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眼科历史的分期。
2.了解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中医眼科主要著作。
中医眼科学史,是研究中医眼科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了解历代医家在中医眼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创造,从而促进对中医眼科学的“继承和发扬”,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护理方法的专门临床学科。它积累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眼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从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约可划分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形成时期(隋〜唐)、发展时期(宋〜元)、兴盛时期(明〜清)、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末〜现今)。
现分述如下:
萌芽时期
祖国医学眼科的萌芽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不断通过与眼病作斗争的实践,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向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我国在南北朝以前,还没有系统的眼科医著,有关眼和眼病的医药知识,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之中。以后,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眼与眼病的知识,才在医药书籍中有了比较集中的记载和论述。
1.早期一般书籍文献中有关眼病医药的记载,从考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知,早在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3〜14世纪),人们把眼病称之为“疾目”,眼病失明曰:“丧明”。如甲骨文卜辞中记载有“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此是我国关于眼病的最早文字记录。
随着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并记载了某些动、植物及矿物有治疗眼病的作用。如先秦古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录药物100多种,其中治疗眼病的药物就有7种。如䔄草,《山海经•中山经》曰:“泰室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芣,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既对其形态作了描述,又介绍了治疗作用。除《山海经》外,《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书中也载有若干医治眼病的药物。
至春秋时期,已将盲人称为瞽人,如《书经》记载有“瞽奏鼓”。《诗经》记载有“矇瞍奏公”。据《毛传》称:“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这又将盲目分成了两类。
关于重瞳症,早在战国后期的著作《荀子•非相》中,就有“尧舜参眸子”之说。至汉代,《史记•项羽本纪》亦有“项羽重瞳子”的记载。这是世界上关于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
在治疗眼病方面,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在经过周都雒阳时,见当地尊敬爱护老人,就当了着重治疗耳、目、痹病的医生。故扁鹊可算是我国有史可据的,最早的一位治疗五官疾病的医生。
此外,其他一些古典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眼科的资料。其中《淮南子》载有:“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说明汉代对眼病已有一些手术治疗。以后的《晋书》中记载:“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有关割治目瘤的最早文献。
