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五轮学说和八廓学说的内容。
2.掌握五轮的分部及其脏腑分属。
3.了解《医宗金鉴》和《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部位和脏腑分属。
4.了解五轮八廓在临床上的意义。
中医眼科诊疗疾病,常将五轮八廓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五轮八廓学说,是把眼划分成五个或八个部位:并明确地指出与其相应的脏腑,借以说明眼的部位、生理和病理,并用于临床,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兹将五轮与八廓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节 五轮概要
五轮学说,是基于眼与脏腑经络相关的原理,将眼由外向内划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等五个部位,而分属于脾、心、肺、肝、肾等五脏,借以说明眼的部位、生理和病理等,用来指导临床诊治眼病的理论方法。所谓轮,是比喻眼珠圆转运动似车轮之意。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中有关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正如《灵枢•大惑》所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五轮学说就是后世眼科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医方类聚》收录的《龙树菩萨眼论》中已提到“水轮”、“血轮”之名,但未述及其他三轮。但据此可以证明,五轮之说唐代可能已经产生。现存医籍中,最早详细纪载五轮的名称,并将五轮与五脏、五行相配的,当属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秘传眼科龙木论》所载刘皓的“五轮歌”,与普通所谓五轮的分部不同,后人多不从之。五轮学说的内容及其作用如下:
(1)五轮内容。五轮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肉轮部位在胞睑,内属于脾,脾主肌肉,故名;脾在五行属土,其色黄,主运化,故肉轮以色黄润泽、开合自如为顺。血轮部位在两眦,内属于心,心主血,故名;心在五行属火,其色赤,故血轮以红活润泽为顺。气轮部位在白睛,内属于肺,肺主气,故名;肺在五行属金,其色白,故气轮以白而光泽为顺。风轮部位在黑睛,内属于肝,肝主风,故名;肝在五行属木,其色青,故古人认为,风轮应以青莹明润为顺。其实,黑睛包括水膜与黄仁两部分,二者之间充以神水,水膜、神水均无色透明,其青莹之色系由瞳神与黄仁之色衬托而成。水轮部位在瞳神,瞳神内含神水、睛珠、神膏、视衣等,其内属于肾,肾主水,故名;肾在五行属水,其色黑,故水轮以黑莹净彻为顺。肾主藏精,内寓先天之真阴真阳,阴阳之精气上注瞳神,故可随天地阴阳之变化(光线之强弱)而展缩。(图4)
(2)轮脏标本关系。眼之有轮,各应于脏,脏有所病,每现于轮。脾有所病每现于肉轮,心有所病每现于血轮,肺有所病每现于气轮,肝有所病每现于风轮,肾有所病每现于水轮。如《儒门事亲》卷一云:“气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睛,火自甚也。”
另外,由于脏与腑的表里关系。肉轮与胃、血轮与小肠、气轮与大肠、风轮与胆、水轮与膀胱亦有密切的关系、五轮出现的病变,亦常可责之于上述相应之腑。
还有,根据眼与五脏六腑相关的理论,神光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关系。因瞳神为神光发生之所,所以,瞳神疾患除可按五轮学说责之于肾与膀胱外,有时尚需与其他脏腑联系起来予以辨证治疗,始为全面。
(3)用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的理论,阐述五轮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证治准绳•七窍门》云:“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珠独坚于四轮。……气若怫郁,则火胜而血滞,火盛而血滞则病变不测,火克金,金在木外,故气轮先赤,金克木而后病及风轮”。又如《目经大成》中“流金凌木”一症,乃火郁肺金,白睛有病,金气凌木,似膜非脂,以气轮而蚀风轮,黑睛亦伤。因此,即要了解轮脏的标本关系,又要熟悉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才能通权达变。
五轮学说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中,还必须灵活运用,切勿拘泥。
第二节 八廓概要
