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1]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1〕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2〕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3〕 。

〔1〕【王冰】孟春始至,谓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观八极,谓视八方远际之色。正八风,谓候八方所至之风,朝会于太一者也。五中,谓五脏。新校正云:详八风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又按杨上善云: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巳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于身,以正八风之气。

【杨上善】八极,即八方也。八方之风,即八风也。夫天为阳也,地为阴也,人为和。阴而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矣;衰杀不已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人在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也。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正则八虚风正,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竞集。此不和所以然,而然亦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于身,以正八风之气。斯是广成所问之道也。

张介宾】孟春始至,立春日也。燕,闲也。八极,八方远际也。正八风,察八方之风候也。五中,五内也。何脏最贵,欲见所当重也。

〔2〕【王冰】东方甲乙,春气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五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时之气,以春为始,五脏之应,肝脏合之,公故以其脏为最贵。“脏”,或为“道”,非也。

【杨上善】雷公以肝主春甲乙,万物之始,故五脏脉中,谓肝脏脉为贵。

【张介宾】四时之序,以春为首,五脏之气,惟肝应之,故公意以肝脏为最贵,盖指厥阴也。

〔3〕【王冰】从容,谓安缓比类也。帝念《脉经》上下篇,阴阳比类形气,不以肝脏为贵。故谓公之所贵,最其下也。

【张介宾】《上下经》,古经也。阴阳从容,其篇名也。帝谓念此经义,则贵不在肝,盖特其最下者耳。

雷公致斋七日,旦 [2] 复侍坐 〔1〕 。帝曰:三阳为经 〔2〕 ,二阳为维 〔3〕 ,一阳为游部 〔4〕 。此知五脏终始 〔5〕 。三阳为表 〔6〕 ,二阴为里 〔7〕 ,一阴至绝,作朔晦 [3] ,却具合以正其理 〔8〕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9〕 。

〔1〕【王冰】悟非,故斋以洗心;愿益,故坐而复请。

【杨上善】三阴三阳,五脏终始之揔,此最为贵,肝脉主时为下,故雷公自以为未通,致斋得诏之也。

【张介宾】悟己之非,积诚复请也。

〔2〕【杨上善】三阳,足太阳也,膀胱脉也。足太阳从二目内眦上头,分为四道下顶,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也,以是诸阳之主,故得揔名也。

【张介宾】经,大经也。周身之脉,惟足太阳为巨,通巅下背,独统阳分,故曰经。

〔3〕【杨上善】二阳,足阳明脉也。以是二阳之揔,故得名也。足阳明脉,胃者脉也,为经络海,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故曰为维也。

【张介宾】维,维络也。阳明经上布头面,下循胸腹,独居三阴之中,维络于前,故曰维。

〔4〕【王冰】经,谓经纶,所以济成务。维,谓维持,所以系天真。游,谓游行。部,谓身形部分也。故主气者济成务,化谷者系天真,主色者散布精微,游行诸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眦上头,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足少阳脉也。起目外眦,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生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曰游部。

【杨上善】一阳,足少阳胆脉者也。足少阳脉以是少阳,故曰一阳游部,有三部:头法于天,以为上部;腰下法地,以为下部;腰中法人,以为中部。此一少阳起目外眦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上下主经营一节,流气三部,故曰游部也。

【张介宾】少阳在侧,前行则会于阳明,后行则会与太阳,出入于二阳之间,故曰游部。杨上善曰: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眦上头,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足少阳脉也,起目外眦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曰游部。

〔5〕【王冰】观其经纶维系游部之义,则五脏之终始可谓知矣。

【杨上善】此三阳脉起于五脏,终于五脏,故知此脉者,知五脏终始之也。

【张介宾】有阳则有阴,有表则有里,睹此三阳之义,则五脏之终始,可类求而知矣。三阳为表,三阳,误也,当作三阴。三阴,太阴也。太阴为诸阴之表,故曰三阴为表。按《阴阳离合论》曰:太阴为开。《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师传》篇曰:肺为之盖。脾者主为卫。是手足三阴,皆可言表也。据下文所谓三阳三阴者,明列次序,本以释此,故此节当为三阴无疑。按:王氏而下,凡注此者,皆曰:三阳,太阳也。二阴,少阴也。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故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其说若是,然六经皆有表里,何独言二经之表里于此耶?盖未之详察耳。

〔6〕【王冰】三阳,太阳;二阴,少阴也。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故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

〔7〕【张介宾】二阴,少阴肾也。肾属水,其气沉,其主骨,故二阴为里。

〔8〕【王冰】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灵枢经》曰:亥为左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夫阴尽为晦,阴生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征其气王则朔,适言其气尽则晦,既见其朔,又当其晦。故曰一阴至绝作朔晦也。然征彼俱尽之阴,合此发生之木,以正应五行之理,而无替循环,故云:却具合以正其理也。新校正云:按注言:“阴尽为晦,阴生为朔。”疑是“阳生为朔”。

【杨上善】三阳,太阳也。太阳在外,故也为表也。二阴,少阴也,少阴居中,故为里也。一阴,厥阴也。厥阴脉至十二经脉绝,环之终寸口,人迎亦然,故曰至绝。如此三阳三阴之脉,见于寸口、人迎,表里作日夜之变,却审委具共相合会,以政身之理之也。

【张介宾】一阴,厥阴也。厥者,尽也。按《阴阳系日月》篇曰:戌主右足之厥阴,亥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也。夫厥阴之气,应在戌亥,六气不几于绝矣;然阴阳消长之道,阴之尽也如月之晦,阳之生也如月之朔,既晦而朔则绝而复生,此所谓一阴至绝作朔晦也。由是而终始循环,气数具合,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按六经之分少太者,以微盛言,故谓厥阴为尽阴。其分一二三者,以六气之次言耳。如三阴之序,首厥阴一也,次少阴二也,又次太阴三也。三阳之序,首少阳,次阳明,又次太阳,是三阳之次也。

〔9〕【王冰】言未明气候之应见。

【杨上善】雷公自申不通之意。

【张介宾】按上文雷公以肝为最贵,而不知肝属一阴,为阴之尽,帝谓最其下者以此,故公曰受业未能明也。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 〔1〕 ,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2〕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 〔3〕 ,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4〕 。一阳者,少阳也 〔5〕 ,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 〔6〕 ,专阴则死 〔7〕 。

〔1〕【王冰】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张介宾】此下详分六经,并明六脉皆至于太阴也。太阳为经,即所以释上文之义。

〔2〕【王冰】太阴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所行。故脉皆至于寸口也。太阳之脉,洪大以长,今弦浮不沉,则当约以四时高下之度而断决之,察以五脏异同之候而参合之,以应阴阳之论,知其藏否耳。

【杨上善】太阳揔于三阳之气,卫气将来,至手太阴寸口中,见洪大以长,是太阳平也。今至寸口弦浮不沉,此为病也。如此商量,可决之以度数,察之以心神也。

【张介宾】手太阴,肺经也。本属三阴之脉,然诸脉皆会于气口,故特以三阳脉至手太阴为言也。下仿此。太阳之脉本洪大以长,今其弦浮不沉,是邪脉也,乃当决其衰王之度,察以吾心,而合之阴阳之论,则善恶可明矣。

〔3〕【王冰】《灵枢经》曰:辰为左足之阳明,巳为右足之阳明。两阳合明,故曰二阳者阳明也。

【张介宾】前所谓二阳者,即阳明也。《阴阳系日月》篇曰:两阳合明,故曰阳明。

〔4〕【王冰】鼓,谓鼓动。炅,热也。阳明之脉浮大而短,今弦而沉急不鼓者,是阴气胜阳,木来乘土也。然阴气胜阳,木来乘土,而反热病至者,是阳气之衰败也,犹灯之焰欲灭反明,故皆死也。

