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4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的辨治。

2.掌握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黄液上冲、蟹睛证、轮际起泡、风轮赤豆、宿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治。

3.了解银呈独见与聚星障、凝脂翳的鉴别。

4.熟悉花翳白陷、凝脂液的局部治疗方法。

黑睛具有护卫涵养瞳神、发越神光的作用。因其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其本身无脉络濡养,除易受外伤外,也易受外邪侵袭,还可受他轮病变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故黑睛疾患发生率较高。又因其营养供应较差,抵抗力较低,一旦发生病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黑睛疾患的特点,主要是发生星膜翳障。并出现畏光、流泪、疼痛和视力下降等。若失治误治,病情发展,则可引起水膜溃烂,甚至黄液上冲,或水膜溃破,变生蟹睛等恶候。愈后结成形状不一、厚薄不等的瘢痕翳障,从而使神光发越受阻,而产生视力障碍。

黑睛为五轮之风轮,在脏属肝,肝胆相表里,故黑睛疾患常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辨证时应予以注意。如翳障浮嫩,病情轻者,多为肝经风热;翳障色黄,溃陷深大者,多为肝胆实火;翳障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者,多为肝阴不足等。又肝肾二者相依,肝病常可影响于肾,故风轮发生病变,每多侵及瞳神。故需全面辨证,及时治疗,防止引起瞳神疾患。

黑睛疾患的主要治则是祛除邪气,消退翳障,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他症,并促使早期愈合,缩小和减薄瘢痕组织。常用治法有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退翳明目等。他如点眼,滴眼、熏洗、热敷等亦可根据病情选用。总之,治疗黑睛诸疾,当明辨虚实,分清主次,审源堵流,防止黑睛疾患的发展和传变。

赤膜下垂 血翳包睛

赤膜下垂是指赤脉密布似膜,从白睛上方向下蔓延,渐蔽黑睛的疾患。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垂帘翳(《银海精微》)。若病情发展严重,赤膜从四周漫掩整个黑睛,则称为血翳包睛。见于《银海精微》。二者多为椒疮失治所致,后者多为前者发展而成,故而合并讨论。

赤膜下垂需与垂帘障相鉴别:《证治准绳•七窍门》载:“垂廉障证,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乃变证,非本病也。”可见鉴别二证的要点在翳膜颜色的红与白,赤脉的多与寡。

〔病因病机〕

多因椒疮增剧并发而来,肝肺风热毒邪壅盛,或肝火上乘于目,而致赤膜下垂;或心火内炽,肝热亢盛,热极成瘀,阻滞血络,气血壅阻,则赤脉丛生,而成血翳包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赤膜下垂:本病初起,黑睛上缘出现一片菲薄翳膜,且有赤丝牵绊,下垂至黑睛,渐次变大增厚,披复瞳神,赤脉尽头常有细小星翳(图28)。并伴羞明流泪,灼热刺痛,视物欠清。若膜大脉粗而赤,睛疼头痛者,则病急而易变;若脉丝细小,色泽淡红,眼珠与头俱不疼痛者,则病轻而少变。本病因椒疮而起,故翻转胞睑,可见椒疮累累成片。

血翳包睛:自觉赤涩疼痛,羞明流泪,头痛视昏。赤膜渐次变大增厚,赤脉纵横,由气轮伸入,遮蔽风轮,形成血翳。如发展严重,则赤脉扩大,翳膜结厚,呈一片混浊模糊血障,遮满黑睛,难辨人物。

辨证应以局部症状为主。前者来势较缓,目红珠痛较轻,仅生赤膜一片自上垂下(图28),常为肝经风热或肝火炽盛而致;后者进行较急,整个风轮赤脉贯布,形成血翳,隐蔽黑睛,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其形成除肝经火盛外,且常兼心经火毒。一旦形成血翳包睛,往往不易迅速消退,故当耐心治疗,并应注意根除椒疮,始能制其复发。

(二)论治要点

外治法在本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起局部症状轻微者,可单用点眼外治法治之;证情较重者,则须配合内服药物,并嘱病人耐心接受治疗。内治总以清热、疏风、凉血、化瘀为主,还需视其全身症状运用泄肺、凉肝、清心等法。还应根除椒疮,始能制其病情发展。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肝风热:

证候:赤膜下垂,羞明流泪;刺痒涩痛,或头部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疏风,清肝泄肺。

方例:退红良方〔167〕。

(2)肝火炽盛:

证候:赤膜下垂,膜大脉粗而赤,头疼眼痛剧烈,赤膜尽头星翳丛生,热泪频频,怕热羞明,口苦咽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清火。

方例:羚羊饮〔205〕。

(3)心肝热炽:

证候:黑睛血翳满布,甚或堆积如肉,白睛赤紫,目珠刺痛,畏热羞明,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治法:清心泻肝,凉血破瘀。

方例:破血红花散〔188〕。

2.外治:

(1)若翳膜红赤,可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211〕1日3〜4次,或千里光眼药水〔23〕滴眼,1日4〜5次。星翳平复,可改用犀黄散〔241〕或涩化丹〔177〕、石燕丹〔51〕点眼,1日3次。以磨障退翳。

(2)睑内椒疮累累者,须用海螵蛸棒摩擦法(详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消除颗粒以散血祛瘀。

(3)本证引起瞳神缩小者,可适当用扩瞳药。

(四)临证权变

赤膜下垂与血翳包睛虽有症状的轻重不同,但在病因病机方面却不易截然区分。临证时应视肺、肝、心何经热邪偏盛,而灵活论治。如肺肝风热用退红良方,可酌加凉血活血之品,如丹皮、红花等;亦可选用归芍红花散〔66〕加减。若兼见心中烦热,小便赤涩,脉左寸洪大,偏于心火旺盛者,当清心降火,可改用泻心汤〔131〕合导赤散〔95〕。若血翳包睛,兼眵多泪热,赤涩肿痛者,用破血红花散应酌加胆草、石决明、生石膏等。若膜大脉粗而赤,头疼珠痛,急当清泄肝火,以防逆传,可选用羚羊饮。若兼见口渴喜冷饮者,当酌选加石膏、石斛等。若兼见大便秘结者,宜加用大黄、芒硝、麻仁等。