八廓学说,是基于眼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将眼分为八个部位,取其匡廓卫御之义,配以八卦之名,分别称作乾廓、坤廓、坎廓、离廓、巽廓、震廓、艮廓、兑廓,并与不同的脏腑相联属,借以说明眼的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从而指导辨证论治的一种眼科专科理论。因八卦的基本卦象分别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所以八廓又分别称作天廓、地廓、水廓、火廓、风廓、雷廓、山廓、泽廓。
八廓学说的肇源,明代医家徐春甫认为是龙木禅师所首创,但今传〈医方类聚》所录《龙树菩萨眼论》的内容,没见有八廓之词。宋代《严氏济生方》曾云:“方论有五轮八廓,内外障等之证,兹不复述。”说明严氏之前八廓学说已经形成。现存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书后所附《葆光道人龙木集》中有“八廓歌”,是将部分眼病归属于相应脏腑,分为八类,以“廓”名之,却无八廓的明确部位,实际意义不大。从《银海精微》开始,后世均将八廓与八卦联系起来,用八卦的卦象说明八廓的生理与病理。
古人关于八廓的定位比较混乱。细究之,可以认为历史上的八廓定位主要分两大派系。一为《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系,可用《医宗金鉴》为代表,是将五轮更细致地分为八个部位,分别以八廓名之;一为《证治准绳》〜《眼科六经法要》系,可用《眼科六经法要》为代表。是按八卦的方位将眼分为八个部分,并以八廓名之。现分述于下:
《医宗金鉴》的八廓定位:(坎)水廓位于水轮——瞳神,(巽)风廓位于风轮——黑睛,(乾)天廓位于气轮——白睛,(坤)地廓位于肉轮——胞睑,(离)火廓位于血轮的内眦上方,(震)雷廓位于血轮的内眦下方,(艮)山廓位于血轮的外眦上方,(兑)泽廓位于血轮的外眦下方。(图5)
《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定位:是根据八卦的方位而定廓位的。即震东、兑西、离南、坎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但人体经络是左右相对的,故两眼之中,左眼为阳,按上例顺数,右眼为阴则须以上例逆数。(图6)
八廓所属脏腑,历史上的两个派系均较混乱,《医宗金鉴》则认为,古代论八廓,将其属脏又属腑,导致了八廓所属的混乱。所以主张,五轮即属五脏,八廓自应属腑,这样可使轮廓分明,便于临床应用。《眼科六经法要》同意这种观点,所以与《医宗金鉴》的八廓所属完全一致。即(乾)天廓属大肠、(坎)水廓属膀胱、(艮)山廓属包络、(震)雷廓属命门、(巽)风廓属胆、(离)火廓属小肠、(坤)地廓属胃、(兑)泽廓属三焦。(见表1)
历史上,各家均采用《葆光道人龙木集》之八廓名,为各廓另立一别名,分别称津液廓、传导廓、抱阳廓、清净廓、养化廓、水谷廓、关泉廓、会阴廓。由于各家对此八廓别名的意义解释不一,或从不同角度认识所属脏腑之功能,或从不同角度解释八卦之卦象,所以对各廓所定的别名多不一致,今将《医宗金鉴》《和眼科六经法要》之别名列表比较如下:
表1《医宗金鉴》、《中医眼料六经法要》八廓名称及脏腑分类比较
廓名 (乾)天廓 (坎)水廓 (艮)山廓 (震)雷廓 (巽)风廓 (离)火廓 (坤)地廓 (兑)泽廓
别 名 医宗金鉴 传导廓 津液廓 会阴廓 关泉廓 养化廓 抱阳廓 水谷廓 清净廓
六经法要 传导廓 津液廓 会阴廓 抱阳廓 清净廓 养化廓 水谷廓 关泉廓
所属之腑 大肠 膀胱 包络 命门 胆 小肠 胃 三焦
由上表可知,雷廓、风廓、火廓、泽廓的别名,两书不相一致。其中雷廓属命门,《医宗金鉴》解释说:“命门者龙雷之火,(龙雷之火生于水中),故名关泉”;《眼科六经法要》解释说,雷廓位于内眦侧,“是当震位,震为雷,为阴中之阳,二阴一阳,阴爻在外,阳爻在内(即☵),所以称为抱阳廓。”风廓属胆,前者曰:“胆为少阳,主长养化育,故又名(养化廓)焉”;后者曰:“巽风名清净廓,属胆者,系因胆腑素称清净也。”火廓属小肠,前者曰:“抱阳廓即火廓,火廓属心(指火廓之部位按五轮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依附于阳,故又名焉”;后者曰:“离火名养化廓,属小肠,系以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故也”。泽廓属三焦,前者曰:“清净廓即泽廓,三焦者,阳相火也,蒸化水谷,为决渎之官,故名清净”;后者曰:“兑泽名关泉廓,属三焦者,以三焦为决渎之官,只有沼泽,方能关其泉水也。”
历史上,将八廓学说具体用于临床以诊疗疾病的医家不多,但并不能说八廓学说毫无实用价值。其实,上述两种八廓定位法各有道理,例如《医宗金鉴》的八廓学说可与五轮参合应用。即瞳神为水轮又为水廓,故其在脏属肾,在腑属膀胱,瞳神疾患则可根据临床表现或补肾精,或利膀胱;黑睛为风轮又为风廓,故其在脏属肝,在腑属胆,黑睛疾患,可根据临床表现治肝或治胆,或肝胆同治;白睛为气轮又为天廓,故其在脏属肺,在腑属大肠,白睛疾患可根据临床表现而治以理肺或泻大肠;胞睑为肉轮又为地廓,故其在脏属脾,在腑属胃,胞睑疾患的治疗可根据临床表现补中气或清脾泻胃;内眦为血轮又为火廓和雷廓,故其在脏属心,又属小肠和命门,内眦疾患可根据临床表现治心或小肠与命门;外眦为血轮,又为山廓与泽廓,故其在脏属心,又属包络和三焦,外眦疾患可根据临床表现治心或包络与三焦。以上小肠与心相表里,命门、包络、三焦均为相火,故四者均禀命于心君之火,皆附于血轮。由此可知,《医宗金鉴》的八廓与五轮基本是一致的,唯两眦部轮廓所属比较复杂,还需经临床研究以验证。