2.早期医药书籍中有关眼病医药的记载,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而且奠定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基础,同时对眼与眼病的认识已有很大的进步。该书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目、眼、匡、内眦、外眦(锐眦)、约束、络、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等名词,对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的生理功能,某些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都作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书中还载有30余种眼部病症,如目赤、目痛、目似脱、视歧、善泪出等。关于眼病的治疗,则主要采用针刺疗法。虽然《内经》一书对眼及眼病的认识还不自成系统,但在两千年前能有这样的水平,却是非常先进的。它记述的理论,对后世中医眼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眼病的辨证等许多基本理论,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收录药物365种,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2味,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眼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眼部症状。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书中所载药物功效大多是正确的。如决明子主治青盲、赤白膜、眼赤痛、泪出;鞠花(菊花)主治目欲脱、泪出;菟丝子、蒺藜子、草蒿(青葙子)、茺蔚子明目等,疗效确实。该书提到十几种眼部病症,其中与《内经》相同或相似的有:目痛、目赤痛、目盲、目瞑、泪出、目似脱、面目浮肿、伤眦等;《内经》未载的有:多涕泪、目翳、目中淫肤、眼赤白膜、青盲等。这些记载也反映了当时眼科药物治疗的水平和对于眼病认识的提高。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主要讨论的是全身性疾病,但也记载了若干眼症,如目赤、目晕黄、目黯、目不识人等。尤其是从整体观念岀发,参合全身脉证辨证论治,这对眼科以后应用全身辨证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晋朝医家王叔和,在其所著《脉经》一书中已有眼科类证鉴别的萌芽。如谓目视䀮䀮有肾实、胆虚、肝伤三种;目痛有肾与膀胱俱实,肝与胆经气逆之别。另外,还有专节论述目病脉象,及利用眼部症状判断疾病预后等。且后者屡被后世医书所引用。
其它,如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陶弘景所著《肘后百一方》等,也都分别载有医治眼病的针灸疗法或方药。
总之,从商周至南北朝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眼病的医药知识不断增加和积累,并开始把医治眼病的实践上升为理论,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关于眼病医药的理论尚不系统,也无收载和论述眼疾的专科医籍。所以说,在南北朝以前,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等均处于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文化技术与国外的频繁交流,也带来了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医眼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得到很大的进步。唐代继隋设立太医署,从事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分科较细。五官病至此时正式从内、外科范围内划分出来,自成一科,名为耳目口齿科。
隋唐时期,不但出现了甘濬之的《甘氏疗耳眼方》,而且有《陶氏疗目方》(最早的眼科专著)、《龙树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均佚)等眼科专著问世,说明中医眼科在当时作为教学和诊疗科室虽未单立,而中医眼科学在当时却已经初步形成。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眼科手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唐代的眼科医家不但掌握了金篦决目治疗白内障的技术,而且已能配制假眼。如北宋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御览》载:“唐崔嘏失一目,以珠代之。”又北宋钱俨所撰《吴越备史》载:“唐立武选,以击球较其能否,置铁钩于球杖相击。周宝尝与此选,为铁钩摘一目,睛失……,敕赐木睛以代之”。原书注还说,木睛“置目中无所碍,视之如真睛。”据考,周宝是唐武宗时人。由此可知,我国远在第九世纪就能装置假眼,并有珠和木质两种,木睛装上不仅无妨碍,而且逼真。所以,在世界上装置假眼实以我国为最早,而且在唐代就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了。
隋唐有关眼科的医学著作有:
1.隋朝巢元方等人所著《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为目病诸候,收载了眼病38候。此外,在风病、虚劳病、伤寒病、时气病、温病、妇人病、小儿病诸候中还收入了不少与全身病相关的眼症。书中提到的解剖名词,除目、眼、白睛、黑睛、瞳子、眦等外,还首次应用了睑、眉、睫毛、缘等名称。该书对眼病的病因病机,多从风热、痰饮、脏腑虚损、血气不荣等方面认识;对眼病症状的描述则较前人详细。这些都为以后眼科临床证候诊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唐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虽然称为方书,但有着丰富的眼科资料。孙氏首次将眼科病因进行了总结,归纳为19因。明确指出生食五辛、热餐面食、房室无节、夜读细书、久处烟火、泣眼过多等皆为丧明之本,宜注意预防。该书还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眼科脏腑病机学说。在治疗方面,内、外治并重,介绍了内治和外用处方81个。如载:“神曲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又称磁朱丸,对患内障眼病,伴有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属心肾不交者,效果甚好,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此外,孙氏在内服药方及食治中首先提出了猪、牛、羊、兔等动物肝脏的明目作用,并记载了针灸和按摩、薰洗、外敷、钩、割等眼病外治法,对后世眼科发展颇具影响。
3.晚唐时期,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卷二十一专论眼疾,引用《天竺经•论眼》的内容作为总论,并收载了数十种医书的150首眼科处方。该书谓眼为六神之主,而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在眼的解剖方面,正确地认识到眼乃轻膜裹水,外膜白晴重数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在病源方面,提出了绿翳青盲之类眼病(类似于绿风内障)“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独到见解,而且指出,该病初发即须速治,病成则不复可疗。该书还提到三种手术治疗:对脑流青盲(内障)“宜用金篦决(即用针拨),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对倒睫强调要用镊子拔除,勿使毛断;对类似胬肉之类眼病主张用烧灼法外治。需要说明的是,该书所引《天竺经•论眼》,从内容分析,并非印度医学的翻译作品,而是受了印度医学生理、解剖观点影响的医学著作。
4.唐代盛传的《龙树眼论》一书,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可惜原书已经失传。该书在《通志•艺文略》中首次记载,因《艺文略》所载皆是唐朝及唐以前的文献,故可推测此书应为唐或唐以前之著作。《龙树眼论》在《宋史》中仍有记载,至明代《医方类聚》中改称《龙树菩萨眼论》。据考,“龙树”其人系公元2〜3世纪的印度佛教哲学家,也是印度当时的名医,隋唐时期印医传入我国时,还有译成中文的《龙树菩萨药方》等流传。因为“龙树菩萨”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故有人托名而神其书。其内容后经金礼蒙等人收入《医方类聚》,因此而得以保存下来。至于我国现有的《龙树菩萨眼论》两卷,是日本人由朝鲜《医方类聚》中辑录而成。该书所用的眼部解剖名词和病症名称都比以前的眼科文献多。如所用解剖名词:眼睑、眼皮、眼睑皮里、眼带等,皆属首见,并且已有血轮、水轮之名;所提病症名,已增至60余种。手术方面,不仅首次详述了“开内障用针法”,并且提出用割烙法治疗胬肉攀睛。此外,对上“睑皮里有核(胞睑痰核)”施行手术治疗的记载也以它为早。
5.《刘皓眼论准的歌》是晚唐时期,在《龙树眼论》的影响下著成的另一部眼科专书。该书在《宋史》中又称《刘皓眼论审的歌》,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据日本人丹波元胤等考证,在现存《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之“审的歌”,即属该书内容。《刘皓眼论准的歌》所载的五轮歌及眼病的内、外障分类法,对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如后世所出不少以内、外障72症为主的眼科著作,就与它的影响有关。
发展时期
公元960年,赵氏北宋政权统一了唐末五代十国分散割据的纷乱局面,社会经济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医学方面,在总结前代医家著述和经验的基础上重视了理论探讨。中医眼科学与祖国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不仅在临床上有显著的发展,而且在生理解剖、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方面亦有很大进步。在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开始将眼科从原来的耳目口齿科中分出,单独教授。从此,中医眼科一直作为独立学科发展起来。
1.有关眼科的医药著作:
(1)《太平圣惠方》,署名王怀隐等人,是北宋初由官方组织人力编著而成。全书共100卷,其中卷三十二与卷三十三为眼科专篇。收载眼科病症约60种,治眼方剂500余首,基本上总结了唐以前的眼科成就。书中所述病因21种,是在《千金要方》19因的基础上,去掉5因,新增7因而成。该书还对五轮的配位作了改动,并且将它与眼病的病机联系起来,这就推进了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本书还根据当时社会上迷信道教,炼丹服石成风,新增了丹石毒气攻眼的证治。在眼科手术方面,介绍了钩、割、针、劆诸法,特别是对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等也有详细的介绍。因而此书对眼科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2)《圣济总录》,是北宋末期由朝廷组织人员编写而成。全书共200卷,眼目门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扩充内容成12卷,收录治眼方剂760余首,多为大方。书中眼科理论叙述比较粗略,且未釆用五轮学说。病种有所增加,如肝虚眼、目睑垂缓等。在眼科手术方面,介绍有钩、割、劆等法,同时还列述了适应症,只是对金针拨内障法略去未提。此外,还收载了熨、烙、淋洗、掌熨及包扎等。本书眼目门内容比较丰富。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许洪在裴宗元、陈师文所编《和剂局方》的基础上校订而成,共十卷。卷七有“治眼目疾”一篇,其中不少处方属当时民间习用的有效方剂,为后世眼科所常用。
