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1〕 ?雷公对曰:诵而颇 [2] 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2〕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3〕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 〔4〕 ,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5〕 。帝曰:善。无失之 [3] ,此皆 [4] 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 [5] 也 〔6〕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7〕 ,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8〕 。

〔1〕【王冰】明堂,布政之宫也,八窗四闼,上圆下方,在国之南,故称明堂。夫求民之瘼,恤民之隐,大圣之用心,故召引雷公,问拯济生灵之道也。

张介宾】明堂,天子布政之所,圣人向明而治,故曰明堂。

〔2〕【王冰】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数而已,犹未能深尽精微之妙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张介宾】颇能解,粗解其义耳。别者别其条理,明者明其精微,彰则利于用矣。杨上善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3〕【王冰】公不敢自高其道,然则布衣与血食主,疗亦殊矣。

【杨上善】明堂,天子所居室也。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章。子能诵之,未能解别。且可行之士群僚。不可之进尊贵。

【张介宾】群僚之情易通,侯王之意难测,所以有不同也。然则膏粱藜藿,其为难易亦然。

〔4〕【王冰】树天之度,言高远不极。四时阴阳合之,言顺气序也。别星辰与日月光,言别学者二明大小异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别”作“列”字。

〔5〕【王冰】公欲其经法明著,通于神农,使后世见之,疑是二皇并行之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疑”作“拟”。

【杨上善】树,立也。雷公所愿,立天之道,以章经术,益明后代,上通神农,至教拟于古之伏羲、神农二皇大道也。疑当为拟者也。

【张介宾】树,立也。天度立则四时阴阳之序可以合,星辰日月之光可以别,用以彰经术,令后世益明,是上通神农之道,著为至教,则拟德于二皇矣。二皇,伏羲、神农也。

〔6〕【杨上善】试令至诚。

〔7〕【杨上善】言其所教,合道行之,长生久视也。

〔8〕【王冰】以明著故。

【杨上善】诚令至传宝也。

【张介宾】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者,即指上文天度四时阴阳星辰日月光言,所以医道合于三才,必尽知之,斯可以垂教后世,不致疑殆,永传为宝矣。而道上知天文等四句,与《气交变大论》同。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1〕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 [6] 〔2〕 ,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 [7] 阴阳 〔3〕 。

〔1〕【王冰】诵,亦谕也。讽谕者,所以比切近而令解也。

〔2〕【王冰】天为业,言三阳之气,在人身形,所行居上也。《阴阳传》,上古书名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天”作“太”。

【张介宾】《阴阳传》,古经也。此三阳者,统手足六阳为言。三阳在上,应天之气而卫乎周身,故曰天为业者,谓业同乎天也。

〔3〕【王冰】上下无常,言气乖通不定在上下也。合而病至,谓手足三阳气相合而为病至也。阳并至则精气微,故偏损害阴阳之用也。

【杨上善】三阳,太阳也。诸阳之行,从头至足。若上下行不能依度数,合而为病则内伤五脏,外害六腑,无所不周也。

【张介宾】三阳主表,而虚邪中之,则应变不定,故其气上下无常。若三阳相合而病至,阳胜伤阴,则自外而内,偏害阴阳矣。《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盖亦此义。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1〕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 [8] ,下为漏病 〔2〕 。外无期,内无正,不中 [9] 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3〕 。

〔1〕【王冰】莫当,言气并至而不可当。

【杨上善】莫当,言其力大。

【张介宾】此必古经语也。言三阳并至,则邪变之多,气有莫可当者。

〔2〕【王冰】并至,谓手三阳足三阳气并合而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从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 络肾属膀胱。手太阳脉起于手,循臂上行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故上为巅疾,下为漏病也。漏,血脓出。所谓并至如风雨者,言无常准也。故下文曰: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漏病,谓膀胱漏洩,大小便数,不禁守也。

【张介宾】此三阳独至者,虽兼手足太阳为言,而尤以足太阳为之主,故曰独至。盖足太阳为三阳之纲领,故凡太阳之邪独至者,则三阳气会,皆得随而并至也。阳邪之至,疾速无期,故如风雨。且足太阳之脉,上从巅入络脑,下络肾属膀胱;手太阳之脉,上循颈颊,下抵胃属小肠。故上为顶巅之疾,下为漏病。漏病者,二阴不禁,凡水谷精血之类皆是也。

〔3〕【王冰】言三阳并至,上下无常,外无色气可期,内无正经常尔。所至之时,皆不中经脉纲纪,所病之证,又复上下无常,以书记铨量,乃应分别尔。

【杨上善】三阳独至,谓太阳独至也。太阳独至,即太阳、阳明、少阳并于太阳,以太阳为首而至,故曰并至也。阳气好升,上走于头,如风雨暴疾,上盛下虚。上盛故为癫疾,下虚发为漏病。漏病,谓膀胱漏洩,大小便数,不禁守也。

【张介宾】三阳并至,倏如风雨,故外无证据可期,内无名目可正,病变之至,不中于经常纲纪。故其诊也,亦无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书记先别之者。

雷公曰:臣治踈愈说意 [10] 而已 〔1〕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 〔2〕 。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 [11] ,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 〔3〕 。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 [12] 〔4〕 。此谓三阳 [13] 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 [14] ,三阳之病 〔5〕 。且以知天下,何以 [15] 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6〕 。

