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10学时
〔目的要求〕4学时
〔面授时数〕
1.掌握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视瞻昏渺、青盲、暴盲、视惑证、云雾移睛、肝虚雀目、高风雀目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
2.掌握瞳神散大证的辨证论治、用药禁忌及与绿风内障的鉴别。
3.掌握五风内障的辨治。
4.熟悉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瞳神紧小证的鉴别。
5.了解如银内障的发病过程、针拨术指征,熟悉针拨术手法。
6.了解云雾移睛与如银内障的眼前黑影的鉴别。
7.掌握血灌瞳神、视物易色的辨治。
8.了解能近怯远、能远怯近证的病因病机。
瞳神疾患是指发生于瞳神及瞳神之后的眼病。统归内障范畴,属于常见眼病。其病变多种多样,发病后影响视力一般较外障眼疾严重。根据瞳神疾患的发病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观可有瞳神散大、缩小或变形变色;另一种是外观无变化,但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色,或眼前有烟雾感,或云雾飘浮,或有蚊蝇飞舞,严重者可仅辨三光,甚致完全失明。
按五轮学说,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病常责之于肝肾。但瞳神疾患的病因十分复杂,除肝肾之外,和其他脏腑的关系也很密切。常常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也有因感受邪气而起者。其证有虚有实。虚证主要由脏腑内损,气血不足,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实证多因风热攻目,痰湿内聚,气滞血瘀,目窍不利而起。也有发于阴虚火旺,肝阳化风,脾虚湿停,气虚血滞等属于虚实夹杂证者。此外,白睛、黑睛疾患之邪气深入,及头部外伤以致气血失和等,也常引起瞳神疾患。
瞳神疾患的治疗,虚证一般多以补肝肾,养阴血,益精气等法;实证常用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法;虚实夹杂证宜用滋阴降火,柔肝熄风,健脾利湿,益气活血等法。此外,也有一些瞳神疾患尚需根据病情,配合局部用药、针灸、手术等法综合治疗。
瞳神紧小 瞳神干缺
瞳神失却其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称为瞳神紧小。本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则称为“瞳神缩小”。本病多属阳邪致病,临床表现以实证多见,故《原机启微》称本病为“强阳(阳邪过亢)搏实阴(阴精未亏)之病”。
瞳神失却正圆状态,边缘有缺损,甚或参差不齐,形如梅花、锯齿,或虫蚀的病证,称为瞳神干缺。病名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一草亭目科全书》称为“瞳神缺陷”。
瞳神紧小与瞳神干缺见症虽有差别,实则同为黄仁病变引起。瞳神干缺多为瞳神紧小失治而成。二者病因复杂,且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它症而导致失明。
瞳神紧小因具有白睛红赤或抱轮红赤,故须与绿风内障、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相鉴别。本病与绿风内障的鉴别;暴风客热和天行赤眼二病虽有白晴红赤,但无抱轮红赤,近黑睛处红赤较淡,其余部位红赤较甚,瞳神大小及展缩正常,风轮明洁,有眵泪可见,能尔我相传等,皆与瞳神紧小有别。
〔病因病机〕
1.由肝经风热或肝胆火毒上攻。
2.劳损肝肾,虚火上炎。
3.外受风湿,郁久化热,风湿与热合而上攻。
4.目患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真睛破损以及狐惑病邪毒攻目者,均能导致发病。
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深入眼内,蒸灼神水,伤及黄仁、以致黄仁展而不缩,瞳神紧小;火盛水衰,阴精耗伤,瞳神失于濡养,则干缺不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瞳神紧小初起,证见头痛时发眼痛拒按,入夜尤甚,赤涩流泪,羞明难睁,视力锐减,眼睑红肿,抱轮红赤。甚者白睛混赤,神水混浊,或见絮状物。黄仁肿胀晦暗,纹理不清,瞳神紧小,甚者缩小如针孔,展缩失灵。重证尚可并发黄液上冲之证。
瞳神紧小因系毒邪攻于黄仁,失治则黄仁易与其后之晶珠粘着,以致瞳神偏侧不圆,即为瞳神干缺证(图37-1)。粘着范围较广泛者,瞳神边缘参差,甚则瞳神紧缩如针孔、粟米、阴看不大,阳看不小。此证的瞳神可为黑色,亦可因内结膜障,瞳变白色或微黄,或因邪攻睛珠而令混浊,使并发内障而瞳现青白(图37-2),如此则神光被隔而目盲。
瞳神紧小的发病有急有缓,发病急骤者病势较重,初期多实证,常为外感风、热、湿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较缓者病势较轻、病情进展缓慢,常缠绵不愈,且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常因肝肾阴亏,火炎于上而发,抑或他病久患,阴血耗伤而邪热未除,转化而来。临证时,应结合全身证情进行辨证。至于病至后期,邪气已退,而目暗不明者,多为肝肾阴亏,目窍失养之故。
瞳神干缺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瞳神紧小证同。干缺的形成,多由肝胆蕴热或阴虚火旺而致。日久则局部粘着凝聚,邪毒虽去,瞳神干缺终难复原。
(二)论治要点
瞳神紧小证属瞳神疾患之重证,常致目中精气俱伤,神光散没。所以《证治准绳》指出,本病务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一旦形成瞳神干缺,即难免如《龙木论》所云,“名医拱手无方救,堪叹长年暗室居。”
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发病的缓急、眼部证候的轻重和全身兼证的不同。病势急重者多为实证,实证多采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病势轻缓者多属不足或虚实夹杂之证,治则常用滋补肝肾或滋阴降火之法。本病因其它疾患如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及狐惑病等引起者,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参考本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本病施以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瞳神干缺。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
证候:起病较急,瞳神紧小,眼珠坠痛,视物模糊,羞明流泪,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晦暗,纹理不清。全身可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新制柴连汤〔244〕。
(2)肝胆火炽:
证候:发病急骤,瞳神甚小,黄仁肿胀晦暗,展缩失灵,珠痛拒按,痛连眶额,热泪频流,抱轮红甚,黑睛水膜内壁有细小颗粒附着,神水混浊,或兼黄液上冲,伴烦躁易怒,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泻肝胆。
方例:龙胆泻肝汤〔58〕加石决明、夏枯草、茺蔚子等。
(3)风湿夹热:
证候:发病或急或缓,多见病情缠绵。瞳神紧小或干缺,目赤痛,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矇,眼前或见黑花,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伴全身肢节痠痛,头重胸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抑阳酒连散〔113〕。
(4)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病势轻缓,或病至后期,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瞳神多干缺不圆,伴见时而赤痛,干涩不适,视物昏花,或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地黄丸〔229〕。
2.外治:
(1)局部点用扩瞳剂 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防止瞳神干缺,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为1%阿托品液或软膏,每日点患眼1〜3次,或视病情而定。
(2)滴用清热解毒眼液 如10〜50%千里光眼液〔24〕或10%黄连素眼水〔214〕。
(3)局部热敷 常用热水或内服药药渣煎水作湿热敷,有助疏散瘀滞、退赤止痛的作用。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每次局部取二穴,远端配一至二穴。
(2)耳针: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患者之间的差别颇大,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与后遗症。如若病势急重,赤痛较甚者,可在前述相应的方药中选加生地、丹皮、丹参、茺蔚子凉血活血,增强退赤止痛的作用。如属肝胆火毒炽盛,伴见黄液上冲证,需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若热入营血,伤及黄仁血络,导致血灌瞳神者,则可见心烦口渴,舌绛脉数等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199〕加赤芍、紫草。若属风湿偏盛,热邪不重者,又当慎用寒凉之品,酌加白蔻、苡仁、茯苓、厚朴等宽中利湿。
另外,病势轻缓,但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或久服凉药脾胃被伤者,亦有少数属脾胃虚寒者,多伴畏寒喜热,肢冷便溏,舌淡苔薄,脉象沉细等,宜用调中益气汤〔178〕益气升阳,使目窍得养而向愈。
〔调护〕
1.本病饮食宜忌辛辣酒浆,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2.忌房劳、免精伤而虚火上攻。
3.嘱患者勿坐卧湿地,注意劳逸适度,防止竭视伤目,以免加重病情或愈后复发。
〔应用例案〕
吴XX,女37岁,初诊于1961年3月20日。原由风湿,骨关节疼烦时作,近则上害空窍,右目红肿,瘀滞疼痛剧烈,瞳神缺曲不圆,视糊,头亦牵痛,舌白微腻,脉浮缓。邪在肌表治以汗解,麻黄杏仁苡薏甘草汤,二剂。
二诊:红减,诸痛缓解,惟目视不复,邪气留恋,当再驱风湿以治。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米仁、泽泻、苍术、滑石、黄芩,三剂(以后又服五剂)。
四诊:红退肿消,目视恢复,关节疼痛亦除。防疾之复燃,当再予原方增损。原方去米仁,五剂。(《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瞳神缩小》:“此症谓瞳神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缩小如针也。视尚有光,早治少挽,复故则难……皆宜乘初早治,不然悔之不及也。”
《眼科七十二症全书•瞳仁干缺外障》:“瞳神干缺者,亦系内障,与外无预。此因头痛而起,故列外障条中。按此症多因肾虚肝热,致冷瞳仁干缺,亦因夜卧不安,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神情不定而少睡,劳伤于肝,致令金井而不圆,上下东西,锯齿匾缺参差矣。则渐细小,视物矇矇,难辨人物,相牵俱损。……此症或失于医治,久久多锁紧如小针眼大,内结有云翳,或黄或白或青,阴看不大,阳看不小,遂成瞽矣。”
瞳神散大
瞳神开大,不能敛聚,故称为瞳神散大。病名见于《证治准绳》,《银海精微》称为“辘轳展开”,认为是“肝受风而不展辘轳(黄仁)”引起,儿童则多系“急慢惊风受之”。《原机启微》称本病为“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眼科捷径》又称为“瞳神开大”。
瞳神极度开大,黄仁仅为窄窄一周,甚则一周如线,似无黄仁;瞳神几与黑睛等大,乍视之似无瞳神。如此黄仁与瞳神通混不分者,《银海精微》称为“通瞳”。
瞳神散大证以瞳神开大、视物模糊为主证,当与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相区别。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亦有瞳神散大,然二者多伴眼胀难忍,头痛恶心,眼硬如石,且有抱轮红赤或白睛红赤等,瞳神散大证则多无上述症状。即使因久患头风导致的瞳神散大,发病前虽可先见头痛恶心之症,眼珠也并无明显的胀痛红赤,与绿风内障、黑风内障是不同的。
〔病因病机〕
多因七情内伤,如暴怒忿郁,损及肝脾,气为怒伤,或突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而不能收摄,精气不能敛聚,故瞳神散大;或因多食辛热炙煿嗜烟恣酒,聚湿生痰,积热生火,引动肝风,风火痰热上攻脑髓,阴精耗散而致;或因劳心竭思,房事不节,耗伤真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蒸灼瞳神而成;或为头额外伤、目为物伤,血瘀络滞,目中真气失和,致瞳神不能敛聚,故而散大。亦有因伤寒、疟疾等痰火热证及经产败血等,邪热郁久,蒸灼阴津,不能滋养目中真精,而致瞳神耗散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之初,患者多因瞳神散大而视物模糊,怕日羞明。黄仁可缩至黑睛周边,不能展伸,甚则环周如细线,阳看不能变小,视物昏矇不清。久则气定膏散,难以复敛。末则瞳神可因睛珠混浊而色变灰白或黄白,神光全无。
本病缘久患头风,风痰火热攻目而致瞳神散坏,或由伤寒、疟疾、产后败血等邪热蒸灼而致者,多属难治之证,常常导致失明。此类患者多有病史可询,且常伴头痛之证,不难辨别;本病之轻证,瞳神散大不甚,亦无异常气色,视物尚清或稍有昏矇,多为精血不足,虚火上炎,或过食辛辣,积热上攻所致,及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瞳神开大较甚,目视昏矇,但犹能模糊辨别人物者,宜详查病机,早行救治,瞳神或可复聚。迟则瞳神难收,神光全损。
(二)论治要点
瞳神散大证以肝风痰火为害最多,其它类型亦每有所见。本病宜急治,收敛瞳神,以复神光,否则病延日久,气定膏损,瞳神则难收敛。特别是肝风痰火攻害,兼有头部胀痛者,为害最甚。如《证治准绳》云:“若初起即收可复,缓则气定膏散,不复收敛。未起内障颜色而止是散大者,直收瞳神,瞳神收而光自生矣。……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即有生意。……凡头风攻散者又难收。如他证譬诸伤寒、疟疾、痰火等热证炎燥之火,热邪蒸坏神膏,内障来迟,而收亦易敛;若风攻则内障即来,且难收敛,而光亦损耳。”
收敛瞳神,则宜酸宜敛,故而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山萸肉、金樱子每为常用之药。但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选加,方可见效。千金磁朱丸能重镇安神,是治疗瞳子散大的常用成药,可与各型的基本方剂合用。而茺蔚子、青葙子能散瞳神,本病当予禁忌。
(三)常见证治
(1)肝脾两伤,气郁化火:
证候:多缘内伤七情而发,证见瞳神散大,胸闷胁痛,烦躁易怒,嗳气少食,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理气调中。
方例:调气汤〔179〕冲服磁朱丸〔246〕。
(2)脾胃蕴热,阳明火炽:
证候:多系过食辛辣肥甘而致。证见瞳神散大,伴胃脘满闷,不思饮食,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或沉数。
治法:清脾泻胃。
方例:泻黄散〔198〕。
(3)肝风痰火上攻:
证候:多缘久患头风或伤寒、疟疾等,痰火热毒挟肝风上攻而致。证见瞳神散大,视力急降,伴有头部胀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例:清痰饮〔200〕。
(4)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瞳神散大,视物模糊,干涩不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泻肾汤〔135〕。
(5)瘀血阻络:
证候:多缘外伤而致。证见瞳神散大,或兼欹侧不圆,展缩失灵,甚则视物模糊昏矇,或有胞睑瘀血肿胀,血灌瞳神等证。
治法:初伤治宜和营疏风;继宜益气养血,收敛瞳神。
