,故初中之数,亦无往不然。如以一岁言之,则冬至气始于北,夏至气中于南,北者盛之始,南者衰之始,此岁气之初中也。以昼夜言之,夜则阳生于坎,昼则日中于离,坎者升之始,离者降之始,此日度之初中也。不惟是也,即一月一节、一时一刻,靡不皆然。所以月有朔而有望,气有节而有中,时有子而有午,刻有初而有正,皆所以分初中也。故明初中者则知阴阳,明阴阳则知上下,明上下则知升降,明升降则知孰为天气,孰为地气,孰为气交,而天地人盈虚消长死生之数,不外乎是矣。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1〕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2〕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3〕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4〕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5〕 。

〔1〕【王冰】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也。

【张介宾】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故天地更相为用。

〔2〕【王冰】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气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气之上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泰,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上下。上下不已,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

【张介宾】升出于地,升无所升,则升已而降,此地以天为用也,故降者谓天。降出于天,降无所降,则降已而升,此天以地为用也,故升者谓地。

〔3〕【王冰】气有胜复,故变生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天地之气,盈虚何如?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和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张介宾】召,犹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运循环之道也。阳必召阴,阴必召阳,此阴阳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则有升降,有升降则强弱相因而变作矣。《六元正纪大论》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4〕【张介宾】间,异也。惟其有间,故或邪或正而变由生也。

〔5〕【王冰】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万类交合,亦由是矣。天地交合,则八风鼓拆,六气交驰于其间,故气不能正者,反成邪气。

【张介宾】六气皆有胜复,而胜复之作,正则为循环当位之胜复,故有德有化有用。邪则为亢害承制之胜复,故有灾有变。

帝曰:何谓邪乎 〔1〕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2〕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3〕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4〕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5〕 。

〔1〕【王冰】邪者,不正之目也。天地胜复,则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互为邪也。

【张介宾】凡六气之不当位者,皆互相为邪也。

〔2〕【王冰】夫气之有生化也,不见其形,不知其情,莫测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万物自生自化,近成无极,是谓天和。见其象,彰其动,震烈刚暴,飘泊骤卒,拉坚摧残,折拆鼓栗,是谓邪气。故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于化,极由乎变,变化不息,则成败之由常在,生有涯分者,言有终始尔。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也。

【张介宾】物之生,从于化,由化而生也。物之极,由乎变,由极而变也。《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诸家之释此者,有曰阴阳运行则为化,春生秋落则为变。有曰万物生息则为化,寒暑相易则为变。有曰离形而易谓之化,因形而易谓之变。有曰自无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是皆变化之谓。故变化之薄于物者,生由化而成,其气进也;败由变而致,其气退也,故曰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薄,侵迫也。

〔3〕【王冰】天地易位,寒暑移方,水火易处,当动用时,气之迟速往复,故不常在。虽不可究识意端,然微甚之用,而为化为变,风所由来也。人气不胜,因而感之,故病生焉。风匪求胜于人也。

【张介宾】气有往复,进退也。用有迟速,盛衰也。凡此四者之有,而为化为变矣。但从乎化,则为正风之来,从乎变,则为邪风之来,而人之受之者,安危系之矣。

〔4〕【王冰】夫倚伏者,祸福之萌也。有祸者,福之所倚也;有福者,祸之有伏也。由是故祸福互为倚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是福之极,故为祸所倚。否极之泰,未济之济,是祸之极,故为福所伏。然吉凶成败,目击道存,不可以终,自然之理,故无尤也。

【张介宾】倚伏者,祸福之萌也。夫物盛则衰,乐极则哀,是福之极而祸之倚也。未济而济,否极而泰,是祸之极而福所伏也。故当其成也,败实倚之,当其败也,成实伏之,此成败倚伏游行于变化之中者也。本节特以为言者,盖示人以处变处常之道耳。《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5〕【王冰】动静之理,气有常运,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化流于物,故物得之以生,变行于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败倚伏,生于动之微甚迟速尔,岂雄气独有是哉?人在气中,养生之道,进退之用,当皆然也。新校正则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气,清静则化生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张介宾】动静者,阴阳之用也。所谓动者,即形气相感也,即上下相召也,即往复迟速也,即升降出入也,由是而成败倚伏,无非由动而生也。故《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然而天下之动,其变无穷,但动而正则吉,不正则凶,动而不已,则灾变由之而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1〕 。帝曰:不生化乎 〔2〕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4〕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5〕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6〕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7〕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8〕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9〕 ,反常则灾害至矣 〔10〕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11〕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12〕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13〕 。帝曰:善 〔14〕 。

〔1〕【王冰】人之期可见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曰生之终也;其二曰变易,与上同体。然后舍小生化,归于大化,以死后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

【张介宾】阳动阴静,相为对待,一消一长,各有其期。上文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即动之期也。动极必变,而至于不生不化,即静之期也。然则天地以春夏为动,秋冬为静;人以生为动,死为静也。

〔2〕【王冰】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

【张介宾】帝疑天地之道,岂真有不生化者乎?