〔1〕【王冰】雷公言,臣之所治,稀得痊愈,请言深意而已疑心。已,止也,谓得说则疑心乃止。

【张介宾】言臣之治病鲜愈者,正如帝之所教,然愿言其意而已。

〔2〕【王冰】六阳并合,故曰至盛之阳也。

〔3〕【王冰】积,谓重也。言六阳重并,洪盛莫当,阳愤郁惟盛,是为滂溢无涯,故干嗌窍塞也。

【杨上善】太阴之极,以为至阴。太阳之极,以为至阳也。太阳与阳明、少阳为揔,若别用则无病,若并聚揔用则阳气盛,故为惊也。惊狂起速,故如风也。病作甚重,如礔砺也。阳气热盛,傍洫上下,则九窍不通。嗌干,喉塞也。洫,溢也。

【张介宾】太阳为至盛之阳,故曰至阳。若诸阳更为积并,则阳盛之极,必伤阴气。手太阳之阴心也,足太阳之阴肾也,心伤其神,肾伤其志,则为惊骇,疾风礔砺,皆速暴之谓。其为九窍嗌喉之干塞者,以手太阳手足少阴之脉,皆循咽喉也。礔砺,霹雳同。

〔4〕【王冰】阴,谓脏也。然阳薄于脏为病,亦上下无常定之诊。若在下为病,便数赤白。

【杨上善】阴,谓脾肾。阳盛并于脾肾,则肠胃中气上下无常。若盛气停薄肠胃之中,发为肠辟。肠辟,下利脓血,是伤寒热者也。

【张介宾】阴,脏也。阳邪自表入脏,并聚于阴,则或上或下,亦无定诊。若留薄下焦,则为肠澼而下利。

〔5〕【王冰】足太阳脉,循肩下至腰,故坐不得起,卧便身全也。所以然者,起则阳盛鼓,故常欲得卧,卧则经气均,故身安全。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便身全”作“身重也”。

【杨上善】二阳,阳明也。阳明正别之脉,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曰直心。阳明脉,胃也。脾胃生病,四支不用,坐卧身重,即阳明之病也。

【张介宾】直心,谓邪气直冲心膈也。手太阳之脉,循臂外廉,出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足太阳之脉,夹脊贯臀,入腘中;其别者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故凡病邪气直心,及坐不得起,起不得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也。愚按:三阳之邪多自外入,故伤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卧之证。凡诊外感者,不可不察此节之义。

〔6〕【王冰】言知未备也。

【杨上善】上雷公请愿受树天度,四时阴阳,今已为子具言之耳也。

【张介宾】且,犹将也。谓欲知天下之要道,尤当别阴阳、应四时,以合之五行之理也。

雷公曰 [16] :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1〕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 〔2〕 。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3〕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4〕 。

〔1〕【王冰】帝未许为深知,故重请也。

【张介宾】不别不理,言未明也。公因帝问,故自歉而复请。

〔2〕【王冰】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后世相习,去圣久远,而学者各自是其法,则惑乱于师氏之教旨矣。

【张介宾】受传于师而未明其道,适足以惑师之教,故语以其要也。

〔3〕【王冰】言病之深重,尚不明别,然轻微者,亦何开愈今得遍知耶?然由是不知,明世主学教之道从斯尽矣。

【张介宾】邪并于阳则阳病,并于阴则阴病,阴阳俱病,故伤五脏。脏伤于内,则筋骨消于外也。医道司人之命,为天下之所赖,故曰世主。不明不别,于道何有,是使圣人之学泯矣。

〔4〕【王冰】举脏之易知者也。然肾脉且绝,则心神内烁,筋骨脉肉日晚酸空也。暮,晚也。若以此之类,诸脏气俱少。不出者,当人事萎弱,不复殷多。所以尔者,是则肾不足,非伤损故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肾且绝死,死日暮也”。

【张介宾】肾与足太阳为表里,至阴之脏也。《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今如上文所云:三阳并至,而病伤五脏,则精虚气竭,筋骨以消矣。且太阳传里,必至少阴,是以肾气受伤,真阴且绝,故惋惋不已,忧疑终日,宜其窘窘乎从容之不出,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然则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所谓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即所谓至道之要也。学者于此知救其原,则回天之手矣。故论名著至教者,夫岂徒然也哉?惋,乌贯切。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7]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 [18] ,若能 [19] 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 〔1〕 。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 [20] ,脾胞膀胱 [21] 。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 〔2〕 。子务明之,可以 [22] 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3〕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 [23] 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4〕 。

〔1〕【杨上善】帝令雷公言己所长。

〔2〕【王冰】《五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髓脑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故名曰传化之府。是以古之治病者,以为过失也。

【张介宾】比类者,比异别类以测病情也。水,五液也,即指胆胃以下十四端血气而言,皆人之所赖以生者。此而不明,动必多误,故凡治过于病谓之过,治不及病谓之失,不得其中,皆治之过失也。

〔3〕【王冰】不能知之,动伤生者,故人闻议论,多有怨咎之心焉。

【杨上善】脾胃糟粕入于小肠,小肠盛受,即是脾之胞也。并脑髓,此众人有为六腑,并涕、唾、泣诸津液等,众人莫不以此为生也。其理生失者,子乃欲明理生之术,使病者十全,而不能明,必为天下人所怨也。

【张介宾】不能十全,必有过失,故招人之怨。

〔4〕【王冰】言臣所请诵《脉经》两篇众多,别异比类例,犹未能以义而会见十全,又何足以心明至理乎?安,犹何也。

【杨上善】臣之所诵《脉经》,比类甚众多,疗疾病犹未能病十全十,又安能调人未病之病,以为开明乎也?

【张介宾】古有《脉经》,意即《脉要精微》、《平人气象》等论之义。

帝曰:子别试 [24] 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 [25] ,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1〕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2〕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3〕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4〕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 [26] 从容得之 [27] 〔5〕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6〕 ?