方例:初用除风益损汤〔170〕,继用益气养荣汤〔182〕。
(四)临证权变
本病之发多有火邪,火易伤阴,故而各证型均须注意其有无阴亏之象,若有则可选加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白芍、知母、五味子诸味。
本病亦有因饮酒成癖,伤于酒毒而发者,酒性热而辛散,故致瞳神散大不收。可用葛花解醒汤〔233〕治之。
猝受惊恐所致的瞳神散大偶可见到,遇之可予远志丸〔112〕安神定志,气聚神安则瞳神自收。气血不足或久病阴血亏损,亦可致瞳神散大不收,此则可用前述益气养荣汤久服有效。
〔调护〕
1.饮食忌辛辣热物,肥甘炙煿。当戒烟忌酒。
2.调情志、免气怒,免致肝经郁火上攻。
3.治疗期间避房事,以免精伤而虚火上炎。
〔应用例案〕
撄宁生治一人,过食醋蒜猪肉煎饼,后饮酒大醉,卧于暖炕,次日瞳神散大,视无定,以小为大,以大为小,行步踏空,百治不效。予曰,瞳子散大,由食辛热太过然也。盖辛主散,热助火,辛热乘于脑中,故睛散,睛散则视物无的也。遂用芩连诸寒之药为君,归芎诸甘辛为臣,五味子酸为佐,人参、甘草、天冬、地骨皮为使,柴胡为肝窍之引,百剂而安。(《审视瑶函》)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神水亦气聚也。其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初但昏如雾露之中行,渐空中有黑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矣。盖其神水渐散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羡补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
《眼科临证笔记》:“瞳神散大症,初起与青风内障症外观相同,但不反胃呕吐。余谓此症有三:一有因怒气伤肝,肝气不束而放大者;二有因饮酒大醉,三阳上冲而放大者;三有因气血虚脱,真阴亏损而放大者。总之,肾水不足,肝火旺盛,而风湿痰火因之而起,上攻于脑,以致瞳孔渐渐放大者多;因气血衰败,真阴耗散而致大者少。临症要审问发病之原因和治疗之过程,尚不致误。”
五风内障
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乌风内障、黄风内障等五种病证。因此五种病证的后果严重,善变似风,故皆名之曰风。早在《外台秘要》已有黑盲、乌风、绿翳、青盲等病名的记载,但到《秘传眼科龙木论》才系统地归纳为前述五种病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尚有“五风变内障”一证,《证治准绳》详称为“五风变成内障证”,乃先患五风内障而“后有脑脂如结白,真如内障色如霜”,实指部分五风内障后期瞳神内结成的白色翳障。不可与五风内障混同为一。
参考古代文献及临床所见,现将五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青风内障 乌风内障〕
头痛眼胀不甚剧烈,视物日渐昏矇,瞳神气色呈淡青色的病证称“青风内障”。
瞳神气色昏暗,视力日渐模糊,头目不痛不痒,终至不见三光之病证,称为“乌风内障”。乌风内障头目不痛不痒,唯视力逐渐模糊,终至失明,与青盲的发病过程极相仿佛。但青盲眼的外观一如常人;乌风内障的后期,瞳神常见气色昏矇,《证治准绳》谓其“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且眼珠逐渐变硬,与青盲是不同的。
青风内障与乌风内障均是视力逐渐下降的病证。青风内障虽有头目胀痛,或伴抱轮红赤,但不甚剧烈。乌风内障虽无痒痛但与青风内障一样,均能缓慢地导致失明。两证的病因病机也无截然区别,故将二者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2.脾湿生痰,痰郁生热,热痰升扰。
3.竭思劳神,用意太过,心血亏耗,虚热引动肝经风火上扰。
4.劳倦过度,淫欲不节,肾精耗伤,阴不潜阳,虚火上扰。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气血郁闭,脉络不利,神水瘀滞,而酿成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青风内障初起,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的头额疼痛,眼珠轻度胀痛,视物时明时矇,或有目晕(观灯火有彩色晕环),视力渐渐下降,瞳神大致正常。遇有过度疲劳,或情志不舒,则上述症状加重,抱轮微赤,黑睛失去光泽,瞳神内呈淡青气色,如青山被淡烟笼罩之状。稍事休息,或情绪平静之后,则诸证悉减。如此头目胀痛反复发作,视力日降,终可失明。也可因失治或暴怒忿郁而证情加剧,视力锐减,瞳神散大,而变为绿风内障。本证以妇女多患,且常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
乌风内障的发病前期,眼无胀痛,外观俨如常人,唯觉目光逐渐昏矇。随着病情的进展,眼珠渐生胀硬,自觉胀困不舒,却无明显疼痛及白睛红赤,但金井内可见浑浊如烟。病至后期,因精气渐耗,瞳神散大,光华日损,终至不辨三光。本病证以男性略多,亦常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本证的病程较长,日久瞳内之睛珠可凝结成青白色内障,此时不可误诊为单纯的如银内障。乌风内障最宜早期诊治。然因早期一般症状不明显,故而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患目神光已微,视力已难挽回,失明在所难免。
此两证的辨证,当注重肝、脾、心、肾四脏。肝经以肝郁气滞,肝火上扰多见;脾经则多为脾胃不和,聚湿生痰而化热,痰热上攻之证;心经以血亏而虚火上炎为多;肾经多为肾精不足而阴不潜阳而致。当结合全身症状而详辨。
(二)论治要点
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的证情比较缓和,但治疗并非易事,需认真进行辨证论治,如可获效。临床上,表现为肝郁气滞,脉络瘀阻者最为多见。所以,疏肝解郁及化痰清热通络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治法。
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贵在及早救治,晚则难疗而不免失明。青风内障之重证及乌风内障的后期,均可致瞳神散大,神光微弱。此则务必配合点用缩瞳剂,瞳神得收,则神光得聚,治可收效。否则瞳神愈散愈大,神光散耗,难免失明。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气郁化火:
证候:多缘情志不舒而发。证见心烦易怒或抑郁不乐,头目胀痛,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治法:清热疏肝。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2)痰火升扰:
证候:头眩目痛,心烦失眠,痰多食少,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213〕。
(3)心血亏虚,风火上扰:
证候:劳倦或久视后眼证加重,头眩眼胀,瞳神略有散大,视物昏矇,失眠健忘,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阿胶鸡子黄汤〔128〕。
(4)肝肾不足:
证候:病久瞳神微散,眼珠胀硬,神光渐微,伴见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痠软,舌淡脉细,或兼面白肢冷,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肝肾阴精亏损者,用杞菊地黄丸〔126〕,肾阳不足者,可酌选金匮肾气丸〔149〕,右归丸〔55〕。
2.外治:瞳神散大者,当局部点用缩瞳剂。如用1〜2%毛果芸香碱液,每日滴眼3〜4次,亦可视病情而定。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髎、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头目部每次取2穴,远端取2穴。亦可选攒竹、太阳、丝竹空等处开导出血,以疏郁滞。
(2)耳针:目1、目2、眼等,亦可刺耳尖穴放血。
(四)临证权变
青风内障发病后,不但可以恶化变为绿风内障,而且可在前述证型之间相互转化。乌风内障一般不转化为绿风内障,但临床表现亦比较复杂。所以对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的治疗,需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且不可墨守一法一方。
遇肝气郁滞导致者,若郁而化火生风,证见抱轮红赤明显,头晕目痛稍剧者,可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选加夏枯草、菊花、钩藤,羚羊角以增其清热平肝熄风之力;若因郁火而阴血亏损较甚者,又可加熟地、女贞子、桑椹子滋阴养血;若肝经郁热与痰火升扰并见者,则可将丹栀逍遥散与黄连温胆汤合用,以收疏肝清热,祛痰之功。
患病日久,每可见肝肾不足之证型。肝肾不足又当分肝肾阴亏及肾阳不足两种情况处理。若遇肝肾阴亏之患者,又兼五心烦热,舌边尖红,苔薄少津,脉弦而细者,证属肾精不足,肝火上亢,可选用乌风补肝散〔42〕滋阴清肝;肝肾两亏又兼气血不足者,可在杞菊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酌加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等。
青风内障变为绿风内障者,又当参照绿风内障辨证论治。
〔绿风内障 黑风内障〕
头眼剧烈胀痛,恶心呕吐,视力急趋下降,瞳神散大,气色呈隐隐绿色的病证,称为绿风内障(图38)。绿风内障之名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但在《外台秘要》已有关于本病的记述,谓:“瞳子翳绿色者,名为绿翳青盲,皆是虚风所作,当作急须即疗。……若眼自暗多时,不可复疗。此痰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
头眼胀痛,瞳神散大,视力下降,但瞳神仍为黑色者,称为黑风内障。
黑风内障与绿风内障同为急重之证,头眼胀痛,瞳神散大,视力下降,失治则神光绝灭。但绿风内障瞳神内色呈淡绿,黑风内障则色呈昏黑,是为不同。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与前述瞳神紧小均有眼痛及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故当与瞳神紧小证相鉴别(表5)。
表5 绿风、黑风内障与瞳神紧小证的鉴别
疾病\鉴别要点\项目 绿风、黑风内障 瞳神紧小证
视觉 视力骤降,伴目晕 视力减退,无目晕
疼痛 患侧头痛剧烈,眼珠胀痛欲脱 患眼坠痛,痛连眉骨、颞部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抱轮红赤
黑睛 水膜混浊如雾,黄仁展缩失灵 水膜一般透明,但内壁下分有白色点状附着物,甚者神水混浊,或伴黄液上冲
瞳神 散大,收缩失灵,瞳神内呈淡绿色或仍为黑色 紧小,开大失灵,常伴干缺,瞳内或黑或白
眼珠硬度 增高 正常或减低
呕恶 伴恶心呕吐 无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无截然区别,故将二者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素体肝旺,肝火亢极而生风,风火攻目。
2.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凌清窍。
3.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
4.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或肾脏虚劳,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痰上扰。
5.肝胃虚寒,饮邪上逆。
以上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积,酿成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绿风内障可由青风内障发展而来,也可未患青风内障而突然发病。发病前,常在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偏头额作痛,鼻根发痠,视灯火有目晕,视物昏矇,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
上述证候失治,即可急性发作,病势急暴,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和鼻根,视力急骤下降,甚至仅辨明暗或完全失明。检查患眼,可见胞睑轻微红肿,白睛混赤,黑睛混浊如雾,瞳神散大,瞳内气色略呈淡绿或黄绿,触之眼珠坚硬,甚者如石,兼见恶心呕吐,或伴发热恶寒。此时及时救治,诸证可以缓解,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可愈变愈黄,转为黄风内障而失明。
绿风内障常由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也有两眼齐发者。经过治疗,亦可转入慢性阶段,诸证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瞳神愈散愈大,神光日渐衰微,终至完全丧失。
黑风内障的临床表现与绿风内障相类似,惟其发病之初,眼前时见黑花,瞳神散大,但色呈昏黑,久则失明,不辨三光。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多属实证,主要由风、火、痰、郁上干目窍而致。气血郁滞则经脉不利,风、火、痰邪阻滞则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因之不行,神水瘀滞故而眼珠胀硬,脉络闭塞故头目剧痛。
绿风与黑风之发,肝脏功能失调最为要害。因前述上干之风、火,实为肝风、肝火;痰湿之邪,经肝经风火之煽,才能上攻目窍而致病;至于肾阴虚、肝阳亢而上扰,阳气虚、肝寒犯胃而饮邪上泛,也均与肝之阴阳失调有关,所以诊疗绿风内障、黑风内障,应抓住肝经这个关键。
(一)论治要点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均属急重眼病。其急性发作者以“肝胆火炽,风火攻目”,“痰火动风,气火上逆”、“肝胃虚寒,阴浊上泛”引起者最为多见。此三种类型,均可见剧烈的头目疼痛和红赤,以及瞳神散大,恶心呕吐、头晕而昏等证。分辨三者的关键,在于全身兼证及舌脉的不同:肝胆火炽,挟风攻目者,常见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证;痰火动风,气火上逆常为久患头风所致,常兼身热面赤,动则眩晕,胸脘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肝胃虚寒,阴浊上泛者常兼痛及巅顶,干呕或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证。
属于肝郁气滞,气火上逆导致的亦为常见,其发病多与情志不舒有关。但这里所指者多为发病较缓或急暴发作后转为慢性者。由于忿怒暴悖导致肝经郁火挟风上攻,引起急性发作者,因其证候剧烈,当属“肝胆火炽,风火攻目”型,治法当与肝郁气滞,气火上逆者不同。
“阳虚阳亢,风阳上扰”亦多为急性发作后的慢性期,常兼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虚热证象,不难分辨。
脾胃虚寒,阴浊上泛者,可为急性发作,也可见于慢性发作。凡兼痛连巅顶,神疲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者,不论证候缓急,均当辨为本证。
各型患者的证候并非一成不变。急性发作之后,仍因情志因素而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即可辨为肝郁气滞型;久病阴伤,眼部症状较缓而兼阴津耗伤证候者,又属阴虚阳亢型;证情轻缓而又急性发作者,又可依临床表现的不同,辨为肝胆风火炽盛、痰火动风、肝胃虚寒而阴浊上犯诸型。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均有瞳神散大之主证,瞳神不收则神光终将绝灭。故而及早点用缩瞳药亦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上攻:
证候:发病急暴,头目剧痛,瞳神散大,抱轮红赤,兼见恶寒发热,或周身不适,呕吐恶心,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散瘀。
方例:清震汤〔203〕。
(2)肝胆火炽,挟风上扰:
证候: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可伴白珠外膜浮壅胀起,甚或高于风轮,黑睛混浊如雾,瞳神散大,色呈淡绿,眼珠胀硬,甚者如石。全身或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平肝、泻火,熄风。