〔调护〕

注意眼部卫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厚味。提倡一人一巾和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应定时消毒,更不可与他人共用。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视力严重下降者,还应在外出时注意安全。

〔应用例案〕

赵XX,女,48岁。1975年3月11日初诊:左目沙涩不适5、6个月之久,时轻时重,近十几天来症状忽然加重,目珠涩痛,流泪羞明,视物不清。检查,左眼上睑睑内椒粒密集,疙瘩不平,赤膜从白睛上方垂下,已近瞳神边缘,赤脉密布,此为赤膜下垂。治以加减退赤散(酒黄芩12克 秦皮3克 赤芍 丹皮 生地各9克 木通3克 炒栀子6克 青黛0.3克)加川黄连1.5克。外用海螵蛸棒擦法,治疗睑内椒粒,服药6剂,摩擦1次。3月18日复诊:脸内椒粒见疏,赤膜稍退,又行擦法一次,服上药6剂。3月25日三诊:睑内椒粒大部已平,留有少量疤痕,眦帷尚有少数椒粒,赤膜已去大半,已不羞明流泪,视物较前清晰,又服上方21剂。4月18日四诊:睑内仍有少量椒粒,赤膜已尽,青睛上部边缘留有菲薄云翳,其上已无赤脉贯穿,此症已愈,嘱其停药。(《张皆春眼科证治》)

聚星障

本病是黑睛上聚生多个细小星翳的眼病(图29)。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多因外感风邪,或热病后,或慢性疾病导致正气虚衰,或月经不调等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下发病。可单眼为患,亦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生。本病传变较速,贵在早治,若拖延日久,不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甚则变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证。愈后遗留瘢痕翳障,影响视力。

本病需与凝脂翳初起相区别。凝脂翳初起,虽生翳如星,但形状较大,多单个存在,且迅速扩大加深,翳如凝脂,每兼黄液上冲,与本病是不同的。

〔病因病机〕

1.风热或风寒之邪外侵,上犯于目。

2.外邪入里化热,或肝热内蕴,复受风邪,风火上攻黑睛。

3.脾虚蕴积湿热,熏蒸黑睛。

4.素体肝肾阴虚,或热病后阴津亏损,虚火上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自觉眼内沙涩疼痛,或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红赤不明显;黑睛猝起翳障,状如针尖,或如称星,颜色灰白或微黄,数颗或数十颗不等,或齐起,或先后渐次而生。其排列形式不一,可散漫排列如云雾状,可联缀成串,呈丝缕状,亦可纡曲融合呈地图状。若病情严重,可向深部发展。一般不作脓,但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辨证需注意全身证候与局部症状综合分析。属风寒、风热者多兼表证;属肝火炽盛者每见口苦口干,舌红脉数,眼部症状较重;属湿热蕴蒸者多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兼见头重胀,胸闷口粘,舌苔厚腻;阴虚火旺者病情亦多缠绵,但无湿热之象,却有阴精不足之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常因外感风邪所致。且肝经伏火、湿热熏灼、久病耗阴等因素所致者,又易兼挟风邪,所以治疗本病,应注意祛风药物的运用。更应审病因、别脏腑,随证情治之。病势急骤者以外受风邪或肝火炽盛者为多,病情缠绵或反复发作者,以湿热蕴蒸或阴虚火旺为多,或为正虚易受风邪而然,临床须辨虚实寒热,耐心调理,方可获效。外治以解毒疏风,退翳明目为主,内治以疏风、清热、散寒、化湿、滋阴诸法为治。

(三)常见证洽

1.内治:

(1)外感风热:

证候:黑睛星翳,翳色灰白,白睛红赤,羞明隐涩,恶风发热,或头痛鼻塞,眉骨痠痛,咽痛溲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热。

方例:银翘散〔222〕,或羌活胜风汤〔109〕。

(2)外感风寒:

证候:黑睛星翳,白睛微红,羞明流泪,恶寒重发热轻,或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方例:荆防败毒散〔158〕或四味大发散〔62〕。

(3)肝火炽盛:

证候:星翳渐次加深扩大,眼睑红肿,白睛混赤,星翳色黄,团聚一片,羞明流泪,口苦口干,溲赤短少,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例:龙胆泻肝汤〔58〕,或石决明散〔48〕。

(4)湿热蕴蒸:

证候:黑睛星翳,睑肿目赤,翳色微黄滞,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兼见头重且胀,胸闷不舒,口粘而腻,溲黄便溏,舌红苔黄而腻,脉濡或滑。

治法:清热化湿。

方例:三仁汤〔16〕。

(5)阴虚邪留:

证候:患病日久,或热病后期,迁延不愈,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眼内干涩不适,头晕耳鸣,舌红乏津,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散邪。

方例:加减地黄丸〔82〕。

2.外治:

(1)局部滴用龙脑煎〔59〕,或用点眼秦皮煎〔169〕滴眼。

(2)瞳神缩小者,酌用扩瞳剂。

(3)用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千里光、秦皮、银花等煎水,作湿热敷。

(4)后期遗留瘫痕翳障者,可点用犀黄散〔241〕。

3.针灸疗法:可选用睛明、四白、丝竹空、攒竹、合谷、足三里、光明等穴,每次取局部1〜2穴,远端1〜2穴,视病情用补泻手法。

(四)临证权变

本病因风邪外袭者,除视风热,风寒施治外,可酌加木贼、蝉蜕、密蒙花等以增强退翳之功。对火毒炽盛者,可选加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以增强解毒之作用。若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芒硝之类。若痰热上扰者,可酌加贝母、竹茹、前胡等。若患者久病气阴不足者,可加党参、麦冬益气生津。虚火甚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此外,均可选用菊花、蝉蜕等以增加退翳明目之效。

〔调护〕

起居有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外邪侵袭。勿过食炙煿五辛,肥甘厚味。久病者注意调养,增加营养,耐心治疗。注意眼部卫生。

〔应用例案〕

邱XX,男,41岁,初诊于1962年9月26日。双目发红将近一月,干涩昏花,多泪而痛,黑睛星点小如针锋,弥漫一片,瞳神披蔽,故而视物不明。舌淡红,脉浮数,症属风热上扰,治以驱风散热。羌活胜风汤四剂。