〔1〕【王冰】过,谓过失,所谓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毒药政邪,滋味充养,试公之问,知与不知尔。新校正云:按《太素》“别试”作“诚别”而已。

【杨上善】诚,至审也。过,不知五脏之失也。五脏六腑、针石毒药、汤液滋味,子所不通者,可具言其状,当悉为言,对子所不知也。

【张介宾】别试通者,谓素之所通也,其有未通者,当请问其所不知耳。

〔2〕【王冰】公以帝问,使言五脏之过,毒药汤液滋味,故问此病也。

【杨上善】此三阴脏,其脉从足上行,太阴、少阴上至于口,厥阴上至头顶,所以此三阴脉虚,多参居为病,故令体重烦悗。疗之有差,请闻其解也。悗音闷也。

【张介宾】肝主筋,筋病则不能收持,肾主骨,骨病则艰于举动,脾主四支,四支病则倦怠无力,故皆令人体重,然三脏皆阴,阴虚则阳亢,故又令人烦冤满闷也。

〔3〕【王冰】言问之不相应也。以问不相应,故言余真发问以自招谬误之对也。

〔4〕【王冰】窈冥,谓不可见者,则形气荣卫也。《八正神明论》:岐伯对黄帝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由此,帝故曰吾问子窈冥也。然肝虚肾虚脾虚,则《上下篇》之旨,帝故曰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耳。

【杨上善】子之年长所问须高,今问卑少,是所怪也。余真问子脉之浮沉,窈冥之道,子以《上下篇》中三脏虚理以答余者,未为当之也。

【张介宾】言对非所问,反若问者之自谬也。窈冥,玄微之谓,如《八正神明论》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此即帝之所问,而公对则误,故非之也。窈音杳。

〔5〕【王冰】脾虚脉浮候则似肺,肾小浮上候则似脾,肝急沉散候则似肾者,何以然?以三脏相近,故脉象参差而相类也,是以工惑乱之,为治之过失矣。虽尔乎,犹宜从容安缓,审比类之,而得三脏之形候矣。何以取之?然浮而缓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紧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肾。不能比类,则疑乱弥甚。

【杨上善】言四脏之脉,浮沉相似,难以别知,名曰窈冥。肺脉浮虚如毛,脾之病脉浮虚相似。肾脉虽沉,血气少时,虚浮似脾。肝脉弦急沉散,似肾脉沉,此皆工人时而不知,唯有从容安审得之,名曰窈冥也。

【张介宾】脾本微耎,病而虚浮,则似肺矣。肾本微沉,病而小浮,则似脾矣。肝本微弦,病而急沉散,则似肾矣。脉有相类,不能辨之,则以此作彼,致于谬误,此皆工之不明,所以时多惑乱也。若能知《从容》篇之道,而比类求之,则窈冥之妙可得矣。按:王氏曰:浮而缓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紧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肾,此详言五脏脉体,以明本节之义也,所以诊法有从部位察脏气者,有从脉体察脏气者,得其义则妙无不在,学者当于此而贯通焉。

〔6〕【王冰】脾合土,肝合木,肾合水,三脏皆在鬲下,居止相近也。

【杨上善】土脾,木肝,水肾,三气参居受邪,令人体重者,此乃初学未足深也。

【张介宾】脾合土,肝合木,肾合水,三脏皆在鬲下,气脉相近,故曰参居。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 [28] 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 〔1〕 ?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 [29] 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30] 〔2〕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 〔3〕 。夫年长则求之于腑 〔4〕 ,年少则求之于经 〔5〕 ,年壮则求之于脏 〔6〕 。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脏消烁,传邪相受 〔7〕 。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 〔8〕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 〔9〕 。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 [31] ,形气消索 [32] 也 〔10〕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11〕 。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12〕 。

〔1〕【杨上善】举此八病,问所生处。

〔2〕【王冰】脉有浮、弦、石、坚,故云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杨上善】问三脏之脉,浮、弦、石等,比类同异也。

【张介宾】此下言肾病之疑似也。脉浮类肺,脉弦类肝,脉石坚类肾,难以详辨,故复问三脏之比类也。哕,于决切,又音诲。噫,伊、隘二音。

〔3〕【王冰】言比类也。

【杨上善】三脏之脉,安审知之,故曰从容也。

【张介宾】引经语也,如下文。

〔4〕【杨上善】五十已上曰长,如前三脏脉病,有年五十已上者,疗在六腑,以其年长,血气在于六腑之中,故求之腑也。

〔5〕【杨上善】男子十六已上、女子四十已上,血气在五脏之中,故求之脏也。

〔6〕【王冰】年之长者甚于味,年之少者劳于使,年之壮者过于内。过于内则耗伤精气,劳于使则经中风邪,恣于求则伤于腑,故求之异也。

【张介宾】此总言比异别类之法也。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年少者每忽风寒劳倦,所受在经,故当求之于经以察其伤。年壮者多纵房欲,五脏所以藏精,故当求之于脏以察其虚实。

〔7〕【杨上善】八风,八邪、虚邪风也。八邪虚风菀熟,次传入于脏,令五脏消也。铄,式药反,销也。菀熟,言蓄积,故为病也。

【张介宾】帝言公之所问,但据病而言,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于八风菀热之故,五脏消烁之由,及邪传相受之次,则皆失之也。菀,郁同。烁,式灼切。