方例:绿风羚羊饮〔224〕加减。
(3)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证候:起病急骤、头眼剧痛诸症与肝胆火炽者同。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
治法:清热豁痰,平肝熄风。
方例:将军定痛丸〔159〕。
(4)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证候:眼部主证俱备,兼有情志不舒,胸闷胁胀,食少纳呆,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热疏肝,降逆和胃。
方例:丹栀逍遥散〔78〕合左金丸〔54〕。
(5)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证候: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矇,视灯火有目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方例:阿胶鸡子黄汤〔128〕。
(6)肝胃虚寒,阴浊上泛:
证候:除眼珠胀痛,瞳散视昏等眼部症状外,兼见头痛上及巅顶,干呕或呕吐涎沫,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痛。
方例:吴茱萸汤〔121〕。
(7)肝肾两亏,气虚邪恋:
证候:多见于绿风内障缓解之后,但仍反复发作者。因病久正伤,而见腰膝痠软,面热足冷,神情疲惫,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
治法:培补肝肾,益气散邪。
方例:绿风还睛丸〔223〕。
2.外治
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如用1〜2%毛果芸香碱液,重证每15〜30分钟滴眼一次。证情缓解后,可视病情改为1〜2小时一次,或每日2〜3次。
3.针刺疗法:参考青风内障、乌风内障。
(四)临证权变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前述证候类型只是举其大略,临证应当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灵活加减,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例如,属肝胆火炽与痰浊上泛相兼者,可用羚羊钩藤汤〔208〕平肝熄风,除湿化痰;证属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者,阿胶鸡子黄汤最适用于血虚生风、肝阳上亢者,如果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腰痛等证明显,属于肾经阴精不足而阴不潜阳,虚阳上扰者,则可用知柏地黄丸酌加石决明、钩藤以滋阴降火,平肝熄风。急性证候缓解,而呈慢性发作,久不痊愈者,亦可参照青风内障、乌风内障辨证论治。
〔黄风内障〕
神光绝灭,瞳神散大,气色混浊呈浑黄色的病证,称黄风内障。黄风内障在《秘传眼科龙木论》的“五风变内障”中已经提到,但未加阐述。《证治准绳》始对黄风内障的临床表现予以详述。本病是由绿风内障失治而成,为五风内障的后期阶段,多为肝风痰火上乘或肝经郁热上冲,瞳神被烁,神膏耗损所致,证见瞳神散大,甚则黄仁缩窄一周如线,金井内气色混浊不清,呈浑黄色,人物不辨,重则不辨三光,或仍兼有头目胀痛等症。
“高风雀目”后期瞳变金黄之色,《医宗金鉴》亦称之为“黄风内障”,但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彼则系睛珠色呈金黄,有夜盲史,病多发于幼年,无头目疼痛,亦无目赤、珠硬及瞳神散大等改变。此则风轮失去光泽,睛珠呈浑黄色,为神光将绝或已绝之候,药物难以奏效。
本病虽失明且治难奏效,但尚有目珠胀痛者,可参考绿风内障的处理方法,以图止痛之效。
〔调护〕
五风内障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难从根本上防止发病。一般应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努力,避免导致失明的严重后果。对本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向病人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病人应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宜有规律。
(2)久视则伤血。故宜少看电影、电视,以免耗伤阴血,神光被损。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禁止烟酒。
(4)保持大便通,以免浊气上攻。
〔应用例案〕
例一:张XX,女,66岁,初诊于1962年2月14日。原由头风攻害,左目“黄风内障”,瞳神阔大,失明近年,惟右目近亦昏糊,眼前发花,疼痛痠楚,开张乏力,有时目晕如虹,虽瞳神未见变化,实为“青风”之象。口干舌燥,头痛昏胀,舌质红绛,脉细弦,此皆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化风上窜巅顶,治当滋阴潜阳,镇肝熄风。鲜生地、麦冬、赤白芍、玉竹、炙鳖甲、炙龟板、生牡蛎、怀牛膝、钩藤、黄菊花、五味子。七剂(以后以原方增损连服一月)。
六诊:头目疼痛已除,左目视糊,目晕亦相应消失,口干尚见,舌红,脉虚。风邪先平,虚火还炽,当再予滋阴降火以防痰之复燃。沙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石斛、白芍、炙鳖甲、炙龟板,七剂。服二月,体征消失。(《眼科证治经验》)
例二:刘XX,男,42岁,农民。1972年4月25日初诊:二目胀痛,头部剧痛10余天,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经点服西药,效果不够明显,因惧怕手术治疗,愿服中药治之。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5。双眼白睛赤胀,青睛混浊,瞳神散大,色呈淡绿,按之目珠石硬(右目较重),此为绿风內障,治以羚羊角汤(羚羊角0.6克,防风6克,知母、元参、茯苓、酒黄芩、车前子、夏枯草各9克,五味子3克),服药六剂。5月3日复诊:白睛淡赤,青睛微昏,瞳神已恢复如常,按之目珠稍硬,以上方去羚羊角、五味子,加酒白芍9克,酒生地12克服至5月14日,诸证皆除,视力,右眼1.0,左眼1.2,嘱其禁忌饮酒,服明目地黄丸3个月。(《张皆春眼科证治》)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乌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不疼不痒,渐渐昏沉,如不患眼人相似。……经三五年,内昏气结,成翳如青白色,不辨人物,已后相牵俱损。”“绿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黑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时时亦痛,兼眼内痛涩,有黑花来往,先从一眼先患,以后相牵俱损。亦因肾脏虚劳,房事不节,因为黑风内障。”
《证治准绳》:“青风内障证,视瞳神内有气色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朦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绿风内障证,瞳神气色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黑风内障之证,与绿风候相似,但时时黑花起,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黄风内障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者”。“乌风内障证,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
视瞻昏渺 青盲
视瞻昏渺和青盲均属慢性眼病。前者拖延失治,可以发展为青盲。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外眼端好,不红不痛,唯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视瞻昏渺在《诸病源候论》称“目茫茫候”,“目暗不明候”,《银海精微》称为“视物不真”,《证治准绳》始见“视瞻昏渺”之名,谓其特征是“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矇眛不清也。”
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青盲”之名,但对其证候未作详细描述。《诸病源候论》载有“目青盲候”,云其特征为“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龙树菩萨眼论》对青盲的记载更详:“若眼曾无发动痛痒及花生,或一眼前恶,亦无障翳,瞳人平正如不患者,端然渐暗,名曰青盲。”可知青盲是外眼端然,不痛不痒,视力渐降,终至失明的一种眼病。乌风内障也是不痛不痒视觉日渐模糊,早期瞳子端然的一种眼病,需注意鉴别(见五风内障节)。头目部外伤亦可因脉道瘀塞而神光日渐衰绝,终至完全失明,其有外伤史可询,属“触伤真气证”(见撞击伤目),不属本节讨论之范围。
视瞻昏渺的主证为视物矇眛不清,但无明显的眼前阴影及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等证。若有,则属视惑之范畴,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视瞻昏渺和青盲的临床表现唯轻重有别,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却难截然区分,故而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精气不能上荣,神光失养;或肾阳虚损,命门火衰,神光乏源;
2.心营亏虚 神气虚耗,以致神光耗散;
3.脾气不足,精微不化,清阳不升,目失温养;或因运化不利,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
4.七情郁结,玄府闭阻,精气不升运于目;
5.气滞血瘀,脉道淤塞,神光被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视瞻昏渺与青盲均表现为外眼端好,且无痛痒,唯现神光衰微,视物不明。其视物昏矇,或自觉如隔纱视物者称视瞻昏渺。视力渐降,终至神光竭绝,不辨人物,甚或不分明暗者称为青盲。青盲的早期可先见视瞻昏渺;视瞻昏渺证情日重,则每可发展为青盲,但视瞻昏渺并非必然变为青盲。
古人认为,视瞻昏渺和青盲主要是由神劳、血少、元虚、精亏等原因所致。现代,据临床所见,此两种病证的病机多种多样,结合全身病证,虚证固多,而实证亦不鲜见,因而不可一味从虚论治。虚证常属肝肾不足,心营亏损,脾肾阳虚;实证多为肝气郁结,气血郁滞。此外,证属脾虚湿滞,气虚血瘀之类虚实错杂证亦不少见。所以,临床辨证务必分清虚实,治疗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因眼部证候唯有视力下降,所以分辨虚实之法,主要应从病史和全身脉证分析归纳。
(二)论治要点
本病虚证以肝肾不足者多,实证以肝气郁滞者常见。故而杞菊地黄丸,加减驻景丸、丹栀逍遥散为本病最常用之方药。
青盲证实为视瞻昏渺发展的结果,故对视瞻昏渺应积极予以治疗,免致青盲。青盲一旦形成,特别是光感全无者,治疗颇难,每为终身痼疾。故对本病治疗宜早。另外,本病既为慢性疾患,治疗则非短期内可收功,必须耐心服药,久久治之,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两证的视力下降或失明,一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脾气虚损,导致目中真精、真血不足,神光失养而衰微;一为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目中玄府,神光被隔而不明。前者为虚,补之即可。后者为实,和之消之可愈。虚实相兼者。又当攻补兼施。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肾不足:
证候:眼无外证,视物昏矇或失明,伴眼内干涩,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痠软,脉象细微。或兼形寒肢冷,夜间多尿,五更溏泻,脉象沉细无力等肾阳不足之证。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126〕或加减驻景丸〔146〕。
(2)气血两亏:
证候:眼部主证之外,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人参养荣汤〔11〕。
(3)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证候:眼部主证之外,兼见气弱懒言,肢软嗜卧,纳少便溏,脉象濡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或益气聪明汤〔183〕。
(4)湿浊上犯:
证候:自觉视物昏矇,或兼见黑花飞舞,或兼视定反动,视物颠倒,全身证见头重眩晕,胸膈满闷,胃纳欠佳,小便短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兼腹满痰多,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利湿清热,祛痰化浊。
方例:三仁汤〔16〕或温胆汤〔232〕。前者适用于湿热偏重者;后者适用于痰热偏重者。
(5)七情郁结,玄府闭阻:
证候:缘郁怒忧思而发病,或除眼部主证外,兼见情志不舒,珠胀隐痛,口苦咽干,头晕胁痛,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营。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6)气滞血瘀,脉道瘀塞:
证候:除眼部主证外,兼见头痛目胀,舌色瘀暗,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例:血府逐瘀汤〔99〕。
2.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泣、太阳、风池、养老、翳明、合谷、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配用2穴,用补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久病阳虚者,远端穴位可用灸法,或针灸并用。
(2)头针:取视区(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每日或兼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日。
(四)临证权变
视瞻昏渺,青盲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较复杂,临证务需灵活变通。如肝肾不足者,除常用以上方药外,明目地黄丸〔145〕、知柏地黄丸〔148〕均可选用。前者适用于肝肾阴虚或兼气郁血滞者,后者适用于兼有虚火上炎者。若为肾阳不足,又当选用右归丸〔55〕、三仁五子丸〔15〕等温肾益精。
属气血两亏者,八珍汤〔13〕、十全大补汤〔5〕均可选用。若心悸失眠明显,或兼梦多纷纭者,又以心营亏损为主,可选用归脾汤〔68〕或天王补心丹〔35〕加减。
证属肝气郁结者,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选加香附、郁金、川芎等开郁导滞药,疗效更佳。根据《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介绍,丹栀逍遥散加白菊花、枸杞子以养肝肾,石菖蒲开窍以明目,治疗青盲证属于肝郁气滞型,或为温热病后,玄府郁闭者,效果良好。
另外,现代临床上经检眼镜检查,视衣若有水肿或渗出物较多者,则可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车前子、白茯苓、泽泻、苡米以利湿,胆星、半夏、大贝、白僵蚕以化痰散结,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调护〕
本病调护的重点,应在避免再伤精血,或加重脉络之瘀塞。故应做到:
(1)调情志,免气怒。
(2)忌酒浆及辛辣肥甘。
(3)勿久视和操劳熬夜,免伤气血。
(4)节房事,以免耗精。
附:小儿青盲
小儿双目不痛不痒,亦无翳障,但视物不见之病证,称为“小儿青盲”。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肝肾阴虚,或胎受风邪,生后即目无神光;或因湿热病后,风热余邪稽留经络,肝气不疏,郁闭玄府,精血不能上荣;或湿热病后,肝肾阴血不足;或喂养失宜,脾胃虚损,清阳下陷,精气不能上承导致。多见外观端好,瞳神散大,视物不见,甚或不辨明暗,亦有伴见夜卧多惊,呕吐痰涎,肢体强直或瘫软,不会站立与行走,及四肢抽搐者。