二诊:红退,星点依旧,咳而多痰,口苦咽干,舌苔微黄而腻,当以祛痰清热。温胆汤加象贝、花粉、黄芩、三剂(以后又服三剂)。

四诊:黑睛星点巳退,目视恢复,眼尚感干涩,盖椒粟为患,须轻轻开导。温胆汤加象贝、杏仁,五剂。(姚清和:《眼科证治经验》)

附:银星独见

本病是指黑睛生翳一、二颗,其色如银,形如星的一种病症,故称之谓“银星独见”。见于《证治准绳》。该书载:“大凡见珠上有星一、二颗,散而各自生,过一、二日看之不大者方是,……若连萃贯串相生及能大者,皆非星也。”《张氏医通》载:“乌珠上有星,独自生也。盖人之患星者,由火在阴分而生,故不能大,若能长大者,必是各障之初起也,……不出一、二日间,渐渐长大,因而触犯,遂之损目,若误认为星,则谬矣。”

本病多因肾阴不足,或虚火上炎,郁滞于风轮,结而为星;或风热犯目,气实壅滞于络所致。证见眼觉碜涩不适,羞明流泪,抱轮微红,黑睛生翳一、二颗,其色如银,形小如星,多不长大,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愈后可遗薄翳,视力多无损。

本病须与聚星障及凝脂翳初起之星相区别。聚星障见抱轮红赤,黑睛上骤起细小星翳数个,可连缀成片,或排列成行,且可相互融合,呈条状或树枝状。凝脂翳初起亦先为星,但能迅速长大而成片,与本病不同。

银星独见的治疗,初起属风热犯目者,全身可兼见鼻塞流涕,眼疼头痛,舌苔薄,脉浮或浮数。治宜祛风清热。方用菊花决明散〔216〕或桑菊饮〔193〕加蝉蜕、草决明等。病久多属肾阴不足,全身可兼见遗精梦泄,头昏腰痠,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兼以退翳。方用六味地黄丸〔33〕加谷精草、白蒺藜、车前子、蝉蜕等。虚火上炎甚者,可用知柏地黄丸〔148〕加白薇、花粉、寸冬等。

外治可选用三黄眼液〔18〕,或10%千里光眼液〔24〕滴眼,1日3〜4次。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七窍门》:"聚星障证,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渐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数余。如此生起者,初起者易治,生定者退迟。能大者有变,团聚生大而作一块者,有凝脂之变;联缀四散,傍风轮白际而起,变大而接连者,花翳白陷也。”

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是指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形如花瓣,善变速长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图30)多因风热毒邪引起,此痛发展迅速,若失治,易变生黄液上冲、蟹睛等恶候。本病愈后常留瘢痕,影响视力。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热毒邪,内有肺肝积热,壅实上冲,火灼络内,攻冲风轮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患眼沙涩,似有异物,刺痛羞明,眵多流泪,前额疼痛,胞睑紧闭,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四周骤起翳障,其色灰白或微黄,渐渐厚阔,中间低陷,甚则深陷,状如花瓣或碎米、鱼鳞。未遮满瞳神者,瞳神尚且可见,证重者则出现瞳神紧小、黄液上冲等,若黑睛溃破,则变生蟹睛;亦有不从黑睛边际而生,而于风轮上起翳如凝脂,色灰白或微黄,初小如星,渐大并溃陷,或呈条状,或呈边缘不规则的片状;亦有黑睛上先发聚星障,细颗如星,连续窜生呈条状,后渐扩大,溃破后亦可牵连混合而成片。愈后遗留瘢痕,可严重影响视力。

本病病势急重,且以实证为多。发病之初,多系肝肺风热;病邪入里,则可见头目剧痛,发热口渴,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则证属热炽腑实、病情迁延不愈者,亦有属于湿热壅盛及阴虚火旺者。

(二)论治要点

本病急重,且以实证为多,病初起,多系肺肝风热,治以疏风清热;热邪传里,热炽腑实者,急当通腑泻热。病势急重,热象明显者,即使无大便秘结之症,亦可使用泻下法清泻热毒,大便一畅,眼症常可顿减。外治以清热解毒,退翳明目为要,临证常结合使用扩瞳剂,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且可防止瞳种干缺。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肝风热:

证候:黑睛骤起白翳,状如花瓣,或似鱼鳞,但未扩展串连,畏日羞明流泪,红赤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邪。

方例:加味修肝散〔79〕。轻者可用蝉花散〔247〕。

(2)热炽腑实:

证候:白睛混赤,花翳从四周蔓生,迅速扩大,蔓掩黑珠。可兼眼睑肿胀,眵泪俱多,头目剧痛,烦躁,口苦口渴,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热。

方例:泻肝散〔133〕。

2.外治:

(1)黑睛生翳,局部红赤较重时,宜清热解毒为主,可用朱砂煎〔96〕点眼,兼用桑菊祛风汤〔194〕洗眼。

(2)若红赤已退,黑睛低陷平复,障翳仍在,则以退翳明目为主,可用珍珠散〔157〕,或琥珀散〔235〕外点。

(3)病重者,滴用扩瞳剂,如1%阿托品液,以防瞳神干缺。

(四)临证权变

本病初起,多系肺肝风热,若肺火偏盛者,可加桑白皮、生石膏等以清泻肺火;肝热偏盛者,可加夏枯草、胆草以清泻肝热;白睛红赤暗滞,刺痛明显者,可选加苏木、红花之品以活血散瘀;若热炽腑实,目赤痛甚者,亦可酌加红花、赤芍、丹皮等以凉血化瘀止痛。

花翳白陷失治或误治,亦有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可辨明证候,参照聚星障之“湿热蕴蒸”、"阴虚邪留”等予以施治;病至后期,红退痛止,遗留瘢痕翳障者,又可参照“宿翳”一节予以处理。

〔调护〕

注意眼部卫生,勿过食辛辣厚味食物,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应忌烟酒,戒急躁,保持心情舒畅。素体虚弱者,应注意调护和治疗。