【杨上善】炅音桂,貌也,此经热也。阳明之气揔于二阳也。阳明脉至于寸口,见时浮大而短,是其阳明平也。今至寸口弦而沉急不鼓,是阴击阳,又为热病热至,故为阳明太阳之病,皆死也。

【张介宾】阳明胃脉本浮大而短,今则弦而沉急,不能振鼓,是木邪侮土,阴气乘阳也。若热至为病者,尤忌此阴脉,犯之为逆,必皆死也。炅,居永切,热也。

〔5〕【王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张介宾】即前所谓一阳也。

〔6〕【王冰】人迎,谓结喉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动应手者也。弦为少阳之脉,今急悬不绝,是经气不足,故曰少阳之病也。悬者,谓如悬物之动摇也。

〔7〕【王冰】专,独也。言其独有阴气而无阳气,则死。

【杨上善】阳气始生,故曰少阳,少阳脉至寸口,乍疏乍数,乍长乍短,平也。今见手太阴寸口并及喉侧,胃脉人迎二处之脉,并弦急悬微不断绝,是为少阳之病也。若弦急实,专阴无阳,悬而绝者,死也。

【张介宾】人迎,足阳明脉也,在结喉两旁,故曰上连人迎。悬,浮露如悬也。少阳之脉,其体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今则弦急如悬,其至不绝,兼之上乘胃经,此木邪之胜,少阳病也。然少阳厥阴皆从木化,若阳气竭绝,则阴邪独盛,弦搏至极,是曰专阴,专阴者死也。按:以上三阳为病皆言弦急者,盖弦属于肝,厥阴脉也,阴邪见于阳分,非危则病,故帝特举为言,正以明肝之不足贵也。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 〔1〕 ,交于太阴 〔2〕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3〕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4〕 。一阴独至,经绝 [4] 气浮不鼓,钩而滑 〔5〕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 [5] ,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 〔6〕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7〕 。

〔1〕【王冰】三阴者,太阴也。言所以诸脉皆至手太阴者何耶?以是六经之主故也。六经,谓三阴三阳之经脉也。所以至手太阴者何?以肺朝百脉之气,皆交会于气口也。故下文曰:

【杨上善】三阴,太阴也。六经,谓太阴、少阴、厥阴之脉。手足两葙合,有六经脉也。此六经脉揔以太阴为主。太阴有二,足太阴受于胃气,与五脏六腑以为资粮,手太阴主五脏六腑之气,故曰六经所主也。

【张介宾】三阴,太阴也。上文云三阳为表,当作三阴者,其义即此。三阴之脏,脾与肺也,肺主气,朝会百脉,脾属土,为万物之母,故三阴为六经之主。

〔2〕【王冰】此正发明肺朝百脉之义也。《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

〔3〕【王冰】脉伏鼓击而不上浮者,是心气不足,故上控引于心而为病也。志心,谓小心也。《刺禁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肺脉浮涩,此为平也。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也。王氏谓“志心”为“小心”,义未通。

【杨上善】交,会也。三阴六经之脉,脉皆会于手太阴寸口也,肺气手太阴脉,寸口见时浮涩,此为平也。今见寸口浮鼓不浮,是失其常也。肾脉足少阴,贯脊属肾,络膀胱,从肾贯肝,上鬲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之空也。

【张介宾】交于太阴,谓三阴脉至气口也。肺主轻浮,脾主和缓,其本脉也,今见浮鼓不浮,则阴盛阳衰矣,当病上焦空虚,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为阴所伤,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按《阴阳应象大论》曰: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心在志为喜。是皆五脏之志也。

〔4〕【王冰】二阴,谓少阴肾之脉。少阴之脉,别行者,入跟中,以上至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上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连于脾胃。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少阴上入于肺,下合膀胱之腑也,外连脾胃者,脾胃为脏腑之海,主出津液,以资少阴。少阴在内,外与脾胃脏腑相之者也。

【张介宾】二阴至肺者,言肾脉之至气口也。《经脉别论》曰:二阴搏至,肾沉不浮者是也。肾脉上行,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出气口,是二阴至肺也。肾主水,得肺气以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肺在上,肾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连脾胃也。外者,肾对脾言,即上文三阴为表,二阴为表里之义。

〔5〕【王冰】若一阴独至肺,经气内绝则气浮不鼓于手,若经不内绝则钩而滑。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一阴,厥阴也。

【杨上善】一阴,厥阴也。厥阴之脉不兼余脉,故为独也。在寸口亦至绝,虽浮动,不鼓盛也。勾,实邪来乘也;滑者,气盛而微热之也。

【张介宾】一阴独至,厥阴脉胜也。《经脉别论》曰:一阴至,厥阴之治是也。厥阴本脉,当软滑弦长,阴中有阳,乃其正也。若一阴独至,则经绝于中,气浮于外,故不能鼓钩而滑,而但弦无胃,生意竭矣。

〔6〕【王冰】或阴见阳脉,阳见阴脉,故云乍阴乍阳也。所以然者,以气交会故尔,当审比类,以知阴阳也。

【杨上善】五脏六腑,三阴三阳,气之盛衰,故见寸口则乍阴乍阳也。缪,牙也。脏脉别走入腑,腑脉别走入脏,皆交相属,可通脏腑,合阴阳之也。

【张介宾】六脉者,乍阴乍阳,皆至于手太阴,是寸口之脉,可以交属相并,缪通五脏,故能合于阴阳也。

〔7〕【王冰】脉气乍阴见阳,乍阳见阴,何以别之?当以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也。至,谓至寸口也。

【杨上善】阴阳之脉见寸口时,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也,假令先得肝脉,肝脉为主,后有余脉来乘,则为客也。

【张介宾】六脉之交,至有先后,有以阴见阳者,有以阳见阴者。阳脉先至,阴脉后至,则阳为主而阴为客,阴脉先至,阳脉后至,则阴为主而阳为客,此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之谓也。然至有常变,变有真假。常阳变阴,常阴变阳,常者主也,变者客也。变有真假,真变则殆,假变无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义,有脉体焉,有运气焉,有久暂焉,有逆顺焉,有主之先而客之后者焉。诊之精妙,无出此矣,非精于此者,不能及也,脉岂易言哉?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 [6] 传经脉,颂得 [7] 从容之道,以合《从容》 [8] ,不知阴阳 [9] ,不知雌雄 〔1〕 。帝曰:三阳为父 〔2〕 ,二阳为卫 〔3〕 ,一阳为纪 〔4〕 ,三阴为母 〔5〕 ,二阴为雌 〔6〕 ,一阴为 [10] 独使 〔7〕 。

〔1〕【王冰】颂,今为诵也。公言臣所颂诵今从容之妙道,以合上古《从容》,而比类形名,犹不知阴阳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义,请言其旨,以明著至教,阴阳、雌雄相输应也。

【杨上善】三阴三阳,经脉容从之道,悉尽以读之,未知阳造物次第及雄雌之别也。从容,审理也。雷公自谓得审理之经,行之合理身之理也。

【张介宾】颂,诵同。从容之道可诵,其为古今篇名可知,如《示从容论》之类是也。以合从容,合其法也。雌雄,如下文云二阴为雌,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肝为牡脏,脾为牝脏。皆雌雄之义。

〔2〕【王冰】父,所以督济群小,言高尊也。

【杨上善】三阳,太阳也。太阳阳脉在背,管五脏六腑气输,以生身尊,比之于天,故为父也。

【张介宾】此详明六经之贵贱也。太阳总领诸经,独为尊大,故称乎父。

〔3〕【王冰】卫,所以却御诸邪,言扶生也。

【杨上善】二阳,阳明也。阳明脉在腹,经络于身,故为卫。

【张介宾】捍卫诸经阳气也。

〔4〕【王冰】纪,所以纲纪形气,言其平也。

【杨上善】一阳,少阳也。少阳之脉在身两侧,经营百节,纲纪于身,故为纪者之。

【张介宾】纪于二阳之间,即《阴阳离合论》少阳为枢之义。

〔5〕【王冰】母,所以育养诸子,言滋生也。

【杨上善】三阴,太阴也。太阴脉气内资脏腑,以生身尊,比之内地,故为母也。

【张介宾】太阴滋养诸经,故称为母。

〔6〕【王冰】雌者,阴之目也。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少阴既非其长,又非其下,在内居中,故为雌也。

