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
〔目的要求〕
1.熟悉眼的构造及各部名称。
2.了解神光的产生过程。
眼或称目,是人的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因古代道教书籍以眼为银海,故亦称为银海。眼在人体,具有明视万物,分辨颜色的功能,其构造精妙,作用神奇,故而向被人喻之为“金珠玉液”,“幽门神户”,视为人体之至宝。而眼之能视,与全身脏腑经络和精津气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五脏六腑之功能正常,精津气血充盈,则目得所养而精明。而精津气血必藉经脉为之贯通转输,方能上达于目。故脏腑经络等一旦受病,即可累及于眼。因此,诊疗目疾除应重视眼部病变外,必须有整体观念。为了便于眼部病变的诊察,正确地判断发病机制,今将眼的构造及其功能分述于下:
第一节 眼的构造
《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审视瑶函》亦指出:“夫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说明眼是由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而成的。眼位于眼眶骨形成的骨眶之内,主要由眼珠、胞睑、眼带、目系等部分组成。
1.胞睑:即两目外上下卫护之胞,又名目睥、目裹、眼胞、眼睑等,《黄帝内经》称其为约束,俗名眼皮。胞睑分上下两部分,在上者称上睑,在下者称下睑,亦有“胞者上胞也,睑者下睑也”之说(《银海精微》),故习称上胞下睑。
胞睑的边缘称睑弦,又名目唇、睑唇或胞沿。睑弦上生有排列整齐的睫毛。胞睑可以反转,其内面称睑内或睥内,表面红黄相兼,光滑润泽,与眼珠表面紧贴而不相粘连。
上下睑弦的联合处称目眦,近鼻侧者大而圆,故称内眦或大眦;居颞侧者小而锐,故称外眦、小眦或锐眦。内、外二眦合称两眦,俗名眼角。大眦内有红肉一颗,名眦肉(见《银海指南》),为眼前部脉络汇聚之处,色红活而润泽。
靠近大眦的上下睑弦上,各有一针尖大小之孔窍,称泪窍,为泪液排出之通道。(图1)
胞睑开合自如,启闭敏捷,与睑弦上之睫毛共同起着保护眼珠的作用。
其一,通过眨目动作,可以敷布神水于眼表面而濡润之;其二,时刻防御风沙及其它异物触伤眼珠,亦有抵御六淫之邪外侵之作用;其三,上下睑微合,则睫毛覆于瞳神之前,形似竹帘,有屏蔽尘沙及遮障强光的作用。另外眼睑关闭则光线不能进入眼内,尚有保障睡眠的作用。
2.眼珠,又名目珠,以其形圆类丸,皎洁明净,状如宝珠而得名。
眼珠居于眼眶之内,前部的裸露部分,正中为黑睛,黑睛之周围为白睛(图1)。眼珠后面则有目系上通于脑。
黑睛又有黑眼、黑珠、乌睛、乌珠、青睛等名,位于眼珠前端中央,略呈椭圆形,分前后两部分。前方称水膜,清莹明润,无色透明,至清至脆,不可清触。水膜之后为黄仁,又名睛帘。黄仁呈圆盘状,菲薄娇嫩,纹理微密,呈棕褐色。黑睛之色,实即黄仁色泽透见于外而然。黄仁中央有一圆孔,大小似绿豆(直径约2.5〜4mm),名曰瞳神(图1)。
瞳神又称瞳仁(人)、瞳子、金井等,其色黑莹净彻,乃神光发生之所。瞳神之后,尚有晶珠、神水、神膏、视衣等组织。
《银海精微》云:“瞳人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人小,黄仁缩则瞳人大。”而黄仁之展缩,乃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光线强则黄仁展,瞳神变小,光线弱则黄仁缩,瞳神变大。
眼珠表面,黑睛之外的部分统称白睛。
白睛又称白眼、白仁、白珠、俗称眼白。白睛色白属金,所以《证治准绳》云:“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珠独坚于四轮。”白睛质地坚韧,与前端之水膜共同组成眼珠之外壳,包裹护卫着眼珠内所含物质。白睛裸露于外的部分覆盖着一层透明的外膜,此膜与白珠紧贴而不粘连,可滑动,有弹性,上有微细血络,外膜之名见于《张氏医通•金针开内障》:“针尖划损白珠外膜之络而见血。”故可称此膜为“白珠(睛)外膜。”(图2)白珠外膜亦可称白睛表层,其覆盖部位的白睛则称白睛里层。
眼珠的构造,早在唐代的《外台秘要》就有比较正确的记载。该书卷二十一云:《眼根寻无他物,直是水耳。轻膜裹水,圆满精微,皎洁明净,状如宝珠,故曰眼珠。”《证治准绳》则云:“大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说明眼珠的外壳是很薄的膜状组织,壳内包涵着液态内容物。
眼珠的外壳,《证治准绳》约言“数重”,《外治秘要》则明确地记载为“白睛重数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除黑睛的水膜之外,白睛的三层《外台秘要》未予定名。根据《审视瑶函•枣花障症》“此症甚薄而白,起于风轮周匝,从白膜之内环布而来也……凡见白圈傍青轮际,从白膜内四围圈圆而来,即是此症”的记载,则白睛的外层可称“白膜。”至于中层和内层,锦章书局本《审视瑶函》卷首所附眼图分别称之为“视黑衣”和“视脑衣”,近代医者多称其为“睛膜”与“视衣”,亦可沿用。(图2)
眼珠包含之内容,《目经大成》卷一指出“膏中有珠,澄彻而软,状类水晶棋子,曰黄精。”此黄精亦名睛珠或晶珠,位于瞳神与黄仁之后,正常情况下透明而清脆,一旦混浊则称内障而遮障视力。睛珠之后,则为一函神膏,《疡医大全》卷十一则称神膏为护睛水,并指出:“白睛最坚属肺金,内藏护睛水,如鸡子清之稠浓。”可知神膏为胶状液态物质,与其前方之神水共同维持着眼珠的圆满状态及瞳神的正常功能(图2),《证治准绳》认为:“神膏乃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目经大成》论述八廓时则云:“坎为神膏,络通膀胱之腑,脏属于肾。”神水分布于水膜之后,黄仁和睛珠的周围,质地比较清稀,明净澄澈,不易察见,有养保水膜、黄仁、瞳神、神膏之功。其生成,《证治准绳》认为是“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可知神水由肾中真水及三焦中运行之水液为基础,受命门真阳及三焦元气之蒸腾而上注于目。另外,眼外目珠上润泽之水亦称神水,正常情况下宜津津常润,神水不足则目珠失养而干枯生翳,神水过多流出目外则为泪液。