(4)《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书,由宋元医家辑前人眼科著述而成。全书分10卷:卷1〜6主要载列眼科七十二证方论,每证方论以下附有“审的歌”;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卷8为针灸经;卷9〜10为诸方辨论药性。书中主要内容是按内、外障分类记叙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劆、洗等手术方法,总论的“审的歌”中还首次提出了眼科的“五轮”说,对后世很有影响。该书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其主要部分是以问答形式编写的“眼科七十二问”,具体内容与前面的“七十二证方论”并不相同。它还首次介绍了八廓的名称和内容,主要是论眼病的病机,并未配属眼位。但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八廓内容的最早记载(《三因方》虽曾提到“八廓”一词,但未言及具体内容),有一定参考意义。
(5)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16为“眼科”,其内容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中对五轮所配眼位作了调整,使其与《灵枢•大惑论》所划眼部与脏腑相应的关系吻合;对八廓,不仅首次配上了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等八象名称,而且还给每一廓配属了眼位,充实了八廓的内容。各论列七十二症,每症之症状描述主要以《刘皓眼论准的歌》为基础,其药物治疗多重新选方,但外用药甚少,至于手术疗法则没提到。
(6)元末托名孙思邈著之《银海精微》,也是一本眼科名著。该书分为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书中首先叙述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基本知识,并对八廓又分别加上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正名,至此,八廓的每一廓都有了三种名称。各论载有81种病症,其中66种已见于唐宋文献,另外新增的有胞肿如桃、眵泪净明、蝇翅黑花等15种,但正文中没有圆翳内障、绿风内障之类眼病,只在附篇中提及。书中除列叙80余种眼病的病因证治外,还附有眼病简图。此外,还介绍了按五轮顺序检查眼病的方法等。书中辨证清楚,治疗除内服药外,有半数眼病配合点眼外治,有些还采用了洗、劆、烙、夹手术疗法,对于金针(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附篇从眼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以至中药药性与炮制、常用内服方剂与眼药配制法等一应俱全,本身就能构成一本小型眼科专著,因而这一部分很可能是后人补辑的。
除上述有关眼科的医药著作外,在金与南宋对峙时期,许叔微的《本事方》、刘昉的《幼幼新书》、刘完素的《宣明论方》;陈言的《三因方》、李杲的《脾胃论》、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等,书中皆有不少关于眼科的论述,对眼病的病机和辨证、治疗,各具创见,因而丰富了眼科理论,促进了眼科发展。
2.有关眼科的学术争鸣: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在眼科方面强调火热为病的学说,该书提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治宜降心火、滋肾水,用药偏重寒凉;还提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体各部皆有玄府,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门户,以保持通利为正常,若眼部玄府闭塞,则可引起眼病,而玄府闭塞又多由热气怫郁所致,故宜治火以通玄府。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力主攻邪,其在眼科方面提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以祛邪为主;血之于目,太过则壅塞而发病,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当治其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该书在眼科方面亦提岀了独到的理论。