【张介宾】少阴属水,水能生物,故曰雌,亦上文二阴为里之义。

〔7〕【王冰】一阴之脏,外合三焦,三焦主谒导诸气,名为使者,故云独使也。

【杨上善】一阴,厥阴也。厥阴之脉,唯一独行,故曰独使也。

【张介宾】使者,交通终始之谓。阴尽阳生,惟厥阴主之,故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1〕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2〕 。二阴二阳 [11] ,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3〕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12] 〔4〕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 [13] 客游于心脘 [14] ,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5〕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 [15] 干燥,病在土脾 〔6〕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7〕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16] 〔8〕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9〕 ,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17] 〔10〕 。

〔1〕【王冰】一阴,厥阴肝木气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胜木,故云不胜一阴。脉软而动者,软为胃气,动谓木形,土木相持,则胃气不转,故九窍沉滞而不通利也。

【杨上善】耎,当动义,蠕动,轻动。二阳,阳明也,一阴,厥阴也。是阳明、厥阴二脉至者,即阳明为病,以阳明不胜厥阴,以厥阴蠕动胜阳,故九窍沉塞不利也。

【张介宾】此下言诸经合病有胜制也。二阳,土也。一阴,木也。阳明厥阴相薄,则肝邪侮胃,故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者,胃气也。动者,肝气也。土受木邪,则软而兼动也。九窍之气,皆阳明所及,阳明病则胃气不行,故九窍皆为皆为沉滞不通利矣。

〔2〕【王冰】三阳,足太阳之气,故曰太阳胜也。木生火,今盛阳燔木,木复受之,阳气洪盛,内为狂热,故内乱五脏也。肝主惊骇,故外形惊骇之状也。

【杨上善】三阳,太阳也。一阴,厥阴也。诊得太阳、厥阴之脉,是为外阳胜阴,阴气内虚,厥阴不能止阳,则阳乘于内,五脏气乱,外阳复发,盛为惊骇之病之。

【张介宾】三阳一阴,膀胱与肝合病也。肝木生火,而膀胱以寒水侮之,故太阳脉盛,一阴肝气虽强,不能禁止,由是而风寒相挟,内乱五脏,肝气受伤,故发为惊骇之病。

〔3〕【王冰】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胜肺也。所以然者,胃为脾腑,心火胜金故尔。脾主四支,故脾伤则外伤于四支矣。少阴脉,谓手掌后同身寸之五分,当小指神门之脉也。新校正云:详此二阳,乃手阳明大肠,肺之腑也。少阴心火胜金之腑,故云病在肺。王氏以二阳为胃,义未甚通。况又以见胃病肾之说,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等并云:二阴一阳。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一阳,少阳也。少阴气盛,少阳气微,少阴脉气,上乘于肺,傍及于脾,故使四支不用也。

【张介宾】二阴,手少阴也。二阳,足阳明也。少阴为心火之脏,火邪则伤金,故病在肺。阳明为胃土之腑,土邪必伤水,故足少阴之脉沉。沉者,气衰不振之谓。然胃为脾腑,脾主四支,火既胜肺,胃复连脾,脾病则四支亦病矣。

〔4〕【王冰】二阴为肾,水之脏也。二阳为胃,土之腑也。土气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肾也。以水肾不胜,故胃胜而颠,为狂。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少阴、阳明俱至交会,则阴虚阳胜,遂发为狂,骂詈驰走,若上实则为癫疾倒仆也。

【张介宾】二阴之至,邪在肾也。二阳之至,邪在胃也。水土之邪交至,则土胜水亏,水亏则阴不胜阳,故病在肾。土胜则阳明邪实,故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5〕【王冰】一阳,谓手少阳三焦。心,主火之腑也。水上干火,故火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也。何者?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其支别者,从肺中出络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窍阴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气衰,故脘下空窍皆不通也。言堤者,谓如堤堰不容泄漏。胃脉循足,心脉络手,故四支如别离而不用也。新校正云:按王氏云:“胃脉循足”,按此二阴一阳,病出于肾,“胃”当作“肾”。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一阳,少阳也。诊得少阴、少阳二脉,是为阴实为病,故曰出肾也。足少阳正别之脉,上肝贯心,故少阳客于心管之下,阳实为病,故心管下空窍皆悉堤障,闭塞不通利也。心管,心系也。心腑手太阳之脉,络心循咽抵胃,胃主四支,故不通为四支之病也。手足各不用,不相得,故曰别离之也。

【张介宾】二阴,肾也。一阳,三焦也。肾与三焦合病,则相火受水之制,故病出于肾,肾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阴气盛则客游于心脘也。阴邪自下而上,阳气不能下行,故下焦空窍若有堤障而闭塞不通。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状若别离于身者矣。

〔6〕【王冰】一阴,厥阴脉。一阳,少阳脉。并木之气也。代绝者,动而中止也。以其代绝,故为病也。木气生火,故病生而阴气至心也。夫肝胆之气,上至头首,下至腰足,中主腹胁,故病发上下无常处也。若受纳不知其味,窍写不知其度,而喉咽干燥者,喉咙之后属咽,为胆之使,故病则咽喉干燥。虽病在脾土之中,盖由肝胆之所为尔。

【杨上善】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厥阴,肝脉也。少阳,胆脉也。少阳之脉,上肝贯心。诊得二脉,更代上绝,阴脉盛时,乘阳至心,从心更代,上下无常,不可定其阳出阴入,故曰出入不知也。厥阴上抵少腹,从胃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故其病喉嗌干燥,病在于脾,脾胃同气也。厥阴之气连土脾胃之也。

【张介宾】一阴,足厥阴肝也。一阳,足少阳胆也。代绝者,二脏气伤,脉来变乱也。肝胆皆木,本生心火,病以阳衰,则阴气至心矣。然木病从风,善行数变,故或上或下,无有常处,或出或入,不知由然。其为喉咽干燥者,盖咽为肝胆之使,又脾脉结于咽也,故病在土脾。正以风木之邪,必克土耳。

〔7〕【王冰】二阳,阳明。三阴,手太阴。至阴,脾也。故曰至阴皆在也。然阴气不能过越于阳,阳气不能制心,今阴阳相薄,故脉并绝断,而不相连续也。脉浮为阳气薄阴,故为血瘕。脉沉为阴气薄阳,故为脓聚而胕烂也。

【杨上善】二阳,阳明也。三阴,太阴也。至阴,脾也。足阳明络脾,故与太阴皆在阴也。其阴不能过入出土阳,阳复不能过土阴,是为阴阳隔绝,阳脉独浮,故结为血瘕,阴脉独沉,结以为脓。胕,扶雨反,义当腐坏也。

〔8〕【王冰】若阴阳皆壮而相薄不已者,渐下至于阴阳之内,为大病矣。阴阳者,男子为阳道,女子为阴器者,以其能盛受故而也。

【杨上善】太阴、阳明皆盛,以下入脾为病。

【张介宾】二阳,胃也。三阴,肺也。至阴,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为表里,病则仓廪不化,肺布气于脏腑,病则治节不行。故至阴不过阳,则阴自为阴,不过入于阳分也。阳气不能止阴,则阳自为阳,不留止于阴分也。若是者,无复交通,阴阳并绝矣。故脉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病当在内而为脓胕,正以阴阳表里不相交通,故脉证之反若此。至若阴阳皆壮,则亢而为害,或以孤阴,或以孤阳,病之所及,下至阴阳。盖男为阳道,女为阴器,隐曲不调,俱成大病也。

