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
〔目的要求〕
1.了解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2.了解与眼之目系、内外眦相联络的经络、经别、目下经筋。
眼为人体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眼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有机的整体。脏腑的精气,通过经络的运行转输而上注于目,以发挥眼的正常功能,因此,脏腑经络的某部受病,每可反映于眼部,亦可于眼部出现各种病症。反之,一旦发生眼部疾病,也可能出现全身及其他部分的证候。所以,在学习和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诊治眼病时,不能孤立地只看局部,而应该具有整体观念,明确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等,进行全面的观察。
第一节 眼与脏腑的关系
眼之所以能够明视辨色,均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灵枢•大惑》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指出脏腑之精气充足与眼有着密切的关系。反之,若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上注于目,就会影响眼的功能,甚至发生眼病,故《审视瑶函》中有:“脏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之说。
1.眼与心、小肠的关系: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及脉要精微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脉者,血之府”,“诸脉者,皆属于目”。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而脉中之血受心气推动,循环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正常视觉。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脏腑经络供给眼部的气血不足,则视物昏花;若血脉瘀阻,亦会发生视力障碍。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由于心为神之舍,精神虽统于心,而外用于目,故目为心之使。《审视瑶函》还认为: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素问•解精微论》又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为神明之府,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之精气均授于心,在心气的作用下上注于目,且视物又受心神的支配,故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为心之外窍。这一理论也是中医望诊中望目察神的重要依据。如临床所见神志不清的患者目不识人,正说明了眼之能够视物辨色,离不开心神的主宰。
(3)眼与小肠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水谷由胃腐熟后,传入小肠,经小肠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清者,其中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气,由脾转输全身,而使目亦受到滋养。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脾的转输功能亦受到影响,可使眼目失于濡养而妨碍视觉功能。
此外,心与小肠有经脉互为络属,小肠的功能正常与否,既关系到心,也影响到眼。临床所见心火上炎之目疾,可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便黄赤、短少的症候。古人常用泻心火清小肠之法,则使小便自利,目疾亦可向愈。
2.眼与肝、胆的关系:
(1)目为肝之窍:《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因目为肝之窍,故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故在脏腑的精气之中,尤以肝血的滋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则进一步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并指出“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能维持眼的视觉。临证所见,肝血不足之人,每易目昏眼花。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既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无不赖于气的推动。《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就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
(4)肝脉上连目系:《灵枢•经脉》中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运行气血,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的作用,从而保证了二者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仁斋直指方》说:“目者肝之外候也”。此说不仅指出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而且对临床指导辨证亦具有重要意义。
(5)眼与胆的关系: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也十分重要,如《灵枢•天年》中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审视瑶函》又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此可知,若胆汁减则神膏衰,神膏衰则瞳神失养,则可致视物不明。故在六腑之中,胆与眼有着直接的关系。
3.眼与脾、胃的关系:
(1)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使人体内而脏腑、经络,外而四肢、九窍,皆能得到濡润和滋养。《素问•五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其中即包含脾虚能致眼病。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这就突出了眼赖脾之精气供养的关系。
(2)脾气上升,目窍通利:脾主升清,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此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清阳出上窍”。目得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视物清明。临证所见,中气极度虚弱的病人,亦可致目光昏暗,视物无见。
(3)脾气统血,血养目窍:脉为血之府,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而血液之所以运行于眼络之中不致外溢,则赖于脾气的统摄。若脾气虚衰,失于统摄,则可引起眼部出血的疾患。
(4)脾主肌肉,睑能开合: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胞睑肌肉受脾之精气荣养,则轻劲有力,开合自如。若清阳不升,则胞睑垂缓不用。