金代李杲《兰室秘藏》中强调指出,脾虚影响脏腑精气不能上贯于目则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调理脾胃,补养气血才是正法,否则是治标不治本。他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的内容。
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在眼科方面提出“眼病所因,不过虚实二者而已,虚者眼目昏花,肾经真水之微也;实者眼目肿痛,肝经风热之甚也。实则散其风热,虚则滋其真阴,虚实相因则散热滋阴兼之”。其论述对眼科证治也有着参考价值。
上述学术争鸣,对中医眼科的学术发展和兴盛,起到了促进作用。
3.其它眼科成就: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和使用了眼镜。如南宋赵希鹄,在考鉴宋以前古文物的著作《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至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描述叆叇“大如钱,色如云母。”张自烈的《正字通》载:“叆叇,眼镜也。”以上说明,早在宋代我国已开始用眼镜矫正视力了。
总之,自宋代眼科独立设科以后,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兴盛时期
明清两代,有关眼科的医药著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
这一时期,在医学教育方面,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建制,眼科仍独立为专科。
1.明代:
(1)元末明初医家倪维德著《原机启微》两卷,上卷将眼内、外各部病证按病因分为“风热不制之病”、“阳衰不能抗阴之病”等18类,并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分析病机,辨证论治。治疗除内服药为主外,还视病情需要,配合使用外洗、㗜鼻、点药、手术等外治法。下卷论方剂配伍,附40余方,每方皆有方解。该书是一本阐述理论比较系统,又切合实用的眼科书。倪氏治学宗古而不泥于古,能够兼采前人众家之长,注重整体观念,论治善用时方,有攻有补,内外兼施,学术见地精深,具有不执偏见的科学精神。
(2)明初朱橚等编著的《普济方》,眼目门占16卷,集病名300余种,收方2300余首。因眼目门是由数十种书籍的眼科资料汇集而成,所以常常一种眼病列出若干个病名。如黑睛生翳的病症名就有忽生翳膜、赤眼暴生翳等40余种。
(3)《普济方》之后60年,由朝鲜来中国学医的金礼蒙等人,汇集了150余种中医古籍,编成医学巨著《医方类聚》,其中卷64〜70为“眼门”,除收入《龙树菩萨眼论》之外,还汇集了59种眼科资料和其他26部医籍中的有关论述,及1400多首处方。故该书是一部研究中医眼科的重要资料。
(4)明代中叶徐春甫辑《古今医统大全》,其眼科部分仍列72症,有证亦有方。此外,该书还首次转载了《原机启微》18篇原文。
(5)明万历年间,李梴所著《医学入门》问世。李氏主张眼病分表里,认为风中脑户,湿渍头上,久处烟火,撞刺仆伤之类属外因,致病在表,伤目之标;而五辛灸煿,房室劳役,暴怒暴惊,夜书细字等属内因,致病在里,伤目之本。李氏还将五轮学说中的肉轮细分为上胞属脾,下睑属胃;对八廓的配脏腑和配眼位也重新作了调整。
(6)明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于万历年间问世。该书载药1892种,其中眼科用药已达400余种。该书第四卷眼目一节记载了治眼赤肿、昏盲、翳膜、诸物眯目等药物,多数药后附有单方、验方、便于应用,很有参考价值。
(7)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一书,共10卷。在耳目门中记载了眼病21种,针灸用穴80余个。除此之外,其它篇章中还有不少针灸治疗眼疾的记载,对穴位的主治功能阐述也较详细。这在眼科针灸治疗方面是比较系统的资料。
(8)明玉肯堂辑《证治准绳》,于1602年完成。其中“七窍门”内有眼科专篇。该书总论首次对五轮、八廓等词的含义作了解释,而且对八廓的配位,一反过去与五轮重叠的见解,而改为眼正面的八方配位法,这种主张被后世不少医家所接受。该书对于眼的解剖生理,提出了眼内包涵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血、真精之说。各论汇集眼部病症170余种,大大超出了自唐以来流行的72种眼病的范围。特别是书中关于眼病的病因和症状的记述较前人详尽,尤其对眼部症状,几乎凡肉眼能观察到的都作了描述。如凝脂翳、物损真睛等,仅描述症状就用了数百字,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而且书中的很多病症名为后世所釆用。
(9)明末医家傅仁宇辑著的《审视瑶函》,是在《原机启微》、《证治准绳》等基础上编纂而成,又名《眼科大全》。全书共6卷,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卷首介绍了名医医案、五轮八廓、运气学说等;卷1主要讨论眼科的基础理论;卷2重点论述眼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概要等,收入了《原机启微》的十八节原文与处方。第二部分,卷3〜6,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综合整理前代资料,将眼病归纳为108种,按病症分节,详述每种眼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所述病理与辨证,主要以《内经》和《证治准绳》为依据。书中记载眼科用方300余首。除大量运用内服药外,对针灸、外用药物治疗及手术等也很重视。卷6之后,附有治疗要穴及较为详细的说明,还介绍了22个外用药方的配制与应用等。此书内容十分丰富,实用价值较高,所以流传较广。