〔9〕【王冰】昭昭,谓阳明之上。冥冥,谓至阴之内,幽暗之所也。

〔10〕【王冰】谓下短期之旨。

【杨上善】如前《经脉·阴阳论解》解道:言其生也,上合昭昭,阳之明也。语其死也,下合冥冥,阴之暗也。如此许诊,决死生,不失其候,遂得次第,各合日月岁年之期之也。

【张介宾】昭昭可见,冥冥可测,有阴阳之道在也。故欲决死生之期者,必当求至岁首。如甲己之年,丙寅作首,则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则初气太阳,二气厥阴之类。以次求之,则五行衰王,可得其逆顺之期矣。

雷公曰:请问短期 〔1〕 。黄帝不应 〔2〕 。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 〔3〕 。雷公曰:请闻 [18] 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 [19] 合于阳 [20] 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4〕。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 〔5〕 。春 [21] 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6〕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 [22] 〔7〕 ,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8〕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 〔9〕 ,阴阳交,期在濂水 〔10〕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11〕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23] 〔12〕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 〔13〕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14〕 。

〔1〕【杨上善】请问短期之论。

〔2〕【王冰】欲其复问而宝之也。

〔3〕【王冰】上古经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雷公”已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

【杨上善】指在此经论短期中者也。

〔4〕【王冰】病合于阳,谓前阴合阳而为病者也。虽正月脉有死征,阳已发生,至王不死,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

【杨上善】冬,阴也。时有病,有阳气来乘,至正月少阳王时,阴气将尽,故脉有死其征,死。冬三月,病皆归出春,春时出,王万物,故曰出春也。

【张介宾】冬三月者,阴盛时也。病合于阳者,阳证阳脉也。出春,春尽夏初也。以水王之时而病合于阳者,时气不足,病气有余也。及至孟春正月,阳气发生,则阳邪愈胜,阴气愈竭。若脉有死征,则出春交夏而阳盛阴衰俱已至极,无所逃矣。

〔5〕【王冰】里,谓二阴,肾之气也。然肾病而正月脉有死征者,以枯草尽青,柳叶生出而皆死也。理,里也。已,以也。古用同。

【张介宾】在理已尽,谓察其脉证之理,已无生意也。以冬月之病而得此,则凡草色之青,柳叶之见,阴阳气易,皆其死期,故云皆杀也。杀,少戒切。

〔6〕【王冰】立春之后而脉阴阳皆悬绝者,期死不出正月。

【杨上善】理,中也。冬时阳气在肉,冬之阴气为阳所伤已尽,在草柳叶,火时反而死,若阴阳隔绝,正月时死之者也。

【张介宾】阴阳皆绝,谓阴中无阳,阳中无阴,彼此相绝,不交通也。病由冬月而春犹若此,是生气之竭也,短期当在孟春矣。

〔7〕【王冰】阳病,不谓伤寒温热之病,谓非时病热,脉洪盛数也。然春三月中,阳气尚少,未当全盛,而反病热脉应夏气者,经云脉不再见,夏脉当洪数,无阳外应,故必死于夏至也。以死于夏至阳气杀物之时,故云阳杀也。

【张介宾】春月阳气方升,而病在阳者,故曰阳杀。杀者,衰也。

〔8〕【王冰】若不阳病,但阴阳之脉皆悬绝者,死在于霜降草干之时也。

【杨上善】春为阳也,春阳气王。今阳病者,是阳衰,故死也。若阴阳隔绝,不相得者,至土季,秋金气王时,被克而死之也。

【张介宾】以三春阳杀之病,而阴阳否绝者,期在深秋草干之时,金气胜而病发于春者死矣。

〔9〕【王冰】谓热病也。脾热病则五脏危。土成数十,故不过十日也。

【张介宾】脾肾皆为至阴,夏三月以阳盛之时而脾肾伤极,则真阴败绝,天干易气不能堪矣,故不过十日也。

〔10〕【王冰】《评热病论》曰:温病而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病名曰阴阳交。六月病暑,阴阳复交,二气相持,故乃死于立秋之候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濂水者,七月也。建申,水生于申,阴阳逆也。杨上善云:濂,廉检反,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也。

【杨上善】夏,阳也。至阴,脾也。夏阳脾病,为阳所伤,故不过脾之成数,十日而死,若阴阳交击,期在濂水。廉检反,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之也。

【张介宾】阴阳交者,阴脉见于阳,则阳气失守;阳脉见于阴,则阴气失守。若是者,虽无危证而脉象已逆,见于夏月,则危于仲秋濂水之时也。濂音敛,清也。

〔11〕【王冰】秋阳气衰,阴气渐出,阳不胜阴,故自已也。

【张介宾】秋时阳气渐衰,阴气渐长,虽三阳脉病俱起,而阳不胜阴,故自已也。

〔12〕【王冰】以气不由其正用故尔。

【张介宾】秋气将敛未敛,故有阴阳交合为病者,则或精或气必有所伤,而致动止不利,盖阳胜阴,故立不能坐,阴胜阳,故坐不能起。

〔13〕【王冰】有阳无阴,故云独至也。《著至教论》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由此则但有阳而无阴也。石水者,谓冬月水冰如石之时,故云石水也。火墓于戍,冬阳气微,故石水而死也。新校正云:详石水之解,本全元起之说,王氏取之。

【杨上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也。秋三月病,诊得三阳之脉同时而起,是阳向衰少,阴虽病不疗自已,若阴阳交事一上下,故立不能坐,不能起也。若三阳之脉各别独至者,阳不胜阴,故至十月水冻时死也,寒甚水冻如石,故曰石水也。

【张介宾】三阳独至即三阳并至,阳亢阴竭之候也。阴竭在冬,本无生意,而孤阳遇水,终为扑灭,故期在冰坚如石之时也。

〔14〕【王冰】亦所谓并至而无阳也。盛水,谓雨雪皆解为水之时,则止谓正月中气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阴”作“三阴”。

【杨上善】二阴,少阴也。少阴独至则阴不胜阳,故至春月冰解,水盛时死之也。

【张介宾】二阴,全元起本作“三阴”。即所谓三阴并至,有阴无阳也。盛水者,正月雨水之候。孤阴难以独立,故遇阳胜之时,则不能保其存也。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 〔1〕 ,老从上,少从下 〔2〕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 〔3〕 。反之,则归秋冬为生 〔4〕 。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5〕 。

〔1〕【王冰】阳气之多少皆从左,阴气之多少皆从右。从者为顺,反者为逆。《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张介宾】多少,言盛衰也。阳气主升,故从乎左。阴气主降,故从乎右。从者为顺,反者为逆。

〔2〕【王冰】老者谷衰,故从上为顺;少者欲甚,故从下为顺。

【张介宾】老人之气,先衰于下,故从上者为顺。少壮之气,先盛于下,故从下者为顺。盖天之生气,必自下而升,而人气亦然也。故凡以老人而衰于上者,其终可知,少壮而衰于下者,其始可知,皆逆候也。

〔3〕【王冰】归秋冬,谓反归阴也,归阴则顺杀伐之气故也。

【张介宾】春夏以阳盛之时,或证或脉皆当归阳为生。若得阴候如秋冬者,为逆为死。

〔4〕【王冰】反之,谓秋冬。秋冬则归阴为生也。

【张介宾】反之,谓秋冬也。秋冬以阴盛阳衰之时,故归阴为顺曰生。然不曰归春夏为死者,可见阴中有阳,未必至害,而阳为阴贼,乃不免矣。

〔5〕【王冰】阳气之多少反从右,阴气之多少反从左,是为不顺,故曰气少多逆也。如是从左从右之不顺者,皆为厥。厥,谓气逆。故曰皆为厥也。

【张介宾】气有多少,则阴阳不和,不和则逆,故为厥也。

问曰:有余者厥耶 〔1〕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2〕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3〕 。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緜緜乎属不满日 〔4〕 。

〔1〕【王冰】言少之不顺者为逆,有余者则成厥逆之病乎?