治疗之法,属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脾胃虚弱者,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此两种证型伴见目珠震颤或偏视者,可加白僵蚕、钩藤、白芍、鸡血藤等,兼下肢痿软、或坐立困难。或手不能握物者,选加丝瓜络、木瓜等。小儿青盲兼见双目上吊或偏视,伴身热神烦、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项强口噤者,证属肝经风热,治宜牛胆丸〔39〕阳或犀角饮子〔239〕;余热稽留,玄府郁滞者,则伴身有低热,烦躁不安,啼哭易怒,治宜清解疏利,可用丹栀逍遥散加白僵蚕、钩藤、全蝎等。
〔应用例案〕
(1)青盲案:
陈XX,男,14岁,初诊于1960年8月5日。痉后右眼失明,左眼亦昏,西医诊断为“两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0.1。病系“青盲”,症情危笃。按痉之发,多感于六淫,邪郁化热,热极生风,病犯心肝,故而昏迷抽搐,并以二脏经脉连于目系,是以双目同病。前治,热退,身体恢复健康,惟目视仍失,是系热极伤阴,阴精不足,无以化气,无以生神,故而目暗不明。治当益气生脉。生脉散,七剂(以后连服二月)。
九诊:进方,目病大见好转,两眼视力增进,惟平日头晕较重,是肾虚之象。夫肾藏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全则目明,故治当兼补肾水。生脉六味汤(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连服二月。
十八诊:时值严寒,手足见汗,是肾虚,阳胜其阴,当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连服一月。
二十二诊:左目目光恢复,右目仍昏。视力:右眼0.1,左眼1.5。再守原法。生脉六味汤加杞子,三十剂。(《眼科证治经验》)。
(2)视瞻昏渺案
王XX,男,28岁,门诊号41616
左眼初期视神经萎缩,曾在XX医院治疗月余后,因效果不佳,而于1956年12月12日转中医门诊。
检查:视力右1.2,左0.2。此证系劳役伤脾土。脾为诸阴之首,后天之本,脾土受损,则五脏皆失所司,故不能运精归明于目。观其面色㿠白,脉象沉细而数、且微,此气血不足,故先给加味逍遥散,以调整荣卫。继则给服补中益气汤,以补中气之不足,最后给服十全大补汤加减,以补气血。服药三月余,左眼视力已恢复正常1.0,半年后复查,双眼视力均为1.5(韦文贵:中医杂志11:757,1958)。
按:脏腑之精华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劳困过度、饥饱失节皆伤脾土,脾伤则气血不足而目视不明。本例面色㿠白,脉沉细而数,证属气血不足,目窍失养,故韦老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发清阳以治之。在补益气血之前,先以逍遥散舒经开郁,调整荣卫,使玄府之郁滞通畅,气、血、精、液运行无阻,然后再益气健脾升阳,故而疗效满意。这是韦老应用健脾益气法的巧妙之处。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视瞻昏渺,谓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矇眛不清也。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致害不一。……凡人年在富强,而多丧真损元,竭视苦思,劳形纵味,久患头风,素多哭泣,妇女经产损血者,目内外别无证候,只是昏眊,月复月而年复年,非青盲则内障来矣。”
《眼科临症笔记》:“青盲难医,一般不知;人看无病,自觉昏迷;肝胆有亏,肾水不足;最怕年老气血衰,又嫌自幼精液失;欲保睛光不变,耐心治疗勿急。”
暴盲
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一眼或两眼骤然失明的严重病证。多因阴阳失调,气血乖乱,甚则脉络闭塞,气血阻滞而致。暴盲之名首见于《证治准绳》,该书谓:“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抄本眼科》又名落气眼,并指出:“落气眼不害疾,忽然眼目黑暗,不能视见,白日如夜,此症乃是元气下陷,阴气上升”所致。
本病与青盲的区别在于,青盲是逐渐失明,本病则是突然表明。绿风内障亦能骤然失明,但其有头目剧痛、白睛混赤、黑睛混浊、瞳神散大而微呈淡绿等特征,与本病是不同的。外伤导致的目窍失明,当属触伤真气(见撞击伤目),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病因病机〕
1.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脉络阻塞。
2.恣酒嗜辛,或过食肥甘,胃火蕴蒸,或湿热痰浊上攻,遮隔神光。
3.用心惘极,气机郁结而化火,使心火妄动,上攻目窍。或思虑太过,以致营血暗耗,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4.色欲过度,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阴亏而阳亢动风,风火上旋。
5.脾肺气虚或脾肾阳虚,致水邪潴留,浊阴上犯,遮蔽神光。
以上原因,均可致目中真血运行失序,故而神光失用,遂发暴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发病前眼无不适,发病后亦多无痛痒,部分患者伴有额部隐痛及眼珠压痛,或有眼珠转动时牵痛,但均不甚剧。而视力却骤降,甚至失切。本病的诊断,当以视力突然下降至盲为标准。所谓盲,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高度减退或丧失,难以单独料理日常生活,并失去需依赖视力的工作能力者。检查视力,则在0.05以下甚至无光感。所以,虽然视力骤然下降而视力高于0.05,特别是在0.1以上者,不可用暴盲相称,而应诊为“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因本病发病急暴,故而多为实证。即使兼有虚证,亦属虚中挟实。《证治准绳》曾谓其“病致有三,曰阳寡、曰阴孤、曰神离,乃痞塞关格之病。”阳寡者,阳独盛也,热痰风火上攻,神光被阻,故明丧;阴孤者,阴独盛也,浊阴上逆,神光被格故失明;神离者,神光离阴精而外散也,伤于神而阴精耗伤,神光失养而外越,或虚火上扰,玄府被阻,神光失养而离散。现代临床,亦可用此三者为纲,辨明患者是阳盛(如肝火、胃热、痰火、心火)、阴盛(如水湿阴浊上犯)或是阴虚火旺(如心阴不足和肝肾阴亏导致的虚火上炎),则病因病机清楚,立法处方有据,故而可望收到较好的疗效。暴肓证除突然失明外,眼之外观端好,审求病因病机主要应根据患者体质、发病诱因和全身证候之不同。具体辨证方法可依下述。
(二)论治要点
暴盲的发病,以“肝郁火逆,气血阻滞”、“胃热蕴蒸,痰火上攻”、“心火亢盛,气血逆乱”及“水湿内停,浊阴上犯”等属于实证者居多。所以,祛邪乃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水湿内停,浊阴上犯”虽常为脾气虚或肾阳虚导致水液不化,积而上犯,但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仍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气血瘀阻型,可见于突然失明者,也可见于失明日久,脉络闭塞而形成瘀滞者。辨别的要领,眼部可有胀痛不舒,舌质可见暗红或紫斑,脉象则现弦或细涩。治之之法,当于活血药中配加理气及益气之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据前人经验,缘死血留滞,污浊之气蔽塞玄府关窍以致暴盲者,可用人参苏木汤(西洋参12克 苏木45克)急治之。方中西洋参亦可酌情改用人参,体实者又可改为泡沙参。还可将此方加入加味四物汤,以增行血之效。
虚火亦可导致暴盲,但较少见。临床上属于阴虚火旺者,多为暴盲后日久,病情由实转虚者。治之应分清虚火发自心经或肾经,分别釆用相应的治法。
本病必须及早医治,拖延日久,常有难以复明之虞。如《证治准绳》谓:“其证最速而异,急治可复,缓则气定而无用矣。”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郁火逆,气血阻滞:
证候:多因情志不舒或暴怒伤肝所致。可兼见头痛目涩,情缩紧张,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明目。
方例:加味逍遥散〔78〕。
(2)胃热蕴蒸,痰火上攻:
证候:多因纵味、纵饮所致。证见骤然失阴,且兼头痛目胀,烦躁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象数实。
治法:清胃泻火,化痰降逆。
方例:柴胡白虎汤〔190〕。
(3)心火亢盛,气血逆乱:
证候:骤然失明,兼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痛,舌红脉数等证。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泻心汤〔131〕合犀角地黄汤〔240〕。
(4)心营亏损,神光失养:
证候:多因思虑太过,或竭视劳瞻,真血耗伤而致。证见骤然失明,且兼心悸失眠,梦多纷纭,面白神疲,舌淡脉虚等证。
治法:养血补心。
方例:归脾汤〔68〕或柴胡参术汤〔191〕。
(5)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骤然失明,兼见唇红颧赤,咽干唇燥,腰痠腿软,五心烦热,男子或兼梦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丸〔148〕。
(6)水湿内停,浊阴上犯:
证候:神光被遮而骤然失明,兼头重体倦,胸闷痰多,舌苔滑腻,脉滑数或细弱等。临证遇此又当分别脏腑以论治:
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而上泛者,多兼气短懒言,四肢乏力,饮食不消,大便稀澹,舌质淡嫩,苔白滑腻,脉象濡弱等。
治法:健脾运湿。
方例:参苓白术散〔150〕。
证属湿热蕴脾,浊气上泛者,多兼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例:猪苓散〔226〕。
证属肾阳虚衰,水湿不化,蓄而上逆者,可兼见体倦乏力,头沉眩晕,形寒肢冷,腰膝痠软,溺清便溏,或夜尿频数,舌淡苔薄白而腻,脉弱。
治法:温阳利水。
方例:真武汤〔186〕。
(7)气血瘀阻:
证候:骤然失明、或暴盲日久,证属死血作滞,神光被阻者,兼见头晕头痛,眼或作胀,或目珠压痛,或眼珠转动则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加味四物汤〔76〕。必要时亦可加麝香冲服,以助开窍之力。
2.针刺疗法: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髎、太阴、风池、太阳、丝竹空、翳风、翳明、合谷、外关、养老、光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肾俞。每次眼周取2穴,远端取2穴,每日一次,或视病情而定。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病因病机甚为复杂,宜详细辨证而灵活变通。如属七情郁结、忿怒伤肝所致者,若患者情志不乐,胸闷胁痛,悲观失望者,应加郁金、青皮、香附于加味逍遥饮中,以增疏肝解郁之功。若伴有头痛目涩,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多言善怒,脉弦数有力,则可将加味逍遥饮〔78〕和生铁落饮〔71〕配合应用,以平肝镇心,清热安神。
胃热蕴蒸,痰火上攻所致的暴盲,若胃肠积热过甚,大便干结明显者,可换用通脾泻胃汤〔196〕泻热通腑。待火邪减轻之后,再辨证而改别的治法。
若系发于高热病后,属余热滞留经络者,可在加味逍遥饮的基础上加女贞子、枸杞子、石菖蒲、白薇等;兼见阴液耗伤者,再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
证属心营亏损,若兼情志不遂,肝气怫郁之证者,可将归脾汤换用柴胡参术汤,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佐以疏肝理气,则更为合拍;知柏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者,但患者若兼烦躁易怒,头晕失眠,脉弦或弦细等,则为肾精不足,阴不潜阳,肝阳上亢之证,当加石决明、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等育阴潜阳。
不论是何证型,若又兼头沉胸闷、食减痰多证候者,均可加胆南星、白附子、贝母祛痰通络。
上述各证迁延失治,或日久不愈转为虚证者,可参考青盲辨证论治。
现代临床,亦可在前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眼底检查(检查法见附篇七)所见,进行如下加减:
1.暴盲属于新鲜的眼底出血者,加黑蒲黄、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茜草根、田三七等以助止血;出血已止者,可加活血化瘀,或与血府逐瘀汤相参应用。
2.暴盲属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者,可将前述辨证治疗之方药与通窍活血汤合用,或在前述方药的基础上选加苏木、桃仁、丹参、泽兰等活血通络。
3.暴盲属于视网膜脱离者最为难治,因脱离部位的视网膜下有津液结聚,故可视为水邪隔阻清窍,在前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利水化湿之药试治之。
〔应用例案〕
例一:丹溪治一老人,病目暴不见物,他无所苦,起坐、饮食如故。此大虚证也,急煎人参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见。一医与青礞石药,朱曰:今夜死矣。不悟此病得之气大虚,不救其虚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果至夜半死。
例二:男子四十余岁,形实,平生好饮热酒,忽目盲脉涩。此因热酒所伤胃气,污浊之死血在其中而然也。遂以苏木作汤,调人参膏饮之,服二日,鼻內、两手掌皆紫黑,丹溪曰:此病退矣,滞血行矣。以四物汤加苏木、红花、桃仁、陈皮煎,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录自《证治准绳》)
例三:濮县李XX,男。秉性刚强,因一事不平,夜间失眠,天明方起,睁眼如墨,自知目病。一九五九年偕其弟来我院诊治。
诊断:视其目,皂白分明,而神光灼灼,与他目相同。按其脉,寸关滑数,两尺沉细。此乃痰火结胸,不能升清降浊,阴阳混乱,关格不通,以致视力突然消失。
处方:先刺光明、上星、人中;嘱服加味铁落饮(石膏、生地、龙齿、银花、葛花、牡蛎、川连、防风、白云苓、玄参、秦艽、铁落、甘草、竹沥),连服数剂,始分皂白,只觉眼前有黑花一块。再服磁朱丸,每服二钱半,一日二次,月余而黑花尽退。(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文献摘录〕
《眼科临症笔记》:“暴盲是一急症、奇症,也是险症。病因甚繁,多属血瘀气滞而致,非他症所能比。《遥函》曰:‘其故有三,曰阴孤,曰阳寡,曰神离。'名虽异,其症则一。阴孤者血盛将绝,阳寡者气盛将脱,神离者阴阳不和将要分离。总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义。大概因素,嗜辛辣、膏梁厚味,内蕴燥热,痰火相结,以致阴阳乖乱,血气壅塞,而神光忽暗者最多。若不急治,待致气滞血凝,恐有丧明之患。”
《张皆春眼科证治•暴盲按语》:“人赖精气神而生,目赖精气神而明。然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积精可全神,精伤神无所舍,必然失守。精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精气神则死,目无精气神则盲。精者阴也,气者阳也。故言目之暴盲为阴孤、阳寡、神离之故。”
如银内障
五风变内障 冰翳内障
本病是指黑睛混浊,渐成翳障,遮蔽神光,其初视力渐降,终至不辨人物的一种慢性眼病。因其瞳神内色白如银,故称如银内障。
早在《龙树菩萨眼论》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彼则简称“内障”,如云“眼不痛不痒,端然渐渐不明,遂即失明,眼形不移,唯瞳仁里有隐隐青白色,虽不辨人物,犹见三光者,名曰内障。”《外台秘要》则移本病为“脑流青盲眼”,《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将本病分为十余种,对其形态的观察十分细致。《证治准绳》始有如银内障之名,其曰:“如银内障证,瞳神中白色如银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者,一名圆翳内障。有仰月、偃月变重为圆者;有一点从中起,视渐昏,而渐渐变大不见者。……年未过六十及过六十而血气未衰者,拨治之皆有复明之理。”可见,如银内障颇类现代所谓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病过程颇不一致,可分別先从睛珠的中部、上部、下部、前部、后部、周边部出现白色混浊,然后渐致整个瞳神白而圆亮。白而圆亮者称为圆翳内障,其余则可依其神色形态之不同,分别称作偃月翳、仰月翳、枣花翳、滑翳、涩翳、横翳、散翳、浮翳、沉翳、白翳黄心等(见表6)。名称虽多,其实均为如银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形态,今故合并讨论。