(10)明袁学渊著有《秘传眼科全书》,该书首先介绍了历代眼科理论,次列眼科72症,然后分类介绍了眼科常用药物的药性。
此外,明末龚信的《古今医鉴》、龚廷贤的《寿世保元》、赵献可的《医贯》、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等,都有眼科专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整体辨证,而不采用五轮八廓学说。
2.清代:清代,中医眼科资料十分丰富,除大量眼科专著外,在丛书、类书中很多列有眼科专篇,其中有不少著述在理论方面有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1)《张氏医通》,是清初医家张璐所著,该书在“七窍门”里,专论眼病,汇集了明清以前二十余种医著中的眼科资料。该书总论除阐述眼科基础理论外,在“金针开内障论”一节中,详述了金针拨障术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和拨针的制造等,还列举出若干成功与失败的病例,以供参考。各论部分,宗《证治准绳》体裁,列述眼病约160种,依症状及病因分为43类。该书内容具体,选辑较精,文字通俗,是一部比较实用的参考书。
(2)《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年间吴谦等编纂的丛书,内有“眼科心法要诀”两卷。总论眼科诊法,但对八廓不配五脏,只配六腑和命门、包络,这与前代各书不同;各论将眼病按内障24症、外障48症叙述,另有补遗10症,共计82症,正文用七言歌诀,附加注释。该书载方113首,处方所用药味不多,且剂量较小。该书内容简明实用,文字便于记诵,尤适于初学者参考。
(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雍正年间清政府组织编纂的规模巨大的类书,由陈梦雷等所编。全书共520卷、其中目门13卷,搜集历代主要眼科著述,依成书年代顺序,择要辑录眼科文献,前为医论,后为方药、针灸、导引、医案等,内容丰富,很具参考价值。
(4)黄庭镜于乾隆年间著《目经大成》,成书于1741年,全书共3卷。卷1立论,卷2考症,卷3类方。书中首论五轮八廓等眼科理论,及开导、钩割、针烙、金针拨内障诸治疗技术,凡有关眼科之医学基本理论,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淫、七情、脉象等,均概括论及。其论症,以因分,则有风、寒、暑、湿、厥郁、毒、疟、胎产、痘疹、疳积、因他、无因而因12类;以症分,则有天行气运至目晕凡89,逐一条分缕析。每症之下,或诗、或词、或歌、或赋,首吟之,次则详列证候,阐释病机,终则指明治法,时而犹附案例以证己说。病因脉治,纲目井然。全书之最后部分,为眼科方剂之大成。黄氏仿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之制,每阵各列眼科常用方数十首,凡229方,于组成、主治之外,犹阐明方义,更有细论其随症化裁、灵活变通之妙者,诚为其他眼科著作之少见。书中所收外治19方,括外治之点、洗、擦、涂、熏诸法,俱实用而效著者,充分体现内服与外治并重之原则。该书对五轮八廓的发挥、继承整理针拨术及独创病名等均有突出的见解。数十年后,该书经邓赞夫增补,又名之为《目科正宗》,于1810年版行于世。
(5)《银海指南》4卷,是清•顾锡在认真学习《内经》及前人医学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已的实践经验所著。卷1〜2比较全面地论述眼科五轮、八廓、运气学说,眼病的病因、病机、脏腑主病及全身兼病等;卷3列内服方170余首,外用方11首;卷4录验案176则。该书把八廓的功能与经络联系起来,且与《审视瑶函》一样,认为八廓在内无迹可寻,有病时才能从眼部血络的走向与位置分辨出来。书中用病因、脏腑等分析归纳眼部病症的方法,明确而实用。该书在治疗方面,内治所列方剂多属内科常用方,外治除主张用药外,不赞成手术疗法。
此外,明清其他眼科专书,如程玠的《眼科应验良方》、邓苑的《一草亭目科全书》、马化龙的《眼科阐微》、王子固的《眼科百问》、及撰人不详的《异授眼科》、《眼科奇书》等,对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医眼科,在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眼科文献的数量与质量都大大超过以前各代,所以说是中医眼科最兴盛的时期。
衰落与复兴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及清以后的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特别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统治阶级宣扬洋奴买办思想和民族虚无主义,诬蔑中医不科学,企图消灭中医,使祖国医学遭受摧残,中医眼科也趋于衰落。
1.晚清时期:随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眼科学也随之传入中国,并迅速兴起。如1843年宁波即有外籍医生设立了专收眼科病人的诊所。此后所办的西医学校也大多设有眼科,并有翻译的西洋眼科专书出现,如梅氏眼科学。虽然,晚清时的太医院(皇室官吏们诊治疾病的机构)仍是中医,也把眼科列为独立专科,但在学术上并无特殊成就。光绪末期,为整顿在省垣业医者队伍,进行分科考试,眼科亦列为专科予以考试,但当时眼科形势已趋衰落。
从该时期眼科专著或有关一些丛书来看,如1847年王锡鑫的《眼科切要》、1849年胡鳌的《眼科神应方》、1861年陈国笃的《眼科六要》等,均沿袭前代眼科医籍中的内容,无突岀特色。
