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赤脉传睛、胬肉攀睛的辨治。
2.熟悉胬肉攀睛的手术指征及术后护理。
3.掌握漏睛疮、漏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了解二者异同。
两眦在五轮中为血轮。心主血脉,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与心和小肠有密切关系。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主神明,心气平调,神有所主,五脏安和,血脉通畅,眦部无疾。
心在五行中属火,主血脉。心气平则火宁,心气盛则火炎,火炎则气血逆行,脉络壅塞,上结于眦部,而表现为眦部肿痛深红,眵粘干结等。若移热于小肠,可见溲黄或赤或不利等兼证。
然心火为患又有虚实不同,实火多因外感六淫所化,或心火自盛。虚火多因情志内伤,或心阴不足,心火上扰,或肾水亏耗而致虚火上炎,证见眦部微赤微痒、干涩不适,虚烦不寐等。
在治疗方面,实火可清可泻。因外感六淫所化者,宜清热散邪,药选辛凉;属心火内炽者,须泻心折火,药当苦寒。虚火宜滋宜降。心阴暗耗,当养心生液;肾水不足,水不济火,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降心火。
此外,因两眦分别与胞睑和白睛相邻,故其病变可影响到胞睑或白睛。如心脾同病,可见胞肿眦壅;心肺同病则胬肉横生。治疗时当兼顾脾肺。若赤脉传睛,胬肉攀睛、漏睛疮等失于治疗,可波及黑睛甚至瞳神,严重影响视力,故当积极防治。
两眦疾患包括眦部附近的病变,属于外障范围,临证时除用药物内治外,还应结合外治法,如熏眼,洗眼、点眼、开导、㗜鼻等法,收效更捷。
赤脉传睛
赤脉传睛是指赤脉起自眦部,粗细多少不等,成缕而走串白睛的病证。本病名见于《银海精微》,该书还作了进一步划分:赤脉从大眦起者,称大眦赤脉传睛;从小眦发者,称小眦赤脉传睛。
本病必须是赤脉基始于眦部方是,若从它处而起,则非本证。应注意与赤丝虬脉、胬肉攀睛两病鉴别。赤丝虬脉系赤脉纵横于白睛表面,虬蟠旋曲,然非起自眦部,也不侵及黑睛;胬肉攀睛虽然也起于眦部,但其膜厚如肉,或有赤脉满布其上,常可攀及黑睛,严重者遮蔽瞳神。
〔病因病机〕
1.多因过食五辛厚味,致脾胃积热,或肝郁化火,上犯于心,心经蕴热,郁于眦部而发病。
2.竭视劳瞻,或思虑太过,或夜近灯火,耗伤心阴,虚火上炎,壅于眦部脉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初起,眦内涩痒,微痛不舒,赤脉呈细歧枝状自眦部发出,横向伸展,渐贯气轮。由于攀侵黑睛者较小,故一般不影响视力。依据其证候一般分为虚实两证。实证初起,自感眦部壅涩胀痛,或痛痒并作,眦肉高隆而色鲜,或眦帷红赤,赤脉粗大,色呈暗红,此属心火炽盛而兼受风邪。若侵入白睛,则见眵多粘稠,刺痛流泪,羞明难睁,或兼头痛心烦,溲赤便干,此为火邪凌肺。虚证初起,症状较轻,眦部微干微涩微痒,眦肉浮胀淡红,赤脉稀少且细,全身可见头晕心悸,少寐多梦,此为心阴不足,虚火上炎;若兼咽干耳鸣、腰酸等,则系肾亏于下,心火失济,上攻眦部。
(二)论治要点
本病之因,主要为火热所致,但火分虚实,主要应根据赤脉的色泽、粗细、多寡及全身的兼证等进行辨证。属实火者当以清心泻火为主,属虚火者则宜滋阴兼以清热。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心火炽盛:
证候:赤脉粗大鲜红,自觉眦帷微痒涩胀,重者痛痒交作,眵多干结,头痛烦热,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泻心汤〔131〕合导赤散〔95〕。
(2)虚火上炎:
证候:丝脉淡红,细小稀疏,自觉眼内隐涩,微痒不舒,兼见心烦少寐,咽干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补心汤〔102〕。
2.外治: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胆汁二连膏〔163〕、或八宝眼药〔12〕点眼,每日三次。
(四)临证权变