3.眼带:指眼珠外所附着的支配眼珠转动的带状组织。人的两目能灵活运转,与眼带之牵拉或舒展有关。若眼带受邪而功能异常,则目珠运转失灵而偏视。眼带之名,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坠睛》,该篇谓:坠睛乃风寒之邪“攻于眼带”所致。《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若风寒直灌瞳神,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这类眼病,在《证治准绳》、《审视瑶函》中往往认为是筋脉、筋络、脑筋牵拽所致,所以可以认为,后者所谓筋脉、筋络、脑筋亦即眼带。
《证治准绳》曾谓:“目形类丸,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此所谓大络六,显指眼珠外的六条眼带,其分布于眼科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共奏牵动眼珠转动之功。(图3)
4.目系:又名眼系、目本(图3)《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曰“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其形如线,且具血管,由眼珠之最后始,上通于脑,《灵枢•小惑论》且言其“后岀于项中”。眼珠与脑,通过目系而密切相联。养目之精血津气,大部由脑部经目系下注于眼。两眼所见之景物,亦是经目系而上传于脑。正如《医林改错》所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目系受邪则视物昏渺,甚至失明。
5.目眶:亦名眼眶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指出:“目眶者,目窠四周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䪼骨,” 䪼骨之外即额骨。内则为鼻梁骨,(又名鼻颊骨)。目眶前端略呈四边形,前阔后狭,为眼珠有力的保护结构。前述胞睑、眼珠、眼带、目系均居于目眶之中。
第二节 神光的产生
《审视瑶函》曰:“神光者,谓目自然能视之精华也。”此称神光为眼的视觉功能;《证治准绳》则曰:“神光者,谓目自见之精华也。”此所谓神光当为瞳神显现的神彩。所以可以认为,神光包括瞳神的神彩及其视觉功能。
神光发于瞳神,属于神的范畴,所以神光的产生与五脏六腑及整个人体之神有关。神属阳属火。故《证治准绳》认为“神光发于心,原于胆,火之用事。”《审视瑶函》认为“神光源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均认为神光的发生与命门、胆、心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因命门为先天真火,心藏神而为君火,胆主少阳相火,故云“皆火之用事”。诸火旺盛协调则神光敏锐,诸火衰而不足则有昏瞑之患,诸火胜而炎上则有焚燎之殃。
阳生于阴,阴乃气化。阴能化气,气则生神。故而神光的产生并非仅与命门、心、胆诸火有关。实际上精津气血的充盈旺盛亦是产生神光的物质基础。精津气血升运于目者,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所以分别称作真精、真气、真血。
真精包括神水、神膏及所有滋养目窍而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证治准绳》则云:“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可知真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实为五脏六腑之精,其轻清精微者,经过幽深细微的经络脉道,升运于目而成。但是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胆为清净之腑,内藏精汁三合,所以《证治准绳》说真精“先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乎瞳神也。”可知真精的生成,与肾胆的关系尤为密切。真精为构成眼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涵养神光之功。真精亏虚,神光即衰微或丧失。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真气指运行于眼部经络中之生气,是维持眼的生理功能的动力。其化生于精、血,而能推动精、血的正常运行,具有温养目窍的作用。而且,真气充旺,精、血才能升运于目。真气和畅,则血行无滞而目窍得养。所以《证治准绳》云:“真气者,盖目之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大宜和畅,少有郁滞,诸病生焉。”真气充旺,始能神光焕发,眼目精彩光明。
真血专指目珠内运行之血。《证治准绳》指出:“真血,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因其轻清上行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说明真血乃肝血升运于目者。肝为藏血之脏,肝血充旺,方能升运于目以养神光。
综上所述,神光之产生,主要与心、胆、命门等脏腑之阳火有关。但必赖真精以滋之,真气以温之,真血以养之,神光始能充沛敏锐,神彩奕奕。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眼的构造及各部位的名称。
2.神光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