(5)眼与胃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荣养周身。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消化饮食和水谷精微的摄取、输布功能。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进一步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由此可见胃气于眼之重要。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阴出下窍。”脾胃乃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浊阴从下窍而出,不致上犯清窍。临床所见,浊阴不降而上犯于目内,则视物昏花。
4.眼与肺、大肠的关系:
(1)肺为气主,气和目明。张景岳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由于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气能推动血行,气血并行周身,则目亦得其温煦濡养;肺气调和,气血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能源源不断地输注入目,故目视精明。反之,若肺气不足,以致目失温养,则昏暗不明,此即《灵枢•决气》所谓:“气脱者,目不明”。
(2)肺气宣降,眼络通畅。肺气宣发,能使气血津液敷布全身;肺气肃降,能使水液下输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卫外有权,目亦不病。反之,若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血行滞涩,水液不降,则可导致目赤肿胀。
(3)眼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小肠浊物下注大肠,化为粪便而排出体外,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若肺失肃降,则腑气推动无力,可致大便不畅;反之,若大肠积热,腑气不通,影响肺的肃降,则可导致眼病的发生。故治疗此类眼病,应考虑通腑泻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1)肾精充足,目视精明。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之能视,则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眼的视觉正常与否,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若肾精充足,则目视精明。临床所见,内障眼病因肾精亏虚者,多见视物䀮䀮之症。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内经》说,肾主藏精,精能生髓,诸髓属脑,脑为髓海。若肾精虚则髓海不满,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又说,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若邪中于项,随目系入脑则脑转,脑转引目系,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进一步说:“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王氏明确地将眼之视觉归结于肾精所生之脑,阐明了肾一脑一眼的密切关系。
(3)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津液在目化为神水,在外即为珠上润泽之水,在内为眼内充养之液。这些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临床所见,若肾的气化不足,水液代谢不行,上泛于目,常引起眼部水肿。
(4)眼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而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临床所见,如肾气不足,则影响膀胱气化不行,或湿热蕴结,而引起膀胱气化失常,水液潴留,可致水湿上泛于目。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受外邪而发生目病,故《银海指南》有“治目不可不细究膀胱”之说。
6.眼与三焦的关系:三焦者,主通行元气与运行水谷、疏通水道,故上输入目之精气津液无不通过三焦。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输布、排泄失调或障碍,则目失濡养。若三焦水道不利,致水液滞留,水邪上犯于目,则可引起眼病。此外,《证治准绳•七窍门》还指出:目内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发源。”故,三焦功能失常,亦可致神水衰竭而发生目病。
由上可知,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各具特点,虽然历代医家对眼与各脏腑关系的密切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必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脏与脏、脏与腑,及腑与腑之间,都有经络相互联系,它们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依存;而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眼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虽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某一脏腑的作用。临证时,应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才不致贻误病情。
第二节 眼与经络的关系
眼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既如上述,但还须依赖经络为之贯通,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以保持视觉功能的健全。
经络运行全身气血,在人体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这都说明了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才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
1.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表里相合,正经首尾相贯,旁支别络纵横交错,营血在经脉中运行全身,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从经络循行的途径来看,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兹将十二经脉中循行于头面,与眼部发生联系的八条经脉分述如下:
(1)手阳明大肠经:该经支脉上行头面,左右相交于人中之后,上挟鼻孔,循禾髎,终于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和大眦部间接相连。
(2)足阳明胃经:本经受手阳明之交,起于眼下鼻旁之迎香穴,继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过内眦部睛明穴,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后,循鼻外侧下行,经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齿中。此外,足阳明经别出而行的正经(足阳明之正),亦由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眼眶下方,并系联于目系。
(3)手少阴心经:该经支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别出之大络名通里,亦属于目系。此外,尚有本经别出而行的正经(手少阴之正)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的支脉会合于目内眦之睛明穴。