【张介宾】有其少,必有其多,故以阳厥多阳,阴厥多阴,皆疑其为有余也。

〔2〕【王冰】一经之气厥逆上,而阳气不下者,何以别之?寒厥到膝是也。四支者,诸阳之本,当温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秋冬,谓归阴,归阴则从右发生其病也。少者以阳气用事,故秋冬死。老者以阴气用事,故秋冬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虚者,厥也。阳气一上于头,不下于足,足胫虚,故寒厥至膝。

【张介宾】阳逆于上而不下,则寒厥到膝,老人阳气从上,膝寒犹可;少年阳气从下,膝寒为逆。少年之阳不当衰而衰者,故最畏阴胜之时。老人阳气本衰,是其常也,故于秋冬无虑焉。

〔3〕【王冰】巅,谓身之上。巅疾,则头首之疾也。

【张介宾】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4〕【王冰】谓之阳乃脉似阴盛,谓之阴又脉似阳盛,故曰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也。五部,谓五脏之部。隔,谓隔远。无征,犹无可信验也。然求阳不得其热,求阴不审是寒,五脏部分又隔远而无可信验,故曰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也。夫如是者,乃从气久逆所作,非由阴阳寒热之气所为也。若居旷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谓志意沉潜。散越以气逆而痛甚未止,沉潜以痛定而复恐再来也。緜緜乎,谓动息微也。身虽緜緜乎且存,然其心所属望,将不得终其尽日也。故曰緜緜乎属不满日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有此五字,疑此脱漏。

【张介宾】厥之在人也,谓其为阳,则本非阳盛,谓其为阴,则又非阴盛,故皆不可得,盖以五脏隔绝,无征可验,若居圹野无所闻,若伏空室无所见,乃病则緜緜不解,热甚雕敞,若弗能终其日者,岂真阴阳之有余者耶?緜,古绵字。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1〕 。三阳绝,三阴微,是谓少气 〔2〕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 〔3〕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4〕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 〔5〕 ;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6〕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7〕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8〕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9〕 ;得其时则梦燔灼 〔10〕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11〕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12〕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13〕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14〕 。

〔1〕【王冰】气之少有厥逆,则令人妄为梦寐。其厥之盛极,则令人梦至迷乱。

【张介宾】手少阴,心也。心主阳,其藏神。足少阴,肾也,肾主阴,其藏精。是以少阴厥逆,则心肾不交而精神散越,故为妄梦,若其至极,乃令人迷乱昏昧也。

〔2〕【王冰】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诊细微,是为少气之候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至阳绝阴,是为少气。

【张介宾】三阳隔绝则阴亏于上,三阴微弱则阳亏于下,阴阳不相生化,故少气不足以息。

〔3〕【王冰】白物,是象金之色也。斩者,金之用也。藉藉,梦死状也。

【张介宾】此下言五脏阴虚之梦兆也。肺虚者梦白物,金色白也。斩者,金之用也。虚者必怯,故见人斩血藉藉,多惊惕也。

〔4〕【王冰】得时,谓秋三月也。金为兵革,故梦见兵战也。

【张介宾】得金王之时也。

〔5〕【王冰】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肾象水,故梦形之。

【张介宾】肾合水,故梦应之。

〔6〕【王冰】冬三月也。

【张介宾】得水王之时也。

〔7〕【王冰】菌香草生,草木之类也。肝合草木,故梦见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

【张介宾】肝合木也。菌,区允切。

〔8〕【王冰】春三月也。

【张介宾】虽得木王之时,而肝气本虚,故梦伏而不敢起。

〔9〕【王冰】心合火,故梦之。阳物,亦火之类。

【张介宾】心合火也。阳物,即属火之类。

〔10〕【王冰】夏三月也。

【张介宾】得火王之时也。燔音凡。

〔11〕【王冰】脾纳水谷,故梦饮食不足。

【张介宾】仓廪空虚,故欲得饮食。

〔12〕【王冰】得其时,谓辰、戌、丑、未之月各王十八日。筑垣盖屋,皆土之用也。

【张介宾】得土王之时也。

〔13〕【王冰】腑者阳气,脏者阴气。

【张介宾】五脏气虚,即阴不足也。阴气不足则虚阳独浮,故云阳气有余。无根之阳,其虚可知,所以为厥为梦者,皆阳不附阴之所致。

〔14〕【王冰】《灵枢经》备有调阴阳合五诊,故引之曰以在经脉也。《经脉》则《灵枢》之篇目也。

【张介宾】合之五诊,则五脏可察,调之阴阳,则六经可和。以在《经脉》,谓义如《灵枢》之《经脉》篇也。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1〕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2〕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 〔3〕 。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4〕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5〕 。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6〕 。

〔1〕【王冰】度各有其二,故二五为十度也。

【张介宾】诊法虽有十度,而总不外乎阴阳也。十度,谓脉脏肉筋俞,是为五度,左右相同,各有其二,二五为十也。脉度者,如《经脉》、《脉度》等篇是也。脏度,如《本脏》、《肠胃》、《平人绝谷》等篇是也。肉度,如《卫气失常》等篇是也。筋度,如《经筋》篇是也。俞度,如《气府》、《气穴》、《本输》等篇是也。度,数也。度人之度音铎,余音杜。

〔2〕【王冰】诊备盖阴阳虚盛之理,则人病自具知之。

【张介宾】凡此十度者,人身阴阳之理尽之矣,故人之疾病亦无不具见于此。

〔3〕【张介宾】脉动无常,言脉无常体也。散阴颇阳,言阴气散失者,脉颇类阳也。何也?如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叔和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又曰:有表无里者死。谓真阴散而孤阳在,脉颇似阳而无根者,非真阳之脉也,此其脉有所脱而阴阳不全具矣,诊此者有不可以阴阳之常法行也,盖谓其当慎耳。

〔4〕【王冰】脉动无常数者,是阴散而阳颇调理也。若脉诊脱略而不具备者,无以常行之诊也。察候之,则当度量民及君卿三者,调养之殊异尔。何者?忧乐苦分,不同其秩故也。

【张介宾】贵贱尊卑,劳逸有异,膏梁藜藿,气质不同,故当度民君卿,分别上下以为诊。度,入声。

〔5〕【王冰】皆谓学不该备。

【张介宾】卒,尽也。雌雄,即阴阳之义。《生气通天论》曰: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故凡善诊者,见其阴必察其阳,见其阳必察其阴。使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并合之妙,是真庸庸者耳,诊焉得明?

〔6〕【王冰】章,露也。以不明而授与人,反古之迹,自然章露也。

【张介宾】理既不明,而妄传后世,则其谬言反论,终必自章露也。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1〕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2〕 。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3〕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 〔4〕 ,《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5〕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6〕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7〕 。

〔1〕【王冰】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是所谓不交通也。至,谓至盛也。

【张介宾】至阴至阳,即天地之道也,设有乖离,败乱乃至。《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易》以地在天上而为泰,言其交也;天在地上而为否,言其不交也。此云至阴虚者,言地气若衰而不升,不升则无以降,故天气绝。至阳盛者,言天气若亢而不降,不降则无以升,故地气不足。盖阴阳二气,互藏其根,更相为用,不可偏废。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阴阳贵和也。丹溪引此虚盛二字,以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说左矣。

〔2〕【王冰】交,谓交通也。唯至人乃能调理使行也。

【张介宾】并交者,阴阳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此其调摄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

〔3〕【王冰】阴阳之气,并行而交通于一处者,则当阳气先至,阴气后至。何者?阳速而阴迟也。《灵枢经》曰: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由此则二气亦交会于一处也。

〔4〕【张介宾】凡阴阳之道,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倡阴随,阳施阴受,阳升阴降,阳前阴后,阳上阴下,阳左阴右,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表者为阳,里者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发生者为阳,收藏者为阴,阳之行速,阴之行迟。故阴阳并交者,必阳先至而阴后至。是以圣人之持诊者,在察阴阳先后以测其精要也。

〔5〕【王冰】《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

【张介宾】奇,异也。恒,常也。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谓通于《九针》六十篇之义,今失其传矣。诊合微之事者,参诸诊之法而合其精微也。追阴阳之变者,求阴阳盛衰之变也。章,明也。五中,五脏也。五度,即前十度也。必能会此数者而参伍其妙,斯足以言诊矣。

〔6〕【张介宾】切阴不得阳、诊消亡者,言人生以阳为主,不得其阳,焉得不亡?如《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矣。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死,脉无胃气死。是皆言此阳字。湛,明也。若但知得阳,而不知阳中有阴,及阴平阳秘之道者,是为偏守其学,亦属不明。如左右、上下、先后者,皆阴阳之道也。使不知左右,则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则不明清浊之宜;不知先后,则不明缓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长治而万世不殆哉?