如银内障初患之时,眼前多见蝇飞花发,或见薄烟轻雾,此则当与云雾移睛证相鉴别(见“云雾移睛”)。
表6 如银內障分类鉴别表(供参考)
圆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白而白亮,宛如油滴浮于水面,阳看则小,阴看则大
偃月翳内障 瞳神内上部有白气一片,隐似新月覆垂向下,上厚下薄
仰月翳内障 瞳神内下部有白气一片,隐似新月,渐渐向上,下厚上薄
枣花翳内障 瞳神内有一周白翳,如枣花锯齿
白翳黄心内障 瞳神内有翳,外周白色,中心微黄
横翳内障(剑脊翳) 有翳横于瞳内,形如剑脊,中高边薄,色白如银
散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散如鳞点,乍青乍白
浮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白如银针色,十分表浅,暗看大,明看小
沉翳内障 白点隐隐,深藏瞳神之内,向日细看,方见其白
滑翳内障(包浆翳) 瞳神内有翳如水银珠子状,微含黄色
涩翳内障 翳如凝脂,色微赤,或聚或散而无定形
黑水凝翳 瞳神微散,翳色微现青白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高体弱,气血渐衰,精气日损,目失涵养;或因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或因房事不节,伐伤过度,肝肾两亏所致,或因阴精衰弱,七情内伤,阴虚不能配阳,虚火上乘所致;或因肝郁气滞,郁久化火,及劳心竭思,心火内盛,心肝火炎,蒸灼睛珠而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眼前有点状、片状或条状之固定黑影,随眼珠之转动而移动,似蚊蝇飞舞,或如蜘蛛倒挂,目力缓慢下降,如在烟雾中看物。发病过程中,常因睛珠混浊部位之不同,出现白天(或明处)视昏。夜晚(或暗处)视清;或白天(或明处)视清,夜间(或暗处)视昏,经历年久,渐至失明。双目可同时起病,亦可先后发生。此证除视物昏矇外,无任何头疼眼痛及痒涩,眼外轮廓亦与常人相似,唯见瞳神内隐隐淡白,或浮浅而如油滴浮于水面;或深沉而位于金井深处,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发现;或边缘形如枣花锯齿〔图39(1)〕;或如新月弯弯,位于瞳神之一侧;或中厚边薄横于瞳神中央。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当金井内翳障发展成一片青白色,目力已降至不辨人物时,对日、月、火"三光”都仍能感觉,瞳神依然圆整,阴阳开合,展缩如常。有时在发病过程中,由于睛珠混浊相间不匀,偶可出现视一为二。故《原机启微》谓:“其病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次则视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
如银内障的气色形态虽然多样,但相互之间在发病机制上并无明显不同。所以辨析本病的病机时,主要应依据全身脉证予以辨证。在发病之早期,用内服药物治疗常可提高视力,亦可制止睛珠混浊的进一步发展。若睛珠色呈灰白,已明显障遮瞳神,则药物难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后,施以手术。
(二)论治要点
如银内障积久年深,瞳神内一片混白时,服药针刺均难奏效。所以用药物内服治疗本病,务须早期进行。因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故以肝肾不足和脾虚气虚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滋补肝肾,建脾益气之法则是常用的治疗大法。至于肝肾阴亏又致肝阳上亢者,又当选用育阴潜阳之法。属于肝热上扰者较少见,临证遇之可用前述相应方药论治。
手术疗法是本病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对圆翳内障已成者,用之有满意的效果。
(三)常见征治
1.内治:
(1)肝肾两亏:
证候:眼前有点、片、条状隐影飘浮,视物昏花,或伴头晕,耳鸣耳聋,腰痠足软,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126〕或明目地黄丸〔145〕。若兼面白肢冷,神疲体乏,溺清便溏,舌质淡脉沉弱等肾阳不足证候者,又当用金匮肾气丸〔149〕、右归丸〔55〕、三仁五子丸〔15〕温补肾阳。
(2)脾虚气弱:
证候: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例:补中益气丸〔103〕或益气聪明汤〔183〕。
(3)肝热上扰:
证候:头痛目涩,眵泪眊臊,口苦咽干,脉弦。
治法:清热平肝。
方例:石决明散〔48〕。
(4)阴虚阳亢:
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眼干涩昏花,烦躁不眠,唇红颧赤,津少口干,口苦舌红,脉弦。
治法: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方例:七宝丸〔8〕。
2.针刺疗法:适用于早期患看,当与内服药配合使用。常用穴:风池、睛明、球后、攒竹、承泣、鱼腰、瞳子髎、丝竹空、临泣、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3穴,8〜10次为一疗程。
3.手术疗法:睛珠全混,翳定障老,瞳神展缩如常,光定位及色觉良好者,可用金针拨障术治疗。判断如银内障是否成熟,可用电筒侧照法检查。在其膨胀期,可见黄仁之阴影呈新月形投射于晶珠表面〔图39(2)〕,成熟期则黄仁之阴影消失〔图33(3)〕,即为翳定障老,正宜手术拨治。过期日久则晶珠缩小,翳如冰棱下沉〔图39(4)〕,拨之不易(如银内障针拨术见后)。
(四)临证权变
前述如银内障的四个证候类型,不过举其大略,实际上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需注意灵活变通。
如银内障证属阴血不足,且伴咳嗽痰喘等肺经证候者,可用加味二陈四物汤〔76〕养血化痰;证属肝肾精血两亏,且兼心肝火旺者,可用石斛夜光丸〔45〕滋补肝肾,清心平肝;若素体阴虚,兼挟湿热上扰,证见眼部干涩,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苔黄腻等,可用甘露饮〔46〕清热祛湿,兼以养阴。
另外,磁朱丸〔246〕功能补肾水,镇心火,是治疗如银内障的常用成药。本病若属肝肾阴亏,水火未济者,均可参用磁朱丸以治之。
本病属慢性眼疾,服药需积年累月,才能收效。故而前述各方,均可改汤为丸,以缓图之。
〔调护〕
1.虚证者,当勿过劳,节房事,以保精气。
2.属肝火或兼湿者,当忌辛辣,戒烟酒,节肥甘,以免加重病情。
3.术后调护参阅“如银内障针拨术”有关内容。
〔应用例案〕
例一:湖北常XX,男。夜间看书手捂左眼,昏如隔罗,甚以为扰。先到当地医院治疗,经医生检查,确诊为白内障,无法治疗,待成熟时,才能手术。常不欲坐以待瞽,到处治疗,终无效果。一九六三年来我院治疗。
诊断:视其目,右目略带白色,视力表上0.1之大字模糊可见;按其脉,寸尺虚大,惟关部略带沉涩。此乃心肾两亏,中焦郁结,不能升清气于脑,脑脂徐徐下垂,而内障即成。
处方:先将光明、临泣略刺;再服疏肝明目汤(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茺蔚子、菟丝子、蒺藜、决明子、香附、夜明砂、川黄连、夏枯草、甘草),二十剂,视力稍有增加;此是一种慢性病,常服固睛丸(大黄芪、大熟地、大丽参、白术、远志、蒺藜、柏子仁、知母肉、覆盆子、菟丝子、枣仁、磁石、车前子、甘草)即可。后同乡者来诊,说起患者之目,视力仍然是0.3,至今无变。(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例二:汤XX,男,40岁,初诊于1955年5月4日。脘腹胀痛,吐衄便血,下利,迄今三年,因而气血大伤,不能上荣于目,目之黄精混浊,内障形成。左目障已成熟,目视消失,但尚辨三光,还可用金针拨除而复明。右目视力0.5,内障亦起。二脉沉细而迟,舌质娇嫩,色淡白而润。症由脾胃受伤,阳气衰微。盖上下失血,阴阳二络皆伤,腑络取之于胃,脏络责之于脾,脾胃不振,升降运化失职,所以脘痛胀闷,久泄不愈,并以水谷入脾,化为气血,在身为津液,升于目即为神膏神水,神水滋养黄精,黄精得其所滋而睛明,失其所滋则昏而混浊,此内障所由生也。当温中健胃,升阳益气以归明于目。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山药,七剂(以后又连服半月)。
四诊:目病未见好转,但脘痛减轻,心胸舒畅,大便仍溏泄,得食即泄,小便亦少,还予温中,佐以利水。苓理汤(党参、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炙甘草、干姜)七剂(以后又服半月)。
七诊:脘痛已愈,大便亦成条,目视略好转。惟原有气喘,近日复发,发则牵引少腹,恶寒肢冷,此非独脾虚,肾气亦亏。盖肾为封藏之本,精气不能固藏于下,故而冲逆向上,治引火归元,纳气归肾。真武汤,另吞金匮肾气丸,七剂(以后又连服半月)。
十诊:诸恙悉除,精神充沛,视目之瞳神皎洁,黄精混浊减退,目视恢复正常,检查视力已达1.5。济生肾气汤加葫芦巴,二十剂。(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附一:如银内障针拨术
如银内障针拨术是在古代“金针拨内障”的基础上改良的一种手术方法,适应证为老年人患如银内障已熟或接近成熟者(即已发展为圆翳)。本法具有痛苦少,术后不须卧床和器械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老年多病患者尤宜这种手术方法。现介绍操作方法如下:
术前准备:术前数天患眼点消炎眼药水,冲洗泪道。术前2小时滴1%阿托品液或1〜2.5%新福林液散瞳,直至瞳孔充分散大(8毫米以上)。术眼按常规消毒,眼垫包封。进手术室后再冲洗及消毒皮肤,作表面麻醉。
手术器械:持针器、小蚊式止血钳、固定镊、双面刮胡须刀片(用时掰成三角形,刀锋长约7〜8毫米,底边宽约4〜5毫米)、拨障针、开睑器。
手术操作方法:以右眼为例,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铺手术巾,作球后麻醉,放置开睑器(盲端在鼻侧)。术者右手持固定钱夹持风轮边缘6点处的白珠外膜,并牵拉眼球转向鼻上方,左手持止血钳夹紧掰成三角型的刀片,在距风轮边缘8〜9点钟的外侧4毫米处,与眼珠表面垂直,刀锋向外,作一垂直于风轮边缘,长约3毫米的切口〔图40(1)〕(切口要穿透眼珠外壳的全层)。
用拨障针从切口垂直穿入眼珠内3毫米深,再将针体转至与眼珠外壳接近平行,缓慢将针由黄仁后、晶珠前向瞳神正中推进,使针达晶珠前面。然后用拨障针按外下、外上、内上、内下等方向的顺序,将晶珠相应部位的韧带直接拉断,并问后方轻压〔图40(2)〕。继而以拨障针头弯曲部抱着晶珠对侧边际(右眼4点,左眼8点处)〔图40(3)〕拉压向颞下方,使之紧贴于眼珠外壳之内壁〔图40(4)〕。稍候片刻,徐徐起针至瞳神部位。如晶珠不再浮起,方可抽出拨障针。用小棉签轻轻揉按针口,使白珠外膜切口与白睛里层切口错位,达到用白珠外膜遮盖里层切口的目的。术后涂抗生素眼药膏及散瞳剂,术眼盖眼垫包封。
针拨术后处理:术后取头部稍高位平卧,或于第一、二天取30〜40度之半卧位。普食。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每天换药一次,4〜5天后解除眼垫。瞳神在未缩小到正常以前,不宜低头,以免神膏脱出黄仁之前。术后2个月可验光配镜。
附二:胎患内障
患儿生后,即见晶珠的部分或全部呈现白色翳障而遮蔽神光者,称为胎患内障。其发生常因乳母于孕时过食辛辣或甘腻煎炙,或劳逸失度,寒热不节,脏腑不和,气血乖违,内伤外感而累及胎儿,或孕母病后又不知禁忌,乱投诸毒丹药,致蕴热积毒在腹,患及胎目,而发本病。
胎患内障得之胎期,多为双眼发病,睛珠混浊之部位不一,形状多样,证候之进展各异。重者瞳神色白,生后即可发现;轻者翳小而色淡,生后未觉,及至稍大,视物不清,父母始觉;也有内障渐重,及至十余岁,双目视物不明,瞳内隐隐作青白色,遮蔽神光,重则不辨人物,但能分清三光。生后喂养不当,体质虚弱者,每易加速本病发展。
本病的治疗多从脾肾着手。若脾胃虚损,身体羸弱者,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150〕加减;若肾阴不足,宜用杞菊地黄丸〔126〕滋补肝肾;若脾肾阳虚,宜用四君子汤〔61〕合金匮肾气丸〔149〕健脾固肾,或用右归丸〔55〕温补肾阳。若生后瞳神已有青白色翳障,盖满瞳神,或到十四、五岁时内障加重,仅能辨明人物影动者,方药难于奏效,可考虑及早手术治疗。
附三:惊震内障
头部被物击伤,或眼珠被锐器刺伤,损及晴珠而变混浊者,称为惊震内障。
惊震内障的证情表现有三:一为锐器或金石碎屑,穿破黑睛或白睛,直接伤及睛珠,不仅睛珠破碎,一二日之内,可见瞳神部全是白色膏脂,悬浮于神水之中,且多伴受伤时神水及神膏外流、黄仁绽出等险证;二为睛珠被震击后数日之内即见点片状混浊,并迅速发展而全部变白,障满瞳神;三是受伤后睛珠部分混浊,发展缓慢,后经二、三年始变为乳白色之内障。
受伤初期,当参考“撞击伤目”或“真睛破损”辨证论治,以免形成内障之虞。惊震内障初起而视尚见者,可急用石决明散〔48〕加除风益损汤〔170〕治疗。内障遮满瞳神者,服药一般无效。对光感色觉良好者,半年后可行手术治疗。
附四:五风变内障
指目患乌、绿、青、黑、黄等五风内障之后,久而未愈,睛珠受邪而混浊,日渐演变而成的白色内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五风变内障》曰:乌绿青风及黑黄,堪嗟宿世有灾殃,瞳人颜色如明月,问睹三光不见光,后有脑脂如结白,真如内障色如霜。”
本病为五风内障所引起,关键在于对五风内障作早期治疗。若至晩期,不见三光,其白色内障形成之后,治亦罔效,亦不可施以针拨治疗,如《秘传眼科龙木论》所说:“医人不识将针拨,翳落非明目却伤。”
附五:冰翳内障
瞳神紧小或瞳神干缺病的后期,睛珠受邪而混浊,瞳神变为白色,且黄仁与晴珠粘着,阳看不能缩小,阴看不能扩大,犹如冰冻而坚者,称为冰翳内障。据《秘传眼科龙木论》记载,“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眼睑骨疼痛,眼内赤涩,有花或黑或白或红”。后则形成冰翳。瞳子白而透表,如水炼坚,“阴中阳里一般般”。
冰翳内障初发而色白不甚者,可急用还睛丸〔118〕治疗,以图制止发展。全井内一旦明显变白,药物內服一般无效。对光感及色觉良好、且黄仁与睛珠粘着较少者,可用针试拨。拨之能下者,再志心服药。尚能保持较好的视力。如果拨之不下,或已无光感及色觉者,拨亦无益。如《秘传眼科龙木论》云:“来往用针三五拨,志心服药必能痊;若遇庸医强拨下,瞳人清净不能观。”
〔文献摘录〕
《目经大成•内障》:“此症盖目无病失明,全井之中有翳障于瞳神之上,曰内障。……初起目昏,次视惑,次妄见,甚乃成翳色白,或微黄,或粉青,状如星、如枣花、如半月、如剑脊、如水银之走、如膏脂之凝、如油之滴水中、如水之冻杯内,名曰圆、曰横、曰滑、曰涩、曰浮、曰沉、曰破散、曰浓厚,先生一目,向后俱有。……今专究其针治如后。目不赤痛,左右并无头风,瞳子不欹不侧,阳看能小,阴看能大,年未过六十而矍铄知昼夜、见影动,皆可针拨,反此者不能。即不反此,其翳黄如橙、红如珠、清如水晶、昏如羊眼、绿如猫睛,皆不可针。”
视惑证
眼外观端好,而视物变形或颠倒紊乱的病证,称为视惑。本病名见于《目经大成》,实则为视瞻有色、视一为二、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视定若动、视物颠倒等病证的总称。这些病证,古代医籍均载为独立病名,但据临床所见,它们虽可单独出现,却以二证或多证相间及先后渐次发生者居多,而且其病因病机亦难界限清楚,故合并讨论。
视瞻有色症:眼外观端好,唯自视眼前有带色之片状阴影遮挡神光者,称为视瞻有色。见于《证治准绳》。其眼前之片状阴影可为青绿蓝碧或黄赤黑白等色,可岀现在眼的正前方,也可岀现在上、下、左、右某一方位。本证当与视物易色、莹星满目、云雾移睛相鉴别。视物易色乃指对物体颜色的感觉发生变易的病证;莹星满目是自视眼前有无数细小星点,如萤火飞舞撩乱者;云雾移睛所见之色影飘移不定,均与本证不同。
视瞻有色常可变生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等证,也可与诸证并见。拖延失治,亦有导致暴盲者,如《证治准绳》云:“若视有大黑片者,肾之元气大伤,胆乏所养,不久盲矣。”
视一为二症:指一眼或双眼视一物为二形的病证。此病名见于《证治准绳》,《灵枢•大惑论》称为“视歧”,《诸病源候论》又称“视一为两候”。其特点是目珠端好,外观如常,唯自觉视一物为两物,视日、月若有两个。本证可在双眼俱睁时发生,若用手遮患眼,则症状可消;亦有遮盖健眼后,患眼单眼视一为二者。患者常伴视物不真,或有头晕欲吐,心情焦虑等证。
侧目斜视证亦可出现视一为二的症状,乃因两目神光不能相聚而然。然其眼珠偏斜,或兼运转不灵,另有专篇论述,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视小为大症視大为小症:指眼的外观端好,自视物体小者似大,或大者似小,失却本来面目的病证。《审视瑶函•前贤医案》中,右“以小为大,以大为小”之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谓“视长为短”,亦属本病之范畴。