《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分部,当依《审视瑶函》之说:“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唯以轮上血脉络丝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逆顺而调治之耳。”
第三节 五轮八廓学说在临证上的应用
五轮八廓内应五脏六腑,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古人的经验认为轮廓属标,脏腑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证时运用五轮八廓学说,通过观察眼部各轮廓症状表现,辨别相应脏腑的病变。这种从眼的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即中医眼科独特的五轮八廓辨证法。
五轮八廓学说,从理论上阐明了眼部病变与脏腑的关系,为眼科辨证指明了方向,但在临证时还必须与八纲、病因、六经等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例如,睑弦红赤湿烂者,病位在肉轮、地廓,内应脏腑为脾胃,而红赤湿烂系湿热为患,因此证属脾胃湿热。若病变出现于多个轮、廓时,应考虑为多个脏腑失调的表现,如白睛红赤,胞睑肿硬,又兼口渴、大便燥结、脉实数、舌苔黄糙等,因白睛在五轮属肺,在八廓属大肠,而胞睑在轮属脾,在廓属胃。红赤、肿硬、又兼口渴、便结、脉数实等系火盛里热,故当定为肺脾二经火盛,又挟胃肠积热所致。若数个轮廓先后发病,则应根据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关系来认识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如先见白睛红赤,继而黑睛生翳,病位应先由肺火炽盛,后犯肝经为患,即可诊为肺金乘木之证。
综上所述,五轮八廓学说对眼科临床辨证,确实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从古至今的眼科医家,对五轮八廓特别是五轮学说,运用比较普遍。古人认为轮脏标本相应,不知轮脏,即为标本不明。然而,五轮八廓辨证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天廓,却非为肺与大肠之病,乃由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成。再如瞳神为水轮、水廓,但病变不仅与肾或膀胱有关,也常因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八廓,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八廓,要以整体为主,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诊断,继而达到准确的施治。
至于《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学说,在原书中已较为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如:太阳目病举要篇(一)“白珠红赤,大眦内震廓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阳明目病举要篇(一)“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少阳目病举要篇(一)“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太阴目病举要篇(一)“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少阴目病举要篇(一)“突然目赤,坎离二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现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法不同。”
如上所述,《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是将白睛分为八个方位,并检查白睛上之血丝脉络的状况,作为辨证依据之一。但是,八廓显症必须局限于白睛的某一二个方位,此种情况比较少见,有时出现此种情况,亦常被人们忽视,而代之以其他辨证方法,所以八廓在临床上较少应用。更因历代医家对八廓的定位、所属脏腑、主病的认识很不一致,所以对八廓学说应进一步研究而充实提高。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五轮学说?何谓八廓学说?
2.五轮的分部以及脏腑分属如何?
3.试述《医宗金鉴》和《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八廓部位和脏腑分属。
4.五轮八廓在临床应用中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