本病属实火者,若白睛赤脉粗大色红,可加桑白皮、丹皮以增强泻火凉血解毒之力。少数患者赤脉可侵及黑睛,宜加石决明、蝉蜕、决明子以清热退翳。属虚火者,亦有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而心火上炎之证型,宜用知柏地黄丸〔148〕、滋阴地黄丸〔228〕等加减治之。
〔调护〕平素应饮食有节,忌食辛辣腥膻等发物,以免助热化火,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程XX,男,29岁,1964年10月1日初诊:双眼发红赤痛3月余。初起流泪、生眵、刺痛,逐步加重,曾用中西药均不见效。近10余天症状加剧。检查:眦肉红肿高胀,大小眦皆有赤丝伸入水轮,气轮赤丝满布,风轮昏暗,丝脉周围有朦胧薄翳,水轮稍暗,此为赤脉传睛。心、肺二经火盛克肝,有进而侵肾之势。方用退赤散(生地、木通、银花、黄芩、赤芍、丹皮、秦皮)加玄参6克,嘱其禁食腥辣,服药6剂。10月6日复诊,大眦肉仍胀,眦部赤脉仍盛,气轮赤丝减轻,风轮薄翳渐退,瞳神已现清晰,视物恢复正常。又进上方三剂。10月10日三诊:大眦肉渐低,赤脉退出风轮,云翳已尽,白睛略赤,已不结眵流泪。以导赤散加酒黄芩又进6剂。10月18日四诊:诸症皆除,双目恢复如常,停服中药,嘱其忌食腥辣一月。(《张皆春眼科证治》)。
按:本例患者,眦肉红肿高胀,赤丝伸入风轮,丝脉周围有薄翳,水轮稍暗。可知证属心火过盛,煎熬肾水,其源在心,心火降则水自生,瞳神自清,故治疗重在清心泻火,所用退赤散与泻心汤组方原则基本相同。嘱患者禁食腥辣,是免生热化火,助邪更盛之虞,使热清火退,气血通畅,则病可愈。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还以上眦渐生赤脉,奔来睛上。皆因三焦聚热冲肝膈壅热使然。治疗稍迟,以后恐损眼目”。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眦赤之证,赤脉起于大眦者,心经之实火也;赤脉起于小眦者,心经之虚热也”。
《银海精微》:“赤脉传睛之证,起于大眦者,心之实也,此心邪之侵肝也……小眦赤脉传睛者,心之虚也,与大眦不同”。
胬肉攀睛
本病为目中有肉膜努起,自眦角横贯白睛,渐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图22)。病名见于《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胬肉侵睛,《原机启微》称奇经客邪之病,俗称攀筋。
胬肉发生于内眦者居多,外眦或两眦同时发生者较少,常发于成年人,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及嗜食辛辣厚味之人。多数病变进行缓慢,往往经过数月或数年才侵入风轮,严重者可遮掩瞳神,影响视力。
本病应与赤脉传睛、黄油障相鉴别。赤脉传睛是眦部赤脉侵犯白睛的病变,其赤脉粗细多少不等,但无膜肉赘生。黄油障生于白睛,介于眦角与黑睛之间,不与眦部相连,淡黄浮嫩而不高起,上无丝脉贯附,也不侵及黑睛,不痒不痛,不影响视力。且眦部尖而黑睛侧宽,与胬肉攀睛之眦部宽而黑睛侧尖迥异。
〔病因病机〕
1.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热瘀络阻而生。
2.恣食五辛酒浆,脾胃蕴积湿热,上蒸于目。
3.久处烟火,热毒蕴郁,或户外工作,风沙刺激过甚,经络瘀滞而成。
4.过劳恣欲,损伤心阴,暗耗肾精,水不济火,心火上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症初眼无不适,或仅有微痒刺涩。检视患眼,从眦部到黑睛的白睛表层渐渐增厚,并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眦部开始,尖端朝向黑睛。其横布于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体部,朝向黑睛的尖端称头部。若头尖厚,红赤显著属实证,多发展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遮掩瞳神,影响视力。其初起痒涩羞明,多泪多眵者属于风热壅盛,伴心烦口疮,口渴尿黄者为心经火盛,伴口渴多饮,便秘尿黄者又为脾胃实火。若头部钝圆,色白而菲薄者为虚证,发展较慢,或停止在黑白睛交界处,不影响视力。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临床以心肺风热壅盛和心火上炎最为常见。