〔应用例案〕

郑XX,男,32岁。1964年10月10日初诊:右目发红20余天,两天前曾饱食羊肉,食后右目突然剧痛,羞明流泪,不能见物,检查,右眼胞睑红肿高胀,白睛红赤,下方赤丝尤密,风轮中央大片白翳,中间凹陷,边缘附以黄白色凝脂,青睛下方边缘始见黄液如线。大便不通、腹满、脉实、右关尤甚,舌质红,苔黄厚。此为花翳白陷合并黄液上冲,治以新加羚角饮(羚羊角0.3克,酒黄芩9克,柴胡6克,酒大黄9克,明粉3克、知母、元参各9克,银花30克,赤芍9克,酒茺蔚子6克)加炒山楂9克,枳壳6克,服药2剂。10月12日复诊:大便已通,腹满稍减,黄液已尽,风轮中央白陷稍有好转,脉仍有力,苔黄而厚,又服上方去大黄、元明粉2剂。10月14日三诊:腹已不满,脉转沉数而弦,苔薄黄,白睛赤丝减退,青睛花翳白陷渐平,目痛大减,又以上方去枳壳,山楂,加酒生地12克,服用9剂。10月24日四诊:白睛淡赤,白翳较前缩小,边缘平滑,已无凝脂附着,但中间仍有凹陷,症已转花翳低陷,给当归元参饮服之,又服21剂。11月18日五诊:曰睛已复如常,青睛云翳挡神,视物昏蒙。此翳难退,嘱其停药。(《张皆春眼科证治》)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七窍门》:“花翳白陷证,因火烁络内,膏液蒸伤,凝脂从四围起而蔓神珠,故风轮皆白或微黄,视之与混障相似而嫩者。大法其病白轮之际,四围生漫而来,渐渐厚阔,中间尚青,未满者瞳神尚见,只是四围略高,中间略低,此乃金克木之祸也。或有就于脂内下边起一片黄膜,此二证夹攻尤急,……亦有不从沿际起,只自凝脂,翳色黄或不黄,初小后大,其细条如翳,或细颗如星,此边起一个,彼边起一个,四散生将起来,后才长大,牵连混合而害目,此木火祸也。”

目经大成》:“此症初起双目便赤肿,狂痛,畏明,生眵。开视青睛沿际许多白点,俨若扭碎梅李花瓣,瓣色黄而浮大者尤险,一昼夜牵连混合,蔽蔓神珠,看之与混睛障相似,却善长速变,且四围翳起,中央自觉低陷,甚则翳蚀于内,故名花翳白陷。”

凝脂翳

本病为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其色或黄或白,善变而速长,或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若治不及时,每易迅速毁坏黑睛,甚至水膜溃破,黄仁绽岀,变生蟹睛恶候,愈后视力受到严重障碍,甚至失明。

〔病因病机〕

1.多因黑睛表层损伤,风热邪毒乘隙侵入。若素有漏睛,邪毒巳有蕴伏,更易乘伤袭入而发病。

2.脏腑热盛,肝胆火炽,上攻于目,气血壅滞,蓄腐成脓,黑睛溃烂。

3.或因花翳白陷,聚星障等病情迁延,复加邪毒,恶化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自觉眼内沙涩,灼热刺痛,畏光流泪,白睛红赤,黑睛上有翳如星,其色白或微黄,表面污浊,边缘不清,中央有凹陷,其上如覆薄脂。此为凝脂早期,若治疗及时得当,病情多可控制,愈后遗留有宿翳。

若治不及时,正不胜邪,病情向纵深扩展,症见头目剧痛,胞睑肿胀难睁,热泪如汤,白睛混赤壅肿,星翳迅速扩大,翳上复有一片凝脂,色黄浮嫩,边缘肥厚不清,凹陷亦逐渐变大变深,甚则漫及整个黑睛。因神水受灼,而于黑睛内,黄仁前下方出现黄色脓液,是为黄液上冲(图31)。若诊治及时,病情尚可控制,但愈后常留厚翳。

若病情继续进展,水膜溃烂变薄,甚则黑睛溃破,黄仁绽出而成蟹睛恶候,结瘢后留有斑脂翳。若毒攻珠内,病势更为凶险,终为目珠塌陷而失明。

亦有发病来势迅猛,病情凶险者。初起眼眵及凝脂即为黄绿色,黄液上冲极为严重,可于一、二日内溃破黑睛,黄仁、神膏绽出,甚至迅速脓攻全珠,眼珠萎陷而失明。

(二)论治要点

本证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洽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初期挟风者,宜祛风清热解毒;里热火毒炽盛者,宜泻火解毒通便;少数属正虚邪恋者,宜扶正祛邪。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壅盛:

证候:黑睛生翳如星,边缘不清,表面污浊,如覆薄脂,白睛红赤,羞明流泪,眼睑浮肿,珠痛头痛,视力下降。或兼恶寒发热,溲黄短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例:新制柴连汤〔244〕。

(2)火毒炽盛:

证候:凝脂大片,窟陷深大,黄液上冲,胞睑红肿,紧涩难开,热泪频流,眵多色黄或黄绿,白睛混赤壅肿,或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方例:四顺清凉饮子〔65〕。

(3)正虚邪留:

证候: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不足,凝脂溃陷,渐见减薄,日久不敛,白睛红赤不显,眼痛羞明较轻,舌淡脉弱。

治法:扶正祛邪。

方例:托里消毒散〔88〕。

病至后期,邪毒已清,遗留瘢痕翳障者,可参照宿翳处理。

2.外治:

(1)局部可用点眼秦皮煎〔160〕。或黄芩、黄连、千里光等清热解毒药制剂滴眼,可频频滴用,睡前涂穿心莲眼膏〔156〕。

(2)结合滴用扩瞳剂,以防瞳神干缺。

(3)以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大青叶、荆芥、防风、千里光、野菊花等煎水,澄清过滤,洗患眼,作湿热敷。

3.针灸疗法:取睛明、承泣、丝竹空、攒竹、翳明、合谷、肝俞、阳白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1〜2穴,交替使用,视虚实而施补泻手法。

(四)临证权变

风热壅盛、火毒炽盛者,在原方基础上可选加银花、千里光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若大便不通者,还可酌加芒硝以增泻下之力;白睛瘀赤较甚者加犀角、丹皮、桃仁、红花等凉血化瘀之品;眵呈黄绿,邪毒炽盛者,再加银花、蒲公英、菊花、千里光等以清热解毒。