视正为斜视直为曲症:眼之外观端好,但视物歪邪之病证称为视正反斜,视直物为弯曲之状的病证称为视直为曲。两病症均见于《证治准绳》。
视定若动症:眼外观如常,视静止不动之物,似有振动之感的病症,称为视定若动。见于《目经大成•视惑》,《证治准绳》中称为视定反动,谓:“物本定而目见为动也,乃气分火邪之害,水不能救之,故上旋眩晕,振掉不定,光华欲坠,久则地面亦觉振动而不定,内障成矣。”
视物颠倒症:眼外观如常,所见物体呈旋转倒置之状的病症,称为视物颠倒。见于《证治准绳》,谓:“目视物皆振动而倒置也,譬之环舞后定视,则物皆移动而倒置。”临床上,也有视物倒置而不兼眩晕之病症,亦当属于本证之范畴。
以上病证,《证治准绳》均归于“目妄见"范畴。然其“目妄见”所括病证尚多。今据《目经大成》中关于视惑的概念,摘“目妄见”中视物失去本来面目者诸种列于此,通名曰“视惑”。视物易色,本书有专篇论述,本节不予讨论。
临床若遇本节所述之病证,均可统一诊为视惑。确为某症单独发生者,诊为视惑或相应的病症名称均可。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留而上泛,蒙蔽清窍;或湿聚成痰,痰浊上泛。
2.恣酒嗜燥,痰湿热内蕴,上逆清窍,壅塞经络玄府;或素有痰火头风之人,复感风邪,风痰相搏上攻目窍。
3.悲泣扰思,情志怫郁,肝气不疏,气血大于条达,玄府闭塞;或郁而化火,或忿怒暴悖,致肝经郁火上扰清窍。
4.劳心竭思,或体虚过度用目,或经产去血过多,致气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
5.房室不节,或劳瞻竭视,致肝肾亏损,神光乏养;或阴虚火旺,水不制火,火邪上扰;或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干清窍。
以上各种因素,或可使神光乏养而失其主依,或可因郁火上壅清窍,致神光不得发越,或可因痰热遮蔽神光,从而发生视惑诸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视惑诸证,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先后渐次出现或多证同时并见。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同病。一般常先发生视瞻有色,后则变生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正反斜等证,视一为二亦每有所见。视定若动,视物颠倒比较少见,发病前也不一定先有视瞻有色之证,然其可与前述诸证并见,且均系视物失真的一类眼病,故而均属视惑证之范围。
视惑证的发病机制,古代多以眼部的自觉症状来判断。如视正反斜证为阴阳偏胜,神光欲散之候,阳胜者多为恣辛嗜酒、怒悖头风,痰火气伤之病,阴胜者多为色欲、哭泣、饮味、经产血伤之病,致目内玄府郁遏有偏,而气重于半边,故所发之神光亦偏斜不正。如此认识确有一定道理,然而,不从发病诱因及全身证候着眼,则无法诊断其为阳胜或阴胜。而且,视正反斜证尚常与视瞻有色、视大为小等同时并见,此时的病理机制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得岀正确的结论。所以,视惑证的辨证必须依据全身证候才能正确进行。
有时,也可遇到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全身又无明显的证候可辨,则可将舌象与脉象作为辨证的依据。如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可辨为肝经实火;舌质淡,苔口而厚腻,脉沉细或沉滑,可辨为脾虚而痰湿凝聚;舌质淡,苔白腻或滑,脉沉迟,可辨为脾肾阳虚,水湿停聚;……灵活掌握,自可辨证入微。
(二)论治要点
从临床表现而论,视惑证以视瞻有色、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直为曲最为多见,诸证且常相兼出现。从证候类型而论,视惑证初发以脾虚水湿上泛、痰火湿热上扰及肝郁玄府瘀阻等多见,病久则可演变为气血两亏、肝肾不足或阴虚火旺之证。临床应注意证候的变化。
朱震亨曾谓:痰之为病,有如“无端弄鬼,似祟非祟”,“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视惑病人眼前可见各种颜色的阴影,视大为小、小为大、正为斜、直为曲、定若动,或视物颠倒撩乱,病可谓怪,故病机每应责之痰湿。而人所以生痰,常缘正气之虚。所以,补精、益气、养血也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治法。
治疗视惑证的关键,一为祛邪,一为扶正。祛邪则以化痰祛湿,开瘀导滞为主,如属气虚生湿者宜益气化湿,属痰热上攻者宜清热化痰,气郁而生痰者宜解郁化痰,久病入络者宜通络化痰。扶正当以补肝肾、健脾胃为主,肝肾之气充,则神光精采光明,脾胃之气健,则痰湿之源消,故视惑可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脾虚水湿上泛:
证候:除视惑外,或兼身疲乏力,口淡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
方例:苓桂术甘汤〔143〕或参苓白术散〔150〕。
(2)痰火湿热上扰:
证候:视惑而兼见胸闷,口苦,渴不欲饮,视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利湿。
方例:温胆汤〔232〕、猪苓散〔225〕。前者适用兼有于胸闷口苦,或兼心烦、痰多者;后者适用于兼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者。
(3)肝阳上亢,神光被扰:
证候:视惑而兼目昏,或头晕目眩,面赤耳鸣,烦躁易怒,肢体振颤,舌红降,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例:连柏益阴丸〔119〕、羚羊角散〔206〕。前者适用于肝阳上亢,兼有阴津耗伤,证见视正反斜、视直为曲、视小为大、视瞻有色者;后者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挟痰上扰,神光被扰而现视定若动、视物颠倒、视瞻有色、视一为二者。
(4)肝气郁结,玄府瘀阻:
证候:视惑而兼眼胀不舒,情志不畅,心烦易怒,胸闷胁痛,舌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清热。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5)气血两亏:
证候:视惑而兼面色不华,心悸健忘,神乏体倦,短气懒言,喜热畏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例:十全大补汤〔5〕、十味益营煎〔6〕。
(6)肝肾不足:
证候:眼前可见大片黑影,目暗不明,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驻景丸〔146〕。
(7)阴不济阳,虚火僭越:
证候:视惑而兼眼干不适,或兼莹星满目,口干少津,头晕耳鸣,腰痠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汤〔148〕、滋阴降火汤〔23〕。
2.针刺疗法: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泣、神庭、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养老、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等。每次头眼部取二穴,远端配二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偏阳虚者,远端穴位施灸或针灸并用(眼部穴位忌灸)。
(四)临证权变
视惑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除依照前述七种常见证型论治外,尚须注意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通。例如,视惑久不痊愈,亦有属于脾胃阳虚,神光乏源而不得发越者。可兼五更泻泄,泻前腹痛,腹部畏冷,四肢发凉,或小便不利,口淡不喜饮,舌淡苔薄,脉沉细或弦细等,治宜温补命门,培土壮火为主,可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有时亦可见肝经风火与痰火湿热相兼的情況,患者表现头晕目眩,视定若动,视物颠倒,胸闷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等,则可用钩藤散〔174〕(当去鹿茸)以驱风清热除痰;心血不足而心神不宁,亦可导致视一为二、视定若动、视物颠倒等证,但多时发时愈,兼见头晕失眠,烦躁不安,或焦急多虑等,治宜甘麦大枣汤养心宁神,亦可与逍遥散合用。
现代临床经检眼镜检查,发现眼底有水肿或渗出者,可辨为湿郁及痰结。湿郁则见水肿,当辨其发生原因并参考前述各型方药以治之;渗出物应属痰气凝结,可用二陈汤〔3〕选加瓦楞子、昆布、海藻、白芥子、僵蚕、大贝等化痰散结,亦当注意将二陈汤与前述辨证论治之方合用,以标本同治。
如病延日久,瘀结阻滞,可见视力久久不升,舌色瘀暗,又可用桃红四物汤〔185〕酌加瓦楞子、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
〔调护〕
1.饮食宜清素,忌辛辣肥甘。戒烟酒。
2.注意适当休息,勿操劳熬夜,勿从事重体力劳动。
3.调情志,避气怒。
〔应用例案〕
例一、谢XX,男,38岁,初诊于1961年9月18日。右眼突然视物如雾,眼前黑影遮睛,视直如曲,视定反动,病名“视惑”。由于邪中精散,神光错乱。舌苔黄腻,脉濡细。诉胸闷头重,口淡乏味,小便不利,脚癣骤减。是为湿热蕴蒸,清窍被蒙。治以理气化湿降浊为主。四苓散加藿香、川朴、薏米、黄芩,三剂,(以后又连服七剂)。
三诊:心胸舒适,溲长,脚癣已多,湿浊下注,故而视糊减轻。因其舌苔尚腻,再守原意。四苓散加米仁、滑石,七剂,以后又服半月而愈。(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例二、赵XX,男,35岁。1971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右眼视物不清,眼前有黑影,视物变小,胃呆纳少,便溏。
检查:左视力0.6,外眼正常。眼底检查,黄斑区水肿,呈双重反射轮,棕黄色素点甚多,中心窝反射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诊断:视惑证(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用健脾燥湿汤(苍术、白术、草蔻、焦曲、橘红、羌活、防风、蝉蜕、木贼、甘草)加减服至7月8日,左视力0.9,眼前黑影渐消,仍有小视现象,胃纳好转,大便正常,脉沉弦细。继以前方服至8月5日,左视力1.2,眼前黑影消失,已无小视现象,但心跳快。又按前方服至8月20日,眼底黄斑区呈陈旧性色素状,中心窝反光欠清晰,已无新渗出及水肿现象。嘱按前方继服,以善其后。(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例三、有人曾言视物颠倒症之奇,余未深信。1939年春,有梁山齐XX之女,17岁,在家人庆贺元旦时,因酒醉斜卧而眠,天明方醒,头晕呕吐,移时竟患视物颠倒,急请本处医生调治,医言此瞳神倒坐症。针药并施,头疼稍止,而视物依然,后来我处诊治。
诊断:视其目,无他故;诊其脉,六脉滑数,惟寸关为甚,此乃心膈有痰,肝脏有火,而心肝之痰火,相并上升,影响于脑,精液混乱,而视觉失常,神经不能自主,以致视物颠倒。
处方:先针神庭、人中、丝竹空、阳陵等穴;嘱服益智安神汤(柏子仁12克、石菖蒲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白芍9克、胆星9克,远志肉9克,石决明18克、茯神9克、甘草3克、羚羊角1.5克)。连服三十余剂,而觉稍轻。又加代赭石30克、清半夏12克、天竺黄12克、生磁石12克,服二十余剂;再将百会、头维、迎香、目窗每日轮流而刺。半年余,视物虽不颠倒,但不能久视,久视则物摇动,年余始恢复原状。(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文献摘录〕
《目经大成•视惑》:“此目人看无病,但自视物色颠倒紊乱,失却本来面目,如视正为邪、视定为动、赤为白、小为大、一为二之类。揆厥由来,盖人一脏一腑,有真阴真阳,一曰真精真气,百骸滋其培渥,双睛赖以神明,……务宜恒自珍惜,毋使稍有耗损。倘放逸其心,逆于生乐,以精神狥智巧,以忧虑狥得失,以劳苦狥财利,以身世狥情欲,种种行藏,皆能斲丧真元。真元衰则脏腑不和,而神明失中,因人之形气以呈病状。是故怒气填胸,正气避位,而邪胜于一边,或饮食充胃,遏其隧道,脏气不得发越,则视正为邪;素有头痰,客感风气,风痰相薄,上干空窍,或阴虚寒战,牵引目系,而阳光散乱,髓海不宁,则视定若动;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并行而不相悖。一有差错,岐境转多,视小为大,视一有二。……然此都无大患。但清明在躬,瞳子安可有此。万一转暂为常,则妄见、内障不旋踵而至耳。”
云雾移睛
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如蚊蝇飞舞或云雾飘荡,甚至视物昏矇之病证称“云雾移睛”。本病名见于《证治准绳》,谓:“人自见目外有如蝇蛇、旗旆、蛱蝶、绦环等状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黄者,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也”。又名“眼见黑花”(《圣惠方》)、“目见黑花飞蝇”(《圣济总录》)、“蝇翅黑花”(《银海精微》)、“蝇影飞越”(《一草亭目科全书》)等,《目经大成》等则括本证于“妄见”之中。
古所谓“云雾移睛”,其蝇影或飞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目经大成》谓其“岁深日久,神水遂凝而为翳,隐隐障于轮内,曰内障”。可见其包括如银内障初患时的眼前阴影在内。现代临床,宜将云雾移睛与如银内障的初期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如银内障初期的眼前黑影,形态固定,不浮动,其运动与眼珠的运动方向一致。云雾移睛的阴影形态不同,颜色不一,大小不等,飘浮不定,其运动与眼珠的运动方向可不一致。.
〔病因病机〕
——《证治准绳》曾谓,“虚弱不足人及经产去血太多,而悲哭太过,深思积忿者每有此病。小儿疳证、热证、疟疾、伤寒日久,及目痛久闭,蒸伤精液清纯之气,亦有此患。”可见,某些全身疾患及眼部疾患,均能导致云雾移睛。其病因病机可分以下几种:
1.房劳伤肾或产后亡血,或久视伤血致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涵养。
2.脾虚不运,湿热痰火蕴积,蒸灼胆中清纯之气,致胆中清气不足,浊气上攻。
3.肝气郁结,或化火上干,或气滞血瘀,壅塞脉道,蒸灼神膏。
4.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目中清阳之气被阻或致神膏荡漾不清,而自觉眼前阴影飞舞飘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自视微昏,渐睹空中如有各种形状之物影,或似蝇飞蝶舞,或如黑线绳索,或如砂尘浮荡,或如水银珠子连串不断,挥之无物,住手又起,变化多端、无序往来,遮挡神光,视物不明。
对本病的辨证,《证治准绳》认为“黑者胆肾自病;白者因痰火伤肺,金之清纯不足;黄者脾胃清纯之气有伤其络。”此说可供参考其实,分析本病病机的关键,还应结合病史及全身证候,仅凭云雾移睛的颜色辨证,有时难免片面。
(二)论治要点
古人认为:云雾移睛主要由于目中神水神膏荡漾而然,今则查明常系神膏混浊而致。神膏乃胆之精汁上注而成,故神膏荡漾或混浊常缘胆热或精虚。胆与肝相表里,且附于肝,胆之精气源于肝;肝属木而生于肾水,故而本病的发生,常与肝、胆、肾三脏有关。所以,前述证候类型以肝肾亏损、阴虚阳亢、肝气郁滞为多见,补精、平肝、开郁又为本病最常用的治疗大法。
本病的发生,有缘于先天不足,与生俱来者,但幼而无知,长而始觉,此则治疗亦难;有短时间内急剧发生者,常为肝郁生热,阴虚阳亢,痰火湿热上攻导致,分别可治以疏肝清热、滋阴平肝、清化痰湿之法,有缓慢而逐渐发生者,多为房事不节,或久视伤血,精血日亏而致,或兼较重的能近怯远证,治宜滋补肝肾、养气养血为主。
(三)常见证治
(1)肝肾亏损;
证候:眼前黑花飞舞,视物昏矇,或兼能近怯远,全身可见头晕耳鸣,腰酸遗泄,夜间尿频,脉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126〕、明目地黄丸〔145〕。
(2)气血不足;
证候:多属久视或亡血引起,兼见视物微昏,或兼能近怯远,全身伴见神疲气短,唇舌俱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八珍汤〔13〕。
(3)阴虚阳亢:
证候:自觉眼前黑花飞舞,视力下降,可兼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心悸易累,口燥少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肾水,以制相火。