初起眼部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外点药物治疗。若遇涩痒明显,或眵泪较多,羞明者,则须配合内服中药。内治的关键,在于分清风热、湿热、心火、虚热,然后分别施以常见证治中各法。但不论轻重,无问虚实,均可加用丹皮、赤芍、白蒺藜、红花等活血散瘀。对证情较轻或进展缓慢、乍轻乍重者,通过服药内治常可停止发展或发作,对进展较快或已影响视力者,服药则难以获效,须配合针刺疗法或手术治疗。然因术后亦易复发,宜结合内服中药凉血消瘀,防止胬肉再生。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心肺风热:
证候:胬肉初生,渐渐胀起,赤脉集布,沙涩不适,或眵泪较多,刺痒羞明,舌尖红,苔薄黄。
治法:祛风清热。
方例:栀子胜奇散〔210〕。
(2)心火上炎:
证候:眦角赤脉集聚,胬起如肉,红赤涩痒,头尖体厚,进展较快,伴有心烦口疮,口渴思凉饮,漫赤等,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泻心汤〔131〕或张氏攀筋方〔123〕。
(3)脾胃实热:
证候:胬肉肥厚,赤瘀如肉,发展迅速,伴有眵多粘结,口渴欲饮,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泻热通腑。
方例:泻脾除热饮〔140〕。
(4)阴虚火旺:
证候:胬肉色淡,头圆而薄,乍轻乍重,发展缓慢,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干舌燥,瘦黄舌红,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汤(丸)〔149〕。
2.外治:若胬肉红赤肥厚,涩痒眵多,可用吹霞散〔122〕点眼,或点八宝眼药〔12〕。若胬肉头圆,薄如蝉翼,进展迟缓,亦无赤痛者,可用炉硝散〔142〕点眼,每日2〜3次。
3.手术: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适用于胬肉发展较快,已侵入黑睛或遮蔽瞳神者。因术后易于复发,故操作时必须认真,务求彻底,术后宜服清热散瘀之品。具体方法采用胬肉钩割术(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各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或两型相兼,故施治时宜灵活变通。如风热壅盛型,若有目赤多眵,脉象洪数者,可酌加生石膏、银花、连翘、大黄;若为心火上炎较重者,可加栀子、莲子心、丹皮、茺蔚子清心凉血;若胬肉体厚色黄,舌红苔厚,又为脾胃湿热,可加滑石、土茯苓、车前子、地肤子等以利湿清热;若系阴虚火炎,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可用前述知柏地黄丸灵活加减,也可在证属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时改用天王补心丹治之。若胬肉已侵及黑睛,可加决明子、夏枯草、蝉蜕、秦皮等退翳消瘀之品;并积极配合外点药物或手术疗法。
〔调护〕
本病患者忌食五辛炙煿,以免生热化湿,加速胬肉发展。对常年在户外工作者,可配戴有色眼镜或变色镜,避免风沙烟尘侵袭。
〔应用例案〕
周XX,男,35岁,初诊于1953年1月17日,右眼内眦赤脉如缕,根生瘀肉,红肿隆起,侵蚀黑晴,将及瞳神,病名:“胬肉攀睛”。睛痛头胀,眵多泪频,舌红,脉浮数。源由风热客于奇经,气血郁滞较甚。治以驱风热、和气血、清上利下,拨云退翳。拨云退翳汤(川连、菊花、薄荷、蝉衣、花椒、天花粉、炒荆芥、羌活、白疾藜、地骨皮,青龙衣、甘草)五剂(以后又服五剂)。