(4)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有两条支脉上行至目眦。一条支脉循颈上颊,抵颧髎,上至目锐眦,过瞳子髎,转入耳中;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岀,上走眼眶之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5)足太阳膀胱经:本经受手太阳之交,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通天,斜行交督脉于巅顶百会穴。
(6)手少阳三焦经:有一支脉从胸上项,沿耳后经翳风上行,出耳上角,至角孙,过阳白、睛明,再屈曲下行至面颊,直达眼眶之下;另一支脉,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经耳门出走耳前,与前脉相交于颊部,至目锐眦与足少阳经交会于瞳子髎,再到丝竹空。
(7)足少阳胆经:本经起于目锐眦之瞳子髎,由听会过上关,上抵额角之颔厌,下行耳后,经风池至颈。有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再行至目锐眦瞳子髎之后;另一支脉,又从瞳子髎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经,到达眼眶之下。此外,由本经别出之正经(足少阳之正),亦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并与足少阳经会合于目锐眦。
(8)足厥阴肝经:本经沿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直接与目系相连,再上出前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归纳上述,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系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阳明胃经、足少阳三焦经。
由于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及眼的周围,人身的气血津液始能借经络之运行转输,保证了眼与脏腑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因此,一旦经脉失调,就会引起眼部的疾病。如《灵枢•经脉》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心手少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饮不欲食,……目䀮䀮如无所见”;心主手厥阴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面赤,目黄”;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又如《原机启微》则特别阐述了邪胜血凝,经络不通所致之目病。还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在论述六淫致病时也说:“外邪乘虚而人,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诸家之言,皆突出了眼与经脉在病理上的关系。
2.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奇经八脉虽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然而它们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正经气血充足流畅,也就能维持眼的正常功能。至于奇经中起、止、循行路径与眼直接有关的,主要有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等。
(1)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有一支别络绕臀而上,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另一支脉则从少腹直上,入喉,到下颌部,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还有一条支脉沿脊柱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后进入颅内,并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至上唇系带处。
(2)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起于中极之下,沿着腹里上行,上颐循承浆,环绕口唇,分两支上行,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3)阴跷脉、阳跷脉:阴跷、阳跷脉分别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上目内眦而入通于太阳、阳跷。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上目内眦而合于太阳、阴跷。足太阳经自项入脑,别络于阴跷、阳跷,而阴阳跷脉又相交于目内眦之睛明穴,其气并行回环,濡养眼目,且司眼睑之开合。通常卫气出于阳则张目,入于阴则闭目。若阳跷气盛而阴气虚,则目张不合;若阴跷气盛而阳气虚,则目闭不张。外邪客于跷脉,则可引起目赤痛或胬肉攀睛等。
(4)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起于外踝下足太阳之金门穴,经肢体外后侧,由肩上行至头,经颈部,耳后到前额,经眉上,再由额上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因阳主外、主表,故阳维病可见头痛目赤、恶寒发热之类表证。
3.眼与经筋的关系: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系的系统。其位表浅,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人体正常运动的作用。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足三阳之筋。
(1)足太阳之筋:足太阳之支筋为目上网。张景岳曰:“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中皆以“网”作“纲”,后世眼科专书一般也称目上纲。
(2)足阳明之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行者,上头面,从鼻旁上行,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张景岳认为:足太阳的细筋散布于目上,故为目上网,而足阳明的细筋散布于目下,故为目下网。两筋协同作用,可统管胞睑运动。后世眼科书里也称阳明为目下纲。
(3)足少阳之筋:其支筋结聚于目外眦,为目之外维。张景岳认为,眼之所以能左右盼视,正是此筋所为。
(4)手太阳之筋:手太阳之筋,其直行者,上行出耳上,会手少阳之筋,又前行而下,结聚于颔,与手阳明之筋相合,再向上行,联属于目外眦,与手足少阳之筋相合。
(5)手少阳之筋:其支筋上颊车,会足阳明之筋,循耳前上行,遂与手太阳、足少阳之筋交会,联属目外眦,然后上行,结聚于额角。
(6)手阳明之筋,其支筋上颊,上行结聚于颧部;其直行之筋,上出手太阳之前,左侧者行左耳前,上左额角,络头,以下右颔。右侧此筋则上右额角,络头,下左颔,以会于太阳、少阳之筋。
此外,足厥阴肝之筋,虽未直接分布至眼,但肝为罢极之本,一身之筋皆肝所生,为肝所主,况足厥阴之筋又联络诸筋,故与眼亦有着重要关系。
总之,上述网维结聚于眼及眼周围的经筋,共同作用,支配着胞睑的开合,眼珠的转动,以及头面其他筋肉的正常活动。经筋如果发病,亦可引起眼部病症。如《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还具体指出,足少阳之筋病,若从左侧向右侧维络之筋拘急时,则右目不能张开,反之则左目不能张开。足阳明之筋病,因寒则拘急,胞睑不能闭合;因热则弛纵,胞睑不能张开。此外,还指出足之阳明、手之太阳两筋拘急时,则会引起口眼㖞斜,眼角拘急,不能猝然视物等症。这些论述对眼科临证都有实用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2.与目系、内眦、外眦、目下相联的经络、经别各有哪些?
3.经筋与眼的关系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