方例:滋肾地黄丸〔231〕。
(4)肝气郁滞,玄府郁阻:
证候:多由情志不舒而致,眼前自见黑花,视力下降,眼珠胀困,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而变化。兼见心烦善怒,胸闷胁胀,口苦,舌苔黄白,舌质或见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例:丹栀逍遥散〔78〕或血府逐瘀汤〔99〕。前者适用于一般肝气郁滞者;后者适用于肝郁血滞,兼见舌有瘀斑,脉涩而滞者。
(5)痰火湿热上泛:
证候:自觉视物昏矇,眼前如有云雾、罗网、灰尘飞荡,影响瞻视。可兼头晕而重、心烦、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舌苔腻浊而黄,脉滑数或濡数等。
治法:化痰祛湿,或清热利湿。
方例:温胆汤〔232〕、三仁汤〔16〕、猪苓散〔225〕。温胆汤可用于食少恶心,或伴多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苔黄浊,脉滑数者;三仁汤和猪苓散适用于湿热上扰,证见胸闷食少,头沉身重,舌苔黄腻,脉濡数者,其中猪苓散更适用于湿热而兼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
(四)临证权変
本病初发及发病较剧者,实证较多,然发病日久之后,又可转为虚证,所以对病程已久或用祛邪之法治至病邪已退者,当改用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之法调理。
现代临床,经眼检镜作内眼检査,如系眼底脉络损伤,血溢络外,游散于神膏之中者,神膏之内有厚薄不等之尘状、条状、絮块状混浊,甚者可见瘀血块,当加生蒲黄汤〔70〕滋阴凉血止血,兼以行血。若属新鲜出血,可不用川芎、丹参,应重加凉血止血药,如玄参、白茅根、藕节炭、茜草、仙鹤草等;若出血静止,则可配加川牛膝、丹参、桃仁、红花、泽兰、香附等活血化瘀之品;血分患者,内眼检查并无异常发现,可将全身脉证作为辨证论治的根据,分别以前述各型的方药治之;若患者内眼正常,全身亦无异常证候,舌脉平平,则可根据水轮属肾的理论,治以滋补肝肾之法。
〔调护〕
1.饮食忌辛辣肥甘,戒酒。
2.节房事,调情志,戒郁怒。
〔应用例案〕
例一、刘XX,女,60岁。1976年3月7日初诊:二目发干,自觉眼前有黑影浮动年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玻璃体混浊,服西药不效,逐渐加重。并觉头晕耳聋,腰痠腿痛。检查,双眼神光受截。视力,右眼0.8,左眼0.7,玻璃体呈点状和絮状混浊,眼底无异常发现,脉沉细。此为云雾移睛症。治以三子地黄汤(即六味地黄加菟丝子、沙苑子、枸杞子)服药十五剂。3月24日复诊:患者未来,家人代述,自觉眼前黑影减少,耳聋腰痛减轻,又服二十四剂。4月20日三诊:神光见舒,玻璃体混浊减轻,视力,双眼均为0.9,给明目地黄丸五盒,未再来诊。(《张皆春眼科证治》)
例二、本县晁XX之母,53岁。素性暴躁,因怒气伤肝,肝火上冲于脑,自觉头晕目眩,视如黑花乱动,屡治不愈,后又令余治疗。
诊断:按其脉,六脉虚数,惟少阴为甚。是知心血耗散,肾水不足,而邪火挟虚上升,搅乱于脑,以致视力不稳,满目如蝇飞、旗展之状。
处方:针刺上星、承泣;内服还元明目汤(大熟地、生地、萸肉,远志、枣仁、黄芪、菟丝子、川芎、蔓荆子、蒺藜、知母、甘草、片磁石)十余剂,黑花减少,而昏花如故。又以益智安神汤(柏子仁、石菖蒲、生地、知母、白芍、胆星、远志肉、石决明、茯神、甘草、羚羊角)隔日晚服,半年余移睛之弊而愈。(《眼科临症笔记》)
〔简便验方〕
生磁石60克 大朱砂15克 石决明30克 共为末,每服六克,早晚服,白开水送下。忌一切酸辣等物。(原载《眼科临症笔记》•作者谓:“昔日余之岳父曾患此症,相类似之疾,按此方服药痊愈。后凡遇此症相类者,投之无不捷效,故笔之于书。)
〔文献摘要〕
《银海精微》:“问曰:人之患眼目有黑花茫茫如蝇翅者,何也?答曰:此肾水衰。肾乃肝之母,肾水不能济于肝木则虚热。胆乃生于肝之侵,肝木枯焦,胆气不足。故行动举止则眼中神水之中,荡漾有黑形如蝇翅者。”
《目经大成•妄见》“此目亦无外症,然无中生有,如游丝、结发、飞蝇、舞蝶、蛇、旗、绦、环等物之状,色或青黑、粉白、微黄、看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倏灭倏生,仰视则上,俯视则下,本科谓云雾移睛者是。乃酒色财气男儿,与亡血过多、悲泣思忿之妇女,情既留连,欲无宁止,加以被风冒日,不慎寒暑,劳筋饿肤,极力役作,真阴元阳堕则殆尽,致脏腑空虚,空生风,则邪从风走而精散;虚生火则痰因火结而形成,故妄见物色如前。”
血灌瞳神
目中之血,不能循经而行,溢于络外,灌入瞳神内外的眼病,称为“血灌瞳神”。《证治准绳》对此病证描述最早,其云:“血灌瞳神证,谓视瞳神不见其黑莹,但见其一点鲜红,甚则紫浊色也。病至此亦甚危且急矣。初起一二日尚可救,迟则救亦不愈。”至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亦有“血灌瞳神”一证,然其所云,乃“眼因射刺五轮亏,疼痛眶中若受锥,好眼卧将安着枕,便流恶血隔光辉,可怜清净无瑕翳,沉没明珠甚可危。”实指一眼被锐器刺伤后,恶血交灌于另一眼的瞳神之内,致使好眼外观如常而丧明的眼病。因其属于外物刺伤眼珠所致,故该书称其为“血灌瞳人外障”,与本节所称血灌瞳神的涵义非一。
本节所谓血灌瞳神,乃指《证治准绳》所言者。根据部位之不同,其血液灌入黄仁与睛珠之内者,可称“血灌瞳神内障”;血液灌入瞳神之外,水膜之内者,可称“血灌瞳神外障”。
〔病因病机〕
1.肝胆火炽,迫血妄行,血络破损,灌入瞳神。
2.肝肾阴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血不循经,溢于络外。
3.撞刺伤目或金针拨内障手术等,损及黄仁血络,血溢络外,灌入瞳神。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证的临床表现,依血瘀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血灌黄仁及睛珠之后,自见眼前黑花渐生,或似黑线坠下,或如黑烟袅袅而动,继而使云遮雾蔽,目力骤降。轻者视物如隔薄纱,或眼前时见红光,珠外端好,瞳神正圆或偶见干缺,隐隐透见金井之内呈现一点殷红或暗红。
血灌黄仁之前者,可见黄仁与水膜之间瘀血积滞,色泽暗红。轻者仅瘀积于黑睛下方,形如半月,甚则全掩瞳神、目力受损。眼珠胀痛,羞明流泪,白睛抱轮红赤或混赤。因外伤导致者,瞳神或有变形。若失治,久则瘀血难消,甚或变生他证。
血灌瞳神的辨证,首先当询问是否外伤,然后根据瘀血的颜色和病程之新久辨析病机。色鲜红,病程短者多为热邪实火;色紫暗,病势缓者常为阴伤火旺;色暗滞,日久不消者,每属死血瘀积之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初患、应以凉血止血或滋阴降火为主,然止血勿过用收涩之品,以免瘀血滞留,久而难化。因灌于瞳神之血属于离经之瘀血,所以治疗本病的要点是活血散瘀,瘀血得散,则神光可复,否则终难复明,且易瘀而化火生风,导致目珠剧痛,触之不硬,恶心呕吐,视力骤降,甚或失明而不可救,所以本病宜选用有散瘀作用的止血药物,使止血而不留瘀;血已止者,宜早易活血化瘀之方治之。病久正气损伤者,还应该注意选加益气、理气药物,以助散瘀。
(三)常见证治
(1)肝胆火炽,迫血妄行:
证候:血灌瞳神,伴眼珠疼痛,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羚羊散血饮〔207〕、或生蒲黄汤〔70〕。
(2)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血灌瞳神,伴眼痛隐隐,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遗泄,咽干舌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例:滋阴降火汤〔230〕、潜阳活血汤〔248〕。
(3)外伤损络:
证侯:多缘目受撞刺或金针拨内障手术伤及黄仁血络而致,可伴眼珠胀痛,视力骤降等。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方例:除风益损汤〔170〕、大黄当归散〔19〕。
(四)临证权变
本病不论何种证型,均需按血证的处理原则,分期进行治疗。在岀血期,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可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白茅根、血余炭、仙鹤草、生藕节等止血之品。若属肝胆火炽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之属;心火亢盛可加黄连、栀子;阴虚阳亢可加石决明、龟板、龙骨、牡蛎等。
应用止血药时,也可采用炭类药物,但应加入活血行气之品,以防留瘀之弊。
出血停止10日以后,前述论治方药即不再适用。因离经之血则为瘀血,所以此阶段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一般可选用桃红四物汤〔185〕血府逐瘀汤〔99〕加减治疗。根据“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在方内应注意行气理气药物的应用,可选加枳壳、厚朴、青皮、枳实、木香、香附、乌药、延胡、沉香、川楝之类。
对病程已久,积血不消,堆积成块,其色紫暗,或呈淡黄,或变为白色条状机化斑,或黑睛被血染而泛黄,则应治以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去瘀生新之法,可用血府逐瘀汤选加三棱、莪术、五灵脂、刘寄奴、花蕊石、生三七、苏木、血竭、郁金、姜黄等行血破血之品,亦可选加昆布、海藻、浙贝、牡蛎、鳖甲、穿山甲等软坚散结之药,还可选加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等消积化瘀之品。若有寒邪凝滞,宜选加桂枝、炮姜、附子、细辛等温通药散凝通经,以助瘀血消散。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物多属攻伐之品,久服易伤正气。故对患病日久或病情已兼虚象者,应酌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或按全身出现的不足证候辨证,一般从滋补肝肾或气血双补入手,灵活变通,随证遣方用药。
本病因血瘀神水之内,淤阻窍道,或可因瘀而化热,因热而动风,发生神水瘀滞,眼珠硬痛,黑睛混浊,头晕恶心等状类五风之证候,可参照五风内障辨证论治,并注意选用活血化瘀之品。
〔调护〕
1.血灌黄仁之前者,宜半卧位静养,使瘀血下沉,以免血液遮掩瞳神,影响视力。
2.忌五辛、烟酒等燥热之品,以免再度出血。
〔应用例案〕
崔XX,女,38岁,1977年11月10日初诊:10天前被土块打伤右眼,现已不疼,稍有胀感,满目红光,不能见物。检查,白睛淡赤,青睛内面下方有少量积血,瞳神散大,呈一片鲜红,仅辨明暗,不辨人物,眼底不能窥见。此为血灌瞳神,治以破血明目汤(生地、赤芍、归尾、刘寄奴、苏木、茜草、血竭、益母草)加香附9克,服药15剂。11月26日复诊:青睛下方积血已尽,瞳神稍有缩小,色转暗红。上方服至2月5日,瞳神中等散大,不圆,有黄色点状物(虹膜色素)贴附于睛珠之上,玻璃体混浊。眼底较模糊,视神经乳头颞侧苍白,黄斑部及鼻下侧,皆有大片白色结缔组织增生,其周围呈现皱褶。视力,右眼0.08,左眼1.5,停服上方,给明目地黄丸常服,后没来诊。(《张皆春眼科证治》)
〔文献摘录〕
《草庐拙•血贯瞳仁》论曰:“心生血,肝藏血,血寒则凝,血热则流。心肝热极,逼血妄行,乘犯金井,满瞳鲜赤,乃肾水衰弱,不能抗御血热,故没其黑莹之光,而为痛泪之苦焉。急宜大泻血热,勿使久滞轮中,次补肾水浚其源流,方能除险害而复光明。不然徒用和平柔缓之药,侥幸图愈,姑息养奸,久必变,变必难,则十有九患,吾未见其不盲也。第此症治法,固贵在先猛后和,然亦非无治之症。彼《审视瑶函》曰,血灌瞳神,乃清阳纯和之气已损其精华,血色乘于肾部,命亦不久。夫血热犯瞳,血去则宁,有何命之不久虞哉!无故作此骇人之语,欺世惑俗,吾不知其可乎。”
肝虚雀目 高风雀目
肝虚雀目和高风雀目均患夜盲,状与鸡雀入暮或在暗处即不能见物相似,故而古代统称雀目。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雀目候”的记载,《龙树菩萨眼论》则称之为“雀盲”,《一草亭目科全书》又称为:“鸡盲眼”。《原机启微》则据其发病机理而命名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秘传眼科龙木论》依据雀目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肝虚雀目和高风雀目两种。肝虚雀目乃肝虚血少所致,《医宗金鉴》称之为“雀目内障”。因肝虚雀目常见于小儿,,故《银海精微》曾专论“小儿雀目”,认为是肝受虚热,经络凝滞不和,营卫不通,阴阳失常,故而至夜不见;高风雀目又称高风内障(《证治准绳》)或高风障证(《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称其为“阴风障”,言其至晚不见,晓则复明,为元阳不足而下陷,阴气上腾而为患。
肝虚雀目与高风雀目均有夜盲之证,应予鉴别。《秘传眼科龙木论》和《医宗金鉴》言其不同点主要是“见物有别”,即肝虚雀目”能视直下之物,而不能上视”,高风雀目“能视顶上之物,不能下视诸物”。两病视野缩小的情况有所差异,现代临床所见,肝虚雀目并无“能视直下之物,而不能上视”的视野改变,白昼的视力多无异常;高风雀目视野缩小之前期,确有不见外下方之物的特点,但至后期,患眼的视野上下左右均现缩小,如以管窥物,白昼行动也很艰难,呈现《目经大成》所谓“大路行不去,可恨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天地黑”的状况,最后完全失明。所以,有无视野缩小常可作为二者的鉴别要点之一。另外,肝虚雀目多因后天肝脾虚损而致,常伴痒涩,目珠枯瘁,日久可作疳翳;高风雀目常有先天遗传因素,外眼端好,且无痒涩,终则失明而为青盲。亦是二者不同之处。
〔病因病机〕
肝虚雀目和高风雀目所以昼而精明,入暮则盲,概因阳气虚弱不能抵御阴邪,阴邪上逆而精明失用,人之阳气虚则阴气盛,白昼阳盛阴弱之时,人体阳气虽弱,然得自然界阳气相助,尚能应之而升,目得温养而能视物;至夜阴盛阳弱之时,人体既虚之阳相对更加衰微,陷于下而不能自振,阴气反而上逆而遮蔽神光,故致夜不能视。
肝虚雀目常起于脾胃虚损,肝血亏少,肝气不能升运于目;高风雀目常因肾脏虚劳,元阳不足所致。然而上述差异并非绝对,二者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故可将两病的发病机制归纳如下:
1.饥饱劳役或小儿喂养不当,脾胃虚损,清阳不升;或致肝血不足,目窍失养。
2.肝肾亏损,精血不足,阴虚不能济阳则阳气亦不能为用。
3.命门火衰,不能温养神光。
以上诸种不足,均可使阳精陷于下,且脉道不充而血行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久则失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肝虚雀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小儿多见。病初起,每至黄昏则视物昏矇,或兼目劄涩痒,羞明不适及全身虚损证候,重则入暮全无所见。此多为脾胃虚损,肝血乏源,肝气不舒,目窍失养所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否则常可因肝生虚热而变生疳疾上目、黑睛生翳、蟹睛等,预后较差。高风雀目病程漫长,多于幼年发病,初起仅现夜盲,而白昼仍视物精明。病情每于青春期加重,视野日窄,惟见顶上之物,不能下视诸物。后则视野出现严重的向心性缩小,如以管视物,白昼行动亦很艰难,终则神光绝灭,变为青盲内障。本病治疗颇难,预后极差,故须在早期积极救治,否则难免失明。高风内障均属虚损,其辨证必须根据全身证候,始能全面地分析病机,正确地予以施治。
(二)论治要点
肝虚雀目与高风雀目均以脏腑虚损为主。前者以肝脾虚损和气血两亏者多见;后者以肝肾两亏和肾阳虚衰者为多,脾虚清阳不升者亦每有所见。治疗此两种疾患,当以补为主。但前者易治,后者难疗,且需耐心调治,始有一定效果。
(三)常见证治
内治:
(1)脾胃虚损,清阳不升:
证候:眼证如前,兼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淡纳呆,溲清便溏,脉弱等。
治法:补脾益气,升举清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
(2)肝肾阴虚:
证候:眼证如前,兼见眼内干涩不适,或频频劄目,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例:明目地黄丸〔145〕或杞菊地黄丸〔126〕。
(1)肾阳虚衰:
证候:眼证如前,兼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便频数,舌淡脉沉等。
治法:温补肾阳。
方例:右归丸〔55〕。
(4)气血两亏:
证候:眼证如前,兼见面色憔悴,萎黄消瘦,心悸怔忡,体倦神疲,畏冷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补脾气,养肝血。
方例:八珍汤〔13〕、苍车四物汤〔116〕。
针刺疗法:参见青盲。
(四)临证权变
肝虚雀目若证见干涩难忍,白睛红赤者,为肝虚内热,可在前述方药中选加养阴清热之品,亦可改用转光丸〔144〕合地肤子丸〔90〕养阴清肝,兼以疏风。若病势较重而变生疳疾上目者,当参照“疳疾上目”辨证论治。