二诊:红退肿消,攀睛平复,但其病根较深,非手法实难退尽。拨云退翳丸(由汤剂改制为丸)继服。(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按:本例患者,辨证为风热外侵,气血郁滞,肝经受损,故用拨云退翳汤疏风清热,消赤退翳,佐以清肝养血。本方组方之原则与栀子胜奇散类同,均为疏风清热,然本方退翳之力更强。又因病变已侵及风轮,故辅以清肝养血之品,服后效若桴鼓,红退肿消,攀睛平复。鉴于病根较深,非手术治疗,终难断根绝源。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阴蹻脉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𫏋而上行,故阳𫏋受邪者,内眦即赤,生脉如缕,缕根生于瘀肉,瘀肉生黄生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𫏋为病之次第也。或兼锐眦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锐眦者,手太阳小肠之脉也。锐眦之病,必轻于内眦者,盖枝蔓所传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俗呼为攀睛,即其病也”。
《目经大成》:“胬肉有尖头、齐头两种。齐头者浮于风轮,易割而平复,全好后迹象俱无。尖头者深深蚀入神珠,太难下手,且分明割去,明日依然在上,非三、五回不净尽”。
漏睛疮 漏睛证
漏睛疮与漏睛证均系邪热侵袭眦部后所引起的病变。但发病的部位、证情的缓急和临床表现均有不同,辨证治疗亦有区别,故分述如下。
〔漏睛疮〕
本证是目大眦睛明穴处突发红肿热痛,继则溃破出脓的急性眼病。病名见于《疮疡经验全书》,但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最详。因漏睛疮严重时红肿热痛之范围可波及胞睑,故应与大眦部发生的针眼、眼丹及胞肿如桃相区别。其主要鉴别点在于漏睛疮的红肿热痛或渗脓的中心部位是在睛明穴处,而不是在胞睑或睑弦上。
〔病因病机〕
1.多因心经蕴热或肝胆郁热,蓄结日久,复受风热毒邪,引动内火,上攻内眦而成本证。
2.素食辛辣炙煿,心脾热毒壅盛,上攻目窍,气滞血瘀,聚而成疮。
此外,素患漏睛证而复受风热邪毒,亦可变生本病。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发病较急,病初可见睛明穴处红肿高起,隆起一核,小者如赤豆,微红疼痛,肿核渐大如红枣,焮痛而拒按。严重者,红肿可波及胞睑、鼻部及面颊,亦可伴见发热、恶寒、头痛、口苦咽干,烦躁等,此为肝胆郁热、兼受风邪,风热之邪交攻于目所致。若患处肿胀较甚,皮色紫红,疼痛难忍,伴有大便燥结、舌质红者,多为心脾壅热,火毒上攻于泪窍所致。一般来说,初发不甚坚硬而能速溃者属顺证,待脓出肿消,诸证可愈。若气血不足、久病虚弱,不能抗邪外出者,常致虚中挟实之证,证见疮口溃破后久不收敛,常有清稀脓液自溃口流岀,并可形成痿管,缠绵岁月,时时过出泪液,经久不愈。若遇风邪外袭或过食辛燥之物,则证情加剧,此为正虚邪恋,正不胜邪之故。
(二)论治要点
临床以急性发作之实证较为多见。内治关键在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初起应力争消散,使不溃脓而愈,预后最佳。若毒势猖盛,已化脓者,则应清热排脓并行切开手术。溃后正虚而疮口不敛者,宜益气生肌,托毒排脓。同时尚需结合外治,尤其是已成瘘管者,须配合祛腐化管的外用药,才能促其愈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上攻:
证候:患处红肿疼痛,头痛泪多,发热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驱风散热饮子〔125〕。
(2)热毒炽盛:
证候:患处红肿高起,色如紫枣,坚硬痛甚而拒按,红肿或可延及胞睑、面颊、伴身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方例:黄连解毒汤〔212〕加味。
(3)正虚邪留:
证候:急性发作后遗睛明穴处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并微有压痛,但不破口;或漏口不敛,脓液稀少而不绝,兼见身倦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托里排脓。
方例:千金托里散〔25〕。
2.外治:
(1)初期未成脓者,可外敷如意金黄散〔100〕或紫金锭〔237〕清热消肿,亦可湿热敷以散瘀止痛。
(2)脓已成者,可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
(3)已成瘘管者,可用乌金膏〔43〕插入或补漏生肌散〔103〕外点入漏口以祛腐化管。
(四)临证权变