至1867年,黄岩著《秘传眼科纂要》,该书首重药物的临床应用,按脏腑及眼症分类叙述了119种内服药及38种外用药的制法与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11年刘延年著有《眼科金镜》,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不少独特见解,证治概念亦较明确。
同时期其余的一些书籍,如《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广勤轩遗稿》、《眼科神方》、《眼科秘书》、《孙真人眼科秘诀》等,内容都比较简单,亦无特殊见解。其他如《裕氏眼科正宗》、《眼科家传》、《卫生总微》等内容更不如前。
2.民国时期:自1912年清代结束,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不安,加之国民党当局扼杀中医的政策,中医眼科随着中医事业的衰落,更趋凋零。
1935年康维恂编《眼科菁华录》共3卷。卷首为总论,阐述一般眼科知识,卷上、下为各论,按17门分述了123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及方剂等,接近现代讲义的格式,内容比较简略。
此外,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医眼科的传入和影响,我国眼科界开始出现了中西汇通学派,如1936年陈滋著《中西眼科汇通》,利用西医眼科分类法,将眼病分为10类共98症,每病均列有中西医名称。
3.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祖国医学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特别制定了中医政策,使中医事业得到拯救与发展。中医眼科也从灭亡的边缘被拯救出来,走上了兴盛与发展的广阔大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眼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有关中医眼科机构的发展。解放后,中医眼科工作者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特别是1956年以来,各省市相继成立了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眼科学成为临床课中一门必修课。通过教学与临床,培养了一大批眼科教师与医生。
自1978年以来,除全国中医学术组织外,很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眼科学会,对促进学术交流与推动中医眼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除中医眼科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外,自1959年以来,更有许多西医学习中医的眼科工作者加入中医眼科的队伍,共同为继承发扬中医眼科作出贡献。
自建国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门诊或病房,特别是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基本都专设有眼科门诊或病房。中国中医研究院还成立了眼科研究所,科研工作者为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眼科著述,数量多,质量高。1960年由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南京五所中医院校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此书收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的学术精粹,系统整理归纳,后经四次修订,渐臻完善。
中医或中西医眼科专著不断问世,如陈达夫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姚和清的《眼科证治经验》;陆南山的《眼科临证录》;路际平的《眼科临症笔记》;张望之的《眼科探骊》;《陈南溪眼科经验》等相继出版。此外还有《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分卷》,成都中医学院的《中医眼科学》等。不少著作中都运用了现代仪器检查,弥补了历史上中医眼科对内眼疾病认识不足的部分。
建国以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中医眼科论文,这种形式的著述,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内容广泛,从中医眼科基础理论、临床见解、特殊眼病、科研发现、手术改进、学术讨论等方面出发,写出了不少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总之,建国以来,眼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成果丰硕,中医眼科学得以迅速的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者,正奋勇前进,为继承发扬祖国眼科宝藏,为实现中医眼科现代化而奋斗。
复习思考题
1.中医眼科史大体可以分哪几个阶段?
2.历代有哪些主要的中医眼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