高风雀目患病日久,常致眼内经络脉道闭塞,气血往来阻滞。所以对迁延日久或瞳神内见有翳障气色渐浓而变为白色内障,或变为青盲重证者,可在上述几种证型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牛膝、夜明砂、山楂、鸡内金,炒麦芽,五灵脂,三七等活血通络。
〔调护〕
对患者特别是小儿应纠正偏食习惯,适当多食胡萝卜、青菜、西红柿、鸡蛋、动物肝脏等食品,少吃油腻炙煿辛辣等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肝虚雀目案:刘XX,男,31岁。1977年6月10日初诊:入暮视物不见已五天,眼部微有涩感,有时头晕,别无不适。检查,二目神光细弱,面色不泽,毛发焦脆,脉弦细。此为肝虚夜盲,给苍车四物汤三剂。6月13日复诊:夜盲已愈,体质如前,又服上方三剂,以巩固疗效。嘱其多食猪肝、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张皆春眼科证治》)(按:苍车四物汤治疗肝虚雀目确有疗效,据拟方者临床观察,多数病人只进了3〜6剂就能痊愈,最多不过10剂)。
例二、高风雀目案:肖XX,男,27岁,初诊于1956年6月19日。两眼自幼得病,西医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夜间不明,日间亦昏,病名“高风雀目”,属青盲重候。年轻,形体虽壮,但脉不足。总因元虚,精气弱,阳衰不能抗阴。惟阳之生,系乎脾胃。盖脾胃为生气之本,壮则精气足而阳气盛,伤则元气虚而阳气微。舌红。治当补胃益气升阳为主。人参补胃汤(党参、黄芪、炙甘草、炒白芍、蔓荆子、黄柏)此方增损,共服二月。
九诊:病情已见好转,视物比较清晰,夜盲程度减轻。唯其病由父母遗传,病根深而难疗、须缓缓图治,并注意摄生。拟丸方,俾可长服,生黄芪240克,生白芍90克,黄柏60克,煅蛤粉120克,炙甘草30克,西党参90克,炒白术90克,地肤子90克,蔓荆子90克,夜明砂90克,风凰衣60克,上药共研细末,米泔水泛为丸,每日吞服9克。(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简便验方〕
1.常服羊、猪、牛、兔、鸡等禽畜肝脏,对雀目尤其是肝虚雀目,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然牛肝性平,羊肝、兔肝性凉,猪肝、鸡肝性温,宜分别病情选用。
2.羊肝一具,洗去血,竹刀剖开,入谷精草一撮,砂锅煮熟,任食。
3.雄猪肝一叶,竹刀剖开,蚌粉或夜明砂9克为末纳肝中,麻线扎,米泔水煮熟,细嚼,以汁送下。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昼为阳,天之阳也。昼为阳,人亦应之也。虽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之阳盛阴衰之时,我之阳气虽衰,不得不应之而升也,故又能昼视通明;夜为阴,天之阴也。夜为阴,人亦应之也。既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之阴盛阳衰之时,我之阳气既衰,不得不应之时伏也,故夜视罔所见也。”
视物易色
眼外观如常,但辨别颜色的能力降低,或不能辨认某种颜色,以致所见物体之颜色发生变易的病证,称为视瞻易色。本病名见于《病源辞典》,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以白为黑”的记载。《证治准绳》称本病为“视赤如白证”,分类于“目妄见”之内;《审视瑶函》论述视赤如白证的诸多表现之前,曾统称这些表现为“视物易色”,其曰:“视物易色,病源非一,要当依色辨分明,方识重轻与缓急。”“视物易色”在此虽非病名,却亦可视为病理名词,而为该词的最早出处。他如《银海指南•肾经主病》中提及的“视白为黄、视红为紫”,及《目经大成•视惑》中所称的“视赤如白、视黑为赤”等,均属本病之范畴。
本病不同于视瞻有色。此乃对物色的感觉非其本色,视瞻有色则本无色而自视有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视物易色主要为先天禀赋而然,可以遗传,以男性罹病较为多见。少数患者为后天发病,常伴发于视瞻昏渺、视惑等疾患的病程中。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不能上注于目。
2.脾气虚弱,清阳之气不能上承。
3.肝气不和,玄府郁闭,气血运行阻滞。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患者眼部别无他证,视力正常,唯不能正确辨别某种颜色,或颠倒色彩,表现为视赤如白,或视黑如赤、视白如黄、视黄如绿如蓝等,甚则仅能分辨黑白。现代临床,可用色觉检査法(见附篇)诊断本病。
临床对本病首先应分清病发于先天或后天。先天禀赋不足而然者,全身无不适,病人向不知觉,每因偶然情况需正确辨别颜色,或体检时才发现。此类患者若无全身证候可辨,可据水轮属肾的原理,视为肝肾不足;后天所致者,多有久患视瞻昏渺、视惑等内眼病史,因精衰或脉络阻滞而目窍失养,故而辨色能力下降。
(二)论治要点
本病属先天禀赋不足者最为多见,故治疗多用滋补肝肾或补气升阳之法。经治疗后,部分病人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疗效不甚巩固。有些患者很难奏效,今后尚须进一步研究。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禀赋不足,肝肾亏虚:
证候:多为与生俱来,全身无明显不适,外眼如常,但不能辨别颜色。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例:加减驻景丸〔83〕。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证候:可为先天禀赋所致,亦可为视昏、视惑等内眼病久患,损伤脾胃所致。可兼气短神疲、纳呆脉弱等证。
治法:补脾益气,升举阳气。
方例:益气聪明汤〔183〕或复明汤〔161〕。前方适用于脾气不足者;后方益气升阳而兼养血,可用于脾气虚弱而兼血虚者。
(3)肝气不和,玄府郁闭:
证候:多为后天所致,常兼郁闷不舒,心烦易怒,口苦脉弦等证。
治法:疏肝解郁。
方例:逍遥散〔184〕。
2.针刺疗法:常用主穴为天牖、上关、瞳子髎;备穴可取睛明、听富、丝竹空、四白、合谷、少商、光明、行间、足三里、肝俞等,均用补法。
(四)临证权变
发于后天者,当结合原发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和与生俱来者相比,尚属易治。属于先天禀赋不足者,治疗颇难,当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疗法,才可取得一定效果。
肝肾阴虚,若兼肝阳上亢者,可改用补阴抑阳汤〔106〕滋阴潜阳;若气虚血亏与肝阴不足兼见者,又可用炙甘草汤〔151〕益气养血和肝。
据《证治准绳》记载,遇此病“当因其色而别之,以知何脏腑乘侮之为病而施治。”所以《眼科探骊》认为“视赤如白是肺气”而心气衰;视黄如赤是心气胜而脾气衰;将黑绿青蓝相互混淆指名者,在于肝肾功能失常导致视能紊乱。”所以在前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视赤如白证可去黄芪而加桑白皮、柏子仁;视黄如赤者加黄连、白术,余可类推。此种辨证加药之方法,可供临证参考。
〔调护〕
视物易色患者应调作与辨别颜色不甚密切的工作。特别不宜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医学、化学、印刷等工作。
〔应用案例〕
李XX,男。年过花甲,目如童子,在年节书对联时,视红表面为白,其心骇然。询问家中人,皆曰红,非是白。隔日,自觉头晕目眩,渐渐反胃。于1955年来我院治疗。
诊断:按其脉,左寸细弱,惟右寸略带洪大。是知心血不足,而肺气有余。心不足而睛光必弱,气盛而色觉必变,故视赤而为白。
处方:先将后顶、强间略刺,以抑其神;再服补阴抑阳汤(大熟地、生龟板、生牡蛎、知母、黄柏、远志、石菖蒲、菟丝子、石决明、菊花、云苓、代赭石、甘草)加枣仁、楮实子、紫石英,连服二十余剂,光色稍变。后嘱其常服杞菊地黄丸,百日而愈。(《眼科临症笔记》)
按:本病缘年老而肾精不足所致。因视赤如白,故辨为“心血不足,而肺气有余”。补阴抑阳汤可大补心肾之阴血,平抑肝肺之有余,故服之有效。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视赤如白证,谓视物却非本色也。因物着形之病,与瞻视有色空中气色不同。或观太阳若冰轮,或睹灯火反粉色,或视粉墙如红如碧,或看黄纸似绿似蓝等类。此内络气郁,玄府不和之故,当因其色而别之,以知何脏腑乘侮之为病而施治。”
能近怯远 能远怯近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病证,称为“能近怯远证”。本病名见于《审视瑶函》,《诸病源候论》称之为“目不能远视候,”《目经大成》称为“近视”。《审视瑶函》认为,禀于先天的高度近视,俗称“近觑”,属不治之证,不在能近怯远证的讨论范围。所以,本节所讨论者也不包括与生俱来的高度近视。
视远物清晰,视近物模糊的病证,称为“能远怯近证”,本病名见于《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称为“远视”。古代所谓能远怯近证,包括老年人因肾精渐亏而出现的老花眼在内。如《眼科百问》曾谓:“目能远视不能近视者何也?答曰:此为心火无病而肾水虚乏也。……故肾虚不能近视也,年老人多有之”。老年人岀现能远怯近,属正常的衰老现象,不为病态,现代临床当与能远怯近证相区别,不应混称能远怯近证。
另外,能远怯近证当以视远清晰,视近模糊为诊断标准,西医学所谓高度远视眼,视远视近皆不清晰,与能远怯近之概念不符,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认为,目不能远视乃“劳伤脏腑,肝气不足所致”。王好古《此事难知》则谓:“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后世医家多宗其说,如《审视瑶函》论能远怯近证曰:“盖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论能近怯远证曰:“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今据其说归纳于下:
(一)能近怯远
多因青少年学习或工作时过用目力所致。如伏案苦读,月下观书,夜读细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因素,导致
1.气损神伤,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
2.精血耗伤,二目失养,神光化源不足,光华不能远达。
(二)能远怯近
1.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俱虚;
2.劳倦太过,忧伤悲思,斲伤阴精。
以上因素皆能致目中光华不能收敛,故散乱远发而视近不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两病外眼均无翳障可见,瞳神气血大小如常,唯远近视物感觉有异。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者,称能近怯远证,反之称能远怯近证。现代临床,可用远近视力表诊断之:能近怯远证近视力较好而远视力较差;能远怯近证远视力较好而近视力较差。至于辨别证型,必须从全身证候着眼。全身确无证候可辨者,可依前述《审视瑶函》之说辨证立法。
(二)论治要点
两病多属虚证,治之当以补益为主。两病均非易愈之疾,故宜长期耐心治疗。所以,服汤药一段见效后,可改汤为丸缓图之。后天形成的能近怯远证,经服药、针刺、做眼保健操等综合治疗可获一定的疗效。对高度近视或远视的治疗,目前疗效尚难确定,宜及早配镜矫正视力,以免发生变证。
(三)常见证治
能近怯远证
1.内治:
(1)心阳不足:
证候:能近怯远,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㿠白,心悸神疲,或夜寐多梦,睡不安卧,体倦无力,舌淡脉弱。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例:定志丸〔130〕。
(2)肝肾两亏:
证候:能近怯远,眼前可见黑花。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痠软,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例:杞菊地黄丸〔120〕、加减驻景丸〔83〕。
能远怯近
证候:视远清楚,视近模糊。持续近距离作业,常感眼胀,头痛,视昏,休息片刻又可缓解。全身可无明显不适,或见肝肾亏虚之脉证。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地芝丸〔89〕、杞菊地黄丸〔120〕。
2.针刺疗法:两病均可采用下列针刺治疗法。
(1)体针:常用下列四组穴: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睛明、光明;头维、球后。每天针一组,轮换取穴,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选目1、目2、肝、肾、神门、眼等穴,可针刺或用按压疗法。
(3)梅花针: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三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四)临证权变
能近怯远证多因用眼过度所致,久视可伤神气、耗血液,亦可损及肝肾。所以,临证不可一概诊为心阳不足。
定志丸实以益气安神为主,确为心阳虚衰者,可用定志丸选加桂枝、肉桂、黄芪、炙甘草等;兼有血亏者,可加当归、熟地、枸杞治之;兼有肾阳不足者,可与补肾磁石丸〔107〕合用,也可改用补阳抑阴汤〔105〕补心安神,滋肾温阳。
能远怯近证亦有气血虚弱,不能收摄神光者,可用八珍汤〔13〕或柴胡参术汤〔191〕益气养血。
〔调护〕
能近怯远证当以预防为主,大力做好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宣传教育工作,讲究用眼卫生,阅读、书写时坐姿端正,眼与注视目标保持约30厘米的距离。避免过度用眼,需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应当一小时左右休息一次。室内的学习或工作,照明要适度,光线不可过暗,不在行走时或乘舟车运行之中阅读书报。注意锻炼身体,坚持做眼保健操。还应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早查明原因,给以合理地治疗。
近视度数较高,及能远怯近证患者,应配镜矫正视力。
〔应用例案〕
长垣刘XX,男。壮年喜读书,深夜不眠,至老视力渐退,而不自知。1950年,余往开封时,途中相遇,刘谈及有视近怯远之症,久治不愈。遂求余诊治。
诊断:诊其脉,左寸沉细,右尺洪大。是知火不足,而水有余。余问:自幼近视吗?刘答:无。虽今年六十有一,从未有生病服药。近视发生之时,并不注意。余言:此元阳渐脱,急治可能挽回一二。
处方:补阳抑阴汤〔105〕,常服方能有效,或改为丸药亦可。刘说:“诚如是言,吾必服之”。从时而别,迨其后,果来函致谢。(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
2.瞳神紧小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局部用药有何重要意义?
3.简要说明瞳神干缺的病因、症状及论治。
4.瞳神散大证与绿风内障均有瞳神散大、视力下降,应如何鉴别?
5.试述瞳神散大证的辨证论治。
6.瞳神散大证应忌用哪些药物?
7.简述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的关系。
8.简述黑风内障与乌风内障的临床特点。
9.试述青风内障与乌风内障的异同。
10.简述绿风、黑风内障与瞳神紧小证的鉴别要点。
11.详述五风内障的辨证论治。
12.何谓视瞻昏渺?何谓青盲?
13.简述视瞻昏渺、青盲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14.简述暴盲的诊断依据及其与骤然失明的绿风内障之区别。
15.试述暴盲的病因病机。应如何理解阴孤、阳寡、神离之说?
16.详述暴盲的辨证论治。
17.简述如银内障的发病过程。
18.试述如银内障针拨术的适应证及针拨手法。
19.何谓视惑证?简述其临床表现。
20.详述视惑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21.云雾移睛与如银内障初起的眼前黑影怎样鉴别?
22.简述云雾移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23.试述以内眼检查结果为依据的加减用药法。
24.血灌瞳神应如何辨证论治?简述其血止之后的治疗原则和用药规律。
25.简述肝虚雀目,高风雀目入暮则盲的机理。
26.肝虚雀目和高风雀目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27.肝虚雀目、高风雀目证如何辨证论治?
28.视物易色证怎样辨证论治。
29.简述能近怯远证、能远怯近证的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