〔8〕【王冰】脉浮为虚,弦为肝气,以肾气不足,故脉浮弦也。

【杨上善】肾脉沉石,今反弦浮,故肾不足也。

【张介宾】肾脉宜沉,浮则阴虚,水以生木,弦则气泄,故为肾之不足。

〔9〕【王冰】石之言坚也。著,谓肾气内薄,著而不行也。

【杨上善】肾脉微石,是其平也。今沉而复石,是肾真脉,无有胃气,内着骨髓也。

【张介宾】沉而石,沉甚而坚也,阴中无阳则肾气不达,故内著不行也。

〔10〕【王冰】肾气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脏被冲,故形气消散。索,尽也。

【杨上善】怯,心不足也。肾气虚,故肾间动气微弱,致使膀胱水道不得通利也。肾间动气乃是身形性命之气,真气不足,动形取气,故曰形气乘也。

【张介宾】精所以成形,所以化气。水道不行则形气消索,故怯然少气也。

〔11〕【王冰】肾气内著,上归于母也。

【杨上善】水道不利,气循肾脉上入心肺,故咳嗽烦悗,是肾气之逆也。

【张介宾】水脏空虚则上窃母气,故令人咳嗽烦冤,是肾气之上逆也。

〔12〕【王冰】经不然也。

【杨上善】此为一人之气,病在肾脏,非一人之病,在肾、脾、肝三脏者也。

【张介宾】凡此皆一人之气,病在肾之一脏耳,即如上文雷公所问头痛者,以水亏火炎也。筋挛者,肾水不能养筋也。骨重者,肾主骨也。哕噫者,肾脉上贯肝鬲,阴气逆也。腹满者,水邪侮土也。时惊者,肾藏志,志失则惊也。不嗜卧者,阴虚目不瞑也。病本于肾,而言三脏俱行,故非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惰,喘咳血泄,而愚 [33] 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 [34] ,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1〕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 〔2〕 。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3〕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4〕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5〕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 [35] 脉乱而无常也 〔6〕 。四支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7〕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8〕 。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 〔9〕 。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 [36] 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10〕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 [37] ,经气 [38] 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 [39] 傍绝,五脏漏泄 [40] ,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11〕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12〕 。是失吾过矣 [41] 。以子知之,故不告子 〔13〕 ,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 [42] ,是谓至道也 〔14〕 。

〔1〕【张介宾】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砭,标兼切。

〔2〕【王冰】以为伤肺而不敢治,是乃狂见,法所失也。

【杨上善】懈惰、喘咳、洩血,而脉当沉细,今反洪大而紧,愚人虽谓以为肺伤,疑不敢疗也。有粗工不量,所以直下砭石出血,病差众多,然于大病不当而出血,即能除差,其义何也。

〔3〕【王冰】鸿飞冲天,偶然而得,岂其羽翮之所能哉?粗工下砭石,亦犹是矣。

【张介宾】言子之所能,余亦知其多,但以此病为伤肺,则失之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虽所之任意,而终莫能得其际,亦犹长空浩渺之难测耳。

〔4〕【王冰】经,谓经脉,非经法也。

【杨上善】鸟行无章,故鸿飞而得冲天。圣人不守于经,适变而有所当,故粗工于经虽有所失,于病遇所当,斯亦不足以为怪也。

【张介宾】循守法度,遵古人之绳墨也;援物比类,格事物之情状也。化之冥冥,握变化于莫测之间而神无方也。能如是则循上可也,及下亦可也。然则法不可废,亦不可泥,弗拘形迹,何必守经,是乃所谓圣人之至治。

〔5〕【王冰】足太阴络支别者,入络肠胃,是以脾气外绝,不至胃外归阳明也。

【张介宾】此言所问脉证,皆脾胃病也。夫脾属阴,为胃之里;胃属阳,为脾之表。今脉来浮大而虚,则外有余,内不足,是脾气之外绝于胃也。脾已去胃,故气归阳明而脉见如此。按《血气形志》篇曰:阳明常多气多血,刺阳明出血气。故雷公问粗工下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阳明之邪实耳。

〔6〕【王冰】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鬲上故。三阴脏者,肝脾肾也,以在鬲下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杨上善】以其脾病,其气不行于胃,故脉浮大也。脾气去胃外乘阳明也。二火者,二阳,即阳明也。三水者,三阴,即太阴也。今太阴病气外乘阳阴,即二火不胜三水也。阳明不胜太阴,故脉乱无常之也。

【张介宾】二火,谓二阳脏,心肺居于鬲上也。三水,谓三阴脏,肝脾肾居于鬲下也。此五脏之象,阴多于阳,故曰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脾为阴土,须赖火生。今之脾气去胃,外绝阳明,故脉乱无常者,以脾中无胃气也

〔7〕【王冰】土主四支,故四支解惰。脾精不化,故使之然。

【杨上善】脾之精气出散,故出行也。出散不营也,故四支懈惰也。

【张介宾】脾主四支也。

〔8〕【王冰】肾气逆入于胃,故水气并于阳明。

【杨上善】太阳三水并于阳明也。手阳明胳肺,故喘也。

【张介宾】脾病不能制水,则水邪泛溢,并于胃腑,气道不利,故为喘为咳,盖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也。

〔9〕【王冰】泄,谓泄出也。然脉气数急,血溢于中,血不入经,故为血泄。以脉奔急而血溢,故曰血无所行也。

【杨上善】阳明血脉盛急不行,故欧血也。

【张介宾】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也。脉之急疾,由于气乱,气乱则血乱,故注泄于便,无所正行矣。血不守中,主在肺也。

〔10〕【王冰】言所识不明,不能比类,以为伤肺,犹失狂言耳。

【张介宾】狂,妄也。不引比类,故因喘咳为伤肺,是知之不明也。若参合脉证而求之,则病在脾而不在肺,可类察之矣。

〔11〕【王冰】肺气伤则脾外救,故云脾气不守。肺脏损则气不行,不行则胃满,故云胃气不清。肺者主行荣卫阴阳,故肺伤则经脉不能为之行使也。真脏,谓肺脏也。若肺脏损坏,皮膜决破,经脉傍绝而不流行,五脏之气上溢而漏泄者,不衄血则呕血也。何者?肺主鼻,胃应口也。然口鼻者,气之门户也。今肺脏已损,胃气不清,不上衄则血下流于胃中,故不衄出则呕出也。然伤肺伤脾,衄血、泄血,标出且异,本归亦殊,故此二者不相类也。