〔7〕【王冰】圣人持诊之明诫也。

【张介宾】凡此数者,皆有对待之理,若差之毫厘,则缪以千里。故凡病之善恶,形之动静,皆所当辨。能明此义而用之有纪,诊道斯备,故可万世无殆矣。纪,条理也。殆,危也。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1〕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2〕 。是以形弱气虚,死 〔3〕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4〕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5〕 。

〔1〕【王冰】《宝命全形论》曰:内外相得,无以形先。言起己身之有余,则当知病人之不足也。

【张介宾】起,兴起也。言将治其有余,当察其不足。盖邪气多有余,正气多不足。若只知有余,而忘其不足,则取败之道也。此示人以根本当慎之意。

〔2〕【王冰】度事上下之宜,脉事因而至于微妙矣。格,至也。

【张介宾】能度形情之高下,则脉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

〔3〕【王冰】中外俱不足也。

【张介宾】中外俱败也。

〔4〕【王冰】脏衰,故脉不足也。

【张介宾】外貌无恙,脏气已坏也。

〔5〕【王冰】脏盛,故脉气有余。

【张介宾】脏气未伤者,形衰无害,盖以根本为主也。又如《三部九候论》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与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脱,脾元绝矣,故脉气虽调,亦所不治。当与此节互求其义。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1〕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 〔2〕 。必清必净,上观下观 〔3〕 ,司八正邪,别五中部 〔4〕 。按脉动静 〔5〕 ,循尺滑涩,寒温之意 〔6〕 ,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7〕 ,逆从以得,复知病名 〔8〕 ,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9〕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 〔10〕 。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11〕 。

〔1〕【王冰】坐起有常,则息力调适,故诊之方法,必先用之。

【张介宾】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

〔2〕【王冰】言所以贵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运,皆神明随转也。

【张介宾】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

〔3〕【张介宾】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

〔4〕【张介宾】司,候也。别,审也。候八节八风之正邪,以察其表;审五脏五行之部位,以察其里。

〔5〕【王冰】上观,谓气色。下观,谓形气也。八正,谓八节之正候。五中,谓五脏之部分。然后按寸尺之动静而定死生矣。

〔6〕【张介宾】按脉动静,可别阴阳。滑涩寒温,可知虚实。凡脉滑则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则尺之皮肤亦涩,脉寒则尺之皮肤亦寒,脉温则尺之皮肤亦温,故循尺即可以知之。循,揣摩也。

〔7〕【张介宾】大小,二便也。二便为约束之门户,门户不要则仓廪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视其大小以合病能。能,情状之谓。

〔8〕【张介宾】反者为逆,顺者为从,必得逆从,必知病名,庶有定见而无差谬。

〔9〕【张介宾】诊如上法,庶可十全,其于人情,尤不可失也。愚按:不失人情,为医家最一难事,而人情之说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同道人之情。所谓病人之情者,有素禀之情,如五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脏者偏宜于凉,阴脏者偏宜于热;耐毒者缓之无功,不耐毒者峻之为害,此脏气之有不同也。有好恶之情者,不惟饮食有憎爱,抑且举动皆关心,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有富贵之情者,富多任性,贵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真是者反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轻,此交际之有不同也,有贫贱之情者,贫者衣食不能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能释,怀抱可知,此调摄之有不同也。又若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中无主而易乱者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宁甘败亡,此内多惧而过慎者之为害也。有以富贵而贫贱,或深情而挂牵,戚戚于心,心病焉能心药,此得失之情为害也。有以急性而遭迟病,以更医而致杂投,皇皇求速,速变所以速亡,此缓急之情为害也。有偏执者,曰吾乡不宜补,则虚者受其祸,曰吾乡不宜写,则实者被其伤,夫十室且有忠信,一乡焉得皆符,此习俗之情为害也。有参术入唇,惧补心先否塞,硝黄沾口,畏攻神即飘扬,夫杯影亦能为祟,多疑岂法之良,此成心之情为害也。有讳疾而不肯言者,终当自误,有隐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详?然尚有故隐病情,试医以脉者,使其言而偶中,则信为明良;言有弗合,则目为庸劣,抑孰知脉之常体,仅二十四,病之变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脉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见非一脉。脉病相应者,如某病得某脉则吉;脉病相逆者,某脉值某病则凶。然则理之吉凶,虽融会在心;而病之变态,又安能以脉尽言哉?故知一知二知三,神圣谆谆于参伍;曰工、曰神、曰明,精详岂独于指端?彼俗人之浅见,固无足怪,而士夫之明慧,亦每有蹈此弊者。故忌望闻者,诊无声色之可辨;恶详问者,医避多言之自惭。是于望闻问切,已舍三而取一,且多有并一未明,而欲得夫病情者,吾知其必不能也。所以志意未通,医不免为病困,而朦胧猜摸,病不多为医困乎?凡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所谓傍人之情者,如浮言为利害所关,而人多不知检。故或为自负之狂言,则医中有神理,岂其能测?或执有据之凿论,而病情多亥豕,最所难知。或操是非之柄,则同于我者是之,异于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不是真人不识;或执见在之见,则头疼者云救头,脚疼者云救脚,而本标纲目,反为迂远庸谈。或议论于贵贱之间,而尊贵执言,孰堪违抗,故明哲保身之士,宁为好好先生,或辩析于亲疏之际,而亲者主持,牢不可拨,虽真才实学之师,亦当唯唯而退。又若荐医为死生之攸系,而人多不知慎,有或见轻浅之偶中而为之荐者,有意气之私厚而为之荐者,有信其便便之谈而为之荐者,有见其外饰之貌而为之荐者,皆非知之真者也。又或有贪得而荐者,阴利其酬;关情而荐者,别图冀望。甚有斗筲之辈者,妄自骄矜,好人趋奉,薰莸不辨,擅肆品评,誉之则盗跖可为尧舜,毁之则鸾凤可为鸱鸮,洗垢索瘢,无所不至,而怀真抱德之士,必其不侔。若此流者,虽其发言容易,欣戚无关,其于淆乱人情,莫此为甚,多致明医有掣肘之怯,病家起刻骨之疑,此所以千古是非之不明,总为庸人扰之耳,故竭力为人任事者,岂不岌岌其危哉!凡此皆傍人之情,不可不察也。所谓同道人之情者,尤为闪灼,更多隐微。如管窥蠡测,醯鸡笑天者,固不足道;而见偏性拗,必不可移者,又安足论?有专恃口给者,牵合支吾,无稽信口,或为套语以诳人,或为甘言以悦人,或为强辩以欺人,或为危词以吓人,俨然格物君子,此便佞之流也。有专务人事者,典籍经书,不知何物,道听途说,拾人唾余,然而终日营营,绰风求售,不邀自赴,儇媚取容,偏投好者之心,此阿谄之流也。有专务奇异者,腹无藏墨,眼不识丁,乃诡言神授,伪托秘传,或假脉以言祸福,或弄巧以乱经常,最觉新奇,动人甚易,此欺诈之流也。有务饰外观者,夸张侈口,羊质虎皮,不望色,不闻声,不详问,一诊而药,若谓人浅我深,人愚我明,此粗疏孟浪之流也。有专务排挤者,阳若同心,阴为浸润。夫是曰是,非曰非,犹避隐恶之嫌;第以死生之际,有不得不辨者,固未失为真诚之君子。若以非为是,以是为非,颠倒阴阳,掀翻祸福,不知而然,庸庸不免,知而故言,此其良心已丧,谗妒之小人也。有贪得无知,藐人性命者,如事已疑难,死生反掌,斯时也,虽在神良,未必其活,故一药不敢苟,一着不敢乱,而仅仅冀于挽回,忽遭若辈,求速贪功,谬妄一投,中流失楫,以致必不可救,因而嫁谤自文,极口反噬,虽朱紫或被混淆,而苍赤何辜受害,此贪幸无知之流也。有道不同不相为谋者,意见各持,异同不决。夫轻者不妨少谬,重者难以略差。故凡非常之病,非非常之医不能察,用非常之治,又岂常人之所知,故独闻者不侔于众,独见者不合于人,大都行高者谤多,曲高者和寡。所以一齐之传,何当众楚之咻,直至于败,而后群然退散,付之一人,则事已无及矣,此庸庸不揣之流也。又有久习成风,苟且应命者,病不关心,些须惟利。盖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或延医务多,则互为观望;或利害攸系,则彼此避嫌。故爬之不痒,挝之不痛,医称稳当,诚然得矣;其于坐失机宜,奚堪耽误乎!此无他,亦惟知医者不真,而任医者不专耳。诗云:发言盈庭,谁执其咎?筑室于道,不溃于成。此病家医家近日之通弊也。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详,尚多难尽。故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然则人情之可畏,匪今若是,振古如兹矣。故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而不失二字最难措力。必期不失,未免迁就;但迁就则碍于病情,不迁就则碍于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其将奈之何哉?甚矣人情之难言也。故余发此,以为当局者详察之备。设彼三人者,倘亦有因余言而各为儆省,非惟人情不难于不失,而相与共保天年,同登寿域之地,端从此始,惟明者鉴之。