〔调护〕

本病来势猛,变化快、病情严重,应日夜监护。若病情有变化,须及时处理。对患者使用的洗脸用具、敷料、用品等应及时严格消毒。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腥发之物。

〔应用例案〕

朱XX,男,45岁,于1959年7月7日就诊,门诊号0394。主诉:左眼过去有云翳,7天前左眼发红生翳,羞明流泪,眼痛,口干,大便燥,小便黄。

检查:左眼白睛红赤,黑睛偏外下方有凝脂翳下陷,面积约3X4毫米,荧光素染色阳性。舌苔微黄稍腻,脉浮而有力。

诊断:凝脂翳。属于内热挟风型,用双解汤(金银花15克 蒲公英15克 天花粉9克 黄芩9克 枳壳4.5克 龙胆草9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桑皮6克 甘草3克)加大黄4.5克,芒硝4.5克,服3剂,眼痛止,微流泪,大便已润,白睛红赤大减,黑睛凝脂翳下陷显著平复,面积较前缩小。舌苔轻薄,脉弦数。继以前方去大黄、芒硝,服7剂,7月14日复诊,白睛红赤全消,凝翳下陷平复,呈斑翳状,视力0.6,嘱其停药。(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此症为疾最急,昏瞽者十有七八。其病非一端,起在风轮上,有点,初生如星,色白,中有(米厭),如针剌伤,后渐渐长大,变为黄色,(米厭)亦渐大为窟者。有初起如星,色白无(米厭),后渐大而变,色黄始变出(米厭)者。有初起便带鹅黄色,或有(米厭)无(米厭),后渐渐变大者。或初起便成一片如障,大而厚,色白而嫩,或色淡黄,或有(米厭)无 (米厭)而变者。或有障,又于障内变出一块如黄脂者。或先有痕(米厭),后变出凝脂一片者,所变不一,为祸则同,治之不问星障,但见起时肥浮脆嫩,能大而色黄,善变而速长者,即此症也。”

黄液上冲

黄液上冲是指黑睛内黄仁前积有脓液,色黄而向上漫增的病症(图32)。在《秘传眼科龙木论》中称为“黄膜上冲”。《目经大成》认为实“非膜而为液”,故改本名。多由凝脂翳或瞳神紧小等病变生。甚者,脓液可全掩瞳神或渗入瞳神后部,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多因过食辛热炙煿、膏粱厚味,酿成阳明积热,加之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其症初起,疼痛羞明流泪,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与黄仁之间脓液积聚色黄或微黄,一般多沉在下方,上界呈水平面,还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其量或多或少,可稀可稠。量少者如指甲根之白岩,量多者可遮掩整个瞳神。若因凝脂翳等引起者,极易穿破黑睛,变生蟹睛等恶候;若有瞳神紧小,扱易适成瞳神干缺,以致变证丛生;若脓攻全珠,病情险恶,易致眼珠塌陷而失明。

本病一股均属阳明热毒炽盛,大抵以黄液色淡、量少,发展稍缓者属轻;黄液色深,发展迅速,量多而遮掩瞳神者属重;若二便不利,则更为严重。

(二)论治要点

本病无论其证之轻重,总宜泻火解毒为治疗大法,亦可参阅凝脂翳、瞳神紧小之治法。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阳明热毒炽盛。

证候:黄液上冲,抱轮红赤,瞳神紧小,羞明流泪,头目剧痛,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例:通脾泻胃汤〔199〕、眼珠灌脓方〔220〕。

2.外治:

(1)局部用立胜煎〔44〕滴眼,以清热解毒止痛。

(2)滴用扩瞳剂,以防瞳神干缺。

(3)可选用荆芥、防风、羌活、川芎、黄芩、银花等祛风清热解毒药煎水,作湿热敷。

(4)参照凝脂翳、瞳神紧小证之外治法。

(四)临证权变

本证热毒甚者,可加银花、公英等以清热解毒;若血热甚者,可选加犀角、丹皮等以凉血清热。证属肝胆热毒者,宜清肝肾火解毒,可用龙胆泻肝汤〔58〕加银花、连翘、公英;个别患者属于脾胃虚损,寒湿内蕴化火,证见目珠痛轻,抱轮淡红,脓色淡红而较少,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则宜温中健脾益胃,可用理中汤〔219〕加地丁、败酱草、黄芪等。

〔调护]

本证多由凝脂翳、瞳神紧小等病而发,故患有此类眼疾应及时正确的治疗。平素少食炙煿辛热、肥甘厚味之品,以防脾胃积热。患本病者,除内服药外,应结合外用药物的应用,以防变生他症。

〔应用例案〕

封XX,男,69岁。1970年6月17日初诊:左目红赤疼痛10余天,自昨日加重,头目剧痛,羞明难开,结眵流泪,视物不清,二便尚利。检查,左目白睛赤丝满布,下部尤重,风轮花翳深凹,边缘附以凝脂,底部嫩白,遮蔽瞳神上部边缘,风轮下部始见黄液,如指甲白岩之状。此为花翳白陷,兼黄液上冲,治以通脾泻胃汤加银花18克,元明粉3克,服药2剂。6月19日复诊:头痛、目痛减轻,白睛赤丝减少,青睛下部黄液已尽,花翳白陷如前,以上方去大黄、元明粉,加柴胡6克,青黛0.6克,酒生地9克,又服6剂。6月26日三诊:白睛淡赤,青睛呈现花翳低陷,给当归元参饮服之。服药15剂。7月12目四诊:低陷渐平,留有菲薄之翳,挡住瞳神上部,视物不真,嘱其常用桑椹子9克,蝉蜕3克,车前草6克,浸水饮之,每日一次连服半年。1971年2月5日五诊:视物较前清楚,云翳稍减,嘱其停药。(《张皆春眼科证治》)

按:本例患者年近70,虽属阳明邪盛,但其肝肾已亏,不宜过用苦寒泻下之剂,故仅用2剂通脾泻胃汤加减,即去大黄、元明粉,加酒生地以滋补肝肾之阴,加柴胡、青黛以清肝胆火邪。后则花翳白陷亦逐渐向愈。