【张介宾】此明伤肺之候也,肺金受伤,窃其母气,故脾不能守。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病则谷气无以行,故胃不能清。肺者所以行营卫、通阴阳,肺伤则营卫俱病,故经气不为使。真脏,言肺脏也,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以致经脉有所偏绝,而五脏之气皆失其守,因为漏泄,故不衄血于鼻,则呕血于口。此其在脾在肺,所本不同,故二者不相类也。愚按:人有五脏,曰心肺肝脾肾,皆为阴也。本篇发明三阴为病之义,独不及心肝二脏者。盖心为君主,邪不可伤,伤则死矣,不待言也,肝为将军之官,木气多强,故于篇首但言脾肝肾相似之脉,土木水参居之理,亦不详言其病也。舍此二者,则肾为藏精之本,肺为藏气之本,脾为水谷之本。水病则及肺,金病则及脾,盗母气也,土病则败及诸脏,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阴亏损者,皆在此三脏耳,三脏俱伤,鲜能免矣。故圣帝特言于此,学者当深察其义。

〔12〕【王冰】言伤肺伤脾,形证悬别,譬天地之相远,如黑白之异象也。

【张介宾】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则天若无形,地若无理,此言三脏之伤,形证悬别,不能明辨,亦犹是也,黑白混淆,相去远矣。

〔13〕【王冰】是,犹此也。言雷公子之此见病疏者,是吾不告子《比类》之道,故自谓过之。

【张介宾】是,此也。言雷公之失,以吾不告之过耳。

〔14〕【王冰】明引形证,比量类例,合《从容》之旨,则轻微之者亦不失矣。所以然者何哉?以道之至妙而能尔也。《从容》,上古经篇名也。何以明之?《阴阳类论》: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明古文有《从容》矣。

【杨上善】轻,清也。不清,胃气浊也。是伤肺洩血,与脾虚洩血,其理不同。以为同者,是失也。谓子知之,不告子者,吾之过也。如能明引《比类》,安审得之,是谓诊经道也。

【张介宾】谓此篇明引形证,比量异同,以合《从容》之法,故名曰诊经,乃至道之所在也。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43]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1〕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2〕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3〕 。

〔1〕【王冰】呜呼远哉!叹至道之不极也。闵闵乎,言妙用之不穷也。深渊清澄,见之必定,故可测。浮云飘寓,际不守常,故莫知。新校正云:详此文与《六微旨大论》文重。

【张介宾】闵闵,玄远无穷之谓。深渊有底,故可测。浮云无定,故莫知其际。《六微旨大论》亦有此数句,盖此言医道,彼言天道也。

〔2〕【王冰】慎五过,则敬顺四时之德气矣。然德者,道之用,生之主,故不可不敬顺之也。《上古天真论》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由此则天降德气,人赖而生,主气抱神,上通于天。《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为万民副”,杨上善云:副,助也。

【张介宾】裁,度也。循经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医辨贤愚,愚者误多,故有五过。贤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也。

〔3〕【王冰】经未师受,心匪生知,功业微薄,故卑辞也。

【张介宾】比类形名,公自言虽能比类形证名目,然亦皆虚引经义,而心则未明其深远,故无以对也。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1〕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 。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 〔3〕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 〔4〕 ,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 〔5〕 ,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6〕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7〕 。

〔1〕【王冰】神屈故也。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眷慕,志结忧惶,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血脉虚减,故曰脱营。

【张介宾】尝贵后贱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营者,阴气也。营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则血无以生,脉日以竭,故为脱营。中,去声。

〔2〕【王冰】富而从欲,贫夺丰财,内结忧煎,外悲过物。然则心从想慕,神随往计,荣卫之道,闭以迟留,气血不行,积并为病。

【张介宾】尝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五脏之精,日加消败,是为失精。精失则气衰,气衰则不运,故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

〔3〕【王冰】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恋所为,故未居脏腑。事因情念所起,故不变躯形。医不悉之,故诊而疑也。

【张介宾】如前二病者,求之内证则脏腑无可凭,求之外证则形躯无所据。诊者不明其故,则未有不疑而莫识其为何病也。

〔4〕【王冰】言病之次也。气血相逼,形肉消烁,故身体日减。《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今气虚不化,精无所滋故也。

【张介宾】其病渐深,则体为瘦减;其气日虚,则精无以生。《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故也。

〔5〕【王冰】言病之深也。病气深,谷气尽,阳气内薄,故恶寒而惊。洒洒,寒貌。

【张介宾】及其病深,则真气消索,故曰无气。无气则阳虚,故洒然畏寒也。阳虚则神不足,故心怯而惊也。

〔6〕【王冰】血为忧煎,气随悲减,故外耗于卫,内夺于荣。病深者何?以此耗夺故尔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病深者以其”作“病深以甚也”。

【张介宾】精气俱损,则表里俱困,故外耗于卫,内夺于荣,此其所以为深也。

〔7〕【王冰】失,谓失问其所始也。

【张介宾】虽曰良工,而不能察此则不得其情,焉知其本,此过误之一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1〕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44] ,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2〕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3〕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4〕 。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5〕 。

〔1〕【王冰】饮食处居,其有不同,故问之也。《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先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列,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此则诊病之道,当先问焉。故圣人杂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谓矣。