〔3〕【王冰】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镕埏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特,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

【张介宾】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动静,各有所由耳。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然神之存亡,由于饮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动者息矣。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然气之盛衰,由于阴阳之升降,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植者败矣。此其物之修短,固各有数;但禀赋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谓静之期?亦各有其因耳。《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4〕【王冰】夫自东、自西、自南、自北者,假出入息以为化主。因物以全质者,阴阳升降之气以作生源,若非此道,则无能致是十者也。

【张介宾】生长壮老已,动物之始终也,故必赖呼吸之出入。生长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赖阴阳之升降。

〔5〕【王冰】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坚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生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张介宾】器,即形也。凡万物之成形者,皆神机气立之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易》曰:形乃谓之器。义即此也。王氏曰: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何以明之?如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是出入气也。如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其上窍,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亦未之有也,故曰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6〕【王冰】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腑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

【张介宾】宇者,天地四方曰宇。夫形所以存神,亦所以寓气。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而生化出乎其中,故谓之生化之宇。若形器散敝,则出入升降无所依凭,各相离分而生化息矣,此天地万物合一之道。观邵子《观易吟》曰: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二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盖其义也。

〔7〕【王冰】真生假立,形器者,无不有此二者。

【张介宾】万物之多,皆不能外此四者。

〔8〕【王冰】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近而叹有其涯矣。既近远不同期,合散殊时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于一变。

【张介宾】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大者如天地之广,此化之小大也。夭者如蜉蝣之朝暮,寿者如彭 之百千,此期之近远也。化之小者其期近,化之大者其期远,万物之气数固有不齐,而同归于化与期,其致则一耳。

〔9〕【王冰】四者,谓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则为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则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气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贵当守。

【张介宾】四者,出入升降也。常守,守其所固有也。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寿无疑也。今之人,外劳其形,内摇其精,固有且不保而妄言人道,匪独欺人而且自欺,惑亦甚矣。

〔10〕【王冰】出入升降,生化之元生,故不可无之。反常之道,则神去其室,生之微绝,非灾害而何哉!

【张介宾】不当出而出,不当入而入,不当升而升,不当降而降,动失其宜,皆反常也。反而无害,未之有也。

〔11〕【王冰】夫喜于遂,悦于色,畏于难,惧于祸,外恶风寒暑湿,内繁饥饱爱欲,皆以形无所隐。故常婴患累于人间也。若便想慕滋曼,嗜欲无厌,外附权门,内丰情伪,则动以牢纲,坐招燔焫,欲思释缚,其可得乎!是以身为患阶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之谓也。夫身形与太虚释然消散,复未知生化之气,为有而聚耶?为无而灭乎?

【张介宾】形,即上文之所谓器也。夫物有是形,则有是患,外苦六气所侵,劳伤所累,内惧情欲所系,得失所牵,故君子有终身之忧,皆此形之为患耳。然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化有气而不能化无气,使无其形,何患之有?故曰无形无患。然而形者,迹也,动也。动而无迹,则无形矣,无形则无患矣。此承上文而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是因有形之故也。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常守者,守天然于无迹无为,是即无形之义也。若谓必无此身,方是无形,则必期寂灭而后可,圣人之道,岂其然哉?如《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义即此。观其所谓吾者,所重在吾,吾岂虚无之谓乎?盖示人以有若无、实若虚耳。故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又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皆无形无患之道也。如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孰非其道乎?故关尹子曰:人无以无知无为者为无我,虽有知有为,不害其为无我。正此之谓也。

〔12〕【王冰】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而不生不化,无始无终,同太虚自然者乎?

【张介宾】不生不化,即不生不死也。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而无始无终,同太虚于自然者乎?观《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苏子由释之曰: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即《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即此不生不化之谓。又昔人云:爱生者可杀也,爱洁者可污也,爱荣者可辱也,爱完者可破也。本无生,孰杀之?本无洁,孰污之?本无荣,孰辱之?本无完,孰破之?知乎此者,可以出入造化,游戏死生。此二家说,俱得不生不死之妙,故并录之。

〔13〕【王冰】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出入天地内外,顺道至真以生,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过虚空界,不与道如一,其孰能尔乎!

〔14〕【张介宾】真人者,体合于道,道无穷则身亦无穷,故能出入生死,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也。

[1] 霰雪:《类经》作“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