蟹睛证

蟹睛证是因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状如蟹睛的病症(图33)。见于《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称“蟹目”、"损翳”。此外,又称“蟹睛疼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蟹睛突起”(《古今医统》)、“蟹睛横出”(《目经大成》)、“蟹珠”(《银海指南》)、“蝇头蟹眼外障”(《眼科纂要》)。

〔病因病机〕

多因凝脂翳,花翳白陷等,病变向深层发展,腐破风轮,黄仁绽岀而成:或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偶因咳嗽、喷嚏、怒吼、号哭、大便用力等,促使气血上涌,努破黑睛,黄仁乘势脱出所致。此外,还可由眼外伤及严重疳眼引起。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黑睛溃破,可见黄仁自溃口绽出,其色棕黑,高于黑睛表面,状如蟹眼、蝇头,甚则横长如黑豆,周围绕以灰白翳障,瞳神变形如杏仁状。此时,因黑睛溃破,邪毒外泄,疼痛缓解,愈后遗留斑脂翳之类,可致神水流行受阻,继发绿风内障。

发病初期,蟹睛表面紧张,肿胀如球,疼痛剧烈,脉象弦数有力,多属肝胆火炽之实证;发病后期蟹睛表面虚软不痛,脉虚数无力,或兼腰痿潮热,多属水亏火旺之虚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宜分虚实,初起为实,以泻肝为主;病久多虚,以补肾为主。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胆火炽:

证候:风轮凸起黑𥅲,状如蟹睛,紧张如球,疼痛,赤涩流泪,羞明难睁,口苦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肝。

方例:泻青丸〔136〕。热毒甚者可酌加银花、连翘等以热解毒。

(2)阴虚火旺:

证候:可见蟹睛平复,虚软不痛,视物昏暗,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丸〔148〕。

2.外治:

(1)局部以黄芩、黄连等眼药水滴眼,蟹睛平复点用八宝眼药〔12〕,以退翳明目。

(2)配合点用扩瞳药。

(四)临证权变

初起属肝胆火炽者,须注意选加银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兼有大便闭结者,可改用泻肝汤〔134〕,以通腑泻热。缘外伤所致者,可在泻青丸的基础上,选加桃仁、红花、丹参、丹皮等以散瘀血;疳疾上目导致者,治当改用健脾杀虫,清肝明目之法,可用肥儿丸〔147〕选加石决明、草决明、蒲公英等治之。蟹睛证后期,诸症已减退者,可用四物汤〔64〕加草决明、菊花、密蒙花退翳明目,滋肝养血,还可加枣仁、五味子、白芍等酸收之品,以利蟹睛平复。

〔调护〕

勿用脏手、脏毛巾揉擦,保持患眼清洁。力求避免咳嗽、喷嚏、用力大便等,以免加重黄仁脱出;饮食忌辛辣。

〔应用例案〕

大名尚XX,女,27岁。病初,觉二目酸疼,右目为甚,隔日赤丝忽起,热泪恒流,黑珠稍塌陷。急请本处医生治疗,点、服并施,疼未止,又从塌陷中生出黑泡一颗,大如绿豆。1961年来我院就诊。诊断:按其脉,厥阴弦数,惟右寸洪大。此乃肺气旺盛,肝木不平,金木相攻,以致黑珠破裂,而黑泡凸出。处方:先刺上星、百会;内服泻肝活血汤(生石膏、当归、川芎、赤芍、胆草、连翘、胡黄连、玄参、没药、大贝、白芷、黄芩、夏枯草、银花、甘草),加田三七五分,3剂而疼即止。后改养荣平肝汤常服;外用消炎散洗罨;再将臂臑、合谷略刺。月余,黑泡低落,而睛光渐长,但瘢痕终身难以退净。(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文献摘录〕

《目经大成》:“此证视风轮上有黑珠一颗,周围肤翳略缠者是。盖缘暴风客热,暨水衰火炎,医不合法,致凝脂、黄液、木疡诸病蚀破青睛,黑睛(按:指黄仁)从破处而出;始如蝇头,中如蟹睛,甚则横长如黑豆,故呼上名。软而不疼,金井但斜未败,准可许其平复。间有结痂如豆壳,壳落始愈者。然补穿合碎,虽妙手空空,瘢痕终乎不免。若尖硬痛紧,药饵再误,则黑白混一,蟹睛决不能平。不则必裂,青黄迭出,目其随眇已乎。”“蟹睛本医药妄乱逼成,一切汗吐下诸法皆用不着,合选和而带补之方,加五味、枣仁、白芍徐徐酸敛,日久自然收入。若未经看治,此则木火强盛,脉必浮弦而数,须抑青、泻青、八正逐客等等洁净脏腑,然后宜和宜滋养,细心调理,十九无害。”

混睛障

混睛障是指黑睛水膜之深层漫生灰白或浑红色翳障,混浊不清,障碍视力的眼病(图34)。病名见于《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称"混睛外障”。《证治准绳》又称"混障”。本病过程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治疗,方可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瘢痕而影响视力。

〔病因病机〕

多因肝经风热上扰于目,损及黑睛,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亦可因外受湿邪,或内蕴湿热,湿浊熏蒸,上犯黑睛;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或素侬阴虚,劳瞻竭视,雕缕细作,致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初起自觉碜涩畏热羞明,疼痛泪出,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视物昏蒙,黑睛从中央或边际深层发生灰白色翳障,逐渐漫掩全部黑睛,使风轮如浊烟笼罩,失却晶莹润泽之色,如镜面呵气之状,或如磨砂玻璃状(图34)。若从侧面视之,能隐见瞳神。细察之,隐隐可见黑睛深层有灰白色线条参杂,赤脉自黑睛边际蔓入中心,最后侵及整个黑睛,呈现一片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难辨人物。经数月,翳障可逐渐变薄,但不能全退,遗留厚薄不等的瘢痕,对视力影响不等。与此同时,易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予以重视,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本病不但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年深日久,则黑睛全变白色。

发病初期,水膜混白,头眼俱痛,脉浮数者,多为肝经风热;水膜混赤,刺痛流泪,口苦苔黄,便秘溲赤,脉弦数者,多为肝胆热毒;病情缠绵不愈,头重困倦,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者,证属湿热上攻;反复难除,干涩隐痛,抱轮微红,口干咽燥,脉细而数者,证属阴虚火旺。