【张介宾】饮食有高粱、藜藿之殊,居处有寒温、燥湿之异,因常知变,必详问而察之。

〔2〕【王冰】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然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故精气竭绝,形体残毁,心神沮丧矣。

【张介宾】乐则喜,喜则气缓;苦则悲,悲者气消。故苦乐失常皆伤精气,甚至竭绝,则形体毁沮。沮,坏也。乐音洛。沮,将鱼切。

〔3〕【王冰】怒则气逆,故伤阴。喜则气缓,故伤阳。

【张介宾】怒伤肝,肝藏血,故伤阴。喜伤心,心藏神,故伤阳。

〔4〕【王冰】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惮散,去离形骸矣。

【张介宾】厥气,逆气也。凡喜怒过度而伤其精气者,皆能令人气厥逆而上行。气逆于脉,故满脉。精脱于中,故去形。《阴阳应象大论》有此四句。

〔5〕【王冰】不知喜怒哀乐之殊情,概为补写而同贯,则五脏精华之气日脱,邪气薄蚀而乃并于正真之气矣。

【张介宾】不明虚实,故不知补写。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阴阳败竭,故精华日脱。阳脱者邪并于阴,阴脱者邪并于阳,故曰邪气乃并。此愚医之所误,过之二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1〕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2〕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3〕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4〕 。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5〕 。

〔1〕【王冰】奇恒,谓气候奇异于恒常之候也。从容,谓分别脏气虚实,脉见高下,几相似也。《示从容论》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然从容分别而得之矣。

【张介宾】比类,比别例类也。奇恒,异常也。从容,古经篇名,盖法在安详静察也。凡善诊者,必比类相求,故能因阴察阳,因表察里,因正察邪,因此察彼,是以奇恒异常之脉证,皆自《从容》之法而知之矣。《易》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即比类之谓欤。工不知此,何诊之有,此过误之三也。又《示从容论》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2〕【王冰】贵则形乐志乐,贱则形苦志苦,苦乐殊贯,故先问也。封君败伤,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侯王,谓情慕尊贵,而妄为不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欲”作“公”。

【张介宾】三常,即常贵贱、常贫富、常苦乐之义。封君败伤者,追悔已往。及欲侯王者,妄想将来。皆致病之因。

〔3〕【王冰】忧惶煎迫,怫结所为。

【张介宾】抑郁不伸,故精神内伤。迷而不达,不亡不已也。

〔4〕【王冰】以五脏气留连,病有所并而为是也。

【张介宾】忧愁思虑,则心肺俱伤,气血俱损,故为是病。躄音璧,足不能行也。

〔5〕【王冰】严,谓戒,所以禁非也。动,所以令从命也。外为柔弱,言委随而顺从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动不足以从令,委随任物,乱失天常,病且不移,何医之有!

【张介宾】戒不严,则无以禁其欲。言不切,则无以动其神。又其词色外为柔弱,而委随从顺,任其好恶,则未有不乱而至失其常者。如是则病不能移,其于医也何有?此过误之四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1〕 。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2〕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3〕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4〕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 〔5〕 ,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6〕 。

〔1〕【王冰】终始,谓气色也。《脉要精微论》曰:知外者终而始之。明知五气色象,终而复始也。余绪,谓病发端之余绪也。切,谓以指按脉也。问名,谓问病证之名也。男子阳气多而左脉大为顺,女子阴气多而右脉大为顺,故宜以候,常先合之也。

【张介宾】必知终始,谓原其始,要其终也。有知余绪,谓察其本,知其末也。切其脉必问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详也。男女有阴阳之殊,脉色有逆顺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2〕【王冰】离,谓离间亲爱。绝,谓绝念所怀。菀,谓菀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夫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晓,又何言哉!新校正云:按“荡惮而失守”,《甲乙经》作“不收”。

【张介宾】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忧则气沉,恐则气怯,喜则气缓,恚则气逆。凡此皆伤其内,故令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不知此,何术之有。菀,郁同。

〔3〕【王冰】斩筋绝脉,言非分之过损也。身体虽以复旧而行,且今津液不为滋息也。何者?精气耗减也。泽者,液也。

【张介宾】大伤,谓甚劳、甚苦也。故其筋如斩,脉如绝,以耗伤之过也。虽身体犹能复旧而行,然令泽不息矣。泽,精液也。息,生长也。

〔4〕【王冰】阳,谓诸阳脉及六腑也。炅,谓热也。言非分伤败筋脉之气,血气内结,留而不去,薄于阳脉,则化为脓,久积腹中,则外为寒热也。

【张介宾】故,旧也。言旧之所伤,有所败结,血气留薄不散,则郁而成热,归于阳分,故脓血蓄积,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热也。

〔5〕【王冰】不知寒热为脓积所生,以为常热之疾,概施其法,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岂谓命不谓医耶?

【张介宾】粗工不知寒热为积脓所生,积脓以劳伤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阴阳,夺而又夺,以致血气复伤,故身体解散,四支转筋,则死日有期,谓非粗工之误之者耶?!亟音棘。

〔6〕【王冰】言粗工不必谓解。不备学者,纵备尽三世经法,诊不备三常,疗不慎五过,不求余绪,不问特身,亦足为粗略之医尔。

【张介宾】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于施治之不当,此过误之五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1〕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2〕 ,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3〕 ,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 〔4〕 ,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5〕 。

〔1〕【王冰】言是五者,但名受术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间之事尚犹懵然。

【张介宾】不通者,不通于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条,所不可不知也。

〔2〕【张介宾】阴阳气候之变,人身应之,以为消长,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

〔3〕【张介宾】脏腑有雌雄,经络有表里,刺灸石药各有所宜,此藏象之不可不知也。

〔4〕【张介宾】经道,常道也。不从容于人事,则不知常道,不能知常,焉能知变?人事有不齐,品类有同异,知之则随方就圆,因变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