〔10〕【王冰】数息之长短,候脉之至数,故诊之法,或视喘息也。知息合脉,病处必知,圣人察候条理,斯皆合也。

【张介宾】视息者,察呼吸以观其气。视意者,察形色以观其情。凡此诸法,皆诊有大方、诊可十全之道,知之者故能不失条理。条者犹干之有枝,理者犹物之有脉,即脉络纲纪之谓。

〔11〕【王冰】谓失精微至妙之道也。

【张介宾】不知此道,则亡言妄期,未有不殆者矣。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 [24] 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 [25] ,以 [26] 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27] ,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28] 〔1〕 。若 [29] 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 〔2〕 ,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3〕 。请问有毚愚仆漏 [30] 之问,不在经者,欲闻 [31] 其状 〔4〕 。帝曰:大矣 〔5〕 。

〔1〕【王冰】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传所教习,未能必尔也。贤,谓心明智远。不肖,谓拥造不法。

【杨上善】天地之间,四方上下,六合宇间,有神明居中,以明造化,故号明堂。法天地为室,圣明居中,以明道教,称为明堂。从容者,详审貌也。所受《太素》经论,摄生、安形、详审之法,是谓阴阳、刺灸、汤液、药滋,四种之术,莫不要妙。然□不肖行之,不能十全。谨受诏命,雷公言已领解之。

【张介宾】言授业于人而传之行教,惟借此经论诸法,然犹有不能十全,故更问其详也。

〔2〕【杨上善】若,汝也。先所言人悲哀等事,请问所由者,贫富贱贵及诸群下通使临事之徒,使之适于道术,闻其命。

〔3〕【王冰】皆以先闻圣旨,犹未究其意端。

【张介宾】谓先日之所闻者若此,已皆适其当也。

〔4〕【王冰】言不智狡见,顿问多也。漏,脱漏也,谓经有所未解者也。毚,狡也。愚,不智见也。仆,犹顿也,犹不渐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仆”作“朴”。

【杨上善】雷公问有偃仆偏问,虽合于道,然不在经者,欲知其状也。

【张介宾】毚,妄也。“漏”当作“陋”。问不在经,故曰毚愚仆陋。自谦之辞也。“朴”旧作“仆”,按全元起本作“朴”,于义为妥,今改从之。毚音谗。

〔5〕【王冰】人之所大要也。

【杨上善】仆偏所问之义大矣也。

【张介宾】谓亦有大要存也。

公 [32] 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1〕 ?帝曰:在经有也 [33] 〔2〕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3〕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4〕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 〔5〕 ,目者其窍也 〔6〕 ,华色者其荣也 〔7〕 。是以人有德 [34] 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8〕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9〕 。水宗者 [35] 积水也,积水者 [36] 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 [37] 裹之,故水不行也 〔10〕 。

〔1〕【王冰】言何脏之所为而致是乎?

【杨上善】泣从目下,涕自鼻出,间为一液也,故人哭之时,涕泣交连;然有哭而无泣,纵有泣涕少,何也?涕,洟也。

〔2〕【王冰】《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义。

【杨上善】□是此在经已陈之义,非仆偏之问也。

【张介宾】《口问》篇具载此义,故曰在经有也。

〔3〕【王冰】复问,谓重问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

【杨上善】水者,泣也。请问涕泣何所从生也?

【张介宾】泣与涕所出不同,故复问其故。

〔4〕【王冰】言涕水者,皆道气之所生,问之何也。

【杨上善】若,汝也。汝之问者,无益于人。仁义教有益于身,道德之道,故斯二者,道之生也。

【张介宾】言此虽无益于医治,而工所当知,亦无往非道也。

〔5〕【王冰】专,任也。言五脏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

【张介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为五脏之专精。

〔6〕【王冰】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

【张介宾】目即专精之外窍也。

〔7〕【王冰】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张介宾】华色,即专精之外荣也。

〔8〕【王冰】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减矣。故曰: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

【张介宾】人有道德则心和,心和则和气见于目。人有亡失则心忧,心忧则忧气知于色也。

〔9〕【杨上善】心为五脏身之总主,故为专精。目为心之通窍,华色为心之荣显。故有得通于心者,气见于目,睹目可知其人喜也;有亡于己者,气见于色,视色可见其人忧也。心哀悲者,泣下水生也。

【张介宾】目为宗脉所聚而众水归之,故悲则泣下。《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泣出矣。

〔10〕【杨上善】宗,本也。水之本是肾之精,至阴者也。则知人之哭泣不出者,是至阴本精辅裹持之,故不得出之矣。

【张介宾】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肾,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则不使之妄行矣。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 [38] ,是以目之水生 [39] 也 〔1〕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 [40] 志悲。志与心精 [41] ,共凑于目也 〔2〕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3〕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 [42] 也 〔4〕 。髓者,骨之充也 〔5〕 ,故脑渗为涕 〔6〕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43] 〔7〕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 [44] 〔8〕 ,其志以早悲 [45] ,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9〕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 [46] ,所属之类也 〔10〕 。雷公曰:大矣。

〔1〕【王冰】目为上液之道,故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方生于目。

【杨上善】水阴精者,志也。火阴精者,神也。两精持之,故泣不下也。

【张介宾】志藏于肾,肾属水也。神藏于心,心属火也。目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则水生于目。

〔2〕【王冰】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神志俱升,故志与心神共奔凑于目。

【张介宾】神悲于心,则志应于肾,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凑也。

〔3〕【杨上善】彦,美言也。人之美言有当,故取以为信也。彦言心悲名曰志悲,有所以也。良以心与精在于目,俱为悲者,神气传于心精,不传于志,亦无神持,故阴精独用为悲,所以泣水下也。

