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团结中西医,面向工农兵,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必须研究推广祖国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中医中药学,开发自己的丰富资源。中医要科学化,首先要学习科学的诊断;西医要中国化,是要在医疗上利用祖国器材,中药是国产的,也就应充分利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文简称为《伤寒》《金匮》)两书中的方剂,集古代经验方剂之大成,已为世人所公认,后世许多方剂都由这些“古方”演变而来,所以我们也称其为“经方”。

这些古方的组成,颇有准绳法度可循,方中药物的配合,甚合现代处方的意义。例如四逆汤之附子合干姜伍以甘草,大承气汤之大黄配芒硝伍以枳朴。附子合干姜,大黄合芒硝,都能加强其药效,而甘草之与姜附,枳朴之与硝黄,则更具深层的意义。药物的作用,常因配伍的关系而有加强(协同)作用和抑制(拮抗)作用。不但如此,一药因用量的多少不同,亦往往可呈相反的作用。众所周知,中药附子的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为镇痛药,对神经机能有麻痹作用。中医习用修治后的生药,阿克尼丁含量极少,恰恰用作振奋药。在桂枝加附子汤中附子用量为1.5g,治汗漏恶风,用以加强桂枝振兴机能。可是另一个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的用量是4.5g,用得特别重,以治风湿烦疼,正是采用了附子的镇痛作用。仲景方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之,这些古方是值得我们钻研学习的。

本书只是做了一种搜集整理的初步工作,仅提供了古方研究的方法和一部分临床应用的实例,编者自惭谫陋,对古方研究虽会努力发掘,可是所知有限,恐多错漏之处,仍盼读者严切指正。

叶橘泉写于苏州西美巷

1952年11月