〔5〕【王冰】圣人之备识也如此,工宜勉之。

【张介宾】八正,八节之正气也。副,称也。能察形色于分部,则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于九候,则脉之顺逆可据。明斯二者,诊必称矣。此色脉之不可不知也。按:本篇详言五过,未明四德,而此四节一言天道,一言藏象,一言人事,一言脉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医道全矣,诚缺一不可也。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1〕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2〕 。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 〔3〕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4〕 。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5〕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6〕 。

〔1〕【王冰】工之治病,必在于形气之内求有过者,是为圣人之宝也。求之不得,则以脏腑之气,阴阳表里而察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气内为实”。杨上善云: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荣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张介宾】气内者,气之在内者也,即元气也。凡治病者,当先求元气之强弱,元气既明,大意见矣。求元气之病而无所得,然后察其过之在表在里以治之,斯无误也。此下五节,亦皆四德内事。愚按: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曰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荣卫者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以为三焦之根本者也。故上有气海,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谷气血之海,曰中气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气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肾。人之所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帝曰气内为宝,此诚最重之辞,医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末所言,及《终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气重虚为念,先圣惜人元气至意,于此可见。奈何今之医家,但知见病治病,初不识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伤而能无败者,伐绝生机,其谁之咎?所以余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观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无算。故于诸章之注,亦必以元气为首务,实本诸此篇,非亿见也。凡心存仁爱者,其毋忽于是焉。

〔2〕【王冰】守数,谓血气多少及刺深浅之数也。据治,谓据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但守数据治而用之,则不失穴俞之理矣。殆者,危也。

【张介宾】此承上文而言表里阴阳,经络脏腑,皆有其数,不可失也。俞理,周身俞穴之理也。殆,危也。

〔3〕【王冰】菀,积也。熟,热也。五脏积热,六腑受之,阳热相薄,热之所过则为痈矣。

【张介宾】菀,积也。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则五脏菀积,其热痈乃发于六腑矣。是以上文故伤败结、留薄归阳之义。

〔4〕【王冰】谓失常经术正用之道也。

〔5〕【王冰】谓前气内循求俞会之理也。

【张介宾】若不详加审察,必失经常中正之道,故欲谨守治法者,在求经旨以相明也。《经》,即下文《上经》、《下经》之谓。

〔6〕【王冰】所谓《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言此二经,揆度阴阳之气,奇恒五中,皆决于明堂之部分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浅也。奇恒者,言奇病也。五中者,谓五脏之气色也。夫明堂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故曰决以明堂也。审于终始者,谓审察五色囚王,终而复始也。夫道循如是,应用不穷,目牛无全,万举万当,由斯高远,故可以横行于世间矣。

【张介宾】《上经》、《下经》,古经名也。《病能论》曰:《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揆度,切度之也。奇恒,言奇病也。五中,五内也。明堂,面鼻部位也。《终始》,《灵枢》篇名也。凡诊病者,能明《上经》、《下经》之理以揆度阴阳,能察奇恒五中之色而决于明堂,能审脉候针刺之法于《终始》等篇之义;夫如是则心通一贯,应用不穷,目牛无全,万举万当,斯则高明无敌于天下,故可横行矣。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45]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1〕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2〕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3〕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4〕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5〕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6〕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 [46] ,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7〕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8〕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9〕 。

〔1〕【张介宾】明堂,王者南面以朝诸侯、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谓。得失之意,言学力功用之何如也。夫音扶。

〔2〕【王冰】言循学经师,受传事业,皆谓十全于人庶,及乎施用正术,宣行至道,或得失之于世中,故请闻其解说也。

【张介宾】言依经受学,谓已十全,而用以诊治,则时有过失,莫知所以,愿闻其事之解说也。

〔3〕【王冰】言谓年少智未及而不得十全耶?为复且以言而杂合众人之用耶?帝疑先知而反问也。

【张介宾】智未及,谓计虑之未周也。言以杂合,谓己无定见,故杂合众说而不能独断也。然则皆言十全者,正以其未全耳。邪,耶同。

〔4〕【王冰】谓循学而用也。

【张介宾】循,依顺也。此言经络之略,谁不能知?即循经受业之谓耳。

〔5〕【王冰】外,谓色。内,谓脉也。然精神不专于循用,志意不从于条理,所谓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脉相失而时自疑殆也。

【张介宾】既已循经受业,而犹不能十全者何也?盖道统之传,载由经籍,圆通运用,妙出吾心。使必欲按图索骥,则后先易辙,未有不失者矣。故精神不能专一者,以中无主而杂合也。志意不分条理者,以心不明而纷乱也。外内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应也。故时有疑惑,致乎危殆。《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然则循经受业,徒读父书,奚益哉?此过失之解也。

〔6〕【王冰】《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由此故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为一失矣。

【张介宾】阴阳逆从之理,脉色证治,无不赖之。不知此者,恶足言诊?此一失也。

〔7〕【王冰】不终师术,惟妄是为,易古变常,自功循己,遗身之咎,不亦宜乎?故为失二也。《老子》曰: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盖嫌其妄也。

【张介宾】受师不卒者,学业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离术者,不明正道,假借异端也。谬言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谭,巧立名色以欺人也。及有不宜砭石而妄用者,是不明针灸之理,安得免于灾咎?此二失也。

〔8〕【王冰】贫贱者劳,富贵者佚。佚则邪不能伤,易伤以劳;劳则易伤以邪。其于劳也,则富者处贵者之半。其于邪也,则贫者居贱者之半。例率如此。然世禄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难感,怯者易伤,二者不同,盖以其神气有壮弱也。观其贫贱富贵之义,则坐之薄厚,形之寒温,饮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此类,用必乖哀,则适足以汩乱心绪,岂通明之可妄乎?故为失三也。