【张介宾】悲则心系急,故神气传于心,传于心则精不下传于志,精聚于上,志虚于下,则志独生悲而精无所持,此所以水不藏于下,而泣出于上也。

〔4〕【王冰】《五脏别论》以脑为地气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言脑者阴,阳上铄也,铄则消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阴”作“阳”。

【张介宾】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脑,脑者精之类,为髓之海,故属乎阴。

〔5〕【王冰】充,满也。言髓填于骨,充而满也。

【张介宾】髓充满于骨空。诸髓者,皆属于脑。

〔6〕【王冰】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流于鼻中矣。

【张介宾】鼻窍上通于脑也。

〔7〕【王冰】类,谓同类。

【张介宾】志与骨皆属于肾,故志为骨之主,而涕亦从乎水也。

〔8〕【王冰】同源,故生死俱。新校正云:按《太素》“生则俱生”作“出则俱亡”。

【张介宾】水液同类,故如兄弟。

〔9〕【王冰】行,恐当为“流”。

【张介宾】横行,言其多也。

〔10〕【王冰】所属,谓于脑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脑也。

【杨上善】夫涕泣之出,本于脑也。头髓为阳,充骨之阴也。志为骨主,脑深为涕。涕之与泣,同为水类,故泣之水出,涕即从之,比之兄弟,有急有出,死生是同,相随不离,涕泣亦尔,志动而悲,则涕泣横之也。

【张介宾】相从以类,由势有弗容已者。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1〕 ?帝曰:夫泣不出 [47] 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 [48] 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2〕 ?夫志悲者惋 [49] ,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3〕 。

〔1〕【王冰】怪其所属同,而行出异也。

【杨上善】赞帝所言,并重问前哭涕泣之事。

〔2〕【王冰】泣不出者,谓泪也。不泣者,泣谓哭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为阴,火为阳。故曰阴阳相持,安能独来也。

【杨上善】神者为阳,志者为阴。神之失守,故慈志之失守,故悲,悲故泣出。今阴阳相持无失,泣安从生也?

【张介宾】泣不出,泪不下也。哭者以其心悲,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则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为阳,志为阴,阴阳相持之固,则难于感动,所以泣涕不能独至。

〔3〕【王冰】惋,谓内烁也。冲,犹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生,故内烁则阳气升于阴也。阴,脑也。去目,谓阴阳不守目也。志去于目,故神亦浮游。夫志去目则光无内照,神失守则精不外明,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杨上善】冲,虚也。志悲既甚,即虚于阴,阴虚则志亡,志亡去目则可神次守精,今神亦去目,故涕泣俱出。

【张介宾】惋,惨郁也。阴,精也。阴气受冲则志去于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惋,乌贯切。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1〕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 [50] ,足寒则胀也 〔2〕 。夫一水不胜五火 [51] ,故目眦盲 [52] 〔3〕 。是以气冲风 [53] ,泣下而不止 [54] 〔4〕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 [55] 于精,是火气燔目 [56] ,故见风则泣下也 〔5〕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 [57] 乃能雨,此之类 [58] 也 〔6〕 。

〔1〕【王冰】并,谓各并于本位也。

〔2〕【张介宾】并,偏聚也。火独光,阳之亢也。厥因气逆,故阴阳各有所并,并则阳气不降,阴气不升,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阴中无阳,故又生胀满之疾。

〔3〕【王冰】眦,视也。一水,目也。五火,谓五脏之厥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盲”字。

【杨上善】厥,逆也。人气逆者,阳气并阴,归上于头,阴气并阳,归下手足。归下手足,则手足冷;归上于头,遂至目盲。以其目是阳,已是一火,下阳并上,则是二火,志精在目,则是一水,一水不胜二火,故热盛争而盲也。

【张介宾】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眦,当作视。

〔4〕【杨上善】是卫气将于邪风至目,遂令泣下,风乃止也。

〔5〕【王冰】风迫阳伏不发,故内燔也。

【张介宾】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

〔6〕【王冰】故阳并,则火独光盛于上,不明于下。是故目者,阳之所生,系于脏,故阴阳和则精明也。阳厥则光不上,阴厥则足冷而胀也。言一水不可胜五火者,是手足之阳为五火,下一阴者肝之气也。冲风泣下而不止者,言风之中于目也,是阳气内守于精,故阳气盛而火气燔于目,风与热交故泣下。是故火疾而风生乃能雨,以阳火之热而风生于泣,以此譬之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火”字。《太素》云:“天之疾风乃能雨。”无“生”字。

【杨上善】风者,阳也、火也。风之守精,是火循目,阳气动阴,阴作泣出。比天疾风,其雨必降之也。

【张介宾】火疾风生,阳之极也。阳极则阴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气,故风热在目而泣出,义亦无两。

[1]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

[2] 旦:《太素》作“且”。

[3] 朔晦:《太素》作“明晦”。

[4] 经绝:《太素》无“经”字。

[5] 乍阴乍阳:《太素》作“乍阳乍阴”。

[6] 悉尽意,受:《太素》作“悉书,尝受”。

[7] 颂得:《太素》作“诵得”。

[8] 从容:此下《太素》有“之道”二字。

[9] 不知阴阳:《太素》作“不知次第阴阳”。

[10] 为:《太素》无此字。

[11] 二阳:《太素》作“一阳”。

[12] 巅疾为狂:《太素》作“癫疾为狂阴”。

[13] 阴气:《太素》作“阳气”。

[14] 心脘:《太素》作“心管”。

[15] 喉咽:《太素》作“喉嗌”。

[16] 下至阴阳:《太素》作“以下至阴”。

[17] 遂合岁首:《太素》作“遂次含岁年”。

[18] 闻:《太素》作“问”。

[19] 病:《太素》无此字。

[20] 合于阳:《太素》作“合土阳”。

[21] 春:《太素》无此字。《素问》新校正云:《太素》无“春”字。

[22] 曰阳杀:《太素》作“阳病日杀”。

[23] 不能起:《太素》作“不得起”。

[24] 在:《太素》作“坐”。

[25] 行教:《太素》作“以教”。

[26] 以:《太素》作“皆以”。

[27] 汤药所滋:《太素》作“汤液药滋”。

[28] 十全:此下《太素》有“谨闻命矣”四字。

[29] 若:《太素》此上有“黄帝曰”三字。

[30] 毚愚仆漏:《太素》作“俛愚仆偏”。

[31] 欲闻:《太素》作“敢问”。

[32] 公:《太素》作“曰”。

[33] 在经有也:《太素》作“在经”。

[34] 有德:《太素》作“有得”。

[35] 水宗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宗”作“众精”。

[36] 积水也,积水者:《太素》作“精水者”。

[37] 辅之:《太素》无“之”字。

[38] 水火相感,神志俱悲:《太素》无此八字。

[39] 水生:《太素》作“水不生”三字。

[40] 名曰:《太素》无“曰”字。

[41] 志与心精:《太素》作“心与精”。

[42] 阴:《太素》作“阳”。

[43] 其行类也:《太素》作“行其类也”。

[44] 生则俱生:《太素》作“出则俱亡”。

[45] 早悲:《太素》作“摇悲”。

[46] 相从者:《太素》作“相从,志”。

[47] 不出:《太素》作“不下”。

[48] 也。神不慈则:《太素》无此五字。

[49] 惋:此下《太素》不重出“惋”字。

[50] 足寒:《太素》作“手足寒”,下同。

[51] 五火:《太素》作“两火”。

[52] 故目眦盲:《太素》作“故目眦而盲”。

[53] 气冲风:《太素》作“卫气之风”。

[54] 而不止:《太素》作“而止”。

[55] 内守:《太素》作“下守”。

[56] 燔目:《太素》作“循目”。

[57] 夫火疾风生:《太素》作“天之疾风”。

[58] 之类:《太素》作“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