素体肝旺之人,复感风热,而在发病之初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发热恶寒,小便黄赤之证,可用疏风清肝汤〔242〕表里双解,亦可加夏枯草以增清肝泻火之力;若心火盛者,可加木通、生地清心解毒;痈肿明显、色紫暗者,可加公英、地丁、败酱草;若脓已成而不破口,可加生苡仁、大贝母、皂角刺、桔梗散结排脓;若气血大亏,漏口经久不收,可配服人参养荣丸〔11〕扶助正气。疮口愈合,但余邪未尽,遗留从泪窍时时向眦内溢脓者,当参考漏睛证辨证论治。
〔调护〕
饮食有节,勿食辛辣烟酒及腥荤之品,以防毒邪深入或使病情反复。同时要经常注意眼部卫生。
〔漏睛证〕
本证是以脓液或粘浊泪水时时自眦角流岀为主要特征的眼病。本病名见于《太平圣惠方》,但《诸病源候论》所载的“目脓漏侯”,当为本病的最早记载。之后,《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漏睛脓出,《目经大成》称睛漏,《证治准绳》中所载的“漏睛”泛指眼,的各个部位发生的漏证,包括大眦漏、小眦漏、阴漏证、阳漏证、正漏证、偏漏证、外漏证和窍漏证等,与前述漏睛的含义不尽相同。其中外漏、偏漏、正漏证分别是发生在胞睑、白睛和黑睛上病变,不属本节讨论之范围。大眦漏和小眦漏乃是以病位而分;窍漏实指脓液自泪窍流出的病证,故当为大眦漏的类型之一,临床最为常见(图23)。其它类型的大眦漏和小眦漏临床极为少见。阳漏和阴漏是以白昼和夜晚症情轻重的不同而划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夜间稍轻者为阳漏证;从黄昏至天晓则胀痛流水,呈青黑色或腥秽不可闻,日间稍轻者为阴漏证。
本节所讨论的漏睛证是以窍漏为主,临证当与漏睛疮鉴别。后者是以睛明穴处突发赤肿,隆起似枣,疼痛拒按,继而肿核溃破流脓的病变,漏睛证则为邪热久积所致的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眼病。若复受外邪,可变生漏睛疮。
〔病因病机〕
1.风热之邪,侵袭泪窍,壅积日久,经脉瘀塞,泪液被灼。渐变稠浊,满溢而出。
2.心经伏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循经上攻眦部,邪留泪窍,积聚成脓,侵渍于大眦之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顽固性眼病,辨证主要以局部症状为主,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若见泪窍溢出黄色脓液,眦部微红微肿者,为心火上炎;若见泪窍溢出白色脓液或浑浊泪水者,为风热内蕴;若见泪窍溢出粘液清稀如涎,粘附眦部,或伴视昏者,为正虚邪恋。总之,若见流出黄白色脓液者为顺证,易治;若见流出青黑腥秽脓水者为逆证,难疗。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当分虚实。实证局部微有红肿,脓液黄稠,治以清热排脓为主;虚证皮色如常,泪窍中常有粘液沁沁而出,治以托里排脓为主。同时,还应重视外治,如用点眼剂及泪道冲洗等。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内蕴:
证候:患眼大眦处皮色似常,或见睛明穴处稍显隆起,自觉微痒,粘液不断自泪窍外流,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白薇丸〔73〕加味。
(2)心脾湿热:
证候:或眼眦角微红、微肿、微痒、微痛,轻度隆起,常肴脓液自泪窍溢出,浸渍眦部,拭之又生,伴有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治法:清心利湿。
方例:竹叶泻经汤〔94〕。
(3)正虚邪恋:
证候:患眼眦部周围皮色不红不肿,按之不痛,脓液浊泪稀少、色淡而不断,缠绵不已。全身伴有少气乏力,面色无华或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
治法: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方例:托里消毒散〔88〕。
2.外治:
(1)八宝眼药〔12〕或补漏生肌散〔108〕点患眼内眦处,一日三次。
(2)用黄连水冲洗泪道,解毒排脓,每日一次。