【张介宾】适,察其所便也。坐,处也。察贫富贵贱之常,则情志劳佚可知。察处之薄厚,则奉养丰俭可知。察形之寒温,则强弱坚脆,受邪微甚可知。察饮食之宜否,则五味之损益、用药之寒热可知。凡此者,使不能比别例类以求其详,则未免自乱矣,明者固如是乎?此三失也。

〔9〕【王冰】忧,谓忧惧也。患,谓患难也。饮食失节,言其饱也。起居过度,言溃耗也。或伤于毒,谓病不可拘于脏腑相乘之法而为疗也。卒持寸口,谓不先持寸口之脉和平与不和平也。然工巧备识,四术犹疑,故诊不能中病之形名,言不能合经而妄作,粗略医者,尚能穷妄谬之违背,况深明者见而不谓非乎!故为失四也。

【张介宾】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使不问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又若忧患饮食之失节,内因也。起居之过度,外因也。或伤于毒,不内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卒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必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孰甚,人己皆为所劳,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 〔1〕 ,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2〕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3〕 ,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4〕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5〕 。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 〔6〕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 〔7〕 ,汝不知道之论,受以明为晦 〔8〕 。

〔1〕【张介宾】工之得失,则毁誉之远闻也。

〔2〕【王冰】言工之得失毁誉在世人之言语,皆可至千里之外,然其不明尺寸之诊,论当以何事知见于人耶!

〔3〕【王冰】治,王也。葆,平也。言诊数当王之气,皆以气高下而为比类之原本也。故下文曰:

〔4〕【王冰】自不能深学道术,而致诊差违始上申怨谤之词,遗过咎于师氏者,未之有也。

【张介宾】人事治数之道,即前篇贵贱贫富,守数据治之谓。从容,周详也。葆,韬藏也。知周学富,即从容之葆也。若理数未明而徒持寸口,则五脏之脉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是以动多过失,乃始知自怨其无术,而归咎于师传之未尽,岂其然哉?语云: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今之人多有终身不知羞者,果何如其人也?葆音保。

〔5〕【王冰】不能修学至理,乃炫卖于市厘,人不信之,谓乎虚谬,故云弃术于市也。然愚者百虑而一得,何自功之有耶?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作“巧”。《太素》作“自功”。

【张介宾】市,多人处也。不能循理,焉能济人?人不相信,如弃术于市,言见弃于众人也。然亦有妄施治疗,偶或一愈,愚者不知为侥幸,而忻然信为心得,则未免以非为是,而后人踵其害矣。

〔6〕【王冰】今详“熟”当作“孰”。

〔7〕【张介宾】窈窈冥冥,道深玄也。“熟”当作“孰”。拟于天地,言高厚之无穷;配于四海,言深广之难测。见不可以易言也。

〔8〕【王冰】呜呼,叹也。窈窈冥冥,言玄远也。至道玄远,谁得知之?孰,谁也。拟于天地,言高下之不可量也。配于四海,言深广之不可测也。然不能晓论于道,则授明道而成暗昧也。晦,暗也。

【张介宾】不知道之谕,不得其旨也。失其旨则未免因辞害意,反因明训而为晦,此医家之大戒也。晦,不明之谓。

[1]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四时病类论》篇末。

[2] 颇:《素问》守山阁校本作“未”字。

[3] 无失之:《太素》作“毋失”。

[4] 此皆:《太素》无“皆”字。

[5] 相输应:《太素》无“相”字。

[6] 天为业:《太素》作“太阳为叶”。

[7] 偏害:《太素》作“偏周”。

[8] 巅疾:《太素》作“癫疾”。

[9] 不中:《太素》作“不正中”。

[10] 踈愈说意:《太素》作“踈脱意”。

[11] 病起疾风:《太素》作“病起而如风”。

[12] 肠澼:《太素》作“肠辟”。

[13] 三阳:《太素》作“二阳”,下同。

[14] 便身全:《太素》作“身重”。

[15] 何以:《太素》作“可以”。

[16] 新校正云:按自此至篇末,全元起本别为一篇,名《方盛衰》也。

[17]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名《从容别白黑》。

[18] 者:《太素》无此字。

[19] 若能:《太素》作“善能”。

[20] 大小肠:《太素》作“大肠”。

[21] 膀胱:《太素》无此二字。

[22] 可以:《太素》作“不以”。

[23] 犹:《太素》作“由”。

[24] 别试:《太素》作“试别”。

[25] 不和:《太素》作“不知”。

[26] 然:《太素》作“然恐”。

[27] 得之:《太素》作“得也”。

[28] 哕噫:《太素》作“噫哕”。

[29] 复问所以:《太素》作“问以”。

[30] 其比类也:《太素》作“比类”。

[31] 不行:《太素》作“不通”。

[32] 消索:《太素》无“消”字。

[33] 而愚:《太素》作“愚人”。

[34] 砭石:《太素》无“石”字。

[35] 是以:《太素》无“以”字。

[36] 由失以狂:《太素》无“失”字。

[37] 不清:《太素》作“不轻”。

[38] 经气:《太素》作“精气”。

[39] 经脉:《太素》无“经”字。

[40] 漏泄:《太素》作“满泄”。

[41] 是失吾过矣:《太素》作“是吾失过”。

[42] 诊轻:《太素》作“诊经”。《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轻”作“经”。

[43]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名《论过失》。

[44]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始苦”。

[45]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名《方论得失明著》。

[46] 新校正云:按《太素》“功”作“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