另外,混睛障呈白色者,最忌光滑如瓷;翳障浑赤者,最忌紫脉粗大爬紧,此二者均属难治之证。

(一)论治要点

本病之发生,多为热毒所致,所以清热解毒为本病治疗的要点。挟风者,宜疏风清热而解毒;肝胆热毒者,宜泻肝而解毒;挟湿者,宜除湿清热而解毒;阴虚火旺者,则宜滋阴而降火。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

证候:头目俱痛,畏光流泪,白睛抱轮红赤,黑睛水膜之深层有灰白色翳障,舌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例:羌活胜风汤〔109〕。

(2)肝胆热毒:

证候:黑睛混赤,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解毒。

方例:银花解毒汤〔221〕加减。

(3)湿热上攻:

证候:病程绵长难愈,白睛红赤,黑睛混浊,视物昏蒙,头重困倦,胸闷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例:三仁汤〔16〕。

(4)虚火上炎: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眼干涩而疼痛不甚,抱轮微红,黑晴混浊如烟笼罩,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兼咽燥干咳等症者为肺阴不足,用百合固金汤〔86〕;兼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等症者为肾阴不足,用知柏地黄丸〔148〕。

2.外治:

(1)局部点用涩化丹〔177〕、犀黄散〔241〕或磨障灵光膏〔249〕以消退翳障。

(2)酌用扩瞳剂滴眼。

(四)临证权变

发病初期,属于肝经风热者,需在羌活胜风汤疏风清热的基础上,酌加银花、连翘、栀子等以助解毒;若系先天梅毒者,宜重加土茯苓驱梅解毒。若肝胆热毒炽盛者,银花解毒汤中的银花、公英宜重用,再加野菊花、土茯苓以清热解毒;兼有瘀滞甚者可选当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滞;若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玄明粉,以助大黄通腑泻下。湿浊上攻者,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土茯苓、萆薢、银花、连翘等。病至后期,遗留宿翳者,可参照宿翳处理。

〔调护〕

本病缠绵,需耐心调治,病变初期每易诱发瞳神缩小干缺,应密切观察病情。患者应进食富有营养而少食肥甘厚味,同时注意针对全身症状及体质情况,悉心调治。

〔应用例案〕

左XX,男,13岁。于1953年6月18日初诊。其母代述:其父有梅毒史。于20天前,左眼发现羞明流泪,鼻流清涕,又10余天后,眼红、羞明加重,双眼失明。在XX眼科医院治疗,住院7天,不见好转,医生说此病系先天性梅毒引起,眼内云翳不可能退净,故出院来此就诊。检查:双眼视力均光感,黑睛混浊,漫珠一色,如磨砂玻璃状,并有赤脉贯入黑睛,白睛混赤。舌苔微黄,脉细数。诊断:混睛障。用银花解毒汤服5剂后,6月22日复诊,双眼红略退,黑睛混浊微减,视力半尺指数。继服10剂后,于7月1日三诊,白睛红显著消失,黑睛混浊及赤脉明显消退,羞明流泪已愈,舌苔已愈,双眼视力均0.07。继按上方减大黄、黄芩各3克,服至7月10日,双眼黑睛混浊大部分消退,赤脉完全消失,白睛已恢复正常,右视力0.6,左0.3。又按上方服10剂后,双眼黑睛混浊完全消失,两眼视力均1.2,嘱其停药。(《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混障却分红白,有余不足之灾。红速白迟皆退。久而点服方开,红畏紫筋爬定,白嫌光滑如苔,带此两般症候,必然难退易来。”

轮际起泡 风轮赤豆

轮际起泡是指风轮边际发生灰白或灰黑色泡状颗粒的病证(图35)。病名见于《目科捷径》,原称为“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现简称轮际起泡。病名虽云“起泡”,其实和发生于白睛表层的金疳颗粒形态相似,属实心性小颗,并非水泡。颗粒可为一个或多个,较金疳之颗粒虽小,但因发生于风轮边际,患眼睑闭难睁、疼痛、羞明、流泪等症状较金疳剧烈得多。失于治疗,还可导致风轮穿破的严重后果。

风轮赤豆是指风轮上有颗粒突起,其上及周围有赤丝缠布,色红如赤豆的病证(图36)。《证治准绳》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证常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

轮际起泡和风轮赤豆均常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前者出现数日后顶部发生溃陷,以后或可消退,或可逐渐向风轮中央进犯,并有血管随之长入,使病变呈红色而如赤豆,即转为风轮赤豆证。后者的形成与前者有密切的联系,故尔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肺火壅盛,金胜凌木,故致小泡生于黑睛边际,且能进一步向风轮中央进犯。

2.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攻于目窍。

3.肝经火盛,热郁于目,使眼部血络瘀滞,郁结而为赤丝攀附于病变部位。

4.素体虚弱,或久病(如麻疹、顿咳、腹泻等)之后脾胃虚损,运化失职;或久居潮湿阴暗之处,致气滞痰停,痰气混结于风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轮际起泡证初起,病人自觉碜涩流泪,疼痛羞明,风轮边际出现一个或数个微隆起的实质性小泡疹,泡疹附近之白睛亦发红赤。数日后泡疹顶部发生溃陷。此为肺火凌克肝木而致,除眼部症状外,往往可在颈侧触及臖核。

轮际起泡形成的溃陷,数日后可逐渐消失,白睛红赤亦随之而愈。但本病可反复发作,溃陷亦可久不平复。此种类型,兼有口干鼻燥,舌红,脉细数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若伴面白少华,颈侧臖核成串,四肢乏力,舌淡脉弱者,则为脾胃气虚且挟痰湿之证。

轮际的泡疹有时可渐向黑睛中央发展,赤丝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色红如赤豆,此则多属肝经积热而成。赤豆日渐增大,并可溃破,亦可自行消退。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风轮赤豆亦可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流泪;休止时色淡白,诸证缓解。如此反复发作者,亦可据全身症状辨为阴虚火旺或脾虚挟痰。

(二)论治要点

此二证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受邪发病,故多虚中挟实之证,论治当辨明虚实主次,偏重实者以清肺肝为主,偏重虚者,以调理脾胃或养阴清肺为主。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肺火侵肝:

证候:风轮与气轮交界处骤起小泡,与病变相应处白睛红赤,碜涩疼痛,羞明难睁,热泪如汤,烦躁口渴,脉或右寸数大。

治法:抑金泻肺。

方例:抑金散〔115〕。

(2)肝经热炽:

证候:泡疹溃破并向黑睛中央发展,上有赤脉缠布,状如赤豆,热泪如汤,疼痛羞明,或兼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热。

方例:洗肝煎〔153〕。

(3)脾虚挟痰: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时隐时现,涩痛随之时作时止,颈侧可触及臖核成串,面色不华,四肢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或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例:香贝养荣汤〔162〕。

(4)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白睛红赤较轻,溃陷不易消退,口干多饮,或伴干咳,舌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

2.外治:

(1)外用朱砂煎〔96〕或涩化丹〔177〕点眼。

(2)根据证情,必要时滴用扩瞳剂,以防瞳神干缺。

(3)可视证情,选用热敷。

(四)临证权变

抑金散适用于以肺火壅盛为主之证型。若肺肝之热邪均盛,则可将抑金散与洗肝散合而加减。若赤豆丝脉粗大,色鲜红,又可用洗肝散合导赤散,并加丹皮、红花以凉血化瘀。若赤豆侵及黑睛中部,可加龙胆草以增泻肝清热之效。证属胆经湿热者,亦可选用龙胆泻肝汤〔58〕。溃陷久不平复,还可用补中益气汤〔103〕升举清阳,使目受温养而自愈。

〔调护〕

平素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减少复发。

〔文献摘录〕

《目科捷径•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凡人乌睛白睛之间起黑泡白泡者,皆气血两虚故也。其泡或青、或黑、或白,大小不一,其疼无比。既已气血两亏,再服苦寒必败。……仍以十全大补汤调理。若失禁忌,必有残患之虞。”

宿翳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或外伤后,遗留之瘢痕翳障。见于《目经大成》。历代眼科文献,根据其翳的形态、厚薄、范围、程度、色泽等情况命名,名目繁多。宿翳治疗较为困难,一般来说,翳薄而治疗得当,可望减轻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药多难以奏效。

〔病因病机〕

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患或外伤痊愈后遗留的瘢痕翳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患者黑睛上有翳障,形状不一,厚薄不等,部位不定,色泽不同,但表面光滑,边缘清楚,眼无赤痛。位于黑睛周边而未遮瞳神者,视力影响较小;位于黑睛中央遮蔽瞳神者,可严重影响视力。古代因宿翳形色厚薄的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聚星障形成的宿翳称“连珠外翳”;隐约可见,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者称“冰瑕翳”;色白如水晶,高厚满珠者称“水晶障”或“玉翳浮瞒”;蟹睛回收结疤于风轮,黄仁与疤痕相粘着,其色白中带黑,瞳神欹侧不圆者,称"斑脂翳”;按宿翳形态兮,尚有许多名称,这里不再赘述。

宿翳的辨证,首先应分辨新久。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年深日久者,多属不治。

(二)论治要点

本证属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治宜内外结合,用药总以补虚泻实,退翳明目为原则。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证候: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红退痛止,留有形状不一,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视物昏矇,眼内干涩,可无全身症状。

治法:退翳明目。

方例:消翳汤〔176〕。

2.外治:以磨障消翳为主,用涩化丹〔177〕、八宝眼药〔12〕点眼。

3.针灸疗法:采用眼周围远端循经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健明为主穴,太阳、合谷、翳明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轮取。

(四)临证权变

若有阴津亏损者,可重用生地,酌加玄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若余热未尽,仍有轻微红赤者,可加黄芩;若赤脉伸入翳中,气血瘀滞者,加红花、赤芍;气阴不足者,加用太子参;血虚者,合用四物汤〔64〕;肾阴不足者,合杞菊地黄丸〔126〕。总之,辨证需根据患者证情,灵活用药。

〔应用例案〕

黄XX,女,33岁,初诊于1961年8月12日。云因铁屑入目,继发感染绿脓杆菌,引起角膜溃疡,经治溃疡痊愈,结成斑疤,惟翳膜在于当瞳,视力仅为眼前手动,舌红苔白,脉细弦而数。症由外伤,肉膜不固,故而风邪乘隙而入。目下炎症虽退,但病根未除,治当追本溯源,除风益损主之。除风益损汤(生地、白芍、当归、川茸、防风、藁本、前胡)加黄芩、蝉衣,7剂(以后又续服一月)。五诊:黑睛属肝,肝藏血,为风木之脏,物击络损,阴血不足,肝木失荣,故而右目为邪中而起翳膜。前予除风益损之剂,白翳已淡,再宗原意,四物退翳汤(生地、赤芍、当归、川芎、蝉衣、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7剂(以后又继服一月)。十诊:白翳继续变薄,视力已达0.3,总以病根较深,虽久治难以退尽,拨云退翳丸(木贼草、羌活、川连、青龙衣、花粉、花椒、川芎、炒荆芥、薄荷、地骨皮、炒枳实、蝉衣、密蒙花、当归、蔓荆子、白蒺藜、菊花、甘草)。(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纂要》:“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之药为主,略加退翳之药;若风热稍减,则以退翳之药为主,略加祛风药、清热药。若一味清热,以致热气全无,则翳不冰即凝则燥,虽有神药,不能去矣。夫翳自热生,疔由毒发,发必在乌轮,乌轮属肝,则凡清肝、平肝、行肝气之药,如柴胡、芍药、青皮之类,皆退翳药也。浅学者流不识此理,惟执定蒙花、木贼、谷精、虫蜕青葙、决明为退翳之药,又不辨寒热,信于摭拈,糊涂乱用,非徒取识者笑诸,而且害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赤膜下垂与血翳包睛的辨证论治。

2.简述聚星障的临床表现。

3.试述聚星障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4.银星独见与聚星障、凝脂翳初起有何不同?

5.试述花翳白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局部治疗。

6.简述凝脂翳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7.对凝脂翳应如何辨证论治和局部治疗?

8.黄液上冲之病因病机和诊断依据是什么?怎样治疗?

9.试述蟹睛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10.试述轮际起泡和风轮赤豆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11.试述宿翳的病因及治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