(四)临证权变
白薇丸〔73〕适用于风热滞留眦部而致的漏睛证,若局部压之不痛,且兼有头昏眼花,腰膝酸软,为素体肝肾不足,可加菊花、杞子、补骨脂以治之;对心脾湿热者,亦可选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虚证若兼形寒肢冷、喜热畏寒者,可改为阳和汤〔97〕,温阳散凝而排脓。若缘脓液长期浸渍,致生睑眩赤烂或凝脂翳者,又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发漏睛疮。
在点外用药之前,应将患处脓液压出,然后点药,并应长期坚持。
〔应用例案〕
例1、王某,女,38岁,于1970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左眼患慢性泪囊炎有一年之久,于昨天突然左眼大眦部下睛明穴处红肿硬痛,牵引左边头痛,羞明流泪,胃纳减少。检查:左眼大眦部下险红肿,按之剧痛,白睛淡红,风轮清晰,脉象弦细。
诊断:漏睛疮(左眼)。以清热解毒消肿汤(银花、公英、赤芍、黄芩、天花粉、生地、荆芥、防风、甘草)去生地、赤芍、黄芩加龙胆草10克,大黄15克,全虫12克、陈皮10克、川贝母6克。服二剂后于5月20日复诊,头目痛止,红肿全消而愈,转为慢性而停药。(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例2、刘XX,男,43岁,干部。于1976年11月12日就诊。两年前患红眼,症见多泪,曾用点药、冲洗、探针等法治疗多次,效果不佳,继而左眼大眦经常流黄白色脓液,眦部胀痛,脓岀则舒。伴口渴心烦,不寐,便干,瘦赤。检查:左目大眦肿胀微赤,轻按其下部有黄白色脓汁从泪窍沁沁而出。舌尖红、苔黄,脉数。
诊断:左眼眦漏症
辨证:风热毒邪外袭,蕴积于内,化火上攻,结于大眦,热痛成脓。
治则:清热解毒,排脓止痛,佐以养阴。
处方:败酱草30克、漏芦9克、栀子9克、竹叶6克、花粉6克、白芷9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川羌活9克、瓜蒌9克、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鱼腥草9克、木通9克、水煎服。服5剂,证状俱轻,肿消脓减,再加皂刺,穿山甲以消肿、排脓。又服5剂,余症皆除,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眼病》)。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热积必溃之病谓:“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眊矂,视物微昏。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竹叶泻经汤主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目大眦,由肝热风湿病,发于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势虽小,根源甚深。溃破出粘白脓者顺,出青黑脓或如膏者险。”
《普济方•眼目门》:“夫目脓漏者,缘血脉壅热,……则令人脸眦肿,久痒即成疾,脓汁时下,绵绵不绝,如器津漏,故谓之不漏,俗呼为漏睛是也。”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赤脉传睛的辨证论治。
2.简述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3.试述胬肉攀睛的辨证论洽。
4.栀子胜奇散、泻脾除热饮的药物组成及适应症有何不同?
5.胬肉攀睛一证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手术?术后应注意什么?
6.试述漏睛疮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7.试述漏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它与漏睛疮有何不同?
8.简述竹叶泻经汤的药物组成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